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范例(3篇)

daniel 0 2024-05-21

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范文

关键词高校景观设计;新思想新设计

一、校园景观设计

校园景观设计第一步就是要对景观定位。要充分了解校园空间的主要服务人群,从而决定如何设置相应的绿化空间。校园的服务对象主要包括学生和教职员工,景观设计时我们第一个要考虑就是学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在做景观的设计时,要满足他们各自的需要,以人为本。

校园的植物选择植物的选择要采用常绿和落叶相结合,要四季有景可观且有季相变化。春季观赏的植物有玉兰、碧桃、春鹃、樱花等;夏季观赏的植物有栾树、紫薇、睡莲等;秋季观赏的植物有银杏、栾树、五角枫等;冬季观赏的植物有腊梅、等。

硬质景观区的植物要整齐、大气、树形饱满、色彩明快。在软质景观区的植物要以群落为主,体现出不同植物的合理搭配,营造出舒适的放松的休闲环境。可以给植物做标志牌,写上植物的名称和习性。让这些植物向人们作“自我介绍”。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认识植物,了解生物的生长过程。通过植物的季相变化提醒学生,又是一年春来到,要好好珍惜时间。还可选择一些有美好寓意的植物。如选择紫叶李和碧桃,象征“桃李满天下”。选择梅兰竹菊,象征学生有四君子一样的高尚品德。校园绿化忌用松柏类植物,因松柏类常用于陵寝园林。

校园文化的体现形式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景观设计要充分体现校园的文化气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校园景观能对学生的行为产生积极地引导作用。文化作为景观的灵魂,是体现景观内涵的重要途径。景观作为文化的载体,向师生传递着一种内在的气质,提升了景观的价值。我们应该创造符合校园精神特征的优美的教学环境和理想的生活家园。只有挖掘出学校的文化底蕴,才可以使校园景观更具魅力。因此在景观设计中,应该挖掘出学校的文化内涵。

二、表现艺术美

在遵循功能的同时也要表现其艺术美,已是表现美感,是造型艺术的美的表现,包含材料美,形式美和内容美三种要素。艺术的素材是呈现题材内容的线、形和色。艺术的形式素材的组织结构,形式的功能传达普遍的美感概念,各部分的素材适当结合成为“有意味的形式”,能引起审美反应。美感法则几位美学家从艺术中所发现的各种形式的基本形式,包括对称均衡、反覆与渐层、调和与对比、比例与节凑、统调与单纯等。艺术的内容是指作者所欲表达的思想内涵、反应浑沌现实,或一派超然洒脱。其题材内容表达作者的审美和对校园景观的理解。

三、新思想新设计

在吸收传统的校园景观的思想,也要学习新的思想新的理念。田园理念,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汇在自己的校园景观设计当中去。新的形式,简约而又富有传统园林的手法。

1.以人为本原则。人是城市空间的主体,任何景观设计都要体现对人的关怀,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来营造优美的人居环境,满足人的各种生理和心理需求。一个城市生态景观设计水平的高低,关键在于它满足人类户外活动的需要的程度以及人与自然相处的和谐程度。

2.生态原则。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各项建设的不断扩展,使得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的景观退化,滋生城市病。景观规划设计对象不再局限于一定的人群,应上升到景观生态学层次上,这为解决日益尖锐的城市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在城市景观规划中要遵循生态的原则,注重环境容量,保护环境敏感区,加强对自然景观的保护,促使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有机结合,增加绿化空间。

3.尊重历史、地域、文脉的原则。在城市生态景观设计中应结合城市的历史性和地域性,突出自身的历史文化和风土民情特色,切不可对其他城市的景观设计照搬照抄,应保持自己的城市风格,为城市建立独特的个性奠定基础。

4.整体性原则。城市生态景观设计要要符合城市的基调和整体风格,体现城市形象和个性。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特有的特征,城市中各景观元都拥有共同的历史和文化,市民也有共同的行为习惯和行为准则,所以城市生态景观设计既要确保城市景观的整体性,又要保证各景观元的丰富多彩,做到变化中求统一,统一中有变化。

5.多样性原则。设计时应针对城市景观中自然生态系统少的特点,增加景观的自然成分,但要注意避免绿地建设中物种单调、结构简单的状况,保持物种多样性。

6.结合自然的原则。景观设计应尊重并强化城市的自然特征,促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

7.系统性原则。城市生态景观设计时要用系统的观点从区域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在以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为基础的情况下,加强与城市水环境、市容卫生、污染物控制等方面的协调统一,制定完整的城市生态发展战略和行动计划。在了解了城市生态和地域环境的条件下,符合文化背景时代背景做出合理的景观设置。

城市生态景观设计是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合理规划设计,使景观不仅具有一定美学价值,而且符合生态学原理。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主要包括城市景观设计、生态绿地空间规划设计和景观敏感区的保护规划设计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城市生态景观设计是景观管理的重要手段,它充分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解决城市景观生态问题。

校园的生态景观设计要考虑校园风貌与建筑景观的总体规划布局,创造优美的城市生态景观,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城市生态景观设计要适应城市自然条件,尽量不破坏原有的自然生态特征和自然斑块,并加强景观设计与这些元素的联系。设计过程中充分运用城市的地形地貌,保留场地的起伏或进行适当的加工改造,堆土成山,积水成池,形成局部的自然生态景观。景观设计还应结合城市规划,加强对主要特殊点、主要道路和街道、中心广场和步行林荫道等处的景观控制,使建筑物的轮廓、色彩和绿化、小品等要素更符合审美和生态的原则。

参考文献

[1]裘鸣菲.撷校园文化创环境特色--华中农业大学绿地规划[J].中国园林,2000(2):60-75.

[2]朱育嵩.新世纪校园规划实践与思考[D].清华大学,2004.

[3]千茜.关于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的创作思考・景观十年[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4]周妍.浅论大学校园景观规划[J].工程与建设,2009(4).

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范文篇2

关键词:视觉指示系统;功能导向;视觉识别;特性研究

视觉指示系统设计主要应用在商业环境、办公环境、机场、车站、景区环境等公共空间中,起到空间指示、人流疏导、交通指引的作用。城市视觉指示系统不仅能够发挥信息传递的作用,也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民族文化的形象认知,同时提升城市视觉上的审美力与和谐水平,影响人对城市环境空间的文化认可和空间认知,提升城市设施的各种功能,完善城市视觉形象系统。

城市视觉指示系统要建立在高度的完善的公共设施基础上,进行科学的规划与设计,充分传达设计语言和城市文化内涵,为不同的观者提供不同的城市各类信息。城市视觉指示系统犹如城市的导游效能,提供尽可能完整全面的城市题图信息,城市视觉指示系统与城市环境的结合及对城市背后承载的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视觉指示系统具备以下的特性:

一、功能导向性

视觉指示系统所具有的普遍功能就是功能性与导向性。人们深处陌生环境的区域空间中,一般都会寻找标志性的建筑、景观来作为参照,确定当前位置与方向,找寻下一目的地。这使得标志性建筑、景观就是指示系统的功能性所在,功能性是视觉指示系统存在的意义所在。

视觉指示系统的功能体现在识别性和导向性两方面。指示系统的识别性能够帮助观者对周围环境的了解与辨识,清楚了解空间的特征与性质;指示系统的导向性能够使观者认知行走线路,引导和指引他完成从现有空间到达另一地点。

二、视觉识别性

视觉指示系统所具有的视觉性通过其视觉状态呈现出来,这种视觉形态包括图形、文字、色彩、材质、造型等等。在国际全球化的今天,图形符号中的公众符号比如禁止、限制、指示、交通标示等内容更加趋向于遵守统一的国际标准,来满足于多元化的交流和大众认知的快捷性。视觉指示系统的视觉语言不受地域、民族、文化的限制,成为图形符号等视觉形态的传达语言,提供信息最有效的表达方式。针对视觉指示系统的设计时还要考虑视觉信息传达的准确和整体视觉效果强弱的平衡把握。现代城市中存在大量的视觉干扰,容易使人产生视觉的疲劳感,所以在设计视觉指示设计时要突出重点,强调主题的信息传达,通过色彩对比、字体大小等方面进行调整,减轻装饰性附属信息的体量关系。

三、标准规范性

视觉指示系统除了满足导向指示功能外,还要满足所有人群的文化认同感,不管在不同的国家地域、还是在不同的街区、商场、景区等空间所呈现的不同的文化特质,都能迅速识别城市化、全球化的背景下的城市景色和空间符,使空间更能给观者提供陌生而熟悉的位置和方向感,找到内心的安全和归属感。视觉指示系统在突出系统性和国际化的特色,应反映出地域所在的文化精髓。

视觉指示系统的规范标准性是整个指示系统的必然要求,它不应是随感而发的自由创作,而是在行政管理单位和专业机构的指导下按照即定的标准和设计准则展开的设计行为,包括各种场合的指示系统、平面布局图、指向标示牌、简介、公共标示牌等,这些系统指示都是在统一完整的规范和指导下进行设计的。标准规范性更加强调了指示系统的科学性,在多元化世界的文化交流使得指示系统必须具备视觉元素识别的共性,兼具城市文化的特殊性和内质特征。视觉指示系统通过国际无差别的符号语言,传递跨越语言、民族、文化的公众信息。

四、本土地域性

根据地形地貌、景观环境、人文特征与风俗习惯等内容都会对城市的视觉形象产生影响,使城市形成区别与其他地方的独特地域特征,反映出区域内的人文气息与地域特色。城市是动态的模式,视觉指示系统也是一个相对动态的展示,反映着强烈的地域特征。视觉指示系统吸附于城市的精神而存在,只有充分了解城市的背景、文化轨迹、风土人情等本地特征,才能更好的挖掘特色的因素,为视觉系统的特色形态寻找合适的素材。也可以从城市地域生活的空间中提取创意构思的来源,运用图形文字、色彩造型、材质质感等设计元素,结合现代的设计理念,结合先进的施工工艺,使设计能够达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富有地域特色的视觉指示系统能够给人带来异地的认同与归属感,只有保持这种地域性差异才能保证视觉形象的唯一特色和生命力,从而引入成熟的设计思路去创造城市的个性魅力。可以在城市的古建上考虑与现代指示系统相结合,创造出与时代特色相统一的,既具有国际风范又符合城市个性风格的视觉形象设计。

五、文化艺术性

不同的城市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文化历史氛围和文化内涵,自身都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城市的这种深刻的文化底蕴决定了视觉形象必须具备文化的艺术潜质。视觉形象的设计风格,应在标准化和国际化的标准上,加入传统文化与民族特性,营造不同的风格特色。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文化、观念等设计因素,通过色彩、材料、结构等形态进行改良,创造新的契合点。城市的视觉形象不能浮于表面,不单单通过地域文化来表现,还需要考虑精神上的传承与延展。通过所处的空间文化特征、时代特征所表现出的主题定位和独特气质。既能使人明确自己的位置信息,又通过指示系统宣扬区域内独特的文化。

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范文

关键词:主城区;Landsat;空间特征分析;格网化

1概述

本文通过1992、2002、2009、2014年四期Landsat成都市区遥感影像进行成都城市空间形态动态特征分析,并对影像进行预处理。

2数据预处理

从USGS研究区云覆盖度较少的四期影像进行下载,进行了波段叠加,并对影像辐射定标、大气校正等影像预处理。

3研究区建筑物提取

3.1选取样本

运用ENVI软件,进行建筑区样本选取。图1为TM影像在RGB为321时选取建筑区样本。通过训练样本,为分类做准备。

3.2建筑区提取

运用监督分类经典方法――最大似然分类法提取建筑区。基于象元的分类会出现大量的碎图斑,为了后期成都市城区空间形态分析图斑的客观性和可比性,对分类结果进行去除噪声处理。图2红色区域为提取建筑区去噪前后对比图。

3.3提取结果

通过去噪处理,得到成都市1992年、2002年、2009年、2014年的成都市影像分类图(图3),图中黄色区域为叠加影像后的城市建筑区提取结果。

4成都市城市空间形态分析

空间形态是城市总体布局形式和分布密度的综合反映。由影像上可以看出成都市的空间形态特点呈同心圆向外扩展,地形平坦。通过形态特征、空间紧凑度、空间破碎度等评价指标对成都市主城区最大斑块面积做分析。

4.1成都市空间形态评价指标1:形状特征

形态特征采用形状率反映,由于成都市呈圆形状,所以用圆形率表述形状特征。圆形率是以圆形为标准形状,用区域面积与区域周长平方的比值表示,越小带状特征越明显。表1为成都市主体城区形状特征统计,由表1可以看出,成都市主城区板块的周长和面积在1992-2014年间呈增长趋势,形状特征指数逐年减小,带状特征越来越明显。

4.2成都市空间形态评价指标2:空间紧凑度

城市轮廓形态的紧凑度被认为是反映城市空间形态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城市紧凑度面积周长紧凑度来反映。面积周长紧凑度是以区域面积和周长的比例关系表示,越小离散程度越高。

成都市主城区最大斑块面积和周长比例计算空间紧凑度,结果如表2所示,1992-214年间,成都市主城区空间紧凑度指数值越来越小,主城区空间紧凑度在减小。

4.3成都市空间形态评价指标3:空间破碎度

景^破碎度是指景观被分割的破碎程度,景观破碎程度与自然资源保护密切相关,许多生物种要求有一定面积的环境才能生存下去。同时,景观破碎度指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的影响。空间破碎度采用分形维数反映。具体方法为根据分形理论,采用网格法计算覆盖有城市轮廓边界线的格网数目与覆盖图形区域的格网数目之间的关系获得,越大破碎成都越高。根据研究区面积和形状,在整个研究区域生成5km×5km的网格。

为了更客观分析成都市区空间形态,生成网格的同时生成每个网格的中心点(点文件),在统计覆盖有城市图形区域的格网数目时,城市图形覆盖半格的网格,该轮廓边界线覆盖了该网格中心点,则计入网格数,否则舍去。如图4所示为成都市区格网化及中心点效果图。

采用网格法计算覆盖有城市轮廓边界线的格网数目与覆盖图形区域的格网数目之间的关系获得。

表3为成都市主城区空间破碎度变化分析,空间破碎度数值越大,破碎度越高。1992-2014年空间破碎度值升高说明成都市主城区空间破碎度在加深。

5成都市空间形态变化原因及发展建议

分析1992-2014年引起成都市空间形态和景观格局变化的原因有许多,主要为:

(1)研究区城镇化加速:城镇化发展和人类活动的频繁增加了城市的景观破碎化。

(2)自然地理因素:成都市地处平原,市区呈圆形向外扩展,布局较为紧凑,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导致城市的紧凑度增加。

(3)城市规划起导向作用: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导向,政府部门城市规划发展也是导致空间形态变化的原因之一。

成都市空间形态发展建议:控制城市规模,合理规划,建设卫星城,开发新区,可有效改善成都市空间形态分布。在实际规划方面,以路网规划为引导,拓展成都市主城区与卫星城的联系,统筹兼顾优化城市格局和土地利用布局,设定长远规划,使成都市空间形态健康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治清,贾敦新,邓仕虎,等.城市空间形态与特征的定量分析-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3,15(2):297-306.

[2]薛丽芳,梦瑶瑶,江燕,等.徐州市空间扩展特征分析[J].地理空间信息,2015,13(6):26-29.

[3]王婧,方创琳.城市建设用地增长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球科学进展,2011,30(11):1440-1448.

[4]阳文锐.北京城市景观格局时空变化及驱动力[J].生态学报,2015,35(13):4357-4366.

[5]陈利顶,孙然好,刘海莲.城市景观格局演变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3,33(4):1042-1050.

[6]邢容容,刘乐军,马安青.青岛市1990--2011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13,33(3):220-225.

[7]李莹莹,黄成林,张玉.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上海绿色空间景观格局梯度及其多样性时空动态特征分析[J].生态环境学报,2016,25(7):1115-1124.

[8]赵晶.上海城市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空间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9]牟凤云,张增祥,谭文彬,等.广州城市空间形态特征与时空演化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2007(05):94-98.

[10]马士彬,张勇荣,安裕伦.山区城市土地利用动态空间分布特征-以贵州省六盘水市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2(03):489-496.

  • 下一篇:优秀范文写人叙事作文(精选3篇)
    上一篇:能源市场研究范例(3篇)
    相关文章
    1. 能源市场研究范例(3篇)

      能源市场研究范文关键词:内部资本市场;价值创造;制度资源中图分类号:F830.9文献标识码:AAnalysisoftheInfluencialFactorsofValueCreationofInternalCapitalMarketsFENGLi-..

      daniel 0 2024-05-21 15:04:13

    2. 教育心理学教学策略范例(3篇)

      教育心理学教学策略范文篇1【关键词】健康优先;学生本文;自主学习对职业高中的学生来说,职高教育史其中大多数人在走入社会进入职场的最后教育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学生受到的教育..

      daniel 0 2024-05-21 14:32:13

    3. 乡镇道路交通安全整治范例(3篇)

      乡镇道路交通安全整治范文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重要思想和党的*精神为指导,按照建设“平安*”,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广泛发动全社会力量,着力提高广..

      daniel 0 2024-05-21 14:00:13

    4. 纳米材料生产技术范例(3篇)

      纳米材料生产技术范文篇1【关键词】纳米、纳米技术、纳米材料、纳米结构1引言著名科学家费曼于1959年所作的《在底部还有很大空间》的演讲中,以“由下而上的方法”出发,提出..

      daniel 0 2024-05-21 13:28:13

    5. 处理污水的办法范例(3篇)

      处理污水的办法范文篇1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实践和“三个代表”主要思想为指导,深化贯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大情况法律力度,严厉查处各类情况违法行为,切实处理风险群众健康、..

      daniel 0 2024-05-21 12:56:13

    6. 处理生活污水的主要方法范例(3篇)

      处理生活污水的主要方法范文关键词:城市污水;工艺水平;城市环境在城市发展与建设的过程中,经济发展速度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因此城市中生活污水量呈现出逐渐增多的趋势,但是在城市..

      daniel 0 2024-05-21 12:24:13

    7. 电力市场研究范例(3篇)

      电力市场研究范文1电网规划内容电网规划以负荷预测和电源规划为基础,它主要完成以下两个方面的任务:确定电网未来安装设备规格(如导线电压等级及型号、变压器规格等)和确定电网..

      daniel 0 2024-05-21 11:52:13

    8. 跨文化交流的特点范例(3篇)

      跨文化交流的特点范文篇1关键词:跨文化交流;翻译;双语编辑;源语文化;译语文化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10-177-02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于巴黎通..

      daniel 0 2024-05-21 11: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