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故事读后感(整理10篇)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篇1
守住平常心,是一种对名誉而后困难的态度。学会放下美丽的光环,才能轻松前行。学会迎难而上,才能踏平坎坷上大道。顺境和逆境都是人生的财富,只有懂得珍惜和品尝的人,才会读懂“平常”二字的“不平常”真谛。
在写之前,先和大家分享下这个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率学生们出游。一天,孔子观赏破布的景色,见那水流从二三十丈的高处飞泻而下,撞入江中,激起滚滚波涛,直冲出数十里之外,那地方,鱼虾龟鳖都无法生存。
忽然,只见一个男子跳进急流之中,孔子以为那是自寻短见的,便急忙让学生顺着河流去搭救他。不料,这人游出数百步之外,便从水中走出,在河边悠然自得地唱起歌来。
孔子赶上去问他:“您能再这种地方游泳,有什么秘诀吗?”那男子回答道:“我没有什么秘诀。我凭着人类的本能开始我的生活,依靠人类的适应性而成长,顺其自然成功。游泳的时候,我同旋流一起潜入水底,随同涌流而出水面,完全顺从水性而不凭主观意志从事。这便是我能驾驭汹涌急流的原因。”
孔子又问:“什么叫做凭本能生活,靠适应性而成长顺其自然而成功呢?”那男子回答:“我生在陆地而安于陆地,这就是本能;长于水上而安于水,这就是适应性;不知道我为什么会这样而结果这样,这就是顺其自然。”孔子点头顿悟。
“平常心”这个词,我们知道很久了。可是,真正又有几个人懂得平常心的真正含义呢?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荣辱不惊呢?我们常常把心思放在别人的评价上,放在别人的言行上,又如何能言行自在、悲喜从容呢?
所谓平常之心,就是不能只要成功,而拒绝失败、害怕失败。平常之心就是要把成功、失败看得平平常常。简单地讲,就是要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成功了,不要骄傲,不要狂妄自大;失败了,也应该平静地接受。
失败也是生活的必须内容,没有失败的生活是不可能的'。有失败,才水明生活是有奋斗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接受失败应该成为人们生活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如果不接受生活中的失败,那么,就歪曲了生活的本来面目,个人将会受到生活的“惩罚”。时尚没有常胜将军,每个人都得平静地接受生活所给予的各种困难、挫折和失败。
任何人的一声总会有不顺的时期,无论从事水明工作,都会和预期相反的结果。场次以往,任何人都不免常胜悲观情绪。然而,人生并不仅有这种不顺的时候。每当云散日出时,前途自然光明无量。所以,凡是必须耐心地等待时机的来临,不会惊慌失措。相反,在境遇顺利的时候,无论做什么事会成功;可是总有一天,不顺的时候会悄然来临,因此,即使在春风得意之时也不要得意忘形,应该谨慎小心活着。
我们应采取顺境不娇矜,逆境不颓唐的生活态度。正如故事中这个男子能支付汹涌奔腾的急流,遨游其中,得心应手,就因为他不以主观意志从事,而是根据自然法规,尊重客观规律,按着生活的逻辑办事。人之处事亦应顺其自然,正所谓适应世事适事万物。
守住平常心,应该承认有些东西得不到,学会放下,放下求之而不得的东西,才会轻松快乐起来。那就拿起平平凡凡的事吧,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地做下去。其实,往往平凡的表面蕴藏着深层次的规律和道理,你会越干越快乐。
父母是孩子最大的影响者,教育孩子保持一颗平常心,给孩子一个轻松的环境,是非常必要的。一颗平常之心,并不是不要进取之心、成功之心,而是以平常之心,去进取、去成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篇2
孔子是个名不虚传的人,《孔子的故事》记载了他的一生。孔子是中国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收的'学生有千名之多,无论贫穷、富贵都同样对待。
这本书主要讲了孔子三岁时父亲去世了,母亲就移居把家搬到了鲁国。孔子小时候以祭祀为游戏,15岁时他非常好学。30岁他是个百问百答的学者,之后他开始收学生满足的的理想。
这本书令我回味无穷的是孔子刚任中都宰时把中都安排的井井有条。鲁定公又让他做司空,他和学生调查农业并修水利,之后又升职了。他实施了一些法律还创造了陪审团,他断父子案,又在夹谷和齐国公盟,取得了胜利。
我合上书沉思了一会儿:不贪污百姓的财产,他用心对待百姓,孔子真伟大呀!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篇3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书,叫《孔子的故事》,孔子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备受后人赞扬。
《孔子的故事》一书从孔子的出生以及成长开始讲起,主要讲述他开创私人讲学的风气,招收弟子,广推“周礼、六艺”之道,周游列国14年,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暮年的孔子,因为抱负不能施展,开始编撰《春秋》,他的言论以及与弟子们的对话也被编写成《论语》一书,千古传诵。孔子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的很多举止行为都值得我们学习。从他初习周礼,到下定决心学习圣贤,造福于民,孔子的虚心好学、求实上进的精神深深感染着我。我感受最深的是“寒窗学易”。由于孔子很小就失去了父亲,渐渐地,母亲没有能力教导他了,就把他交给了外公。
“一个下着大雪的冬天,孔子在雪地里一会儿原地小跑、一会儿扎马凝神,一会儿又俯卧在地练双臂腕……”,读到这里,我想:“孔子才十岁呀!一个十岁的孩子在这样的.天气里是怎么做到这些的?”带着疑问,我继续往下读。原来是孔子是在看《周易》的时候,有一些疑问,见外公在休息,由于天气寒冷,于是就练武强身一下。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勤学好问,热爱学习,尊敬长辈的孔子。我想:“孔子真是勤奋啊!在这样冷的天气里也不休息,仍然在学习,而且遇到不懂的就虚心请教外公,怕打扰外公,又挤时间来强身健体,他的动力到底是什么?回首前文,其实孔子从那次”庙宇祭祀“之后就已经在心中扎下了学习礼道的决心啊!他宣传礼道,就是希望所有的国君都能用仁义德心治理天下,一个孩子,小小年纪居然心怀天下,真让人佩服!
孔子30岁开始教学生,一生教过的学生将近3000多人,其中,出名的有72人。孔子先生还完成了《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几本名著。孔子先生去世后,他的弟子将孔子先生生前所说的话、所做的事记录成一本书,书名叫《论语》,后被世人们流传下来,传为佳话。
看完这本书后,我想了很多。这篇故事中孔子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我,在生活中,我们也要从小树立人生的目标,遇到不懂的知识时,要虚心请教别人。孔子先生小时候就可以做到学而不厌,一遇到不懂的题目就去问老师,为何我们不能做到呢?在学习上我们也要像孔子先生那样,好学上进!另外,我们还要会利用时间,像孔子一样,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更多的事。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篇4
孔子是一位学识渊博的人,而关于他“仁”的思想我一直有些疑问,于是我就到李长之的《孔子的故事》里去拜访了先生。
——“您好,孔子先生,我是2500多年后的一位学生,向您请教些问题。您为什么对‘仁’的思想这么深呢?”
——“‘仁’字拆开来是‘二’和‘人’意思是两个人,含义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我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是因为我认为人和人之间的情谊才是体现道德的最重要的元素。”
——“孔子先生,您最喜欢的学生是谁呢,又是为什么呢?”
——“当然是颜回了,颜回太好了!他生活很穷困,但是并不因为穷困而放松了自己的学习,颜回在我这里不止学到了乐观、积极、勤奋不息的精神,还学到谦虚,他是一个特别聪明的'人,我都认为我赶不上他,你讲一桩,他能悟懂十桩,他虚心请教时到像个傻子一样,你说什么他都会仔细聆听,他当然是我最喜欢的学生!”
我知道孔子整理了不少诗书礼乐,而《春秋》是很著名的一部典籍,我想听先生来讲一讲,先生告诉我“我喜欢古代的东西,而且我写的《春秋》只是转述,有些人他什么也不知道就去动笔创作,我不是这样的,多打听,多见识,选择最好的才能创作。我写《春秋》是为了记录历史事实,表现当时的社会。”
原来《史书》《诗》《书》这些我们经常听说的孔子典籍中还有这样别样的风趣和故事啊,孔子说过“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他自己就是这样一个把自己说过的话体现在生活中的人,他可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博学多才,为他人着想,有礼节的人。
谢谢李长之的《孔子的故事》,让我和孔子有了一次跨越千年的对话,让我懂得了“礼”与“仁”。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篇5
孔子是一个阅读广、谦虚、知书达理的人。读完了孔子的故事后,我最最喜欢的故事是孔子与老子会见,主要内容是孔子和老子见面相互敬佩对方的故事,我最喜欢也是印象最深刻的孔子说的话鸟,我知道它会飞,可是会飞的还常被人射下来。鱼,我知道它会游水,可是会游水的还常被人钓起来。兽,我知道它会走,可是会走的还落了网。只有一种东西,我们不能控制它,它爱云里来就云里来,它爱风里去就风里去,它爱上天上天,这就是传说中的龙。我没法捉摸老子这个人,老子就像龙一样吧。从这里我知道了孔子个谦虚、聪明的人,老子是一个阅读广泛、文艺的'人。孔子和老子这么老了还在学习,我长大一定要做一个文雅的、谦虚的、善良的人。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篇6
大家好,我是黄跃。今天晚上来讲的《是孔子的故事》
孔子大家对他应该不陌生吧,因为孔子的思思想对后世的公中国影响很大,而他坎坷求索的'意思也被历代人说了,又说本书作者李长之又比较浅显的而轻松的文字,把孔子一生的基本轮廓为我们生动的勾画出来,李长之是诗人又是写散文的高手,他的笔锋也带有浓郁抒情意味。在他的笔下,2500余年前的孔子,栩栩如生的面影活跃在字里行间。这本书的作者是李长之(1910—1978)初名立长直生于山东省利津县,毕业于清华大学哲学系,其后在中央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任教,是诗人、翻译家、学者,在文字批评和古典文字研究领域斗牛声就有《鲁迅批判》《中国文学史略迎来中国文化复兴》,《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道教徒的诗人李白以及痛苦》。等20余种专著600余篇论文。
看完后感叹还真是活到老学到老。我们要学孔子的,谦虚善良的精神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篇7
刚才没事看了老师让给孩子买的《孔子的故事》深有体会,我都快40岁的人了都没有都没有深入了解孔子的一生,感觉现在的.孩子懂得多是有原因的
我都知道孔子是我们河南的,看了书之后我才知道在以前河南分好多小国,孔子祖先原是宋国的贵族,再往元说是殷代贵族。看了《孔子故事》我才知道孔子小时候是多么的不幸,孔子三岁父亲亡故。母亲带他移居到鲁国(现在的山东泗水县)。
孔子小时候没什么玩具玩,只是爱模仿祭祀,学着行礼玩。
孔子慢慢在鲁国的文化洗礼中长大。
孔子是有志气的。据他的自述,在15岁已经立下了要好好学习各种知识和本领的志愿。
孔子17岁又死了母亲,经过这个挫折,孔子更发奋了。
经过了好几年孔子他的道德修养和各种才能,一天比一天进步。但是他的一生也经历了很多。
孔子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他为我们中国文化做出了贡献。
我不看这本书不知道孔子一生经历了什么,现在也没写完,经历了很多!!
现在孩子的聪明是有原因的,4年级都看这些书,我敢说有很多我们大人还没有看过!
先写这么多吧,以后想到什么再写。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篇8
影响了数千年的孔子被后人尊称为圣人,然而他的命运却是充满坎坷荆棘。在历史的书页中,孔子和弟子驾着木车,滚动的声音在各国之间沉重发响,但由于各国之间矛盾重重,大夫相互倾轧,孔子车辘的痕迹便在长达14年寻求认可的道路上深深落印;对后人来说,孔子的远见卓识,礼仪之见和理想理国之道是万世不朽的传世乐章;但坎坷的人生似乎是对立的,又似乎在情理之中,所以我们需要细细解读。
该影片首先是从孔子在鲁国的仕途开始演绎,他热爱祖国,一心希望用自己的品德来使国家更加文明昌盛,富庶强大,鲁国国君起初亦是英明果断,乐意采纳孔子的意见,但随着鲁国大夫们的矛盾日益尖锐,鲁君日渐消沉,孔子大失所望只好弃官离鲁,伴随孔子的还有弟子子路,颜回和子贡等。
来到卫国的原因着实让我费解,黄韦林所著的《孔子的魅力》一书中写道孔子自己选择来到卫国,久待之后经别人推荐给卫灵公加以重用。该影片中说的是因南子早闻孔子才德兼备,让卫灵公下书邀请,卫灵公素来对南子百依百顺,所以重用了孔子;大相径庭的两种重用途径实际暗含太多的信息。以影片来说,充分表明了南子是极其聪慧的,虽有着恶名,却是一个才华横溢,聪明干练,有胆有识的女子;她要会见孔子,孔子抛开舆论的忌讳,以礼相待,他们之间相互的膜拜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理解。南子说“人们只知道夫子痛苦,却不知道夫子在痛苦中领悟到的境界”。南子如此理解孔子,不仅仅只是因为欣赏。
卫国的内外隐患迫使孔子离开了卫国,带着弟子过着漂泊的生活,路途中,师徒皆受饥饿的'折磨,在困顿恶劣的环境中,他弹起了琴,众弟子在琴声中手舞足蹈,带着悲愤的欢呼,尽情宣泄。也许并不是悲愤,是在历尽挫折颠簸,人间沧桑后对内心无奈的释放。
颜回的死很是让人感伤,在冰天雪地里寒彻的河水中打捞者散落的书籍,一次次的来来回回,颜回的这番行为足以表明他对孔子的情谊远远超越了生命的价值,最后被活活的冻死了,颜回的死沉重的打击了孔子,孔子弃乡离家,追随他默默支持他的是众弟子,他对弟子的情谊远远超越了对妻子和儿女的感情,他渴望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是命运让颜回变成了支持他伟大抱负的牺牲品,给他内心深处留下了一道很深的伤疤。
孔子是个清贫的人,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他喜欢在清贫生活中执着于理想的人,从影片中我们看到孔子的生活就是清贫艰苦的,但又非常执著自己的理想,正因为如此,才达到了“志士仁人,无杀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的境界,他将修为置于一种常人难以达到的境界中,所以成就了中国伟大的哲学家。
伟大的历史家司马迁对孔子是由衷的佩服,汉高祖刘邦变贬孔为尊孔,李约瑟对孔子有“中国的无冕皇帝”评价…孔子的思想渗透在各个领域中,其魅力所在值得去探寻。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篇9
这个寒假,我读了《孔子的故事》。这本书讲了春秋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在政治方面的活动和他在教育等方面上的思想。
书中讲到,孔子和他弟子的对话被记录在《论语》中,流传至今。这里面,我印象最深的'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它的意思是“光是学习,但不思考,就得不到什么;光是思考,但不学习,也是白费精神”。在人朝分这半年的学习时光里,我深刻地领悟到这句话的真谛。
我来到人朝分,发现的一个大变化是改错本要写得很详细。不论是哪科的改错本,都会让你写出“错因”或“反思”这个步骤。我认为,这个步骤的重要点在于让你思者,思考这种题型应该注意哪些点,并在下一次注意。比如,数学有一道题:“《纳尼亚》84.9元2本,《西游记》79.9元2本,《哈利波特》99.4元1本,《山海经》98.5元1本。问买这些花550元够吗?”。因为没有生活经验,所以在计算上出现了问题,改错时进行反思,就知道要积累生活经验。但如果只学个大概。却不深入思考(反思),那你还是不会。这正是“学而不思则罔”的体现。
“思而不学则怠”就更好理解了。你如果连个大概都不学,光空想,你能得到什么呢?就像语文的古诗词,要背诵也要理解。理解是理解了,但不背诵,考试时候仍然得不出答案。
所以,学习和思考都很重要,谁也离不开谁。这是孔子极为正确的观点,“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是我们要避免的两个反例。我们人朝分的老师循循善诱,为我们避开了这两个“大坑”。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篇10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朗朗上口的句子,早在中学时就在老师填鸭式教学下背会,但总是机械地背出译文,理解是那么肤浅,也未曾用心琢磨和体味,直到被我们学者清风校长推荐——于丹《论语心得》,确切地说是最近一段时间才慢慢品读。
是于丹又让我们的大脑想起了学过的只言片语,自从读了于教授的书后,我知道了孔夫子的伟大,也知道了过去自认为深奥的孔夫子的《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贤们说的话,穿越沧桑,传到今天,仍然可以让我受益匪浅、温暖备至。于丹教授说:“《论语》告诉大家的,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所以,当这本书被我认认真真地看完后,心里很为于丹教授把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通过《论语》完美结合后给予的精辟阐释表示喝彩!对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我也许没有读透,但也从中无处一些生活的真谛。
《论语》,大家都知道,是孔子弟子编录的孔子的经典语录,这部曾被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还有什么实际意义吗?今天还能启发我们的心智吗?还能对我们今天的心灵产生触动吗?于丹教授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说白了,《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这就是于丹教授《论语心得》给我们的'启迪。全书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是从天地人之道说起的。从盘古开天地这种变化最终达到的一个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她说: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有了这样一个大的宇宙观,再将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娓娓道来,全方位地解读了孔子及论语的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对于现代人、普通人及现代社会的需要。
我们从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义,礼,自,信”的伦理教育,从孔融三岁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无不显示着儒家学说对国民成长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渗透。几千年来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我想这与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记得于丹老师在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由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很不服气对佛像提出抗议,说: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踩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
一个简单的故事,告诉我们心胸要宽广,对问题的思考要有虚心的态度。不要盲目的与他人比较。这便是《论语心得》带给我的思考之一。
-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小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小小动物园5篇1四年级语文人教版第二单元习作要求学生们把自己的家想象成“动物园”,根据家人的外貌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