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范例(3篇)

daniel 0 2024-05-01

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美育人格修养

关于语文能力结构的研究表明,培养、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无论如何,必须同时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应最大限度地发掘文学作品中隐含着的人道光辉,联系语文学科特有的人文性、思维性和艺术性的特点,为学生的人格发展提供更宽广的空间。尽管我国的人格教育研究已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人格教育的途径策略研究也不断推陈出新,但前辈们的实践多是从宏观上通过德育手段、心理教育进行课程设置和开发。否则在理论上是违背辩证法的,在实践上是不可能取得成效的。

下面对此作进一步阐述:

一、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

我们从不同方面讨论了语文能力与整体素质的关系,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了。下面从几方面加以说明:

学生的审美能力要在审美实践中才能逐步培养起来。审美主体(人)如果离开审美对象,不与审美对象建立审美关系,要形成审美能力就是一句空话。艺术是人对现实审美关系认识的最高形式,也是美的集中表现,因此,艺术是审美教育的好材料。有人把“美育”理解为“艺术教育”,虽然有片面性,但还是抓住了要点。中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学作品,属于语言艺术。阅读、欣赏文学作品是美育的一条重要途径。中学语文学科在中学总课时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大大超过了音乐、美术的课时,可见,对于美育语文学科应该分担多一些,应该成为实施美育的主干课程。

这样一来,有人就会提出一个问题:“如果这样做,语文课不就成了文学课了吗?语文课的工具性哪里去了?”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确实是基础工具性。要求学生学习和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是语文教学首要和基本的任务。语言是人们交际的工具,但是,语文课本又不是语文工具书或语言知识手册,课文是作者用“言语”写出来的。“语言”与“言语”是两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语言”没有阶级性,没有思想性。“言语”是人的个体为了表达某种内容组织起来的“语言”,也可以说是有一定思想内容的信息载体。

这样“工具性”就必然带来“思想性”。又因为“言语”的形象、生动,组成了各种美的图画,这样“工具性”也必然带来“文学性”。“工具性”与“文学性”并不完全对立,在课文中两者交融在一起,不可分割。我们读柳宗元《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难道只是为了划分“主、谓、宾、定、状、补”吗?难道只满足于“空”作“游”的状语的分析吗?转贴于我们还必须从美学的角度分析,认识到“空”字是水清的点晴之笔,“影布石上”是水清的证明;“怡然不动”与“往来翕忽”造成了动静相生的审美效果,“似与游者相乐”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的情趣,整篇文章组成了素淡、恬静、安闲、冷色调的审美意境。缀词达意,意因词显,词与意浑然一体,怎么能截然分开呢?语文学科的根本性质是基础工具性,随着“工具性”又派生出一些其他性质,如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科学性等。这些派生的性质是由于作为物质载体的“语言”所载的不同内容而产生的。用语言来写说明文,就有“科学性”;用语言来写语文知识短文,就有“知识性”;用语言来写文学作品,就有“文学性”。我们不能把说明文讲成“科学知识普及课”;同样,我们也不能离开“语言分析”去谈审美,这一点是应该引起注意的,不要把语文课讲成纯文学课。

二、语文教学与人格教育

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范文篇2

关键词:高中教育;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并不是要求教师系统地对学生进行美学原理、美学方法等方面的教育。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了解欣赏蕴含在文章中的美学元素,从中感受美,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努力寻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有效的可行的方法。

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有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有人认为语文教学多元化、层次化,顾此失彼,对教学质量提高没有多大帮助。著名的教育家语言学家叶圣陶指出,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是“语文教学悬着的明晰的目标”,强调学生有了审美能力和情趣,对叶圣陶先生的话,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审美教育不仅是语文教学的必定目标之一,而且有助于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2)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可以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和体验,激发学生探索语文世界的欲望和热情,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任何一种意志行动总是由一定的动机引发的,构成意志动机除理性因素外,还有非理性因素,即情感因素。审美是富于情感的,它能强烈的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和热情,对语文教学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3)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想象,指通过自觉的表象运动,借助原有的表象和经验,创造出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审美想象是审美情感的深化。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审美想象力,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文学作品的艺术美同现实社会相联系,能激发学生的再造想象力,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锻炼其审美想象。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切入点

(1)形象性。形象是作家按照美的规律运用一定艺术技巧创造出来的。美离不开形象,审美的过程就是通过审美活动,以形象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过程。审美教育是以形感人。高中语文教学的素材是文章,而文章不管是说明文、哲理文,还是诗词曲,究其内容而言,大都有生动的形象充溢文间。

(2)情感性。情感是文学作品的生命。如,教学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文。我们先让学生听配乐朗读,听完课文,教室寂静无声,有些学生已是泪流满面,作者对母亲的深挚感情、对母亲的理解、对亲情的感悟、对生的体察、对迟到的悔恨与自责,作者真挚的情感感染了读者,激活了读者平淡的情绪。教师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领悟“地坛”已不是一般的人文景观,而是作者栖居的精神家园,作者赖以支撑自己生命的人生哲理和情思,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感悟生命之美、亲情之美、从而树立正确的生死关。

(3)愉悦性。欣赏美是愉悦的。抓住这一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进入作品的意境,学生默读之,赏析之,领略其中无限的美妙、悦目;教师在教学中深受作品感染,声情并茂的朗读之,歌咏之,描摹之,悦耳。悦目悦耳之间,愉悦无穷,学生审美情趣倍增。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可选用与文章意境相近的民乐《春江花月夜》作配曲,并声情并茂地朗读,调动学生情感。融会作品情、师生情,营造一种愉悦的令人陶醉的,让人产生欣赏欲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赏析热情。趁着学生的一腔热情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分析想象感受:青纯的荷叶、素洁的荷花、淡淡的荷香、柔美的荷波、梦一般的美月……意象美、画面美、意境的美,种种美感涌上心头。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方法

(1)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审美感知力是审美活动的基础,是美感产生的基础,是审美的核心。审美感知力的培养主要是听和看,让学生身临其境领悟生活中的美。首先,要重视朗读。组织朗诵教学是培养审美感知力的重要手段。朗读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力。朗读是一种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朗读过程便是了解和欣赏的过程,启发培养学生美读,品味其情调,或情绪激昂,或豪放悲壮,或凄切哀婉,或伤感低沉,朗读能让学生展开想象,涵养美感。优美的朗读对学生的感觉和知觉有较强的冲击力,朗朗书声之中优美的意境、传神的描绘、美学蕴味往往能充分而酣畅的体现。美读还能创设情感氛围,领读或教读始终伴随着感悟和理解。例如,教学柳永的词《雨霖铃》和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可采用范读法,指导学生注意感情基调的把握,整体感知词的内容及词蕴含的人情美和哲理味。《雨霖铃》的感情基调格外低沉,词的上片写词人与爱人在和深秋的傍晚依依惜别的情景,下片是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念奴娇・赤壁怀古》被视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表现作者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感怀和对英雄的景仰,词末作低调处理,读得洒脱些。其次,加强多媒体教学,运用幻灯、投影、录像、录音带、电视媒介等把文字作品变为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增强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2)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文学作品在描写社会生活的同时,展示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审美评价、爱憎态度。读者阅读作品产生共鸣,就受到了美感的熏陶。高中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抓住撼人心灵的故事情节,感人至深的形象,通过鉴赏,使学生感受到心灵之美、自然之美、理趣美、人格之美。因此,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鉴赏力。首先,在传授知识中培养鉴赏力。应让学生初步认识了解一些文学常识,诸知文学形象、文学典型、意象、意境,诸如作者的风格流派甚至不同文体不同风格的作品鉴赏思路都会有所不同。写景类文章表现的是自然美,蕴含的是意境美。

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育关系影响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033-02

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中学语文教材的编排涵盖了家庭、学校、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更加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学习与培养,而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取向又决定了我们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和正确的人生态度,帮助他们分清真善美、假恶丑,应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指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语文教学应当注重审美教育,让学生从课文中得到美的感悟,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一、美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美育与语文教学有着不解之缘。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不是附加的,而是顺理成章的;美育对语文教学的作用不是勉强的,而是自然的。

由于艺术是集中体现美的领域,因此它在培养人的审美情趣和提高人们的审美感知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学作品中的美感与语文教学中的美感始终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语文教学就所涉及到的文学作品而言是文学艺术。文学艺术是一种社会艺术形态,语文教学就教师教学过程的活动而言也是一种艺术。语文教学与美育一脉相承。而将美育与语文教学联结在一起的媒介是文学作品。既然语文教学与文学作品有关,就必然涉及到多种美育因素,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教育和美育对语文教学的作用是同一体中的两个方面。一方面,语文教学不可脱离美育。语文教学进行美育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丰富学生的审美情趣,发展其审美理想和美的创造力,最终能自觉乃至自然地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客观世界和重新塑造主观世界。总而言之,就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又无不受着美育任务的制约。不难想象,离开对美的感受能力,字、词、句、章的知识就失去了表达情感的作用,人物形象、意境画面也就成了概念化的空壳。不具备对美的鉴赏能力,又怎么能领悟语言的优劣、手法的高下、形象的丰瘠、情趣的雅俗?进而言之,缺乏创造美的能力,又怎能运用语言文字去表现美的体验、感受?因而,脱离了美育的语文教学,没有美感的语文教学注定是蹩脚的、低能的。另一方面,美育促进了语文教学。将美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之中,就会使语文课堂更生动、更丰满,从而避免枯燥无味的说教,改变纯知识的机械训练,革除僵化的教学程式。一旦充分运用美育具有形象性、感染性的特点,自然会引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增强其求知欲望,以利于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又必将扩大和丰富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理解力和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使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与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达到新的统一。所以,了美育的语文教学、抹煞了美育作用的语文教学无疑是干瘪的、枯燥的。

综上所述,美育与语文教学形影不离,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

审美教育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未来社会更需要美,更需要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课应注重审美教育,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崇高的审美情趣,以及审美感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一)创设美的氛围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审美教育的前提。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审美对象和美感的诱发者,教师应当充分地利用45分钟使学生自始至终地在充满情趣的愉快气氛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情操。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推动学生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教师应当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把学习语文看作是一种乐趣,使他们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能得以充分的发挥。这样他们就会主动地愉快地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与教师“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美的氛围是师生合作共同创造的。语文课创设美的氛围的方法有很多,如教师的语言艺术、心理沟通艺术、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技能等等,都能成为激发学生审美心理的诱因和创造美的氛围的因素。

(二)挖掘美的内容

教师的讲课要充满艺术魅力,必须首先对课文深入钻研,充分体会文章的美感,咬文嚼字,从教材所蕴含的丰富的感情和潜在的精妙之处去寻求教学的乐趣和情趣,然后进行巧妙地设计。使学生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领悟形象、意境中所蕴含的种种美感。这一切不是靠说理、灌输、逻辑思维去实现的,而是通过感染、熏陶、形象诱导来完成的。学生由此打开了美的心灵的橱窗,去采撷美的智慧花朵,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艺术情趣和思想感情。这正是语文美育的力量所在。挖掘美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抓住情感核心,体会作品的情感美

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的主要特点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用情感来撞开学生心灵的门扉。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进入特定的环境中去,体会作家的人格情怀,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比如:教授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一文,学习课文前,先介绍李公朴的生平,再次交待他和闻一多的深厚友谊,在此基础上再有感情的讲叙,李公仆因揭露反对派的卑劣径行而惨遭杀害的情况,描叙闻一多先生伏在李公朴尸体旁悲痛欲绝的情景,这样让学生在情感上体验闻一多的悲愤,并产生憎恨反动派的感情。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紧扣这些内容向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在学好语文知识的同时,在思想上受到美的享受,品德上受到美的熏陶,心灵上受到美的净化。

2.吟咏诵读,品味作品的语言美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它有利于我们深入品味文字作品,提高语文表达能力以及发挥语言的感染力,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边看边读,最有利于从遣词造句到思想感情的融会贯通,步步深入,乐趣丛生。通过吟咏诵读达到的审美境界。声情并茂地朗诵,充分展现艺术地境界,使学生直觉到美。

  • 下一篇:初三毕业老师留言(精选7篇)
    上一篇:现代园林设计案例范例(3篇)
    相关文章
    1. 现代园林设计案例范例(3篇)

      现代园林设计案例范文关键词: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改革1《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现状《园林建筑设计》是园林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主要目的是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应用工程和艺术的..

      daniel 0 2024-05-01 05:28:13

    2. 建筑产业化概念范例(3篇)

      建筑产业化概念范文[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新技术;应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建筑的功能要求越来越高,建筑的能耗也越来越大。所以,丰富建筑的使用功能并且减..

      daniel 0 2024-05-01 04:57:24

    3. 国际贸易建立的基础范例(3篇)

      国际贸易建立的基础范文关键词:国际贸易,国际直接投资,市场结构国际贸易理论与市场结构理论分析框架的产生国际贸易是商品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和交换,国际直接投资则表现为货币..

      daniel 0 2024-05-01 04:56:13

    4. 名著摘抄范例(3篇)

      名著摘抄范文关键词:谢逸;《溪堂集》;《溪堂词》;流传中图分类号:G25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4-0000-01谢逸(1068-1112),字无逸,号溪堂居士,临川人。举进士不第,终老布..

      daniel 0 2024-05-01 04:24:53

    5. 名著阅读教学策略与方法范例(3篇)

      名著阅读教学策略与方法范文【关键词】名著阅读指导策略有效方法【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103-02名著阅读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

      daniel 0 2024-05-01 04:24:13

    6. 打击医托法律法规范例(3篇)

      打击医托法律法规范文篇1一、指导思想根据省市县药品安全集中整治行动统一部署,本着治标与治本相结合、整治与规范相结合、百日整治和日常监管相结合的原则,严厉打击制售假劣..

      daniel 0 2024-05-01 03:53:16

    7. 名著推荐范例(3篇)

      名著推荐范文本书将两千多年的数学发展历程融为十二章内容,每章都包含了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即历史背景、人物传记,以及在这些“数学杰作”中所表现出的创造性。《费马大定理:一..

      daniel 0 2024-05-01 03:52:13

    8. 打击乐教案范例(3篇)

      打击乐教案范文探索是创造的前奏,而好奇心又是探索的原动力。每个幼儿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不停地进行各种寻求和探索。作为教师要营造有利于幼儿探索的心理环境,保护幼儿..

      daniel 0 2024-05-01 03:2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