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范例(3篇)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范文
[关键词]法的原则;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社会本位
经济法基本原则是经济法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其对经济法的理论建构与实践运作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学者们对此已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至今仍众说纷纭,故而颇有进一步研究之必要。
一、经济法基本原则的含义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既是经济法的基本问题同时也是法理学的研究范畴,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法的原则这一概念的外延之一。对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的认识离不开对法的原则的研究。法的原则是法的要素之一,是可以作为规则的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稳定性原理和规则。张文显教授指出原则的特点是不预先设定任何确定的、具体的事实状态,没有规定具体的权利义务,更没有确定的法律后果,它指导和协调全部社会关系或某一领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调整机制[1]。刘作翔教授认为,法律原则是指一定范围的法律规范体系的基本精神、指导思想,是具有综合性、本源性和稳定性的根本准则。根据原则的普遍性和稳定性的角度,法律原则可以划分为公理性原则和政策性原则;根据内容的概括性和普遍性程度可以划分为基本原则和具体原则,其中基本原则体现法律更为一般的精神,是所有法律部门或许多法律部门需要共同遵循的基本准则[2]。法律原则的作用体现在它是国家政策要求和法律的具体规则和制度之间的中介,缓和立法中的价值冲突;在法律适用过程中法律原则指导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填补法律空白,规范和引导自由裁量权的行使。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统摄经济法这一法律部门的法律原则,在这一法律部门内部应该具有最高的普遍性、概括性,体现经济法的本质属性,是整个经济法的指导原则。关于经济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学术界对其有不同的理解。比如,李昌麒定义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规定于或者寓意于经济法律之中的、对经济立法、经济守法、经济司法和经济法学研究具有指导和适用价值的根本指导思想或规则。”史际春认为:“经济法基本原则是经济法宗旨的具体体现,是经济法的规范和法律文件所应贯彻的指导性准则。”漆多俊定义为:“经济法调整原则一般是指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即经济法作为部门法其所有的法律规范及从其制定到实施的全过程都必须贯彻的原则。”法律的基本原则是法律在调整各种社会关系时所体现的最基本的精神价值,反映了它所涵盖的各部门法或子部门法的共同要求。因此,笔者认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可以定义为:经济法基本原则是经济法理论研究和经济法治实践中特有的最基本的精神本质和价值追求,是经济法理论研究和经济法治实践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准则。
二、现有经济法基本原则理论及评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不断发展,对经济法学基本原则进行研究的学者日多,观点层出不穷,蔚为大观。有学者进行统计国内关于经济法的基本原则较有影响的学说就有三十余种。综合分析国内学者对经济法基本原则的揭示,目前有代表性的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
1“.一原则说”,该说认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只有一个,即维护社会总体效益,兼顾各方经济利益[3]。2“.二原则说”,该说认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二,一是计划原则,二是反垄断原则[4]。3“.三原则说”,依该说,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应当是平衡协调原则,维护公平竞争原则以及责、权、利相统一原则[5]。4“.七原则说”按照该说,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七个原则,即资源优化配置原则、国家适度干预原则、社会本位原则、经济民主原则、经济公平原则、经济效益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6]。
综观上述诸说对经济法基本原则的表述及论证,笔者以为,大都存在程度不一的缺失,这主要反映于:
1.将非法律的原则表述为一种法律原则,如资源优化配置原则。资源优化配置是指资源在生产和再生产各个环节上最有效的流动和利用,其并未反映权利义务运作之要求或特点,严格来说将之作为一项经济学原则更加适合。2.将法律的一般性原则表述为经济法所特有的原则,如责权利相统一原则。依史际春、邓峰先生的观点,“责权利相统一原则主要是指在经济法律关系中各管理主体和公有制主导之经济活动主体所附的权利(力)、利益、义务和职责必须相一致,不应当有脱节、错位、不平衡等现象存在”。但是,责权利相统一原则固然是经济法应当确立的一项准则,但其并未反映或体现经济法之特质,而是各法律部门都有体现,并且该法律原则亦并非法所独有,兼可为行政管理和经济运行的原则。3.将经济法部门法的原则错位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如邱本先生的“计划原则”或“反垄断原则”。虽然经济法基本原则取决于对经济法调整对象的认知,但即使就邱本先生所主张的经济法体系包括计划法和反垄断法两部分的观点来看,计划原则与反垄断原则也仅仅是经济法部门法之原则,而无法涵盖经济法之全部和整体。4.将经济法价值作为经济法原则。经济法价值与经济法基本原则是迥然有别的,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经济法价值的集中体现,但并不是经济法价值本身。但经济民主、经济公平、经济效益等原则,笔者以为,更应视将其为经济法价值范畴,作为经济法基本原则,则难以契合作为原则本身的内质和要求。5.将经济法的调整方法为经济法原则,如史际春、邓峰先生所主张的“平衡协调原则”。在他们看来“平衡协调原则是指经济法的立法和执法要从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整体利益出发,来调整具体经济关系,协调经济利益关系,以促进引导或强制实现社会整体目标与个体利益目标的统一”。从其表述中,不难看出平衡协调原则主要强调的是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所使用的方法或手段。而法的一般意义上,法律原本就是利益之调节器,正如博登海默所指出的那样,“法律的主要作用之一乃是调整和调和种种相互冲突的利益,无论是个人利益还是社会利益”[7]。耶林也同样指出,“法律的目标是在个人原则与社会原则之间形成一种平衡”[8]。因而,平衡协调各种关系和利益,不仅经济法使然,其他部门法亦同样如此。其二,平衡协调就其本质而言,作为一项调整方法更为允恰。[论文网Www.LunWenData.Com]
三、经济法基本原则确立的前提和标准
我国经济法学界对于经济法基本原则内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种情况一方面反映了研究者已经认识到经济法基本原则问题是经济法基础理论的一个基本范畴,应加以研究;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对该问题的研究还仅处于表面化阶段。由于对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独立地位、精神实质等问题至今还没有比较准确的认识,学界还没有达成共识,从而导致对经济法基本原则的研究不够深入,甚至对经济法基本原则的含义及确定标准都存在模糊的认识。以至许多学者依据各自对于经济法调整对象和经济法本质特征的认识,建立经济法基本原则的确定标准,导致学界对于这一问题争论不止。
笔者认为,经济法的基本问题是经济法学研究问题系统中的子系统,与经济法学其他理论的研究息息相关。特别是关于经济法的研究对象、本质特征、价值取向的研究对于经济法基本原则的最终确立至关重要。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相对于经济法规则来说具有更高的普遍性、稳定性和抽象性。它体现了经济法的一般规律,统摄整个部门法。因此,要想准确的界定经济法的基本原则需要以下几个前提:1.对经济法调整对象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虽然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研究自经济法学研究兴起即以开始,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意识形态缩合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所限,对于经济法调整对象的研究一直没有取得长足进展。直到近期,随着社会进步和相关立法进程的加快,对于调整对象的研究才有了较大的进步,但仍未达成普遍共识。唯有经济法调整对象的研究取得突破,在学界形成通说,经济法基本原则的研究才有根基。2.经济法体系相对稳定。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立法任务繁重。经济法作为调整经济运行的重要部门法正处在扩张发展时期,新的立法不断出现,一方面扩展了经济法学的研究视域,另一方面也为确定经济法学研究范围带来了一定困难。对于新兴边缘领域是否作为经济法研究对象存在的争议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于经济法基本原则的界定。基本原则自身稳定性和高度概括性之间的紧张关系要求对于基本原则的概括必须以经济法部门相对成熟稳定为基础。
在此前提上,应当首先确定经济法基本原则的界定标准,使学界之论争具有相对固定框架,以利于理论的构建成长。笔者认为,依据经济法基本原则的内涵与特性当有以下界定标准:
1.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应当统摄整个经济法律部门,这是经济法基本原则的普遍性要求。
2.经济法基本原则应当涵盖经济法的基本内容,体现为经济法调整对象的高度概括和抽象。
3.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应当体现经济法的核心价值。
4.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应当体现我国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
综合以上考虑,笔者认为现阶段可以提出确定经济法基本原则的标准,同时确定经济法原则群,此原则群应当符合法律原则的基本要求但较基本原则要就较低,且具备更强的灵活性以指导目前的经济法律运行,待经济法律部门发展成熟并相对稳定时,总结经济法学长期研究的经验,借鉴国外研究的成果进而总结界定我国经济法基本原则。若非如此,非但目前研究难以达至合理结论,且浪费大量时间物力,是我国经济法其他问题研究受到掣肘,影响经济法学的长期发展,甚至影响经济立法和国家经济运行,实乃得不偿失。[论-文-网]
[参考文献]
[1]张文显.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理论、方法和前沿[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57.
[2]刘作翔.法理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77.
[3]漆多俊.经济法基础理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
[4]邱本.经济法的基本原则[J].法制与社会发展,1995,(4):22-28.
[5]史际春,邓峰.经济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164.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范文篇2
A.课程简述
1、课程性质2、课程价值
本课程涉及音乐教育的历史发展、哲学原理、美学原理、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原理、心理学原理、课程和教学原理、测量和评价原理等范畴,并结合本专业的特性,介绍音乐教师教育和研究性教师的基本知识。围绕音乐教育这个核心,本课程在多门学科范畴内,运用这些学科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对音乐教育的广泛问题给予多角度的阐释。学习本课程能够使学生学会将音乐教育的各种现象和问题,纳入上述多种学科的范畴内,运用经过学生融会贯通的这些学科的传统的和现代的观点,分析和解决自己遇到的音乐教育的各种问题。它是所有学习音乐教育或有志于了解音乐教育的学生应当牢固掌握的1门重要专业课程。
3、课程目的
(1)总体目的
本课程的设置,旨在使学生在从历史、哲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课程论和教学论、测量评价、教师教育、研究方法的角度,了解这些范畴的基本知识,形成自己的独特观点,掌握描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从事音乐教育工作奠定广泛而坚实的理论基础。
(2)具体目标
本课程本着“厘清范畴、形成观点、掌握方法、解决问题”的目标原则,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
1、明确本学科涉及的各个基本范畴和相应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2、掌握本学科各基本范畴的基本知识,包括历史上相关的人物及其研究的对象、思想、方法和结论,构想进1步探究的可能性。
3、使用本学科的方法,设计和实施自选或教师建议的研究项目。
4、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表现出研究和学习的兴趣以及具有个性的研究设计思想。
5、了解主要的教育哲学、美学、心理学观点,在理解这些观点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初步看法,并运用前人和自己的观点解释音乐教育实践中实际问题。
6、了解主要的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这些知识来解释音乐教育实践中的相应问题。
7、了解课程的分类、要素和过程,解释音乐教育实践中的课程和教学课题。
8、理解教育测量和评价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工具,了解国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国际的评价新概念和方法。
9、理解研究型教师的含义,以及音乐教育研究的方法和课题。尝试使用本学科的方法,设计和实施自选或教师建议的研究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表现出研究和学习的兴趣以及具有个性的研究设计思想。
10、了解音乐教师教育在国内国际的发展趋势和最新动态,在自己的发展规划中运用这些知识。
4、课程内容
(1)内容选择原则
1、根据课程性质和目标的定位,本课程的内容选择原则为:
(1)现实与历史、教科书与经典原著相结合的原则:课程内容既选择本学科的现有范畴和知识,又选择相关的历史知识尤其是有关的教育原著,要求学生在浏览原著的基础上,运用历史的和发展的观点,来理解教科书表达的影响音乐教育的各种观点的历史渊源,以及各种观点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和局限。
(2)系统与开放相结合的原则:课程内容既选择相对稳定的知识体系,又引进本学科的最新进展,鼓励和敦促学生追踪最新的音乐教育观点和和方法。
(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本课程的内容属于理论性质,同时,教学内容的选择又顾及这些理论知识与音乐教育教学实际的结合。
(4)知识与研究相接合的原则:课程内容的选择既保证基本的知识,又着重考虑学习的内容能够激励学生进行自主研究。
(2)课程内容与进度
1、课程内容
(1)音乐教育的历史。
(2)音乐教育的哲学原理。
(3)音乐教育的美学原理。
(4)音乐教育的功能和目的(自学)。
(5)音乐教育的社会学原理。
(6)音乐教育的社会心理学原理。
(7)音乐教育的心理学原理。
(8)音乐教学中的心理学应用。
(9)音乐教育的课程原理。
(10)音乐教育评估的原理和实践。
(11)音乐教育研究。
(12)音乐教师教育。
2、教学进度与要求(参考表1)
表1.教学内容与活动要求参考进度
次序内容重点课外/课内要求
1音乐教育的历史历史线索和人物、事件阅读第1章/项目
2音乐教育的哲学原理主要流派的观点阅读第2章/项目
3音乐教育的哲学原理各派观点的合理和局限阅读第2章/项目
4音乐教育的美学原理主要流派的观点阅读第3章/项目
5音乐教育的美学原理各观点与音乐教育价值阅读第3章/项目
6音乐教育的社会学原理社会学对象与音乐教育阅读第5章/项目
7音乐教育的社会心理学原理社会心理影响音乐教育阅读第6章/项目
8音乐教育的心理学原理主要流派的观点和角度阅读第7章/项目
9音乐教育的心理学原理其他概念与音乐教育阅读第7章/项目
10音乐教学中的心理学应用目标分类学及其运用阅读第8章/项目
11音乐教育的课程原理课程分类、功能、要素阅读第9章/项目
12音乐教育的课程原理原理与现实的课程改革阅读第9章/项目
13音乐教育评估的原理和实践工具、类型、用途、过程、阅读第10章/项目
14音乐教育研究研究型教师、方法类别阅读第11章/项目
15音乐教育研究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阅读第11章/项目17音乐教师教育国际比较、音乐教师标准阅读第12章/项目
18复习周与考核研究项目总结考核/项目
5、课程实施
(1)学时安排
本课程的学时为36学时。
(2)教/学方式
1、教师课堂讲授。
2、学生课外自读。
3、学生个体/小组课外研究(项目)。
4、学生个体/小组项目演示(课堂)。
5、课堂讨论。
6、网络交流/网络答疑:使用本课程“教学互动”学习论坛和网络互动栏目。
(4)主要教学材料
1、主要教科书(2)刘沛编制(中英文电子对照版本):《FoundationsofMusicEducation-音乐教育教育原理》。
2、同类教科书(2)曹理等:《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
(3)刘沛:《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
(4)郁文武、谢嘉幸:《音乐教育与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3、主要参考书目及网络资源
详见“教学资源”。
(5)教学条件
1、教师条件
本课程要求对音乐教育学学科建设具有1定积累的教师承担主讲。
2、设备条件
本课程需要使用计算机、投影、声像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6、课程评价
(1)评价原则
本课程的评价原则紧扣课程设立的学习目标,重在考察学生在阅读、讨论和理解的基础上,是否能够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是否能够把音乐教育中的问题纳入本课程的相应范畴和专业的思维及语言给予讨论,是否能够主动地运用本课程的基本范畴、基本方法和基本观点,解决音乐教育活动的某些实际问题。
(2)本课程的评价性质重在过程评价,而不仅是卷面的终结性评价。评价紧扣课程设立的学习目标,重在考察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是否主动地投入属于学生应当自主完成的项目研究、项目展示和观点辩论。本课程还重视“隐含性”评价的功能,对学生的发展过程的评价与教学的过程自然地融合,使评价成为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3)评价标准
1、学生对本课程的基本范畴、基本观点的掌握和理解。
2、学生的表现与课程基本内容的相关性。
3、学生在项目研究中体现的新颖性和独特性。
4、学生在项目研究中体现的深刻性和广泛性。
(4)评价比例
1、课堂出勤(必须)。
2、项目研究(50%)(平时+期末)。
3、课堂演示(10%)。
4、讨论参与(必须)。
5、试卷考核(40%)。
B.内容详述1、音乐教育的历史
教学要点
音乐教育的发展历史与现状;重要的人物和事件。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中国音乐教育简史。
2、西方音乐教育简史。
考核要求
了解中国和西方音乐教育历史中的重要人物及其观点,以及对当今音乐教育的启示。
2、音乐教育的哲学原理
教学要点
主要哲学流派的人物和观点,及其对音乐教育实践的启示和局限。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3种基本的哲学观点。
2、3种观点的强点和弱点。
3、哲学观点与教育。
考核要求
了解3种教育哲学观点的形成渊源;理解各自的含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相应的哲学观点解释音乐教育的实际问题。
3、音乐教育的美学原理
教学要点
6种主要的美学观点,及其对学校音乐教育的功能和价值的论证。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6种音乐教育美学观点。
2、对学校音乐教育的论证。
考核要求
理解不同美学观点对音乐和音乐教育的论证角度;综合不同的观点,用全面的视角解释、分析和设计具体的音乐教学案例。
4、音乐教育的社会学原理
教学要点
音乐素质的遗传与习得;社会化;与音乐行为相关的因素。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先天论与后天论。
2、社会化的过程。
3、人类音乐行为。
4、影响音乐行为的生物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和技术因素。
考核要求
理解音乐教育包含的社会学性质,以及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音乐教育研究课题之间的关系。思考在音乐教育课题中运用社会学原理的可能性。
5、音乐教育的社会学心理学原理
教学要点
青少年在群体中的发展心理特征及其对音乐学习尤其是学习内容的影响。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自我意象。
2、从众。
3、角色和期待。
4、竞争与合作。
5、领导能力。
6、自信感。
7、态度。
8、创造力。
考核要求
理解在群体环境中,青少年在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方面对音乐学习的影响,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思考如何利用社会心理学的概念促进青少年的音乐发展和健康的音乐教育的实施。
6、音乐教育的心理学原理
教学要点
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学习和发展观点,以及对音乐教育的启示和局限。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理论观点(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
2、儿童发展(皮亚杰、布鲁纳、加德纳等)。
3、认知过程。
4、学习动机。
5、音乐能力。
考核要求
理解各派心理学观点的立场、角度和方法,结合音乐教育,在音乐教学和学习中综合运用心理学的不同观点来全面地解释和设计课程与教学。
7、音乐教育中的心理学应用
教学要点
教学目标分类学;目标模式的局限及其拓展。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教育目标分类学。
2、音乐教学目标的行为化表述。
3、有序的音乐学习理论。
4、目标模式的局限以及其他模式。
考核要求
在理解目标模式和其他模式的基础上,设计音乐教学的任务分析、目标设计和过程设计。
8、音乐教育的课程原理
教学要点
课程分类、功能、要素的原理,以及现实的课程改革。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课程的定义和分类模式。
2、课程发展的要素、课程文件。
3、国际著名音乐课程思想和方案。
4、国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想和过程。
考核要求
了解课程的分类、功能、要素,相应的文本逻辑体系。了解国外音乐课程思想和方案以及国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和重要的课程文本。思考并表述课程改革现状对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9、音乐教育评估的原理和实践
教学要点
音乐教育的评价和测量工具的工具、类型、用途和实施过程;国内外音乐教育评价的新观念和新方法。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测量的基本知识。
2、测验的类型。
3、音乐教学的传统评估方式。
4、评估方式的更新。
5、教学方案的评价。
6、音乐教师的评价。
考核要求
了解音乐教育的评价和测量的工具及其类型、用途和实施过程;了解国内外音乐教育评价的新观念和新方法,在自己的发展中运用相册式自我评价的方式。
10、音乐教育研究
教学要点
研究型教师的意义;研究方法的类别、用途;研究的课题和研究设计。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研究型教师和研究的价值。
2、研究文献的检索和解读。
3、研究的类型、方法和适用范围。
4、适用于课堂教师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教育叙事等)。
考核要求
了解研究方法的类型、方法及其适用范围;在理解主要研究方法的功能基础上,设计自己的研究方案,并体现出1定的研究构思的独特性。
101、教师教育及其发展方向
教学要点
教学专业化;音乐教师标准及其评估的趋势。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教师教育专业化及其发展历史。
2、音乐教师教育的国际国内动态。
3、教学的科学、艺术和技术。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范文
[关键词]本体论;中西哲学;实在
[中图分类号]B0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12)03-0027-05
徐陶(1979-),男,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外国哲学;刘立夫(1966-),男,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湖南长沙410083)
本文系中南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人文社科定向组织研究专项重点“中国传统哲学智慧的现代应用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什么东西存在?这个问题是哲学产生的思想土壤,也促成了哲学史上最重要和最基本的一个研究领域,即专门研究世界本原和终极原因的本体论和形而上学。本体论在哲学史上命运多舛,在传统哲学中各种本体论形态层出不穷,在现代哲学中却受到最严厉的批评,而当代则倾向于在某种界限之内的研究。本体论的诸种形态如精神大厦一样体现着哲学的产生、发展和变革,尽管这些大厦如今看起来似乎已经是残垣断壁,但是作为人类心灵之好奇态度的哲学,却永远应该把存在问题留存于心。本文旨在厘清中西哲学本体论的诸种形态并进行比较,这对于哲学研究本身,甚至对于基本学术思维的提升都有助益。
一、西方哲学本体论的诸种形态
第一种形态:自然主义的本体论建构,以古希腊自然哲学为代表。古希腊孕育了哲学的诞生,世界的本原成了那个时代最为关注的问题。所谓“本原”,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解释,即万物从之而来,毁灭后又回之而去,一切皆变唯其不变的“始基”,它是宇宙最原始的开始和主宰。泰勒斯提出的“水本原”、阿那克西美尼提出的“气本原”、赫拉克利特提出的“火本原”、恩培多克勒提出的“火、气、水、土”四根说,这些都最典型的自然主义的本体论形态。先哲们从日常生活中各种具体事物的可朽性去探究那些作为世界本原或者基本构成的要素,并且根据一些素朴的理由而提出各自的本原说。例如:泰勒斯认为水是滋润万物的,万物由于水才能生长;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气可以转化为万物,“气稀疏则为火,浓聚则为云、水、土、石”。由此,古希腊哲学家不仅提出了某些物质作为世界的本原,而且根据这些物质的转化机制解释了各种具体事物存在和消失的原因。尽管这些理论在今天的科学常识看来似乎是非常落伍了,但是这代表着人类心灵试图理性地解释这个世界的冲动,这正是哲学和科学产生的思想动力。正如创世神话用文学故事来形象化地解释世界,原始宗教则对这个充满太多未知的世界放弃了解释和掌控的努力而转为绝对的崇拜和敬畏,本体论作为一种理性化的解释和说明这个世界的本原及其运作机制的思维模式也同时产生。既然各种具体事物都是可朽的,而在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条件下,哲学家们只能凭借最素朴的知识来对本原进行说明。
第二种形态:理性化的本体论建构,以近性主义哲学为代表。古希腊哲学家的本原论虽然相对于具体事物而言更加基本,但是这些元素仍然是物质性的,也就意味着它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是可转化的,随着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人们试图用精神性的东西来作为世界的本原。这种哲学思维模式在古希腊就有了萌芽,巴曼尼德的作为存在之统一整体的“一”,毕达哥拉斯派的数本原,以介乎具体事物和精神性事物之间的数作为世界的本原,赫拉克利特以作为某种规则或原则的“逻各斯”作为世界的内在本原,古希腊原子论者则以原子和虚空的理论设定来解释世界的构成和变化,柏拉图则以各种具体事物背后存在的“形式”作为最基本的存在。
西方近代哲学的特征是心灵在存在中的地位凸显,合理的本体论构建必须要恰当地说明心灵存在和物质存在的关系,由此近代哲学家们提出了更为精致和复杂的本体论模式。由于经验主义者们倾向于从认识论角度来构建哲学体系,本体论问题便成为认识论的理论附属,实在成为经验对象背后的理论设定。但是,由于感觉的主观性,经验主义者们普遍认为这种实在的真正性质是不可认识的,最典型的便是康德的“物自体”的概念。而在本体论方面创建精致体系的是理性主义者们,斯宾诺莎认为实体就是存在之本,实体有广延和思想两种属性,而广延的样式则是具体事物,思想的样式则是各种观念,事物和观念之间又是相互对应的。莱布尼兹认为,上帝是原始的统一或最初的单纯实体,上帝创造出了惰性的物质和能动的单子,单子是最小的、无限多的、精神性的实体,单子构成了存在之中的能动因素。黑格尔则建构了一个宏大的绝对精神的本体论体系。欧洲近性主义者们试图用一种精神性的东西并且按照某种确定而永恒的原则来建构世界的本体论体系。
-
天然气锅炉节能技术范例(3篇)
天然气锅炉节能技术范文关键词:燃气锅炉;供热;节能技术中图分类号:TK: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2)022-0165-01近十几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迅速,随着工业的发展,燃气锅炉..
-
临床兽医学研究方向范例(3篇)
临床兽医学研究方向范文Abstract:Thispaperconductedaninnovationalreformresearchandconstructedscientificteachingsystemofveterinarymicrobiologyexperimentfromtheaspe..
-
国外水产养殖技术范例(3篇)
国外水产养殖技术范文关键词:优质肉鹅;养鹅业;养殖技术养鹅业是我国众多家禽养殖产业中发展速度最快、生产规模最为庞大的一个产业。在我国科学信息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带动下,..
-
廉租房的要求范例(3篇)
廉租房的要求范文篇1关键词:海口;廉租房;弱势群体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2-0141-02“房价高、住房难”已成为社会关注度最高的民生热点之一。许多城市..
-
空气污染的治理范例(3篇)
空气污染的治理范文关键词:空气污染治理;工业余能回收利用;节能减排中图分类号:X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020178021引言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空气污..
-
简述温室效应的影响范例(3篇)
简述温室效应的影响范文篇1关键词:环境污染;全球变暖;应变中图分类号:X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631(2012)08-0064-01一、造成气候变暧的原因全球气候变暖并非单方面因素造成..
-
云计算科学与技术系范例(3篇)
云计算科学与技术系范文关键词云计算技术;实验室资源;优化应用中图分类号:G48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489X(2012)03-0077-02AnalysingApplicationofCloudComputingTechnolog..
-
体育竞赛的定义范例(3篇)
体育竞赛的定义范文关键词:体育赛事;赛事运作;赛事合同;法律特点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4-0023-04ResearchontheLegalCharacteristicsandAppl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