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专业培养方案范例(3篇)

daniel 0 2024-10-18

基础医学专业培养方案范文篇1

关键词:循证检验医学;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7-0096-03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是以证据为基础的医学,其概念是由加拿大麦克马斯大学的DavidSackett教授等提出的定义,即“谨慎、明确、明智地应用当前最佳证据对每个患者做出诊断和治疗的决定”。[1]将循证医学的原则应用到检验医学中,即为循证检验医学(evidence-basedlaboratorymedicine,EBLM),它是基于循证医学的概念,通过临床实验室和临床科室更紧密的沟通,从而提高实验的实用性和有效性。[2]检验医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是现代化实验室科学技术与临床医学在更高层次上的结合,它是涉及多学科和多种技术的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许多检验医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都来源于基础医学的理论,循证检验医学是临床检验医学发展的结果。[3,4]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100304医学检验专业新的培养目标提出:“本专业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能力,能在各级医院、血站及防疫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而传统检验医学课程体系内容陈旧,理论过深,忽略了思辨能力、创新能力、检验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不能适应循证检验医学飞速发展的需要。为此,实用性、可塑性和富有创新性的高级医学检验人才培养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一、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缺少循证检验医学环节

目前国内只有少数医学院校开始了循证检验医学教学的探索,还没有正式开设循证检验医学这门课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明显缺乏循证检验医学相关课程群,缺少现代医学检测技术、实验室管理学、分析生物学和分子诊断学等部分方法学、新兴学科内容的融入。

2.缺乏人文素质教育

随着高校的扩招,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医学院校往往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过分注重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的培养。在实习检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部分学生言语粗俗,行为失范,缺乏一名检验医学生应该具有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3.缺乏思辨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

根据历年实习检查实习单位对实习生的评价,我们了解到实习生在学校时虽然机械地掌握了一些医学检验基本知识,但思辨能力低下,缺乏医学检验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对临床实践中碰到的实验现象,他们缺乏分析思考,判断和总结归纳的能力。在实习过程中,他们只会按照带教教师布置的任务完成相应的内容,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创造能力。

二、教育改革措施

1.深化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完善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根据循证检验医学发展需要,完善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我校至今已有五届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这些毕业生基本分布在省内各大医院检验科,他们是根据前几轮人才培养方案培养而成的。在修订医学检验专业培养方案时,除了征求用人单位意见、医学检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意见之外,还可以广泛征求历届毕业生的意见。他们对教学计划最有发言权,可以提供一些实用性意见。在完善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过程中,我校对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初步改革和尝试。

(1)注重课程体系的总体设置,将循证医学思维的培养贯穿始终。医学检验课程体系共包含了五个课程群,即公共基础课程群、人文社科课程群、基础医学课程群、临床医学课程群和医学检验专业课程群。这些课程群间相互依存,互为补充,构成了科学规范、井然有序的课程群体系框架。以五年制医学检验为例,可以分三个阶段培养。

第一阶段:人文素质教育培养阶段,即公共基础课程群、人文社科课程群、基础医学课程群和优质选修课课程学习阶段,历时五个学期。此阶段的培养过程中,重点发挥我校以中医中药为主,医、管、理、工、文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优势,注重“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引入循证医学思维,加强学生责任意识,提升学生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第二阶段:临床检验综合能力培养阶段,即临床医学课程群和医学检验专业课程群学习阶段,历时三个学期。此阶段充分发挥我校临床教学资源优势,加强学生临床检验综合能力的培养。坚持以创新思维和循证医学思维培养为主,把现代医学检测技术、临床实验室管理学、分析生物学和分子诊断学等部分方法学、新兴学科的内容融入此阶段,以适应循证检验医学新形势下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基础医学专业培养方案范文

临床医学论文4000字(一):医教协同背景下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论文

[摘要]为进一步深化医学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突出专业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众多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开展了院校(医院与学校)合作机制建设。本文深入总结与分析了渭南职业技术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在医教协同背景下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如通过院校合作平台进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建设、革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实现了基础—临床、理论—实践、课堂—工作环境的一体化教学,探讨了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院校深度合作机制,以期为深化与完善临床医学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医教协同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院校合作改革

2014年,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指出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应强化临床实践教学,构建标准化、规范化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医学院校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合作机制,使医学人才培养成为医教协同的系统工程[1]。医教协同作为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策略对高职院校医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本文主要对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在“医教协同,院校合作”背景下实行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总结与探索,以期为深化与完善临床医学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势在必行

1.现阶段,我国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弊端

一方面,我国为满足城乡居民医疗保健需求正逐步完善初级卫生保健体系,鼓励农村基层订单式定向医学教育,这对高职医学职业教育的发展来说是极大的机遇[2];另一方面,如何培养“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基层医疗工作者,成为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重要课题。目前,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大多缺乏自身教育教学特点,类似压缩版的本科方案:教学设置上仅有课时与学制长短的区别;教学模式多沿用从基础到临床“2+1”的传统形式职业教育,即两年高职在校理论学习,一年临床实习;理论授课比例高,实践授课比例低,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足,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不匹配。

2.“1.5+0.5+1”的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为改变上述问题,我们实行“1.5+0.5+1”人才培养模式,减少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学生仅需1.5年的校内公共基础课与医学基础课学习;后续1学期进入医院,进行临床专业课学习;随后再有1年临床实习。校内教学环境还开展了床旁教学、案例分析教学,以便于学生实践能力、分析能力、临床思维方法及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3]。临床学习为学生增加了临床实践的机会,使其更熟悉医院的工作流程,能深入了解医院机构设置、运行方式,缩短了临床工作适应期,实习效果显著提高。

医教协同背景下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1.医教协同背景下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概况

在调研高职临床医学专业适应岗位核心能力需求的基础上,学校整合了医学教育资源与三甲医院进行合作,以培养面向基层医疗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保健机构的实用型临床医学专业人才为目标,以开展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培养根本,以典型的临床工作任务为教学重点,以疾病诊断、治疗、预防内容为教学核心,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社会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使其成为具有良好人文素養、职业素养、团队协作精神,致力于医疗服务行业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2.构建校企合作的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机制

学校与医院共建专业,共同开发课程,行业专家与专业教学骨干共同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规范的教学体系,实行临床专业课医院内授课与实践的模式;共同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机构,规范师生管理;共同制定教学管理制度与教学督导制度,以规范教学,保障教学质量,提高了专业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效果(见图1)。

3.构建适应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

根据临床医学专业所涵盖的职业岗位群,对行业临床医学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素质要求进行调研,由行业专家与教学骨干共同参与,研究临床医学专业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按照工作任务中必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设置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驱动[4],以三年制医学高职教育特点为准则,严格遵守基础理论必需(适度)、够用,坚持专业课程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原则,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任务驱动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临床医学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见图2)。

(1)理论课程教学。理论课程采用“前期校内,后期院内”的方式授课,学生前三个学期在校完成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第四学期进入医院,由临床经验丰富、执教能力强的医师与教师共同授课,完成临床专业课学习。院内教学的安排为早上理论课、下午实践课,实现了理论、技能学习与岗位需求零距离。

(2)实践课程教学与临床实习。实践教学及临床实习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是教学环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实践教学由一线医师讲解,规范性、可操作性强,学生需掌握临床助理医师要求的常用技能操作,如心电图、胸腔穿刺、腹腔穿刺、腰椎穿刺、肝脾触诊等内容;典型病例分析、床旁教学为学生建立了立体化的临床思维,使其对疾病的认知更为全面。学生的临床实习不少于40周,包含内、外、妇、儿、急诊等科室,毕业时学生应具备开展融诊断、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管理服务为一体的医疗服务能力。

4.开展基于培养岗位职业能力的教学

学校以满足基层医疗岗位需求为目的,以院内授课为契机,将教学计划和教学活动向临床实践操作方面进行调整,开展了真实医疗案例结合PBL教学法的专业核心课教学。

5.培养“双师型”教学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临床教学改革和推进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学校以专业教研室为核心,跨专业、跨院系、跨单位整合校内外师资力量,基于医教协同,学校和医院共同实施教师成长计划。院内授课教师由三甲医院临床经验丰富的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担任,医师可通过校内的示范课、公开课等活动不断提升自身教学能力;校内专职教师也要进入教学医院顶岗实习,以保障教学紧跟专业发展不脱节,进一步提升教师实践能力[5-7];学校与医院共同指导学生临床技能比赛,密切进行医教合作,规范专业教学与实践,为今后合作开发课程奠定基础。学校不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努力打造一支理念新、能力强,以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为引领,以教学骨干为主体,专兼结合、梯队合理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8]。

6.对教学过程实施全程质量监控

学校成立了以医学院分管教学院长为组长的教学质量监控小组,在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项目的框架下,建立符合临床专业实际的教学质量监控办法,从制度入手,论证适用于临床专业建设的实施细则,严格把握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对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实施全过程质量监控。教务处质量科制定了专业建设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和课程建设质量评估体系,行业专家与教学骨干组成教学督导评估小组会同教务处对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的质量进行评估,以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义

1.立足行业需求,构建“医教协同,医教一体化”教学体系

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了“医教协同,医教一體化”的教学体系,实现了基础—临床整合、疾病—系统整合、案例—病历整合,使教学效果最大化。临床课教师将工作中用到的新方法、新药品、新技能渗透于教学过程;专职教师将医学的新发现、新理论、新机制融入临床实践中,不断优化课程设置,调整课程结构,革新课程内容。

2.改革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专业发展内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2年)》明确指出,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高职医学“工学结合”的理念,即院校合作[9],利用医院和学校两种不同的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无缝对接[10]。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基层医疗及社区保健工作岗位需求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医教协同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工学结合、院校合作、顶岗实习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3.构建“双元育人,过程共管”的院校合作机制

学校应依托院校合作平台,积极构建双元育人机制,创新医教协同合作方式,探索医教一体化教学体系,致力于培养有质量、有奉献精神的复合型人才。院校合作使专业建设和临床服务共生发展、螺旋提升;打造了双重身份的教学团队,将“双师”素质落到实处,形成了医教协同育人的核心竞争力[11]。在现有基础上,学校与教学医院共同探索“院中校”,双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培养优秀医学人才。

结语

医学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久、复杂的工程,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道德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提升医学人才质量,使医学人才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对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稳定可持续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12]。“医教协同,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育教学改革对学校、医院两种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有助于学生积累理论知识并兼顾职业能力培养,对学生建立完善的临床素养大有裨益,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改革中院校合作仍需不断完善与深化。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高职高专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形态学实验考核探讨论文

摘要:文章探讨了医学高职高专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形态学课程考核方法改革,力图从多个角度提高学生基本能力。

关键词:高职高专临床医学形态学实验考核

医学形态学实验包括解剖學、组胚学、病理学实验等,为医学生进一步学习疾病状态下人体组织器官功能代谢变化、临床表现打下坚实基础。对学生的识别能力、表述能力培养也有重要作用。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医学形态学实验考核多是简单的识别,不利于学生能力培养。本课题将原组胚学、病理学实验融合为一门课程-形态学实验,采用平时考核、期末考核等多种方式进行形态学实验考核,力图从多个角度提高学生基本能力。

一、考核方法

(一)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分为平时考勤、平时实验报告成绩、平时考试成绩,分别占总成绩的5%、10%、20%左右。平时考试成绩主要为每单元或章节学习结束后,学生通过显微数码互动系统、虚拟切片系统对正常人体组织结构或病理变化进行识别,识别对象主要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图像或虚拟图像。

(二)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分为标本识别、标本特点描述及临床应用分析,占总成绩的65%,其中标本识别、标本特点描述为笔试,临床应用分析为笔试加面试。

参照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形态学实验期末考试分三站进行。

第一站,标本识别。识别对象为10个病理大体标本、5张组织学切片、5张病理学切片,标签全部覆盖或撕毁;病理标本为装入透明标本瓶的实物标本,切片放在显微镜下,教师调好观察视野,学生考试时可调粗细螺旋但不得调换视野。每组20名学生,考试开始前分别坐于20个考试标本前,考试开始后考生将标本名称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每个标本识别时间为1分钟,1分钟后由监考老师统一组织学生按一定方向轮转对下一个标本进行识别,每组考试时间为20分钟,考试结束后学生携带答题卡进入第二站。

第二站,标本描述。考生自行挑选在上一站识别的标本(答案考生已写在答题卡上)3~5个,对其组织或病变特点进行描述,考试时间限时10分钟,考生答毕上交答题卡后进入第三站。要求学生挑选描述对象时必须同时挑选大体标本及组织切片,且组织切片中须同时包含正常组织切片及病理切片。

第三站,临床应用分析。考生抽取试题,按要求面向3位监考老师口述答案,每位考生考试时间5分钟。试题主要为某一形态组织结构在临床中的应用,如组织学结构在临床中的应用、病理变化引起的临床表现等。

考生进行第二站、第三站考试时,采用半开卷考试。考前1~2周时间,允许学生将其本人认为重要的内容总结、抄写于一张A4纸上并带入考场,A4纸上明确标记班级、姓名与学号等考生信息。学生进入第二站时,学生可以参考且仅能参考自己总结抄写的A4纸内容。

二、讨论

本课题将原有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学实验内容整合成形态学实验。学生学习时将正常组织结构与疾病时组织结构病理变化相结合,将大体病变现镜下改变相结合,有利于学生系统性思维训练。课程考核时,考评对象要包括正常组织结构,还要包括病理变化,体现课程内容的融合,提升学生临床系统思维训练效果。

考核形式多种多样,既要平时考勤、平时作业,还要进行期末考核,线上线下相结合,而且试题形式也是多种多样,这可以从多种方面提升学生培养水平。注重平时考勤与平时考核,也就是注重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工作纪律的培养;线上与线下考核相结合,注重引导教师、学生在教学、学习过程中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同时也不能摒弃传统的教学手段,如显微镜的使用,病理大体标本的观察等;考核过程中,试题库不断更新,考核内容需不停更换,甚至监考过程都需要教师不断进行判断,与传统的单一标本识别相比,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更有利于教学相长。

形态学实验三站式考试,模拟执业助理实践技能考试模式,使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熟悉、适应资格考试;其次,三站式考试,既有笔试又有面试,既可锻炼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又能锻炼其口语表达能力,还能锻炼其临场应变能力;第三,既有基础性的标本识别,又有标本特点描述及临床应用分析,使学生尽早将基础与临床关联,提升其学习兴趣及学习效率。

基础医学专业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医药高职高专化学课堂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8.014

在医药高职高专院校中,化学是医学和药学专业必不可少的基础课,是学生进行专业学习和发展的基石。医药化学教学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理论方面的内容,即与医药专业相关的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在医药专业中的应用等基本理论知识。二是实验方面的内容,即规范化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及其在相关专业方面的应用。理论与实验两个方面的内容相辅相随,缺一不可。

本文主要从对影响医药高职高专化学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笔者对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果的理性思考。

1影响医药高职高专化学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

1.1教材内容滞后,与专业课程衔接不够

医药高职高专化学课程是为专业服务的,现有的教材内容与专业衔接不够,没有体现出它作为专业基础课的特点及对专业的作用。实际上我们的化学教材仍多考虑知识,而能力、应用则考虑较少,专业应用的针对性不强,满足不了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因此化学课让学生感觉到学了没用,对专业的学习没帮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影响化学教学质量。

1.2学生的文化基础差,层次不一

在医药高职高专院校,其学生大多来自农村,还有城镇的一般中学,其办学条件较差,高考中化学课的设置为综合考试,一般都不够重视,还有的是文科生;另外一部分学生来自“三校生”,即中专、职高、技校毕业生,化学基础知识相当薄弱,学生对理科学习兴趣不大,学习积极性也受到影响,给教学带来相当大的困难。

1.3化学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单一

高职高专化学教育的主要教学任务是要培养应用性、技能性人才,要掌握实用性的化学基础理论。但是长期以来,化学教学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学模式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讲授为主。对于此方面,学校很重视,把课程改革作为学校内涵建设的首要任务之一,所以近几年在教学方法不断探讨,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也改革和完善化学教学的方式和教学手段。

1.4化学教学的学时计划不足

高职高专教学重点类于学生对知识操作技能的掌握,考查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中都把教学活动中的重点放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上,而公共基础课计划一般不多。如基础化学课大约60学时左右,远远达不到讲授内容实际需要的课时量。

2对提高医药高专化学课程教学的理性思考

医药高职高专的基础化学课程,不能和一般普通高校的化学专业的基础课程赞同。它更强调要处理好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基础课和专业之间关系。它要求理论教学要适用,主要加强实验课程教学,以能够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学习,不能只灌输于枯燥的知识,应重点培养主动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

2.1理论教学以够用为度,强调学习的有效性

化学教育在医药高专的课程教学体系中主要涉及化学的基础理论。医药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理论教学要结合专业的需求与特点,因此对教学内容要选择增减。教学内容的选取,既要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同时考虑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强调有效学习。

2.2实验教学的改革以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

化学课程是实践性强的学科,理论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实验操作是重点,实验学习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因此,增加实验课时,至少50%以上,整合实验内容,以保障学生制定方案、实验操作、处理数据、归纳结论,在实验操作中学会如何运用理论知识,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进一步完善教学考核体系,不但要评价学生教学知识与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而且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各种评价方法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如醋酸解离常数的测定可采用此方法。

2.3突出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学会独立思考

其一,在化学教学中,特别是实验课程,包含资料的收集和查找、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的操作、结论的归纳、处理数据、分析和讨论等过程;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能力;其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其三,通过化学的发展史,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4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的制定应在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化学基础知识要为专业服务,同时强调使学生在受教育能够持续发展,能够边工作边继续学习,学科性与职业性相结合,能够让学生获得以后需要的各种素质。完善课标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化学基础理论的学习,还要重视技能的培养,学生接受的是综合性的教育。使学生在获得某些具体技术知识的同时,培养可持续发展。

2.5强化医药化学的实用性

这部分涉及教学内容的选取,删减部分理论性强的纯化学知识,主要强化化学与医药的联系以及在医药中的应用,教学中适当增加环境化学、食品化学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并强化饮食健康、膳食均衡,以及与医药化学相关联的人体健康方面的知识渗透。例如:讲解缓冲溶液时联系食品的缓冲液及其pH控制;讲解螯合物时联系螯合剂在食品加工中的运用;讲解醇类时,联系生活中过度饮酒带来的危害;讲解醛类时联系室内装修带来的化学污染;讲解糖类时联系高糖膳食给人体带来的危害、人体应该均衡膳食和保持健康等等。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化学的必要性。

2.6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教育教学中的综合性问题,涉及到教学中的方方面面,重在有效教学。例如,在教学实践中加强信息化教学设计,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将抽象概念、化学反应、实验现象设计为直观、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知识的理解和对知识点把握,有利于启发学生的独立、自主思维,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多媒体课件,能提高教学效率,使零碎知识系统化,相关知识逻辑化。总之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一个无尽的过程,重在适合学生。

参考文献:

[1]谭锡军.对高职高专化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5,(18).

[2]曾仁权.高职高专化学教育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5).

  • 下一篇:基建工作总结(收集11篇)
    上一篇:员工自评总结范文(整理6篇)
    相关文章
    1. 高等教育课程改革趋势范例(3篇)

      高等教育课程改革趋势范文篇1高等医学教育在“十一五”期间随着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进入了规模、数量、效益的快速发展时期,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办学规模呈..

      daniel 0 2024-10-18 19:31:12

    2. 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范例(3篇)

      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范文【关键词】研究性学习;项目学习;教学模式【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B【论文编号】1671-7384(2013)12-0047-03“基于项目的学习”是当前美国中..

      daniel 0 2024-10-18 18:02:33

    3. 德育的基本原理范例(3篇)

      德育的基本原理范文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这就意味着它具有相对独立于第一次飞跃理论成果的理论和实践价..

      daniel 0 2024-10-18 16:33:26

    4. 多媒体在体育课堂中的运用范例(3篇

      多媒体在体育课堂中的运用范文篇1【关键词】多媒体;体育教学;发展模式【中图分类号】G242.26【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9-0069-02一、多媒体体育教学的发展..

      daniel 0 2024-10-18 15:04:12

    5. 资金占用情况分析范例(3篇)

      资金占用情况分析范文篇1一、从存货占总资产比重来分析企业经营收益与风险是资产矛盾的统一体。流动资产经营风险小,但获利能力差;非流动资产经营风险大,但获利能力强。企..

      daniel 0 2024-10-18 13:45:03

    6. 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范例(3篇)

      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范文教育部《关于申报“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规划”研究与开发项目的通知》明确提出了进行课程改革研究与实验的指导思想,即“以邓小平..

      daniel 0 2024-10-18 03:21:58

    7. 理财投资重要性范例(3篇)

      理财投资重要性范文篇1关键词:政府财政投资项目;作用;管理;审核;沟通1政府财政投资项目审核工作的作用和价值对政府财政投资项目进行系统审计和专业审核是政府职能部门和专..

      daniel 0 2024-10-17 22:35:30

    8. 融资平台融资方式范例(3篇)

      融资平台融资方式范文2014年底,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简称“43号文”),主要目标是清理地方债务。当时新政一出,不少官员和学者都认为这将会是一则改变中..

      daniel 0 2024-10-17 04:4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