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的治疗新进展范例(3篇)
精神疾病的治疗新进展范文
一、组织领导
加强党委政府对精神卫生工作的领导,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建立精神卫生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区联席会议由区综治办、区卫生局、区公安分局、区民政局、区财政局、区教委、区司法局、区残联等部门和单位组成。我区精神病防治工作在区综治办总体协调下,区卫生局为牵头单位,联席会议召集人由区卫生局分管副局长担任,成员为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同志。联席会议在区卫生局设立办公室(简称“联席办”),承担日常工作,落实议定事项;成员单位各指定一名联络员负责此项工作的协调落实。各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要落实属地责任,层层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组成协作联动工作平台,切实做好组织人员和必要的经费保障,确保精神疾病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职责分工
区综治办:负责全区精神病防治工作的总体协调,加强督导检查,对各镇、街道重点精神病人管控工作进行考核,建立健全基层协作联动工作机制,整合工作力量和管理资源,形成合力。
区卫生局:主管本区精神卫生工作,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实施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的准入和管理;负责组织精神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工作的监督、检查、评估和技术指导;开展精神疾病调查和信息收集;组织落实精神疾病患者访视服务管理工作;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加强心里咨询行业管理,做好重点人群心理干预。
区公安分局:会同综治、卫生、民政、残联等部门做好可能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的监控管理,妥善处置精神疾病患者肇事肇祸案事件,依法协助有关部门做好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鉴定。
区民政局:负责贫困精神疾病患者医疗救助和生活救助有关工作;做好“三无人员”和流浪乞讨人员中精神疾病患者的救助工作;会同卫生、残联等部门开展精神残疾者生活、职业技能康复工作;指导居(村)委会协助卫生、公安等部门做好精神疾病患者的访视服务管理工作;研究制定对精神疾病患者的保障与救助政策。
区财政局: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相应财政补助政策,并安排保障经费,加强资金管理和监督。
区教委:负责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日常工作计划。
区司法局:加强社区服刑人员、刑释解教人员的精神卫生工作,做好社区服刑人员、刑释解教人员精神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工作。
区残联:协助政府开展精神残疾康复工作,推动精神疾病康复机构和社区康复设施建设;依法维护精神残疾者权益,协助民政等部门做好精神疾病患者救助工作;指导镇、街残联配合相关部门做好精神疾病患者的访视服务管理工作。
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严格落实属地责任,统筹安排精神卫生工作所需经费,确保重症患者及时就医,确保各项具体措施落实到位。
各部门和单位要依据职责分工制定工作规范,在本系统内部署、指导、检查精神卫生工作。
三、工作措施
精神疾病防治工作机制建设以联席会议制度为纽带,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主要包括定期例会制度、信息监测制度、访视评估制度、治疗管理制度、康复制度、保障制度、检查考核制度。
(一)定期例会制度。区联席办每半年组织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各部门通报工作开展情况,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各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可建议联席办临时组织召开联席会议,协调解决精神卫生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重大安全保卫活动前,由区联席办组织召开联席会议,研究采取超常规措施,部署开展工作。
(二)信息监测制度。区民政局会同卫生局采集掌握就诊精神疾病患者和司法鉴定精神疾病患者信息,做好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信息对接;区公安分局采集掌握精神疾病患者肇事肇祸滋事信息;区残联采集掌握办理精神残疾证件的精神疾病患者信息;区司法局、教委等部门结合自身工作采集掌握精神疾病患者和疑似精神疾病患者信息。各部门定期向卫生部门通报采集掌握的精神疾病患者信息,由卫生局汇总,建立统一信息平台,实现各部门信息共享,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三)访视评估制度。区卫生局组织社区精神病防治医生(以下简称社区精防医生)对精神疾病患者每月访视,掌握患者病情变化情况,给予服药和就诊指导。社区民警、居(村)委会工作人员、社区精防医生组成走访评估小组,对有过肇事肇祸行为的精神疾病患者,每两个月至少走访评估一次;对病情波动有可能肇事肇祸的精神疾病患者,随发现,随评估;对新就诊的精神疾病患者,随确诊,随评估。评估小组根据社会危害性将精神疾病患者分为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三个级别。
(四)治疗管理制度。社区精防医生、社区民警、居(村)委会工作人员、残联协管员及其他社会力量组成联合管理小组,督促协助精神疾病患者监护人或近亲属进行监护治疗。对高风险精神疾病患者,联合小组要动员家属进行监护治疗,协助解决其经济困难,必要时可采取强制性治疗措施;对暂时无法住院的,要与监护人签订责任书,保障服药,加强访视。对中风险精神疾病患者,联合小组要与监护人建立联系,保障服药,加强访视;对低风险精神疾病患者,联合小组要掌握动态,加强社区康复。
(五)康复制度。各单位根据本部门的实际需要,规划和建设社区康复机构,推动医院-社区一体化防治康复体系建设,确保有需求的精神疾病患者获得基本药物治疗和医疗、康复服务。残联组织要协调推动“社会化、综合化、开放式”精神疾病康复工作;开展精神残疾社区康复工作,推动精神疾病社区康复设施建设。
精神疾病的治疗新进展范文
[关键词]中医;心身医学理论;健康体检;慢性疾病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616(2016)12-219-03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及早期计划生育的施行,人口比例发生了极大改变,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慢性疾病已逐渐成为危害老年人健康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慢性病的预防和治疗刻不容缓。好多疾病是在健康体检中发现的,因此健康体检应该引起我国公民的足够重视,而且对于一些慢性疾病的治疗及调理药物极其重要。本文主要探讨如何运用心身医学理论来推广慢性病的预防及早诊早治和规范治疗,从而推动医疗模式转变。
1.心身医学的含义
心身医学是一门主要从精神和躯体的相互关系即心身相关的立场来研究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基本规律和防治方法的新兴科学。由于人类身处竞争激烈的环境,各种因素导致心理压力,紧张情绪等堆积,从而引发各种躯体症状表现为主,但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心身疾病。国内资料显示,在综合性医院首次就诊的患者中,大约30%的患者所患疾病与心理因素有直接关系,但是却表现为躯体上的疾病,非精神科医生很少关注患者的心理因素,所以往往患者接受的是躯体上的治疗。而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的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与精神压力和心理紧张有关。于是心身医学,应运而生。心身医学体系虽确立尚不足百年,但在国际上发展迅速,被公认为是近代医学带头学科之一,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中医的心身医学观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心身医学思想的发源地之一,中医学经典《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而其中“人是由神与形两部分组成”观点同时彰显出当时祖国医学对心身问题的研究与认识,对后世的医学研究影响深远。近年来,广大学术界对中医心身理论的研究日益重视,其深入的研究将对中医学术的发展创造出很大的价值。
所谓心身相关疾病,用中医学术语表达,是指由精神情志因素所致的各种脏腑气血病变,属于神伤形的范畴。即“因郁致病”“因病致郁”的观点。中医历来把情志因素作为致病的“内因”,而引起情志变化的原因大致源于对社会环境及生活环境的适应情况。长期持续性情志异常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反之,长期的身体疾病也有可能成为一种刺激因素,导致情志的异常,从而加重疾病的发展与恶化,形成恶性循环。
中医心身相关理论把人体的形和神、躯体与心理视作统一的整体,故对心身相关疾病的治疗应该形神兼治。可以用中药、推拿、针灸等疗法治形以调整脏腑气血功能;用心理疗法治神指以调节精神活动及心身和谐。而两者在具体运用时又相互促进,能够“调神以治形”“治形以疗神”。
在预防方面,中医养生主张形神兼养,养神为上,“四气调神”“呼气,独立守神”“积精全神”,等通过顺应节气的的生息规律、通过有意念的活动,通过节欲等来调摄精神,达到心身平衡。
北京中医医院有专门的心身医学科,心身医学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神志病”重点专科(是重点专科还是建设单位)。目前科室的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有:针刺、电针治疗抑郁焦虑;走罐治疗实证型抑郁;周氏调神法治疗失眠等。治疗方案也从单一的方法发展为中西医结合的多种综合治疗方案,包括针灸、电针、走罐、中药、西药、个体及团体心理治疗等,为不同的患者选择适合的个体化治疗,突出中医的整体观念,在新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中,发挥中医特色的优势。
3.心身医学的建立
德国精神科医师Helnroth于1818年首先提出“二身的”(psycho-somatik)一词。1922年,Deutseh首次使用“心身医学”(psych-somaticmedlclne)概念。在20世纪初Freud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使心身医学的建立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1935年,美国精神病学家Dunbar出版的《情绪与躯体变化》一书将某些疾病的发生归因于特异性的人格因素;1939年Dunbar领导创办了《心身医学杂志》,1944年美国成立心身医学会,从而推广了心身医学的概念。此后,象Pavlov、Canonon等众多的生理学家、精神病学家、临床医学家、心理学家等,分别在生理、心理、社会文化,以及神经,心理等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为心身医学的确立进一步提供了科学依据。
精神心理治疗是指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通过语言、态度、表情和行为影响患者,以改变其认知、情绪和行为等,从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减少或消除导致其痛苦的各种紧张因素、消极情绪和异常行为,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各种躯体症状,通过精神状态的改变,使患者的精神和躯体状态获得改善,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4.心身医学与医学心理学的关系
医学心理学是医学与心理学结合的学科,它把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应用到医疗实践之中。它既具有医学的性质,又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医学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即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中的作用。它应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人类的健康与疾病问题,对患者进行检查,为诊断提供依据,并进行心理诊断与治疗。已有研究指出,心身相关理论是医学心理学理论的核心,在医学心理学研究领域具有代表性。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和心身医学的研究范围有交叉和重叠,应用于疾病治疗领域的医学心理学和心身医学的外延相同。有学者认为141精神卫生和心理卫生工作者,必须责无旁贷的把心身疾病的防治和心身医学的研究作为己任,纳人工作日程。目前我国临床心理医学工作者缺乏,心理医学的任务也主要由精神科医师及其他临床医师来承担。人是具有思想感情的社会成员。人的疾病,不仅与自身的躯体因素有关,与心理状态和所处的环境也有密切联系。临床实践和心理学研究提示,有害的器质性因素和精神因素都能引起疾病,损害人的健康。
5.医学模式的转变与心身医学的发展趋势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现代疾病谱及死亡谱的改变,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的、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的不足,而趋向于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新模式。新世纪医学的重心将会有所偏移,医学关注的视野将会大大拓展,医学审视健康和疾病的视角也将多元化,将从单纯注重生物性异常(疾病),扩大到同时关注社会适应、心理调适、生活方式优化、生物机能调整等多角度,即使生物学检测没发现异象,而诸如患者自觉不适、虚弱等,都将是医学关注的对象。
大多数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是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古希腊圣贤希波克拉底认为“知道是谁生了病比知道他生了什么病更重要”患者是具体的“人”,具有特定的生物特征、心理特征和社会特征,在疾病的防治和保健工作中,我们必须重视患者本身。有学者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角度论述了心身医学和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医学模式的演变、心身医学的历史发展、心理疾病的诊疗原则等方面作了阐述,认为心身医学是医学模式的新发展。采用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各种理论和方法,研究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在防治疾病、保障人类健康中的作用。这是医学和心身医学的发展趋势和主要研究方向。
6.我国健康管理研究状况
健康管理最早风行于欧美,在中国健康管理则刚刚起步,目前国内的专业的健康管理机构,大部分是医院及体检中心的附属部门。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也逐渐受到其负面的危害,肥胖、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不断地在威胁着人们的健康,而且逐渐低龄化,过早地出现在中青年中,欧美专家经大量临床实践,得出与我们祖国医学“治未病”理论相契合的结论:绝大部分临床疾病如果提早预防是完全可以避免和治愈的。
7.慢性疾病现状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指从发现之日起算超过3个月的非传染性疾病。近年来由于职业和环境因素,生活与行为方式不良等使其患病率迅速上升。
目前高血压全国患病人数大概1.6亿多,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与1991年的统计数据相比,患病率上升31%,且农村上升迅速,城乡差距已不明显。我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为30.2%,治疗率为24.7%,控制率为6.1%;与之前相比有所提高,但仍处于较低水平。
糖尿病患病率及超重和肥胖患病率也均上升明显。糖尿病的患病率城市明显高于农村,目前国内糖尿病患病人数多达2千多万,另有2千万人空腹血糖受损。大城市成人超重率与肥胖现患率分别高达30.0%和12.3%,由于超重基数大,如不加以控制,预计今后肥胖患病率将会有较大幅度增长。
8.中医心身同治
精神疾病的治疗新进展范文篇3
摘要目的:探讨健康宣教工作对精神科患者入院治疗康复出院后返院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入院并于当年康复出院、住院期间接受系统健康宣教工作的患者79例,作为健康宣教干预组,进行连续3年随访记录其复发返院情况;另外选择2006年入院并于当年康复出院、住院期间未接受过系统健康宣教工作的患者87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对照组与干预组经3年随访复发返院情况。结果:经3年随访,干预组第1~3年的返院率分别为7.59%、24.05%、43.04%;对照组第1~3年的返院率分别为28.74%、48.28%、66.67%。干预组与对照组对应随访年限内返院率比较的χ2检验结果分别为12.28、10.46、9.30(P
关键词健康宣教;精神科;返院率
Influenceofhealtheducationonre-hospitalizationrateofpsychiatricpatients
JiaJianqing
TheSixWard,theFifthPeople’sHospitalofZhenjiangCity,Jiangsu212000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influenceofhealtheducationworkonre-hospitalizationrateofpsychiatricpatientsafterhospitalrehabilitationandhospitaldischarge.Methods:79caseswereadmittedtohospitalin2009anddischargedfromhospitaluponrecoveryinthisyear.Theyacceptedthesystemhealtheducationworkinhospitalization,andtheywereselectedasthehealtheducationinterventiongroupandfollowedupfor3yearswithrecordingtheirrecurrencerecurrenthospitalsituation.87caseswereadmittedtohospitalanddischargedfromhospitaluponrecoveryin2006.Theydidnotacceptthesystemhealtheducationworkinhospitalization,andtheywereselectedasthecontrolgroup.After3yearsfollow-up,therecurrencerecurrenthospitalsituationsofpatientsbetweenthecontrolgroupandtheinterventiongroupwerecompared.Results:After3yearsfollow-up,there-hospitalizationrateof1~3yearsintheinterventiongroupwererespectively7.59%,24.05%,43.04%.3yearfollow-uprecordsofthecontrolgroupshowedthatthere-hospitalizationrateof1~3yearswererespectively28.74%,48.28%,66.67%.Theχ2testresultsofthere-hospitalizationrateofcorrespondingtothefollow-upperiodinthecontrolgroupandtheinterventiongroupwererespectively12.28,10.46,9.30(P
KeywordsHealtheducation;Psychiatry;Re-hospitalizationrate
精神疾病具有独特的发生、发展规律,精神疾病的不断发展演变对患者的预后情况影响很大。精神疾病的反复发作以及患者反复入院都是影响精神疾病预后的不利因素。临床治疗上,提高精神科患者的服药依从性[1],患者及其家属积极配合治疗是目前治疗精神疾病的关键[2]。笔者结合本单位2008年以来面对精神科住院患者开展系统化健康宣教工作的成果体会,就系统化健康宣教对精神科患者再入院率的影响进行了对照研究。
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对照组选择2006年入院治疗并于当年康复出院(出院情况为好转或痊愈)的精神科患者,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或情感障碍诊断标准,均为男性,年龄20~50岁,病程
系统化健康宣教:针对住院患者,根据自知力存在以及恢复情况开展面向患者本人及其家属的健康宣教工作[3]。主要讲解精神疾病病因、诱因、症状学特点、临床治疗手段及发展水平、抗精神疾病药物的药理学特点、不良反应以及精神科用药特点、精神疾病长期维持用药治疗的必要性及原则。宣教人员以护理工作者为主,要求床位医生配合开展,特别选择个别恢复期患者或康复患者充当宣教人员。采用口头宣传、图书、手册及多媒体材料等。方式有个别宣教和集体宣教。
研究方法:两组住院当年均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的标准并于当年出院,自出院之日算起,进行连续3年的随访观察,记录每例患者在第1、2、3年内的返院情况,每例患者每返院1次记录为1人次。分别计算两组3年随访期间每年的返院率。比较两组对应期间内的返院率差异。
统计学方法:所得数据经SPSS11.0软件包处理,进行χ2检验。当P
结果
对照组第1~3年的返院率分别为28.74%、48.28%、66.67%。干预组第1~3年的返院率分别为7.59%、24.05%、43.04%。干预组与对照组对应随访年限内返院率比较的χ2检验结果分别为12.28、10.46、9.30(P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医疗水平的提高,逐渐形成了生理-心理-社会相统一的当代医学模式,以人为本的健康理念更是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和治疗观念。过去针对重性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等,医护工作者往往满足于住院期间对患者病情的及时控制和各种阳性及阴性症状的消除。现在,新的健康理念认为,在低于治疗剂量的药物维持状态下,减少患者病情复发或者减低患者再入院率,使患者能够长期处于社会适应状态,才是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而长期药物维持治疗的前提则是患者对服药的依从性,这又取决于患者本人及其社会支持系统成员对精神疾病相关规律的认识,而这些知识的获得相当一大部分来自于住院期间医护人员的健康宣教工作。因此我科室自2008年以来,通过制定系统化健康宣教内容,并且在患者自知力恢复阶段,面向住院患者及其家属积极开展健康宣教工作,着重讲解和灌输有关精神疾病的病因学、症状学、药物治疗、心理治疗、预防和预后等相关知识,从而使患者本人及其家属对所患疾病性质和规律的认识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笔者统计分析了于2009年入院住我科室并接受过系统化健康宣教的79例患者连续3年随访期间再入院情况,并且于2006年住院患者87例经对照研究,通过对两组患者的返院率比较发现,同期返院率明显下降(P
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取有利于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为患者提供健康教育,是提高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的有效方法和途径[4]。精神疾病由于受到病因学研究的限制,对精神疾病的根治目前来说还是不可能的,以控制症状为目的的药物治疗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治疗的根本目的应该着眼于患者的社会回归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健康宣教一方面具有科普性质的宣传功能,另一方面也是目前医疗资源优化配置的新尝试,能够促使护理工作者更多地参与疾病治疗,也使得医务工作者更加重视护理理念的转变。
健康宣教工作有效地提高了精神科患者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和了解,服药依从性也因而得到明显提高。治疗关系由强制治疗转变为主动治疗,无论是治疗效果还是医患、护患关系都得到了新的改善。患者再入院率的减少有利于节省医疗资源,也有利于患者保持良好的社会功能,延缓了疾病的发展速度,患者的生存质量明显上升,为精神疾病患者回归社会提供了基本保障。由此可见,继续深入的开展健康宣教工作,不断完善健康宣教科学体系,是未来精神疾病治疗领域的一个新的、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陈芳.实施系统健康教育提高护理质量[J].中国医药导报,2007,4(4):71-72.
[2]陈艾华,梅桃英.对精神科陪伴人员实施健康教育的实践与体会[J].护理管理杂志,2006,(6):40-41.
-
农业农村局半年工作总结范例(3篇)
农业农村局半年工作总结范文××市农村经济管理局××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计划今年上半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农业局及经管处的领导下,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党在..
-
工艺美术专业分析范例(3篇)
工艺美术专业分析范文关键词:工艺美术专业;素描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方案作为工艺美术专业的基础课程,素描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正确分析被观察物体的大小比例、整体结..
-
电气化工程及自动化范例(3篇)
电气化工程及自动化范文篇1关键词:电气及自动化工程;电力应用;施工管理中图分类号:TU855文献标识码:A随着社会发展及人们生活需求的变化,对电力的需求程度也在不断增大,也就使得提..
-
化学品的火灾危险性范例(3篇)
化学品的火灾危险性范文篇1然而,在1993年8月5日,深圳市清水河化学危险品仓库也发生过一起特大爆炸火灾事故。危化品仓库爆炸每次都伤亡巨大,却不断发生,值得深刻反思。本文刊登..
-
美工工作汇报范例(3篇)
美工工作汇报范文美联储多次降息之后,国内的各家商业银行也纷纷调低了美元储蓄的利率。对于大部分投资者来说,除了美元储蓄,他们通常选择的可使用美元直接进行投资的产品,主要..
-
美工工作报告范例(3篇)
美工工作报告范文【关键词】评价理论政府工作报告国情咨文态度系统【Abstract】Withthecontinuingdevelopmentofinterpersonalfunction-oneofthethreemeta-functionsinSFL,a..
-
美工实训报告范例(3篇)
美工实训报告范文关键词:耶鲁报告;课程使命;价值追求;自由教育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381(2013)06-0111-05纵观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史,历次大学教育改革辩论最后..
-
美工掌握的基本知识范例(3篇)
美工掌握的基本知识范文关键词:美术字体教学随着社会对职业院校工艺美术、广告设计、多媒体、幼师等专业毕业生需求的逐年扩大,这些专业的在校生人数也越来越多。一方面,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