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与文化的关系范例(3篇)

daniel 0 2024-08-11

艺术设计与文化的关系范文篇1

关键词:艺术设计;设计艺术;辩证关系;艺术;设计

一、艺术设计与设计艺术的概念

艺术设计是相对于艺术或设计的抽象概念,在早期艺术运动中,东方习惯称之为“工艺美术”,西方却在美学的影响下,使得艺术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占有较大比重,但这仍未对艺术设计的发展演变造成影响。然而凡事终究不会一成不变。毕加索立体主义看似对绘画内容并不侧重,仅仅考虑将色彩变成几何块面作为其绘画主题,但正是这种立体主义绘画孕育出了艺术设计,从这个角度来说,可以将其看作是西方艺术设计的开端。尽管学界对艺术设计的概念至今仍尚存争议,艺术设计很容易与设计艺术产生混淆,设计艺术相对于艺术设计而言,其所展现出的视觉效果更能为受众所接受。与艺术设计不同,设计艺术侧重于“艺术”,而艺术设计则侧重于“设计”,无论是“艺术”还是“设计”,所考虑的都是人类对精神层次的追求,相对于艺术设计与设计艺术而言,二者看似接近,但根本属性却大相径庭,与之匹配的是受众群体的不同,当然随之产生的社会影响也各不相同。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设计艺术是艺术发展中将原材料经过既定程序加工至成品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设计艺术是艺术设计的衍生,这需要从历史线性的发展角度去看,才能全面且整体的把握这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二、艺术设计的范畴与形式划分

对于艺术设计的分析方法往往是建立在一个具象的环境中,以历史发展轨迹作为轴线,以具象的艺术设计作品作为分析对象,系统看待事物的发展过程,微观分析事物的发展方向,宏观把控事物的发展规律。在看待艺术设计的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将线性的发展作为参考,也要在思想上对艺术设计进行把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艺术的发展是设计的基础,设计又是在艺术进行质与量的转换过程中所形成的,因此不得不将艺术带入文化现象当中,而文化现象则属于抽象概念,诸如如何解释文化现象,如何描述文化现象等问题,学界尚未进行明确的定义和划分,艺术设计在文化现象中,也被看作是抽象概念,在辩证法中,以人类实现感性实践活动作为基础,作为实践中的人对艺术设计的需求,多为满足其基本生理需要即可,巫术中的面具、舞蹈、音乐等事物的产生,并非被看作艺术,而是作为人类与天地万物沟通的媒介、方式、渠道。

三、设计艺术的范畴与形式划分

要研究设计艺术,首先要探寻“设计”的“真相”,对于“真相”则要符合人类的文化发展规律,设计艺术有相对的界限,包含了精神层面的艺术和物质层面的艺术,辩证法的实质是事物之间、事物内部要素之间以及事物的两重性之间既对立又统一。同样在设计艺术中,问题的提出与解决、表现的内容与形式、具体的形式与构成、其与人或环境的关系等都是对立统一的。设计与艺术,在文化大背景下是有容互通的,但在本质上,二者却又有着诸多的不同,除了在形式审美上不同外,还涉及到在技术、材料、工具、载体、表现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同样作为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客观联系性、综合性以及对立统一的构成本质和矛盾分析方法在设计艺术实践中运用广泛,在艺术中有时需要运用设计的表现手法表达艺术的本质,但在“艺术”这一命题框架下,不能违背“艺术”性,这就要运用到艺术设计,使用设计的表现手法表达出艺术的本质,同理,此法亦可运用到设计艺术中来。四、结语无论艺术设计与设计艺术之间有何种不同,其本质不会改变,即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创作者的文化修养需要有的放矢,在设计理念中,设计工作者要区分不同的受众群体以及不同的用户需求,这并非是将“艺术”与“设计”刻意剥离,也绝非是将“艺术”与“设计”区别对待。设计艺术是科技与艺术结合统一的产物,而艺术设计是生活与艺术结合统一的产物,二者在创作方法、表现方式以及受众群体等方面均有所不同,故其本质也大不相同。无论历史如何发展,社会如何进步,最朴素的哲学观一直存在于生活的万事万物之中,不能完全脱离实际情况自由发挥,也不能完全故步自封刚愎自用。在艺术领域中自由空间极大,但不能搞无创作原则、无道德底线、无文化底蕴、无理论支撑的艺术创作,设计亦是如此。

作者:刘鹏展刘馨予单位:广西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艺术设计与文化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高等教育艺术设计专业发展脉络评析一、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专业名称变革流变

纵观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变革历程,从两江师范学堂的“手工”到国立艺专的“图案”以及建国后的“工艺美术”,设计教育完成了早期的由制作技能训练向工艺审美设计培养的转换。改革开放以来,生产者与销售者开始意识到对产品的美化直接决定了产品的销售,因此传统的农业经济条件下的以手工制作为特色的“工艺美术”已显得无法适应。在设计教育上的直接体现便是,将传统的“工艺美术”转向工业技术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针对产品外观美化的设计方向。于是,全国许多美术、艺术院校纷纷将“工艺美术”学科修改为“装潢设计”学科。早期,这种学科的改变仅仅停留在名称上,并没有触及教学的实质。进入90年代,在“装潢设计”的基础上“商业设计”、“工业设计”、“平面设计”、“环境设计”等名称成为时髦,风行于许多美术、艺术院校。直到1998年7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才首次将“设计艺术学”与“美术学”作为并列的两大独立学科颁布在最新的专业目录中,这意味着设计艺术学科与美术学科的分离,预示着设计艺术学科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在中国教育体系中的客观存在。[1]2010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又将长期处于文学门类下的艺术学科升格为“艺术学”门类,由此,“艺术学”作为中国授予学位的学科之一定格在历史舞台。

重新回顾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生长历程,不难发现,从20世纪初的现代设计教育萌芽,到20世纪50年代的深度探索,再到20世纪80年代的兴盛,这一个世纪的设计教育历经“图案”―――“工艺美术”―――“艺术设计”的不同时期,尽管在此期间引入了“包豪斯”及西方的教育模式,但这并未触及中国本土文化教育的实质内容,反而使中国设计教育深受“西化”的影响。如今站在21世纪梳理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脉络发展,是为了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当下社会发展、市场需求的新时期艺术创作人才培养体系。

二、中国现当代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的自省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艺术设计专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扩招,致使几乎出现“全民学设计”的乱象。设计教育的扩张无疑对设计产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审美意识的提升做出了贡献,但是在面对当前设计行业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新名词,艺术设计教育似乎进入了发展的瓶颈期,如何定位设计教育的目标,整合形成新时期的人才培养体系成为中国艺术设计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当代设计教育的现状特征。目前,各地的某些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尽管形成了一些特色,但还不能满足本土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的构建。当代设计教育存在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理论与实践不匹配。由于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早期以全盘引入包豪斯教学体系作为主要教学模式,致使中国艺术设计创作出现唯西方至上的现象,这在中国存在了相当长一个时期。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从根源上建立中国特色艺术设计教育的理论体系。第二缺乏对设计学科之间以及与相关学科的交叉渗透研究。这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乏味,教学方式单一、实践方案缺少系统性等。第三不能够将设计创作置于宏观的文化视野中进行研究探讨,这严重阻滞了艺术设计的生命创造。设计作为与人们生活紧密联系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中国现代艺术和当代文化的一个重要表征。这有违于我们在人文基础上拓宽艺术设计研究视野的理想。综上所诉,中国艺术设计教育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完善的学科教育体系。

2.当代设计教育的转型机遇。当前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信息技术社会发展,为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的构建转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电子和信息技术是知识经济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而设计是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知识的应用体现。设计作为知识生成经济效益的中间媒介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设计不仅是知识转化为经济的手段,更是其产生经济效益的原动力。立足当前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现实状况,梳理其发展历程,归纳总结脉络态势。加快制定知识经济时代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构建,势必要关注全球视野下的信息技术问题。

3.当代设计教育的文化认同。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王敏教授在谈到设计创新时说:“设计师对自己本土历史文化的认识则是由中心向下的一条竖线。我们把这条竖线比喻成一棵大树,树基越深,吸收养分越多,树就长得越高。创新离不开文化根基。缺少对自己本土文化的理解和把握的设计师会在发展中因为缺乏根基而失去重心,难以持续成长。”[2]可以看出,一切艺术创作的来源皆因本土文化的滋养。艺术设计教育不能离开传统民族文化的土壤。而是从其中汲取深厚的养分,建立兼具民族人文关怀精神与现代创新理念的人才教育体系。事实上,一个民族的意识觉醒与其设计文化的身份认同是高度一致的。中国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不仅要强化民族特色的建立,更要将本土文化的升华贯穿在设计教育的始终。

三、中国当代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思辨

艺术设计教育作为一项创造性的行业领域,避免不了借鉴国外设计教育的优秀经验与模式,但应立足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本土环境、历史地位与主观条件,在此基础上关照社会发展的设计需求更迭变化。努力创造建构适合当前现实需求与未来社会发展的设计教育培养体系之路。下面将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艺术设计教育的“定位”。设计是以创造为核心,并获取经济利润为目的的复杂劳动过程,设计创造的目的与目标十分清晰。面对当前全球资源的高度融合以及多元异质文化的冲突,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应立足本土文化视野,将之前以工业与企业为主的物质经济竞争转向以非物质社会的信息知识为目的,超越摆脱过去由能源与物质所支配的工业社会格局。如今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其目的也发生了根本性变革,那就是依据当今社会的实际现实,围绕知识价值为基础的精神与物质创造,重视人性与社会环境的有机联系,搭建合理科学的课程结构及实训方案,实现民族传统的现代转化。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在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同时,必须要立足现时代国情。

2.艺术设计文化的“传承”。民族文化传统是经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对现实社会仍产生巨大影响的文化特质或文化模式,它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历史相似或历史延续性质。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对民族文化创造性的传承。因此,如何将民族文化活化于现代设计教育教学体系中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事实上,民族文化与现代教育的关系是较为复杂的,其一民族文化是具有一定的保守性与固有性,这与设计的现代性是对立的;其二民族文化中又含有可持续的积极因素,并与现代设计相适应,相促进。这些因素需要我们通过调查研究取其精华,结合实际情况,从保守而固有的民族文化中抽离出来,并活化于当今艺术设计教育的体系构建中。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设计文化的一脉传承。

3.艺术设计教学的“语言”。中国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的教学语言理应彰显本土特色。民族文化的活化势必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整理―――筛选―――融入―――改造―――创新。要使民族文化的精华转化为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前进的原动力,还应建立设计教育教学体系的本土语言,即符合本民族的、本国国情的“本土语言”的艺术设计教育理论。简而言之,在注重本土文化传承和吸收人类异质文明、融合外界因素的基础上,创造新的设计文化语言。由此,构建中国本土的设计理论以适应设计实践与艺术创作的指导运用。如今设计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张,教育模式、课程结构、和实践方案都要与设计教育体系的改革相适合。这需要我们从长远意义上在确定艺术设计教育目标及设计文化身份认同的基础上,形成艺术设计教育特色的语言体系。

如上所述,中国艺术设计教育体系构建,必须立足中国的民族文化视野,从设计教育的目标定位、设计文化的文脉传承以及设计教育的特色语言三个方面着眼,整合设计资源,构建艺术设计教育的合理模式,营造具有本土特色的设计教育新格局。另外,对于当代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的教学研究,不应割裂与20世纪以来的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联系,应将其视为一个连续的整体。这样有利于建立一个既面向当代文化,又兼具本土特色,进而区别于西方国家的设计教育体系。中国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唯有如此才能走出一条属于本土的设计教育之路。

参考文献:

艺术设计与文化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艺术设计;交互性;受众

“交互”作为一个舶来之词,译为“互相”。这一概念在计算机应用中比较广泛,其意思主要为参与活动的对象,可以相互交流,双方面互动。在其他研究领域,“交互性”(英语译为interactive)所定义的范畴与内容较为广泛,在不同的研究范畴交互性的意思也有区别。百度百科对这一概念进行如此解释:交互性主要运用于计算机及多媒体领域。第一,“人机交互(Human-ComputerInteraction,简写HCI):是研究关于设计、评价和实现供人们使用的交互计算系统以及有关这些现象进行研究的科学”。[1]第二,“人机界面(Human-ComputerInterface,简写HCI):是人与计算机之间传递、交换信息的媒介和对话接口,是计算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英文中,“interactive”的意思是互相作用的,相互影响的。在现代艺术设计领域,艺术设计的“交互性”随着传播学科的概念而引入,最早出现在软件与网页设计领域的“交互性”概念,其核心内容——交流性、相互性在现代艺术设计领域被广泛采用。借助于现代艺术设计语义学对于设计的理解,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体验现代艺术设计的“交互性”——设计“是对符号与符号结构的组织,是‘编码’过程,是赋予物以‘意义’,使用者则被看做‘解码’者,这样,‘意义’便从解码者通过‘物’到达解码者,设计是‘施语者’‘书写者’,用户是‘受语者’‘阅读者’,就如同人们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一样”。[2]

实时性参与交互程度与受众的参与意愿和艺术设计的组织程序密切关联。从整个流程上观察艺术设计作品的生成,具有以下发展的路程:艺术作品的设计者通过作品向受众发出消息,并依据受众(接受者)对于消息的接受程度来判断设计效果;受众(接受者)要接受设计者的消息,并通过自身的能动性决定对于消息的接纳程度和反馈意见。通过这样的发出-接纳-反馈路径,设计者要通过作品的“交互性”与受众建立起联系,其联系的层面一方面呈现为物质关系。以作为物质关系的艺术设计作品手表为例,艺术设计者在创作时首先要从人机工程学角度把握作品表带与使用者手腕、作品指针与使用者眼睛角度等元素的匹配程度,使用者也就是受众通过使用过程中的行为互动与作为物质的设计作品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另一层面是精神关系,它是劳力士?还是欧米茄?还是上海?是国外的?还是本土的?这些要素使其在精神层面与受众(接受者)建立起不同的联系和不同的对应意义,这种意义、价值与情感切合了视觉炫耀性消费对于消费者的身份认定,是精神层面的。因而,广义上的艺术设计过程的完结应理解为:当“施语者”“编码”赋予的“意义”被“受语者”接收并加以反馈,那么整个艺术设计流程才能称得上大功告成。设计的“交互性”在现代艺术设计中不仅能左右艺术设计本体的功能性,更能够拓展设计的外延。例如,艺术设计的人本——注重人的感受的交流;艺术设计的观念与文化——注重精神表达的交流、注重艺术设计的本土文化表达与交流;艺术设计的生态与发展——注重与大自然交流与表达、注重与未来生活的交流等。由此可见,“交互性”在现代艺术设计及其表达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现代艺术设计的“交互性”表达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艺术设计的参与性和体验性

现代艺术设计参与性和体验性需求核心在于,在艺术设计规划中为受众预留参与性体验的符号和空间,其参与性体验的符号和空间具体为:

1.1感觉参与体验

在《收买感官,信仰品牌》中马汀•林斯壮曾言:“借由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理解品牌,甚至可以直接决定消费者潜意识的购买行为”。[3]在艺术设计领域中,设计者的作品与受众感觉、参与体验感触交流的越多,其作品与受众越容易建立起亲密的联系,就越能够赢得受众的认可,其艺术设计的价值与艺术设计中所呈现出来的受众的感觉参与体验多少有着直接联系。因而,以视听体验、触感体验、味感体验为主打的参与性体验符号是当下艺术设计“交互性”表达不容忽视的部分。

1.2互动参与体验

以受众体验为中心,并与受众在交互产品设计预期上达成广泛一致成为艺术设计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户体验成为艺术设计的中心要素。吴卓浩曾在中国交互设计体验日活动中提到:当下我们正处在一个与用户一起做设计的新时代,这昭示了现代艺术设计要注重受众的互动参与体验,而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和发展为艺术设计打造参与性体验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直接参与让受众充分领略到沟通感和互动感,成为艺术设计的积极回馈和参与者。例如,越来越多的参与性互动橱窗展示设计、博物馆与展馆中的互动体验展示设计等。因而,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充分运用现代技术实现受众与艺术设计作品的充分互动和沟通交流,更能充分实现艺术设计的“交互性”表达。

1.3情感参与体验

艺术设计者需要通过作品的“交互性”内容设计与受众建立紧密联系,这就需要在作品设计中考虑“情感”层面的要素,并在设计中注重情感共鸣的建构,通过注入情感参与体验激发受众的共鸣心理,使受众在情感参与体验中产生情绪与情感满足进行情感交流与表达。正如ZIBA总裁梭罗•凡史杰所认为的那样,伟大的设计作品在于其能够在人们与其感情间搭建联系的桥梁,设计伟大的作品就是帮助人们建立联系的桥梁的过程。通过在艺术设计作品中建立广泛的情感基础与交流,能够促使受众在使用中增强对设计品牌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像Google、腾讯、百度在界面与首页运用受众对于节假日和传统中国节日的情感关注进行封面内容设计,以民族传统文化建立共同归属感的情感交流,拉近了与受众间的关系和距离。

2注重与未来的交流

艺术设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致力于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引领和导航,它不仅是对当下生活方式给予的思考,更是对未来生活方式的探求。现代艺术设计与未来交流的核心在于解决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具体表现为:在艺术设计作品中融入创新性要素,进行创新性艺术设计。创新性艺术设计是以新的设计思维思路,结合艺术设计者的创造能力,运用人类已经掌握的相关科技与技术成果进行构思与创造,设计出符合当下人类生活的新颖、科学、实用的艺术者及作品的设计实践活动。创新性艺术设计来源于人们对于问题和生活的思考,它以人的生活方式为依托,通过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人们未来的生活方式,引领、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这点在查尔斯•伊姆斯(CharlesEames)与蕾•伊姆斯(RayEames)的设计作品中显而易见。从长躺椅到多功能的玻璃纤维一次成型座椅,查尔斯•伊姆斯与蕾•伊姆斯的设计改变了20世纪人们“坐”的方式。甚至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伊姆斯所倡导的坐及其方法也就是每个人所遵从的坐的方法。

3注重与本土文化的交流

现代艺术设计的“交互性”还体现在注重对于文化归属感、认同感的发掘与关注。随着国际设计风格受到受众的质疑与抵制,以强调个性化、民族风和文化认同的艺术设计成为设计的理念。本土文化在不断的积累和沉淀中融入了风格迥异的人文情结,各个地域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孕育了特有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表现出了独特的地域和本土化特征,这些鲜明的本土性格、精神和认同是每个人拥有的情感需求。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促使各地区在面对国际文化冲击中更加注重民族本土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从另一角度看,艺术设计即有生命的文化,在视觉文化冲击的时代,艺术设计下的作品更多地通过与受众建立起共鸣区域,在共鸣的交流中实现对视觉本土文化的消费。例如可口可乐从2005年起就在其艺术设计中融入中国回家过年的团圆元素,直至现在在艺术设计中推出新年特辑——“团圆就该这个味儿”“三招搞定三姑六婆春节拷问”等都在艺术设计中既实现了人本的情感因素,又极大地融合了本土文化。因而,在现代艺术设计中通过与本土文化建立有效的“交互性”表达,能使艺术设计凝聚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4注重与自然生态的交流

现代艺术设计的“交互性”引发了人们对于环境与传承、未来生活进一步发展可能与空间的思考,从而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关注与自然生态的交流,为人类的发展提供进一步的可能。与自然关系的交流源于人们对于未来生存环境的传承思考,其核心出发点基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并引入绿色、生态环保概念和要求,以环境性能作为关注出发点和归宿。正如一句话:“建筑师所创造的世界应该是一个和谐的、尝试用线把生活的过去和将来编织在一起的世界,而用来编织的最基本的经纬,就是人纷繁的情感之线与包括人在内的自然之线”。当下,人类生存竞争下面临的日益恶化的环境及能源缺失越来越引起世界的重视,从而更加促使在现代艺术设计中注重与自然关系的“交互性”交流,并使其逐渐成为发展趋势和主流原则。综上所论,在现代艺术设计中,“交互性”的设计语言和表达方式具有不可取代的位置,由注重艺术设计的参与性和体验性、注重与未来的交流、注重与本土文化的交流、注重与自然生态的交流建构的现代艺术设计的核心要素成为艺术设计者与受众建立良好关系及广泛联系不可缺少的部分。

参考文献:

  • 下一篇:文化景观设计方案范例(3篇)
    上一篇:美术教学个人总结(收集10篇)
    相关文章
    1. 图书管理职业规划范例(3篇)

      图书管理职业规划范文关键词:图书管理管理体制创新高职院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作为高职院校办学的三大支柱之一,起着倡导读书、组织读书、服务读书的重要作用。所谓..

      daniel 0 2024-08-10 22:32:12

    2. 建筑工业化发展方向范例(3篇)

      建筑工业化发展方向范文关键词:建筑工业化设计;现状;要点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引言:实行工业化设计和管理后的建筑工程,无论在建筑构架、建设理念方面,还是在运输供给和建筑..

      daniel 0 2024-08-10 22:00:12

    3. 计算机网络及网络安全范例(3篇)

      计算机网络及网络安全范文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主要是指通过采取相关措施来保障计算机以及计算机信息资源和网络资源不受自然和人为等其他有害因素的威胁、影响以及危害,其中..

      daniel 0 2024-08-10 21:28:12

    4. 旅游规划信息范例(3篇)

      旅游规划信息范文[关键词]旅游管理;智慧旅游;智能推荐;推荐系统;人工智能[中图分类号]f713.36;tp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3)07-0080-02智慧旅游,就是利用云计算、..

      daniel 0 2024-08-10 20:56:12

    5. 逻辑学的性质范例(3篇)

      逻辑学的性质范文关键词:法律推理法律逻辑法理学非单调逻辑非形式逻辑英国逻辑学家Toulmin建议,既然在数学之外论证的有效性并不取决于其语义形式而是取决于它们辩护的争论过..

      daniel 0 2024-08-10 20:49:06

    6. 提高教学能力的途径和方法范例(3篇

      提高教学能力的途径和方法范文篇1【关键词】高职学院;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高职体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体育教师是高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力量。高职体育教..

      daniel 0 2024-08-10 19:52:12

    7. 地球脉动的生物相关知识范例(3篇)

      地球脉动的生物相关知识范文【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地图教学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2.138一、简析地图教学高中地理课是具有很强的特..

      daniel 0 2024-08-10 19:20:12

    8. 现代服务业的概念范例(3篇)

      现代服务业的概念范文篇1关键词:营销策略;概念;服务1选择适宜的营销渠道和营销组合策略1.1选择适宜的房地产营销渠道。房地产营销渠道是指房地产产品从生产者流向最终消费者所..

      daniel 0 2024-08-10 18:4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