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吞咽障碍的评估范例(12篇)

daniel 0 2024-04-16

老年人吞咽障碍的评估范文篇1

老年性痴呆临床上以神情痴傻愚笨、行为异常、语无伦次、性格改变、沉默寡言、焦虑、抑郁、易烦躁、易怒、记忆力下降、睡眠颠倒等为特点[1]。晚期患者智能完全丧失,卧床不起,生活全靠他人照顾。部分患者因脑血管疾病发展而来,但确切病因尚不清楚,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2],因此完善家庭护理尤为重要。

1功能的评估及康复护理

老年性痴呆患者在记忆、言语、吞咽等功能上都表现出明显的退化。功能的评估主要从语言、认知、心理状况、床上运动、室内移动、吞咽动作、排泄、入浴、轮椅使用、视觉适应等方面着手[3]。评估后可以通过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提供熟悉的生活环境、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来帮助改善记忆力;以读书看报、广播电视、交谈等方式培养患者的好奇心,这将有助于保持大脑灵活及语言功能的恢复;对视觉障碍的老人要装配视觉辅助用具并指导老人进行使用训练,锻炼视觉适应能力以纠正患者视野偏窄或偏盲的缺陷;对吞咽困难、呛水的患者,可针对咽部肌肉迟缓和无力进行适应性吞咽动作训练。

2社区护理指导

2.1饮食、睡眠的护理。老年人要保持科学的饮食结构,由于老年人各种腺体退化,加上牙齿的老化、脱落,容易消化不良和吸收不好,最后导致营养不良,因此要建立合理的饮食餐次,食物要多样化,进食要细嚼慢咽。水果、青菜必不可少,并以鱼、精肉、蛋、豆类等高蛋白易消化易吸收的食物为主。切忌暴饮暴食、吃饱就睡,同时应戒烟少酒。对于吞咽困难及进食呛咳者,应用鼻饲,并注意预防吸入性肺炎。老年痴呆患者容易出现睡眠颠倒现象。这就要求社区护理人员在白天要安排患者进行一些活动,如体育锻炼或益智游戏;鼓励患者自行洗漱、吃饭,做一些轻微的家务,这样既能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又避免了白天睡觉、夜里失眠的发生,对于失眠患者可适当选用一些镇静剂。

2.2预防褥疮的发生。对晚期卧床不起的患者应注意预防褥疮的发生,经常帮助患者翻身,按摩其肩胛骨、臀髋、踝等受压部位,每天4~6次,每次10min。对大小便失禁者应注意保持局部清洁,保持床铺的整洁干燥,常擦身,勤换衣裤、被褥,保持清洁卫生。

2.3加强心理护理。帮助患者克服由于疾病的痛苦所造成的心理障碍,采用合适的语言与非语言交流技巧,给患者以安慰,鼓励其战胜疾病是护士在家庭病房中应起到的作用。患者焦虑、抑郁和行为上的退缩、烦躁,可逐渐加重智能的衰退。因此,及时解决患者存在或潜在的护理问题,细心观察患者的思想状态、内心活动,有效的采用相应的诱导方法使患者保持心情愉悦、平和温暖,避免大喜大悲、恐慌和情绪上的波动,积极热情的与之交流,减轻思想负担,使患者情绪稳定从而达到接受治疗的最佳心理状态。

2.4情志及智力训练。鼓励老年人多参加社会活动,有轻度症状的患者应进行力所能及的体力活动运动,多动手动脑,稳定情绪,减少不良刺激。听音乐,读书看报,或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益智活动。鼓励患者勤于动脑,以延缓大脑老化。有研究显示,常用脑,常做有趣的事,可保持头脑灵敏,锻炼脑细胞反应敏捷度,整日无所事事的人患痴呆症的比例高。老年人应保持活力,多用脑,如多看书,学习新事物,培养多种业余爱好,可活跃脑细胞,防止大脑老化。广泛接触各方面人群,对维护脑力有益。和朋友谈天,打麻将、下棋等,都可激荡脑力,刺激神经细胞活力。

2.5精神调养。人们常说,“笑一笑,十年少”,这说明精神之凋养重在调节七情之气,注意保持乐观情绪,应节思虑、去忧愁、防惊恐,要宁静无惧,恬淡虚无,与世不争,知足常乐,清心寡欲。做到外不受物欲的诱惑,内不存情感的激扰。这样气血调和,健康不衰。注意维持人际关系,避免长期陷入忧郁的情绪及患上忧郁症,避免精神刺激,以防止大脑组织功能的损害。另外,家庭和睦可以保持心情愉快,能增强抗病能力。

2.6体育锻炼。许多人都知道,运动可降低中风几率。事实上,运动还可促进神经生长素的产生,预防大脑退化。实践证明,适当的体育锻炼有益于健康,如坚持散步、打太极拳、做保健操或练气功等,有利于大脑抑制功能的解除,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水平。但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持之以恒,方可达到理想效果。除整体性全身活动外,尽量多活动手指。

3讨论

随着人口老年化日益加剧,老年痴呆症发病率逐渐上升。为降低老年痴呆症的发病率,日常生活中应以预防为主,首先应改善劳动环境,预防工业方面的职业病,如重金属铝、一氧化碳。忌酒戒烟。注意饮食、多食维生素C多的食品,坚持学习新知识,保持与社会广泛接触。减轻和推迟记忆力下降的最好办法就是多学习,多练习用脑。经常户外活动参加适合于老年的体育锻炼。

参考文献

[1]张荷花,钟札霞.老年人心理健康指导.健康心理学杂志,1999,7(3):136-137

老年人吞咽障碍的评估范文1篇2

【摘要】目的针对神经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的安全隐患。方法通过对安全隐患的分析评估制订出相应的护理防护措施。结果引起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视,提高服务意识,措施得力,将神经内科护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患者住院期间的安全。结论使患者在对自己疾病有所认识的基础上树立防护意识,通过护患共同努力及配合,创造一个安全、舒适、愉快的住院环境。

【关键词】老年患者;护理安全;防护措施

神经内科的患者多为意识障碍精神异常及感觉认知障碍为特点,病情变化快,具有急危重的特点,易发生意外,任何细微的疏忽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患者对医疗护理安全提出更高的要求,此类医患纠纷呈上升趋势,做好安全隐患的防范管理机制、做好安全隐患的及时解除,是提高服务质量、防止发生医疗纠纷的重要保证。制定并采取相应防范措施,规范护理服务行为,强化意识,做到以患者为中心,安全第一,最大限度地降低不安隐患,确保患者安全,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1]。本文就神经内科住院病人护理安全隐患与防护措施,潜在护理安全问题做以下报道。

1潜在安全问题

1.1防跌倒:神经内科患者大多年老体弱,应急能力低下;平衡功能障碍,运动障碍,肌力减退,步态不稳,行走不便,感知能力、视力、肢体活动能力均有能产生不同程度的障碍。因肢体活动能力障碍而发生跌倒的有例,此外,另有例因陪护人员未在身边加之地面湿滑而发生跌倒。患者的鞋不防滑;如遇病房地面湿滑、过道障碍物则更易发生跌倒[1]。

1.2预防坠床:神志不清躁动不安,癫痫发作不配合治疗的患者容易发生坠床;偏瘫患者在恢复期对自己的能力判断不足,出现尝试行动及高龄老年人对病床高度不适的。护士健康教育落实不到位,患者陪护和年轻护士对使用床栏、约束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擅自取下床栏或解开约束带等均易造成坠床。

1.3预防窒息:神经系统疾病均可引起吞咽困难,使患者进食时易发生呛咳引起误吸;有些患者由于留置管时间较长,鼻饲不当造成误吸引起吸入性肺炎[2]。气道内痰堵塞较多未及时吸痰而致窒息的。

1.4预防烫伤:老年患者特别是老年昏迷和局部肢体偏瘫者,对痛、温、触觉不敏感,最容易引起烫伤。患者家属、护理人员未完全掌握热水袋、局部热敷的注意事项,导致局部皮肤烫伤。另外由于加热的食物和水的温度过高,致皮肤、口腔黏膜烫伤,引起局部烫伤。

1.5预防褥疮:神经内科老年患者多数需要卧床,发现高龄患者多数活动无耐力,因便失禁护理未到位,如未及时给予气垫床、翻身拍背、保持床单位平整清洁等使患者形成压疮。由于未及时清洁发生皮肤问题的。如受潮湿、摩擦、排泄物刺激或使用约束带不当均易引起压疮。

1.6预防脱管:意识模糊、烦躁不安患者未使用约束带或使用不当,致患者不慎将胃管、尿管、留置针等拔出,导致管道自行滑脱;翻身时忽略管道而引起的脱管。

1.7预防走失:患者由于疾病影响,导致认知、记忆力障碍、精神异常、老年痴呆等患者,没有家属或陪护看护容易出现走失现象。

1.8预防自杀:老年患者多有老年抑郁症状,病程时间较长的患者对自我的自理管理能力较差,甚至丧失信心。叮嘱家属定要加强陪护,不能随便离开患者,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预防自杀。

2护理安全管理对策

2.1成立护理安全管理小组,加强对各个环节的监管,针对护士给予培训,对于的护士进行事例分享,杜绝错误的发生。

2.2加强沟通:充分利用与家属的接触时间进行健康教育、各种操作前、检查前与患者及其亲属进行充分的沟通及告知,必要时给予签字。同时充分了解患者及家属对我们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我们的工作[3]。

2.3创建完善的病区环境:预防跌倒、坠床等事件。注意保持地面干燥,室内物品放置稳妥,拖地时应设警示牌,浴室卫生间使用防滑垫;走廊、浴室、座便器傍安置扶手,并经常检查扶手牢固性;保持病房通道及走廊无障碍物;病房光源照明充足;病区内设有温馨提示。患者若下床、如,需有人搀扶,并采用稳定性好的鸡爪形拐杖,穿着防滑鞋,衣裤要合身。病床加床护栏并固定,躁动不安、不配合的患者可应用约束带实施保护性约束,但要注重动做轻柔,经常检查局部皮肤,避免对患者造成损伤。

2.4尽量不给患者使用热水袋:如要用时水温应在50℃以下,热水袋需外加布套,不要直接接触皮肤,经常更换位置,加强巡视观察皮肤情况,做好交班记录。现阶段使用电热水袋时更应加以注意相关使用注意事项。

2.5基础护理:勤翻身勤拍背,保持皮肤清洁,为预防压疮患者应床上使用气垫床、气垫圈等。加强营养,根据病情给予高蛋白、高热量、粗维维饮食,以增加机体抵抗力。

2.6利用跌例坠床危险因素评价表对每位患者进行跌倒和坠床风险评估,有跌倒坠床危险的患者,床前悬挂“防跌倒坠床”警示标识,并向家属强调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加双侧床档。

2.6饮食护理:对有轻度吞咽障碍的患者应给予糊状半流食,避免过稀过干的食物,少食多餐,进食时取坐后,速度宜慢,观察有无呛咳。每班核对检查胃管置入的长度、固定情况,加强看护,预防意外拔管,住院期间禁止由家属鼻饲。

2.7防范护理安全方面的不良事件,以及日常护工作流程及操作环节中容易发生的安全隐患,在晨会上进行讨论,每月召开安全分析会,对于重症护理记录的书写本着客观、真实、严谨的态度,经常与生沟通查看病历。

3小结

在护理安全中,必须抓好护理人员的教育,提高护士对护理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护理自我保护意识,加强质量控制,加强护患沟通,严格控制护理差错的发生,分析护理安全的诸多隐患因素及管理对策,管理方法。其中风险告知是重要一环,通过有效地沟通。对现存隐患进行分析,并制定合理、有效的防范措施,加强护理安全隐患的干预能力和预见能力。严格操作流程,做好护理安全防范工作,以保证患者得到良好的护理和优质的服务。我科通过对存在隐患因素的认真分析,并制定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加强护理安全隐患的干预能力与预见能力,建立长效防范管理机制,持续整改,防患于未然,提高了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丰.神经内科老年住院病人常见安全隐患及护理对策.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4):156-157

[2]雷春玲.神经内科住院病人常见意外损伤及预防对策[J].护理研究2008,22(6):1462-1463.

[3]杨桂华.压疮的研究及护理进展[J].现代护理,2007,13(25):2433-3435.

作者单位:519000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神内科

(上接第145页)

3.4.2止血效果的观察。后鼻孔填塞后严密观察鼻腔口腔出血情况。鼻腔口腔出血停止或减少,证明填塞成功,若鼻腔口腔出血不减少或增多,报告医生查找原因,再次止血。口腔内渗血轻轻吐出,切勿咽下,以免引起胃部不适及呕吐并影响出血量的估计。

3.4.3出血量的估计。出血最在500ml会有头晕、口渴、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嘱患者卧床休息,如需下床活动,要有人搀扶以防摔倒。出血量在500~1000ml有大汗淋漓、血压继续下降、脉速无力的表现。此时,应及时报告医生,建立静脉通道,及时补液纠正休克。

3.4.4监测血气。老年体弱患者监测血气样本,鼻腔填塞后,通过肺反射可使支气管张力增高,肺顺应性降低,肺阻力增高,影响肺容量及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表现为PaO2下降,PaCO2上升[3],必要时给予吸氧或取出鼻腔填塞物。

3.4.5并发症的观察。鼻腔填塞后堵塞了各鼻道开口,妨碍引流,易引起鼻腔及鼻窦感染,特别是后鼻孔填塞,纱球往往压迫咽鼓管开口,引起渗出性中耳炎或化脓性中耳炎,观察有无耳鸣耳疼的耳部异常表现。

3.5基础护理

3.5.1鼻腔填塞后,患者明显局部疼痛及反射性头疼,此时,协助患者取半卧位,忌低头,局部冷敷,必要时根据医嘱持续低流量口腔吸氧,减轻细胞缺氧,以免加重鼻出血及心脑并发症的发生。

3.5.2口腔护理。饭后用1:5000的呋哺西林液漱口,可去除血腥味,抑制细菌生长,患者张口呼吸,口唇干燥,可涂石蜡油多饮水,必要时,口周盖一湿纱布保持湿润。

3.5.3鼻部护理化气。指导患者勿擤鼻打喷嚏,避免剧烈咳嗽,打喷嚏时深呼吸,用舌尖顶住上腭,深呼吸等动作,来克制防止鼻腔填塞物脱出。指导患者不要随意扯拉暴露在鼻腔外的纱球丝线,防止纱球脱落入呼吸道引起窒息,对伴有脑血管疾病的鼻出血患者,加强巡视,避免因吞咽反射不敏感导致误咽误吸。鼻腔每日滴鼻卡油3次以鼻条,便于抽取纱条填塞后,常因渗血凝血,纱条变硬,鼻卡油不易吸收,滴药时有耐心,待第一滴吸收后,再滴第二滴,以免滴速太快溢于面部。纱条抽取后,继续用鼻卡油加氯麻液滴鼻3次/d,减轻鼻腔黏膜充血水肿,保持咽鼓管通畅,预防中耳炎的发生。后鼻孔填塞物一般于术后48―72h拔出,最长不超过5―6d[4],禁止挖鼻擤鼻,鼻腔遗留血凝不能自行清理,以免造成血管破裂再次出血。

参考文献

[1]张淑风.护理干预对老年病高血压患者的影响[J].中华护理学杂志,2004,39(5):345.

[2]李朝霞.复发性鼻息肉术后不同对出血的观察[J].护理学杂志,1997,12(6):351.

[3]姜泗长,闰承先.现代耳鼻喉科学[M].2版.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526―527.

老年人吞咽障碍的评估范文篇3

【关键词】重症脑梗死;早期识别;护理

重症脑梗死是由于大脑中动脉起始部或颈内动脉远端闭塞后,出现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组织的完全性梗死,其早期的病死率可接近80%,故又称为恶性大脑中动脉区脑梗死,故对其早期识别、及时诊断并给予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对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预后有着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1]。选择本院神经内科2009年7月-2011年11月收治的重症脑梗死典型病例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由于护士掌握了临床早期识别信号,配以及时有效的护理,大大提高了抢救成功率。现将重症脑梗死患者的早期识别与护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8例脑梗死患者的诊断标准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血管病分类诊断标准,年龄44~86岁,平均74.75岁;男5例,女3例;经头颅CT确诊3例,MRI确诊5例;入院距发病时间2~720h,平均138h。既往有糖尿病史2例,高血压病史5例,脑梗死病史4例,脑出血病史2例,冠心病史3例,房颤病史1例。临床表现:意识障碍5例,言语障碍4例,面瘫2例,吞咽障碍3例,肢体运动障碍3例,眩晕3例,继发性癫痫2例,双侧巴宾斯基征阳性3例、单侧巴宾斯基征阳性2例、双侧巴宾斯基征可疑阳性1例,尿失禁5例。主要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2例、肺部感染3例、呼吸衰竭2例、心律失常2例、电解质紊乱2例、肾功能不全1例、泌尿系感染1例、压疮1例(自带)。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8例重症脑梗死患者采取统一调查表,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诊断、检查、临床表现、治疗、病情转归等。

1.2.2护理方法

1.2.2.1病情观察由于重症脑梗死患者病情重、症状多、病情变化快,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瞳孔改变。因此,每个神经内科的护士均应熟练掌握神经内科护理常规,在此基础上掌握重症脑梗死的早期识别信号:(1)发病后即有意识障碍,即使意识障碍为一过性,也提示发生病变的血管大,靠近主干,导致脑组织在短时间内血流快速减少,超过了脑的代谢应激能力;(2)发病后短时间内或48h病情进展,提示血管管壁病变明显,可能有狭窄存在;(3)多数患者伴有头疼、呕吐,为颅内压增高的表现;(4)早期发生眼球凝视,也是提示大面积梗死的特征之一;(5)心房颤动者发生的脑梗死多为大面积脑梗死;(6)24h内即可出现影像学改变;(7)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0分者[1]。护士在临床护理中,发现上述任何情况之一,都要及时通知医生。

1.2.2.2血糖的监测与控制约40%的患者存在脑卒中后高血糖,对预后不利[2],而重症脑梗死患者因应激反应和分解代谢增加等因素导致血糖水平异常升高,加之早期肠内营养使以往的进食方式发生改变,病前的血糖控制措施不得不中断等因素,使血糖控制更加复杂[3]。严格控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糖水平可降低肺部感染率和病死率[4]。在本组病例中有2例存在糖尿病史,均留置胃管,采用肠内营养。在肠内营养期间,应根据医嘱监测血糖,根据血糖结果应用降糖药控制血糖等,同时注意低血糖的症状如:饥饿感、出冷汗、心悸、意识障碍加重等。

1.2.2.3营养支持脑卒中后由于呕吐、吞咽困难可引起脱水及营养不良,可导致神经功能恢复减慢。应重视脑卒中后液体及营养状况评估,必要时给予补液和营养支持[5]。能经口进食的鼓励经口进食,吞咽障碍及经口进食呛咳的可进食黏稠流质,经口进食不能满足营养需要的,以及意识障碍的应及早给予鼻饲流质,以满足营养需要。

1.2.2.4完善基础护理重症脑梗死患者因为年老体弱,加上长期卧床,所以普遍抵抗力较低,极易发生各种并发症,而导致病情加重甚至恶化。为保证重症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应完善相关基础护理工作[6]。具体措施如下。

(1):合适的可以预防肢体畸形、挛缩、足下垂、肌肉萎缩、压疮以及因坠积性充血发生的支气管肺炎等并发症[7]。在急性期卧床期间患者因病情不稳定,常有骤然变化和意外发生,要经常变换,并保持肢体功能位。

(2)大小便的护理:由于患者长期卧床,肠蠕动缓慢,容易引起便秘,应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服用缓泻剂,如开塞露等,避免因用力排便导致的血压骤升而加重病情;小便失禁者,应保持会清洁、干燥,及时更换尿布,或应用接尿器等,为便于记录24h尿量和防止尿液对皮肤的侵害或尿潴留的患者,必要时短期内留置导尿。留置尿管的患者应执行常规护理,如:观察尿液的颜色、量、性状,定期尿常规检查,保持通常等。

(3)皮肤护理:由于本组病例平均年龄74.75岁,其中4例为80岁以上的,意识障碍5例,尿失禁5例,肢体运动障碍3例,自带压疮1例,所以应加强皮肤护理。应根据压疮评分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应用气垫床,视局部受压情况进行翻身按摩,翻身时应避免拖、拉、拽,保持肢体的功能位及床单位清洁整齐,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每日按摩周身皮肤,改善全身营养状况等。对自带的压疮,采取长效抗菌剂和无机诱导活性敷料进行综合处理。

(4)呼吸道管理:意识障碍、吞咽困难患者由于吞咽、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呼吸中枢抑制,呼吸运动减弱,易造成口鼻异物或呕吐物误吸,大量细菌进入呼吸道导致吸入性肺炎[8]。给予定时翻身拍背、协助排痰,必要时机械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吞咽障碍的患者,指导进食黏稠食物,进食宜缓慢;意识清楚的患者指导有效咳嗽、咳痰,意识障碍的患者,头偏向一侧。两者床边均备吸引器,防止误吸。

(5)口腔护理:老年人机体抵抗力减弱,唾液腺分泌减少,溶菌酶杀菌作用下降,为口腔内细菌的大量繁殖造成了有利的条件,这不仅容易发生口臭及口腔炎,影响食欲及消化功能,还可以导致腮腺炎、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9]。所以应根据口腔pH值选择合适的口腔擦洗夜,给予2次/d的口腔护理。

1.2.2.5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及行为干预,帮助患者掌握疾病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系统教育活动[10]。有效地对脑梗死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可减少脑梗死的复发,恢复语言及患肢功能,能使患者获得疾病相应知识,改掉不良生活习惯,增强保健意识,提高生活质量。采取各种方式,如:板报、书籍、教育处方、集体讲解、一对一讲解等向患者及家属说明脑梗死的病因、治疗方案、预后、保健、饮食、大小便护理、肢体及语言康复等知识。

1.2.2.6观察药物效果与不良反应护理人员应熟知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做好用药效果和不良反应的观察。扩血管药物注意监测血压;溶栓降纤期间监测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以及观察神经系统功能,注意有无出血倾向等;输入甘露醇时观察尿量、尿色,如有异常及时汇报处理;应用降糖药物注意监测血糖,防止低血糖等。

1.2.2.7康复护理在患者病情稳定,心理状态良好时,及早进行瘫痪肢体的主被动功能锻炼以降低致残率。吞咽障碍可引起营养不良、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死亡,故早期给予重视,进行早期护理干预。住院期间采用康复治疗仪、吞咽治疗仪、手法康复等,进行关节活动、肌力训练、转移、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吞咽训练,并鼓励患者积极参与。恢复期采用出院后连续护理。

2结果

8例患者中7例好转出院,其神经系统的定位症状与体征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进入恢复期康复阶段,患者及家属能掌握出院后康复训练方法及相关知识;1例经积极抢救,病情曾一度好转,但由于家属的不配合治疗和抢救,最终因多脏器衰竭自动出院。好转出院的7例患者实行出院后连续护理干预。

3讨论

3.1通过细微变化进行病情观察,早期识别重症脑梗死的信号对重症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识别,及时诊断,给予积极有效地治疗措施,可以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预后[11]。临床护士应运用专科知识,通过细微变化,早期识别信号,如:意识障碍是否进行性加重,有无头痛、呕吐、眼球凝视或48h时内病情进展加重,有无房颤病史等,运用早期识别重症脑梗死的手段,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在本组病例中,1例入院次日晚间,护士在巡视病房时发现患者双眼向左凝视,及时通知医师行头颅MRI检查为左侧颞叶急性小脑梗死,积极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最终好转出院。

3.2运用评判性思维模式,综合观察病情,预防护理并发症重症脑梗死因其梗死部位、梗死灶大小以及以往病史的不同,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言语障碍、精神异常等,为临床护士判断病情增加了难度。特别是容易混淆的症状、体征,需要护士具有较高的洞察力,并运用评判性思维模式,综合进行病情观察,并实施个性化护理。如本组1例患者,日间静滴20%甘露醇时出现大汗,责任护士在第一时间通知值班医师,医嘱改用甘油果糖脱水降颅压后未再出现大汗症状,考虑患者原有冠心病史,快速输入甘露醇后引起心脏负担加重导致。由于护士及时发现,避免了心衰的发生。另有5例患者也是由于护士在病情观察中,重视了患者的主诉,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了干预措施。认为神经科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应运用评判性思维模式,克服先入为主的惯性思维模式,对病情进行综合观察分析,从而预防护理并发症。

3.3心理护理不容忽视由于重症脑梗死患者病情重,病程长,恢复慢,并发症多,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消极心理反应,对治疗效果持怀疑态度,对康复更是信心不足,这种心态势必影响治疗效果。通过心理干预给予及时地排解,可以有效地促进患者的康复[11]。在查阅本组病例时并未发现对心理状态的评估。1例患者,年仅44岁就患上两侧小脑半球梗塞,且病情进行性加重,出现意识障碍,尽管经抢救最终神志转清,好转出院。笔者考虑,此类患者,正当壮年,上有老下有小,疾病却如此重,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非常大,但护士并未对其进行评估和护理。笔者认为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不应只注重病情观察、满足生活需要和治疗工作,心理护理同样不容忽视。

3.4强化健康教育,促进健康行为目前认为有效抢救半暗带组织的时间窗为4.5h内或6h内[12]。对于有溶栓适应证的患者,如果在有效时间内入院,启动溶栓绿色通道,以最早最快的速度为患者赢得生机,从而提高生活质量[13-14]。本组8例患者入院距起病时间2h~30d不等,平均138h,只有2例在时间窗内就诊,尽管入院时已出现意识障碍,但由于就诊及时,最终神志转清,好转出院。另有3例患者入院时既存在肺部感染,1例自带压疮,笔者认为患者及家属之所以就诊意识淡薄,出现肺部感染和褥疮,除了与家属的照顾能力有关外,还与相关知识缺乏有关,所以应强化健康教育,促进健康行为,出院后通过电话随访实施连续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胡屹伟,李林文.重症脑梗死早期识别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8,31(4):43-45.

[2]YongM,KasteM.DynamicofhyperglycemiaasapredictorofstrokeoutcomeintheECASS-IItril[J].Stroke,2008,39(12):2749-2755.

[3]李领侠,周西,王妮,等.糖尿病重症脑梗死早期肠内营养的效果观察及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9,24(1):78-80.

[4]KhngSQ,DaviesJE,etal.N-terminalpro-B-typenatriureticpeptideisbetterthanTIMIriskscoredtpredictingdeathafter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J].Heart,2008,94(1):40-43.

[5]DennisMS,LewisSC,WarlowC.Effectoftimingandmethodofenteraltubefeedingfoudysphagicstrokepatients(FOOD):amulticentierandomisedcontrollsdtrial[J].Lancet,2005,365(21):764-772.

[6]干克丽,肖黎丽,张春英.浅谈重症脑梗死患者的基础护理[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6):1018-1019.

[7]田丽荣,李丽.老年脑梗塞的护理要点[J].当代医学,2008,13(9):103-104.

[8]段梅花,李霞,尹红梅.高血压脑出血102例术后肺部感染预防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6):89.

[9]贾冬云,郑军.长期卧床老年患者肺部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8):39-41.

[10]王庆春,张雪霞.健康教育在冠心病防治中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4):470-471.

[11]王海英,脑梗死康复期患者心理分析及护理[J].当代医学,2010,16(7):181.

[1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2.

[13]常红,李东,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单元规范化溶栓绿色通道的应用管理[J].护理研究,2009,23(11):2873-2874.

老年人吞咽障碍的评估范文篇4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9701(2016)13-0150-03

Earlyrehabilitationnursingforpatientswithdysphagiaafterstroke

MENGDe'e1SONGWen2

1.TengzhouCentralPeople'sHospitalofShandongProvince,Tengzhou277500,China;2.JisuoTownCenterHospitalofTengzhouCityinShandongProvince,Tengzhou2775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earlyrehabilitationnursingmeasuresforpatientswithdysphagiaafterstroke.MethodsFromApril2014toSeptember2015,68casesofcerebralapoplexypatientswerechoseandtakenthesystemofearlyrehabilitationnursingmeasures,includingpsychologicalnursing,basictraining,feedingtrainingseveralaspects,afterfourweeksoftraining,thetherapeuticeffectwasevaluated.Results68casesofpatientswithearlyrehabilitationcare,thecure,effective,ineffectivecaseswere42,18,8,thetreatmenteffectiverateof88.2%.Watiandiettestresultsshowedthatearlyrehabilitationnursingintervention,caneffectivelyimprovethepatientswithdysphagia,thedifference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ConclusionForpatientswithdysphagia,thesystemofrehabilitationinterventionnursingmeasurescaneffectivelyimprovetheprognosisofpatients,thekindofinterventionisworthyofclinicalpromotionanduse.

[Keywords]Stroke;Dysphagia;Earlyrehabilitation;Nursing

吞咽障碍属于脑卒中患者的主要并发症,研究显示,50%~70%的脑卒中患者会发生吞咽障碍,临床表现以饮水呛咳、进食困难、低蛋白血症为主,情况严重时,会导致患者发生吸入性肺炎,甚至死亡[1-3]。吞咽障碍的发生严重影响脑卒中患者的生存质量,也给患者的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关于脑卒中吞咽障碍,现阶段还缺乏特效药物,目前最为有效的治疗方式就是康复疗法[4]。近年来,我院对脑卒中吞咽障碍功能患者采用早期康复护理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4月~2015年9月在我院入院治疗的68例脑卒中患者,均经MRI或者CT诊断确诊,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会议中关于脑卒中的相关诊断标准,男42例,女26例,年龄38~79岁,平均(66.3±7.2)岁,入院后对患者进行饮水试验测定,确诊为脑卒中吞咽障碍。纳入标准:①首次发病者;②精神正常者;排除标准:①不配合训练者;②恶性肿瘤患者;③合并严重心、肝、肾疾病患者。其中Ⅲ级38例,Ⅳ级23例,Ⅴ级7例,对神志不清者采用手术或者药物疗法,在患者恢复后于48h后开展吞咽训练;对神志清晰者在入院第2天进行训练。

1.2早期康复护理措施

1.2.1心理护理急性脑卒中合并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在病情的影响下,会伴随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严重的失望、悲观、低沉心理,容易被激怒,甚至还有部分极端的患者丧失了生存信心[5]。为此,在开展饮食训练的过程中,需要为患者详细分析急性脑卒中合并吞咽功能障碍的发生原因,让他们掌握科学的训练方法,让患者养成积极乐观的情绪,并主动配合到治疗过程中。在训练开展前,需要为其创设出愉悦、轻松的环境,提升患者的康复信心[6]。

1.2.2基础训练在吞咽动作训练上,使用棉棒蘸取冰水,轻轻刺激患者舌、软腭与咽后壁,在受到冷刺激之后,患者可以自行进行吞咽,2次/d,30min/次[7];在舌肌训练上,帮助患者掌握舌肌训练方式,舌向前、向后、向左、向右进行反复伸展,紧紧抵住上颚、左右口角与上下牙龈,(8~10)次/d,4min/次,训练时间为早饭、中饭与晚饭前。在颊肌与咀嚼肌运动训练上,让患者最大限度地进行咬合与鼓腮动作,反复进行训练,30min/次,每日2次;在发音运动训练上,先进行单字训练,逐步过渡到多音词训练[8]。在呼吸道训练上,训练方式采用吸气-憋气-咳出的方式,鼓励患者用力咳嗽,建立起防御反射,2次/d,20min/次。

1.2.3摄食训练帮助患者选择适宜的体位,帮助食物进入到患者胃部,避免出现食物误吸的问题,对于可以坐的患者,坐直身体向前屈,对于卧床患者,将躯干上抬,对于偏瘫患者,可以使用枕垫垫起。食具使用薄、小的勺子,将食物放置在舌根部,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9]。在食物形态上,选择不易粘在黏膜、不易松散和变形的食物。对嗜睡及吞咽能力差者,予以半流质饮食,在患者吞咽功能改善之后逐步过渡到糊状普食,定时记录患者进食量与进食种类、进食时间等。

1.2.4基础护理脑卒中患者以老年人居多,此类患者病情复杂,并发症的发生率高,因此,在整个护理工作中,需要注重基础护理,尤其要加强对患者呼吸道与口腔护理,在每餐结束后,协助患者清洁口腔,避免食物残渣留在口腔中,指导患者进行有效深呼吸与咳嗽,提升机体的气管保护功能。

1.3评估标准

训练4周后评估疗效,分为治愈、有效、无效三种,治愈即患者吞咽障碍完全消失,饮食试验结果为1级;有效即患者吞咽障碍功能未得到显著改善,饮水试验结果为2级;无效即未达到上述疗效,饮食试验结果为3级。治疗有效率根据治愈、有效患者例数来计算。洼田氏饮食试验结果分为1级:可以顺利将30mL温开水一次性咽下;2级:分两次以上咽下30mL温开水,不呛咳;3级:可以一次性咽下30mL温开水,但是有呛咳;4级即两次以上咽下30mL温开水,但是存在呛咳;5级频繁呛咳,无法全部咽下。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68例患者经早期康复护理后,治愈、有效、无效例数分别为42例、18例、8例,治疗有效率为88.2%。洼田氏饮食试验结果显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后,患者吞咽障碍得到有效的改善,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在各类因素的影响下,脑卒中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虽然医学水平一直在进步,脑卒中的治疗水平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及死亡率都得到显著的改善,但是脑卒中患者的各类并发症依然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10]。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后遗症就是吞咽障碍,对于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与护理是极为重要的。关于这一问题,医学界一直在进行研究,通过科学系统的护理措施来寻找早期康复治疗的切入点,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吞咽障碍的主要表现就是患者饮水与进食呛咳,患者只能采取鼻饲流食、静脉补液来维持营养,很容易导致患者出现脱水、肺炎、营养不良、水电解质紊乱等一系列的并发症。

研究显示,吞咽障碍主要是由球性麻痹以及假球性麻痹引发,在球性麻痹因素的影响下,会导致患者由于迷走、舌咽或舌下神经核损害引致,在假球性麻痹的影响下,会影响患者的皮质脑干束或者双侧大脑皮质,如果可以进行积极的康复护理干预,超过85%的患者吞咽功能可以得到显著的改善[11]。但是若错过最佳干预时间,可能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本组研究结果显示,68例患者经早期康复护理后,治愈、有效、无效例数分别为42例、18例、8例,治疗有效率88.2%。洼田氏饮食试验结果显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后,患者吞咽障碍得到有效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老年人吞咽障碍的评估范文

【关键词】脑梗死;护理;评估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345―01

脑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其发病率、患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高,我国每年约有120~150万的新增病人[1],脑梗死在脑血管病中较为常见。SPICES评估是适合于全面评估脑梗死病人的一种工具,简单易行,针对性强,能提高护士的主动评估与护理的能力,提高护士综合分析能力,同时增加病人的满意度。我们自2012年5月~2013年5月对神经内科收治的53例脑梗死病人,在治疗的同时,通过SPICES评估实施干预,使病人在生活的自理能力、社会的适应性以及生活质量上均有所提高。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全部脑梗死病例均为住院病人且经CT或MRI脑扫描确诊。其中男26例,女27例。年龄最大87岁,最小45岁。病程最长13年,最短4h。

1SPICES[2]评估证据

1.1睡眠障碍13例(24.5%),表现为兴奋冲动,睡眠减少、睡眠颠倒或睡眠过多。

1.2进食问题26例(49.0%),主要由于上位运动神经元受损而引起软瘫,咽反射下降,颜面麻痹,感觉降低,咀嚼力减弱,使病人主动的进食能力下降(进食困难、呛咳)等。因此,易发吸人性肺炎,液体、营养摄入不足的危险。

1.3二便失禁26例(49.0%),因膀胱张力、括约肌控制力缺失,或不能接受暗示等引起,部分病人为功能性尿便失禁,表现为移动能力、行为动机降低。由于病人长期卧床,进食少,肠蠕动减弱,常有大便秘结。

1.4意识障碍21例(39.6%)最常见的是意识清晰度降低.表现为嗜睡、昏睡、昏迷,有受伤的危险以及压疮发生的可能。

1.5跌扑迹象48例(90.6%)。病人表现为肌肉力量改变。上肢或下肢活动受限,躯体移动障碍。

2对策

2.1意识障碍护理

严密观察意识、瞳孔及其他生命体征的变化;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准确及时执行医嘱,客观真实地记录病情变化;防止护理并发症的发生。住院期间21例病人出现意识障碍,程度改善者15例(71.4%)。

2.2肢体瘫痪护理

2.2.1加强生活护理,防止跌扑、烫伤及皮肤压疮。

2.2.2加强锻炼、促进功能恢复,防止退化。一般生命体征、神经系统症状平稳的病人,在发病24~48h后即可开始锻炼。48例肌力减弱的病人,肌力明显改善17例(35.4%)。

2.3睡眠障碍的护理

2.3.1创造一个安静、光线柔和、温、湿度适宜的环境,做好心理护理,必要时给予安眠药物。

2.3.2对睡眠颠倒、睡眠增多的病人,白天多与病人交谈,运用锻炼肢体等方法刺激干扰睡眠,保证夜间入睡。睡眠障碍的13例病人中,睡眠型态改善8例(61.5%)。

2.4吞咽障碍的护理

2.4.1调整食物选用胶冻或糊状,营养成分高,

病人喜爱的食物,逐渐过度到普通饮食。避免进食酸性和高脂肪的食物。

2.4.2进食半靠位,头稍向前倾.45度,偏瘫不能坐立时,可采取健侧在下的侧卧位,颈部稍前屈,这样易引起咽反射,减少误咽。

2.4.3进食训练吞咽时,使病人注意力集中在食物上,宜少、慢,平稳呼吸,进食后要检查口腔食物是否完全吞咽,半坐30min。

2.4.4基础咽部训练发言训练、吮吸训练、咽部冷刺激与空吞咽等。26例吞咽障碍的病人中进食改善7例(26.9%)。

2.5二便失禁的护理

2.5.1神志不清,病情严重时,可选择导尿,利于观察尿量和预防压疮的发生。

2.5.2神志清醒者,首先要了解病人的排尿习惯及排尿间隔时间,在饮水2~3h内提醒病人排尿,避免饮用刺激性的饮料。晚饭后应少喝水,睡前先排尿,夜间定时叫醒病人,使用脱水剂后半小时及时给予便器。

2.5.3对于功能性尿失禁,可减少如厕障碍,宜提供便器或使用简易接尿器。

2.5.4皮肤护理,对于二便失禁的病人,便后及时清洗、擦干局部,必要时使用氧化锌软膏保护皮肤。

2.6沟通障碍护理

2.6.1运动性失语训练病人发音,从单音开始,嘱其复述。并利用听广播。阅读等方式训练。

2.6.2感觉性失语训练从基本的语言理解开始,由物品名称开始执行指令。

2.6.3构音障碍时要锻炼与发音有关的肌肉,反复示齿、噘嘴、闭嘴等,练习面肌;反复伸缩舌体,左右环绕练习舌肌;用压舌板刺激软腭,刺激咽反射发“啊”声,使软腭运动,并通过叩齿,吞咽,含漱等,使上述肌群协调。

3讨论

本文按照SPICES评估方法对本组病例进行评估,针对存在的护理问题,采取护理干预。在53例病人中,按存在护理问题的比例高低依次为:瘫痪一失语一吞咽障碍一二便失禁一意识障碍一皮肤破损可能。通过护理,体会到肢体功能的康复在生命体征稳定后,锻炼越早越好,语言功能的训练一般在恢复期进行,吞咽障碍则根据洼田氏的咽水试验口3判断其程度,采取相应的对策:重度(包括意识障碍):采用鼻饲,保证营养供给和防止肺部感染,病情稳定后,即可行基础吞咽训练,中轻度:可通过直接咽部肌肉训练和改变食物的形态、温度,

按食物的进食程序E43即:糜状食物加糊状液体一碎状食物加浓液一正常食物加稀液。53例病人应用SPICES方法综合评价好转34例(64.1%)。由于原发病的存在,因此,在住院期间完成训练计划有一定难度。出院时对病人和家属的培训和健康宣教尤为重要。根据病人出院时存在的主要的护理问题施行有针对性、连续性的跟踪指导,是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史玉泉主编.神经病学新理论与新技术rM].第l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8:219~220.

[2]刘雪琴,李漓.谢小燕.介绍一种老年综合征的评估工具[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1):903.

老年人吞咽障碍的评估范文篇6

[关键词]中药;功能训练;脑梗死;吞咽障碍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14)07(b)-0103-04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国外文献报道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发生率为37%~78%[1],国内报道发生率为62.5%[2]。吞咽障碍可导致脱水、营养不良、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而死。传统的经鼻饲进食、胃部造瘘解决了患者的营养摄入障碍,却给患者带来很多痛苦。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即通过对益气活血、化痰开窍中药配合吞咽及进食功能训练治疗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吞咽障碍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以探索其对脑卒中相关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诊断标准

1.1.1中风诊断标准

有中风的临床症状,又有影像学检查证实,具体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3]诊断要点。

1.1.2西医诊断标准

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4]。

1.2病例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病例纳入标准

①符合以上中西医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明确诊断为脑梗死者;②经过筛查有脑梗死相关的中重度吞咽功能障碍者,且日本洼田饮水试验评定≥3级;③发病7~14d;④年龄40~80岁;⑤无明显意识障碍、智能障碍或感觉性失语等影响患者理解一定指令的情况;⑥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

1.2.2病例排除标准

①有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或病情危重的脑卒中患者;②此次中风发病前即有食管方面的吞咽功能障碍者;③有精神病或智能障碍等情况无法配合评价者;④既往有脑卒中病史且遗留有明显吞咽障碍者。

1.3一般资料

全部受试者均来自于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2012年3月~2013年10月收治的存在吞咽障碍的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共86例。将符合入选标准的受试者按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3例。两组在年龄、性别、吸烟史、既往脑梗死病史、高血压病史、冠心病病史、血脂异常、糖尿病等危险因素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4研究方法

1.4.1药物治疗

按照我国2010年《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5],两组均给予常规抗聚、降脂稳斑、控制血压血糖等西医基础治疗。

1.4.2非药物治疗

两组均给予吞咽及进食功能训练针对吞咽障碍进行治疗。治疗组应用益气活血、化痰开窍中药(补阳还五汤+石菖蒲、远志、郁金)配合吞咽及进食功能训练进行治疗,对照组单纯应用吞咽及进食功能训练进行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4d。

1.4.2.1吞咽功能训练及进食训练方法参照201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张通[6]主编的《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康复师与患者采用一对一方式训练,2次/d,20min/次,连续进行14d。

1.4.2.2吞咽功能训练颈部活动度训练活动颈部,增强颈部肌力,利用颈部屈伸活动帮助患者引起咽下反射,防止误咽。口唇闭合训练:用指尖、冰块叩打口唇周围,运动方向从外侧向中间移动。舌肌运动训练:嘱患者把舌伸出做不同方向主动运动。咽部冷刺激与空吞咽:咽部冷刺激系使用冰冻的棉棒蘸少许水,轻轻刺激软腭、舌根及咽后壁,然后嘱患者做空吞咽动作。屏气-发声运动:患者坐在椅子上,双手支撑椅面做推压运动,屏气,然后突然松手,声门大开,呼气发声。呼吸训练:深吸气―憋气―咳出,目的是提高咳出能力和防止误咽。咳嗽训练:努力咳嗽,建立排除气管异物的各种防御反射。

1.4.2.3进食训练选择坐位或半坐位,颈部前屈,如不能取坐位,可采取健侧卧位。根据吞咽障碍的程度及阶段,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选择食物,先从果冻、蛋羹、豆腐脑、米糊等半固形食物开始,逐渐增加固体食物,最后到普食。

1.5评定标准

1.5.1洼田饮水试验评价标准

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后进行日本洼田饮水试验[7]评定,具体方法为:患者取坐位,饮30mL温开水。观察所需时间和呛咳情况,1级:能顺利地1次并在5s内完成,无呛咳、停顿,计为0分;2级:1次大于5s完成或超过2次完成,无呛咳,计为2分;3级:1次完成有呛咳,计为4分;4级:超过2次完成有呛咳,计为6分;5级:多次呛咳,不能完成,计为8分。

1.5.2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吞咽障碍消失,饮水试验评定为1级;显效:吞咽障碍得到改善,饮水试验评定为2级;有效:吞咽障碍有较少改善,经饮水试验评定由4或5级达到3级者;无效:治疗前后吞咽障碍没有任何改善[8]。总有效=治愈+显效+有效。

1.6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吞咽障碍的改善程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后两组吞咽障碍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治疗后两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后治疗组吞咽障碍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见表2。

2.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7%,治疗组总体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Z=-2.718,P=0.007

3讨论

脑卒中所致的吞咽障碍是由于大脑的神经传导束功能障碍,导致支配咽、喉、舌肌的运动功能障碍,使食物不能完成从口腔运送到胃的过程,给患者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并且对于社会和家庭来讲经济负担也相对增加。如果没有进行及时治疗和有效护理,患者很有可能因为无法正常进食而导致悲观厌世情绪的产生[9]。

脑卒中产生的吞咽障碍大多出现在口腔期(口腔连接咽部的入口处,可随意运动)、咽喉期(口腔和食管的入口,进行反射运动)[10-12]。因此,在开展训练的时候,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有效且安全的身置。如中重度吞咽障碍患者,需要取半卧位或是端坐卧位,开展头颈部的训练,控制头颈进行前屈后伸,左右来回旋转,以及左右侧头等运转动作。轻度吞咽障碍者如果要进食,取卧位时,可以将健侧置下,将头部前屈,而且将躯干抬高30°;若是坐位时,需要将躯干往前倾大约20°,使颈部稍微向前弯曲,增加舌骨肌的张力,抬高喉部。保证食物比较方便进入食道,避免误吸,而且容易诱导吞咽反射。选择合适,可以帮助食物顺利进入口中,避免食物露出,而且可以减少鼻腔逆流和误咽的情况发生[13]。

现代康复治疗介入后,吞咽功能障碍的治疗方法很多,但其疗效有限。故探索一种更加有效的治疗脑卒中吞咽困难的方法迫在眉睫。祖国医学没有吞咽障碍的病名,但根据其主要临床表现归入“中风”、“喉痹”、“舌謇”的范畴[14-15]。依据中医学理论,本研究认为,中风患者多为中老年人,经云“年过四十,阴气自半”,故中风患者多存在正气亏虚的病理基础,气为血之帅,气能行津,气虚久则血停为瘀,津停为痰,痰瘀互结、阻滞经脉则可发生中风之病。因此,本研究认为“正气亏虚,痰浊瘀血阻滞脑络”是中风病的基本病机,也是中风后吞咽障碍的基本病机,故“益气活血、化痰开窍”是治疗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的基本大法。补阳还五汤是治疗中风病的常用方剂,在此基础上加用石菖蒲、远志、郁金化痰开窍,共奏“益气活血化瘀、除痰通络醒脑”之功,正好切合中风后吞咽障碍的基本病机。

本研究即通过对益气活血、化痰开窍中药配合吞咽及进食功能训练治疗急性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结果表明,两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后两组吞咽障碍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治疗后两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总疗效比较,治疗后治疗组痊愈18例,显效16例,有效8例,总有效率为97.7%,对照组痊愈9例,显效15例,有效12例,总有效率为83.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提示治疗后治疗组吞咽障碍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与单纯功能训练相比,益气活血、化痰开窍中药配合功能训练能够促进急性脑梗死相关吞咽障碍的恢复,避免或尽量减少吸入性肺炎、窒息、脱水、营养不良等并发症的发生,增强患者自我生存的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减少社会、家庭的精神和经济负担,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MartinoR,FoleyN,BhogalS,etal.Dysphagiaafterstroke:incidence,diagnosis,andpulmonarycomplications[J].Stroke,2005,36:2756-2763.

[2]孙伟平.115例急性脑卒中患者标准吞咽功能评估[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282-284.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56.

[4]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5]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49.

[6]张通.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7]WilcoxFleissJM,SiegelGM.Interludeagreementinvideofeuroscopesstudiesofswallowing[J].JSpeechHearRes,1996,39:144-152.

[8]曾学清,滕东时,林岫,等.针刺为主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7):431-432.

[9]郭严.针灸与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临床分析[J].光明中医,2013,5(5):966-967.

[10]汪进丁,徐丽君.脑卒中吞咽障碍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7):666-668.

[11]GordonC,HewerRL,WadeDT.Dysphasiainacutestoke[J].BritishMedicalJournai,1987,295(6595):411-414.

[12]HamdenS,RothwellJC,BrookesDJ,etal.IdentificationofthecerebralociprofessinghumanswallowingwithH2150PETaerieaviation[J].Neuron,1999,81:1917-1926.

[13]赵永智,张华.针灸结合吞咽治疗仪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2012,28(5):29-30.

[14]杨洁.针刺联合中频电刺激仪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60例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22):75-76.

老年人吞咽障碍的评估范文

方法:对进入我院治疗的78例中风吞咽困难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患者自主选择的治疗方法分为两组:传统插管治疗组36例,新插管法治疗组的42例,插管后通过统计和评价以下指标评价疗效:插管时患者的平均最快心率次数和血压(最高收缩压)的变化,各组患者的平均插管次数,最后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

结果:新法插管治疗组平均最高收缩压152.23mmHg±17.45mmHg,平均最快心率次数92.13次/分±9.64次/分,平均插管次数1.21次±0.22次,与传统插管法组相比,统计指标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

结论:新法插管对中风吞咽困难患者喂养具有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中风吞咽困难传统插管法新法插管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222-02

吞咽障碍是老年脑中风患者常见的并发症[1,2]。由于患者在脑中风早期存在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进食困难,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康复护理,患者可因吞咽障碍易出现误吸,发生吸入性肺炎,严重者可因窒息而危及生命。传统采用插管法给中风吞咽困难患者喂养,我院采用新法插管给中风吞咽困难患者喂养,其临床疗效与传统插管法比较,现将比较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文进行统计的临床资料来自于2009年10月-2012年5月期间进入我院治疗的78例中风吞咽困难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包括男性47例,女性31例,年龄范围为65岁-92岁,平均年龄为72.65岁±17.87岁。统计资料入选标准:临床表现为患者吞咽50毫升水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呛咳现象或者喉部声音异常现象,连续半年需要鼻饲喂养的脑中风吞咽困难患者,所有患者中风严重程度均符合国际卫生机构中风评分标准。统计资料排除标准:排除内脏器官(肝脏,肾脏)严重衰减现象的患者,以及其他原因导致手术耐受性极差患者。所有患者按照患者自主选择的治疗方法分为两组:传统插管治疗组36例,新插管法治疗组的42例。两组患者的一般病例资料(性别比例和年龄范围等)经统计学检验,t检验结果表明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两组患者的治疗标准具有显著性意义。

1.2治疗方法。新的插胃管方法为:病人取平卧位,头侧向一边,用吸痰管、胃管先量好患者鼻尖至耳垂的距离,并做好标记,用吸痰管插入病人的鼻孔到有刻度的地方(也就是伸到患者口咽部),再用胃管从另一鼻孔插入到有刻度的地方(插入深度到口咽部),插到食管后,用2ml注射器向吸痰管注入1毫升生理盐水,当患者有吞咽现象时即插入胃管。传统插管方法为:插管时摆好病人,清洁并鼻腔。将病人的头向后仰将胃管与鼻孔呈60°角插入,继续插入至鼻咽部;将胃管插至15cm(会咽部)时,沿着胃管外壁滴注1-2ml灭菌石蜡油,将患者头部托起,使其下颌紧贴胸壁,以增加咽喉部弧度,便于胃管沿后壁滑行,顺利通过咽喉部进入食管。此时嘱患者边吞咽边将胃管缓缓插至所需长度后固定。之后检查胃管是否在胃内。

1.3观察指标。插管后通过统计和评价以下指标评价疗效:插管时患者的平均最快心率次数和血压(最高收缩压)的变化,各组患者的平均插管次数,最后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由上表可以看出:与新法插管治疗组相比,传统插管治疗组平均最高收缩压174.46mmHg±21.82mmHg,平均最快心率次数110.21次/分±110.91次/分,平均插管次数2.20次±0.38次,与新法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新法插管组对中风吞咽困难患者喂养具有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3讨论

本文用不同的插管方法治疗中风吞咽困难患者,不同的方法对患者产生的影响,是通过插管时患者的平均最快心率次数和血压(最高收缩压)的变化来反应的,36例传统插管治疗的患者平均最高收缩压为174.46mmHg±21.82mmHg,平均最快心率次数110.21次/分±110.91次/分,两项统计指标均明显高于新法插管治疗的42例患者的平均值,分析主要原因新法插管是利用减少患者的吞咽反射放置的,这对于病人的心血管刺激性比常规的置胃管法小。

对于存在意识障碍致反复呼吸道感染者、重度智力障碍的严重吞咽障碍者必须先禁食,采用静脉营养,补足液体,然后采用新法插管[3,4]。插管2周后(也有讲4周后)若患者机能障碍不可能恢复时,应尽可能改为胃造瘘术(PEG),因为鼻胃管的机械性干扰、部分阻断了鼻腔气流、迫使口呼吸致口腔黏膜干燥,均可加重吞咽困难,还有在新法插管的过程中因为喷门括约肌始终处于开放状态,易发生胃、食管返流引起误咽,加重肺炎,及咽、食管处黏膜因受鼻胃管刺激而分泌过量液体可引起沉淀。

参考文献

[1]龚献莲,华锋凯,李凤玉.阶梯评估模式在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评估中的应用,护理学报[J],2011,11(6):111-112

[2]麦志晖,杜建容,谢艳秋,等.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早期评估及护理进展,中国实用医药[J],2010,21(9):89-91

老年人吞咽障碍的评估范文篇8

【关键词】脑卒中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原因;预防性护理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上述时期在本院住院的796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经CT/MRI检查证实,符合脑卒中诊断。

1.2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调查内容包括患者情况:性别、年龄、意识状态、、吞咽功能、鼻饲、吸痰、咳嗽无力及伴发基础疾病;采取的针对性预防护理措施:评估患者、心理护理、密切观察病情、预防控制感染等。

1.3下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根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患者出现咳嗽、痰粘稠、肺部出现湿音,并有下列情况之一者:①发热(T≥38.0℃)。②白细胞总数和(或)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③X线显示肺部有炎性浸润性病变。

1.4结果796例脑卒中患者中发生下呼吸道感染31例,男17例,女14例,年龄(70.1±9.8)岁。下呼吸道感染与高龄、长期卧床、合并基础疾病、中枢神经系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吞咽功能障碍、出血性卒中患者限制绝对卧床2周以上、侵入性操作、探视陪伴多、针对性预防护理措施不到位等原因有关。

2原因分析

2.1脑卒中患者多为老年人,呼吸器官老化,支气管黏膜运动功能低下,呼吸道清除及防御功能低下。

2.2长期卧床,使支气管分泌物随重力流向肺底,细菌生长繁殖产生坠积性肺炎。

2.3出血性卒中患者限制绝对卧床2周以上,避免用力咳嗽、咳痰,不能有效地把痰液排出体外。

2.4各种侵入性操作如气管插管或切开、吸痰等,损伤了呼吸道黏膜,破坏了呼吸道的防御系统。

2.5探视陪伴多,由于病情重,生活不能自理,探视陪护多,易使病室内各种细菌病毒增多,大大增加了感染机会。

3预防性护理措施

3.1评估患者评估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脑卒中的类型、年龄大小、基础疾病情况,有无意识障碍、吞咽困难、肢体偏瘫被动卧床、语言障碍、忧郁等等,偏瘫的程度,卧床时间的长短,营养状况怎么样,生活是否能自理,有无合并其他感染;了解患者家属对本病的认知情况、心理状态、社会支持力度等。据此提出护理诊断,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并实施护理计划。

3.2心理护理脑卒中患者常常由于突然患病,偏瘫,大小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需人照顾很容易产生急躁、抑郁、焦虑、甚至悲观厌世而拒绝治疗的心理,而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对疾病的预后起着绝然不同的影响,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促进疾病的恢复,同时心理康复也是促进机能康复的重要保证;相反,心理状态不佳,则起反作用。因此,护士要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善于收集患者的心理信息,密切观察,及时发现患者的思想波动,有针对性的开展个体化心理护理,鼓励、疏导、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感到温暖、关怀、受尊重从而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原发病以预防下呼吸道感染。

3.3密切观察病情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瞳孔、出入量的变化。如发现瞳孔不等大、针尖样瞳孔、瞳孔散大等应考虑脑疝发生的可能;如体温升高、脉搏和呼吸加快应考虑有感染加重或继发感染的可能;如体温过低、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则有休克的可能;如呼吸变慢、不规则、叹息样呼吸则提示颅内压升高、脑干受压,病情危重;如脉搏细弱则有循环衰竭的可能,如脉搏加快时有血压升高的可能,脉搏变缓有颅内压升高的趋势等等[1]。通过病情观察及时发现感染及存在的感染隐患,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以预防下呼吸道感染。

3.4预防、控制感染临床实践证明,脑卒中患者并发下呼吸道感染与患者的病情、年龄、卧床时间以及吞咽功能障碍等有较大的关系,因此,防治下呼吸道感染,首先是在积极治疗原发病使患者从危重昏迷状态缓解,同时需经常进行肺部听诊,掌握下呼吸道感染进展、转归情况。医务人员要提高预防感染的意识,严格执行各项无菌技术操作和消毒隔离制度,在接触病人前后做好手卫生,注意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及激素的合理使用,及时送微生物检查,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株感染和二重感染的发生。加强护理,对意识障碍、长期卧床患者定时翻身拍背,防止坠积性肺炎,清醒患者鼓励主动咳嗽,指导患者有效的咳嗽方法,痰液粘稠时行雾化吸入,适当多饮水,必要时给予吸痰并严格无菌操作;采取半卧位,头部抬高30o-45o角,可活动时鼓励患者端坐或起床,尽量减少卧床时间;由于吞咽障碍容易发生误吸,致吸入性肺炎,吞咽障碍影响营养物质摄取导致低蛋白血症及免疫能力下降,增加感染的机会,所以有吞咽困难者应及早鼻饲,保证营养物质的摄入,避免发生误吸[2];如有体温升高、痰多、肺部音等感染征象,应用合理的和足量的抗生素治疗下呼吸道感染[3];保持安静舒适的环境,减少探视,病室每天通风2-3次,15-20min/次,注意保持室温在18-22℃,湿度50%-60%。

4小结

脑卒中并发下呼吸道感染是导致患者病情加重甚至死亡的常见原因,积极防治下呼吸道感染,对患者的康复,降低死亡率有重要意义。而脑卒中患者并发下呼吸道感染主要与患者的病情、年龄、卧床时间以及吞咽功能障碍等有关,早期及时的预防护理能明显减少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因此,护理人员应加强监测和评估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患者细小的下呼吸道感染信号,积极采取综合的预防措施进行护理干预,才能减少脑卒中患者并发下呼吸道感染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治疗时间,有利于及早进行康复训练,提高了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郭秀菊,刘军艳.糖尿病并脑梗塞的护理[J].中原医刊,2000,22(27):64.

老年人吞咽障碍的评估范文篇9

【关键词】脑外伤;误吸;预防;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293-01

误吸是指进食(或非进食)时在吞咽过程中有数量不一的液体或固体食物(甚至还可包括分泌物或血液等)进入到声门以下的气道[1]。误吸发生率不同,睡眠状态约为45%;意识障碍者约为70%;放置肠内喂养管约为50%;气管插管约为50%~75%[2]。脑外伤常伴有意识丧失或吞咽障碍容易发生误吸,近年来通过对我院30例脑外伤患者误吸的发生及预防护理,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0月我院脑外科发生误吸的30例病人,其中男22例,女8例;年龄50岁~80岁;脑血管意外7例,脑挫裂伤13例,硬膜下血肿5例,硬膜外血肿2例,脑干损伤3例;10例曾留置胃管。30例住院病人中1例发生窒息抢救无效死亡,2例死于原发性脑干损伤,2例死于脑疝,其余病人发生肺部感染伴或不伴高热,病人经积极救治及有效的防护措施未再发生误吸。

2预防与护理

2.1根据患者的年龄及病情等,适当加强对其误吸的防范,对长期卧床患者应注重误吸的防范[3]。

2.2患者增加活动可降低误吸的发生率[3]。在脑外伤患者病情许可的情况下鼓励并协助患者从床边活动开始练习。

2.3选择合适的进食,减少误吸的发生。研究发现[4],如果在没有特殊禁忌症的前提下,最好取坐位或半卧位,抬高床头30°~45°利于吞咽运动,减少误吸发生的机会。若进食时出现呛咳现象立即停止进食,使其侧卧位,鼓励咳嗽,轻叩背部,将食物颗粒咯出,减少误吸。

2.4采用饮水试验和标准吞咽功能评估(standardizedswallowingassessment,SAA)[5]对患者进行床旁评估,选择合理的进食方式,并且定期评估,降低发生误吸的危险。对于严重吞咽困难、呛咳、昏迷的危重病人,应及早给予胃管饮食,对可疑吞咽困难者或会厌功能不全者,应先做饮水试验,阳性者留置胃管。

2.5依据对患者吞咽功能的评估,选择合适的食物性状及进食程序,可降低发生误吸的风险。对于易发生呛咳和吞咽困难者,食物应以半流质、汤和水类食物容易引起呛咳、误吸同时注意食物温热适宜,色香美味,以增进食欲,引起吞咽反射。给有吞咽障碍的患者进食程序为:糜状食物加糊状液体、碎状食物加浓液,逐渐过渡到正常食物与稀液。

2.6及早治疗原发病及伴随症状。如肺部感染病人要合理抗感染治疗,对慢性胃炎高度警惕胃酸的反流。原发病的治疗对维持正常吞咽,避免误吸起到重要作用。患者误吸后易发生吸入性肺炎,误吸患者我们应及时报告医师予以抗感染对症治

疗。

2.7避免进食时食物误吸。教育患者要集中精力进食,防止呛咳,进食时在取半卧位或坐位的同时,要避免进食过急,待口腔内食物完全吞下后才进食第2口,饭后以温水漱口,去除口腔内的食物残渣。对于鼻饲病人,将胃管置入的常规长度延长7cm~10cm,使胃管前端在胃体部或幽门处,使注入的食物不易反流,且每次喂养前应检查并确定胃管在胃内方可进行每天早晨鼻饲流质前要回抽胃内容物确定胃残余量,一般认为应

反流物。

2.8避免口腔及咽喉部分泌物误吸。鼓励病人咳嗽、咳痰,对无力咳嗽而痰多的病人,应及时吸痰,勤翻身、叩背,促进呼吸道痰液咳出;及时清除口咽部的分泌物,同时做好口腔护理,保持鼻、咽及口腔的清洁卫生。对于留置胃管患者,

只能预防病人进食时食物的误吸,而不能阻止胃液反流性误吸。因此,对于这些病人,床边一定备好吸痰器,并抬高床头,防止误吸。

2.9注意陪护宣教,及时发现误吸。误吸易致窒息死亡,而及时发现以便尽早清除气道内误吸物是抢救成功的前提。对陪护人员进行预防反流、误吸的知识宣教与指导非常重要。一旦发现在喂食过程中发生呛咳、呼吸困难时,应立即中止喂食并准确评估是否有误吸并报告医生,加强陪护人员的培训和宣教,有利于防治误吸。

2.10急救。病人一旦发生误吸,应给予叩背,协助病人尽快咳出异物并清除口腔食物,使病人平卧,救助者握拳放于病人的剑突下向膈肌方向猛力冲击上腹部,造成气管内强的气流,使阻塞气道的食团咳出,为抢救病人的生命提供宝贵时间。必要时采取紧急气管插管吸出异物以挽救病人生命。

3小结

对脑外伤患者正确规范的护理,做到医护结合、护患结合,可以有效地预防和减少脑外伤患者误吸的发生率,及时抢救的可以降低误吸的后并发症的发生和死亡率,使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黄选兆.老年人误吸的临床探讨[J].临床耳鼻喉科杂志,2005,19(6):286.

[2]秦环龙.管饲喂养发生误吸的危险因素及防治.肠外与肠内营养,2003,10(10):10

[3]夏文兰,白姣姣,夏露,等.住院病人误吸发生现况的调查研究[J].护理研究,2009,23(11):2848-2849.

老年人吞咽障碍的评估范文1篇10

【关键词】脑卒中;鼻饲;护理

脑卒中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之一,意识障碍、吞咽障碍等为脑卒中的常见症状,多数患者因而不能由口进食,进而采用鼻饲营养,虽然鼻饲营养是维持脑卒中患者营养和热能需求,防止机体代谢及水盐电解质紊乱,促进患者康复的主要方法之一,但同时也会引起各种并发症及不良反应[1]。鼻饲的进行将由专业护理人员提供全面的专业服务使护理质量更有保证,各种相关并发症、不良反应均能得到及时清除和有效控制,保持患者的营养供给,降低病死率,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也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我科于2014年11月~2015年10月对52例重度脑卒中鼻饲的患者进行护理,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0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重度脑卒中患者52例,纳入标准:①年龄≥50岁;②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③入院后存在吞咽困难,给予留置胃管,鼻饲饮食。病例排除标准:患其他脑部疾病如帕金森、多系统变性、老年性痴呆等。

2.鼻饲管的置入及固定

2.1鼻饲管的置入:为防止置管过程中误吸发生,先吸尽患者口咽及鼻腔内分泌物,然后测量需要插入的长度,相当于前额发际至胸骨剑突处,一般成人为45cm~55cm。置管时撤去枕头,让患者头向后仰,用石蜡油胃管前端,左手托住胃管,右手拿住胃管前端,从鼻腔缓慢插入至咽喉部时,将床头抬高30°,将患者头部托起使下颌靠近胸骨柄,尽量靠近健侧,以增大置管时咽喉部通道的弧度,便于胃管沿咽后壁滑行,迅速将胃管插入胃内。

2.2鼻胃管的固定:如果鼻胃管不能妥善的固定很容易造成鼻胃管脱落,反复多次的插管,不仅会加重患者的痛苦,而且会引起胃液反流导致患者窒息死亡,因此必须合理的固定鼻胃管。我院常常选用3M丝绸胶布固定,一条约5cm,固定在鼻翼,一条约10cm。固定于面部靠近耳垂部位,这样既可牢固固定,也可增加病人的舒适度。每日更换胶布及面部胶布的位置,可有效的防止胶布松脱。

3.鼻饲的护理

3.1给予患者高鼻饲时将床头抬高30-45°,进食后30-60min后再将床头放下,有关报道,抬高床头30-45°进行鼻饲能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危险性。痰多者鼻饲前为患者翻身叩背进行吸清呼吸道内分泌物,鼻饲后减少患者咳嗽,避免在鼻饲后30min内进行深部吸痰,以免发生刺激性剧烈咳嗽引起食物反流而致误吸。每隔4h观察患者鼻饲管位置一次,并详细记录,进行胃肠功能的评估,监测胃残余量,如胃内容物大于100ml时暂停鼻饲,并监测胃肠功能情况,观察肠鸣音。

3.2营养液用量宜小,浓度由低到高。总量500~1000ml/d或遵医嘱。注入速度不宜过快,以60ml/h注入为开始剂量为宜,患者耐受几天后可调整为80~125ml/h。用药时应先将药片研碎,溶解后再灌入,每次喂食后要用50ml温开水冲洗胃管,防止堵塞。营养液应当天开启当天使用,切勿隔天使用。因为营养液开启后很易成为细菌的良好培养基,被细菌污染,导致腹痛、腹泻的发生。夏天开启时间相应缩短;输入的胃肠营养液温度要适宜,避免过冷或者过热。一般鼻饲营养液较为合适的输注温度在37℃~40℃,合适的营养液鼻饲温度,可明显降低腹泻的发生率。我们对肠功能部分或完全恢复的脑卒中患者,给予恒温肠内营养支持,避免了以往常规采用的定时定量针筒推注法造成的短时间内胃肠内渗透压高,易引起腹泻、腹胀的问题,且能维持肠道正常的屏障功能。

3.3防止误吸误吸是鼻饲严重的并发症。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期,由于吞咽困难、胃排空延迟、咳嗽反射减退等均可引起误吸。故鼻饲过程中,要防止脱管堵管。如发生误吸,应立即停止鼻饲,取右侧位,将头部放低,吸出气道内异物并抽吸胃内容物,以防进一步返流而引起更加严重的后果。

3.4鼻饲管的观察护理

(1)鼻咽部黏膜因胃管放置时间较长,会导致鼻咽部黏膜损伤。每周更换胃管1次,晚上末次喂食后拔出,第2天早晨从另一侧鼻孔插入。(2)防止堵管的发生。这种情况常因注入的食物未能全部碾碎或鼻饲液黏稠度太高造成,所以注入鼻饲饮食时应在鼻饲前后冲入20ml-30ml温开水,顺通胃管后方可注入鼻饲饮食。(3)注意观察胃管进入胃内的长度,如长度变,应检查胃管是否在胃内,防止胃管脱出或者随着胃蠕动可能滑入十二指肠内,需重新调整。(4)做好口腔护理,防止口腔及咽部的感染。(5)每次鼻饲时应先回抽胃液,观察胃液颜色,排除是否有消化道出血的可能,如无异常,再注入鼻饲饮食。

3.5鼻饲后的心理护理患者鼻饲后会有焦虑、烦躁等情绪,作为护士应该多与患者沟通,在工作中要仔细观察。鼻饲对于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期而言是一种安全、有效补充营养供给。护理人员应具备有关鼻饲方面的相关知识,加强责任心,做好健康教育,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患者的营养供给。这对于改善神经功能障碍,提高脑卒中患者康复期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鼓励患者配合康复医师,努力做好吞咽功能的康复训练。

留置胃管鼻饲是脑卒中昏迷及吞咽困难患者增加营养的最佳途径。脑卒中病人鼻饲的护理是一系统的整体护理模式,除了进行训练掌握鼻饲具体护理操作外,还应加强局部吞咽功能的康复训练、心理护理,加强与医师、营养师之间的协作。鼻饲已成重症脑卒中综合征治疗的必要手段。针对鼻饲的常见并发症,需要加强预见性护理,采取一些必要的护理措施。这对于改善神经功能障碍,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爱芳.脑卒中患者的鼻饲护理[J].黑龙江医药.2012(05)

[2]魏玉叶,黄利珍.大面积脑梗死80例鼻饲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10(25)

老年人吞咽障碍的评估范文篇11

关键词:脑梗死;吞咽障碍;护理观察

脑梗死吞咽功能障碍是急性脑血管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者可造成误吸、呛咳甚至危及生命。早期给予心理护理、进食指导、吞咽功能训练可最大程度地促进功能恢复,减轻残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脑梗死是神经内科常见的急重症,具有患病率、致残率、病死率高的特点[1]。而吞咽障碍是脑梗死患者的常见并发症,轻者只有吞咽不畅感或者出现误咽,重者可造成严重呛咳甚至引起吸入性肺炎,对患者预后造成不良的影响。目前临床主要通过咽部温度、触觉刺激,神经肌肉电刺激,调整食物性状及饮食方式促使患者能够安全、充分地摄取足够的营养及水分,减少误咽、窒息等意外的发生,近年来我科以常规药物治疗为基础并通过心理护理、饮食指导、康复训练等护理得到了良好的疗效,现综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以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在泾川县人民医院内一科收治的80例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为观察对象,其中男40例,女40例;年龄52~84岁,平均年龄68岁。所有患者经过头颅CT检查确诊,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梗死诊断标准[2]。排除标准:(1)伴有病情持续恶化、脑出血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2)伴有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或衰竭患者;(3)重度认知功能障碍及完全性失语患者。所有研究对象均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吞咽障碍诊断标准

临床上常用饮水试验诊断吞咽障碍,本研究中采用1982年日本洼田俊夫的饮水试验[3]评定吞咽障碍程度。操作方法:患者取半卧位,常速喝完37~40℃温开水30ml。判断结果:1次喝完无呛咳为吞咽功能Ⅰ级;分2次以上喝完且无呛咳为吞咽功能Ⅱ级;1次喝完,但有呛咳为吞咽功能Ⅲ级;分2次喝完且呛咳为吞咽功能Ⅳ级;不能全部喝完,呛咳明显为吞咽功能Ⅴ级。

1.3效果评定

显效:吞咽障碍明显改善,饮水实验评定达到Ⅰ级或者Ⅱ级;有效:吞咽障碍程度稍有改善,饮水试验评定由Ⅳ级、Ⅴ级达到Ⅲ级;无效:吞咽障碍改善不明显,饮水试验评定Ⅲ级以上。

2结果

根据疗效评价标准:其中显效30例,有效4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9.9%。

3护理观察

3.1.心理评估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多见于老年人,因多伴有多种老年性疾病、肢体活动障碍、言语障碍、生活无法自理,加之治疗周期长、各种监护措施多而有紧张、恐惧及焦虑心理,早期给予心理护理、进食指导、吞咽功能训练可最大程度地促进功能恢复,减轻残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作为基层医院,脑梗死患者多为农村留守老人,常因家庭经济困难、子女外出务工无人陪护、对疾病认知不够等原因而缺乏康复信心,此时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进行心理疏导,以提升患者康复的信心,增加患者治疗与护理的依从性。

3.2基础护理,监测生命体征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多为老年人,往往伴有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多系统基础疾病,应定时监测心电、呼吸、血压、体温、血氧饱和度、详细记录患者24小时出入液体量。保持患者口腔清洁,及时清理口腔痰液,防止口腔内感染加重吞咽障碍。温开水漱口,每天3~5次,患者宜取坐立位,身体稍前倾以防止误咽;口腔溃疡者以碘甘油涂抹患处,唇部干燥者涂抹石蜡油[4]。

3.3饮食指导,根据吞咽障碍的严重程度选择不同性状食物,早期或吞咽障碍较重者可给予酱泥状食物,如酸奶、浓汤、蜂蜜、豆腐花等,待吞咽功能稍恢复后可逐渐改为软食或粘稠液体状食物,如米粥、麦糊、蔬菜泥等;等到吞咽功能恢复较好时可逐渐给予烂面、馒头、馄饨、煮鸡蛋等半固体食物。急性脑梗死患者进食不当会引起严重的呛咳甚至吸入性肺炎,通常采用两种基本进食方法:肠内营养,可采用鼻胃管途径;肠外营养,可采用静脉途径。待患者意识清醒,可逐步试用经口进食,对于卧床患者取仰卧位,使头部前屈,偏瘫侧肩部以枕垫起,护理人员站于患者健侧,减少食物从口中漏出,以利于食物向舌部运送,避免逆流引起误咽。对于能下床活动者取坐直头稍前屈位,宜将头部能转向瘫痪侧80扩大健侧咽部,便于食物进入,以防止误咽[5]。

3.4吞咽训练,用棉签蘸少许冰水,轻轻刺激腭、舌根及咽后壁,然后嘱患者做空吞咽动作,寒冷刺激,能有效的强化吞咽反射,促进吞咽力度,每天3次,每次5分钟。

3.5发音运动,早期可教患者发“呀”、“啊”、“我”等字,利用单音字进行训练,促进口唇肌肉运动和声门的闭锁,每天3次,每次5~10分钟;后期可教患者读报纸上字体较大的简单语句,通过训练,逐渐恢复患者语言肌群力量与运动协调性。舌肌、咀嚼肌运动,教患者张口后将舌尽力向外伸出,先舔下唇及左右口角,转至舔上唇及硬腭部,然后将舌缩回,闭口作上下牙齿互叩及咀嚼动作,以增加舌肌及咀嚼肌的力量及运动的协调性[7]。

4讨论与体会

脑梗死吞咽功能障碍是急性脑血管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者可造成误吸、呛咳甚至危及生命。早期给予心理护理、进食指导、吞咽功能训练可最大程度地促进功能恢复,减轻残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多易出现烦躁、易怒和情绪抑郁、焦虑、悲观失望,严重影响治疗、护理的进行和疾病的转归。心理护理可以提高患者康复的信心,是完成康复训练的基础和保证。正确的进食指导和吞咽训练是吞咽功能恢复最重要的环节,护理人员应当耐心指导,使患者坚持正确的吞咽训练,提高康复效果。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重,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增加,脑梗死吞咽患者已经成为一个不小的人群,心理护理、进食指导及吞咽训练等护理干预措施可明显减少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发生呛咳、误咽甚至窒息,而且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尤其适用于基层医院,可避免过多的仪器治疗增加农村患者的医疗经济负担,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二版,2012:158.

[2]李红珍,王志红,吴冰洁,等.脑卒中患者的摄食―吞咽障[J].中华物理学与康复杂志,2002,24(5):279~281.

[3]大西幸子,孙启良,赵峻主编.摄食、吞咽障碍康复实用技术[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43.

[4]马本冬,高湘伟.脑卒中患者的社会支持状况调整分析及护理对策.中华护理杂志,2003,38(4):245-247.

老年人吞咽障碍的评估范文篇12

关键词:社区;脑卒中;康复护理培训;家庭护理;生活质量

脑卒中是临床高发病,是指急性脑循环障碍引起的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损,一般包括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致死、致残率高,据统计资料表明,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200万左右病例,幸存者大部分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其中致残者可达3/4,不同程度的丧失劳动能力,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1],也为家庭、社会造成沉重负担。患者家庭康复护理对本病的预后非常重要。本文探讨了家庭康复护理培训在社区脑卒中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2012~2014年的167例脑卒后居家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病例均符合我国脑血管病相关的诊断标准,经CT或MRI检查证实为脑卒中患者,均具有正常的文字理解能力,排除意识障碍、痴呆、文盲、完全性失语、精神疾病、恶性肿瘤、严重的心肝肺肾等器官疾病患者以及不愿意配合培训和随访者。本组167例患者中,男性102例,女性65例,平均年龄(73.8±10.1)岁;脑出血后74例,脑梗死93例;合并原发性高血压76例,高脂血症39例,糖尿病72例。

1.2方法成立脑卒中家庭康复护理培训小组,由高年资的护士、医师、心理治疗师、康复治疗师组成,事先进行小组成员内部的集中学习讨论,内容包括脑卒中疾病知识、各类相关量表的使用和注意事项、康复治疗和护理知识要点、生活指导、沟通技巧等,小组成员均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2]。然后制定具体的家庭康复护理培训计划、实施方案,培训时间为1次/w,30~50min/次,共培训24次,由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完成。培训对象包括患者本人、负责照顾患者的患者家属和家庭保姆等。培训内容分述如下。

1.2.1康复指导首先给予肢体、语言、视觉功能的评估,再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实施康复指导。对本组患者主要的康复训练指导包括:床上翻身、坐起、站立、平路步行、上下楼梯、语言和吞咽训练等。培训中正确指导患者各项功能的维持训练,加强肢体运动能力和改善步态训练,鼓励患者借助他人或自行使用辅助器具下床活动,以及如何防止跌倒。本单元的培训结束后,给患者布置力所能及的"家庭作业",家属监督其完成,下次培训前检查完成情况。训练的强度和次数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便达到康复训练的要求。

1.2.2生活指导指导患者及其家属正确布置环境和家具陈设,如室内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清新,冬夏两季使用空调和暖气调节适宜的居室温度,地面保持干燥,防范滑倒;改造过高的门槛,尽量减少障碍物;家具陈设尽量简洁,合理安置,常用物置于适宜高度位置;减少易碎品、易倾倒的重物陈设,消除安全隐患。指导患者正确利用健肢协助患肢活动,在生活中正确发挥患肢残存功能,例如穿衣裤时先使用健肢协助患肢进入,健肢后进入,脱衣裤时先脱健侧再脱患侧等。穿鞋不便的患者,指导其使用长柄鞋拔等辅助物品进行协助。饮食宜清淡低脂少盐少糖,营养均衡易消化,注重菜肴的色、香、味。鼓励多饮水,多进食蔬菜水果,防止便秘的发生,而且多补充水分还可避免血液过于黏稠,减少脑血栓形成机会。

1.2.3语言和吞咽训练指导对于语言障碍患者需加强沟通交流,指导其进行唇舌运动、口型及发音训练,鼓励患者进行单词或句子复述,但要避免强行逼迫。与其交谈时要考虑到患者年龄和文化程度、生活习惯等,尽量用其熟悉的名词和语句。预防患者误吸、误咽引起窒息、坠积性肺炎等,指导家属进行加强吞咽反射训练,如使用棉签蘸少量冷水轻轻按摩软腭、舌根、咽壁,嘱患者进行吞咽动作训练,和颊舌肌功能训练等等。

1.2.4心理护理指导脑卒中的康复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患者难免因进展缓慢而丧失信心,灰心丧气,甚至引起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活动,培训小组成员应关心患者疾苦,积极主动与其沟通,介绍恢复良好的病例进行宣教,营造轻松愉快的培训环境,增强患者及其家属的信心,减轻紧张、焦虑情绪,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配合家庭康复护理。对患者抑郁程度进行评估,并分析引起抑郁的相关因素,指导其正确表达情感和需要。向患者家属讲解家庭支持对康复的重要性,鼓励多陪护患者,鼓励患者积极参与有益身心的文娱活动,如听戏曲、跳交谊舞、下棋、读书看报等等。鼓励患者多做户外活动。抑郁程度严重者,建议服用抗抑郁药辅助治疗。

1.3评估项目及标准[3]在培训期前后分别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4]、WHOQOL-100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17项版本)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生存质量和抑郁程度进行评定。Barthel指数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越强。WHOQOL-100量表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生存质量越好。汉密顿抑郁量表总分>24分表明可能为严重抑郁,17~24分表明可能为中等抑郁;7~17分为轻度抑郁,

1.4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运用t检验对计量数据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进行计量资料分析,P

2结果

脑卒中患者的Barthel指数、WHOQOL-100评分、抑郁评分见表1,家庭康复护理培训后,患者的Barthel指数、WHOQOL-100评分较培训前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目前我国脑卒中的发生率高,且大部分治疗后留有残疾,严重影响者我国居民的生活,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深重的负担。且大量调查研究表明,脑卒中的康复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即使逐渐康复,患者还会伴随一些偏瘫等症状,日常生活受到限制[5],因此出院后的家庭康复护理非常重要。

临床工作中可以见到很多脑卒中后出院的患者由于没有进行恰当的康复护理,从而造成较重的肢体运动障碍、言语障碍等,对其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脑卒中致残率高、并发症和合并症众多,需要专业性的康复指导。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利用专业优势,走进社区进行脑卒中患者的家庭康复护理培训,使脑卒中患者真正在院外也能享受医疗资源,掌握更多的疾病保健知识,学习科学系统的脑卒中康复护理方法,从而促进了疾病恢复,改善了生活质量,有助于身心健康,尽早实现回归社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研究实践证明,经过家庭康复护理培训后,本组脑卒中患者的Barthel指数、WHOQOL-100评分、抑郁评分均较培训前改善,表明家庭康复护理培训能有效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生存质量,减轻抑郁程度,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张琳.中老年脑卒中患者康复期的社区护理干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5):80-82.

[2]郭丽梅,安成芳.脑卒中患者社区护理和家庭疗养康复效果的对比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旬刊,2012,(11).

[3]潘敏.康复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02-103.

  • 下一篇:纳米技术治疗范例(12篇)
    上一篇: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办法范例(12篇)
    相关文章
    1. 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办法范例(12篇)

      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办法范文篇12013年全县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市第三次党代会、县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认真落实全国、省、市教育工作会议部署,以科学发展观..

      daniel 0 2024-04-16 20:56:13

    2. 机械创新设计方案范例(12篇)

      机械创新设计方案范文关键词:机械结构;设计;创新引言机械结构的整体设计的实现是基于完成了总体设计的前提下,只有把整体的设计完成了才能够实现接卸结构的调整。那么这样做的..

      daniel 0 2024-04-16 20:24:30

    3. 机械创新设计方法范例(12篇)

      机械创新设计方法范文篇1关键词:现代;机械工程;设计;特点;创新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A前言在进行机械设计的过程中,创新思维有多种工作的手段。如果将这些手段与方法合理应用..

      daniel 0 2024-04-16 20:24:13

    4. 网络安全服务培训范例(12篇)

      网络安全服务培训范文论文关键词:计算机培训方案设计一、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和理念始终坚持学员至上、质量为本、注重实效”为工作原则,采取理论授课与实践操作交互进行..

      daniel 0 2024-04-16 19:53:19

    5. 城市用地的价值范例(12篇)

      城市用地的价值范文篇1Cihaf中国城市房地产投资价值报告摘要从区域视角看,我国的城市房地产投资价值分布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分布特点一致:东部城市的房地产投资价值普遍高于中..

      daniel 0 2024-04-16 19:52:13

    6. 商业的空间设计范例(12篇)

      商业的空间设计范文1篇1在现代商业建筑中,现代商业体成为主要的建筑类型,近年来现代商业体建筑规模及建筑功能不断扩展,成为城市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需要做好现代商业..

      daniel 0 2024-04-16 19:20:42

    7. 数控机床的组成及工作原理范例(12

      数控机床的组成及工作原理范文篇1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数控机床的控制部分已经从硬件为主的数控装置发展成硬件、软件结合的计算机数控系统。由于数控机床是根据事先编好的程序..

      daniel 0 2024-04-16 19:20:13

    8. 兽医流行病学研究范例(12篇)

      兽医流行病学研究范文1中美兽医教育体制的差异由于中美两个国家在兽医教育的体制上的根本不同,国内有些人对美国兽医学博士学位的定性和理解比较混乱。我国的兽医学教育设置..

      daniel 0 2024-04-16 18:4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