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的感受范例(3篇)
研究性学习的感受范文篇1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高中音乐鉴赏课应用
音乐鉴赏教学是普通高中艺术教育中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审美教育为核心,重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形成健全完善的人格。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中,不仅要树立研究性学习的理念,而且要善于应用,这也是提高教学实践的关键。为此,我将围绕研究性学习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中的应用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高中音乐鉴赏课中研究性学习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与交流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和发展能力的过程。在高中音乐鉴赏课的研究性学习中,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学生能够自主掌握学习音乐的学习方法,发现、提出问题,经过小组交流或全班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如何表达自己的看法以及如何分享学习成果等,这些使学生夯实了学习方法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以及学生合作意识的增强。另外,研究性学习还顺应了当今社会发展潮流,竞争与合作并存,积极合作的精神和熟练的人际交往技能。
(二)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拓展音乐知识的学习
研究性的音乐鉴赏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理解,而且直接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要了解一位作者,只研究他的传记是不够的,要熟悉他所写的一切东西,才能把他的作品相互比较,分别地给每部作品以应得的评价。此外,还要了解作者的时代,并了解时代精神对他的观点的影响,只有熟知这一切之后,才可能确信自己是正确无误地理解了作者的意图”。由此可见,音乐鉴赏既是对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又是一次文化的全接触,包括历史的、文学的、社会的等,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音乐相关知识的学习,这也是新课程理念下综合性学习的体现。
(三)研究性学习能够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音乐鉴赏的对象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其过程是通过音响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展开联想和想象。由于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家庭环境等方面的差异,这种过程必然会激起学生的创新火花,表达独特感受。学生能够在研究过程中,自主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不断积累成功体验,也减少了对教师的依赖。从而使创新意识始终贯穿于学生的学习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高中音乐鉴赏课中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施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生与初中生、小学生相比,拥有一定知识量,抽象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他们希望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学校音乐、参与活动,发表独特见解。据此,则需要教师努力创设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刺激学生研究性学习兴趣。在《国歌》这节课中,教师可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和能够联想到的画面来讲解歌词,加深学生的体会,设置场景,让他们体会歌为心声。如在理解“起来,起来,起来”这句歌词时,让学生想象当运动员跌倒在跑道上时观众会呐喊“起来!起来!起来!”用一次比一次强烈的呼喊来增强勇气。这样会使学习感同身受,其歌声才是真正从心底迸发出来的声音。
(二)开放氛围,提出问题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要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努力营造开放的课堂学习氛围。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时,让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中不断思考并提出新问题,从中确立课题。如在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和汉族民歌的教学中,为加深学习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及汉族民歌的了解,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综合性课题“绚丽的东方音韵”,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和角度研究课题,其研究成果也各具特色。通过这种学习方式,能够引导学生提出建设性的问题,调动起思维方式和创造性想象,充分发挥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三)实践体验,表达交流
传统音乐鉴赏课中,以反复聆听、讲授知识为主,容易导致学生的审美疲劳,丧失学习兴趣。与之相反,研究性学习具有实践性,重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鉴赏中,在实践体验中互相表达交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则表现为,让学生认真聆听作品,亲自感受作品所传达的音乐美和艺术情感。并且通过课堂交流的环节使学生描述自己的感受,由学生讨论交流,在教师引导下从更深刻的角度来感受音乐。如在鉴赏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的教学中,教师只可作简单导入,并不告诉学生作品的名称、作者情况等,之后让学生初听。然后,让学生说出这首曲子的特点,以及各自的感受,进而展开讨论。有的学生会说这首曲子基调凄凉、悲苦,想到了旧社会的劳动人民;有的说这首作品勾起了自己的伤心往事等,不一而足。下一步由教师对这首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等进行讲解,并让学生再次体验作品,深刻体会含义。还可以通过激情演唱、设计游戏、个性表演等方式打造高效课堂。如此,便会收到较佳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音乐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某一音乐素材为研究对象,在现实情境中主动探究、亲身体验、学会合作与交流、创新与拓展,从而激发思维,增长才干,最终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法。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体现自主学习的音乐鉴赏课中的研究性学习必然成为音乐教育的有力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对音乐感受能力,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最有效的形式。
参考文献:
研究性学习的感受范文
学生参与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能够锻炼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增长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能够学会分享与合作,能够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能够增强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学生参加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还会对自己的心理产生一系列积极的影响,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1激发和培养教师的求知兴趣
兴趣是个人力求认识、探究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以特定的事物、人或活动为对象,并常常伴随着积极的情绪。需要是兴趣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为了满足指导学生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需要,教师就会不断地钻研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有关理论,探索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经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求知兴趣将会被极大地激发起来并逐渐得到培养。
2增强学生的社会性需要
2.1激发学生求知的需要。学生从事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会感觉到它几乎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的开放性、学习主体的自主性、学习特点的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性等一般学生都是比较陌生的,这将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需要。
2.2培养学生的交往需要。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这一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学生交往需要的满足不仅可以使其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而且可以使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之间乃至合作学习小组之间增加相互了解与相互信任,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而合作意识和能力只有在小组合作、与人交往的实践过程中才能得到锻炼。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和合作探究的要求都能够促进学生交往需要的培养。
2.3增强学生的成就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就需要是后天习得的结果。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做他们认为对于自己是重要的或有价值的事,并努力达到预期的目的,这就是成就需要的体现。学生持之以恒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就会不断增强成就需要。
3促使教师学习元学习策略
元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主动意识和有效控制自己学习活动的实时监控策略。元学习理论相信人是积极主动的机体,人能够计划未来,监视现在,有效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
研究性学习相对于传统的学习方式具有非常明显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究性。在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有较强研究能力的人,特别是教师若能长期坚持运用元学习策略,会使其学习能力和效率大为增强;这也有助于增强教师的自我调节能力。具备较强自我调节能力的人,就能够较好地应对现代社会中的种种挑战,从而平衡自己的心理,长期保持心理健康的状态。
4形成教师良好的注意品质
注意是人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和集中性。有意注意是服从于预定的目的、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自我注意是对自己的身体、行为和观念的注意。语文研究性学习具有很强的目的性,要完成研究任务就需要坚强的意志,克服不少困难;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还需要时时注意监控自己的行为和意识。不言而喻,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够较好地培养教师的有意注意和自我注意能力。
5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品质
学生参加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这一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能够不断发展注意的高级形式――有意注意。学生一般对自己参与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意义、目标、具体任务有着比较清醒地认识,这极有利于维持稳定的有意注意。良好的有意注意是适应当今社会,提高学习、工作、生活效率的必备条件。
6陶冶学生的情操
语文研究性学习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受到美好情操的陶冶。
6.1培养学生的道德感。道德感是人根据道德规范来评价社会现象时所体验到的情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会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形成评价社会现象的道德感。
6.2增强学生的理智感。理智感是人在获取知识的活动时所产生的情感。它是与人的求知欲、认知兴趣、解决问题的需要等的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学生通过语文研究性学习,其求知欲望、认知兴趣和解决问题的需要等会得到一定的满足感,产生一些积极的情感,发展其理智感。
6.3培养学生的美感。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美感是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所体验到的崇高、优美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又一重点。语文以及性学习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鉴赏和创作活动是进行审美的重要渠道。阅读优秀的作品,品位其语言,感受其思想及艺术的魅力,能较好地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在阅读中,认真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的境界。
7形成学生良好的性格
研究性学习的感受范文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远程教育;技术接受模型;学习行为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58x(2016)08―0013―08
一、研究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远程教育已经成为打破时空界限、推动终身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教育形式。同时,21世纪的远程教育已经不仅仅是教学资源的静态展示和远程传播,学习者更希望可以远距离进行仿真训练、互动交流,体会现场学习的真实感,这就对远程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挑战,人们开始着眼于将虚拟现实技术融入远程教育。虚拟现实技术是运用计算机创造三维虚拟环境,并与使用者进行互动,从而让使用者在生理和心理上获得身临其境感受的技术(Gutiérrez,Vexo,&Thalmann,2008;卢政营,2009),最早由美国虚拟编程语言研究中心(VPLResearch)于1989年提出,随即引起公众重视(赵建华,1998)。20世纪90年代初,虚拟现实技术被引入教育领域,随后广泛应用于工程、语言、医学和商业等学科教育中(McLellan,1994;Helsel,1992)。虚拟现实与远程教育的结合被认为是远程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Dede,1994),它推动了远程教育从二维静态学习到三维沉浸体验的转变并实现了多用户交互,有助于促进远程教育在思想和方式上的根本性变革(Monahan,McArdle,&Bertolotto,2008)。然而,国内远程教育对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存在两个局限:一是研究成果不够丰富,根据吴长帅等(2011)的分析,远程教育应用仅占教育领域相关论文的13%,郭文斌和俞树文(2014)研究发现虚拟现实在我国远程教育研究热点图谱中仅排在第25位。二是技术应用效果不明,对虚拟现实技术的教学应用效果关注较少(吴长帅,等,2011),偏重于对应用前景和价值的描述,而对技术条件下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研究不足。胡林(2004)认为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并不是为了摆花架子,而是为了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教学质量提高。信息技术只有被接受和持续使用,其价值才能真正发挥出来,所以本研究重点探讨虚拟现实环境中的远程学习行为影响因素,希望以教学实证研究引导教育技术的完善与发展。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一)理论基础
使用者对信息技术的接受情况是信息技术应用能否成功的关键。为此,Davis(1989)提出了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AcceptanceModel,TAM)(图1)用以研究信息技术接受行为的影响因素。在模型中,假设使用行为(UseBehavior)是由行为意愿(BehavioralIntention)决定的,而行为意愿与使用者的感知有用性(PerceivedUsefulness)和技术使用态度(AttitudetowardUsing)有关。TAM模型的两个核心变量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PerceivedEaseofUse)都对使用态度有影响,同时感知易用性还会影响感知有用性。外部变量(ExternalVariables)包括系统特性、使用者介入等因素对模型中的两个核心变量起间接作用。随后,历经学者们的多次修改完善(Davis&Venkatesh,1996;Venkatesh&Davis,2000;Venkatesh&Bala,2008),增加外部要素变量和主观调节变量,并在不同实证研究中形成丰富的TAM扩展模型。目前,TAM模型及其扩展模型在信息技术研究中具有较强的影响力,采用该模型进行研究的论文数量超过其它理论模型(孙建军,等,2007)。
(二)研究假设
为了实现研究目标,研究以TAM模型为基础,兼顾各类TAM扩展模型的要素,同时充分考虑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远程教育这一特定研究情境,构建了研究模型(图2)。
1.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
TAM模型提出信息技术的使用行为由使用者的行为意愿决定。但对于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远程教育来说,硬件条件(HardwareCondition)也可能直接影响实际使用行为。一方面,学习者对网络教育硬件系统的安全性、快速性和可靠性的感知是其对网络远程教学满意的关键因素(李峰,等,2009),而且会直接影响学习行为能否实现(刘志红,等,2005)。另一方面,虚拟场景和模型可能涉及多路实时视频流,大量数据对计算机硬件设备和网络动态几何模型的压缩与传输技术要求较高(周忠,等,2015),所以更需要硬件和网络的支持才能有效发挥作用。基于以上考虑,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1:行为意愿对使用行为有正向影响。
H2:硬件条件对使用行为有正向影响。
2.行为意愿的影响因素
行为意愿的影响因素沿用了TAM模型的两个经典变量“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同时,虚拟现实技术区别于其他信息技术的重要特点是其沉浸性和交互性,可以让使用者体会身临其境的效果并随之感受到使用的乐趣(Gutiérrez,etal.,2008),所以感知愉悦性对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接纳意愿相当重要。Wojciechowski和Cellary(2013)对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研究也证实了这种正向关系的存在。为此,本研究采纳Davis等的TAM扩展模型将“感知愉悦性”纳入核心变量(Davis,Bagozzi,&Warshaw,1992)。基于以上考虑,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3:感知有用性对行为意愿有正向影响。
H4:感知易用性对行为意愿有正向影响。
H5:感知愉悦性对行为意愿有正向影响。
3.感知易用性的影响因素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远程教育的外部变量主要可以分为主客观两类。首先是主观上的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即对自己完成任务并达到预期目标能力的判断(Bandura,1986),对于远程学习来说,主要指对运用计算机和虚拟现实学习平台能力的主观判断。其次,虚拟现实远程学习平台的软件设计和硬件条件从客观上也影响使用体验。不难发现,人机互动良好的操作系统和稳定高速的硬件与网络设备可能会让学习更加便捷简单,而熟练运用网络和计算机的学习者可能会觉得学习更加轻松。基于以上考虑,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6:硬件条件对感知易用性有正向影响。
H7:软件设计对感知易用性有正向影响。
H8:自我效能感对感知易用性有正向影响。
4.感知有用性的影响因素
根据TAM模型,感知有用性受到感知易用性和外部变量的影响。除了感知易用性之外,使用者判断虚拟现实技术是否对远程学习有帮助,首先取决于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展现形式,而这些有赖于软件功能和界面设计。王昭君(2007)研究发现远程学习内容及其呈现方式是影响学习成绩的首要因素。其次,学习者的信息化水平和技术操作能力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可能会影响他们对技术有用性的评判。胡勇和赵凤梅(2015)研究表明学习者自我效能感与学习满意度显著相关。基于以上考虑,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9:感知易用性对感知有用性有正向影响。
H10:软件设计对感知有用性有正向影响。
H11:自我效能感对感知有用性有正向影响。
5.感知愉悦性的影响因素
虚拟现实系统直观易用的特点给学习者提供了与现实生活较为相似的真实体验,这种体验有别于传统学习,而类似于电脑游戏,容易引起学习兴趣,而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越强,则可能越容易感知到虚拟现实技术所带来的乐趣。同时,Wojciechowski和Cellary(2013)研究证实了虚拟现实系统的软件界面设计对学习者兴趣的激发有积极影响。基于以上考虑,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12:感知易用性对感知愉悦性有正向影响。
H13:自我效能感对感知愉悦性有正向影响。
H14:软件设计对感知愉悦性有正向影响。
三、模型验证与分析
(一)量表制作与问卷调查
本研究问卷的测试题项主要参考了技术接受模型(TAM)的有关经典论著(Davis,1989;Venkatesh,etal.,2000;Moore&Benbasat,1991;Ajzen,1991),对于该模型扩展而产生的“感知愉悦性”和“自我效能感”两个变量量表主要借鉴了Venkatesh和Bala(2008)、胡晓(2015)的研究模型与量表,并参考了Wojciechowski和Cellary(2013)对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应用中的实证研究。对于“硬件条件”和“软件设计”两个变量量表,则主要参考了李峰等(2009)、Haven和Botterill(2003)、叶步伟和马德俊(2011)对于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和远程教育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变量的定义、测度项个数和来源在表1中列出,以上所有变量的测量均采用Likert5级量表进行测试,其中5表示非常赞同,1表示非常不赞同。
虚拟博物馆是展现虚拟现实技术情境化特色的一个代表平台,其远程教育功能已被国内外研究所重视(Craig,Sherman,&Will,2009;Guttentag,2010;杨建杰,等,2015)。Young,Huang和Jang(2000),Castle(2004),Jones和Christal(2002)分别对中国台湾清华科技馆虚拟馆、加拿大博物馆虚拟馆“MyPersonalMuseum”和美国国立博物馆虚拟馆“VirtualSmithsonian”应用远程教学的情况进行了实证调研,并获得了积极反馈。Jones和Christal(2002)预言未来的虚拟博物馆是虚拟现实与互联网技术的产物,可以有效推动合作学习与探索学习,将被广泛应用于各年龄段学生的远程教育中。由此可见,虚拟博物馆是虚拟现实技术与远程教育结合的典型案例。本研究选取南京博物院数字虚拟馆作为远程学习平台,该虚拟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建成了国内先进的全景高仿真漫游数字馆,学习者可以利用该馆学习博物馆设计手法、历史文物知识并练习导游讲解,不再受时空条件限制。该系统作为“博物馆经营管理”课程的远程学习平台正被尝试应用于教学。本研究以参与远程学习的旅游管理专业大二学生作为实证研究对象,让学生利用南京博物院数字虚拟馆进行博物馆展示设计学习和讲解训练,随后通过博物馆布局图绘制、陈列方案设计与讲解汇报等方法考察其远程学习效果。本研究首先选取20名参与学生进行学习感受的预调查,对问卷的题目表达、顺序格式等进行修改与完善。随后,正式通过邮件发放问卷进行大范围的数据搜集。最终回收问卷237份,其中有效问卷213份,有效率89.9%。
(二)测量模型分析
测量模型分析的目的是检验模型中变量的信度和效度。信度是指量表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效度包括收敛效度和区别效度,收敛效度反映了同一因子在不同测量项测定中的相似程度,区别效度反映了不同因子的测量项之间的区别性。本研究参考了结构方程理论与相关计算方法(Fornell&Larcker,1981;Anderson&Gerbing,1988;吴明隆,2008),以克朗巴哈系数(Cronbachalpha)作为信度检验指标,当测试结果大于0.70时,认为各变量信度可以接受。以变量的因子载荷、组合信度(CR)和平均萃取变差(AVE)指标检验变量的收敛效度,当因子载荷值高于0.70时,测度项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当CR大于0.70时,表明各测度项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而AVE的可接受范围为大于0.50。同时,当每一个变量AVE值的平方根大于各成对变量间的相关系数时,表示测量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别效度。通过各研究变量的因子载荷、Cronbachalpha、CR和AVE分析结果(表2)可以看出变量因子的各项测量指标均符合要求,表明测量模型具有较好的信度和聚合效度;而区别效度矩阵中(表3)所有变量AVE值的平方根均大于矩阵内其他变量间相关系数,表示测量模型的区别效度也令人满意。
(三)假设验证
本研究采用逐步回归法对模型进行验证,由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相关程度来决定每一个自变量是否进入回归模型,最后得到最佳回归模型(表4),选入回归模型的自变量对因变量的预测力均显著,反之则没有显著的预测力,由此可以判断理论模型假设成立情况(表5)。这些回归模型的F值显著性水平均小于0.05,故拒绝F检验的零假设,认为各项目的均值总体上存在显著差异。回归模型的调整R2范围为0.346至0.671,说明自变量对5个因变量的解释度达34.6%至67.1%。回归分析结果表中包含非标准化回归系数(B)与标准化回归系数(β),由于非标准化回归系数包含常量,无法比较自变量的相对重要性,故采用标准化系数进行自变量重要性比较。
四、研究结论
(一)行为意愿和硬件条件影响远程学习行为
行为意愿和硬件条件均进入模型1回归方程,说明对虚拟现实环境中的远程学习行为有正向影响。通过对标准化回归系数(β)的比较发现,硬件条件的影响程度(0.524)略大于行为意愿(0.461),这一结果与研究假设一致。虽然一般的技术接纳模型只考虑行为意愿对使用行为的影响(Davis,1989;Ajzen,1991),但对于计算机设备和网络条件依赖性很强的虚拟现实远程学习平台来说,硬件条件直接决定了该远程学习行为能否发生,影响程度甚至高于主观的行为意愿。同时,这一结论说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设备的优劣对于远程教育的应用与发展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愉悦性对学习行为意愿有积极影响
模型2中,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愉悦性对行为意愿的正向影响均被证实。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与行为意愿的关系与现有TAM模型的研究结论相符,感知愉悦性的正向影响也与Wojciechowski和Cellary(2013)对于虚拟现实教育的实证研究结论一致。结合β系数研究发现,感知愉悦性对虚拟现实环境中的远程学习意愿影响程度最高(0.495),感知有用性(0.329)和感知易用性(0.249)次之。感知愉悦性的作用超过TAM模型的两个经典变量,这一结果看似意外,实则不然。网络教学的表现形式与电脑游戏的戏剧化策略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楚学娟,等,2006),基于虚拟现实技术构筑的高仿真漫游场景更是与电脑游戏如出一辙,由此可见虚拟现实环境中远程学习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愉悦性。而愉悦感对远程学习者的激励作用也已经被许多研究所证实(杨培燕,2008;陈江鸿,等,2011),被认为可以更好地保证学习者的学习动力,激发其主动探索的积极性。
(三)硬件条件、软件设计和自我效能感影响感知易用性
模型3回归方程证实了学习者对于虚拟现实环境中远程学习的易用性感知受到硬件条件、软件设计和自我效能感的显著正向影响,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硬件条件(0.479)、自我效能感(0.395)和软件设计(0.267)。该结论与任秀华等(2011)和谢爱平(2013)对于远程学习工具的研究基本相符,但是就影响程度而言,本研究中的自我效能感对感知易用性的影响更大。按照Taylor(2003)对远程教育发展阶段的划分,虚拟现实环境中的远程学习属于第五代智能灵活学习模式,在对硬件设备要求大幅提高的同时,对使用者的操作水平与互动学习能力亦有更高的要求,所以自我效能感对感知易用性的影响程度与远程学习技术和形式的发展具有密切联系。
(四)感知易用性和软件设计影响对远程学习有用性的感知
模型4中,自我效能感未能进入回归方程,对感知有用性的正向影响不明显,而软件设计和感知易用性对感知有用性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474和0.317。感知易用性对感知有用性的影响与TAM模型的结论一致,虚拟现实软件系统设计与远程学习效果的关系也被许多研究所证实(Barron&Henderson,2002;Hsu,2012),但自我效能感与远程学习感知有用性的关系目前还存在争议。同样是关于网络学习影响因素的研究,刘莉莉(2013)、胡勇和赵凤梅(2015)认为自我效能感能有效促进远程学习的感知有用性,胡晓(2015)研究却得出相反的结论,而许亚锋等(2013)则未将自我效能感与感知有用性建立假设联系。本研究认为对感知有用性的判断远不如感知易用性那么直观,一些调查对象虽然对自我效能感评价较低,但依然承认虚拟现实环境中的远程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五)感知愉悦性主要依赖于虚拟现实学习平台的软件设计
模型5中,只有软件设计的正向影响被证实(0.471),虚拟现实环境中远程学习有趣性主要取决于系统软件的设计,这与陈江鸿等(2011)认为网络课程交互界面的艺术性与丰富性是激发学习者兴趣的前提条件的论断一致。同时,感知易用性和自我效能感均未能进入回归方程。关于感知易用性对感知愉悦性影响不大的结论与Wojciechowski和Cellary(2013)的研究不一致。虽然都是对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教育应用研究,但是前人研究的调查对象是初中生,而本研究的对象是大学生,因为技术运用能力的差别,年龄较小的测试者可能会认为简单的学习活动比较有趣,而大学生则可能认为有挑战性的学习才更有趣,对特别简单的学习反而提不起兴趣。自我效能感对感知愉悦性影响同样有限,研究发现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特点,即便计算机运用能力较弱的学习者无法达成远程学习目的,但他们依然对虚拟平台所展现出的趣味性表示认同。
五、建议与展望
(一)重视硬件设施建设,保障远程学习效果
通过对研究结论的梳理,不难发现硬件设施对于远程教育的保障作用日益显著,尤其是虚拟现实系统对于硬件设施的要求尤其高,其远程呈现、远程沉浸效果的表达均有赖于网络传输技术(周忠,等,2015)。以本次测试使用的南京博物院数字虚拟馆为例,该系统要求客户端网络带宽大于10M,计算机内存超过4G,对于建设开发平台的硬件要求则更高,往往需要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投资。而刘志红和何青(2005)对68所开办现代远程教育的院校进行的调查表明,我国远程教育整体存在带宽瓶颈、地址壁垒、安全性与服务质量等网络问题。硬件与网络条件的落后容易造成虚拟现实系统运行不流畅、仿真效果缺失、数据无法及时更新,甚至导致远程学习无法实现。在未来的教学改革中,研发机构应该认识到虚拟现实技术在远程教育中应用的广阔前景,加强虚拟现实技术的研发,提高技术的易用性与普适性。各类院校应重视硬件设施对远程教育的保障作用,加大对计算机和网络建设的投入,建立虚拟学习实训室和高性能计算机服务器,以满足虚拟现实技术对显示设备和数据存储设备的高要求。同时,院校、研发公司和企业应加强合作,将教学需求、行业动态与硬件技术开发结合起来,实现虚拟现实技术与远程教育联动发展和与时俱进。
(二)优化软件系统,提升学习愉悦性
本研究发现软件设计影响学习者感知愉悦性,并对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有积极影响,而感知愉悦性对虚拟现实环境中的远程学习意愿影响程度最高。这一结论充分说明了软件设计与感知愉悦性的关系和其对调动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性。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在远程教育中应用广泛,但也体现出交互界面单一、缺乏趣味性、缺乏交互途径、缺乏过程性评价等共性问题(陈江鸿,等,2011),而这些问题主要依赖于软件系统开发来解决。本研究认为未来的虚拟现实系统设计应建立风格统一、交互性强、美观生动的界面,能有效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同时,应在目前以远程呈现为主的基本功能之上,丰富教学资源库嵌入、真实与虚拟场景切换、同步测试等功能,便于学生互动交流,举一反三,进一步提升学生知识理解与操作运用能力。另外,应重视趣味性的植入,这方面可以借鉴电脑游戏的设计方法,因为游戏化能提高学习动力和学习投入程度(Lee&Hammer,2011),而远程学习与电脑游戏本来就有相似之处(楚学娟,等,2006)。引入任务激励、角色扮演、社区互动等游戏机制可以在发挥虚拟现实技术沉浸性优势的同时,实现学习者对所学知识积极主动的建构。
(三)注重技术研发与教育研究的结合
虚拟现实技术为远程教育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但有了新技术并不等于有了新的教育形式,也不等于可以顺理成章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研究重点分析了软硬件环境对远程学习行为的影响,证实了学习者的易用性、有用性和愉悦性感知对行为意愿有积极的影响。要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除了技术改进之外,还应该配合相应的教育理论与方法。海伦・法利(2015)认为最大的挑战是虚拟世界中教师仍然按照传统方法进行教学,从而导致虚拟现实技术的巨大潜力无法发挥。除此之外,虚拟现实技术在教学应用中可能存在条件、生理、适应、社会(史铁军,2008),部分研究对虚拟现实技术的远程应用效果持怀疑态度(Huang,Backman,Chang,Backman,&Mcguire,2013),这些问题都值得重视。未来应更加全面地研究教育理论与虚拟现实技术的契合性,不仅应了解技术的优势所在,还应掌握相应的教育方法以及学生和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远程教育是大众教育发展的时代趋势,虚拟现实技术是信息技术进步的重要成果,本研究希望看到虚拟现实技术与远程教育结合带来的光明前景,然而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虚拟现实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还远远没有成熟,包括技术设备、教学方法、应用条件和教学效果等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陈江鸿,杨洁,钟志贤.2012.网络课程的激励因素设计――“开心农场”网络游戏激励措施对网络课程的启示[J].中国远程教育(17):52-57.
楚学娟,杨雪.2006.电脑游戏在教育领域内的研究现状分析及其应用途径[J].现代教育科学(1):78-81.
郭文斌,俞树文.2014.我国远程教育研究热点知识图谱――基于3170篇硕士及博士学位论文的关键词共词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45-49.
海伦・法利,肖俊洪,译.2015.虚拟世界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机会与挑战[J].中国远程教育(11):34-44.
胡林.2004.现代信息技术在旅游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评论(3):62-64.
胡晓.2015.高职学生网络学习资源使用意愿的实证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0(11):210-216.
胡勇,赵凤梅.2015.在线学习成效的理论分析模型及测量[J].电化教育研究(10):37-45.
李峰,沈惠璋,李莉.2009.我国远程教育满意度指数模型的设计与实证分析[J].管理评论,21(9):100-107.
刘莉莉.2013.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大学生网络学习平台意向影响因素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
刘志红,何青.2005.网络传输与第五代远程教育展望[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1):39-42.
卢政营.2009.国外网络虚拟旅游研究述评:回顾与展望[J].旅游学刊,24(12):83-89.
任秀华,翟娜,杨晓敏.2011.基于TAM模型的网络协作交流工具接受行为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17(4):108-112.
史铁军.2008.虚拟现实在教育中的应用[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孙建军,成颖,柯青.2007.TAM模型研究进展――模型演化[J].情报科学,25(8):1121-1127.
王昭君.2007.影响网络学习成效关键因素探究――以“经济学原理”网络课程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吴长帅,朱琦,李兆君.2011.近十年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领域的相关研究论文综述[J].计算机教育,(10):84-88.
吴明隆.2010.问卷统计分析实务――SPSS操作与应用(2010版)[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谢爱平.2013.基于TAM模型的远程学习影响因素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33(10):10-11.
许亚锋,陈卫东,叶新东,等.2013.用户接受未来课堂的影响因素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19(2):60-68.
杨建杰,胡进.2015.基于全景技术的博物馆网络虚拟展示实现研究[J].博物馆研究(1):10-15.
杨培燕.2008.电脑游戏在现代网络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11):19-22.
叶步伟,马德俊.2011.虚拟实验技术及其在远程教育当中的应用[J].继续教育研究(6):79-82.
赵建华.1998.虚拟现实技术与教育[J].现代远距离教育(4):32-36.
周忠,周颐,肖江剑.2015.虚拟现实增强技术综述[J].中国科学:信息科学,45(2):157-180.
Ajzen,I.(1991).ThetheoryofplannedanizationalBehaviorandHumanDecisionProcesses,50(2):179-211.
Anderson,J.C.,&Gerbing,D.W.(1988).Structuralequationmodelinginpractice:Areviewandrecommendedtwo-stepapproach.PsychologicalBulletin,103(3):411-423.
Bandura,A.(1986).SocialFoundationsofThoughtandAction:ASocialCognitiveTheory.NewJersey:PrenticeHall.
Barron,P.E.,&Henderson,D.C.(2002).Achievingdeeplearninginhighereducationprograms:hospitalityandleisuremanagementstudents'perceptionsofthepotentialuseofvirtualrealitytechnology.InternationalJournalofHospitalityInformationTechnology,2(2):63-76.
Castle,C.(2004).OntarioMuseumAssociation'sColloquiumonLearninginMuseumsVII,Toronto:AsociacióndeMuseosdeOntario.
Craig,A.B.,&Sherman,W.R.,Will,J.D.(2009).DevelopingVirtualRealityApplications:FoundationsofEffectiveDesign.Burlington:MorganKaufmann,189-213.
Davis,F.D.(1989).Perceivedusefulness,perceivedeaseofuse,anduseracceptanceofinformationtechnology.MISQuarterly,13(3):319-340.
Davis,F.D.,Bagozzi,R.P.,&Warshaw,P.R.(1992).Extrinsicandintrinsicmotivationtousecomputersintheworkplace.JournalofAppliedSocialPsychology,22(14):1111-1132.
Davis,F.D.,&Venkatesh,V.(1996).Acriticalassessmentofpotentialmeasurementbiasesinthetechnologyacceptancemodel:threeexperiments.InternationalJournalofHuman-ComputerStudies,45(1):19-45.
Dede,C.(1996).Theevolutionofdistanceeducation:Emergingtechnologiesanddistributedlearning.AmericanJournalofDistanceEducation,10(2):4-36.
Fornell,C.,&Larcker,D.F.(1981).EvaluatingStructuralEquationModelswithUnobservableVariablesandMeasurementError.JournalofMarketingResearch,18(2):39-50.
Gutiérrez,M.,Vexo,F.,&Thalmann,D.(2008).SteppingIntoVirtualReality.London:Springer.
Guttentag,D.A.(2010).Virtualreality:Applicationsandimplicationsfortourism.TourismManagement,31(5):637-651.
Haven,C.,&Botterill,D.(2003).Virtuallearningenvironmentsinhospitality,leisure,tourismandsport:Areview.JournalofHospitality,Leisure,SportandTourismEducation,2(1):75-92.
Helsel,S.K.(1992).Virtualrealityasalearningmedium.InstructionalDeliverySystems,6(4):4-5.
Hsu,L.(2012).Web3Dsimulation-basedapplicationintourismeducation:AcasestudywithSecondLife.JournalofHospitality,Leisure,Sport&TourismEducation,(11):113-124.
Huang,Y.C.,Backman,S.J.,Chang,L.L.,Backman,K.F.,&Mcguire,F.A.(2013).Experiencingstudentlearningandtourismtrainingina3Dvirtualworld:anexploratorystudy.JournalofHospitality,Leisure,Sport&TourismEducation,(13):190-201.
Jones,G.,&Christal,M.(2002,July26).TheFutureofVirtualMuseums:On-line,Immersive,3DEnvironments.RetrievedDecember29,2015,fromhttp:///pdf/Virtual_Museums.pdf
Lee,J.J.,&Hammer,J.(2011).Gamificationineducation:What,how,whybother?.AcademicExchangeQuarterly,15(2):1-5.
McLellan,H.(1994).Virtualrealityandmultipleintelligences:Potentialsforhighereducation.JournalofComputinginHigherEducation,5(2):33-66.
Monahan,T.,McArdle,G.,&Bertolotto,M.(2008).Virtualrealityforcollaborativee-learning.Computers&Education,50(4):1339-1353.
Moore,G.C.,&BenbasatI.(1991).DevelopmentofanInstrumenttoMeasurethePerceptionsofAdoptinganInformationTechnologyInnovation.InformationSystems,2(3):192-222.
Taylor,J.2003.肖俊洪,译.第五代远程教育[J].开放教育研究(2):25-27.
Venkatesh,V.,Bala,H.(2008).Technologyacceptancemodel3andaresearchagendaoninterventions.DecisionSciences,39(2):273-315.
Venkatesh,V.,&Davis,F.D.(2000).Atheoreticalextensionofthetechnologyacceptancemodel:Fourlongitudinalfieldstudies.ManagementScience,46(2):186-204.
Wojciechowski,R.,&Cellary,W.(2013).Evaluationoflearners’attitudetowardlearninginARIESaugmentedrealityenvironments.Computers&Education,(68):570-585.
Young,S.S.C.,Huang,Y.L.,&Jang,J.S.R.(2000).Pioneeringaweb-basedsciencemuseuminTaiwan:DesignandimplementationofLifelongDistanceLearningofScienceEducation.EducationalTechnologyResearchandDevelopment,48(1):112-123.
收稿日期:2016-01-14
-
研究性学习活动报告范例(3篇)
研究性学习活动报告范文研究报告分:研究的对象和方法、研究的内容和假设、研究的步骤及过程以及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研究报告内容的逻辑性是整个研究思路逻辑性的写照,没..
-
制药工程专业认识范例(3篇)
制药工程专业认识范文关键词:仿制药;专利侵权;商业秘密;知识产权2016年6月16日,旷日持久的礼来公司诉常州华生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生制药)侵害发明专利权上诉案在最高人民法院..
-
幼儿园宣传策划方案范例(3篇)
幼儿园宣传策划方案范文为在我园深入开展法制教育,增强我园师生的法制意识,提高师生自我防范能力,进一步推进依法办学的进程,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在校园中形成学法、知法、守法、..
-
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例(3篇
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篇1关键词:口腔医学技术;素质培养;专业建设一、调研目的随着口腔医疗行业快速发展,社会对口腔医学相关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对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
-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范例(3篇)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范文关键词: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路径一、对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界定当今时代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课程改革也在不断发展,中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
农业的农村工作基本常识范例(3篇)
农业的农村工作基本常识范文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工作计划【1】按照省、市、县委关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总体部署,根据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大纲要求,针..
-
家庭理财规划设计方案范例(3篇)
家庭理财规划设计方案范文案例分析岳先生家庭的财务状况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这部分人群已步入家庭成长期,家庭收入相对稳定,支出也较为固定。近期理财目标主要集中在保险规划、..
-
课程改革的内容范例(3篇)
课程改革的内容范文关键词:固体物理;教学内容;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双语教学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1-0072-02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固体物理的能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