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发展史范例(3篇)

daniel 0 2024-05-03

美丽乡村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美丽乡村;生态文明;“十三五”;福建省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1272

近年来,乡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各地美丽乡村建设呈提升转型态势。2016年起,中央财政按照每村每年150万元,连续支持两年,计划“十三五”期间全国建成6000个左右美丽乡村,如何进一步推进乡村建设提质增效再次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

1南平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效

党的十以来,就建设美丽乡村、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要求。南平市紧跟上级部署,围绕“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目标,按照“彰显闽北特色、抓好典型示范”的思路,积极推进“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建设。

11规划领军,美丽乡村与城镇化实现无缝衔接

建设美丽乡村与新型城镇化道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南平市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就提出要坚持把中心村镇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和承载点。“十三五”规划中进一步明确:“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建设闽北特色美丽乡村,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有效衔接,促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由此可见,“统筹城乡一体”“科学规划建设”等仍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词。

2013年9月,南平市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美丽乡村的若干意见》。四年来,科学规划建设美丽乡村为“就地城镇化”打下坚实基础。以延平区为例,2013年制定下发《延平区建设美丽乡村八年行动计划》,明确按“八个好”标准,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展开。在因村制定规划方面,力争做到“一村一规划、一村一特色”,如樟湖香山村、太平南溪村、夏道洋坑村等地,对房屋进行立面和平改坡改造,融入闽北传统建筑元素,形成良好的整体建筑风貌。在凸显村庄特色方面,强调“显山露水、透绿见景”,如西芹镇高坪村、浆甲村,以自然景观原貌为基础对村容村貌进行升级改造,实现村庄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在不搞大拆大建方面,坚持将“宜小不宜大,宜矮不宜高,宜散不宜聚,宜藏不宜露,宜土不宜洋”的理念贯穿美丽乡村建设全过程,如茫荡镇宝珠村、王台镇溪后村重点保护历史建筑,做到修旧如旧,充分展现当地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

12因地制宜,探索美丽乡村建设的多重模式

强调指出:“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因此南平市建设美丽乡村,还根据不同村庄具备的不同特点打造最合适的建设发展模式,而不是一味地“浓妆艳抹”“大拆大建”。

一是与造福工程相结合。延平区来舟镇游地村原来受自然条件限制,存在“行路难、就业难、读书难、就医难、交流难、娶妻难”和“山边民房溜方危险”的“六难一险”问题。村两委与村民代表商议后,提出“借造福工程建新村,整村异地搬迁”的想法。经科学规划设计,建成集环保绿化于一体、总投资1600多万元、占地47亩、可融纳177户村民居住的造福工程。搬到新村后,村民就业有保障,小孩读书有条件,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的2840元提高到2015年的15997元。二是与灾后重建相结合。2010年“6・18”特大洪灾过后,延平区确立了37个集中重建点,集中重建3448户。太平镇儒罗村作为灾后重建村之一,坚持高标准规划、设计、建设新村,完成多项工程建设项目,村容村貌焕然一新,2014年被评为市级美丽乡村示范点。三是c卫生整治相结合。政和县松源村石圳自然村过去遍地垃圾,在松源村支委、妇代会主任袁云姬的带领下,成立了由十个妇女组成“石圳美丽乡村建设理事会”。学习借鉴村庄整治的先进经验做法后,短时间内清理了堆积30多年的垃圾山,修复古井4口、古水渠1400多米,新建石砌沟渠5000平方米,并逐步形成“妇女党员带头、建设理事会主导、村民共同参与”的美丽乡村卫生整治模式。目前,石圳已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乡村旅游业随着环境整治不断发展壮大。

13产业带动,打开美丽乡村建设的崭新思路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建造山清水秀、路洁房美的新农村,更要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注重农村特色产业发展,通过产业带动促进经济发展,变“输血”为“造血”。

目前,发展特色产业与重点项目也已成为南平市建设美丽乡村重要途径之一。松溪县大力开展“七个一”工程,推进农村工作品牌化、特色化发展。祖墩乡刘源村充分利用生态茶园优势,坚持规划先行,在龙源茶庄科学布局建设了停车场、休闲娱乐体验馆、农产品展示中心、百竹园、果蔬农场等功能区;同时,使用防腐木建成了部分栈道、观景台、观景亭等设施,打造田园水岸景观;此外,还在设计中融入文化元素,注明百竹园中各类竹种在古诗词中的出处,提升文化品位。目前,刘源村已建成功能协调配套、要素完整、特色鲜明的生态茶旅线路,优美的田园风光让冰心研究会会长、著名作家王炳根先生由衷地发出“松溪美乡村,中国瓦尔登”的赞美。

2南平市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市委、市政府的推动下,南平美丽乡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乡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要取得长足发展,还需着力解决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21农民主体意识不强

美丽乡村建设,农村是主战场,农民是主力军。当前仍有一部分村民认为美丽乡村建设政府必须一手包办,对发挥自身主体作用建设美丽家园的认识缺位,工作中“上面急、下面望”的现象普遍存在。农民希望政府能够将建设工作一揽子包到底,但全市共有1600多个行政村,若村民的主体作用不发挥、依赖思想不打破、等靠心态不消除,只靠政府的力量,美丽乡村建设难以持续深入。

22乡村建设特色不足

目前一部分村庄的建设缺乏“特色之美”。在建筑风格方面,有的弃土随洋,只是简单地以城市小区为样板,将村庄建成小规模的“城市森林”,表面上看起来颇有成效,但展示不出闽北民居的特色、体现不了传统文化的特征,留不住美丽乡村的“乡愁”。在产业发展方面,部分村庄经过改造提升后,环境面貌明显改善,但经济发展模式仍没有转变,后续发展比较困难。南平市农村土地、山林资源丰富,种养殖点多面广,但特色农业的专业合作社覆盖范围小,运作不规范,农业龙头企业产业链条短,带动能力弱。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村庄没有主导产业,没有经济支撑,乡村宜居环境和持续发展难以保障。

23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三分建、七分管”,美丽乡村建设既要重建设,也要重管护;既要有面子,也要有里子。但有的地区对于美丽乡村建设还停留在重建设轻管理的阶段,满足于“新房盖好了、道路修好了、公园建好了”,在村容村貌的后续维护和村民精神文明水平的发展提高等方面,尚未建立长效机制。在制定村规民约、建设精神文明等方面更是不足,村级组织尚未形成管理意识,村民尚未形成维护意识,“垃圾随意倒、杂物乱堆放、家禽遍地养”等“脏乱差”现象出现回潮,甚至陷入“治理―反弹―再治理―再反弹”的怪圈。

3“十三五”期g加快推进南平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对策

“十三五”期间,南平市将实施乡村建设“五个一”工程,着力打造一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到2022年,形成100个“可看、可学、可推广”的美丽乡村示范村。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进一步转变思想,创造特色,创新发展。

31政府牵头,村民做主

村民才是村庄的主人,政府在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应当是“服务员”而不是“包办人”的角色,要继续试行“以点带面”“以奖代补”等政策,积极探索建立政府牵头、专家参与、社会投入、村民做主的决策机制,从而真正让村民的思想实现“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延平区西芹镇高坪村后坪自然村,2013年美丽乡村建设伊始,采取政府包揽的形式建设乡村,规划设计过于依赖专家意见,不注重村民的想法,导致工作推进难度大。2014年,通过认真总结、转变思路、移交决定权,鼓励村民参与前期规划设计,村民的主人翁意识积极调动起来,干部工作干劲足,群众参与热情高,建设工作持续推动,井然有序。2015年,高坪村被评为福建省首批乡村旅游特色村。

32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村庄在建设过程中要留住“乡愁”,必须结合自身特色,培育地域之美、文化之美和产业之美。一要注重村落保护。把保护、传承和利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载体。坚决避免大拆大建,大搬大迁,尽可能以原有的村落形态和植被绿化,科学合理地进行本造,在改变乡村旧面貌的同时还原农村“土”特色。顺昌县大干镇来布村,依托千亩竹林,建成8千米长、25米宽的竹林漫道,打造射箭场、大圣迷宫、寻圣桥等游乐项目,既美化了乡村风貌又发展了乡村旅游,实现村落与自然的和谐,风光与产业的交融。二要注重产业提升。要加快推进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提档升级,尽快形成农村特色产业,以品牌理念经营美丽乡村,从而促进当地百姓增收致富。政和县铁山镇东涧村,充分发挥土地平坦、交通方便的优势,引进千亩花卉基地项目,通过“支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领村民创业增收,三年时间内人均收入翻番,东涧村也由有名的“无资产、无资源、无资金”的“三无村”变为美丽的花海新村。

美丽乡村发展史范文篇2

3月20日至25日赴浙江大学参加了**市美丽乡村建设建设专题培训班。为期5天的培训,主要学习了浙大名师讲授的《新常态绿色化理念下的农业农村发展》《建设美丽乡村打造新农村建设金名片》《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的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与规划》《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等课程,并现场观摩了德清县五四村、莫干山洋家乐、桐庐县荻浦村和环溪村、安吉县横山坞村、XX外桐坞村等美丽乡村。学习培训期间,本人结合薛城市美丽乡村建设,带着疑惑学,带着问题学,切实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维。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在思想上实现“三个转变”。一要从匆忙建设向规划引领转变。浙江省在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中,始终坚持规划先行、科学规划,在村庄整治初期就用七分力量抓规划、三分力量搞建设。我们搞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学习浙江经验,坚持规划优先,切实做到不规划不设计,不设计不施工,始终把高标准、全覆盖的建设理念融入到规划中,用规划设计提升建设水平。二要从同质发展向分类实施转变。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坚持“整体规划、分类指导、逐步实施”的推进原则。浙江结合市域内乡村自然禀赋、市位条件、经济实力、生活习惯等不同层面的差异性,从山市农村先行试点,逐步向平原、丘陵地市农村延伸,由中心村创建向规划保留自然村创建延伸,最终实现全覆盖。我们也要按照这一原则,对市域内村庄进行科学划分,分类实施,突出特色,确保不千村一面和同质化。三要从政府推动向农民主动转变。浙江省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始终坚持“谁受益、谁投资,谁参与、谁享受”的原则,积极引导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主动参与创建。这几年,我们搞环卫一体化、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发动群众不够,干部抓得紧、群众看热闹。下步,必须在发动群众上下功夫,着眼建立共建共享机制,让群众参与规划设计、参与投资建设,真正把群众的创建积极性调动起来。

二、在工作上突出“三个重点”。一要坚持硬件打底。抓美丽乡村建设关键要从基础设施建设抓起。我们参观的浙江省美丽乡村,排污排水、道路硬化、绿美亮化等硬件设施都非常完善,生活舒适度和便利度与在城里基本没有市别,还享受到了城里享受不到的生态环境。这方面,这几年我们市也下了很大功夫,农村硬化道路户户通率达到80%以上,环卫一体化实现全覆盖,目前正在积极推进“三改五化”工程(改水、改气、改厕和硬化、亮化、绿化、美化、文化),农村面貌的到有效改善。下步要继续在硬件建设上狠下功夫,让农村人就地过上城里人生活。同时,要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顺序实施好硬件建设,先建好地下排污排水管道,再实施地上硬件建设,坚决避免重复浪费建设。二要着眼留住乡愁。这次学习考察的美丽乡村尽管各村条件不尽相同,但他们没有一味追求大拆大建出新出彩,而是在不破坏原生态资源的基础上,尊重农民意愿,注重融入现代文明气息,因村制宜、量力而行、因势利导;特别是注重打文化牌经营村庄,充分挖掘历史遗迹、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人文元素,有效避免了“千村一面”。我们搞美丽乡村建设也要尊重农民意愿,尊重村庄原始风貌,不搞大拆大建,不搞强迫命令,不办形象工程;要坚持历史传承与文化创新并重,加强农村民俗、民情、民间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保护和创新,最大限度保护乡村的历史文脉和自然景观,突出土味、农味和野味,保持鲜明的乡村特色,让村民记得住乡愁。三要坚持产业夯基。美丽乡村建设名义上是美丽乡村,实质上则是美丽经济。抓美丽乡村建设,关键在于农村有产业、村集体有收入,才能有持续的资金投入到村庄建设中去;否则,仅靠上级资金投入注定难以持续。我们参观学习的德清县五四村土地全部流转出去,每年村集体有二百多万的收入;安吉县横山坞村竹子、白茶等产业全国闻名,莫干山的洋家乐较好地带动了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这些产业都为村集体带来了大量收入。因此,我们搞美丽乡村建设,最根本的要发展好农村产业,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的思路,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要求,加快发展壮大农村产业,为持续抓好美丽乡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美丽乡村发展史范文

“美丽乡村”建设有什么意义呢?

城镇化包括城市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这两者的有机结合才是全面的城镇化。云南特色城镇化离不开“美丽乡村”建设,要充分发挥“美丽乡村”建设与城镇建设二者优势,将统筹城乡共同发展、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推动经济发展有机融合,形成优势互补的发展态势,使广大农民能够分享到城镇化的成果,这是走云南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基本要求与必然选择。推进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环境和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来增强农村自我发展活力。

云南特色城镇化道路的“特色”在于处理好集中与分散的有机结合。在发达地区的城镇要自上而下推动城镇化质量的提升;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要自下而上发展特色经济。当前广大农村与城镇在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收入水平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这个背后核心的问题还是经济支撑、产业支撑、收入支撑的薄弱。“美丽乡村”建设就是要立足本地特色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农民的收入,使农民在农村实现富足、体面、舒适的生活状态,真正实现农村城镇化。

如何建设好“美丽乡村”呢?

一是科学规划好“美丽乡村”。要按照科学规划、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因地制宜、适度集聚、节约用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体现特色的原则,统筹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协调和引导农村基础设施及公共设施建设,保护耕地和生态用地,分步建设实施。在规划编制工作过程中,应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尊重群众意愿,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确保规划符合乡村实际、方便群众生产生活。

二是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根据各自的资源构成和产业重点,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加快形成主导产业和特色经济,努力形成一、二、三产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局面。“美丽乡村”发展必须突出特点、因地制宜,特别是要围绕“一村一品”来做文章、下功夫。将发展的重点放在“特色”二字上,充分依托各地特色资源潜力,因地制宜地发展功能各异的乡村,形成特色突出、个性鲜明、风格独具、内涵丰富的乡村格局,如利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传统文化优势可以发展旅游经济。要充分利用乡村地理优势、气候优势、物种优势等条件,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管理技术,通过现代生产经营组织方式,打造有优势、有影响、有竞争力的特色产品,全面提升乡村特色农业的综合效益,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不断壮大经济实力,努力走出一条“美丽乡村”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三是继承和发扬乡村传统文化精髓。“美丽乡村”建设应最大程度保留地方特色。一些乡村在发展建设的时候一味追求与城市接轨,反而丧失了最吸引人的地方,发扬传统民族文化应该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美丽乡村”建设既要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对乡村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和利用,充分发掘和保护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树名木等历史文化遗迹遗存,特别要挖掘和弘扬传统人居文化、农耕文化和山水文化中丰富的生态思想,培育和建设一批具有浓厚乡土色彩和地方特色的文化项目;又要培育和发展现代文明,优化美化乡村人居环境,建成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美丽乡村”。

党的“十”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云南作为“美丽中国”的一部分,加大建设“美丽乡村”的力度,就能够使农村特色产业发展,使农民收入增加,使乡村环境改善,使文化得以传承。只要我们共同努力,“美丽乡村”就在眼前,“美丽云南”就在眼前,“美丽中国”就在眼前!

以此为序。

  • 下一篇:室内空间规划设计范例(3篇)
    上一篇:高中数学教学方法及措施范例(3篇)
    相关文章
    1. 高中数学教学方法及措施范例(3篇)

      高中数学教学方法及措施范文篇1[关键词]数字化;学习化;大学校园建设[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008(2010)03-0085-0421世纪以来,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

      daniel 0 2024-05-03 01:45:01

    2. 电工安全常识培训范例(3篇)

      电工安全常识培训范文篇1关键词:变电站;技能培训;三基+1中图分类号:TM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8-0214-01当前,电力企业各变电站大都采用无人值班运行模式,由运维班(操..

      daniel 0 2024-05-03 01:44:13

    3. 如何对孩子心理教育方法范例(3篇)

      如何对孩子心理教育方法范文改了“蜜糖式”又兴“棍棒式”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家庭教育研究中心的《重庆市中小学生家庭教育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如何看待家长..

      daniel 0 2024-05-03 01:14:08

    4. 风景园林艺术范例(3篇)

      风景园林艺术范文篇11构成艺术与现代风景园林两者之间的关系在二十世纪后期,艺术领域逐渐凸显出同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这一形式被称之为构成艺术。最初的构成艺术发展方向较..

      daniel 0 2024-05-03 01:12:13

    5. 细胞生物学的任务范例(3篇)

      细胞生物学的任务范文篇1食用菌既不同于植物性食物,又不同于动物性食物。人们比较熟悉的,如蘑菇、香菇、金针菇、猴头菇、黑木耳、白木耳等食用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均很高..

      daniel 0 2024-05-02 22:33:01

    6. 老年人护理培训范例(3篇)

      老年人护理培训范文【关键词】养老护理员,老龄化,专业化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凸现,社会养老事业日益蓬勃发展,养老护理员作为养老服务机构最核心的组成部分,被各方寄予..

      daniel 0 2024-05-02 22:32:13

    7. 循证医学问题的提出范例(3篇)

      循证医学问题的提出范文篇11七年制神经科临床教学的现状及弊端七年制的神经病学的教学多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依教学大纲的要求,按照教材的顺序和内容,以课堂教学为主,临床见习为..

      daniel 0 2024-05-02 22:01:23

    8. 教室师德年度总结范例(3篇)

      教室师德年度总结范文篇1师德主题教育活动坚持“面向全员,重在教育,着眼提升”的原则,以深入学习《规范》为重点,引导广大中小学教师深入理解《规范》的精神实质,自觉践行《规范..

      daniel 0 2024-05-02 2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