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范例(3篇)

daniel 0 2025-07-24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范文篇1

【关键词】唯物史观;精神实质;人民群众;规律

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发展阶段

唯物史观被恩格斯誉为马克思“两个伟大的发现”之一,它在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占据着某种程度上的核心地位。马克思对唯物史观的探索经历了起始阶段、探索阶段、完成阶段,最终形成了成熟的、完善的、科学的唯物史观原理。

(一)《1844年政治经济学手稿》初步形成唯物史观

马克思在1844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手稿》中指出将市民社会作为唯物史观的重要切入点。在文章中马克思借用“市民社会”概念鲜明地概述了市民社会作为生产关系是构成政治国家和其他观念形态的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将市民社会作为经济基础,顺着这个思路马克思引入了唯物史观。与此同时,马克思还发表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提出了生产分配原理,是马克思探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规律的重要前提。同时期的恩格斯发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人阶级状况进行了科学的调查研究和分析综合,揭露了资产阶级同工人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和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本质。

(二)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唯物史观的创立

《提纲》对费尔巴哈不彻底的唯物主义进行了批判,提出了实践的重要性,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明确了社会实践在社会历史中的基础作用。以科学的实践观为整个唯物史观的基石,《提纲》正确解决了唯物史观的基本问题,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同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完成了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彻底清算。从论述人类历史的前提和社会政治结构同生产的相互关系,阐明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揭示了国家的阶级实质,并对唯物史观做了概括性的论述。1844年马克思发表的《神圣家族》完成了对青年黑格尔派的彻底清算,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史观及其称群众为“精神的敌人”,把群众说成是“非批判的”、是消极被动的“群氓”。

(三)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唯物史观的进一步发展

《序言》从五个层面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经典性的表述。文章从宗教的批判到哲学的批判,从哲学批判到国家和法的批判到私有制的批判,逐步深入直到资产阶级社会关系,最终达到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这一最深层结构的批判。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从唯物史观切入剩余价值理论。其所蕴含的经济学的科学理论范式,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硬核”。1844年恩格斯发表《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原始社会的一部全面、系统的重要著作。它对原始社会的家庭关系、氏族制度、私有制和国家起源的科学探讨,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恩格斯以唯物史观阐释摩尔根的研究成果而提出:由于劳动生产率的发展,产生了私有财产,因此形成了阶级和阶级对立;由于各阶级的冲突导致以血亲家族为基础的旧社会被炸毁,被组成国家的新社会所取代;家庭制度受所有制支配。本书是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国家的重要成果,它科学地阐明了家庭、私有制、阶级的起源与国家产生的关系,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说。

二、唯物史观的精神实质

要把握唯物史观的内涵,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唯物史观的精神实质或精神本真。针对唯物史观的精神实质问题的表述,学术界存在着众说纷纭的解说,但无论怎样,我们都可以从马克思原著中找到值得我们参考的东西。从马克思关于唯物史观的著作中,我们可以得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是别的,恰恰就是马克思本人所阐述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或许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可以帮助我们概括唯物史观的精神实质。

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目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类的一切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都是人类实践的结果。而人类最基础的实践活动即对物质的生产和创造,这也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初动力。恩格斯指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建立在吃穿住等基本生活条件基础上的,只有基本生活条件能够得到保障,才能进一步进行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其他领域活动。由此,我们也能够从唯物史观的理论中得到关于推动社会发展动力的提示,事实上道理浅显易懂,即:是劳动保障了一切,人类的所有活动一切都起源于劳动,来源于最基本的生存目标追求。唯物史观带给现代人类最大的启示是个人无论社会地位的变化,还是个人能力的发展,这些,都只能说明个人生产力与创造力的不同,而不能以此划清界限,脱离生产与创造的基本框架。

实践活动的主体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的的活动,在唯物史观的视野中,关于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同对历史主体―人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的肯定,本质上是同一的。因为在唯物史观看来,“社会发展史首先是生产的发展史,这就是说,社会发展史同时也是物质资料生产者本身的历史,即作为生产过程的基本力量、生产社会生存所必须的物质资料的劳动群众的历史。”人是历史的主体,人类社会就是一部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客观物质力量。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活动是整个社会全部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是:社会发展要确立为满足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尤其是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为目的的价值取向。可以看出,唯物史观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归结到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上了,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创造了伟大的人类文明。实际上,历史唯物主义本质上是对人与世界关系的客观考察,“人”在唯物史观中居于核心首要的地位,人的活动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人民群众的观点和社会实践很好的体现了唯物史观的精神实质。

三、唯物史观的时代价值

没有一种学说像马克思的学说一样,对于现实的历史进程产生过如切近而深远的影响,只要我们依然面对理解当今社会现实的重大课题,依然生活在现代性所支配的世界中,依然还试图筹划着历史性实践所展望的未来,那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时代价值就将不可遏制地表现出来。

第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规律范式解读社会历史,是唯物史观之所以唯物的方法论依据,是必须坚守的。马克思曾说“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马克思认为,人的第一个、最基础的实践活动是物质的生产活动。人类的第一要义就是进行物质生产活动。新时期,中国梦的提出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运用和发挥。

第二,唯物史观强调了“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都突出了人的作用,体现了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思想路线。到2013年,同志在十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进一步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中国梦的提出充分激励了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和激情,推动中国当展进步的高昂旋律和精神旗帜。中国梦不仅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心理诉求,而且也为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精神积淀。

第三,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马克思认为,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制度与之相适应。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到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不断用新的更先进的生产方式代替旧的落后的生产方式的过程。我国三大改造完成以后,确立了公有制的经济体制;1978年改革开放后,为适应我国经济的发展状况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总之,唯物史观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可以说当代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取决于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理解与运用,所以在当代我们要不断深化对其学习和掌握,在推进哲学社会学的实践中要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充分发挥唯物史观的科学的理论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斯大林选集[M].人民出版社,1979.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范文

针对历史唯物主义领域的“合法性”问题,柯亨便开始重建了历史唯物主义。由于柯亨采用了功能的解释方法使得它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工作取得了不错的结果。而这种功能解释的方法能够发挥效用是因为柯亨自己重新地定义了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的定义。柯亨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本质上是对哲学框架进行了重新的构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基础上,使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可以更加地清晰。

【关键词】

柯亨;历史唯物主义;功能解释;理论重建

柯亨是英国的著名的政治理论学家。他的作品最主要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内容的。柯亨想要对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进行重建,他提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只是简单讲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对其原理并没有深入的讲述。可是因为马克思在构建历史唯物主义没有很好地解释了他自己所采用的解释方法,使得有人会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造成误解和扭曲,这些误解并没有能够正确地体现马克思的思想,而且有些已经完全与马克思的思想相违背了。所以柯亨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方面进行探究,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重建,使得人们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误解可以得到化解。

1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含义

1.1正确理解生产力的含义

首先,柯亨从历史的角度来重新解释生产力的概念。他提出,生产力的概念是来自马克思作品中词语的译文,而人们对译文已经深深接受甚至到了根深蒂固的程度。可是柯亨同时指出,使用生产力这个词是没办法真正体现马克思本人的思想的。他认为生产能力能够更好地体现马克思的思想。虽然柯亨觉得生产能力这个词译得更加地确切,可是他同时也觉得生产力这个词的译文是依据马克思的作品语境来使用的,所以不可以把马克思作品中的所有的“Produktivkrpowers”都译为生产能力。其次,柯亨认为生产力指人们运用一定的生产工具,使用原料,通过自身的智力和体力所生产的生产资料的东西。也就是说,柯亨认为那些在生产过程中没有发挥物质性作用的东西是不能看做生产力。所以可以从中看出,柯亨的生产力是除去了社会特性的部分,让生产力变为纯粹的物质性的东西。

1.2正确理解生产关系的含义

柯亨对生产关系的组成和组成部件之间的联系进行重新的界定,从而阐明和澄清了生产关系的含义。他认为生产关系主要有两部分组成,也就是人和生产力。生产关系通过这两个部分来相互联接。要知道,如果只有一种生产关系,那么这个生产关系就只可以联接至少一个人和最多一个生产力。柯亨指出,对生产关系的重新说明是为了剔除法律关系在生产关系中的定义。

1.3正确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和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定义不一样,柯亨将经济基础界定为是生产关系的加总。他强调,马克思中的经济基础是没有包含生产力的。对上层建筑这个概念的澄清,柯亨并没有做太多的解释,他只是指出,上层建筑是由一组非经济的制度组合而成的,也就是法律这方面。那么,可以看出,柯亨是将艺术、道德等这些内容从上层建筑中剔除出去,这样的话就大大地缩减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范畴。

2功能解释基础上的历史唯物主义

柯亨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的定义域澄清是为了建立以功能解释为基础的历史唯物主义,从而使过去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权威地位可以重新得到确立。这里讲的功能解释是指由解释它东西的作用来决定呗解释东西的特征。柯亨之所以在功能解释的基础上重建历史唯物主义,是因为他要牢牢抓住历史唯物主义的两个重要联系,也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个部分,保持这两部分的协调一致,从而保持了联系的稳定。柯亨指出马克思在自己的作品中大量地使用了解释性的说明方法,通过对马克思使用的这些说明方法的深入分析与探究,柯亨猜测马克思在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构建时所使用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把要解释的东西分成两部分,然后用后者来解释前者。可是,在使用这种方法的时候,马克思是没有在他的作品中对这种方法的结构进行一定的阐明,也就是说马克思没有明确指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影响机制,导致人们会对马克思的理论思想产生误解与争议。在这种情况下,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就会出现不同的解读方法,在柯亨看来,这些种种的解读方法都没办法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冲突做出一定的确切的阐明。他强调,功能解释在研究和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柯亨的功能解释主要是以解释为基础,规定了被解释东西在解释中的排位顺序,从而保证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影响机制可以更加地明确。在这样的前提下,柯亨通过对生产力发展的情况把人类历史的进程划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个阶段是无阶级的原始社会时代。柯亨指出在马克思的理论思想中,阶级社会必然包括了生产性和不是生产性这两大部分,而所谓生产性就是能够生产处超越自身价值的使用价值,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剩余价值,从而来支持不是生产性集团的生存和发展。在较前的阶级社会中,生产力仍然处在不是很高的水平下,而这种水平仅仅只能够维持人们的生存,因为那个时候是没有所谓的剩余产品可言的。而在较后阶级社会中,出现了可以支持不是生产性集团的剩余价值,这是这个阶段的重要特征之一,然而这些剩余产品还是不够用来进行资本的积累的。在第三阶段,也就是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在这个阶段中,小农经济逐渐瓦解,出现资本主义社会是历史的必然结果。接下来的第四阶段就是后阶级社会,在这个阶段中不存在原始性,同时存在大量的剩余产品,人们的生产活动不再仅仅是为了维持生存了,而是可以将自己的剩余精力与时间投入到生产财富的活动上去。

3结语

到如今,柯亨已经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了重建,他通过使用功能解释的这个方法来清除了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矛盾与冲突。要知道,柯亨的功能解释方法可以发挥效用是因为他在此之前就对基本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的定义。可以看出,柯亨的这种重建实际上就是对历史唯物主义范围的新的界定,从而使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变得更加清晰。

【参考文献】

[1]王晶.范畴框架的改变:柯亨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2(01)

[2]曹玉涛.略论分析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建”[J].哲学研究,2010(06)

[3]孟庆龙.柯亨社会的“物质性”与“社会性”的区分理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J].社会科学辑刊,2011(01)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范文

(一)传统阐释路线的解释

众所周知,在马克思的追随者和阐释者中存在着一条以恩格斯、普列汉诺夫、列宁和斯大林为代表的传统阐释路线。其中,恩格斯起着核心作用。他在吸取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基础之上,构建了自己的哲学思想“唯物主义辩证法”。这一思想体系经过普列汉诺夫和列宁的发展和传播,被称为“辩证唯物主义”,并在斯大林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最终形成了关于马克思哲学具有权威性的阐释模式,直到今天仍对中国理论界有着重要影响。

斯大林曾指出:“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党的世界观。它所以叫作辩证唯物主义,是因为它对自然界现象的看法,它研究自然界现象的方法、它认识这些现象的方法是辩证的,而它对自然界现象的解释、它对自然界现象的了解,它的理论是唯物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推广去研究社会生活,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应用于社会生活现象,应用于研究社会,应用于研究社会历史。”

由此,我们似乎可以推论:马克思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因为历史唯物主义无外乎是将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推广”“应用”到社会历史领域所得出的结果(即“推广论”)。也就是说,历史唯物主义只是一种应用性的、实证性的科学。辩证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是自然,而将社会历史作为研究对象时,马克思就创造了历史唯物主义。

这样的解释在很多哲学原理书籍中俨然并不陌生。但是,如果是恩格斯创造了唯物主义辩证法,并且历史唯物主义又源自辩证唯物主义,为何不将其称作恩格斯哲学?其实,正是这种传统阐释路线的解释遮蔽了马克思哲学的本真所在。

(二)传统阐释路线的问题分析

其实,若经过推敲,历史唯物主义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推广”“应用”到社会历史领域所得出的结果这种观点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首先,经过“一脉相承”的传统阐释,马克思哲学被完全二元化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由此,自然与社会也与之对应地被二元化了。那么,自然与社会究竟是否像他们所说的那样被马克思完全对立起来了?马克思对自然和历史之间关系的观点其本来面目究竟是什么样的?

其次,这种观点将辩证唯物主义范围内讨论的一切哲学问题与社会历史完全分离开来,并且认为这些问题是抽象、虚幻、毫无现实意义的。反之,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哲学问题也是如此。

最后,这种“推广轮”弱化甚至抹煞了马克思哲学革命的重大意义,对后世正确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造成消极影响。

有一种观点指出,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其实质就是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本身无须辩证唯物主义为之提供思想基础,其思想基础完全蕴含在其本身。历史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理论成熟期哲学思想的核心。并且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所理解的“历史”是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的,实践使自然作为人化自然,成了社会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正如马克思所言:“社会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下面,文章将从马克思自然和历史关系的理论入手探索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本真所在。

二、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内涵

(一)自然和历史(社会)的关系

从一些文献资料中我们可以发现,在自然与历史相互关系的理解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存在着很大差异。

恩格斯在《出路》中告诉我们:“社会发展史却有一点是和自然发展史根本不相同的。在自然界中(如果我们把人对自然界的反作用撇开不谈)全是没有意识的、盲目的动力,这些动力彼此发生作用,而一般规律就表现在这些动力的相互作用中。在所发生的任何事情中,无论在外表上看得出的无数表面的偶然性中,或者在可以证实这些偶然性内部的规律性的最终结果中,都没有任何事情是作为预期的自觉的目的发生的。相反,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由此可以看出,尽管恩格斯承认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着自身特殊的脉络和规律,但是自然与历史始终是两个相互分离、相互外在的领域,并不存在密切的关系。

而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样说道:“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由此可见,马克思认为“把人对自然界的反作用撇开不谈”的自然界是不存在的。我们生活在其中的整个自然界是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是“人化的自然界”。既不存在自然以外的人类历史,也不存在人类历史以外的自然,自然本身就是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

通过上述比较发现,正是由于恩格斯把自然和历史理解为相互外在、没有联系的两个独立领域,因此,他所说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或“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历史”就只是外在于自然的一个实证性的领域。这样就造成了出现两种含义不同的“历史唯物主义”概念的分歧。

(二)广义与狭义的“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实际上可以被称作“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他认为自然是历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历史包括于自然之内。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相对而言就是“狭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他的观点是自然在历史研究的范围之外,历史并不包括自然在内。由于“辩证唯物主义”对应于恩格斯所说的唯物主义自然观,而“历史唯物主义”对应于他所说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因此,恩格斯之后的普列汉诺夫、列宁、斯大林等阐释者将马克思哲学解释为由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组成的一个二元论的思想体系,其实这并不是马克思哲学的本来含义。

由此,结论就比较清晰了:既然自然界与历史是统一的,并且必须通过社会历史才能认识自然界,那么,历史唯物主义相对于辩证唯物主义而言,应该具有更为重要和本质的地位,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马克思的哲学理论。事实上,如果肯定这一点,那么也就会承认自然与历史通过实践的而获得了统一。

三、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论

(一)“实践”是马克思哲学的实质所在

马克思哲学与之前所有哲学观点的根本差异在于它提出了“实践”的概念并将其置于核心地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中马克思就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提纲》第十条又作为这一观点做出了印证。“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解释世界”这个短语的深层含义是,以往的哲学家对世界的解释仅仅停留在对世界静态的“直观”;而“改变世界”所要展现的是马克思哲学对世界的改变要以对世界动态的“实践”为根基。并且,“只是”一词还表明马克思对待“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将其完全对立,而是使“改变世界”始终酝酿着“解释世界”;而两者相比较而言,更重要的是用实践的方式去改变世界。因此,马克思提出的“实践”是其哲学的实质所在。

(二)马克思与“实践唯物主义”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实际上,而且对实践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事物。”马克思在这里提出一个“实践唯物主义者”的概念,似乎就是对实践唯物主义的认可。而如果将马克思哲学视为实践唯物主义,那么,从“解释世界”的角度来看,生产劳动是实践最基本、最普遍的表现形式;从“改变世界”的角度来说,又把“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即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理解为实践的最重要的表现形式。这两个基点有机地统一在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理论之中。

其实,马克思本人并没有在著作中十分明确地提出一个被称为“实践唯物主义”的观点或理论。但他的确阐述过这种思想,并有过一些类似的提法。除上述引用外,在《提纲》中,马克思把自己所主张的哲学称为“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等等。因此,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定义为“实践唯物主义”,能够更好地体现这种哲学思想所蕴含的实践性特征。特别是在当下的历史条件下,人类将大量的物力财力和精力于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和使用,以期望能够驾驭更多的自然力来改造世界,满足人们日益变化和增长的生活需求,实现人类之前无法想象的目标和理想,客观上显示出了强大的本质力量与主体能动性。因此,用“实践唯物主义”来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实生活的内在联系及其指导功能,进一步阐明人类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主体性,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能否将“实践”看作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问题

恩格斯在《出路》中提出了“哲学基本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解释“思维”和“存在”的含义时,恩格斯进一步指出:“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像一切宗教一样,其根源在于蒙昧时代的愚昧无知的观念。”

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恩格斯实际上是将“思维”等同于“精神”,“存在”等同于“自然界”。并且暗含有凡是肯定自然界对精神来说是本原的,就是唯物主义;反之,则是唯心主义。即自然界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唯物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就是直观自然界。这种思路似乎与费尔巴哈在《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中的一段话有着微妙的联系。“观察自然,观察人吧!在这里你们可以看到哲学的秘密。……自然是存在没有区别的实体,人是与存在有区别的实体。没有区别的实体是有区别的实体的根据――所以自然是人的根据。”

如果与马克思在《提纲》中的观点相比较就会发现两个冲突:一方面,恩格斯与费尔巴哈所趋向于一致的观点这正是被马克思视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范围之内并试图与之划清界限的;另一方面,恩格斯倡导的是从客体即自然界出发,与马克思以实践为核心的哲学理论并不一致;而重点恰恰在于,马克思正是从主体出发、从实践出发的。由此可见,蕴含在恩格斯“哲学基本问题”理论中的唯物主义立场,实际上就是马克思要给以批判的。

  • 下一篇:农林经济发展范例(3篇)
    上一篇:农林经济管理论文范例(3篇)
    相关文章
    1. 农林经济管理论文范例(3篇)

      农林经济管理论文范文篇1关键词:双语教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问题与对策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6-0245-03高等教育国际化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

      daniel 0 2025-07-24 14:59:51

    2. 管理学管理的基本原理范例(3篇)

      管理学管理的基本原理范文星期六(10月22日)星期日(10月23日)专业代码与名称上午下午上午下午08:30--11:0014:00---16:3008:30--11:0014:00---16:30020105金融(专科)00009政治..

      daniel 0 2025-07-23 15:04:35

    3. 初中物理一对一教育范例(3篇)

      初中物理一对一教育范文篇1关键词:初中物理;素质教育;有效途径初中物理在初中教育教学阶段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学生物理能力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

      daniel 0 2025-07-23 15:03:02

    4. 市场营销企划方案范例(3篇)

      市场营销企划方案范文营销策划书是企业根据市场变化和企业自身实力,对企业的产品、资源及产品所指向的市场进行整体规划的计划性书面材料。营销策划书的作用1、准确、完整地..

      daniel 0 2025-07-23 15:01:30

    5. 校园管控方案范例(3篇)

      校园管控方案范文一、总体要求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区委区府、市教育体育局关于做好疫情防控期间安全相关工作的决策部署,按照“全覆盖、零..

      daniel 0 2025-07-23 14:57:14

    6. 公交公司安全工作总结范例(3篇)

      公交公司安全工作总结范文1、公司现有营运车辆565台。其中公交分公司258台,出租分公司307台,挂靠10台。不含总额内。2、公交分公司在09年度中每日投入营运车辆总数262辆,每日..

      daniel 0 2025-07-23 14:54:26

    7. 简述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方法范例(3篇

      简述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方法范文一、动脑动脑主要包括两方面:“质疑和创新”。1.质疑就是善于提出问题。“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李政道教授对自己的学生说过:“最重要的是要会..

      daniel 0 2025-07-23 14:52:11

    8. 护理基础知识重点归纳范例(3篇)

      护理基础知识重点归纳范文篇1一、实训课的设计思路通过企业调研,结合企业的需求与我院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求学生能够达到准员工的能力素质,我们设计了基于工作任务的移动通信综..

      daniel 1 2025-07-22 15:01:14

    9. 幼儿园大班下学期班级工作总结(

      幼儿园大班下学期班级工作总结篇1在紧张与忙碌之中,又一个学期过去了,回顾整个学期,我们班老师都能认真遵守本园的规章制度,热爱幼儿,

      栏目名称:工作文案 0 2025-07-24

    10. 拆迁工作总结(收集11篇)

      拆迁工作总结篇1xx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xx乡党委政府坚持以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为经济建设中心,突出工作重点,明确

      栏目名称:工作文案 0 2025-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