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的教学方法范例(3篇)

daniel 0 2024-06-06

化学的教学方法范文

1.兴趣的激励作用

中学学生的特点是身心有成熟的一面又有不成熟的一面,他们对周围事物存在好奇,愿意去花费时间去研究外面世界的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学生的特点为切入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深刻勾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设计要求学生去观察生活中与化学相关的事物变化,增加学生对化学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渴望;其次教师还可以设计化学趣味性实验,感官上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再次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更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积极情感,提高教学效果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积极丰富的情感能促进认识过程、意志过程,使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发展。由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情感必然成为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1)消极学科情感的成因。

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化学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是乐意还是厌倦,这体现了化学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情感。由于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情感对学生具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心理学的研究认为:当人们通过面部表情以及声音的变化等把情感传达到接受对象时,主体的情感便对客体产生感染作用,对客体产生影响,产生与主体相类似的感觉。而在当前的化学课堂教学中为数不少的老师或因缺乏足够的专业思想和教学热情,或因片面认为化学教师讲授的是科学知识,只要用符合逻辑和科学的语言去说明事理就可以了,致使在课堂教学中表情麻木冷漠,讲授平淡无奇,以致造成课堂气氛压抑、沉闷,学生则易不专心听讲,不愿回答老师的问题,对老师布置的任务马虎敷衍,久而久之则形成对化学学科的消极情感。

(2)培养学生积极的学科情感。

热爱本职工作,提高自身修养,如果没有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哪会有讲课时津津乐道的热情和笑容可掷的神情呢?又哪会获得学生的尊敬与爱戴呢?教师应敬业为先,满腔热情地投人到化学教学工作中去,不断自我完善,以饱满的、积极向上的热情带领学生去探索化学世界的奥秘,这样就会对学生学习情感产生巨大的影响。

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教师要耐心地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应过多地苛求、指责,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老师的爱和期望。

3.深入研究学法

高效用的教学方法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但仅研究教学法是不够的。教师应该换一下位置,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研究一下“学法”,即“教会学生学习”。讲一个问题之前,先假设我是学生,该从什么角度去理解?如何才能透彻掌握?能否多方位巩固?教师研究学法,相对学生而言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有相当的优势,所以教师不妨暂且充当一下“两面派”,体会一下教学中的辩证法。在教学实践中,我归纳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以下逐一加以介绍。

(1)具体化手法。元素周期律一章练习中有许多排序问题,如:原子半径大小,离子半径大小,最高氧化物对应的水合物酸硷性,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金属性(非)强弱的排序等。对于这些问题就要具体到此类物质的具体性质,依据规律逐一解答。

(2)联系实际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因而与日常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生活中的化学对学生来说大部分是未开拓领域,学生对此有极大的兴趣,当他们明白其中蕴藏的化学原理后,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答了生活中的奥妙,这回让他们有成就感,体会到化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3)口诀法。有些理论性较强的章节,如“氧化还原反应”“周期律”等,概念多易混淆,且关系复杂,辨证性较强,采用此法即可免去学生学习中“阴差阳错”之苦。在讲“氧化还原反应”初期教学中,就让学生掌握八字诀“升……失……氧……还,降……得……还……氧。”此口诀在学习中起到理顺关系,提示引导的作用。

4.实施分层教学,让学生都有进步

“分层教学”即是一种将因材施教思想落到实处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它的实质是面向整体的学生,正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从而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与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分层教学更加尊重学生的自主能力和选择权利,真正贯彻了“以人为本”思想。分层教学缓解了化学教学过程中严苛、枯燥的氛围,创造了一个愉快且充实的学习环境,是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一次良好探索。进行分层教学应当注意以下两个问题:首先,教师应和学生交流沟通,以掌握学生们的学习近况和心理感受。分层教学是站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的,因此教师应多和学生进行平等、深入的交流,特别是基础偏差的学生,教师应多给予鼓励和安慰。另外,对学生的分层不是固定的,而是不断变动的。差生有可能通过努力取得进步,优生也有可能走向倒退,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分层状况,以便和教学实践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5.加强实验教学

化学的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美术教学活动;地方文化;方法

受我国地势的影响,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极度不平衡,呈现出东部发展较快,西部发展较慢的现象,这些不平衡现象在教育上表现的也很明显。因此,在中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融入地方文化资源,应该充分考虑本土地方文化的特色、学校的特色和学生个体发展的特点,才能因地制宜。具体方法初探如下:

1地方文化美术教学活动探索原则

1.1整体性和多样性原则

整体性的原则,即为有计划地将地方文化资源合理的分配到美术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其一,在中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融入地方文化资源,需要站在整个美术学科的基础上;其二,在分配地方文化资源的时候,需考虑各种资源自身的特点,务必使之能够得到合理的分配;其三,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多样性原则是根据不同地方文化资源所呈现出的不同特点,首先,可通过讲述的方式和在为学生展示的多媒体课件中,插入一些意义的和学生感兴趣的图片、视频、音乐资源,这些资源对于引导学生理解某些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次,通过直观的方式加入一些实物资源的呈现,如出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特点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第三,通过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开展一些研究型的学习,让学生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对地方文化有一定深度的了解。

1.2主体性和开放性的原则

在教学环节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而在中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融入地方文化资源,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不能被改变的。因此,需充分地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将两者结合起来,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学内容、方法的有效组织,教师要指导学生的学习,学生也要积极的发挥主动性,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的学习;其次,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发挥学生和教师的主体性作为宗旨,尊重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中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融入地方文化资源的实践过程中,如何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可从以下几点考虑:第一,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把地方文化资源融入美术教学活动中时,需将各种各样的教学内容带到课堂中,除了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要能够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学习。第二,师生关系的开放性。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是一对最基本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理念,在将地方文化资源融入美术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找寻适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第三,作业的开放性。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对教学成果的巩固和学习成绩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作业形式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并且抑制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在融入地方文化的美术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布置作业的方式可以灵活多变、新颖创新为主。

1.3传承性和发扬性的原则

在中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融入地方文化资源,要遵循传承性、发扬性的原则。地方文化这些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是艺术教学的一部分,甚至应是学校教学的一部分,这对于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良好、有效的途径,且对于传承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中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融入地方文化资源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的特点,在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学习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歩地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能力,以及热爱家乡传统文化的情怀。

2地方文化美术教学活动探索方法

在中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融入地方文化的方法,有资源收集法、课外实践法、主题活动法。

2.1资源收集法

资源收集法是在中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融入地方文化资源,最直接有效的方法。首先,校内资源的收集是最简单的方式,主要可以利用学校的图书馆、展览厅等资源,以这些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其次,学校应该与社会相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如组织学生在周末的时候,前往博物馆、艺术工作室、手工作坊等社会公共场所进行参观和学习;再次,家校结合的方法,学校鼓励家长周末带孩子参观一些博物馆、展览厅等场所,拓宽学生的视野。

2.2课外实践法

课外时间的利用也是在中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融入地方文化资源的一种有效方法。具体可以参考的方法有:在进行地方文化教学时,充分利用课外实践法,特别是对一些难以在短时间就理解的知识而言,在课堂学习上,教师可以进行特别的引导,让学生注意观察发现,使学生记住其特点,随后带领学生或是让学生自己利用课后和周末的时间搜罗资料,进行观察了解。

2.3主题活动法

这个方法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在每个单元的课程学习结束后,有意地去引导学生收集一些有创意的作业在学校的展览厅或宣传栏展出,利用这种方法激励一些学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并让更多的学生和老师了解地方文化资源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

3地方文化美术教学活动探索步骤

3.1美术教学活动的整理

不同的地域其资源自然也不尽相同,所以学校在关于美术教学活动中融入何种地方文化资源的选择和应用上也有所不同。鉴于此,若要实施或制定出美术教学活动融入地方文化资源的机制,必须要对当地地方文化资源进行分析整理,且分析整理的内容要包括地方文化资源的大致分布状况和当前美术教学活动现状。

3.2地方文化资源的分析

地方文化资源分析过程是指在对资源进行整理基础上,利用已经收集到的信息,将学校的内部环境特点和它所处当地的大的外部环境结合起来,进行系统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潜在的危险等情况的分析,然后在针对这些资料进行综合评估,进而在分析和评估的基础上,归纳符合当地实际发展的应对策略。

3.3美术教学活动的确立

首先,美术教学活动的选择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才是具有研究价值和探索意义的课题;其次,美术教学活动的选择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是学校和教师不竭追求的动力来源;再次,美术教学活动的选择要符合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是对美术教学活动能否得到准确实施的重要因素。

3.4美术教学活动的实施

教学活动的实施不同于以上三个步骤,以上的步骤仅仅是作为教学活动实施的前提歩骤,为教学活动的实施提供基础性的准备。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大致可分为教学设计阶段、教学活动开展实施阶段、教学活动的评价阶段以及教学活动的反思阶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

[2]伍长莎.安徽芜湖地区美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

[3]张波,姜旬恂,张群.地方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与学校美术教育整合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9:7.

[4]丙新丰.基于人文背景下的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7.

化学的教学方法范文篇3

[关键词]社会学;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一社会学教学的现状

1学生对于社会学的认知现状

整个社会对于社会学这门学科的认知是贫乏的,很多人对于“社会学”这个概念一知半解,或者有失偏颇,对于大学生而言,这种现象更加严重。从第一节课教师了解学生对于社会学的认知情况来看,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从未涉猎过社会学知识,也不知道社会学的研究内容,更不用谈了解社会学的学科意义和价值。这体现了社会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较低的社会普及程度,也体现出在高校中开设社会学课程的必要性。在课程结束后,教师通过口头和书面对学生进行调查,学生的反馈也多为将社会学课仅作为一门考试课程,没有认识到该课程与其他课程、与专业学习的联系。

2社会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应用现状

社会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专业概念多,理论抽象复杂,无论对于教师教学还是学生学习都有着较大的难度。从当前公安院校社会学教学方法使用现状来看,教材较厚,章节较多,单纯的讲授式教学是传统的社会学课常用的教学方法,它有两大弊端:第一,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教师讲授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学生只是单向地接收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主动参与互动较少,也很少进行独立思考并对外输出,课堂气氛较为枯燥、沉闷。第二,教师受学科特点和教材所限,过于依赖教材,知识理论与实践结合较少,特别是与公安领域的知识和实践结合不够紧密,造成学生很难进行知识迁移,知识面狭窄,难以活学活用。这两个弊端都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仅将社会学课程作为一个必修课的学习任务,难以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3社会学教学效果的现状

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要从学生身上得到体现,主要从教学评价和考试情况两个方面考量。从每个学期末学生对于社会学课程的评价来看,学生普遍认为社会学课程中规中矩,教学内容多,知识点难记,即便是强记的知识,期末考试过后也不会再使用,随后逐渐遗忘。从期末考试情况来看,试卷共有六种题型: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简答题、案例分析题、论述题,答题情况呈现出单选题、判断题得分情况较好,但多选题、简答题答题情况不太理想,体现了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并不牢固,案例分析题和论述题则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特点,即这两种题型答得好和答得差的学生得分差异较大,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会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不能学以致用。从以上社会学的教学现状来看,社会学课程不为学生所重视,教学效果不理想,与社会学课程自身的特点和当前社会学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的现状密不可分,因此,开展社会学课程教学改革,从教学方法上

二社会学教学中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应用

1案例教学法社会学研究的是个人与社会,应该说社会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因此寻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适当地使用案例教学法对于社会学教学来说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案例要紧扣教学内容。比如讲到“文化堕距理论”时,可以选取某些城市、县城硬件设施先进,但城市环境脏乱差等案例进行导入或阐释,讲到“社会分层”章节前,可以选取社会中的一些仇富现象作为案例进行导入,启发学生结合自己亲眼见、亲耳听的一些现象或新闻进行思考,从而开启社会学思维。案例教学相对于单纯的讲授来说,趣味性更强,更容易吸引学生,但在使用案例教学法时,又要有的放矢,不能为了案例而案例。因为社会学课程本身的知识点多,知识体系相对庞大,如果案例使用过多,势必影响教学进度的如期进行,也影响到知识体系的完整建构。因此,合适案例的选取、案例数量的选择都显得尤为重要。

2启发式教学法

从以往的单纯讲授教学的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往往被动接受,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很容易昏昏欲睡,教学效果不理想。归根结底,是因为学生没有参与到课堂中来,单向的教师讲授使得课堂缺乏双向互动,学生的思维被限制了。著名教育学家张楚廷先生在《高等教育学导论》一书中提出了大学教学的五个原则,其中两个原则是“以讲述思路为主”和“增强学生参与”,因此,我们在教学改革时要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这时就必须引入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既可以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地设计问题,在恰当的时机抛出问题,鼓励学生从自己理解的角度主动思考和回答,强调回答不要拘泥于教材表述或正确答案。也可以通过情景表演的方式启发,比如讲到贝尔斯的“互动过程分析”这一知识点时,可以先请学生表演“走错教室”这一简单的情景,然后结合学生的表现来阐述互动过程分析的三个阶段,本来看似晦涩的知识通过学生的表演显得非常的通俗易懂,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反响热烈,教师和学生都乐在其中。

3课堂展示法

启发式教学法增强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但从发挥学生主体性这一角度,启发式教学法还只是增加了学生局部性的课堂参与,真正要解放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构建一个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心情舒畅的教学环境,合作学习无疑是营造这一环境的好方法,教师可以尝试以合作学习为主的课堂展示法。在课堂展示法进行教学的时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课堂上和自己本组的人员或一起确定某个研究课题,然后自己积极主动地去完成教学任务,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效果。比如,在讲到“社会问题”一章时,教师进行了如下操作:第一,将学生分成3~4人的学习小组,要求学生先自行预习书本知识,然后从网络上寻找反映社会问题的案例视频,并通过查阅图书馆书籍、中国知网或其他网络渠道去研究该社会问题,分析出所研究社会问题产生的背景、产生的原因、对社会的危害以及可行的解决措施;第二,将集体学习研究的成果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并形成书面报告,教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逐一评价,并对学生某些理解不太准确的地方进行更正或讲解;第三,教师结合学生寻找的社会问题案例讲授社会问题理论知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一章知识的理解,拓展其看待问题的视角。这一教学实践是一种“学生本位”教育理念的全新尝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研究学习,实践“增强学生参与”的原则,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做社会人、关注社会问题的情怀和视野。在期末对学生的“社会学课程教学改革后教学效果问卷调查”中,该教学方式被超过91%的学生评价为“喜欢”及以上等次,其中52.44%的学生评定为“非常喜欢”,证明该教学方法受到学生的欢迎,在实际操作中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多元化教学方法应用的反思

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课堂展示法都是在社会学课堂教学中被使用过并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于营造良性互动的课堂气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效果明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这样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改进和探讨。

1教师的精力与能力问题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因沿用时间久、使用频率高,是最易被教师接受,也是大多数教师擅长的教学方法。尤其对于社会学课程而言,知识体系从微观到宏观,概念和知识点相对较多,讲授式教学法自然是一种适合学科特点也经常被任课教师使用的方法。然而,时代在进步,当前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新时代的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更喜爱教学形式丰富的课堂,显然他们不会满足于单纯的讲授式教学,多元化教学方法的使用就势在必行。如何对每一节课谋篇布局,如何熟练地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何在教学中不断丰富课堂形式,如何与时俱进地更新课堂内容,都对社会学课程的任课教师的精力和能力提出挑战。

2教学方法使用与教学进度的控制问题

再好的教学方法都只是教学手段,而非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是为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服务的。在教学过程中,具体选择哪一种教学方法,要根据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优点在于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确实得到了激发,但是随之也产生了课堂气氛过于活跃,以至于教师因不忍心打击学生的热情而在某些环节花费时间过多,从而使后面的环节时间很紧,影响了整体教学进度的问题。课堂氛围与教学进度的矛盾伴随着整个学期的课程,往往结果是最后一两个章节匆匆带过,有虎头蛇尾之感。从整个教学效果来看,这种状况并不十分理想。恰当地使用教学方法,合理地安排教学进度,保持一贯的教学节奏,才有可能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转型论及其在中国的表现———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探索的梳理和回顾之二[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5(5):62-73.

  • 下一篇:剖宫产术后护理要点范例(3篇)
    上一篇:工作总结用(精选3篇)
    相关文章
    1. 岩土工程师范例(3篇)

      岩土工程师范文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教学模式;人才培养作者简介:王朝阳(1977-),男,陕西礼泉人,西安科技大学地质与环境学院,讲师;唐亦川(1966-),男,四川泸州人,西安科技大学地质与环境学院,..

      daniel 0 2024-06-06 05:28:13

    2. 剖宫产新生儿护理范例(3篇)

      剖宫产新生儿护理范文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剖宫产;产妇剖宫产属于具创伤性分娩方式,需将产妇腹壁与子宫剖开后取出胎儿,目前剖宫产在妇产科中的实施率较高,虽然该术式的安全..

      daniel 0 2024-06-06 04:56:13

    3. 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方案范例(3篇)

      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方案范文篇1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问题,措施岩土工程勘察是地基设计的基础,主要是为建(构)筑物基础设计,地基处理和施工提供详细的工程地质资料和技术参数。而..

      daniel 0 2024-06-06 04:24:13

    4. 精益生产优化范例(3篇)

      精益生产优化范文【关键词】精益生产六西格玛管理成本控制质量管理一、精益六西格玛管理概念及优势1、精益六西格玛管理精益六西格玛是精益生产与六西格玛管理的结合,其本质..

      daniel 0 2024-06-06 03:52:15

    5. 川菜文化论文范例(3篇)

      川菜文化论文范文“吃”。对一个单纯的吃货而言,品尝旅途中的美食,大快朵颐,着实是人生一大乐趣。而对那些用心旅行者来讲,吃吃喝喝往往是一个了解当地民俗民风的好时机,自然也..

      daniel 0 2024-06-06 03:20:13

    6. 精益创业范例(3篇)

      精益创业范文加强财务部精益化管理,是保证完成财务工作和提高集团管理水平的关键。开展精益化管理已势在必行,研究精益化管理、实践精益化管理、完善精益化管理、直到精益化..

      daniel 0 2024-06-06 02:48:13

    7. 旅游资源调查的概念范例(3篇)

      旅游资源调查的概念范文【关键词】生态旅游;环境审计;可持续发展随着世界各国生态旅游的兴起,环境审计开始被人们所重视。但环境审计在生态旅游管理实践中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

      daniel 0 2024-06-06 02:16:13

    8. 初生婴儿护理知识范例(3篇)

      初生婴儿护理知识范文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08)-6-0076-01【摘要】目的探讨孕期健康教育的内容及孕期健康教育对孕妇在孕期、产时及母乳喂养中的作用。方法随机..

      daniel 0 2024-06-06 01:4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