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之大忌作文500字
学习之大忌
古语曰,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我们每个人一生都应该做的事情。当然有的人学习的功成名就,有的人学习一生却碌碌无为,当然每个人所拥有的智商不一样,每个人的学习能力也可能不一样,但归根结底还是学习的方法不对,简简单单的学习俩字也是需要讲究方法的,更加重要的是,避开学习中的大忌。
众所周知,在如今这个喧闹的又快速发展的当今时代,能够静下心来学习,是一件特别不容易的事情。但学习本来就是一件迎难而上的事情,哪怕外面的诱惑再多,我们也能够静下心来,持之以恒的学习,终有一天你会学到你想要的知识。
因此学习中的第一大忌讳就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没有什么事情是能够一蹴而成的,也没有什么事情是三两天就能够成功的。学习更是如此。学习是需要持之以恒,坚韧不拔的耐性,最后才能够取得学习上的成功。
学习还有一大忌讳就是盲目跟风。有的人看到别的人学习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就觉得对方的学习方法是对的,自己也就一股风的去跟随。
不同的内容也有不同的学习方法,重要的是我们得研究和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盲目跟风,才能够取得学习上的成就。
学习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有心无旁骛的心境,持之以恒的精神,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相结合,最后才能够取得学业上的成就!
学习之乐
朋友,信心很重要,但一个人的信心不是盲目自大的产物,它是实力和理想的综合。
自信,来源于你平时努力和刻苦的训练。你的文化功底的积累,你对所学专业的热爱和钻研,你倾注的热情,你流行的数不清的汗水,你独特的见解和创新……
不错,我们需要学习和掌握的东西太多太多。千万不要停滞不前,让自己变得目光短浅,胸无大志,白白浪费了自己的青春年华。
朋友,你知道老鹰和母机的区别吗?母鸡只知道在地上依靠主人的施舍过上一生,而老鹰则是自我谋生,翱翔于蓝天和白云之间,是搏击苍天的英雄!
朋友,让我们做一只雄鹰吧!
学习之学会学习
学习之学会学习
学习是一项艰苦而复杂的脑力劳动,学习进步是苦根上结出来的甜瓜.古训云:“书山有路勤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无论是比较聪明还是比较笨拙,或是智力正常的人,想要获得考试成功或辉煌的业绩,都离不开长期勤奋学习和刻苦努力.冬寒夏热,耗精费神,学习并不是一件很舒服的事,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只有付出了辛勤的汗水,才能浇灌出成功之花.
然而,勤奋并不是成功的主要条件,学习更不是整天泡在书本里,读得天昏地暗而不知所云.学习的关键在于思考,在于理解,在于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并由次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境界.
我国有句古语:“得其法者事半功倍,不得法者事倍功半.”
学习活动有着自身的规律与原则.“会学”才能“学会”,“教是为了达到将来不需要教.”教育大师叶圣陶就认为:“要教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让他们自己学习一辈子.”“教学,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
所谓“学会学习”,一般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善于调动自己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浓,热情高,信心足,坚持性强;另一方面是善于灵活有效的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方法和技巧,特别是在思维方面,要能够独立思考,创造能力强.
好的学习方法,对于每个人来说,就象一把万能的金钥匙,一条通往成功饿捷径,不仅能顺利的的打开知识宝库,并能使他迅速地掌握知识的真谛.
信马由缰高考作文之大忌
还有一个多月就要高考了,一些学生说:心里最没底的是作文,要是老师能够准确押题就好了。其实,押题不是好办法。在写高考作文时,只要注意规避一些问题,什么样的题目都可以做到得心应手。
扣题若即若离
虽然近年来高考作文多以“话题作文”或是“新材料作文”出现,题目宽泛,不设审题障碍,但也并不是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抛开话题“信马由缰”,否则,就会偏离话题。比如上海去年高考作文题“必须跨过这道坎”,就应该牢牢抓住“必须”“跨”“坎”等“题眼”进行审题,还要重点关注、开掘出“坎”的引申义、比喻义等。有些作文,从头到尾没有出现话题、话题的关键词或与话题相近的表述,扣题不紧。
应对策略:加强审题训练,针对题目,“辩字析词”,盯准“题眼”。在行文过程中,最好时不时地能出现与标题有关或意思相近的关键字、词。
字数或多或少
一般来说,高考作文的字数要求在800-1000字左右,但实际情况往往是字数不足或字数过多。
虽然评分标准规定,不足800字,每少50字扣一分,但实际情况是,字数不足往往被认为文章内容单薄,分数很难上档次;二是字数太多,也会给阅卷老师一种臃肿的感觉而判低分。
高考作文时,有的考生喜欢使用缩写、英文单词、网络语言,其实,这是要冒风险的,如果引起阅卷老师反感,对评分有害无利。
应对策略:日常作文时就要严格按照高考作文的字数要求去做。字迹清楚,卷面整洁,字可以不漂亮,但必须容易认。
平时写作时尽量不使用网络语言或少数人才知道意思的语言等。
选材陈旧苍白
有的同学说,我的作文写的都是真实的故事呀,既没偏题,观点也没错,为什么就是上不了档次呢?其实,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材料陈旧苍白,缺乏厚重感。
要么记叙一件事,有骨架没血肉;要么议论一个道理:观点+例子+结论,缺分析少论证,干巴巴的;要么连例子都没有,翻来覆去,空谈漫议,写哪儿算哪儿,凑够字数为原则。这种文章别看字数不少,一绞却都是“水份”。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材料没有密度,也就难有力度了。
应对策略:读书看报,积累材料。一是在高三这仅有的时间里继续收集鲜活的材料,并选记一些名言警句;二是把一直以来的“库存”分门别类清理筛选一下,择出可供用于写作的精品材料列个提纲,既可备忘,坐在考场上想得起来用得上,又不费时间。选材备料的切入点:自己的生活;社会的热点;名人的言论等。
学习之道
今日归家,路遇好友,攀谈致志,谈笑风声,不亦乐乎。忽然,好友说到了学习的事情,他总是认为学习苦乐交加,悲喜皆有,好事多磨,累人之极。我呢,为了保全面子,碍于身份,因为都是志同道合的好伙伴,不安慰总有点过意不去,于是,我便语重心长地说起来了:“学习,好似磨剑,越磨越显出它的锋利,越磨越磨出它的刃片,你可以在课堂上“磨剑”,及知及练,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你也可以在家中“练刃”,预习复习,多多益善,也是一个不错的良策。”他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神情茫然不知所措。我为了再加深,又接上话说:“你不是挺厉害的嘛,不必太过于愁感了!你也是一把锋利的剑,只是没有拔出剑鞘,没有显露锋芒而已,只要你一触即发,不断磨学习之剑,定能一番成就!”他若有所悟,高兴地对我说:“不愧为小秀才!阅历深奥,言辞漂爽,言必有益,我必当效仿!多谢了!”接着,我们一欢而散,各向家中走去。
朋友们,看了我上面的这故事后,你是否有点收获呢?你是曾想过,学习的整理方法?你是否领悟到,学习的微妙之处?你是否感受到,磨刀与学习有何关系?学习如磨刀,此点真不假,乐于观察的人能够发现到磨刀的艰辛与井然有序,磨刀的意义与乐趣。磨刀不正是一步一步地磨出锋利吗?磨刀不正是一个苦乐交织的过程吗?磨刀不正是艰难困难的吗?但你是否知道,刀越磨会越锋利,学习越钻研越会显着成果,我们要多多“磨刀”,磨出真知,炼出真理,学出快乐,才为成功,才是收获。
至于一些壮志未得显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朋友,莫急莫慌,你要知道,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我们只要多多努力,经常学习,你的锋芒必能展现,你的风采将无人不知晓,你将感到前途光明无量,快乐永伴,神清气爽,何乐而不为呢?开始磨刀吧,多磨多现,百利而无一弊,如此美事,现在不行,更待何时?
不要悲观失望,相信自己的学习之刀一定能重放光芒。
2005年江西省理科状元傅必振:高三学习之我见
走过高三,作为一个侥幸实现梦想的学子,我收获了许多,感悟了许多,也对于学习有了一些体会。高三是一个好的老师,它真正教会了我们为梦想努力,也教会了我们主动去学习而不是被逼迫着去学习。我相信,高三的经历对于我们走向大学,走向社会是一个非常好的起点。
我的学习经验如下:
1、平时做好笔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第一轮复习时我始终保持着一个笔记本,专用来记录那些数理化中在高一、高二学习时没有掌握牢固、考试时把握不大的知识点。这个笔记本很厚,但最后却被我写得满满的。日积月累,我逐渐扫除了知识中的盲点,漏洞越来越小,到最后即使是最冷僻的知识点我也能够说得清清楚楚了。
至于语文,我拿笔记本把平时做错的字词、成语都分门别类记下来,早读多读读,知道的基础知识也就逐渐增多。英语则用笔记本写下最不熟悉的语法点和词语用法,经常温习,也弥补了知识的缺陷。
2、每周定期小结
可能有些同学到4月时会深深地感觉到,自己怎么越练习越不会做,其实这是不注意小结造成的。题海是一个黑洞,有些同学一旦陷入其中便不能自拔,而是硬着头皮往里钻。然而善于小结的同学却不会这样,他们在复习中始终保持清醒和客观,知道自己的不足。
第一轮复习时高三时学校的作息时间是每周六下午放假,怎么利用这段时间呢?不是一味做题,不是去彻底放松,而是复习一周的笔记和错题。按照复习的进度,差不多一周复习完一章,因此每周六成了很自然的“分水岭”。保持复习节奏,定期小结,才不会陷如题海。
到了第二轮时,我采取的是每半个月小结的节奏。看第一轮的笔记,总结第二轮大量练习的得失,是我在这个时段小结的主旋律。
小结就像是紧张练习中的“调味剂”,常常让我乐在其中。
3、制定学习计划
可能大家会有这样的体会:在一段长时间自习(例如周六下午从2点到6点的4个小时自习的时间)开始时,只做了10分钟练习就坐不住了,总想着去看电视、上网或是逛街,结果大好时光就这样被白白浪费掉了。
这是因为你没有给自己制定好学习计划。计划有短期的和长期的,在开始任何学习前,我都会为自己制定一个周密的计划。短期的,比如刚才说的4个小时自习,分成若干段,每段时间做一科,小结或是做题,都一一计划好;长期的,比如前面说的5月看课本计划,用半个月看完一本课本,每天看几页,一天中的哪个时段看,都事先拿一张大白纸写下来,每天完成后都做好标记。
制定学习计划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好办法。
4、临考科学安排
临考时,我做了几个大的调整。
首先是使做模拟卷的时间与高考尽量一致。比如2005年高考是上午考语文和理科综合,我就在上午做这两门的模拟卷;下午也一样。这样高考时自己的大脑能处于最佳状态。
其次是做好六张“小纸条”。用6张小纸条,把6科中最容易忘记的知识点写下来,到每场考试前花短时间看一看,做到考试时心中有数。
最后是劳逸结合。平时做运动的时间是很少的,但是到高考前的“温书假”,我反而选择了多运动,每天上下午各花一个小时,打乒乓球或是打篮球。
另外,“温书假”不等于放松,很多同学辛苦了一年,结果在这几天以为即将到达胜利的终点,于是就放松了,往往最终在高考中不能取得好的成绩。“行百里者半九十”,这几天的放松会使你前功尽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