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工艺美术特点范例(3篇)
唐代的工艺美术特点范文
一.对唐卡艺术发展演变的影响
公元七世纪藏王松赞干布继位后迁都拉萨,统一全藏区,建立起以部落联盟为基础的奴隶制政权,由此吐蕃王朝步入了强盛时期。松赞干布不仅创造了藏文字,还从印度、尼泊尔和中原等地引进佛教文化,选派天资职慧、精明,有培养前途的年轻人到各地学习包括绘画艺术在内的先进文化。唐朝时期的文成公主作为汉藏民族团结友谊的先驱,将中原地区的优秀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入了西藏,她带来的诗文、农书、佛经、史书、医典、历法等典籍,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汉藏人民的友好关系,在历史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她带来的金质释迦佛像,至今仍为藏族人民所崇拜,据《吐蕃王朝世袭明鉴》等书记载,文成公主进藏时队伍非常庞大,随行的队伍中就有不少汉族的工匠、艺人和画家,正是他们将中原地区的绘画、雕塑、建筑等技艺传入吐蕃。为了供奉迟尊公主、文成公主带入吐蕃的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和十二岁等身像,松赞干布主持修建了小昭寺和大昭寺,后又修建了昌珠寺和布达拉宫,并且招募各地艺人画匠在其中绘制了许多大型壁画。从这些佛堂宫殿的精美壁画中,可以窥见藏族绘画不仅兼容了印度、尼泊尔、克什米尔等地的艺术特色,还吸收了中原绘画的艺术风格,促进了壁画艺术的发展和唐卡绘画的形成。随后在赤松德赞和赤热巴巾时期,由于吐蕃王室大力扶植佛教,广建寺院,壁画和唐卡也相应地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到了吐蕃王朝末期,赞普朗达玛由于采取灭佛运动而被佛教僧人拉隆·贝吉多吉刺杀。灭佛运动导致许多寺院被毁,寺内壁画和唐卡等文物均遭到严重的破坏,之后的吐蕃王朝四分五裂终于崩溃。西藏地区长期陷于分列割据的局面,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文化发展十分迟缓。但吐蕃王室的后人依然在古格地区创造出辉煌灿烂的古格文明,从今天的古格王宫遗址残留的壁画中还可以窥视当时中原绘画的遗风,古格壁画遥与敦煌壁画相媲美,相辉映。与古格壁画同出一源的托林寺壁画也绝佳,那些乳房丰满、腰肢纤细、胯部倾斜、肚脐显露的菩萨形象不禁让人联想到敦煌壁画中栩栩如生的飞天形象。到了元代,西藏地方政权萨迦王朝受命管理西藏事务,为元朝敕封的十三个万户之首,但萨迦王朝并未能统一全藏区,各万户都有相对的独立性,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虽然唐卡艺术前进的步伐不太大,但已经在朝着复兴发展的道路上前进了。元代,北京建大都以来前后修建和改建了数十座藏传佛教寺院,除北京外,承德避暑山庄、五台山、杭州等地也修筑了大量藏式佛塔和藏传佛教寺院。这些寺院和西藏的本土寺院一样既是文化的荟萃之地也是藏汉民族间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许多西藏寺院高僧不仅是深受崇敬的佛学大师,而且又是出类拔萃的绘画能手,此外在民间画师中的大成就者也很多。由于内地许多藏传佛教寺院的建成使得这些画师能够亲临汉区各地进行绘画创作,同时他们也虚心学习汉地绘画技法和不同的艺术风格,不断开拓自身的艺术视野,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丰富了唐卡艺术的表现力。如在有的唐卡精品中画面复杂,着色浓艳,线条精细,几乎不见毫迹,这种艳丽细密的画风属于工笔重彩之类。明清以前绘制唐卡大多由各地民间画工分散绘制,到公元十七世纪,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时期,开始把各地着名画师集中起来,专门从事唐卡的绘制,现在布达拉宫收藏的很多唐卡就是这一时期民间着名画师绘制的。清代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当皇帝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统治者理所当然的加强了域内各兄弟民族的文化联系,使少数民族美术得到了很大发展,也推动了各民族美术的相互参照与交融[1]。所以在明清两朝,藏民族的唐卡绘画迎来了它发展的黄金时期。
二.对唐卡绘画流派艺术风格的影响
从公元十四世纪以后,藏传唐卡绘画已步入成熟阶段,艺术理论体系逐步成熟化。唐卡的创作特点和审美价值取向作为藏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主要以宗教文化为题材反映宗教这一主题的,诸如佛像、菩萨像、护法神像、说法图、宗教寺院、宗教人物、宗教教义、佛教故事和宗教神化等等,因此绘画风格主要以庄严性、肃穆性及神圣性为主。藏族画师们在原有的造型艺术手法和理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不断涌现出不同风格的画派和艺术理论。各画派又因所处地域的不同,师承关系的不同,审美情趣的差异和擅长各异,其绘画风格也就各具特色,形成了各自的艺术特点。藏区不同风格画派的出现,是藏族绘画长期发展的结果,也是唐卡绘画艺术更趋成熟的表现。大体而言藏传唐卡绘画除了具备藏区的本土艺术特色外,还具有印度、尼泊尔、中原乃至拜占庭的艺术风格,不同风格流派的发展,形成了唐卡艺术百花齐放、竞相斗艳的局面。在门当和青孜两个大的画派出现以后,前藏和后藏各有特点的画派也相继形成。康巴地区众多不同风格的画派中还出现了专门模仿内地画法的汉风画派,该画派擅长以精练的构图,简洁的笔法,勾画出释迦牟尼从降生到成佛的经历,其画风与明清写意派相似。以及介于汉风画派和前藏画派之间的西康画派,这一画派在构图上注意经营位置,讲究笔墨情趣,敷色淡雅,以取得“如兼五彩”的效果。中原地区的山水画、花鸟画、卷轴画在明清两代取得了空前的发展,其绘画风格主要通过统治集团上层人物之间的政教交流而传入藏区。早在元代八思巴[3]便被封为国师,他多次派遣藏族学者蔡巴噶德贡进入中原从事文化艺术的交流活动,同时有大批中原的文人画家经茶马古道相继入藏,客观上对唐卡绘画风格的发展演变起着积极的影响。受中原绘画影响较深,至今仍流传较广的唐卡画派有传承于藏区东部的“噶孜派”[2]。噶孜画派属于藏传唐卡的三大流派之一。其创始人朱古南喀扎西将印度“利玛”响铜造像的造型特点与汉地“丝唐”的艺术风格融为一体,并将汉族绘画的用笔,设色、背景配置等手法用于自己的作品中,自创出与其它画派不同的画风。随后的画师十世噶玛巴曲英多吉从一套罗汉丝绢唐卡中发现了汉族界画[4]和青绿山水技法的妙处,开始以工笔重彩绘制唐卡,将青绿山水画中的勾、皴、点、染等用笔技法吸收应用到唐卡作品的绘制中,并以自己的审美情趣加以改进和创新,同时将画面背景中的山、崖、树、水、云、亭台、楼阁、翎毛、花卉等影物配置得十分得当,构图主次分明,错落有秩,用笔细腻,风格华丽,构图讲究,笔力饱满。噶孜画派历经几代画师的不懈努力,最终形成了自身特有的艺术风格,促进了唐卡艺术的蓬勃发展,标志着汉藏两族人民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加强。
三.对唐卡艺术审美情趣的影响
唐代的工艺美术特点范文
唐卡绘画教学整体上呈现出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不同步调的发展进程,前一时期是新中国成立之前,是传统师承教学向现代系统教学的过渡阶段,其模式单纯,进展缓慢,却又客观地继承和延续了藏族美术传统风格技法。后一时期为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学校教学为主体的唐卡美术教学,在充分继承传统特色和在现代教学实际操作中完成教学的办学模式,能发挥二者优势,获得有效的教学效果。
一、四川民族学院唐卡教学的现状
藏族美术教学得到民族高校的重视,并根据不同的地方资源优势,办出了各自的特色,共同形成了藏族美术教学形式多样、风格独到的整体局面。四川民族学院对藏文化的保护和继承十分重视,美术教育专业除开设素描、色彩、中国画、三大构成、中外美术史等基础课程外,还将唐卡设置为美术教育特色课程,并将唐卡作为学校特色课程来开发建设。唐卡课程在学院美术系仅十几年的时间,目前开设了唐卡画技法、新唐卡创作、藏族图案设计3门课程。通过对唐卡艺术发展源流、表现形式、表现内容、表现技法与相关的历史事实的介绍,使学生较系统地了解唐卡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实用审美功能,努力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文化素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加深对中华各民族传统艺术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努力为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做出努力;让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能主动地去做传承、保护、发展工作;更好地发挥美术教育专业为藏族地区在艺术创作方面提供人才、技术、社会服务的职能,使课程开设和实际应用紧密结合。
我校传统唐卡教学中主要以临摹传统唐卡作品为主,由具有传统美术实践和教学经验的教师主持这门课程。设计因地制宜的课程教案,从临摹和赏析经典传统美术作品入手,但目前唐卡课程的教学效果却难以令人满意,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只重视学生如何掌握好绘画的技法,对于理论则很少涉及。现在从事唐卡教学的教师几乎是院校毕业的,藏族民间文化艺术知识甚少,特别是对唐卡这个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艺术形式了解不够深入,承担起唐卡的教学,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其次,分析当前影响教学质量的问题,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由于唐卡教学课时有限,在学分制指导计划中只开设54节课,可以想象其中的难度有多大。54节课要完成一幅唐卡临摹作品,对学生来说很困难。何况学习的目的,要从构图、造型等方面去学习、借鉴并进行创作,课时的保障是不能忽视的;再次,美术系学生大多数来自内地,对唐卡这种藏族传统绘画艺术不太了解;最后是日益提高的教学工作要求与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的矛盾,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新教学手段的采用仍是一个尚待解决的问题。
二、唐卡特色课程的教学思路
历史发展规律证明,要建设好唐卡这一特色课程,必须要对其进行梳理,要考虑如何使其更加体系化、系统化、学科化。使其艺术面貌、艺术表现空间、艺术档次等方面再上新台阶,真正利用好高校人员集中、专业门类齐全、学术氛围活跃等优势,使其在唐卡教学中发挥好的作用。
(一)改革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学时分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加强唐卡课程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的修改调整工作,因为这门课程进入大学课堂时间才短短十几年,有很多难点和未知数,因而有待于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应随时进行补充,相隔一段时间组织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创新思想的教师对现有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做相应的修改调整。从大纲和计划中明确体现出唐卡画内容的传统与创新两大的方面,从而确定教学的方向。
在课程结构和课时分配上进行改革,加强唐卡课程体系的调整,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和综合性,充分利用四川民族学院所在地域等教育资源的优势,树立特色意识,确定本课程的发展定位。课程的设置紧扣培养目标,着眼于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提高、知识的拓展与深化和全面发展。逐步形成教学阶段与环节都具有内在统一性的科学的课程设置,构成完整的教学过程,改革教育模式,要充分考虑到本课程教学目标与学生自我培养、自我发展的需要。
(二)教学方法的新思路
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把藏族美术与宗教美术进行联系,与我国汉族地区的水墨画和工笔重彩画、与民族化的油画和版画等实行学术对照,在不同画体中,对绘画语汇、审美取向、美术规范等方面进行宏观把握。在研究传统唐卡画绘画技法的基础上,吸收中国画工笔重彩设色和用笔秀丽、细密、严谨等表现技巧精华的同时,借鉴西方油画的技巧,不断丰富和完善艺术表现手法。同时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借助新的构图和技法的表现,对唐卡画的构图和技法进行全面比较和研究,调动唐卡画的各种表现技巧,以高度概括的艺术手法表现藏区新生活、新风俗。在总体上既不失藏族绘画的基本格调,又不失传统唐卡规范的元素。这需要我们在唐卡画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新和发展。让学生应用已学习的唐卡表现技法结合中国工笔画技法,融合现代绘画工具材料创作以表现现代藏区生活为题材的唐卡绘画作品。结合现代藏族地区的自然、人文环境及生活,利用唐卡艺术的基本表现手法和现代绘画材料进行创作,在传统唐卡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新唐卡作品。
一方面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开展艺术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去了解体验藏区的生活,为创作做好铺垫。在实践环节,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外,四川民族学院地处具有丰厚文化背景的藏民族聚居区,依托学校科研处、图书馆、康巴文献馆等大量的资源对该课程的开设提供的有利条件,以道孚、甘孜、德格三县为艺术实践基地,组织教师和学生进行实地写生与创作。这样,学生的实践练习既能得到教师的精心指导,同时也能受到浓郁的藏文化艺术的熏陶,这对学生无疑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也给从事唐卡教学的教师一定的时间,到藏区文化艺术相对深厚的地方去深入体会。比如青海的艺术热贡之乡——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那里的热贡艺术是雪域文化和中原佛教艺术完美结合的一种独特艺术形式,也是藏传佛教艺术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大体始于元代,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包含了唐卡、泥塑、堆绣、木雕、石雕4种艺术形式。在当地从事唐卡制作的艺人非常多,制作技艺代代相传。让从事唐卡教学的教师去领略藏区风情,品味热贡文化,体验唐卡绘制,拜当地的民间艺人为师,将民间的绘画技艺进行系统的整理使之完善化;另一方面也可通过积极举办学术讲座,有计划地邀请省内外从事藏族美术研究的知名学者、社会名人来校讲学,指导教学和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同时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只有这样,才能逐步缩短同其他民族高校的差距,建设良好的学术氛围。
(三)加强理论研究与教材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根本保证,特色专业需要配备有学科特色的师资队伍,其在教学和科研方向专长上必须和专业特色的培育相匹配。”加强理论研究工作,特别是对唐卡画中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技法特色进行专题性研究,并将研究的成果应用于教学,引导教师互相促进和提高学术水平,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提高学生对唐卡画的认识。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其他画种的手法,丰富唐卡画的表现语言。在今后的建设中应认真分析本课程与其他民族高校之间的差距,明确努力方向,制定具体的建设方案。
唐代的工艺美术特点范文篇3
关键词:唐卡教学现状美术教育唐卡教学思考
藏传佛教绘画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藏学界十分关心的问题。藏族美术是藏族人民在生活和生产中所创造出来的灿烂文化,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藏族人民不同时期的民族文化、民族风俗。在藏族造型艺术中,唐卡是最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之一,它最初是写在布上的文告,后来经过历代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一种绘画形式。题材内容广泛,有佛像、人物、说法图、佛经故事等,还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
唐卡绘画教学整体上呈现出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不同步调的发展进程,前一时期是新中国成立之前,是传统师承教学向现代系统教学的过渡阶段,其模式单纯,进展缓慢,却又客观地继承和延续了藏族美术传统风格技法。后一时期为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学校教学为主体的唐卡美术教学,在充分继承传统特色和在现代教学实际操作中完成教学的办学模式,能发挥二者优势,获得有效的教学效果。[1]
一、四川民族学院唐卡教学的现状
藏族美术教学得到民族高校的重视,并根据不同的地方资源优势,办出了各自的特色,共同形成了藏族美术教学形式多样、风格独到的整体局面。四川民族学院对藏文化的保护和继承十分重视,美术教育专业除开设素描、色彩、中国画、三大构成、中外美术史等基础课程外,还将唐卡设置为美术教育特色课程,并将唐卡作为学校特色课程来开发建设。唐卡课程在学院美术系仅十几年的时间,目前开设了唐卡画技法、新唐卡创作、藏族图案设计3门课程。通过对唐卡艺术发展源流、表现形式、表现内容、表现技法与相关的历史事实的介绍,使学生较系统地了解唐卡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实用审美功能,努力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文化素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加深对中华各民族传统艺术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努力为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做出努力;让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能主动地去做传承、保护、发展工作;更好地发挥美术教育专业为藏族地区在艺术创作方面提供人才、技术、社会服务的职能,使课程开设和实际应用紧密结合。
我校传统唐卡教学中主要以临摹传统唐卡作品为主,由具有传统美术实践和教学经验的教师主持这门课程。设计因地制宜的课程教案,从临摹和赏析经典传统美术作品入手,但目前唐卡课程的教学效果却难以令人满意,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只重视学生如何掌握好绘画的技法,对于理论则很少涉及。现在从事唐卡教学的教师几乎是院校毕业的,藏族民间文化艺术知识甚少,特别是对唐卡这个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艺术形式了解不够深入,承担起唐卡的教学,还是有一定的难度[2];其次,分析当前影响教学质量的问题,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由于唐卡教学课时有限,在学分制指导计划中只开设54节课,可以想象其中的难度有多大。54节课要完成一幅唐卡临摹作品,对学生来说很困难。何况学习的目的,要从构图、造型等方面去学习、借鉴并进行创作,课时的保障是不能忽视的;再次,美术系学生大多数来自内地,对唐卡这种藏族传统绘画艺术不太了解;最后是日益提高的教学工作要求与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的矛盾,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新教学手段的采用仍是一个尚待解决的问题。
二、唐卡特色课程的教学思路
历史发展规律证明,要建设好唐卡这一特色课程,必须要对其进行梳理,要考虑如何使其更加体系化、系统化、学科化。使其艺术面貌、艺术表现空间、艺术档次等方面再上新台阶,真正利用好高校人员集中、专业门类齐全、学术氛围活跃等优势,使其在唐卡教学中发挥好的作用。
(一)改革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学时分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加强唐卡课程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的修改调整工作,因为这门课程进入大学课堂时间才短短十几年,有很多难点和未知数,因而有待于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应随时进行补充,相隔一段时间组织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创新思想的教师对现有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做相应的修改调整。从大纲和计划中明确体现出唐卡画内容的传统与创新两大的方面,从而确定教学的方向。
在课程结构和课时分配上进行改革,加强唐卡课程体系的调整,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和综合性,充分利用四川民族学院所在地域等教育资源的优势,树立特色意识,确定本课程的发展定位。课程的设置紧扣培养目标,着眼于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提高、知识的拓展与深化和全面发展。逐步形成教学阶段与环节都具有内在统一性的科学的课程设置,构成完整的教学过程,改革教育模式,要充分考虑到本课程教学目标与学生自我培养、自我发展的需要。
(二)教学方法的新思路
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把藏族美术与宗教美术进行联系,与我国汉族地区的水墨画和工笔重彩画、与民族化的油画和版画等实行学术对照,在不同画体中,对绘画语汇、审美取向、美术规范等方面进行宏观把握。[3]在研究传统唐卡画绘画技法的基础上,吸收中国画工笔重彩设色和用笔秀丽、细密、严谨等表现技巧精华的同时,借鉴西方油画的技巧,不断丰富和完善艺术表现手法。同时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借助新的构图和技法的表现,对唐卡画的构图和技法进行全面比较和研究,调动唐卡画的各种表现技巧,以高度概括的艺术手法表现藏区新生活、新风俗。在总体上既不失藏族绘画的基本格调,又不失传统唐卡规范的元素。这需要我们在唐卡画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新和发展。让学生应用已学习的唐卡表现技法结合中国工笔画技法,融合现代绘画工具材料创作以表现现代藏区生活为题材的唐卡绘画作品。结合现代藏族地区的自然、人文环境及生活,利用唐卡艺术的基本表现手法和现代绘画材料进行创作,在传统唐卡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新唐卡作品。
一方面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开展艺术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去了解体验藏区的生活,为创作做好铺垫。在实践环节,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外,四川民族学院地处具有丰厚文化背景的藏民族聚居区,依托学校科研处、图书馆、康巴文献馆等大量的资源对该课程的开设提供的有利条件,以道孚、甘孜、德格三县为艺术实践基地,组织教师和学生进行实地写生与创作。这样,学生的实践练习既能得到教师的精心指导,同时也能受到浓郁的藏文化艺术的熏陶,这对学生无疑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也给从事唐卡教学的教师一定的时间,到藏区文化艺术相对深厚的地方去深入体会。比如青海的艺术热贡之乡――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那里的热贡艺术是雪域文化和中原佛教艺术完美结合的一种独特艺术形式,也是藏传佛教艺术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大体始于元代,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包含了唐卡、泥塑、堆绣、木雕、石雕4种艺术形式。在当地从事唐卡制作的艺人非常多,制作技艺代代相传。让从事唐卡教学的教师去领略藏区风情,品味热贡文化,体验唐卡绘制,拜当地的民间艺人为师,将民间的绘画技艺进行系统的整理使之完善化;另一方面也可通过积极举办学术讲座,有计划地邀请省内外从事藏族美术研究的知名学者、社会名人来校讲学,指导教学和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同时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只有这样,才能逐步缩短同其他民族高校的差距,建设良好的学术氛围。
(三)加强理论研究与教材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根本保证,特色专业需要配备有学科特色的师资队伍,其在教学和科研方向专长上必须和专业特色的培育相匹配。”[4]加强理论研究工作,特别是对唐卡画中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技法特色进行专题性研究,并将研究的成果应用于教学,引导教师互相促进和提高学术水平,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提高学生对唐卡画的认识。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其他画种的手法,丰富唐卡画的表现语言。在今后的建设中应认真分析本课程与其他民族高校之间的差距,明确努力方向,制定具体的建设方案。
加强专业教材建设,可以统一组织相关院校的专家、学者有步骤地编写、出版适合高校教学的唐卡教材,或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自己编出具有民族、地域特色和学校特点的教材,使之用于教学。可以说有了大纲和教材,唐卡这门特色课才具有教学的针对性和目的性,这不仅可以培养年轻教师,也能在科研方面有所突破。只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特色课的建设和发展才有根本的保障。
综上所述,唐卡对于民族院校美术专业来说是特色课程,要建设好这一课程就应将其作为专题进行研究,所以需要我们在唐卡画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去创新和发展。
(注:本文为四川民族学院院级课题《唐卡画材料与技法》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康・格桑益希.藏族美术史[M].四川民族出版社,2004.12.
[2][3]兰锐.特色课教育应学科化[J].职业圈,2007(9).
-
唐代文学史的总体特征范例(3篇)
唐代文学史的总体特征范文【关键词】魏征事迹史料1两种最原史始的资料魏征作为贞观贤相,唐代关于他的生平事迹之史料应该是极为丰富的。首先应该指出,关于魏征生平事迹特别是..
-
线上教学主要问题范例(12篇)
线上教学主要问题范文篇1线性代数高素质教育存在问题解决措施一、前言线性代数是我国高等院校工科专业中的一门基础的数学学科,通过线性代数的学习,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思考问..
-
药店医保刷卡整改报告范例(3篇)
药店医保刷卡整改报告范文篇1一、进一步降低采购价格与采购成本通常的方法有一下几个方面:1、通过参加各种药交会和在各种药品专业招商报刊上寻找产品,寻求厂商的一步到终端,..
-
药店入职工作总结范例(3篇)
药店入职工作总结范文时间如流水般匆忙流淌,一段时间的工作已经结束了,信任大家这段时间以来的收获确定不少吧,是时候认真的写一份工作总结了。可是怎样写工作总结才能出彩呢?..
-
药店业务员工作总结范例(3篇)
药店业务员工作总结范文又到年末了,大家又要开始写工作总结了。写工作总结首先要把大纲写好,然后再把大纲中所涉及的事件加进去,再细致加工,最后再进行文字润色。下面就是小编..
-
药店人事经理工作总结范例(3篇)
药店人事经理工作总结范文篇1药店店长月末工作总结范文一转眼间,20XX年已随着时间的年轮渐行渐远,新的一年即将来临。回首这一年的工作历程,有艰辛,有喜悦,有收获也有感慨。20XX..
-
药店个人工作总结范例(3篇)
药店个人工作总结范文工作总结可以作为先进经验而被上级推广,为其他单位所汲取、借鉴,从而推动实际工作的顺利开展。年底了,各位工作人员要开始写工作总结了。下面就是小编..
-
药店下半年工作计划范例(3篇)
药店下半年工作计划范文委里高度重视,年“健康工程”工作。召开了专题会议,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健康工程”有关工作要求,充分发挥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公共服务职能,努力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