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文化范例(3篇)

daniel 0 2025-08-29

武术文化范文

关键词:武术教育;文化传承;内涵;价值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2)01—0099—04

Abstract:Withthemethodsofliteraturereview,expertinterviewandlogicalreasoning,thepaperresearchedanddiscussedtheinheritageofWushuculture。BasedontheelaborationofWushu’sconnotationandvalues,thepaperstudiedthedevelopmentofWushufromtheculturalperspective,reconstructedtheculturallevelsofWushuanddeconstructedtheideologicalbasisofWushucultureinheritage。ItisconcludedthatcultureisthepremiseofWushu'sexistenceanddevelopmentandthatWushucultureinheritagehelpstoamendthealienationofWushuandpromotetheprosperityofWushuinculturaltransmission。

Keywords:Wushu;education;culture;inheritage;connotation;value

在当前武术教育过程中,人们过多偏重于技能传习与理论传授,对武术文化内涵的发掘与继承还远远不够。实质上武术技能、理论只能作为武术文化传承的载体,虽然可使习武者直接受益,同样容易导致武术教育异化,异化现象必将阻碍武术运动的长足发展,乃至直接影响武术文化传承的质量。我们在传承武术文化过程中,应注重武术的文化、教育价值及其对人自身修养的影响。“人们应该警醒,武术之内在文化涵养及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是西方体育所不及的,保持这种艺术修养和和谐的“天人合一”价值观是武术真正的不朽文明”[1]。在这种背景下,以武术教育文化传承的内涵和价值为起点来探讨武术传承显得意义重大。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推理法对武术教育文化传承内涵作一辨析,重新定位武术教育文化传承的价值,有助于我们对目前武术教育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进行合理解释,并可为未来武术教育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1武术教育文化传承的内涵

教育是文化的一种现象,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教育本身具有双重的文化属性,既传递与深化文化,同时又构成文化的本体。“任何一种文化特质和文化模式如果不借助于教育的传递和深化,都将影响它存在的质量或缩短它存在的历史长度”[2]。由此可见,教育在传承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与文化并重是武术传承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武术价值实现的先决条件。

1。1武术教育释义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武术教育并没有给予一个准确的概念,只是站在某一角度阐述了一定的观点。“武术教育由来已久,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原始社会的生存条件是严酷的,为了个人和整个社会的生存,人们必需不断地改善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当人们把在集体劳动中发展起来的格斗和捕杀技能和经验积累下来,并传授给年轻的一代时,武术教育就已经开始萌芽。[3]”这是对武术教育起源的说明。“武术教育,不仅仅指武术教学,它的研究范围更广,是指通过武术教学过程,使受教育者从身体上、技能上、品行上、人格上得到教育塑造。[4]”这是国内学者对武术教育下的第一个定义,说明了武术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武术教育是武术文化保存、传递、改进、创新的重要手段[5]。”这个定义阐释了武术教育与武术文化之间的关系。“武术教育不仅传播给下一代武术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人们对武术文化的选择和评价能力。[6]”更是明确阐明了武术教育的目的、意义及其文化价值。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武术教育的概念、内容、思想、内涵、形式正处于探索阶段,但武术教育的存在却属事实,并在几千年武术文化传承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和价值。武术教育是武术文化传承的根本途径,主要表现在继承和延续方面。武术教育是对人进行一种有形的技能、体能训练与无形的人格修炼的综合教育过程。武术教育的理念是通过运动去培育出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体育文化人。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武术教育思想是提高武术文化传承质量的关键。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将会产生巨大推动力、凝聚力和生命力,不断推进武术教育发展。有了理念才能使传播者和学习者建立共同的信仰,并不断付出实践,才会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对武术这一运动形成高品质的追求。在传承武术文化过程中应使受教育者全面掌握武术的知识、技能(即科学),精神文化与道德哲学(即人文精神、伦理思想),做到“授技”更重“育人”。因此,武术教育思想、理念的先进性直接关系到武术文化传承质量与未来发展。

武术文化范文

关键词:武术文化;门派;继承与保护

中图分类号:G8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091-02

武术,即打拳和使用兵器的技术,是几千年来我国人民用以锻炼身体和自卫的一种方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是我国民族体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武术帮助人们猎取生活资料、抵御外敌、博取功名,更重要的是,武术一度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用以强身健体。武术是中国人民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时至今日,武术已经成为代表中国走向国际的名片,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一、中华武术的门派

中华武术有四大门派,为少林、武当、峨眉、南拳。在四大派之外,有数量更多的较小一些的派别,犹如满天繁星,形成了中国武术文化的大观。下面仅将少林派和武当派进行介绍。

1.少林派

素有“天下武功出少林”一语,可见少林派的悠久历史和武林地位。少林是中华武术中范围最广、历史最长、拳种最多的武术门派,以出于中岳嵩山少林寺而得名。因以少林寺所传习拳械为基础形式,曾一度被民间誉为武林的“泰山北斗”,又称少林拳,少林武功等。

少林武术的要旨,传说当日达摩祖师见很多和尚坐禅,萎靡不振,难以入定,有碍佛法,细究其由,发现是因躯体衰弱所导致的,悟到修习佛事必须先强健体魄,于是效仿鸟兽神态创立拳法,因此,少林武功的特点,首要之点即为调呼吸,进退敏捷,刚柔兼济而尤以刚为主,以长手为主,成为各类外家拳法之集大成者。

少林武术的发扬光大,始于隋唐之际的一件大事。武僧谭宗、志操、惠汤等十三人,技艺超群,秦王李世民邀请,参加讨伐王世充战役。出师大捷,解救李世民,打败王世充,活捉王仁则。唐太宗登基后,重赏少林寺僧,赐少林寺大量庄田银两,扩建少林寺,准许少林寺成立僧兵队伍。谭宗被封为大将军,其余的人“时危聊作将,事定复为僧”。少林武功,经受实际战斗的考验,拳艺更有发展,从此,开创了少林武功的新时期。少林寺极盛时期,占地一万余亩、大殿十四座、房屋多达五千间、寺僧发展到二千余众,其中拥有武艺高强的僧兵五百多人。

2.武当派

武当武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元末明初武当道士张三丰集其大成,被尊为武当武术的开山祖师。张三丰将《易经》和《道德经》的精髓与武术巧妙融为一体,创造了具有重要养生健身价值,以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为主体的武当武术。后经历代武术家不断创新、充实、积累,形成中华武术一大流派,素有“北宗少林,南尊武当”之称。武当拳,也称内家拳,这种拳法以养身练功、防身保健为宗旨。具有尚意不尚力,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后发制人,延年益寿,祛病御疾,增长智慧等多种特点和功能。目前,武当武术已流传到海内外,并成为人们养身保健、祛病延年的体育活动。

二、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在中华武术中的体现

1.儒家思想在中华武术中的体现

儒家文化最重要的思想观念和伦理道德核心是其“仁爱”观念,同时这也是中华武术伦理思想的核心,即武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习武之人最重要的就是“武德”。崇尚伦理、讲求仁义忠信,是中华武术文化的鲜明特色。这一特色,至今仍使得中华武术在世界人们心目中不仅是技击、健身之道,更成为精神修养、人格净化的一种途径。

2.道教思想在中华武术中的体现

道教修炼的基本主张是“形神俱妙,与道合真”、“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特点主要通过武术功法和技法来实现,如太极拳主张身心合修,要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这一点充分反映了中华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与道教文化的依附关系,同时逐渐形成了我国的独具民族风格的运动形式。

三、中国传统武术辩证的思维方式

武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不断创造、逐渐形成的一个运动项目。在原始社会,兽多人少,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严酷斗争中,人们自然产生了拳打脚踢、指抓掌击、跳跃翻滚一类的初级攻防手段。后来又逐渐学会了制造和使用石制或木制的工具作为武器,并且产生了一些徒手的和使用器械的搏斗捕杀技能,这便是武术的萌芽。

中国武术文化是一种朴素的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极为丰富多彩的理论和技术中反映出较为深刻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高尚文明,体现了质朴的民族精神和智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它集技击、艺用和体用于一身,并赋予深刻的道德情感思想,成为一种独特的人体文化形式,充满了顽强的生命力。

人类的文化创造是意显现为象,象著明为言的过程。所谓“文化创造”,可大体分为“宏观”、“微观”。宏观的,是指作为群体的人类的一切创造;微观的,系指作为个体的个人的精神、物质活动。无论是“人类”或是“个人”,他们的创造历程,都是意象言:在此,意是象、言是用。――人类总是先有了某种体验,或某种意,才去表达无形的意(体验)的、有形的象和言,使意(体验)得以显现。象、言是显现意体之用。

马克思有一段名言,表明了人类的精神活动创造象,进而物化的过程:“建筑师以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他的脑筋中把他构筑成了。劳动过程终末时取得的结果,已经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存在于劳动者的观念中,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了。”(《资本论》第一卷)。这种“观念地存在着”的“蜂房”,便是象;蜂房便是物化的象。

表意之象,包括精神之象及其物化形态――物质之象。当然,较为深层的精神之象,大多是不能物化的。

言,是表达体验的另一种方式。严格地说,言是一种特殊的象,或者说,言是象的特例。在某种意义上说,动物的“言”,也是表意之象。而人类的言,无论在何种意义上说,都比动物的丰富得多、复杂得多,有质的不同;究其根本,乃在于人意(体验)的深邃莫测,无穷无尽。人的言,不仅有闻之于声的口语,而且有见诸于形的文字。

我们的汉字系统,不仅是口头言语的书面符号,而且是一种特殊图像;就此而言,汉字在表的体验方面,比任何拼音文字都更优越。――然而,尽管言是一种特殊的象,但言在精神活动中就突出的功能,却是著象:著精神之象和物质之象,尤其是那些不可物化的精神之象;言是象的表述。而且,言所表述的,只能是象;因为象(体验)是无形的,故不可言说;意须现为象,才能用言表述。那些原本不可物化的精神之象,必须经过言的表述,才能具有特殊物化形态。

我们耳闻目睹的,是文化,是象,言。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不在于它绚丽多彩的表层形态,而在于其文化形态,或象、言所表现的体验(意)、境界。为了同于这种体验、境界,我们必须遵循着与意象言相反顺序的言象意的途径,通透言、象,融入意的境界。

武术在我国又这悠久的历史,是博大精神的中华古典文化中一个优秀的文化分支,武术的缠身、发展紧随着种鸽中华文明前进的历程。我国传统武术一直以华夏民族生活范式的表现形式维系着民族的情感,体味着民族的风俗、伦理,构筑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的多彩生活,他能使人进入一种高原的境界,得到更多的精神享受。在中华武术中勤劳的中国人民在其中加入了诸多独创元素。其中的数字就能很好的体现,在中华武术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四、结语

武术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是高校传统武术教学乃是武术星火相传的最广袤的肥沃土壤。武术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是我国民族体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几千年来我国人民用以锻炼身体和自卫的一种方法。中国武术往往带有思想冶链的文化特征及人文哲学的特色、意义,对现今中国的大众文化有着深远影响。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契机,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武术文化和谐内涵,寻求科学,合理的武术文化传承途径,是每一个武术文化传承着的历史责任。所以我们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扬下去,将武术传向世界。

参考文献:

武术文化范文篇3

1神话阶段

1.1历史背景

现代考古学、人种学等学科的研究都表明:汉、藏、蒙古族自古有着千丝万缕的同种源关系,旧石器可能与华北旧石器近似[2],昌都的卡若文化明显受到马家窑文化的影响,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晚期的一个分支[3],地区自古可能与中原文化存在相互影响或交流。卡若文化通过澜沧江和金沙江河谷等南下而影响云南的新石器文化[4]41。青藏高原同中原西部的文化也有着天然的交流通道,即从长江、黄河上游的甘青地区藏东三江深峡河谷地区川西滇北高原地区[5]。青藏与周边地区的文化联系有传说中的周穆王西巡会见西王母的故事;秦穆公霸西戎,羌部出赐支河曲西数千里的史事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神话阶段青藏文化同中原文化较为接近和类似。

1.2武术文化状况

目前能够追溯到神话时期青藏武术文化的资料非常稀少。由于青藏地区公元7世纪才有文字,到目前为止,难以寻求到相关的文字记载。岩画是一种原始语言的表现,为人们所阅读和理解,从中了解当时的文化和历史[6]。在青藏远古时期的岩画中,刻画战斗、狩猎、武士等主题内容的并不贫乏,意大利考古学家G•杜齐记载道:“在拉达克、西部的后藏及东部边界地区发现岩刻……巨大花岗岩砾石上用石头凿刻出来的石刻包括动物和人,如大角野山羊,骑马人,激战中的武士”,“(史前时期和原史时期)中间带棱的箭在整个经常出现”[7]。从昌都卡若、拉萨曲贡、山南贡嘎昌果沟等新石器遗址中发现有石刀、石矛等兵器。在藏南、藏北、藏东,以及青海地区的岩画较多,内容也比较丰富,主要刻画了青藏民族全面详实的武士武技训练场面,徒手训练、器械训练和马背训练等图像充分体现了高原部落的武艺训练方法多样,人们崇尚武艺的年代。在中国东北、内蒙古地区、新疆地区、西南地区;东南沿海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都有一些岩画的挖掘,大多都有一些武术文化元素的反应,多少与青藏地区岩画有些类似。

1.3武术文化影响因素

青藏高原神话映射下的自然万物皆有神灵与中原古代的动物图腾敬奉有着共同的期待,只是前者更为丰富,后者更具体详细。这种神话阶段持续时间较长的表象,逐渐积淀成后期成熟的宗教文化环境。这一时期整个青藏地区所处的生存环境大体相同,生存需要是第一要务,猎取食物、与猛兽搏斗、积累攻防格斗技术、制造和实用更多击打器械成为共同的诉求。因此,人们必须刻苦训练,以提高生存技能,这些训练便形成了当时的萌芽武术形态。有关7世纪之前的青藏历史由于没有文字记载,所以很多历史文化主要依据是传说或者根据岩画判断[8]。武术文化的追溯与分析也因此受到影响,主要从岩画或者传说中获得。从传说和壁画中可以判断在当时较早时期的青藏地域部落散落高原,还没有形成一个或者几个具有强大实力的大部落控制高原,彼此间还能和平共处,各自安心生产,休养生息,武术活动显得比较温和而平淡。但随着部落发展的壮大,彼此间的资源争夺逐渐推动生存技能向军事技能的转变,时代的发展催生对英雄的呼唤,武术文化也将随之发生变化。

2英雄阶段

2.1历史背景

中国的秦汉帝国(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是重武轻文的时代[1]。在东亚秦汉对匈奴的战斗应是该区域的主要事件。直到公元4世纪,处在神话阶段的青藏地域才因为鲜卑人的介入,由神话阶段逐步转入英雄阶段。吐谷浑国(约329—663年)由鲜卑人建立。鲜卑人进入高原,并依靠强势的力量相继建国,成为该区域的实际统治者[9]。而在此后几个世纪的高原南部,雅隆击败象雄、党项、苏毗等部落,至松赞干布完成青藏统一,建立吐蕃王朝(629—841年[4]88)。从公元9世纪中叶吐蕃王室分裂,至公元11世纪吐蕃王室子孙建立了多个封建割据政权,再至13世纪元朝统一,结束了青藏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公元8世纪佛教鼎盛,赤松德赞迎请莲花生和寂护入藏传法,并建立完整的佛教体系[10]。此阶段佛苯之间争执不休,为使各自的思想能占据主导地位而各显神通,先后出现了桑希赴唐取经、第一次佛苯之争、寂护二次入蕃、赛囊在唐得禅法、莲花生入蕃、二次佛苯之争、顿渐之争等一系列事件。在此同时,社会物资财富不断增加,人们逐渐有了业余生活,乃至占有大量物资资源的人群有了一些奢侈性的贵族生活。

2.2武术文化状况

英雄阶段的青藏武术文化大致可以分为3种类型。第1种是战争为目的的武艺训练活动。如南凉君王利鹿狐考核部下注重军事,在虎台(西宁)演阵练武[11];鲜卑人畜牧迁徙,射猎为业,遇战时,族人皆操弓箭飞身上马,欢呼相应[12];墀都松赞普少年时曾有“刀砍野猪,掠走野牛,抓捏虎耳等异行”,武艺精湛,圣明远超他人[13],从很多史书上反映出当时青藏地区武艺发达到了一定高度。骑马射箭作为青藏人的生产技能和军事技能的作用十分突出,箭是英雄的符号及神器[14]。吐蕃时期要求男子掌握射箭、骑马、摔跤三项重要的本领,战士必须佩带:弓二张至三张,其中一张是双弓,三个装满箭的箭筒[15]。除此之外,其他各种兵器的数量和类别也非常多。第2种是生活化的武术文化现象,为了丰富人们的生活而开展的武术娱乐或表演活动,较多在欢庆丰收的季节或者喜庆节日体现。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主要是贵族阶层参与娱乐或者观赏。在布达拉宫《欢庆图》中刻画有6队壮汉在摔跤,他们形态各异,并围有很多人观看[16](图2)。图中的动作隐约体现出藏族摔跤不准抱腿、缠腿、跘腿,手在腰胯之上,凭借强大的腰力结合训练技巧赢得比赛的现象。在阿里古格遗址壁画体现出了少女弯弓习箭现象,画面中少女们摩肩擦掌,个个跃跃欲试[17](图3),充分体现出武术在生活中承担着为民取乐的欢愉功能。第3种是体现宗教色彩和夸张特点的武术文化现象,如唐卡体现的直贡赞普下旨灭苯,苯教徒和君臣之间出现了尖锐的斗争,苯教徒唆使一个小邦王罗昂达利用直贡好比武的特点,在比武决斗时使诈杀死直贡[17](图4)。在唐卡杜松芒赞画面的整个下方,详细地刻画了这一时期的“七壮士”[17](图5),更加反映出高强的武艺在这一时期中得到较高程度的重视,同时反映对昔日彪悍、称雄强盛时代出现的英雄的眷恋,成为魂萦梦绕在心头情感的实物表达。

2.3武术文化影响因素

青藏武术格斗的凶猛风格,主要是由当时的战争历史产生的。在争战随时发生的时代,武艺是人民安身立命的基本保障,也是掠夺财富的基本能力,再者拥有高超武艺的人也是君王和大臣们成为统领管理部落的重要条件之一。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人人善射,以战为乐,以战死为荣,遇战时,族人皆操弓箭飞身上马,欢呼相应[19],势必对当时武术技能有较大影响。当时历史生存环境和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对武术文化产生一定影响。他们以游牧生活为主,四处寻找水草、遭受野兽袭击、长期进行狩猎等活动,促使他们具备了较强的马背武术技能,骑马射箭尤为突出。另外当时的教育模式和冶金技术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武术文化的发展,如当时青藏教育中设立射箭课程,以此来培养人高超的箭术[20],当时金属冶炼能力和武器制作技术的提高丰富了各种武术器械,也在一定程度促进了武术文化的发展。此阶段创制了文字,精神文明的积淀比较深厚,社会有了很大进步,后期宗教活动成为人们生活比较重要的内容,佛教文化已经逐渐渗透到社会中,对武术也有了一些文字记载。如在佛教兴盛的古格王国,在一些壁画和文字中都体现出习枪弄棒争强好胜的画面,乃至少女弯弓习箭的场面[16]。一些与武术相关的身体活动成为人民娱乐活动的选择,武术娱乐中又融有自卫目的技术,以适应预防周边邦国的随时侵袭。唐卡受到人们的顶礼膜拜,并供奉在神圣的寺院殿堂上。唐卡中也涉及一些武术现象,如对英雄的崇拜,军事战争、双人搏战和英雄武艺,以及赋予的各种传说和故事等,唐卡所绘制的武术文化现象正体现了人们对武术的崇拜和眷恋,也反映出他们对昔日强盛王国的憧憬及战乱困苦带来的深重灾难的厌倦。

3宗教阶段

3.1历史背景

青藏藏传佛教至达磨禁佛史称此前为藏传佛教的“前弘期”,“前弘期”是英雄阶段向宗教阶段过渡前期,此时思想比较混沌,藏传佛教暂居上风,然而达磨的灭佛思想使藏传佛教发展的大好形势快速土崩瓦解,僧人、寺庙等与佛教有关的法事均受到沉重的打击,佛教史书称之为“黑暗期”[21]。3个世纪后,即11世纪初阿底峡大师进藏弘扬佛法,佛教再度兴起,史称藏传佛教的“后弘期”[7]235。同时政教合一政权的建立和稳固促进了藏传佛教的兴盛,全民自觉信奉藏传佛教的时代开始。除青藏东北部多民族聚居地区民风活跃,争斗攻伐时而发生之外,其余地域历时元明清几个朝代,佛教思想一直稳固不变。但是在青藏东北地区,继汉民族后,鲜卑、蒙古、回族、撒拉族等民族相继迁入,由此而来的是儒家伦理、藏传佛教、伊斯兰教等文化间的相互冲突和融合,成为争夺主导权、动荡不停的区域。

3.2武术文化状况

佛教“前弘期”,战争四起,僧人大部分被勒令还俗,一部分人要行屠打猎或当兵打仗[4]232。“对信仰佛法者,令彼等脱却僧装,持弓、箭、鼓、钹前往狩战[22]”。僧人习武为战保命也成为该阶段特色的武术文化现象之一。佛教“后弘期”,青藏中南部尚武之风日渐退去,而在东北部地区,尚武之风逐渐氤氲形成,突出表现为:青海武进士6人、武举人77人(清代武举人有31人[23])、武生49人[24]。《格萨尔》是广泛流传在藏族人民中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诗中主要表现氏族、部落、部族或民族之间的战争,如门岭大战、阿豺之役、朱古兵器国之战等。作为莲花生化身的格萨尔,一生戎马,扬善抑恶,为藏族人民引以为豪的旷世英雄[25]。他既有“神性”又有“人性”,如:“……忽而寄凌空飞驰的马术,劈天盖地的刀术,随心如意的鞭术,威力无比的棍术,赛风战战的绳术,目不暇接的箭术,蛟龙戏水的泳术于一身的英雄”;“他手抓铁石练臂力,把大力野牛作对手”,“宝刀犀利寒光闪,拔剑持刀想冲锋[26]”。诗中对臣子武艺的记载内容也较详实,如岭国(今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内)神箭手丹玛总结射箭要领为:“神箭射法有七种,射穿头盔时盔缨不动,射穿铠甲时背旗不动,射穿头颅时发辫不动,射穿肩胛时肩镜不动,上弓下拉成垂直,下弓上拉成垂直,一箭射出中铁角[27]”。

3.3武术文化影响因素

佛教“前弘期”,青藏高原因统一政权的崩溃,战争四起,在灭佛期3个多世纪间,防身自卫、建功杀敌是生存的要领,即使是奉行力戒杀生、慈悲为怀的寺庙僧众在环境的逼迫下也不得不参与争斗与战争。此阶段所展示的以自卫、建功和杀敌为目的的武术形式随着八思巴力促政教合一的萨迦政权建立和稳固,在佛教“后弘期”逐渐消亡。青藏地区的宗教阶段,特别是元朝政教合一制度的确立,人民一则劳作,一则为布施、供奉和朝拜准备,政府统一军备,地方军事武备弱化,人们形成胜败由他、生死由他(他是指神性的力量),以德致胜的观念[28]。人民奉行力戒杀生的主旨,因此青藏民众暴虐之气渐去。这种思想的出现,使得青藏地域也因此始终没有出现如中原地区一样的武术大发展时期,反而尚武之风日渐退去,军事在青藏发展中的分量大大下降,文字记载也少有提及。但是在青藏东北地区,继汉民族后,鲜卑、蒙古、回族、撒拉族等民族相继迁入,由此而来的是儒家伦理、藏传佛教、伊斯兰教等文化间的相互冲突和融合,成为争夺主导权、动荡不停的区域,活跃的生存环境促进武艺的发展。

4工业阶段

4.1历史背景

工业化阶段指社会经济的发展由以传统农业经济为主过渡到以现代工业经济为主的历史阶段和发展过程。青藏地区的工业化阶段要晚于其他地区,青藏地区工业化开源于与中原地区的有效沟通和交往。1929年青海建省,1930年青海省国术馆成立,1936年成立青海省国民体育委员会[29],但没有工作人员,没有办公地点,也没有具体活动。1949年青海解放,1950年青海省人民政府成立。1953年青海省体育运动委员会成立,1958年组建青海省武术队,1985年成立青海省武术协会。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实行封建农奴制度,官家、贵族、上层僧侣三大领主结成一体,构成政教一体的统治政权[30]4。1951年和平解放,1965年自治区成立,并在自治区内全面落实自由政策,青藏地区由此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当时党中央提出“是边疆民族工作的重点地区,是保证国家安全的重要前沿,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30]5。解放以来,军队、大批专业技术人员、干部、科技人员、教师、医生奔赴。改革开放之后,中央先后确立一百零五项重大工程,并确立各省市和中央各部委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正在实现伟大的跨越式发展。1960年自治区体育运动委员会成立,1984年组建业余武术队,2013年成立自治区武术协会。

4.2武术文化现状

解放前,青藏东北部武术文化较为多样,中、南部发展单一和缓慢。解放以后,青海开展较好的武术内容有八门拳、查拳,太极拳及刀、剑、枪器械等。在西宁有青海省武术协会、西宁市武术协会、八门拳协会、太极拳协会、昆仑武术研究会、形意拳研究会、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研究会、青海武院、穆斯林武馆、海湖精武馆、世宏武术学校等武术发展组织,在青海较为流行的拳种流派有驷意八门拳、查拳、最流行的器械为十轮天齐棍,最独特的武技为藏刀,开展最红火的为现代竞技武术。即使是以健身为主的武术活动也比较多,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社区,参加武术活动的人群都非常多。青海省武术文化发展比较丰富,与我国中部地区武术文化发展水平与规模不相上下。解放前的武术文化几乎处于空白状况,解放后才开始有武术文化活动,20世纪80年代以开始陆续在大学学校开设武术专业课,并陆续成立武术队、摔跤队、散打队,90年代后又开始兴起一些武术文化表演。武术文化的产生主要源于国家政府的支援行为,目前民间的一些习武活动几乎都是早期由内地引入的拳种,也主要集中在汉族人,几乎没有源于藏族的武术文化。进入21世纪,武术文化随着措施的推进而不断丰富。2011年4月武术太极拳培训班到拉萨,6月举办首届区直机关太极拳比赛,2012年举办首届自治区太极拳比赛[30]100。但是除这些由政府牵头的自治区有组织的武术比赛,其他武术比赛活动非常少,在一些民间能够看到的武术活动也非常稀少。而且参加这些比赛和表演的很多人并不长期参加武术活动,常常为了比赛,提前几天或者十几天进行紧急训练后参加比赛。

4.3武术文化影响因素

鲜卑、蒙古、回族、撒拉族等民族相继迁入青藏地区,是青藏东北部尚武风气浓厚的重要因素,并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近代青藏之间的武术文化的差异。解放后,相关武术机构相继建立,完善组织成员,国家派遣干部和技术人员支援青海和的武术文化建设。但是由于青海和两地行政机构建立的时间不同,解放时间也不同,导致两地武术文化发展差距较大。早于建省并先于解放的青海省在发展中较早形成了改革和开放的思路,对当地武术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影响。而封闭的生活习惯、长期的宗教影响对现代武术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作用。到目前为止,武术文化远远落后于青海武术文化的发展。近几年我国计划的实施,对武术文化有一些推动作用,但是发展水平与青海省依然有较大差距。

5结论与展望

5.1结论

神话阶段的青藏武术文化显得稀少而神秘,主要通过文物和岩画获得,很多通过口传的神话故事更是显得模糊而神秘。青藏高原所处的英雄阶段是武术文化比较丰富的时代,一方面由于战争产生了一些较勇猛的格斗武术文化现象;另一方面,相对丰富的物质生活促成了一些业余武术文化活动。同时由于当时人类文明程度相对较高,记录历史的手段较多,给后人留下的资料比较丰富,人们能够更清楚地解读当时的历史状况。宗教时期,青藏中南部由于深受佛教影响,武术文化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后,东北部地区呈现较为活跃的武术文化发展态势。工业时期的武术文化主要在建立行政制度的基础上,在国家的扶持和帮助下形成了一定的武术文化形态。

5.2展望

  • 下一篇:生态旅游资源的功能范例(3篇)
    上一篇:语文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范例(3篇)
    相关文章
    1. 语文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范例(3篇)

      语文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曾说过:“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中尤其要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由以上..

      daniel 0 2025-08-29 14:54:56

    2. 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范例(3篇)

      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范文一、制造业服务化的原因制造业已经表现出明显的服务化趋势,主要体现在服务意识的增强、服务水平的提高、服务内容的丰富。服务增值的经营方式,成为企..

      daniel 0 2025-08-29 14:54:06

    3. 人工智能的商业化应用范例(3篇)

      人工智能的商业化应用范文【关键词】商业智能企业信息化竞争力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发展,在世界各地、各行各业已掀起信息化的浪潮,信息化的层次也在不断演进,从MRP,MRPII,ERP到CRM,..

      daniel 0 2025-08-29 14:53:03

    4. 理疗知识点范例(3篇)

      理疗知识点范文医疗改革和医院创新绩效提升一直是社会热点问题。目前,我国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优质资源过度向大医院集中,医疗资源受众公平性和医院创新服务水平有待提高[1]。伴..

      daniel 0 2025-08-28 14:59:44

    5. 理疗医生工作计划范例(3篇)

      理疗医生工作计划范文为加快推进我省生育保险制度建设,规范生育保险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

      daniel 0 2025-08-28 14:58:52

    6. 产品设计的目的和意义范例(3篇)

      产品设计的目的和意义范文篇1关键词:产品造型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产品设计是人为了生存发展而对以立体工业品为主要对象的造型活动,是追求功能和使用价值的重要领域[1]..

      daniel 0 2025-08-28 14:58:00

    7. 网络安全技防措施范例(3篇)

      网络安全技防措施范文[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安全;必要性中图分类号:TN94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7-0201-01前言:由于计算机网络具有联络形式多样性、终端分布不..

      daniel 0 2025-08-28 14:57:16

    8. 计算机硬件方向范例(3篇)

      计算机硬件方向范文关键词:计算机硬件教学;有效性;措施作者简介:刘忠仁,男,1984年8月,江西赣州人,汉,秘书,助教,研究方向:计算机硬件0引言计算机硬件教学是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开设的一..

      daniel 0 2025-08-28 14:56:26

    9. 幼儿园大班下学期班级工作总结(

      幼儿园大班下学期班级工作总结篇1在紧张与忙碌之中,又一个学期过去了,回顾整个学期,我们班老师都能认真遵守本园的规章制度,热爱幼儿,

      栏目名称:工作文案 0 2025-08-29

    10. 拆迁工作总结(收集11篇)

      拆迁工作总结篇1xx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xx乡党委政府坚持以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为经济建设中心,突出工作重点,明确

      栏目名称:工作文案 0 2025-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