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中的绿洲范例(3篇)

daniel 0 2025-09-26

沙漠中的绿洲范文

远古传奇

锡瓦之所以神秘,很大原因是锡瓦与开罗之间横亘着500公里的莽莽黄沙,使得锡瓦绿洲文明与尼罗河谷文明被相互隔绝,平行发展,彼此都不甚了解――不像拜哈里耶、费拉非拉、达赫莱、哈尔加这几个绿洲,自古被埃及统治。锡瓦直至埃及末期王朝时才被纳入埃及版图,并于约公元前6世纪建造了著名的阿蒙神谕所(TempleoftheOracle),使锡瓦成为了神圣之地:古希腊人视之为神居之所,还认为这是神明直接对人类下达旨意的地方,更有人将这里阿蒙神庙里的祭司当成神仙下凡,来锡瓦朝拜的人络绎不绝。

历史上还有两件事使锡瓦名声大噪:一是传说公元前525年波斯王冈比西斯二世征服埃及后,以“欲攻打阿蒙族,将他们贬为奴隶,并焚毁宙斯神谕所”为目的举兵攻打锡瓦,越过哈尔加绿洲后,在沙漠早餐时,突起罕见大沙暴,5万波斯人马消失得无影无踪,留下一宗千古悬案,至今还有人在探寻这5万遗骨的踪迹。二是亚历山大东征时的锡瓦之旅。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征服埃及后,为赢得埃及人心,确立希腊人统治埃及的正当性,亚历山大克服沙暴、迷路、高温、缺水等诸多困难,冒险进入锡瓦,以至阿蒙神谕所的主祭司认为他是“宙斯――阿蒙之子”,君权神授,接掌埃及是天命不可违!这些事件都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

现在,阿蒙神谕所和阿蒙神庙早已完全坍塌了,只剩下一堆废墟。锡瓦业已失去了往日的喧嚣与热闹,远离了人们的视线,逐渐静寂。在一望无际的沙漠里,如此生机盎然、面积巨大的绿洲,在悠长历史中酝酿成自己独特的绿洲文明、穿插着无数的传奇故事本身就已令人向往;而所有的一切,又因古人几乎无法到达的艰辛路途,连埃及人都知之甚少的事实增加了神秘色彩。

荒漠之路

过去一些西北非的骆驼商队前往中东、伊斯兰教徒前往麦加朝圣时偶然把锡瓦当做中转站后记录的只言片语,以及早期一些外国人的猎奇之旅构成了我对锡瓦的大概轮廓。幸运的是现代交通工具取代骆驼之后,埃及人修出了横穿沙漠的公路,把原来骆驼要走整整8天的路程缩短到10个小时。我去的时候,酷热难当,当地人说已有整整半年没下过雨。中午时分我们进入马特鲁港,我刚下车拍了一张车站的照片,就被人过来马上制止,说是埃及的交通设施与军事设施一样,禁止拍照。

过了马特鲁港,大巴转向南方,直奔锡瓦,此刻才进入了真正的沙漠地带,举目四望,茫茫沙海,人迹罕至,只有一条柏油马路伸入洪荒之地。大巴司机开始给我们放麦加朝圣的实况录像,之后居然放起了一部阿拉伯语的娱乐搞笑片,男主角的表演颇具周星驰的无厘头风格。以这种“边走边看”的方式进入锡瓦,我隐隐觉得:现代文明离锡瓦越来越近了。

绿洲中的空中之城

人们通常把绿洲想象成沙漠中的一潭泉水、几丛棕榈树、长途跋涉的骆驼队等等,锡瓦的规模却大得多――大片大片的树林环绕四周,茂密的树林中浮现出传统民居、尖塔和清真寺,远处还闪烁着明镜般的湖泊,如今的锡瓦已成为一个人口约一万五千人的镇。只是它的街区很小,有点像美国西部片中的矿区街道,清冷寂静,大多时间空荡荡,几个戴着红白格子头巾的锡瓦人匆匆走来,很快又消失得无影无踪。偶尔有一辆驴车啪嗒啪嗒走过,一阵风吹过,听到几串不知名的声响,很快又恢复平静,仿佛一座空城!

锡瓦的中心是个小小的广场,周围有些商店与货摊,上午10点才陆续有人开门营业。酒店老板告诉我:“这些店主大多是来自亚历山大和开罗的商人。我自己就是亚历山大来的。在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前往各大绿洲进行商业活动。没有人的时候大家都在屋里看电视――埃及政府全国村村通电的承诺已经实现,电视随着电力的推进已普及到锡瓦。”

锡瓦的居民主要是柏伯尔人,是古代游牧民族贝都因人的后裔,他们依然保持着传统的部落结构,由十一个部落首领组成当地政府。酒店老板告诉我:“锡瓦的风俗绝对是独特的,与埃及其他绿洲绝不一样。”作为最遥远的绿洲,锡瓦依然保持与众不同的传统文化习俗,依然使用自己独有的语言――柏伯尔语。妇女一定要穿传统服装,且要呆在家中,极少抛头露面,过着一种隐居的生活。有些资料表明,锡瓦人甚至对同性恋都持宽容的态度,大都信奉伊斯兰教。但是酒店的告示牌却严正警告女游客不要穿短裤和露肩。

锡瓦的地标就是广场旁边的Shaali,一座13世纪遗留下来的依土丘而建的废弃土城,是锡瓦的制高点。这是锡瓦绿洲最早的居民区,整个部落族群为了居住安全而聚居,而且每座房子都依相同的的样式和结构建造。随着人口的增长,密密麻麻的泥屋向上发展,以简练的外观、雷同的造型在绿洲中央形成一个不可思议的空中之城。整个Shaali是一圈高高的围墙,像一座坚固的空中城堡,用以抵御外族入侵。1926年的一场大暴雨狂暴地结束了空中之城的继续发展,大雨冲掉了泥砖中的盐分,大部分房屋轰然倒塌,居民不得不迁出城外,被遗弃的居民区就形成极其壮观的空中废墟,作为文物被当地政府保护起来。

此时的Shaali渺无人迹,一片残垣断壁,在清晨阳光的照耀下,凄美荒凉。我在Shaali羊肠小道般的破落街道里上下穿行,仿佛看到了锡瓦过去的繁盛,感觉到绿洲文明的印记和时光的流逝。从残留的遗迹推断,古代锡瓦人的居住环境是相当简陋和狭窄的,但这也是锡瓦人结束游牧生活后转向定居的农耕生活的重要标志。到了晚上,Shaali被几盏强灯照射,有点中世纪的恐怖气氛,看起来像科幻片里天外来客的住所,异常森然诡异。

梦幻岛

当我在Shaali俯视锡瓦时,两个小男孩悄悄爬上来,静静地站在一边,我微笑着向他们打招呼。大点的男孩怯怯地问我:“要租马车吗?去梦幻岛(FantasyIsland),才10埃磅。”在锡瓦中心西南约8公里处的盐湖中,有个原名GeziiritBirkitSiiwa的小岛,是观赏落日的绝佳之地,被西方人称为梦幻岛。我想反正要去看看那些沙漠中的湖泊,看着他们纯净明亮的眼睛,没怎么犹豫就答应了。大点的男孩自我介绍叫阿里,才9岁,小的是他弟弟,他妈妈知道他们有活干,一定很开心。于是我下山坐上他们的“马车”(其实是驴车),阿里拿着根一尺长的木棍,嘴里发出“咋咋咋”的指令,熟练地赶着驴车,直奔梦幻岛。

虽然艳阳高照,但我一点不觉得炎热干燥,因为绿洲到处可见清泉,气候和其他的沙漠地带截然不同。泉水汇集而成的水塘里不时传来欢声笑语,一群锡瓦小男孩光着屁股在游泳。锡瓦虽地处沙漠戈壁,降水稀少(甚至20多年不下一场雨),但却有非常丰沛的水源,这是因为锡瓦低于地中海平面约24米,是一片绿洲中的洼地,古代法老称之为wahat,意为“鼎”,几千年的风吹日晒使洼地向水床下沉,大气压力迫使地下水冒出地表,形成井泉得以充分利用。锡瓦甚至因为状如“大水缸”,曾被称为千井城。

很快我们就来到岛旁的il-Hammaamaat矿泉,这是锡瓦代表性的矿泉,清澈透明之极,还有保健的作用。阿里兄弟一见就来劲,跳下驴车,把上衣一脱,一个猛子扎入深不可测的清凉世界,欢畅戏水,快乐得不得了。四周依旧宁静,只有几声蝉鸣,强劲的阳光透过椰枣叶,斑斑点点地洒在地面上,时光仿佛停滞了一样。我恍惚觉得锡瓦悠长的历史传统并没有改变,数百年前的锡瓦人也和现代一样,因这些数不清喷涌而出的泉水而快乐吧。

来到梦幻岛上,锡瓦最著名的那棵伸出水面的椰子树已接近枯萎,湖水已经退到百米以外,树荫下居然还有一家简陋的咖啡厅。那里惟一的侍者安慰我:冬天水就会回来。而事实是最近几年锡瓦人口猛增,特别是政府实施“新河谷开发计划”后,许多人从尼罗河河谷移民到各个绿洲开垦土地,大量的地下水被取用,假如不加以控制,再多几个冬天水也回不来,相反绿洲将面临生态平衡遭受破坏、自然资源逐渐枯竭的危机。

我踏着凹凸不平的盐碱地,来到湖边,对岸是连绵高耸的戈壁,那就是利比亚沙漠的边缘。这个沙漠里的大湖,竟有无边无际、海市蜃楼的幻觉。

我们一路穿行在茂密的椰枣林中,大串大串的椰枣挂在树上。阿里玩得饿了就爬上一棵椰枣树,摘下一串生椰枣吃。他说这棵椰枣树是他家的,我尝了一颗,味道很甜,但有点涩。这些生椰枣放一两个星期之后,涩味会自然消失,变得香甜可口,是阿拉伯人最喜欢的食物之一。锡瓦自古出产椰枣,曾被称为椰树之都,现在大约有30万株椰枣树,是埃及最主要的椰枣产地,也是锡瓦人重要的经济来源。锡瓦人的财富是根据拥有椰枣树的数量来衡量的。此外,锡瓦还种植小麦、玉米、葡萄、柠檬、石榴、无花果等农作物。农业的发展使锡瓦人有了稳定的收入,从而彻底摆脱了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锡瓦也因此兴旺。

穿越大沙海

我决定前往大沙海(GreatSandSea),亲触阻隔人们进入锡瓦的自然屏障。朋友给我介绍了一个沙漠吉普车司机。小伙子名叫阿罕穆德,高大英俊,一身阿拉伯长袍,据说车开得不错。一出酒店门,我就看见阿里赶着驴车静静地、远远地站在马路对面望着我,我跟阿罕穆德商量:“把阿里带上吧!”他说当然没问题。我向阿里招招手,阿里马上明白了我的意思,叫弟弟把驴车赶回家,非常开心地跳到车上。看着他坐在车里两眼发亮的神情,我知道,他的理想一定是长大以后,拥有一部同样的吉普,以取代他家里的那辆老驴车。

沙漠吉普车箭一样地冲进大沙海,阿罕穆德一声提醒:“抓稳!”吉普车近乎垂直爬升,又几乎垂直冲下,越过一个又一个沙丘,一直冲到大漠深处的一个特大沙丘。阿罕穆德把车停在阴影处,拿出一条毯子,铺在沙上,煮起红茶。我气喘嘘嘘地爬上沙丘顶部,放眼望去――这个位于撤哈拉沙漠边缘的世界最大的沙丘,向西延伸到利比亚,横亘800多公里!就是这片大沙海,作为撒哈拉沙漠的一部分,阻挡了尼罗河文明的进入,使锡瓦文明能在漫长的岁月中保存完好。阿里开心地在沙丘上尽情玩耍,玩累了,就跪坐在沙丘上,看着落日渐渐西沉,无语,只有大风刮过卷起细细的沙尘......

我走下沙丘,喝了口阿罕穆德做好的放了新鲜薄荷叶的甜红茶,入喉芳香四溢,这是我在埃及喝到的最美味的红茶。阿罕穆德告诉我,他一直在做沙漠向导,现在旅游业有了发展,很多锡瓦人也打起了沙漠旅游的算盘,以前靠骆驼,现在全部换成了特殊的越野吉普车,又快又刺激,西方人很喜欢,赚钱又多又快。而且这种生意很适合锡瓦人,一来他们熟悉沙漠的地形,二来锡瓦人的骨子里面总藏着些游牧民族四处飘荡的欲望。

随着沙漠公路的开通,进入锡瓦变得容易,西部沙漠(尼罗河以西的沙漠)里的矿产和石油不断被发现和开采,包括锡瓦在内的绿洲不再仅仅充当商队路过的中转地,绿洲的经济和视觉价值得到了新的认识。目前,电视媒介、大批来自尼罗河谷的移民以及不断增多的旅游者,是令锡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与外界日益频繁的交往,正逐渐打破绿洲文明与现代文明之间的藩篱,而我真心希望这些变化不会割断锡瓦与历史传统之间的联系。毕竟,锡瓦是这世间自成一体的绿洲文明。

链接:

埃及的其他绿洲法尤姆城(Fayoum)

这个被称为“尼罗河茎干上发出的嫩芽”的绿洲以其全年不变的温暖气候、无数的水车(在公元3世纪时由托勒密家族引入)以及富饶的农业土地而闻名。当地露天市场的正对面是悬空清真寺,建在五个拱门之上。附近有15世纪时开塔百(Qaitbey)苏丹为其妻子而建的户纳达・阿斯拉拜(KhundaAsla-bey)清真寺。

拜哈里耶绿洲(Baharia)

位于吉萨西南部约365公里处,距费拉菲拉绿洲(Farafra)约200公里。这里以其棕榈树、橄榄树、杏树、稻谷和玉米闻名。缠绕丛生的树木构成了诱人的风景,与大量的沙丘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片绿洲因拥有398处矿泉和含有硫化物的泉水而著名。它还拥有大量的候鸟、鹿等野生动物。拜哈里耶绿洲的历史遗迹可以追溯到法老王时代。这一地区原名“ziszis”。大部分古迹都属于第26王朝赛斯王朝遗迹(“Saiteperiod”)。

沙漠中的绿洲范文篇2

关键词:沙漠绿洲;建设;示范;效益

中图分类号S7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4)01-02-117-02

绿洲系指沙漠式荒漠内岛状分布的绿色区域,是在一定水源供给的条件下或经人工开发形成的,也是沙漠式荒漠中通过人工灌溉,农牧业较发达的地方。绿洲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等的输入、输出以及贮存促进其发展演化,从绿洲的演化历史来看,绿洲可分为原始绿洲阶段、古绿洲阶段、现绿洲阶段及新绿洲阶段。榆林沙区的新绿洲一般是指新中国成立后兴修水利,引水拉沙造田,扩大耕地面积发展起来的绿洲,习惯上也称新灌区,多分布在滩地和河谷川道区。榆林市沙漠绿洲只占整个沙区不到40%的面积,但是70%为农用地面积,其中沙区95%的耕地面积分布绿洲内,居住着该地区95%以上的人口,当地农业开发、工业建设和第三产业发展都集中于这些地区。

榆林沙区绿洲地处毛乌素沙地东南缘与陕北黄土高原接触地带,自然地理景观为半干旱干草原,大陆性明显的干草原气候是本区环境的最突出特征之一,年均气温7.9~8.6℃,≥l0℃积温3524.2~3774.1℃,降水量390~450mm,蒸发量2092~2506mm,是降水量的5~6倍;受蒙古高压的影响,多风少雨,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干燥剥蚀为主的鄂尔多斯高原、毛乌素沙地和覆沙黄土丘陵沟壑区为本区最基本的三大地貌类型。榆林沙区总面积224hm2,其中沙地占57.32%,沙盖黄土丘陵占21.92%,河谷川道和湖盆滩地占20.76%,榆林沙区的沙漠绿洲依河流水系和滩地呈条块状分布于沙漠之中,仅占总面积的16.5%。

1榆林沙区绿洲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榆林北部境内沙漠广布,热量充沛而水分不足,植被稀疏、生态系统脆弱,加上人口增长的压力等,使沙漠绿洲面临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1.1风沙危害严重该区全年大部分时间为西北季风控制,干旱少雨多大风,年均风速2.3~3.5m/s,最大风速33m/s,由于风、旱同期,3~5月大风常形成沙尘暴,年均大风日数13.8~15.1d,每隔5~7a出现一次大旱,2005年因大风干旱,春小麦减产30%,营造的3a生樟子松6万多株全部死亡。干旱面积大,持续时间长,出现次数多,导致禾苗枯死,秋季作物几乎颗粒无收。

1.2沙区面积扩大干旱多风的气候条件、地表广泛分布风沙源物质是形成沙漠化的自然因素,而过垦过牧等则是导致固定沙丘活化的又一主要原因。据观测资料,总的沙丘移动趋势是由西北向东南移动,少者1~2m/a,多者3~5m/a,个别达7~15m/a,毛乌素沙地沙丘前移将对绿洲造成威胁;沙丘活化体积增大、丘间滩地缩小是毛乌素沙地土地沙漠化的一个主要形式。风沙入侵,新开滩地,为沙丘所环抱,旱改水地,亦处于沙丘包围之中,滩地缩小威胁着绿洲农业的稳定发展。

1.3部分地区农业生产处于恶性循环状态由于历史、社会等多方面原因,该区域“四料”紧缺,而燃料又是“四料”紧缺的关键。据调查资料,长期以来,榆林市能源供应中薪柴消费量30%以上是通过过量樵采获得的。水土流失加剧,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榆林市一年有4.5万t秸秆作为燃料烧掉,所含N、P、K相当于12.3万~16.5万t标准化肥,致使风沙等灾害加剧,土壤肥力降低,年复一年使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处于恶性循环状态之中。

2沙漠绿洲防护林体系建设与示范

2.1沙漠绿洲防护林体系示范区建设模式根据榆林沙区绿洲的特点,在总结榆林沙区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基础上,不断探索、完善适宜榆林沙区绿洲防护林体系建设模式。榆阳区红石桥乡王连圪堵示范区,按照沙漠绿洲工程系统建设的有序配置,以绿洲为核心,向周边发展的模式:在绿洲建立封沙育草(灌)带式防风固沙林――绿洲边缘营造大型基干防风防沙林带或营造环滩林带――绿州内部营造“窄带林、小网格”的农田防护林网,林网内实行农林混作,并开展“四旁”植树――绿洲内外的零星小片夹荒地建立小片的经济林和大片薪炭林等。从绿洲到绿洲内部,根据不同生境和需要,构成一个多林种、多树种、多功能、多效益的带、片、网;防、经、用和乔、灌、草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

2.2沙漠绿洲防护林体系示范区建设规模该村自2006年沙漠绿洲科技示范区建设开始以来,林业生产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至2010年春人工造林保存面积613.3hm2,占总面积的51%,其中防护林472.5hm2(包括针叶树樟子松、油松、侧柏、臭柏),用材林100hm2,经济林7.47hm2,肥料林33.3hm2。在绿洲沙区与绿洲交界处设置2条长8km,宽50~100m的乔、灌、草结合的防风基干林带,面积80hm2,栽植杨、柳,樟子松、油松、侧柏、臭柏、花棒、踏郎、柠条等。在沙区绿洲防护林建设中,新修306.7hm2水地配套工程为重点,共营造农田防护林带39条,总长42km,全村5个自然村实现了农田林网化,受保护农田面积580hm2,占全村耕地面积的91.4%,为农牧业的稳产高产发挥了重要的生态屏障作用。

3绿洲防护林体系的生态经济效益

由于多林种构成沙漠绿洲防护林体系,各林种既有各自不同的功能,又具有内在密切联系,具有多方面的生态经济效益。防护林体系综合效益是以示范区的定位观测与面上调查相结合;野外观测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社会经济效益调查与专业实际测算相结合;应用工程数学理论及生态学观点定性的研究和定量的分析计算相结合的方法,积累各种科学数据,全面综合分析防护林体系的各种效益。

3.l防护林体系小气候效益显著防护林体系可控制沙源、阻截流沙,防止风蚀、沙埋,避免流沙危害绿洲农业。根据多年的研究表明,防护林体系内较无林地对照平均降低风速28.8%,降低表温度l.2℃,提高地温1.4℃,减少蒸发量20.3%;防护林体系较单一林网防风效能提高2.2%,空气相对湿度增加4.8%。

3.2防护林体系土壤效应明显防护林体系内较无林对照区增加积雪量80m3/667m2,提高土壤含水量1.69%~2.45%,增加有机质含量0.12%,增加有效Nl2.6mg/kg,增加有效P3.6mg/kg,增加有效Kl6.7mg/kg,作物光合作用强度增加,农作物产量提高20%~40%。

3.3防护林体系经济效益显著沙漠绿洲示范区5a(2005-2010年)与造林初期(2005年)相比,年平均总产量增加1.5倍,总收入增加2.89倍,人均收入平均提高3.18倍,2009年人均收入达到3000元,是2005年的2.5倍,林业总产值达32.10万元,产出是投入的2.5倍。

3.4防护林体系抗衡自然灾害作用2005-2010年的大风干旱及沙尘暴天气,据统计,4~5月,共出现大风沙暴和扬沙40次,其中6级以上的9次,8级以上的4次,扬沙21次,沙尘6次,给受灾地区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据调查在榆林市王连圪堵和桑海则示范区地界范围,由于有防护林体系的庇护,农作物、渠道、果树等基本上未遭受损失,小麦产量平均达300kg/667m2以上;而在榆阳区芹河乡新建的农业开发区,由于没有防护林体系的防御,有相当一部分农田重新被沙压沙埋,约1/3的农作物颗粒无收,麦苗稀疏、低矮、发黄,受灾极为严重。

4小结

榆林沙区沙漠绿洲科技示范区防护林体系建成后,不但显示出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且取得了广泛的社会效益。自2009年以来,榆林市多次组织有关单位参观现场,全面推广这里的防护林体系和“一改、三化、八配套”的建设模式,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参考文献

[1]杨忠信,胡宏飞.沙漠绿洲示范区建设成果报告[J].榆林科技,2000(1):1-7.

[2]毛乌素沙地开发整治研究中心.毛乌素沙地开发整治研究中心研究文集(第1集)[M].呼和治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2.

沙漠中的绿洲范文

【关键词】沙漠历史地理学/理论问题/河西走廊

沙漠历史地理学是我国著名学者、业师侯仁之院士奠基开创的一门新型学科[1]。这一学科研究历史时期干旱、半干旱(含部分半湿润)地区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经营活动,破坏其原有的脆弱生态平衡,使原非沙漠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类似沙质荒漠环境退化的过程及其产生的机制。土地沙漠化是人类面临的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有必要探究其形成的历史过程和产生的根源,因此沙漠历史地理的研究愈来愈受到各国学者的重视。

1沙漠化发生的地域

据笔者的实地调查,河西走廊历史时期的沙漠化过程主要出现在内陆河流下游,特别是范围较大的成片沙漠化区域更是如此。内陆河流中游亦可见沙漠化土地,但分布较为零星,且范围较小。面积达1000km[2]的民勤县西沙窝一地,原为汉唐时期的一片古绿洲,即位处石羊河下游,盛唐以后演变成沙漠。今地表景观为,在遭受严重风蚀的古耕地上散布着成片的半固定白刺灌丛沙堆,间有少许裸露的新月形沙垄,其间废弃的渠堤、阡陌遗迹断续可辨,并散落陶片、砖块、钱币等汉唐遗物。这片茫茫的沙丘中还残存数处沙井文化遗址和三角城、连城、古城、文一古城等多座古城废墟[2]。古绿洲的东部即为现代民勤绿洲,其东北约10km为石羊河古终端湖-猪野泽的遗迹[3]。面积约1200km[2]著名的古居延-黑城绿洲,即位处黑河下游的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这是一片汉至元代的绿洲,今地表景观为连片风蚀古耕地遗迹与吹扬灌丛沙堆、流动沙丘相间分布,早已干涸的古渠道时断时续,历历在目。其间残存K710城(汉)、K688城(汉)、乌兰德勒布井城(F84,汉)、温都格勒日格城(K749,汉)、马圈城(K789,唐)、绿城(汉)、破城子(A8,汉)、黑城(K799,西夏、元)等多座古城址。古居延泽位于古绿洲东北部的居延洼地,残存6条呈平行环状的古湖岸堤[4]。面积达650km[2]的金塔县东沙窝古绿洲,即位于讨赖河-北大河下游,亦唐代以后沙化。其地遍布高约2~4m的白刺灌丛沙堆和柽柳灌丛沙堆,间有新月形沙丘和流动沙梁,沙堆沙丘间古耕地成片出露,遗迹清晰。古绿洲上留存数处火烧沟文化遗址和西三角城、西古城、三角城、下长城、破城、黄鸭墩城、下破城、北三角城、西窑破庄等10余座汉唐古城址,并有较多古陶窑分布[5]。再如,马营河摆浪河下游古绿洲、芦草沟下游古绿洲、石油河下游古绿洲等莫不如此。不独河西如此,塔里木盆地边缘等干旱地区古绿洲沙漠化区域亦呈现出这种分布规律。如著名的楼兰古绿洲即位于孔雀河下游、精绝古绿洲位于尼雅河下游、喀拉屯古绿洲位于克里雅河下游、安的尔古绿洲位于安的尔河下游等。

古绿洲沙漠化区域多出现在河流下游,其原因在于下游地区位处绿洲尾闾,水资源状况较差,易受水量变化的影响,且地当盛行风向(偏北风)前冲,干旱、大风等灾害性天气的作用较烈,又多与流沙、盐碱地、戈壁等相间分布,甚至被沙漠切割包围,其生态环境的潜在不稳定性很强,因而沙漠化过程易于被激发活化,在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作用下易于向荒漠演替。故此防治沙漠化的重点应放在绿洲下游地区。

河流中游亦有沙漠化区域,但其范围较小。如张掖"黑水国"古绿洲即位于黑河中游绿洲腹地,唐代以后发生沙漠化,面积仅约30km[2[5]]。又如地处石羊河流域中游的武威市高沟堡一带,清代后期发生沙漠化,面积约45km[2[4]]。

2沙漠化过程的途径

沙漠化过程的途径或曰沙漠化作用的方式,主要有就地起沙、风蚀绿洲、流沙入侵和洪积物掩埋绿洲,其中又以前两者为最重要。沙漠化过程的途径不同,所形成沙漠化区域的地表景观形态亦各具其异。

就地起沙主要出现在河流下游成片的沙漠化区域,这里的地表组成物资以较疏松的河湖相粘土、亚粘土夹层的沙质沉积物为主,当一旦因水源不及或人为破坏大面积弃耕后,造成疏松地表直接裸露,在失去原有植被(人工的、自然的)保护的情况下,风沙活动迅速加强,其生态环境潜在的不稳定性迅速激化,以致出现吹扬灌丛沙堆或形成片状流沙地,绿洲逐渐向荒漠演化。石羊河下游的西沙窝古绿洲即是如此。今天这里所见为成片的半固定白刺灌丛沙堆,沙堆高约2~3m,丘间距8~25m,白刺覆盖度30%~40%,其间亦有少许裸露的新月形沙垄。当接近沙窝西北部边缘则白刺覆盖度渐趋稀疏,以致出现大片流动沙丘;当靠近其东南部边缘毗近现代绿洲处,因地下水状况稍好,则绵延着一条宽约1km的柽柳灌丛沙堆带,沙堆高约3~5m,柽柳覆盖度60%~70%,柽柳株高1.5~2.5m。西沙窝这种由东南向西北灌丛沙堆景观的逐渐变化,反映了其地下水条件的逐步恶化和沙漠化程度的加深,也表明其地沙漠化过程应是渐次由西北推向东南的。古绿洲上分布的这些灌丛沙堆及其形态的差异,往往成为历史上所发生沙漠化过程的主要标识和衡量其发生发展程度的标志。西沙窝沙漠化的途径主要即就地起沙[2],古居延绿洲、金塔东沙窝古绿洲等的沙漠化过程亦皆如此,地表形态也大体类似。

风蚀绿洲主要出现在以粘土亚粘土为主、沙质沉积物较少的古绿洲区段,这里因故弃耕失去植被保护后,在强烈风力吹蚀下,地表被蚀成条条垄槽,呈现出以雅丹地貌为主的景观。此类沙漠化土地既可能出现在下游地表组成物资较坚硬的区段,如芦草沟下游、黑河下游若干区域,亦可能出现在中游一些区地段,如疏勒河中游锁阳城一带。敦煌与安西交界处的芦草沟下游汉唐古绿洲,南北宽8~13km,东西长约20km,总面积约180km[2],所见弃耕地极目连片,皆呈现为遭受严重风蚀的光板硬地面,风蚀垄槽比高0.8~2.5m。河道、堰坝遗迹明显,并可辨出干渠、支渠之别。干渠以砂石筑堤,高出风蚀地面1.5m,渠底宽约20m,残深0.2~0.5m,支渠呈低槽式,低于风蚀地面0.5~1m,底宽3~8m。支渠分列干渠两侧,呈较齐整的羽状排列,其间亦有稀疏的灌丛沙堆分布[6]。

流沙入侵,主要出现在古绿洲边缘临近沙漠的区段。因其周缘固沙植被的破坏,导致流沙大量侵入,遂使这些区段逐渐形成密集新月形沙丘、沙丘链的景观,或新月形沙丘与吹扬灌丛沙堆、风蚀弃耕地交错分布。此种沙漠化土地一般面积稍小,不及就地起沙和风蚀绿洲的面积大。敦煌古阳关地区、武威高沟堡、民勤青松堡沙山堡一带均属此种景况。如古阳关地区沙漠化土地约50km[2],新月形沙丘链呈东北-西南向(与主风向垂直)排列,沙丘链高3~8m。丘间地宽50m,暴露大片风蚀古耕地,其上散落不少陶片、铜器铁器残片、古钱币等物,当地俗称其为"古董滩"。著名的阳关遗址即在这里[5]。

洪积物掩埋绿洲,主要出现在流域上中游洪积物丰富的地段。河流出山后携带大量砾石泥沙,一旦山洪暴发河堤决口,所携洪积物倾泻于绿洲农田上,遂造成其弃耕荒芜。此类沙漠化土地亦面积较小。笔者曾查得,永昌县乱墩子滩一带弃耕地上平铺着一薄层洪积砾石层,所见轴长数厘米至十数厘米的卵石遍地撒落,阡陌遗迹历历在目,并多见明代青瓷片等物。这里原为明永宁堡的垦区,位处石羊河支流西营河近侧,因明清时破坏祁连山林木,致使其涵养、调蓄水源的能力减低,河流含沙量增大,水情趋于不稳定,终使这片绿洲被洪积物掩埋,又经风力吹蚀,细粒物资多被蚀走,只剩下较大的砾石残留地面。其发生沙漠化的时代当在明代后期(注:李并成.武威-民勤绿洲历史时期的土地开发及其沙漠化过程.北京大学硕士论文,1998.141~143)。

3沙漠化发展的趋势

近些年来,学术界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说法,认为在干旱地区随着人类利用改造自然活动的加剧,沙漠化过程亦不断强化,沙漠化土地不断扩大,绿洲范围则日趋缩小,今天的绿洲面积较之古代已经大大蹙缩了。

众所周知,绿洲乃干旱荒漠地区水资源作用的产物,绿洲范围的大小及其盈缩变化主要受水资源多寡的制约,而水资源的丰寡又直接取决于大气环流状况;只要历史上大的气候环流形势及河流总的水量无大变化,则其所发育形成的绿洲总面积就不致发生大的改观。因而考察历史时期绿洲的盈缩演变,首先需要探讨气候干湿状况的变迁。为解决此问题,笔者曾检索整理了河西走廊2000多年来的有关气候旱涝史料,采用湿润指数公式处理分析,较系统地研究了该地区历史上气候干湿变化的概况,得出如下结论:河西历史上气候干湿曾有多次波动,但波动的幅度不大,这种波动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河西干旱缺雨的地理景观,并未动摇其干旱大陆性气候类型的基本属性[7]。本地区有关"流沙"、"沙岭"等记载从最古的史书起直到今日一直不绝于册,即使在湿润指数最高的年代,如清代前、中期亦莫能外。既然如此,则由其决定的河西走廊历史上的水资源量及其所形成发育的绿洲面积就不致有大的变动,今天的绿洲就绝不会比古代大大缩小。

笔者曾依据敦煌文书百余卷,并经多次实地踏勘,考出唐宋时代敦煌地区曾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开有大小干支渠道百余条,从这些渠道的分布格局来看,唐宋敦煌绿洲的范围不仅没能超出今天的绿洲,而且还较今绿洲稍小[8]。唐宋敦煌绿洲的最西端起自沙州城西12.5km的马圈口堰,最南端抵达沙州城南5km鸣沙山麓的神农渠;最东南延至沙州城东20km外的官渠、三支渠尾闾;以上三端点分别与今绿洲西、南、东端点大体吻合;最北端则伸至沙州城北24.5km的北府渠尾闾,即今黄渠乡马圈滩村北部一带,尚未达到今黄墩子国有农场,较今绿洲北端蹙缩约8km。可见唐宋敦煌绿洲的范围除北部延伸不及今日外,余皆与今绿洲相吻。

此外,敦煌城西南70km处还有一块较小的绿洲,即今南湖绿洲,唐于这里设寿昌县。当时该县开有大渠、长支渠、令狐渠等多条灌溉渠道,其分布范围亦大体和今绿洲相似。又据敦煌文书Φ.0366号记载,当时寿昌绿洲以寿昌城为中心,南5km,东2.5km,北5km,西15km,面积约120km[2]。而今天南湖绿洲则东西12km许,较唐代约缩短5km,绿洲西部阳关一带和寿昌故城及其以东、东北部分地区唐代以后逐渐沙化荒弃,因而绿洲东西蹙缩;但今天绿洲则南北长达16km,较唐向北推进约6km,唐代灌渠尚未到达的南湖国有林场以至二墩一带建国以来已被开辟利用。今天南湖绿洲总面积约130km[2],较唐亦有所扩大。

由此可知,在千余年来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敦煌绿洲不是大大缩小了,而是有所扩大。随着今天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绿洲地表、地下水资源的较充分开采,古代人们不能利用的湖沼滩地乃至盐渍碱卤之地已部分被开发利用,绿洲的范围遂有所延展,而并非缩小。尽管今天的科技进步可使绿洲得以扩大,但由于受水资源的制约,绿洲范围的扩大又是很有限的,切不可不顾及绿洲可资利用的地表、地下水量,盲目开垦,盲目扩大灌溉,否则必然给绿洲自身的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危害,植被退化、水源劣化,乃至土地沙漠化过程即会接踵而至。

另需说明,本文论及敦煌绿洲未比古代缩小,但并不意味着古今地理就没有变化。由于历史上的滥垦滥牧、过度樵采、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活动,曾造成某些方面的恶果,绿洲东部甜水井汉代军屯遗址和南湖阳关地区以及寿昌城的荒弃沙化即是例证。然而我们还应看到,这种沙漠化过程仅限于局部地段,并未对整个敦煌绿洲的格局造成多大改观,此处发生沙漠化,彼处又有新的土地开辟。由于绿洲总水量古今无大差异,绿洲总面积自然亦不致相去过远。在干旱地区地理上,一定的河流水量总是大体滋养、维持一定规模的绿洲,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当然对于尽管是局部地区的沙漠化也决不应掉以轻心。

不独敦煌绿洲如此,笔者考得河西走廊其它一些古绿洲亦皆如此。如位于石羊河下游面积达1000km[2]的民勤县西沙窝汉唐古绿洲沙漠化以来,石羊河水在其东部又逐渐形成新绿洲,这即是元明清以来渐次开发今天仍在利用的现代绿洲[9]。又如位于北大河下游面积约650km[2]的金塔县东沙窝汉唐古绿洲,在废弃沙漠化的同时,其西侧则形成了直到现今仍利用的新金塔绿洲;位于石油河、北石河下游面积约480km[2]的玉门市花海比家滩古绿洲沙漠化以来其东部又发育了新的花海绿洲;位于古昌马河下游面积约500km[2]的锁阳城古绿洲沙漠化以来其东北部该河大转弯处遂形成了新的安西河东绿洲和玉门镇绿洲;位于马营河、摆浪河下游面积约450km[2]的酒泉、高台接界处的骆驼城古绿洲荒废之际则在其上游出现了屯升-新坝新绿洲等等[10]。这些古绿洲的废弃同样并未明显引起流域总的绿洲面积的减少。

笔者还注意到,塔里木盆地边缘的一些古绿洲亦皆如此。如位于孔雀河下游的楼兰绿洲、位于尼雅河下游的精绝绿洲、位于克里雅河下游的喀拉屯古绿洲、位于安的尔河下游的安的尔古绿洲等,均是由于中、上游地位的大量开垦引灌盲目扩大垦殖而导致其下游水源不及而荒芜沙化的。

可以认为,沙漠化过程的实质是一种因人类不合理的开发经营活动引发的,由于绿洲水资源的移动和重新分布而导致的绿洲的转移过程,其转移的基本方向之一是由下游向中上游的迁移,而并非绿洲的不断缩小或消失。伴随着这种迁移,造成原有绿洲的荒废和新绿洲的出现。

4沙漠化土地的逆转

根据笔者体会,土地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能逆转的,但逆转的难易程度却因干旱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不同而有着显著差异,有些地区的逆转殆无可能。

干旱地区自然生境严酷,雨量稀少,在天然状态下沙漠化土地的逆转很难,特别是因流沙侵入形成的沙漠化土地,沙丘流动,沙浪肆虐,自然的土壤粘化、生草过程极为困难,更无逆转的可能。如民勤县西沙窝古绿洲自盛唐以后千余年来的气候状况下从未有过多少改观。当元代以后重新向石羊河下游绿洲垦辟时,西沙窝古绿洲根本不堪复用,只能另择它处,在西沙窝的东侧另辟新绿洲,这即是今天仍在利用的现代民勤绿洲[9]。

位于黑河下游面积约1200km[2]的居延古绿洲,以及前举金塔东沙窝古绿洲、马营河摆浪河下游古绿洲、玉门比家滩古绿洲、锁阳城古绿洲、古阳关绿洲等,其沙漠化土地形成以来,均从未有过逆转。因而对于干旱地区来说,一旦出现沙漠化过程就很可能意味着原有绿洲耕地资源的永远丧失。可见保护绿洲现有土地,防治沙漠化的发生发展,在干旱地区就显得尤为至关紧要。

与此有别,半干旱地区的沙漠化土地则较易逆转。半干旱地区降水稍多,当不合理的人为经济活动的压力一经减轻,采取必要的封育措施,在天然状态下就可能出现逆转,已形成的沙漠化土地可以向沙质草原或草原转化,如科尔沁沙地所表现出的那样(注:武弘麟.科尔沁沙地沙漠化过程初探.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85.21~24)。如再加以必要的人工恢复措施,是其逆转的过程当会更快。【参考文献】

1侯仁之.侯仁之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47~346

2李并成.残存在民勤县西沙窝中的古代遗址.中国沙漠,1993,10(2):34~42

3李并成.猪野泽及其历史变迁考.地理学报,1993,48(1):55~60

4李并成.古代甘肃沙漠化过程及其危害.见:甘肃抗旱治沙史研究.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79~114

5李并成.河西走廊历史地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96~98,53~56,241~243

6李并成.瓜沙二州间一块消失了的绿洲.敦煌研究,1994,(3):71~78

7李并成.河西走廊历史时期气候干湿状况变迁考略.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1996,32(4):56~61

8李并成.唐代敦煌绿洲水系考.中国史研究,1986,(1):159~168

  • 下一篇:幼儿园德育教育方案(收集3篇)
    上一篇:观察叶片的结构范例(3篇)
    相关文章
    1. 观察叶片的结构范例(3篇)

      观察叶片的结构范文一、生物实验中的改进与创新1.材料的选取生物教师要在平常的教学和生活中多留心,多深入到大自然中,经过反复的实验和比较从中选择出一些当地容易找到的、..

      daniel 0 2025-09-26 14:52:26

    2. 观察动物日记范例(3篇)

      观察动物日记范文关键词:微课;小学语文;四年级;观察日记【中图分类号】G434互联网已非常普及,微电影、微信、微博已得到广泛应用,2013年国家首次进行了微课程大赛,此后,以微课为代..

      daniel 0 2025-09-26 14:52:05

    3. 观察作文字范例(3篇)

      观察作文400字范文星期三天气:晴今天晚上,我准备泡一点绿豆来观察,我从几百粒绿豆中挑了九颗,9是个吉利数吗,呵呵,于是9个“卵”下水了。它们急速奔到水底,水底好像是它们要匆匆回..

      daniel 0 2025-09-26 14:51:44

    4.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范例(3篇)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范文胡杨傍水而长,说明黑河就在附近。在党项语里,黑河被称作“额济纳”,这意味着,脚下已是内蒙古最大的旗――额济纳旗。在旗府驻地达来呼布镇稍事停歇,雨往北..

      daniel 0 2025-09-26 14:51:24

    5. 观察作文范例(3篇)

      观察作文范文篇1今天,我来到纬十路小学上课。下课的时候,老师让我们去观察植物。我观察的是竹子。学校花园里面的竹子叫钢竹,钢竹的叶子和竹子一样也是个椭圆形的,叶子还很尖。..

      daniel 0 2025-09-26 14:51:03

    6. 视觉艺术的表现形式范例(3篇)

      视觉艺术的表现形式范文篇1在我们推崇的主体哲学中,理性与感性作为二元结构的对立面而存在,感性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忽视。而在消费文化下的日常生活中广泛充斥的当代视..

      daniel 0 2025-09-26 14:50:42

    7. 观察中的发现作文范例(3篇)

      观察中的发现作文范文【关键词】写作兴趣观察素材基础能力新课标作文教学的基本理念主要有:1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用的表达方..

      daniel 0 2025-09-26 14:50:21

    8. 沙漠公园范例(3篇)

      沙漠公园范文3月22日上午,春风和煦,艳阳高照。位于巴彦淖尔市巴彦套海农场七分场处的内蒙古兴套川林业开发有限公司(下称兴套川林业公司)牧草治沙基地彩旗招展、热闹非凡,来自北..

      daniel 0 2025-09-26 14:50:09

    9. 幼儿园大班下学期班级工作总结(

      幼儿园大班下学期班级工作总结篇1在紧张与忙碌之中,又一个学期过去了,回顾整个学期,我们班老师都能认真遵守本园的规章制度,热爱幼儿,

      栏目名称:工作文案 0 2025-09-26

    10. 拆迁工作总结(收集11篇)

      拆迁工作总结篇1xx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xx乡党委政府坚持以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为经济建设中心,突出工作重点,明确

      栏目名称:工作文案 0 2025-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