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的课程总结范例(3篇)

daniel 0 2024-06-07

计算机的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字:主动学习;MOOC;BOPPPS;多元化考核

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军队院校理工类各专业的基础课程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当前信息化技术发展和学员信息化素养的要求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目标由常用计算机工具使用转变为计算思维培养及训练,对学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有了更高要求。但是教学实施仍面临一系列问题:(1)学员入学时的存在明显差异。不同地区生源在高中时接受的信息技术课程差距很大,因而新生入学时具备的计算机技能和素养差距明显。(2)课堂教学和实践时间有限。教学目标变化,学时减少,课程内容增多,计算机学科知识宽度和深度较以前有所增加。(3)技能和思维培养如何兼顾。教学目标由计算机工具使用转变为计算思维培养及训练,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更好达到要求,提高教学效率是课堂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教学过程中体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照顾个体差异,注重能力培养,成为计算机基础课改革主要目标。课程组将新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应用到课程教学中,针对教学目标和设计,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引入主动学习,形成一套较成熟的做法。主动学习是指采取多种教学模式,通过增强学习者的参与度和责任感来提高学习效果的教学方法。主动学习中学员不是被动地“听”,要“做”,在“做”中思考,学员要参与活动(做):阅读、讨论、写、活动/游戏等,主动学习强调发展技能大于传递知识,重视学员的态度、价值观、学习动机,学员得到教师的及时反馈,注重发展分析、综合、评价等高层次思维能力[1]。爱德加•戴尔对各种学习方式下,2周后学员的学习内容平均存留率进行统计,如图1所示:“听讲”是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因此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等几种传统方式的学习效果,明显低于平均存留率50%以上的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

一利用MOOC翻转课堂,实施《大学计算机基础》主动学习

翻转课堂是授课教员预先将课程材料布置给学员当作业,用上课时间进行讨论学习,体现主动学习。课堂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员为中心,教师的角色作用也发生变化,上课讨论,知识讲解以外的其他环节如何实施?MOOC即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s),提供了一种新型在线教育模式,MOOC的非正式学习、混合学习等特征,提供了课前自学开展主动学习的环境和条件[2][3]。利用MOOC,课程组实施《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翻转课堂实践。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翻转课堂改革尝试

第一次《大学计算机基础》翻转课堂教学实施,教学班授课模式调整为三个环节:课前根据教员给定的要求自学预习,课堂实施翻转课堂,课后交流作业。课前、课后学员登录大学计算机基础SPOC完成,课上主要按照知识总结、讨论答辩、练习讨论和评价4个环节进行:(1)知识总结。学员总结讲解本节课内容为主,教师补充为辅;(2)讨论答辩。学员提出问题为主,教师补充问题为辅进行讨论,90分钟的教学内容可以提炼出10~15个知识点,讨论时间大约占总课时的40%左右;(3)习题讨论。讨论课前练习题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和答案,课堂上新给出的3~4道题难度较高的或有实际工程应用背景的练习,进行巩固和加强训练;(4)每个环节可设置为教师可对学员或学员对学员进行评价打分。课堂四个环节时间分配约为30%、40%、20%及10%。第二次尝试在第一次尝试的基础上进行改进:(1)采用更灵活的MOOC学习模式,使视频学习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部分内容课前看视频自修,课内讲授重点难点;部分内容课内先讲解,课后看视频加强;有的内容只安排课外看视频,课内不再讲解;(2)利用答题器,扩大参与宽度和深度。教员提出问题,学员思考问题后由答题器给出答案,教员根据答案情况进行下一步讲解或讨论;(3)精心设计驻点问题、研讨题目。好的驻点问题有助于发现学员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角度以及听课的集中程度;设置研讨案例,加强学员对知识的应用、综合分析,例如某型导弹发射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讨论,学员较好地理解了二进制表示与数值精度之间的关系,进而在此基础上引导学员对提出改进方法。进而在此基础上引导学员对提出改进方法。

(二)教学效果分析

课程结束后,组织试验班和普通班学员于同一时间参加课程考试。考试采用机试,试题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包括主观可客观题,力求做到从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综合运用能力等多角度、全方位地考察学员的知识掌握情况和知识应用能力。爱德加•戴尔金字塔一利用MOOC翻转课堂,实施《大学计算机基础》主动学习翻转课堂是授课教员预先将课程材料布置给学员当作业,用上课时间进行讨论学习,体现主动学习。

课堂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员为中心,教师的角色作用也发生变化,上课讨论,知识讲解以外的其他环节如何实施?MOOC即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s),提供了一种新型在线教育模式,MOOC的非正式学习、混合学习等特征,提供了课前自学开展主动学习的环境和条件[2][3]。利用MOOC,课程组实施《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翻转课堂实践。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翻转课堂改革尝试

第一次《大学计算机基础》翻转课堂教学实施,教学班授课模式调整为三个环节:课前根据教员给定的要求自学预习,课堂实施翻转课堂,课后交流作业。课前、课后学员登录大学计算机基础SPOC完成,课上主要按照知识总结、讨论答辩、练习讨论和评价4个环节进行:(1)知识总结。学员总结讲解本节课内容为主,教师补充为辅;(2)讨论答辩。学员提出问题为主,教师补充问题为辅进行讨论,90分钟的教学内容可以提炼出10~15个知识点,讨论时间大约占总课时的40%左右;(3)习题讨论。讨论课前练习题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和答案,课堂上新给出的3~4道题难度较高的或有实际工程应用背景的练习,进行巩固和加强训练;(4)每个环节可设置为教师可对学员或学员对学员进行评价打分。课堂四个环节时间分配约为30%、40%、20%及10%。第二次尝试在第一次尝试的基础上进行改进:(1)采用更灵活的MOOC学习模式,使视频学习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部分内容课前看视频自修,课内讲授重点难点;部分内容课内先讲解,课后看视频加强;有的内容只安排课外看视频,课内不再讲解;(2)利用答题器,扩大参与宽度和深度。教员提出问题,学员思考问题后由答题器给出答案,教员根据答案情况进行下一步讲解或讨论;(3)精心设计驻点问题、研讨题目。好的驻点问题有助于发现学员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角度以及听课的集中程度;设置研讨案例,加强学员对知识的应用、综合分析,例如某型导弹发射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讨论,学员较好地理解了二进制表示与数值精度之间的关系,进而在此基础上引导学员对提出改进方法。

(二)教学效果分析

课程结束后,组织试验班和普通班学员于同一时间参加课程考试。考试采用机试,试题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包括主观可客观题,力求做到从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综合运用能力等多角度、全方位地考察学员的知识掌握情况和知识应用能力。考试结束后,教研室对两个班学员的成绩进行了统计,如表1。通过成绩对比发现,试验班学员的成绩明显高于普通班。除了同卷成绩,实验班鼓励参与,激发了学习热情,学员提高了表达、思辨能力,学员与教员有更多、更深入的交流,并表现出对计算机学科的持续关注。

(三)教改引入MOOC的教学反思

利用MOOC开展教改试点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提高课堂资源的利用率,有利于开展主动学习,同时教师和学员了解和适应了MOOC这个新生事物。对教学带来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课堂形式变化。传播知识被网络全部或部分代替,韩愈的《师说》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网络时代,传道由在线教学资源全部或部分代替,教师应更关注“授业、解惑”的工作。(2)教师角色变化。从以教师为中心真正转变为以学员为中心,教学实施关注课堂的过程设计,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理念。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员负责学习组织、课堂讲授、助教、过程设计师等多个角色,教员的付出更多,开展MOOC学习对教员的能力素质提出更高要求。(3)MOOC不能替代传统课堂。传统课堂上我们有很多与学员交互的方式:随动的PPT、激光笔或教鞭、教师的眼神、手势、与学员近距离对话,尤其对于新生这些是非常重要的,而MOOC是不具备的。(4)利用MOOC有利于主动学习。按照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将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由低到高分成6个阶段: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传统教授达到对认知的记忆和理解,主动学习则可以达到综合这一阶段目标,因而利用MOOC有利于开展翻转课堂进行主动学习。

二基于BOPPPS教学模型,开展《计算机程序设计》主动学习

BOPPPS教学模型将课程教学过程分为六个阶段,依次为B—Bridge-in(引入)、O—LearningObjective(学习目标)、P—Pre-Test(课前摸底)、P—ParticipatoryLearning(参与式学习)、P—Post-Assessment(课内评估)、S—Summary(总结)。BOPPPS模型遵循“教学目标教学行为学习活动教学评估教学目标”的教学循环过程,使教师能够有效地组织课程教学,获取反馈信息[4];从培养计算思维的角度来看,该模型还可以帮助学员思考如何分析问题、如何探寻学习难点、如何反思学习的盲点等问题,是实施主动教学较好的工具。《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从问题驱动入手,依据BOPPPS模型设计教学过程,确立研究问题、解析问题、讨论交流解决问题和总结评价等课堂实施环节。例如以循环嵌套教学内容为例,首先通过卫星发射倒计时视频,引出“秒针分针”倒计时的任务,明确学习目标为学习循环嵌套的实现形式,掌握循环嵌套的程序设计要点,并利用循环嵌套实现穷举等问题;接下来在单重循环基础上,通过类比分针秒针运动规律来讲授循环嵌套是什么,通过发射倒计时和输出特定图形等任务案例讲解循环嵌套程序设计要点,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参与式学习环节由学员分组实现“百钱买百鸡”问题完成,引导学员总结循环嵌套来实现穷举类问题以及改进的方法;例如通过3~4题由易到难的选择测验进行教学反馈,检验学员学习掌握情况,最后由学员或教员对本次课内容进行总结。实践证明从问题任务出发设计课堂教学环节,较好地揭示了知识点及知识点的运用过程,有利于学员理解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思路和过程,了解计算机求解问题的思路,掌握问题求解的方法,激发了学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兴趣,提升了学习计算机程序语言的信心。

三实施多元化考核,促进主动学习

计算机基础课采用过程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模式,过程考核为平时成绩,占总成绩30~40%,包括课堂发言、笔记、作业、章节总结、阶段性测试,建议任课教员至少选择3中以上组成平时考核成绩,例如采用课堂发言、作业、阶段性测试组成形成性成绩,分别占形成性成绩的30%、30%、40%。终结性成绩为课程结束后进行的综合考试,占总成绩60~70%,采用闭卷客观题与主观题,以机试形式完成。客观题考核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主观题考核学员课程学习后应具备的逻辑思维能力,对较复杂事物或系统进行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比较与分类、抽象与假设等的科学实践能力。试题库建设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题型一般包括单选题、填空题、判断题,各题型题量与课程教学学时相当。实践证明推行全过程、重基础、练能力的多元化考核模式,树立了以“能力考核”为中心的理念,加大平时成绩的定量考评力度和学员参与考评的程度,倒逼学员重视过程学习,充分调动和激发学员自主学习内在动力,有效促进了课堂主动教学的实施。

四总结

军队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育应顺应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潮流,积极研究教育教学对象,合理利用优质的教学资源,探索运用有效的教学模型进行教学过程设计,开展主动学习、参与式教学,使学员主逐渐内化计算思维,渗透学科思想方法的培养,达到提高教学效果,能力培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珂.关于新课改背后西方学习理论的再认识——以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为主[J].大学教育.2014(2):29-30.

[2]李菲,黄明东.幕课高校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高等教育.2014(7):22-26.

[3]杨海,张乃千,刘珍蓝,胡罡.基于cMOOC和xMOOC的军队院校大学计算机MOOC教学[J].计算机教育,2014(6):5-8.

计算机的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非经典计算;算法设计与分析;智能科学与技术

1背景

智能科学与技术是人工智能方向的重点交叉学科,是一个包含了认知科学、脑科学、计算机科学的新兴学科。按照教育部学科专业目录,智能科学与技术是一级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下的二级学科。如何在4年的本科教学过程中,既立足于计算机学科内容,又突出智能专业的特点,体现该专业区别于计算机科学专业的特色,培养一流的智能人才,是众多智能专业积极探索的问题。

本着帮助学生建立宽广厚实的知识基础,使学生将来能向本专业任何一个分支方向发展,并能掌握本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深刻领会本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区别的目标,厦门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系于2012年合理调整了专业培养方案,制定了一套突出专业特色和个性的教学大纲,课程体系分为学科通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其中,专业必修课程细分为智能基础类课程、软件理论类课程及硬件基础类课程3个不同类别。在智能基础类课程中,开设非经典计算课程。该课程是厦门大学智能科学与设计系最具特色的课程。

该课程以软件理论类课程算法设计与分析为先导课程,在本科三年级的第一学期先讲授算法知识,在同一学年度第三学期讲授非经典计算的内容。教师首先介绍经典算法设计与分析中的各种传统算法,借由经典算法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境问题引出非经典计算的内容,前后呼应,有助于学生在智能计算上获得完整的系统学习。

2非经典计算在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教学算法体系中的地位

算法设计是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中的核心内容。本科专业4年的专业教学计划由4门核心课程构成算法体系的主线,包括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本科一年级学科通修课程)、数据结构(本科二年级方向必修课程)、算法设计与分析(本科三年级方向必修课程)、非经典计算(本科三年级方向限选课程)。这4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组织结构完整地构成了算法体系结构。以图灵奖获得者、pascal之父NiklausWirth提出的著名公式为参照,即Algorithm+DataStructures=Programs,算法体系以培训计算机方向学生掌握编程能力,独立完成分析问题、设计方案、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为主要目标;在这个体系中,程序语言是基础,数据结构是内涵,算法是框架。

在算法体系中,这4门课程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展开,注重对学生算法思维的培训。

(1)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讲授的是c语言程序设计,通过对C语言的详细介绍,让学生掌握程序设计方法和编程技巧。作为初始启蒙课程,选择C语言作为程序教学语言,是因为C语言的使用广泛,拥有严格完整的语法结构,适合教学。

(2)数据结构重点讲授各种常用的数据表示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及其基本的运算操作,并介绍相关算法及效率分析。教师通过在一年级对包括C语言在内的其他程序设计过程的训练,加人对数据结构中各种数据的逻辑、存储结构的表示和运算操作,从数据结构的角度阐述典型算法,并简单介绍算法的效率分析,这是对程序设计训练的进阶内容。

(3)算法设计和分析主要介绍算法设计与分析的基本方法以及算法复杂性理论基础。我们在本科三年级引入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从算法的抽象角度总结和归纳各种算法思想,包括递归与分治法、贪心法、动态规划法、回溯法、分支定界法、高级图论算法、线性规划算法等,最后阐述算法复杂性的分析方法、NP完全性理论基础等计算复杂性的基本知识及完备性证明概要,重点阐述算法思想,从复杂性角度比较和分析不同的算法。上述(1)、(2)和(3)的内容构成了计算机学科通用算法体系的教学过程。

(4)非经典计算主要讨论何为计算的本质以及经典计算在计算能力上遇到的困境,以此为契机讨论自然计算――生物计算、集群计算、量子计算等内容。算法设计和分析的最后一个章节是对算法复杂性的分析方法及NP完全性理论基础的介绍,不可避免地会讨论到现代电子数字计算机体系在计算能力上的瓶颈以及由NP完全问题(Non-deterministicPolynomial),号称世界七大数学难题之一的经典问题,引出对经典计算机体系的深层思考,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计算能力的瓶颈问题。这是教师设计非经典计算课程的出发点,也是对算法体系更完整的补充和更深层次的探讨。

此外,我们还需要对授课学期选择进行考虑。厦门大学实行三学期制度,在第三学期内开设的课程大多是实践类课程及前沿技术介绍课程。在本科三年级的小学期阶段,学生基本完成了智能专业大部分必修课程的学习,拥有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和学科素养。这时,依赖学生已经具有的数据结构与算法的基本知识,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引向如何理解计算的本质;再从计算本质出发,由易到难,介绍采用非计算机的不同计算媒介和方法,例如DNA计算、元胞自动机、集群计算等知识,结合计算机模拟程序加深认识。在逐步加深学生对非经典方法计算的理解之后,再引入量子信息与量子计算。至此,智能专业关于算法体系的整体构建已基本完成。

3非经典计算课程内容大纲

非经典计算课程的主体课程内容以专题形式展开,分为5个部分。

第一部分:计算本质。从什么是计算人手,列举各种计算的形式,由数字的计算到命题的证明,由数值计算到符号推导,引出计算本质的广义定义,“计算是从一个符号串f变换成另一个符号串g”,即从已知符号(串)开始,一步一步地改变符号(串),经过有限步骤,最后得到一个满足预先规定的符号(串)的变换过程;进一步展开对什么是计算、什么是可计算性的讨论,展开介绍计算理论上4个著名的计算模型――般递归函数、λ可计算函数、图灵机和波斯特系统;最后归结到丘奇・图灵论点。以上是第一条主线,第二条主线从计算复杂性角度人手,讨论在经典算法中难解决的NP完全问题,提出在经典计算体系中随着输入数据规模增大而难以计算的瓶颈,从而引发学生对于经典计算的思考。

第二部分:智能计算机的发展。这个部分主要讨论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历史,即从原始时期的计算工具,到现代计算机的4个发展阶段:史前期、机械式计算机、机电式计算机、电子计算机。教师从模拟型计算机到数字型计算机,阐述冯・诺依曼关于计算机五大基本组成对现代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影响及其带来的限制;从硬件角度提出非经典计算机的讨论,鼓励学生对现代智能计算机硬件进行调查。

第三部分:DNA计算。主要阐述DNA计算的基本原理,并以旅行商问题为引子,展开经典计算难解决问题的讨论,重点介绍第一个由DNA计算模型解决的问题――L.Adleman构建的7个节点的DHP,并着重指出DNA计算潜在的巨大并行性和待研究的问题;然后介绍R.Lipton用DNA实验解决的另一个NP问题――可满足性问题(SAT);最后将DNA计算与软计算结合,阐述粘贴模型以及DNA的软计算模拟与遗传算法的对比。对于DNA计算强大的并行性,以具体的算法实例加以详细阐述和说明,教师应指出分子计算的优缺点以及在计算能力上的巨大潜力。

第四部分:细胞自动机和集群计算。这个部分主要讨论群体计算,一方面,从细胞自动机的形式化阐述及其所带来的哲学意义出发,描述细胞自动机在计算机交叉学科上的运用;另一方面,介绍集群计算,以欧盟“蓝脑计划”为出发点,阐述如何从硬件体系和软件体系上用计算机架构类神经元的协同合作方式。

第五部分:量子计算。从基本的量子力学知识开始,完整阐述量子计算的基本概念、量子信息、量子计算机和量子通信。量子计算机的构建除了要包含最基本的操作外,还需要介绍基本的量子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载体等知识,加深对量子计算的理解,最后介绍的量子通信。这种已经应用在实际生活中的量子计算,更贴合实际。

以上5个专题,结构清晰,分工明确。第一部分讨论经典计算的困境,第二部分讨论经典计算机的发展瓶颈,从第三部分开始,引入非经典计算模型,分别从生物学和计算机科学的交叉学科DNA计算、细胞自动机和集群计算、量子计算3个方面进行学习。5个专题,完成了对非经典计算中前沿热门计算模式的阐述,引导了学生对于前沿学科的认识和思考。

4非经典计算课程授课方式

本课程属于本科三年级第三学期的课程,授课除了上文提到的内容之外,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是引导学生对学科前沿以及热点内容的跟踪和思考。因此在教学方式上,我们采取了教师授课及学生调查报告相结合的形式。教师上课对应课程的基本内容,学生调查报告对应学科前沿跟踪与思考。

5个专题内容的授课经过了如下设计。在每个专题的授课结束后,布置相关专题内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供学生课后查阅、讨论和思考。每个专题由学生自主报名,学生需要对相关内容进行跟踪,查阅近5年的科技文献,总结出论文综述,并准备10分钟左右的课堂报告,教师针对课堂报告指出相关的问题,由学生课后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再次的文献查阅,形成最终报告后提交课程论文。

这样的课程设计安排,可以很好地实现教学相长。在学生方面,促使学生除了上课听课,必须主动参与文献的查询过程,主动对授课内容或延展部分的概念进行思考。由于提供给学生选择专题的自由,所以也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可以从感兴趣的角度对本门课程涵盖的内容进行调查,从而获得更加深刻的上课体验。最后,由于每个学生选择的题目必须提前汇总,不能与别人重复,所以在其听取其他学生的报告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广地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对于授课教师而言,能够保持对该门课程研究现状的实时性跟踪,更加全面地更新课程内容,还可以将学生查阅的重要理论和知识补充到课程基本内容中,同时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

5关于非经典计算课程的几点思考

课程从厦门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系建系之初开始构思和授课,在授课过程中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设计,紧紧围绕学生的反馈完善课程建设。关于非经典计算课程的几点教学经验可以总结如下。

1)增加课时,优化对课程设计的安排。

2015年开始,由于学科教学计划的调整,非经典计算课程由最初的20课时拓展为30课时,集中在本科三年级第三学期进行讲授,一共5周,每周6课时。课时安排上,除了增加教学内容,更加强了对学生的文献查阅和报告部分的考查。在论文报告环节,争取做到有目标、有指导、有结论、有总结。学生所做的报告除了在初始选题阶段要有区别之外,还要求有一定的文献查阅难度。从选题确定,到针对报告指出具体的问题,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指出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资料查阅,最后形成论文。这样的安排贯穿整个课程的全过程,学生的参与度获得了极大的提高。对于教师而言,在学期末总结学生所做的报告内容,并增加本门课的知识点覆盖程度,对教学也有比较大的促进作用。

2)课程考核方式上的设计。

非经典课程属于必修课程,在考核方式上除了提交论文外,也必须要有必要的考试环节。在考试环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教师上课内容的理解。在具体授课中,教师从经典计算到非经典计算进行讲解,也从算法角度给出了非经典计算强大计算力带来的改变,既延续了经典算法课程中对算法的介绍和讨论方式,又对比了典型问题在经典算法和非经典算法中的不同解决方式。这样的授课内容作为对算法体系基本知识点的考查,以闭卷考试内容来设计,是十分合适的。课程延展部分的开放知识点由学生的论文及报告内容进行评分衡量。最后,我们将两个部分的成绩作为本门课程的最终成绩。

3)课程教材的选定。

由于本门课程是厦门大学智能系的特色课程,所以国内并没有合适的教材作为授课使用。在积累了几年的教学经验后,我们准备着手进行教材的编写。如何选定更加合理的专题、更为广泛而前沿的知识,这关系到智能专业对这门课和教材的全局考量。

计算机的课程总结范文篇3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25-1495-02

Discussoncurricularteachingfor"ComputerCultureFoundation"ofHigherTechnicalAcademy

YUJiu-jiu

(AnhuiWendaInformationandTechnologyCollege,Hefei231201,China)

Abstract:Accordingtothecharactersoncurricularteachingfor"ComputerCultureFoundation"ofHigherTechnicalAcademy,connectedwiththeteachingpracticeforthreeyears,anddiscussingonthecontentandmethodonthecurricularteaching.

Keywords:HigherTechnical;ComputerCultureFoundation;Discussonteaching

1引言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大一阶段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是一门知识性、实践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课程。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兴趣,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自己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2《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特点

高职院校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他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通过动手实践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上应如何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呢?共有三个方面,现分述如下:

2.1在培养目标上应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

高职教育应以“培养高等技术型应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因此,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应是工作在企、事业单位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动手能力强,利用计算机作为工具来处理各类信息的应用型技术人员。

2.2教学内容上要体现高职教育特点

高职教育中的“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因此在选取《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内容时,应以基础理论“必需及够用”为前提,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验、实训的实践和内容。

2.3培养方式上应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

高职教育强调的是技能培养,要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就必须旧有的纯理论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的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3《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内容与方式的探讨

以本人三年的教学实践和学生反馈的信息来看,将知识的掌握融于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案中颇受学生的欢迎。由于学生个体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加上需要培养的能力很多,使得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能力的培养中注重学生本身具备的知识基础,创造出大多数学生都可接受的问题背景,重视个体间的差异,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从而更好的促进教学过程。

3.1以规章制度约束学生

大多数高职学生入学基础较差,加上多年来形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复制能力很强,但综合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不足,加上网络游戏、聊天等因素对众多学生的影响,如果在教学伊始不培养他们坚强的自我约束意志和良好的自我学习习惯,教学工作将无从谈起。

在上课的第一周就要公布规章制度的内容,如:“理论课上不允许闲聊,实验课上不允许打游戏,任何人都必须严格遵守”等,并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和上机习惯,第二周继续观察。针对前两周学生学习和上机中存在的不足和严重问题,在第三周做总结,并且再次强调制定规章制度的宗旨和教师的理念,让学生心悦诚服,并真切地感觉到教师是在为学生着想。第四周可以加大学生表扬学生的力度,并充分信任自己的学生。这样学生亲自体会到不学是一种损失,就不会白白浪费自己宝贵的学习时间了。与此同时,师生之间会逐步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为以后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动力之源。《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新生入学以来所接触的第一门计算机方面课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才不会枯燥无味。

事实上,很多大一新生都是热切盼望听第一次计算机课的。在进大学前,学生们对计算机技术及应用或多或少都有所了解,但仅局限于初步应用,达不到大学教学目标。他们希望通过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解答自己以前在这个领域遇到的问题与困惑,并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但是几周课下来之后,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开始有所下降,感觉教学内容和自己希望的根本不一样。比如,有学生反映自己对网络游戏非常着迷,原来立志好好学习计算机是想做一名游戏制作大师,可是感觉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太枯燥了。那么如何在教学中结合该课程的特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呢?

3.2.1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

高职院校对该门课的教学目标是“理论部分适度够用,注重学生计算机素质和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能力”,在课程教学实应把握“广度优先”原则,避免将计算机专业内容浓缩后灌输给学生。例如,在介绍计算机工作原理的章节中,让学生深刻理解不同数制间转化规则、原码与反码及补码概念、系统总线和数据总线等内容是不适宜的。这不利于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更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相反,介绍鼠标、键盘、网线应插在主机什么位置上,如何拷贝光盘内容等一系列操作才是学生所关注的。此外,理论课与实验课需交叉进行,即一次理论课后安排一次实验课,避免前半学期上理论课而后半学期上实验课的课程安排模式。从第一周起就安排实验课,做到实验课学时占课程总学时的50%,设计学生感兴趣的实验,锻炼学生熟练使用计算机工具的能力。

3.2.2通过网站或电子信箱及时回答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学生们在每次课后都会有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但又是属于教学之外的自己所感兴趣的问题,但是基于高校的客观环境,学生们与教师在课余时间见面交流的机会并不多,教师利用教学时间回答学生的问题也不适宜。随着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国内绝大部分高校都有自己的网站,网站内都有学生留言的版面。任课教师在课余时间应多登陆课程网站解答学生所关注的感兴趣的问题,或者通过电子信箱与学生交流。教师切不可把这一活动当成是教学中的“份外之事”,只有及时回答学生对学习该课程产生的感兴趣的问题,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3在实践中探索,改进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学生采用“应用”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兴趣。现代教学理念主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作为主导,教师不仅要将课程内容传授给学生,更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要交给他们发现问题的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3.3.1上课前提出问题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这对于内容新、实践性强的课程是不适应的。我逐步建立起自己的一种教学方法,即课堂上通过具体案例“提出问题―引出概念―展开知识点―归纳总结”。通常上课开始提出与本次教学内容相关的学生所关注的问题,引出的是基本概念,展开的是重要知识点,最后归纳总结,举一反三,推广应用。当然,在设计问题时,教师也要正确地估计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问题最好要符合维里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控制在“跳一跳,摘到桃”,可接受并能合理发展的程度内。例如,在讲授关于Windows系统中文件存储的内容时,首先提出问题“同学们如何把U盘中的文件存储到电脑中?”,引出的概念是“如何进行电脑中文件的复制和移动操作”,展开的知识点是“有几种方式可以完成复制或移动操作?把U盘中的文件复制和移动到电脑中有什么区别?”等,归纳出“外部文件存储到电脑中是通过复制或移动操作完成的”。这样,提出问题在先,理论在后,针对性强,易于与学生互动,也使课堂教学讲解自如。

3.3.2案例启发式教学

案例启发式教学方法提倡讲学生被动的学习知识变为主动的能力学习,首先从课程内容的具体案例出发,并把相应的问题交给学生,启发学生思考,通过学习教材、查阅资料、分组讨论等多种形式,达到对问题的充分认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对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本人在长期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启发式教学方法贯穿于课堂讲授和实验教学,这也需要教师不断来了解和掌握最新计算机的发展动向,寻求新案例。精心准备一个案例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课堂上讲授Office系列中的Word文档排版时,首先给出学生一个内容字体和段落格式处处一样的信函文档,和学生一起讨论这封信函内容的格式所存在的问题。学生们各抒己见,提出了诸如:“第一行收信人姓名应左对齐”,“正文应中间对齐”,“正文段落间距要合理”等问题,接下来就是如何通过Word文档中的“格式”菜单栏去解决上述问题。教师通过对该文档演示各种Word格式排版操作,最后归纳出Word中各项排版操作的方法。同样,在讲授PowerPoint的动画效果设置内容时,同样先展示给学生一个无任何放映效果的普通幻灯片演示稿。根据学生提出的例如“演示稿无动画及声音效果”,“演示稿无超级链接”等问题,现场对相关操作进行演示,最后对各种操作总结。这样,学生始终是带着问题去听课,课堂上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又达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同样,案例启发式教学也可以用在实验课上。实验课是《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最好实践。每次实验课都需精心安排综合性实验作业,但作业内容应以理论课上讲授的案例为基准。以上文Word格式排版操作为例,我在实验课时会布置学生用Word文档完成一封信,按课堂上所讲对其内容格式进行排版操作,并要求学生总结出“同样的排版结果是否存在不同的操作?”,“每种操作的优越性如何?”等问题,课后认真完成实验报告。这样,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与所学理论紧密结合,通过多动手和多动脑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启发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3.3让学生参于教学

课堂上首先提出问题,这是许多教师现在都注意到的方法,但是提出的问题由谁回答,这是问题是否有效的关键。这不仅仅是某种形式,而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我的看法是,可以让学生回答关键问题。例如,在Excel函数功能的教学中,在讲课前采用的案例是一个学生分数排列无序的成绩表,提出的问题是“该成绩表的视觉效果是否存在问题?”,学生通过在自己掌握的知识范围内提出自己看法:“成绩栏的分数应有序排列”,“最好能把分数不及格的学生姓名筛选出来”等等,所以很自然的引出了如何使用Excel中的函数来完成这些操作。随后请一些学生上讲成相关操作,教师只做点评和补充,说明其中的主要知识点。这样便在快乐高效的气氛中完成了教学。

3.3.4下课前2分钟总结

下课前用2分钟时间做本次课的总结,并提出下次课的任务,使学生连续思维,明确思维和目标。一次课即将结束时,用2分钟总结本次课的内容,提出思考问题,并给出下次课要解决的问题引导。这样加强新旧内容的联系性,以旧引新,讲新复旧,使学生对本次课的内容有全盘把握。例如,本次课是关于电脑中文件存储知识点的教学,可以在下课前对电脑中文件存储方式和效果做一总结,并提出“如何在电脑中进行文件删除操作”的问题引导。这样可使学生对下次课的目标有所了解,带着问题去听课,激发学习的兴趣。当然,这2分钟所付出的代价是不同的,它需要高度的概括、完整的提炼、准确的表达,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4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为了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课程的考核方式也很重要。对教师而言,重点在于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否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成绩的评定,笔试成绩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掌握,上机成绩是操作技能的表现,平时成绩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期末成绩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综合检验,因此,要将学生的笔试成绩与上机成绩、平时成绩、期末成绩有机结合,做到科学合理。这样才能避免学生因盲目追求高分而采取死背硬记的方法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才能激励学生掌握全面的知识。另外,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每个单元结束后都有一个综合的课程设计,这样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可以提高,同时也会使学生有较强的成就感。最后,在课程教学的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与该门课程内容相关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获取证书,并宣布通过一级考试可以代替该课程的学期总成绩,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学生们为了能为今后就业增加筹码,确定了学习目标。这样,我深深体会到教学纪律非常好,教学效果也相当不错。

5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几年的教学,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主要有以下两点:

(1)新生入学时所具备的计算机知识差异较大,有些学生在中学时代已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而有些学生甚至没接触过电脑。这种知识水平相差悬殊的状况为今后课程教学内容设置带来了一定的麻烦和困惑。

(2)在教材选择上,忽视了中学与高职接轨的问题。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内容与中小学有较为严重的重叠现象。如何选取一本从计算机从零起点到非零起点平滑过渡的教材,也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6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是否成功,关键在于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合理组合,是否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现实中由于不同专业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学生情况等因素千差万别,没有哪一种教学方法是普遍适用的,唯一的原则就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要注重从该课程特点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赵慧.新形势下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的探索[J].计算机教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8):25-26.

  • 下一篇:增加法律意识范例(3篇)
    上一篇:图书角管理制度范例(3篇)
    相关文章
    1. 图书角管理制度范例(3篇)

      图书角管理制度范文摘要:文章分析了班级图书角的不足,并提出班级图书角的优化与创新形式――“班级微图书馆”。并对“班级微图书馆”的特点进行分析,并总结了珠海三中“班级..

      daniel 0 2024-06-07 17:12:13

    2. 内部审计范例(3篇)

      内部审计范文关键词:内部审计内涵银行内审现状建议一、内部审计概念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提高它的运作效率。它采取系统..

      daniel 0 2024-06-07 16:40:13

    3. 内部审计和绩效管理结合范例(3篇)

      内部审计和绩效管理结合范文一、近年来九江中支开展绩效审计的实践与效果1.对县支行履职情况的绩效审计。主要是把“县支行履职”整体当作绩效评价的主体,从“安全性”、“..

      daniel 0 2024-06-07 16:08:13

    4. 电工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范例(3篇)

      电工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范文篇1【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电视编辑专业建设专业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是高等职业教育最基本的教学建设,也是提..

      daniel 0 2024-06-07 15:36:13

    5. 医学检验工作内容范例(3篇)

      医学检验工作内容范文[关键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医学检验;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3)06(c)-0143-02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就开始了医学检验专..

      daniel 0 2024-06-07 15:04:13

    6. 电工班前教育内容范例(3篇)

      电工班前教育内容范文篇1班组安全教育按内容可分为:安全思想教育、安全知识教育、安全技术教育三大类。(一)安全思想教育。只有思想上认识到安全工作的重要性,才会认真执行安全..

      daniel 0 2024-06-07 14:32:13

    7. 儿童心理健康的核心范例(3篇)

      儿童心理健康的核心范文一、社区卫生工作进展情况(一)精心部署、统筹规划。结合*区实际,我局多次召开会议,传达自治区以及*市关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建设的会议及相关文件精..

      daniel 0 2024-06-07 14:00:13

    8. 电工常识培训范例(3篇)

      电工常识培训范文篇1关键词E-Learning;电力企业;培训中图分类号TP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6)172-0139-021发电企业传统培训模式的现状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多年来众多..

      daniel 0 2024-06-07 13:2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