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建筑的关系范例(3篇)

daniel 0 2024-10-10

文化和建筑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水文化;古镇;隐喻;建筑文化;周庄

水文化是与水有关的文化,即探讨“人”与“水”之间关系的文化[1]。广义的水文化就是与水有关的文化;狭义的水文化是指人们在水务活动中形成的精神生产能力和产品[2],是人们在对水务活动以及水务活动与社会活动各方面关系的历史和现实中进行理性思考后形成的社会意识。

水文化的基本构成要素为其水元素,而水元素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特征。水元素是江南古镇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元素暗含着江南古镇建筑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及其在此基础上的建筑人文意涵,透过水文化元素可以深刻解读江南古镇建筑的区域文化脉络及建筑谱系形制。

一、水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解析

(一)水文化的地脉基因

地脉基因是一种文化形成的必备因素,它对建筑形制、建筑文化体系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人文地理学的观点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行为与自然景观的生态法则互动耦合。人、景观与自然三位一体,互动共生的客观规律是江南水文化成长的地脉基因法则。江南古镇建筑景观的第一位主导因素便是江南地区密布的河湖网络水系,湿润多雨的季风气候,及温婉柔和的平原地貌。江南地区处于长江和太湖的冲积平原,河渠纵横,交通发达,城镇富饶,自古以“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响誉国内外,这是江南古镇建筑意象的地脉基因所在。

(二)水文化的文脉谱系

水文化与人类文明的诞生和发展同步。在远古时期,人类首先通过征服水患,才不断开启自身的智慧。水文化作为人类最初的文化,引导人类在寻找水、使用水、治理水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古代水文化形成的庞大体系,至今滋养着各类文化的支脉[3]。

江南水文化源远流长、自成系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江南地区的文化演变过程中,先后有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及其后续的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吴越文化,这些文化都与“水”有着紧密的联系,水成为了江南文化更替的纽带和核心。江南地区各个时期的文化都是在河湖的基础上兴起的,从河姆渡时期人工栽培稻谷,到崧泽文化时期水井的出现,再到舟楫交通工具的出现,到最后吴越文化时期稻文化、船文化、桥文化、渔文化等完整的文化体系,皆以水为纽带,贯穿文化变更的始终。

明清时,江南成为全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达官贵族、文人雅士的人文环境与其江南山丘、亭台楼阁相互辉映而成诗意的水乡古镇景观,此后的江南古镇建筑就是在这一文化氛围中孕育出白墙、黑瓦、拱桥、长廊的砖石木构式景观。因此,富饶的经济、诗情画意的水文化氛围与文人雅士的人脉环境共同构成了江南古镇建筑发展的文脉谱系。

二、江南古镇建筑形制

建筑的美不仅仅表现为外形的美观和悦目,更主要的在于它能恰当地反映建筑的功能和品质,并与所在环境相协调[4]。江南古镇多为典型的水乡,水在建筑布局中起着重要作用,建筑又与水环境和谐相生,同时不失其功能和色彩,形成水乡典型的建筑形制。江南古镇住宅建筑多为“四水归堂”式布局,其结构为穿斗式木构架,不用梁,以柱直接承檩,砌较薄的空斗墙或编竹抹灰墙,墙面为白色。房屋外部的木构部分用褐、黑、墨绿等颜色,与白墙、黑瓦相映,色调雅素明净,与周围自然环境结合,形成古朴、明净的建筑形制[5]。

(一)古镇建筑组成单元

古镇建筑单元分为私用建筑和公共建筑。民居是古镇居民的私用建筑,桥、廊棚、戏台、寺庙、亭等是古镇的公共建筑,共同组成了古镇独具特色的建筑体系(表1)。

表1古镇建筑的组成单元

(二)古镇建筑特色

江南古镇多临水而建,因地制宜,形成了“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建筑风格。镇内交通设施、街道、集市等皆因河而建,建筑多小巧精致,活泼轻灵。建筑外观清淡素雅,白墙、灰砖、黑瓦与水和谐统一,形成江南古镇建筑最具水乡标志的色彩,尽显南国建筑柔韧、细腻、温婉的水墨调建筑意象。

(三)古镇建筑的水文化要素及隐喻

1.风水景观的文化生态

以江南古镇的区位格局及文化景观核心来看,其古镇建筑选址、门窗灶厕的空间方位、中心道路走向及建筑象征意境都是风水景观的真实反映,映衬出中国人内心深处的诗意理想风水景观模式。其文化学意味则是超脱于社会和物质功利意义的理想栖居地,蕴含着“天人合一”的生态观。

2.水生态元素及水轴线

江南古镇的外部环境是以运河、湖泊、河道的集聚空间,内部环境是以“水”为轴线的人文格局脉络,及在此基础上衍生的与水有关的文化品性、风俗习惯、人文生态。即水生态环境下的渔元素、稻元素、桥元素、船元素的自组织体系。江南古镇因水成街、依水成市、临水成镇,水成为街、市、镇空间扩展的轴线,集聚着富有人气、生命力的文化商业空间。

3.技术与艺术融汇的建筑组合

首先,古镇居民临水而居,民宅傍水而建,推开窗即是河道。天井院是由徽派建筑演变而来,还保留着四合院的基本框架,四面房屋连在一起,中间围成一个小天井。这样的设计适宜江南冬冷夏热、多阴雨的天气,既可通风透雨,又能够降温防寒。四周屋面的雨水通过天井排放,有的天井中备有太平缸,让雨水流入缸中,以备救火[6]。为防止雨水生虫,通常在缸内养鱼观赏。同时,天井中还可植花种木,点缀石景。

其次,水乡民居多用木材建成,容易引起火灾,为避免邻居失火殃及自家房屋和财产,便在两户人家之间建筑起高耸的马头墙来节制火势的蔓延。为节约用地,古镇民居均相连组成条条街巷,街巷一般幽深狭窄,形似一线天,高墙窄巷也成为古镇民居的典型形态。〖JP〗

此外,精美的雕刻是古镇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类型包括砖雕、木雕、石雕,民居中遍布雕饰,雕刻方法、材料、题材各有不同,精美复杂,寓意隽永,充满了浓厚的江南水乡风俗民情。

三、周庄“隐逸-诗意”理想环境解析

人居环境的灵魂即在于它能够启动人们的心灵,在客观的物质世界里创造更加深邃的精神世界[7]。江南水乡之所以令中外游客心驰神往,很重要的一方面在于其充满厚重文化内涵的隐逸-诗意人居环境。

(一)建筑、水、文化三位一体

周庄镇为网状河流形成的团形城镇,规模较大,商业繁荣,经济发达[8]。自古为泽国,南北市河、后港河、油车漾河、中市河四条河道呈“井”字形流过,因河成街,街桥相连,傍水筑屋,水镇一体,组织起民居、桥梁、廊棚、沈厅等独具韵味的建筑单元,体现了中国古典民居“以和为美”的人文思想,〖JP3〗以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和谐相处的整体美,成就了建筑、水、文化三位一体的隐逸-诗意人居环境(图1)。〖JP〗

图1江南古镇人文环境关系图式

(二)建筑与水的关系

周庄民居多贴水而建,特有的水阁一部分延伸至河面,下面用木桩或石柱打在河床中,上架横梁。镇内街道多依河而建,街道与河道平行,有的河道即是街道。廊棚位于河边的街道上,头顶搭起木棚,每隔一段有柱子支撑,晴可遮阳,雨天则可避雨。民宅为避免潮湿,防止河水浸泡屋基,一般以石为基。此外,因为该地湿润多雨的气候,镇内建筑屋顶坡度均比较大,以利于排水。可见,古镇建筑多亲水,同时也注重防水性。

(三)古镇与水的关系

周庄河道发达,河道提供了便捷的交通,同时也是古镇重要的水源和食物来源。两旁人家枕河而居,民宅都有条石铺砌的私用码头通向水畔,船是古镇重要的交通工具。居民于屋前石阶上取水和洗涤,从河流和湖泊中捕鱼,以河水灌溉。

此外,河道还是居民重要的娱乐场所,各种民俗活动都离不开河道。在周庄,民间良辰佳节、喜庆丰收、婚嫁迎亲时都会举办摇快船等大型娱乐活动。农民自备船只、服装、道具、锣鼓,在水巷中自娱自乐,具有浓郁的水乡风情生活格调。

(四)水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及人文意蕴

九百多年来,周庄人在治水、用水、管水、护水、乐水的过程中,把受到的启示、灵感和体验赋予水以人格化,与水的密切关系使水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JP2〗形成了以人——水和谐为核心的价值理念及水精神,构成了水文化的核心体系,历史悠久。凭借其人——水和谐的价值理念及水文化体系,周庄以其厚重的人文意蕴从一个藏在深闺的江南小镇发展为国内外知名的“中国第一水乡”。〖JP〗

1.与水为善

周庄因水而兴,借助丰富的水资源发展起便利的交通和发达的商业。以人为本、以水为善、和谐共生的思想在周庄的建筑以及历史发展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人文气息浓厚。

2.以水为师

周庄人以水为师,从刚、柔、坚、韧、容、浮、和、善、献的水性中得到修身、养性、处世之道,创造出包含稻文化、桥文化、渔文化、船文化等在内的水文明。同时,水也孕育了周庄秀慧、细腻、柔和、智巧、素雅的文化特征,滋养了清秀长相和温和性格的周庄人。细腻缠绵的水墨调昆曲,糯软绵长的吴侬软语,精美绝伦的民间工艺品都渗透了水的柔美,周庄人的衣食住行无不具有浓郁的水乡特色。

3.“隐逸——诗意”的乌托邦

周庄环境幽静,建筑古朴,加上旖旎的水乡风光和良好的文化氛围,成为了文人雅士理想的隐逸之地,人文气息厚重古朴。全镇60%以上的民居仍为明清建筑,有近百座古典宅院和60多个砖雕门楼,还保存了14座各具特色的元、明、清时期建造的古桥。沈厅、张厅、迷楼、叶楚伧故居、澄虚道院、全福寺等名胜古迹,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观赏价值,彰显了周庄独特的“隐逸——诗意”的乌托邦人文意蕴。

四、结语

江南古镇与水有着一种特殊的关系,水文化对江南古镇经济、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发展具有文化生态的锁定效应,即水文化元素是古镇建筑体系形成与发展、建筑文化更新与承袭的纽带。深层挖掘江南古镇的水文化元素及建筑文化生态肌理发现,江南古镇建筑的“隐逸——诗意”理想环境正是其水文化元素与建筑、古镇和谐共生的文化生态隐喻。这对认识江南地区水文化的地理成因及建筑文化价值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江南古镇建筑的功能结构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建筑文化谱系的文化生态学探讨需综合建筑学、地理学、规划学等相关学科的优势,其研究意义在于保护规划及继承发展江南古镇的文化空间、人文环境,这是远甚于江南古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

[参考文献]

[1]孟亚明,于开宁.浅谈水文化内涵研究方法和意义[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7(4):63-66.

[2]李宗新.浅议中国水文化的主要特性[J].北京水利,2004(4):56-57.

[3]周小华.水文化研究的现代视野[J].中国水利,2007(16):12-16.

[4]关肇邺.建筑艺术浅谈[J].求是,1995(6):45-46.

[5]刘晶,熊学忠.江南水乡古镇建筑文化透析[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1):14-16.

[6]蒋励.解析江南水乡民居灰空间的生态美[J].现代城市研究,2009(4):77-81.

[7]吴良镛.科学,艺术与建筑[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6(5):1-2.

文化和建筑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规范,施工

中图分类号:U41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智能建筑与建筑智能化系统

智能建筑是以建筑为平台,兼备通讯、办公、建筑设备自动化,集系统结构、服务、管理及它们之间的最优化组合,向人们提供一个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建筑智能化系统就是在建筑(包括环境)平台上,利用系统集成技术实现的通讯自动化系统(CAS)、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BAS)、办公自动化系统(OAS),它们与建筑环境一起构成了整个智能建筑。

二、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实施特点

建筑智能化系统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管理科学、施工管理技术等知识的全面支持。建筑智能化系统建设首先是一项建设工程,必须科学地进行投资、决策、工期规划,并按建设总目标实施全过程的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作为一项新生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在系统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和行业监管方式上,都与传统的建筑机电系统有所不同。因此,在系统实施过程中,对系统规划设计、工程施工与管理的人员在工程技术、管理经验上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的性质和特点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涉及众多单位和机构,有业主(或建设单位)、设备生产制造单位(设备供应商)、管线与设备安装单位(安装施工单位)、系统承包商、建设或设备监理机构。要完成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监理工作,首先必须明确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的职责范围,同时处理好与其它单位和机构的关系。

1、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与业主间关系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机构是受业主委托承接监理任务的。经业主授权,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可代表业主对系统的规划设计、工程承包商的选择、设备选型等提供咨询服务,对系统的安装质量、技术性能、建设工期、投资进行监理。

2、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与设备供应商、安装公司、系统承包商间的关系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机构之所以能够担任工程监理职责,是因为得到了业主的授权。业主应向规划设计部门、设备供应商、安装公司、系统承包商及时通报委托与授权事项,明确哪些机构和人员可以代表业主行使工程监理的职责。而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机构与这些单位不签任何合同,监理活动是以业主与这些单位签订的合同为依据,按有关标准和规范执行。

3、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与建设监理间的关系

在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建设中,既有项目建设监理及其分支机构,又有建筑智能化专业监理机构。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则仅对其中的建筑弱电系统(智能化系统)规划、设计、调试及弱电管道、线槽预留预埋施工过程进行监理,两种监理的内容有所覆盖,却各有侧重。在全过程的监理中,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服务形式,有不同的专业技术人员介入,体现出专业化监理机构特有的优势,这是一般建设监理机构所不及的。

四、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监理工作开展

(一)监理总则及依据

工程监理人员,必须严格遵循建设部颁布的监理人员工作守则。坚决按照国家有关工程建设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及制度执行,履行监理合同中规定的义务和职责,严格监理。坚持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廉洁奉公、为人正直、为事公道的高尚情操。

监理工作的主要依据为:

1、弱电设计图纸

2、承包施工合同及监理合同

3、《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

4、《智能建筑质量验收规范》GB50339-2003

5、《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T50312-2000

6、《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200-94

7、《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GA/T75-94

8、《安全防范系统验收规则》GA308-2001

9、设计图纸会审纪要、招标书、变更通知书等文件

10、施工方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11、国家现行的技术标准、工程质量评定标准、验收评定实施办法

12、建设部颁布实施的《建筑工程验收条文》

(二)工程质量监理控制措施

1、监理工作要点

(1)工程在开工前,专业监理工程师必须要熟悉该工程的技术施工图纸及施工验收规范以及有关工程的技术资料,并参加由建设单位组织的设计施工图技术交底会议;

(2)审核承包单位编写的施工组织设计,内容是否结合实际,能否起到施工安装的技术指导作用,提出审核意见并监督其执行;

(3)严格审查承包单位报验的材料及配件,不合格的材料及配件不允许进入现场;

(4)经常进行现场巡视检查,对重要部位或工序一定要旁站监理;

(5)经常进行检查、监督施工现场的安全防护、消防设施、文明施工、临时用电以及卫生工作等符合要求;

(6)临时用电以及卫生工作等符合要求。

2、流程控制

3、设备、材料的质量控制

所有设备材料进场必须办理验收手续。

所有进场的设备材料必须具备质量证明文件、产品合格证、商检合格证。无质量证明文件、产品合格证、商检合格证的设备材料拒绝验收。

严格实行“四验”制度:验品种、验规格、验质量、验数量。品种、规格、质量、数量不合要求的设备材料,拒绝验收。

4、设备性能测试及系统调试

所有设备在安装前规定每批(同规格、型号)抽检10%(最少一个)进行单体调试试验,符合要求方可安装及联体调试。

所有设备及原器件安装完毕后,系统进入调试阶段。为确保系统性能,需按EIA/TIA568规定的标准分别对系统进行测试和调试。

如有未达标准项,调整至合乎标准。最后填写测试和调试报告,作为竣工文档保存。

(三)监理工作过程控制

1、事前控制

(1)参加各有关部门的设计图纸会审、质疑和技术交底会议,索取会议的相关记录文件;

(2)审查施工单位报送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并提出质疑意见书;

(3)检查施工单位进入现场的机械、器具是否到位、合格,并要求相关专业人员填写设备和器具的报验单;

(4)检查施工单位管理人员、施工员、质管员、安全员、试验员、测量员等关键工种工作人员的上岗证、特殊工种的操作证、安全培训教育合格的培训证;

(5)审查施工单位质量保证体系及到位执行情况;

(6)审查材料、元器件的出厂合格证及现场抽样检验报告和记录;

(7)工程质量的监控工作流程图;

文化和建筑的关系范文篇3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文化;构建

0.引言

工科院校的专业设置和发展一般往往呈现出校园人文背景的欠缺性。而这种人文的欠缺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上的表现显得尤为突出。目前高职建筑工程类专业课程,不论在课程设计、设置、模式,未来课程的发展趋势以及课程间的关系均处在不断改革和探索阶段中。而“课程文化”往往是处于从属或忽略的地位。其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文”与“建筑工程”的关系认识不足

“建筑工程”指新建、改建或扩建房屋建筑物和附属构筑物设施所进行的规划、勘察、设计和施工、竣工等各项技术工作和完成的工程实体以及与其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的安装工程。扩展到建设工程又可以包括路桥、水利等构筑物的设计和施工。“人文”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那么“人文”在建筑工程方面的解释就是:人们与建筑工程相关的各种文化现象。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创造了风格独特、光辉灿烂的丰厚的建筑文化。人文的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要解决的问题是:“人’是做什么的,“人”为什么话着,什么是美,什么是善。高等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一个人文过程,是有关价值的事情。而目前高职的大学教育指导思想却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工具性和功利性,这导致高职教育沦为职业培养场所,直接影响到建筑类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不科学。建筑工程类专业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回归,人文主义培养在建工类学生中的教育重要性显而易见。这点上,与纯粹人文教育的思想体系是一致的。

目前建工类专业课程,由于对人文教育认识较少,甚至一味的盲目追求工学结合,设置上极少甚至不考虑这块,在学生人格培养方面显得投入不够。

2.课程改革中的文化研究投入不够

这块主要表现在:

(1)对建筑工程整体课程改革的文化研究严重不足。文化与课程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没有文化就没有课程,文化滋养着课程,为课程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条件,文化又制约课程,制约着人对课程的价值的追求,影响着人们对课程的选择和实施。课程则又以一种特定的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表达文化,再现文化,传承和创造文化。任何一种课程都根植于特定的文化之中,课程与文化是一体同构的。因此,课程改革的发动,新课程的设计等都有其文化的动因和要求。建筑工程类部分课程的设置虽然也在不断的进行调整,部分课程的改革力度也较大,但人文研究的力度始终不够,使得改革后的课程依然显得苍白,人文关怀不足。

(2)对课程实施层面的文化研究不足。课程实施是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最终要看在实施中对新的课程计划的贯彻实效如何。课程设计的再好、再完美,如果在实践中得不到实施,那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因此,课程实施领域是制约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环节,对课程实施领域的研究必须给予更多的关注。建工类部分新课程也实施了一些新探索,但在建立与新课程改革理念相适宜的学校文化、教师文化,以确保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上便显得力不从心了,在课程评价体系建设中文化指标基本为零。

另外课程培养目标中除了能力目标方面,关于文化涵养方面也存在缺失。

3.人文意识淡漠

建筑工程类专业属于理工科类专业,这类专业,在人们的潜意识里似乎只与理论、技术、工程应用、实践能力、岗位适应性等联系上,而人文应该与文科类专业有关。这固然与我国历史发展背景不无关系,正就是这个原因,建筑工程类专业关于文化内涵建设少人提及,甚至在建筑文化的课程设置方面也存在空白,即使存在,也是建筑史等报告类,专题类,如蜻蜓点水式在教室里讲授的介绍类课程,其评价体系也非常低,对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培养与完善作用也不明显。

人文教育不仅仅在于课堂灌输式教学,人文教育应该更多的存在于实际行动。基于目前建筑工程类专业课程教学现状,可以说,不论在单门课程还是在整个课程体系,课程文化的思想以及课程文化内涵基本没能很好的体现出来。学生关于课程学习的前后因果并不十分清晰,任课教师关于课程的文化挖掘力不够,课程实践性不强,导致师生对于课程文化体验不深刻。

由此,建筑工程类课程体系文化构建以及不同建筑文化对于课程文化适应性问题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以建筑文化为例,从秦砖汉瓦到钢筋水泥,从古希腊建筑到拉丁美洲风格建筑,建筑文化一经产生便在不断的变迁中,不同的建筑文化碰撞在一起,必然导致文化模式的变化,例如中西合璧式建筑。这便产生了建筑文化的适应性问题,而不同课程内容在建筑工程类课程文化体系构架下的文化适应性问题的解决,便顺理成章地必然是文化体系构架课题研究的必经之路。

4.课程体系文化构建的理念和思路

高校工科教育包括四个方面的职能:一是科技知识教育,二是科学思维(思想)教育,三是科学方法教育,四是科学精神教育,这四方面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因此建工技术课程体系文化构建的理念和思路应坚持人文和科学的融合。

从理论和实践上规划课程文化构建改革思路:(1)让学生获得胜任的工作岗位并掌握适应当代社会建筑工程职业生活所必须的基本技能、习惯和态度;(2)让学生从建筑工程主导文化典型的道德、理智、精神和艺术的资源中习得核心的知识、传统和价值,以作为职业生活的指路明灯;(3)让学生根据自我的兴趣进行学习,以便发展个人的潜力和创造力,并了解感情的自我和精神的自我,即发展自我的精神;(4)培养积极、灵活并具有主见的思想者,这样的思想者知道通过研究他们周围的环境,通过与他人合作学习来全面构建自己的知识;(5)学习并真实地体会参与和保持一个建筑工程业从业者所需要的思考能力、知识、信念和价值观;(6)对那些限制自我和他人不合理性进行考察,并向它们提出挑战,同时培养能动地改造职业环境(建筑工程行业环境)所需的信念和能力。

由此改革所培养学生的最高境界将是“师”,而不单单是“匠”。一个有富有思想的建工类技术人员。[科]

【参考文献】

[1]季羡林.提高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必要和可能[J].北京:教学与教材研究,1996(1).

[2]张文海.加强高等工科院校人文教育的思考[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8(03).

[3]王平.课程改革中的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

[4]姚志敏.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课程执行力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

  • 下一篇:信息技术教师教学工作总结(收集11篇)
    上一篇:幼儿配班教师工作总结(收集4篇)
    相关文章
    1. 中医药文化思政教育范例(3篇)

      中医药文化思政教育范文关键词:就业创业教育就业期望值中医药校园文化临床实习教学随着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高等教育就业市场、就业形势和就业制度发生了深刻变化,也导致了..

      daniel 0 2024-10-10 09:08:12

    2. 电子图书借阅机管理范例(3篇)

      电子图书借阅机管理范文篇1[关键词]图书馆开放管理;自助借阅;智能防护0引言高校图书馆是文献信息的存储中心,是学者巩固基础,掌握前沿知识的必要园地,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尽管许..

      daniel 0 2024-10-10 07:39:12

    3. 视觉艺术的意义范例(3篇)

      视觉艺术的意义范文关键词:后现代主义;视觉艺术;数字插画近30年来,随着数字娱乐产业的成熟与发展,游戏、影视概念艺术设计师极其作品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数字插画师营造引人入胜..

      daniel 0 2024-10-10 06:10:12

    4. 电磁感应的优点范例(3篇)

      电磁感应的优点范文关键词:高斯计;磁感应强度;霍尔效应1设计原理传统的高斯计采用仪表放大器电路放大霍尔效应产生的感应电压,指针显示或者经过模数转换后通过LED或者液晶显示..

      daniel 0 2024-10-10 04:41:12

    5. 电磁感应习题范例(3篇)

      电磁感应习题范文关键词:电磁场电磁波实验教学1引言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实验室实现了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对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有着启迪作用。因此,实验教学历来都是各高校非常..

      daniel 0 2024-10-10 03:17:09

    6. 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范例(3篇)

      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范文关键词:科技管理体制创新路径选择进入21世纪,科技已成为决定一个国家政治地位与经济实力的关键,成为决定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科技管理体制是否合..

      daniel 0 2024-10-09 22:29:12

    7. 文化与设计的关系范例(3篇)

      文化与设计的关系范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艺术设计;生产关系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艺术设计在我国的起源可追溯至石器时代,比欧洲和其他一些西方国家早很多..

      daniel 0 2024-10-09 21:00:56

    8. 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范例(3篇)

      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范文关键词:大学生科技竞赛;创新人才;长效机制;可持续发展作者简介:王业社(1974-),男,湖南武冈人,邵阳学院教务处,副教授;王放银(1965-),男,湖南邵东人,邵阳学院教学质量..

      daniel 0 2024-10-09 19:3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