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范例(3篇)
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范文
关键词:规划展览馆;设计;施工;云阳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一、背景
“缩城市尺寸之间,展前景宏图灿烂”。规划展览馆以城市规划和建设为核心,是承载着城市演变历史的物质容器。据不完全统计,全国71个城市(4个直辖市,65个省会和大中型城市,2个特区城市),已建成规划展览馆50多个,另外各地陆续掀起建设高潮[1]。
作为新兴事物的规划展览馆,目前各地呈现“百花齐放”格局。云阳县规划展览馆(以下简称云阳馆)自开工建成以来,深受领导和社会各界好评。本文以云阳馆建设为例,就展馆设计定位原则和施工环节注意事项,抽取各展馆工程建设共性部分,供业内同仁探讨参考。
二、流程及原则
规划展览馆作为项目所在地的重点工程,建设过程一般经过选址、可研报告撰写、发改委立项、布展设计、方案评审、招投标、施工、验收、培训和运行维护等阶段。工程时间跨度较大,并且涉及相关单位繁多,一般来说可分为业主、财政审计、监理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五类,另外招投标过程有可能涉及招投标中心,招投标等。在布展设计阶段,规划展览馆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定位原则
展示窗口。全面、集中地介绍城市发展历史,反映城市规划编制和实施历程,宣传规划建设成果和未来发展构想,展示城市形象[2]。
交流平台。招商引资平台,招待来宾客厅,旅游观光的“景点”、县情教育的“基地”。
参与渠道。市民参与规划决策和规划新成果征询意见场所。
(二)内容原则
内容选择。以时间序为经,主要包括历史、现在、未来三部分,其中以现在为主,兼顾过去和未来;以空间序为纬,主要对应城市总体规划、区域规划、专项规划等;以主题及特色为支点,突出各展馆共性和特色。
内容排列。以线性序列为主,非线性序列为辅进行排列,线性序列包括时间、因果、层级等因素,而非线性序列不具备严格逻辑关系,以并行关系存在各分块布局之中。
内容展示。以亲民、互动为目的,具有针对性、趣味性、参与性,体现沉浸感等。
三、设计布局
(一)项目概况
云阳县位于重庆市东北部的三峡库区腹心,“一脉青山汇两江”山水城市空间格局,两江广场位置独特,是整个龙脊岭生态文化长廊之上的“点睛之笔”。云阳馆位于云阳县两江广场文体中心二楼,面积约为1200平方米。展馆以云阳城市建设发展变迁为主线,反映云阳过去的城市变迁、现在的建设成就和未来的规划愿景,展现“江上风清,天下云阳”的城市风采与发展空间,集“知识性、科技性、专业性、互动性”为一体[3]。
(二)总体布局
云阳馆依照展示主题分为城市序厅、历史厅、主体模型互动区、总体规划厅、重点规划厅、乡镇规划厅、建设成就厅、环幕影院、临展公示区和办公区(如图1)。
整个展馆的展示分区按展示主题演变顺序依次排列,城市序厅、主模型互动区与环幕影院是整个展馆布展节奏的关键节点。城市序厅为参观者带来对城市的第一感受,主模型互动区全面展示云阳城市发展成就与未来发展的雄心与魄力,环幕影院以高科技的数字化虚拟手段展现城市未来的风貌与发展空间,极具视听冲击力的影视效果把参观者带到一个观展的高潮。
图1展厅总体布局图图2展厅分区图
(三)专项设计
云阳馆从功能分区上遵循“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空间布局重点侧重于城市序厅、主模型、环幕影院,观展动线打破“昨天、今天、明天”的常规时序,兼顾遍历参观与重点参观的需求。
展馆以城市发展进程为主线,带领参观者行走在城市序厅、城市历史、城市规划、重点规划、乡镇规划、建设成就、环幕影院等区域,发现和领悟云阳独特的城市文化内涵。
步入展馆,宽敞明亮的序厅以“全景画卷”展示了一个城市包容万相的博怀,诠释着城市的内涵与魅力。
历史厅中的古朴卷轴造型设计尽显云阳的历史底蕴,多媒体互动视频、电子书等新颖的展示手法配合墙面图片渐进地展示城市变迁之路,浓缩回顾云阳建城2300年以来的发展历程,凸显“古巴渝之城”、“古盐城”厚重的文化底蕴。
穿过历史厅,位于展馆中心的大屏幕城市模型互动中心映入眼帘,模型面积约为144平方米,以云阳“一城四区”的长江片区、小江片区、人和片区、盘石片区为基础,重点刻画交通干道、城市广场、张飞庙旅游风景区、人和工业园区等内容,长江和彭溪河流域采用动感水工艺精心制作。
模型整体采用下沉式设计,周边围栏成曲线马道,以保证人流畅通和模型最大化原则布置。顶部特效灯光配合模型组团的介绍进行变化,背景墙面设置的高清大屏幕演示系统同步播放该组团的相关视频,与环绕立体音响达到声光电的完美融合,为观者带来高度的沉浸感与强烈的视听冲击。
进入云阳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厅,高清电视屏播放的云阳城市规划宣传片,墙面一幅幅规划图片,为参观者全面展示了云阳在工业、农业、旅游业、重点区域、重点乡镇等方面的发展思路。
在重点规划厅,云阳新区发展的未来美景通过静态的图文、互动模型完整地展现出来。
建设成就厅中的高清电视屏以多媒体手段与传统展示手法相结合,亦静亦动地展现了云阳在宜居城市各方面的建设成就,将三峡移民为城市造就的高速发展呈现在来宾面前。
270度环幕数字影院为展馆的点睛之笔,精心制作的城市未来数字影片,以极具震撼的视听效果引领观众步入未来的魅力云阳。使参观者带着对一座城的感悟与美好未来的憧憬结束云阳馆之旅。
智能化弱电部分包括中央控制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等,展馆各区域信息化项目设备进行集中控制、达到整个系统自动运行,按照编制程序自动进行,实现一键开馆、一键闭馆;集中监视,结合内部对讲系统,遥相呼应、统一调动,提高管理质量及管理效益。
四、施工事项
(一)专业分组
展馆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程序多、专业性强、涉及面广。要确保工艺严肃性、技术可靠性、造价合理性,必须确立科学合理的工作程序,并对每个程序提出明确的规范管理要求。首先从施工分组上来讲,按专业分组,可分为装修实施、平面布展、多媒体信息、智能化弱电、其它专业分包等(如图3),并与业主、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紧密配合,协调一致。
图3施工班组分配
(二)施工过程
为保障展馆施工有序进行,并为后期验收结算奠定过程文档,应该制定工作流程,并制定现场管理规范,主要包括如下[4]:
施工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勘查现场、召开项目启动会,内部技术交底、分项深化设计、施工计划编制、施工作业面布置等,另外需篆刻项目施工章,办理开工报告和施工许可证,安排现场食宿等工作。
施工过程管理,主要包括材料计划,进度安排,工序衔接、变更签证、隐蔽工程现场验收、设备调试、材料交付,及施工配合制度,如项目例会制度、施工安全管理制度、项目日志周报制度、库房管理制度、变更及材料手续管理、重大事项会议纪要制度、进度款申报制度等。
施工结束,主要包括项目试运行、系统培训、竣工资料编制和存档、项目审计结算等。
(三)注意事项
针对各个展馆分项,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部分引起重视,以更好地保障最终产品与设计效果一致。
1、“空高”限制。由于展馆内部分多媒体设备必须采用吊装方式,如空高受限则不能实现或效果无法保障。本文所指空高为净空高度,即排除消防和空调安装所造成的影响。
2、施工入场前提。工程施工进场,必须保证“四通”,即(1)水通:现场供水要满足生活、施工及消防需要;(2)电通:现场供电的电压及功率要满足现场生活及施工需要,并要了解当地供电正常情况,必要时须准备发电机组;(3)路通:现场道路力争能使运输材料汽车直接到达门口;(4)高层垂直运输通:高层建筑装修要有运输材料通道,尽量争取能使用电梯。(5)其它,尽量完成场馆土建(含消防、暖通)工作,否则后期易引起交叉施工,一方面造成施工双方互相推诿,另一方面会造成工期延误。
3、沙盘模型、多媒体硬件设备、灯光设计。沙盘模型表达主题为地形特征和突出城市建筑,因此一般需做局部变形艺术处理,而且高度比例尺一般大于基本地形比例尺,另外,观光马道的支架和栏杆焊接应提前完成,否则极易引发火灾;多媒体硬件应根据程序需求进行规划,尤其是显卡配置和硬件CPU,保证流畅性和体验感;灯光设计中包括电脑摇头灯、激光灯、LOGO灯等,要根据设计需求在保证效果的情况下尽量精简使用,避免出现浪费,同时增加后期维护费用。
图4展厅实景1图4展厅实景2
五、结语
展馆建设过程中“设计是灵魂,施工管理控制是基础,人员管理和材料工艺是保障”。展馆建设完成后,仍需建立一套完善的维护更新机制,充分考虑水、电、物业管理,内容更新和设备维修更换,接待宣传等工作,动态优化和组织临展内容讨论,搭建实时有效展示交流平台,共同提高城市规划水平。
参考文献
[1]胡国梁.市规划展览馆展示艺术设计探析——以岳阳城市规划展览馆设计实践为例[D].硕士学位论文.2009.10.01.
[2]汤海孺、顾倩.城市规划展览馆布展策划研究——以杭州为例[J].2009.25(05).10-16.
[3]重庆数字城市科技有限公司.云阳规划展览馆布展工程投标书(技术)[Z].2010.
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范文篇2
一、城市农业规划设计的思想渊源
1.20世纪上半叶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构想
现代城市规划经典理论对城市农业问题的关注,有着浓厚的社会背景。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上半叶,出于救济和安抚失地农民及城市劳工的目的,英国一些慈善机构和资本家在城郊募集部分土地,并划分成小块进行廉价出租,形成了份地农园(Allotmentgarden)这种小规模的城市农业形式[4]。19世纪中后期,份地农园在欧洲一些国家逐渐兴起并影响至北美。二战期间,欧美国家城市农业达到了繁荣的顶峰,例如美国,先后出现了大规模的自由农园、救济农园和胜利农园运动。1944年,美国2000万块胜利农园生产的农产品,满足了全国44%的食物需要[5]。尽管城市农业随着危机的缓和逐渐衰退,但总体上看,其发展规模较大、参与度较高,形成了相当深厚的社会基础,这必然对亲历其中的城市规划先驱们的思想产生重大影响。关注城市农业、思考城市与农业关系的文献在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探索中并不鲜见。1898年,埃比尼泽•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与当时英国的份地农园有着密切关系[6]。在田园城市中,霍华德把零散分布的份地农园整理成宅地农业和环城农业两种类型:在城市,5000英亩的永久农地环绕1000英亩的城市进行布局,形成了固定的土地配置模式;在城市内部,5500块独户住宅用地平均每块有20×130英尺(约6×40米),建房之余,足够进行养活5口之家的农业生产。为了构建一个尽可能自给自足的城市,霍华德强调农产品直供城市市场的重要性,并对食物加工、运输、城肥返田等作出了全面计划。他指出,通过居住与工作、生产与消费的紧密关联,每一个农民都能在家门口获得市场,城市居民也无须为农产品支付过多的额外运费,城市垃圾可以很快地返回土地增加其肥力而无须支付昂贵的铁路运费[7]。柯布西耶这位坚定的现代主义旗手,对城市农业的思考达到了广泛而多样的程度,不过他遵从另一套逻辑。1922年,柯布西耶在“当代城市”方案中构想了多种形式的城市农业:紧靠城市起防护作用的大规模农田、郊区独立住宅区中的集中式社区农园、城市中心区集合住宅(细胞或蜂窝式街坊)中的空中农园及公共绿地上的果树和果园[8]。柯布西耶对份地农园以户为单位的农地配置方式提出了批评,认为这种方式只是收获“一篮苹果和梨子、一些胡萝卜、一些炒蛋用的香芹,等等,微不足道”。为了创造新型社区农园,他主张从每个住宅地块中拿出150平方米合并为公共商业菜园,并提议以职业农民为主,采用现代技术集中管理和生产[9]。柯布西耶还构想了一种带有悬挑花园的两层别墅叠加而成的高层公寓,以便用“垂直田园城市”取代霍华德水平向发展的田园城市。除了霍华德和柯布西耶之外,其他现代主义大师也从不同的角度对城市农业提出了构想。赖特在1935年提出的“广亩城市”中,为每户配置了1英亩的土地,晚年出版的《活的城市》收录了他提出的一种城市农业规划布局模式,与今天北美郊区的住区农业非常相似[6]。德国景观建筑师麦基(L.Migge)把城市农业提升到政治和民族的高度加以认识,他主张德国所有的社会和经济问题都可以通过创建大量的园圃和公园来解决,其中最重要的是小而密集的菜园[10]。德国现代建筑大师、包豪斯学院教授希伯赛默(L.Hilberseimer)改进了霍华德田园城市中城市与农业间半集中化的包围关系,以小尺度和分散的农业空间嵌入工业化城市的土地利用中,以实现更加交融一体的格局[11]。尽管当时的城市农业规划思想并没有发展出真正适合生态时代的城市新范式,但这些探寻城市根本走向的经典理论,却为当今学者研究城市农业、探讨其规划设计模式提供了宝贵借鉴。霍华德立足城乡融合,把农业和食物问题作为关键要素纳入田园城市的整体构想中,展开了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最系统的思考,为当代城市农业规划设计奠定了部分思想框架。柯布西耶、赖特等所提出的极富创建性的城市农业形式,则实质性地成为当今一些“有农”城市形态的早期范本。
2.1970年代重建住区农业的思想与实践
二战结束后的20余年间,欧美国家经济复苏、城市快速重建,大幅提高的农业工业化生产水平使得食物供应充足。城市居民手中的农园土地开始被收回并大量用于城市建设,私家后院和保留下来的少数公共园地,也从种植果蔬普遍转向发展装饰性绿化和休闲活动的空间,城市农业从城市空间和人们的思想意识中迅速消退[5]。然而,战后城市重建对社区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城市中心衰落、大量物业空闲;同时,工业化发展的环境弊端在1960年代开始显露,引发了发达国家对城市生态问题的思索。于是,城市居民和政府的城市农业记忆被重新唤醒,城市农业的思想和实践探索再度复兴。在城市中,社区花园、份地花园等形式的小规模农业成为社区重建的重要部分,并持续发展至今,为当前城市农业研究奠定了广泛的实践基础;在乡野间,出现了一些在住区上重建农业、构建生态友好型生活方式的理论和实践。这些共同构成了1970年代生态城市探索中较为显著和普遍的特征[12]。澳洲生态学家莫林森(B.Mollison)与霍姆格伦(D.Holmgren)受澳洲热带雨林植物群落互助现象的启发,于1978年首次提出“永续农业”(Permacul-ture,由永久Permanent和农业Agriculture组合而成,台湾译为朴门永续设计)的思想,发展出一套整合农业与住区的规划设计方法,是城市农业发展历程中的一个典范。永续农业是一套模拟自然系统的综合设计体系,其要旨是把人、建筑、农业、动植物等各种社会及环境要素融为一体,构成相辅相成、循环交换、“高效率、低维护的最佳生产组合”[13]。在永续农业的完整结构中,农业和食物占据重要位置,它们不仅与其它要素共同完成复杂的生物和自然过程,还提供了一种低熵、高伦理的生活方式———“不再需要赚大钱,因为你周围到处是食物,也没有任何能源成本开支”[14]。永续农业的思想,是希望通过生产、生活与生态的一体化来创建“永久的人类文明”。
1970年代末,科贝特兄弟(J.Corbett和M.Corbett)在加州戴维斯设计并建造的乡村家园,延续了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和尺度,把被动式太阳能利用、良好的步行环境、自然排水和“食用景观”有机地整合成一个完整的系统[12]。70英亩的总用地中,有四分之一专用于小规模农业,包括两个葡萄园、两个社区菜园和几处果园,食用植物占全部绿化的55%,使得果蔬自给率达到了25%。生活中,居民还普遍利用自家有机废物进行堆肥,大大减少了垃圾排放[15]。乡村家园注重培育土壤,把农作物视作更有效的绿化方式,通过细心构建环境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来创造健全的整体系统,这一点与永续农业的思想十分相似。建筑生态学的创立者索勒里(P.Soleri)于1970年开始的阿科桑底生态实验,“尝试把食物生产融入城市设计”。他保留了上佳的土地用于农业,建设23个果园台地,引入“生产性植被”[16],在建筑中大量设置南向附加温室,这些温室在长年种植蔬菜的同时,还能够收集太阳能为建筑供暖[17]。坎菲尔德(C.Canfield)于1974年提出的共生社区(Symbi-oticcommunity)思想,在自然承载力的约束下构建与生物圈的共生关系。在塞罗戈多社区规划建设中,他保留肥沃的农地和林地,把社区、农场和森林联接成整体,并严格践行生态林业和有机农业,让社区居民参与生产并自给自足[12]。1970年代西方出现的各种早期生态城市探索方案,往往置身于乡村或自然环境中创造自给自足的住区,农业重回住区遂成为这些思想倾向的自然选择。尽管这些探索的关注点主要停留在住区层面,其方法对于庞大的城市系统来说也尚须调适,但由于其与当今城市农业思想有着更加接近的背景和愿景,因而成为CPULs、农业城市主义等思想最重要的养分来源之一。
二、城市农业规划设计的研究进展
城市农业思想在1970年代的涌现,只是其在乡村环境和住区层面上的一度繁荣。事实上,整个20世纪中后期,欧美城市规划设计的主流思想,极少关注城市农业问题,因而留下了令人尴尬的空白。关于这一点,美国学者珀秋卡奇(K.Pothukuchi)、查尔斯(W.Charles)等人进行过深入的总结分析[18-19]。在资源与环境危机日益严重、可持续发展成为普遍共识的今天,城市农业内在的多重价值和曾有的智慧之思,再次受到瞩目。以可持续发展为宏愿的当代城市规划、建筑及景观设计,很快就与国际组织的城市农业研究与实践相融交汇,进入了空前的繁荣期。当代城市农业运动和思潮的再次高涨,与城市和农业在长期工业化进程中积累的负面影响有着直接的关系。一方面,城市的本位思想及掠夺式发展模式,严重忽视了供应食物等人类生存必需品所须付出的环境代价,因为城市食物系统的生态足迹占到城市总生态足迹的三分之一以上;另一方面,现代农业高度依赖石油、化肥和农药投入,同时也是高度商品化的产业,其跨越区域和国度的庞大产品分销系统也要完全依赖于矿物燃料,资本控制下的工业化食物体系严重影响到公民的食物安全。在这一背景下,重新发展地方农业,赋予市民参与农业生产、消费适宜食物的权利,成为欧美城市的一种普遍觉悟,从而激发了大量以城市农业为主题的创新性思想探索和规划设计实践。
1.城市农业规划设计的理论研究当代城市农业规划设计的理论研究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以城市为研究对象,把城市农业作为重要要素纳入到城市整体理论建构中,偏重在理念层面上构建城市农业规划设计的价值基础;第二类是以城市农业为研究对象,较为完整地提出城市农业规划的设计方法,包括空间系统研究和技术系统应用两个方面。第一类理论研究出现较早,相对独立于当代城市农业理论体系之外,并以共同的思想动力与之保持呼应。1987年,国际生态城市建设理事会主席瑞杰斯特(R.Register)最早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概念,在伯克利的城市研究中,他把农业视为“决定伯克利城市命运的关键之一”,提议成立城市农业部来帮助人们自己种植,“把无法由私人实施耕种的城市土地投入到食物和木材生产中”,以便发展各种尺度和形式的城市农业[20]。1995年,加拿大景观学家霍夫(M.Hough)将城市农业与水、植物、野生动物、栖息地和气候并列为兼有自然过程和城市过程、应当主导城镇规划的城市环境要素,从而把农业问题嵌入城市整体思考中[21]。2004年,吉拉尔代(H.Girardet)以生态足迹理论解析城市这个人类主要栖息地面临的人口、资源与环境压力,提出以能源、资源和食物作为“城市空间规划的主要参考框架”,来“重新设计人类住区系统”,以便构建代谢良好的“再生城市”[22]。第二类理论研究更多地受当代城市农业理论的影响。在欧洲,英国布莱顿大学建筑系教师维尔容(A.Viljoen)与建筑师波恩(K.Bohn)编辑出版的《CPULs连续生产性城市景观:为可持续城市设计城市农业》一书,跨学科地汇集了众多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提出将城市农业融入城市公共空间并加以连贯,作为可持续城市基础设施的一个基本要素[6]。维尔容第一次提出了城市农业设计较为完整的方法,“为建筑学打开一个新的领域”[8],对其后的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荷兰发达的农业产业和农业技术为城市农业的创新研究奠定了基础,瓦赫宁根大学建筑系的提莫伦(A.vanTimmeren)与建筑师洛灵(W.Roling)提出可持续植入理论,将城市农业作为功能组件嵌入城市基础设施系统,构建分布式“关键流”代谢循环技术体系[23]。2009年,荷兰建筑师格拉夫(P.deGraaf)以其领导的“食用鹿特丹”研究项目为依托进行城市农业的设计探索,从空间、技术和社会三个层面进行整合,提出了针对鹿特丹城市特征的五层次空间布局构想[24]。在北美,新城市主义旗手DPZ和加拿大HDLa-narc事务所在2008年共同组织一次设计工坊后,分别提出农业城市主义的思想,重新思考城市居民与土地、食物及社区的关系,并把食物生产的需求从各个层面融入城市结构,初步形成了一种新的城市设计理论。DPZ的主要贡献在于针对美国城市特点建构起贯通城乡的城市农业空间规划布局方法[25];HDLanarc则重点解决了纳入城市农业的市政基础设施的技术整合方式及空间设计方法[26]。同年,爱荷华州立大学景观学系的瓦格纳(M.Wagner)等在CPULs的基础上,提出将食物系统与城市空间连接成点、线、网的食物城市主义概念[27]。2011年,澳大利亚维多利亚生态创新实验室又提出了食物敏感型规划与城市设计(Food-sensitiveplanningandur-bandesign,FSPUD)[28]理论。
2.城市农业规划设计的实践探索城市农业规划设计理论研究往往结合设计实践进行成果表述,上述城市农业设计理论都进行了相应形式的设计实验。但目前设计实践数量仍然较少,更普遍的是从设计着手,较为具体地探索城市农业在各个层面的规划设计方法。1999年,香港大学的弗朗西斯(F.Francis)结合中国华南沿海某建筑设计方案,提出整合生态建筑与城市农业的设计理念和方法,是较早把建筑与农业联系起来的案例[29]。2000年,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学教授戴斯博米尔(D.Despom-mier)首次提出“垂直农场”的概念,随后又不断深化技术系统,与建筑师合作提出了一系列概念设计方案[30]。英国建筑师林纯正(CJLim)从2001年起,在设计实践中以创新生态城市模式为目标,探索城市融合农业的设计方法,提出了包括深圳光明智慧城市在内的一大批城市设计方案[31]。荷兰建筑事务所MDRDV于2001年提出的“猪之城”垂直养猪场设计方案,亦是国际上较早的设计案例[32]。2004年,在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的赞助和联合国发展规划署的领导下,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建筑学教授布哈特(V.Bhatt)开始负责为期三年的“创造食用景观”(MakingEdibleLandscape)项目,在发展中国家进行融合农业到低收入住区的设计实践[33]。非盈利组织“纽约太阳”的创始人开普罗(T.Caplow)于2005年开始探索将农业与建筑相结合的生态技术方法,提出建筑农业一体化的设计理念,开发出集成雨水收集、光伏发电的Brightfarm建筑立面垂直栽培系统[34],并计划在2022年设计提案中进行验证。2008年以后,城市农业规划设计,尤其是建筑与景观设计领域的实践探索进入爆发期。在宏观层面,德国联邦教育及研究部与摩洛哥本地专家合作,开展卡萨布兰卡大都市区“未来超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计划(2008-2013年),把城市农业作为气候优化的整合因子和生产性绿色基础设施(PGI)纳入该地区的城乡空间结构中[35]。在微观层面,出现了WORK建筑师事务所的PS1公共农场景观装置[36]、Vincent的蜻蜓垂直农场、SOA建筑师事务所融农业生产与居住空间为一体的生命之塔、赫尔佐格与德梅隆联手威廉•麦克唐纳进行的2015年米兰世博会总体规划[37]等一大批以城市农业为主题的探索性设计。
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政策
1.概念性的研究、规划与设计
概念与规划、研究属于不同的范畴,但结合起来却能够较清楚的分析日前城市规划体系。
1.1概念性规划
概念性规划也即概念规划,由于许多城市编制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概念规划的概念已为规划界所熟知,但也因为如此,对概念规划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固定在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层次上。从上面的分析中,概念与规划的结合应该是多层次的,实际上,概念规划是城市规划的战略性、目标性的规划,由于城市规划是多层次的,概念性规划也应该是多层次的。广州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深化方案是一种宏观层面上的概念规划,工业区、居住区规划也存在概念性规划内容,只是由于问题简单,概念的确定较为容易而简化。如房地产策划中某开发地段的基本定位,发展策略就是概念性规划的基本内容,也是具体规划的依据。
1.2概念性研究
既然存在概念性规划,也应该有概念性研究。实际上,概念性研究是概念性规划的基础,单独以研究为目的的概念性工作还是很多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中,由多家参与,编制不同的规划方案,准确的说应该是战略规划研究,至少是战略规划研究阶段,也即概念性规划研究阶段。如果从法定的城市规划体系上来看,目前国内所开展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均应该是概念性研究。
1.3城市设计的概念性
城市设计是以城市的形体环境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城市环境三维的空间设计,来贯彻城市规划思想,指导城市环境元素的进一步设计。城市设计是规划与建筑设计的桥梁。由于城市环境元素的不确定性,城市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是城市空间的概要性设计,也就是说,城市设计包含着空间概念性设计的内涵。
1.4概念性研究与规划的重要性
概念性的规划、研究将在各层次的城市规划中占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从宏观层面上说,城市发展所涉及到的问题复杂,影响城市长远发展的因素涉及到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文化等几乎各个方面,仅按“蓝图规划”的方式难以实现对城市长远发展的控制引导。
从微观层面看,城市建设不仅仅是功能的划分和用地的安排,城市空间、社区环境等均需要在功能安排之前给予一个基本定位。城市设计带有很强的空间概念性设计,该学科的快速发展,已说明微观规划中对概念性规划、设计的需要。
从我国城市发展过程来看,快速的城市化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的主体、投资主体多元化,城市的发展通过计划式的具体控制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2.现行规划体系及其发展
我国法定规划体系主要包括五个层次。其一是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法》中将城市行政区内的城镇体系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之一,区域性城镇体系规划多年未有法定的编制审批程序。近二年来,认识到区域性规划的重要性,已开始将城镇体系规划作为独立的规划进行编制、审批,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也开始由国务院审批,“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是我国批准实施的第二个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与此同时,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及编制思路也有大大更新,珠江三角洲地区编制了城镇群规划,江苏、安徽等地着手编制了都市圈规划。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已经得到越来越深入的研究。
其二是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将城市总体规划的年限定为15―20年,城市总体规划主要是城市在一定时期内城市用地、功能布局等的蓝图规划。随着对城市发展规律认识的加深,城市总体规划越来越重视城市发展的宏观问题,如城市的发展方向、城市性质、城市规模等。但由于总体规划时限、相应的技术规范等方面的制约,法定的总体规划模式已与城市发展的需要产生大量的矛盾,导致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等模式的产生。
其三是分区规划。分区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深化,主要针对大城市总体规划深度难以与详细规划结合而设立,是总体规划的补充。
其四是控制性详细规划,该层次规划是规划管理中最便于操作的内容,深圳市为强化控制性规划的管理作用,在控制性规划(技术文件)的基础上建立了法定图则制度。
其五是修建性详细规划。该层次规划是与建设结合最紧密的规划形式,但由于只有建设项目落实后,规划才真正具有实际的建设指导作用,而许多城市的重要地段的建设有多元的建设主体,建设意图、建设时期存在很大差异,通过修建性详细规划很难进行有效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城市设计以其空间概要性设计的突出表现而得到了迅速发展。
3.新的规划体系
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城市规划理论不断更新,现行法定城市规划体系已越来越不适应发展的需要。一方面,由于现行规划体系主要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以前制定的,计划经济的色彩较为浓厚,在市场经济发育不断完善的今天,难以对不断变化的城市综合发展起到很好的引导控制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城市规划理论的不断更新,城市发展理念的变化,也要求城市规划体系应该进行适当的更新。
-
精神卫生与精神病学范例(12篇)
精神卫生与精神病学范文1篇1特色科室――针灸科该科突出传统针灸特色,开展对内、外、妇、儿、五官、神经等科100多种疾病的治疗,擅长治疗各种瘫痪、痛证。特别是对中风病的治..
-
电工电子实训教程范例(3篇)
电工电子实训教程范文关键词:实训教学;电子电工;创新能力;教学设计1概述电子电工实训教学是中职学校重要的实践课程,该课程的开设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电子..
-
施工项目安全应急预案范例(3篇)
施工项目安全应急预案范文一、总则1、编制目的:为规范企业安全生产事故应急管理和应急响应程序,提高处置安全生产事故能力。在事故发生后,能迅速有效、有序的实施应急救援工作..
-
理财产品范例(3篇)
理财产品范文普益财富数据显示,从2008年开始就有银行相继发行红酒和白酒类理财产品,其中工行发行的数量最多。酒类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一般在4.00%-10.00%,投资期限相对较长,..
-
药品安全应急预案范例(3篇)
药品安全应急预案范文篇11.1编制目的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最大限度地减轻农药使用安全事故的危害,确保应急处置工作高效、有序,保障农业生产安全、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
-
如何培育创新能力范例(3篇)
如何培育创新能力范文摘要:面对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体育教学融入教育改革大潮的需要,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需要。因此,本文..
-
新的一年工作计划范例(3篇)
新的一年工作计划范文一、学习方面就这一学期的学习情况来看,我园的幼儿总体在学习习惯方面有了较大的进步。其次在自律方面有所提高,全体幼儿的出勤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五。但..
-
新的一年范例(3篇)
新的一年范文篇1今天我非常开心,因为妈咪给我买了一台美乐斯的电子琴。就在昨天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个大胆的想法。那就是:把今年的期望画在素描本上。我的愿望是:今年凭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