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工艺美术特点总结范例(3篇)

daniel 0 2024-06-25

清代工艺美术特点总结范文篇1

一、“中国四大木版年画”的研究分析

(一)“中国四大木版年画”的历史传承

中国木版年画经过一千多年的演变、传承至今,从开始的自然物化,到后来的人格精神表达,最后经过民间艺术家的传承、创新、发展变成具有祈福迎新、喜庆吉祥等艺术特征。

1、“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派”。其题材内容反映广大劳动人民的心理艺术特征。其特点清新、质朴、纯真。

朱棣时期,南方的纸张、水彩传到杨柳青,使其绘画进一步发展。康熙乾隆时期,它注重人物刻画,画面简洁、精致嘉庆道光时期,其风格生动,喜庆祥瑞,色调丰富。太平天国时期的年画,主要是花卉、动物风景等。因民国战乱杨柳青年画到解放后才得以从新发展。

2、“山东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派”。其题材内容具有乡土气息、喜庆祥瑞的艺术特征。其特点形式自由、线条粗狂,体现了北方百姓豪放、粗犷的性格。

它在明代以神像为主,画工细致。唐代和三国时期的门神演变成秦琼、敬德,关羽、关胜,严肃威武。清初涌现娃娃侍女年画,画风秀气。乾隆时期,戏剧年画增加,线条流畅,画风具有韵律;清末画风学习文人画;建国后画风着重写实。

3、“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派”。其题材内容具有画面儒雅、清秀的江南艺术特征。其特点“中西合璧,雅俗共享”。姑苏年画以映衬每一个时期的时事习俗及历史故事等题材为特点。

它在康熙乾隆年间以传统绘画为基调,细节处以线描为主,花卉,衣服承转处使用晕染。

桃花坞木版年画受西方透视法和光线影响。在版式上受徽派版式插画的影响。它在嘉庆、道光年间回归到焦点透视上,其“仿泰西笔法”渐失。在同治、光绪后受西方颜料的影响,采用“品色”。新中国成立后,推陈出新,创作出新的年画形式。

4、“四川绵竹木版年画派”。其题材内容具有反映民间百姓信仰的艺术特征。其特点写意简洁、活泼流畅,具备四川地域、民族特性,体现百姓火辣的性格。

它的内容分“红货”和“黑货”。红货是指彩绘年画,蕴含门画、方斗、画条。黑货指烟墨或朱砂拓印的木版拓片,主要是山水、花鸟、神像及名人字画。绵竹年画内容繁多,喜庆幽默,题材新颖。它在嘉庆年间进入鼎盛时期,以年画艺术家的手工彩绘见长,具有喜庆活泼、诙谐幽默的效果。

(二)“中国四大木版年画”在色彩、构图和手工艺中的艺术特征

1、色彩。杨柳青木版年画以色彩鲜艳、对比强烈的颜色为主,有的还搭配一些互补色。如红与绿,橙与蓝、黄与紫等。杨家埠木版年画运用对比色,也有“红红绿绿,图个吉利”“红间黄,喜煞娘”等传统口诀。桃花坞木版年画则以成块的红、黄、紫、淡墨、绿等为基调,色彩艳丽,富有装饰感。绵竹木版年画在配色上传统艺人总结出一句口诀:“深配浅,酽(指浓度)配淡,深浅酽淡要相同。”

2、构图。“中国四大木版年画”追求“丰满均衡”的构图特点。杨柳青木版年画构图饱满、刻绘结合、色彩绚丽。杨家埠木版年画在单个和整体上运用“满”的特征,在内容和形式上运用“对称统一”的特征。桃花坞木版年画构图对称、丰满,画面装饰性强,绵竹木版年画构图均衡对称,完整饱满。

3、手工艺。传统木版年画程序大致是:创稿、勾样、刻版、套印、彩绘、装裱。杨柳青、桃花坞、杨家埠木版年画制作工艺大致相同,都是依据画稿刻版套印。而杨柳青年画后期需手工彩绘。绵竹年画在完成线版套印后,主要是人工彩绘。木版年画最具价值和特色的是刻版工艺,刻版是中国特色的艺术载体。其优势是重复复印,保存时间长,且具有收藏价值;劣势是,不适应现代生产体系,导致木版年画濒临没落的尴尬境地。

二、“中国四大木版年画”于传统审美艺术下的总结

透过中国传统四大木版年画的历史传承和艺术特征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四大传统木版年画的题材和呈现的观点我们可以追溯到从开始的自然物化,到后来的人格精神表达,正是因为有大量的民间传说、戏曲故事、宗教故事以及大量的古代文献等,再加上印刷技术的产生,木版年画这种艺术形式才能顺势而生。因此,中国传统四大木版年画在产生之初就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地域性以及朴素的民俗生活色彩和审美心理,而正是因为其民族性、地域性以及朴素的民俗生活色彩和审美心理才产生各具特色传统四大木版年画产区。中国传统四大木版年画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无论在题材内容、色彩、构图和手工艺方面,都具有浓烈的地方民间色彩,也体现了这个独具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所彰显的民俗生活、民间审美、地域特色和社会环境。中国传统四大木板的年画的创新必须具有其特有的地域特色、民族性和时代性,只有这样中国传统四大木版年画才能具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才能被人们所永久的记住和认可。

中国传统四大木板年画的创作应该注重结合当下社会审美要求、结合当下社会环境和时代特色,从而进行不断地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四大木版年画应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吸取精华,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艺术文化血脉,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木版年画题材内容,展示出更加强烈、浓厚的木版年画艺术氛围和样式。

三、基于现代审美艺术下的“中国四大木版年画”的创新和研究

基于现代的文化产品体系,中国传统四大木版年画若想在快节奏的、自由的、开放的社会生存,就必须随着时代步伐前进,适应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对于传统的木版年画,人们希望看到更加自由、灵活、多变的风格,这就要以新的形式和色彩来表现现代木版年画的艺术特征,同时又不失其民族性。

(一)现代木版年画形式中“合”的运用

木版年画中的形式讲究“合”,指题材内容左右相合、内外相合和融合。如是‘门神’题材中“合”的运用,讲究协调一致,左右相合。如‘寿’和‘福’字中,其内在元素――吉祥、祈福等元素和外在‘寿’和‘福’字结合,是“合”在内外相合的体现。另外是讲究融合,在创作现代木版年画新题材上,运用现代化的符号、图案与传统题材技法结合。

(二)现代木版年画形式中“寓”的运用

木版年画的创新应注重题材形式的寓意美,如鸡寓意吉祥、辟邪、去灾、神明等,喜鹊寓意吉祥,鞭炮寓意爆竹辞旧岁,荷花寓意百年好合等等,在元素运用中大胆取舍,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并汲取传统年画中的夸张、象征、谐音和同音等手法加以创作。把一些吉祥的符号或者动物、植物具有的特殊寓意运用到木版年画创作中,使画面内容更加生动多彩。

(三)新木版年画形式中“满”的运用

传统木版年画构图更加注重“满”却不“堵”。基于现代审美艺术下的木版年画,不能一味毫无原则的创新,应保存木版年画原有的“味道”。现代审美突显的是个性美,崇尚自由、简洁、实用。在保持原有木版年画团圆美满的构图下,我们更应该注重构图自由、均衡,画面的色彩、元素的排列、大小以及位置韵律的变化等,使画面尽可能的灵活生动。

(四)现代木版年画色彩中“艳”的运用

传统木版年画的色彩讲究鲜艳,主要采用红色,加上对比色。红色寓意着热情、喜庆。总结传统木版年画的色彩选择和应用主要是红、蓝、黄、白、黑,这五色为基本颜色,正好与现代色彩体系锲合。结合现代美学色彩构成精华,创造符合木版年画色彩鲜艳,对比强烈,明亮、温暖的色彩价值。

四、传统木版年画在新时期的价值开发

(一)木版年画“雕版套印”的全方位开发

传统木版年画最具特色的是在木板上刻印。套印出来的年画,具有较强的肌理和真实感。对于印制出来的年画应用开发是全方位的,必须创造新的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一方面是需要培养新时期的木版年画创作人才,使木板年画融入现代审美意识,创造出高品位的,符合现代艺术价值的木版年画样式。另一方面是在实用价值的商品开发上,把具有浓厚的民情气息的木版年画,移植到实用商品上,如室内装饰画框、杯子、抱枕、衣服、刺绣、装饰盘和广告等都可以吸取木版年画的因素,使其不仅具有使用价值,更是具有民间艺术观赏价值,对木版年画的创新,最后都希望是在它“原来”位置上的进一步的传承。

(二)传统木版年画“梦”的实现

传统木版年画复杂的工艺,在以时间为成本的快速社会中,它具有新的文化收藏价值和艺术价值。在这个“工匠精神”流逝的社会里,木版年画独具匠心的创作值得被社会收藏、认可,重拾它的价值,这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演变。基于现代国家所提倡的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把传统木版年画中的一些独具中国特色的元素、符号运用到现在平面、包装以及传统文化宣传上,更是对“中国梦”的一种实现。让木版年画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与活力,并且使这一部级文化瑰宝能够持续发扬光大,是我们每个喜爱这门传统艺术文化青年的责任。

清代工艺美术特点总结范文

特立独行的审美取向

罗敏的成长之路,是一条对绘画艺术执著追求的道路。她出身美术世家,自幼与绘画结下不解之缘。从西南美术学院到艺术学院,从地方美术教师到军旅画家,作品的日益成熟和风格的不断完善引领着她在艺术上的不断跨越。面对众多的艺术流派,罗敏坚持自我审美理念,不为时风所左右。她清醒地认识到:随着大众审美水平的提高,油画面临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画家只有紧贴时代、确立语言、张扬个性,才能在艺术百花园中占有一席之地。古今中外的艺术史表明,在艺术殿堂中,真正能够出类拔萃、独领的,往往是那些特立独行的执著追寻者。在绘画中,罗敏坚持不模仿、不重复,作品始终体现着强烈的时代精神和独特的审美取向。她早期创作的《石榴》系列作品,包括“绿瓶子”、“红瓶子”、“红石榴”、“蓝石榴”等,都以具象的石榴作为表达方式,通过美艳的画面,借助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暗示着女性的生命状态,传递出基于女性独特身体感觉之上的生命体验和生命意识,充分彰显出作者的现代精神和女性主义意识。随着绘画风格的日渐成熟,近年来,罗敏的作品在题材上进一步拓展,从关注自身周边延伸到关注社会,关注当代人的精神气质。如在表现社会生活上,罗敏没有停留于传统的表现形式和风格。油画《那曲印象》把当今的时代和当下的生活作为切入点,用时代的眼光去审视新时期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给人一种强烈的时代气息和鲜活的个性特征。

罗敏之所以能从传统的军事题材绘画中成功突围,确立起自己的独特风格,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她不但敢于否定传统,还勇于挑战自我。2006年,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罗敏创作了油画《记忆中的红飘带》。作品没有从正面去描绘长征中的具体人和事,以及战争场面等,而是从当代青年的思想和情感出发,去揣摩、理解和感悟长征精神。作品中,堆放在一起的红军服装和帽子布满了画面,一条鲜艳的红飘带从画面中央延伸至边缘,她贯穿了历史,昭示着未来,激励着后人传承和发扬长征精神。作品以独特的表现形式、深刻的寓意和强烈的视角冲击感染了观众。

坚定纯粹的艺术追求

在充满诱惑的年代,画家如果没有坚定而纯粹的艺术追求,就容易变得浮躁,走入实用主义的歧途。在罗敏心中,绘画的神圣性与学术性,犹如艺术殿堂中不可亵渎的精神图腾,是物质无法覆盖和收购的。在对艺术的追求上,罗敏为自己制定了清晰的目标和计划,排除各种干扰,静心作画。她坚持采百家之长,通过不断学习强化自身的风格。她将西方的油画技法和写实技巧与东方神韵、意象美学相融合,把写实的刻画与塑造同情绪的表达和宣泄相结合,努力构建具有个性特征的新语境,形成自身独特的风格。在不断钻研技法的同时罗敏还十分注重从绘画理论上提高自己。2008年,罗敏考取艺术学院首届美术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她几乎拒绝了所有应酬,天天泡在画室。周末、节假日就去图书馆、美术馆查阅资料。军艺的学习对罗敏来说是一次洗礼,她对专业知识进行了系统学习,把从传统到当今的绘画理念和技巧进行了认真梳理,进一步理清了创作思路,完善了创作风格。

创作中,罗敏每画一幅作品,都要做大量严谨细致的准备工作。从写生到构图,从画面氛围的营造到人物的刻画以及道具的安排,每个方面都精益求精,力求每完成一件作品就长一分笔力,完善一分风格。2009年11月,中国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等单位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灵感高原――全国美术作品展”。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以青藏高原为创作背景的美术作品展览。罗敏为参加展览进行了精心准备,先后三次更换创作题材,最终把参展作品确定为《来自日喀则的祝福》。画中,4排共37名藏族孩子身着校服、戴着红领巾正在观看节目,37张活泼可爱的笑脸表情迥异,栩栩如生。作品表现新社会生活的角度十分巧妙,没有用丝毫笔墨去表现的地域特征,因此要体现作品的高原特色,只能在人物的表情上下工夫。为了画好这幅画,对每一张脸庞,罗敏都要事先在草稿纸上反复画小样,满意后再画到作品上。最终,完成这件作品画了100多张草图,前后用去近半年时间。

真诚朴实的军营情怀

清代工艺美术特点总结范文

党的十报告第六部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任务和要求,这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部署。从横向看,十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未来总体目标中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大建设的布局及报告中“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的表述,体现了党对于文化地位的高度认识,对文化引领作用的高度重视。在报告内容非常丰富、惜字如金的情况下,用22个字提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建设,也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中央对这个任务在文化建设乃至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作用的肯定。从纵向看,在2011年10月18日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中首次全面阐述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意义、要求、原则、任务之后,在十报告中,再次明确肯定地提出了建设传承体系的总体要求,使其成为全党工作的重要任务,成为全国人民的努力目标,更加重了这项任务的分量。

十报告无论是总结经验还是部署工作,都体现了一个重要的理论发展,即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三个方面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我们对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重要意义、根本要求、遵循原则、工作任务的理解和认识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从道路的角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可以归结为五大建设,而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是其中文化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正如十七届六中全会总结的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可以说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离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不可能找到正确的方向和持久的动力的。

2.从理论的角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品格,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自然不可能离开中国的文化土壤,而这块土壤又是丰厚肥沃的。引用十七届六中全会的阐述:在我国五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早就说过:从孔夫子到孙中山,这一份丰厚的遗产我们应该继承,中国共产党人正是把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与做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有机统一起来,才有思想,才有中国革命的成功,才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3.从制度的角度。创造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则是在理论指导和实践总结基础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规律性的认识和程序上的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含了文化在内的各方面制度。我们认识到,十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正是一个制度性的要求,是把传统文化传承这样一项重大任务用制度化来给予保障。我们对于体系建立的努力,一定要通过制度化来实现。

二、从工艺美术教育这个侧面,看传承体系建设的问题

从工艺美术教育这个侧面来看艺术教育与传统文化传承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几大类之中,传统手工艺是个大项,品类丰富,据潘鲁生统计,国家、省、市、县四级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有9个门类180多个品种,达8600余项。民间手工艺的传承,历史上始终是师徒制。

新中国成立之后,各地建立了一批工艺美术学校,开始了民间工艺美术传承的现代教育进程。1956年中央工艺美院建立,之后各地建立了多所工艺美校。这是工艺美术教育发展较好的时期。

1999年中央工艺美院合并进入清华大学,改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之前的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中原“工艺美术”二级学科被二级学科“艺术设计”代替。这一阶段包括清华美院和各地工美学校大多形成转型发展的局面。现代设计的各专业代替了传统的手工工艺专业,从名称、学科、专业建设、课程体系、人才培养到招生方式、考生意向和社会反应都背弃了原来的办学初衷。可以说在市场大潮的冲击下,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遇到了又一次低潮。这与当时手工艺低迷的市场遭遇和现代设计在市场上因需求成为宠儿(包括产品和人才)的实际大体符合。

应当看到,在这种潮流中也有坚守者、清醒者,如山东工艺学校改为山东工艺美院后,始终沿用工艺美术的院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服装学院等也还保留了工艺美术系。

随着2004年国家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兴起、中国经济发展、文化市场兴隆;2008年奥运会和2010年世博会等机会使世界关注中国,传统手工艺品又逐渐回到人们的视野中,受到追捧。特别是近年来,党和政府提出文化建设的重大命题,文化产业渐成支柱产业。民间收藏热和一批以民间手工艺为基础的企业的成功(湘绣、紫砂等),使民间手工艺的传承、人才的培养又受到大家重视。

2012年教育部再次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在艺术门类一级学科“设计学”下,恢复了“工艺美术”二级学科。

当前工艺美术教育存在喜忧同在的情况,一方面,一批学校开展了工美人才培养,据我们初步调查,目前开设工艺美术类、民间工艺类高等教育的学校大约有20所,分为三类,一类是清华大学等综合性院校(7所左右),第二类是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北京服装学院等艺术院校(6所左右),还有一类是职业院校,含公办和民办,如湖南湘绣学院等(5所左右)。另一方面,不少非遗项目仍面临人亡艺绝的危险,急待解决传承人培养问题。

北京城市学院2012年创办了“首都文化艺术学院”,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方向,已经招生、开学。办学目标是培养有地方特色的,有一定文化基础和艺术素养的,手工技艺扎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继承者,从中能产生有文化、能设计、会制作的真正的传承人。当然,能培养出大师级传承人是更高的目标。我们在机制上采取校企合作,校业合作,与北京工美总公司及玉雕厂、牙雕厂、服装厂合作,与工美行业协会、民间艺术家协会合作。通识教育由学校进行,聘请高水平专家、专业教师授课。技能培养采取合作模式,实训基地建在工美技校和工厂、工作室。聘请工美大师等拜师带徒,探索一条传承人培养与学历教育结合、人文教育与技能养成结合、构思设计与手工技艺结合、专家教育与大师培养结合、课堂学习与一线实训结合的路径。力图探索一条传统文化传承的教育模式,为建设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出力。

三、关于工美教育在建立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中作用的几点建议

(一)需要对工美传承与教育的现实状况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有必要组织一次深入一点的调研,进行相关的调查和分析。建议有关部门或协会组织这项调研。

(二)通过研究对传承体系的理念和要求进行理论思考和梳理。如传承必要性,什么是优秀传统文化,怎样有效传承,教育与传承的关系,传承体系的内涵和要求,传承体系的架构和组成,传承体系的建立、发展的环境条件和规律,传承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建设途径、措施、评价标准等都需要进一步研究。通过深入思考,使传承体系建设形成观念、认识的引领和理论的支撑。

(三)对传承体系建设进行实践探索。说探索是因为体系建设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一日之功,不能理想化,甘于寂寞,不计名利,从点到面,星火燎原。建议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教育的专业委员会,联合起有志者,形成实践的点、线、面,为形成体系做实际努力。我们实践探索即从传承人培养与教育结合的模式探索开始,通过对传承与教育、学历与师承、文化与技艺、设计与手工等方面的关系的探讨和实践,与通过建立大师工作室,开展中职、高职、本科打通培养。为专业人才和重要技艺的传承做实际工作,避免人亡艺绝的悲剧。

  • 下一篇:工艺美术概念范例(3篇)
    上一篇:小学生书信作文(整理3篇)
    相关文章
    1.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特色范例(3篇)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特色范文关键词:一体两翼;脑力激荡;专项技能;系统写作;文类训练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7-0089-02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基础写..

      daniel 0 2024-06-25 14:32:12

    2. 清代名人轶事范例(3篇)

      清代名人轶事范文张伯驹谦虚道:“多少有一点,不过大都不在这里。”“没关系,随便看一看就好。我这个人,革命几十年,对古书古画却一直有所偏爱,也爱瞎写几笔。有时间我们可以好好..

      daniel 0 2024-06-25 14:00:12

    3. 元代工艺美术风格特点范例(3篇)

      元代工艺美术风格特点范文(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安徽芜湖241000)摘要:徽州木雕、砖雕、石雕是珍贵的中华民族地域图形设计文化遗产.砖雕起源于战国花砖与秦砖汉瓦上的图纹.在..

      daniel 0 2024-06-25 13:28:12

    4. 神经病学重点总结范例(3篇)

      神经病学重点总结范文  外科医生实习工作总结1  (一)学科特点  就其研究范围来说,神经外科主要研究对象是中枢神经系统,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解剖..

      daniel 0 2024-06-25 12:56:12

    5. 电气自动化专业的知识范例(3篇)

      电气自动化专业的知识范文【关键词】电气自动化;应用型人才;本科;培养方案电气自动化类专业是机电类专业体系中的一个重要专业分支,是一项应用型专业课程。随着国家对应用型专..

      daniel 0 2024-06-25 12:24:12

    6. 设计美学的认识范例(3篇)

      设计美学的认识范文[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文化素养;缺失一、文化素养及其意义文化在汉语中是“人文教化”的简称。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中称,“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

      daniel 0 2024-06-25 11:52:12

    7.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范例(3篇)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范文【关键词】CAS理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环境;对策理念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经济界普遍认为中小企业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角之一。..

      daniel 0 2024-06-25 11:20:12

    8. 高风险贸易业务范例(3篇)

      高风险贸易业务范文【关键词】国际贸易融资;重要性;融资方式;担保0引言伴随经济全球化浪潮的袭来,使得我国银行业、对外贸易业务的竞争日益加剧,而国际贸易融资因其特有的优势,已..

      daniel 0 2024-06-25 10:5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