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建设调研范例(3篇)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范文篇1
近年来,尤其是“十二五”期间,各级政府及其文广新闻职能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及省、市委相关会议精神,紧扣文化强县建设工作任务,以满足全县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认真履行职责,扎实开展工作,成功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惠民活动不断丰富,“千场戏剧进农村”、“万场电影进农村”、“天天演”等文化惠民活动深入人心;积极打造节庆活动品牌,逐步形成了一镇一节、一乡一品的节庆文化品牌。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队伍建设有待加快
近几年,县级公益性事业单位群文干部中,老同志逐渐退休,年轻人陆续进入文化队伍行业,群文专业人才青黄不接。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优秀的文化事业人才难以脱颖而出,从事文化事业高端人才匮缺。从乡镇层面来看,一批老文化站长的退休,新的文化站长基本上不是艺术院校科班出身,大多为过渡岗位,更换频率非常高。他们不仅身兼数职、专干不专用,而且文化业务欠缺、文化热情不高。从村级层面来看,村级文体管理人员队伍刚建立,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村级文体管理人员文化程度低,业务素质普遍不高,服务能力较差。
(二)配套设施建设滞后
大多数乡镇的综合文化站、乡镇文化室和图书馆是用老办公楼、弃用的校舍或租借用乡镇所在村办公楼创建的;部分村的基层文化馆和农家书屋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创建,面积狭小,设施陈旧,布局先天不足,不便于群众使用,违背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便利性、均等性原则。虽然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但相关配套措施滞后,不少基础设施存在挤占、挪用、空置等不良现象。
(三)经费投入相对不足
2014年,宁海县公共文化事业费支出5719万元,仅占地方财政支出38亿元的1.49%,虽然逐年增长,但比重还是偏低,与其他民生投入相比相形见绌。从人均公共文化事业费投入来看,按照2013年全省公布的评估数据,宁海、鄞州和北仑分别是95.33元/人、194.20元/人和275.31元/人,宁海县与市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先进地区相比差距较大。
(四)服务效能仍需提高
农村公共文化设施供给大多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缺少自下而上的过程,导致政府提供的与群众需要的出现错位。“喂食”型文化活动难以满足不同年龄层次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农村文化阵地的宣传、教育、辅导的功能有待进一步发挥。公共文化设施在利用上存在不均衡性,休闲公园和室外活动场所的利用率相对较高,而图书室、文体活动室等文化场地活动人员较少。
(五)服务均等化程度不高
从城乡看,农村、社区基层公共文化资源仍然比较匮乏。从区域看,偏远农村落后于近郊区农村。从群体看,当前针对老人、少年儿童、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的公共文化资源普遍偏少。文化骨干队伍虽多,但形式创新不够。目前乡村文化活动的载体比较单一,大多以电影、戏曲、广场舞为主,主要的对象是中老年人,缺乏以年轻人为对象的主题活动。
二、建议意见
(一)优化人才队伍结构
进一步完善文化队伍建设规划,落实健全机构编制、待遇保障、继续教育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加快造就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刚性规定乡镇(街道)文化站编制数,配齐配足并确保在职在岗,完善乡镇(街道)文化干部招聘准入机制,引入真正具有艺术院校学习经历、专业文化特长的人才,规范村级文体管理人员选聘制度,逐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为从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人员发放津补贴,鼓励他们扎根乡村,稳定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增加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人员编制,鼓励市县文化工作者到乡镇挂职任职。积极培养引进高端人才,加大对有突出贡献人才奖励力度,培养名家大师,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文化发展的品质。扶持、壮大文化志愿者和群众文化活动积极分子队伍。将乡村文化志愿服务岗位纳入“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计划,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从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发挥乡土文化能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作用。推进乡村文化辅导队伍建设,重点调动乡村文化爱好者的积极性,培养其成为乡村文化活动的辅导员。
(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在村(社)层面,要根据各自实际和群众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文化服务,探索建立基层文化设施长效管理运行机制,充分有效地发挥文化设施的应有功能。继续推进公共文化阵地创建,做好2015年市级示范项目和文化示范村创建工作,提高和完善乡镇文化站、基层文化宫、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设备建管用水平。充分利用现有公共设施,统筹建设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配套建设群众文化活动场地。坚持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健全设施运行管理和服务标准,规范服务项目和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水平。
(三)加大专项资金投入
建议尽快出台《宁海县文化公共事业发展扶持办法》,建立稳定的公共文化投入保障机制。按照国家要求,每年文化事业费增幅要高于当年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不断提高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要结合文化部门工作实际,加大对业务经费的投入,支持各类公益性业务的开展。对群众文化活动所需设备的添置与更新进行适当的财政补助,尤其要对基础较差、财政较弱的乡镇进行适当的倾斜。探索多元化的公共文化投入机制,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文化领域。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通过委托或招投标等方式吸引有实力的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公共文化设施的运营,鼓励社会资本兴办或捐赠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事业。鼓励乡镇成立理事会制度,欢迎各级商会、乡贤加入到理事会中来,以冠名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四)创新社会服务管理
建立由宣传部、文化、发改、财政、编办、建设、科技等部门参加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宁海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研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长效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考核、激励、问责和监督机制。建议在年底综合绩效考核中,加大对乡镇(街道)和相关部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考核权重。
完善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监督机制和效率,建立健全完善的监督组织构架、规范有序的监督程序、专业化和有责任感的文化工作队伍以及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的高效率服务一体化平台。要加强民意调查和实地调研,确保调研情况与数据能实实在在地反映当地农村群众的需要。搭建宁海县公共文化服务电子商务平台,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鼓励引导民间和社会资本参与文化建设,努力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市场和个人共同参与建设的新格局。加强文化扶贫,把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谋划实施重大项目,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机构组建理事会,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构建监督检查网络体系。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范文
农村廉政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很多农村地区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大多是老人和儿童留守在农村,造成了农村群众对廉政文化建设漠不关心的现状,再加上农村文化设施落后、工作力量薄弱等因素,严重制约了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发展。
主观因素。一是意识偏差。少数领导干部认为廉政文化建设没有硬指标,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更有甚者,认为开展廉政文化建设,会让群众误会干部不廉洁,有违纪违法的嫌疑,干部脸上无光,工作不好开展;二是观念模糊。部分农村党员干部不清楚廉政文化建设抓什么、怎么抓,还有个别同志认为当前农村工作的重心是抓发展、抓经济,而不需要花钱费力去搞“务虚不务实”的廉政文化。
客观因素。一是资金缺乏。由于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基层在廉政文化建设中的投入不足,致使活动所需的财力、物力、人力得不到保障,影响了基层廉政文化的发展,加之缺少社会力量和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始终是上面热、下面冷;二是机制不健全。目前廉政文化建设的推动格局僵化,仍然套用纪委牵头、部门齐抓共管模式,纪委的组织协调缺乏刚性机制保障,显得苍白无力,部门的职责任务缺乏具体规范约束,往往名存实亡。很多情况下处于纪委“单打鼓、独划船”的尴尬状态;三是方式缺新。当前许多地方仍习惯于开大会、作报告、树典型等老载体、老套路,存在“运动式”、“阵热式”倾向。要么上头风声紧了抓一阵,要么为创特色抓一阵,要么为造声势抓一阵,兴奋期一过,又复归平静。这种方式很难得到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支持。
推进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对策措施
只有真正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的长效机制,才能让廉政文化似星星之火在广大农村燎原。
一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建设廉政文化,首先必须要高度统一思想。各级各部门的“一把手”要真正认识到建设廉政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切实把农村廉政文化建设当作反腐倡廉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摆上议事日程。
二是加强宣传,深化理解。古人云,要使人知其然,首先必须让人知其所以然。开展廉政文化进农村活动,首先要让农村党员干部群众明白什么是廉政文化,理解“廉政文化进农村”的目的和意义,理解先进的廉政文化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三是保障经费,加大投入。要建立畅通的筹资渠道,在加快村级经济发展来解决资金来源的基础上,可采取多种筹资方法,来保障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开展。与此同时,还必须保证充足的人员力量,各部门、单位都要有专人负责、有专门班子抓。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群众;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C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1-0084-02
1研究背景
文化部曾提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条件。基层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建设体现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基层文化。
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在提高群众文化层次和政治素质的作用不可忽视。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构建起与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体系、知识体系、生活方式,使经济的发展植根于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深厚基础上,其中心环节是提高人的素质,离开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不可思议的。
经过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各级财政部关心支持农村文化建设,不断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是,在取得不少成就的同时,目前我国基层文化建设,特别是农村文化建设,总体上仍是个薄弱环节,严重滞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总体上还不相适应。文化不能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这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文化滞差”现象。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也不例外,基层文化建设更是当今文化事业链带中的薄弱环节。在部分农村,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生活还很贫乏。而且,文化的真空地带是没有的,健康的文化活动开展不起来,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就会在这里徘徊。文化式微,则经济不兴,扼住当地社会的发展命脉。曾在全国各地传播、漫延,给社会、给人民造成极大危害,许多无辜的生命成为的牺牲品。这一桩桩惨痛的教训都说明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不去占领阵地,反动的、迷信的、腐朽的文化就会乘虚而人。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2研究方法和假设
本次调查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结合――调查问卷与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在五个地点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76份,从中抽取100份进行统计与分析,调查范围为四省市部分农村,部分资料来自于村民讲述、官方资料等。
3影响农村文化建设的相关因素分析
从问卷反映的问题看,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着资金投入不足,文化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农民文化活动和文化内容相对贫乏,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文化体制以及文化机制不顺不活,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等问题。农村文化建设相对落后的现状已经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也不能适应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要求。
一直以来,基层党委、政府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活跃农村文化,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与建设新农村的要求相比较,还存在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4中央和地方领导政策与其具体实施对精神文明建设影响分析
(1)有关职能部门对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研究不够。农民文化消费群体结构、消费观念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但文化部门对农民文化需求的研究却显得滞后。大部分地方只是在年节期间开展一些活动,完成上级布置下来的任务。群众参与率低。
(2)各级对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升华。由于某些领导往往只重视“经济发展”、“招商引资”的考核和拥有一票否决权的工作,不少地方领导对于农民文化需求状况认识不足,存有偏见,认为农民文化需求不高,文化工作、农民文化艺人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
(3)投入不足导致农村文化阵地脆弱。中央关于“各级政府的文化投入不低于财政支出的1%”的规定难以落实,造成农村文化事业严重“贫血”。曾经深受农民欢迎的农村广播系统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绝大多数已经瓦解,个别村广播虽然存在,但也基本上是“聋子的耳朵”。
5乡镇自身对精神文明建设影响分析
(1)乡镇文化专干“不专”,农村“艺人”得不到发挥,影响工作效果。乡镇文化站是最基层的文化事业单位,但缺乏相应的人员编制和经费预算,工资待遇和工作经费得不到妥善解决。由于乡镇机构改革,人员精简,文化专干不专职,农村文化艺人得不到培养和发挥,在精力上、时间上都不能有效地投入到文化工作中。由于缺乏必要的组织指导,农村文化工作有进一步萎缩的可能。
(2)农民的文化自觉性不强。
平日里农民除了看电视,少有其它文化娱乐活动,缺少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不良文化抬头并滋生蔓延,传统陋习根深蒂固,农村不和谐因素增加。一方面由于文化生活缺乏,现阶段一些农民以打对调、赌牌、喝酒打发日子,给农村带来不稳定因素。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愚昧迷信活动抬头。有些农民则求神拜佛,热衷于封建迷信活动,腐朽思想蔓延。
6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建议
6.1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应坚持的原则
农村文化建设具有公益性和服务性特点,应坚持以下原则:(1)服务农村原则。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把服从、服务于发展农村经济的“第一要务”作为基准点。(2)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从农村实际和农民需要出发,切不可搞“一刀切”。(3)社会效益优先原则。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促进精神文化生产的第一目的是追求社会效益而不是经济效益,要大力宣传和扶持具有较强思想性和较高审美价值、社会效益好的精神文化产品;坚决取缔思想性和审美价值差、社会效益不好的精神文化产品。(4)创新原则。农村形式的发展快速多变。新科技成果不断介入生产、工作领域。文化互相渗透,外来文化和城市文化不断深入农村,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社会结构在发展变化,坚持创新原则十分必要。
6.2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要有适应农村文化需求的政策和规划导向
当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反映农民生活,为农民所喜爱的文化艺术产品少之又少。有关部门应该制定优惠政策,对从事此类文艺产品生产的予以必要的倾斜,如对在农村进行演出的团体,或以农民为服务对象的文艺作品生产在税收方面给予减免。同时,通过奖项设定等调控手段,如通过评选“当代农民最喜爱的歌曲、电视剧、艺术家”等活动,鼓励农村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每年开展几次农村文艺的调演。
6.3改革和调整乡镇文化管理体制,扩大行政村文化机构职能的设立
必须尊重和适应农民文化需求的新变化,进一步革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健全文化市场体系,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要转变文化工作仅仅依靠宣传文化部门来办的观念,积极引导科技、教育、卫生、广播、政法等部门广泛参与基层文化建设活动。要改变文化活动单纯搞娱乐的做法,将知识性、教育性有机地融为一体,通过举办科技讲座、科普展览、田头恳谈、道德论坛、法制讲座、实用技术培训等多种新颖有效的形式,改单向灌输为互动参与,牢牢吸引农民。
6.4调整投资方向,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当前,发展农村文化的主要责任是县、乡、村三级。但大多数县、乡目前基本上是“吃财政饭”。期待中央和省级政府能研究如何在现有的财税体制下,通过必要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转移支付”解决农村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各级政府对农村文化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每年有计划地办一些农民真正得实惠的文化项目。在资金分配上,对到农村演出场次达一定数量的演艺团体实行以奖代拨,避免撒胡椒面的做法。
6.5建设高素质的农村文化人才队伍
农村各种文艺骨干和基层文艺表演团体是繁荣广大农村文化的重要载体,维持着最基层的文化演出市场。因此,一要切实加强对乡、村文化队伍的教育培训,积极培养农民文化骨干,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稳定和发展专兼结合的农村文化人才队伍,为农村群众文化活动造就更多更优秀的文艺骨干力量,逐步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以巩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二要大力发展壮大农村基层文艺表演团体,这是繁荣广大农村文化的重要载体,要积极贯彻落实文化部关于发展壮大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有关政策措施,大力支持、扶持农村各种民间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发展,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文化表演话动,繁荣农村文化市场,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三要稳定和充实农村文化工作队伍,着力培养文化人才,鼓励和吸引优秀人才到基层文化机构工作。切实帮助和解决基层文化工作人员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逐步建立和完善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和科学合理的人事管理制度。
6.6加强引导。培育农民的文化自觉
随着农村物质生活不断提高,农民在文化需求方面也产生巨大变化,政府应与时俱进地改变相关政策,积极引导农民成为农村文化建设主体,才能更好地创造出更多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形式,最大限度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针对农民生产生活的特点,利用传统节日和农闲时间,结合实际、形成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及节令假日特色,并为群众喜闻乐见,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基层文化恬动。组织开展庭院文化和民间体育、艺术比赛,引导、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讴歌农村巨大变化、反映农民真实生活和情感,深受广大农民喜爱的文艺作品来。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室、图书室等,支持农民群众兴办农民书社、农村文化沙龙等群众组织,大力扶持民间职业剧团和农村业余剧团,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促进农民自办文化的健康发展。大力普及科技知识,引导农民认清封建迷信的实质和危害,抵制各种封建迷信活动,积极引导、民办公助、税收优惠、培训骨干、表彰奖励等方式,促进农民自办文化的健康发展。
6.7鼓励社会力量兴建农村公益文化设施和提供文化服务
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不能仅仅依靠政府投入。各级政府应转变观念,拓宽思路,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兴办农村文化事业或捐助公益性文化事业,逐渐建立起多渠道的农村文化建设投资的新体制。
7结语
在这次实地调查中,我们几个成员深刻地感受到目前我国农村精神文化的建设的滞后,感受到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缺乏,感受到他们对充实生活的渴望。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刻不容缓!同时我们相信,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随着政府的足够重视以及农民自身的努力,农村的精神文化面貌将会焕然一新!
-
关于体育教学的课题范例(3篇)
关于体育教学的课题范文1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类课程主体性教学存在的问题一是就高等教育主体性教学现有成果看,比较分散。目前相关成果主要集中在德育、英语等学科,而对于教师教..
-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范例(3篇)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范文篇1关键词:机电一体化;问题;改革措施长期以来机电一体化教学一直承袭着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这给该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发挥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此,要改..
-
农村学校工作总结范例(3篇)
农村学校工作总结范文关键词:福建省;农村师资;教师流动师资合理流动是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然而,农村师资超常量外流严重削弱了农村中小学的师资力量,成..
-
高等教育概念的历史演变范例(3篇)
高等教育概念的历史演变范文篇1程网易和中国网络电视台等视频网站上向全国公众免费播出,这是教育部准备在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的中国大学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中的首..
-
浅谈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范例(3篇
浅谈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范文篇1关键词:语文教学多媒体技术应用多媒体技术具有集声音、图像和视频为一体的特点,将其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之中,能更加直观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激..
-
创客活动总结范例(3篇)
创客活动总结范文创新主要使用新资源方面,随着手套、围巾、口罩、干果在我们超市的热销,提高了创收,让我们在创新上有了新的开扩点,有了新想法、新思路。以下是和大家分享的汽..
-
创客教育内涵范例(3篇)
创客教育内涵范文关键词:文化建设;内涵;发展学校发展有多种表现,主要表现为教学资源的集聚、规模的扩张、结构的改善、质量的提升以及效益的提高,归结起来不外乎内涵式发展和外..
-
创客培训总结范例(3篇)
创客培训总结范文作为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并在歌舞团工作的一名专业舞蹈演员,王菁具备很优秀的舞蹈功底,也可以随时找到和她一样水准极高的舞蹈老师。所以她觉得,有这样专业的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