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农经济的地位范例(3篇)

daniel 0 2024-08-09

小农经济的地位范文篇1

关键词:城镇化;中小企业;农村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4-0050-02

城镇化是对于广大乡村地域而言的,有点类似于城市化的概念,实现农村地区城镇化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缩小城乡经济的差距并最终实现经济增长。而实现城镇化并不能从表面上把农村户口变成城镇户口入手,因为这样一来广大农民不仅失去了土地而且也没有工作,只会使得民生问题更加突出。只有中小企业的发展才是促进小城镇经济繁荣的动力,他们可以很好地促进农民的就业升级和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一、发展城镇经济

发展城镇经济要求政府引导好各类中小企业合理集聚实现规模效应,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努力实现生产与服务的有机结合。于此同时各个城镇要依托一个中心城市,实现中心城市与小城镇之间的密切的经济联系,实现经济互动和经济繁荣,打破中国长期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们的乡办企业已经打破了“农村―农业,城市―工业”的格局,而今天我们更要在此基础上打破了“农村―农民,城市―市民”的格局,这是发展农村经济的一个前提。

在发展小城镇经济的过程中,一定要从小城镇的自身条件出发,因地制宜,合理确定和培育适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特色的支柱产业与中小企业,将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农村经济的发展应与中小企业的发展紧密联系、相互作用,互相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是促进小城镇经济繁荣的动力,小城镇建设同时也是中小企业发展的依托。

现在发展农村经济还有一个优势便是农民创业现象更加广泛,通过对多个农村的中小企业的调查得知许多乡镇企业都是农民工回乡创业的,企业的大部分职工都是本镇的居民及周边村落的村民,这种特殊的地缘关系可以极大地增进企业的效益,更好地发展农村经济。

二、引导中小企业集聚,促进“规模效益”

一般农村是没有太多的资金去投资大企业的,所以基本就是通过小企业来摸索着前进,所以注意发展中小企业、合理引导中小工业区的工作就显得尤其重要了。分散的布局不利于节约耕地,也不利于各种生产要素产生聚集效应;同时分散的经营也难与其他统一的市场进行竞争。因此,只有依托某一中心工业区,促进周边地区的产业向“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的方向发展才是发展当代农村经济的要点。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发展乡镇经济必须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使之适当集中,连片发展。同时政府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坡地和荒地,充分利用和改造原来的镇村地面,尽量节约用地,加强对耕地的保护力度。把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吸引到其周围,减少公共设施的投入,改善外部环境。在当代趣味优势中交通等基础设施是重要的砝码,所以要完善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同时也要保证有充足的劳动力供应。

2.专业化生产,实现规模效应。中小企业集群是指同一产业的中小企业以及该产业的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的中小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根据规模效应的理论,我们可以知道在一定规模内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从而提高经济效益。通过建设工业区可以促进中小企业集群,可提高产业集中度,使同一产业及其供应商和相关产业的中小企业在地域上集聚,形成优势产业群,将大大提高产品开发能力,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和区域竞争优势,形成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集群内的中小企业还可以获得外部规模经济,增强区域经济整体实力。这样形成的工业区一方面使生产达到最佳规模,另外,促进企业之间的进一步联合,形成产业内适度集中、产业间充分竞争的格局。要完善中小企业组织结构,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

3.政策保障。建设小城镇,要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如各种基础设施等,当然在硬件设备上给予必要支持之外还要多实施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政府应根据企业的实际的合理的需要来给予更多的“软化”的帮助,如资金方面政府可以根据实际发展情况适时适当的增加用于发展小城镇和中小企业的资金投入,扩大资金使用方向,改变资金使用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4.构建特色产业。要繁荣农村经济,建设特殊产业是必经之路,只有建立自己的特色产业才能更好的实现品牌效应。各个企业可以合理结合本地区的特色资源来发展特色产业,要把特色产业发展与发展中小企业、农业产业化和市场体系建设相结合,培植以农产品加工、包装、营销为主的主导产业。城镇经济的发展必须根据自己经济特色产业,因势利导,发挥优势产业的作用,使产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互相推动。发展特色产业为农民建立专业市场窗口,提供市场信息,使农民能根据市场信息调节生产,保证产品能进入市场,从而解决初级产品出路问题。

5.构建绿色城镇体系,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是城镇居民和村民普遍关注的问题,企业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的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增长。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发展中小企业要特别强调保护生态环境,一方面,政府严格按照环保标准招商引资,对企业实行严格的监督管理。另一方面,企业在生产中要有环保配套设施,严格按照环保标准生产,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的统一,从而构建绿色城镇体系,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农村经济注意的问题

发展农村经济,最直接的手段就是发展第二、三产业。中小企业是发展农村经济中的主力军,是造就地方经济增长点的生力军。中小企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小城镇能否持续发展的支撑力量,是繁荣小城镇经济的关键,只有中小企业发展了,农村经济才是真正的发展。但是在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注意几个问题,如果稍不注意可能会事倍功半。

1.避免土地流转中的问题。在发展农村经济,吸收中小企业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土地流转的事情,但是我们要在土地流转时保持警惕,首先要确保农民的责任田地的本质不变,防止无地可种的农民成为新一代的无产阶级。其次在土地流转的同时,农民不仅要有土地的承包责任权,还要优先进入工业区工作的权利,切实避免农民无事可做的状态。最后,要本着农民资源的原则,而且要切忌土地被企业买断的现象,否则当农民坐吃山空后农民该干什么?

2.发展第二、三产业的同时更要夯实农业基础地位。农村的第二、三产业得到迅猛扩张的同时更要切实把握农业基础性地位不能动摇,使第一、二、三产业和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始终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守好18亿亩的底线是加快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农业处于经济链条的前端,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它为工业提供原材料的同时,又是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巨大市场。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发展,只顾局部利益而忽视全局利益,只顾在任政绩而忘了子孙后代都是大错特错的。只有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来审视农业和农业的基础地位,才能真正认识到农业的重要,才能真正重视并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才能真正的发展农村经济。

3.发展中小企业注意规模过大。一般来说中小企业集群可以扩大农村企业的数量和产值,还增加了就业人口,周边农村大量农民的涌入,不仅扩大了工业区的人口规模,使农村人口更加集中,并扩大了城镇规模,促进三农经济的发展壮大。但是大量人口向一个地方集中,我们必须要注意不规模经济的出现,即当城镇化扩张到一定规模以后,如果继续扩大规模,会导致经济效益下降。当我们调查了某些农村经济的时候发现许多地方的城镇化过于广泛,工作是很粗糙的,工业区的建设也过于笼统,造成了不规模经济的出现。

4.注意解决闲置人口的就业问题。发展农村经济必须要做一定的农业改革,因农业改革而出现的大量农业闲置人口往往是一个大问题。所以,在发展小城镇经济过程中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这样不仅也提供了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而且还可以使农村人口和农村中的非农产业向小城镇聚集,防止农村剩余劳动力盲目涌向大中城市,同时这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增加当地政府的财政收入。当然解决这些闲置人口的方法还有许多,但是似乎没有比发展中小企业的方法更有长期性的效果。比如,修筑必要的公共设施可以增加劳动力,可是这只能解决一定时间段的就业,不是长久之计,所以我们要大力地在一定范围内合理地发展中小企业和服务业等,解决就业问题。

5.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举。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东部沿海城市发展的历史给了我们一个个生动的例子,我们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必须要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并举。而政府也深刻的意识到了这个辩证统一的问题,基于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以环保促经济、以环保对危机的全新理念和机制为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内涵。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最直接的措施――城镇化更要加倍努力做好两者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何石龙.浅谈“土地流转”对发展农村经济及要注意的问题[EB/OL]..

小农经济的地位范文

【关键词】区位农业区位论现实意义

一、农业区位论评述

杜能在研究过程中采用的科学抽象法,即“孤立化”研究方法,并将数学方法引入经济研究,这对之后的经济学家产生了非常有益的影响;杜能从极差地租出发,建立了合理的农业集约化经营模型,不仅被广泛地应用于农业,而且也广泛地应用到工业和地区布局的研究中;杜能以从生产地到消费地之间的运输费用差异,建立了农业生产的空间差异模型,这一主导因素分析法成为区位研究的基本立足点。

二、农业区位论对中国农业发展的现实意义

(一)农业发展必须遵循农业区位论的空间法则

在特指的一定区域内,人类从事一切生存、发展的经济行为所创造的物质和非物质财富,视为区域经济。任何经济活动都发生在一定的区域内部,区域经济的产生离不开这样的几个客观基础:首先是区域间存在自然禀赋的差异。它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资源的稀缺性、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其次是区域空间距离的不可消除性。人类的经济活动离不开地域空间,有空间就有距离。既然要进行经济活动就会产生运动,产生位移,就要克服空间的距离限制,支付距离成本。即使是一切条件都均质的情况,距离的远近也会导致距离成本的不同。第三是经济活动的趋利性。任何经济活动都有谋求利益的目的。经济活动的趋利性在空间上表现为集聚经济或规模经济(效应)。在此基础上的经济活动都表现出一种空间上的客观规律,农业区位论的基本宗旨就是寻求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所表现的这种空间规律,也称为“空间法则”。它主要表现为:最低运输费用和最低生产成本,这是杜能提出的区位目标;最低的购买价格;最大市场区位和最大利润,最低运费和最低生产成本的区位不一定能保证取得最大利润,为了保证最大利润,必须寻求具有最大市场的区位,相应地要求最大的吸引范围和腹地,如中心城市的区位;最优地利用社会经济基础,以求获得最佳的生产、生活条件。由于这一基本“空间法则”与市场经济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内在要求具有一致性,因此,中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必须遵循农业区位论的基本宗旨。

(二)调整农业结构与区域农业生产力水平相一致

中国是一个以落后分散的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发展中国家,人多地少、可耕地面积尤其稀缺,这是基本国情,也是中国农业政策选择的基本出发点。按照农业区位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应当注意两方面的问题:第一、农业结构调整必须同生产力水平相一致。由于中国地域广阔,地区发展差异很大,生产力水平高低不一,对农业结构的要求也大相径庭,因此农业的结构调整一定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第二、农业结构调整必须因地制宜,使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符合国情,符合广大农村的实际情况。在农业集约化经营和农业产业化问题上,充分考虑各地区农业生产的区位选择,利用区位优势,调整农产品供给和贸易结构,推进农业发展[2]。如在东部平原的农村发展粮食作物规模经营和产业化经营;在中西部一些贫困地区可以发展农副产品多元化经营;沿海地区则可以发展近海养殖和远海捕捞;城市附近农村可以发展蔬菜果品加工业和花卉产业。我国农业生产长期以来比较重视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的适宜性,却普遍忽视对农作物分布区位的分析。在今后一定要对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作全面的分析,否则会影响农业产量,挫伤农民的积极性。

(三)运用级差地租的形成机制调整政策实施

资本主义地租是租佃资本家交给土地所有者的来自于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的一部分,体现两者共同剥削雇佣农业工人的关系。解放后,我国废除了封建地租,但是农村各地距离农产品消费中心远近不同,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各异,这种客观事实表明区位地租的本质依然存在,因此经济学意义上的区位地租仍然存在。我国在制定农业政策和进行农业生产布局时,必须正视区位地租的客观存在,必须重视区位地租对农业土地经营方向和经营强度的调节作用,必须遵循生产要素科学投入、合理组合的原则,对不同区位地区实行不同程度的集约经营。同时,还必须充分认识区位地租与农作物合理分布区位的关系,科学地确定不同区位上的最优农作物。

(四)结合国情灵活运用“孤立国”研究方法

从市场特点来讲,农贸市场在城市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在中小城市比大城市更突出,在中西部边远地区,与人们生活紧密相关的每个城镇的小农贸市场异常发达,形成农业资源分布的点状市场,这些点状市场的长期存在为农业区位论的运用创造了条件。

从交通格局来看,中国的交通格局非常复杂,交通状况和运输手段的区域差异较大,发达和很不发达交错并存。西部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地形特点,多山地和高原,交通运输相对落后,这些地区的农产品运输成本比较高,而且由于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如在山坡地,不同高度要求种植不同作物),对农产品生产的分类和布局有很大的影响。从中国交通运输的实际状况来看,运输费用和生产成本最低的农业区位目标显得尤为重要。

再者,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生产模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决定了农民在完成规定产量和上缴任务的同时可以自主地决定农产品的种类和产量。为了获得最大利润,在决定农产品种类和产量时,农民必须考虑区位因素,所以通常城市近郊的农民种植蔬菜等新鲜易腐产品,稍远一些则种植果林,更远的才会种植小麦、水稻这些粮食作物。这与杜能圈所给出的情况基本吻合。

参考文献:

小农经济的地位范文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问题的论述,近几年来经常见诸报刊。许多农经界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见解,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共识,即必须改变当前狭小的农户生产现状,扩大和优化农户土地经营规模。但是,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经济学理论依据、土地规模大小与生产成本、经济效益之间的经济数量关系,以及适度规模的量化标准等,却鲜有论述或者论述很不深刻。从经济学的角度,特别是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最终一般都要归结于数量关系,才是明确的,具体的,才能对解决实际问题有所帮助。本文试图根据经济学的观点,以定量的方法,探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理论依据。

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经济理论依据

规模,按照一般定义,是指事物在一定空间范围内量的聚集程度。一个生产单位的规模,是指在生产单位这一空间范围内各种经济数量的聚集程度。生产单位内的经济数量,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来讲,既包括投入量,也包括产出量。投入量中又可分为变投入量和固定投入量。因此,关于生产单位的规模,有许多不同的描述。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第一种以劳动力数量作为衡量生产单位规模的标志;第二种以固定资产原值作为生产单位的规模;第三种以产量作为生产单位的规模。规模定义的内涵不同,则有关规模经济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也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现在的问题是:在农业这一特定的生产领域内,应当采取哪个“量”作为农业生产单位的规模。我们认为,农业生产单位的规模一般应当以固定投入的数量为衡量标准,在我国农业现代物质技术水平较低的条件下,土地是农业的主要的固定投入,因而采用土地数量作为衡量农业生产单位规模的标准,具有现实的意义。这是原因之一。原因之二是目前我国农村实行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除个别集体农场或专业队经营外,绝大多数为农户家庭经营,即一个农户家庭为一个农业生产单位,土地规模过于狭小。目前,许多专家学者所论述的农业适度经营规模及其提出的各种扩大和优化农户土地规模的措施,也是以农户经营土地数量为依据。因而,为保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研究的连续性,把土地数量作为农业经营规模标准,也是适合的。原因之三,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土地是农业中最稀缺的生产要素,无论国家还是农户,为了获得最大收益,都必须充分发挥土地这一生产要素的潜能。因此,把土地数量作为农业生产单位规模标准,研究土地规模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更具有现实的意义。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理论依据,主要是规模经济理论。所谓规模经济,描述的是生产规模与单位产品平均成本的关系。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单位产品平均成本不断下降,下降到某一点,开始上升,如下图所示。生产单位的规模在Q之前,随着规模扩大,单位产品平均成本不断下降,只要小于Q的规模投入仍然处于规模经济区;规模扩大经过Q点继续扩大,单位产品平均成本则随着规模扩大而不断上升,故大于Q的规模投入,则处于规模不经济区。而Q点的规模则为产品市场成本最低点,是最佳经济规模。(附图[图])规模与单位产品平均成本的这种关系,是由内在经济与外在经济决定的。所谓内在经济是指生产单位的规模扩大时,可从其自身内部的经济资源配合与利用而引起其收益的增加。如规模扩大,可以使用更先进的技术,可以综合利用副产品和原材料,可以充分利用劳动潜力或相对减少管理人员,可以减少一些共同生产费用等。但是,如果生产规模过大,则又会由自身内部资源配合不协调或利用不充分,而引起收益的减少,这叫做内在不经济。如,由于规模扩大而引起管理不便,或某种资源闲置,或某种费用增多,或某些效率减低等。所谓外在经济,是指由于生产单位规模扩大,能给有关的生产单位带来收益的增加。如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使相关的原材料供应、信息、技术和销售服务等生产单位,得到较多的业务量,获得较高的收益。与外在经济相对的是外在不经济,这是指由于生产单位规模扩大,而会给别的有关生产单位带来损失或损害,如引起竞争加剧、销售困难、运输紧张和环境污染等。规模经济还可以用厂商理论中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来说明。如下图所示。图中,SRAC表示短期平均成本曲线,LRAC表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SRAC的每一条曲线代表一个生产规模状态,曲线上的每一点都具有相同的规模。LRAC表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在这条曲线上的每一点都代表着不同的规模状态。从图中可以看出,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RAC在开始阶段是下降的,即随着可变投入的增加,单位产品平均成本下降,下降到一定程度,单位产品平均成本开始随可变投入的增加而上升。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RAC,在开始阶段,随着规模的扩大,单位产品平均成本不断下降,但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单位产品平均成本开始不断上升。在图中,SRAC这一规模状态下的实际成本是T[,1]所在点表示的成本C[,1],而这一规模下的最低成本在A点表示的成本C[,2],这表示SRAC[,1]这一规模不是最佳规模。生产者可以在长期内不断调整规模。随着规模沿LRAC继续扩大,直至SRAC[,3]这一规模此时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重合,单位产品平均成本最低,该规模即为最佳规模。这里需要说明,单位产品平均成本的降低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规模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可变投入,使单位产品平均成本从T[,1]下降至A。另一种是通过扩大规模(包括固定投入和可变投入),使单位产品平均成本从T[,1]降至T[,2]直至T[,3]。我们所说的规模经济指的是第二种方式,即由于规模扩大而导致单位产品平均成本下降,收益增加。与规模经济相类似的有一种叫做比例经济或比例报酬,实际研究中,二者往往混淆。比例经济是指所有投入按相同比例增加所引起的产出变化。用生产函数表示,Y=f(x[,1],x[,2]),当投入按同一比例K(K>1)增加时,生产函数变为Y·K[n]=f(K[,x[,1]]K[,x[,2]])。n是一个指数,n=1表示比例报酬不变;n>1表示产出增加幅度大于投入增加幅度,比例报酬增加;n<1则表示比例报酬下降。下面用柯布——道路拉斯函数举例说明。Y=A[,x[α][,1]][,x[β][,2]],所有投入按同一比例K增加,上式变为:A(kx[α][,1])(kx[β][,2])=AK[α+β][,x[α][,1]][,x[β][,2]]=K[α+β]y。在这里n=α+β,根据α+β大于1、等于1、小于1,可判断比例报酬增加还是减少。(附图[图])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理论依据应当是规模经济而不是比例经济。实际上,可能有的单位也混有比例经济因素,但从规模经营的主体来讲,种植业主要是扩大土地规模,而不是土地、劳动力、资金同比例扩大。特别是目前我国农业劳动力已严重过剩,如果再增加劳动力,将使农业生产要素组合更加失衡,更加不经济。所以,比例经济不是我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理论依据,而且实行规模经营,还必然导致投入生产要素比例的变化。规模经济将会产生规模效益,但是规模经济与规模效益不是等同概念。规模经济,是指由于规模扩大而导致单位产品平均成本下降。规模效益是指规模扩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增加。从表面文字来看,似乎没有多大差别,但只要做点数量上的仔细分析,就可看出其区别和概念上的差别。我们可以通过下面图示,来分析规模经济与规模效益的区别。图中,P表示产品价格,LRAC是长期平均成本曲线,D点是单位成本最低点。在C点,单位产品成本为P′,高于价格P,总成本为P′OQ[,1]C;规模扩大至A点,单位产品成本与价格相等,总成本为CQ[,1]Q[,2]A,CQ[,1]Q[,2]A与P′OQ[,1]C相比较,减少的这部分即规模效益,是由规模扩大带来的。规模从Q[,2]至Q[*],由于单位产品成本继续下降低于产品价格,总成本小于总收入,产生规模经济与规模效益。从Q[*]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单位产品成本开始逐渐上升,进入规模不经济区域,但由于单位产品成本仍低于价格,扩大规模仍会增加收益,因此,规模扩大将持续到Q[,3],即单位产品成本上升至产品价格P为止。在Q[*]至Q[,3]这一阶段上,尽管已处于规模不经济区域,但却仍会产生规模效益。所以,规模经济只是考虑成本的下降,而不考虑价格因素。规模效益则是由成本和价格共同决定的。也就是说,规模经济未必产生规模效益,比如当前一些成本高,价格低的农产品生产;规模不经济也可能有规模效益,比如成本低,价格比较高的农产品生产。同时,通过对规模经济与规模效益的综合分析,可以推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农户为了经济利益,获得最大的规模效益,在最佳规模Q[*]以后,仍会继续扩大规模。但是,如果单位产品成本上升,是由于土地生产率下降的原因造成,如广种薄收,粗放经营,那么,这种扩大经营规模的行为将会导致社会总产量的下降。尽管农户会因此而增加收入,但是不可取的。这就是说,在讲求微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讲求宏观经济效益,讲求各种资源利用的最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 下一篇:禁燃禁放烟花爆竹工作总结(收集6篇)
    上一篇:冶金科学技术范例(3篇)
    相关文章
    1. 冶金科学技术范例(3篇)

      冶金科学技术范文篇1关键词:有色金属冶金,体系改革,建设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9(b)-0149-021有色金属冶金课程体系的现状有色金属是目前的高新技术发..

      daniel 0 2024-08-09 14:32:12

    2. 传承传统文化的建议范例(3篇)

      传承传统文化的建议范文关键词:地方传统媒体;哈尼族;作用;传播策略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1-0145-02哈尼族,是主要生活在哀牢山和无量山,云南南部红河..

      daniel 0 2024-08-09 14:00:12

    3. 传承传统文化重要性范例(3篇)

      传承传统文化重要性范文乡村传统文化对于乡村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价值和不可替代的功能。梁漱溟认为,所有文化,多半是从乡村而来,又为乡村而设———法制、礼俗、工..

      daniel 0 2024-08-09 13:28:12

    4. 建筑的文化性与艺术性范例(3篇)

      建筑的文化性与艺术性范文篇1【关键词】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审美;探究1“文化建筑”与“审美”的科学内涵①文化建筑质量水平的高低与否直接体现出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水准,..

      daniel 0 2024-08-09 12:56:12

    5. 一体化技术论文范例(3篇)

      一体化技术论文范文篇1(一)教学实施过程在实施模块一电路中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需要使用板书和多媒体对相关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和介绍,在此之后,给学生大量时间,让他们独立地对电..

      daniel 0 2024-08-09 12:24:12

    6. 生物常识知识范例(3篇)

      生物常识知识范文篇1【关键词】生物教学;生活;联系知识来源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就告诉我们,在日常的学习中要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有效地将二者之间的关..

      daniel 0 2024-08-09 11:52:12

    7. 网络诈骗辩护范例(3篇)

      网络诈骗辩护范文消费者投诉称,其在淘宝网一家店铺看中一只属于拿破仑矮脚猫品种的宠物猫,为了看该宠物猫的近照和视频,与商家互加了微信。后经与商家讨价还价后,消费者同意以1..

      daniel 0 2024-08-09 11:20:12

    8. 雕刻的艺术特色范例(3篇)

      雕刻的艺术特色范文篇1关键词:巴林石;雕刻;艺术创新中图分类号:J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8-0210-02绚丽多彩的巴林石温润细腻、软硬适度,是雕刻艺术创作的优质材料..

      daniel 0 2024-08-09 10:4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