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快乐的作文(4篇)
关于快乐的作文篇1
[关键词]经济学快乐原则人格审美建构
马克思作为一个经济学家,把对快乐幸福问题的关注更多地投向了快乐幸福的社会性层面。在马克思的经济学框架里,快乐幸福首先意味着人类在精神和物质上的全面发展与自由,而在快乐幸福的终极价值领域里,平等、自由、和谐都应该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先决条件。在马克思的幸福观里,有着古典经济学一脉相承的对于人类尊严的关注。而,把快乐原则与“幸福地享受生活”当作人类整体社会、经济、文化实践中的理想价值,一直是人类理性为自己设定的课题。当下,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热情更是高涨,并且日益延伸到文化以及人格的深层领域。审美人格的塑造,是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个体“生命力”与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与激发,它不仅能够调整人们的情感与心态,并且通过“体验中的反思”作出“立美选择”,成为人生的财富和动力。
一、正确领悟快乐的真谛
人生来具有趋乐避苦的本性。追求快乐,享受快乐,为人之常情。说过:“快乐是人类正当的要求,能够快乐时非竭力快乐不可。”然而,希望得到快乐却不愿付出,一味追求快乐而忘乎所以,甚至及时行乐,寻欢作乐,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则违背了社会的道德规范。因此,追求快乐,需要正确认识快乐,真正领悟快乐的真谛。
快乐是感觉,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想法与做法。应当说,快乐具有比较强的个性化色彩。抛开人们的不同理解不说,从大的方面来看,可以把快乐分成两类:一类是精神愉悦,一类是物质享受。直接依赖物质供给满足人类快乐的途径是一目了然的,传统的美酒、美食、现代的汽车、电器等等全是;部分物质加部分非物质的供给,满足人类追求快乐天性的途径,也是相当广阔的,音乐、文学、美术、戏剧、体育,古已有之,在今日社会日益变幻多端的情形下,至于网络游戏,则完全是建立在现代技术上的新花样罢了。所以说,追求快乐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基础。对于我们这样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增加财富是使人民幸福快乐的人间正道。如果没有财富做基础,那么幸福快乐就可能成为空中楼阁。但是,快乐毕竟更多地属于精神范畴,不能单纯以物质生活水平的高低来衡量,也不能简单地把快乐与物质满足画等号。现实生活表明,一个人倘若没有精神追求,即使成为物质财富上的富翁,也会因为“富了口袋,穷了脑袋”而成为精神文化上的贫汉,难有真正的快乐。相反,一个人即使物质生活水平不高,但只要精神不贫困,情趣健康,生活充实,同样能够得到很多快乐。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认识快乐:快乐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基础相联系,更与高尚的追求、健康的情趣不可分。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加注重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努力塑造一个美的自我,才能获得更多的快乐。而迷恋于口腹之欲,沉醉于物质享受,就很容易在金钱、美色的诱惑面前失去自我,堕入精神空虚、欲壑难填的泥沼。
正确认识快乐,领悟快乐的真谛,有助于人们实现内心的和谐。人生的道路并不平坦,逆与顺,得与失,成与败,进与退等等,常常是相伴而生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懂得生活的辩证法,才能达到心理和谐,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身处逆境不放弃,遭遇失败不气馁,坚定地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才能享受奋斗的快乐;有了成绩不骄傲,得意之时不放纵,不断地提升境界,完善自我,才能享受淡泊的快乐之美。不难看出:“快乐是一个集生理性、心理性感受于一体和集体性、社会性感受于一体的概念,因而具有比基于生理的或心理的更丰富和理性的内涵。与这种认识相近,一些哲学家进一步认为快乐是指人们的良好的生活和行为状态,是人合理地节制感望,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从而使人格、理性不断完善的活动。”1
正确认识快乐,领悟快乐的真谛,有助于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人来说,最大的快乐,最大的幸福是把自己的精神力量奉献给他人。这说明,人生的快乐不仅仅在于个人得到什么,占有什么,而更在于给他人提供了什么,给社会奉献了什么。遇事多为他人着想,多为社会着想,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勤奋敬业,助人为乐,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个人快乐幸福的源泉。
快乐是一种选择。在它出现时,伸出手来抓住它,就像抓住一只在蔚蓝的天空里飘向大海的气球。享有快乐的人到头来会有更多快乐。爱尔兰作家王尔德说得好:“普遍的财富可能会被人偷去,真正的财富则不会。你心灵的宝库里存了无限珍贵的东西,那是谁也偷不走的。”
二、注重人格的审美走向
“人只有在美的追求中,才能把自己的灵性呈现出来,使我们的世界笼罩上一个虔诚的,富有柔情的,充满韵味的光环。”2而在文化审美方面,日常生活和艺术活动的美学方式正在尽可能地唤起和连缀人的“自由”的感受,从而使人以审美的方式来体验幸福快乐。文化活动和经济活动中的审美创造性质,以主体体验的形式,将快乐幸福从而也将“自由”提升到主体精神层面,使快乐幸福和“幸福地享受生活”以“自由精神”的魅力来召唤人心。
当人类历史进程至当代之后,康德所强调的“只有人不顾到享受而行动着,在完全的自由里不管大自然会消极地给他什么,这才赋予他作为一个人格的生存的存在以一绝对的价值”这样一种人的幸福观念,仿佛在一夜间破碎了。现实生活的艰难与痛苦,使人在一种文化片断上,把生存实践的现实价值转向了物质财富的诱惑方向,以牺牲普遍性的方式取得了对个人利益的当下所有。由于感性动机的直接性及其现实满足的外在迫切性,较之幸福的理性更容易慰藉人的具体欲望,因而使作为主观体验价值的“快乐”往往游离于人的创造性价值立场,使幸福和“幸福地享受生活”演变为一场感觉游戏,进而导致“幸福的虚假化”――这一现象在当代生活中已经变得再明显不过了,在某种意义上,它甚至导致了幸福对幸福本身的背反。
不难看出,“自由”作为一种内在于幸福的人性权利,总是受到客观性的抑制,因而“幸福地享受生活”必定产生异化――一种“非人格的自由状态”。而,人的感性利益与理性原则的冲突,又使“幸福地享受生活”失去了其真实性,或成为理性的牺牲品,或者为感性利益的力量所驱使。“只有当人从外在和内在的、肉体的和道德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即只有当他既不被法则也不被需要约束后,他才是自由的。但是,这种强制的约束正是现实。”3所以,快乐经济学的实践是一个非常严肃的价值任务,就是沟通理性与感性两者的利益,使它们保持在一个各自适当的位置上。
这个任务的实施和全面实现,不能借助别的,而只有借助经济与文化的互动,只有通过审美文化的创造性建构才是可能的。由于人类审美文化作为一个动态的价值创造过程,是以“人的整个感受方式必须经过一次全面革命”为前提的,而“全面革命”的可能性又建立在物质和精神达到最高的成熟性――“需求的强制”被人“充实自己的强制”所取代,人的生存活动进入到一个“自由运动本身同时是目的也是手段”的过程中。4而,“人借助美的相助,才使自己置身于幸福之中。但是,即使美,也只有在艺术的理想中才为善良的心灵所肯定。因为美包含着危及给定生存形式的充满危险的破坏力。”5“美”是人类生活的一要素,人类的审美需要,就是人类表现自己生命的需要,就是从这种生命表现中获得快乐的需要。这种需要能否得到满足,无疑取决于主体自身的素养,只有具有审美素质的人才能真正过上快乐的审美的生活。换句话说,主体的人格也完全应该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并朝着审美化的方向发展和提升。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人格境界的要求越高越好。人格建构的目标应当既具有现实性,也要保持对现实超越的趋势。就是说,人格建构的目标应当既有现实性,又有理想性。没有理想性,就没有激励作用;而没有现实性,则又丧失其实际价值。审美人格完全符合这两条要求,审美人格应当成为当代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人格建构的必然选择。
三、重视人格的教育和塑造
审美人格的建构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学校教育,也涉及其他社会因素,以及个体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审美人格的建构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它贯穿于整个人的一生,是一个终身过程。所以说,审美人格的建构,既有赖于学校教育,又跟整个社会经济的文明发展程度息息相关。因此,我们既不能夸大学校教育在审美人格建构中的作用,又应该看到,学校教育在审美人格建构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人格教育主要关心的是学生的人格发展,帮助学生发展潜能,探索自我和环境,以创造人生的意义。它通过各种人格教育的手段和途径促进人对自己内心世界的了解,保持对周围环境客观和全面的认识,使自己能把握好自我价值,人生的意义,从而导向健全的人格发展。
相对于人格教育的大众化而言,人格塑造只是个人对自身人格的一种培养和锻炼。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知识不断更新。虽然社会给予人们更多的发展机会和选择的自由和空间,但机会的增多也意味着有更多的冒险和更多可能的失败;同时也意味着竞争更加激烈,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也都相应地加大。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的人格塑造就显得异常重要。
要塑造好审美的人格,必须培养一种新的文化精神。文化精神是体现某一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建构起来的体现一定价值取向的文化观念,是一种具有整合力的“世界的理论框架”。新的审美范式的“立美宜人”的旨趣,只有熔铸成一种文化精神,才能从分支走向本体,从预示走向构建,从而现实地发挥作用,获取“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这种文化精神就是一种由“立美的价值观”,“立美的实践观”,“立美的发展观”,“立美的生存观”组成的“有机整体立美观”,其要旨是以“立美的眼光”审视世界、社会、人生,以“立美方式”改造世界、社会、人生,通过“立美”实现“宜人”,即对人的“现实性的终极关怀”。
新的文化精神作为一种“立美之维”的人文关怀,对人的存在和生存方式的观念体现就是一种“立美的生存观”,也是一种“立美的幸福观”。人类生存发展的最本原的基础是自然环境,解决“自然生态危机”的关键在于通过“立美”样态的实践活动,重建人与自然的“立美”式的和谐关系。“立美的生存观”在社会领域的贯彻,则是以“立美之维”揭示现实社会存在的“异化”,通过“立美之行”来消解这种“异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类幸福生活的实现。通过“立美”的生存活动,建构“宜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个体人的生命即人自身的和谐,社会人的生活即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人类的生存即整个生存环境的和谐,实现人类生存整体境域的“立美”。这是人格教育和塑造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只要我们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将“立美选择”作为价值取向,始终把着眼点放在“立美宜人”上,在审美旨趣与经济活动的“异质重构”中,将两者融会贯通为一个整体,从“利者首选”走向“美者优择”,实现市场经济活动与人的内在相宜性。通过“审美博弈”来调整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这三重关系的变异与错位;克服见物不见人的错误倾向和对发展的片面理解;消除盲目的“GDP”数字崇拜和弄虚作假;提高经济活动本身的层次和质量;消除“一切向钱看”并以收入的多少来衡量人自身价值的价值取向和短视心态;从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中实现对人的“现实性的终极关怀”。
注释:
1、林剑:《幸福论七题――兼与罗敏同志商榷》,《哲学研究》2002年第4期,第51页。
2、张应杭等:《人生的美学意境》,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8页。
3、马尔库塞:《审美之维》,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57页。
关于快乐的作文篇2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我非常高兴。因为,爸爸要带我和姐姐、妹妹去郊外游玩,一路上我和姐姐、妹妹高兴地说着、笑着。过了不久,车子开始进入了盘山公路。又过了一会儿就到了一座叫“疏山寺”的古庙。
我们进去后看见里面有许多佛像,有四大金刚,如来佛等。他们个个栩栩如生,我还给佛像烧了香呢!后来,我们来到山上,我看见许多美丽的蝴蝶在飞舞,它们还停在不同颜色的花儿上,肯定是在和花儿在说悄悄话!我们终于来到了山顶,这里的风景真美啊!远处有山有水,近处有茂密的树林,连鸟儿都在欢快的叫着它们好像也知道今天是“六一”儿童节似的!我连忙要爸爸给我们照相留念,就这样你一张我一张每个人都照了好多照片。后来我们还在山顶上玩了好多有趣的游戏有猫捉老鼠、老鹰捉小鸡、词语接龙、还有猜谜语等等大家高兴得到后来连笑的力气也没有了。
爸爸看见时间不早了,就带着我们下山了。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这个给我们带来快乐的地方。今年的“六一”儿童节我过的真开心呀!
关于快乐的作文
关键词:快乐;经济学;理论模型;述评
中图分类号:C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0-0167-02
毫无疑问,有关快乐的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快乐如果不是唯一的,也是一个主要的人生目标。而且,一个快乐的人在工作上将效率更高,更友善,并且不大会触犯刑法和法律。然而,以往研究中一直缺乏可用的模型与方法。如果缺乏相应的基于快乐客观性(objective)机理的理论模型,就难以获得可信的并可以进行人际比较的快乐研究数据,有关快乐的研究将受到极大阻碍。
经过多年研究努力,基于当期快乐的客观性理论已经被实验心理学证实,快乐的可测量和人际可比性也成为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共识,许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快乐测量理论和模型。本文介绍经济学中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快乐研究模型,并对其优缺点进行评析,期以引起人们对快乐测度问题的关注。
1杰文斯的快乐/效用模型
快乐是以人与世界的物质存在与人对对象与自我的消费(憧憬与回忆)为基础,又超然于这种物质之上的愉悦的精神感受。把快乐体验联系到“数”的意义,是从经济伦理学家边沁开始的。边沁提出了测算快乐的七个描述性指标和14种基本的快乐需要,但边沁没有在数量测度方面深入下去。快乐――效用度量问题的研究始于杰文斯创立的边际效用论。由于经济学计算成本――收益的理论使命以及追求效用最大化目标和实证研究的需要,使得经济学必然要求对效用进行量化分析。
19世纪70年代,杰文斯在边沁的关于快乐的数量意义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快乐、痛苦、劳动、效用、价值、财富、货币和资本等等,都是包含着数量的概念,因而可以推想为可以测定”的重要观点。杰文斯在研究快乐与痛苦时,多次提到了测量个人情感的基数尺度概念,他说,若幸福程度相等,则两日的幸福量是一日所希求的幸福量的两倍。在此基础上,杰文斯进一步认为,经济学的目的就是研究如何以最小痛苦换取最大快乐,人们消费的目的便是追求快乐减免痛苦。而物品能给人们带来快乐(或负痛苦)的性质便是物品的效用。杰文斯把劳动定义为心身所受的痛苦即负效用,劳动收益得到的快乐则是正效用。而均衡的劳动时间则由劳动的边际收益(正效用:工资产生的快乐)等于边际成本(即由劳动产生的负效用:痛苦)来决定。它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dvdt=dwdt•dudw(1)
式中v为劳动的负效用,dv/dt为劳动的边际负效用,w为劳动产出或工资,dw/dt为劳动产出对时间的导数,u为劳动产出的总效用,du/dw为劳动产出的边际效用。杰文斯在劳动苦乐均衡分析基础上形成的边际效用论为新古典经济学进行基数效用研究开拓了思路。
2黄有光的快乐测量模型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行为科学的发展,经济学吸收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在快乐测量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新进展。黄有光在坚持快乐的可计量理论的基础上于1996年提出了一个效用计量公式,用以证明快乐的基数可测量和人际可比性。
黄有光认为,尽管不同的人会选择不同的形容词或数字来描述他们的快乐程度,然而还是应该有一个更为客观可识别的快乐尺度,这个尺度就是零(净)快乐。不论一个人所经历的总快乐的量是非常大或非常少,如果根据其本人的观点,它严格等于痛苦(疼痛或剪熬),那么他的净快乐量就为零,并且在进行人际比较时是非常显著的。
他认为,一个确定零快乐分界点的简单方法就是可以要求被调查者在如下选项中选择一个:非常快乐、比较快乐、一般(或者略微)快乐、既没有快乐也没有不快乐、不快乐、非常不快乐。为了得到一个更为合理的回答,他还开发出了一个专门的测量问卷,问被调查者类似下面的一些问题:
从有记忆以来,我曾有过不同程度、短暂或长时间的快乐(包括肉体与精神上的快乐,即任何形式的快乐感受),有时则肉体或精神上的痛苦,这些快乐与痛苦可用下图的方式表达:
如果我把零点线上的面积加起来(即我所感受过的快乐感受的总和),再把零点下的面积加起来(即我所感受过的痛苦的总和),两者比较的结果是:
(1)总快乐大大超过总痛苦;
(2)总快乐略微超过总痛苦;
(3)总快乐相等于总痛苦;
(4)总痛苦略微超过总快乐;
(5)总痛苦大大超过总快乐;
黄有光的这种快乐积分计量是以它所说的“最小可感知的快乐”为计量单位进行快乐测量和人际比较的。基于这一假设,黄有光提出了两种快乐测量模型:
2.1数量测量方法
数量测量方法最早由Merkel(1888-9)所创造,他利用期望效用最大化原则,要求个体找到那些使快乐成倍增加的因素。
假如X=个体当前的情形(当他吃冰淇淋A时),Y=同样的情形,除了在某一顿中用冰淇淋B代替了,Z=在X情形基础上的一些具体改变。假如某个人在X与Y的对比中偏好A,在Y和Z的比较中偏好Y。让他在确定的Y和不太确定的(X,Z;a,1-a)中选择一个,在这里a表示为X的可能性,1-a表示为Z的可能性。调整a的数值直到这两者之间无差异为止。忽略那些不到一个单位的意识不到的快乐差异,我们就得到:
U(y)=aU(x)+(1-a)U(z)(2)
两边同时减去U(x)并移项,得到:
U(x)-U(y)=(1-a)〔U(x)-U(z)〕(3)
在这里,U(s)表示在S情景下按照所意识到的快乐测量到的效用。因为通过直接的测量,我们已经知道U(x)-U(y)的值,这样U(x)-U(z)就可以通过使用(1-a)的简单乘法得到。
2.2直截测量法
直截测量法指通过将指定的刺激分配到有限数量的分类当中去时所产生的心理物理功能来进行测量。这种方法先主观地将最小(最弱、最轻、最暗等)刺激分配到第一部分去,将最大的刺激分配到最后一部分去,并用其他的一些问题使他的主观回答在这中间是连续的,这样这个连续区间就被划分成相等的若干份了。(Luceetal.,1963:p.261)
然后通过个体所愿意支付的或用于实际补偿时所需要的钱的数量来作为比较的方法。假如一个人在x情况下比在y和z情况下更快乐,为了避免移动到y情况或z情况下,他将决定为相应的情况所愿意支付的最大数量的钱($g)和($h)。当我们忽略那些不足以达到意识水平而引起人们注意的偏好差异时,我们得到下列等式:
U(x-$g)=U(X)+∫mm-$gMUMdM=U(y)(4)
U(x-$h)=U(X)+∫mm-$hMUMdM=U(z)(5)
在这里,MUM表示钱的边际效用。假设MUM是连续的,我们可以推导出
{U(x)-U(y)}/{U(x)-U(z)}=g/h(6)
这种方法的一个不足之处是,当g和h相差非常大时,由于MUM的可能变化,它将产生了出错的可能性。然而,尽管操作起来有些困难,我们还是可以通过选择适当的g和h使两者接近而将这种可能性减少到我们所希望的水平。然而,这个程序假设个体并不关心他所支付(收到)的钱是如何被使用的(征集)。
3陈惠雄的快乐模型与寿命指数理论
在国内经济学界,陈惠雄较早提出了快乐的可测度性理论及其测度方法。陈惠雄认为,快乐源生于人自身的身心机能,这种机能是一种客观存在,而满足快乐的对象同样是客观的。这种快乐原因的主体客观性与满足主体快乐的对象客观性,确定了快乐的可计量性质,就如同血压的客观性导致血压可测量一样。陈惠雄于1988年首先提出该理论思维,根据这一理论,陈惠雄设计了主客观结合的快乐指数体系,包含健康、亲情、收入、职业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6大快乐因子圈。它涵盖了影响人类快乐的各个方面,快乐是所有这些因子圈包含变量的函数。这种理论假想可以体现为下式:
H=C1W1+C2W2+…+Cn-1Wn-1+CnWn
=∑ni=1CiWi(7)
式中,H为快乐指数或快乐满足度,最大满足为100%;Ci=第i个快乐指数一级影响因子;本研究中i=1,2,3,…6;Wi为第i个快乐指数一级影响因子的权数。
Ci=WijFij(8)
Fij为第i个快乐指数一级影响因子下属的第j个影响因子;Wij为第i个快乐指数一级影响因子下属的第j个影响因子的权数;j表示快乐指数二级影响因子数,j=1,2,…,n。
与此同时,陈惠雄提出了以寿命指数测度一生快乐积分和以平均寿命作为衡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寿命指数理论。即人的一生的快乐指数积分H(寿命指数)等于实际寿命Lr与理论寿命Lm之比,即:
H=Lr/Lm(10)
提出这一理论的依据是,快乐是人类自身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而快乐的满足又使得身心得到健康发展,结果是生命的延长。其次,陈惠雄结合邢占军的主观幸福感简表设计了非常具有经济学特色的快乐指数调查量表,该量表基于快乐要素理论,归纳了影响快乐的6大主客观因素的15个关键要素内容,经过信度、效度分析,证实了该理论机理的高度可信与有效性,是一次有益的快乐指数的研究尝试。
4关于快乐模型研究的描述性的新进展
近年来,实验心理学在快乐的计数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新进展。卡尼曼与特韦斯基通过实验心理学的方法把人的行为置于可重复观测的实验中,证明了当期体验效用的客观性(objective)和“快乐与痛苦的体验效用的可测度性”。客观性快乐是一个基于当期的概念,它通过对精确瞬间的情感状态的及时测度而成为可用指标。当然,按照客观性规则的效用测度,其测度与判断的最终数据,还是来自主体的体验。快乐的体验效用的客观性,主要是靠确定它们在二维空间中的位置来捕获的。这个二维空间主要由效价(好中坏)和觉醒程度(从发狂到昏睡)(PlutchikandConte,1997;Russell,1980;RussellandCarroll,1999;Stone,1995;Warr,1999)这两个维度来界定。
同时,卡尼曼把效用区分为基于稀缺的决策效用与基于快乐的体验效用两类。在解释和测度体验效用的方法上,卡尼曼进一步提出了“基于当期的”和“基于回忆的”体验效用两分法。当期效用是一种依靠客观性法则进行的对当期效用的测度,回忆效用则是基于回忆的体验效用,它是个人对于生命周期或事件的回顾性体验。快乐的客观性可能主要存在于对当期体验效用的测度,并且对于各种福利概念来说,客观性快乐是一个共同的维度。这些研究为经济学中的快乐计量研究和最终产生简单易行的计量模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5结语
总之,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对快乐可测量性的研究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很大的增加。尽管在具体的测量上还存有许多问题,例如,有人会质疑关于快乐的比例衡量应该接受可信度和合理性的标准化检验,在不同人之间进行比较的合理性也需要进一步的检验。然而,不管存在什么样的困难,关于快乐可测量性问题的调查仍能够以各种方法来设计和完成,快乐模型研究已经筛选出了一些方法,其模型轮廓日趋清晰。
参考文献
[1]Yew-,1996:HappinessSurveys:SomeComparabilityIssuesandAnExploratorySurveyBasedonJustPerceivableIncrements,SocialIndicatorsResearch38,pp.1-27.
[2]Kahneman,DandTversky,A,2000:Experiencedutilityandobjectivehappiness:Amoment-basedapproach.Ch.37inKahneman,DandTversky,A.(Eds.),Choices,ValuesandFrames.NewYork:CambrigeUniversityPressandtheRussellSageFoundation,673-692.
[3]EdDiener,ChristeK.NapaScollon,Shigehirooishi,Viviandzokoto,&Eunkookmarksuh.Positityandtheconstructionoflifesatisfactionjudgments:Globalhappinessisnotthesumofitsparts.Journalofhappinessstudies,2000:1:159-176.
关于快乐的作文篇4
一、提倡快乐工作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事业发展的需要。
提倡快乐工作是培育企业亲和力、构建和谐企业、实行人性化管理的重要措施。它的目的是引导员工在工作中调整心态,寻找乐趣,用快乐方式克服困难,完成工作任务。用快乐方式建立上下级、同事之间亲善、友好的关系。用快乐方式去解决矛盾、处理问题,共同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最终使员工时刻以愉悦的心情、乐观的态度、饱满的精神、积极的行动对待工作,在工作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创造价值。快乐工作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基础是营造和谐的环境,关键是保持良好的心态,目的是实现优异的工作效益。它有助于培养员工快乐的工作观念和爱岗敬业的价值理念,增强员工的事业心、责任感,激发员工的潜能,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有助于培养员工的大局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增强团队精神,打造乐观向上无私奉献的员工队伍,推动企业实现更好的发展;有助于培育员工自尊自信、乐观豁达、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良好心态,营造出尊重员工、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最大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助于密切干群关系,建立和谐的工作关系,营造文明健康、团结友爱、心齐人和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增强企业的亲和力、凝聚力,推进企业快速发展。
二、提倡快乐工作是加强思想教育,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提倡快乐工作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认真研究员工的心理状态和不快乐的因素,找出疏导的有效方法。首先通过正确的舆论引导,深入的思想教育,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把工作当成追求的事业,把岗位当作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把企业发展当成个人的职责任务,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价值。其次是各级领导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中,了解员工生活、工作、家庭和社会活动情况,掌握存在的焦点、重点、难点问题,注意思想动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尤其要做好有挫折、有失败、有意见、有怨气员工的工作,研究和发现产生问题的原因,对症下药,削除症结,化解矛盾,使员工顺心顺意干工作。第三是引导员工自我调节心态,寻找乐趣,消除烦恼,乐观对待事业和人生,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做到苦中有乐,在快乐中收获成功。提倡快乐工作,不是轻闲、自在、无拘无束,没有作为的快乐。而是以创造物质财富和遵守职业道德为前题的快乐。做到遵纪守法,恪尽职守,快乐工作,完成任务。
三、提倡快乐工作是打造文明企业,加强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
提倡快乐工作要加强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重点从改善员工工作环境,增加员工工资收入,提高员工生活质量入手,为员工营造文明健康、和谐优美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让员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要缩小干群工资差距,增加一线员工收入,纠正分配不公问题。要认真解决工作环境差、文化活动少、福利待遇低、各种处罚多、加班不加薪等问题。为员工办实事,办好事,使他们没有怨气,鼓足士气工作。要加大投入改善工作环境,保证员工健康舒适的工作。要积极开展各种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合理安排节假日休息,条件允许的组织旅游活动。领导对员工要多鼓励少罚款,多帮助少指责,多爱护少冷落,多尊重少岐视,多交流少摆架子。要靠品德树立形象,靠实干带动员工,靠感情激励员工,靠能力管理员工。杜绝用暴力和压制态度对待员工,要会做群众工作,换位思考,用心体会,真心实意与员工交朋友,建感情,互相体贴、体谅。让员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营造安全文明、心情舒畅、充满关爱、和谐顺心的工作环境。把单位办成员工的“快乐之家”。
四、提倡快乐工作是坚持公平正义,调动员工积极性的需要。
-
带着梦想出发作文素材800字(精选4
带着梦想出发作文篇1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梦想,而梦想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地改变。但我相信,只要我们怀揣着坚持不懈的心,努力地往梦想前进,带着梦想出发,就一定..
-
生微笑让生活更美好作文素材300字(
小学生微笑让生活更美好作文篇1微笑,似蓓蕾初绽,它是一种激发想象力和启迪智慧的力量:在顺境中,微笑是对成功的嘉奖;在逆境中,微笑是对创伤的理疗。真诚和善良,在微笑中洋溢着感..
-
高考作文素材及1700字(精选3篇)
高考作文篇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作文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材料1:“爸爸妈妈,我要去北京当练习生了!等我火了,会经常回来看你们的……”戊戌年11月,宿迁..
-
高考满分作文2022年作文素材800字(
高考满分作文篇1青瓷缸中戎戎水影,养的是水仙清丽;污泥塘里深深沼洼,养的是白莲洁净。倘若人品是哺育艺术的土壤,为何白莲见不到泥土色,闻不见土壤气?性情急徐固然可从字里行间..
-
浮躁作文素材900字(精选4篇)
浮躁作文篇1记忆的长河滚滚而去,冲淡了许多往事,而那件令我惭愧、后悔的事,却始终刻在我的记忆深处,怎么也抹不掉。那是四年级的一次年纪统考,我满怀信心地走进考场,心想:我成绩向..
-
泉水的作文素材800字(精选4篇)
泉水的作文篇1晨起的薄雾给世界换上了一件新颖的外装。大地苏醒,展开双手拥抱一天明媚的阳光,小草敞开胸怀,让露水儿尽情玩耍。溪水快乐地嬉戏着,从她哗哗的笑声中透露出愉悦的..
-
教资万能作文素材人物故事(4篇)
教资万能作文素材人物故事篇11、1796,贝多芬只有26岁,创作了前三首奏鸣曲。但不幸接踵而至,由于治疗不善,他的咽鼓管炎变成了慢性中耳炎,听力损失。1820,他的双耳完全聋了,这适用..
-
高考哲理作文素材(整理2篇)
高考哲理作文素材篇1有位客人到某人家里作客,看见主人家的灶上烟囱是直的,旁边又有很多木材。客人告诉主人说,烟囱要改曲,木材须移去,否则将来可能会有火灾,主人听了没有做任何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