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环境设计范例(3篇)
动态环境设计范文篇1
现代环境设计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大众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更加注重精神方面的追求,对现代环境设计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现代艺术领域中,现代环境设计属于一门独立学科,和传统环境设计相比,现代环境设计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室内环境设计更具特色,有着鲜明的整体性特征,而科学整合人类活动整体空间是其关键性目标。也就是说,现代环境设计和人类生产生活也紧密相连,室内环境设计、室外环境设计是其不可忽视的关键性组成要素,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起到不同的作用。就现代环境设计来说,在多方面因素作用下,设计人员需要坚持全新的设计原则,而不是传统环境设计原t,需要将其设计理念、生态文明观点二者巧妙融合,使其处于统一的网络结构体系中,还要全方位准确把握当下社会经济动态发展,促使地区现代环境设计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所设计的现代环境和地区经济发展相协调,促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有机统一。
现代环境设计中的人文性特点与坚持人文性原则
现代环境设计中的人文性特点。从某种角度来说,作为一门综合型学科,现代环境设计以现代环境科学为基点,属于有着多样化功能的空间艺术设计,社会大众日常的行为以及生活方式是设计的关键点,好的现代环境设计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有效满足人的审美需求。也就是说,现代环境设计有着鲜明的人文性特点,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设计核心目标体现在提高社会大众生活环境质量,为不同层次社会大众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有效满足他们在生活环境方面的多样化客观需求,属于“人文关怀”的真实写照。设计人员要准确把握人文性特点,所设计的现代环境不仅仅要适宜社会大众居住,还要能够满足他们的审美客观需求,巧妙利用人文性语言,更好地展现地区城市个性化特征,彰显地方特色,成为城市发展中重要的名片。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必须意识到现代环境人文性设计的重要性,所设计的现代环境和社会大众的“物质、精神”生活紧密相连,注重生态回归,将“以人为本”理念落到实处,充分展现当下我国所提出的生态文明观。
现代环境设计中坚持人文性原则。在设计现代环境中,设计人员必须坚持人文性这一关键性原则,其体现在多个方面。设计人员要综合分析各方面影响因素,准确把握现代环境设计客观要求,根据地区地质、水文、气候等各方面情况,将人文性元素巧妙融入到现代环境设计过程中,促使所设计的现代环境可以客观折射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多样化的民族文化内涵。促使看似毫无关联的环境设计元素、人文性元素二者有机融合,最大化提高地区现代环境设计效果,符合当地居民各方面客观需求,具有浓浓的地方特色。同时,在现代环境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适当增加和所设计的现代环境主题相关的人文性内容,促使设计的现代环境具有更浓的人文气息,促使环境使用者更好地融入到设计的环境中,全方位正确认识现代环境,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将人文元素巧妙渗透到现代环境设计中,充分展现当下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现代环境设计观的人文基础
正确认识,巧妙融入人文性元素。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要全方位正确认识现代环境设计,要意识到其重要性,将其放在关键性位置,结合地区现代环境设计具体要求,巧妙融入人文性元素。设计人员需要站在社会生活、以人为本两大重要角度,准确把握当下现代城市环境设计具体化内容,即从根源上治理城市环境,科学改善城市深层结构,便于最大化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具有较好的生态效益,避免将城市经济的发展建立在牺牲环境代价的基础上,促使生态环境保护、城市经济发展协调统一。同时,由于城市环境由多样化的空间场所组成,设计人员必须全面、客观把握城市各空间场所特点、性质、功能等,巧妙融入人文性元素的基础上,科学设计现代环境,确保人文性现代环境设计目标顺利实现,进而,促使现代城市环境得以合理化改造,客观呈现城市历史文脉、肌理结构,促使传统元素、现代元素相融合,更好地彰显现代环境特色,使其和传统环境设计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此外,在设计现代环境过程中,设计人员要优化利用科学技术,借助信息化手段,在相关技术软件作用下,科学设计现代城市环境各方面,比如,尺度较大的景观道路,准确把握地区现代环境设计主题、风格等,科学设计城市各空间特色,具有鲜明的现代化特点,符合社会大众在环境方面的多样化客观需求,尤其是审美客观需求。
优化设计手段。在坚持人文性设计原则中,设计人员必须多层次优化传统环境设计手段,优化设计现代环境。设计人员要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尊重所设计城市已有的历史文化,全面、客观分析当下社会以及城市经济二者发展方面的客观要求,随时动态把握当下不同层次社会大众生活生产方式动态变化,优化利用人文性设计手段,科学设计现代环境,能够有效缓解城市居民来自生活以及工作方面的巨大压力,愉悦他们的身心。在此过程中,设计人员必须站在生活形态角度,科学设计现代环境,使其更具生命力、感染力,坚持人文性原则,动态保护城市文化生态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现代环境功能,优化完善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促使设计的现代环境具有鲜明的人性化特征。
注重旧建筑的再利用与生态建筑设计
注重旧建筑再利用。在现代环境人文性设计中,设计人员要注重旧建筑的再利用,根据各方面实际情况,科学改造对应的旧建筑,有效提高其利用率,充分展现其多样化价值,比如,文化生态价值、社会经济价值,更好地延续城市已有的历史文化内涵,彰显城市特色,从根源上科学治理城市生态环境,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现代环境建设成本,提高其整体建设效益。由于地域、文化、经济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设计人员一定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制定合理化的设计方案,准确把握设计方法、手段等,科学改造城市旧建筑,尤其是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建筑物,有效防止改造过程中旧建筑已有的独特风貌被破坏。同时,设计人员还要站在“景观生态、社会历史”的角度,全方位科学转换城市建筑多样化功能,进一步延伸城市旧建筑功能,要注重先进技术、先进材料的优化利用,科学改造旧建筑整体空间,合理化调整旧建筑整体结构,促使旧建筑在保持自身已有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展现出全新的特色、风貌,能够客观传承、发展城市悠久的历史文化,塑造良好的外在形象,促使城市走上长远发展的道路。
注重生态建筑设计。在现代环境设计过程中,建筑设计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之一。设计人员想要将“以人为本”理念落到实处,必须全方位正确认识生态建筑设计,要尊重设计地区各方面差异,根据生态建筑设计具体要求,巧妙利用现代环境设计一系列知识,比如,生态学、建筑学,坚持生态文明理念,有效满足社会大众在生态建筑方面提出的客观要求,更加满意所设计的生态建筑。设计人员要将多样化生态性材料应用到生态建筑设计中,比如,环保砖墙,同时达到“隔热、隔音”的效果,可以太阳能技术优化应用其中,最大化降低建筑物内部电气设备等损耗,具有较好的节能效果,有效降低居民在这方面的经济负担,为其营造一种“舒适、宽松”的居住环境氛围。同时,站在客观角度来说,传统建筑设计内容繁杂,建筑空间设计不合理,需要坚持“时尚、简约”的原则,促使设计的生态建筑当下社会大众的客观要求,要结合各方面情况,科学利用当下建筑学知识,优化调整“建筑、附近环境”二者间的关系,最大化科学利用已有的环境资源,彰显建筑自身已有风貌的基础上,尽可能不要使用化学试剂、化学方面的合成材料,最大化建筑内部污染程度。
科学构建生态空间环境。在体现人文性特点中,设计人员要准确把握当下环境设计观,构建合理化的生态空间环境,提高现代环境设计整体效果。在人文性环境设计中,设计人员要多角度优化利用已有的自然元素、生态材料,特别是绿色植物,科学摆放建筑物中的各类绿色植物,充分发挥其多样化作用,有效净化室内空气,提高建筑物炔靠掌质量,多采用环保型材料,构建建筑生态空间,避免建筑物内部环境不断被污染,将“以人为本”理念有效落到实处。
科学规划景观形式,优化利用土地资源。在现代环境设计中,设计人员要注重景观形式的合理规划。尽可能不要采用“高成本、高能耗”的景观形式。以“喷泉”为例,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要全方位准确把握设计地区环境特点,结合不同区域人流具体情况,科学设计园林中的喷泉,可以最大化降低在“水电、土地”资源方面的利用度,有效防止出现严重的资源浪费问题,促使所设计的景观符合当下社会大众的客观需求,使其全面、深入了解当下所设计的景观形式。此外,在新形势下,现代化城市建设步伐日渐加快,大量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导致城市人口急剧增加,人地间的矛盾日渐激烈。针对这种情况,在现代环境设计中,设计人员必须将城市土地科学利用放在核心位置,要注重城市绿地规划设计,根据城市整体布局以及各区域经济动态发展,科学设计对应的绿地,最大化提高有限的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率,更好地发挥自身多样化作用,比如,调节周围气候、净化空气,促使城市居民更好地亲近自然。设计人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准确把握城市的预留空间,巧妙利用水体、山石等,不断提高城市景观效应,促使设计的城市绿地系统更加科学、合理,充分展现当下现代环境设计人文性特点,具有鲜明的自然性、生态性特点。
动态环境设计范文
关键词:城市家具;隐形形态;环境因素;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TB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3563(2016)02-0143-04
“城市家具”作为连接城市公共环境与居民户外活动的物质依托和功能载体。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家具在完善公共服务,优化城市功能,构建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形象方面越来越受到重视。城市家具设计已经不再是相对独立的设计系统,转向为城市家具与环境、人、行为更为紧密联系的设计。隐形形态城市家具设计正是基于对城市家具与城市公共环境的协调性和整体性,与人、行为活动因素的互动性以及扩展城市公共设施功能容量为基础的设计方向的转变。
1城市家具与隐形形态
城市家具又称“城市公共设施”,城市家具是指为方便人们进行健康、舒适、高效的户外生活而在城市公共空间内设置的一系列相对应于室内家具而言的设施[1]。形态简单来讲是指物体的造型和式样,是设计对象实现设计意图的物质呈现模式。隐形形态不是对对象物质形态和设计形式的否定,而是弱化形态的独立存在方式,模糊形态边界,创新形态与功能实现的多样方式,建立与多重设计因素更为紧密联系的形态表达。隐形形态的城市家具设计是在城市家具设计功能适用性的前提下,打破城市家具个体形态为设计单元,强调城市家具形态与造景元素共生,与功能类质融和,与环境材料联系的整体性、统一性城市家具设计模式。
2隐形形态城市家具设计的环境因素
城市家具与城市公共环境的关系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和现代城市观念的兴起,它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密不可分[2]。城市家具设施往往通过自身的形态以及其在环境中的作用而显示出来[3]。
2.1环境区位性对隐形形态城市家具的影响
区位决定并影响人类活动空间及空间布局。环境区位的宏观层面包括纬度、气候、地形文化等因素,微观层面包括周边环境、道路体系、视线、微气候、日照等因素。这些由区位因素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称之为区位特性。环境的区位性也决定了城市家具隐形形态在与环境的协调中的设计目标和表现方式。
2.2环境空间性对隐形形态城市家具的影响
从景观角度上讲,环境的空间性是对物质空间、社会空间、心理空间的综合感受[4]。空间是由地形、地貌、植物、建(构)筑物、绿化、小品等所组成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表现,涵盖了领域、体量、边缘、路径、节点等多种意向因素。环境的空间特性会对城市家具的功能、体量和布置方式产生影响。以空间的体量为例,城市家具隐形形态的尺度大小要与环境空间的大小相协调,营造出具有和谐比例尺度的城市公共空间。因此,将家具的隐形形态与空间特性紧密结合,是隐形形态城市家具设计的重要准则。
2.3环境场所性对隐形形态城市家具的影响
场所,即人所存在的公共交往空间[5]。环境的场所性更多的是指人的交往行为与公共空间的关系。运动是人在空间中的存在方式[6]。环境的场所特性对于不同人群在公共环境中的行为规律、活动内容、行为心理具有较强的引导性。丹麦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将公共空间中的户外活动分为3种类型: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7]。以人的活动距离为例,不同交往形式的习惯距离见表1(表整理自《隐匿的尺度》),不同交往形式对城市家具的功能构成、布局方式,形态组织等产生影响。因此,环境的场所性是隐形形态城市家具设计的重要依据。由于城市家具隐形形态与环境设计要素的紧密关系,隐形形态城市家具也可以对场所特性起到组织、塑造、强化的作用。
2.4环境文化性对隐形形态城市家具的影响
广义的文化涵盖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城市家具作为城市空间中文化的构建与文明积淀的构筑物[8],城市家具的设计是以塑造具备人文关怀的场所为主要目标[9]。正如城市规划学家沙里宁说:“让我看一看你的城市,我就知道你的城市中的人们在文化上追求什么。”城市家具应尊重城市的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唤起人们的记忆,增强亲切感、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延续文脉[10]。城市家具隐形形态与环境更为紧密的融和性和整体性,也决定了环境的文化性是作为隐形形态城市家具设计的重要因素。
3城市家具的隐形形态设计方式
隐形形态城市家具设计方法是基于对城市家具环境性的强化而衍生出对于城市家具形态的设计解放。
3.1城市家具形态与景观造景元素的整体性设计
景观设计元素包括地形、铺装、植物、水体、小品等,利用景观造景元素形成的竖向高差、形式关系、软硬质景观边界等因素为城市家具的隐形形态设计提供了条件,城市家具的形态与景观造景元素的整体设计,达到丰富景观内容,增加景观服务容量与增强景观参与性的效果。韩国首尔B.E.D花园设计见图1(图片摘自《当代世界景观》)。花园将形式关系应用于铺装、植物等造景元素,作为景观营造的主要手段。植物与铺装的分割形式作为隐形座椅形态依据,植物与铺装竖向叠加所形成的空间层次作为隐形座椅的布置方式,座椅形态与树池造型的结合提高了城市家具的利用率,最大化地增加了家具数量,提升了环境的功能容量。城市家具的隐形形态与景观元素整体性设计,实现了城市家具与花园环境的隐形融和,形成了完整统一、层次丰富且具有较强趣味性的城市公共空间。
3.2城市家具形态与功能类质融和性设计
随着城市扩张和城市人口增加,过去功能单一、个体独立的城市家具设计模式向功能复合性、类质融和性的隐形城市家具设计模式转变。功能类质融和性设计是打破功能使用界定和家具类质的划分,实现以城市家具核心功能为基础的功能使用的多重性。但这种设计不是刻意的,而是基于优化城市家具功能,扩充产品使用容量,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为目的的设计。例如由美国著名景观设计师彼得•沃克设计的泰纳喷泉见图2(图片摘自《城市环境小品设计》),此喷泉位于哈佛大学的一个交叉路口,这里是校园内主要人流集散区域。喷泉是一个由159块巨石不规则排列组成的圆形石阵。石阵的中央是一座雾喷泉,水雾营造了神秘的环境特性。构成喷泉的100多块巨石即是100多张隐形座椅,满足了大量人群观赏、休憩、休闲功能的要求,巧妙地协调了功能设施与环境营造的关系,最大化地提升了环境的功能容量。泰纳喷泉以其独特的设计,环境、人、功能的完美融和,成为世界著名的水景小品,也是隐形形态城市家具设计的典范。
3.3城市家具形态与环境空间材料的包容性设计
材料是城市家具设计的物质基础,是设计意图实现的媒介,是功能价值体现的载体[11]。城市家具设计材料与环境营造材料的统一性设计,是实现城市家具隐形形态的有效方式。隐形城市家具设计不仅是实现家具形态在视觉感知上的隐形存在,而且要充分发挥材料本身的设计价值,实现城市家具形态的多样性。尊重材料特性是城市家具形态与环境空间材料包容性设计的基础。设计材料都具有美学属性(包括色彩、质感、肌理、情感)和物理属性(包括强度、密度等)。隐形形态设计要充分注重材料的美学特性与场所环境的关系,注重材料的美学特性与形式处理方式的关系,注重不同材料的搭配与家具形态的关系。同时,还应注重材料的物理特性对于城市家具功能性的影响,如最常用的座椅和桌子等与人身体直接接触的家具台面,在材质选用上大多采用木质、塑料或其他热系数小的复合材料[12]。材料的物理属性也会对家具形态的结构造型、性能指标、技术可行性以及家具的维护保养等方面产生影响。例如上海Kik公园见图3(图片摘自筑龙网),位于专为复旦大学和同济大学学生建造的创智坊入口,设计师运用木板造型的灵活特性,设计出一个翻折起伏的木制地板体系。木板升起之处展现草地树木交织的内部生态空间,木板的折叠起伏形态设计出多样的坐具、滑板道、公告栏等,满足学生作为主要群体的闲聚、休憩、玩耍的功能需求。各类隐形形态城市家具与环境相得益彰,形成一个功能齐全、趣味个性的城市公共空间。木材的天然特性也使整个环境显得更加自然亲和。随着社会的进步、观念的更新、科技的发展、学科的融和,都将对隐形形态城市家具的设计提供更多的可能。
4结语
隐形形态城市家具设计不仅是家具形态上的创新尝试,也是满足人们对城市家具功能服务和情感审美要求不断提高的需要。在构建环境特色、完善公共服务和提升城市形象方面,隐形形态城市家具设计也将起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鲍诗度,王淮梁,孙明华.城市家具系统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BAOShi-du,WANGHuai-liang,SUNMing-hua.CityFurni-tureSystemDesign[M].Beijing:ChinaArchitecture&BuildingPress,2006.
[2]陈准,胡玮.谈城市公共空间中城市家具的设计[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8(8):9—12.CHENZhun,HUWei.TheDesignofUrbanFurnitureinPub-licSpace[J].Construction&DesignforProject,2008(8):9—12.
[3]尹影,李广.环境小品设计[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YINYing,LIGuang.EnvironmentalSketchDesign[M].Bei-jing:PekingUniversityPress,2009.
[4]金俊.理想景观——城市景观空间的系统建构与整合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JINJun.IdealLandscape:SystemConstructionandIntegrationofUrbanLandscapeSpaceDesign[M].Nanjing:SoutheastUni-versityPress,2003.
[5]魏楚楚,李晓峰.传统聚落公共交往景观场所的复合结构探析[J].城市建筑,2011(10):40—43.WEIChu-chu,LIXiao-feng.TheCompositeStructureofTra-ditionalSettlementPlacesofPublicCommunicationLand-scape[J].CityBuilding,2011(10):40—43.
[6]刘滨谊,张亭.基于视觉感受的景观空间序列组织[J].中国园林,2010(11):31—35.LIUBin-yi,ZHANGTing.LandscapeSpatialSequenceOrga-nizationBasedonVisualPerception[J].ChineseGardens,2010(11):31—35.
[7]盖尔•扬.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municationandSpace[M].Beijing:ChinaBuild-ingIndustryPress,2002.
[8]李文嘉,孔晓燕,任梅.城市家具的情境空间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2,33(20):113—116.LIWen-Jia,KONGXiao-yan,RENMei.StudyonContextSpaceDesignfortheCityFurniture[J]PackagingEngineering,2012,33(20):113—116.
[9]安从工,李丽君.论城市家具设计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共生关系[J].包装工程,2012,33(10):133—135.ANCong-gong,LILi-jun.SymbioticRelationshipofUrbanFurnitureDesignandUrbanPublicSpace[J].PackagingEngi-neering,2012,33(10):133—135.
[10]匡富春,吴智慧.城市家具的内涵及其功能性分析[J].包装工程,2013,34(16):39—42.KUANGFu-chun,WUZhi-hui.ConnotationofUrbanFurni-tureandFunctionalAnalysis[J].PackagingEngineering,2013,34(16):39—42.
[11]孙磊.视知觉训练[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SUNLei.VisualPerceptionTraining[M].Chongqing:Chongq-ingUniversityPress,2013.
动态环境设计范文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生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对生态环境的质量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这种要求既包含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也意味着在此基础上重建人类“诗意地栖居于大地”的生存环境,一个城市的环境艺术设计不仅能美化都市环境,还能体现城市的精神文明面貌,具有特殊的意义。环境艺术设计与生态的关系已被推到重要的位置上来。在此,笔者将简要探析一下如何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贯彻生态设计的思维。
一当今社会生态环境恶化导致诸多城市病
中国高速的经济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条件日渐提高,生活的改善与经济高速发展的要求使整个社会环境必须以不断的变化与之相适应,这种变化带来的副效应最显著的就是:自然资源与生存环境的破坏,造成经济发展带动盲目的、不科学的环境及建筑营造,而这种营造破坏环境,耗损资源,必将成为下一步经济发展的隐患,这将成为一个恶性循环链。加之,城市的绿化范围在逐渐缩小,人们越来越渴望自己的生活环境“生态化”、“园林化”。于是,通过在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中贯彻生态设计的思维,这一系列城市病是可以逐步解决的,人们向往的“园林城市”是可以实现的。
二环境艺术设计和生态设计的含义
环境艺术设计是通过设计手段和方式创造合乎人性的空间生活环境,从广义上讲,设计的对象应泛指除人以外所有周边的环境设计、改造、规划,它包括以建筑为主体的室内环境设计,以自然为主体的环境改造设计,以及这两者之间、两者内部各因素之间的协调设计。而生态设计已不是个新鲜的词语,在此笔者认为,所谓生态设计是以现代环境生态学为理论基础和依据,通过一系列环境生态设计手法营建生态功能、美学功能、使用功能良好的环境格局,在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提高人居环境的质量。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贯彻生态的设计的理念最直接的目的是维护人类与地球生态系统的和谐关系,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最终走向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观
城市是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城市环境是营建以自然生态系统为本,来构建城市的人工生态系统,用以满足人们的活动场所或空间的需要,其中,生态观对城市环境的设计与经营具有指导意义,集中体现在以下四点。
⑴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贯彻生态的保护、恢复与促进的理念
参照西蒙.范.迪.瑞恩和斯图亚特.考恩的定义: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因此,生态环境艺术设计要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尊重物种的多样性、保护植物生存环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面对未被破坏的土地,设计师应考虑如何通过设计的方法促进场地生态系统的协调和完善;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和场地的自我维持,发展可持续的处理技术等思想贯穿于环境艺术设计、建造和管理的始终;在设计中对生态的追求应与对功能和形式的追求是同等重要的。
⑵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观应尊重环境的地方性、乡土知识和尊重传统文化
环境艺术设计应植根于所在的地方,要着重考虑当地的地方性和传统文化给予设计的启迪。如:天津市中环线河北区段绿化改造工程,在树种的选择上该段工程绿地景观的背景以高大的雪松和洋槐为主,便于防风防沙,紫叶李、金叶国槐、西府海棠等点缀其中,还种植了金叶女贞、大叶黄杨、紫叶小檗等,丰富了视觉效果。而这些植物均是乡土树种,这可使春秋短促的天津地区的绿色空间得以延续和发展,也在尊重当地地方性的基础上改善了生态环境。在文化传统方面,工程保留了建昌道与中环线交口处原有的两座雕塑与文化性景石,还保留了南口路路口绿地的雄鹰雕塑,因为长期以来,这些环境要素在河北区人们的心中不但是该区的代表性景观和地标,也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扎根于大众心中。因此,要实现生态环境艺术设计,就必须重视具体的环境,这有利于我们取得生态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第一手资料。
⑶城市生态环境艺术设计应采取先导性、共生性和综合性原则
城市环境是自然与社会、经济及文化生活的载体,城市环境的和谐发展是社会、自然、文化多方面作用的结果。首先,先导性原则即在城市的开发建设过程中场地选址、场地规划、环境设计这一过程中始终贯彻生态的概念。因此,先导性原则是环境艺术设计取得好的社会环境效益的有利保证;其次,共生性也就是在生态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要始终关注人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人文环境、环境利用的人为结构与自然结构、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网的共生共融。再次,综合性的原则即:环境是自然、社会、经济与文化的综合体,城市的人文、地理、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动物、生物、微生物等社会与自然条件是设计师因地制宜的设计基础,而这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多专业合作来满足人类不同层次的需求。因此,生态环境艺术设计采取先导性、共生性和综合性的原则是推动城市走生态化发展之路的有利保障。
⑷城市生态环境艺术设计应采取整体性的原则
城市环境是城市尺度上一系列生态系统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整体,在设计中应把它作为整体来对待,而设计师是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与景观和谐的组合在一起,城市环境设计正是通过对城市中每个小的局部的设计及对城市总体的考量来实现的,并最终达到城市整体环境的统一。
综上所述,环境艺术设计应坚持生态环境观,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倡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尊重环境的地方性、乡土知识和传统文化;对待环境设计时应在遵循先导性、共生性、综合性和整体性的原则的同时,不断深入研究人类文化,准确理解当地的文化品格和环境特征,才能使城市生态环境设计达到相对的完整协调与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
合同中的法律条款范例(3篇)
合同中的法律条款范文一、格式条款的一般特征判断合同条款为一般条款、即通过自由磋商形成的合同条款还是格式条款是对格式条款进行法律控制的前提,因此必须严格区分二者。..
-
老年护理综述范例(3篇)
老年护理综述范文篇1【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治疗效果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1月至2011年11月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老年患者共100例,上述患者均符合充..
-
思维导图心得体会范例(3篇)
思维导图心得体会范文篇1关键词:思维导图;初中数学复习;意义一、初中数学复习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复习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笔者对所在学校数学复习课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
绩效管理的目的范例(3篇)
绩效管理的目的范文关键词:绩效管理岗位工作流程项目导向《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技术性与实践性较强,其课程性质决定了该课程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
-
如何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范例(3篇)
如何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范文篇1关键词:德育;德育过程;逻辑力量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6)07-0109-03当前,我国德育缺乏吸引力、感染力,实效性差,原因固然有..
-
电气专业认识实训总结范例(3篇)
电气专业认识实训总结范文篇1【关键词】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一、引言《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在高职高专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人才培养方..
-
生产性服务业特点范例(3篇)
生产性服务业特点范文关键词:生产性文化服务业;转型升级;国际竞争力;制约因素;发展思路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2X(2014)03-0038-008近年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
-
文化资源的概念范例(3篇)
文化资源的概念范文篇1[关键词]语义互联本体全局本体UMLS[分类号]G250.731引言语义提取、语义分析、语义检索、语义集成和语义互操作已经成为当前语言学、逻辑学、图书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