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范例(3篇)
天文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范文
【关键词】天津近代社团美术教育
近现代天津教育发展过程中,没有专业美术院校,但并不代表专业美术教育的缺失,天津近现代美术社团承担了专业美术教育的职能。近现代美术社团与古代“文人雅集”不同,“雅集”形式一般是三五文人士子,在一起谈玄论道,交流诗文,挥洒翰墨而不定期举行聚会。天津近现代美术社团则在清末民初的特定历史时期,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互鉴的环境中,知识分子阶层为从事绘画创作、研究、教育、展览、销售等艺术活动而组成的社会群体,美术社团的活动对推动天津美术教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天津社团美术教育的兴起
进入20世纪以后,天津的近代教育事业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发展,至辛亥革命前夕,天津兴办的各级学堂共达147所,蒙养院3处,在社会教育中,还创办了宣讲所4处,在河北公园,设立直隶图书馆1处。其中,1902年直隶工艺总局成立“天津考工厂”(博览馆),1907年改名劝工陈列所,内附设夜课补习所,为劝工陈列人员补课。开设修身、汉文、英文、算数、图画等课程。辛亥革命后,1915年,天津专门建立了社会教育办事处。1916年,直隶省公署教育科、天津劝学所和各学校联合发起、建立了天津博物院,1925年又建立了“天津社会教育广智馆”,负责推广社会教育。天津的美术社团也在这一时期兴起,从1919年至1929年间,天津共出现了11个美术社团,这些以艺术为纽带的非政府组织,也承担着美术教育的功能。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天津城市近代化过程发展迅速,城市文化也随之达到繁荣时期。天津的九国租界成为传播西方文化的窗口,西方文化对城市社会的影响愈来愈大。另外,20年代以后,频繁往来于京津之间的官僚、军阀、遗老等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主要媒介,他们为了消闲享乐大量投资文化艺术,在艺术上表现为对传统技法的推崇和弘扬。1920年5月,中国画学研究会在北京成立,以“精研古法、博采新知”为宗旨,随着军阀、遗老以及买办等来到天津,天津画界也成立了相同性质的研究会;当1926年北京成立湖社画会后,1931年天津成立湖社分会,一些湖社骨干,如刘子久、陈少梅、惠孝同等纷纷到天津传艺,使天津画坛具有浓厚的传统特色。
在社会上层与下层之间,还存在着构成复杂的、以小资产阶级为主的社会阶层,如编辑、记者、艺人、教师、工程师、律师、医生以及任职于中外各类机构中的职员、经理、账房、店员等。无论在工作还是在生活中,他们不同程度地受到近代西方文化的熏陶,同时又或多或少地承继了传统文化。比如陆文郁早年拜张兆祥为师学习花鸟、山水、人物及书法,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受日籍教师启发,由花卉写生迈入植物学研究,将西画科学理念与传统工笔花卉结合起来,开创“生物学画风”;1918年与严智怡、华石斧等创办“天津博物馆”;1923年组织蘧庐画社,传授国画画法。
二、美术社团教育活动的内容与特征
(一)天津近现代美术社团教育的发展
天津美术社团的蓬勃发展主要集中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其中,在整个20年代,美术社团约有10家,这些社团主要以综合性画会为主,画会以传授传统画法为主;在30年代,则涌现了大量的专业画会,传授东西方各艺术门类技法。
20年代的画会有11个民间美术团体,这些画会大多是综合性美术社团。以绿蕖美术会为例,分国画、西画两组。国画分山水、人物、花卉、翎毛四个美术门类,由孙小梦、苏吉亨担任指导;西画则分为木炭、铅笔、粉条、水彩、油画等画种,由赵人、李捷克指导。到1929年绿蕖美术会得到扩充,增设昆曲、书法、摄影等艺术门类,会员增至123人,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综合性艺术研究会;城西画会教学科目为国画普通科,集中在山水、人物、竹兰、花鸟、虫鱼各门,由李珊岛、陈缘督、陈恭甫、陆文郁等担任教授。
30年代,天津美术社团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涌现出14个美术社团,30年代的美术团体大多是单一门类社团,如成立于1930年的恽派工笔画法研究馆,是天津研究工笔画的唯一学府。除工笔画教学以外,附设西画、写意、国乐、国剧等班级,造就了大批工笔画人才,1932年还增设仕女画专班;三六画会成立于1930年12月,由倪念先等人发起组织,招收男女社员,聘请赵松声传授国画艺术;天津漫画研究会成立于1934年1月,由天津著名画家苏吉亨与漫画家周维善等人创办,招收男女学员,为了方便教学,画会还编译有《漫画描写法》等讲义。
(二)天津近现代美术社团教育具有实用性、科学性的特征
天津近现代美术社团在学科设置上主要体现实用性原则。以活动时间最长的绿蕖美术会为例,1929年在中西绘画的基础上增设昆曲、书法、美术摄影等门类,在1930年在函授组又增设了实用美术的课程,以养成专门人才为宗旨的阿洛伯画院设有西洋画和实用美术组,系统介绍西方近现代美术及技法;中国女子图画刺绣研究所专招收女学员,传授中国传统绘画和刺绣成绩斐然;而天津市立美术馆成立,分别设立国画、西画、图案、篆刻、雕塑、书法、摄影等研究班,培养美术人才。美术社团教育以业余时间进行教育教学,如绿蕖美术会1928年创办初期,主要分周期、暑期两种,也就是说,永久会员每星期参加聚会,而每暑期则举办暑期培训,1930年又扩大增设绘画函授组;城西画会相对比较系统规律,其在1929年3月开始招收男女学员,修业年限为三年,授课时间为每星期三、六、日下午,并印有讲义刊发在《广智星期报》上。
美术社团教育在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宗旨上体现出科学性。美术会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遵循先“普通”后“专门”、先易后难的原则,以城西画会为例,教授的步骤,先由工细小幅入手,再渐进为大幅写意,然后再教各种写意,(转第页)
(接第页)由自然界中领略自然之美。这种由浅入深的教学方法,匡救了旧法专尚摹写之弊。这种以临摹为主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是对“传移模写”教学方法的继承,也是当时天津画会国画教学的主要方法。当1931年湖社天津分会成立,惠孝同、陈少梅主持工作并开课授徒,将湖社“出古人之行,立国梓之上”宗旨贯彻到教学中,尤其是陈少梅通过遍临历代北宗院体名迹,上溯宋元,深得北宗精整爽健的基础上,又吸收南宗的文雅精微,创造了一种精雅之美,形成了既不同于院体,又不同于文人画的南风北骨风格,对湖社天津分会的影响很大。
画会教育的科学性还体现在将科学知识引入艺术教学中去,使生物学与传统工笔花卉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表现风格。陆文郁早年学画于张兆祥,后创生物研究会,研究昆虫植物,并绘制生物标本,创办天津博物院,业余在城西画会任教,后组织蘧庐画社。教学中组织学员定期到野外采集,以了解自然、热爱自然。他认为了解自然的方法有两种:一为纸片上访问,即选读生物学之各种刊物,在每月第二个、第四个星期六下午7时以后;一为实际上访问,即野外观察等,在每月第二个、第四个星期日,时间临时规定。这种在绘画中蕴含生物学知识的方法,使学员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到大自然亲身体验验证,是科学与艺术融合的有益尝试。这种科学方法的运用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新表现风格的形成。
(三)女性艺术社团活跃
近代天津作为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的重镇,一些有识之士非常强调女性教育,他们“张女权、兴女学”。例如蘧庐画社成立于1923年,为陆文郁创办,每周一、二、四下午授课,专收名门闺秀,直到1932年城西画会解散,一部分女学员仍愿意继续向陆文郁学画者遂并入蘧庐画社继续学习;开办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女性美术社团当推中国女子图画刺绣研究所,该所成立于1927年,主要从事古典绘画(主要学习工笔花卉,仕女人物等)的研习并兼修刺绣,后来,在研究所内又成立撷芳社,每周三、六延请名师指授绘画。另外,如成立于1933年的读易楼女子画学研究会也是这种女性业余美术团体。女性美术社团兴女学以开民智,培养具有“贞静、慈淑、端俭”道德的中国女性为目的,其教学内容更是以弘扬传统绘画为宗旨。
结语
天文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范文
论文摘要:概述了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方法的原理以及国内外应用现状,总结了该方法的发现流程以及开发人机交互系统所需要的关键技术,对比分析了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方法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及航天科技情报研究领域的异同点,人工模拟了用该方法发现新型飞行器隐身技术的知识发现过程,验证了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方法用于航天科技情报研究领域的可行性,揭示了规模应用的努力方向。
1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方法对于航天情报研究的重要意义
作为科技情报研究领域中的一个分支,航天科技情报研究既有与其他专业情报研究相同的一面,也有其保密性强、难以从公开渠道获取等特点。一直以来,航天情报研究多采用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的方式,分析方法也局限于传统的情报研究方法,因此检索前沿技术发展动向时,会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现象,难以发现有价值的文献,无法为科研决策提供有效的情报支持。
1986年,don.r.swanson在研究时偶然发现以雷诺病生理改变作为中间词,可将以鱼油和雷诺病为主题词检索到的两组原本无联系的文献联系起来,得出鱼油有助于雷诺病的治疗的结论。于是swanson认为,对于两组非相关文献a和c,可以通过某中间词或中间文献b建立起二者的关联,上述发现a、c关联的过程称为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方法。1997年,swanson在描述知识发现的过程中,提出了开放式和闭合式两种方法(如图1所示,该方法2001年被weeber正式命名)。在科学假设的形成阶段主要采用开放式方法,以感兴趣的主题c为初始点,发现中间集合b,通过中间集合b与文献集合a之间的关系,确定c与a之间的关联。在科学假设验证阶段主要采用闭合式方法,从c、a两端同时开始进行检索,产生相互交叉的词汇集合b。这种知识发现方法的诞生,不仅对情报学的学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可有效解决一般检索方法无法发现有价值文献的问题,为航天情报研究者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具有里程碑意义。
与swanson提出的非相关文献概念相比,本文中的非相关文献概念有所扩展,是指文献之间不彼此引用、没有被共引且也不共引其他文献…、不能用主题检索等常规检索方法同时被检索出来的彼此间相对独立的文献。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则是指以揭示隐含于非相关文献中的尚未被人们认识或发觉的知识片段的逻辑联系,从而提出知识假设,以便专业研究人员进一步证实,促使新知识的产生为目的的情报研究过程。
2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方法的应用现状及发展
swanson提出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方法后,很多学者在其基础上进行了方法的改进和应用领域的拓展,使得该方法在其他学科的移植应用成为可能。
1993年,z.chen在swanson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整合分散在文献内部知识片断间逻辑关联的方法,为建立不同专业领域间的知识关联开辟了新途径。1996年,m.d.gordon创建了基于短语的词频统计方法,并建立起中介文献的概念,将非相关文献的发现应用扩展至学科和领域之间,拓展了基于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应用的广度。航天情报领域与物理、化学、材料等领域密切相关,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方法的跨学科、跨领域性使其可以用于发现不同学科和不同领域之间的隐含逻辑联系。
swanson本人也尝试将该分析方法向数据库移植,1999年专门针对医学数据库medline设计了人机交互检索系统arrowsmith,用于自动检索联系两组非相关医学文献的中间文献。arrowsmith系统除可以模拟整个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过程外,还提供了生物医学文本挖掘工具列表和以作者为入口的检索模块等8个模块,提高了实现过程的效率,使该方法在某些学科的大规模应用成为可能。
2001年,weeber提出了基于“概念”的非相关文献发现方法,并开发出专门用于metamap的基于概念的自然语言处理系统——dad系统j。同年,m.d.cordon和lindsay研究了该方法在万维网中的应用,积累了网络应用经验。kostof研究小组将swanson理论的应用范围拓展到决策服务领域中,使其更具实践价值。
2001-2003年间,p.srinivasan等也开展了对开放知识发现过程的研究。柏林自由大学医学图书馆的j.stegmann等开始尝试用共词聚类分析来模拟知识发现的过程,寻找从来源文献到目标文献的路径和规律。2001-2005年问hristovski等将该方法用于遗传学领域]。2006年,swanson以medline为目标数据库,在回顾其以往基于非相关文献发现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如何提高获取文献b的准确度的问题,认为根据特定主题事先获取文献a和c时应该优先考虑使用标题字段和mesh主题词表术语。
在方法改进的同时,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方法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展,可以用于biosis,embase,scisearch,intemetdatabases等数据库中,但仍限于生物医学领域。直到1999年k.a.cort将其用于wilson人文数据库隐含知识关联的挖掘,利用该方法揭示了此前从未被人文领域知晓的现代诗人r.fomt同古希腊哲学家cameades之间的思想关联,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方法的应用领域得到实质性拓展。
国内对swanson情报学方法及arrowsmith软件的介绍始于2000年,多数文献是对swanson方法的评价、简介和相关性算法改进,实践方面限于网络版的arrowsmith的利用和设计中文系统重现swanson知识发现过程,也有文献探讨了该方法向中医药领域拓展的可行性和数据集构建等问题。目前,基于文献的知识发现方法已经成为国内情报界研究的热点,先后有20余篇文献在各种刊物上发表,种种改进使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方法日趋成熟和完善,为该方法用于航天科技情报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
3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方法应用于航天科技情报领域可行性分析
3.1领域比较
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方法在人文领域的成功应用证明了该方法的普适性。因此,将该方法用于航天领域有其可能性。与医学领域相比,航天领域有以下异同(见表1)。
相似点:有特定的检索需求;有独立的情报研究机构和情报研究人员;有比较完善的主题词表;有相对完善、独立的数据库;有专业词典。不同点:没有开展过类似的研究;没有一体化的语言系统;没有专门的人机交互系统;保密要求,不能及时获取全部文献;政治原因,人工处理,消除文献间联系。
3.2发现流程及关键技术分析
分析swanson知识发现方法的原理和arrowsmith系统工作原理,可将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流程分为5个步骤(见图2)。
第一步:主题确定。即确定初始检索词,依据何种主题词表选取初始检索词;是否对文献类型进行限定;确定初始文献集选取范围等。第二步:发现中间词集。具体包括自然语言处理、相关性判定、过滤修剪、确定非相关性几个方面。自然语言处理主要是建立通用语言知识库和专业语言知识库,用于自动抽词、分词。相关性判定可依据词共现、概念共现或二者相结合的方式来选取中间词,此部分算法的改进是学者研究的重点。过滤修剪有很多方法,如停用词表过滤、语义网络过滤、词频过滤、日期过滤、排序过滤、人工过滤,等等,确定非相关性可利用引文分析法。第三步:找出关联词集。与发现中间词集方法类似。第四步:验证关联。利用闭合式知识发现原理进行验证。第五步:判定过程结束。可通过设定阈值、统计参数限定或发现不到新概念作为结束发现过程的标志。
综上所述,无论是在生物医学领域还是航天领域应用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方法,其原理与技术是相同的,如果建立起相应的语义映射机制,设计算法,在航天领域应用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方法进行情报研究是完全可行的。
4可行性验证
为了验证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方法在航天领域应用的可行性,人工模拟验证了等离子体技术应用行器隐身方面的知识发现过程。
·背景:20世纪60年代起,苏联开始研究新型飞行器隐身技术,到80年代左右取得一定进展。美国于20世纪90年代也开始了相应研究,研究成果处于保密。假定1995年左右,希望通过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方法发现有价值的研究方向。
·数据库选取:鉴于技术的保密性,航天领域专用数据库中难以检索到有价值的文献。因此选取iee出版的inspec数据库进行检索。该数据库收录了包括物理、电子工程和信息技术等领域的3500余种期刊,1500余种会议记录以及大量图书、报告、学位论文的摘要和索引。
·检索平台:thomsonisi公司的webofknowledge平台。
·检索时间段:1967-1994年。
·初始主题词(c):stealthmaterial(隐身材料)。
·检索方式:主题检索、通用检索。
主题确定过程:初始考虑stealthmaterial、stealthcover(隐身涂层)、stealthcoat(隐身层)、stelathtechnology(隐身技术)4个主题词,考虑到与检索需求最为接近选取stealthmaterila作为主题词。检索结果有14篇文章。发现中间词集过程:上述14篇文章的受控标引词共计50个。进行概念聚类后按照出现频率进行统计,剔除无意义中间词后的结果见表2。
进一步修剪并确定非相关性:根据隐身技术原理,temperaturecontrol原理确实可应用于隐身(如红外隐身)但属于已知技术,故可在筛选中间词时剔除。而antennas和radarcross—sections出现频率极高,经判定与隐身技术具有相关性属于相关文献,故中间词集可确定为melectromagneticwaveabsorption和superconductingdevices。考虑到magnetohydrod)namic和superconductingdevices本身可作为隐身技术,其原理在于降低运动阻力,降低噪声,从而减小被发现的概率,继续检索意义不大,故终止以两个词为出发点的知识发现过程。最终electromagneticwaveabsoprtion词作为中间词集。
找出关联词集过程:考虑到electromagneticwaveab.soprtion含义的宽泛性和人工模拟的可行性(进行主题检索得到7928篇文章),此处人为缩小检索范围,仅将文献集检索范围限定在标题上,检索到文章79篇,重复中间词集发现过程,得到受控主题词227个,剔除与elec.tromagneticwaveabsorption相关的词,利用词性修剪,剔除非名词及非名词短语,利用领域修剪,剔除生物等非相关领域名词,并进行概念聚类后得到19个关联词,将阈值设定为2,按出现频率排序后结果见表3。进行进一步阅读以判断是否有新的知识发现。
plasma单独出现23次,与electromagneticwave共同出现27次,高度相关,阅读分析后发现,plasma可以吸收或发射电磁波,从而避免雷达探测,用于隐身(见图3)。semiconductor也可影响电磁波的吸收和发射,用于隐身。indiumantimonide未见于电磁波吸收明显相关。supedattices主要研究电磁波在超晶格中的传播、耦合等现象,未见明显相关。excitons等离激子可吸收电磁波,用行器隐身。
过程结束:将electromagneticwaveabsorption作为中间词b,成功发现了关联词plasma和semiconductor(a)。结论:plasma和semiconductor具有electromagneticwaveabsoprtion(吸收电磁波)的特性,故可以用作stealthmateiral(隐身材料)。磁动力和超导技术通过降低行动噪声也可用行器隐身。
文献验证过程:采用闭合式知识发现方法在inspec数据库中检索1999年后发表的文献,发现关于等离子体隐身技术的研究文献公开发表于2002年,而在国防科技信息服务系统中,检索发现最早文章发表于1999年。中文维普数据库中,发现2000年以后,关于等离子隐身方面的中文文献大量发表(见图4)。关于磁动力和超导技术通过降低行动噪声用行器隐身的文献和半导体材料用于隐身的文献也有发表。
事实验证:俄罗斯于1999年5月公布,将一等离子体发生器安装在米格战斗机上,用机隐身。1997年,美国委托田纳西大学研发等离子体隐身天线。分析1995年前发表的文献,electromagneticwaveabsoprtion与plasma同时出现的频次非常高,而stealthmateiral与electromagneticwaveabsoprtion原理也很清楚,然而却没有直接揭示两者联系的文献发表,无疑令人费解。然而考虑到航天领域的政治性与保密性,可将其解释为stealthmaterial与plasma的关系是被人为屏蔽掉的,即不公开发表或人为去除联系或将边缘文献发表在领域外期刊上。因此,上述知识发现过程可称为用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法发现航天领域内被人为屏蔽的相关文献的过程。
上述过程同时证明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法可应用在航天领域,用于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和人为屏蔽的相关文献知识发现,对航天科技情报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个喜讯。
5规模应用面临挑战
天文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范文篇3
关键词:陈铨;研究;综述
陈铨主要活跃在1920~1940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坛。他在1920年代末以长篇小说《天问》登上中国文坛,从此笔耕不辍,进行了大量的文学创作,涉及诗歌、小说、戏剧等。1940年代,陈铨与林同济、雷海宗、贺麟等组成“战国策派”,倡导民族文学运动,写下了许多关于“民族文学”的论文,进行了大量的戏剧创作。学界对陈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的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上,本文试图从对陈铨的小说创作研究、民族文学运动研究和戏剧创作研究三个方面梳理陈铨研究的现状,总结陈铨研究所取得的实绩和不足。
一、陈铨小说创作研究
学界对陈铨的小说创作研究是伴随着他的小说创作同时进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的长篇小说创作上。陈铨一共创作了六部长篇小说:《革命的前一幕》、《天问》、《冲突》、《死灰》、《彷徨中的冷静》、《狂飙》。1928年,陈铨的长篇小说《天问>由新月书店出版发行后,引起了较大的反响。著名评论家常风说《天问>在初次刊行的时候“引起了文坛相当的注意”。评论界普遍认为这部作品克服了长篇小说结构松散的毛病,其艺术价值在于结构严谨。如《新月》连续刊载了这部小说的广告,广告语写到:“《天问》…思想精纯,结构严紧,描写清切,分析细微,理论透彻”。顾仲彝认为在当时的长篇小说新作中“最满意的长篇是《天问》”,因为它克服了长篇小说结构松散的毛病,自卷首到卷末“前后照应,线索分明”;但该小说的缺陷在于大多数人物形象比较模糊。余生(吴宓)认为陈铨的长篇小说创作吸收了西洋小说创作的技法,使得该小说具有结构严密、人物生动、环境丰备、文笔流利等优点。这是最早的将陈铨的小说创作与西方文学进行横向比较的、较为深入准确的文学评论。
陈铨的长篇小说《革命的前一幕》及其留学期间创作的长篇小说《冲突》和《彷徨中的冷静》出版后,也引起了评论界的关注。评论者将这三部长篇和陈铨的《天问》相比较,皆认为它们在小说的结构艺术和人物塑造上的艺术价值没有《天问》高,如黄照、常风认为《彷徨中的冷静》存在诸如结构松散,人物对话显露出明显的作者痕迹,人物不鲜明等弱点,是一部失败之作。
陈铨1942年出版发行的长篇小说《狂飙》是他为其民族文学运动写作的范本,辛郭将这部小说与《天问》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这是一部陈铨的“精心之作”,充满了与《天问》相同的“英雄与美人的崇拜”思想,“表现着一种同样的激情的反抗行为”,人物带有理想化的色彩。他还认为这部作品存在前后思想内容人物性格不一致、人物对话是作者观念的传声筒、对话干燥而累赘等弊病,但肯定了《狂飙》绝对是陈铨所“表现的‘民族意识’非常鲜明、强烈、值得说是‘民族文学’的一部有力的作品”。
这一时期对陈铨小说创作的研究集中在对他的长篇小说创作的艺术手法如结构、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而对其长篇小说的思想美学研究则绝少涉及:另外,陈铨的短篇小说创作几乎没有进入研究者的视野,更谈不上对他的小说创作整体的观照和文学史的定位。
1949年以后,学界对陈铨的小说创作研究突破了之前的单部作品研究,逐渐开始对陈铨小说创作进行整体研究和文学史的评判。文学史家司马长风首先肯定了陈铨小说家的地位,认为陈铨是“(1930年代)六大小说家”之一,指出“作者的文字轻妙,结构匀称,在笔法和意境上都自成一格,有大家风范。”学者杨义则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专辟一节,将陈铨的小说创作纳入四川乡土作家群中进行考察。他认为尽管陈铨的小说“描绘了半是雄浑、半是绮丽的川南风光”可与李劫人、艾芜、沙汀的四川风光描写相互掩映,但他的思想取向和审美个性却是“出入于新月派和京派之间”,其小说构架上有“爱情故事和社会哲理”两个轴心。这可以说是第一次比较全面地将陈铨的长篇小说创作纳入文学史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整体研究。潘显一则对陈铨的生平和文学创作进行了简要的梳理和评介,并第一次将陈铨的短篇小说创作纳入了研究视野。他指出陈铨的文学创作有两种主题:一是抗战题材中流露出的浓烈的民族忧患意识,二是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生活的描写,来揭示社会与人性的阴暗,来反抗封建主义政治、文化的压迫,进而探寻国家落后与人民受难的根源。这一时期对陈铨小说创作的研究开始走向深入和全面,对他小说创作艺术价值的考察从小说技法层面逐渐过渡到小说主题思想的探究。但对陈铨的短篇小说创作的研究仍然较薄弱,且研究的方法还局限于传统的主题学。而宫富[IO]借助叙事学理论考察了陈铨的《天问》和苏童的《米》,认为在两个主人公都是主体接受者,他们对客体的追求都体现为理想的实现。这种方法在开辟陈铨小说研究的新方法上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转贴于二、陈铨“民族文学运动”研究
1940年代,作为“战国策派”主力干将的陈铨提出了“民族文学运动”的口号,为此写作了大量的理论文章并进行了文学创作实践。由于“民族文学运动”口号的提出与国民党当时的文艺政策有一定契合,且理论多来源于尼采的权力意志和超人学说,所以遭到左翼阵营的口诛笔伐。如欧阳凡海认为战国派的文艺思想是其一系列法西斯思想中的一部分,天才论、英雄论等“是尼采反对人类平等的贵族主义在中国的翻版”。戈矛、洪钟等皆指出陈铨的“民族文学运动”是法西斯的应声虫和帮凶。杨华认为陈铨提出的“民族主义文学”其实早在1930年代黄遐震的小说创作中就表现出来了,那是为侵略叫嚣的文学,是“我们”要反对的。章汉夫指出:“战国”派的法西斯主义实质是对内反民主(是希特勒主义的),对外是暴力主张侵略。这些研究虽然看到了陈铨文学思想中存在的德国影响特别是尼采思想的影响,但由于这种学术范畴内的文学批评被错误升级为意识形态的批判,因而这种评价显得偏颇,没有区分出陈铨的民族主义思想和法西斯思想在本质上的区别。
1949年以后,特别是1990年代以后,陈铨当年所提出的“民族文学运动”理论重新回到学界的研究视野中,但学界对这一理论的评价分为两种观点。一种认为陈铨所提出的“民族文学运动”虽然与国民党当时的文艺政策有一定区别,但其被国民党当局收编和利用却是不争的事实。如倪伟认为战国策派是国民党拉拢文化人来为其“抗建”的民族主义旗帜撑面子的一个典型,陈铨在重庆时期所取得的荣誉和地位都是被拉拢的结果。这种思想明显沿袭着左倾的思路,没有给予陈铨的民族文学理论客观公允的评价。另一种理论则认为,陈铨提出的“民族文学运动”和当时国民党的文艺政策有本质的区别,并且是中国现代文学思想不应忽略的一部分。如江沛在其专著《战国策派思潮研究》中为“民族文学”专辟一章,对其理论进行探讨之后得出结论:“战国策派学人强调的‘民族意识’与这一时期陈立夫、张道藩等人从现实政治角度提出的‘民族意识’形似而实异。……
所谓实异,是指崇尚自由主义理念的战国策派学人,并没有从对‘民族意识’的提倡演进到对国民党集权政治的绝对服从上”,并指出对两者不加区别“是战国策派学人屡被诟病的根源”。王学振则进一步指出国民党1930年代的“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具有法西斯的性质,而陈铨的“民族文学运动”是作为自由知识分子所提出的一种平等型的民族意识,两者有本质的差异。叶向东等肯定了陈铨的民族主义思想是中国现代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想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丁晓萍认为陈铨倡导的“民族文学”是“战国策派”文化重建构想的一部分。这种研究已经将陈铨的“民族文学运动”纳入到了文学史中进行整体观照,解析出其文化和思想上的积极意义。近年来,对陈铨的民族文学观研究有了一些新的视点和新的方法。白杰从话语分析的角度入手,提出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民族文学运动”受到左翼革命话语的质疑和误读的这种学术范畴内的文学批评被错误升级为意识形态批判体现了文学话语的增值效应。叶隽在其专著《另一种西学——中国现代留德学人及其对德国文化的接受》中将陈铨作为个案研究,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探讨了陈铨的民族文学观与其对德国文化的接受之间的关系。从文学与文化的意义到话语本质和渊源学的研究,拓宽了陈铨文学思想的研究领域,研究方法也更加多元,有利于我们对陈铨的“民族文学运动”作出更客观公允的评价。
三、陈铨戏剧研究
陈铨后期的创作以戏剧为主,绝大部分是为其“民族文学”理论写作的。批评界对他的剧本创作关注的焦点在《野玫瑰>上,形成了两种意识形态对垒、评论态度冰火两重天的局面。陈铨的《野玫瑰》创作于1941年,它的上演引起了空前的轰动,国民党意欲借此来巩固自己的文艺防线,便对其进行大肆褒奖,教育部学术审议委员会授予该剧“剧本三等奖”;而左翼阵营则解读出了《野玫瑰》一剧对法西斯主义的宣扬,认为它是国民党意识形态的产物而予以猛烈地抨击。如颜翰彤认为该剧“隐藏了‘战国派’思想的毒素”;方纪和谷虹认为《野玫瑰》传播着汉奸理论。虽然在论争中也涉及到该剧在创作上的一些优点和不足,但对陈铨剧本创作的批评主要是对其思想倾向的批判,《野玫瑰》的论争实际上最终演变成为了一场国共两党意识形态的斗争。左翼在批评陈铨的《野玫瑰》一剧时,通常将剧中人物的思想与作者的思想联系起来,认为王立民、夏艳华虽然是两个敌对的力量,但实际上都阐发了作者所倡导的尼采的权利意志和英雄崇拜等思想,特别是剧中对汉奸王立民这个角色充满了同情,是《野玫瑰》在人物塑造上受左翼诟病的根源。
陈西滢则比较中肯地评价了《野玫瑰》在创作上的得失,肯定了其在塑造汉奸形象时没有落入俗套,而是将其描写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但也指出该剧在创作中的一些不足,如三个特工集中在一个汉奸家而彼此不知情等这种戏剧情节编排上的漏洞。总的来说,这一时期对陈铨戏剧创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野玫瑰》的论争上,意识形态的批评多,艺术角度的研究少。
1949年以后特别是新时期,学界对战国策派的评价基本摆脱了意识形态的影响,给予了其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在这种情况下,对陈铨及其剧作的评价也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开始了对其剧作本体的艺术研究。这个时期学界首先是厘清了关于《野玫瑰》的论争。何蜀对《野玫瑰》与大批判的关系进行了史的剖析,对其批判的观点发出了质疑。李岚通过对《野玫瑰》论争过程史的勾勒,剖析了这场论争背后所蕴藏的国共两党之间的政治斗争。
当《野玫瑰》摆脱了政治论争的载体而作为文学本体呈现时,它的艺术得失和文学史地位成为学界研究的一个关注点。文天行认为陈铨的文学创作特别是其戏剧创作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作品不应属于汉奸文学而应属于抗日反汉奸文学,是抗战文学中的右翼,是抗战文学中的一个层次。万安伦对陈铨的剧作《野玫瑰》在浪漫象征的抒情笔法、民族性格的自审和重塑、民族意识和民族文学三方面的特征进行了精到的分析。付金艳则另辟蹊径,从文学艺术向市场化转型中艺术与市场的成功结合角度探讨《野玫瑰》的成就。
多数论者在论及陈铨的剧作时都肯定他戏剧的浪漫悲剧特色,但同时也认为其剧作存在简单化、概念化等不足。如刘安章《评陈铨剧作的“浪漫精神”》、文天行《重评陈铨抗战时期的文学创作》等。论者将陈铨的戏剧创作放置到抗战大语境中去作具体的艺术手法、思想内容得失的分析,使陈铨的戏剧创作研究具有了的深广度。
-
新生儿婴儿护理养育指南范例(3篇)
新生儿婴儿护理养育指南范文【关键词】喂养方式;母乳喂养;母婴;健康;价值母乳是婴儿最佳天然食品,其在营养学、免疫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价值已被产科医生和产妇及其家属所认同。..
-
计算机学科知识范例(3篇)
计算机学科知识范文摘要:“计算机导论”是计算机各专业本科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它对后续课程学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针对近年来在大学计算机专业中开展的“计算机导论”..
-
母婴护理规范范例(3篇)
母婴护理规范范文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母婴同室;护理能力母婴同室是指将产妇与新生儿放在同一病室,使其24h同在一起。母婴同室有助于母婴关系融洽,为后续哺乳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
-
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培养范例(3篇)
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培养范文关键词数学教学培养途径创新意识一、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创新思想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是指教师要更新业已形成的一套以知识为核心的观念和行为模式,..
-
母婴护理师专业范例(3篇)
母婴护理师专业范文由于__月嫂的独特服务理念和科学的育儿方式,从成立之初,就一直受到社会的关注,各大医院的支持,为规范月嫂服务行为,满足月嫂服务市场需求,现在我公司和202医院..
-
对学校借阅图书的建议范例(3篇)
对学校借阅图书的建议范文篇1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的文献信息中心,是大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利用信息能力提供了天然平台,对大学生培养自身良好的文化素养起..
-
打击网络诈骗犯罪工作总结范例(3篇
打击网络诈骗犯罪工作总结范文【谨防电信诈骗活动总结一】平湖市实验小学于6月3日接到《xx平湖市委办公室平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xx嘉兴市委办公室嘉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初级电工教学计划范例(3篇)
初级电工教学计划范文篇1幵学初工作:1、结合电访和对幼儿观察分析,完成对班级新生及旧生幼儿发展水平的初步评估。2、根据幼儿情况及班级条件,制定详细的幼儿教育计划。教育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