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土壤的思路与方法范例(3篇)
改良土壤的思路与方法范文
关键词:绿肥种植;农业;生产;作用
中图分类号:S1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2-0151-1
高寒山区的耕地中大部分为中低产田地,肥力较差,农作物单产不高,阻碍着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方向进一步发展。因此,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增加农业效益,使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山区土肥工作的首要任务。培肥地力的主要措施是对耕地增加有机肥投入,增加土壤养分,改善土壤结构,从而提高土壤肥力。由于山区的野生有机肥源较少,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加之农民贫困面大,厩养牲畜逐年减少,走传统的以山养畜积肥肥田困难,主要走以田养田之路。同时,农作物秸秆大部分不能还田,因此,有机肥源远远满足不了培肥地力的需求。
1绿肥生产存在的问题
在社会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促使农业走高产优质高效之路,种植业的结构调整,从而导致绿肥推广面临着新的问题:一是一些经济作物面积扩大,种粮面积缩小。为保证粮食产量稳步增长,改变过去重大春轻小春的思维模式,在小春上扩大种粮面积,从而绿肥种植面积被挤压;二是在发展绿肥上投入少,优惠政策大幅度减少,抑制了农民种植绿肥的积极性,给推广工作带来一定困难;三是各级领导重视不够,行政措施不力,推广力度不大,面积发展速度缓慢;四是绿肥籽种亩产低,且生育期长,收购价又低,从而难以大面积稳定推广。
2绿肥种植的基础条件
2.1土壤情况
高寒山区土地资源丰富,土壤类型较多,主要土壤类型有黄棕壤、暗棕壤、紫色土等,但这些土壤养分含量低,生态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粘、酸、瘦、薄等成为高寒山区土壤的主要障碍因素,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而绿肥则以其养分含量丰富全面,能改良土壤理性化性状,增加或提高土壤养分、保水、抗旱等一些特点,对培肥各类土壤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农田基本建设中新建成的水田和坡改梯地效果更为显著。
2.2耕作制度
从耕作制度看,七十年代起,种植方式从一年一熟发展到一年两熟或多熟,提高了复种指数。尤其是近几年来,为提高土地产出率,改变过去单作为粮肥混作、间作或宽幅宽种,大大提高了亩粮食产量。
3绿肥种植在高寒山区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3.1绿肥为发展高产农业奠定基础
从土壤肥料工作角度考虑,单就绿肥而言,能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高产量。从实施以绿肥推广为主的“沃土工程”,并配合良种良法,地膜覆盖,营养钵育苗移栽等综合措施。绿肥是高效、低耗、节能的养地作物,以亩产1500kg来计,相当于增加尿素30kg、磷肥20-25kg、钾肥23-26kg,可见绿肥增粮效果明显。
3.2绿肥为优质农产品提供条件
近几年来,由于偏施化肥,有机肥施用比例下降,各种营养元素比例失调,加之农药施用量增大,造成土壤污染,使农产品质量下降。因此不断增施有机肥来改善作物养分供应,提高产品品质,而绿肥是一种很好的有机完全肥料,能满足作物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
3.3节省劳动时间,减轻劳动强度
高寒山区田间送肥远、难度大,而种植绿肥就地翻压,减少了送肥运力,减轻了农民群众的劳动强度。
3.4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
种植绿肥,增加生物覆盖,减少耕地,降低雨水冲刷和风浊。特别是冬春季节使荒凉的大地覆盖上绿肥,变成生机盎然的景象,明显地改善了生态环境。另外,绿肥能有效地利用上季农作物残留的化肥,降低耕地污染,使农业走上良性循环之路,绿肥吸收和保持的水分有利于下季作物生长发育,为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4发展高寒山区绿肥种植的对策
当前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农业工作的主旋律,开发有机食品是农业发展的方向,加强有机肥建设调整肥料结构是土肥工作的重要任务,必需有明确的发展思路。
改良土壤的思路与方法范文篇2
关键词:城市建设;园林绿化;园林用土;生态改良;合理调配;储备机制
中图分类号:TU986.3文献标识码:A
在城市园林绿化的实施过程中,苗木的种类、规格、外形、栽植与后期管理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而对立基之本的土壤却少有要求或敷衍了事,要么土壤质量差,各种建筑与生活垃圾混杂其中;要么贫瘠,缺少植物生长所需养料;或者土壤合格但深度不足,难以满足植物生长要求,在这种先天不足的情况下,以现有管理制度与管理条件,奢谈通过后期施肥来改良土壤肯定是不现实的。我们也想回填好土,却突然发现,占用无数耕田(具备良好土壤)的城市,竟然到了“无土”可用的地步。
1问题提出的必要性
植物生长不良的现象在城市比比皆是,这其中有植物本身、养护管理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更有土壤的原因。健康茂盛的景观秘诀是良好的土壤质量,通过了解土壤不同类型的肥沃程度,是建设可持续景观的重要开端。植物对土壤的要求,主要体现在深度和理化性能2方面,尽管不同植物对土壤的要求不尽相同,但总体来说,透气透水良好、深厚肥沃的中性土壤适合多数植物的生长。不合格的土壤,抑制了植物长势,增加了植物病虫害的感染率,降低了植物成活率与观赏价值,提高了后期的养护难度和成本,浪费了宝贵的植物资源和城市建设中本已有限的资金,由此影响了植物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充分发挥,更无从谈起城市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城市在发展,园林绿化的标准也要提高,要保证植物生长的良性循环与可持续性,前提之一是提供合适的土壤并为土壤的合理使用创造条件与环境,由此探讨城市园林绿化用土问题就很有必要性,尤其在适合植物生长表层土壤较薄的地区(如合肥)更具有现实意义。
2解决该问题的具体措施
笔者从城市建设的整体性出发,结合园林绿化行业的自身特点,提出以规划设计为源头、调配与改良为核心、辅助相关机制的系统解决方法。
2.1尊重自然,倡导场所的个性化设计现状场地中丰富的地形地貌是地域的特征,如把环境中这些因子纳入设计视野中,尽量避免对环境大动干戈,也许会使设计本身具有更多魅力和特色,也为设计人员的个性展示创造了条件。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不但使地理文脉得到延续,创造了丰富的城市肌理,也为建设时土壤的合理利用提供了有利的前提条件。合理的规划应是寻求人与生存环境之间的最佳关系。当前社会最显著的特征不是发展的规模,而是完全蔑视自然,忽视地形、表土、气流、水文、森林和植被。我们用推土机思考,用30码的铲土机在规划,不顾现状、视场地为白纸的规划,实际上成了规划者的自我显耀,是对历史的漠视,是对自然的藐视,人类为此已经付出太多的代价,但我们至今似乎还没有完全清醒,就如我们仍然在重蹈别人先污染后治理的旧辙。尊重历史,尊重自然,就是尊重人类自己。没有人类,自然已经存在了几十亿年,而没有自然,人类能生存多久?
2.2合理调配,建立信息共享网络目前中国多数城市建设处于快速扩张阶段,每年征用大量农田,建设过程中,由于没有采取相应合理措施,缺乏整体性考虑,浪费了大量优质土壤。较可行的办法是在场地“三通一平”前,对优质表土要保存。场地内如有条件且建设需要用土,可就地中转集中存放,待土建完工后回填至绿地内;若场地有限或无需用土,可就近调配至城市区域内需土地点。城市的建设是一个不间断连续过程,理论上多余土壤能在城市区域内有效地利用而不必运到城外,往返运输不但影响正常的城市生活工作秩序,也造成了能源浪费和空气污染。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一时无法消化,可集中运输至城市某一指定场所,储备起来,作为城市绿化的调配用土。要实现上述措施,实现土壤的合理利用,必须建立一个信息共享网络,对一个城市的建设有总体地控制与了解,并能统一协调。
2.3生态改良,实施绿化用土储备制度调配新建设用地的优质土,对于高速发展的城市建设来说是远不能满足需要的,而从农田取土的后果更严重,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只会使破坏转移化、扩大化。解决城市用土危机的根本出路在于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改良不合格土壤,并根据城市建设的需要有计划地储备相应的量。
下面几种城市代谢物,如能经过一定措施处理,不但能增加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的透气透水性,调节保湿性与酸碱性,固定其中危害人类健康的重金属,还能一定程度上实现城市区域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和物质再利用,体现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这也是废物处理的一个既经济又环保的途径。①植物垃圾。每年城市中都会有大量的枯枝落叶等植物垃圾,燃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最好的办法是让它进入生物循环链,经粉碎机集中粉碎后,可作生态型铺装材料使用,环保节能,也可沤制成有机肥料,掺入土中改良土壤。②淤泥。城市湖面清淤的淤泥和污水厂沉淀淤泥,富含有机质,但直接使用对植物容易造成伤害,可行的办法是经处理后改良用于绿化用土。③粪便。无害化处理后改良土壤。④污水。结合污水的生态化处理,改良贫瘠土壤,使其恢复成具有生产力的土地。⑤生活垃圾。可转化为有机肥改良土壤。
城市储备和改良土壤需要一个较大的场所,可利用城市垃圾处理厂或城市废弃地等,一方面节约了土地资源,同时也可结合园林绿化改变现状场地的脏乱差的面貌。
2.4区别对待,合理使用优质土壤更换土壤过深,对植物生长当然无害,但不是经济的做法。优质土壤是有限的,不同植物对土壤的要求不一样,乔木、灌木和地被对土壤的深度要求也不一样,要区别对待,有效合理地使用有限资源,达到优化的目的。
2.5配套机制,保证措施的落实制定有关绿地种植土壤的强制性规定,健全行业主管部门机制机构,充实监理公司园林人才,形成与建筑行业类似的审批监督验收程序,不光有苗木规格质量和栽植规范,也应该强调土壤的要求。另外,由于优质土壤的调配牵涉到建设、园林、交警、市容、环保等多部门,因此要区别于一般的渣土,在手续上和经济上应给予实质性的帮助。
3结语
土壤就如隐蔽在城市地下的基础设施一样,虽然它对绿化的作用表现不那么直接,但丝毫不能削弱它对我们的重要性,植物的后期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土壤的质量。土壤也是资源,合理利用也是节约型社会的具体体现。让我们从细节做起,从基础性工作做起,不断进步和完善,逐步建立一个成熟而发达的园林行业。
参考文献
改良土壤的思路与方法范文
谢勤,农艺师,现任江汉石油管理局农林处园林工程公司党支部书记、副经理。长期从事苗木种植养护及园林绿化设计、施工组织工作。
城市行道树能为城市人民提供绿荫,调节与改善街道小气候;能防止风沙和水土流失;能净化城市空气、阻滞烟尘:能减弱噪声,给城市人民创造优美的生活环境。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建设的加快,因为土壤板结、营养面积小、土壤营养恶化等原因经常引起行道树生长不良甚至死亡。因此,加强对行道树的养护管理是城市园林管理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们对行道树生长情况作了深入的研究,包括进行了一系列的观察和土壤测定,对行道树树势衰弱的原因有了初步的判断,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行道树的复壮途径。
行道树生长衰弱的原因
土壤透气性差树木一般在土壤容重低于145g/cm3时才能正常生长,但现代城市中人口稠密,土壤受到了频繁、严重地践踏,土壤容重达1.5g/cm3~1.8g/cm2。在这样板结坚实的土壤中,土壤孔隙度变小,含氧量减少,树根就会窒息死亡,即使不死也会导致树势衰弱。
营养面积小城市道路下分布着各种管线(如水管、电力电缆、通信光缆、热力管道、煤气管道等等),它们挤占着行道树有限的地下空间。而另一方面,树池空间留得太窄太小,上口大多为一平方米甚至不足一个平方米,而且树池外全用水泥铺面;在热衷于栽植大树、追求立竿见影的绿化指导思想下,栽上10cm上的大树后,根本就不能满足树正常生长的需要。在自然状态下,树木根系的水平分布范围通常与其树冠的垂直投影一致,甚至大于其投影面积,而根部有吸收功能的须根多分布在其根系。随着树木逐年长大,其根系也不断扩大,这样才能保证有足够的水分和养分供应其生长的需要,并且保持树木直立挺拔而不倒。一旦树木赖以生存的地下空间过于狭窄,树木根系不能向外扩展,致使根系发展不平衡,这种不平衡进而导致树冠发育不平衡,最终树干倾斜或倒伏。同时,由于树木地下生存空间的狭窄,很容易造成根系伸出地表,造成路面隆起不平。
土壤营养恶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人类活动直接造成土壤营养恶化。如美容美发店、餐馆饮食店、汽车修理店、洗车、夜市烧烤店等等大量商业门店的废弃化学物,给城市土壤留下大量的有害物质,如酸、碱、盐、油脂等等,造成城市土壤和水体污染:而城市工业污染更为严重,废水中含有的有害物质如酚、氰化物等,它们沉淀于土壤中,土壤结构被破坏,土壤变得板结,并使土壤贫瘠化和盐碱化,严重影响树木的生长,甚至造成树木死亡。另外,城市道路土壤中含有大量建筑废弃物,它们对行道树的生长也产生不利的影响。
土壤积水,排水不畅。树根的深度因不同树种和土壤质地、土壤水分的情况而异,大多在1m~2m间。土质疏松,透气性好,地下水较深的地方,根系就长得深些;土壤密实,透气性差,地下水浅的地方,根系就浅些,目前城市中的行道树多生长在透气不良的土壤中,有的甚至分布在地表5cm~10cm的表土层内,遇到高温季节,尤其是干旱时,很容易造成须根生长不良或植株死亡。
解决行道树衰弱的途径
改良土质,提高土壤透气性。不同土质的土壤,透气程度是不同的,改造粘土最好掺1/3以上的河沙以利透气。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们曾对城市建筑物前的雪松进行换土施肥工作,其效果显著,至今仍生长良好。城市行道树位于人行道上,由于行人践踏,土壤板结严重,我们可以在树周围埋树枝或粗木屑,结合换土施有机肥以增加土壤孔隙度。具体做法是:沿树冠边缘正下方在树干四周按辐射状(依根生长方向)由树外向树内、由浅入深挖开土壤,在发现树根处挖直径1m、深80cm以上的树坑(或宽60cm~70cm、长2m的沟,挖时尽量少伤树根);然后在坑底放入10cm厚的砾石或碎砖瓦,以保持底层有良好的渗水性;再在砾石上覆盖厚10cm~20cm富含有机质的沙土(或园土或沙土掺厩肥、堆肥、化肥等);沙土层上埋2层~3层厚20cm左右的枝条,每层枝条之间铺上10cm-15cm厚的沙土:最上面覆土15cm以上。
保持地下良好的排水。土壤即使经过改良,如果排水不畅,同样堵塞其内的透气孔隙。因此,要经常检查排水情况,发现排水不畅,要增设沟、管、井等排水设施,在雨季尤应如此,才能使土壤内过饱和水分经排水设备导入地下。
解决人行道铺面的透气性,当前,城市人行道铺装多用水泥砂浆作垫层,上面用水泥砖铺面;有的用石材铺面,还有的人行道干脆用水泥混凝土直接封面。这种铺装造成自然降雨白白流失而不能渗入土壤,树根得不到充足的水分。由于雨水不能渗透到土壤中,土壤中二氧化碳和其它有害气体不能及时排出土壤,而树根和土壤微生物活动需要的氧气也不能及时被传送到土壤中。因此,即使我们改善了下层土壤的透气性,树根也会因为这种铺面而无法得到水分和氧气。所以我们必须改进人行道的铺装方法,改用透气砖或用耐践踏、透气性好的建材产品铺面,解决人行道铺面的透水、透气性。
在这点上,我们可以借鉴古人的经验。例如,北京古城中的铺地砖平面呈长方形,断面上大上小,立体面呈梯形。铺设地面时,砖缝不加勾砌,砖与砖之间形成三角形孔隙。砖下衬砌的灰浆是厚10cm的白灰胶结土(灰土层),有一定硬度足够承受来自砖上面的压力,并可渗水;灰土层下面是一层厚8cm-10cm的灰黑土(肥土层),掺有大量有机物质;肥土层下面为自然黄土。这种铺面古老但科学,解决了人行道面的透气、透水性,植物生长基本不受影响。
-
有效教学论文范例(3篇)
有效教学论文范文篇1有效教学需要树立以下理念:有效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些反..
-
有效资本市场的概念范例(3篇)
有效资本市场的概念范文篇1特别是进入6月以后,对中小型、反向收购上市公司的信任危机逐渐演变为对中国概念公司的群体性信任危机。一些证券经纪机构纷纷调整对中国概念股票..
-
法学专业就业前景范例(3篇)
法学专业就业前景范文众所周知,旅游业不仅是一个服务性很强的产业,还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它需要大量的有一定专业理论、有熟练的实际操作技术、懂得基层管理的中高级服务和..
-
法学专业实习论文范例(3篇)
法学专业实习论文范文关键词:地图学与GIS专业;创新型实习模式;评价指标体系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2-0015-04近年来,随着GIS(GeographicInformation..
-
法学专业和法律专业的区别范例(3篇
法学专业和法律专业的区别范文篇12018年即将过去,本所在区司法局和街道司法所以及各社区的关注和支持下,各项法律服务项目按期完成。年度法律顾问工作报告如下:一、建立机制、..
-
法学专业培养方案范例(3篇)
法学专业培养方案范文篇1【关键词】培养方案;文科专业【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1-0014-02为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和“十二五”经济建设和..
-
简述学前儿童的健康特征范例(3篇)
简述学前儿童的健康特征范文篇1一、更关注儿童阅读兴趣的变化以及阅读我们所处的网络时代,被称为读图时代、视觉时代。在电脑和电视机前成长的一代,他们的审美趣味发生了悄然..
-
劳动经济研究范例(3篇)
劳动经济研究范文关键词:劳动经济学;实验研究方法;应用abstract:inthepastfewdecades,experimentalresearchmethodsshowedasteadyincreasetrendineconomics,especiallyin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