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范例(3篇)

daniel 0 2024-05-19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范文篇1

【关键词】山西省;水土流失;危害;水土治理

严重的水土流失是我省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它已经成为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据有关部门统计,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60.8%,每年平均流失泥土4.56亿吨,相当于每年侵蚀地表2.2亿吨。从全省来说,水土流失以吕梁以西的黄土丘陵地带最为严重,每年每平方千米要流失表土5,000――10,000吨,少数地方甚至大于10,000吨“满山一片黄,下雨流泥汤。”就是水土流失严重的真实写照。

1水土流失给三晋大地带来了严重危害

水土流失是山西的一大灾难,它所形成的千沟万壑给山西大地造成了难以医治的创伤。有人计算,水土流失造成的损失相当于全省工农业总产值的近1/5。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减少了耕地,加剧了贫困。由于表土的大量流失,使原来较为平坦的地面越来越破碎,沟壑越来越大、越来越深,在黄土丘陵区,目前沟壑面积已经占该地区总面积的40-50%。在水土流失的同时,还流走大量的养分,使土壤肥力降低,作物减产,可耕地减少。据有关部门测定,在1――30°的坡耕地,每年每亩平均流失雨水13立方米,冲走表土4.5公斤,含磷1.5公斤。每年每亩流失的氮,相当于11公斤硫铵化肥的含氮量。我省的贫困地区多位于严重的水土流失区。这些地区之所有贫困,除了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文化素质低等原因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口在不断增多,而水土流失却日趋严重,使土地生产力急剧下降。陷入了“越垦越荒,越荒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因此,这些地区若不控制水土流失,不保护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就不可能发展,有时甚至连生存的根基都会丧失。

1.2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大量的泥沙下泄,淤积江河水库,使河床抬高,水库库容缩小,加大了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水患。如汾河水库的库容为7亿立方米,自1961年建成使用后,据测定,目前已淤积约3亿立方米,占库容量43%,若不加快防治水库上游的水土流失,再过20年时间,这个水库将淤积报废。据统计,我省建国以来修建的60座大中型水库库容已有近1/3淤积,有的水库已经淤满报废。我省地处黄河中游,沿河地区水土大量流失,输入黄河的泥沙增多,下游河床逐年抬高,下游已成著名的“悬河”,中华民族的这条母亲河是世界上泥沙含量最多的河流。

1.3水资源日益紧缺,干旱、风沙、冰雹灾害频繁,特别是旱灾频率加快,我省降水分配不均,多降暴雨,使相当一部分雨水不能有效地涵蓄而白白地流走,水资源日益紧缺,旱灾频繁。历史上十年几旱发展到现在十年九旱,山西很少出来粮食生产连续三年递增的好年景,多数是两年一歉。五、六十年代仅是部分山区人、畜吃水困难,七、八十年代已形成大范围的工农业用水紧张。近年来,地下水逐年下降,有的水源严重减少。要解决这一问题,除兴修水利,引黄入晋等重大工程外,80%以上山区还得靠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解决。

2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我省地处黄土高原,大部分地方为黄土所覆盖。黄土质地疏松,遇水浸湿后,对土体起胶结作用的矿物质被溶解,黄土固结强度降低,这样黄土的侵蚀就加快了。从气候上来说,我省的降水高度集中在夏季,而且多降暴雨,下暴雨时,雨滴巨大的冲击力加剧了水土流失。因此,黄土本身的特性和暴雨,是造成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

造成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是我省的植被覆盖率低。大片黄土地表,每逢暴雨,泥沙俱下水成泥流,据有关部门测定,在年总降水量346毫米的情况下,林地每年的冲刷量每亩仅4公斤,草地也只有6.2公斤,而农地为238公斤,农闲地为450公斤,农地与农闲地的冲刷量比林地和草地大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因此有林草植被保护的黄土是不易造成水土流失的。

据研究,如果一个地区的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而且分布比较均匀,就可以起到大大减少水土流失,防卸自然灾难,保护农业高产稳产的作用。目前森林覆盖率为23%。建国初期,我省的森林覆盖率只有2.4%。

我省在历史上曾经是森林密布,草原茂盛的地区,早在先秦时期,整个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超过50%,由于几千年来统治阶级滥伐森林,破坏草原,使我省大片土地变为荒山秃岭、草木稀疏。同时,时期,“种田种到山顶,插秧插到湖心”的错误思想指导,农民滥伐滥垦,广种薄收,使水地流失日趋严重。对于只顾眼前利益,无休止地滥伐滥垦,破坏生态平衡,导致水土流失、沙漠化,从而使人类文明衰落的例子已屡见不鲜,发祥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19世纪初,阿摩利人首领苏木阿布建立了古巴比伦王国。到了第六王汉谟拉比统治时期,国力强盛,逐渐统一了两河流域。,这里曾经是林木葱郁、沃野千里,富饶的自然环境孕育出辉煌的巴比伦文化……巴比伦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西亚著名商业中心。然而巴比伦由于城市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导致对耕地和木材的需求增大,于是开荒伐林,改森林为农田;没有森林作固定水土作用,故以开始出现沙化,水土流失等,而农田也逐渐变为沙漠;从而造成了国家的内乱,国家内乱自然使国力衰退,,巴比伦人在创造灿烂文明的同时却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大自然的报复终于降临了,漫漫黄沙使周边蛮族有可乘之机,巴比伦王国在地球上销声匿迹了。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集聚和贮存水分。

森林是如何保持水土的呢?茂密的树冠、树枝,能截流部分降水,经过蒸发,又回到空中,雨水落到树冠、树枝上,雨滴粉碎,减轻了雨水对地面的冲击作用,在有森林的地方,降到地面的雨水,大部分渗入地下,变成下水,减少了对地面表土的冲刷。森林庞大的根系,盘结交错,固结土壤,使表土不易被流水冲走。

此外,露天煤矿的建设,大面积挖开原生地面,破坏了植被,使矿区土壤抗蚀能力成倍降低,形成水土流失新的物源和触发机制,河道、滩地开矿使大量泥沙直接进入河道,增加河流泥沙。

3我省水土流失的治理

面对我省水土流失的严重状况,针对我省水土流失的形成原因,长期以来,全省人民曾作过不懈的努力,积极进行水土保持,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主要是植物措施、工程措施和耕作措施。植物措施就是要保护森林,植树种草,增加地面植被覆盖率。工程措施主要是修筑梯田,打坝淤地、修建水库等,耕作措施主要有等高横坡耕地,粮草等高带状间作等。

保护森林,尤其是保护天然林,至关重要。由于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是一个非常艰巨的过程,现在的人工林需要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恢复才能成为一个较好的生态系统。而且据有关专家研究得知,天然林有较强的蓄水能力,其树冠持水能力比人工林大7-8倍,林地土壤有效贮存水分能力比人工林大6-7倍。因此,我省必须制定得力措施进行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加大保护植被的力度。我省的森林主要分布在东、西两侧山地的河流上游地区,如管涔山林区、关帝山林区、太岳山林区和中条山林区等。其中关帝山林区是我省森林蓄积量最大的地区,覆盖率为42.2%。建立自然保护区,建设森林公园是我省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的需要。管涔山和关帝山森林公园是世界珍禽褐马鸡的故乡,中条山森林公园被称为华北的植物园。

依法保护森林,大力开展森林的宣传教育!在广大干部和群众中树立法制、法律观念,对于毁林案件依法从重从快处理。特别要强调的是作好林业的“三防”工作。森林病虫害和乱砍滥伐,是林业的“三大灾害”。必须针对这“三害”建设好“三防”体系,使森林保护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植树造林,搞好荒山荒坡绿化、平原绿化和户包小流域治理,提高植被的覆盖率。其中有列入国家“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范围的西山防护林工程建设,初步形成了雁北风沙区、京包线、朱家川流域、三川河流域、听水河流域、汾河上游等区域性防护林骨干工程,以及太行山绿化工程,漳河流域、沁河流域、五台山旅游区绿化初具规模。涌现出了河曲、平顺县、吉县等先进典型。河曲县1989年林草覆盖率已达31.8%,累计完成水土流失初步治理面积95万亩,有59%的水土流失面积初步得到控制。

我们再来看几则关于我省的报道:

3.1山西省森林覆盖率去年达到18.03%。

2011-08-2612:38:00作者:戎紫冰来源:《山西晚报》

国家林业局近日公布了山西等七个省(自治区)的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我省的森林覆盖率由2005年的14.12%提高至2010年的18.03%,全省造林和生态建设成果显著。

我国平均五年对森林资源进行一次全面清查,此次公布的数据为全国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此次清查显示:2010年年末,山西森林面积282.4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18.03%。活立木总蓄积11039.38万立方米,森林蓄积9739.12万立方米。有林地面积中,天然林129.54万公顷,人工林131.81万公顷;森林蓄积中,天然林7073.33万立方米,人工林2665.79万立方米。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46.28立方米。而2005年,我省第七次森林资源的清查结果是全省森林面积为221万余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4.12%。

3.2到2015年山西省森林覆盖率将达到23%。

2012-07-2109:13来源:山西视听网

记者从林业部门获悉,刚刚过去的“十一五”是山西省林业建设发展最快、成效最好的时期,山西省林业建设以造林绿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森林资源保护、林业产业发展为重点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十一五”以来,山西省每年造林面积以400万亩以上的速度推进,共完成营造林2428万亩,完成通道绿化2.58万公里,高速公路和一、二级国省道防护林带基本建成,绿化村镇1万多个,建成县级城郊森林公园80多处,城镇建成区绿地覆盖率达到37.7%。山西省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分别比“十五”末增长了27%、3.91%和27.4%,这一时期是建国以来山西省森林资源增长最快的时期。

2011年,山西省新完成营造林453万亩,右玉、安泽、吉县等15个县建成了山西省级林业生态县。山西省新完成集体林地确权面积1786万亩,累计达到7693万亩,集体林权主体改革任务基本完成。2011年,山西省林业总产值达到255亿元,比“十五”末增长2.1倍,干果经济林总面积达到1300多万亩,红枣、核桃成为广大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森林旅游快速发展,去年接待游客713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6731万元,山西省建成了森林远程视频监控系统,成为全国首个视频监控基本覆盖的省份,今年山西省将继续加快绿化山西的步伐,全年完成营造林452万亩。截至5月中旬,已完成营造林306.8万亩,占年度任务的67.9%。到2015年,山西省森林覆盖率将达到23%,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届时,一个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新山西将呈现在我们面前。

3.3本报讯(记者周皓)记者昨日从省林业厅获悉,2014年全省实际完成营造林任务462万亩,尽管远超年度目标任务,但是全省森林覆盖率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33个百分点。

目前我省在水土保持工作上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其中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就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小流域是指相当于坳沟或河沟的沟道流域,它在黄土高原多达百万条以上,遍及整个地区。黄土高原的沟道小流域可以看作为一个完整的地域单元。从泥沙的产生到输水输沙,均在小流域完成。因此对小流域进行自然条件改造和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不仅便于合理安排小流域内的农、林、牧业生产用地统一管理,而且可以利用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经验,进行大、中流域或以县为单位的大面积治理,推动我省整个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和脱贫治富。

黄土高原沟壑区典型流域,在进行小流域治理时,根据这里土壤侵蚀的规律,实行了“保塬、护坡、固沟”的治理方针。

保塬,就是平整土地,增加水流入渗,削减地表径流;营造护田林网。造林以用才林和果林为主,形成林粮间作、果粮间作的生态农业体系;采用喷灌、滴灌等先进的灌溉技术,节约和充分利用水资源。

护坡,缓坡修筑水平梯田,发展林果基地,封坡育林育草,达到拦截涵蓄坡面径流的作用。

固沟,在主要沟道打坝建库,拦泥蓄水;在各支沟分段营造防护林,既固定了沟床,又拦截了坡面和上游的大量泥沙,稳定了坡脚。在我省,户包小流域治理发展的实践,证明它是开发和整治黄土高原的根本战略措施。在汛期,经过集中连片治理的小流域,如河曲五花城、乡宁城垣,以及隰县、柳林等地的不少小流域,经受了百年不遇的暴雨洪水的考验,做到了暴雨不成灾。很显然是小流域治理的显著成果。从经济效益方面看,承包户已从小流域开发中得到实惠,并逐年增多。以户包为主要形式的小流域治理,它绝不仅仅是一个水土保持问题,它对振兴黄土高原经济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将会日益的体现出来。

3.3.1它是贫困山区千家万户脱贫致富的最好途径之一,开发治理小流域,不需要什么别的资源优势,黄土高原的千山万壑就是它的开发对象,它的投入主要是活劳动,相对其它行业来说资金投入甚少,也不需要更高层次的技术,易于起步,只要坚持投入就必定会有收益,脱贫与致富衔接得紧,发展稳,风险小,后劲大,是扶贫中由“输血型”变为“造血型”经济的好形式之一。

3.3.2它是北方旱地农业稳步提高粮食生产的基本建设。通过在小流域内采取全面综合治理措施,发挥了整体功能,改善了生态环境,特别是建设了大量蓄水聚脏的垣面、梯田、沟坝地和河滩地,提高了农田抗旱、防涝、防洪能力,为稳产、高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3.3它推进了山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对小流域的大面积治理开发,不仅促进了林、果、瓜、菜、药和其它经济作物的发展,也给牛、羊、猪、鸡、兔等养殖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从而为山区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以户包为主要形式的小流域治理,正在发展成为千家万户大规模整治和开发黄土高原,彻底摆脱“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历史命运。

根治水土流失,我省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任务仍是艰巨的。这个工作是愚公移山的工作,怎么搞得更快一点呢。必须调整思路。20字调整措施就是要“退田还林(草),封山育林、打坝淤地、以粮代赈,个体承包。”增加农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可以采取大面积的飞播,然后封山,乔、灌、草一起来。同时要提高退耕还林还草的效果,保证质量,抓紧绿化,植树种草,使我省成为绿树成荫、繁花似锦、山青水秀的人类宜居地区。

参考文献

[1]《山西省地理》山西教育出版社.

[2]《山西经济工作的实践与认识》人民出版社.

[3]《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地理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范文

1概念

黄土地貌:发育在第四纪黄土(或黄土状土)地层中的各种地貌形态的总称,具有一系列自己特有的特征。

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在中国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的交界处。它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面积40万km2。占世界黄土分布70%,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厚50~80m。

2黄土高原的现状

2.1黄土高原地貌现状

中国黄土高原素有千沟万壑”之称,多数地区的沟谷密度在3~5km/km2以上,最大达10km/km2。沟谷下切深度为50~100m。沟谷面积一般占流域面积的30%~50%,有的地区达到60%以上,将地面切割为支离破碎景观。

2.2黄土高原的水土现状

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本身自然环境脆弱,加上长期以来土地利用不合理,植被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植被从古代到今天的巨大变化,更主要是受人类活动影响,总的趋势是面积越来越小,植被的结构也渐趋简单化。

2.3黄土高原自然地理特征

黄土高原是我国独特的地理区域,它在地理上有如下显著的特征。

2.3.1沟多坡陡、地形起伏破碎。黄土高原黄土深厚,疏松多孔。受长期内外合力的作用,地表剥蚀切割严重,支离破碎,沟壑纵横。

2.3.2气候差异比较大。黄土高原气候受系统中岩石圈和大气圈相互影响。大气系统中降水量具有很明显的地域和季节性,降水年际变率大,时间变化上降水呈减少趋势。就气温来看,黄土高原具有冬寒夏热、寒暑变化剧烈的大陆性气候特点。

2.3.3水资源缺乏,供需矛盾突出。在干旱半干旱的黄土高原地区,降水稀少,蒸发旺盛,水面蒸发是降水的2倍多,而且降水集中,水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2.3.4山地丘陵面积大。黄土高原地区土地以丘陵山地为主,约占整个地区的80%,而河谷平川只占土地总面积的20%。这种起伏的地貌构造不适合农耕。

2.3.5植被覆盖率低。在黄土高原上,30%~40%左右的地方都是荒山秃岭,给人留下满目疮痍的景象。人工草地很少,有的地方由于过垦山坡,表土流失严重,显露出基岩。

黄土高原独特的地理特征和一些人为因素共同造成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强度大,面积大,速度快的现状;导致了土壤肥力降低、土地退化严重、农田破坏严重、气候条件恶劣、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泥沙淤积河道,旱涝灾害不断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由于该现象会破坏耕地,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所以有必要采取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提高黄土高原土壤的生产能力。

3黄土高原生态治理

3.1综合治理措施

从目前国内外防治水土流失的各项措施看,主要有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它们在治理水土流失中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但它们是一个统一体,缺一不可。工程措施主要包括修水平梯田,打坝淤地,引洪灌地。植树种草可以有效的减轻水土流失。由于黄土高原气候干旱,应以乡土林种为主体,合理利用外来树种。在林种布局完整的基础上,要慎重选择经济林树种。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因素来看,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是引起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目前根据旱坡地坡度大小,提出一套适合于坡度大小的耕作制度。

3.2生态旅游开发

加强黄土高原的道路建设,建设成以黄土地貌景观为特色,千沟万壑的立体环境生态景观体系。充分利用地形特征,开发陕北地区的民土风情,利用本地区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生态旅游。

3.2.1制定生态旅游方案。生态旅游资源规划是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纲领和蓝图。黄土高原地区地域广阔,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依照统一规划、循序渐进的开发方式。同时,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要制定严格的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法律、法规,并成立专门的机构来监督法规的执行,为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法律保护,真正做到保护生态旅游资源和环境。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范文

关键词:水土保持林有效覆盖度土壤侵蚀

森林不仅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而且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同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水土保持林是森林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研究结果表明,一般情况下,在一定生态区域范围内,随着水土保持林覆盖度的提高,水土流失的防治效果也越来越好。土壤侵蚀相对较少,生态环境趋于平衡,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对明显。但是,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人们生活需求的多样性和长期性以及植物分布地带性的制约,水土保持林覆盖度不可能是无限增大的。这就要求在水土保持林体系建设中,一方面要合理配置林种结构,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充分发挥当地乡土树种的作用,作到适地适树对位配置,促进良性循环。因此,这就存在着一个水土保持林有效覆盖度的现实问题,也就是如何运用较少的水土保持林面积获取最大的水土保持效益或者将水土流失量控制在一定(允许)的范围内。正确解决这一问题,对于加强水土保持林的自身建设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指导意义。

在分析有关水土保持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对黄土高原沟壑区水土保持林有效覆盖度与土壤侵蚀量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探讨,提出了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水土保持林有效覆盖度,以供商榷。

1水土保持林系统的功能与发展

水土保持林是为了控制土壤侵蚀和土壤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系统环境容量、增加系统单位面积承载能力和经济收入,在水土流失地区营造的一种专用防护林体系,一般由塬面农田防护林、塬边、沟边防风林、坡面防蚀林、梁峁防护林、沟道防冲林等多林种组成。其防护功能主要是通过林冠层、林下地被物与枯落物及林木根系等形在立体防护体系拦截降雨、减缓径流、增加径流入渗机会、延长入渗时间、固持网络土壤、增强土壤抗蚀抗冲性能来实现的。如何长期持续稳定地发挥这一系统的功能呢?这就要求我们在水土保持林的营造和经营管理中,保持水土保持林系统内外物质流与能量流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平衡,使林木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和营养物质维持在一定的水平,即最低供应量应大于引起该系统自调功能丧失时的物质供应量。否则,会形成以“小老树”为主的低质低产林分,达不到营造水土保持林的目的。多年来的分析研究表明,加强林分密度管理使其达到合理的适宜密度是协调系统功能、充分发挥系统整体效益的主要手段和方法,也是维持整个防护林体系范围内土壤养分状况长期稳定的重要途径[1]。

2水土保持林的有效覆盖率

如前所述,水土保持林是一种多功能全方位的立体防护体系,必须达到一定规模和面积才能充分发挥其系统功能,形成规模效益。那么在一个小流域或一定的生态类型区范围内需要有多大面积的水土保持林才能达到控制水土流失的目的呢?目前的研究成果表明,一般情况下覆盖率达到30%即可,但也有人认为需达50%—60%,还有人认为应达到60%—75%。这一研究成果的不统一,一方面严重地影响了林业及水保工作的宏观决策,另一方面是水保部门在治理验收工作中没有一个科学的指标来衡量。为此,我们提出了一个有效覆盖度的概念。综合有关部门水保科研成果,我们认为:水土保持林有效覆盖度应该是指水土保持林控制水土流失的功能满足人们对水土流失治理的需要或要求时的森林覆盖度。

3水土保持林有效覆盖率与土壤流失量的关系

水土保持林覆盖度与土壤流失量的关系国内外均有研究和报道,覆盖度提高,水土保持功能也随之增强,而且有效覆盖度土壤流失量(侵蚀模数)的关系是一个连续动态的负相关关系。定量分析和研究结果证明,覆盖率SA与土壤流失量M之间的相关关系如下[2]:

M=ae-bSA

(1)

式中:a、b均为待定系数。王秋生等人进一步研究指出,系数a为覆盖率为零时(无任何植被覆盖)裸露地的单位面积的土壤流失量即侵蚀模数Mm;系数b为覆盖率接近100%时的单位土壤面积的侵蚀量M0与Mm之比的自然对数,即b=ln(M0/Mm)[3]。因此可将上式改变成:

M=Mme-ln[(M0/Mm)]SA

(2)

式(2)在应用方面可操作性强,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因此我们称式(2)为有效覆盖度与土壤流失量的一般方程。

4水土保持林有效覆盖度的确定

以上分析表明,水土保持林有效覆盖度可定量为在一定防护范围内土壤流失量等于允许流失量时的林木覆盖度。要具体确定其大小,将涉及土壤允许流失量A、最大侵蚀量Mm、最小侵蚀量M0三项指标。

土壤允许流失量(A)取决于某一地区的成土母、生物、地形、时间等因素,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土壤允许流失量一般是一个定值,但不同地区其值各不相同,如美国确定为225—1150t/km2·a,前苏联确定为340—1090t/km2·a。我国虽没有作明确规定,但从有关研究成果和水土保持技术规程来看,一般以1000t/km2·a作为无明显侵蚀界限,与国际上多数地区采用的数值相近似,故将1000t/km2·a作为我们确定水土保持林有效覆盖率时的土壤允许流失量。

最大侵蚀量Mm是指覆盖率为零时的土壤侵蚀量。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在未治理前,小流域裸地最大平均侵蚀量为8835t/km2·a,其中高原沟壑区为6650—8700t/km2·a,丘陵沟壑区为8000—11000t/km2·a,残塬区为9000—10000t/km2·a。

最小侵蚀量M0是指覆盖率接近100%时的土壤侵蚀量[4]。根据我们在泾川县中沟流域(水土保持林覆盖率为95%)12年的定点径流观测结果表明,中沟流域平均侵蚀模数为60t/(km2·a),因此该流域可作为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土壤最小侵蚀量。

把A、M0、Mm等三个指标分别代入(2)式,则有

M=8835-4.9921SA

令M=A=1000t/km2·a,经计算可得

SA=43.6%

5.结论

综上所述,水土保持林有效覆盖率是由土壤允许流失量A、、最大侵蚀量Mm及最小侵蚀量M0三个方面来决定的。一般A是定值1000t/km2·a,Mm及M0受该取土壤、地形等有关部门因素的影响而变化,M0一般变化较小,通常为60—64t/km2·a,而Mm为该区不同类型流失量的平均值,变化也不会很大。因此在一定地区内以上三个方面基本变化不大,据此所求得的水土保持林有效覆盖率也就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数值,可作为该区水土保持林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来指导水土保持林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张淑芝,孙孙海“应用耗散结构理论配置水土保持林体系及及其效益研究”。《中国水土保持》,1995(4)—(5)

2.郭忠开,“水土保持林有效覆盖率及其确定方法”《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1996(3)

3.王秋生,“植被土壤侵蚀的数学模型及其应用”《水土保持学报》,1991(5)

  • 下一篇:黄土高原综合治理范例(3篇)
    上一篇:年学生对学校的新年贺词(精选3篇)
    相关文章
    1. 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范例(3篇)

      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范文关键词:心理健康;体育教育;促进策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人的压力之大,已经达到了一个空前的状态,所以在社会竞争当中,如果能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

      daniel 0 2024-05-19 18:16:13

    2. 计算机系统教学设计范例(3篇)

      计算机系统教学设计范文[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考试系统;设计中图分类号:G1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4-0288-01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行网上考试的优..

      daniel 0 2024-05-19 17:44:13

    3. 当前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范例(3

      当前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一、基本情况谷庄村位于大义镇西南部,254省道东侧,距巨野县城约10公里。2018年,结合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我镇因地制宜,加强谋划,扎实开展生活垃圾治..

      daniel 0 2024-05-19 17:12:13

    4. 纳米科学和技术范例(3篇)

      纳米科学和技术范文关键词:纳米技术;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技术联盟0引言我国纳米科技的研发始于20世纪80年代,据有关机构统计,2006年以来我国纳米科技在基础研究方面数量和论文引..

      daniel 0 2024-05-19 16:41:29

    5. 科学理论研究范例(3篇)

      科学理论研究范文我国财政学的理论基础历来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但近年来,传统的政治经济学作为财政学理论基础的地位受到很大冲击:一方面,西方经济学从思维方式、分析方法上对传..

      daniel 0 2024-05-19 16:08:13

    6. 水产养殖前景与发展状况范例(3篇)

      水产养殖前景与发展状况范文1发展现状睢宁县的观光休闲渔业的发展尚处于萌芽状态。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1)运动型。是一种养鱼为主、兼营垂钓的常规型、普遍存在的形式,全县约..

      daniel 0 2024-05-19 15:36:13

    7. 水产养殖制度范例(3篇)

      水产养殖制度范文关键词:渔业养殖者合法权益保护对策《渔业法》第十八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养殖生产的技术指导和病虫害防治工作。”为了大力..

      daniel 0 2024-05-19 15:04:13

    8. 色彩心理学范例(3篇)

      色彩心理学范文关键词:佛教;七宝;色彩;心理学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6-0034-01一、色彩心理学色彩心理学是在自然欣赏、社会活动方面、色彩在客观上对..

      daniel 0 2024-05-19 14:3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