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传统文化范例(3篇)
我国的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企业文化建设借鉴
企业文化是企业精神的象征,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塑造企业良好的形象,协调和统一企业内各工作人员的工作,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必须与企业所在地的文化相适应。我国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我国加强对企业的文化建设,离不开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国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维度激励的导向力、渗透力和约束力有着显著的影响。本文着重探讨了传统文化在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借鉴意义。
1.传统文化以人为本,重视人的积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以人为本的倾向,在“人”和“物”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文化往往表现出“重人轻物”的价值取向。正如孔子所言“天地之性人为贵”,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的生命和价值,将人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并认为其他一切的活动和创造只有在为了人的时候才具有价值和意义。受到这一观念的影响,中国的统治者历来重视人才,而且也经常提倡民本思想。现在企业文化管理的核心也是人,建设企业文化的最终目的,就是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价值,这与传统文化的人本思想极其吻合。我国企业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掘传统文化在这一方面有价值的东西,为企业文化建设服务。
2.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重视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中和中庸,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统一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中国人追求人际和谐、家庭和谐以及国家和民族和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是最崇高的理想和最美好的境界。和谐的价值取向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的始终。这一理念,与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所追求的和谐共存思想不谋而合。因此,我国企业在加强自身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吸收和借鉴传统文化中相应的有益部分,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灌输以和为贵的思想,并将这一理念纳入企业管理中,创造一种和谐的环境和氛围。要求企业加强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和谐,提倡互帮互助,坦诚相待,团结协作,亲密无间的关系,让企业内部产生荣辱与共的协作精神,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从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中国传统文化重视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正如《周易》中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国传统文化重视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论语》中也强调“志士仁人,不可以不弘毅”。这种刚健有为、积极进取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奋发图强,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企业作为一种以盈利为目的的市场主体,要想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获取有利地位,必须积极进取,增强自身竞争力。我国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理应以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来鞭策自己,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只有具备了这种精神,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有利地位和竞争优势,才能逐渐发展壮大并获得越来越多的利润。
4.中国传统文化提倡重义轻利的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着重义轻利的思想,这一思想倡导人们不能一味追求物质利益,而且重视仁义和道德,而且强调仁义道德比物质利益更重要。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们在追求物质财富的过程中,不能忘掉“义”和“道”。运用这一思想对企业进行文化激励,会产生积极的效果,这会促使员工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时候,不见利忘利,不择手段的谋取私利,这有利于企业建立和谐的企业氛围,同时也有利于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和员工价值的最大化。这也启示我国的企业领导者要适当地采用道义激励,而不能一味地用物质激励员工,否则会让员工形成重利轻义的不良思想。
5.中国传统文化重视诚信
诚信是市场经济并不相违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更应该讲诚信。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诚信,一诺千金、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等典故源远流长,儒家认为:“在心为德,施之为行”。无德即无行。孔子认为“德”的基本内容是仁义,“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诚之。”从短期看,企业遵守诚信未必能给其带来实际利益,然而从长远看,只有严守商业道德,在经营活动中讲求诚信的企业才能获得赢得别人的信赖,占领更有利的市场优势,获得更好的发展。建立一种诚信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产生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企业不讲诚信,不仅不能长久发展下去,而且还会给他人、社会和国家带来严重的危害。
6.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厚德载物的兼容精神
《周易》中讲过:“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说的是人要有大地一般宽广的胸襟,以承载万物,兼收并蓄。中华民族在漫长的五千年的文明历程中,逐渐形成这一厚德载物的兼容精神,养成了包容万物、落落大方的气魄。我们在建设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也要吸收和借鉴传统文化中这一厚德载物的精神,对传统文化要厚德载物,对社会要厚德载物,对企业员工要厚德载物。这样才能形成一种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让广大员工更加热爱这个集体,更加能够全身心投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
7.总结
在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如果忽视了本地本民族的文化,势必难以形成适合自身的企业文化。我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充分吸收和借鉴传统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对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会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我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重视人的积极作用,强调天人合一,重视和谐,重视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提倡重义轻利的思想,重视诚信,提倡厚德载物的兼容精神。这些都能够为我国企业文化建设提供有益借鉴。当然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极其丰富,能够吸收和借鉴的东西还远非如此,广大企业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努力发掘传统文化的价值。
参考文献:
我国的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性质民间性
前言
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不仅有融合性较强的中原文化形态,而且还有各少数民族特有的多元文化形态,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灿烂文化体系,这是我国56个民族共同缔造的结果。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各民族历史实践的产物、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区域化的不断扩大,少数民族也逐渐走进整个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而带来的问题也接踵而至,其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则面临时展的挑战,是继续传承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和要求,还是与时俱进,顺应发展的要求,大胆创新,寻找新的出路。本文根据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状和前人研究的成果,旨在分析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性质。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性质分析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性质及传承和保护必要性分析。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指我国主体民族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是各少数民族世代相传,具有民族特点的各种体育活动的总称。它的内容丰富多彩,历史悠久。性质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属性和特质。是同类事物所共有的,也是区别他类事物的依据之一。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性质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也具有自己的文化特征,我国少数民族大多地处边远落后地域,自然条件、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并受到中原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综观中国传统文化,它不是单一的、孤立的,而是我国众多民族文化大融合的产物。从地域性和民族根源性来看,华夏的中原文化是其主流,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北方草原地区的“北岳文化”和“游牧文化”,东北黑水白山的“满洲文化”,则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各少数民族的影响是巨大和深远的。而各个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彰显本民族的文化特征和生活习惯,它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各个民族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人文特点等因素融合而成的。然而,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生活情趣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部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逐渐被人们淡忘、失传,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合理定位,以及在生活现代化的今天如何普及和推广,继承和弘扬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就更具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尤其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热潮中。搞好少数民族团结是很重要的一项举措。通过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能有效调解、缓和人际关系冲突与矛盾,促进民族团结。
综上所述,我们根据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特有的特征,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性质归纳为民间性、同族性和自发性。
民间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形成是在体育活动形式中升华出来的一种意识文化,进而融入整个本民族的文化主流,随着历史的车轮,注入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大熔炉,形成一种传承的民族文化形式,深深地扎根于各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并在传承的过程中体现自身的文化价值。由于我国少数民族大都没有统一的文字,所以教育的手段主要靠言传和身教,大都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模仿学习。这种模仿是生产生活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是民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需要说明的是生活方式对民族体育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譬如,主要分布在乌苏里江和黑龙江流域的赫哲族,从事渔业生产,在长期的生产斗争中,赫哲族人民积累了丰富的捕鱼经验。人们对各种鱼类的习性十分熟悉,捕鱼的手段是用鱼叉去叉,往往百发百中。为了,让下一代能熟练地掌握叉鱼的生产技术,家长就教他们学习叉草球,这就演化成了一项富于乐趣的传统体育活动,同时又能学习生产技能。叉草球运动的方法是一手握鱼叉,一手把草球扔在地上使其向前滚动,象征着鱼儿在水中游动,这时迅速掷出鱼叉,一人叉一次,轮流进行,数轮以后,以叉中次数最多者为优胜。当小孩子的叉球技术十分熟练的时候,家长便带他们到江河中去叉鱼③。新疆哈萨克、克尔克孜、塔吉克、蒙古等民族都以畜牧业为主,马成了他们主要生产、生活的工具。由此产生了与马有关的体育项目。如:赛马、刁羊、骑射、马上角力、姑娘追、飞马拾银等项目。被誉为“沙漠之舟”的骆驼,历来是漠北少数民族载货物和骑乘的工具。由此产生了“赛骆驼”运动。这些形式多样、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族体育活动一直沿袭至今。
同族性,是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民旅之间的民族性、认同感和集体荣誉感。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5个少数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所谓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民族性是指:除汉族外55个少数民族的体育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民族群体共有的,并区别于其他民族体育文化的特征。文化学理论认为:文化具有民族性是任何文化的共性所在,如珍珠球运动是满族的一项传统游戏项目,又称“采珍珠”,满语“尼楚赫”;板鞋舞、板鞋竞技是壮族民问传统体育项目,起源于明代:还有傣族的孔雀拳;白族的霸王鞭等,都反映出了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显著的民族特性。由于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加之地域性和民族性等基本特性,使其成为培养民族认同感和民族精神的有效形式。认同感是使人们聚合在一个群众中的情感,是一种其成员对某些人比另一些人感到更亲近的情感。认同感的形成是在伦理观念、价值观念相同的同一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就起着使本群体、本民族认同的作用,并能增强内部的亲近感。许多少数民族都通过民族体育活动增强这种认同感,并从孩提时代开始就这样做了。如白族的人拉人拔河、苗族的接龙舞等运动,在运动中往往需要许多人参与和协作,儿童在活动中能结识许许多多的小伙伴,并养成与众多小伙伴友好相处的习惯,从而培养儿童的协调关系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认识得到加强,也对增强认同感起着重要作用。
民族文化认同对于维系一个民族形成稳定的民族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少数民族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具有全民性的特征,尤其是全民信教的民族,通常以、节日祭祀活动等形式来加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特殊性往往是由民族特点所决定的,这些特点包括居住的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民族心理素质、等因素以及各种
因索的互相交织,反映了一个民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生活轨迹。在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形成要素中,民族认同是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特征。因为在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发展变化的过程中,虽然民族文化认同也随着其他要素而发生变化。但这种变化则会发生民族分化或者与其他民族融合。民族认同的差别,是区别民族体育文化的重要标志。民族认同是促进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发展最基本的族体维系力量。从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历程来看,往往要经历一个体育文化的实践、族外体育文化的趋同、族内体育文化的认同、最后融合为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形式。
集体荣誉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各个少数民族也不例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具有培养这种集体荣誉感的功能。例如,舞龙、舞狮子、踩高跷、龙舟竞渡、斗牛、拔河、赛马等活动,多以村赛或部族为单位。参加比赛者除了进行激烈的竞争外,还表现出了集体荣誉感。在这类富有竞赛性的活动中,集体内各成员相互配合和协作,往往是取得胜利的关键。即使旁观者也都难以作为局外人,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进入角色,为自己的集体欢呼鼓劲或沮丧惋惜。这种将个人荣誉和集体荣誉融为一体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对培养民族精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自发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受地域条件的制约,受自然环境的限制,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只能以嬉戏、娱乐的形式延续。例如:青海牧区的“抱沙包”,藏族的骑“牦牛”,朝鲜族和苗族的“荡秋千”,青海土族的“轮子秋、拔腰”等。根据上世纪80年代由中国体育博物馆和原国家体委文史委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的全国性的调查,中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达970余种,但大多数项目都是自娱自乐的项目,缺乏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虽然有一部分项目有一定的竞争意识,但从本质上没有超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自发性的缺陷,少数民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自发地从生产生活的劳动中逐渐演变出自己的以嬉戏、娱乐等形式的体育运动项目,竞技成分较淡。不同的民族自发形成有自己特色的体育项目,分别代表不同的民族文化,如以我国南方(包括西南、中南和东南地区)为代表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就属于山地体育文化的类型:我国西北地区和内蒙古部分农村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就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村体育文化类型;生活在我国青藏高原地区的藏、门巴、珞巴等少数民族的体育文化就属于高原体育文化的类型:分布在我围的内蒙古、新疆、青海、等牧区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大体上属于草原体育文化的类型等。
结语
我国的传统文化范文篇3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平面设计应用和结合
一、设计方面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形式、符号在世代传承中不断演化、再生。而文化的精髓也源远流长,不断得到继承和升华。
(一)传统吉祥符号
中国传统吉祥符号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传承与发扬它,把其精神元素融人现代企业形象设计之中,必定会使企业形象设计更具文化性与社会性。中国几千年传统吉祥图案及纹样经逐步挖掘、变化和改造成为中国企业形象标志,有方胜、云纹、如意纹、回纹、水纹、太极八卦、中国结等。这些纹样内涵丰富、意义深远。中国联通的标志,就是由一种回环贯通的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盘长”(即中国结)演变而来的。取其“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之意。迂回往复的线条象征着现代通信网络,寓意信息社会中联通公司的通信事业井然有序,信达畅通。将这种吉祥寓意与现代信息时代的理念巧妙结合,使传统文化有了延续性,巧妙而不牵强,使我们的现代设计少了一些商业气,更多了一些文化气息和亲和力,在传达中达成了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设计作品与大众心理的对话。
(二)神韵的传承
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深层次的是在于神韵、内涵的传承。中国有5000年的文化,具有独特的审美哲学和审美情趣,这些文化随着具体事物通过视觉表现出来,如:国画、书法、易经、禅学、五行八卦等等。民间有剪纸、泥塑、木版年画等。在神韵传承中,设计师不直接引用符号而是将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意蕴、审美方式等综合之后,再形成独特的设计方法,达到与传统“神似”的目的。香港著名设计师靳球强之所以走向成功,源于他有一流的设计意识和头脑,以及在对中国文化精髓如古钱币、水墨文化、书法、儒家文化、民间文化等的深刻理解,加之早年受到的现代设计的影响,使他的设计作品传达出厚重的文化底蕴。他的设计将传统和现代融会贯通,神形俱佳。
(三)中国传统审美
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方式中强调精神的追求和意境的表现。意境包含生活形象的客观反映和艺术家情感理想的主观创造两个方面。艺术家通过有形物质世界的表现来追求大千世界的神韵。“境由心造”,在绘画、雕塑、建筑等各个方面都能够体现出艺术家创作过程中所强调的意境美和心理上的和谐美。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意境的美表现在人的创作和审美体验当中。唐代的王昌龄在《诗格》中就提出:诗有三境,即物境、情境和意境。意境作为美学和心理学的范畴与思维关系密切。人们崇尚意境之美,李泽厚在《“意境”杂谈》中说:“意境”是“意”“情”“理”与“境”“形”“神”的统一,是客观景物与主观情趣的统一。形与神是创造意境的前提。形指可视的形象,意境的产生依赖于形象,对于形象之外的联想也要依据可视的形象来刺激。神指艺术精神的更高境界,艺术品的传神之写照能够更好地表现出意境之美。形与神的统一始终是艺术家追求的目标。中国绘画艺术尤其重视意境美的表现,这是由中国传统思维形式决定的。中国自古以来注重表现自然美,表现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
二、传统文化在现代平面设计艺术中的应用
(一)构图方式
中国人向来追求中、全、和。所谓“中”,即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儒学表现的正是这种中正平和的大家气度,它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儒家思想为古代设计提供了设计的宗旨,阴阳五行思想为设计定下了具体的模式,如在建筑设计上强调等级体现,布局上富有层次感和对称性,在色彩上以黄色为至高无上等。这种注重系统规划的观念深入人心,在构图方式上多有体现。中线是一个表现,中线指以一条中心线自上而下贯穿整张画面的构图方式。在中国现代图形设计中,运用中线进行排版的作品大量可见,这与德国多运用上升的斜线进行排版的构图方式形成别有意味的对照。这种构图折射出“万事求中”观念对设计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对称也是一个表现,在西方古典美学中,“对称”被公认为美的一种因素。在中国民间美术的图案构成中以偶为美、两两相生的对称之美也是由来已久的,如年画、剪纸、风筝、脸谱等。
(二)表现方式
中规中矩的儒学与自由随意的道家导致了两种不同的中国古代工艺设计思想,两者对立补充,使得中国的设计思想有了完整的发展空间。正如等级森严、秩序井然的紫禁城与小桥流水、诗意盎然的江南园林能够和谐共生一样,道家清静无为的道德准则和封闭含蓄的文化特征形成了中国传统艺术总体上重意境、自然含蓄的特点,其朦朦胧胧、藏而不露、隐含寓意的艺术表现方式,为本土化图形设计注入了独特的精髓。
1.传统水墨方面
当代平面设计从中国传统绘画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如工笔画的线条、版画的色调等,然而水墨画的随意笔触和虚实关系更为现代设计所普遍借鉴,它的不规则性和渗透性与商业设计的严谨性巧妙而又奇特地结合在一起,显示出一种非凡的视觉力量。毛笔是有生命力的,水与墨是有灵性的,中国水墨画的表现形式和工具材料特质,如墨、绢、宣纸等决定了水墨画创作有一种不可逆性,笔蘸着墨与纸接触,一笔下去,不容修改,只有在充分放松的自由状态下才能真正进行创作。
2.传统文字方面
在现代图形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字进行图形创意的平面设计十分常见,可以说是最具本土化特征的一种表现形式。汉字的独特魅力在于它象形的字型和巧妙的结构,汉字中蕴涵着视觉表现的无限可能。如清代吉祥文字“黄金万两”利用字体结构的相似重复,把四个字连成一个图形,是现代字体标志的成功范例。
(三)色彩表现
中国传统色彩一方面受统治阶级制约,如皇宫寺院用黄、红色调,王府官宦用红、青、蓝等色,民舍只能用黑、灰、白等色;另一方面则不受限制地在民间蓬勃发展,呈现出五彩缤纷的面貌。在当代平面设计作品中依旧能感受到色彩表现上的朴素与浓艳、大俗与大雅的独特个性。朴素指的是现代设计中随处可见的黑白对比和素调子。简化色彩既可舒缓视觉疲劳,更能体现设计作品的典雅情调。浓艳主要指色彩搭配的对比关系。我国传统艺术用色的基本准则为五色,即黑、白、赤、青、黄。这五种色彩并置,效果十分强烈,在我国传统艺术中,无论是民间美术中的年画,还是宫廷的建筑构件等,都常用五色对比。这种养目的色彩在传统食品的包装设计中最为常见。
放眼世界,现在已是网络时代,地球也已变成一个村,我们的设计作品通过各种现代化的手段广泛而迅速地传播,我们的文化交流也就显得非常的频繁和有效。只有立足当代,深挖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的设计之路才会越走越宽,才会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张曼娟.《平面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导入》[J].《内蒙古艺术》,2006.
-
现代服务业概念范例(3篇)
现代服务业概念范文房地产业内绿色生态概念风行。绿色营销理论的核心是,企业营销活动应该是以人类的绿色消费为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营销活动,是实现公司赢利、消费者需求满足..
-
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范例(3篇)
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范文连日来,一种豪迈向上的民族精神在神州大地升腾激荡,一股爱国主义激情在亿万华夏儿女心中涌流。成千上万航天人以自己的智慧、心血和无私奉献共同铸就..
-
课程资源库的建设与使用范例(3篇)
课程资源库的建设与使用范文篇1关键词:资源库建设;共建共享;自主学习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教育信息化已成为中国教育的新常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的《教育信息化十年..
-
嫁接果树的技术范例(3篇)
嫁接果树的技术范文一、高换原则1.选择幼树壮树高换高接换种技术主要对象是不适应当地自然气候条件或缺乏市场竞争能力的品种、劣质低产树及密植封行梨园的技术改造。针对..
-
建筑工业化的核心问题范例(3篇)
建筑工业化的核心问题范文一、建筑企业成本核算的重要性在我国建筑企业实际发展的过程中,成本核算工作较为重要。主要因为在建筑企业施工期间,会耗费较多的人工费用与材料费..
-
建筑工业化发展趋势范例(3篇)
建筑工业化发展趋势范文篇1关键词:建筑业;发展现状;发展方向Abstract:sincethereformandopeningup,China'snationaleconomyinthefieldofallwalksoflifehaveexperiencedaproc..
-
计算机网络课程网络教学范例(3篇)
计算机网络课程网络教学范文篇1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78-02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社会对网..
-
绿色会计论文范例(3篇)
绿色会计论文范文篇1【关键词】绿色会计传统会计自然环境费用一、引言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的进步,我国工业化水平确实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丰富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