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生物知识范例(12篇)

daniel 0 2024-04-16

基础生物知识范文篇1

关键词:高等教育;基础学科;大学物理;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I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9.080

1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高等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生就业制度和观念的变化,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从而促使各高校都不断地积极采取措施,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把教育的中心转向学生能力的培养,希望能培养出基础知识过硬、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兼备的人才。

大学物理涵盖了各个专业领域的基础学科,并且与实际应用联系紧密,是整个高等教育创新体系中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物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整个高等教育培养模式转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目前面临的问题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仅仅是采取将板书与ppt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兴趣,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由以下几点:

(1)大学物理所讲知识与同学们所学的专业之间衔接不够紧密,从而使学生觉得大学物理的学习用途不大,学生的积极性不高。由此导致旷课、上课玩手机等现象较多。

(2)所用教材与大学自身所开设的专业背景严重脱节,教材所讲内容仅仅是大学物理所包含的基础知识,而这些基础知识在大学所开设的专业之间的实际应用却没有任何体现,也就是这些基础知识在学生专业知识学习之间的联系脱节严重。

(3)大学物理在一个学期内所学的知识点要比高中成倍增加且难度较大,虽然有教学大纲一个基本的标准,但是这种工科类的基础课程在很多高校都是要求统一考核且教考分离,然而不同的教师在对课本重难点的把握上存在一定的差别,这样便出现了统一的考核标准却没有统一的应考范围,从而导致很多高校大学物理的考试通过率较低。

在上述的背景和现实要求下,必须对大学物理的教学体系进行改革。

3改革的目的及措施

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将最新的教学方法反映到教学过程中去,使学生能够体会到大学物理在今后各自专业知识学习中的重要性,这就需要对大学物理基础知识的实用性上、与各个工科高校的专业背景的匹配性以及最终的考核形式上分别进行改革。

首先要对大学物理的所有知识点进行梳理,每一个知识点在不同的专业领域有不同的应用,我们把每个知识点的应用情况尽可能多的梳理出来,从而形成一个大学物理在各个专业应用情况的知识库,那么在针对不同专业的同学讲解时,我们可以提取与其专业相关的应用库,这样既涵盖了大学物理所有的知识点,又能够与不同的专业紧密贴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针对目前没有适合各个大学专业特点的大学物理教材,各个高校大学物理教研室要编写新的大学物理教材,该教材需要紧贴学校的专业特点,尽可能多的列举大学物理基础知识在各专业领域应用的具体实例,在讲解知识的同时,又能使学生感到这些基础知识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帮助。

最后在知识点的考核形式上,仅仅只有统一的考核标准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一个共同的参考范围,这样才能相得益彰,从而避免由于不同教师对重难点把握的偏差而导致同学们不知道该如何应考。例如,广西大学和贵州大学在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同步给学生配发一个练习册,练习册的内容覆盖了所有的知识点,最终考核的知识点便在练习册之中,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了统一参考标准,而学生则有了共同的练习范围。

综上所述,建立起大学物理基础理论在同学们今后专业知识学习之间的紧密衔接,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并且编制属于高校自己的大学物理习题册,建立起备考和考核之间的统一标准,才是改善目前工科高校大学物理所面临的困境的一剂良药。

4改革所取得的效果作者所在的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物理教研室先后编写了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自己的大学物理教材,教材的各个章节紧贴学校所开设的专业背景;并且整理了一套习题册,习题册的习题数量较大,避免学生死记硬背,习题册的内容涵盖了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所有知识点,对于重点知识点与之相对应的习题的数量也相应增多。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我校大学物理上册的通过率由原来的不足60%,提高到目前的80%左右,并且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了明显的提高,因为自己编写的教材所列举的例子都是与学生专业十分贴近的,使同学们觉得学有所用,对自己专业知识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课堂的到课率和听讲的专心程度也有明显的提升。

5结束语

工科类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基础知识的重要途径,而基础知识的大量积累则是科研、技术研发的重要基石,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思维的形成离不开大量基础知识的掌握。因此,高校对基础课程的改革不能仅仅是一个口号,更应该投入人力和财力的支持,真正的编制适合大学自身专业特点的基础课程,并且让所有的同学和教师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章可循,只有这样工科类的基础课程才不会被作为“鸡肋”,而是整个大学课程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对学生的综合知识的掌握起到锦上添花作用的重要一部分。

参考文献

[1]吴金兰.工科大学物理教改的方向[J].新课程研究,2009,(6):6364.

[2]王新练,杜亚冰,董海鹏等.大学物理教学的困境与思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18):104107.

[3]刘翠红,蒋晖,王建永等.工科大学物理教改刍议[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13):6971.

基础生物知识范文篇2

我们编写的《植物生物学》教材与传统的《植物学》教材相比又有什么变化呢?概括说,就是建构了新的综合的知识框架体系,优化了基础知识的精华,进行了知识更新,突出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编写形式上实现了突破与创新,在教材建设目标上体现创新性人才培养。

《植物生物学》新教材之所以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主要原因是坚持了教材建设的正确指导思想,把握了教材建设的一些重要准则,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正确处理了教材编写中的一些重要关系,突出了教材的特色。下面将重点对如何把握《植物生物学》基础课教材编写中的一些准则和如何处理基础与更新等一些重要关系的问题谈谈我们的做法和体会。

一、必须准确把握《植物生物学》教材的基础课性质

把握教材的性质和地位是编写创新性教材的前提。高校的课程有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等不同类型。基础课是该专业学生必须要学习和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同时也是为其后续课程的学习(包括后续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因此,对于基础课教材的基本要求必须有比较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不要求过专过细。如果过度地追求高新尖,过度削弱基础知识,将会偏离教学的目标方向。特别是在当前分子生物学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很容易发生过多强调分子水平的内容,而忽视基础知识重要性的倾向。实际上,在国内出版的教材中就出现过这种失误。我们应当认真记取。

植物生物学课程是生命科学类专业的基础课,它的教学目标就是使生命科学专业的学生具备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生物学知识素养,同时,为学习生命科学相关后续课程如植物发育学、遗传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生态学、植物分类学、藻类学、环境生物学、植物细胞学、植物资源学、植物分子生物学等奠定必要的基础。我们准确地把握了《植物生物学》基础课的性质和地位。

但是重视基础并不等于全盘将几百年来所有的植物学基础知识都保留在教材中,而是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要精心筛选,必须把那些陈旧的、过时的,以及相对简单次要的内容删去。这样的基础知识才是我们所需要的基础。我们编写的《植物生物学》教材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保留了植物的类群和植物分类的基本内容。实践证明,我们对教材性质和地位的把握是正确的,因而得到了师生的认可。

二、必须吸取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建立新的《植物生物学》知识体系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新的思想和观念也在不断地产生。同样,高等教育和教学改革方面也是如此,其中在知识结构上加强综合的思想就是目前国际国内突出强调的一个很重要的新理念。我们认为这在21世纪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上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基础知识上,加强综合基础知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多向思维,有利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我们以这一思想为指导,对传统的植物学知识体系进行了大的改革,突破了传统的植物学框架体系。

我们既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又根据人的思维发展和现代教育理念,同时又考虑各种植物科学相关知识的关系和课程设置,大胆地改革了传统的植物学知识框架体系,重新建立了综合的植物生物学知识体系,主要是把植物的细胞、形态结构、生长发育、水分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输、代谢,光合作用、植物的生长发育的调控融合在一本教材中,使学生在学习植物的形态结构的同时,就了解了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这不仅缩短了学生学习植物的形态结构与学习植物生理功能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在思维方式上体现了多向综合思维的能力。此外,我们还适当地介绍了有关植物生态学和植物资源学方面的一些基本知识。

其实,《植物生物学》的综合知识框架体系并不是我们的首创,且不说20世纪80年代初周纪纶等就翻译了一本由托马斯L.罗斯特等著的《植物生物学》,该书当时已经引起了我国许多植物学教师的思考和重视,有些专业还用此教材上了课进行实际探索。我国的王凯基也编写了《植物生物学》。但是,由于我国过去使用教材管理过死,以及当时的教材还不够完善,不太符合教学要求。再者,人们的认识也不明确,所以没有能够得到认可和实践。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的《植物生物学》教材越来越多,有些教材,如RaranPH等编写的BiologyofPlant已经在国际上产生很大的影响并频频更新版次。我们正是在研究分析国内外各种教材的基础上,吸取了它们的精华和优点,贯彻加强综合的新教育思想和新理念,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大胆地改革了我国保持了几十年的旧植物学知识体系,建立了新的综合的知识体系,这既是对我国植物学教材建设的创新,也是与国际上新思想的接轨。

三、必须把握突出教材的“新”,同时要正确把握“新”的“度”

现在,植物科学和其他生命科学一样都在快速地发展,新的成果层出不穷。那么,基础课和基础课的教材要不要体现“新”呢?如果需要,又应当如何把握“新”的度呢?我们认为基础课和基础课教材肯定要体现“新”,基础课和基础课教材必须与时俱进,必须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只有更新的基础知识才是更为科学的知

识。但是,更新也必须把握“度”,决不能认为凡是新的东西都要收集到教材中去。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新”的“度”就会适得其反。因此,作为生命科学基础课的《植物生物学》进行知识更新,并且突出教材的“新”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迫切的。否则,也就失去了编写新教材的意义。

我们在《植物生物学》教材中对于突出“新”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因为植物科学的新成果新知识太多了,绝不可能写进教材中去。我们始终都不要忘记《植物生物学》的基础课性质,在基本内容上决不能脱离基础知识的要求。如果对于“新”的“度”把握不当,就会使基础课的教材变成不伦不类,老师没法教,学生也没{去学。因此,知识更新的范围和多少要依据基础课的性质和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等来把握这个“度”。要进行认真的分析和选择,把那些与植物学基础知识关系比较密切,又能为学生能够接受的新内容直接选入教材之中。与各章节关系密切的一些新成果或热点单独写成知识“窗口”予以介绍。具体的做法如下:

第一,凡是已经过时陈旧的内容不予编入教材之中。如过去长期认为植物的细胞壁是“死”的,现在研究证明细胞壁同样具有生命活性;过去认为蓝藻中异形胞内是“空”的(至今还有的教材这么讲),现在已经研究证明它不仅不是空的,而且具有非常复杂的生命活动和结构变化.并成为现在世界上的一个研究热点;过去认为紫菜的生活史为合子减数分裂,只有核相交替,科学家已经证明为孢子减数分裂,具有世代交替;过去讲古蕨的叶是复叶,后来已经证明是单叶等。我们均在教材中进行了纠正和更新。

第二,凡是选编入教材中的一些新知识新成就,要与植物学基础知识关系密切而重要。如关系到对植物概念界定的生物分界问题,过去都是按照林奈将生物分为植物界和动物界两界系统的意见进行讲授,已经200多年了,至今还在国内一些重要教材中沿用,而现在已经根据新的研究成果提出了3界、4界、5界、6界、8界和3域系统,尽管还没有完全达到一致,但已经有了许多共识和新的认识。我们在《植物生物学》教材中既介绍了各界划分的理由,还表明了我们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关于真核细胞的起源过去主要介绍马吉利斯的“内共生学说”,现在又有新的发展,如ChristiandeDuve提出了内共生和质膜内陷的综合性新观点,这是必须增加的新内容;再如细胞的信号系统和信号转导问题,这是细胞学研究的重要新内容,我们在教材中也进行了简要介绍。

第三,凡是现在还不能定论而又有重要意义的内容,则在教材的有关部分予以客观的介绍。如原绿藻的分类地位问题,从最早的将其放在蓝藻中,到单独成立一个原绿藻门,再到提出归入蓝藻中,每种意见都有一定的道理和依据。但是目前还不能说已经达到了共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所以,我们不能只根据一家之言将其定论,而是在教材中采取客观介绍的做法,把各家的观点和理由都摆出来。这样,既达到了反映植物科学新进展的目的,同时,也可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还能引导学生对继续探讨这些问题产生兴趣。

第四,对于与教材内容关系比较密切而又需要较多的时间才能讲清楚的一些新成就或研究热点,则以知识“窗口”的形式进行介绍。这就是说,编教材一定要站得高,看得远,使学生在学习阶段就能够处于植物科学的发展前沿,能够了解植物科学发展的脉搏和新动态。我们在《植物生物学》教材中共写了28个知识“窗口”,这种做法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和肯定,它既不影响“植物生物学”基础课的性质,又让学生接触到了一些新的知识。这些窗口非常灵活,只要教材再版,就可以根据植物科学的发展更换新的内容。

四、必须把握突出教材强化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作用

教材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载体,它还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媒体。但是在过去的教材中比较突出的是体现传授知识的载体,较少体现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现在学生的能力普遍较弱的情况下,更需要在各个方面予以重视和加强。那么教材可以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呢?在教材中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能够较好地发挥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呢?

首先,教材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等。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那么,在教材中怎样体现和发挥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呢?我们在教材编写中除注意加强启发和为学生创造一定的思考空间外,其中最突出的措施是在教材的每章后面所列的“思考与探索”题,选择设置知识“窗口”和增强学生了解及应用各种信息资源的能力3个方面,收到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第一,改变传统的每章后面简单复习思考题的内容,变为“思考与探索”。即不是死板的问答,而是以培养分析综合能力为主的思考题,其中有许多问题还需要学生去查阅一定的文献资料和进行实际的观察或实验后才能回答。有些则是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探讨问题的兴趣,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创新。请看下面不同类型的一些例题。

(1)综合比较分析方面的思考探索题:如“与苔藓植物相比,裸子植物在适应陆生生活方面有哪些进步特征?二者间的最主要区别在什么地方?”、“双子叶植物茎和单子叶植物茎的结构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如何从结构上区别裸子植物的茎和双子叶植物木本茎?”等。

(2)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问题分析的思考探索题:如“某科学家用分离的叶绿体进行下列实验,先将叶绿素浸泡在pH4的溶液中,是类囊体空腔中的pH为4,然后,再将此叶绿体转移到pH8的溶液中,结果此叶绿体暗中就能合成ATP,试解释此实验结果”。再如,“热带雨林仅占地球表面积的3%,但估计它对地球光合作用的贡献超过20%。因此有一种说法: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给其他生物供应氧气的来源。然而大多数专家认为热带雨林对全球氧气的产生并无贡献和贡献很小。试从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两个方面评论这种看法”。

(3)需要查阅文献资料才能回答的思考与探索题:如“进一步查阅文献资料,试述人们对细胞的认识过程,分析细胞学说是怎样建立和发展的”;“查阅文献资料,了解现在用激素、光、温度和基因在调控植物生长发育中实际应用的情况,并在理论机制上进行初步分析,从中对你有何启发”;“查阅文献资料,了解目前被子植物双受精和精卵识别的研究进展”;“进一步查阅文献资料,试分析对植物气孔器启闭运动机理研究的最新进展”等。

(4)需要进行实验才能回答的思考与探索题:如“以身边的各种植物的器官组织为材料,制作切片或涂片,观察分析和记录植物细胞的形态和功能的多样性”;“怎样用实验来观察和分析植物对水分和矿质营养的吸收”;“亲自进行树皮环割实践,在方法上进行各种探讨,并对各项实践结果给予理论上的解释”等。

(5)进一步引导和激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索的思考探索题:如“根据蕨类植物的某些特点,你认为用蕨类植

物作材料特别适于开展哪些方面的研究”;“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小立碗藓作为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模式植物有何特点?研究现状及其应用前景”;“用蓝藻进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有何特点?现在用于转基因的蓝藻主要有哪些种类?已经取得了哪些成就”;“目前关于雌、雄配子体发育过程中有哪些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等。

第二,在教材中创新性地设置知识“窗口”。所谓知识“窗口”,就是紧密结合教材各章的正文内容,以小专题的形式介绍现在有关的研究热点或重要问题,在课堂上不具体讲授,主要是引导学生课下阅读和开展活动。教材中设置的28个“窗口”分布在教材的14章节中,在内容上涉及的理论、成就、应用、微观、宏观等各个方面,如“植物细胞的全能性”、“人工种子”、“植物木质部管状分子分化中的细胞程序性死亡”、“传粉生物学研究进展”、“精卵识别”、“蓝藻是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模式”、“微藻和大型海藻的开发及应用”、“苔藓植物在大气污染监测中的应用”、“裸子植物的双受精”、“植物分子系统发育研究”、“模式植物拟南芥”、“地衣、真菌和菌物的研究进展”等。

在教材中设置“窗口”的形式不仅巧妙地解决了基础课与知识更新的一些关系,特别是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更有较大的意义。因为教材中设置的知识“窗口”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植物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就能了解一些相关的研究热点,了解现在植物科学发展的动态和脉搏,使其能够在学习期间就置身于植物科学的发展之中,拉近学生学习植物学基础知识与植物科学研究和发展的距离;同时,又引导学生自己去查阅更多的文献资料,从而进一步培养他们对植物科学中一些问题的兴趣和探讨的欲望。还可结合某些“窗口”的内容举行一定的学术报告或讨论会,以进一步提升知识“窗口”的作用。所以,我们认为在教材中设置知识“窗口”不仅可以体现教材知识的“新”,而且经过知识“窗口”的学习熏陶,更有助于培养学生查阅文献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对植物科学的兴趣、好奇和探索精神。

值得提出的是,我们在教材中设置的知识窗口与其他有些教材中的“课下阅读”有很大不同,我们的知识窗口是关于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引导学生进一步去查阅文献资料进行理解和分析。这是我们编写教材的最突出的创新点。这一创新在广大师生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和好评,它定会在以后的教学和创新性人才培养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基础生物知识范文篇3

1重视物理基础知识,夯实双基

掌握物理基础知识是进行物理解题的前提条件.在物理复习阶段我们切不可“眼高手低”,盲目的投入到“难题”、“怪题”的“题海战术”中去.打好物理基础,才是物理复习的关键,因为没有基础的解题就如同“空中楼阁”,稍加触碰就会“楼塌身亡”.但是单纯的进行物理基础知识的复习又给人一种“炒现饭”的感觉,不能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因此在物理基础知识复习的阶段,教师就可以以对知识点的归纳与整理为重点,帮学生形成知识体系.让学生对之前学习过的知识进行比较,这样学生才能在归纳、比较中更加全面的掌握知识点.并且在此过程之中,能对之前没有弄懂、弄清楚的知识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这样既不会让学生觉得复习知识是“炒现饭”,也能强化学生对物理知识学习的融会贯通,从而有效的提升高中物理课堂的复习效率.

例如,在复习高中物理牛顿运动定律的时候,就可以将这三大定律系统化,让学生对这三大定律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以便学生更好的对这三大定律进行把握(见表1).

这样在复习牛顿三大运动定律的时候,将牛顿三大定理涉及到的重点知识一一例举出来,这样学生就能对三大定理的知识一目了然,从而进行更好的区分学习.

在这种层层递进的练习中,既不会打击学生物理学习的自信心,同时也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模式,让学生练习中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正确的给自己定位,从而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这样的高中物理复习才是具有实效性的.

3分层辅导,各个击破

高中物理复习阶段,对于很多学生而言,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查漏补缺”的阶段.在复习的过程中,对以往没有掌握的知识点,可以“一一拾起”.但是对于不同的学生,由于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不尽相同,因此,为了提高高中物理复习课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在注重整体、全面教学的同时,分层对学生进行辅导,各个击破学生的薄弱环节,从而全面提升高中物理的复习效果.

基础生物知识范文篇4

[关键词]人;全面发展;认识论;意义

[中图分类号]B023;B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1)04-0010-05

认识不仅需要客体条件,也需要主体条件。客体的特性制约着主体的认识,同样,主体自身的特性也制约着认识。那么,人的全面发展的认识论意义是什么人的全面发展是怎样影响认识的?

一、人的生理基础全面发展的认识论意义

人的生理基础全面发展具有认识论意义的根本原因是人类本身是生物的一种。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说过:“人这样地兴起而攀登了生物阶梯的顶层,固然并不是由于他自己有意识的努力,但若他为此而感到几分自豪,也是可以理解而受到原谅的;这样地兴起,而不是一开始就现成地被安放在地面上这一事实会给他希望:他还可以提高,提向遥远未来中的一个更大的幸运。但我们在这里所关心的,不是希望与恐惧之类,而只是真理,我们的理性能容许我们发现多少,我们就关心多少,而我也尽力地加以证明了。不过我以为我们总得承认,人,尽管有他的一切华贵的品质,有他高度的同情心,能怜悯到最为下贱的人,有他的慈爱,惠泽所及,不仅是其他的人,而且是最卑微的有生之物,有他的上帝一般的智慧,能探索奥秘,而窥测到太阳系的运行和组织――有他这一切一切的崇高的本领,然而,在他的躯干上面仍然保留着他出身于寒微的永不磨灭的烙印。”

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是物质世界高度发展的产物,它在本质上是属于自然界的。这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肯定主体的自然特性,也就坚持了主体观上最基本的唯物主义立场。唯心主义总是以各种方式否认主体的自然属性,把主体视为没有肉体的、独立自在的“自我”、“意识”、“绝对精神”等等。

’主体虽然从根本上说属于自然界,但其生理基础的复杂性、组织化程度等方面又远远高出于一般的自然物质存在。现代科学揭示出,主体作为一种自然的、有血有肉的存在物,它是具有高度复杂、高度完善的生理基础。主体的生理基础全面发展,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具有十分重要作用。在主体的生理基础中,脑的结构最为复杂,它同主体的认识活动的关系也最为密切,因此,我们着重分析一下脑的内部结构。

脑的基本构成单位是神经细胞或神经元。构成脑的神经细胞不仅数量惊人,而且结构复杂、种类繁多。此外,每一个神经细胞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同周围其他神经细胞处于纵横交错的相互联系之中。通过这种联系,全部神经细胞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神经联系网络,构成了一个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在功能上都极其复杂而又完整的系统。

根据脑内部各部分的不同结构和功能,脑大致包括这样几个部分:大脑、间脑(主要包括丘脑、丘脑上部和丘脑下部等)、脑干(包括延脑、脑桥和中脑)、小脑。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中间由胼胝体将它们连接。一般认为,大脑的劣势半球(一般是右半球)主要同主体形成知觉、空间定位能力以及图画、音乐、色彩欣赏等相关,而优势半球(一般是左半球)则主要与主体的语言、逻辑思维、学习、记忆等能力相关。但右半球即劣势半球也具有一定的语言和意识功能,如能认出和理解词的意思等。大脑的两个半球虽然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的分工,但它们的联系也是很紧密的。不仅大脑两个半球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而且大脑同脑的其他部分也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

人的大脑皮质覆盖在大脑顶部,在主体的意识活动中起着晟重要的作用。人的大脑皮质包含着三个机能区即感觉机能区、运动机能区、联想(联络)机能区。感觉机能区接受经传入神经传递来的刺激信息并将它们转变成主体的感觉。运动机能区支配人的一切随意活动。联想(联络)机能区是大脑皮质的一个最重要的区域,它同人的语言、记忆、抽象思维、运筹计划等高级心理活动相关。脑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认识论意义。同理,人体系统上的任何一部分,也都是如此。

总之,由进化而来的人始终受到生理基础的制约。美国哲学家拉兹洛说道:“我们这个物种是用一种最高明的方式投入这场进化冒险活动的。他越来越依靠对环境的感知和解释来保证个体和整体的生存,越来越减少对内在生理稳定机制和遗传编码行为型式的依赖。迄今为止,他一直获胜:人类现在仍然是生存者和支配者。但是,他现在生活在他已经不知道怎样加以控制的社会文化系统中,他未来的命运将决定于这些更高层次的系统的进化,将决定于他驾驭自身进化过程的能力。”但人无论如何,要受到生理基础的制约。因此,人的生理基础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认识论意义。

二、人的心理基础全面发展的认识论意义

人的认识的发展有心理发展基础。在瑞士心理学家和哲学家皮亚杰看来,人的发展是人由非主体向主体、由没有主体性向有主体性、由自然人向社会人发展的过程。

婴儿最初没有自我意识,不知道自己是主体,也没有客体的意识。人的心理机制是逐渐成熟起来的,人的认识能力是逐步增强的。皮亚杰说:“一个既无主体也无客体的客观实在的结构,提供了在以后将分化为主体和客体的东西之间唯一一个可能的联结点――活动;但是,我们在这里所设想的活动是一种特定的活动,这种活动的认识论意义对我们是有教益的。在建构的过程中,在空间领域里。以及在不同的知觉范围内,婴儿把每一件事物都与自己的身体关联起来,好像自己的身体就是宇宙的中心一样――但却是一个不能意识其自身的中心。换句话说,儿童最早的活动既显示出在主体和客体之间完全没有分化,也显示出一种根本的自身中心化,可是这种自身中心化又由于同缺乏分化相联系,因而基本上是无意识的。”

人的心理基础,经过人类千百年的实践和文化历史活动积淀而成为后天的心理结构,并通过社会遗传的方式世代相传。恩格斯说道:现代自然科学“由于它承认了获得性的遗传,它便把经验的主体从个体扩大到类;每一个体都必须亲自去经验,这不再是必要的了;它的个体的经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由它的历代祖先的经验的结果来代替。如果在我们中间,例如数学公理对每个八岁的小孩都似乎是不言而喻的,都无需用经验来证明,那么这只是‘积累起来的

遗传’的结果。要用证明来给布须曼人或澳大利亚黑人把这些公理解说清楚,却未必可能。”

人的心理基础,在人的一生中都是发展着的。但人的心理基础的发展有其阶段性。一旦错过其成熟的阶段,此后即使在最完善的条件下,也不可能展现原来的潜力与可能的功能。因此,人的心理基础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认识论意义。

三、人的社会基础全面发展的认识论意义

主体不仅是一个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生理基础,而且更重要的是一个社会存在物,具有社会属性、社会基础。主体的自然属性、生理基础只有当它存在于社会之中时,才能保持它的质的规定性并发挥出它的作用。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他说来才成为人的自然界。

主体的社会基础,从个人看,就是社会赋予个人的所有社会属性及其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社会看,主体的社会基础可以从两个方面――社会人群共同体和贯穿于社会人群共同体之中的社会关系来把握。社会人群共同体的基础要素是社会个体。但个人同社会的联系,一般说来并不是直接的,而是要通过包含于社会人群共同体之中的各种各样的小群体这一中介来达到。如果说个人是社会有机体上的细胞的话,那么社会小群体则是社会有机体的器官。社会人群共同体的基础状况,在较大程度上是由社会中的各种小群体的数量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状况来决定的。社会中小群体的数量反映了社会内部的分化情况,小群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状况则反映了社会的功能的综合的状况。社会内部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辩证统一,是社会人群共同体基础优化的重要标准。

主体的社会基础的复杂性不仅表现在它的外部形态社会人群共同体的基础的复杂性上,而且也表现在它的内在实质即贯穿于社会人群共同体之中的各种社会关系的复杂性上。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社会不是别的什么东西,而只是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在社会活动中所形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也具有自身的基础。生产关系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也是社会关系基础的核心。生产关系同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就构成了社会关系基础。

主体的社会基础在认识中的作用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主体的社会基础的存在,是意识产生从而也是认识发生的决定性条件。意识不仅是主体的生理基础的产物,更重要地是主体的社会基础的产物。正是由于人们的猿类祖先在活动中相互帮助,共同协作,即发生社会联系,才导致语言和意识的产生。语言和意识的产生,标志着从动物到人的转化的最终完成,也揭开了人类认识史的序幕。

第二,主体的社会基础的性质和状况,决定了主体对社会条件的占有状况。精神生产如同物质生产一样,也需要一定的生产条件,例如供主体进行认识活动的时间、资金、观测实验的仪器和设备、精神产品即科学文化知识的积累等等,这也就是精神生产条件。主体对精神生产条件的占有状况,依主体的社会基础的不同而不同。一般说来,在有阶级存在的社会中,精神生产条件总是被社会中少部分人即统治阶级所垄断,而广大人民群众则很少占有甚至根本不占有这些条件。在不存在阶级分裂和对抗的社会中,社会精神生产条件则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因此每一个人都平等地具有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自己的天赋认识能力去从事认识活动的条件和权利。

主体对社会条件的占有状况,又制约着主体的世界观和立场,而世界观和立场对主体的认识,特别是对社会现象的认识的影响是很大的。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对社会现象的认识,从根本上来说是不具有科学的性质的,而在自然科学领域里,阶级私利直接或间接地阻挠对真理的探索,扼杀真理,左右科学研究的方向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的。

第三,主体的社会基础是达到对客体的全面的认识和对认识作出可靠的检验的根本条件。认识依赖于社会实践。所谓社会实践,其根本意义不在于许多人共同地去从事某一项实践活动,而在于社会中的各个成员、群体都是在社会基础中进行实践活动。他们的活动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孤立的个人的活动,只能达到对事物的零碎的、片面的、肤浅的而且往往是错误的认识。只有整个社会的相互联系的实践活动的整体,才是认识的最坚实的基础。认识不仅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各种相互联系的实践活动的整体,而且也要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各种相互联系的认识活动的整体。一种理论的确立,特别是形成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一般都不是某一个或几个研究者认识活动的结果,而是社会中许多研究者共同劳动的结果。一个研究者,即使他是一个著名的科学家,一般最多也只能为某一理论确立起最基本的或最重要的原理、观点。该理论的完善化、充实、丰富和发展,必须依赖于社会中许多研究者的共同努力,甚至几代研究者的共同努力。此外,任何一种新理论的产生,都不是从某一个人的头脑中突然冒出来的,而是有其理论基础和背景,它必须从过去的研究成果中吸取丰富的营养。这一点表明了主体的社会基础不仅包括现时社会的各个成员和群体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而且还要同历史发生必然的联系。

值得人们注意的是,现代的认识活动同以往的认识活动相比,出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这就是现代认识活动的组织性即研究者、机构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协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加强了,换言之,认识活动的社会基础性、系统性的特征空前地突出了。进行一项重大课题的研究,往往需要从社会中抽调各方面的最优秀的研究者,并按最佳的方式将他们组织起来,而且还要同物质生产部门,特别是同大工业建立密切的联系,以保证研究所需要的物质手段。人类认识的发展,已经向人们提出了打破国家、民族、地区界限,建立广泛而密切的国际间的联系和合作,把人类社会视为一个系统整体的客观要求。

第四,主体的社会基础是个人认识同社会的认识相互转化的媒介。人们的存在和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基础之中的。人们之间必然要发生认识上的相互交流。一方面,个人的认识总是要通过与他人的交往,为他人所接受,成为他人乃至整个社会的认识,成为整个社会知识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认识也要通过个人同社会之间的交往以及社会教育等手段而转化为个人的认识。

个体认识同社会认识的相互转化,无论对于人类认识的发展,还是对于个人认识能力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马克思曾经说过:劳动者在有计划地同别人共同工作中,摆脱了他的个人局限,并发挥出他的种属能力。这一道理同样也适合于精神劳动。由于个人认识同社会认识的相互转化,虽然每一个人所直接获得的认识是非常有限的,但这种转化却可以把个人低下的认识水平推到社会和人类的认识水平上去。通过相互学习和交

流,个人不仅可以掌握同时代许多人的认识成果,而且还可以掌握人类历史所积累起来的丰富知识。诚然,一个人生来只有一个头脑的认识能力,但由于他生活在社会之中,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有机要素,他就有可能把社会中的无数头脑的认识能力加在他的头脑的认识能力之中,他便可以由此而获得比他孤立的个人的头脑的认识能力大得无法比拟的认识能力。

个体认识同社会认识的相互转化的速度、程度是同主体的社会基础的优化程度成正比的。主体的社会基础的优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就是各个社会成员、群体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所达到的程度。社会成员和群体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越密切、越广泛,个体认识同社会认识的相互转化就越容易实现。相反,如果社会成员和群体闻各自为政,互不通气,个体认识同社会认识的相互转化就很困难。在今天这样的信息化时代,社会内部各要素以及社会内部同社会外部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状况如何,对个体认识同社会认识的相互转化的影响更为重大。

因此,人的社会基础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认识论意义。

四、人的精神基础全面发展的认识论意义

所谓人的精神基础,就是人所具有的各种精神因素及其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个人来看,人的精神基础包括理性的知识和非理性的情感、意志因素两个方面。理性的知识是人的精神基础中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内容。知识具有自身的特点。个人的知识基础可以看成是由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构成的,这就是知识的侧重点、知识面和知识的深度。这三个方面的综合指数,基本上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知识基础的基本状况。此外,对人所拥有的繁多的知识,还可以根据它们的不同内容及其在认识中的不同作用划分为认识形式、具体科学知识、世界观三个基本的层次。非理性因素在人的精神基础中虽然不占主导地位,但它也是人的精神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整个社会来看,人的精神基础包括社会知识、社会心理、社会传统、社会习惯等要素。

社会的知识是社会主体的精神基础的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社会的知识也是有基础的。从整个人类知识的形态上看,它经历了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人类早期的知识的基本形态是一个混沌的整体,学科的分化还没有出现。哲学包罗了一切知识内容。随着人类认识的发展,各个学科逐渐地从原始的混沌的整体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这一时期人类知识的形态是各门学科的独立存在和发展,各门学科之间

的内在的联系还不为人们所注意。从19世纪开始,以前各门独立的、互不相干的学科之间的内在的联系逐渐被人们发现,出现了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科学开始从分化状况进入到整体化状态。

社会主体的知识基础也可以从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来考察。知识的广度指的是社会的知识所达到的范围,它是以社会所开展的研究项目、学科数量以及所涉及到的研究对象的范围等作为标志的。知识的深度则是以各门学科、各种研究项目所达到的学术水平作为标志的。综合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这两个方面的状况,基本上能反映出社会文明发展所达到的程度。

社会的知识在社会主体的精神基础中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同社会心理、社会传统、社会习惯等因素处于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的。整个社会在科学文化上的发展和进步,必然要对整个社会心理、社会传统、社会习惯的变化产生巨大的影响。而社会心理、社会传统、社会习惯等也必然要给社会的知识蒙上一层社会的时代的特征。

人的精神基础,是在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过程中形成的,但它又反过来构成认识必不可少的条件,在人的认识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代科学认识表明,在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中,离开了人已有的精神基础,人的认识就根本无法进行。

在感性认识中,人的精神基础的作用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人的精神基础是主体感知客体的属性的精神条件。马克思认为,主体能否感觉到客体的某种属性,既要取决于客体本身的性质,也要取决于主体所拥有的“本质力量”的性质。对象如何对他说来成为他的对象,这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例如,只有具有有关音乐的知识和素养,才能欣赏到音乐的美,而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不是对象。马克思这里所谓的“本质力量”,主要是指人的精神基础,特别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所具有的力量。

第二,人的精神基础影响着感觉的结果。不同主体在精神基础上的差异,会使主体对同一客体的感觉出现差异,甚至得出截然相反的感觉。

第三,人的精神基础影响着主体对客体的注意和感觉的选择性。主体并不是对客体的所有的刺激都能感觉到,主体在感觉过程中是有选择性的,他只能感觉到他所注意、所期望出现的东西,而对无关的刺激则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第四,人的感觉不同于动物的感觉,人的感觉同语言不可分,并且在感觉过程中包含着理解的成分。语言和理解都是以人的精神基础为前提的。

当然,人们也不能夸大人的精神基础在感觉过程中的作用。

在理性认识中,人的精神基础是人加工整理感觉材料形成理性认识的理论框架或模式。在理性认识中,人的精神基础的作用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主体必须运用各种认识形式(诸如数学、逻辑的基本原则、规则以及质、量、因果性等概念和范畴)于感性材料之上,才能对客体进行概括、判断、推理。人的精神基础、中的认识形式,是人加工整理感性材料从而得出理性认识的最基本的认识工具。离开了这一认识工具,人只能拥有一堆混乱的感觉,人的理性思维就根本无法进行。

第二,人能够运用已有的具体科学知识去加工整理感性材料。虽然每一个思维健全的人都具备了最基本的认识形式,但不能说所有的人对事物的认识都是相同的。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所得到的结果往往是很不一致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

世界观是知识的最高层次,世界观在认识中的作用,从根本上说与认识形式和具体科学知识的作用是相一致的。只不过世界观的作用是一种最高的、总体性的作用,并且,这种作用具有较大的间接性。

以上我们着重分析了人的精神基础中知识这一基本要素在认识中的作用。知识在认识中的作用是人的精神基础在认识中的作用的最突出的表现。除此之外。人的精神基础中的其他因素对认识也是起作用的。

对个体人来说,人的精神基础中的非理性成分在认识中具有重要作用。以前那种认为认识纯粹是一个理性的逻辑思维的过程,非理性因素根本不起作用的看法是不正确的。

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人的情感、意志等因素使人在认识中处于一定的精神状态中,影响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从而影响人认

识的过程和认识的结果。

第二,人在许多情况下能以直觉、灵感等非逻辑的形式达到对客体的领悟和认识。

第三,人在提出假说、猜测以及进行想象的过程中,也伴有直觉、灵感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对社会人来说,社会心理、社会传统、社会习惯对人的认识也有较大的制约作用。

人的精神基础在认识中的作用,集中地表现了人的意识、精神在认识中的能动作用。但意识、精神在认识中的能动作用,并不是那种被唯心主义所神秘化了的“意识”、“精神”、“绝对理念”的作用,而主要是人的头脑中知识的作用。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最大贮藏库。离开了知识,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枯竭。知识不是先天自生的,而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因而,人的精神基础在认识中的巨大作用,不外是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一种间接表现。

可见,人的精神基础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认识论意义。

五、人的文化基础全面发展的认识论意义

人不同于自然万物的根本点在于人创造了文化,并生活和完善于文化之中。文化基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德国哲学家兰德曼说过:“又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他的文化。”中国哲学家林德宏说:“同其他动物相比,人的体力显得很小,绝对不值得骄傲。人的绝对体力比不过大象,相对体力比不过小小的蚂蚁。现在的世界举重冠军还不能举起4倍于自己体重的重量,可是蚂蚁能举起50多倍于自己体重的重物,能拖运100多倍于体重的重物。蚂蚁腿部的肌肉可以看作是一台高效率的‘发动机’,它由几十亿台小‘发动机’组成。在蚂蚁的肌肉中只要产生一点点酸性物质,肌肉就会在瞬间高度收缩起来。所以它具有‘惊人’的体力。有一种贝雅尔果虫,甚至能载负900倍于自身体重的重物。在昆虫王国的公民看来,人类的举重世界冠军简直是‘四肢无力’。猿的绝对体力也超过人,这表明在人的进化过程中,人的体力不是在增强,而是有减弱的趋势。”这样说来,文化基础在人类生存和发展中占有愈来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德国哲学家和历史学家斯宾格勒说道:“我看到的是一群伟大文化组成的戏剧,其中每一种文化都以原始的力量从它的土生土壤中勃兴起来,都在它的整个生活期中坚实地和那土生土壤联系着;每一种文化都把自己的影象印在它的材料、即它的人类身上;每一种文化各有自己的观念,自己的,自己的生活、愿望和感情,自己的死亡。这里是丰富多采,闪耀着光辉,充盈着运动的,但理智的眼睛至今尚未发现过它们。在这里,文化、民族、语言、真理、神祗、风光等等,有如橡树与石松、花朵、枝条与树叶,从盛开又到衰老。――但是没有衰老的‘人类’。每一种文化都有它的自我表现的新的可能,从发生到成熟,再到衰落,永不复返。世上不只有一种雕刻、一种绘画,一种数学,一种物理学,而是有很多种,在其本质的最深处,它们是各不相同,各有生存期限,各自独立的。正和每一种植物各有不同的花、果、不同的生长与衰落方式是一样的。这种种文化是纯化了的生活精髓,它们和田野间的花儿一样无终极目的的生长着。”因此,人的文化基础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认识论意义。

六、综合考察人的全面发展的认识论意义

人的生理基础、心理基础、社会基础、精神基础、文化基础五种基础,对人来说是同时具备,缺一不可。人们所谓的主体基础,指的就是上述五种基础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整体,而不是指其中的任何一种基础。五种基础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表现在:第一,主体的心理基础、社会基础、精神基础和文化基础是以主体的生理基础为其物质基础的。离开了主体的生理基础,就不会有现实的主体存在,也就无从谈主体的心理基础、社会基础、精神基础和文化基础的存在。第二,主体的心理基础也反作用于主体的生理基础、社会基础、精神基础和文化基础。第三,主体的生理基础、心理基础、精神基础和文化基础是受主体的社会基础制约的。主体的社会性存在及其活动,是猿类的动物的自然存在转化为人的自然存在以及猿类的动物的心理转化为人类的意识的决定性条件。就是在人类已经进化了几百万年的今天,主体的社会性存在和活动也仍是保持主体人的自然存在和人的意识特征的重要条件。主体的社会基础的性质和状况,也决定着主体的生理基础、心理基础、精神基础和文化基础的性质和状况。第四,主体的精神基础也反作用于主体的生理基础、心理基础、社会基础和文化基础。科学实验发现,主体知识的增长、精神世界的丰富,会通过大脑内部结构的变化反映出来,如脑细胞突触的生长、化学成分的变化等等。第五,主体的文化基础也反作用于主体的生理基础、心理基础、社会基础和精神基础。

主体五种基础的存在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它们对认识的作用,也表现为一种综合的整体的作用。第一,主体的基础总体,才是认识之所以可能的主体条件。生理基础、心理基础、社会基础、精神基础、文化基础五方面基础中的任何一种,孤立开来,都不可能构成认识之所以可能的主体条件。第二,主体的基础总体,使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同时带上了生理基础、心理基础、社会基础、精神基础、文化基础五个方面的主体特征。第三,主体的基础总体的状况,为主体认识能动性的发挥确定了相对的界限。认识能动性的大小,是由主体的生理基础、心理基础、社会基础、精神基础、文化基础五个方面的基础的状况共同决定了的,它不可能超出这一界限。当然,这种界限是相对的,因为主体基础的状况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的。

人的全面发展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理解,就是人的生理基础、心理基础、社会基础、精神基础、文化基础的全面发展和全面优化。人的全面发展包括这样一些内容:第一,入的生理基础的全面发展和全面优化,人的自然天赋认识能力的全面、充分而自由地发挥。第二,人的心理基础的全面发展和全面优化。第三。人的社会基础的全面发展和全面优化,包括消除人的社会基础中的阶级分裂、对抗因素以及建立起人们之间的广泛而密切的社会联系。第四,人的精神世界的高度充实和高度丰富。第五,人的文化基础的全面发展和全面优化。人的全面发展或人的生理基础、心理基础、社会基础、精神基础、文化基础的全面优化具有十分重大的认识论意义,这种意义就在于它为主体的认识创造了最好的主体条件,极大地增强了和充分地运用了主体的认识能力。最大限度地推动人类认识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达尔文,人类的由来(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939―940.

[2]拉兹洛,进化――广义综合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88.

[3]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23.

[4]马克思恩格斯垒集(20)[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610―611.

(5]兰德曼,哲学人类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201.

[6]林德宏,人与机器

基础生物知识范文篇5

关键词:物理教学;双基教学观;新课标理念

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物理课程内容存在“难、繁、偏、旧”的现象,强调接受式学习,特别注重“双基”的培养。“双基”教学的确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公式,能大幅度提高学生解答物理习题的技能。但是,“双基”教学也暴露出“基础过剩,创造力不足”的缺点,阻碍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在物理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如何继续发挥“双基”教学的特色同时又能消除它的不足之处——促进“双基”教学观在物理新课标中的转变是关键。这就涉及如何重新看待“双基”教学观的内涵,如何转变教学方式以及相应的教学观念。

一、把握物理课程改革发展方向,分析“双基”教学的新内涵

当今物理课程改革中越来越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新课标的理念下,物理教学内容在保持其原有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上,更加注重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因此,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是物理课程改革的重点。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对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培养创造性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新课标中要求突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基础地位,要为学生创造适于探究的物理情境,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取物理知识,训练技能,提高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在物理课程改革发展的推动下,“双基”教学不仅仅是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还应当包括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积极的探索精神、坚持真理的态度以及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是为学生全面打好基础的基本内涵。

二、教学方式的转变:“双基”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相整合

强调科学探究,把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是新课标理念中的一个亮点。与过去我国传统教学中十分重视“双基”教学相比,有人认为新课程不再像过去那样强调双基训练了。其实,这样的观念是不对的。“探究性学习”与“双基”教学之间并不矛盾,无论是接受式学习还是探究性学习,物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是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拓展和延伸;而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形成的思维、判断、发现、探究能力以及在探究性学习中获得大量的新信息,同样会迁移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中。“双基”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相整合,是“双基”教学在新课标理念下“教学方式转变的重要体现。辩证地理清“双基”教学与“探究活动”之间的关系,并在物理教学实践中努力去寻求它们之间的整合点,对于物理教学的健康发展和创新教育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三、调整教学观念,与新理念接轨

(1)树立将物理知识与生活、社会相联系的教学观念。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体验物理与生活、物理与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了解生活和社会中处处有物理,感受物理的奇妙与魅力,使学生能领悟物理课程的价值。

(2)树立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融合学科的能力的教学观念。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基本的物理概念、原理为核心,重视物理学科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向学生展示物理成果对物质世界存在、运动方式的思考、探索和描述,并且注意物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从而把学生从繁重的知识点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方法论。

(3)树立以实验教学为物理教学基础的教学观念。在物理教学中,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且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可是,在传统的“双基”教学观中,过分强调结果与知识训练,而物理实验教学则可有可无。在新课标理念下,我们应将实验和理论融为一体,突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基础地位。

(4)树立重视物理学史料的教育功能,关注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的教学观念。每一个物理知识的背后,都有一个非常精彩的历史“故事”。在物理教学中,把这些故事呈现在学生面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体验到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物理史料可以展示科学知识形成过程中的曲折和艰辛以及科学家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因此,重视物理学史料的教育功能,能启迪学生的智慧,有利于其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的理论发展和教学观念的改变,“双基”教学在继承以往的精华的同时,还要不断地吸收新的东西,与新理论新观念接轨,促进其自身的发展,使得“双基”教学成为新课程理念有机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李新乡.物理教学论[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9.

基础生物知识范文1篇6

关键词:高职医学影像物理学教学探讨

近十几年来,大型医学影像设备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诊断治疗水平。随着社会对医学影像专业人才的需要愈加迫切,国内众多本科医学院校都设置了医学影像专业。而随着我国社区医疗的发展,填报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影像专业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影像专业学生录取人数由每年一个班提高到两至三个班。不论各院校侧重培养高学历医学影像临床诊断专业人才,还是侧重培养高学历医学影像工程技术人才,在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都强调了开设医学影像物理学基础(以下简称影像物理学)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些本科院校还在临床医学专业开始开设影像物理学为选修课程,目的就是让临床医师具备医学影像的基础理论知识,为将来后续专业课程――医学影像诊断学或医学影像学的开设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1.高职医学院校影像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高职医学院校影像专业现在招收高中文科和理科学生及中职生。在课程开设上,只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医学电子学基础这一门理工科课程,相关高等数学知识缺乏,学生的数理基础比较薄弱。医学影像物理学基础是一门交叉学科,又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医学成像理论的物理学基本原理、规律;了解医学成像的物理理论知识;为深刻理解成像过程,评价图像,以及读识图像、挖掘图像蕴藏的生物信息奠定基础。这就需要一定的高等数学、核物理学、量子物理、超声波物理等许多知识来做铺垫。当然更多需要成像技术的相关基础知识。面对这些必要的知识,影像专业高职生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学时里是完成不了的,这是事实。其实,影像物理学是伴随影像专业的建立而诞生的一门新课程,在国内存在尚不足十年。因此,从教材到教学,各校都处于摸索前进的阶段。如何让高职生在无基础的前提下有效学习该门课程,我将自己在几年教学过程中的教学体会写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2.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必须树立专业思想

由于缺乏相关师资力量,目前各院校影像物理学的教学任务大都由物理学教研室的教师承担。但是,物理学和影像物理学两门课程的专业性质差别很大,前者为理科基础课,后者为专业基础课。从事影像物理学教学的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医学专业知识,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教学必须树立专业思想,才能将物理学知识和影像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因此,授课教师应加强自身专业素质,利用临床进修的机会学习影像知识和实际技术,尽力做好教学工作。

3.教学过程中必须恰当把握知识的深度

影像物理学是先期开设影像专业院校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完善而建立的。它是将高等数学知识、物理学知识、成像理论,计算机技术等知识应用于超声成像技术、X-CT成像技术、同位素成像技术、磁共振成像技术中的一门交叉学科。知识的起点很高,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应恰当把握教材知识的深度,讲解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比如超声场的描述部分,涉及较多的高等数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注重理解场的分布性质、描述场的量的物理意义,等等,尽量避免学生由于数学知识少而降低对该课程的理解和学习兴趣。磁共振部分,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原子核物理、量子力学知识才能准确理解核自旋的能级、跃迁等概念和现象。在教学中应注意搜集一些资料,尽量用较通俗的、经典的、宏观假说进行解释,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感性认识。

4.注意把握影像物理学原理与成像技术、影像设备学有关知识的权重关系

X-CT成像、超声成像、同位素成像、磁共振成像每一部分都有两项主要内容:物理基本原理和成像基本原理。在教学过程中应把主要精力放在讲解物理学基本原理上,这是毫无疑问的,这也是物理专业毕业的教师最容易做到的,但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集中在成像原理上,对涉及的成像技术、成像设备等知识更表现出浓厚兴趣。虽然成像技术和成像设备在后期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中会详细讲解,在这里我们对这部分做简要的介绍,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些年来,我校历届学生都表现出对影像物理的极大学习兴趣。这与我们的教学方法有一定的关系。

5.注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

影像物理学各部分知识都是比较抽象的,学生普遍觉得难懂难学。因此,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帮助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陀螺进动实验给学生做演示,讲解原子核中核子的自旋与自旋磁矩的相关知识;借助于声波的传播与反射知识对超声测量实验进行详细讲解;分配一定的学时带领学生到附属医院相关科室参观学习。邀请超声,CT临床诊断教师和技术教师给学生当场讲解仪器的原理、操作方法,以及诊断等,使学生对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有一个感性认识,加深理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6.实现教材的多层次、立体化

由于该课程属于应用型的知识,学起来难度更大,我们进行了教材的多层次、立体化尝试。课程是教材的基础,教材是课程的载体,教材中要融入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实现多样化、配套和协调化。我们的做法是:文字教材与现代多媒体手段紧密结合。

教材体系包括:(1)传统的纸质教材《医学影像物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教师授课用的独创的电子教案,其中配以大量的自制和临床实拍图片和自己研发的动画,并提出学生思考的问题;(3)辅助学生自学和研究的学习软件,如《CT与磁共振成像原理》CAI课件(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被列入“十一五”国家重点电子出版物);(4)网页形式课件2部。初步形成了多形态、多用途、多层次的教学资源和多种以教学服务为目的的结构性配套教学出版物的集合。

总之,影像物理学是一门新课,只有不断摸索,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增强教学效果。通过几年来的努力,一方面学生看到了现在所学的就是将来所用的,提高了学习基础课的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培养了学习能力,同时对后续课程“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侯淑莲,李石玉,马新超等.关于医药学院校物理课程的思考[J].大学物理,2005,24,(5):53-56.

[2]包尚联,唐孝威.医学物理研究进展[J].自然科学进展,2006,16,(1):7-13.

基础生物知识范文篇7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解题能力培养

高中物理课程是我国大学物理学习的基础,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日后大学的学习。如何学好高中物理已经成为高中学生目前的首要任务。但是由于高中物理课程中的力学、光学、电场磁场、机械运动等内容逻辑性较强,并且需要学生对于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有一定的了解,这就使得每天除了学习而对生活观察不够的学生、逻辑性不强的学生出现了成绩下滑。针对这样的情况,如何提高学生解题能力、逻辑能力成为了高中物理教师面临的最大问题。

1.高中物理课程分析

高中物理课程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培养学生初级物理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客观物理世界规律以及物理抽象理解能力。现行高中物理课程教材以经典物理学基础知识为主,其中以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以建立学生物理思维为主要目标。由于初中教学方式与高中教学方式的不同,导致学生在刚刚进入高中后不适应高中的学习习惯,加上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之间连贯性不大、逻辑性更强,导致一些原本初中物理学习较好的学生在升入高中后物理成绩一直不高。这是由于高中物理课程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物理基础思维、灵活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善于总结物理规律。

2.高中物理解题能力培养

了解高中物理特点及其对学生能力培养方向的要求,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物理解题能力是提高学生物理学习成绩的基础。针对高中物理教学大纲要求可以明确高中物理解题能力提高培养的主要方向。首先要加强理论学习,要求学生对定理、定律等烂熟于心,方便解题过程中对于定理、定律的应用。其次加强高中物理的归纳总结,对章节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对于相似定律进行有方法的区别,可以促进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对于各个定理定律的应用。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反向思维能力,在正解找不到解题方向时,可以从反方向进行反推后,找出正解关键。

2.1高中物理解题思维培养――解题能力提高的基础

由于高中物理课程对于学生物理解题思维要求的提高,使得高中物理课程教学必须从学生物理解题思维培养着手,提高学生物理解题能力。高中物理解题思维是对基础物理定律定理的应用,是在对物理基础知识熟悉的基础上,通过正向思维、反向思维、发散思维、隔离思维、整体思维、图像思维等思维方法对题目进行解答的综合各种思维方式的思维。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有针对性的对各种思维方式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应用进行讲解,以此提高学生物理解题能力。

2.2高中学生物理兴趣培养――解题能力提高的关键

兴趣是学生提高成绩的关键,是学生学习物理最好的老师。通过高中物理兴趣培养,可以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大脑处于高度兴奋,造成获取知识、探究未知的最佳心态。通过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精心设计,使物理理论与日常生活常见事物、情景进行联系,调动学生兴趣,对于提高学生物理兴趣有着极大的帮助。通过兴趣的提高与培养,促进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

2.3高中物理解题能力提高――计算题的解题方式

高中物理解题能力的提高,要通过兴趣培养使学生对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在此基础上,通过物理思维方式找出解题方向。无论是力学题、电学题,在进行有一定难度的计算题时,认真审题是解题的关键。通过认真的审题找出题目中给定的各个条件,然后通过不同思维方式,找出解题方向。然后进行画图,通过画图建立直观的物理情景。物理计算题一般采用两种解题方法,解析法和综合法。前者是利用物理公式,一步一步地从已知向未知求解,后者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列出物理方程式求解。在实际做题时,不但要对物理知识有很好的理解,同时还要求学生具有很高的数学推理能力,通过双方面的作用来提高解题能力。

在提高学生物理解题能力的过程中,要教会学生摒弃初中学习过程中罗列公式、生搬硬套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解题步骤与思路的应用,以此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3.高中物理学习方法分析

许多学生在高中物理课程的学习中常常会发现上课时对于老师教学的课程能够听懂,但是一旦做题就会发现无从下手。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进行典型题型的联系,不能掌握高中物理题的规律,没有将高中物理基础牢固掌握造成的。针对这样的情况,学生促要从基础理论记忆、做题积累、各章节内容综合以及提高等几个方面着手进行。熟记基本概念、规律以及基础结论,以此保障在解题过程中对于基础知识有很好的掌握,利于解题方向与关键点的发现。同时在记忆的基础上,要注重日常学习中的解题积累以及知识点的积累。通过日常解题中对于不同类型题目的解答以及解题过程和总对于知识点的分类整理,促进记忆的加深,加强记忆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并将这些知识与基础共识、定理、定律联系起来,通过有思考性的积累促进解题能力的提高。

高中物理解题能力是将上述多方面知识进行综合的一种体现,将有关内容进行关联。在解题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内容将整个题目进行分解,按照不同的内容找出解题的突入点,利于题目的解答。在进行了基础知识的记忆与综合的基础上,要将这些知识实际应用到解题过程中,提高解题能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首先找出题目是力学、热血、光学还是电磁学内容,然后再针对这一内容找出解题的关键。现代高中物理要去学生具有综合的分析解题能力,因此常常在一道题目中会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内容。例如:在电磁学题目中加入力学知识,以电磁学施加给小球一个力,通过这个力使小球运动,在运动过程中小球撞击另一个小球,使力传导。这样的题目加大首先要求学生对于电磁学基础知识、公式熟练掌握,同时好要求对力学知识的应用有一定的基础。由此可以看出,高中物理解题能力的提高是一项综合各项内容的、需要对基础进行牢固掌握、并具有物理思维的一项长期工作。要求学生在日常学习中通过不断的积累,从简单到复杂的进行联系,以达到物理解题能力的提高。

结论

现代高中物理教学中加强学生物理思维的培养是教育的首要任务。通过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在解题中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高中物理解题能力的提高是一项长期的教学工作,不仅仅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同时还需要学生对基础知识、思维等进行自我训练。通过辑思维能力、逆向思考与逆向公式应用等提高解题思维。通过多方面的训练以及积累,促进学生在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牢固掌握高中物理基础,为高等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子欣.高中物理思维培养[J].高中教学研究,2008,2.

基础生物知识范文

一、教学目的要求

(一)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关于细胞、生物的新陈代谢、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和变异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这些知识在农业、医药、工业、国防上的应用。

(二)通过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

(三)要求学生掌握使用高倍显微镜,做简单的生理实验等的基本技能。

(四)培养学生自学生物学知识的能力,观察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生殖发育的能力,分析和解释一些生物现象的初步能力。

二、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

(一)从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和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出发,认真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选取生物的结构和生理的知识。结构知识是理解生理知识的基础。生理知识是阐明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的基础知识。因此,必须重视选取形态结构和生理的知识。

(二)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必须做到理论密切联系实际。

1.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要密切联系工农业生产实际。生物学是农业、畜牧业和医学等方面实践的理论基础,通过学习生物学知识,要使学生知道生物与生产的关系十分密切,应该利用和改造有益的生物,防除有害的生物。

2.要密切联系各地的自然实际。由于我国幅员广大,各地的生物种类有很大差别。因此,所选取的植物和动物,既要重视其典型性,又必须尽可能是各地比较常见的,以便学生可以直接观察到这些动植物和了解这些动植物的生活规律。

3.选取的生物学基础知识,要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使学生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更加深刻地认识学习生物学的意义。

(三)适当选取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水平的生物学基础知识。

现代生物科学发展很快,生物课必须重视用现代生物科学的观点来阐述教学内容,并且适当地增加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水平的知识内容,使学生对生物科学发展的现状有个初步的认识,为他们进一步学习现代生物科学知识和参加工农业生产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班级现状分析

本学期我任教高二164、166、169、170四个班级,虽然通过班主任,我对个班的现状有了一点了解,但由于生物是从高二开始的起始课程,所以具体情况还不能下定论。

四、教学进度安排

高中阶段学习的生物学知识,是在初中生物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但是又有别于初中生物的学习。高中生物的学习注重于理解,所以要求学生的理解能力要强,本学期的任务是完成第二册的学习,也就是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生态系统的学习。同时完成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好生物课程的学习方法。

基础生物知识范文1篇9

[关键词]物理化学;药学专业;教学方法;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R913G642.0[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1(c)-137-03

Explorationandpracticeontheteachingmethodreforminphysicalchemistryforthespecialityofpharmacy

XUEYunsheng,YANGYihua

(SchoolofPharmaceuticalScience,XuzhouMedicalCollege,Xuzhou221004,China)

[Abstract]Physicalchemistryasapharmacy-basedsubject,iscloselyrelatedtospecializedcoursesofpharmacyandpharmaceuticalresearch.Thispaperpresentedtheviewpointthatteachersshouldstrengthenthelinkageandintegrationoftheoreticalknowledgeandpracticalapplication,especiallypharmacypractice,andcontinuouslypushforwardthereformofteachingmethodssoastostimulatestudents'interest,andimproveteachingquality.

[Keywords]Physicalchemistry;Specialityofpharmacy;Teachingmethods;Teachingquality

物理化学是从研究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入手,探求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的一门科学[1]。对于高等医药院校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物理化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和必修课程,是继无机化学、有机化学之后的一门理论化学课程。其内容除了涉及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的知识外,还与物理学、高等数学和生物化学等知识密切相关。同时,又为后继课程如药物化学、药剂学等的学习提供方法和理论指导,它在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并且药学研究的整个过程都与物理化学密切相关。由于该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学时少内容多的矛盾较为突出,同时物理化学理论性强、公式多、逻辑性强,教师感到难教,学生觉得难学。学生觉得难学、枯燥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内容缺乏与实际应用特别是药学实际的密切联系,致使学生觉得不能学以致用,导致缺乏学习的兴趣。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加强物理化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特别是药学实践的联系和融合是至关重要的。

1理论联系实际,强化药学特色

1.1与药学实践相结合

物理化学理论抽象、概念多、公式多,初学者不易掌握。如果在授课时仅仅是教会学生如何应用概念、公式去解题,学生往往会感到课程既难学又似乎没有实际应用价值。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结合药学方面的实际问题进行讲授,把抽象的物理化学原理与药学实践相结合,注意用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的目的。

第一,物理化学可为药物新剂型的开发提供理论指导。混悬液、乳状液、胶体等剂型的药物配制都需要应用表面化学和胶体的知识点。例如,固体分散体是提高药物吸收效果和生物利用度的有效方法,利用物化中的低共熔相图原理,使药物与载体以低共熔比例共存时,制成的药物具有均匀的微细分散结构,可大大改善其溶出速度。如灰黄霉素-酒石酸低共熔混合物的溶出速度比纯灰黄霉素的大2.7倍;48%尿素与52%磺胺噻唑制成的低共熔混合物的溶出速度是纯磺胺噻唑的12倍[2]。微乳作为新的给药系统之一,近年来被用于多种药物制剂的开发,其突出优点有增溶,促进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减少过敏反应等。如抗肿瘤药喜树碱在微乳中的溶解度提高23倍[1]。在介绍胶体分散体系时,通过给学生引入“微乳”的实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加深了学生对物理化学中枯燥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第二,为药物研究和病变检验提供实验方法。人的体液均为胶体,利用胶体粒子带电的特点,通过电泳方法可分离体液,判断某器官是否病变等。例如在电场作用下,可将唾液中的消化酶分离出来,这对单独研究酶的活性提供了方便。又如当人体的脂质代谢遭到破坏时,血液中红细胞的电泳率就会低于正常值,通过电泳的测定就可判定人体的肝功能是否正常[3]。这些实际应用均与胶体知识相关。

第三,为新药的研发提供理论指导。化学药物中合成路线选择、工艺条件确定,反应速率及机制的分析,这些都需要化学热力学及化学动力学基础,而产品的分离和纯化又需要相平衡的理论知识;相平衡中结晶、蒸馏和精馏、萃取等方法为天然有效成分的分离纯化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基础等。

第四,为专业课程学习和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实际上物理化学各章节的内容,都与药学专业主要专业课如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理学和药剂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药理学中有关药物的稳定性及体内代谢等直接与化学动力学规律相关;药剂学中溶胶的性质需要电化学知识;在药代动力学研究中,首先要确定模型是一室、二室还是三室,应用的则是化学动力学中一级反应和零级反应的知识等。

1.2与教师科研相结合

高校中的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将教师成熟的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编写为教材,保证实验内容新颖,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学生把掌握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地运用到实际中,把枯燥、抽象的知识变成了生动易懂的实验,激发了学生的求学欲望,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笔者在教学中,结合有关抗氧化剂的构效关系研究与设计方面的科研工作,将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等理论内容与科研实际结合起来,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外,通过布置课程小论文,以物理化学原理知识在药学方面的应用为题,让学生主动搜寻资料,阅读参考书,促使他们在论文撰写中更进一步地理解理论知识和相关方法,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基本的科研素养。

1.3与学科发展前沿相结合

物理化学作为基础理论化学,往往给人一种远离科技前沿的错觉。实际上,物理化学原理是许多高新技术的基础,且在高新技术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因此,教师要密切关注物理化学领域的最新发展,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和学校的科研特色,介绍基础知识在相关领域的应用趋势,引导学生思考,要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反观基础、改造基础、重建基础。如在学习拉乌尔定律时,将拉乌尔定律与渗透、反渗透方法结合,讲解其在宇航员制造太空水过程中的应用,使学生了解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4];又如在学习表面现象这一章时,结合举例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埃特尔有关一氧化碳在金属铂表面的氧化过程的研究,催生了汽车尾气净化装置,从而了解表面化学的研究领域对制药、化工产业影响巨大,物质接触表面发生的化学反应对工业生产运作至关重要,加深学生对表面化学在物理化学学习中的相关内容的理解。通过这些前沿概念性的介绍,使学生在开阔眼界的同时启发了创新性思维。通过在教学中不断渗透前沿科学知识,不仅使物理化学教育富有生命力、感染力与时代感,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质,使他们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教师在介绍前沿科技时表现出的热爱化学、崇尚科学的情感和价值观,也会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5]。

1.4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比如我们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气泡,液滴,肥皂泡为什么都是球形的?在江河入海处为什么能够形成三角洲等,通过与这些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在物理化学的学习中得到解答。

2实现理论与实践融合的途径与手段

2.1加强药学知识学习,提高教师药学知识水平

要实现物化理论知识与药学专业的融合,教师的业务水平至关重要。教师只有具备深厚的药学和生命科学方面的专业知识,才能理解物化课程在药学中的作用,在教学中将物理化学与药学融为一体。目前从事物理化学教学的教师大多毕业于化学专业,缺少必要的药学知识背景,而药学专业的物理化学教学是要能更好地服务于药学专业课的学习和药学科学研究。这就要求教师除了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备课外,还需要对药学知识有所了解和掌握,需要教师不断加强药学知识学习,提高自己的药学知识水平。有的学校要求化学基础课教师必须听完一轮药学专业的相关课程,甚至参与某些专业课程的教学[6],这的确是非常有效的举措。物化教师一旦了解和掌握了药学专业知识,对于自身知识结构的优化,实现物理化学与药学专业的融合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除了不断提高自身的药学知识水平外,加强与药学专业课教师的联系和合作也是实现理论与实践融合的重要途径。笔者在教学中,经常与药剂学等专业课程教师交流,开展集体备课,了解物化基础知识和理论在药剂学中的应用,从而明确了教学中的重点,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突出了物理化学的基础课地位和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2设立专题讲座

结合药学特点,开设与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理学、生物电化学、药剂学等药学专业密切相关的系列知识讲座,也是加强物理化学与药学融合的一个重要途径。

2.3开设综合性、开放性实验

理论知识与药学专业的融合也体现在融合药学特色的物理化学实验的设计上。通过改进实验内容,开设综合性、开放性实验,体现面向药学专业的特色。例如,根据旋光法测定蔗糖转化反应的速率常数实验,可增加研究药物有效期的实验;将凝固点降低法测萘的分子量改为测葡萄糖的分子量,同时利用该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测定中药注射液的渗透压等[7]。在学习化学动力学章节时,教师结合药学专业特色,参考药物稳定性和代谢动力学知识,给出学生明确的提纲,让学生查阅文献,师生共同设计实验方案,开设开放性实验,让学生在开放性实验的设计、完成过程中,将物理化学理论知识更好地运用到药学研究中,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基本的科研思维。

2.4吸纳学生参与科研项目

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科学研究,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将物化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一条有效途径。科研实践是在实验过程中学习,是应用科学理论的具体行动,有利于开发和锻炼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我们的科研课题,吸纳学生参与进来,由老师提出研究项目,学生和老师双向选择,课题确定后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设计实验方案、按方案完成实验、发表科研论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提前进行科研实践活动,在科研实践中体会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与融合,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物理化学已经渗透到药学的各个领域,未来的药学工作者应具备扎实的物理化学基础。因此,在物理化学教学中应通过提高教师药学知识水平,设立专题讲座,开设综合性、开放性实验,吸纳学生参与科研等途径和手段,加强物理化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特别是与药学实践的联系和融合,不断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为培养适应21世纪药学科学发展与医药经济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发挥其重要的基础作用。

[参考文献]

[1]侯新朴.物理化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鲁纯素.物理化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

[3]田青平,丁红,邢桂琴.物理化学在药学中的作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3,5(4):360-361.

[4]李琳.由适应性学习向生成性学习转变的思考――药学专业基础课物理化学现代教学的几点做法[J].西北医学教育,2005,13(5):553-554.

[5]刘慧瑾,刘侠.提高物理化学教学质量的实践与体会[J].新课程研究,2009,(159):44.

[6]田青平,石恩娴,丁红.以评估为契机,全面推动药学专业物理化学教学改革[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7,9(6):660-662.

基础生物知识范文篇10

[关键词]科研实践;物理化学;教学

物理化学是一门借助物理的基本原理,揭示化学基本规律的学科,也是一门理论性、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具有理论公式多,推导复杂的学科特点。初学者往往感到抽象难懂,对数学知识要求高,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也往往认为理论知识学了没有用途,导致失去学习的兴趣。为了解决物理化学中抽象难懂的问题,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在教师授课时列举一些与生活实践相关的现象,借助物理化学知识加以解决,但是这只是一些简单的应用,并且借助于互联网络都能得到容易理解的结果,但是对于有一定知识水平的大学生似乎显得过于简单,并不能激发他们对物理化学学习兴趣,解决他们对物理化学理论学习的困惑,展示理论知识与科学实践和生产实践的紧密联系,从而体现物理化学作为基础学科的价值。另外,物理化学中化学规律和数学公式都是从科学实践总结出来的,能指导科学实践活动。因而,在物理化学实际教学中,除了要结合生活实践之外,教师应该适当阐述理论公式的实际科研来源以及这些理论知识在科学前沿研究和生产实践的应用价值,才能引导学生逐渐认识到物理化学知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通过科研实例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对物理化学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科研能促进物理化学理论教学,也能促进学生对当前科研前沿的了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1科研实践对物理化学教学的促进作用

1.1物理化学理论在科研实践中的应用

尽管物理化学科研实践的实验方法和手段比较复杂,但是常常使用了大学物理化学书本上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因而,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合适的科研实践活动将其应用到物理化学教学中,以提高学生对物理化学基础理论重要性的认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些基础知识,激发他们对物理化学学习的兴趣。这里我们以原电池的基本原理在科研中的应用来阐述物理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已有文献报道具有缺陷的碳纳米管浸入到一定浓度的氯铂酸或者氯金酸溶液中,通过原子力显微镜能够观察到在碳纳米管的边壁缺陷上快速形成金属铂纳米粒子或者金纳米粒子[1]。这金属离子自发还原沉积碳纳米管上的现象归因于金属离子与碳纳米管之间的原电池效应,电极反应分别是PtCl42-+2e-=Pt+4Cl-,AuCl4-+3e-=Au+4Cl-。根据电极电势的数学公式计算出PtCl42-和AuCl4-的还原电势以及碳纳米管的氧化电势,并比较它们的大小,从而能判断出金属铂或者金粒子是否能沉积在碳纳米管的边壁上。更进一步地研究表明利用原电池效应可以在碳纳米管的表面边壁上沉积四氧化三铁、氧化亚铜、二氧化钒等中间价态的金属氧化物,计算这些金属离子与碳纳米管之间的电极电势ΔE=φ(Fe3+/Fe2+)-φ(R-CNTs/O-CNTs)、ΔE=φ([Cu(NH3)4]2+/[Cu(NH3)2]+)-φ(R-CNTs/O-CNTs)和ΔE=φ(V5+/V4+)-φ(R-CNTs/O-CNTs),通过控制溶液的pH值和碳纳米管的结构等反应条件实现中间价态的金属氧化物沉积在碳纳米管的表面,关键是通过原电池效应合成的碳纳米管-金属氧化物复合材料在催化加氢反应、苯酚羟基化反应等催化反应中展示了比其他方法合成的该种复合材料更加优异的性能,体现了合理的使用电化学方法合成材料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2-4]。尽管这些科研工作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考虑的因素复杂,但是在材料合成方面的基本原理仍然是物理化学中原电池电极电势的相关基础知识。实际上,物理化学中热力学、溶液中的化学势、物质的相图、吸附脱附、动力学研究等基本知识在当前的科研都有广泛的应用,利用这些基本知识来验证过程的可行性或者借助它们推断出物理化学及其相关学科中更深层次的机理或者原理[5-7]。因此,物理化学的基础知识在当前的科学研究工作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是学生为今后工作和学习所必须要掌握的。

1.2科研实践对学生物理化学学习的促进作用

物理化学中的基础知识都是比较抽象,数学公式比较多,这增大了学生学习的困难,但是这些基础知识都是来自科学实践,相应地能用来指导科学实践活动,因而,学习物理化学基础知识的时候借助于科研实践来展示这些知识,能帮助学生更好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首先,科研实践的学术论文为了更好地解释相关原理往往都使用大量的图表或者视频,直观地展示和支撑他们的实验结果,帮助读者理解论文的结论。教师可以根据物理化学相关章节的内容提炼这些学术论文,在教学中利用论文中直观的图片或者视频给学生展示对应的知识点,使得抽象的知识图像化、具体化,同时将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形象生动地呈现到学生的面前,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印象,促进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其次,物理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科研实践论文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点,更能让学生意识到物理化学课程中基础知识与生产实际有紧密的联系,而不是为了学习抽象的知识而学习这些知识。它们能够直接应用到实际科研和生产实践中,并指导科学实践和生产实践活动,使得学生不再认为理论知识难学而没有用途,更不会消极地学习和理解这些物理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学生会更加积极主动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点,甚至通过网络数据库等相关工具,更进一步地详细了解与物理化学书本上相关知识内容,从而间接地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学习的能力。最后,借助物理化学教学引入科研生产实践的概念,让学生接触基础知识应用到令人好奇的未知世界,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化学基础知识的兴趣。既使学生学习到必须掌握的物理化学基础知识,同时又接触到物理化学方向科研和生产实践的前沿,掌握当前物理化学科研和生产实践的动态。让学生从一开始学习基础知识灌输科研实践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关注本学科发展前沿和科研动态,使学生浸润在科研的氛围下,产生浓烈的科研倾向[8]。从而使学生寻找自身喜欢的学习方向和学习兴趣,建立严谨的科研和学习态度,刺激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求知欲望,并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为今后的工作学习提供基础。因此,物理化学教学中引进科研实践,不仅将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形象生动化,而且能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化学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基本科学素养,激发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求知欲望。

1.3教师科研实践对物理化学教学的重要影响

对于普通本科院校来讲,无论什么样的教学改革都是围绕教学方式和手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运用,无法代替教师的角色,无法改变教师授课主体的本质,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教师的教导和示范作用才能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鲜活,也对学生的学习和行为有直接地引导作用。因而,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决定了他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而科研实践活动对教师有很大的锻炼和启发作用,增加了教师的业务知识水平,对课堂教学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因而,要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应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实践工作[9]。首先,本学科专业教师开展科研实践工作之前必须不断查阅大量新的文献资料,了解当前科技发展的动态,及时跟踪本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更新和丰富本学科的理论和知识。这个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能更好地将当前本学科科技发展动态传授给学生,同时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教师将以新的高度去思考学科发展趋势,自然而然地应用到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而思考未来人才的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的最佳方法。其次,教师从事科研工作对该学科未知领域的探索研究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能提高教师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能培养教师一丝不苟和勇于创新的严谨治学态度、顽强拼搏的精神以及良好的科研素质,激发教师的创新思想,迎合当前国家鼓励创新创业的潮流。教师在科研中的锻炼往往对学生起到表率作用,促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顽强拼搏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作风,对学生成才起到推动作用。此外,教师的科研成果能让学生直接感受到科研并非遥不可及,对学生有很大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同时可以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主动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实践,激起他们对物理化学基础理论学习的热情[9]。因此,教师要实现物理化学教学的改革创新,适应当前形式下物理化学教学的发展,仅凭教学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事科学研究去实践、去探索、去创新,进一步提高本学科的知识结构,从而加快教育观念的更替,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方式,将新理论、新方法渗透到物理化学教学实践中,才能改变多年从教的疲惫与困惑,同时也激发了自身潜在的创造力。

2结论

基础生物知识范文

落实“五主”,构建“灵动课堂、智慧课堂、效率课堂”课堂;在培养与提高学生学力、

深入了解学生并满足学生的需要方面下功夫;二、注重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三、在运用中巩固基础知识;四、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情况;五、拿出上课后的“前五分钟”让学生背诵物理知识;六、要落实好对章节知识的梳理总结;七、强化对知识点的书面检测;八、通过“基础知识运用专题”让学生的基础知识再次升华。

【关键词】物理教学基础知识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在教学中要求我们物理教师要实施好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当今的教育形势下,“知识与技能”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而物理基础知识能否掌握好是衡量物理教学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这也是评价一个教师上课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那么如何才能过好物理基础知识关呢?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来的物理教学经验,觉得应从以下八个方面入手,才能较好的过好初中物理基础知识关。

一、落实“五主”,构建“灵动课堂、智慧课堂、效率课堂”课堂;在培养与提高

学生学力、深入了解学生并满足学生的需要方面下功夫。

学力:指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的简称。指一个人的知识水平以及在接受知识、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方面的能力

“五主”即:“以发展为主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主源,以练习为主线。”

在新课程的物理教学中,应明确新课程中的教学追求:多角度、全方位地理解教材,

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教育价值是新课程中教学的追求。教育包括知识教育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即三维目标的达成。深入了解学生并满足学生以下四个方面的需要:

探究的需要。(2)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3)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4)承担责任的需要。

二、注重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

物理知识,首先要让学生能读懂、理解。要让学生深入理解好知识的形成过程,要将抽象的物理概念变得形象具体,要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完成。比如本人在执教“密度”概念时,就进行以下教学环节: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引导学生写出密度公式:ρ=m/v。这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明确密度的定义,可以让学生进行以下计算:(1)体积为3×10-3m3的水,质量为3kg,求出水的密度。学生利用公式ρ=m/v将会很快求出水的密度为1×103kg/m3。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好密度知识,可以让学生再计算:(2)体积为5×10-3m3的水,质量为5kg,求出水的密度。利用同样的方法同学们会求出水的密度还是1×103kg/m3。这时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刚才3kg的水和5kg的水的密度相同,可见密度与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关。为了进一步说明“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可再让学生计算:(3)2m3的铁块的质量是1.56×103kg,求这个铁块的密度是多少?学生会求出铁块的密度是7.9×103kg/m3。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书中的《密度表》,发现不同种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可见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可以根据密度来鉴别物质种类。

通过以上层层深入的探讨学习,学生对“密度”知识将会有一个更为明确的理解。

三、在运用中巩固基础知识

知识唯有在利用中才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掌握,否则知识就是死的,没有任何价值。比如在学习了“密度”概念后,还要给出一些简单的题目让学生去练习巩固,以达到更加深入掌握知识的目的。可以让学生完成下面三道基础题:(1)20kg的水的密度是kg/m3,10kg水的密度是kg/m3(2)有块铝的的密度是2.7×103kg/m3,那切掉一半后,铝的密度会会(填“变大”、“变小”或“不变”)(3)3cm3冰的质量是2.7g,求这块冰的密度。通过以上三道题的运算练习,学生对密度的认识将会进一步加深。总之对物理知识概念不能仅仅停留在认识的层面,还要学会简单的运用,这样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四、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情况

一般情况下,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最后,要留有3—5分钟时间给学生小结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然后老师再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检查。同时在下节课上课之后,也要及时对前一节课的知识进行小结检查学生的知识理解掌握情况,这样才能督促好学生在课外加强的复习巩固。

五、拿出上课后的“前五分钟”让学生背诵物理知识

虽然物理不同于语文、英语等学科,但抓好物理知识的背诵关,这是相当重要的。尤其是在课后的“前五分钟”,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物理的状态,二是让学生能及时复习巩固好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我曾经利用两个同等层次的班级来做了一下实验:一个班上课后不读物理知识点,直接进入物理上课状态;另一个班上课后的“前五分钟”则让学生认真背诵上节课的物理知识点。这样一个学期下来,利用上课后“前五分钟”时间背诵物理知识点的同学的成绩明显要好于另一个班级。可见,利用好上课后的“前五分钟”来背诵物理知识显得是多么的重要。

六、要落实好对章节知识的梳理总结

物理的一章内容一般有三至五节的内容,每节内容都出现也不同的知识点。当学生学完一章知识后,知识都还是以层层叠加的状态存在,并没有形成知识系统,这时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引导好学生对整章知识进行系统有效的总结梳理,形成学生自己的知识结构网络,从而更好地了解前后知识的联系,这校对巩固整章知识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强化对知识点的书面检测

学完一章知识后,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究竟如何,这个还需要通过书面检测才能知晓。我觉得可以印制好关于这一章的基础知识检测专题。这个检测专题可以采用简答、填空、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这样通过学生的练习反馈,老师可以很好的发现学生的知识理解记忆情况,从而可以对一些仍未达标的学生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进行补救巩固。

基础生物知识范文篇12

2022新学期高三物理教师的教学计划

本计划制定的目的:

(1)培养学生对中学物理基础知识(基本物理现象、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等)的了解、理解、掌握及应用。

(2)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包括理解能力、判断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科学方法研究物理问题、形成物理概念、探寻物理规律的能力。

(3)争取在20XX年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一:教学进度:

二: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习效率的几点措施

1、处理好课时较少与内容较多的矛盾

(1)优化教学过程

(2)优化教学方法

(3)合理安排时间,计划安排时间

(4)不减进度,把握难度

2、通过这一阶段的教学,应使理科必修的内容,达到过去高考第一轮复习的水平。

(1)应重视对高考大纲所要求的有关知识点的理解和深化

(2)认识基本概念,对联系紧密、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正确区分

(3)对基本规律,明确成立条件和应用范围,力争解决高考物理所涉及到的常见问题

3、为适应近几年高考改革的趋势和命题特点及理科教学的发展趋势,应采取的措施

(1)加强基础,提高能力

基础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的物理思想。

能力(理科综合考试目标)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设计完成实验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综合能力。

命题指导思想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加强联系实际,扩大学生视野

切实落实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拓展物理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习题教学要更多地联系实际。

(3)加强实验教学

物理实验的六大功能:丰富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突破重点难点,理解物理概念;形成物理图象,认识物理过程;启发学生思维,增强探索精神;培养观察能力,掌握实验技能;养成良好习惯,学会科学方法。

(4)适当做一些信息题(提高审题能力和建模能力)

2022新学期高三物理教师的教学计划

一、情况分析

(一)教材分析:高中前两年已经基本完成了高中物理教学内容,高三年级将进入全面的总复习阶段,为了配合高三的总复习,学校统一订购了由延边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浙江专用《志鸿优化系列丛书物理优化设计》作为高三复习教材,该书以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和高考考试大纲为指导,以《20xx年云南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为依据编写,作为本学年参考用,本学期拟定完成本书的第一至第十三章的第一轮复习。

(二)学情分析:

1、课堂情况:由于是高三年级,即将面临着高考的选拔考试,大多数的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求知欲望比较强烈。所以课堂纪律比较好,都比较认真地听课,自觉地与老师互动,完成教学任务。

2、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大多数的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各章各节的知识点尚处于分立状态,不能很好地利用知识解决相应的基本问题,所以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有待地提高。

3、解题技能:利用物理知识解决有关综合问题的能力很差,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还有待提高。

二、教学目标与任务

加强和利用知识点的复习,尽快帮助学生把各章分立的知识点建立成为网状的状态,掌握物理思想的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相关问题的思维方法,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技能。具体地说:

1、知识方面,应达到熟练掌握每一个知识点的要求,即看到一个题目以后,题中包含了哪些知识点要一清二楚,不能模模糊糊,并且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也要清楚,

2、技能方面,主要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到常规思维、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相结合,同时,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

3、情感与价值观方面,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使学生在物理美中陶冶自己的情操,从而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三、方法与措施

1、面向全体,分类指导。从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对每一位学生负责的基本点出发,根据各层次学生具体情况,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满腔热情地使每一位学生在高三阶段都能得到发展和进步。

  • 下一篇:办公空间设计的基本要素范例(12篇)
    上一篇:计算机基础培训目的范例(12篇)
    相关文章
    1. 计算机基础培训目的范例(12篇)

      计算机基础培训目的范文篇1【关键词】:生活技能;英国;成人基础教育一、“生活技能”计划的背景、目标及对象1999年,克劳斯·莫西撰写的一份名为《新的开端》的报告中披露了一个..

      daniel 0 2024-04-16 11:52:53

    2. 车床转正总结范例(3篇)

      车床转正总结范文【关键词】数控重型卧式车床;尾座;主轴轴承;油路;改进措施CK61160×8M/32T数控重型卧式车床在参与我公司日常生产工作的过程当中,有极为突出的应用优势:包括精度..

      daniel 0 2024-04-16 11:52:13

    3. 车床实训总结范例(3篇)

      车床实训总结范文篇1【关键词】数控教学;激励机制;教学实践0引言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广泛应用,国际上先进的制造技术日益引起数控教学的重视,而先进的..

      daniel 0 2024-04-16 11:21:20

    4. 高分子材料发展史范例(12篇)

      高分子材料发展史范文例一.2008年江苏卷第21题法国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在《新史学》中称:“历史不仅是政治史、军事史和外交史,而且还是经济史、人口史、技术史和习俗史;不仅..

      daniel 0 2024-04-16 11:20:13

    5. 车床主轴范例(3篇)

      车床主轴范文篇1关键词:数控车床发展高速化高精度复合化中图分类号:TG6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3(b)-0117-01车削类机床是应用最广泛的机床之一,伴随机床相关上游行..

      daniel 0 2024-04-16 10:49:38

    6. 车床加工范例(3篇)

      车床加工范文[课题编号]项目一(P1~15)[课题名称]普通车床加工技术入门[教学目标与要求]一、知识目标1.了解CA6140车床主要部件名称、用途及传动系统2.了解普通车床的加工范围、..

      daniel 0 2024-04-16 10:48:13

    7. 计算机基础知识培训内容范例(12篇)

      计算机基础知识培训内容范文篇1【关键词】信息素质创新能力计算机基础教学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及信息技术正以其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渗透于社会的各个..

      daniel 0 2024-04-16 10:17:10

    8. 生态城市的现状范例(12篇)

      生态城市的现状范文1篇1(一)基本理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各有其独立特征。比如城市化的特征在于,首先,某一城市是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集中地区,城市持续扩张,农村用地量降低;其次经济..

      daniel 0 2024-04-16 10: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