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范例(3篇)
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科技管理体制创新路径选择
进入21世纪,科技已成为决定一个国家政治地位与经济实力的关键,成为决定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科技管理体制是否合理,关系到科技政策能否得到认真正确贯彻,科研机构和队伍的潜力能否充分发挥,科技规划、计划能否顺利实现。笔者通过分析当前科技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探索科技管理体制创新的路径,以期为提高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成效提供若干可资借鉴的参考。
一、科技管理的内涵
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RC)在1987年的报告中将科技管理定义为:科技管理是一个包含了科技能力的规划、发展和执行,并且用来规划和完成组织营运以及策略目标的跨科别领域。
科技管理的目的在于鼓励创新,促进经济成长和增进全人类的利益。短期的科技管理包含品质改善程序、高效率的制程设计等,长期的科技管理内容则包含了整体性、策略性的科技预测与规划。
科技管理是一个整合了各种专业领域,诸如科学、工程学、企业管理等跨领域的学科,其影响组织的研发、设计、生产、营销、财务、人事以及信息等各个不同功能部门的活动,包括组织的日常运作以及策略规划。
二、我国科技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科技管理体制,是科技活动的组织结构、管理体系和制度的总称。我国原有的科技体制存在着科技与经济严重脱节的现象,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发展到今天,仍然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亟待解决,包括科技管理体制所需要的基本法律框架,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科研院所的治理结构,科技资源的使用和监督等,这些都是制约我国科技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国科技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源配置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在科技资源配置中,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二)决策机制不适应科技创新的需要。宏观调控能力不足,科技和经济在国家层次上的决策机制中存在许多弊端;缺乏高层次的科技决策咨询、评估、监督机构,不能就科技发展的总体设计、战略重点提供政策建议与咨询意见。
(三)自主创新不适应科研活动的特点。各创新主体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管理僵化,人才活力难以激发,无法适应科技创新的规律。
三、现行科技管理体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现行科技管理体制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科技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这主要表现在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到30%,高新技术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例不到10%。
(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独立于企业之外的科研开发力量过多,企业内应用研究仅占全国总量的约10%,大大低于美国80%这一比例。
(三)科技力量内部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独立科研机构的大量重复设置;科技人员难以流动,难以进入企业和市场。
四、科技管理体制创新的路径选择
分析我国目前科技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制度变迁造成。只有逐步探索、研究和解决好这些科技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我国经济才能走上依靠科技自主创新促进发展的良性轨道。为此,笔者就改革我国科技体制机制提出以下三大路径选择:
(一)建立合理的资源配置机制。
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科技创新文化建设;基本现状;存在问题;主要原因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1-0160-03
科技创新往往在最适宜它的文化环境中产生。我们将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文化称为“科技创新文化”。当前,向世界科技强国进军的号角已经吹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科技创新文化建设的现状做初步梳理,挖掘存在的主要题,并分析相关原因。
一、我国科技创新文化建设的基本现状
根据文化层次分类,科技创新文化可以分为器物层次的科技创新文化、制度层次的科技创新文化、观念层次的科技创新文化三个层次。
器物层次的科技创新文化是科技创新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对科技创新有利的知识、信息、理论、方法、资料、工具、设备、资金投入、资源、人才队伍等。就器物层次的科技创新文化而言,我国从事科技创新文化的建筑和园区硬件优良,仪器设备较为先进,R&D经费发展态势良好,图书资料及情报信息支撑有力,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制度层次的科技创新文化是科技创新的制度保证,主要包括:对科技创新有利的法律、法规、政策、规章制度、规定、标准、文件等,带有一定的强制措施,要求人们遵守和执行。在我国,制度层面的科技创新文化主要表现为党的政策主张以及政府制定颁布的法律、法规和制度。特别是自20世纪末开始,科技创新与科技革命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出于国内改革和发展的迫切需要,中国共产党对于科技创新形成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领导开展了一系列的制度建设和政策法规建设,为科技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观念层次的科技创新文化是科技创新的认识前提,涵盖了有利于创新的观念、思想、精神、价值观、态度、信念、习惯或习性、行为规范以及人们普遍持有的见解等。探索、求真、怀疑、包容都是观念层次的科技创新文化的精髓。指出:“中华民族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我们的先人们早就提出:‘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可以说,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禀赋。”[1]然而,明代以后,由于封建统治者闭关锁国、夜郎自大,人民思想封闭沉闷,中国同世界科技发展潮流渐行渐远。新中国成立后,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科技工作者激发出强烈的创新热情。虽然经历了后来政治运动的挫折,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的开展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为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热情投身科技事业、追求科技创新提供了强大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马克思主义论断深入人心;相信科学、热爱科学、崇尚科学逐渐成为社会风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也逐渐在全社会日益浓厚。无数科技工作者秉持着求真求实、开拓创新、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崇尚真理,追求创新、不断超越,取得了一项又一项重大科技创新成就。
二、我国科技创新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水平大幅提升,已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科技大国。尽管如此,我国与科技强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在迈向科技强国的道路上,科技创新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造成了“由大向强”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阻力。
(一)科技创新基础相对薄弱
首先,基础研究不够扎实。新中国刚成立时,科技事业百废待兴,基础研究基本空白。近年来,我国的基础研究不断取得进步,但是,学术界急功近利的环境、轻基础重应用的错误倾向以及过度依赖西方理论的盲从,造成我国基础研究相对薄弱的现状。主要表现为“三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原创成果少,引领科流的大师级人物和世界级科学家少,基础研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少。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曾经做过一个生动的比喻:把基础研究比作水,应用研究比作鱼,没有基础研究之水,就难以养活应用研究之鱼。因此,我们要加大对基础研究的资金、资源和人才投入,采取措施引导重大科研项目向基础研究倾斜,抓好这项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
其次,创新型人才短缺。“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根本。目前我国研发人员总数已达38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美国不到我们的一半,日本和俄罗斯大概各有80万。虽然科研人员总数领先,但是其中的创新型人才还不能充分满足科技创新的需要。确切地说,我国的创新型人才属于结构性短缺。特别是高端人才稀缺。据统计,我国的世界一流科学家仅有100多人,占世界的4.1%,而美国占到了42%。指出:“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所以,应该把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放在科技创新的优先位置,为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提供强大生力军和不竭动力。
再次,原始创新能力不强。原始创新能力是当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科技创新的突出短板。2015年,我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喜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这一奖项标志着中国在某些科技领域已经成为“领跑者”。但遗憾的是,近百年来,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放射性、电子、光纤、计算机等重大科学发现或技术发明几乎都诞生在西方。近些年来,我国自然科学研究缺少重大突破,象征原始创新能力的“自然科学一等奖”十几年来频繁空缺。国际专利申请数世界第二但质量不高,突破性、权威性的重要专利少。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产品,导致“中国制造”经常“卖白菜价,赚辛苦钱”。原始创新能力不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科技发展的突出瓶颈,成为我们需要全力攻克的难题。
(二)科技创新观念尚未普及
一方面,科学精神尚未广泛弘扬。科学精神包括求真求实、开拓创新、理性怀疑、无私奉献、淡泊名利、攻坚克难等诸多要素。其核心要求是求真求实和开拓创新。通常来讲,大学和科研院所科研工作者云集,理所当然是科学精神高扬的地方。但是,非常遗憾的是,近些年来,学术界学风浮躁,学术不端行为多有发生。一些学者在科研立项上急功近利,求速度,求数量,看效益,拈轻怕重,避开周期长、风险大的项目,专门选择短平快的项目;一味追求发表文章的数量、刊物的档次和被引用的次数;在学术观点上见风使舵、随波逐流;热衷于自我宣传,到处挂名推销。虽然我国科技人员发表的科技论文总数居于世界前列,但是有多数科研成果还停留在纸面上,没有转化为生产力。作为科技工作者,没有科学精神深入骨髓,就容易失去理性、迷信权威、追求利益、学术堕落,创新就更加无从谈起。
另一方面,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尚未整体形成。一方面,创新行为缺少社会层面的鼓励。虽然从国家层面看,创新发展已经成为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大理念之一,但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以及某些消极文化的影响,社会上不少人把追求物质利益和物质享受作为首要目标,而对真理真知的追求不够强烈。部分人固守封建社会残余的等级观念,利用手中掌握的资源,在科研实践中放大学术权威,在学术观点上搞“一言堂”,这就使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不敢对他们的成果进行怀疑和批判,违背了求真求实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社会对失败不够宽容。创新是对未知的探索,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据统计,科研成功率不到10%,而失败率超过90%。所以,失败是创新的常态,鼓励创新就要宽容失败。美国硅谷之所以取得传奇般的成功,很重要的原因是那里的失败者不H不会受到歧视,反而会得到善待,有机会反败为胜,走向成功。在我国,虽然“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人人皆知,但是“成王败寇”的传统观念仍然很难根除。有些单位和领导在科技创新上苛求成功,无异于给科技人员戴上了紧箍咒,使他们谈失败色变、畏首畏尾、裹足不前。因此,我们要净化社会空气,大力营造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为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环境。
(三)科技创新制度不够完善
就党的政策主张和已制定颁布的法律法规来看,都较好地支持和促进了科技创新,还需要做的工作就是进一步对法律法规进行丰富完善。但就科技体制而言,我国现行科技体制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弊端,对科技创新造成严重制约,集中体现在管理体制、治学体制、评价机制和转化机制上。就管理体制而言,目前的科研管理正在引进市场竞争机制,但是从整体上看,科技资源分配的权力还是集中在少数部门、少数人身上,这就容易滋生各种形式的腐败。科技评价体系过分追求论文数量和刊物档次,重视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并以此作为研究生毕业、科研人员评职晋级的依据和硬杠杠,作为科研人员科研水平和实力的“标志性成果”。在当前的科技评价体系下,许多科研人员自掏腰包购买版面;某些教授没时间没精力做实验,而是到处去争取科研经费;不少高校不仅拼博士点,拼院士数量、长江学者数量,甚至不惜重金“跑评审”。不合理的科技评价体系成为滋生学术腐败的温床,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科技界的公信力。治学体制存在一定程度的权威和关系治学。例如,学术的“近亲繁殖”现象已成为目前中国高校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由于过于强调“师承”,往往不利于学术上的“百家争鸣”,久而久之,则可能渐渐消融大学的独立精神。转化机制则没有实现科技与经济的充分融合,由于缺乏科技成果转化的信息渠道、专门机构、专项资金以及专业人员,许多科技成果仅仅停留在纸面上而没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影响我国科技创新文化建设的主要原因
影响科技创新文化建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传统文化、社会风气、教育模式等三个方面的影响最为突出。
(一)传统文化的惯性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不乏一些创新思想,但是仍有一些消极因素对科技创新文化建设产生了负面作用。
1.传统思想范式的羁绊。儒家创始人孔子一心追求“礼”,十分痛恨“犯上”的行为,要求人们“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儒家文化提倡“中庸”和“尊师重道”,要求人们循规蹈矩,后辈即便对前辈的观点有异议,也要采取保守态度,不做激烈批判,这就把人的思维限制在已有的框框内,与科学赖以成长的怀疑、批判和创新精神背道而驰,与“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科学精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尤其是在封建社会后期,在安身立命的儒家文化的笼罩下,整个社会的创新精神比较贫乏。由于任何科技创新都是以不同方式对原有权威的挑战。因而,“唯上”“唯师”的传统思想范式就成为阻碍科技创新的羁绊。
2.传统思维方式的弊端。中国传统思维富含人文精神,具有整体性、模糊性、直观性和内向型的特点,这种思维特点使中国人重视感性、长于悟性,推崇天人合一。但同时,这种思维方式不重视本质概括,存在缺乏严密分析、严格论证和逻辑推演的缺陷,而且过分注重内省,也使得人们对探究自然的奥秘这种外向型思维失去了兴趣。因此,传统的思维方式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萌芽,也不利于创新成果的产生。
3.传统科技观的偏好。经世致用的中国传统文化使得中国人自古以来重技术轻理论。中国四大发明有口皆碑,古代的天文学、农学等技术发明也在世界领先,但却很少有科学理论产生,这就使科技的进步失去原动力。我们有张衡的浑天仪引以为傲,却不及托勒密的地心说在世界科技史上意义深远。重视技术轻视理论是中国在古代就没有科学精神萌芽的重要原因。特别要指出的是,这种认识倾向对今天的科技政策仍有着不小的影响。尽管基础研究对我国原创力水平起决定作用,但长期以来,在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出于对短期效益的追求,我们对应用技术和大型工程的关注度高、投入多,而对基础研究的人才、资金和资源投入却相对薄弱。
(二)社会风气的浸染
当前,社会上和科技领域中流行着某些不正确的思想观念和做法,对科技创新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1.信奉功利主义。近年来,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功利主义思想逐渐在社会上大行其道,反映在学术领域,就形成了许多科研工作者不追求真理真知,只看重荣誉和物质利益的倾向,造成了学术生态的功利化。从事科研工作,本来应该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精神,达到食不甘味、寝不安枕的境界。但在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淡泊名利、潜心科研、甘于寂寞、乐于攻关的科研工作者越来越少,抄袭、剽窃、造假的学术不端行为却明显增多。虽然目前我国的学术成果总数位于世界前列,但林林总总的学术成果中却掺杂着真假难辨的内容,隐含着大量的无用泡沫。这种“为学术而学术”的错误理念,造成学术成果粗制滥造、学术行为丧失底线,学术公信力受到质疑,学术生态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2.轻视知识和人才。尽管过去那种“知识越多越反动”的极左思想早已为人们唾弃,但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轻视知识和人才的情况仍时有出现。在盛行拜金享乐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在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面前,与“权”“钱”相比,知识在不少人心目中的分量轻了许多。在对人才的识别、选择、评价上,观念陈旧、标准过时、缺乏富有时代特色的科学的人才观和人才标准,而且对人才关心不够,不善于创造理想的工作条件和良好的生活环境,更缺乏情感上的关怀和沟通。
3.崇尚“官本位”。自封建社会以来,“官本位”的魍持耙倒鄢て谑⑿校这就使中国人缺乏一种“为科学而科学”的纯学术精神,对我国科技创新事业产生了消极影响。许多大学生和研究生信奉“学而优则仕”,毕业时优先选择行政机关;许多科技工作者热衷于脚走“两条路”(一条科研,一条行政),条条畅通;许多单位和部门对有贡献的科技专家委任以“高官”,使科技专家向领导者阶层转化。但恒心和专心是科研活动进行的基本条件,科研人员当官、保官和升官必然要占据大量的宝贵时间,从而影响其科研成果的取得。因而,要产生更多科技创新成果,“官本位”职业观必须摒弃。
此外,迷信权威、论资排辈、嫉贤妒能等不良社会风气也在不同程度上破坏着科技创新的环境。
(三)教育模式的影响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也是创新能力培育的主阵地。但应试教育模式下我国当前的教育文化与教育实践在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方面还存在诸多欠缺。
1.在教育目标定位方面,“经世致用”取代“求真”成为教育的现实目标。我国的教育定位不是人格教育或者全人教育,而是充斥着太多急功近利的成分。教育往往被视作是一种人力资源投资,读书常常被当作做官、发财、成名的一种途径。在普通老百姓心目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传统观念还很浓厚。当前,许多研究型大学都开始以就业为导向来办学,高分考生都喜欢学金融专业,进金融公司。然而,一旦学问被用作换取政治权利和世俗地位的筹码,教育就变得面目全非,不仅不能完成求知育人的使命,而且正在给整个社会带来越来越多的棘手问题。
2.在教育内容方面,我国的教育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对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却无暇顾及。升学考试是唯一的价值取向,灌输知识是教学过程的唯一目的。于是,学生沦为背书机器和考试机器,追求高分和选择名校的压力让学生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探索未知的勇气和兴趣可怕的消失了。事实上,要进行科技创新,光有知识本身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要具有怀疑、批判与敢破敢立的精神,及挑战固有知识,向传统权威说“不”的勇气。如果只学习科学知识,缺失了科学精神,最终也不会取得真正的科学成就。我国中学生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频频获奖,但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在全世界却排在20名以外。虽然这其中的原因较为复杂,但偏狭的应试教育造成学生们应试能力强而创新能力弱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3.在教学方式方面,多年以来,在我国中小学,盛行的是“我讲你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基本上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特点和个性,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因而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最终制约和阻碍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缺乏创造性思维,对于科技创新实践而言,无疑是干涸了水之源头。
四、结语
著名科学家蒲慕明认为,当前中国的科技发展“恐怕不是个经济问题,而是个文化问题”。在经济建设到一定程度时相应配套的创新文化建设必须跟上,否则必将制约科技发展。《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指出:“营造崇尚创新的文化环境……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造、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推动创新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因此,将科技创新文化建设提到日程上来进行研究和改进,将成为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范文篇3
科技金融是实践提出的理论问题
在国外文献中没有“科技金融”这个术语,科技金融是中国的经济体制、金融运行机制和技术创新体制共同作用的产物。科技金融思想缘于科技创新实践衍生出的三个理论问题:供给与需求矛盾;风险与收益匹配;市场和政府运行机制协调。科技企业,特别是初创期的科技企业融资难问题,是制约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重要原因。
在现有的金融体制下科技企业融资难度较大,并非金融资源短缺,而是金融机构的供给意愿不足。我国的创业投资、天使投资、信托以及科技信贷、担保、保险等高风险产品不仅供给不足,也存在着低风险化倾向。初创期和成长期的企业经营风险较高,融资的交易成本相对也较高。因此,科技与金融结合的难点是结构问题,而非量的问题。结构问题的根源在于科技金融产品的风险与收益不匹配。
我国科技企业融资存在两种不同的风险与收益不匹配,一是对科技企业而言风险与收益的不匹配,体现在创新风险与创新收益不匹配,问题集中在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二是对金融机构而言的风险与收益不匹配,问题集中在我国的金融结构和市场不完善。在风险与收益不匹配的情况下,科技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更加突出。
风险与收益的不匹配,一方面使得科技企业对财政资金需求更为强烈;另一方面,金融和准金融机构更乐于投资于风险与收益匹配的中后期,而不愿意投资于科技企业的初创期。因此,科技金融的提出源于我国没有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经济体制和金融运行机制。
财政资金投入科技企业以及财政金融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科技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却加剧了科技企业对政府的依赖。科技企业按照政府要求,改造企业获得政府的资助,而不是通过市场化向金融机构融资。而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政府的财政资金并不能满足初创期的科技企业融资需求,政府财政资金过多投入到科技企业也不符合市场规律。因此,摆脱企业对政府资金的依赖,真正成为市场主体,是科技金融发展的根本目标。
科技金融的认识偏差与实际效果
从各地科技金融的试点来看,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科技金融的试点工作没有解决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因为在政府与市场边界不清楚的情况下,价格杠杆不能调节科技企业和金融企业的行为,不能形成风险与收益的匹配;同时由于风险与收益不匹配,科技与金融结合的金融产品供给与需求失衡。
各地方政府对科技金融的理解存在偏差:
其一,过分强调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要求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运行机制创新,以此解决科技产品供给及风险与收益不匹配的问题;
其二,过分强调科技企业存在的问题,要求科技企业规范财务及加强诚信建设,以此解决科技企业风险高以及融资交易成本较高的问题;
其三,强调政府在促进科技与金融融合中出现的问题,要求进行政府管理体制改革,运用市场手段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也就是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理解偏差的根源在于没有准确把握科技金融的特征,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理顺科技企业、金融和准金融机构以及政府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一,科技金融的政策性。科技与金融融合的障碍主要是金融机构面临着两种风险和收益匹配关系:低风险与高收益、高风险和低收益。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科技金融,就是要解决高风险与低收益问题。发展科技金融的目标是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而不仅是追求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因此,发展科技金融离不开政府,否则目标难以实现。
第二,科技金融的阶段性。科技金融是我国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的特有产物,市场经济完善后,其将退出;此外,其不是对科技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提供金融支持,而是特点阶段――初创期和成长期,特别是科技企业融资最困难的死亡谷。在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政府运用财政手段弥补市场不足也是有必要的,否则科技创新便有可能陷入僵局。
第三,科技金融的宏观性。在金融机构以及金融监管机构的纵向管理机制下,地方政府可调控的空间有限。目前,科技金融出台的最新文件是科技部会同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联合印发的《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的实施方案》,该文件跨部门协调难度较大,实施效果有待评估,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顶层设计和结构性改革。
政府在科技金融发展中的作用
完善科技金融组织体系、丰富科技金融产品和提高科技金融的市场运行效率是科技金融发展的主要任务。可是要实现科技与金融无缝对接融合,仅有政府引导是不够的,还要政府适度地介入。为了实现上述三个目标,政府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第一,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尽可能弥补金融机构和准金融机构的风险损失。财政资金运用于科技金融有三种形式:直接财政拨款,无偿提供;通过政策性金融,低成本提供;通过市场,按照市场化运作正常提供。目前,我国主要是采取第一种和第三种形式。受政府财力的限制,政府无偿提供资金的规模难以扩大。受国有资产管理的约束,为了追求风险与收益的匹配,创业投资基金更多投向中后期,两种形式的效果都不明显。第二种形式使用相对较少。我国存在规模较大的政策性银行,但是规模政策性担保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和贷款公司仍稀缺。因此,有必要发展介于无偿供给和高成本之间的政策性金融机构。
第二,调整地方政府的国有金融资产结构,丰富政策性金融产品的供给。国有经营性资产的存在对构建完善的市场经济存在着冲击,理论上国有资产应该是经营市场无效的领域,而不是与民争利。因此,有必要对国有经营性金融资本进行结构调整,把盈利性的金融资本转为政策性的科技金融。这样做可以较快速地解决科技金融供给不足的问题,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第三,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完善科技金融的政策体系,消除科技与金融融合的障碍。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是科技与金融融合的根本路径,也是长期有效的办法。目前体制和机制改革的难点在于缺少共识和动力。缺少共识源自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不同诉求,缺少动力源自科技金融的长期性和非营利性。而地方政府在体制和机制创新上难有作为,因此有必要从国家层面制定科技金融的一系列改革政策。
-
文化与设计的关系范例(3篇)
文化与设计的关系范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艺术设计;生产关系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艺术设计在我国的起源可追溯至石器时代,比欧洲和其他一些西方国家早很多..
-
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范例(3篇)
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范文关键词:大学生科技竞赛;创新人才;长效机制;可持续发展作者简介:王业社(1974-),男,湖南武冈人,邵阳学院教务处,副教授;王放银(1965-),男,湖南邵东人,邵阳学院教学质量..
-
铁路工程原位测试规范范例(3篇)
铁路工程原位测试规范范文关键词:铁路路基;施工要求;施工质量铁路的路基施工是整个公路施工工程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路基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铁路路面的使用品质,也涉及到以后修..
-
幼儿园生态环境设计的核心范例(3篇
幼儿园生态环境设计的核心范文一、营造氛围,促进成长制度巩固团队建设方向。幼儿园不仅是幼儿成长的摇篮,同时也是幼儿教师发展的沃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立规范有序..
-
预防医学课题研究成果范例(3篇)
预防医学课题研究成果范文[关键词]PBL;教学模式;留学生教育;预防医学;实验教学随着教育国际化,大理大学医学专业留学生日趋增加,留学生教育教学成为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
-
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分析范例(3篇)
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分析范文关键词:企业并购财务风险风险防范1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界定关于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已有多种定义。赵宪武认为,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是指并融资以及资本..
-
农作物防冻措施范例(3篇)
农作物防冻措施范文关键词:气象灾害;类型;原因;防御在各种气象灾害中对农业影响最大的是干旱和雨涝,不仅发生频率高,甚至相伴出现,危害也最重。其次是低温、霜冻、干热风,连阴雨等,..
-
校园欺凌专题教育范例(3篇)
校园欺凌专题教育范文为有效防治中小学生欺凌,确保学生身心安全、健康成长,依据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印发的《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精神和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