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与健康关系范例(3篇)

daniel 0 2024-03-28

运动与健康关系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

一、概述

中学是人一生中非常关键的阶段,正处于人生发展阶段的转折期,是认识社会、塑造品质乃至未来发展的关键。在中学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均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由于中学阶段普遍承担的学习负担过重,同时由于父母工作过忙或因学习紧张造成的社会支持过少都会增加中学生的孤独感,造成中学生的焦虑、无助、抑郁和失眠的心理状态。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参与体育教学课程的师生间有着大量的互动,体育教师不仅要促进学生运动能力的提高,更要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在运动过程中调节学生的情绪和情感,磨练学生意志、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因此,研究体育运动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以减少学生中学阶段的孤独感、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于提高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幸福感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研究

本研究笔者在综合个人多年教学经验、对衡南县第一中学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开放式访谈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孤独感和对亲人、朋友的不安全依恋情况来阐述我国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1)中学生的孤独现状普遍

根据UCLA评分标准,量表得分在20-80之间,得分越高,表示越孤独,对中学生孤独感进行T型检验。从统计情况来看,被测学生的平均分是43.4184、最高的分值是61、最低是26、标准差是7.23302、显著性系数

(2)中学生不安全依恋现象严重

根据UCLA评分标准,量表得分在20-90之间,得分越高,表示不安全依恋越严重,对中学生孤独感进行T型检验。从统计情况来看,被测中学生回避依恋的平均分是62.2766,焦虑依恋的平均分是69.0496。回避依恋最高的分值是103,最低是27。焦虑依恋最高的分值是103,最低是28。说明在被测中学生中不安全依恋现象较为严重。

由此可见,当前我国中学存在的学习困难,情绪不稳、孤独胆小、惧怕挫折、缺乏毅力,同时身上存在着懒惰、怯懦、自私、依赖性强的特点,而中学生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

三、体育运动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关系分析及影响研究

在通过问卷调查和开放式访谈得到湖南省中学心理健康水平现状原始数据后,本研究对原始数据进行了统计和汇总,使用t检验法进行检验,以期获得体育运动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关系和体育运动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一)体育运动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关系分析

(1)适度的体育运动可调节中学生情绪,有助于其心理健康发展

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情绪体验强烈,对生活中的事物往往抱有极大的热情,在学习或生活中取得的任何成绩都能极大地激发其学习兴趣和自我成就感,而在遇到挫折时则轻易自我否定。而体育运动具有的竞争性和挑战性则非常适合锤炼青少年的身心,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如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不仅能够分散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焦虑,也可以通过成功完成某项体育活动而从中体验成功,获得满足、舒适的运动愉悦感,从而产生良好的心境。而体育活动的竞争性和激烈对抗性则要求参与者付出较大的努力来克服心理和生理上的困难来完成预定任务,从而使得意志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发展和完善。保持良好的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

体育锻炼作为改善情绪状态的一种方式,已经被广大体育锻炼者所认可。研究表明,一个小时的慢跑可使跑步者的紧张、困惑、疲劳、焦虑、抑郁和愤怒等不良的情绪状态显著改善,同时使跑步者的精力维持在较高水平。

(2)心理健康水平高的中学生更愿意参与体育运动

心理健康水平高的中学生更善于通过参与不同的社会活动积极地寻求社会支持,他们能够建设性地消除造成不愉快的根源,对解决问题抱有很高的自我效能感,因而也就更愿意参与到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中来。心理健康水平高的中学生比心理健康水平低的中学生的孤独感要少,对自己和他人更愿意持积极的态度,这样使他们很愿意通过参与不同的体育活动来维持社会关系而避开孤独感,在面对真实和潜在的困难环境时,心理健康水平高的中学生也往往具有更高的控制情绪唤醒的能力。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体育运动影响因素研究

本研究在调查中发现,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体育运动因素主要有社会、学校和体育教师三个方面的因素。

(1)社会因素:社会竞争激励,集体运动减少

有研究显示,个体在社会活动中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那么他在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或困难时所采用的应对方式多是积极的应对问题的方式,如解决问题、求助等,反之就会较多的运用消极的应对问题的方式,如逃避、自责、幻想等。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中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学习压力越来越大,经常参与集体体育活动的中学生越来越少,导致中学生利用短暂的课余时间参加体育锻炼也更多地追求身心的愉悦和轻松平和的体育运动。

(2)学校因素:重视程度不同,场地建设各异

体育锻炼对于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有着特殊作用,是学校心理咨询和健康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干预手段,参与体育运动的程度直接影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而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意愿受学生对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度和学校体育场地建设的影响。目前我国各个省份的中学划分为省级示范中学、市级示范中学、县级示范中学和普通中学四类,而不同级别的学校收到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也不一样,示范中学得到的支持更大、财政预算更为充分,因而也就更愿意在学校的体育场地和体育设施投入资金,而普通中学获得政府的财政支持较少、学校财政预算紧张,在优先保证学校升学资源建设的前提下,对体育场地建设的重视程度和资金投入力度自然更少,导致在普通中学就读的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水平自然要低于示范中学的学生。

(3)教师因素: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较差

在对体育课程教学方式的调查中,受调中学生认为,中学体育课程的教学手段单一、训练方法不够多样化,通常都是以通过考核为目的进行的基础体能训练,学员感到枯燥,训练兴趣不高,训练效果差,绝大多数中学生认为中学最主要的体育项目就是体育训练或课外活动。加之我国公民普遍存在体育锻炼不足或忽视体育锻炼的现状,导致中学生在进行中学体育课程的学习时,容易陷入“训练量不足”和“训练过度”这两个极端。

四、通过中学体育教学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建议

在分析体育运动中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后,本研究针对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三个体育运动因素,从以下两个方面提出通过中学体育教学改革来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建议。

(1)学校层面:重视体育教学,调整教学内容

心理健康是时代的呼唤,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各级中学应重视体育教学在改善学生心理健康、摆脱和宣泄不良情绪、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团体意识、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积极作用,积极建设结合竞赛性运动和娱乐性运动,集体体育运动和个人体育运动,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的各类体育场地,通过调整中学体育教学内容,为不同体质的学生设置不同教学时间和不同运动强度的体育教学内容,充分发挥体育锻炼调节学生情绪,增进身心健康的功效。

(2)教师层面: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营造轻松活动的教学氛围

中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在于学生积极认识某种体育活动并愿意积极参与其中的心理倾向,体育学习兴趣既是学生学习体育的内在动力,也是学生个体能力发展的起点与依据。中学体育教师可通过采用形式多样的体育教学方式,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满意、愉快、兴奋、焦虑等多种不同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生动活泼、和谐友善的体育教学氛围之中,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和欢娱、增加克服学练中所遇困难的勇气和战胜挫折的决心,为学生的身心健康营造一个宽松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杨红宇.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J].辽宁师专学报,2003(02):67-68.

[2]熊光.浅谈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J].新西部,2009(08):258-260.

运动与健康关系范文篇2

关键词:运动参与;健康意识;影响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4.257

0前言

大学生活是大学生人格的独立发展阶段。独立人格形成的过渡时期,从父母的生活中独立,自我身份确立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独立人格形成阶段中,各种人格的碰撞过程中,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很容易地度过,难么在下一阶段的发展也许停滞不前。在将来的职业或学业适应等方面会遇到很多困难。健康习惯改变以增进健康的两大方向努力。

一、引起慢性疾病的危险习惯纠正。二,事先预防健康危险行为

因此,大学生做为对象,客观标准化的健康生活方式也使大学生个人健康相关的生活方式对健康的认识,准确测定的研究。因此本研究青少年期大学生运动参与程度(频度、周期、时间)对健康管理(生理,社会,心理,智力,情感)的认识和把握人的影响因素分析,大学生个体自己尺度的程度和认知功能的维持和增进健康为目的提供基础资料研究。

1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是2013年3月W大学在健康相关课程选定学员。调查问卷5个方面构成:生理健康的17个问题,社会健康9个问题,心理健康的9个问题,智力健康9个问题,情感健康的10个问题,共54个问题组成。

2研究结果

这项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健康意识(生理,社会,心理,智力,情感)的变化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水平的呈现的关系的理由,提供一些基本数据,结果讨论如下。

大学生年龄层对未来在青年中后期发展阶段有着重要作用和地位,确立自我身份和从父母哪里,心理独立和经济独立的实现过程。运动参与可以促进广泛而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形成。还有,参加体育活动。在积极运动的同时,对自己的积极态度,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的认识等各方面,都产生积极的影响。

如何让大学生学会规范的生活方式,对疾病的恢复和康复有重要意义,生理性、情感性的健康影响的压力减少,也是减少疾病和死亡率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另外,根据问卷,低年级的情况下频繁的出席聚会,酒席,上网,游戏等占用很多时间,高年级的同时毕业就业的压力。因此,运动参与,通过与让人关系,不仅能培养自己健康的生活习惯,同时也让自己积极的态度帮助别人。这也是我们要在社会性健康意识着重培养因素。

有规律的运动能提高身体各系统和器官的能力。防止运动不足而发生的疾病控制,让学习生活充满活力。

本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运动参与程度对健康意识有明显影响:可以看出,从运动参与频率上看,对生理、心理、智力、情绪健康是有明显影响出现,运动参与时间上看,对情绪健康有着明显的(+)的影响。

通过运动参与激发自身的生命活力,缓解压力,净化内心世界,随着运动参与,大学生会发现精力充沛,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拓自己的生活,这种积极的生活健康态度变化,会让社会更加重视运动对大学生健康的影响。对大学生学生健康,为相关的教育部门研究选择参与运动提供多方面参考。

3研究结论

本研究是大学生体育的参与对大学生健康意识的影响,通过在W大学调查问卷,及结果分析,影响结果如下。

第一,运动参与频度对生理健康方面的影响显著。

第二,运动参与时间对社会健康影响显著

第三,运动参与频度和运动参与时间对心理健康影响显著

第四,运动参与频度对智力健康影响显著

第五,运动参与频度和运动参与时间对情绪影响显著

基于这些研究结论,运动参与(时间,频度,周期)对大学生健康意识影响很重要,对于大学生现在不规律的生活习惯的纠正起到良好的作用,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对未来走向社会起到多方面的作用,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金近照.生活体育节目参与者的参与形态和含义的因素之间的关系。韩国体育科学学会,2009,18(03):243-249.

[2]金在必.大学教育体育参与学生的健康和生活满意与翻译的关系[J].韩国休闲娱乐学会,2008:32(04):5-19.

运动与健康关系范文

摘要:课程目的不仅在于增进身体健康,而且还有传承体育文化,培养终生体育锻炼意识、能力与习惯;建立“课程目标――领域(或直接称为内容)目标――水平目标(或年级目标)――某水平的内容目标”的目标层次体系;取消“运动参与”的单列目标,将“积极主动参与体育课程学习和体育锻炼”等目标内容纳入其他目标中;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目标合并成为“促进心理健康与社会发展”的目标,取消“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目标。设“思想品德”或“品德与行为”目标。

关键词:学校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育课程性质;体育课程目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807.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7)03-0001-04

“五年来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和进步,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2001年7月出版并在当年新学期开始实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在充分发挥了对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指导作用后,也到了必须完善和修订的时刻。本文认为:《课标》凝聚了全国众多体育专家的心血,是一个颇有新意和有许多研究作为背景的纲领性的文件,它在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中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我们应当承认《课标》是一个较好的体育课程文件。但由于《课标》“是一个实验稿,还只是一个假说”,《课标》文本中一些问题也在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中逐渐显现出来。本文拟对这些问题进行仔细分析,提出来与大家商讨研究,为即将开始的《课标》修改工作提供参考。

1关于体育课程性质的表述

1.1《课标》对体育课程性质表述不完整

在5年来的体育课程和教学改革实验过程中,“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如‘一味迁就学生兴趣’、‘淡化运动技术’、‘轻视规范教学’、‘无劣评定评价’、‘过于追求优质课效应’、‘课堂失真情景’、‘不考虑运动负荷’等现象,显示出与体育课程改革的初衷不协调”。这些不正确的观点和实践的误差与人们对体育学科性质的认识偏差有关,与指导这些认识的《课标》对体育学科性质的表述不够完整、准确也不无关系。因此,曾有学者疾呼《课标》要“还原体育教学本来面目,使体育课程真的反映体育的本质属性。”

《课标》对体育课程性质是如此描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我们认为,这段表述不够准确,也欠全面,其中的主要问题有:

(1)“体育与健康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的表述是对体育课程地位和意义的表述,但与体育课程性质基本无关。

(2)“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表述不够全面,缺乏对主要学习内容的描述,这容易导致产生轻视运动技术和运动文化的理论与实践。

(3)体育课程是“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不够全面,也比较笼统,难以准确地说明体育“作为课程”的主要目的,没有反映学校体育教育要为学生终身体育服务的终极目的性。

1.2修改和完善体育课程性质表述的建议

建议将体育课程性质的表述修改为:“体育是一门以学习体育知识和运动技术为主要内容,以身体练习为主要途径,以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与健康,传承体育文化,培养终生体育锻炼意识、能力与习惯为主要目标的必修课程”。

2关于“课程目标”、“学习领域目标”、“内容标准”和“学习领域一至五”等的问题

2.1概念含义和关系表述不清晰

以目标的层次体系作为《课标》文本的基本主线,是本次设计《课标》时的有益尝试,提出“课程目标”、“学习领域目标”、“内容标准”和“学习领域一至五”等新概念也是本次《课标》的首创。但是,上述概念在含义和相互关系上还有许多不清晰之处,这是造成体育教师对《课标》体系理解困难,并在课堂教学目标上照搬《课标》目标的原因所在。上述诸概念和相互关系的不清晰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1)按字面理解,“学习领域目标”中的“领域”含义应该是“内容”,因为如果把“领域”理解为“目标”,那么“学习领域目标”就变成“学习目标的目标”而导致更为严重的错误,因此,“学习领域目标”的含义应该是“学习内容的目标”。但是,《课标》却在“学习领域目标”下面设有“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目标,这就使得“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在逻辑上都成为了“内容”。但实际上,“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都不是内容,而把它们当成内容就会造成类似“学习身体健康的目标”一样在文法与词义上的错误。

(2)《课标》在“内容标准”中设置了“学习领域一至五”,这使得“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在“内容”、“目标”和“标准”的性质之间游离,让人难以理解和把握,而且,“内容标准”一词既不准确,也不符合语言习惯。

(3)当我们把相关《课标》中的概念按内涵大小排列后就出现了:“课程目标――学习领域目标――内容标准――5个学习领域――(一)、(二)、(三)等的表述――水平目标”这样一个非常令人费解的层次体系,这样一个把目标、内容和标准相互交叉和混用的体系恐怕难以为第一线的体育教师所理解。

2.2完善和改进的建议

(1)建立一个“课程目标――领域(或直接称为内容)目标――水平目标(或年级目标)――某水平的内容目标”符合体育教师理解习惯的较为清晰的目标层次体系。

(2)将“领域”的概念改为(或正确地理解为)“内容”;将含有很强的目标含义“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分别在课程目标体系中表述,而将“领域”(或内容)划分为“体育知识”、“运动技术”、“身体素质”、“锻炼方法”和“情感体验”5个部分。

3关于“运动参与”目标的问题

3.1“运动参与”作为目标单列不合理

《课标》在提出“运动技能”和“身体健康”等与传统目标相近的目标外,还提出了“运动参与”的新目标。这个目标的现实意义提醒体育教师:在当前学生参加体育积极性不太高,在建设和谐社会和提倡终生体育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以更好的教学使更多的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运动实践中来。但是,“运动参与”作为一个目标单列出来,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表现在:

(1)“运动参与”是一个中性的行为概念,含义中自然包括了“积极、主动的运动参与”和“消极、被动的运动参与”两个方面,把这样一个中性的词作为目标,不但意思不清晰,

也不恰当。

(2)“运动技能”、“身体健康”等目标都有实体性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作为支撑,甚至比较抽象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都或多或少有一些理论的教学内容支撑,而“运动参与”却明显缺乏这种支撑。

(3)在“运动参与”的水平目标中,有很多并不代表“愿意并能够积极地参与体育运动”的含义,说明体育课程理论在建构“运动参与”的目标方面还没有做好准备,设立能够指导体育教学的“运动参与”目标存在较大的难度。

3.2完善和改进的建议

取消“运动参与”的单列目标,将“积极主动参与体育课程学习和体育锻炼”等目标内容纳入其他目标中。

4关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目标

4.1“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难以理解和操作

《课标》在“运动技能”和“身体健康”的传统目标外,还提出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两个有所拓展的新目标。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和素质教育的推进过程中,这两个目标提醒我们要注重体育对心理健康和社会化的促进,而且这两个目标的提出为一些新教材(如“心理拓展训练”)的开发提出了要求。但是自2001年《课标》实施以来,“关于课程目标的争议就一直没有停止过”,“随着新课程标准实验工作的展开,‘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目标在实践中不可操作情况加剧了争论”。而在实践层面,许多体育教师因为这两个目标难以理解和操作,于是“以领域目标直接作为课程内容的分类标准,完全混淆了目标体系和内容分类的差别”,而且从实践中看,“‘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不高”。本文认为“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心理的健康”和“对社会的适应”在现实中,‘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包含、互相交融的行为和概念,《课标》把两个互为依托的目标分别予以单列自然会引起交叉和混乱。

(2)在《课标》中,有许多“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目标与“已经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已经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了社会”的“目标到达”状态没有直接关系,甚至没有任何关系,说明我们现在还很难建构出科学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目标体系。

(3)很多“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目标是不容易在教学情景下达成的,因此这些目标既难以和体育教学内容相结合,也与教学情景不吻合,因此这些目标自实验以来,就游离在体育教科书和教学改革实践之外。这类目标的典型范例有:1)体验身体健康变化时注意力、记忆力的不同表现(心理健康的目标);2)体验身体健康变化时情绪的不同表现(心理健康的目标);3)体验身体健康变化时意志的不同表现(心理健康的目标);4)对生长发育的变化(如月经等)采取坦然的态度(心理健康的目标);5)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运用情绪调控方法(心理健康的目标);6)参加社区体育活动,如校外体育俱乐部、培训班等(社会适应的目标);7)从电视节目中获取体育与健康知识(社会适应的目标);8)通过互联网获取体育与健康方面的知识(社会适应的目标);9)知道附近的体育场所及其用途(社会适应的目标);10)运用互联网制订和改进体育锻炼、健康、娱乐或旅游等计划(社会适应的目标)。

(4)“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都不能直接包含“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使得体育课程中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缺失。这与当前党和国家强调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精神不符合,也难以充分发挥体育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

4.2完善和改进的建议

  • 下一篇:教师的共青团员心得文章(整理11篇)
    上一篇:秘书的交通局工作心得体会(整理10篇)
    相关文章
    1. 民间艺术的保护措施范例(12篇)

      民间艺术的保护措施范文篇1内容提要:民间文学艺术是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瑰宝,然而,对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保护犹如法学领域的“哥德巴赫猜想”。民间文学艺术权利主体制度的构建..

      daniel 0 2024-03-28 10:16:13

    2. 老年人的压疮护理范例(12篇)

      老年人的压疮护理范文1篇1[关键词]压疮;治疗;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3(b)-093-02压疮是长期卧床患者的并发症之一,轻者可给患者带..

      daniel 0 2024-03-28 09:44:13

    3. 食堂保管室工作计划范例(3篇)

      食堂保管室工作计划范文篇1关于学校后勤工作计划一、积极探索,与时俱进1、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增强自信,学校后勤工作计划。2、促进学习交流、互动,树立求知意识,善于学习、勇于创..

      daniel 0 2024-03-28 09:12:13

    4. 食堂管理基础知识培训范例(12篇)

      食堂管理基础知识培训范文篇11.管理方盲目追求食堂利益,轻视食品安全当前许多高校的管理人员往往更关注教学和科研,而对属于后勤领域的食堂食品安全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很多高校..

      daniel 0 2024-03-28 08:40:13

    5. 简约设计论文范例(3篇)

      简约设计论文范文平面设计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无处不在,呈现出一种简约化的发展趋势,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将简约化的色彩运用于现代平面设计中,能够以凝练..

      daniel 0 2024-03-28 08:08:13

    6. 石油企业管理创新范例(3篇)

      石油企业管理创新范文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逐渐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和思想,文章主要针对新形势下我国的石油企业在日常行政管理中发展的现状以及可以进行的创新途径方..

      daniel 0 2024-03-28 07:36:13

    7. 对农学专业前景的认识范例(3篇)

      对农学专业前景的认识范文【关键词】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社;发展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社顺应社会的变化形势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践中诞生和发展,是对家庭联产承..

      daniel 0 2024-03-28 07:04:13

    8. 对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认识范例(12

      对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认识范文篇1关键词:农村水利;节水灌溉;建设管理引言我国是农业大国,发展农业就要在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方面加大力度,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才能真正有助于促进农村..

      daniel 0 2024-03-28 06:3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