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分析论文范例(3篇)
药物分析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制药技术专业;药物分析;教学
【中图分类号】R91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0-0249-01
药物分析是化学制药技术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是制药学科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药物分析又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要求学生既要具备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基础知识,又要有药物化学、药剂学等专业知识。学生普遍反映内容多而杂,比较难学。为了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专业素质的全面发展,本文对药物分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归纳总结和探讨,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1制药技术专业药物分析的课程特点
众所周知,药品不同于一般的产品,是用于防病、治病、诊断疾病、增强机体抵抗力的特殊商品。为了保证用药的安全、合理和有效,在药品研制、生产、供应以及临床使用过程中都应该执行严格的科学管理制度,并采用各种有效的分析方法,对药品进行严格的分析检验,实现药品的全面质量控制。为此在在制药技术专业教学计划中规定设置药物分析课程是十分必要的,它充分体现了化学制药专业对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药品质量观念的重视。药物分析课程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不同于一般商品的药品具备强烈的质量控制观念,教会学生运用化学、物理化学或生物化学的方法和技术,研究化学结构已明确的化学合成药物、天然药物、生化药物及其各种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使学生能胜任对药物原料、工艺过程、临床使用全程控制药品质量,并能探索和解决药品质量问题的一般规律和最佳最新方法。紧紧围绕着药品各个环节的质量问题,这就是药物分析课程的特点。同时由于药物分析课程的特性,也决定了药物分析教学的独特性,即涉及的内容繁多,包括药物分析的基本理论、制剂分析的特点与基本方法、药典与质量标准的结合、药品质量的科学管理、药品质量控制中的新方法和新技术等等。
2医学院制药技术专业加强药物分析教学的措施
2.1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很多制药技术专业类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较深的理论很难理解。因此,在章节的安排上,我们要不拘泥于现有教材本身的体系,而采取提前起步、难点分散、适当重复、前呼后应的方法;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我们认为,从本课程的性质出发,应体现分析化学的基础知识在药物验中的应用,而分析化学和药物分析这两门课之间的桥梁是分析方法,所以,在授课时以分析化学的各类方法为主线,选择一些学生熟悉的常用药物来讨论。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培养目标,删掉一些理论性比较强的内容,如生化制剂分析以及一些仪器装置与原理。此外,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结合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南,把药典知识、药品全面质量控制、药品管理、药品质量标准以及药品检验工作的基本程序等方面的内容也作为讲授的重要内容,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一些药物及药物质量管理有关的知识。
2.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教材由于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可使抽象的知识简单化、形象化,还可使学生减少听课中的枯燥感。多媒体课件集多媒体信息于一体,具有较强的表观能力和对人体多种感官全方位的刺激。根据心理学研究,多种感官同时感知的学习效果要远优于单一感官感知的学习效果。如制作一些动画课件,将一些复杂药物的空间结构形象化。多媒体课件可以迅速呈现大量文字、图像等信息,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要花费大量时间板书,但是多媒体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大量知识“板块式”出现在幻灯片或投影上,往往学生还没有对其消化吸收,教师已经进入新的知识界面,这样的教学效果不言而喻。建议在应用多媒体教学中,适度运用“板书”形式教学,使知识系统全面且重点、难点突出,引导学生准确理解相关知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
2.3加强师生互动的教学:在药物分析教学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力争做到学生与教师的思维同步。关键就在于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我们在“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两者中,要求学生更注重于“知其所以然”。例如在讲授各类分析方法时,引导学生从药物的结构特点人手,剖析结构与选择的分析方法之间的关系。当教学进行到一定学时时,安排一些课堂练习,通过“举一反三”,一方面巩固以前所学的基本理论及运算,另一方面还培养学生的研究探讨精神。另外,开展讨论也是一项重要的互动措施。教师在讨论时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而学生是主角。在每次课前5~10min给出几个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在讨论中,鼓励学生向教师质疑。如果学生在讨论发言中出现错误,教师应引导其他学生加以纠正,必要时教师予以指正。这样的讨论,活跃了课堂的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能力、社交应变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2.4注重实验基本训练: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我们的目标,如何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这是一个古老而有新鲜的话题,而在药物分析实验教学中尤为重要。药物分析实验教学是学生巩固、加深理解药物分析理论的重要环节,它对培养学生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起着重要作用。在实验课过程中,从实验准确性、实验速度、实验习惯、实验记录及报告等方面严格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及时纠正错误的操作方法,使学生养成规范操作、正确使用和爱护各种仪器的习惯,搞好实验课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了让同学们熟练掌握现代仪器分析技术,使他们一走出社会就能适应当今高科技发展的需要,实验中要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
总之,制药专业药物分析工作不仅仅是药物质量的分析检验和控制,其研究和教学内容已经拓展到了药学研究的各个方面,并发挥着关键作用。加强药物分析学专业理论和实验技能的教学,让学生了解药物分析的重要性、掌握药物分析的方法和手段、熟悉各类药物分析研究工作的规律、特点和步骤,是将药学专业学生培养成为药学专门人才的重要课程。
参考文献
[1]邹春阳,吕洁.药物分析多媒体课件制作探讨[J].科技咨询导报,2007,4:239
[2]常军民,美丽万•阿不都热衣木,王岩.药物分析课程教学建设思路[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6,29(3):275-276
药物分析论文范文
一、利福霉素类
在结核病的化疗史上,利福霉素类药物的研究一直十分活跃。随着RFP的发现,世界各国出现了研制本类新衍生物的浪潮,相继产生了数个具有抗结核活性的利福霉素衍生物,但杀菌效果都不如RFP,RFP仍是利福霉素类药物中最经典的抗结核药物。
1.利福布丁(rifabutin,RFB,RBU):RBU对RFP敏感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是低的(<0.06μg/ml),而对RFP耐药菌株的MIC明显增高(0.25~16.0μg/ml)。此结果显示RFP与RBU存在交叉耐药;这么宽的MIC范围,又提示RFP耐药菌株对RBU有不同程度的敏感性,敏感比例高达31%。在MIC<0.5μg/ml的结核分支杆菌株,或许可把RBU考虑为中度敏感[6]。RBU的亲脂性、透过细胞壁和干扰DNA生物合成的能力高于RFP,使之能够集中分布在巨噬细胞内而具有较强的活性。
RBU也有其不足之处。如RBU的早期杀菌作用不如RFP[7],可能与其血浆浓度低有关。有研究结果表明,RBU口服剂量300mg4h后的峰值浓度仅为0.49μg/ml,比同剂量RFP的峰值约低10倍。究其原因,可能与RBU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和血清蛋白结合率均低有关,前者只有12%~20%,后者仅为RFP的25%。
临床上已将RBU试用于不同类型的结核病人。香港胸腔协会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治疗同时耐INH、SM和RFP的结核病患者中,RBU和RFP的效果几乎相等[8]。但已有研究表明,RBU对鸟分支杆菌复合群有明显的作用。
2.苯并恶嗪利福霉素-1648(KRM-1648):苯并恶嗪利福霉素-1648属于3-羟-5-4-烷基哌嗪,为苯并恶嗪利福霉素5种衍化物之一。本品比RFP的MIC强16~32倍。小鼠实验结核病治疗结果显示:单剂KRM-16483mg/kg的疗效明显优于RFP10mg/kg,与HE联用亦比RFP+HE疗效佳。KRM-1648和其它利福霉素类的交叉耐药也必然是一问题,但纲谷良一[9]认为:由于KRM-1648比RFP有更强的杀菌作用,即使结核分支杆菌对RFP具耐药性,本药也能发挥一定的杀菌作用。
最近芝加哥的一份动物实验研究结果表明,KRM-1648、RBU和RFP这三种相类似的药物均对耐多药结核病(MDR-TB)无效[10]。
3.利福喷丁(rifapentine,DL473,RPE,RPT):RPT又名环戊基哌嗪利福霉素,于1976年由意大利Leptit公司首先报道,我国紧跟其后于1977年就已着手研制,并在1984年应用于临床。该药为RFP的环戊衍生物,据Arioli等[11]报告,其试管中的抗菌活力比RFP高2~10倍。本品口服后,胃肠道吸收良好,并迅速分布到全身组织中,以肝脏为最高,其次为肾、脾、肺及心脏,在脑组织中也有分布。人口服后4h即达血浓度高峰。RPT的蛋白结合率可达98%~99%,因此组织停留时间长,消除半衰期时间亦较RFP延长4~5倍,是一种高效、长效抗结核药物。
我国使用该药替代RFP对初、复治肺结核进行了对比研究,每周顿服或每周2次服用RPT500~600mg,疗程结束时痰菌阴转率、病变有效率和空洞关闭率与每日服用RFP组相比,疗效一致,未见有严重的药物毒副反应。本药不仅有满意的近期效果,而且有可靠的远期疗效[12]。由于RPT可以每周只给药1~2次,全疗程总药量减少,便于督导,也易为病家所接受。
二、氟喹诺酮类(FQ)
第三代氟喹诺酮类药物中有不少具有较强的抗结核分支杆菌活性,对非结核分支杆菌(鸟胞分支杆菌复合群除外)亦有作用,为临床治疗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前景。由于结核分支杆菌对氟喹诺酮产生自发突变率很低,为1/106~107,与其他抗结核药之间无交叉耐药性,目前这类药物已成为耐药结核病的主要选用对象。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主要优点是胃肠道易吸收,消除半衰期较长,组织穿透性好,分布容积大,毒副作用相对较小,适合于长程给药。这类化合物抗菌机制独特,通过抑制结核分支杆菌旋转酶而使其DNA复制受阻,导致DNA降解及细菌死亡。氟喹诺酮在肺组织、呼吸道粘膜组织中有蓄积性,浓度均超过结核分支杆菌的MIC。感染部位的组织浓度对血药浓度的比值较正常组织中高,在痰、支气管粘膜、肺等组织的药浓度/血清浓度为2或更高,显示了对肺结核的强大治疗作用。
1.氧氟沙星(ofloxacin,OFLX):OFLX对结核分支杆菌的MIC约0.5~2μg/ml,最低杀菌浓度(MBC)为1~2μg/ml,在下呼吸道的组织浓度远高于血清浓度。OFLX有在巨噬细胞内聚积的趋势,在巨噬细胞中具有与细胞外十分相近的MIC,与PZA在巨噬细胞中产生协同作用。OFLX与其他抗结核药之间既无协同作用也无拮抗作用,可能为相加作用[13]。
OFLX的临床应用已有若干报道,尽管人体耐受量仅有中等程度抗结核作用,但不论对鼠实验结核或人结核病治疗均有肯定疗效。现在香港将OFLX与其它可供使用的配伍药一起,常规用于少数耐多药的慢性肺结核病人[8]。
我院采用含有OFLX的化疗方案治疗耐多药肺结核,获得了痰菌培养2个月阴转率50%、3个月62%以及6个月75%的可观效果。厂家推荐的用于治疗严重呼吸道感染的剂量为400mg2次/日。有人对22例单用OFLX300mg/d或800mg/d治疗,持续9个月到1年,所有病人耐受良好,并显示较大的剂量效果较好[6]。多次用药后,血清或各种体液中无临床上明显的蓄积作用,有利于肺结核的长程治疗。人体对OFLX的最大耐受量为800mg/d,我院选择的经验剂量为300mg2次/日。
2.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CPLX,CIP):CIP对结核分支杆菌的MIC和MBC与OFLX相似,具有很好的抗菌活性,但由于有人认为该药在试管内和RFP一起应用有拮抗作用,所以临床应用的报道也还不多。CIP因胃肠吸收差,生物利用度只有50%~70%,体内抗结核活性弱于OFLX。基于上述因素,OFLX被更多地用于耐药结核病。
3.左氟沙星(levofloxacin,DR-3355,S-OFLX,LVFX):1986年开发的LVFX为OFLX的光学活性L型异构体,抗菌活性要比D型异构体大8~128倍。在7H11培养基中,LVFX抗结核分支杆菌的MIC50、MIC90均为0.78μg/ml。在7H12培养基中对敏感菌及耐药菌的MIC为0.25~1μg/ml(MBC1μg/ml,),比OFLX强1倍。与OFLX一样,LVFX亦好聚集于巨噬细胞内,其MIC为0.5μg/ml(MBC是2μg/ml),抗结核分支杆菌的活性也是OFLX的2倍。两者之间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差异,可能与它们抗DNA旋转酶的活性不同有关[14]。
LVFX口服吸收迅速,服药后1h血药浓度达3.27μg/ml,达峰时间(1.05±0.17)h。服用LVFX4h后痰中药物浓度平均4.44μg/ml,高于同期平均血液药物浓度1.89μg/ml,证明本品在体内吸收后渗透入支气管-肺屏障的浓度极高。而且,该药的副反应发生率只有2.77%。LVFX良好的抗菌活性、优良的药物动力学和较高的安全性以及与其他抗结核药间的协同作用[15],使LVFX正逐步替代OFLX而成为MDR-TB的主要治疗药物。
4.司氟沙星(sparfloxacin,AT-4140,SPFX)与洛美沙星(lomefloxacin,LMLX):SPFX是现行氟喹诺酮类中抗结核分支杆菌活性较高的品种。SPFX的MIC为0.25μg/ml,MBC0.5μg/ml,较OFLX和CIP强2~4倍,亦优于LVFX。采用SPFX50mg/kg(仅相当于OFLX的1/6)就完全能够控制鼠结核病,临床上为达到最佳治疗结核的效果,宜采用400mg/d。但SPFX对脑脊液的渗透有限,单次口服200mg后脑脊液中的药物浓度分别低于0.1或0.4mg/L。
LMLX对结核分支杆菌亦具有活性,但弱于对其它革兰阴性菌和阳性菌的活性。用于抗结核的剂量为400mg2次/日,如治疗超过一个月的患者可改为400mg1次/日。Primak等对43例初治肺结核用本药或RFP联用其它抗结核药进行疗效对比,3个月的痰菌阴转率不逊于RFP组。
SPFX与LMLX和氟罗沙星(fleroxacin)一样,因光毒性,使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5.莫西沙星(moxifloxacin,MXFX,Bay12-8039):MXFX因附加的甲基侧链可增加抗菌活性,属第三代喹诺酮药物。对结核分支杆菌的MIC为0.25mg/L,虽体外活性大致与SPFX和克林沙星(clinafloxacin)相当;体内如在鼠实验结核中,克林沙星无活性,而MXFX的杀菌力较SPFX更高[16]。MXFX对治疗结核具有一定的开发潜力。
尽管上述氟喹诺酮类药物具有较好的抗结核作用,但无论如何也不能和RFP相提并论[17]。由于氟喹诺酮类药物影响年幼动物的软骨发育,对儿童和孕妇的安全性至今尚无定论,原则上暂不考虑用于这二类人群。
三、吡嗪酰胺
PZA是一种传统的抗结核药物,后来对它的杀菌作用又有了新的认识。根据Mitchison[18]的新推论,虽治疗开始时病灶内大多数细菌存在于细胞外,但当其中某些菌引起炎症反应使pH下降,部分细菌生长受抑制,此时PZA较INH更具杀菌作用。所以在短程化疗开始的2个月中加用PZA是必需的,可以达到很高、几乎无复发的治愈率。目前国外正在研制新的吡嗪酸类衍化物[20]。
四、氨基糖苷类
1.阿米卡星(amikacin,AMK):卡那霉素由于它的毒性不适合于长期抗结核治疗,已逐渐被AMK所替代。AMK在试管中对结核分支杆菌是一种高效杀菌药,对大多数结核分支杆菌的MIC约为4~8μg/ml。肌注7.5mg/kg(相当于0.375g/50kg),1h后平均血的峰浓度(Cmax)为21μg/ml。美国胸科学会(ATS)介绍的肌注和静脉滴注的剂量均为15mg/kg[6],并将AMK列入治疗MDR-TB的主要药物中。
尽管AMK的耳毒性低于卡那霉素,但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监测该药的血浓度以确保剂量足够但不过高。具体做法可考虑每月测定一次高峰血液药物浓度,推荐峰浓度(静脉注射30min后,肌肉注射60min后)为35~45μg/ml,可据此进行剂量调节。如果患者年龄在60岁或以上时,需慎用,因为AMK对年老患者的肾脏和第八对听神经的毒性较大。
2.巴龙霉素(paromomycin):巴龙霉素是从链霉菌(streptomycesrimosus)的培养液中获得的一种氨基糖苷类药物,有研究认为它具有抗结核作用[19]。Bates[20]则将其作为一种新的抗结核药物,并用于MDR-TB。
五、多肽类,结核放线菌素-N(tuberactinomycin-N,TUM-N;enviomycin,EVM)
结核放线菌素-N的抗结核作用相当于卡那霉素的1/2,它的优点是对肾脏和听力损害比紫霉素和卡那霉素低。鉴于此药对耐SM或KM菌株有效,可用于复治方案。常用剂量为1g/d,肌肉注射,疗程不超过3个月。上海市肺科医院临床应用的结果表明,密切观察下肌肉注射结核放线菌素-N1g/d14个月,未观察到明显的药物副反应。
六、氨硫脲衍生物
较引人注目的是2-乙酰喹啉N4吡咯烷氨硫脲,MIC为0.6μg/ml,优于TB1。国内单菊生等报告的15种氨硫脲衍生物有4种具体外抗结核分支杆菌作用,MIC范围在0.78~12.5μg/ml之间,其中以乙烯基甲基甲酮缩TB1对小鼠实验性结核病的疗效为著。
七、吩嗪类
这是一类用于麻风病的药物,近年来也开始试用于耐药结核病,其中对氯法齐明(氯苯吩嗪,clofazimine,CFM,B663)的研究最多[21]。CFM是一种吩嗪染料,通过与分支杆菌的DNA结合抑制转录而产生抑制分支杆菌生长的效果,对结核分支杆菌和牛分支杆菌的MIC为0.1~0.33μg/ml。一般起始剂量为200~300mg/d,当组织饱和(皮肤染色)时减为100mg/d。它的另外一个重要作用是与β干扰素合用,可以恢复由结核分支杆菌25片段引起的细胞吞噬和杀菌活性的抑制作用,从而成为吞噬细胞的激发剂,属于免疫治疗的一部分,已经超出了单纯化疗的范畴[22]。CFM可引起严重威胁生命的腹痛和器官损害,应予以高度重视[23]。
有人报道,在11个吩嗪类似物中有5个体外抗结核分支杆菌活性等于或优于CFM(MIC90≤1.0μg/ml),其中以B4157最强(MIC90为0.12μg/ml),但仍在进一步研究之中[21]。
八、β内酰胺酶抗生素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
结核分支杆菌也产生β内酰胺酶,但β内酰胺酶抑制剂如克拉维酸、舒巴坦在单用时并不能抑制结核分支杆菌的生长,而是通过抑制β内酰胺,使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免遭破坏[24]。当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与不耐酶的广谱半合成青霉素联合使用时,能大大增强这类青霉素的抗结核分支杆菌作用。其中的最佳联用当数氨苄西林或阿莫西林与克拉维酸的等摩尔复合剂[25]。一项27株结核分支杆菌的试管实验结果显示,阿莫西林单用时的MIC>32mg/L,而与克拉维酸联用时MIC下降至4~11mg/L,效果增加了2~7倍。这类代表性的复合剂有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奥格孟汀,augmentin),氨苄西林-克拉维酸和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特美汀,timentin)[26]。值得注意的是,氨苄西林加丙磺舒远远高于氨苄西林与克拉维酸联用时对结核分支杆菌的MIC90。如单用氨苄西林口服3.5g后的血清峰值为18~22mg/L,加用1g丙磺舒后可上升至25~35mg/L。
由于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很难穿透哺乳动物的细胞膜而进入细胞内,有可能限制这类药物抗结核治疗的效果[27]。目前,这类药物的抗结核研究还限于实验阶段。
九、新大环内酯类
本类抗结核分支杆菌作用最强的是罗红霉素(roxithromycin,RXM,RU-28965),与INH或RFP合用时有协同作用。其它还有甲红霉素(克拉霉素,clarithromycin,CAM,A-56268)和阿齐霉素(azithromycin,AZM,CP-62933),主要用于非结核分支杆菌病的治疗[28]。
十、硝基咪唑类
近年来的研究认为,5-硝基咪唑衍生物作为新的抗结核药物具有相当好的开发前景。此类药物中的CGI-17341最具代表性,体外抗结核分支杆菌活性优于SM,可与INH和RFP相比拟,对结核分支杆菌的敏感菌株的MIC为0.1~0.3μg/ml。实验动物中该药对感染结核分支杆菌小鼠的半数有效量(ED50)为7.7mg/kg,而INH和RFP的半数有效量分别为3.04(1.67~4.7)和4.81(3.5~6.69)mg/kg。其疗效与剂量显著相关,20、40、80mg/kg的生存时间分别为(30.9±1.9)d、(43.5±4.24)d和(61.3±3.9)d。但是,5-硝基咪唑衍生物的抗结核研究尚未应用于临床。
十一、吩噻嗪类
吩噻嗪类中的氯丙嗪在早期的文献中报告能改善临床结核病,其浓度为0.23~3.6μg/ml时能抑制巨噬细胞内结核分支杆菌,并增强SM、INH、PZA、RFP和RBU对抗细胞内结核分支杆菌的作用,该类药物中的哌嗪衍生物三氟拉嗪(triluoperazine),也有与之相类似的效果。
十二、复合制剂
抗结核药物复合制剂的研制主要是为了提高病人的依从性和增加药物的杀菌效果。复合制剂有杀菌剂与抑菌剂、杀菌剂与增效剂等多种形式,一般是两药复合,也有三药复合的情况。部分复合制剂的药效仅仅是单药累加效应,目的是提高病人的依从性;另一部分则不仅提高了依从性,也起到了增进药物疗效的作用。
在众多复合剂中,力排肺疾(Dipasic)是最为成功的一个品种,它以特殊方法将INH与PAS分子化学结合。动物实验结果显示,力排肺疾较同剂量INH的效果高5倍,亦明显高于以物理方式混合的INH加PAS,而且毒性低、耐受性良好、容易服用、耐药发生率低。近年来,国内已开始自行生产这类制剂,如结核清、百生肼、力康结核片和力克肺疾等。
力排肺疾的临床应用有两大趋势,一是用于耐药结核病,二是用于轻型儿童结核病。用于耐药结核病的理论依据是:自从短程化疗问世以来,临床上已很少使用PAS,可望结核分支杆菌对PAS有较好的敏感性;再就是二药分子化学结合而产生的增效结果。力排肺疾服用方便,毒副反应少,更适合于儿童结核病患者。
其它复合剂型还有卫肺特(Rifater,HRZ)和卫肺宁(Rifinah,HR),这些复合剂只是物理性混合药物,本质上和组合药型类似。
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复合剂的头8周痰菌阴转率为87%,高于单剂联合的78%;副作用前者为10.9%,低于后者的14.6%,但也有副作用以前者为高的报道;使用上复合剂较单剂联合更方便,有助于提高病人的可接受性[29]。
以上虽罗列了数大类药物在抗结核研究方面的进展,但应该认识到这些只不过是抗结核药物研究重新开始的序幕。因开发一种新的抗结核药物既需要财力和时间,还要评估其在试管和临床试用的效果,并非易事。从前一段时间看,由于发达国家的结核病疫情已经下降,而且认为已经有了有效的抗结核药物,而发展中国家无能力购置昂贵的药物,这些都是为什么尚无治疗结核病新药问世的一些理由。由于目前伴有HIV感染的结核病发病率增加和耐多药结核分支杆菌的出现,以及预料今后耐RFP菌株的发生率将会增高,所以导致急需迅速开发新的抗结核药物。抗结核新药的研究,在美国、欧洲和亚洲的实验室,已经从过去10年基本静止状态发展到一个活力相当大的时期。虽然Hansen疾病研究实验室筛选了可能用于抗结核的近5000种化合物,但还没有发现高质量的化合物,而且该项目的因素评估工作还需要数年之久。何况即使在实验室初步证实有效的药物,用于人体是否有效和足够安全,尚待揭示,可谓任重道远。抗结核药物研究除直接开发新药外,还要认识到随着靶向释药系统的发展,利用脂质体或单克隆抗体作载体,使药物选择作用于靶位,增加药物在病变局部或细胞内的浓度,以改进疗效。文献早已报道了脂质体包埋的INH和RFP对鼠实验结核病的治疗取得良好效果。有人以携有吞噬刺激素(tuftsin)的RFP脂质体治疗实验鼠结核病,每周2次,共2周,使小鼠肺脏活菌数下降的效果比游离RFP至少强2000倍,其疗效非同一般。目前脂质体虽尚无制剂上市供临床应用,但为今后提高难治性结核病的疗效、降低副反应,提供了令人鼓舞的前景。由此来看,未来结核病化疗的研究重点将仍在于寻找更为高效的杀菌剂或(和)灭菌剂,进而减少服药数量和服药次数、缩短化疗疗程、提高病人的依从性。
参考文献
1.MedicalResearchCouncil.AMedicalResearchCouncilinvestigation:Treatmentofpulmonarytuberculosiswithstreptomycinandpara-aminosalicylicacid.BrMedJ,1950,1073-1085.
2.MedicalResearchCouncil.Thetreatmentofpulmonarytuberculosiswithisoniazid,aninterimreporttotheMedicalResearchCouncilbytheirTuberculosisChemotherapyTrialsCommittee.BrMedJ,1952,735-746.
3.CroftonJ.Drugtreatmentoftuberculosis:Standardchemotherapy.BrMedJ,1960,370-373.
4.FoxW,MitchisonDA.Shortcoursechemotherapyforpulmonarytuberculosis.AmRevRespirDis,1975,111:325-353.
5.FoxW.Whithershortcoursechemotherapy?BullIntUnionTuberc,1981,56:3-4,325-353.
6.AmericanThoracicSociety.Treatmentoftuberculosisandtuberculosisinfectioninadultsandchildren.AmJRespirCritCareMed,1994,149:1359.
药物分析论文范文
关键词药物分析教育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药物分析是药物自设计、制备、质量检验与控制、药学研究直至临床试验,每一环节均涉及的内容,是我国药学专业规定设置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是整个药学科学领域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学生学习过程大多难以把握药物分析的学科特点和规律,加之课程内容的枯燥繁琐,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学习难度大。如何全面提高药物分析课程的学习水平和教学质量,是值得教师不断探索的。笔者在长期担任该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思考和总结,并有所体会。下面就教学思路及实施方案和教学方法方面的经验心得做一个交流,以期为药物分析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积累经验和借鉴。
1教学思路和实施方案
药物分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笔者对药物分析教学思路的凝练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如何将基础理论知识由浅入深、层次明晰地传授给学生;二是如何将开放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设计理念融合到理论教学过程中,从而逐步奠定学生独立科研实践的基础。
1.1理论教学思路和实施方案
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将理论知识进行模块化,确定各模块的教学方式、学时比例、重点难点和模块间的关联性。最新版的药物分析教材(第七版杭太俊主编)共二十一个章节,按照知识的特点其内容主要分三大模块:基础知识、各类药物的质量控制方法和药物分析新方法新技术。
第一模块基本知识点,包括药品质量标准体系及药品质量控制的基本规律和方法,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理解各类药物的质量控制方法的理论基础,该部分按照新的教学大纲安排理论学时约占25%,实验学时约占26%,主要采用以教师的讲述为主和基于问题的探究为辅的教学方式。例如:在药物杂质检查这一部分,重点讲述了一般杂质检查方法中的氯化物、铁盐检、重金属和砷盐检查法等主要知识点后,引导学生思考“看似千差万别的各类一般杂质检查法中,它们本质的设计理念是相同的,这个共性的原则是什么呢?”抛出问题后,以学生为中心,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鼓励他们积极陈述想法,过程中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当学生普遍掌握该部分知识所涉及科研方法的设计思路后,在讲述特殊杂质检查的过程中,启悟学生思考“各异的特殊杂质检查法,是否有着和一般杂质检查法相同的设计原则?”“在这理念指导下,方法的建立者针对检查对象及其基质的不同,又是如何在来加以改进和变化从而巧妙的解决问题呢?……”在基本知识教学模块教学中,笔者认为透过繁杂的知识点,总结共性规律和方法设计理念,并在讲授过程中选择适当时机抛射给学生,实现以教师讲授为主和基于问题的探究为辅的教学方式的有机切换,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扩展学生举一反三的思路,能将“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末节抓核心”这一学习方法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同时,在“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的课堂互动中,通过教师言传身教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可有效地将药物分析学的学习方法形象化地展现给学生。
第二模块是各类药物的质量控制方法,主要是讲述各类型药物的结构特点和性质及其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的方法。旨在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培养其研究药品质量的综合素质。该部分理论学时约占60%,实验课时约占56%。本部分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基于重点内容的探究学习来开展教学。为充分利用课程学时,避免自主学习的无方向性和无层次性,将本模块的教学内容按50%进行划分,前50%章节主要以教师活动为主导。通过教师引领和学生学习实践,使学生逐步理解本模块知识的框架结构、学习方法、重点难点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组织课堂应努力做到:始终围绕全面提高药品质量的主题,抓住药品质量控制的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三大方面的基本规律主线,并紧扣各类药物结构特点与分析方法间关系的讲解。同时,教师需通过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将“药物结构理化性质质量控制方法”这一逻辑关系和基本思路传授给学生。有了前期铺垫,教师即可将后50%章节内容的教学过程由“教”变为“导”,通过PBL教学方式将教学过程变成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行探索、自我发现的自主学习过程。具体实施可紧密结合药物分析课程教学内容,将学生按章分组。教师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提前布置章节学习提纲,适当增设与章节相关的趣味思考题或议题,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内容、访问相关网络数据库,积极主动地汲取知识。各小组通过自学、小组交流、归纳总结、课件设计,培养理顺知识结构、凝炼重点难点的学习能力。之后的课堂教学,教师择优选举代表1~2人,针对小组学习成果,进行多媒体课件演示、陈述和交流。采用PBL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自学能力,同时扩展课堂时空范围。
值得一提的是,人既是物质性也是精神性的,教学成败不仅取决于教学活动本身,学生的精神面貌、道德观、价值取向等也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本模块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通过一些议题和故事来启迪学生对人良好素养、科研精神等方面的思考。例如进行“抗生素类药物的分析”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了解“青霉素的发现历程”,进而从弗莱明因“实验失败”而发现青霉素获诺贝尔奖的人生经历角度,启发学生思考“弗莱明是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他是以怎样敏锐的观察力从一个“失败”的培养皿中获得启发和成功的?”“他是如何对待科研的?”在讲解-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含量测定方法时,通过一个已淘汰的碘量法,从方法设计角度启发学生思考“在当时有限的科研条件下,方法建立者是如何突破思维定势更合理设计空白实验的?如何巧妙地将UV法计算理念引入滴定法中解决摩尔比未知的数据处理难题的?”进行“维生素类药物的分析”的教学过程中,从“各类维生素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巨大贡献”角度启悟学生“珍视科研成果和敬畏生命”……基于以上,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有效地将素质教育融合于专业课教学中,激发学习热情的同时,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
第三个模块是药物分析新方法和新技术及其应用。该部分理论学时约占15%,实验课时约占18%。本学习阶段,理论教学主要安排两方面教学内容。一方面依据教学进度布置2次社会热点与前沿技术的专题讨论。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兴趣,积极捕捉专业热点与发展前沿,通过检索期刊文献、听取学术报告,确立实践研究课题方向,以小组为单位,撰写例题报告和PPT讲稿,并指派2名代表在全班进行专题汇报交流;另一方面以体内药物分析为研究范围,鼓励学生翻译相关外文文献,小组为单位推荐2~3名代表,用第一人称口吻,以论文答辩的形式来汇报文献工作,由教师和学生5~6人组成的答辩小组可就文献内容和涉及的知识点提问。本模块知识教授的方式,紧紧围绕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运用中掌握、在探索中创造,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质量意识和科研意识。专题研讨会和模拟论文答辩,培养了学生组织、汇报能力的同时,也开阔了视野。
1.2实验教学思路和实施方案
药物分析实验,其内容涵盖了药学的主要分析手段。从技术角度看,滴定分析是实验操作的基础,在药品质量控制和质量标准的制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分析技术的发展,光谱学及色谱学等仪器分析法越来越受到重视。从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看,实验教学的作用之一是辅助和深化理论教学效果。鉴于以上两点考虑,要使实验教学充分地发挥其培养效能,就必须科学地设计实验内容和合理地安排实验进度。
实验内容的筛选要围绕理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保证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学时分配比例合理的基础上,要注意设计性实验的开设时机和组织实施。笔者根据本校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要求和特点,参照现行版《中国药典》和相关的药物分析试验指导教材,编排了相应的药物分析实验教学实施方案。实验内容从分析项目看,包括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等药品检验的基本程序;从分析方法看,包括酸碱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校正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常用方法;从分析对象看,包括原料药、单方制剂和复方制剂。
实验进度的安排和组织,以设计性实验为例,笔者鉴于“定量分析方法验证“这部分内容在实际科研中的重要性和学生难于掌握的特点,开设了相应的设计性实验。第四章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从定义、规范和计算方法角度进行简单论述。因此,经过此阶段的学习,学生对该部分内容仅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在第一模块安排设计性实验则难度较大;到“甾体激素类药物的分析”,本类药物大部分是采用HPLC法进行含量测定,特别适合选作实例来进一步使该知识点形象化、具体化。经过此阶段学习后,布置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方案预设和陈述;到“抗生素类药物的分析”,选择具体药物进行设计性实验的开展和实施。如此根据知识模块间的关联性,通过三章理论教学与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对“分析方法验证”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从死记硬背上升到自如应用。
“自主性实验”具有科学性、综合性和探索性的特点,一般为较复杂和大型的实验,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及多种实验技能解决有一定难度和探索性的实验问题,一般于药物分析课程教学结束后开设。自主性实验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实验准备(方案设计)阶段——进行(方案试验、方案实施)阶段——总结鉴定阶段。具体实施方案如下:教师先根据相关的学习内容,提出体现学科发展趋势、注重理论和应用相结合的参考选题,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和专业特征,以小组为单位,选则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进行理论分析和研究,拟定实验方案初稿,并写成书面材料。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实验原理归纳、技术路线规划、实验所用仪器及耗材准备、实验操作步骤设计等,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经集体讨论及教师指导小组审评后形成可行性方案,并付诸实施。实验结束后,师生均要给出详实的实验教学效果总结,同时学生还要按照学术论文的形式写出详实的实验报告。自主性实验教学主要是使学生得到科学研究的全面训练,通过充满探索性的实验过程,让学生体验失败与成功,领略科学研究的艰辛。
2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应用
常言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在教育教学中理解这句话意味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包含着教师与学生双方的共同努力,而教师应在其中起主导作用。教师作为“传道解惑”的一方,是否想、是否能以及如何将学生领进门,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如教学态度、教学素养、教学方法等。仅就教学方法而言,有导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构建主义教学法等。
导向式教学法是把教学过程变成一个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行探索、自我发现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笔者在药物分析的实践教学中,在总结共性规律时,多以问题导向法,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始于问题而又止于问题,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的精心策划下,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运用具体生动的典型案例,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或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情景进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例如,笔者在讲解提高药品质量标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时,引用媒体报道的因药品质量问题而导致医疗事故的新闻来加深学生的思想意识;讲解维生素A的三点校正紫外法,为了便于学生记忆和掌握,引入了学生熟悉的直接紫外测定法案例作为参照,来帮助学生快速地掌握三点校正法的计算过程。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恰当适宜地运用案例教学法能给枯燥的专业课程知识增添活力和吸引力,并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启发式教学法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觉地开启知识大门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教学中应该遵循的一个原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笔者多采用这种教学方式,通过讲解药物结构中的官能团来启发学生回忆有机化学知识,从而联想出药物性质。再依据性质联想药物的鉴别和含量测定方法等。这样不断启发联想,从而强化药物的结构与鉴别方法和含量测定方法之间关系的理解。例如:维生素E易水解,水解后产物具有酚羟基结构,而且对位有-O强供电基团,启发学生回忆具有这一结构的化合物的性质,从而联想到氧化还原反应,再由氧化反应的特点,联想到鉴别方法、含量测定方法及贮存条件;通过扩展抗衰老机制的现代研究成果,启发学生联系维生素E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加课程趣味性。
建构主义教学法是指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它主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构建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是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过程。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创造性和社会性。通过组织自主实验、社会调查、论文撰写、文献综述、主题演讲和教学评论等教学活动,构建主义教学法可以给学生营造多维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结语
综上所述,药物分析课程教学为培养学生具备药品质量全面控制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在教学思路及方案实施和教学方式方面进行了实践和总结。总之,我们在今后还需在教学过程中持之以恒地探索、总结与创新,才能不断完善教学体系和方法,才能适应新时期对高校教育工作的要求,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淮海工学院2012年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立项课题XJG2012-1-8
参考文献
[1]刘冬琳,吴杰.药物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J].价值工程,2011(8):6-7.
[2]郑尚永.《药物分析》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广西轻工业,2011(1):138.
-
药物制剂专业就业前景范例(3篇)
药物制剂专业就业前景范文篇1[关键词]高职院校;药剂设备;实践教学;有效管理高职院校药剂实训室是药剂学和生物制药技术等专业课程教学、产品研发的重要基地,是学生参加岗前技能..
-
变频技术范例(3篇)
变频技术范文一台施耐德变频器,频率只能上到20Hz,检查了各项参数,发现最高的频率上限均为50Hz,由此排除了参数的问题。再检查是不是给定方式不对,改成面板给定频率,变频器最高可..
-
日常生活中的纳米技术范例(3篇)
日常生活中的纳米技术范文篇1关键词:纳米技术;化学;化学工业1纳米技术概况纳米,又称毫微米,是度量长度的单位,1米(m)=109纳米(nm),从换算关系中可见这是一个极小的单位,如果再形象一些,..
-
变频技术论文范例(3篇)
变频技术论文范文【关键词】:风机控制系统;节能技术;改造;变频器;应用【分类号】:TP391.72众多的文献资料及工程实践表明,发电厂中发电机组消耗了全厂用电总量的80%左右,其中尤以一..
-
变频供水设备范例(3篇)
变频供水设备范文[关键词]变频调速;恒压供水;多泵并联;PLC可编程控制中图分类号:TU8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4-0245-021引言给水系统是建筑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国..
-
变频器实训总结范例(3篇)
变频器实训总结范文关键词:项目教学法职业教育变频器现在的职业教育,就是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向导,通过现代教学与实训,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就业教育。一直以来传统的教学模..
-
变频器原理范例(3篇)
变频器原理范文关键词:变频器谐波危害抑制1、什么是变频器的谐波?变频器谐波是变频器运行过程中,需要对输入电源用大功率二极管整流(或晶体管/逆变模块)进行逆变,在其逆变过程中,..
-
变频节能技术原理范例(3篇)
变频节能技术原理6范文英那河水源泵站位于庄河市的英那河水库下游400m处,在大连市的东北部,距市中心180km。英那河泵站是大连市引英入连供水应急工程的头部工程,通过水泵加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