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范例(3篇)

daniel 0 2024-05-26

关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范文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教育弱势群体

【中图分类号】G640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子女跟随父母进城生活和学习。相对来说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可能是基础教育领域相对来说是最薄弱的一个部分,所以怎么样能够改善他们的教育环境,能够让他们接受有质量、很好的教育是我们大家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和增加农民收入,全国各地大力发展劳务产来的人口迁移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尤其是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日趋突出。

农民工子女教育是随着改革开放,以及我国社会发展变革过程当中逐渐显现出来的问题。从表面看是一个教育问题,实际上是一个社会问题。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则有近2000万。他们当中,失学率高达9.3%,近100万名适龄儿童不能及时入学。有学者认为,这100万游荡在城市街头的失学农民工子女,他们耽误的不仅是自己的前途,还会成为未来社会的"定时炸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亟待引起各方重视和尽快解决。"农民工子女"包括随父母进城的"流动子女"和留在家中的"留守子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对北京、深圳、武汉、成都等9个大城市流动儿童教育情况调查,流动儿童失学率仍然较高,达到9.3%,近半数的流动适龄儿童不能及时入学。其中,北京流动人口子女中,小学阶段入学率为9%,初中阶段仅为20%,有相当多数量的外来学龄人口面临就学困难。我国农民工的流动子女在城市入学难,失学率高主要表现为:手续繁琐、借读费高、升学不能衔接。此外,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公办学校或农民工子弟学校上学学习质量都存在问题。在城市的各级各类正规学校中,流动人口子女常常被视作特殊学生不能对其实施与当地户籍人口子女同等待遇和平等的教育。如他们的成绩不纳入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之中,教师往往也不太注意他们的学习情况等。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既有国家政策方面的原因也有个人自身的素质原因,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人为的社会分层导致农民工社会地位低下,在分享社会和教育资源上处于不平等的弱势地位。缺乏规范的管理和监督也是导致农民工子女无法享受公平受义务教育权的原因之一。此外,政府在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中没有履行其应尽的义务,对当地的农民工子女学校没有经费的投入。

就我国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而言,最具影响和制约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农村经济发展相对城市较为滞后。我国长期存在的传统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城市和农村在很多方面都呈现出了发展不均衡,从而导致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难的问题。2.我国户籍制度对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限制。农民工子女被高额的借读费、学费拒之门外,由于不在户籍所在地上学可能要交纳借读费等费用,使他们无法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权。其根本的原因主要由于我国在公民的居住权、户籍权以及义务教育权三者之间存在着制度上的矛盾。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反映的是体制性问题。不在户籍所在地上学的适龄儿童,无论他们是在家乡出生被父母带到城市,还是在城市出生并且生活在城市,在他们所居住的城市很难得到公平的受教育机会,他们的教育机会被排斥在城市的教育体制之外,而我们过去的教育管理体制,或者说我们过去相适应的社会结构,原来不适应这么一个流动,给他们所在的城市无形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使农民工子女的需求处于严重匮乏状态,从而丧失了享受平等义务教育的权利。3.农民工自身的原因。农民工中的绝大多数从事的是低技能和体力型的劳动,工作和住所都不稳定,工资收入十分低。除去基本生活开销外,几乎所剩无几,而随着物价的上涨,教育费用也日益增加,这给农民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生活压力,他们也就无能力支付子女的各种受教育费用。同时,长期的城乡隔阂,使城乡两地孩子的生活方式、心理感知、话语体系等方面出现了很大差异,极易受到城市孩子的排斥,甚至是冷嘲热讽,由于父母的工作流动性大,导致他们经常缺课,成绩不理想,农民工子女普遍存在自卑、自我评价偏低、产生自闭、强迫症、人际关系紧张等心理问题,甚至对社会产生仇恨感,这种不良的心理问题极易引发社会问题,破坏社会稳定,给未来买下了定时炸弹,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想背道而驰。4、社会分层导致的农民工弱势社会地位,他们的子女教育问题是社会弱者所产生的问题之一。农民工作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理应得到公平公正待遇。但农民工却事与愿违,收入普遍低下,他们的子女上学很难享受公平教育权利,昂贵的上学费用也使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5.政府在义务教育中的失职。主要表现在: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对农民工子女学校没有任何经费支持;农民工子女学校教学质量低下,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导致进教学质量难以保障。城市在农民工的手中日新月异地发展进步着,但农民工在城市却几无立足之地,更别说他们的子女。近些年来,农民工子女入托、上学问题日益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但要和城市孩子一样衣食无忧、平等受教育,却还距离遥远。

关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范文篇2

关键词:社会公平;教育公平;农民工子女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以“家庭化”的形式涌向城市,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也同时给城市社会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新压力、新挑战。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问题就是其中最具挑战性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

一、困境――农民工子女教育不公平现状

当前作为流动人口的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状况不容乐观。虽然目前各地采取了一些实质性的措施,农民工子女教育方面有了诸多进步。譬如,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工子女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入学需求,专门开办了农民工子弟学校等。但是,在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质量,学生受教育权等方面依然存在很大的问题。

1.农民工子女学前教育与义务教育脱节

在我国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国民教育的开端。当前许多大城市只是将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纳入管理范畴,而对农民工子女的学前教育考虑不足,造成农民工子女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脱节。城市公立幼儿园数量有限并收费高,因而农民工子女上城里幼儿园是个很大的奢望,经常出现“鹰多食少”的局面。而民营幼儿园有存在着教学水平不高,环境差等问题。

2.面对户籍管理制度是否选择“高考移民”

保障农民工子女等弱势群体受教育包括就近接受高中教育的权利,是推进教育公平非常重要的方面。人口流动已经不可逆转,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是城市化进程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相关法律有关高考规定,要求要有当地户籍的考生才有资格在当地报名,这样就带来了随迁子女高考的问题。许多名民工子女不得不回自己的原籍参加高考。

3.公立学校与农民工子弟学校之间教学质量的差距

许多农民工家庭来到城市大多凭借出卖廉价的劳动力来获得经济收益,维持整个家庭的运转,月家庭收入有限再加之近几年来物价上涨,有时仅仅只够维持基本生活。因此农民工子女面对教学质量优越的公立学校只能望而却步,许多孩子因为交不起高额“借读费”而游离在城市的边缘,与此同时农民工子女在学校会受到各方面的歧视。目前虽然也有许多农民工子弟学校,但它们在硬件设施、师资力量和公立学校相比还很薄弱。

二、导致农民工女子教育不公平的原因

农民工的后代,原本以为随父母进入大城市因为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成为农村走出来的最有希望的一代。但由于缺乏有效地制度及一系列因素使他们不能生活在教育公平的阳光下,不能得到很好地受教育机会。

1.长期形成和执行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义务教育体制使的终身教育无法落实

我国现行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义务教育体制规定了适龄儿童应在户口所在地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所需教育经费由当地政府负责筹措。农民工子女随父母进城就读,但由于农民工子女没有流入地的户口所以他们在流入地的城市义务教育经费中没有这部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经费,从而使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经费在我国目前的义务教育体制中出现了一个空白地带。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不能与义初中后教育很好的接轨。

2.现行户籍制度与人口流动需求不相适应

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问题本身是现行的二元户籍制度的产物。大量的外来人员涌入大城市,却不能取得城市的户籍,从而导致许多农民工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方面的权益的不到保障。尤其是在教育方面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中无法得到与城市孩子同等受教育的权利,户口成为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中公平地享有教育资源的教育机会的“瓶颈”。

3.公立学校数量相对不足,农民工子女学校存在许多问题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农民工子女需要接受到教育,这就对城市建设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尤其是城市内原有学校数量已不能满足需要。从而产生了学生绝对人数过多和学校容量有限之间的矛盾。民工子女不得不选择处在城市边缘地区的农民工子弟学校。这些学校有些没有相关法律的保障随时面临被拆迁的危险,同时教学的管理水平度相对较低,教师的专业素质较差,教育设施方面又由于缺乏资金投入教学设备落后安全设施不足等问题。

4.在现行高考考试制度下,教育往往被“物质化”

现在人们很多时候对一个学校的管理水平及一个教师的教学质量的评价仅仅靠升学率的高低来评价。这就导致一些教师只看重学生的成绩,而那些成绩较差的农民工子女就成了教师边缘化的对象。他们得不到教师应有的帮助,经常遭到同龄儿童的嘲笑。

三、面对该问题提出的一些对策

1.完善义务教育法制,确保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与学前教育及初中后教育衔接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开端,高中教育及大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延伸。当前,大多数城市只是将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纳入统一规划的范畴,对于农民工子女的学前教育和初中后教育则考虑不够。应加快建立流出地和流入地义务教育衔接机制,明确流出地和流入地各自的责任,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更好实现流出地和流入地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互相衔接。

2.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

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形成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由于人们的出身区域不同,形成了天然的身份上的差异,从而农村和城市人口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方面享有的权益也有很大的区别。因此打破二元城乡结构彻底的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全新户籍制度。还原其本来的人口登记管理功能,割裂依附于户籍制度上的权利时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高等教育的机会平等是公民受宪法保护的基本权利。目前阶段政府应渐进性的监督落实“高考补偿”和“异地高考”这两项措施。

3.加大政府财政投入,鼓励民间办学,动员社会捐赠,政府为主,三管齐下

为解决现阶段我国存在的农民工子女读书难得问题,做到让农民工子女真正有书可读,就要发挥政府、集体和个人的力量。一方面采取扩充公办学校招生计划、设立招收民工子女的公办学校、建立公办学校、农民工子女班、随班就读等措施,把他们纳入公办教育体系;另一方面,规范民工子女学校的办学行为,将其纳入区县教育体系统筹管理。

4.提高农民工子弟学软硬件水平

我国现阶段大多数农民工子女就读于农民工子女学校,但该类学校教学环境大多质量较差。因此应规范建设农民工子女中小学师资队伍,加强“内功”建设。提高教师的准入门槛,提高教师的学历要求,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参考文献:

[1]李荣华.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研究[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5

关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范文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一、关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政策演变

由于农民工子女数量的不断扩大,国家及有关政府部门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社会压力,因此,制定了一系列的专门的教育政策与法规,以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国务院2001年《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及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反复强调了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立学校为主”的政策,并把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作为政府考核的指标。

根据国家对于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政策法规,各地行政部门相应地出台了一些实施措施。2004年7月,广东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的通知》(粤府办[2004]69号)。2006年9月1日,全国人大施行的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第十二条明确规定。但是,更为具体和操作性的实施细则仍没有制订。此前,2004年7月广东省政府已在2004年和2005年分别做出了省内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措施,但时至今日,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对日益突出的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广东省亟需进一步制订适合当前形势的政策法规,以指导全省切实做好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

二、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财政保障政策的变迁及分析

我国早期实行的有关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政策,如《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等,只是提到由哪方政府负责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都没有具体说明有关经费方面的内容。

直到2001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2003年《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的出台,才开始涉及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经费方面的内容。为了全面贯彻国务院文件精神,各地方政府都出台了相应措施,取消流动人口子女入学收取的“借读费”。

更为详尽的有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经费的政策是在2006年1月《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一文中提出的。该文件指出:“要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我国有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财政保障的政策目前还无法形成体系,只是单一的就某一方面做出大体的规定,而这些规定更多的是针对入读公立学校的农民工子女而言的,且财政划拨的也是到公立学校。

广东省政府针对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政策最早见于2004年《转发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的通知》一文。(粤府[2005]67号),第一部分第(七)条再次对农民工子女教育财政问题做出规定。

广州市政府根据国家及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制定相应措施,保障流入广州市的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实现。根据笔者对广州市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调研,尤其是对广州市教育局及各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的访谈,了解到广州市政府对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经费方面投入的具体措施有如下几点:

1.设立专项资金。广州市政府2006年以教育费附加形式投入1250万元,用于支持接受农民工子女较多的公立学校及以接受农民工子女为主的民办学校。在市政府专项资金投入外,部分区政府根据自身情况也安排有针对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专项资金。

2.扩大农民工子女享有借读生优惠政策的范围,并确定由各区财政保障此项政策的相关经费需求。广州市政府规定具备暂住证、务工证、计生证的农民工,其子女可在本市报名入读中小学,并根据相关借读生优惠政策,可享受免费借读。

根据2006年广州市中小学招生考试工作意见,确定13类广州市的义务教育适龄流动儿童可享受免费借读政策,其学籍管理与本地生源一致,相关经费均由各区财政承担。这13类政策性照顾借读生为:

(1)父母均长期从事地质勘探等野外工作,委托本市监护人照顾的适龄子女;

(2)革命烈士、因公牺牲军人、病故军人及现役军人的适龄子女;

(3)合法领养的适龄孤儿;

(4)父母均长期患重病或失去监护子女能力的残疾人委托本市监护人照顾的;

(5)适龄子女按规定引进的博士、博士后、专家的适龄子女;

(6)归国创业留学人员的适龄子女;

(7)海外华侨华人子女;

(8)在我市投资的台湾人士的随行子女(需父或母在广州居住并照顾子女,不是委托亲友代管);

(9)有突出贡献的港澳人士的适龄子女;

(10)殡葬工人的适龄子女(其中一名);

(11)持(广东省居住证)有效期三年及以上人士的子女;

(12)驻穗领事馆等外交人员的适龄子女;

(13)从事承担政府环卫作业工作服务连续两年以上的环卫临时工子女(其中一名)。

可以看出,在上述13类政策性照顾借读生中,只有个别几项可涵盖农民工子女,也就是说农民工子女可以享有此项政策优惠,享有政府财政经费投入的比例很小。

参考文献:

[1]颜丙峰,宋晓慧.教育中介组织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叶澜,邬志辉.教育全球化:中国的视点与问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曾满超.教育政策的经济分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周金玲.义务教育及其财政制度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5]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6.

[6]陈敬朴.基础教育经费投入的性质与特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1).

[7]范先佐.流动儿童教育面临的财政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经济,2004,(4).

[8]范先佐.流动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5,(4).

[9]范先佐.民工子弟学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导刊,2006.

  • 下一篇:科技创新的特征范例(3篇)
    上一篇:有关国庆中秋放假通知(精选3篇)
    相关文章
    1. 想象力范例(3篇)

      想象力范文很多处于反叛期的男孩子和女孩子,喜欢把自己打扮得肮脏不堪。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找不到答案,心想为什么在人的成长篇章中,有几页如此不可思议?以丑恶为荣?走向..

      daniel 0 2024-05-26 11:20:13

    2. 想象作文指导范例(3篇)

      想象作文指导范文关键词:语文教学朗读指导叶圣陶先生指出:“看很多地区,小学里读语文课本还是一字一顿的,这根本不成语言了。中学里也往往不注意读,随口念一遍,就算是读了。发音..

      daniel 0 2024-05-26 10:48:13

    3. 想象作文字范例(3篇)

      想象作文500字范文我上完研究生,我便去了英国做考察,时间非常久,需要二十年,但我一点也不怕,我天天工作着,过了二十年,我又回到了我的故乡,当我下飞机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一座海..

      daniel 0 2024-05-26 10:16:13

    4. 挫折的作文范例(3篇)

      挫折的作文范文篇11、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需要父母和老师的关爱,需要朋友的帮助,但是我认为在我们成长过程中也需要挫折。我相信,不管是名人还是伟人,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必定..

      daniel 0 2024-05-26 09:44:13

    5. 挫折教育的定义范例(3篇)

      挫折教育的定义范文关键词:小学生挫折教育;必要性;途径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总是充满鲜花和掌声,也并不是每个人都事事顺心,相反的,每个人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挫折。然而,随着独生子女..

      daniel 0 2024-05-26 09:12:13

    6. 挫折范例(3篇)

      挫折范文古往至今,像这样坦言面对挫折的事例还有很多。邓亚萍身体矮小,是她所面对的最大的挫折。她也差点因没能跑下长跑,而被涮下。于是,他每天多练16筐球,增强体力,最后,终于在..

      daniel 0 2024-05-26 08:40:13

    7. 农民合作社工作总结范例(3篇)

      农民合作社工作总结范文篇1目前,我国正在努力推行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合作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鲜产物,是在农村家庭经营基础上,以农民为主体,资源联合、民主管理..

      daniel 0 2024-05-26 08:08:13

    8. 家校合作的心得体会范例(3篇)

      家校合作的心得体会范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小偏整理了家校共育立德树人心得体会第三期观后感范文2022,仅供参考借鉴。家校共育立德树人心得体会第三期观..

      daniel 0 2024-05-26 07:3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