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传统文化的建议范例(3篇)
传承传统文化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地方传统媒体;哈尼族;作用;传播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1-0145-02
哈尼族,是主要生活在哀牢山和无量山,云南南部红河中下游和澜沧江之间的少数民族。哈尼族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如传说、歌谣、迁徙史诗等等,都凝聚着哈尼族祖先们的生活和生产智慧,成为历代哈尼族人民传承的财富[1]。民族文化往往被看作是民族认同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可和继承,可以加强成员的民族认同感。民族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民族本身认同感的提升,同时,可以吸引到不同族群的成员对于彼此之间文化的认识,也能促进和提高本民族文化在社会中的认可程度[2]。作为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州,哈尼族文化的对外传播和宣传,特别是在2013年红河元阳哈尼梯田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后,已经成为红河州州委、政府、媒体等共同需要承担的责任之一。本文选取了红河电视台和《红河日报》两家州级传统媒体作为对象,分析地方媒体在其中的作用和优势,并结合当下的传播环境,提出相应建议。
一、地方传统媒体在哈尼族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一)哈尼族文化传播和传承的重要载体
传播必须依靠一定的媒介完成,媒介毫无疑问地成为了讯息传递的纽带。当下,传播的媒介多样化,有大众传播媒体、网络媒体等都是现代社会人们常用的媒介。传播使得文化可以世代相传,文化也是在传播的过程中不断的发展和变迁。同时,传播也成为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3]。红河电视台和《红河日报》作为地方的主流媒体,也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哈尼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拉斯韦尔的大众传播“三功能说”中提到,大众传播媒介具有社会遗产传承功能。哈尼族文化的传承早期主要靠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首先这种传承方式不利于哈尼族文化传播范围的扩大和保存,也不能满足当下的传播需要;其次,在当下社会,由于受到来自汉族文化和其他外来文化的入侵和影响[4],很多哈尼族年轻人对自己族群的文化并不了解,民族认同感低,很多传统技艺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况;第三,本民族中很大一部分人对于自己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参与民族文化传播与传承的人很少,使得哈尼族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受到很大的限制。大众传播媒介的介入不仅可以扩大文化的传播范围,而且可以S富文化传承的方式,让之前比较单一和人数较少的传承方式得以改进[5]。
(二)哈尼族形象的重要建构者之一
哈尼族是红河州的主要世居民族之一,红河州也是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州。2013年6月,在柬埔寨金边的世界遗产大会上,红河州元阳哈尼梯田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的目光也开始聚焦到了这个地方以及这个民族的文化。作为红河州哈尼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红河电视台和《红河日报》两家地方传统媒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美国著名的新闻工作者李普曼提出,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事实的选择、加工和重新建构后向人们所呈现的环境称为拟态环境,而大众也常常把这种信息环境当作是现实环境来看。这种信息环境的建构,往往根据一定的立场和标准进行。新闻框架理论提出,大众传播媒介的新闻报道并不是镜子式的现实反映,而是根据一定的框架,例如选材范围、策略、价值标准等进行选择、加工和建构[6]。因此,外界对哈尼族形象和文化的认识,很大程度是依靠着媒体,特别是红河电视台和《红河日报》作为红河州的地方主要传统媒体,担负着哈尼文化对外传播的责任,是哈尼族形象和文化的重要建构者。
二、地方传统媒体在哈尼族文化中的传播优势
(一)公信力强
红河电视台和《红河日报》作为红河州的官方主流媒体,由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委宣传部主管,是红河州州情的重要窗口。自建台和建报以来,两家媒体全方位的宣传和报道着红河州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始终围绕着红河州委、州政府的中心工作,坚持着正确的舆论导向。作为官方媒体,在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等方面都有较强的优势。
(二)拥有较为悠久的创办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如果仅仅依靠民间力量是不行的。民间传播者通常存在着规模小、专业性不强、传播效果不足等缺陷,所以,借力这样的官方媒体,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传播重要的途径之一。红河电视台和《红河日报》分别成立于1989年11月和1980年7月,创办至今已分别有27年和36年的历史。目前,红河电视台和红河日报均已覆盖全州13个市县,为全州四百多万人口服务。自建台和建报以来,一直为各级党委、政府以及人民服务,是了解红河州州情的重要窗口之一,有较好的受众基础。
(三)地缘优势
红河电视台和《红河日报》拥有天然的地理优势,在内容的采集、受众基础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地理优势。红河州作为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州,红河电视台和《红河日报》又作为红河州主要的官方媒体,较其他省内媒体和省外媒体来说都具有着不可比拟的地理优势。
三、传播策略
(一)完善新媒体平台的建设,扩大传播范围
在当今新媒体的环境下,传播方式变得多元化。网站、微博、电子报纸、微信、app应用等多元化的新媒体传播平台受到人们的欢迎。据2015年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调查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的网民达6.68亿,且20~29岁的网民占主要比例,同时,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也达到了最高。从这些数据也可以看出网络成为了当下人们获取信息和了解世界的重要渠道之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哈尼族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也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新媒体平台提供了多元化的内容呈现方式[2],例如文字、图片、视频等集一体的方式。《红河日报》和红河电视台也紧跟趋势,相继推出了自己的新媒体平台,例如《红河日报》的官方微信公众号、红河电视台官方app和微信公众号,也希望借助多元化的传播平台让大家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共同宣传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所以,充分利用新媒体在信息传播的特点和优势,向外界展示哈尼族文化的内涵。
(二)发挥传统媒体的优势,与新媒体相结合,准确传播
首先,新媒体的平台赋予了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者,人人都可以消息,也正是因为如此,导致了虚假信息的泛滥。传统媒体从新闻的采集开始,经过层层把关,信息的准确度、真实性相较于网络上的信息来说更高一些;其次,少数民族文化常常处于边缘文化的地位,特别在与主流文化的碰撞中,常常处于劣势的地位。同时,少数民族的报道经常与经济扶贫、教育水平落后等相关,“贫困”、“落后”成为人们心中对于少数民族的固有印象;第三,如果仅仅依靠新媒体去传播和传承哈尼族文化,可能会面临着政府支持力度、传播影响力等自身传播不足的状况。所以,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优势,把好信息关,同时,与新媒体相结合,从多方位、立体化、多元化的角度去传播哈尼族文化。
(三)丰富和创新传播内容
通过《红河日报》和红河电视台的采样分析,笔者发现,首先,在关于哈尼族相关报道的内容多集中在政治、经济建设和梯田等方面,例如政府的经济建设帮扶项目帮助哈尼村寨“换新颜”。文化方面的报道多集中在“哈尼梯田”,对其他文化习俗、节庆日介绍等很少;其次,报道内容的雷同度太高,大部分内容多集中在“长街宴”、“哈尼梯田”等比较出名的点上,其他方面的内容很少,甚至没有报道。从传播的建议上来说,可以增加对节庆日、服饰、传说、文化习俗等的报道,同时,可以进行人物的报道,人物报道的加入可以让内容更为真实、接地气和引起受众的共鸣[7]。丰富和创新蟮赖哪谌荩外界可以更多元化、多角度地了解这个民族,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对于少数民族“贫穷”、“落后”、“愚昧”等刻板印象。
(四)有效利用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促进哈尼文化的有效传播
“议程设置”功能的假说是1972年由美国学者麦库姆斯和肖所提出。他们认为大众传媒具有为公众设置“议题”的功能。如果大众传播媒介对某一议题作大量报道的话,在公众眼中该议题的重要性也会增加,如作少量报道,则反之[6]。我国拥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这是优势,但是,对于一些较边缘的少数民族来说,也是劣势。边缘的少数民族文化很容易被淹没在主流文化中,再加之经济、技术和传播条件等的限制因素,这些边缘的少数民族文化甚至于存在着被解构或消失的危险[4]。因此,正确发挥地方传统媒体的优势,在报道议题上进行精心地选择和报道,增加哈尼族文化的报道量,那么相信对于哈尼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力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
参考文献:
[1]曹贵雄,龙倮贵.哈尼族传统宗教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4.
[2]黄丽娜,吴娅.新媒体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以“侗族大歌”为例[J].凯里学院学报,2015(1).
[3]孙英春.跨文化传播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4]齐迹.新媒体环境下传承与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相关策略及方案――开放交互式电子书[J].赤峰学院学报,2015(4).
[5]程玉琦.哈尼族文化大众传播现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传承传统文化的建议范文
朋友们: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们勤劳、智慧的祖先,创造了瑰丽多彩、蔚为大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及其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担当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维护全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我国在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的同时,还主动与周边国家合作,为跨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资源建立联合保护的工作机制。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大民众知识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卓越创造力和思想情感的体现,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库。在广大民众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不断地再创造,为我们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增强了对文化多样性和民族创造力的尊重。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十八大以来xx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指出,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城镇建设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在XX年文化遗产日(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XX年为6月14日)期间,文化部、中央文明办、民政部将以非遗保护与城镇化同行”为主题,在全国所有城乡社区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让广大民众更方便、近距离地了解非遗,参与保护。在此,文化部、中央文明办、民政部共同向全国发出倡议:非遗传承,人人参与!
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自民众,民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同时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的主体。人人参与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传承保护。
我们相信,有您的参与,那些祖辈们唱过的歌、跳过的舞、扮过的戏、做过的手工以及传统的民间实践活动和高度智慧的思维方式将重放异彩,为社会发展注入强劲的活力。而您,将获得参与非遗实践活动的教益和快乐;在与祖先、与今人的精神共鸣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获得丰厚的人生滋养。
文化传统是一条丰沛的河,源自远古,流向未来。关爱它、保护它,让它川流不息,奔涌向前,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历史责任。今天,这份责任传递到你我之手,为了使文化遗产与时代同行,为了实现民族复兴、文化复兴的共同愿望,让我们从我做起,从今天做起,传承非遗,弘扬传统,美丽人生!
XX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倡议书
文化遗产是人类灿烂文明、辉煌历史和非凡创造力的集中体现与智慧结晶,是历史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永恒记忆,是后人传承历史、继往开来的文化源泉,更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保护文化遗产是与整个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密切相连、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
重庆市是一座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巴渝文化的发祥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达3000多年。她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文物古迹众多,文化遗存丰富,然而随着岁月风雨的侵蚀,战乱无情的蹂躏和后世人为的毁坏,保留至今的文化遗产越来越少,我们引以骄傲的文化根基正在逐渐消失,这使得我们保护文化遗产的历史重任刻不容缓。
今年重庆市文化广播电视局主办行了XX年文化遗产宣传月”系列活动,提出了:文化遗产与美好生活的活动主题,旨在通过活动的开展,提升广大市民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同时也提高大家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从而达到更有效地保护、利用和管理文化遗产的目的。作为重庆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的代表,我们发出如下倡议:
一、提高我们自身对文化遗产的正确认识和保护意识,主动加强对文化遗产的宣传,使得更广大的人民群众参与到这些具有伟大意义的事业中来。
二、文化遗产无价,保护遗产从我做起。文化遗产不可再生,从今天开始,一梁一柱,一碑一刻,一砖一石,都是我们坚守的阵地。我们呼吁更多的爱好者参与到保护文化遗产的全民运动中来,为我市文物部门更高效地保护文化遗产提供必要的线索和帮助。
三、积极宣传文物保护法,明确属于国家所有的文物,非法买卖必将严惩。积极宣传坚持依法保护、科学保护的方针,克服阻力、排除困难,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朋友们,时不我与,让我们为了珍贵的文化遗产携起手来共同行动起来吧,让我们为美好的生活携手行动起来吧!让我们时刻牢记我们对祖先遗产的责任,让我们的努力变成后世子孙的交代,让我们自己留住自己的根吧!
XX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倡议书
亲爱的朋友们:
XX年6月14日是我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今年文化遗产日主题为非遗保护与城镇化同行”,在全地区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系列活动,让广大民众更方便、近距离地了解非遗,参与保护。在此,我们向全地区发出倡议:非遗传承,人人参与!
xx是藏民族的摇篮、藏文化的发祥地,我们勤劳、智慧的祖先,创造了瑰丽多彩、蔚为大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对列入部级和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实施重点保护。精心组织久河卓舞、扎塘果谐等优秀非遗节目和杰德秀邦典编织技艺、泽贴尔编织技艺等优秀传统手工技艺参与区内外文化交流,向世界人民展示了西藏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展示了勤劳勇敢的xx人民战胜高原的蓬勃气势和生生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党的十八大以来,xx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指出,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城镇建设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自民众,民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同时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的主体。人人参与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传承保护。
我们相信,有您的参与,那些祖辈们唱过的歌、跳过的舞、扮过的戏、做过的手工技艺以及传统的民间实践活动和高度智慧的思维方式将重放异彩,为xx文化强地建设注入强劲的活力。而您,将获得参与非遗实践活动的教益和快乐;在与祖先、与今人的精神共鸣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获得丰厚的人生滋养。
关爱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一个雅砻儿女的历史责任。今天,这份责任传递到你我之手,为了使xx文化遗产与时代同行,为了实现民族复兴、文化复兴的共同愿望,让我们从我做起,从今天做起,传承非遗,弘扬传统,美丽人生!
传承传统文化的建议范文篇3
戏曲,作为“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先行示范,生动地将音乐、诗歌、舞蹈、服饰等艺术结合于一体,有着其他艺术无法替代的独特艺术表现形式。其中,立德树人、舍生取义、精忠报国、孝敬父母的剧目比比皆是。戏曲中的思想精华对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和重要的教育意义,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路上,传统戏曲文化育人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实施“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
2012年以来,文化部国家公共文化发展中心结合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以青少年喜爱的动漫形式推广普及传统戏曲文化:编辑动漫版《小学生学戏曲》、《幼儿版戏曲动漫画册》等教辅读本;捐赠书籍和20万套戏曲动漫光盘;活动中建立“一送一培”公共电子阅览室等数字化平台覆盖近170万学生、对千名艺术类教师和少先队辅导员进行了培训。2014年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计划将“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湖南模式)在全国10~15个省推广,力争2~3年覆盖全国。
“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联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专家对教学方面进行指导,在湖南、海南、武汉等地相继开展后,取得了良好成效,深受学校教师与孩子们的热烈追捧。为青少年推广普及优秀传统文化开辟了有效途径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艺术素养和综合素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政协报》、《中国文化报》等主流媒体先后多次对活动进行专题报道,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优秀戏曲文化的传承仅仅通过记录、保护和传承人之间的延续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繁荣,必须要做到文化与教育相结合,以青少年喜闻乐见和易于接受的动漫为载体,将戏曲文化引进校园,通俗易懂地诠释、表现和传播优秀戏曲文化。通过全面推广“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可以进一步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从而实现真正的全民普及、全民推广、全民传承。
研发“中国戏曲经典原创动画”
2006年,民进中央向全国政协递交了《关于抢救、整理、传承“中国地方戏曲精品折子戏”》的提案,民进湖南省委会主委谢勇提出《关于为抢救、整理、传承精品折子戏建立保护基地》的建议。文化部在答复中指出:“通过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途径,使优秀传统表演艺术的传承后继有人,并通过大众传媒和互联网进行宣传和传播,使地方戏曲与新的时代相融合。”为提升孩子学习戏曲的兴趣,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专家的指导和支持下,湖南省探索将传统戏曲与现代动漫相结合,创造性地利用数字化平台和新媒体等现代科学技术作为桥梁,成功研创出一种深受孩子喜爱的独特艺术形式――戏曲动画。经过7年的锤炼,湖南动漫湘军创造和推出了原汁原味的本土品牌《中国戏曲经典原创动画》,并获得文化部扶持资金以及全国30强动漫创意品牌(2012年)、中国原创手机动漫大赛银奖等殊荣。“中国戏曲经典原创动画”现已成为全国具有独特性、唯一性的品牌。
建议推广“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
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时代特征和地域特点的传统文化通过数字化手段普及传承到青少年中,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范围广、影响大,应该引起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为此建议:
1.政府组织文化、教育专家对传统文化学习内容,就阶段性的必修、选修分别进行顶层设计和科学界定。制定从幼儿园到大学等不同阶段的课程、课时、教学方法、教学目标和评价体系。将传统文化学习纳入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体系中进行统筹谋划。采取动画寓教于乐的方式,把传统文化和艺术教育融入相应课程。
2.将“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专项事业经费。整合文化资源进入学校,开展学校教育资源与文化艺术素质两大培训。借鉴“传统戏曲文化进校园”的经验,在文学、书法、绘画、民间技艺等相关领域积极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相融合的手段,创新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的传承及传播方式。
3.对“传统戏曲文化进校园”动画制作提供专项经费支持,将已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昆曲、京剧、秦腔、黄梅戏、花鼓戏等地域性戏曲进行创造性地普及推广。通过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创新文化传承品牌和大众普及方式。
-
传承传统文化重要性范例(3篇)
传承传统文化重要性范文乡村传统文化对于乡村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价值和不可替代的功能。梁漱溟认为,所有文化,多半是从乡村而来,又为乡村而设———法制、礼俗、工..
-
建筑的文化性与艺术性范例(3篇)
建筑的文化性与艺术性范文篇1【关键词】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审美;探究1“文化建筑”与“审美”的科学内涵①文化建筑质量水平的高低与否直接体现出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水准,..
-
一体化技术论文范例(3篇)
一体化技术论文范文篇1(一)教学实施过程在实施模块一电路中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需要使用板书和多媒体对相关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和介绍,在此之后,给学生大量时间,让他们独立地对电..
-
生物常识知识范例(3篇)
生物常识知识范文篇1【关键词】生物教学;生活;联系知识来源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就告诉我们,在日常的学习中要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有效地将二者之间的关..
-
网络诈骗辩护范例(3篇)
网络诈骗辩护范文消费者投诉称,其在淘宝网一家店铺看中一只属于拿破仑矮脚猫品种的宠物猫,为了看该宠物猫的近照和视频,与商家互加了微信。后经与商家讨价还价后,消费者同意以1..
-
雕刻的艺术特色范例(3篇)
雕刻的艺术特色范文篇1关键词:巴林石;雕刻;艺术创新中图分类号:J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8-0210-02绚丽多彩的巴林石温润细腻、软硬适度,是雕刻艺术创作的优质材料..
-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评估范例(3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评估范文篇1一、高校档案概述1.高校教学档案的涵义高等院校教学档案是指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及声像材料。..
-
我国的传统文化范例(3篇)
我国的传统文化范文关键词:传统文化企业文化建设借鉴企业文化是企业精神的象征,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塑造企业良好的形象,协调和统一企业内各工作人员的工作,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