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范例(3篇)

daniel 0 2024-06-01

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概率论思维特征思维方法

从帕斯卡和费尔玛开始研究古典概率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它是在对随机博弈游戏即中的一些问题的研究过程中产生的,是数学中一个颇有特色的分支,有别开生面的研究课题,有独特的概念和方法,理论严谨,内容丰富,结论深刻,应用广泛。目前它已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及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

一、概率论的主要思维特征

概率论思维是人脑和概率论研究对象交互动作并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概率论内容的内在理性活动。它具有随机性、概括性、问题性、辐射性、指向性和创造性等主要特征。

1.概率论思维的随机性

由于概率论是从数量上研究随机统计规律的学科,它的思维体系、处理问题的主要方法和结果同大家已经熟悉的研究确定性现象的各个数学分支,如代数、几何、数学分析等有着许多不同的特点,因而在研究概率问题时不能完全拘泥于传统的数学思维,而要用随机的目光透过表面的偶然,去寻找内部蕴含着的必然。

2.概率论思维的概括性

世界纷繁复杂,千变万化,无处没有随机因素在起作用,概率论思维的概括性就是表现在它能揭示这些千变万化、杂乱无章的事物抽象的形式结构和数量关系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比如:检查一个产品:Q={合格品,不合格品};掷一枚硬币:Q={正面,反面};新生婴儿的性别:Q={男,女},等等,这些都是不同的随机现象,假如我们只注意样本点的随机本质,而不去注意每个样本点的具体属性,那么从数学角度来看,它们的样本空间都是相同的,都只会有两个样本点。于是,上述随机现象都可以用一个贝努利试验来模拟,其对应的样本空间可抽象为Q={成功,失败}。

3.概率论思维的创造性

概率论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等诸多方面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建立概率模型并解决相关问题就充分体现了概率论思维的创造性。同时,概率论的理论和方法向各个基础学科渗透是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征之一。此举也使得相关学科的一些传统解决问题的方法“旧貌换新颜”,从而展示了理论创造之外的另一种创造――方法上的创造。

二、概率论常用的思维方法

概率论是认识和理解随机世界的一把钥匙。概率论思维的常用方法就是指概率论思维过程中常用的基本方法。由于随机现象的普遍性及多样性,它几乎体现了所有数学思维的基本形式和方法。现就一些主要的常用方法加以阐述:

1.观察与试验

随机现象有其偶然性一面,也有其必然性的一面,这种必然性表现在大量重复试验或观察中呈现出的固有规律,称之为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因而在一般情况下,观察与试验是认识随机现象、发现和解决概率论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

2.比较与分类

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分析才能区分研究现象的共同点及不同点。与相关学科有关知识比较,可以加深对概率论相对应内容的内涵及方法的理解;与已知概率论知识比较,可以加快对概率论未知的理论及方法的掌握;对同一概率问题不同解法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和探求具体问题下的最佳途径。

3.分析与综合

分析和综合是彼此相反又紧密联系的过程。分析是把部分作为整体的部分分出来,从它们的相互关系上来分析;而综合是被分出来的各部分的综合,是通过各个部分、各个特征的分析而实现的。分析和综合是同一思维过程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在概率论解题时,人们一般总习惯于用分析法思考,然后用综合法去表达,或者交替地使用分析和综合。

4.猜想与推广

猜想是对研究的对象或问题进行观察、试验、分析、比较、联想、类比、归纳等,依据已有的材料和知识做出符合一定的经验与事实的推测性想象的思维方法。事实上,猜想的命题不一定正确,还要借助一定的方法证明它的真假。推广属创新的范畴,在概率论中一般是指把一个真实命题推向一个更大的范围,或者把一种求解方法扩展到更多的场合。推广与猜想是一对孪生兄弟,只有大胆的猜想才可能有进一步的推广,从而达到不间断的创新。

参考文献:

[1]魏孝章,姜根明.概率统计中的数学思想[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第19卷,(1):67-69.

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范文篇2

[关键词]平面广告设计;创造性思维;训练

平面设计主要考查学生的平面设计能力,是技校平面广告设计专业学生必备的一项专业化素质。创造性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模式,是创造力的集中表现,通过运用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及抽象思维等形式,来对人脑中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再处理的过程,是聚合思维的集中表现,将形象思维、抽象思维集中为一体,为创造性思维活动的有目的、有计划开展提供了便利。

一、平面广告设计教学中训练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性

平面广告设计作为一项集数字技术、电脑技术、艺术创意为一体的综合性工作,对提升品牌销售能力具有重要的推动性作用。该项课程是建立在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平面广告设计的效果,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直接关系。目前,技校的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讲述了平面广告设计的理论知识及设计软件操作方法,学生的专业技能大大提升,但是学生的学科素养能力却较差,审美水平、想象力及思维创新力都相对较差,导致在进行平面设计时,无法实现创新,模仿他人现象频出,不能创造出有特色的平面广告设计作品。基于这一现象,教师要加大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和培养,诱发学生的艺术灵感,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性,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以便能够创造出更多的独创性及新颖性思维成果,推动平面设计行业发展。

二、平面广告设计教学中训练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一)形象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形象思维是一种以具体的内容及形象为主的思维心态,通过对触觉、听觉及视觉进行再利用的过程,来完成对外界事物的感知,提升信息加工及处理能力,要明确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提出合理化解决问题的方法,确保艺术形态的合理构建,提升平面设计教学效果。形象思维自身展现出了较强的细节性、可感性及直观性特点。形象思维训练和培养作为平面广告设计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能够促使设计人员洞察力及想象大大提升。另外,基于形象思维能够有效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在给人们带来强烈视觉冲击的同时,还能给人们带来良好的视觉享受,强化人们的视觉感知能力,增强对图像的认知及理解能力,将其更好地应用到平面广告设计中去,提升广告设计创意效果及广告的宣传质量。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形象思维训练时,要给学生提供更多接触自然及社会的机会,让学生对自然界中的事物进行观察,能够直观地了解社会活动,强化对自然的感知能力。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郊游,让学生观察美丽的景色,从景色中提炼出素材,将素材融入平面设计中。并要求学生大量使用图像,将图像与产品有机融合在一起,使人们能够透过图像了解到产品的含义。并且通过将身边的素材融入产品创作中,增强了人们的亲切感,有助于提升产品价值。

(二)聚合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聚合思维主要是指将广阔的思路汇聚成一个焦点,通过对现有的资料信息进行深度挖掘,来得出一个逻辑结论,该项结论具有方向性、逻辑性、条理性。在进行广告设计中,会使用大量的色彩、线条、文字及图形,将这些要素有机组合在一起,来构成特定的空间布局,实现对空间的有效布置。聚合思维设计强调对创意构思的表现,在设计过程中,要满足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坚持整体布局方式,凸显广告的独特性。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聚合思维训练及培养时,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将广阔的思路汇集在一起,强调收集信息的重要性,基于综合考虑及权衡,构建准确性及合理性的设计方案,对收集回来的信息进行分析及处理,采用概括、归纳及类比方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例如,教师收集了手机平面宣传广告,例如,OPPO手机、ViVO手机、华为手机、苹果手机及小米手机,同类商品广告设计方法却存在较大的差异,教师让学生找出这些平面广告存在的本质特性,对共同点及不同点进行研究和分析,并将自己的想法整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广告设计建立在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将自己的思路融合进去,最终获得最佳的解决方法。

(三)发散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发散性思维主要是指设计者要凭借自己的直觉、想象力、联想及灵感等多方面的因素,来构建出新颖及独特的思维模式,该种思维方式展现出独特性、流畅性及变通性特征,是创造者思维本质特征的集中展现,加大对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和培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设计灵感。在平面广告设计中,要求学生各项设计工作要建立在已掌握信息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将自己的思维融入实际的创作中。例如,教师给学生一个设计主题,产品为辣椒酱,定位为辣。首先要求学生进入角色。明确辣椒酱的定位,对相关的材料进行总结和归纳,在脑海中搜集有关辣椒酱辣的词语,红、热、上火、爽、流泪等。其次,对学生进行变通性训练。以上每个词语又能产生更多的可能性及联想,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生活经验,展开想象力,如辣能延伸出来的词语有红—过年—喜庆—春晚—唱歌———辣妹子—宋祖英;还能延伸出热—出汗—空调—凉风—沙尘暴;上火—长痘—丑—面膜—护肤品。通过该种方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想象力。

(四)联想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联想思维主要是指受某种外因影响,避免在不同的表象下,人在记忆表象系统下所产生的一项联系性思维活动,联想的方式包括相关联想、相似联想及相似的其他现象等。能够透过相似的现象推理出深层次的逻辑内容,进而来产生某种新设想的过程。联想是想象思维中的重要工作,通过联想能够引导学生发现新的事物,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的思想更具跳跃性,使学生在纷杂的事物中,探寻事物的本质特征,了解事物之间的内部关系,将原本不同的事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对提升问题解决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在对学生的联想思维进行训练和培养时,要选择一个主题,从而使学生联想出更多与之相关的主题。例如,在NINEWEST平面广告中,用双手摆出女性穿高跟鞋的姿态,广告语为用手做鞋,寓意是用灵巧的手创造出完美的鞋。再如,在沙宣洗发水的平面广告设计中,是十只手指向上拖住瓶底,手指头向上联想成梳子,广告的寓意是用手将秀发梳理柔顺,展现出了洗发水柔顺的功能。

(五)跳跃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想象力是一项抽象性较强的概念,通过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之间的相关方法对事物进行创造,进而来提升事物价值的过程。联想法是平面广告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培养学生的跳跃性思维,进而来完成对学生想象力及创造力的培养。该种思维方法将学生从禁锢的思维中解放出来,给学生提供了大量思考的机会,解除了学生的思维禁锢,能够达到培养学生想象力及创造力的目的,更快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使学生在创造过程中能够快速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利用自己的想象力联想到两种事物之间的关联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提升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六)收敛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收敛思维主要是指引导学生对已经存在的事物进行分析和理解,通过对事物探寻的过程,来了解广告的设计意图,寻找广告设计中的事物特征,提升学生问题分析能力及综合思考能力,能够通过思考结果,来完成对事物的调研及批判,提升广告设计效果,为平面广告设计提供策略。收敛思维自身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特征,教师在运用该种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针对课程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确保提出的问题能够与教学内容相符合,不受课程内容的束缚,与学生共同来找到探究问题的答案,并结合实例进行对比分析,最终设计出极富个性色彩的平面广告设计方案。王老吉平面广告设计中,将水、太阳和椰树作为主元素,中间的广告语为“青春正能量,我的王老吉”,与年轻人的思想不谋而合,整体的画面给人以年轻和青春的感觉。还有一则王老吉广告,将正能量作为标语,在平面广告上的宣传语为“奔跑吧,来一罐冰爽王老吉,拨开迷茫,青春向上”,平面广告的主要寓意是向人们传递正能量,给人们带来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教师通过讲解这两则广告,让学生了解广告的设计意图,寻找两则广告中事物的本质特征,引导学生进入思考。

(七)逆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转移性思考法是平面广告设计中的一项重要设计方法,主要是通过转移学生思维的形式,来达到对学生进行训练及培养的目的。除了引导学生从正面看待问题之外,还需要引导学生从反面进行广告设计,以一种侧面表达方式来看待问题的实质,引导学生对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思考和判断。通过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和培养的过程,打破了常规的训练方法,帮助学生摆脱束缚,有助于提升平面广告设计效果及设计质量。逆向思维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广告设计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侧面思考问题,并将思考的问题融入平面广告设计中,通过逆向性思维设计方法,使人眼前一亮,达到良好的广告效果,促进产品销售。本文从想象思维、聚合思维、发散思维、联想思维、跳跃思维、收敛思维及逆向思维七方面来论述在平面广告设计教学中训练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创造性思维作为平面广告设计的艺术核心及艺术灵魂,广告来源于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想象力及创造力的大大提升,确保设计出来的平面广告更具有艺术性及创意性,提升平面广告价值。

参考文献:

[1]章婷.平面广告设计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与培养[J].文学教育(下),2016(9):176.

[2]陈铭.浅谈平面广告设计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与培养[J].大众文艺,2016(5):249.

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童心说超越性超越特征经验性超越

李贽的童心说美学思想,诞生于明代中后期的特殊时代文化背景下,具有独特的美学内涵和美学价值。童心说美学思想以“童心”概念为核心,其内涵包括:人心的本然状态、思想情感表现的真诚无伪和个体自我意识的萌芽。以此为基础,童心说美学思想强调私心、真情和自由、激烈的情感力度,重视主体意识和情感内容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并把它们作为衡量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的标准,肯定了小说这种新文体在美学上的地位,在美学理论内涵和文艺实践现实两方面体现出了童心说的超越性特征。而这种超越性特征的本质以及这种本质的文化根源都是什么,它们拥有什么样的合理性和局限性,这种本质特征显示出来的美学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又有哪些。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全面研究李贽童心说美学思想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有助于我们实现对童心说美学思想乃至整个中国美学史的独特面貌和本质的真正了解。

一童心说:一种经验性的超越

李贽的童心说美学思想显示出来的超越性特征,体现了它独特的美学价值。童心说从“童心”概念出发,重视个体私心、私欲的价值,在此基础上强调真情的真实展现,并以私心、主体和真情为前提,提倡在文艺作品中淋漓尽致地表现真实、激烈的情感。这在“童心”内涵的内在逻辑上构成了一条以“童心”概念为起点的不断演进的脉络,从而形成了童心说美学理论,构成了李贽美学思想的核心,以及晚明美学思潮的重要内容。而这种超越性,作为童心说美学思想的一种整体性质,它的特征与文化根源将是我们在本节要进行探讨的内容。

1.童心说美学思想超越性的特征:回归原初状态

从超越方式上对童心说美学思想的超越性特征进行考察,就会发现它在个人与社会、情感与伦理的关系中,选择了以回归到原初状态的方式来实现对高度甚至畸形发展的群体和伦理因素的颠覆和超越。具体表现就是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以强调个人价值的儿童之心去对抗代表社会权威的成人之心的异化状态;在情感和伦理的关系中,以真实纯粹的感性情感去反抗封建理法的压迫。首先,李贽提倡的“童心”,在他看来是一种最初之心,也就是儿童之心:“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焚书》卷三《童心说》)儿童之心同成人之心对比,最大的特征就是“真”,包括思想不受沾染的纯净之“真”和自身欲望情感的天然之“真”。儿童之心之所以可贵,是因为它是最初的本原的心理和思想状态。同被“闻见”、“道理”所异化的成人之心完全不同,它代表的是更接近于人和人心的本来面目的状态。如前所述,李贽深受道家“初心”思想的影响,《老子》中有“圣人皆孩之”的说法(《老子·四十九章》),李贽吸收并发展了这种思想,把最初之心的价值同圣人所能达到的境界统一起来,在他看来,在认识方面处于原初的真实状态的儿童之心比社会伦理教育熏染下形成的成人之心更重要、更有价值。而认知上的纯净的真实只是儿童之心“真”的含义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是它的“私心”意味。受到庄子反对“异化”的思想影响,李贽重视儿童那种自然天性和欲望情感的价值。儿童拥有最原初的心理状态和思想状态,其生理欲望是天然存在、可以不受道德伦理约束的,具有一种天然的合理性。一个儿童最大的自然就是“穿衣吃饭”,这就是他们的“人伦物理”(《焚书》卷一《答邓石阳》),除此之外,再没有成人心中所谓的“人伦物理”。儿童之心的“真”的这一层含义使童心说尊重人的天性自然和欲望情感的合理性,而反对伦理矫饰。针对当时集体审美意识中极端强化个人与社会关系中社会、群体一极,以“闻见道理”沾染最初之心,以社会的伦理教化约束个人的情感欲望的状况,李贽找到了“童心”概念,把它作为整个童心说美学思想的起点,以儿童之心那种最初的、本原性的“真”,去对抗强大的成人之心的异化状态,突出了个人作为审美主体的主体性价值。其次,李贽的提倡的“童心”,强调“真情”的含义,重视情感在审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在处理情感与伦理的关系时,以真实纯粹的感性情感去反抗伦理礼法对审美情感的压制。“真情”是童心说核心概念“童心”的另一个重要内涵,也是在“真心”基础上分化和发展而来的。李贽重视情感真实的审美价值,认为:“盖声之来,发乎情性,由乎自然”,认为文艺创作的动力来源是表现天性自然的情感,而不是可以凭借伦理礼法“牵合矫强而致”的,所以应该“以自然之为美”(《焚书》卷三《读律肤说》)。传统美学注重伦理礼法影响在人心中形成了后天的理智状态,而李贽重视的却是原初状态的先天感性情感的价值。针对当时文艺创作和审美实践中以伦理原则压制人的感性情感的极端状态,他试图以强调恢复人“真情”这种原初的感性情感来突破当时以理学为思想基础的伦理礼法对文艺创作的控制。以儿童之心对抗成人之心的异化状态,以感性情感反抗童心说对于前代和当时的美学思想的超越,二者都是以回归原初状态来实现超越的,这就是童心说美学思想选择的超越方式。李贽重视的儿童之心和感情情感,不只是完全意义上的复归,他也赋予了它们以新的时代特征,即近代性质的思想因素,这些因素就具体表现在童心说超越性的近代色彩中。然而,就其超越方式的整体性质来和思维方式来说,仍然属于一种回归原初状态的超越方式。

2.童心说美学思想超越性特征的本质:经验性超越

童心说以儿童之心对抗成人之心的异化状态,以情感反抗伦理的压迫,这种回归原点的超越方式,是李贽立足于现实生活经验,注重个人的心理过程和情感体验的结果。李贽的“童心”概念的内涵受到了儒家(心学)、道家和禅宗思想以及前代文学美学思想的影响和启发,然而,这一概念毕竟是李贽以自身的思想架构为基础,并由他第一次提出的,明代中叶以后独特的社会现实背景赋予了李贽关注现实和世俗生活的特点。李贽的思想具有异端色彩,一方面与他狂傲孤高的个性和圣人情结有关,另一方面则是关注市民阶层发展带来的世俗生活、肯定现实生活的感性价值的结果。如前所述,李贽一生思想丰富博杂,晚年甚至剃发,生活在佛寺之中,然而其本人却一直以儒者自居,秉承着儒家关注现实的人生态度。在关注现实的同时,他也敢于跳出传统礼法的限制,以客观的态度看待当时的社会状况,这也使得他有可能从现实的感性生活之中吸收新的营养,建成自己的思想体系。《童心说》中对于文体演变的看法就体现了他关注现实发展,注重新的文艺现象的思想态度。“童心”概念的现实基础是晚明社会丰富、复杂的现实生活,尤其是作为新的时代力量出现的市民阶层的感性生活。对于现实生活和现实生活中人的天性情感欲望的合理性的认同,是李贽推崇“童心”,把“童心”作为其美学理论起点的前提。重视和关注现实生活感性特征,决定了“童心”概念是建立在感性直观的观照方式之上的,无论是儿童之心还是感性情感,都来自于现实生活的感性层面,对于它们独特价值的发现,是通过直观感悟的方式实现的。直观感悟不同于理性判断,它不经过逻辑的分析、推理,而是凭借对现实经验的直观把握和概括总结来获得对客观事物特征和规律的认识,这种认识无法通过逻辑推理来加以判别、证伪,而要在实践应用中体现它的合理价值。直观感悟的关照方式的结果就是在最终得到经验论性质的结论。童心说美学思想采用的回归原点的感悟直观式超越方式,决定了“童心”概念及童心说美学思想的超越性特征的经验性性质。童心说美学思想以回归原点的经验性超越方式来反抗当时的美学现实对于人的审美主体价值和文学艺术的审美本质的扭曲和伤害,实现了对于前代和当时其他美学思想的超越。

3.童心说美学思想的经验性超越特征的文化根源

童心说美学思想的经验性超越性特征,根植于中国古代的文化土壤之中,是中国传统的文化结构、文化精神及其影响下的思维方式的产物。童心说美学思想的经验性特征的文化根源,是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传统,以及建立在这种传统基础上的经验论思辨特征。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源于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血缘宗法制度,“人与自然,个体与群体的顺从、协调关系”成为了“天人合一”观念的现实历史基础。[1]然而这种观念在天人关系上却因“天”的概念的多意性而显示出了模糊的面貌。这种整体的模糊性特点,在先秦时代天人合一思想成熟之后被保留了下来,在董仲舒建立了天人感应的有机整体宇宙图式之后,更是显示出了它的巨大影响。汉初董仲舒为了适应大一统的封建帝国统治的要求,以儒家理论为基础,吸收了阴阳家的五行理论,建立起了他的天人宇宙图式,“从而使儒家的伦常政治纲领有了一个系统的宇宙图式作为基石”。[2]这种具有系统性的五行图式,随着儒家思想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地位的确立,不断塑造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并对他们的心理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它与人们的抽象思维方式的关系。天人合一思想体系中的宇宙图式具有一种早熟的系统论性质,一方面使得它显示出了功能与结构的复杂关系,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人们长期“满足于这种封闭性的使用理性的系统,既不走向真正的科学的经验考察、实验验证,又不走向超越经验的理论思辨和抽象思维。”其结果是“中国的思维传统和各种科学(甚至包括数学)长久满足和停步于经验论的理论水平。”[3]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影响下,中国人习惯于一种感性直观的认识方式来对事物进行把握,这决定了它的认识结果的经验性思辨特征。就大的文化背景来看,李贽生活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成熟总结阶段,以儒家为主、兼具道家和禅宗的中国传统思想,仍然是李贽思想体系的重要渊源,这样的文化传统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李贽美学思想的经验性思辨特征。童心说试图以“童心”概念来反抗伦理教化对审美主体的异化和对文学艺术审美本质的扭曲,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以强调个人价值的儿童之心去对抗代表社会权威的成人之心的异化状态;在情感和伦理的关系中,以真实纯粹的感性情感去反抗封建理法的压迫。通过回归到原初状态的方式来实现超越,这种超越方式所凭借的直观感悟观照方式,让童心说显示出了经验性特征。这种特征的中国文化气质,在童心说美学思想同西方相似理论的比较中,可以更加明显地体现出来。马斯洛作为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因其需要层次说和“自我实现”理论而被人们了解,他在讨论“自我实现”问题时提出的“第二次天真”理论,是一种具有美学性质的思想。这种理论认为在文艺创作中的创作主体的心理过程是二级过程和原初过程的综合,前者处理的是意识到的现实世界的问题,后者则只出现在精神病患者和儿童身上,负责处理无意识、前意识的问题,文艺创作既有成人的理性因素又有儿童非理性因素的参与。体现了“健康的儿童性”的“第二次天真”状态使文艺创作的主体心境“既是非常成熟的,同时又是非常孩子气的”。[4]“第二次天真”理论与李贽的童心说都重视儿童的心理状态在文艺创作中的重要作用,都试图通过它来解决审美主体的异化和文艺作品审美本质的扭曲问题,以实现超越。然而,“第二次天真”理论与童心说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它提倡儿童心理状态的审美价值是为了将理性和非理性因素结合起来,从而使人们对审美创作主体的心理结构和心理过程的认识更加符合审美活动的本质规律,进而更好地指导文艺创作的实践。“第二次天真”理论在处理文艺创作中非理性的儿童心理状态和理性的成人心理状态的关系时,并不没有偏废现象,它在反对原有的只重视理性现实意识的做法的同时,也要求人们要看到儿童代表的非理性心理状态在审美活动中的重要价值,是一种批判之后的补充和否定基础上的继续发展和完善,体现出了理性上升的超越特征。相比之下,童心说理论对当时审美现状的批判则是建立在感性经验直观的基础上的,没能经过理论分析找出它的弊端所在,进而寻找一种更加符合审美活动本质规律的新的概念和理论去实现对文艺现实和前代美学思想的超越。这与当时的时代仍处于中国封建时代的晚期,新的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仍然不够成熟、无法提供真正有价值的新的审美因素有关系,另一方面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结构和思想传统及其思维方式对中国人的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的结果。天人合一思想传统使人们满足于原始系统论的天人和谐,“模糊”成为了“中国文化理论特色”[5],培养出了中国文化的经验性思辨特征。李贽在《童心说》中对于童心说美学理论的论述,主要集中在“童心”概念的涵义和“童心”对文艺创作的价值方面,对于“童心”概念现实和逻辑基础并没有涉及,这显示了童心说理论的模糊性和不完整性。同时,童心说把向感性现实层面回归,将感性的儿童之心和情感作为对抗极端强调成人之心和伦理因素的文艺创作现实与美学思想的武器,也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传统造成的经验性思辨特征。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传统及其经验论思辨特征影响,使得童心说及其超越性在文化精神上体现出了典型的中国特征。

转贴于二童心说美学思想经验性超越方式的合理性局限性

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传统及其经验论思辨特征使童心说及其超越性在文化精神上体现出了典型的中国特征,独特的文化根源既赋予了童心说经验性超越方式很大合理性,也使它显示出了一定的局限性。

1.童心说美学思想经验性超越特征的合理性

童心说美学思想的以“童心”概念为理论起点,重视私心和情感在文艺创作主体心理结构和创作过程中的作用,以儿童之心和感性情感超越宗法伦理对人心和文学艺术的审美本质的异化,它的理论建构是基于直观感悟的观照方式之上的,其超越性具有经验性特征,而这种经验性超越方式与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传统造成的普遍的经验论思辨水平有关。童心说所代表的,正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文化模式下带有中国文化精神和思维特征的美学理论,它的经验性超越方式的合理性因素,也就是中国美学思想的合理性的体现。童心说美学思想经验性超越方式的合理性,主要表现在它对于审美主体的心理结构和审美活动本质特征的复杂性的合理把握方面。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方式和血缘宗法制度造就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一方面,“中国文化‘天人合一’及文化的连续性发展,使得中国传统美学能够在二元对立世界之先,在更为始源的状态下思考美的本质问题。”[6]李贽以直观感悟方式把握的“童心”概念,就是符合中国传统美学的“更为始源的状态”的。对于儿童之心的原初的情感和心理状态的重视,造成了童心说以人的生命本体为美学本体的独特面貌,使它思考了审美活动之于人的意义和价值问题,在内容上更加切近了审美活动那种融合了感觉、知觉、想像、情感和思维等审美感受心理形式的复杂面貌和本质规律,显示出了“简单”的深刻性。另一方面,天人合一思想传统以及作为这种思想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五行宇宙图式,影响和塑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使中国文化中的具体思想理论呈现出模糊的面貌特征。“模糊性就是不能用公式定义表达出来,不能给予形式化,不能让人明确地检验其对错。”[7]这种理论和思维上的模糊面貌,主要体现为轻工具、重心灵的文化特征。天人合一宇宙图式的系统性和超前性使中国人较早地认识到了工具的局限所在,而没有走向重工具的技术之路,因而也就避免了西方文化中工具理性的局限。同时,与轻工具相适应的就是重心灵,即“强调经验、体验和直觉,对外物仰观俯察,用整个心身体验,指导悟出最精微处”。[8]不依赖具体工具的中国人选择了用整体的心灵去把握天人合一的世界的奥秘,试图使人的心理在最深的层次上与宇宙万物相通。这与那种审美主体与客体相融合而产生审美愉悦的状态是相通的。童心说就是以直观感悟式的整体心灵和情感,去挽救审美主体心理的异化状态和解决文艺创作的非审美化问题的,它的经验性超越性质的直观感悟和整体心灵的把握方式,是一种中国式的审美观照,强调以整体心灵去把握复杂的宇宙万物,以有限的审美体验去获得超越时空的永恒、无限的心灵自由。在这种注重心灵的中国文化特征的影响下,童心说美学思想重视人作为审美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和心理状态的复杂性特征,而没有把文艺创作的价值简单地降低为传统的伦理教化功能。“童心”概念,体现出了李贽对于审美主体的心理结构和审美活动本质特征的复杂性的把握能力,使童心说比起强调文艺创作的伦理价值的前代美学思想,乃至强调明晰的同时代西方美学思想,都更符合审美活动的本质规律。虽然选择了回归原点的经验性超越方式,童心说却因为它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根源,而在美学思想领域显示出了一种“简单”的深刻性和原初意义上的合理性。

2.童心说美学思想经验性超越特征的局限性

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造就了童心说美学思想直观感悟式的认识方式和经验论的思辨水平,使它选择以归原初归状态的方式,来实现对当时审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的反拨和超越。这也造成了这种美学思想在经验性超越方式上的局限性,使它在超越了前代及当时其他美学思想,启发了当时和后世的审美实践的同时,也缺少了一种进行更深层次的反思、不断进行自我提升的超越态度和继续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童心说美学思想的经验性超越方式的局限性,主要体现为它由文化根源及其思维特点决定的历史性晚出和理论性“浅薄”上。首先是它的历史性晚出。在中国历史上,早在宋代就出现了新的经济发展特征,坊市制度解体,商人地位开始上升,市民阶层出现,他们倾向于提出自己的精神文化要求。然而,至明代中叶李贽提出“童心”概念,开始将人们的注意力从群体转向个人、从伦理转向情感,中国文化发展中的这种新动向才得到了确认和肯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童心说的出现是一种历史的胜利,然而却是一种迟到的胜利。用于指导和引领文艺创作的美学理论的晚出,限制了新的文化因素在中国美学中的发展,也就限制了中国美学本身的发展。李贽童心说美学思想的历史性晚出,正是其文化根源造就的经验性超越方式的结果。农业生产、宗法血缘和天人合一的文化模式,塑造了中国人的着眼于整体功能的思维方式和具体思想理论的模糊面貌。模糊的理论思想不重视认识明晰的意义和工具的作用,一方面使人们不会把事物从整体系统中孤立出来加以考察,避免了形而上思维方式无法把握整体的缺陷;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我们对于天人合一的宇宙模式及其思维模式的长久遵从,无从反抗,只能在这一思想传统之下对事物的认识只能做“表层的超越”[9],由此引起的对文化发展中的新因素的不敏感,或不能对这种新因素的意义进行及时、合理的认识,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各种思想理论在诞生时间上的滞后性。美学思想领域的变革缓慢,代表的市民阶层的文化要求的童心的“人欲”涵义的历史性晚出,就是受到了这种模糊理论面貌限制的结果。其次,童心说美学思想经验性超越方式造成了它在理论性方面的“浅薄”。李贽所处的时代,市民文艺繁荣发展,然而这种现实并没有受到士人阶层的重视,他们仍坚持以封建正统的诗学理论规范当时的文艺创作,甚至在面对文艺创作萎靡衰颓的状况时,主张以复古的方式实现超越。李贽的童心说同他们相比显然具有进步意义,却也没能最终摆脱强大的传统文化根基的影响。“童心”概念是建立在李贽对于现实生活进行的直观感悟基础上的,直观感悟的把握方式一方面使童心说更加适应审美活动的复杂性和整体性特征,帮助它以儿童之心和感性情感实现了对当时文艺创作中存在的问题的超越;另一方面,童心说美学思想也因为这种符合天人合一思想传统及其经验性思维特征原则的回归原点的超越方式,不可避免地显示出了经验论思辨水平的限制。这种局限,在童心说美学思想同西方美学史中的现象学美学理论的对比中,表现得更为清晰、具体。“现象学是代表二十世纪西方哲学潮流的三大主要哲学流派之一”[10],它的巨大影响波及到了美学领域,对当代西方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现象学的奠基人胡塞尔主张以“现象学还原”的方式来弥合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对事物的本来面目的割裂,现象学美学思想就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现象学美学和童心说美学思想都重视事物的感性现实,试图通过对事物原初状态的把握来获得的最终的真实,实现对事物审美本质的把握。然而现象学美学又与童心说美学思想不同,它是建立在西方哲学和美学中抽象思维和理性思辨高度发达的前提和基础上的,是对形而上的思维方法和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割裂整体、遮蔽真相的局限的反思和反抗,目的在于克服它们的缺陷,达到真正的“真实”。现象学重视的感性现象,强调的原初状态是经历了由感性到理性再到更高的感性的否定式上升的结果。而童心说则是回归到感性的情感和欲望、童心和人的原初心理状态,以童心对抗成人之心,以感性对抗理性,以对混沌一体的整体的直观把握来现实对审美本质被遮蔽的问题的“超越”。缺少理性反思往往会削弱反抗的力量,缺少明确的新美学要素的理论建构也常常显示出不够明晰和深刻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模式和思维方式影响下的童心说美学思想,因模糊的思维惯性而形成了历史性的“晚出”,因缺少理性反思和新要素建构而显示出了理论性的“浅薄”,这些共同造成了童心说美学思想在超越性方面的局限。

三理解童心说美学思想经验性超越特征的意义

对童心说美学思想的内涵和超越性特征进行特殊性考察,理解童心说美学思想的经验性超越方式的特征及其文化根源,认识它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对于美学史研究和观照当前文艺创作实践都具有重要的价值。研究童心说美学思想经验性超越特征具有美学史和现实的双重意义。

1.美学史意义:认识中国美学思想的独特面貌和本质特征

理解童心说美学思想的特征,有助于通过它来认识中国美学思想的独特面貌和本质特征,这也是研究童心说超越性特征的美学史意义所在。在独特时代背景、社会现实与文化根源,以及这三者影响下的李贽本人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特点的共同作用下诞生的童心说美学思想,拥有独特而复杂的超越性特征,在晚明美学乃至整个中国美学史上都拥有独特的地位。童心说美学思想的中国文化熏染痕迹和典型的中国思维方式的特点,使人们对于童心说美学思想的经验性超越方式的特征及其文化根源的理解,具备了重要的美学史价值和意义:帮助我们理解中国美学史的本质特征,进而更好地处理民族美学和世界美学之间的关系问题。通过对童心说美学思想超越性的经验性特征及其文化根源的具体考察,可以看出中国古典美学是根植于中国文化的大环境之中的,农业生产方式、血缘宗法制度以及二者共同造成的天人合一宇宙图式和思想传统也深深影响了中国美学思想,使它更加倾向于关注人的生命本体、心灵和内在超越,不同于西方美学“出于理论体系的需要而非生命实践的需要来研究美学……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却是直接从中国人的现世人生实践的需要来研究美学”[11],这种美学特征使中国美学呈现出了注重人的整体心灵内在超越的面貌。中国美学思想没有像西方美学思想那样拥有严格的概念、范畴和完整的理论体系,而是选择了一条真正能够使我们直接感受到人类生命的方式的关注天人关系中人的心灵的内在超越之路,试图以审美活动的方式实现对于有限时空的超越,获得无限永恒的愉悦的心灵体验。因为重视心灵的美学倾向,以及天人合一思想传统的整体模糊的理论思维特色,中国美学思想对于人作为审美主体的心理结构和审美意识的复杂性的把握,比起西方美学更加全面深刻,它在动态的系统中,以整体的直观感悟和文艺实践的经验总结的方式获得的认识,更加符合人类心灵的复杂和深邃的特点,切近了审美活动的本质规律。中国美学的独特价值,启发我们在认识中国美学同西方美学乃至世界美学的关系问题时,不能一味地以西方的美学理论体系中的概念、范畴和逻辑范式来强制规范中国美学思想,将它们作为判断中国美学思想价值的标准,而是应该充分了解和尊重中国美学的独特性,既认识到它基于自身文化特性而体现出的系统性、超前性和合理性,也看到它的模糊性、经验性和局限性,对中国美学思想的独特面貌和本质特征真正做到全面客观的认识和理解。

2.现实意义:观照和指导我们当前的文学艺术创作实践

理解童心说美学思想的超越特征及其文化根源,对于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当前文艺创作中的具体问题,观照和指导当代的审美实践,具有现实意义。首先,童心说美学思想对于文学艺术本质和创作主体心理特征有着深刻的理解,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解决当前大众文化背景下文学艺术创作中遇到的问题,启示我们在面对当代美学和艺术实践时,采取一种重视审美意识的原初状态、更符合文学艺术本质和独立自足性的审美态度。当前的中国,大众文化崛起,具有大众文化特色的文学艺术蓬勃发展,这些文艺创作在内容方面体现出了现实化和娱乐化的特征。这与“童心”概念诞生的晚明时代市民阶层地位上升,表现市民阶层情感欲望和文化要求的市民文艺蓬勃发展,更加贴近现实的小说和戏曲创作繁荣的状况具有相似性。在这一前提下,关于当前大众文化背景下文艺创作遭遇的娱乐化的市场原则与文学艺术的审美本质之间的矛盾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或许可以从童心说美学思想中得到启发。童心说美学思想以回到儿童之心和感性情感的方式来实现对文艺创作审美本质的回归,与对传统美学思想的超越。它带来的个体意识觉醒和对个人情感欲望的尊重,以及对文体创新的肯定,都符合市民文艺发展的要求,自李贽开始并影响到金圣叹的小说点评就是证明。童心说对审美主体的心理结构和审美活动本质特征的复杂性的合理把握,提示我们在处理大众文化背景下文艺创作的市场原则与审美本质的矛盾问题时,将注意力返回到审美创作主体的心理特征和文学艺术的本体上来,重视文学艺术的现实性,以坚持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和审美本质为前提,兼顾娱乐性和市场原则,而不能为迎合或者采用急功近利的态度对待文艺创作。其次,对童心说美学思想经验性超越方式的局限性的认识,也提醒我们重视创作主体的自我完善和理性反思的作用,从创作源头上赋予文学艺术更大的发展和提升的动力,提高它们的审美价值。童心说经验性超越方式的局限性,主要源自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传统所造成的理论模糊性和经验论思辨水平。这种文化特征通过长久的历史积淀融入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既使在今天的文艺实践中,也常常能见到它的影响痕迹,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当前的文学艺术作品缺少理性反思和自我超越意识的特征。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审美创作主体重视自身思想的丰富、自我修养的提升以及自我反思意识与批判精神的培养,不断提升自己对现实生活的认识能力和把握能力,在此基础上,努力创作出具有高度的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文艺作品。由此可见,全面、理性地认识童心说美学思想的本质特征及其文化根源,挖掘它们的合理内核,反思它们的局限,用以观照和启发当前的文学艺术创作实践,正是研究童心说美学思想超越性的最重要的现实意义。

【注释】

[1][2][3]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302、137、161页

[4]马斯洛著.李文湉译.存在心理学探索[M].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87页

[5]张法.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37页

[6][11]刘方.中国美学的基本精神及其现代意义[M].巴蜀书社.2003年.第27、30页

  • 下一篇:优秀范文夏日作文(整理4篇)
    上一篇:家校合作与有效沟通范例(3篇)
    相关文章
    1. 家校合作与有效沟通范例(3篇)

      家校合作与有效沟通范文篇1作者:郝洪光单位:长春市职业技术学校家长只有主动配合老师,同班主任在思想方法上保持一致,共同致力于孩子的管理和教育,学校教育才能更富成效。班..

      daniel 0 2024-06-01 16:08:13

    2. 电镀含铬废水处理方法范例(3篇)

      电镀含铬废水处理方法范文篇1论文关键词:铁屑,电镀废水,石灰,污泥量电镀行业是当今全球三大污染工业之一,其产生的废水具有极大的毒性和危害性。电镀废水的处理方法主要包括..

      daniel 0 2024-06-01 15:36:13

    3. 海洋环境监测技术范例(3篇)

      海洋环境监测技术范文1.1我国海岸带生态保护管理取得的成绩(1)关于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日益增多。随着人类对于海洋环境的日益重视,不同层级、不同部门政府都通..

      daniel 0 2024-06-01 15:04:13

    4. 生物质的来源及其特点范例(3篇)

      生物质的来源及其特点范文篇1PM10又称可吸入颗粒物,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10μm的颗粒物。PM10作为空气污染的苇要影响成分,其复杂的理化组成、多相反..

      daniel 0 2024-06-01 14:32:13

    5. 纺织品市场前景范例(3篇)

      纺织品市场前景范文篇1一、2011年3月份外贸景气指数呈一定幅度下滑走势。1、北非中东局势不稳,给绍兴县外贸出口产生影响。2010年,绍兴县对北非动荡诸国合计出口额约3亿美元,..

      daniel 0 2024-06-01 14:00:13

    6. 水电工专业知识范例(3篇)

      水电工专业知识范文关键词:电力行业;输配电工程;专业改革作者简介:倪良华(1966-),男,江苏南京人,南京工程学院电力工程学院,副教授;杨志超(1960-),男,江苏南京人,南京工程学院电力工程学院..

      daniel 0 2024-06-01 13:28:13

    7. 母婴护理的内容范例(3篇)

      母婴护理的内容范文1.凡住院分娩(阴道或剖宫产)的产妇及新生儿,除不宜母乳喂养者外,均应收住母婴同室。2.有严重并发症或合并症,暂不宜母乳喂养,待病情好转后酌情转入母婴同室..

      daniel 0 2024-06-01 12:56:13

    8. 电工知识范例(3篇)

      电工知识范文篇1论文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专业知识要素;多方向定向培养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工程需要一大批能综合应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懂经济、会管理,兼..

      daniel 0 2024-06-01 12: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