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范例(3篇)
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范文篇1
[关键词]认知知识学习知识转化创新
一、关于创新研究的简要回顾
熊彼特是最早把“创新”引入经济学的人,他开创了关于“创新”研究的先河。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其目的是为了获取潜在的利润[1]。“创新”是生产要素的新组合。之后,美国经济学家曼斯菲尔德(M.Mansfield,1971)提出,创新就是“一项发明的首次应用”,认为与新产品直接相关的技术变动就是创新。英国经济学家佛里曼(C.Freeman,1997)认为:工业创新或技术创新是指“第一次引进一个新产品或新工艺中所包含的技术、设计、生产、财政、管理和市场步骤”。我国学者傅家骥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信息的潜在赢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润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体系,从而推出新产品和新工艺、开辟新市场、获得新原料和建立新组织的过程[2]。徐庆瑞认为,技术创新是技术变革的一个阶段,包括技术发明、创新和扩散三阶段[3]。柳卸林认为,创新是与新产品的制造和新工艺或设备的首次商业应用有关的技术的、设计的、制造及商业的活动,包括产品创新、过程创新(工艺创新)和扩散[4]。
除此之外,新制度经济学、演化经济学和认知经济学均对创新本源有过一定的探讨。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诺思提出了“制度创新/认知模式”,即制度创新的根源是主体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模式的改变,认为“制度变迁是人类知识积累和认知过程的一部分”,“人的认知信仰结构是面对不稳定性时对经济现实的理论化……,基于他们的信仰体系,人们有意识地修改制度结构”[5]。演化经济学家温特和认知心理学家纳尔逊合作探讨了认知科学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从演化的角度和认知的角度对创新产生进行了研究,并形成了VSR范式的创新模式[6]。帕罗依(Parayil,1991)指出,应该在技术知识进化的认识论框架内,思考技术变迁的模式[7]。意大利学者保罗·色瑞(PaoloSeri,2001)在演化经济学的“有限认知”假说基础上,认为认知模式是创新产生和经济发展的基本驱动力,并构建了相应的模型[8]。
以上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创新的产生进行了研究,有其理论依据,特别是演化经济学和认知经济学对创新本质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但缺乏一个统一的综合性分析框架。本文试图从认知和知识的视角研究和理解创新本质,并提出一个综合性分析框架。
二、一个可能的综合分析框架:
认知、知识和创新本质
(一)认知与创新
认知和认知模式是人们行为产生的基础。人们的行为是由认知模式引导的。所谓“认知”是指人们通过推理、直觉或感知获取知识的行动或过程,或人们对外界事物进行知识和信息加工时形成想法的过程。认知模式是个人长期形成的有关事物的观点、知识结构、价值观念和文化心态。人的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需要经历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基本的心理发展过程。
认知经济学认为人类感知是解释个体知识和行为构建的基石。本文遵循演化经济学和认知经济学的经济理论,以有限信息和有限认知假说为前提,认为引起经济主体(包括个体和企业)创新的决定性因素是学习和认知或认知模式。当他们面对繁芜多变的经济世界,只能依靠某种认知模式来进行决策,通过预期和意识采取行动,环境的变化通过信息反馈影响经济主体的认知,经济主体通过认知模式对这些变化进行评价和判断,从而形成新的预期。一旦外部环境变化,人们的认知结构,进而行动将遭受预期结果和实际结果的不匹配。面对这样的差异,经济主体被迫进行创新,即形成新的认知模式,尝试新的办法,这就是认知模式内在的创造过程。这一学习过程不仅能够使得自身的认知模型适应环境变化,而且能够促进认知模式本身的演进,产生新的认知模式。
不同的认知模式对创新有着不同的影响,有的认知模式是活跃的、具有创新动力的,有的认知模式坚守陈旧的思想、方式和惯例,毫无创新可言。所以研究创新主体的认知模式,特别是研究企业家的认知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如果企业家具有适当的认知模式,有助于他们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而想象力是创造的翅膀,是企业家能否提出新见解、新办法的前提。想象力丰富的企业家一般能够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模式,使自己的思维更加活跃,这样就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不断创新。企业家的认知模式特别有助于他们提出常人所不可能提出的一些新颖、奇特、大胆的思想观点。这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创新性。
在坚持共享认知模式上个体认知的抛锚或认知模式刚性会封闭创新的渠道。例如假定某个个体连续存在于两个相继的时期(T1、T2),在T2期,个体如何基于T1期的认知模式来解读T2期的“现实”呢?在T1期,社会上的个体通过制度、通过集体学习,形成共享认知模型。在T2期,个体学习一定以已经存在的T1期的集体学习为基础,换言之,T2期的认知模式是建立在T1期的认知模式基础上。在T2当个体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时,倾向于通过共享认知模式来稳定预期并形成相应的行动。个体认知模式就变得相对缺乏弹性,而创新是个体面对新事件时认知反应或认知模式的改变的结果,在坚持共享认知模式上个体认知的抛锚,扼杀了创新。
(二)知识与创新
纳尔逊和罗森伯格(Nelson&Rosenberg,1993)认为创新本质是“更新”(renewal),它包括新颖的产品设计和加工过程。而这一过程必须以知识和组织能力的获得为前提。斯密斯(Smith,1995)详细分析了企业技术能力概念,并认为企业的创新能力是由企业的技术知识基础决定的,他区分了三种知识基础:一般的科学知识基础、产业水平的知识基础和特定企业的知识基础。一般的科学知识基础是政策和资金项目驱动型,具有经济、产业或军事目的。产业水平的知识基础是某一产业内共享的特定科学和技术参数,在应用科学领域(像电子工程)里可以被编写成文。这类知识只能部分公开,并且体现在人体、组织形式和设备类型上。特定企业的知识基础是高度本地化的,只有企业自己才能很好理解和使用,是企业维持竞争优势的核心。这类知识及其相关的社会知识是企业所专有的,与特定的工艺、生产惯例和设备的使用及管理体系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这类知识是非正式的和不能编写成文的、是隐性的,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个人和群组。这三类知识基础经常综合在一起决定着企业的创新能力。
为了更好理解企业创新能力和知识基础的关系,英国物理学家和哲学家波兰尼(Polanyi1958,1966)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他认为隐性知识是个人的,由情景限定的,很难正式表达和交流[9]。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和难以规范化的各种内隐知识,它包括技能方面的那些非正式的难以表达的技能、技巧、经验和诀窍等,这些隐性知识主要深植于人们的行动与经验中,是人们长期积累和创造的结果;它还包括认知方面的个人的直觉、灵感、洞察力、价值观和心智模式等,这些隐性知识深藏于个人的价值观念和心智模式之中,会深深地影响到个人的认知及行为方式。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Nonaka&Takeuchi,1995)进一步发展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关系,认为二者不是分离的,而是相互补充的,而且它们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并提出了SECT知识转化模型,该模型由四个不同的知识转化模式组成:社会化、显性化、综合化和内在化,经过知识之间的转化过程,个人和组织的知识得到提升。作为企业潜在的财富,隐性知识是影响企业创新的关键因素,我国经济学家张维迎指出:“给企业带来最重要竞争力的知识和经验,有80%是深藏于员工内心的隐性知识”。所以实现隐性知识的动态转化和共享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根本保证[10]。
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是由知识的存量和质量决定的,企业创新过程就是寻找、捕捉隐藏在不同活动中的知识和资源,并将其转变成为可以使用的知识,进一步在企业内进行创新扩散并通过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表现出来的过程。因此要想实现技术创新,就必须将附着在内部人员、设备、信息和组织中所有内在知识存量的总和进行整合与激活,通过激活组织内部的知识可以突破原有的资源的限制,以及历史形成的组织惯性和惰性,有利于获取创新所需要的信息和技术,降低创新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从而实现技术创新。
因此,从本质上看,知识是创新实现的基础,任何技术都是知识的表现形式,企业核心能力的积累也就是企业知识库的增加。作为知识载体的经济主体和企业,能否最大程度地激活其储备的知识,提高其创新能力,主要依赖于学习能力,因此学习是知识获得和提高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三)一个综合的分析框架:认知、知识和创新
以上分别从认知的视角和知识的视角界定了创新的内涵和本质,本文认为认知和知识这二者并不是相互分离的,是互相影响的,共同影响着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
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就需要不断搜寻新技术和惯例。这一种搜寻方式就是创新,创新意味着改变原有的惯例。而惯例的本质与起源、学习机制及预期形成等等,都同认知模式密切相关。
由此可见,认知即为掌握知识的过程,认知思想或认知模式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特别的知识形态,经济主体的认知差异会导致知识累积的差异,同时累积知识的存量和质量也会影响着经济主体的认知模式。所以认知模式和累积知识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特别是通过学习和知识转化可将二者紧密综合在一起共同影响经济主体的创新能力。创新就是不同经济主体通过有效学习和有效知识转化而实现认知模式和累积知识良性互动和突变的结果。这个过程如图2所示。
在这个综合分析框架中,经济主体间学习行为和知识转化对于创新成功起着决定性作用。从经济主体的学习和知识转化可以看出,经济主体间的知识转化和交流是通过不同方式的学习来进行的,同时经济主体的学习过程也是通过主体间的知识转化和交流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学习过程和知识转化过程是同时进行的,它们共同影响着经济主体的认知能力和累积知识,而经济主体的认知能力和累积知识以及经济主体之间的认识协调和共享知识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它们又共同影响着经济主体学习能力和知识转化效率。所以从经济主体的学习和知识转化,到经济主体的认知模式和累积知识的互为加强和突变,以及经济主体之间的认识协调和共享知识是一个良性互动的过程,共同决定着经济主体的创新能力。
三、结语及建议
本文从认知视角和知识视角分别探讨了创新的本质及含义,并将二者综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初步的分析框架,在分析框架中,强调经济主体的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经济主体的学习、知识转化、认知模式和累积知识以及经济主体之间的认识协调和共享知识形成一个良性互动机制,共同决定着经济主体的创新能力。所以创新的本质是经济主体的累积知识和认知以及二者的互动。这就为经济主体特别是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一个综合的分析框架。基于该分析框架以及我国企业创新能力普遍不足的现状,本文拟提出以下建议:
1.强化经济主体的认知作用和经济主体之间行为中的认知协调。不同的认知模式对于创新能力有着不同的影响,有的认知模式是学习性的和创造性的,有的是僵化的、保守的。创新思想、创新行为产生的根源是创新主体的认知思想或模式决定的。经济主体的认知模式影响着其学习能力和知识获取能力,而主体间认知协调决定了主体之间共享知识的形成,最终影响着其创新能力。
2.建立健全企业技术学习机制。企业的创新能力是蕴含在企业内部的知识和能力的体现,创新能力的积累和提高是知识的积累和企业技术知识系统的更新。技术学习是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对内外部知识进行搜索、选择、获取,并通过使用、思索和提炼,达到消化吸收,最终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过程。
3.加强知识管理,整合知识资源,构建知识转化与交流及共享平台。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核心就在于创造一个能够使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产生互动的机制和平台,使隐性知识能够表达出来并转化为企业所共享的知识,以便在最恰当的时间将最恰当的知识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使他们做出正确的决策。企业知识也有助于个体内化企业隐性知识,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也使得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得以持续进行。
4.构建经济主体的学习、认知及知识转化和共享的良性互动机制。良好的互动机制不仅有利于提高创新主体的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而且能有效地促进企业员工的知识获取、知识共享和转化,这是企业持续创新的重要保障。因此企业需要构建经济主体的学习、认知及主体间的认识协调、知识转化和共享的良性互动机制,从而为企业持续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73~74.
[2]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3]徐庆瑞.研究、发展与技术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3.
[4]柳卸林.技术创新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1~2.
[5]诺思.经济变迁的过程[J].经济学季刊,2002,1(4).
[6]NelsonR,WinterS.AnEvolutionaryTheoryofEconomicChange[M].Cambridge:TheBelknapPressofHarvardUniversityPress,1982.2-24.
[7]ParayiG.Technologicalknowledgeandtechnologicalchange[J].Technologyinsociety,1991,(13):289-304.
[8]PaoloSeri.Losingareasandsharedmentalmodels:towardsadefinitionofthecognitiveobstaclestolocaldevelopment[Z].PaperpreparedforpresentationattheDRUIDWinterConference,Copenhagen,18-20Jan.2001.
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字动物科学创新型培养
一切创新归根结底无不源于人才创新,而创新型人才的造就又源于教育。因此,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21世纪教育的使命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动物科学专业是以生物学为基础,研究动物遗传繁殖、生长发育、消化代谢等动物生命基本规律的科学。该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能在动物遗传育种、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动物生产与管理等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行政管理、推广、开发和贸易等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动物科学专业在保持其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将是21世纪生命科学中最富挑战性和最具发展潜力的专业之一。因此,动物科学专业在加强基础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同时,应重点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只注重知识传授继承的单一人才培养,转变到继承与创新、素质为本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动物科学专业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开阔的知识视野,具备较强的实验和社会实践能力,同时还需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研究素养。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尽快适应社会,才会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成为21世纪的合格人才。
一、动物科学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动物科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应当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自身的工作和生活中,能积极发现并探求新问题,并能运用独到的方式解决问题、获得新成果,从而开创个人和集体事业的新局面、推动畜牧业的发展。
(一)动物科学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泛指个人创造新事物、新概念、新产品的能力,是人类创造性的操作化、具体化和物质化,可分为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批判思维三大类。创新思维是形成创新能力的核心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能教导学生将其综合运用,最终具有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动物科学专业创新型人才的智能结构。智能结构是指创造主体为某种既定目标的需要,将不同的相关知识按一定的方式组合以及由从事某种活动的潜在和实际的客观力量构成的知识与能力的综合知识体系。当前,动物科学专业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综合化的特点,新的科学发现往往在交叉领域和边缘领域之间产生,这就要求动物科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厚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有效的应用知识。同时,作为实践基础的能力也非常霞要,如思维能力、科研能力、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等。也就是说,动物科学专业创新型人才不仅要具有理论知识,还应有实践能力。
二、动物科学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
动物科学专业创新型人才是一种复合型人才,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潜能和创新业绩的优秀人才,应具备三种基本素质。首先,良好的文化素质是基本素质。动物科学专业特点及就业形势要求学生具备深厚的理论水平和扎实的实践能力,尽可能成为技术、管理与经营三者兼善的复合型人才。这就强调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和整合性,强调对各类知识的融会贯通,达到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可以说,随着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既有专业知识,又有综合能力的通才将备受欢迎。其次,强烈的创新意识是各种素质的集中体现。作为现代畜牧业所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创新能力和服务意识,努力把知识转化为财富,把知识运用于解决问题、发展问题和实现经济创新上。最后,完善的人格修养是必备素质。只有坚忍不拔、刻苦拼搏、坚持不懈的完善人格修养,才能不断开辟科学研究的新境界。
三、动物科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
受院校实践基地、硬件条件、招生规模及教师能力水平、实践经验的局限,动物科学专业教学偏重于知识传授继承的单一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一直未能得到足够重视。教育观念落后,学生的主体地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目前,动物科学专业教学仍以教师为主体、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为主。这种教学方式过分强调知识的正确性、标准性,重视知识学习的结果,而忽视科学知识内在的方式、态度和精神。教学中,师生间信息单向传输,缺乏交流,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加之某些教材内容老化,教师照本宣科,使不少学生对所学的课程失去兴趣。教师全面控制课程的组织与开展,学生仅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其个体的探索和体验得不到重视,创造性受到压抑,造成学习上的依赖性及心智发展的荒芜。
四、结束语
当前,中国畜牧业已成为农业的主要支柱产业。畜牧业的现代化是指以现代科技装备畜牧业,以现代管理方法经营畜牧业,通过生产过程的集约化、畜产品市场化、行业监管有序化等方面的建设,实现畜牧行业的高产、优质、低耗、高
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之现代信息技术的兴起与繁荣,现代畜牧业的内涵不再单纯意味着养殖过程的现代化,已经演变为基础设施现代化、经营管理现代化、生活消费现代化、资源环境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等多个方面。而无论哪个角度要实现现代化都离不开现代的科学技术,科技是实现畜牧业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畜牧业的科技创新需要依托动物科学专业培养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以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因此,全面推进动物科学专业的教育理念、教育手段、教学方式和内容、教育体制改革与创新,营造创新型人才成长的育才环境,显得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水平,王文娟,左福元.改革动物营养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新西部,2009,(2):202—204.
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创新价值链;模型
在社会绿色出行和低碳减排的迫切需求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2018年,北京成立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2022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2—2035年)》,其中第一项战略任务部署就是要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因此,如何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成为一个重要研究课题。通过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价值链模型构建,分析影响产业技术创新过程的各个环节,得出影响作用较大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赋能。
一、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一)价值链理论
价值链分析法由美国哈佛商学院MichaelE.Porter提出,成为企业进行竞争优势分析的有效工具。Poter教授把企业内外促成价值产生的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基本活动包括企业生产、销售、进料后勤、发货后勤、售后服务等。辅助活动包括企业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与开发、采购等。
(二)创新价值链理论
创新价值链是一种与产业链、价值链、技术链、创新链等多链条通过某种机理有机融合在一起运行的过程机制。其中价值链和创新链是最主要的两个链条,价值链的主要运行模式是顾客—员工—顾客,创新链的主要运行模式是顾客—员工—资源。依据邓正红(2012)企业软实力“金字塔”模型内在机理,价值链与创新链的融合,也就是正“金字塔”与倒“金字塔”的无缝对接,将顾客的价值需求转化成员工的价值创新,再将员工的价值创新填补顾客的价值需求,如此循环反复,推动企业在持续的价值创新中不断进化。
(三)创新价值链结构文献分析
学者们分别从知识视角、生产价值视角以及价值链理论视角出发,结合研究课题来定义创新价值链结构。HANSENMT等(2007)从知识视角出发,认为创新价值链结构包括收集知识、转化为创新成果和推向市场实现知识价值;王伟光等(2019)也从知识视角出发,认为创新价值链结构包括知识生产、知识应用和知识扩散。王伟光等(2019)和于永泽(2013,2014)均从生产价值视角,将创新价值链结构分为创新投入、创新知识凝结和创新成果实现三个部分。于永泽等(2014)从价值视角出发,把创新价值链结构分为产品设计和产品生产两个过程。谢青和田志龙(2018)、王静等(2018)从价值链理论出发,将创新价值链结构分为研发、产业化、公共领域推广和私人领域推广等环节。
(四)创新价值链构建文献分析
李新宁(2018)认为,创新价值链的理论形成逻辑是创新与价值链的有机结合。创新价值链主要有三部分:基础要素—项目、成果,创新价值链环节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主体要素—高技术产业,创新价值链环节包括产品开发、设计制造和产业化;目标要素—市场,创新价值链环节包括市场运作和售后服务。赵婉琳(2017)研究的是区域创新,其价值链模型由区域基本价值活动(研发、商业化和管理三个阶段,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研发制造、产业化、市场运作和提供管理服务)和区域辅助价值活动(创新基础设施投入、人力资源管理、信息资源利用和信息技术支持)构建而成。宋晓彤(2019)等基于钟柯远(2005)和Hansen(2007)的研究,构建了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价值链。综上所述,有学者从构建创新价值链模型出发,并在此基础上基于专利信息构建相应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所研究的产业技术创新过程进行更好的剖析,并提供能力提升策略。但是,以往相关研究中,在新能源产业领域,缺乏从专利视角利用技术创新价值链来研究该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文献和著作。本文作为研究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和提升策略的第一步,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价值链模型。在后续研究中,将在此基础上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对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过程进行更好的认识与评价。
二、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价值链模型构建原则
第一,系统性和科学性原则。模型构建必须从新能源产业的各种角度和层次去研究技术创新和价值创造过程的规律,从而得出全面正确的结论,科学地指导管理实践活动。第二,关联性原则。价值链各个环节的关联程度关系着创新价值链的业务延伸和战略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价值链上的所有专利成果,于各个产业而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第三,创新原则。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技术创新能力成为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第四,用户需求原则。对新能源汽车产业进行实际调研,了解市场用户需求现状,发掘具有巨大需求潜力的价值链环节,加大对该环节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才能更加高效地增加整体经济收益。第五,适应原则。各省在进行价值链创新时,应当考虑到当地的现实情况,比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情况、经济生活水平等,做到因地制宜和适应市场变化,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三、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价值链模型构建
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价值链模型如图1所示。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过程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大类。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基本活动可划分为研究研发、商业化和服务等。具体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开发、生产制造、产业化、市场运作(包括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售后服务等过程。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辅助活动可划分为创新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技术支持等。
(一)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价值链之基本活动
1.基础研究。是指通过实验或理论分析得出基本原理,它不以任何专门应用或使用为目的,成果的主要形式是科学论文和著作,可以反映知识的原始创新能力。于新能源汽车产业而言,应为研究人员创造良好的研究环境,促使其成果的产生。基础研究有助于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2.应用研究。是一种创造性研究,以特定实际为目的,成果的主要形式是科学论文、专著或专利。要提高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需要国家加强对科研院所和高校等研究机构所承担科研项目的制度和资金支持,使这些研究机构高质量高效率产出成果,为产业发展增速。3.产品研发。是指以基础和应用研究为基础,以已有资源和技术为支撑,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的核心研究活动。结合政产学研,新能源汽车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作为产品研发主体,加大技术成果转化力度,结合市场需求进行研发,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赋能。4.生产制造。是一种系统性的物化过程。生产制造企业为实现预定目标,通过整合生产的各种相关资源,将前端产品概念设计物化为产品。于新能源汽车而言,高质高效的生产制造可以为行业提供充足的发展基础。5.产业化。是指同一属性的企业或组织根据市场需求情况集合成社会承认的产业规模,通过专业管理实现产品系列化和品牌化的过程。于新能源汽车产业而言,涉及新能源汽车创新过程的企业集合在一起,形成新能源汽车产业,以期更好地发挥产品价值,促进国家、社会、企业和个人的高质量发展。6.市场运作。是指一种调节市场经济运行的行为。运作方式包括调整市场价格和市场供求关系,以及协调市场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市场运作包括公共领域的运作和私人领域的运作。通过市场运作对创新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进行调整,以期更好地进行技术创新分工,提高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达到更高的经济效益,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支撑力量。7.售后服务。是指市场中的卖方把产品、技术、服务销售给买方后,卖方为买方提供的一系列服务。售后服务的目的是扩大买方市场。新能源产业涉及交通、人身安全、环境质量、社会生活质量等问题,所以高质量的售后服务可以使买方获得高满意度,有助于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性和稳定性发展。
(二)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价值链之辅助活动
-
论历史学科的概念教学范例(3篇)
论历史学科的概念教学范文一、准确把握了解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明确概念含义是全面准确理解历史概念的关键,由于学生知识与思维水平的限制,尤其是刚升入高中学习的学生,对于..
-
农业工作情况汇报材料范例(3篇)
农业工作情况汇报材料范文篇11.参加局组织的多次学习。2.3次组织全站职工进行专题学习。3.按照局安排撰写了*市村级财务规范管理调研和官渡区矣六办事处、海口镇财务管理及仁..
-
街道农业工作总结范例(3篇)
街道农业工作总结范文一、抓创新促转型,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全年完成GDP27亿元,同比增长14%;实现财政收入5.65亿元,同比增长20.6%;实现工业总产值60亿元,同比增长..
-
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范例(3篇)
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范文近年来,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这两个群体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学术界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起始于2002年左右,相关专家在湖北、福建、河南、四川等省..
-
体育教育专业导论范例(3篇)
体育教育专业导论范文篇1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体育院校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813(2015)11(a)-0150-02作者简介:栗晓静(1982,1—)..
-
简述科学儿童观的基本内涵范例(3篇
简述科学儿童观的基本内涵范文篇1【关键词】绘本;儿童情感;认知教育【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引言绘本,英文称“PictureBook”,顾名思义就是“画出来的书”。即指一类..
-
网络安全应急预案演练报告范例(3篇
网络安全应急预案演练报告范文为全面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全村经济社会跨越..
-
化学品的认识范例(3篇)
化学品的认识范文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的价值认识祝敏毅、白钦先著,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鲁迅在《过客》里描写的过客总是在走向未知,他问老翁,“你可知道前面是怎么一个所在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