国际贸易的研究方向范例(12篇)

daniel 0 2024-03-15

国际贸易的研究方向范文1篇1

[关键词]国际贸易环境效应

在经济全球化和环境全球化的趋势下,国际贸易、经济增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影响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议题之一,环境问题已成为构成未来世界格局以及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要影响因素,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虽然贸易自由化和环境保护的终极目标都是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却产生了很多冲突。由环境保护引发的贸易争端已成为双边或多边贸易摩擦的焦点,绿色壁垒成为贸易变化的新形式。

一、国际贸易的环境效应研究概述

长期以来,斯密的绝对优势论、李嘉图的相对优势论,以及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和核心,为国际贸易研究提供了经典的理论框架,但这些理论都没有把环境资源作为独立的要素考虑在内。以这些理论为依据进行国际贸易时,国家只考虑通过国际贸易获得比较利益,却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特别是在跨国资本流动频繁的现代经济中,发达国家通过投资将“三高”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增长、贸易与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学术界开始将环境纳入到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框架下,对传统的贸易理论进行扩展。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大众经历了三个阶段:环境本位阶段、贸易本位阶段和新环境本位阶段。第一阶段环境本位阶段以探讨最优环境保护政策为核心。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兴起了绿色运动并很快波及到全球,贸易与环境问题引起了广泛重视,经济学界开始关注经济增长、国际贸易与环境的关系。这一阶段的研究着重于环境问题,侧重研究环境标准和政策、通过税、费、许可证制度解决环境外部化问题,对于环境政策和标准如何对国际贸易、社会福利和比较优势的影响是这一时期主要争论的内容。

第二阶段即贸易保护阶段,研究以促进贸易自由化为核心。这一阶段的研究焦点是贸易自由化对福利和环境、对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竞争力的影响,以及不同环境标准所引发的污染转移。

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新环境阶段的研究重点又回到了环境保护上,围绕跨国界的污染和国际环境问题的探讨比第一阶段更为深入和广泛。这一时期的研究侧重于研究解决国际环境的外部性、探讨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等国际环境问题的贸易政策、制度以及对贸易自由化的问题。

在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问题上主要有两种观点,即贸易有害论和贸易有益论。有害论认为,国际贸易是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贸易规模的扩大加速了环境破坏,促进了有害物质和生产过程向环境管制宽松的发展中国家的转移,加速了全球环境的恶化。持这一观点的代表人有Cropper和Grifiths等。贸易有益论则认为,基于比较优势的国际分工可以优化资源配置,而通过贸易限制措施来解决环境问题只能造成进一步的扭曲。贸易通过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了环境保护技术,促进更有效的环境管理,加强了环境变化的国际合作。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有Keynes.J.M.,Ayres,Grubel,Koo和Stevens等。

二、国际贸易环境效应的理论研究

1.国际贸易环境效应的机制

Grossman&Krueger建立了国际贸易的环境效应分析模式,将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归结为三个效应: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规模效应(scaleeffect)指贸易和经济扩张对环境的影响。一方面,贸易扩大了经济规模,对环境和资源造成更大的压力,如果生产结构和技术水平不变、又缺乏有效的环境政策法规的监管,经济规模扩大的结果会引起了资源的过度利用和污染排放量的增加,产生环境恶化的负效应;另一方面,经济规模的扩大提高了国民收入,消费者更偏好于标准高的环境质量,人们更有兴趣和能力进行环境保护的投资和技术创新,产生环境治理改善的正效应。研究表明,一国在经济发展初期,规模的环境负效应影响可能更大,污染会上升,但当经济水平达到一定的繁荣程度后,环境污染就会趋于下降。

结构效应(compositioneffect)是指贸易所导致的生产结构的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开放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会随价格的变动在各部门间重新配置,具有比较优势的出口部门的生产扩张而其他部门的生产规模下降。一般而言,一国在经济发展早期,贸易会导致经济结构向污染更为严重的部门转移;在经济发展后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贸易促进经济结构向低污染部门调整。即在经济规模和技术水平不变的前提下,贸易的结构效应是使环境污染水平先提高、后下降,环境质量呈现先恶化、后改善的趋势。

技术效应(techniqueeffect)指国际贸易和对外投资可能改变生产过程的技术应用从而改变单位产出的环境损害水平。技术效应取决于传统技术和外来技术的经济效益的比较。如果有利于环境改善的外来技术更具有经济效益,就会替代传统的恶化环境技术,环境质量得以提高;否则,如果导致环境恶化的外来技术更具有效益,传统的改善环境的技术就会退出生产领域,恶化环境质量。

2.污染天堂说

Pua&Esty1997年提出的“污染天堂学说”指出,贸易自由化的结果之一就是,各国为了维持或增强本国竞争力,纷纷降低各自的环境标准,出现“向底线赛跑”的情形。如果各国发展水平不同从而在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也存在差异,随着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的不断扩大,污染产业会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发展中国家成为“污染避难所”。在经济发展早期,出于经济或其他考虑,发展中国家往往降低环境管制的标准,更多地生产资源密集型和污染密集型产品,而环境管制严格的发达国家也会通过贸易和投资的方式将这些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贸易将环境成本从进口国转移到出口国,贸易自由化加重了这一问题:发展中国家专业生产并出口资源和污染密集型产品,发达国家通过“合理”的贸易形式将污染“卖”给发展中国家,导致了发展中国家环境的恶化。

三、国际贸易环境效应的实证研究

在对国际贸易的环境效应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大量的学者也进行实证的研究检验理论,分析贸易对环境影响的程度和范围。

1.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KuznutsCurve,EKC)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贸易与环境问题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Grossman&Krueger通过对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研究发现,人均收入和环境恶化之间存在一个倒U型关系,即,尽管短期内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是消极的,但长期将改善环境的质量。在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均收入较低时,环境质量随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下降;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收入水平超过临界值时,收入水平的提高使环境质量趋于改善。由于各国污染源和类型不同,这个拐点也不相同。这意味着环境问题的解决取决于收入水平的提高,社会可以通过经济增长解决环境问题,而低收入国家没有必要实现环境保护措施,这使得发展中国家陷入了EKC的陷阱。这一研究结果很快引起了广泛的争论。

自Grossman&Krueger,包括Rock,Hannes,Seldon,Song及张晓、范金和胡汉辉、陈文华和刘康兵等学者也进行了实证研究。这些成果表明,主要大气污染物与收入呈倒U型关系。学者对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所揭示的环境质量的运行轨迹是认同的,但运用不同类型的变量和数据实证的结果并不完全相同。

2.“污染天堂说”的检验

虽然有较为严密的理论逻辑,但对“污染天堂说”的实证研究结果却相对混乱。支持这一假说的有Robinson,Low&Yeats,Mani&Wheeler等,他们的实证结论表明,发达国家的贸易活动趋于更多地进口污染密集型产品;富裕国家严格的环境标准和政策迫使其污染产业向环境管制宽松的发展中国家转移。然而,Tobey,Lucas,Birdsall&Wheeler,Grossman&Krueger等人的研究结果却持相反的结论,认为环境标准和政策对贸易模式不存在显著的影响;缓慢发展的封闭经济体的有害污染强度的增长更快,而快速发展的经济体的有害污染排放增长缓慢。

四、结论

国内外关于贸易、经济增长和环境问题的研究,理论性研究和是实证性研究并重,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成果。第一,贸易自由化不是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贸易保护手段只能进一步加强市场扭曲;第二,收入与环境质量之间倒U型的关系说明,贸易提高了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需求,同时也改变了产出的结构和生产技术;第三,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难以制定统一的环境标准和政策,而这一差异导致可能通过贸易和资本流动转移污染产业,但在其影响程度和范围领域里尚无定论;第四,反映环境质量的指标很多,难以建立反映整体环境状况的综合标准,因此污染标准的选择影响了实证结论。

参考文献:

[1]任建兰等:基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贸易与环境[M].商务印数书社,2003

[2]胡青红傅京燕:论环境成本内部化[J].生态经济,2001(4)

国际贸易的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技术进步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0594(2010)11-0010-05收稿日期:2010-06-10

产品是技术的载体,产品进口会使得所体现的技术在进口国发生外溢,开放经济条件下,通过国际贸易的技术溢出是一国实现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在当前全球贸易迅猛发展的条件下,进口贸易的技术进步效应开始引起学者们极大的研究兴趣,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视角研究了进口贸易的技术进步效应,涌现出大量的研究成果,本文首先对相关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然后简单地加以评述,并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一、进口贸易影响技术进步的理论基础及作用机制

(一)理论基础

新贸易理论、内生增长理论、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发展为动态贸易利益的量化研究提供了可能,为进口贸易技术进步效应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以Krugman(1979)为代表的新贸易理论学家放松了传统贸易理论完全竞争、产品同质、收益不变等强假设条件,将规模经济、产品种类、技术转移等因素引入到贸易理论分析框架之中,将贸易理论的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构成了国际贸易与技术进步关系研究的理论基点。Romer(1990)、GrossmanandHelpman(1991)、Yong(199I)、AghionandHowitt(1992)等学者将内生增长理论模型加以拓展,在开放经济增长模型中引入了投入品种类、产品质量等变量,考察贸易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了国际贸易在技术转移、模仿和创新中的作用,为增长理论与贸易理论的融合奠定了基础,成为进口贸易技术进步效应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Melitz(2003)、MeliizandOttaviano(2005)的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研究表明,开放条件下生产率异质企业对于外部竞争压力的不同反应对行业生产率的变动产生重要影响,这为进口竞争的技术进步效应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

(二)作用机制

为了实证分析进口贸易的技术进步效应,许多学者对上述基础理论模型从不同层面进行了拓展,具体地解释了进口贸易影响技术进步的内在机制。

Coe与Helpman(1995)在Grossman、Helpman(1991)研究的基础上,利川进口份额作为权数衡量了国外研发对于本国TFP增长的贡献,为衡量和测度国外技术溢出对进口国技术进步影响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上的借鉴。Connolly(1997)发展了一个内生增长模型,从理论上证明进口贸易对模仿进而是技术扩散产生的正向影响,发展中国家可以从中获得静态和动态贸易利益。贸易通过降低南方国家的模仿成本,产生重要的技术扩散效应,促进南方模仿国的增长,因为贸易可使南方模仿者廉价地获得关于北方创新者新产品的知识,而进口种类和数量的增加提高了成功模仿的概率,会对南方模仿产生正的影响。南方国家销售进口产品,提供售后服务,会增加对于进口产品技术知识的了解,降低对这些产品逆向工程(reverse-engineering)的成本。同时,贸易开放还会通过对国内企业带来的竞争效应,影响企业的模仿行为和国内企业数目,进口贸易降低了模仿者了解国内市场需求的成本,保证了有效率模仿的实现。Connolly(1999)在一个南北贸易的质量模型中,在创新和模仿过程融入了学中学(learning-to-learn)的概念。他认为,学中学(learning-to-learn)不同于干中学(learning-by-doing),因为学中学获得的技术更具有一般性,因而可应用于不同类型的研究,而不是仅仅限于特定所学任务。当一个企业成功模仿了质量越来越高的特定种类产品时,他将获得产品工程中的知识,并且改善它,因此模仿不仅使得企业在未来的模仿中更有利,而且提高了企业独自成功发明更高质量水平产品的可能性。

Keller(2001)认为通过与国内外企业相互作用的学习是促进生产率增长的重要方式。国内发明的效率随一国知识存量的递增而递增,它与国内所知的产品设计的数量是成比例的,通过增加国内知识存量,国际溢出提高了国内发明活动的效率。Chen、Imbs、Scott(2009)扩展了Melitz(2003)和Melilz、Ottaviano(2005)的企业异质性国际贸易模型,把理论模型分析与实证检验有机结合在了一起,认为贸易的开放导致了竞争效应,在更大的国外竞争和更多的进口产品的压力下,国内企业的利润会下降,异质性企业中生产率水平较低的企业会退出市场,只有技术水平较高的企业才可以适应市场竞争,并且会在竞争中增加市场上所占的份额,这样产业的平均生产率水平也会上升。

理论模型的构建为实证研究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基础,基础理论模型的拓展把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紧密联系在一起,深刻地揭示了进口贸易影响进口国技术进步的内在机制,进口贸易可以通过进口贸易总量、进口贸易模式和进口产品的竞争效应对技术进步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进口贸易总量的技术进步效应

(一)国家层面进口总量的技术进步效应

Coe、Helpmanfl995,以下简称“CH”)利用21个OECD国家和以色列1971~1990年间的面板数据,考察了贸易伙伴国的R&D资本存量通过进口贸易的传导机制对进口国技术进步的影响,发现国内外研发资本存量都会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重要影响,一国进口占GDP比重越大,国外研发资本存量对国内生产率的影响越强,开放度高的经济比开放度低的经济从国外研发中获益要大。方希桦、包群、赖明勇(2004)使用CH的方法计算了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国的研发资本存量,实证分析发现通过进口的技术溢出对中国技术进步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许多学者以CH模型中的数据为基础,利用新的方法进行了拓展研究,得出了与CH相似的结论。Liehtenberg、Potterie(1998,LP)认为CH(1995)模型中计算国外研发资本存量的赋权方法存在汇总上的偏误,因而提供了一个理论上产生更少偏误和更好实证结果的赋权方法,在修正了指数偏差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外研发的产出弹性对于一国贸易开放度的依赖,研究证明一国贸易越开放,该国从国外研发中获益越大。喻美辞、喻春娇(2006)利用LP方法计算了相对于中国的国外R&D资本存量,并将人力资本因素引入到进口贸易技术溢出的计量模型,证明通过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促进了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Keller(1997)也质疑CH

(1995)的赋权方法,而采用随机赋权方法计算了国外知识资本存量,同样得出了与CH模型相似的结论。但是Coe、Hoffmaister(1999)认为Keller(1997)的随机赋权实际上是带有随机误差的简单加权平均,这种随机赋权只会得到一个随机变量,它和生产率之间是不存在联系,他们利用替代的赋权方法作为双边进口份额回归证明,随机创造的贸易模式并不能产生国际研发溢出的估测。

鉴于上述学者研究中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方法中可能出现的伪回归,有学者根据CH研究的数据,利用面板协整方法重新考察了进口的技术溢出对进口国生产率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通过进口的研发溢出效应要么是微弱的(Kao、Chiang和Chen,1999),要么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不存在长期协整关系(Funk,2001),因此,他们认为之前对于进口贸易技术进步效应的研究高估了进口的作用,但是忽略了其它传播机制的作用。

AltairandCieeone(2004)测度了贸易的实际开放度对国家间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发现进口和出口加总的贸易开放度是一国全要素增长的重要因素。Falvey、Foster、Greenaway(2004)区分了知识的性质,认为通过发达国家的研发生产的知识能够通过贸易溢出到其他国家,利用21个OECD国家1975~1990年的面板数据集中考察了进口作为技术传播途径的作用,发现无论国外的知识是公共还是私人的,进口的技术进步效应都非常显著。Lumenga-Neso、Olarreaga、Sehiff(2005)通过引人间接与贸易相关的研发溢出的概念扩展了CH的分析,认为与贸易间接相关的研发溢出也会在国家之间发生,他们利用114个国家的向量矩阵实证研究发现,国外研发的间接流量要远高于直接流量,间接流量对于TFP的贡献要远高于直接流量的贡献,并且全部(直接加间接)国外研发流量明显地要比国外直接研发流量要稳定。由于间接效应的存在,双边贸易相对来说并非国外研发通过贸易溢出的重要决定因素,这调和了CH(1995)与Keller(1997)的结论,但也提供了贸易作为国际知识传播机制重要性的支持。

Madsen(2007)使用16个OECD国家1870~2004年间技术进口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新数据库,验证了知识是否通过贸易渠道发生了转移。实证估计表明,在过去135年中通过贸易发生的知识转移始终非常重要,TFP与知识进口之间存在很强的关系,在过去一个世纪中93%的TFP增长要归于知识的进口,知识的外溢是1870~2004年间OECD国家TFP收敛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贸易的国际技术外溢是OECD国家TFP增长的重要贡献因素,有助于OECD国家TFP的收敛。

(二)企业和产业层面进口总量的技术进步效应

企业和产业层面的实证研究证明,进口和技术进步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Blalock、Veloso(2003)利用印度尼西亚制造业的详细面板数据,证明供给进口密集部门的企业比其它企业具有更高的生产率,进口是国际技术转移的推动因素,与国外厂商的垂直供应联系是进口推动技术转移发生的渠道,这从企业层面证明进口是促进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Aeharya、Keller(2007)把技术转移和进口联系起来,利用17个工业化国家1973~2002年的详细数据实证分析发现,进口是技术转移的一个主要渠道,国际技术转移对于生产率的贡献常常超过了国内研发的贡献。

李小平、朱钟棣(2006)总结了国外学者计算R&D存量的六种方法,并用这些方法分别计算了同外R&D存量通过进口贸易对中国工业行业技术进步的影响,虽然不同的实证方法所得出的结论不近相同,但基本上肯定了产业层面进口贸易技术进步效应为正的结果。李小平、卢现祥、朱钟棣(2008)利用DEA方法进一步研究了中国工业行业生产率的增长,发现进口是技术进步的重要原因,但是出口促进技术进步的作用并不明显。

三、进口贸易模式的技术进步效应

(一)资本品进口的技术进步效应

与CH(1995)研究方法相一致,Coe、Helpman、Hoffmaister(1997)采用77个发展中国家1971~1990年的数据,研究了这些国家通过机械设备进口从工业化国家的研发中获益的程度,结果显示,国外研发资本存量的知识通过机械设备进口能够影响到发展中国家的生产率,国外研发资本存量越大,对于来自工业化国家机器和设备进口越开放,本国劳动力的教育水平越高,该发展中国家的全要素生产率也就越高,而总进口中许多消费品和服务的进口对于生产率并没有影响,国外知识存量只是通过机器设备的进口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生产率。

Connolly(1999)考察了国内外创新对于实际人均GDP增长的贡献,发现来自发达国家的高技术产品的进口在国际技术扩散中作用的证据,国内模仿和创新对发达国家先进技术进口存在持续的正依赖性,来自发达国家的技术对于人均GDP增长的贡献要高于国内创新的贡献。Xu、Wang(1999)认为资本品比非资本品拥有更高的技术含量,因资本品贸易是国际技术溢出的重要渠道。他们考察了资本品贸易作为国际研发溢出渠道的重要性,估测结果表明,在G7国家中,研发投资大约一半的收益溢出到了其它OECD国家,其中大约一半的溢出是通过资本品外溢渠道发生的,资本品衡量的研发溢出变量统计上是显著的,比总进口衡量的溢“{变量更多解释了国家间生产率的差异。Eaton、Korlum(2001)也认为国际贸易可以把技术进步的好处传递过国界,他们通过研究世界生产和资本品的贸易,评估了这一机制的重要性,证实一国的生产牢取决于该国对国外资本品的可获得性以及该国使用资本品的意愿和能力。

(二)中间品进口的技术进步效应

Keller(1997)引入一个研发驱动的增长模型,技术通过体现在不同中间产品的贸易传递到国内其它部门和国外部门,他使用来自8个OECDI业国1970~1991年13个制造业的数据研究发现,在同一行业中,国际贸易是国外技术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随后使用相同的数据,Keller(1999;2000)量化分析了贸易模式在决定技术流量中的重要性,发现一国的进口模式会影响到一国的生产率,如果一国主要从技术领先国进口,该国获得的体现在中间产品上的技术将高于主要从技术跟随者进口的所得,与进口模式相关的技术进口的差异解释了这些国家生产率增长上20%的差异。Hakura、Jaumotte(1999)利用87个国家1970~1993年的数据,在区分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对于技术转移影响的基础上,考察了贸易在技术从工业化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溢出中的作用,证明产业内贸易能够比产业间贸易更多地促进技术转移。

Amiti和Konings(2007)利用印尼1991~2001年间制造业的普查数据,估测了贸易自由化对于企业生产率的影响,他们区分了源自最终产品关税降低的生产率增长与源自中间投入品关税降低的生产率增长,研究结果表明,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源于投入品关税的降低。Topalova(2007)利用制造业部门企业层面的面板数据,考察了印度20世纪90年代早期的贸易改革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发现中间品关税的下降导致的生产率增长远高于最终品关税下降产生的影响。Kasahara、Rodrigue(2008)利用智利制造业企业的面板数据估测了国外中间品的进口对于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发现国外中间产品的进口提高了生产率。Halpern、Koren、Szeidl(2005)利用1992~2001年问匈牙利制造业企业产品层面的进口数据估测了一个生产者结构模型,研究显示,进口的技术进步效应在统计上与经济上都是显著的,进口解释了匈牙利90年代总体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30%。

(三)对贸易模式技术进步效应的质疑

对于贸易模式与技术溢出、技术进步的关系,也存在一些不同的认识。Funk(2001)使用面板协整技术考察了贸易模式与国际研发投入溢出间的关系,没有发现支持进口模式与研发溢出之间关系的证据,因此认为,先前的研究可能高估了进口投入品在国际研发溢出中的作用,却低估了其它传播途径的作用。Lumenga-Neso、Olarreaga、Schiff(2005)对与贸易相关的间接技术溢出效应存在的研究,似乎也证明双边贸易模式并非国外研发通过贸易溢出的决定因素,一国外部研发溢出流量对于贸易模式的依赖可能是很低的。

四、进口竞争的技术进步效应

进口竞争的技术进步效应早已引起学者们的注意,但是受传统贸易理论严格假设的束缚和统计数据可得性的限制,这方面理论和实证研究的进展相对缓慢。随着企业层面统计数据可得性的提高和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开创性进展,进口竞争的技术进步效应引起学者们极大的研究兴趣。

Bertschek(1995)利用德国80年代制造业企业的面板数据,分析了进口和内向型FDI对于国内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发现进口和内向型FDI增加了国内竞争,降低了国内企业的盈利,对产品和过程创新产生了显著的积极影响。Lawrence、Weinstein(1999)通过对日本1964~1973年间进口贸易的研究发现,进口竞争是促进日本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原因,并且进口竞争的作用要大于中间产品进口对于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多竞争性产品的进口刺激了创新,向国外竞争对手潜在的学习是效率增长的主要渠道。

Pavcnik(2002)利用企业水平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智利贸易自由化对于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发现企业内生产率的进步要归于进口竞争部门中的贸易自南化,总的生产率进步源自资源从低效率生产者向高效率生产者的重新分配。Schor(2004)利用巴西制造业企业的面板数据研究了贸易自由化对于企业生产率演进的影响,发现进口产品和中间投入品关税变动与生产率的变动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表明贸易自由化后,竞争的增加和可获得的体现更高技术的中间品进口促进了生产率的提高。Topalova(2007)的研究表明,进口关税的下降增加了国内竞争,导致了产业生产率的提高。

Gorodniehenko、Svejnar、TerrelI(2008)利用27个新兴市场经济的数据,估测了来自国外的竞争、与国外企业的垂直联系以及国际贸易对国内企业几种创新的影响,发现有很强的证据表明国外竞争和创新之间存在正向的关系。Chen、Imbs、Scott(2006)利用欧盟1989~1999年间制造业的详细数据研究发现,进口竞争的技术进步效应在短期和长期中存在着很大的区别。短期内贸易开放具有促进竞争的效应,由于进口竞争的增加,无效率的企业退出市场,产业中产品平均成本降低、生产率出现上升。但是长期来看,当竞争力更弱的经济体也开始出口时,这些效应会逐渐减弱甚至会逆转,虽然增加的贸易对欧盟的生产率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很小的。Acharya、Keller(2008)使用1973~2002年间工业化国家的样本数据研究发现,长期内进口自由化通过选择效应降低了本国产业内的生产率。

对于进口贸易技术进步效应的研究,以上我们按照进口总量、进口模式和进口竞争几个维度进行了系统梳理,但是必须指出的是,这三种机制并非各自独立地发挥对进口国技术进步的影响,它们分别都是从进口贸易的一个侧面反映出进口贸易可能对技术进步带来的影响,对于一国整体进口来说,三种机制都在共同发挥着对于技术进步的影响。

五、结语

进口与技术进步关系研究隶属于动态贸易利益研究的范畴,是对贸易影响经济增长机制研究的深化与发展。国内外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成果证实了进口贸易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内生关系,进口是影响一国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这深化并丰富了我们对于进口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和认识,有力证明了自由贸易所蕴藏的巨大动态利益,为发展中国家贸易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目前,对于进口与我国技术进步关系的研究相对来说还不够充分,不够深入,主要还是停留在进口产品总量上的研究,缺少对进口贸易模式、进口竞争技术进步效应的研究,因而对进口与我国技术进步的认识还不够全面。我们认为未来对于进口与技术进步关系的研究应当考虑一些忽略的变量可能产生的影响,深化对于新的机制的研究,同时对于我国进口贸易与技术进步的关系应当进行更加全面系统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方希桦,包群,赖明勇2004,国际技术溢出:基于进口传导机制的实证研究[J]l中国软科学(7)

李小平,卢现祥,朱钟棣,2008,国际贸易、技术进步和中国工业行业的生产率增长[J],经济学(季刊)(2)

李小平,朱钟棣,2006,国际贸易、R&D溢出和生产率增长[J]经济研究(2)

国际贸易的研究方向范文篇3

在国际贸易理论中,对国际技术贸易的理论探索尚未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我们能从中找出一点关于国际技术贸易的理论基础。之后的需求-资源关系理论、技术要素理论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等都开始对国际技术贸易有所涉及,并着手对技术进行独立研究。关于国际技术贸易产生的原因,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生产的技术越是先进、生产的条件越好的商品所需要的个别劳动时间越少,该商品也就越具有价格优势。鉴于此,市场参与者都会积极主动地研发新技术,以此来改善生产条件、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若市场有合适的技术可以购买,且其价格低于自己研发所需要的费用,那么技术贸易就产生了。比较成本理论认为,不同国家研制开发技术的条件存在区别,技术产品的相对成本也存在高低之分,故一个国家从发达国家购买技术的同时也向不发达国家输出了技术,这一理论奠定了国际技术贸易的客观依据。根据赫克歇尔和俄林,技术知识是一种要素禀赋,每个国家都应该充分利用其相对丰富的要素进行生产和出口,进口稀缺的要素产品。因此,每个国家都应该出口其掌握了技术的产品,进口其没有掌握的技术的产品。美国学者波斯纳和哈夫鲍尔认为,技术先进的国家由于其技术上的优势会使其在该产品的生产上保持一段时间的垄断地位,从而形成了技术差距。由于技术的模仿效应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在这一段时间内,关于该技术产品的贸易便产生了。日本人斋藤优认为一国的经济发展受到国内和与之有经济交往的国家的需求以及与资源的制约,如果资源不能满足需求,就会产生技术革新,也形成国际技术转移的动力。关于国际技术贸易动机的研究,曼斯菲尔德认为跨国公司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在技术转让和直接投资上进行选择:如果跨国公司在生产要素上有保障,出口又能获得较大利润的情况下,一般会倾向于直接投资;只有在国外市场较小、目标市场国不具备投资的条件下,跨国公司会选择技术转让。英国经济学家邓宁则认为一国的经济活动由对外直接投资、技术转移和货物贸易构成,要想考察国际技术转移的动机,就必须将三者结合起来分析提出“三优势”理论模型,该理论认为国际技术转移的动机的“三优势”包括内部化优势、所有权优势以及区位优势。所有权优势是指国外企业没有的、本公司所有的技术、商标所有权优势以及规模经济等优势;内部化优势是指企业内部运用所有权优势,实现技术转移内部化、消除交易成本的能力;区位优势则指东道国所拥有的要素享赋、市场以及政策优势。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企业内部优势以及东道国区位优势不明显,企业就会倾向于进行技术转移。关于国际技术贸易转让机制的研究,根据上述的技术差距理论,随着其他模仿国加大对新技术产品的研究和模仿生产,技术创新国的技术领先优势便会逐渐丧失。为了延长技术的生命周期和实现利润最大化,技术创新国会通过技术许可和投资等方式进行技术转让。技术模仿国则通过自行研究或技术引进等方式掌握该生产技术,从而实现技术产局缩小甚至消失。美国经济学家费农认为产品的生命周期包括三个阶段:产品开发阶段、产品成熟阶段和产品标准化阶段。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产品的要素密集度不同,生产该产品的优势也随之从科技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再到劳动力密集型将进行转移。在这一过程中,技术领先国开发新技术产品并占领国内市场,继而向外出口,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大,然后技术产品出口又逐渐减少,最后该技术产品的创新国从国外进口。这样,该技术在技术创新国结束它的生命周期。但由于技术产品的输出,资本和技术也在输出,技术从而由技术创新国转移到另一国,这样该技术在另一个国家开始了其新的生命周期。综上所述,国际技术贸易的产生是伴随着商品贸易,马克思商品价值理论、比较优势、赫克歇尔和俄林资源禀赋等理论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分别阐述了国际技术贸易理论产生的原因、国际技术贸易运作机制。

2国际技术贸易技术发展作用的研究

国内研究学者围绕国际技术贸易与技术进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关系以及技术引进与工业技术进步的关系等。周斌、李辉娥(2000)[4]用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上海市技术引进项目的宏观经济效益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技术引进提高了上海的工业技术水平,促进了技术进步。成蓉(2002)[5]认为技术引进是促进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有效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技术引进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方面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绩。田楠(2005)[6]测算出了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之间有显着的较强正向作用关联性。上述研究都表明技术引进对技术进步都存在正向影响。而陈国宏(2001)[7]等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法验证了短期内,技术引进是我国工业技术进步的重要原因,但不存在长期内则同向关系。李光泗、徐翔(2006)[8]对1990-2004年江苏省的数据研究表明:江苏省技术引进与技术进步呈现负相关,没有表现出预期的正向影响;而自主创新投入对江苏省技术进步产生了显着的正向作用;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投入与技术进步之间均没有表现出显着的格兰杰因果关系。综上,国内大部分研究结果认为通过技术引进可以促进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但有文献认为技术引进与技术进步不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更有文献验证技术引进与技术进步负相关。这一结果与国外学者大多支持的技术转移促进技术进步的一致结论大相径庭。对此,许继琴、潘丹等(2008)[9]纵观世界各国技术引进的历史进程,发现技术引进成功的国家都是正确处理好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关系。而我国长期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工作重视不足,这可能是导致国内实证研究结果不一致的重要原因之一。

3国际技术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不少学者还对国际技术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蒋殿春(2001)[10]研究认为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引进应与其国内技术发展水平、投入要素相对价格、消费者收入特征等技术支持要素相适应,并指出所引进技术要与国内技术水平差异不太大、接近于表转化或转标准化的新技术,国内的有关政策也应对技术选择作适当的引导。部分学者还分析交易成本与国际技术贸易发展之间的关系。张亚斌、王晓娴(2004)[12]认为交易费用与国际技术贸易的发展呈负相关关系。蒋翼潮(2012)[11]也认为国际技术贸易的发展与交易成本的高低呈非线性的负相关关系。黄静波(2005)[12]分别从国家、工业、企业、技术、技术转移合约层面五个方面入手,证明成功的国际技术转移必备条件包括:一项好的技术、有对技术的需求及双方都拥有能够胜任该项技术转移活动的技术专家。李洁、石林芬(2009)[12]在引入TBP(技术国际收支)的收入数据,通过相关分析和协整研究分析,对R&D投入与国际技术贸易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进一步证实:R&D经费总额的增加将导致国际技术贸易中技术收入的增加,国际技术贸易中技术收入的增加也将导致经费总额的增加;企业R&D经费比政府部门R&D经费对于国际技术贸易中技术收入的影响更大。提出为提高我国技术贸易中的收入以及我国在技术贸易中的竞争力,应当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确定企业在R&D中的主体地位,制定激励R&D投入的公共政策,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强对国际技术贸易的管理。综上所述,对于国际技术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研究认为其主要集中在交易成本、对于技术的需求以及企业对于技术研发投入这几个方面,并且对于研发和国际技术贸易发展的影响研究最为多。

国际贸易的研究方向范文篇4

关键词:IFDI进出口贸易数量和结构协整检验

文献回顾

自1992年起,流入中国的国家直接投资呈现明显的持续增长态势,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贸发会议)于2012年的《全球投资趋势预测》指出,中国继2003年之后再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外国直接投资流入(inflowingforeigndirectinvestment,IFDI)的目的地。与此同时,中国国际贸易也有迅速发展,两者之间具有明显的同步性和相关性,这引起学者们对两者关系的探索。本文拟以“长期”作为时间跨度对中国的国际贸易和IFDI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检验,研究国际贸易和IFDI在长期内存在怎样的相互关系;如果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一体化关系,这种关系体现在哪些方面。

关于IFDI与国际贸易关系的研究主要存在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IFDI与国际投资之间具有替代性,第二种观点认为两者之间存在互补性,第三种观点认为两者之间相互融合。蒙代尔(Mundell,1957)最早提出贸易与投资存在相互替代的理论,运用简单的两个国家、两种产品和两种生产要素的标准国际贸易模型,假设存在国际贸易壁垒,厂商始终沿着特定的轨迹(即所谓的Rybczynski线)实施对外直接投资,得出的结论是:对外直接投资能够在相对最佳的效率或最低生产要素转换成本的基础上,实现对商品贸易的完全替代,而如果两个国家的要素禀赋和技术水平相接近时,这种替代效应会尤为明显。关于IFDI与国际贸易关系之间存在互补性的理论,最有影响力的是日本学者小岛清(1987)针对蒙代尔贸易与投资替代模型,提出的IFDI与国际贸易之间存在互补效应的小岛清模型,小岛清认为IFDI与国际贸易存在互补性,IFDI可以在母国与东道国之间创造出新的贸易机会,从而会使两个国家间的贸易规模变大,扩大国际贸易的规模总量。国内方面,邱斌(2006)对外资企业和全国整体状况分别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外资企业的国际贸易与IFDI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相互促进关系;钟晓君(2009)运用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法,对我国FDI与进出口贸易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了动态研究,认为IFDI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具有长期的促进作用。IFDI与国际贸易具有相互融合关系,最早见于Patrie(1994)的研究,他根据激发直接投资的动机不同,将直接投资划分为三类:市场导向型直接投资、生产导向型直接投资、贸易促进型直接投资,其中市场导向型直接投资可能可以替代贸易,而其他两类可以促进国际贸易的开展,激发直接投资的动机不同,贸易与投资的关系也不同。

上述理论从不同角度分析了IFDI与国际贸易的不同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但是现有研究实际上大多存在四点不足:

第一,只是对国际贸易和IFDI短期关系进行考察,未能将两者之间的关系置于“长期”内进行探索,国际贸易和IFDI能否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构成“贸易投资一体化”的关系不得而知;第二,关于IFDI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大多采用了当年的流量数据,忽略了前期(t)IFDI对以后各期(t+1,t+2,…)国际贸易的持续影响,从而由此而产生的IFDI的存量数据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未能反映在模型之中;第三,现有文献中,对新息冲击所导致的内生变量的目前值和未来值影响未做预测;第四,贸易投资的“一体化”不仅仅体现在国际贸易的数量和IFDI的数量关系上,而且还体现在国际贸易的产业结构和IFDI的产业结构关系上,但现有的研究均未对此做深入的分析。基于以上研究的不足和缺陷,文章拟将IFDI与国际贸易置于一个系统中,研究两者之间的长期关系,以协整理论为基础进行建模,选取中国西部地区1992-2011年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额、进出口贸易额作为相关数据,予以实证检验。

研究方法与数据

为了研究国际贸易与IFDI之间的长期关系,本文以协整理论为基础进行建模,采取传统计量经济学方法,首先对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检验。在此基础上,进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和动态测算。实证分析方法以协整检验为基础,说明变量之间是否存在一种长期均衡关系;之后,IFDI的单位变化如何通过其内在联系引起对整个系统的扰动,以及各变量对这些扰动的综合反应,建立VAR模型对LnIFDI、LnEX、LnIM之间的关系作脉冲响应分析,并最终确定各变量之间的长期关系。

文章选取1992-2011为样本数据,以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及该地区进出口贸易额作为实证检验对象,数据来源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令PIFDI、SIFDI、EX、IM、(IM+EX)P、L(IM+EX)S分别代表全国外商直接投资流入、第一产业的FDI、第二产业的FDI、第一产业进出口、第二产业进出口、全国出口贸易和全国进口贸易额,为尽可能消除时间序列对模型的影响,对变量取对数值,取对数值后的变量为LnPIFDI、LnSIFDI、Ln(IM+EX)P、Ln(IM+EX)S。

实证分析结果

文章在进行全国总进口、总出口、IFDI三者之间的脉冲响应分析前,借助于计量软件Eviews6.0对数据进行分析,单位根检验得出LnIFDI、LnIM、LnEX、LnPIFDI、LnSIFDI、Ln(IM+EX)P、Ln(IM+EX)S一阶差分序列都是平稳序列,并且取得一阶单整,符合协整检验的条件;通过检验发现IFDI和出口是相关影响的,二者具有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第二产业国际贸易是引起第二产业IFDI的原因。

(一)全国总进口、总出口、IFDI三者之间的脉冲响应分析

已知进口、出口、IFDI均是(1)序列,符合协整检验前提,可进行协整检验。

首先确定最大滞后阶数,建立三者的VAR模型,对序列进行VAR模型估计,选择最大滞后阶数为3,得到滞后阶数判断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有4个准则选出来的滞后阶数为2阶,只有一个准则选出来的滞后阶数是1阶,因此VAR模型的滞后阶数应定义为2阶。

根据Johansen协整检验和VEC模型的滞后阶数选择原则,得到Johansen协整检验和VEC模型的滞后阶数为1阶。

(二)Johansen协整检验

考虑LTIFDI、LTIM、LTEX是否存在协整关系,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得到协整检验的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三个原假设被拒绝,Johansen协整检验表明在0.05显著水平下只有三个协整关系。

考虑到实际意义,本文选择第一个协整关系进行分析,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对向量误差修正模型进行脉冲响应分析,脉冲响应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以看出,外商直接投资对其自身的一个标准差扰动具有明显的正效应,并且从第一期开始就是正效应,并在第二期达到最大值0.271610,之后逐期递减,正效应减弱。LnIM对LnIFDI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在第一期为0,在第四期负向影响最大,为-0.111505,之后负向影响逐渐减弱,并在第十期出现了正向效应,说明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进口贸易的影响开始阶段是负向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转为正向影响。LnEX对LnIFDI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正向效应趋势,且正向效果明显,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出口贸易有正向推动作用。

结论与研究展望

本文在前人理论和实证的基础上,运用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对我国1992年以来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和进出口贸易之间的长期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经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政策建议。

由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的结果可知,IFDI对中国的进口贸易为负效应,但负效应呈逐期递减趋势。这表明外商直接投资短期内不利于我国进口贸易的发展,原因可归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我国出口的是处于价值链低端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进口的是处于价值链高端的技术密集型产品,引进外资和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使一些原本需要进口的技术密集型产品现在可以由国内企业进行生产,因此产生了替代作用即进口减少;另一方面可能是受国内企业规模效应的影响,引进外资之前由于缺少资本导致企业生产规模较小、成本较高,一些本国可以生产的产品由于成本而采取进口,而外资进入以后企业资本充足可以大规模生产,从而导致这些原本需要进口的产品由国内企业生产,进口减少。

从脉冲响应函数轨迹可以看到,IFDI对中国的出口贸易有着长期平稳的正向效应,即外资的流入促进了东部地区出口贸易的发展。原因可归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相比国内企业,外资企业更了解国际市场动态,加之拥有更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营销手段,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更多且质量更高的产品,使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更有竞争力,增大了在华外资企业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量和产品出口。另一方面,东部地区当地企业在外资企业的冲击下增强了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劳动生产率以及自主创新能力,并且通过外资企业的技术外溢和知识转移获得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促进了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和国际知名度的上升,从而扩大了出口。

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为外资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制定吸引外商投资的政策法规,利用IFDI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和进出口产品结构升级。

参考文献

1.Mudell.R.A.,InternationalTradeandFactorMobility[J].AmericanEconomicReview,47,1957

2.[日]小岛清.对外贸易论[M].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

3.A.Patrie.TheRegionalClusteringofForeignDirectInvestmentandTrade[J].TransnationalCooperation,DEC,1994

4.邱斌,唐保庆,孙少勤.对中国国际贸易与FDI相互关系的重新检验[J].南开经济研究,2006(4)

国际贸易的研究方向范文篇5

国际贸易学毕业论文范文一:大数据时代的国际贸易理论新发展

摘要:时至今日,大数据作为海量的数据存储,将我们的日常生活囊括其中。徜徉在数据的海洋中,由数据信息挖掘和利用所带来的技术创新、生产率提高、经济增长以及新的竞争优势和新价值的产生已成为新一轮的生产力增长点。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国际贸易

一、引言与理论研究综述

对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自跨国界商品、要素流通和生产分工发展伊始几个世纪以来便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及前沿问题。从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到今天的新新贸易理论,对国际贸易学的研究历经五个阶段已逐步形成完整而成熟的理论体系。与之相比,大数据却是理论界较新且同样具有前沿研究价值的概念。虽然,数据作为世界的本原和人类认识世界的客观标度,对其认知历史可追溯到人类科学发展的起始(黄欣荣,2014),而大数据这一名词却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人提出后直至2008年9月Nature刊登的一期以Bigdata为主题的专辑才得以广泛传播。此后,理论界虽以大数据为研究主题,从不同视角和学科、交叉学科领域对其进行探索,但这些研究或集中于对其概念和特点的探讨,相关文献如陶雪娇等(2013)、黄欣荣(2014),或集中于其技术具体运用途径和方向的分析,如黄晓斌、钟辉新(2012),李莉、顾春霞和杨亚楠(2014),邵鹏、胡平、齐杰(2014)等。将大数据与国际贸易学这两个前沿研究问题结合研究的文献资料很少。需求催生供给,近年来随着交通、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价值链的分工方式使得世界范围内的实体物品资源和数据流通速度加快、流通方式日趋复杂,研究如何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挖掘信息以促进贸易发展成为大势所趋。王碧宏(2014)、李连飞(2014)等从跨境电商、在线国际贸易等新兴国际贸易方式发展的角度解读了大数据海量规模及其挖掘技术和利用效率的提升对于我国国际贸易管理及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及相关挑战;曹云、王东(2014)和谢健明(2014)则选择紧跟时事,将大数据研究置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开发和自由贸易区发展的具体操作案例中,研究大数据对国际贸易的重要作用;还有研究将大数据与贸易进出口直接关联起来,辩证地对大数据时代下进出口贸易发展的机遇及所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如薛静辰(2014)。从上述文献梳理分析可发现,目前学者对大数据下国际贸易发展的研究虽不是空白,但研究的角度比较单一,多停留在大数据时代所带来的信息分析及其挖掘技术运用到某一具体贸易流通环节(如消费者行为分析、营销模式变革或物流效率提升等)而促使贸易企业效率提升的表象上,并未涉及其深层作用体制或传导体制的分析,因而所得出结论的普遍指导性不强,对大数据时代国际贸易学理论及架构变化的研究稍显不足,也无法形成对国际贸易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展的全面而系统的认识。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对大数据下国际贸易学发展的研究还处于基本空白而亟待理论研究者们的探索与创新。已有的国际贸易学理论研究领域的发展创新,经过总结大都可以沿着贸易动因、贸易结构和贸易结果等层次进行归类总结(彭徽,2012),沿用这一研究主线,本文将就大数据时代下国际贸易在贸易动因、贸易方式、贸易内容、贸易结果和贸易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发展进行探讨,通过抽象具体商务和贸易操作中的大数据运用,深入剖析其深层作用理论,希望能从理论发展的层次去分析大数据时代给国际贸易学带来的新发展,填补研究空白。

二、大数据时代国际贸易学的新发展

随着数据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推广,我们所能分析和利用的数据的4V特征日益明显:数据总量规模增长巨大且呈指数级增速;来源和类型不断增加;数据价值突显。大数据的强大影响力已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科技、经济、卫生、教育、军事等各个方面,有学者称大数据将成为开启人类社会的第四次科技革命的红旗手,更有甚者认为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直接意味着第四次科技革命。那么,就国际贸易学而言,大数据究竟在多大范围、多深程度上影响其理论发展呢?

1.大数据提供了贸易动因的新来源

深层解构国际贸易理论不难发现,无论基于何种发展层次的理论,贸易主体间的比较优势是贸易开展的动因这一结论已成为不可撼动的真理,理论的主要分歧点在于贸易主体的具体比较优势来源不同。已有的理论或从技术、要素禀赋等供给的角度,或基于相互需求、产品生命周期等需求的角度论述了贸易主体的优势来源。而数据作为重要的信息载体,它是知识的源泉,是企业创造价值和利润的原材料,是知识竞争的重要支点。拥有海量规模的大数据已为国际贸易主体带来新的优势来源:基于国家主体层次,庞大的数据资源储备被各国提到战略高度,将成为新的知识基础设施,构建国家综合竞争力;基于行业或企业主体层次,大数据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商机和发展机遇,并作为新的、重要的生产因素成为行业或企业发展的未来新石油,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些新的比较优势的培育,将成为新的贸易动因,推动贸易进程。

2.大数据促进了贸易方式的多样化

传统的贸易平台为实体贸易,商品或贸易主体需经过漫长的旅途到达特定交易地点以供选择或进行面对面的磋商,这样大大加大了贸易的成本和风险。而今,大数据技术革命时代的到来所带来的商品参数的可传递性、消费市场需求的精确分析和交易货币的电子化等巨大变化已突破了传统交易的时间、地域限制,使得交易流程数据化;此外,大数据技术的推广促进了跨境电商或在线国际贸易平台的构建,完善了国际贸易的供需链条。大数据时代下,国际贸易突破了传统实体贸易形式,发展出了跨境电子商务或可称为在线国际贸易的新型虚拟网络贸易平台,这种贸易平台的强劲发展丰富了国际贸易方式,成为实体贸易方式强有力的补充。

3.大数据充实了国际贸易的内容

在以往,商品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相关的要素流动占据国际贸易的全部内容,人们或有注意到由贸易所产生的贸易主体间的信息流交换,但也未将其放置在与商品、服务、要素等贸易内容同等重要的地位以作为独立研究对象,而是将其笼统地掺杂在贸易商品或服务商品内做细小的分析研究。大数据时代的诞生革新了这一现象。作为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所衍生的数字贸易、信息贸易便是基于日益频繁及扩大的国际贸易中对信息流重要性的强调及价值分析,认为数字所包含的市场定位分析、消费者行为分析、生产者供应行为分析等重要信息是比具体商品更为重要的贸易内容。一旦某一国家或企业能够掌握这些信息,那么其市场决策及预测的有效性便可大大提高。因此,许多知名企业纷纷投入到数据库收集及分析的行列中,大数据也朝着产业化方向发展。许多大型跨国企业在进行市场分析与产品定位等决策前,花费大量成本进行数据采集及购买,这也成为了商品成本的构成部分。数字信息贸易已成为国际贸易不可或缺的内容。

4.大数据为改变世界贸易格局提供了机遇

自二战以后,国际贸易利益分配便形成了南北两极分化的格局,发达国家凭借其先进的技术或资源因素占据着贸易优势地位,主导着世界贸易长达一个多世纪并呈长期保持优势的态势。近百年来,许多发展中国家曾尝试多种改革手段,企图实现贸易额的快速增长、贸易条件的改善和贸易地位的提升,但一直收效甚微。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带来了新的机遇,在大数据发展的大环境下,国际贸易并不太多强调国家的天然资源基础而依赖于数据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其优势的获取能力具有后天的可培育性,这为发展中国家的赶超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大数据信息的充分识别和挖掘能够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对国际市场消费需求的合理定位和预测,从而减少供求失衡的可能性,实现资源的最合理配置。这样,发展中国家在新一轮的贸易竞争中有望提升其竞争力,获取贸易地位的提升,进而改变世界二元贸易格局。

5.大数据带来了新的贸易风险

大数据作为一种符号,在拥有大量科学标示符号所共通的优点之余,也包含着致命的隐患。除却大数据运用中所包含的提取数据信息的技术壁垒,大数据作为即时、快速的信息,其高速的流动性在便利贸易流通、拉近贸易主体距离之余,也增加了贸易信息扩散或被贸易对手恶意攫取的风险,这将带来不可预估的贸易损失。更为严重的是,贸易的数字信息中包含有大量与居民生活、国家安全、军事防卫等安全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一旦被恶意破解、攫取和利用,将对国家关系、国家安全提出挑战。大数据背景下,贸易安全应该是国际贸易理论关注的重点。

三、结论与展望

时至今日,大数据作为海量的数据存储,将我们的日常生活囊括其中。徜徉在数据的海洋中,由数据信息挖掘和利用所带来的技术创新、生产率提高、经济增长以及新的竞争优势和新价值的产生已成为新一轮的生产力增长点。在此大环境下,我们分析国际贸易的新发展是可行且必要的。同时,在厘清新的时代背景下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特点之余,还应将其上升到理论层次,这样得出的结论才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同时也有利于后续研究者做出更为具体而实际的理论政策建议。本文在对大数据时代下国家贸易理论层面可能发生的变化做了基本研究,不足之处希望在后续的研究中得以完善,也期待更多的理论研究者将目光延伸到大数据时代国际贸易学理论新发展这一领域,以共同探讨贸易理论的时代特点。

参考文献

1、我国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基于1991-2005年数据的实证研究曲建忠;张战梅;国际贸易问题2008-01-15

2、论国际文化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李怀亮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4-20

国际贸易学毕业论文范文二:电子商务下的国际贸易变革

摘要:传统的国际贸易在运营上是以单向物流为主,而电子商务实现了四流一体的全新战略,即形成以物流为依据,以资金流为形式,以信息流为核心,以商流为主体的新的经营管理模式。

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贸易

一、电子商务的兴起

电子商务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交易各方不相谋面,通过电子交易方式实现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电子商务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必然,它不仅简化了国际贸易程序,而且成本低廉、大大提高了国际贸易的运行效率,实现了国际贸易活动的全球化、简易化、信息化、智能化、无纸化,目前已经广泛存在于商业贸易活动中,并在推动经济全球化方面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基本应用

传统的国际贸易活动环节众多,业务操作过程复杂繁琐,费时费力。电子商务将交易各方连成一体,把原来传统商业模式中的各项活动转移到互联网上,在国际贸易实践中实现如下基本应用:

1.选定贸易伙伴。

在电子商务条件下,企业可使用信息技术建立自己的网站或借助相关的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平台,向全球市场自己的产品广告和服务信息,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通过网络主动搜索各种各样的经贸信息,在互联网上与客户咨询洽商贸易,足不出户就可以选择理想的合作伙伴和更多的商业机会。

2.便捷贸易磋商。

在电子商务方式下,各个交易方可通过互联网这个电子平台来了解其所关注的商品信息与行业发展动向,也可通过互联网为媒介的交互工具进行跨地咨询、交易谈判,既突破了面对面洽谈的限制,又能够使贸易业务的咨询及洽谈变得更加便捷、成本变得更加低廉。

3.网签与支付。

贸易双方运用电子商务,可以在建立的网站中通过发送电子邮件来彼此沟通,实现各种交易信息的传输。若想达成交易可以签订电子合同,并可通过网上银行和信用卡公司的参与实现网上支付。在网上进行的这些业务,过程快捷方便、节省开销,有专门的电子加密等技术保证客户和商家的商业信息不致泄露。

4.网上交易管理。

国际间贸易的业务活动比较复杂,会涉及到政府、银行、保险、税务、运输等众多部门。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使国际贸易的交易管理实现了网络化与无纸化,外贸企业可在网上与这些部门办理电子票据和电子单证业务,及时高效、轻而易举地完成相关的结算及后续工作。

三、电子商务推动了国际贸易发生变革

1.改变了国际贸易的运行环境。

传统实体市场的低速度决定了商品交易规模和范围的有限性,而电子商务的兴起,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市场空间,出现了电子化的虚拟市场。在电子商务这种虚拟化的业务运行环境中,商务活动中的生产者、中间商和消费者以数字方式开展交互式的商业活动,通过网上虚拟信息的交换,商务信息的传递被高速流转,商务主体之间的距离被缩短,商务交易的时空限制被突破,商务交易的范围被全球化。因此电子商务的出现与广泛应用,为交易各方创造了更高效的贸易市场。不仅如此,电子商务中网上的咨询、订货、促销与谈判也为国际贸易开辟了新的发展形势。但另一方面,有时交易者本身的直觉会被虚拟的网络所埋没,这样会使交易出现不确定性。另外,一些网上交易风险也要引起重视,如来自网络黑客的攻击或病毒的人侵。

2.扩大了国际贸易的经营主体。

贸易中介在在传统贸易方式下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把电子商务广泛应用到国际贸易实践,会引发贸易主体发生变化,随之催生了众多向全球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虚拟公司,主要是指网上经营的公司或者服务公司等。这种虚拟组织在功能和效果上己经远远超出了原有的中介公司,并迅速成为新的国际贸易经营主体。电子商务条件下,信息网络技术将在专业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这些企业联为一体,利用互联网形成一个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在网络上高效、快捷地为国际市场提供更好地服务和产品,实现过去由单一公司或者企业无法承担的市场职责。同时,电子商务采用现代化的信息网络技术,不仅简化了传统国际贸易业务的操作程序,还能让比较薄弱的中小企业轻松地进人国际市场参与竞争,扩大了国际贸易的经营主体。

3.创新了国际贸易的交易方式。

新型国际贸易用EDI取代了传统的有纸贸易,把一些经济信息如订单、发票、报关单等,按一定的数据格式通过互联网进行传送,不仅速度提高,而且传送成本与差错都大幅度降低,在网上做广告代替了电视、报纸等传统新闻媒介的宣传作用,EDI的使用使国际贸易活动的工作更加简捷。新型国际贸易在互联网上采用电子支付系统,传统的纸质货币被电子货币所代替,电子信用证结算速度高效,使国际贸易付款方式发生巨大变革。互联网上电子商务的交付分为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的直接贸易两种形式,一些无形产品,如电子书刊与音像制品等的直接贸易可以通过互联网完成,这种完全国际电子商务超越了地理空间障碍,已成为全新的国际贸易交货方式。

4.完善了传统国际贸易的经营管理方式。

传统的国际贸易在运营上是以单向物流为主,而电子商务实现了四流一体的全新战略,即形成以物流为依据,以资金流为形式,以信息流为核心,以商流为主体的新的经营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引导下,、展销等传统贸易方式可融为一体,在计算机网络中可引人报关、商检、营销等主要进出口业务流程,由此为全球消费者提供互动的全面的服务,消除了传统贸易中时空对各个交易方的局限,节省了时间与费用,推动了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国际贸易的研究方向范文篇6

关键词: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中欧贸易向量自回归(VAR)模型

一、文献综述

从国外的研究情况来看,Wei(1999)基于1986—1996年间的月度数据发现,中国的人民币实际汇率与国际收支在短期有着显著的关系,但是长期来看并不存着稳定的关系。Wilson(2000)基于1970—1996年间的韩美日的实际汇率和贸易数据研究发现,实际汇率变动对于韩美以及韩日之间的贸易并没有显著的影响。SilvanaTenreyro(2004)用美国1970—1997年的数据,对名义汇率变动与美国贸易收支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两者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关系。更进一步,TanfiqChoudhry(2005)运用1974—1998年的名义和实际汇率数据对美加,美日之间的贸易数据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名义汇率的变动会对美加和美日的双边贸易产生显著的影响,实际汇率的变动则不会产生显著的影响。有些国外学者的研究则表明实际汇率与国际贸易之间确实存在着显著的关系,Krugman和Baldwin(1987)通过对美国的实际汇率与国际贸易收支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实际汇率贬值可以改善国际贸易收支。

从国内的研究情况来看,学者们目前主要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出口的影响不明显。强永昌(2004)和殷德生(2004)研究表明,我国出口汇率弹性较小,汇率变动对我国出口影响不显著。殷德生(2004)甚至发现中国的实际有效汇率弹性为0.6772,这表明人民币升值竟然会导致我国贸易顺差的扩大。毕玉江(2005)对中国出口的产品按照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的细分研究发现九大类产品中有六大类产品的实际汇率弹性小于1。陈平、谭秋梅(2006)的研究考虑了回滞问题,发现人民币存在汇率回滞,汇率变动对我国出口影响不大,因此认为汇率改革后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不会受到很大的冲击。

第二种观点认为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的出口有明显的影响,卢向前、戴国强(2005)对1994—2003年的人民币加权汇率与我国进出口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马歇尔—勒纳条件在我国存在,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出口有显著影响,并且汇率变动对出口存在着J曲线效应。

二、模型设定

从目前已有的文献来看,很多文章都是研究名义汇率与对外贸易之间的关系,即使有一些选择使用实际汇率作为研究变量的文献,也存在一定的分歧。一般可以分成双边实际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相对于使用双边实际汇率,笔者认为实际有效汇率更适合作为中欧贸易的汇率变量。原因如下:一是实际有效汇率是对本国和其他所有贸易国的双边实际汇率的加权平均,它更能够真实地反映一国货币的总体价值;二是本文研究的对象是汇率对中国和欧盟贸易的影响,不仅仅只是针对欧元区。

在国际经济学的框架下,两国模型中本国产品的出口(EX)由贸易国的收入(YF)、国内物价水平、贸易国的物价水平、名义汇率等变量所决定。同理,本国产品的进口(IM)由本国的收入(YD)、国内物价水平、贸易国的物价水平、名义汇率等变量所决定。用公式表示如下:

LNEX=α0+α1LNREER+α2LNYF+ε1

LNIM=β0+β1LNREER+β2LNYD+ε2

其中α1、α2分别表示的是实际有效汇率和贸易国收入的出口弹性,β1、β2分别表示的是实际有效汇率和本国收入的进口弹性。ε1、ε2表示随机误差项。

三、变量选择及数据说明

(一)变量选择

本文选择2005年7月—2012年2月区间的月度数据。由于国民收入变量一般没有统计月度数据,所以分别选择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工业生产指数作为中国、欧盟的月度GDP替代变量。

实际有效汇率指数是经本国与所选择国家间的相对价格水平或成本指标调整的名义有效汇率。

(二)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中欧盟进出口贸易、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有效汇率指数等数据来自WIND资讯中的EDB数据库。

欧盟的工业生产指数来自于欧盟统计局epp.eurostat.ec.europa.eu。

为了解决异方差以及单位度量问题,本文将所有的数据都换算成以2005年7月为基期的指数,并取对数。

四、实证分析及结果

(一)平稳性检验

本文采用的是单位根ADF检验(采用AIC信息准则),结果表明所有上述序列均为一阶单整,故序列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二)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分析

本文分别对出口方程、进口方程建立VAR模型确定VAR最优滞后阶数。结果表明:出口方程、进口方程最优滞后阶数分别为2、6阶。故协整检验最优滞后阶数分别为1、5。

根据Johansen协整检验,我们发现出口方程具有3个协整关系,进口方程存在2个协整关系。

当协整关系超过一个的时候,一般选择以最大特征值所对应的协整向量作为该经济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故出口方程、进口方程的协整关系式(括号内表示标准差):

LNE=-36.58+4.03LNREER+4.91LNYF(1)

国际贸易的研究方向范文1篇7

关键词:测度;贸易成本;主要贸易伙伴;中国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5.019

1引言

自20世纪以来,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日益密切,国际贸易飞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贸易成本的降低。现代交通具有运量大、远距离和低成本的优点,使世界变得越来越小,降低了各国贸易的运费和时间成本;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促进信息在全球的飞速传播,降低了国际贸易中的信息成本;WTO等一系列经济组织和自由贸易区的成立与发展,大范围的降低了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减少了政策性壁垒;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各国市场的开放度更高等,这一系列的因素都促进了国际贸易成本的降低。

2文献综述

目前,虽然国际贸易成本有所下降,但是它也是阻碍国际经济一体化的主要障碍,贸易成本的重要性使得对其的研究具有必然性。David(2008)论述了世界贸易的增长主要得益于贸易成本的降低,并且分析了其贸易成本在不同阶段的贡献率。Anderson和VanWincoop(2003)在假设双边贸易对称的条件下,提出了测度贸易成本的模型,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发现模型中的假设与现实不符。本文运用的Novy(2008)估计模型是在Anderson和VanWincoop(2003)的基础上发展完善的,是目前较好的估计模型。运用Novy(2008)的难处在于国内贸易的数据不能直接获得,本文借鉴Wei(1996)的方法确定国内贸易,Wei(1996)认为,在市场出清的条件下,一国的国内贸易是总收入与总出口的差额。

截至目前,国内关于贸易成本的研究较少。蒋含明(2012)运用Novy(2008)估计模型,基于行业面板数据,测度了1998~2011年间大陆与台湾地区各行业的贸易成本,并采用GMM估计法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丁媛媛和彭星(2012)采用Novy(2008)估计模型测度了中国和东盟主要国家的贸易成本,对贸易增长进行分解,并且从距离、语言、人均GDP差额和汇率波动等方面对影响双边贸易成本的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距离和人均GDP对贸易成本有着较为显著地正向影响,共同语言和加入WTO均有利于贸易成本的下降,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对贸易成本的影响最大,有着十分显著的消极影响。

3Novy(2008)估计模型及数据来源

贸易成本的测度有直接测度法和间接测度法两种。直接测度法主要是测度关税、配额和交通运输等政策壁垒和自然因素引起的贸易成本。直接测度法较直观,但是存在很多局限性。首先,政策性壁垒较难量化。特别是目前名义关税大幅下降,非关税壁垒大行其道,技术性壁垒和绿色壁垒更是难以量化。其次,这种方法主要局限与可见成本,如运输成本和关税壁垒,不能从整体上测度贸易成本。第三,直接测度法中没有包含国内贸易成本。因此,测度贸易成本最好是运用间接测度法。这种方法主要是考察贸易成本对贸易流量的影响,从而间接地测度贸易成本,也是国内外学者普遍采取地方法。本文运用的Novy(2008)就是一种间接测度贸易成本的模型。

Anderson和VanWincoop(2003)在传统引力模型的基础上,推导出了具有多边阻力的引力模型,其基本形式如下:

xij=yiyjyw(tijΠiPj)1-σ(1)

在此框架下,Novy推导出具有多边阻力的方程:

ΠiPj=(xii/yiyi/yw)1(σ-1)tij(2)

其中,tij表示i国与j国的贸易成本;yi和yj表示i国和j国的名义收入即GDP;yw=∑Yj表示世界总收入;xij表示i国向j国的出口;σ是商品的替代弹性,且σ>1。Πi和Pj是表示i国和j国的价格指数,反映了多边阻力;Xii表示i国的国内贸易。

根据(1)式推出j国向i国出口的引力方程,乘上i国向j国出口的引力方程,即获得双向的引力模型,得到以下等式:

xijxij=(yiyjyw)2[tijtjiΠiPiΠjPj]1-σ(3)

将(2)代入(3),整理以后推到出以下等式:

tijtjitiitjj=(xiixjjxijxji)1σ-1(4)

在(4)式中没有理由推断两个的贸易成本是对称的,即贸易成本有可能不相等(tij≠tji),同理,国内贸易tii和tjj也可能不相等。因此,对贸易成本取其几何平均值为,国内贸易成本的几何平均值为tijtji,因此我们可以得到相对于国内贸易成本的双边贸易成本tijtji/tiitjj,减1以后就得到一个关税当量,最终推导出建立在微观基础上的相对于国内贸易成本的双边贸易成本,公式如下:

tij=(tijtjitiitjj)12-1=(xiixjjxijxji)12(σ-1)-1(5)

由(5)式可知,当双边贸易流量xijxji相对于xiixjj增加了,那么双边贸易成本会变小,有利于两个的经济往来,反之亦然。

本文将采用式(5)来测度2000~2014年间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成本。主要贸易伙伴国是指2014年中国大陆进出口总额排名前十位的国家和地区,即美国、中国香港、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德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巴西和欧罗斯。其中,由于中国台湾的数据较难获得,故将其剔除。马来西亚和中国香港为转口港,拥有大量的转口贸易,国内贸易为负,不适用于本文所阐述的贸易成本构成,故将这两国剔除。因此本文主要研究中国与美国、日本、韩国、德国、澳大利亚、巴西和俄罗斯7国之间的双边贸易成本。研究过程中首先要对变量取值。其中,按照Wei的方法确定国内贸易xii,即在市场出清的条件下,国内贸易是总收入与总出口的差额(xii=yi-xi).但是由于总收入中包含了不可贸易品,故需引入si,表示i国全部产出中可贸易品的份额,xii=si*(yi-xi)。同理可得,xjj=sj*(yj-xj)。为方便贸易成本的计算,假设双边可贸易品的份额是对称的,即si=sj=s,从等式中可以看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s与贸易成本是正相关。那么最后(5)式可以变形为:

tij=[S2(yi-xi)(yj-xj)xijxji]12(σ-1)-1(6)

本文采用的数据为2000~2014年的年度数据。中国与各国的总出口和相互出口数据来源于UNcomtrade数据库,各国GDP数据来源于UNCTADstatistics。从(6)式中可以看出,我们首先要确定s和σ的值。因为两个参数的值很难直接估计,所以我们参考已有的研究确定这两个参数值。Eventtand和Keller(2002)通过研究认为,可贸易品占总产出的30%-80%。可贸易品的份额也受各国发展水平的影响,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其可贸易品份额也较低。Novy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可贸易品份额为0.8,本文研究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因此将s设定为0.8.对于商品的替代弹性σ是一个很难确定的值。一般而言,较低的替代弹性意味着消费者对价格变化不敏感,倾向减少贸易,意味着较高的贸易成本。根据Anderson和VanVincoop(2004)认为替代弹性一般介于5~10之间,这是他们总结现有各种文献的估计得出的结果。本文参照已有研究的做法,将替代弹性设定为8。为了全面的考察替代弹性对贸易成本的影响,本文还测度了σ=5和σ=10时的贸易成本。

4测度结果与分析

我们遵循Novy(2008)的研究思路,利用2000~2014年的数据测度了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双边贸易成本。

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0~2014年间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成本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当s=0.8,σ=8时,美国从2000年的87.89%降到2013年的68.78%,日本从72.28%下降到2013年的6365%,韩国从64.32%下降到2013年的47.3%,德国从93.22%下降到69.71%,澳大利亚从100.98%下降到70.46%,巴西从144.19%下降到85.07%,俄罗斯从90.11%下降到2013年的81.39%。其中由于全球经济复苏艰难曲折,经济增长放缓,世界贸易低速增长,2014年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成本略有上升。

综上所述,本文运用Novy(2008)模型测度了2000~2014年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之间关税当量的贸易成本,结果表明: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成本都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这表明中国加入WTO后,对外开放取得显著成效,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贸易便利化程度不断提高,对外贸易效率提高;关税改革的推进和自由贸易区战略都使中国的贸易成本不断下降,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

5对策建议

根据测度结果显示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成本在不断下降。但是与发达经济体相比,中国的贸易成本仍然有较大的下降空间。从降低贸易成本的角度,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5.1加强“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建设

中国要进一步推进“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建设,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国际大通道,推进中国与东盟海陆空互联互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中国与东盟的产业对接,发展产业集群;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的推进,进一步提高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的发展。签订双边贸易协定,进一步推动双边贸易自由化,实现生产要素的跨国流通;加快国际经济走廊的建设。

5.2推进贸易便利化进程

随着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的降低,贸易便利化是继贸易自由化以后降低贸易成本,促进世界贸易增长的重要途径。为了降低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成本,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中国应该推进贸易便利化,简化和协调国际贸易制度和手续。中国海关要加强通关作业无纸化改革,推进区域通关一体化,完善跨进电子商务通关业务流程,推进口岸各部门信息交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提高通关效率、服务进出口企业,提高贸易效率。

5.3提高产品竞争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已经成为中国对外贸易新的增长点。为了实现中国“贸易强国”的目标,中国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引进和吸收国外跨国公司先进的技术,形成二次创新,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打造属于自己国际品牌,实现国际贸易品牌化;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加强产品的售后服务工作;制定产业发展战略,抓住产业发展机会,增强产业竞争力;大力发展绿色产品,倡导绿色包装等。

参考文献

[1]Andersen,J.E,vanWincoop,E,GravitywithGravitas:ASolutiontotheBorderPuzzle[J].AmericanEconomicReview,2003,(93):170192.

[2]Andersen,J.E,vanWincoop,E,Tradecost[J].JournalofEconomicLiterature,2004,(3):691751.

[3]钱学锋,梁琦.测度中国与G-7的双边贸易成本――一个改进引力模型方法的应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2):5362.

[4]方虹,彭博,冯哲等.国际贸易中双边贸易成本的测度研究――基于改进的引力模型[J].财贸经济,2010,(5):7176.

[5]蒋含明.海峡两岸贸易成本的测度及其影响因素――基于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2,(6):8187.

[6]杨青龙.贸易成本测度的改进模型及应用――以中日贸易为例[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1,26(3):107112.

[7]施炳展.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成本测定――基于改进的引力模型[J].国际贸易问题,2008,(11):2430.

[8]许德友,梁琦,张文武.中国对外贸易成本的测度方法与决定因素――一个基于面板数据的衡量[J].世界经济文汇,2010,(6):113.

国际贸易的研究方向范文篇8

【关键词】关税;贸易成本;贸易便利化

一、引言

迄今为止,贸易便利化受到了众多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2013年,主席首次提出“一带一路”伟大战略,此外,中国还牵头筹建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目标之一是以基础设施便利化为重点促进贸易便利化。“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首要的目的就是优化沿线各个国家的贸易便利条件,提升沿线各个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促进沿线各国间国际贸易的繁荣发展。

二、贸易便利化概念

贸易的非便利化相当于一种新的贸易壁垒,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作用日益受到众多国际组织、各国政府和贸易界的普遍关注,因此贸易便利化的概念油然而生。贸易便利化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公认,但是迄今为止,仍没有一个世界公认的标准定义,不过国际组织都对贸易便利化有各自的定义。

世界银行在2002年《贸易便利化和经济发展》的研究报告中列举了影响力比较大的五个国际组织对贸易便利化的定义:

WTO(1998)和UNCTAD(2001)对贸易便利化概念的定义是指国际贸易程序的简化和协调,定义中的国际贸易程序是指包括国际货物贸易流动所需要的收集、提供、沟通及处理数据的活动、做法和手续;OECD(2001)对贸易便利化概念的定义是国际货物从卖方流动到买方并向另一方支付所需要的程序及相关信息流动的简化和标准化;进一步概括为改善国际贸易中货物过境运输活动相关流程;UN/ECE(2002)对贸易便利化概念的定义是用全面的和一体化的方法减少贸易交易过程的复杂性和成本,在国际可接受的规范、准则及最佳做法的基础上,保证所有贸易活动在有效、透明和可预见的方式下进行;APEC(2002)对贸易便利化概念的定义是指使用电子商务等新技术和其他举措,简化与贸易有关的程序手续和减少行政方面的障碍,降低成本,促进货物和服务在国际平台上更好的更广泛的流通。

虽然各个组织基于不同的视角对贸易便利化的阐述有多种多样的表述,但是都体现了贸易便利化的基本精神,也即对贸易手续的简化、协调贸易程序,加速要素各国各地区之间的流通,提高贸易效率。

三、文献综述

(一)单边贸易研究

张晓静、李梁(2015)认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便利化水平对中国的出口贸易影响显著,尤其是东亚、东南亚及南亚国家和欧洲国家的贸易便利化水平提高对中国出口的影响最为显著。他们借鉴世界经济论坛ETI指数选用的指标体系,选取市场准入、边境管理、运输和基础设施及商务环境等4个一级指标,以及贸易壁垒盛行程度、外资所有权比率等14个二级指标来构建贸易便利化指标体系。选取“一带一路”沿线45个国家作为样本,并将这45个国家按照地理位置分为三个区域:东亚国家、东南亚国家及南亚国家;中亚及阿拉伯国家;欧洲国家。采用这些国家20082013年的面板数据,利用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来实证分析不同区域的不同贸易便利化措施对中国出口的不同影响,认为与沿线各国进行便利化合作时重点要有所不同。

谭晶荣,潘华曦(2016)借鉴了Wilson对贸易便利化水平测算体系的构建思想,选取了海关效率、基础设施、制度环境和电子商务4个一级指标以及13个二级指标对样本国家的贸易便利化水平进行测算。选取20082013年的面板数据,运用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分析了沿线58个国家的贸易便利化程度对中国农产品出口产生的影响。他们通过研究发现贸易便利化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积极影响程度大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国国壬产总值、人口规模等因素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二)双边贸易研究

孔庆峰,董虹蔚(2015)基于2014年“一带一路”沿线亚欧国家之间出口贸易流量的截面数据来对双边贸易进行研究,通过扩展的引力模型实证分析了贸易便利化对沿线国家之间贸易的促进作用,且贸易便利化对国际贸易的促进作用最大。对于“一带一路”沿线亚欧国家,口岸与物流效率对国家间贸易流量的促进作用最大,然后依次是金融与电子商务、海关与边境管理、规制环境。

李晨和杜文奇(2016)选取2014年GDP总量超过500亿美元的31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贸易引力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认为贸易便利化水平不仅对中国而且对其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贸易便利化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沿线各个国家的贸易发展。

四、总结

“一带一路”重大战略是由中国在2013年首次提出的,但是由于提出的时间不长,所以相关的研究也仍处于萌芽起步阶段。目前对“一带一路”贸易便利化的相关研究还主要集中于国内一些专家和学者,他们主要通过单边贸易和双边贸易两个方面来研究分析贸易便利化水平对国家国际贸易的影响,并且取得了很大的研究成果。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逐步建设和实施,很多专家和学者们会基于“一带一路”的背景来对贸易便利化进行更多的研究,这不仅能丰富贸易便利化的研究,而且还能为“一带一路”伟大战略提供理论支撑,具有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世界银行2002年研究报告(WPS2988):TradeFacilitationandEconomicDevelopment:23

[2]张晓静,李梁.“一带一路”与中国出口贸易:基于贸易便利化视角[J].亚太经济,2015(3):2127

[3]谭晶荣,潘华曦.贸易便利化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研究――基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6(5)

[4]孔庆峰,董虹蔚.“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便利化水平测算与贸易潜力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5(12):158168

国际贸易的研究方向范文篇9

【关键词】人民币实际汇率中美贸易VAR模型J曲线效应

一、前言

自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实行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截至2011年底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汇率创汇改以来新高,达到1美元兑6.315人民币,比汇改前的1美元兑8.276人民币累计升值23.7%。根据国际收支弹性理论,一国货币升值可以影响该国的相对价格,使进口规模增加而出口规模减少,导致国际收支的减少。但实际上,中国国际收支顺差2005年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后便迅速扩大,到2008年达到2986亿美元的历史高点才逐渐收窄。2009年、2010年和2011年中国对外贸易顺差持续下降,分别为1961亿美、1831亿美元和1551亿美元,比2008年分别下降34.4%、38.6%、48.1%。对人民币汇率和我国对外贸易收支关系进行研究,有助于我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和经济政策。

从研究我国贸易收支和汇率关系的文献来看,样本大多选取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研究没有反映出危机后人民币汇率与我国贸易收支的关系,本文选取2010―2012年的季度数据,对人民币实际汇率与中美贸易收支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二、文献综述

关于汇率与贸易收支的关系,国外学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是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Ethier(1973)、Demers(1991)认为,汇率波动增加了贸易风险,特别是这种风险无法通过金融工具来规避时,风险厌恶的厂商会选择降低贸易量;Choudhury(2005)从名义汇率的角度研究了美国对欧洲的出口%结果发现名义汇率的波动对美国的出口以负面影响为主;Maruez(2007)认为,中国贸易收支对汇率变化的反应敏感性差,人民币实际汇率贬值对中国的出口影响较小,而对进口几乎没有影响;Dellas和Zilberfarb(1993)从期权理论出发,认为未执行的贸易合同相当于期权,风险与收益高度正相关,因此汇率波动导致的风险可能提升厂商增加贸易量的意愿;Narayan(2006)基于协整理论,研究发现人民币实际汇率与贸易收支存在协整关系,人民币实际汇率贬值都会改善中国的贸易收支,中美贸易之间J曲线效应不明显;Bacchetta和VanWincoop(2000)通过建立一般均衡模型研究发现,汇率波动对进出口既有负面影响也有正面影响,汇率波动对于一国贸易产生的影响是不确定的。

国内学者对人民币汇率与中国贸易收支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卢向前和戴国强(2005)将人民币对世界主要货币的加权值作为人民币的实际汇率,运用协整向量自回归法考察实际汇率与中国进出口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对中国进出口有显著的影响,人民币实际汇率对进出口的J曲线效应明显;张学忠、张丽等人(2007)研究发现,长期内人民币实际汇率与贸易条件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而在短期内实际汇率对贸易条件有显著影响,但是贸易条件对实际汇率的修正作用不显著;徐炜和孙俊(2008)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模型$验证了人民币实际汇率对我国进出口总额的影响,结果发现自2005年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实际汇率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逐步减小,认为通过人民币升值以改善美国的贸易逆差之举在实践中是不合理的;杨学楠(2005)基于协整理论研究了人民币有效汇率与贸易收支的关系,发现二者之间在长期内存在稳定关系;奚君羊和李志军(2011)研究发现汇率对中国总的贸易收支影响并不显著,中国和贸易伙伴的经济增长对中国贸易收支的影响大于汇率的影响,中国的巨额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中国和全球的经济增长而非汇率变动。

三、模型构建与数据处理

(一)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10年到2012年底中美双边贸易和实际汇率的季度数据,中国与美国双边进出口贸易的数据是基于(SITC)的分类数据,中美两国贸易数据、中国和美国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消费者物价指数、人民币兑美元名义汇率等数据来源于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的经济数据、历年以及等。

(二)模型构建

本文根据简化的贸易收支模型和对数描述的马歇尔―勒纳条件,构建模型如下:LnTB=C0+C1LnE+C2LnYh+C3LnYa+d。其中,TB=EX/IM,表示出口对进口的比率,E表示人民币对美元实际有效汇率,Yh表示本国的实际国民收入,Ya表示美国的实际国民收入,d为随机误差项。按照传统国际收支理论,本国居民收入上升会增加进口外国商品的需求,使进口增加,贸易收支恶化,C2符号预期是负号;外国居民收入上升,会增加进口本国商品的需求,使本国出口增加,贸易收支得到改善,因此C3符号预期是正号;若马歇尔―勒纳条件满足,则本国货币贬值会改善贸易收支,故C1的符号应是负号。

四、实证结果

(1)平稳性检验。VAR模型要求其变量平稳,或联合平稳(即不平稳但有协整关系),因而必须对模型中的各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ADF检验法,结果见表1。

表1时间序列的单位根检验

变量名称检验形式ADF检验值5%临界值结论

LnTB(C,T,0)-1.0062-2.5674不平稳

LnTB(C,T,1)-5.3234-2.8901平稳

LnE(0,T,1)-1.0082-2.0312不平稳

LnE(C,T,1)-3.0986-1.9834平稳

LnY(C,T,1)-2.0017-2.3218不平稳

LnY(C,T,0)-5.3446-3.0178平稳

LnY(C,T,2)-1.9804-2.9981不平稳

LnY(C,0,1)-3.9942-2.0891平稳

根据ADF检验结果,所有变量水平值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是非平稳的。在经过一阶差分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各变量是平稳的。因此,可以对这四个序列进行协整条件。

(2)协整检验。前文模型中包含4个变量,所以用Johansen方法进行协整检验。Johansen检验是一种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检验方法,VAR模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确定滞后阶数。滞后阶数一般是根据AIC和SC最小值对应的滞后期来确定的。滞后阶数检验结果表明:中国对美国贸易收支方程的滞后阶数为2阶。本文采用迹检验和最大特征值检验统计量来验证各变量的协整关系。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见表2和表3。

表2Johansen迹统计量检验结果

协整向量个数统计量5%临界值

0个58.221742.1918

最多1个25.119830.0917

最多2个6.332112.0917

最多3个1.90744.0015

表3Johansen最大统计量检验结果

协整向量个数统计量5%临界值

0个30.1918423.0096

最多1个9.009418.0519

最多2个7.307811.429

最多3个1.99273.9817

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迹检验统计量和最大特征值检验统计量均表明方程中各变量之间只存在1个协整关系。相应的标准化协整方程为:

LnTB=-1.3017LnE-1.2517LnYh+3.0014LnYa

(2.9014)(l.6198)(4.9978)

该式表示了中美两国贸易收支和各变量之间的长期关系,括号内的数字为各协整系数估计值的标准差。各变量的符号与预期一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1%,会引起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下降1.30%;中国实际GDP上升1%,贸易顺差下降1.62%;美国实际GDP上升1%,贸易顺差上升5.00%。弹性系数的值表明,实际有效汇率对中美两国贸易影响较小,而美国的国内收入对贸易响应非常大。

(3)Granger因果检验。通过协整检验可知,中美的贸易收支相关变量存在均衡关系和短期动态关系,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还需进一步检验,结果见表4。

表4中美贸易收支因果检验

零假设最优滞后期样本数F统计量P值结论

LnTB不是LnE的原因2123.89210.0032拒绝

LnE不是LnTB的原因2124.92320.0028接受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人民币实际汇率和贸易收支之间互为因果关系。即人民币实际汇率贬值促进了中国贸易收支的改善或贸易盈余的增加,贸易收支盈余的增加进一步促进了人民币的升值。

(4)脉冲反应分析。为了进一步检验贸易收支对实际汇率波动的动态反应,在VAR模型基础上引入一般脉冲反应函数进行分析。相对传统正交脉冲反应函数而言,一般脉冲反应函数具有不受变量阶数影响的优势。在中美双边贸易收支VAR模型中,通过脉冲反应函数来检验贸易相对差额对最初一单位冲击的短期和长期反应。

图1人民币实际汇率对贸易收支的脉冲响应

图1表明,本期人民币实际汇率受到一个标准差正向冲击后,贸易收支在接下来的两个季度内迅速下降,在第2季度末迅速反弹并在第3季度达到峰值,然后又迅速下降,在第8季度下降到最小值后开始平缓上升,对贸易收支的影响最终为正向影响。图3说明实际汇率的一个标准差正向冲击对中国贸易收支的影响是先为负向影响,然后为正向影响,再一次说明中美之间贸易J曲线效应较为明显。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中美两国2010―2012年间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数据和中国与美国贸易季度数据为样本期,研究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构建、中国实际GDP、美国实际GDP对中美两国贸易收支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人民币实际汇率对中美贸易收支的影响是先负后正,最终逐步收敛,中美贸易曲线效应较为明显;人民币实际汇率与中美贸易收支之间互为因果关系,人民币实际汇率的贬值有效地改善了贸易收支或增加了贸易盈余,但是人民币实际汇率与进出口之间仅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给出如下对策建议:改善中美贸易失衡的状况需要中美双方共同努力。对于中国而言,应该调整经济结构,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扩大内需,逐步从发展外需市场向扩大内需市场转变。对于美国而言,应当改变其扩张性财政政策!积极提高储蓄率,量力而行进行消费;调整出口产品结构。企业应大力推进产业技术创新,积极实施出口产品结构升级,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稳健有序地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参考文献:

[1]ETHIER.Internationaltradeandtheforwardexchangemarket[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73.

[2]DELLASH,ZILBERFARBH.Realexchangeratevolatilityandinternationaltrade:reexaminationofthetheory[J].SouthernEconomicJournal,1993.

[3]卢向前,戴国强.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5,(5).

[4]张学忠,张丽,等.人民币实际汇率与贸易条件的协整关系及动态冲击响应的检[J].山东社会科学,2007,(2).

[5]徐炜,孙俊.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我国进出口总额的影响[J].国际贸易问题,2008,(3).

[6]杨学楠.人民币汇率与我国出口贸易之间的关系[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0,(4).

国际贸易的研究方向范文篇10

[关键词]产业内贸易;水平差异;垂直差异

[DOI]1013939/jcnkizgsc20165020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产业内贸易大量出现;伴随世界分工的专业化和国际贸易的兴起,产业内贸易逐渐成为国际贸易中新的形态。近些年来,随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贸联系日益加强,原有的国际贸易理论无法解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现象,世界各国学者也将产业内贸易作为一个热点问题来研究。产业内贸易已经不局限于发达国家了,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内贸易也愈加重要。

1产业内贸易理论研究

11产业内贸易界定

产业内贸易(双向贸易)是指国际贸易中同一产业的产品双向流动,即一个国家(地区)的同一产业的产品在同一时期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所谓的同一产业,是指具有同一属性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同一属性的产品或服务的企业及产品集合。同一产业的产品在生产上具有相似的技术密集程度,在消费中具有相互替代性。

12产业内贸易分类及其理论模型

产业内贸易一般可分为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垂直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和水平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同质产品是指商品需求的交叉弹性高、消费者偏好一致、可以完全替代的产品。差异产品(异质产品)是指具有差异性的产品,具体可分为水平差异产品和垂直差异产品。水平差异产品是指产品的质量相同,但是产品特征或特质不同;垂直差异产品区别仅仅在于产品质量上。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从供给的角度来阐释贸易格局和发生的原因,这其中就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这些理论不仅很好地从理论的角度对不同国家的产业间贸易的现象做了很好的解释,同时也能被不同国家的实际产业间贸易有效验证。但是由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前提假设条件过于理想化和不切实际,这就使得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无法解释“二战”后一些新的国际贸易格局,尤其是产业内贸易现象的出现和发展。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外的学者就陆续提出诸多产业内贸易的理论模型,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论证和解释不同类型的产业内贸易现象,并且对产业内贸易的利润来源进行了说明,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三种。

121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模型

早期的学者在对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的研究中发现,产生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原因主要有季节、转口贸易、运输成本和政府政策法规等因素,虽然这种解释能在个案基础上得到论证,但是缺乏完整的理论基础。20世纪80年代后产业内贸易理论研究得到了深入的发展,布兰德(Brander,1981)和克鲁格曼(Krugman,1983)建立了一个简单的开放条件下的古诺均衡模型对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互倾销模型;他们认为,在古诺寡占条件下,若两国特征、生产函数和消费函数都是相同的,两个市场可以分开来,产品也相同,则两个国家由封闭走向开放后,即便成本差异存在,贸易也会发生。

122水平差产品产业内贸易模型

水平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是指两国进行双边贸易的产品为同一种类但是属性不同的水平差异产品的贸易现象;对于这种产业内贸易现象的研究,以新候泰宁模型(Neo-Hotellingmodel)和新张伯伦模型(Neo-Chamberlinmodel)为代表。新候泰宁模型的代表人物是兰卡斯特(Lancaster,1980),他认为水平差异的产品实际上拥有相同的核心特征,但这些特征以不同的比例组合在一起;消费者偏好某一产品实际上是偏好该产品拥有的特性或者特性组合,并将这种消费理论应用于产业内贸易的研究。新张伯伦模型的主张者有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Stiglitz,1977),通过在对垄断分析的基础上,独立于要素禀赋之外来解释国际贸易,认为两个国家之间水平差异化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给消费者带来更多的品种,消费者可以接触更多的品种,将有利于提高消费者的福利。

123垂直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模型

垂直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是指两国双边贸易的产品是同一种产品,但是存在质量差异的现象。对于这种产业内贸易理论,主要是用法尔维模型和自然寡头垄断模型来解释。法尔维(Falvey,1984)通过研究发现在垄断竞争市场上也会发生垂直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并且两个国家的要素禀赋和收入差距越大,垂直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的比例也会越大。沙克和色屯(ShakedandandSutton,1984)注重研究自然寡头垄断市场条件下垂直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通过假设两国至少有一个行业生产质量不同的垂直差异化产品,在研究中发现各国在贸易开放时,各国会仅留一个企业来为扩大后的市场服务,从而发生垂直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如果考虑两国的收入分配差距,还可以确定贸易方向。

2中美货物贸易的总体规模分析

2011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中国国际地位和综合实力的提高,中国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力也在增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美国的经贸关系日益增强,2010年中美货物贸易额达3870亿美元,同比增长294%,2013年中美仅货物贸易就突破5000亿美元的大关;与此同时,中美之间的贸易逆差也不断在扩大,2011年,中美货物贸易逆差达2022亿美元。中美工业制成品贸易在中美双边贸易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中美贸易的主要支柱。

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中美双边贸易一直平稳快速发展,呈现出总量大、增长速度快的特点。根据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提供的数据,从2007年到2014年,中美进出口商品贸易总额呈现出总体上升的趋势并且增长速度较快,除了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中美货物贸易出现了负增长外。从2007年的3027亿美元增长到2014年的5570亿美元,短短的八年时间中美货物贸易额增长了18倍,但是随着中美两国的货物贸易额的快速增长,中美两国的贸易逆差也不断在扩大。

3发展中美产业内贸易的政策建议

31继续保持并进一步深化比较优势

中美两国的经济互补性很强。中国的比较优势体现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而美国的比较优势表现在资本、技术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上。双边贸易有利于双方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的发挥。从结构看,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主要是美国业已或正在失去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些产品不会对美国企业的生产构成竞争。中美两国贸易产品的各自优势,充分体现了经济全球化时代全球产业链的分工,中美两国之间并不是在同一个水平上的竞争关系,而是优势互补的分工合作关系。从长远来看,建立在国际分工基础上的中美贸易的扩大,要求中国继续保持并进一步深化比较优势。在保持传统比较优势的同时,努力培育新的比较优势,深化中美两国的贸易基础。

32提高产业结构层次,促使产业结构的高层化和合理化

产业内贸易是以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品为主要内容的。这类贸易的发展不仅要求促进我国产业结构水平的提高,也需要提高出口贸易效益和推动我国外贸发展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方向转变。加强国际经济合作,通过利用与外资的嫁接,加快我国产业技术改造,提高产业层次和水平,为产业内贸易发展提高必要的产业基础。

33努力提高对美出口商品的档次,鼓励发展差异化中间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增加研发投入,提升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位次。产业内贸易是以水平分工和差别化产品生产为基础。而中美产业内贸易完全呈现出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特征,两国的产业内贸易存在明显的差距和本质的不同。美国高新技术产品在出口中的地位越来越大,规模经济效应明显加强,促进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而我国技术落后、资本匮乏,在全球化生产和国际分工中只占据简单的、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加工环节。因此,这就意味着,企业要增加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力度,培植企业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合理调整和完善产业政策,鼓励技术含量较高、产品差异化程度高的电子机械、通讯设备等生产的发展,提高相关中间产品的品质和技术含量,以核心技术的研发带动相关生产环节的发展,促M贸易模式由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向水平型产业内贸易转变。

34合理调整引资政策,改善投资软环境

合理利用美对华直接投资来促进我国的产业升级。大型跨国公司的进入使中国外资企业的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尤其是美国对华投资企业,其总体技术水平较高,一些跨国公司还建立了研究开发中心,推动技术的开发和转移。美国对华投资的主体以大型跨国公司为主,并主要集中在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从美国对华投资的行业分布可以看出,电子和电子设备行业占较大比重,说明美国公司倾向于对电子行业的投资。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该领域的美国跨国公司,包括摩托罗拉、朗讯、IBM、英特尔、德克萨斯仪器仪表、康柏、数据设备公司、戴尔公司、苹果公司、微软公司以及虹志公司等都已在中国投资或开展技术合作。这些美资公司本身拥有在国际上领先的技术,因此在对华投资的同时也将其带入投资设立的企业,并积极建立研发中心,进一步开发应用型技术和进行基础性研究。美资企业整体实力雄厚,技术领先,因此在其所在行业中的领跑地位突出,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的产业升级,同时提升了企业和行业的整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罗双林,廖湘岳国际贸易学[M].湖南:国防科大出版社,2012

[2]余茜中美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3]田非中美产业内贸易发展实证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4]万智颖中美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实证分析[D].杭州:浙江大学,2010

国际贸易的研究方向范文篇11

摘要: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提出后,推进贸易便利化既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经贸合作领域中最紧迫的要求,也是当前欧亚经济合作与发展的着力点之一。在贸易便利化的研究和实施过程中,谁能正确估计便利化带来的收益大小,谁能找到正确的便利化途径,谁就能在国与国之间的博弈中抢占先机,谁就能获得更多的利益。对于贸易便利化这个议题,各个国家的组织和学者都对其进行了相应的研究。贸易便利化从此成为了一项国际性的行动,向着世界各个区域不断推广深化。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贸易便利化;研究综述

1.关于贸易便利化的理论研究

1.1国外研究综述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贸易过程中存在的复杂的交易程序和管理规则日益引起一些贸易国的不满,为了降低各国之间的交易成本,这些国家开始呼吁简化易程序,促进贸易便利化的发展。1960年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开始发起这项工作,成立了便利化国际贸易工作组。UNECE认为在实际工作中贸易便利化可以创造经济效率,降低整个国际贸易交易过程的成本。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认为出口的繁杂程序造成的贸易损失占货物价值的2%~15%。这一结果得到了多数人的支持,但是也有一些研究显示这些交易费用要低于上述水平。其实在货物的进出口环节上,除了那些可以明确用货币表示出的直接成本,还有一些成本是以货币之外的其他形式表现出来的。OECD(2002)提到,等待的时间过长可能使企业丧失商业机会,这样以来企业又不得不积累大量的库存,大量的库存成本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通关的时间过长,会使产品的新鲜度和质量下降。所以,进出口货物耗时长会给这些企业和国家带来严重的直接和间接成本,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1.2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关于贸易便利化的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较少,孙衷颖(2009)通过对科斯交易成本理论、关税同盟理论、自由贸易区理论和共同市场理论详细介绍,说明了进行自由贸易和贸易便利化的合理性。娄万锁(2010)运用国际政治经济学原理,从经济、政治、制度三个方面对贸易便利化的理论根源进行分析,认为贸易便利化的经济根源是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政治根源是国家利益与利益集团,制度根源是路径依赖。孙毅彪(2009)认为贸易便利化改革不仅可以给政府和企业带来直接收入,还可以给其他几个方面带来了收益,这些收益最终转化成了国民福利。杨青龙(2010)认为,在产权的界定、转手、让渡的过程中,存在着多种交易成本。除了一些可以进行度量的交易成本外,一些非交易成本,例如时间成本,对企业出口的影响也非常重大。由此可见,在货物的进出境上所耽误的时间直接影响了便利化指数,从而影响了国际贸易的有效性。

2.关于贸易便利化发展水平评估的研究

2.1国外研究综述

贸易便利化对于一国的企业、政府均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人员希望通过探索出影响贸易便利化的具体因素,从而对便利化水平有个评估和比较,找到其解释途径,而这就需要有一个信赖的便利化水平评估体系。

评估贸易便利化水平的工作是复杂而艰巨的,Wilson,MannandOtsuki(2003)等通过查阅大量资料,设定了贸易便利化指数具体是:港口基础设施、口岸环境、监管环境、电子商务基础建设。然后采用引力模型单独估计4个指标与贸易流量的关系,分析其中单个贸易便利化因素的提高对对外贸易的影响。Wilson等人研究了亚太地区大多数国家的贸易关系,分析得出:区域贸易流量与港口效率是紧密联系的,但相对于港口效率,单个国家的贸易流量可以通过其他贸易便利化措施得到大幅度提高。

相比于Wilson等人的研究,APEC曾经提出过更加详细的研宄内容。APEC指出贸易便利化的指数构成应包含:海关指数、国际标准及用国际标准指数、流动性指数、电子商务指数、港口环境指数。比较可惜的是APEC最后并没有对各个指标进行量化,而是继续采用了Wilson等人的指标构成。BenShepherd,JohnS.Wilson(2008)回顾了东盟成员国贸易便利化的进展,调查表明成员国进出口成本的差异非常大,降低关税对贸易的影响在逐渐减弱,基础设施质量和服务部门竞争力的作用日益凸显。作者通过应用引力模型对东盟国家贸易流量做实证分析,发现东南亚国家的贸易流量对运输基础设施、信息和通信技术指标特别敏感,贸易便利化改革的经济收益将超越关税改革带来的经济收益。

2.2国内研究综述

关于贸易便利化发展水平评估的研究这部分,国内研究人员结合国外的一些研究成果,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曾挣,周茜(2008)把贸易便利化的指标体系分为五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涵盖了贸易便利化所涉及的大部分内容。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贸易便利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49个国家的贸易便利化水平做了测评和比较,我国贸易便利化程度属于中等水平。

何明坷、刘文纲、杨浩雄、陈高宏(2008)在贸易便利化与过境运输一书中,以开展调查问卷方式为主,对9个世界主要贸易国进行了贸易便利化水平评估;薛敬孝,李坤望(2009)在WTO新议题对APEC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影响中,重点分析评估了APEC成员实施贸易便利化的成果,引入CGE模型进行模拟分析,探讨了APEC贸易便利化对于WTO谈判进程的推动作用。

段景辉,黄丙志(2012)在构建贸易便利化水平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全球竞争力报告和全球贸易投资便利化报中的评价数据,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及最不发达国家在制度环境、金融环境等四个领域的贸易便利化水平进行了国际比较,并对提高我国贸易便利化水平提出了积极的政策建议。在提出了明确的四个主要指标体系之后,又划分出了9个二级指标和28个三级指标,所涵盖的范围更加广泛。

3.总结与展望

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提出,贸易便利化议题更是不断升温,成为我们关注和研究的重点。许多国家和组织向着实现更加协调、更加简便的国际贸易程序努力。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可以看出,国外贸易便利化理论体系的构建更加完善,实证分析也更加全面;国内的研究起步较晚,内容也较为单一。

所以说在国家和各地大力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战略背景下,加强丝绸之路经济带贸易便利化相关问题的研究,探索其有效路径和对策建议,对于加快我国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促进世界区域经济合作,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孙衷颖.区域经济组织的贸易便利化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研究生院,2009:135-140.

[2]娄万锁.贸易便利化理论根源探析[J].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10(1):1-4.

[3]孙毅彪.合作推动贸易便利化,共同应对挑战[J].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10(3):2-5.

[4]杨青龙.国际贸易中的交易成本:一个文献综述[J].当代经济管理,2010(7):1-4.

[5]薛敬孝,李坤望,WTO新议题对APEC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影响[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8:189-287.

[6]段景辉,黄丙志.贸易便利化水平指标体系研究[J].科学发展,2011(7):46-51.

国际贸易的研究方向范文

1国际技术贸易的理论基础

在国际贸易理论中,对国际技术贸易的理论探索尚未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我们能从中找出一点关于国际技术贸易的理论基础。之后的需求-资源关系理论、技术要素理论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等都开始对国际技术贸易有所涉及,并着手对技术进行独立研究。关于国际技术贸易产生的原因,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生产的技术越是先进、生产的条件越好的商品所需要的个别劳动时间越少,该商品也就越具有价格优势。鉴于此,市场参与者都会积极主动地研发新技术,以此来改善生产条件、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若市场有合适的技术可以购买,且其价格低于自己研发所需要的费用,那么技术贸易就产生了。比较成本理论认为,不同国家研制开发技术的条件存在区别,技术产品的相对成本也存在高低之分,故一个国家从发达国家购买技术的同时也向不发达国家输出了技术,这一理论奠定了国际技术贸易的客观依据。根据赫克歇尔和俄林,技术知识是一种要素禀赋,每个国家都应该充分利用其相对丰富的要素进行生产和出口,进口稀缺的要素产品。因此,每个国家都应该出口其掌握了技术的产品,进口其没有掌握的技术的产品。美国学者波斯纳和哈夫鲍尔认为,技术先进的国家由于其技术上的优势会使其在该产品的生产上保持一段时间的垄断地位,从而形成了技术差距。由于技术的模仿效应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在这一段时间内,关于该技术产品的贸易便产生了。日本人斋藤优认为一国的经济发展受到国内和与之有经济交往的国家的需求以及与资源的制约,如果资源不能满足需求,就会产生技术革新,也形成国际技术转移的动力。关于国际技术贸易动机的研究,曼斯菲尔德认为跨国公司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在技术转让和直接投资上进行选择:如果跨国公司在生产要素上有保障,出口又能获得较大利润的情况下,一般会倾向于直接投资;只有在国外市场较小、目标市场国不具备投资的条件下,跨国公司会选择技术转让。英国经济学家邓宁则认为一国的经济活动由对外直接投资、技术转移和货物贸易构成,要想考察国际技术转移的动机,就必须将三者结合起来分析提出三优势”理论模型,该理论认为国际技术转移的动机的三优势”包括内部化优势、所有权优势以及区位优势。所有权优势是指国外企业没有的、本公司所有的技术、商标所有权优势以及规模经济等优势;内部化优势是指企业内部运用所有权优势,实现技术转移内部化、消除交易成本的能力;区位优势则指东道国所拥有的要素享赋、市场以及政策优势。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企业内部优势以及东道国区位优势不明显,企业就会倾向于进行技术转移。关于国际技术贸易转让机制的研究,根据上述的技术差距理论,随着其他模仿国加大对新技术产品的研究和模仿生产,技术创新国的技术领先优势便会逐渐丧失。为了延长技术的生命周期和实现利润最大化,技术创新国会通过技术许可和投资等方式进行技术转让。技术模仿国则通过自行研究或技术引进等方式掌握该生产技术,从而实现技术产局缩小甚至消失。美国经济学家费农认为产品的生命周期包括三个阶段:产品开发阶段、产品成熟阶段和产品标准化阶段。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产品的要素密集度不同,生产该产品的优势也随之从科技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再到劳动力密集型将进行转移。在这一过程中,技术领先国开发新技术产品并占领国内市场,继而向外出口,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大,然后技术产品出口又逐渐减少,最后该技术产品的创新国从国外进口。这样,该技术在技术创新国结束它的生命周期。但由于技术产品的输出,资本和技术也在输出,技术从而由技术创新国转移到另一国,这样该技术在另一个国家开始了其新的生命周期。综上所述,国际技术贸易的产生是伴随着商品贸易,马克思商品价值理论、比较优势、赫克歇尔和俄林资源禀赋等理论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分别阐述了国际技术贸易理论产生的原因、国际技术贸易运作机制。

2国际技术贸易技术发展作用的研究

国内研究学者围绕国际技术贸易与技术进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关系以及技术引进与工业技术进步的关系等。周斌、李辉娥(2000)[4]用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上海市技术引进项目的宏观经济效益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技术引进提高了上海的工业技术水平,促进了技术进步。成蓉(2002)[5]认为技术引进是促进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有效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技术引进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方面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绩。田楠(2005)[6]测算出了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之间有显着的较强正向作用关联性。上述研究都表明技术引进对技术进步都存在正向影响。而陈国宏(2001)[7]等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法验证了短期内,技术引进是我国工业技术进步的重要原因,但不存在长期内则同向关系。李光泗、徐翔(2006)[8]对1990-2004年江苏省的数据研究表明:江苏省技术引进与技术进步呈现负相关,没有表现出预期的正向影响;而自主创新投入对江苏省技术进步产生了显着的正向作用;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投入与技术进步之间均没有表现出显着的格兰杰因果关系。综上,国内大部分研究结果认为通过技术引进可以促进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但有文献认为技术引进与技术进步不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更有文献验证技术引进与技术进步负相关。这一结果与国外学者大多支持的技术转移促进技术进步的一致结论大相径庭。对此,许继琴、潘丹等(2008)[9]纵观世界各国技术引进的历史进程,发现技术引进成功的国家都是正确处理好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关系。而我国长期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工作重视不足,这可能是导致国内实证研究结果不一致的重要原因之一。

3国际技术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不少学者还对国际技术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蒋殿春(2001)[10]研究认为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引进应与其国内技术发展水平、投入要素相对价格、消费者收入特征等技术支持要素相适应,并指出所引进技术要与国内技术水平差异不太大、接近于表转化或转标准化的新技术,国内的有关政策也应对技术选择作适当的引导。部分学者还分析交易成本与国际技术贸易发展之间的关系。张亚斌、王晓娴(2004)[12]认为交易费用与国际技术贸易的发展呈负相关关系。蒋翼潮(2012)[11]也认为国际技术贸易的发展与交易成本的高低呈非线性的负相关关系。黄静波(2005)[12]分别从国家、工业、企业、技术、技术转移合约层面五个方面入手,证明成功的国际技术转移必备条件包括:一项好的技术、有对技术的需求及双方都拥有能够胜任该项技术转移活动的技术专家。李洁、石林芬(2009)[12]在引入TBP(技术国际收支)的收入数据,通过相关分析和协整研究分析,对R&D投入与国际技术贸易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进一步证实:R&D经费总额的增加将导致国际技术贸易中技术收入的增加,国际技术贸易中技术收入的增加也将导致经费总额的增加;企业R&D经费比政府部门R&D经费对于国际技术贸易中技术收入的影响更大。提出为提高我国技术贸易中的收入以及我国在技术贸易中的竞争力,应当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确定企业在R&D中的主体地位,制定激励R&D投入的公共政策,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强对国际技术贸易的管理。综上所述,对于国际技术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研究认为其主要集中在交易成本、对于技术的需求以及企业对于技术研发投入这几个方面,并且对于研发和国际技术贸易发展的影响研究最为多。

4国际技术贸易的现状、特点和趋势分析

  • 下一篇:区司法局领导班子述职报告(整理10篇)
    上一篇:教育工作者心得体会文章(整理14篇)
    相关文章
    1. 茶礼仪基本知识范例(12篇)

      茶礼仪基本知识范文篇1人们总是以为,家居讲的只是装饰、家具等家居的元素而已。其实,我们的家就是我们的生活,家居包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家居的改变缘于生活态度与观念的转变,体..

      daniel 0 2024-03-15 10:16:13

    2. 趣味实训总结范例(3篇)

      趣味实训总结范文关键词:职校篮球课堂趣味教学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a)-0193-01相关研究表明: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于现代教育观念发展..

      daniel 0 2024-03-15 09:44:13

    3. 趣味阅读教学设计范例(12篇)

      趣味阅读教学设计范文1篇1关键词:英语阅读;教学设计;兴趣作者简介:俞仙维,任教于浙江省永康市综合高中。阅读是一种听、读和情感融入的交际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的主要手段..

      daniel 0 2024-03-15 09:12:13

    4. 云计算的必要性范例(12篇)

      云计算的必要性范文云计算现在已经被广泛的运用到各个领域,相关研究人员也对其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发现云计算在图书馆管理工作中应用起来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标准问题:在目前,云..

      daniel 0 2024-03-15 08:40:13

    5. 流体力学案例范例(12篇)

      流体力学案例范文篇1一、案例教学与公共管理类卓越农村人才培养的关系(一)公共管理类卓越农村人才的基本特征1.具备以五优五强为标志的公共管理基本素质公共管理工作的根本..

      daniel 0 2024-03-15 08:08:13

    6. 港口物流工程范例(3篇)

      港口物流工程范文1.1港口基础建设和临港产业具一定规模,港口服务功能日趋多样化钦州港按照自治区政府“以服务临港工业为主的地区性重要港口”的定位,着力打造港口的物流服务..

      daniel 0 2024-03-15 07:36:13

    7. 遥感技术发展范例(12篇)

      遥感技术发展范文篇1[关键词]遥感技术资源调查环境监测[中图分类号]P237[文献码]B[文章编号]1000-405X(2014)-1-55-1在资源调查和环境监测过程中,依靠传统的地面样方实测方法..

      daniel 0 2024-03-15 07:04:13

    8. 审计专业毕业论文范例(3篇)

      审计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篇1关键词:功能性需求分析;非功能性需求分析;业务里程分析中图分类号:G4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069(2016)36-195-21概述作为大学本科生必须完成的最后..

      daniel 0 2024-03-15 06:3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