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态系统的特征(6篇)

daniel 0 2025-10-01

海洋生态系统的特征篇1

关键词:英美海洋小说《白鲸》海洋精神

黑格尔(GrorgWihelmFriedrichHegel,1770―1831)在其《历史哲学》中将人类文明分为三种形态:1.干燥的高地与广阔的草原、平原。此地产生了游牧民族。由于他们的生活方式的不确定性,黑格尔认为,他们就像洪水一样在历史舞台上出现与退出,对历史的影响甚乎其微。2.平原流域,是巨川大江所流过的地方。世界文明古国大部分分布在这一类地区,“这些区域里产生了伟大的王国,并且开始筑起了大国的基础。因为,这里的居民生活所依靠的农业,获得了与四季有序的帮助,农业也就按着四季进行;土地所有权和各种法律关系便跟着发生了”。3.和海相连的海岸区域。在黑格尔看来,海洋是联系各民族的因素。“人类在大海的无限中感到自己的有限的时候,他们就被激起了勇气,要去超越一切。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掠夺,同时鼓励人类去追求利润、从事商业。平凡的土地、平凡的平原把人类束缚在土地上,卷入无穷的依赖性,但是大海却挟持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的有限圈子”(黑格尔21)。黑格尔以亚洲、非洲、欧洲说明这三种形态对人类发展史的影响,他认为欧洲文明的地形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以希腊、意大利为代表的南欧海岸地带,这里的海洋文化是欧洲文明的故乡;第二部分由法国、英国、德国组成,并由美洲的美国继承发展,它们是古希腊与古意大利文明的传承者。第三部分是东欧的波兰、俄罗斯和各斯拉夫国家,它们出现比较晚,保持了欧洲与亚洲的联系。

英美海洋小说作为海洋文学的一个文类,处于欧洲文明的第二阶段,笔者在此对其进行梳理,使读者对于英美海洋文学的发展能有一个宏观的把握。

一、什么是海洋小说

要理解什么是海洋小说,我们首先要把海洋小说纳入海洋文学这一个大的范畴中来加以考察,同时要根据海洋小说本身的特点来进行概括。

“海洋文学”这一名词最早提出是在讨论海洋的诗歌中,由台湾著名的诗人朱学恕在其诗歌评论集《开拓海洋新境界》书中提及,而目前很少有学者论及海洋小说的定义。根据朱先生关于海洋文学的定义,海洋文学就是用文学形式来抒发人类对于海洋的热爱之情,对海洋精神――冒险、创新、有恒、豪迈、开拓等――的弘扬之志,同时,他将海洋文学的表现范围划分成两个方面:一是外在的海洋,二是内在的海洋(颜一平23)。而海洋小说作为海洋文学中的一个文类,结合其本身的特点,我们可以据此来定义:海洋小说,就是那些以海洋为背景,或以海洋精神为描写对象,或者以人与海洋之间关系为描写主题的小说。

其中海洋精神主要涉及审美上的意义,基本定义是:由战胜外在的险恶力量而凸显人类的本质力量,由把握宇宙的精神而充盈内在的自我,由对海洋的认识而展示出来的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英国海洋小说的发展

无论是在早期的文化形成期,还是近现代文化的蓬勃期,岛屿和海洋都一直深刻影响着英国海洋文化的形成。在最早期的英国,海洋可以说是很大一部分人的生活保障,是他们食物的主要来源。航海热潮的兴起,使海洋成为人们发家致富的工具,英国政府也鼓励国民的航海行为,并组织海外贸易活动。这一时期成为英国资本积累时期,也诞生了海上帝国――大英帝国。

早期的英国海洋文学主要作品为一些诗歌,如《贝奥武甫》就出现了航海、灯塔等名词。乔叟(GeoffreyChaucer,1343―1400)在《坎特伯雷故事集》中对英国早期航海及商贸事业的发展作了真实的记录和描写,并深刻地刻画了英国当时已出现的独特、新兴的职业:海员和商人。这是英国后来进行海外扩张和殖民,成为海上霸主的先声,也是英国海洋文学的滥觞。

在早期的众多文学作品中,海洋已经不仅仅是作为背景出现了,有时成为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主体。因为在这一时期,人们丰富的海上航行生活,海洋贸易和海上捕捞业的发展,为海洋文学提供了丰厚的创作素材。此期的海洋文学作品主要描写海洋的神秘危险与博大广阔,作家们注重对人物和海洋形象的原始粗犷的自然本真状态的描述,展示人物和海洋天然的野性和不羁的精神,具有较强的传奇性和神秘性。但是随着人类逐渐征服海洋,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大海形象逐渐走向社会化,带有更多的象征性。尤其是英国第一部小说,丹尼尔・迪福的《鲁滨逊飘流记》,其本身就是一部典型的海洋小说。它在海洋小说作品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部作品的成功奠定了迪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而他塑造的鲁滨逊形象也成为早期英国殖民者的粗犷描写。还有迪福的《辛格顿船长》,文学大师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罗伯特・史蒂文森的名著《金银岛》等,都属于这一时期海洋小说的典型作品。

十九世纪以来最伟大的海洋文学作家康纳德钟情于海洋,在青年时代就在海洋上历险,八年的航海生涯,颠沛传奇的海上经历,造就了他作品中的特殊视野。在他创作的一系列航海小说中,如《“水仙花”号上的黑鬼》、《黑暗的心》、《吉姆老爷》等,大海是一个特殊的、与世隔绝的社会,它除去一切不必要的芜杂,只剩下暴虐与美德和意志的较量,人类的道德信念和品质在此面临无情的考验。对他而言,海洋是一个神秘而自由的世界。但是在大海里谋生的人,却也因为残酷的生活空间而发展出独特的强韧性格与权力关系。海洋塑造了航海人的特质,而海洋所形塑的独特文化与权力空间则是康拉德所有海洋文学作品里不断叙述的人生舞台。在《“水仙花”号上的黑水手》中,作者在寂静的幽暗大海中描绘出人们对忠诚、团结和患难与共的号召。《吉姆老爷》以狂暴的大海和凶险四伏的海滨部落为背景,表现了吉姆的心灵的历程,剖析了人面对的诱惑和复杂的道德情感。在《青春》中,他写出了一群年轻水手与大海搏斗时的豪迈,写出了他们青春的活力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他们与作者一样热爱海洋,因为它可以“给你一个机会好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在狰狞的大海面前,康拉德和他的人物都经受了考验,证实了自己的存在,认识了自己的力量。

三、美国海洋小说的发展

根据美国文学的历史发展情况,我们可将美国文学大致分为三个时期:美国南北战争之前为第一阶段,1860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第二阶段,一战后至今为第三阶段。三个阶段海洋文学发展的总趋势是由早期注重对大海进行自然主义式的再现,逐渐向象征主义的多层意象表现过渡,并最终走向生态主义。其中海洋小说的发展更是辉煌。从内容上来看,海洋小说对海洋的描写经历了由大篇幅宏观展示到局部描绘,由原生态的海洋景观的真实再现转变到象征寓意和生态思想的表现。

库柏是美国海洋文学的奠基人。19世纪20至40年代,他写了11部海洋小说,如《两个船长》、《舵手》、《海狮》等,这些作品大多源于他少年时期的水手生活,同时也反映了他的浪漫主义的想象才能。

赫尔曼・麦尔维尔是19世纪美国最重要小说家之一。迫于生计,他于1839年到海上谋生,先在一艘商船上当海员,后来又在捕鲸船和军舰上当水手,游历了很多地方,并与大海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前两部小说《泰比》和《奥穆》都以他的航海经历为素材,描写了南太平洋岛屿上的土人生活和美国青年在这些岛屿上的历险,深受读者欢迎。此后他又创作了三部航海小说:《玛地》、《雷得本》和《白外套》。1851年他发表了其代表作《白鲸》。该小说讲述的是一艘捕鱼船在亚哈船长的指挥下,与海上恶魔――白鲸莫比・迪克作殊死搏斗的故事,塑造了一群团结协作、英勇无畏、敢于牺牲的水手形象,情节惊险、曲折、扣人心弦。白鲸是一股与人类为敌又难以征服的、邪恶的力量,而孕育白鲸的大海也是杀机四伏,蕴藏着巨大的破坏力。船长亚哈试图反抗和征服白鲸,也就是征服大海,但最终却走向了毁灭。

被誉为“美国无产阶级文学之父”的杰克・伦敦也有着丰富的海上生活体验,他做过海上劫匪,做过海豹捕猎船上的水手,以海洋为背景的小说是他对海洋文学的重要贡献。他的很多作品,如《海狼》、《白牙》等都是描写太平洋岛屿和阿拉斯加的土著人和白人的生活,可说是他短暂一生的历险记。

杰克・伦敦的长篇小说《海狼》被公认为海上题材里写得最好的小说之一。他塑造了一个尼采式的超人形象――“海狼”船长拉森,他粗野、残暴、刚强、率直,信奉“强权就是真理,懦弱就是错误”,这揭示了人类身上的兽性和残忍的利己主义,在海洋中只有强者才能生存下去。故事中关于“魔鬼”号海豹捕猎船及其航行活动,海上神秘莫测的风光气候,以及水手海上生活等的许多描述都以杰克・伦敦的亲身经历和经验为蓝本。而在稍后发表的《白牙》中,杰克・伦敦则塑造了一个既有野性又有人性的强者形象。

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把他的“硬汉形象”置于大海之上,塑造了一个“打不败的英雄”老人桑地亚哥的形象。小说集中地表现了老人意志的坚韧和在失败面前保持尊严的“硬汉”性格。在小说中,老人桑地亚哥具有开明的自然中心主义的生态意识,大海是他息息相通的朋友:老人总是把大海当作一个女性,当作一个给人或者不愿给人以恩惠的女人,要是她干出什么鲁莽或顽皮的事儿,那是因为她身不由己。但是在实际行动上老人却无所畏惧地去征服大海,显示出无比的勇气和决心,其结果是导致大海和自身的两败俱伤。

海明威在作品中表达了整体生态观,揭示了征服和统治自然的可怕后果,呼吁人类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他所追求的这种人与海的和谐关系,是二十世纪的海洋文学新理念,并将成为人类新世纪的海洋精神。

大海,在英美文学史上,在不同时代呈现出不同的形象,人类对它怀有不同的情感,给它注入了不同的理念,对它持有不同的态度,从而也显示出不同的人文精神。纵观英美文学史,英美海洋小说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探海阶段,即19世纪前表现出来的对海洋的探索;赞海阶段,即19世纪前期浪漫主义表现出来的对海洋的赞美;斗海阶段,即19世纪海洋小说表现出来的人类与海洋的搏斗;亲海阶段,即20世纪以来表现出来的对大海的敬佩、热爱、保护”。

四、《白鲸》的海洋精神解读

赫尔曼・麦尔维尔的《白鲸》作为一部典型的海洋小说,其主要特点在于:以海洋为背景,以海洋精神为主题,海洋的意象象征涵义丰富。

海洋精神主要涉及的方面:由战胜外在的险恶力量而凸显人类的本质力量,由把握宇宙的精神而充盈内在的自我,由对海洋的认识而展示出来的人与自然、人与神、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三者在《白鲸》中都有充分的体现。

《白鲸》的故事十分简单,情节线索也很单纯,从以实玛利自荐到“裴廓德”号上当水手,跟随亚哈船长去追击白鲸,到发现白鲸并与之搏斗,最终“裴廓德”号连同它的水手沉入大海。情节长篇小说最重要的动力核心之一。《白鲸》对一个简单的故事情节却写了六十万字。如果对其中的内容作一个分类,我们不难发现,小说中差不多有一半的篇幅是有关捕鲸业的掌故和传统,简直可以说是一部关于鲸类的百科全书。剩下的也就是那些面对大海时作者和主人公的无尽海洋抒情:大海在不同地点、季节、风向中变幻莫测的壮观写意画和作者随时随地的大段即兴议论。那为什么这样一部文学作品能成为文学的经典,为后世读者和批评者高度评价呢?

从小说本身来说,情节是基本上是不发展的,或者说缓慢地发展,其中的物理时间,也就是说从出发捕鲸到捕鲸船的沉没,读者感觉中情节的时间也不过短短几个月,但似乎经历了漫长岁月。麦尔维尔这样写,主要是由作品的题材决定的,即《白鲸》是海洋小说决定的,茫茫无边的大海是小说唯一的背景,除了偶尔路过的几艘捕鲸船和海上的风浪变化,显然没有更多的遭遇,这使得作者在创作时不得不将线性时间分解成空间的细节加以再现。这就是海洋作为《白鲸》的背景所带来叙事策略上的改变。

《白鲸》在文本表层表现出来是亚哈船长在海上追捕被称作莫比・迪克的大白鲸而复仇,最终船毁人亡的故事,而深层的结构中却有着一种逻辑上的悖论,即作者提出一个命题总有其反命题,每一次意义的阐述总是伴随着消解的冲动,总体上是矛盾、混乱的。所以在作品中出现了多维矛盾视角:(一)技术的矛盾视角。一方面,大海寓意自然,出海是“摆脱尘世苦难,厌世感,忧郁症的一剂良药,也是一切罗曼蒂克,忧郁症和心不在焉的年轻人而设的天然避难所”。另一方面,热衷于捕鲸的生命,人的强大理性力量和科学技术对于大自然的不断征服。(二)人性的矛盾视角。善与恶、生与死、人性与非人性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这在主人公亚哈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亚哈“高超的理解力”使他能感觉到人类生存的困境,为了改变这种困境,要对人类的苦难进行清算的决心,使他不断战胜险恶的力量,凸显了人类的尊严。(三)宗教的矛盾视角。沉思总是和水始终结合在一起的,《白鲸》也可以解释为水的沉思录。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对于基督教的忠诚与背叛也是紧密结合的,《白鲸》中的人物名字大多直接来源于《圣经》,“裴廓德”号似乎是另一艘诺亚方舟,航行于上帝的国度,只不过它最终沉没了,从中也可以看出作者的悲观主义色彩和宿命论色彩。在这里,大海如果不是上帝,那也一定是人与上帝展开对话的理想场所。莫比・迪克如果不是上帝的化身,那也一定是上帝充满警示与启迪的神迹。

参考文献:

[1]黑格尔著.王造时译.历史哲学[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21.

[2]颜一平.海洋精神和海洋文学――读朱学恕的《开拓海洋新境界》和《饮浪的人诗集》[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1990,(18):11-12.

海洋生态系统的特征篇2

关键词:和谐海洋;海洋社会;海洋战略

21世纪是海洋世纪。在海洋世纪,海洋社会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海洋社会的研究,在全球化和生存关怀的语境中具有特殊意义和价值。和谐海洋社会建设服务于海洋社会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海洋社会稳定的维护,归根结底,是新世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一、和谐海洋社会的内涵

什么是海洋社会?杨国桢认为:“海洋社会是指在直接或间接的各种海洋活动中,人与海洋之间、人与人之间形成的各种关系的组合,包括海洋社会群体、海洋区域社会、海洋国家等不同层次的社会组织及其结构系统;海洋社会群体聚结的地域,如临海港市、岛屿和传统活动的海域,组成海洋区域社会。”庞玉珍认为:“海洋社会是人类缘于海洋、依托海洋而形成的特殊群体,这一群体以其独特的涉海行为、生活方式形成了一个具有特殊结构的地域共同体。”崔凤认为:“海洋社会是人类基于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实践活动所形成的区域性人与人关系的总和。”张开城认为:“海洋社会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于海洋、海岸带、岛礁形成的区域性人群共同体。海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包括人海关系和人海互动、涉海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互动。以这种关系和互动为基础形成包括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思想文化结构在内的有机整体。这个有机整体就是海洋社会。”

和谐的海洋不是人不“在场”的海洋审视,而是人“在场”的前提下海洋系统状态和海洋活动的科学思考、行为选择。因此,和谐海洋社会不是一种海洋自在的表征,而是全面考量人的活动中的互动和人的活动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和互动状态。所以,和谐海洋社会涉及人与海洋的关系和海洋活动中人与人的关系两个方面,旨在实现人海和谐共处、双向给予和海洋活动中人际关系和谐,公平分享海洋利益、可持续地利用海洋资源,海洋世界祥和安定、海洋文明健康发展。

建设和谐海洋社会要树立正确的海洋观,注重资源开发的适度、有序和海洋生态的保护、培育,关键在于海洋物质文明、海洋政治文明、海洋精神文明、海洋生态文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和谐海洋社会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

和谐海洋社会建设需要正视海洋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这些问题是海洋社会中的不和谐音符。

(一)“三渔”问题中的不和谐音符:弱势群体如何走出困境

2004年9月8日《法制日报》刊载来自农业部渔业局综合处的一份材料指出: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三渔”(渔业、渔村、渔民)是“三农”的重要内容,渔民是农民的一部分。然而在不少地方,“三渔”问题就如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一样被边缘化了,被忽视了。2005年1月21日南方网专稿:《“三渔”问题不亚于“三农”问题渔民转产转业迫在眉睫》:渔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捕捞渔业经济滑坡、部分渔民生活非常贫困,甚至出现返贫。如湛江32个渔港有18个渔港没有资金投入建设和维护,渔港基础设施破损,渔民的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安全得不到保证。由于过度捕捞和海洋环境污染等原因,渔业资源持续衰退;受国际海洋新制度实施及北部弯划界的直接影响,渔区大面积减少;加上油价上涨、捕捞成本增加等因素的影响,海洋渔业面临严重的冲击。2007年8月10日羊城晚报以“出海动辄亏损渔民出路在哪”为题报道:渔民出海总亏本,有的干脆把船废弃,不出海。

(二)海洋管理中的不和谐音符:政出多门,“群龙闹海与群龙管海”

沿海省市的海洋开发思路和举措都是值得肯定的,但“行业用海矛盾影响海域的综合开发效益,海洋综合管理机制尚未建立起来”(《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表现为开发上无序无度,管理上条块分割、政出多门、各自为政、职责不清。“群龙闹海、群龙管海”是近年来从专家到官方的共同忧虑。“群龙闹海”导致开发上的无序;“群龙管海”导致管理上的虚位、缺位、越位,矛盾和冲突时有发生。规避责任、无视后果、从众心理、观望态度、短期行为、本位主义、政策盲区、合作陷阱成为常态。项目研究将结合蓝色产业带管理探索海洋综合管理的有效形式。

(三)人海关系中的不和谐音符:开发无序与环境危机

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海洋开发力度的加大,大规模、高强度的不当海洋开发加速了中国海洋环境和生态的恶化,加剧了海洋环境灾害发生的频度,直接威胁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海洋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也威胁到人民的身体健康。据统计,每年从工厂和沿海城市直接排入海水或是经江河间接排入海里的污水达100亿吨,致使海洋生物链遭受破坏。近年来,沿海地区普遍存在的盲目围海造地、大面积挖砂采石、乱挖珊瑚礁、滥伐红树林等活动,严重破坏了海洋的生态环境。赤潮发生频率,规模和危害大增。

(四)海权问题中的不和谐音符:海洋国土危机四伏

中国的海洋处在多事之秋。近年来,中国与周边临海国家海域划界的潜在矛盾逐渐表面化。除了渤海是中国的内海以外,其他海域都与相邻、相向周边国家存在划界矛盾,同时与一些国家还存在着岛屿的争端。尤其是中国南沙群岛海域已经呈现岛礁被侵占、资源被掠夺、海域被瓜分的严重局面。维护中国海洋权益的形势十分严峻。占中国陆地面积1/3的“海洋国土”安全正受到多方面威胁:150余万平方公里争议海域面临被瓜分危险;40多座岛礁目前已被其他国家非法侵占;富饶的海洋资源每时每刻在遭到邻国不断攫取,维护海洋权益刻不容缓。但海洋维权困难重重。前国家海洋局长王曙光表示,这项工作涉及法律、政治、经济、军事、科研等许多领域,是一项系统工作。国家需要有完善的法规、综合性的政策、明确的目标,需要建设相应的机构和队伍,形成协调机制。目前,中国在这些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一是维护海洋权益的法规还不健全。二是海上执法力量分散、执法体制不顺、执法船只和设备相对落后、执法资源得不到有机的整合。三是维权政策的研究和制定严重滞后,问题千头万绪,缺乏整体考虑。四是中国维权的技术支撑和保障体系,特别是海洋权益信息决策系统,海上维权监控和应急响应系统等还远远没有形成。

(五)协调发展中的不和谐音符:海洋经济不能一枝独秀

国家强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统一,由此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建设和谐的海洋社会也一样。如前所述,建设和谐海洋社会要树立正确的海洋观,注重资源开发的适度、有序和海洋生态的保护、培育,关键在于海洋物质文明、海洋政治文明、海洋精神文明、海洋生态文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六)海洋法治中的不和谐音符:执法不力

1996年中国制定的《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指出,中国海上执法力量薄弱,对违法行为的监督、打击力度不够。现有巡航执法队伍分属不同部门,执行部门各自规定的使命。由于部门执法力量之间缺少配合与协作,不法行为有空可钻。更为严重的问题是,执法队伍装备普遍很差,技术手段相当落后,不少部门巡航监视船舶数量少,船体旧,性能低,必备器材严重不足,飞机、遥感接受装置等先进设备更显不足。海上犯罪是相对于陆上犯罪而言的,是指发生在海上(包括港口、码头、浅海、滩涂),侵害海上目标(包括船只、网具、船用仪器、渔货、钱财直至海上作业人员),主要以船只为载体的危害社会、触犯刑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海上犯罪活动严重干扰正常的渔业、航运,威胁生命安全。如海盗、武装劫持、恐怖主义、偷渡、非法贩运人口,贩毒和贩运武器等。

(七)海洋观念中的不和谐音符:只见“雄鸡”,不知有海

面对当今严峻的海洋形势,我们的海洋观教育、国民的海洋意识却没有及时跟上,心中不知国土有海。《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9月11日以“中国海洋观教育十分薄弱”报道,曾对上海大学生做过一次抽样调查,9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中国的版图只有960多万平方公里的陆域国土。1995年,广东省出版一本教育青少年的《新三字经》,曾引起海洋界人士极大的不安。由于作者和编辑都缺乏海洋意识,有关国土观念的教育,完全局限于960万平方公里陆地的黄土地,而将祖国数百万平方公里的海洋权益统统摒弃在外。2000年国庆节,北京中华世纪坛向公众开放。精致的入场券上面写着这样的文字:“圣火广场,用960块花岗岩铺设而成,面积为960平方米,象征幅员辽阔的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华大地。”“广场东西两侧的叠水象征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与黄河。”之后,“世纪之夜”大型群众联欢晚会和2001年1月1日中华世纪坛开幕式纪念册的有关介绍词,再次重申了这个象征意义。表明当前进行海洋观教育,增强人们的海洋意识是多么重要。

(八)海洋决策中的不和谐音符:局部思维与海陆两分

地方在制订海洋区域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时,囿于行政区划,不能积极地实施辐射内外、海陆一体的方略,企业缺乏集群效应、规模效应。局部思维导致地方保护主义、本位主义。甚至恶性竞争牺牲国家利益民族利益。最典型的是上海海运业,海港货源短缺不从根本上寻找解决办法,而是恶性竞争甚至严重负利率运输,自己企业吃亏让外国人看笑话占便宜。《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强调海陆一体化开发。陆地开发建设活动必然对海洋开发提出更高要求,向海洋要生产和生活空间,要食物和水资源等。海洋开发向深度和广度的方向发展,海洋产业群逐步增殖扩大,它们对陆岸基地和腹地的要求必然越来越高。因此,要根据海陆一体化战略,统筹沿海陆地区域和海洋区域的国土开发规划,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方针,逐步形成不同类型的海岸带国土开发区。但人们往往习惯于把海洋和陆地割裂开来。陆上经济发展不考虑海洋,海洋经济发展不考虑陆地,造成海陆两分的局面。

(九)海洋产业中的不和谐音符:“一产”落后,“三产”滞后

强国必须强海。强海的应增强海洋经济实力。中国的海洋经济实力如何呢?如果单从某些传统海洋产业的产量来看,中国的海洋经济已经相当可观,但是如果从海洋经济发展的质量和科技含量来看,中国作为一个海洋资源大国,离海洋经济强国还有相当的距离。我们的渔民大多是开着机帆船在近海作业,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中国还没有成规模的远洋渔船队,而周边的日本、泰国、韩国、俄罗斯在这方面早已世界闻名。就传统海洋产业而言,中国还处在粗放型、主要依靠劳动力、科技贡献率很低的水平。所以我们要以科技强经济增实力,才能赢得话语权。《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指出,中国的海洋产业规模小,技术装备落后,新兴海洋产业发展尚需加速,海洋第三产业亟待扩大,这些都是海洋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中国的海洋产业正处于大发展时期,改善和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将直接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海洋产业也可以分为第一产业(海洋渔业)、第二产业(海盐及盐化工业、海洋油气业、海滨砂矿业、海水直接利用和深海采矿业)、第三产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服务业)。目前,海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值比为5:1:4。要逐步将海洋一、二、三产业的比例调整为2:3:5,争取尽快建立低消耗、高产出的海洋产业结构。

(十)海洋地理中的不和谐音符:重陆轻岛,重近轻远

国际法中的“领土变更方式”涉及先占、时效、添附、割让、征服以及民族自决、公民投票、收复失地、交换领土等。其中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先占、时效和收复失地。“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一种友好的表现,“不以武力相威胁”也同样,但事实上的占有和占领即使是非法的,也有一个时效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就成了一种沉默的默认,为避免“默认”和“时效”,要有积极和及时的应对,不能一而再、再而三的坐失“先手”。但由于长期以来我们重陆轻海、重陆轻岛、重近轻远,在20世纪后半叶,没有及时对中国海域进行勘测,没有对中国海域内的海岛及时驻守、管理和开发,结果给他国以可乘之机。目前多国占据我岛的局面,堪称“切肤之痛,后悔莫及”。如南海诸岛大部被外国占领,在中国东部沿海,和苏岩问题最引人注目。我们知道,中国东海是中国历史传统水域,苏岩附近海域是鲁、苏、浙、闽、台5省渔民自古以来活动的渔场,长江口渔场和舟山渔场是中国固有海区,近代以来包括日、韩无一国家对此提出过异议。历史古籍确认苏岩属中国无误。清末民初地质学、地理学进步以后,更证实了苏岩位于东海大陆架上,是中国大陆在海底的一部分,它位于中国领海和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内,是中国领土。但韩国人假借科学研究之名,行占地圈海掠夺资源之实,给中国苏岩取了一个韩国名“离於岛”。韩政府投资212亿韩元(约2亿人民币)在距苏岩最高峰的南侧65米处,打桩兴建了一座高76米(水下40米,水上36米)重3600吨,相当于15层楼高的巨大钢筋建筑物,还把它取名为“韩国离於岛综合海洋科学基地”,其实就是一个向中国扩张领土和领海的大型前哨基地。对此我们要据史力争。问题也一样。

三、和谐海洋社会建设的向度与对策

只有建设和谐海洋社会,才能解决上述问题;只有解决上述问题,才能建设好和谐的海洋社会。我们认为,和谐的海洋社会是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生态平衡、法制健全、文化繁荣的统一。

强调海洋经济发展,是在发展中求和谐,在和谐中谋发展。中国是海洋大国,随着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我们的民族复兴大业与和平发展,必然越来越多地依赖海洋。即中国的综合国力提高离不开海洋事业的发展和强大,在当今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格局下,必须通过海洋强国而走向世界强国。直面海洋、走向海洋、开发海洋、兴海以强国是中国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强调海洋科技进步,是说和谐海洋社会建设离不开科技进步。在21世纪,建设科技海洋是战略任务,海洋科技是当今世界尖端科技之一,海洋高科技的发展已经成为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当代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特征。如今,世界各国在海洋上的竞争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激烈,而这个竞争实质上是高新技术的竞争。谁在海洋高新技术方面领先,谁就会在世界海洋竞争中占据主动,就能从海洋中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更大的经济利益,就等于拿到了资源宝库的钥匙,拥有资源开发的先手。就21世纪科技发展而言,海洋科技是本世纪人类最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的领域之一。

强调海洋生态平衡,是要求人们走出人海关系中片面索取甚至掠夺的心态,以建设性的态度对待海洋,建构人海双向给予的良性互动系统,在合理开发利用的同时保护海洋、反哺和回馈海洋。处理好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环境保护的关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海洋。强化海洋意识,维护海洋权益,保护海洋生态,开发海洋资源,实施海洋综合管理,促进海洋经济发展。

强调海洋法制健全,是要使人们的海洋生活、海洋开发活动纳入法律化、制度化轨道,使海洋世界祥和、安定、有序。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权利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中,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开放的社会、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导致在人们的经济活动和其他活动中利益上的冲突和碰撞时有发生,要求社会建立完善的利益协调和调控机制,就不能不借助法律手段。海洋的特殊地缘特征、特殊的经济功能和社会效用,决定了它是一个利益关系冲突的高发频发区,从而更需要健全的法制。

强调海洋文化繁荣,是认为和谐海洋的构建要高度关注海洋文化、深入挖掘和研究海洋文化、大力宣传海洋文化,弘扬优秀的海洋文化传统和海洋文化精神,寻找海洋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积极发掘海洋文化资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文化海洋建设不仅是涉海产业和涉海群体的需要,也是民族和人类发展的需要;不仅是文化建设的需要,也是经济建设的需要;不仅是现实的紧迫任务,而且是长远的战略任务。

中国是海洋国土大国,有约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海洋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海洋生态状况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在21世纪这个海洋世纪,我们应该紧扣时代脉搏、把握时代潮流、紧跟时代步伐,把和谐海洋这台戏唱好。

参考文献:

1、杨国桢.论海洋人文社会科学的概念磨合[J].厦门大学学报,2000(1).

2、庞玉珍.海洋社会学:海洋问题的社会学阐释[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4(6).

3、崔凤.海洋社会学:社会学应用研究的一项新探索[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7).

4、张开城.重视海洋社会学学科体系的建构[J].探索与争鸣,2007(1).

海洋生态系统的特征篇3

[关键词]海洋文化生态;特性;影响因素;路径选择

[作者简介]张永贞,广东海洋大学思政部硕士研究生;张开城,广东海洋大学思政部主任,海洋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广东湛江524088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728(2009)10-0162-03

一、海洋文化生态的概念

(一)海洋文化生态概念

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Tansley)首创了生态系统(Ecosystem)概念。他指出:我们所谓的生态系统,包括整个生物群落及其所在的环境物理化学因素(气候、土壤因素等),它是一个自然系统的整体。那么所谓的文化生态是指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所处的人文环境,甚至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文化生态”也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广义的文化生态,首先是一种世界观,或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观,是一种文化的生态学,狭义的文化生态,主要是指精神文化与外部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以及精神文化内部各种价值体系之间的生态关系。

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灿烂的大陆文化,也创造了辉煌的海洋文化。海洋文化就是在人们对海洋的不断探索和发现的历程中诞生,因而,海洋文化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海洋文化只有“生态化”才能实现海洋文化的良好循环发展。那么所谓的海洋文化生态就是海洋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所处的环境,也就是在海洋文化所处的海洋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实现海洋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海洋文化是人类在所处的海洋环境中不断调整和更新的过程,这也就是海洋文化生态化过程。一个良好的海洋文化生态系统才能真正地反映海洋文化所蕴含的重要作用和无限的活力。

(二)海洋文化生态的特性

生态系统的特性决定了海洋文化生态的基本特性。从生态学的角度看,海洋文化生态具有整体性、动态性和主体性,

1整体性。海洋文化生态作为一个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整体而言,海洋文化生态是由海洋文化和文化所处的环境组成的整体,二者相互适应、相互促进,从而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把握好海洋文化生态,应当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海洋文化生态;应当从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重视和发展海洋文化各种具体文化形式,特别是别具特色的海洋文化,优化文化生态的结构,优化具有特色的海洋文化发展模式。

2动态性。按照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事物不是静止不变的,都是发展变化着的,用发展的眼光审视海洋文化生态,其应该是一个动态开放型的稳定系统。海洋文化生态的动态性主要体现在其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变化。海洋文化生态的动态性要求我们要以辩证法的运动变化的观点考察海洋文化生态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揭示其运动发展的规律,从而更好地对海洋文化生态进行维护及完善。

3主体性。主体性是海洋文化生态所具有的特性之一。海洋文化生态的主体性特征是人在海洋文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海洋文化生态与人息息相关,人是海洋文化的生产、传播和消费的主体,是海洋文化生态的维护者。人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创造了文化的同时,文化也对人的塑造起了很大的作用,人在文化世界中的生存发展,彰显其主体性的价值和意义。总之,主体性是文化生态系统最为明显甚至是根本的属性。

二、海洋文化生态的影响因素

海洋文化生态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浩瀚的大海、独特的海洋条件为海洋文化的诞生提供了必要条件,孕育了具有深厚底蕴的海洋文化,因此,每一种海洋文化的形成背景都与其存在的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海洋文化生态的影响因素是研究海洋文化生态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海洋文化主体的文化生态意识

海洋文化属于区域文化的范畴。其传统价值观念、思维习惯、情感模式和行为规范经过长期的积淀和流传,成为独特的海洋文化资源,不同的文化主体拥有不同的文化生态意识。海洋文化主体是海洋文化的创造者、拥有者和传承者。文化主体是地方文化特色构成要素中最为重要和不可分割的部分,对其重要性和地位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定位,这是保护海洋文化生态的首要条件,在世界一体化的今天,海洋文化生态主体的文化生态意识的确立,是主体进行一切文化活动的前提。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要考虑怎样将文化与生态整合,维护好海洋文化生态,怎样才能使优秀的海洋文化得以保护、发展和传承,仅仅依靠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海洋文化主体的文化生态意识对维护海洋文化生态具有决定性作用。

(二)海洋文化生态的平衡度

“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输出与输入必须平衡才能保持它的稳态,因此,生态平衡是一种根本的价值,是人和其他生命生存的基础。”从生态学的角度审视海洋文化生态,海洋文化生态是海洋文化与其所处的环境所形成的一个动态的平衡过程。所谓海洋文化生态平衡,指的是海洋文化存在与发展的各个子系统乃至各种因子和成分,以及海洋文化生态的各种内外环境因素,保持着动态的、和谐的比例关系。海洋文化是海洋社会的文化,海洋文化生态是与其所处的环境中多种因素协同发展的结果,海洋文化的渗透与传播涉及海洋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海洋文化生态的建设具有综合的特征,需要保持海洋文化和海洋环境之间相适应、协调并相互促进,也就是维持海洋文化生态的平衡度,从而防止海洋文化生态的失衡、淡化和被侵蚀的危险。

(三)海洋文化生态环境的作用

所谓的海洋文化生态环境指的是海洋文化的生存和发展赖以进行的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各种条件。海洋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是在一定时空中进行的,也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所谓的时空条件也就是环境。海洋文化生态环境的范围很广,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海洋社会环境。但是海洋文化生态环境的好坏对海洋文化生态有一定的促进和制约作用。无论是海洋文化的创作、传播和弘扬,都是在一定的海洋环境下进行的。海洋文化环境适应海洋文化的存在,文化生态环境就对海洋文化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促进作用。但海洋文化生态环境如果不适应海洋文化存在、发展的状况和要求,它就会对海洋文化的存在和发展起到制约作用。

三、维护海洋文化生态的路径选择

(一)提高海洋文化主体的文化生态意识

主体性是海洋文化生态的必有特性,也是其所

具有的根本属性。按照这一特性进行海洋文化建设,就必须在对海洋文化主体的培育上加大力度。文化生态意识主要体现为文化可持续发展观。人类进行文化艺术生产,需要通过对文化资源的适度的、有节制的开发,在满足文化需求的同时注重保持文化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文化可持续发展观的确立,为主体进行一切文化活动做好了思想准备。

提高海洋文化主体的海洋文化生态意识,是维护海洋文化生态的前提。应发挥海洋文化主体在文化生态的保护和开发方面的主导能力,将海洋文化价值观和海洋环境相结合,使独特的海洋文化得以进一步地发扬光大,并使海洋文化生态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合理开发与配置海洋文化资源

文化资源是一个民族进步与发展赖以生存的源头活水,必须高度重视其合理的利用、保护和开发。海洋文化资源就是指人们用来从事海洋生产和文化活动的必要条件,要实现海洋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持续性增长,必须充分认识海洋文化资源的特性,合理配置开发文化资源,尽可能做到与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相适应,实现海洋文化资源的边际效应最大化。

要合理开发和配置海洋文化资源。海洋文化资源与其他经济资源一样,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是稀缺的,能够用于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的海洋文化资源也是有限的,同时,海洋文化资源也有不同于其他资源的脆弱的一面,许多文化资源如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资源,都是不可再生的,需要特别加以保护。要实现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持续性增长,必须充分认识文化资源的特性,合理配置文化资源,尽可能做到与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相适应。文化资源合理配置的主要目的是使可利用的文化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

(三)完善海洋文化生态的管理与立法

1加强科学管理。通过科学管理加强海洋文化生态的维护,促进海洋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对文化的开发要经过多学科专家参与规划和可行性论证,谨慎开发。对于海洋文化生态的管理要吸收世界各国文化管理的经验教训,构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新型的海洋文化行政管理模式,履行政府对海洋文化的规划、组织、调控等宏观管理职能,形成强有力的海洋文化生态态势,促进海洋文化的发展。

2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加大对海洋文化主体保护的重视力度。针对海洋文化生态的一些问题,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加大对海洋文化主体保护的重视力度,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实施政府主导、多方支持的战略,加大政府、媒介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力度,提高整个社会对海洋文化主体的保护意识,对海洋文化的传承人进行全面具体的统计、挖掘和重点保护,发动宣传、科研、教育、培训、涉外交流等海洋文化主体支持海洋文化生态保护事业。才能从根本上保护好海洋文化生态,将对海洋文化主体的保护纳入海洋文化保护和发展的范畴,依据海洋文化主体的生存现状、发展需求,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并在实际操作中做到有法可依、有规划可行,切实加强对海洋文化主体的保护,形成良好的海洋文化生态态势。

(四)减少人类活动对海洋文化生态的不良影响

人类是海洋文化生产、传播和消费的主体,海洋文化生态与人的活动是统一的,海洋文化是人类从事海上活动并不断地对海洋事业探索而产生的,同时人类也是海洋文化活动的发生点、支撑点、生长点和归结点。人类的许多行为对海洋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起到了阻碍作用。因此,人类的活动直接决定着海洋文化生态的态势,防止人类活动对海洋文化生态的不良影响成为维护海洋文化生态的当务之急,要防止其不良影响,就要提高人的素质,引导人类正常的文化需求取向,从而规范人类的活动,以适应和维护海洋文化生态。

海洋生态系统的特征篇4

1海洋文化生态的含义

文化生态一词最初是由美国人类学家斯图尔德提出的,探讨如何从生态的角度研究文化,用以协调人类文化与其所处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并据此阐释了文化与其生态环境不可分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为因果”这一文化生态的基本含义[1]。当前国内关于文化生态的研究尚处于初创阶段。文化生态是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共同关心的主题。进入海洋世纪,海洋开发利用活动引发海洋环境变迁加快,也使海洋文化生态成为学界关注的主题。海洋文化生态的含义基于文化生态产生,指海洋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所处的环境,亦即在海洋文化所处的海洋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实现海洋文化的可持续发展[2]。我们认为,这一定义可进一步细化成3个层次:第一,指特定海洋文化所处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第二,特定海洋文化所处的整体文化环境;第三,由各种海洋文化因子间的相互关系所构成的内部环境,亦即海洋文化生态体系。青岛韩家村作为一个海洋社区,具有较完整的海洋文化生态,韩家村自古以渔盐生产为主,村内保留着古帆船、渔具、盐井、煮盐器具等海洋文化器物;韩家村海洋文化承载主体当前仍以流传在民间的传说故事教化后代;虔诚的信仰者依然在村内供奉着郎君爷、妈祖娘娘、盐宗、龙王等海洋神灵;每逢神灵诞辰或是传统节日,村民会举行各种信仰仪式,相关群体在生产实践中贯彻、实施着当地约定俗成的仪式规则、禁忌习惯和传统观念。这些海洋文化的相关器物、群体观念、制度习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并与韩家村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融为一体,形成了富有当地特色的海洋文化生态。

2韩家村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海洋文化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其所处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文化生态是就某一区域范围中受某种文化特质(这种文化特质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传统及其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影响,文化的诸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所呈现出的具有明显地域性特征的现实人文状况[3]。韩家村的海洋文化正是在其特有的自然及社会环境下孕育而成的。韩家村位于青岛原最大海岛红岛(现已与陆地连成半岛)的北部,濒临海洋,与即墨市隔海相望,气候温和,沙浅水深、渔业资源丰富。因其地理位置优越,韩家村较早实现水路、铁路、公路的一体化。韩家村所处位置使其能躲避来自海洋上的季风影响,又因其滩涂面积广阔,为其盐业生产提供了优势。适宜渔业及盐业生产的海洋及海岸带环境是成就韩家村特色海洋文化的自然条件。韩氏在明朝初年自滇迁鲁,定居胶州湾阴岛北岸,随着人口繁衍,形成村落,命名为韩家村。1931年前,红岛未与陆地连成半岛,韩家村成为从事渔业与盐业的海洋社会群体的聚集与聚居之地。在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后,部分村民在当地开设商号、店铺,吸引农耕群体、商人群体等从事起非渔盐业生产活动的社会群体向此地趋近、汇聚,这样的社会环境逐渐使韩家村积淀形成了兼具农耕文明及海洋文明特色的文化环境——渔、盐、耕、读”的文化环境。

3韩家村的整体文化环境

该村的渔、盐、耕、读”文化环境由众多文化因子共同构成,总体上可从渔文化、盐文化和耕读文化这3方面来把握。

3.1渔文化

3.1.1渔宗信仰文化

韩家村以渔宗信仰文化为主。据《易经易辞下》记载:古者郎君氏之王天下也,……作结绳而为网罟,东猎于海,以佃以渔。”当地先民将郎君奉为渔宗”。传说在5000年前的炎黄时代,郎君从南洋来到此处,发现这里地域辽阔、沙浅水深、水产资源丰富,便在此居住下来。郎君教人们用木叉”、鱼鳔”、木杆网”在近海捕鱼,并发明制作木筏和编织麻绳圆网使人们实现了远海捕鱼。为纪念郎君,先民将其出海捕鱼的港称作郎君港”。韩氏迁入之后,形成的韩家村位于郎君港西侧,因濒临海洋,水产资源丰富,村民将渔业作为维持生计的主要手段。韩家村村民在郎君居住过的地方修建庙宇,称作郎君庙”②。当时渔民出海捕捞或逢年过节时,都纷纷前来祭拜,香火极其旺盛。虽现今村中渔业群体规模逐年萎缩,但郎君信仰并未减弱。

除郎君信仰外,韩家村还有天后信仰、龙王信仰等多种海神信仰。天后宫”供奉着天后娘娘即妈祖,村内至今流传着天后海上行善救人的传说故事,村民祈求天后娘娘保佑每次航行平安顺利。访谈时自村内长者了解到,出海遇险时,可心中呼唤天后娘娘,天后娘娘便会来营救,使其平安脱险。在龙王庙”、龙母庙”,村民会在龙王、龙母诞辰之时供奉祈求风调雨顺,渔民在出海之前烧香祭拜,以求鱼虾满仓,满载而归。虽如今祭拜信众已不再仅限于渔民,海神信仰功能随时间推移也发生了变化,但海神信仰仍传承至今未曾断绝。

3.1.2渔谣文化

渔民在长期渔业活动中,探索出了许多与渔业生产、生活相关的经验,他们将其编制成鱼谣、渔业禁忌、谚语、打油诗、鱼谜等来指导渔业生产活动和进行娱乐休闲。包括以下几类:其一,描写特定时令的捕捞行为,如《除夕捕捞开凌梭》:春节前后好天气,渔民哪里肯休息,……”以及《春汛初捕八带蛸》:二月二日到惊蛰,群众习惯过此节。渔民积极张海螺,……用以描述除夕前后及惊蛰当天的渔捞、节庆行为;其二,也有对当地特有海产品的描述,如《鱼谣》:清明蟹子谷雨虾,汽古加吉紫瓜大,青板鱼、小白鱼,……”其歌谣本身就是当地渔民的方言文化载体;其三,对当地沿海地域的描绘,如《春汛东海捕鱼路程打油诗》:春汛捕鱼海阳前,越过怀石崂山头。谷雨拔锚快开船,青山黄山在眼前,……”③对渔船的航行路线、操船技法有着生动的描述,歌谣本身就是一部当地沿海地域的人文地理画卷。正是韩家村村民在日常渔业生产、生活活动中的丰富积累,才能孕育出这些口口相传的渔业歌谣文化。#p#分页标题#e#

3.1.3渔具文化

渔具虽随着生产技术、生产方式的改进有了很大改变,但因当地村民在民俗文化保护方面的努力④,渔具作为一种文化并未完全失去生存的环境。韩家村的传人为传承和保护自身的渔盐文化,建了渔盐史博物馆⑤,馆中以实物和壁画形式对近百年来渔民捕捞、运输、航海所用到的渔具、船只等作了保存。部分渔具虽已不再使用,但都在诠释着该村特有的渔具文化⑥。

3.2盐文化

3.2.1盐宗信仰文化

据中国盐业史世本•作篇记,世界盐业莫先于中国,中国盐业发源最古在炎黄时代(公元前26世纪),原始部落首领夙沙在胶州湾初作煮海为盐,号称盐宗”。明代,为纪念夙沙氏,韩家村修建盐宗庙”。庙中供奉在主位的是夙沙氏,商周之际运输卤盐的胶鬲、春秋时在齐国实行盐政官营”的宰相管仲则陪祭于左右⑦。村民在盐宗庙供奉3位神灵,感谢其赐予的制盐工艺,千年以来造福当地。

3.2.2制盐文化

韩家村有着悠久的制盐文化,村内至今保留着一处古盐井遗址⑧,据记载,此地自远古先民时代起就开始孕育自己的制盐文化,从最初用木板、手从海滩上刮取自然结晶的盐花,到逐渐学会掘井煮盐,再到20世纪初的盐田晒盐⑨,直至解放初,韩家村成了拥有盐户55户,建盐田130个的海盐村;1960年韩家周围盐田全部转为国营⑩,盐民转为国家职工。1966—1977年期间,老盐田逐步获得技术改造,全部实现机械化,原盐产量比改滩前提高了3倍,质量提高11%,东风盐场被国家定为海盐生产重要产地。在韩家村,制盐文化得到了有意识的保护与传承。渔盐博物馆的壁画记录着当地制盐文化的丰富内涵,其中有盐业发展图”、刮碱取盐图”、盐田晒盐图”、韩家村盐田分布图”等,这些壁画生动再现韩家村认识海盐的漫长过程,以及由此形成的浓郁的传统制盐文化。有些传统工艺虽已不再用于生产,但却并未失去孕育其文化的土壤,在对当地村民的访谈中发现,现在传统制盐工艺虽已被取代,但韩家村盐民从未忘记过他们的制盐工艺和盐业文化,并仍旧关注着当前我国盐业生产的发展。制盐文化是韩家村重要的传统文化之一。

3.3耕读文化

耕读文化虽在本质上属于农耕文化,但在韩家村这一海洋社区中却与渔盐文化融为一体,成为其海洋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韩家村虽地处海岛,耕地面积小,土地所出均用于自给,但仍受到农耕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富有当地特色的农耕文化信仰,主要包括祈祷风调雨顺、天人和谐的天官、地官、水官的三官信仰”、祈祷来年鱼虾满仓的龙王信仰”、祈祷农作物丰收的麦子妈妈信仰”和庄稼信仰”。这些信仰通常都以节庆祭祀的形式来予以表现,每逢节庆、神灵生日之际,村民便会自发进行聚集、拜祭。韩家村渔盐博物馆中的民俗区陈列着农具用品,有梨、镂、钯子、水车、马槽、石制油锤、铡刀、打地滚子、马车、石磨、志子(即石砝码)等,这些农具与其他制盐器具、渔捞器具一起,成为韩家村生产生活的文化符号。韩家村乘自然之便获渔盐之利的同时不忘劝勉后代读书求学。清朝同治年间韩家村的韩守全,中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此人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韩家村人为韩守全立下火池,树旗杆,当时的文官到此下轿,武官至此下马。务实重教是韩家村村人的传统精神。韩家民俗文化村内建有棂星门”、魁星阁”、大成殿”、夫子庙”,并开办国学讲堂,都是在继承发扬韩家渔盐耕读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旨在传达睿智的义理,让人学到养生之道、为人之道和经商之道。这些都表现出韩家村人的劝学精神。这些庙宇建筑与郎君庙、盐宗庙一起接受村民的祭拜,成为当地信仰文化传播载体的一部分。

4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体系

韩家村的渔文化、盐文化、耕读文化所形成的文化整体环境孕育了其特有的海洋文化,形成了有机组合的海洋文化生态体系。这一体系由可直观感知的表层次的器物文化、关于意识的深层次的精神文化、以及介于表层与深层之间的中层次的制度文化三方面共同构成。

4.1器物文化

无论是渔捞用具、制盐用具还是农耕用具,都代表了韩家村村民在适应红岛北部的海洋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形成的生产文化。胶州湾免受季风影响的优越地理位置,以及水深沙浅、气候温和、滩涂广阔的自然条件,既方便了丰富的渔业资源的获取,又为大规模制盐创造了条件,风调雨顺的气候同时又使小规模的农耕得以实现,对韩家村村民来说,这些用具都是从先民时代以来涉海生产生活中的文化积淀,是韩家村这个沿海村落的海洋开发活动的结晶。器物文化也体现在为数众多的庙宇建筑上。盐宗神庙、渔宗郎君庙、天后宫、龙王宫、夫子庙、魁星阁、火池旗杆等,虽然涉及神灵多元化,但其受到香火供奉都是出自村民对所赐恩惠的感谢,这些恩惠又彼此交织,不可分离。郎君不仅教人织网造船”,同样也授人以掘井煮盐,植桑养蚕”的本领;天后和龙王不仅能为渔民带来出海航行的好天气,也为村民的农田耕作带来必不可少的风调雨顺;而勤学精进、养生修性也并非读书人独有,弄潮从商同样离不开磨练心性。村民愿意同时进出各色庙宇进行祭拜是对这个沿海村落长期生产生活中积淀而成的文化传统的整体认同。庙宇建筑是器物文化,同时也是这一文化生态体系中许多其他文化因子的重要载体。

4.2精神文化

信仰文化是其中的主要组成部分,韩家村的信仰文化源自渔、盐、耕、读,形成了富于当地特色的海神信仰,且这些信仰所指向的神灵在功能上密不可分。郎君既能保佑出海平安,又是渔捞丰收的庇护神;天后妈祖的功能早已涵盖平安、丰渔、天气等涉海活动的各方面;龙王、龙母也都兼具航海平安和渔业丰收的作用;三官信仰、麦子妈妈信仰、庄稼信仰也同样不偏离祈祷丰收”、风调雨顺”、天人和谐”的功能。时至今日,对这些神灵进行祭拜的村民并没有群体之分,而是基于这一沿海村落人海和谐”的共同祈愿。鱼谣文化也是精神文化的一部分,从其内容可以看出,鱼谣文化涉及渔船航行、方言交流、渔捞活动,是韩家村渔业生产的重要精神文化成果。韩家村的渔业发展史、盐业发展史和各种渔捞技术、制盐技术的传说、故事同样作为精神文化,成为韩家村海洋文化体系中的重要一支。#p#分页标题#e#

4.3制度文化

节庆祭祀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渔宗、盐宗和各种神灵生日、节庆之日,村民的庆祝习惯就是制度文化的表现。人们以特定的方式,在特定的节日里对特定的神灵进行祭拜、祈祷,期待特定的恩赐,这些行为本身就是海洋文化中制度文化的体现。如今,韩家村建起民俗村,对村民在祭祀节日进行节庆活动进行产业化的尝试,制度文化有机会获得更稳固的生存土壤。同时,村民在日常生活中的习惯也是制度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人们在特定的日子里会对自己的日常生活进行特定的仪式安排,现今多是村民在特定日子里在自家进行供奉。虽然这样的仪式有着日益简化的倾向,但却依然是韩家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5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特征

海洋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及其海洋文化内部环境共同决定了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可归纳为整体性、多样性、动态性和群体性这四方面。

首先,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具有整体性。文化是作为系统整体而存在的,整体对内在要素具有总体的制约性。系统的整体性,是我们认识文化生态系统的前提。该村海洋文化生态形成于特定区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之下,各种文化因子互为其它因子存在、发展的环境条件,造成相互的联系和影响。韩家村渔盐文化的形成是建立在其渔盐生产自然条件便利的基础之上的,韩家村位于红岛的北部,濒临海洋,沙浅水深,鱼业资源丰富,滩涂广阔,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为其渔盐生产、渔盐文化积淀奠定了基础。韩家村渔盐文化体现着该村特有的自然环境特点,自然环境的优势又不断促进着韩家村渔盐产业相关社会群体的汇聚,积淀渔盐文化。同时,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的整体性还体现在这一体系中的器物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彼此依赖。庙宇作为器物文化,成为村民海神信仰的精神文化的载体;渔谣作为精神文化,又与渔具等器物文化一起,共同勾勒出渔业生产的文化过程;没有特定的节庆、祭祀等制度安排,海神信仰的精神文化将无以寄托,海神庙宇的存在也将失去意义。此外,这一整体性还体现在同一类文化之中,村民人海和谐”的祈愿是跨越渔业神灵、盐业神灵和其他多种信仰的,在村民观念中已形成功能各不相同却又相互联系的信仰体系;没有村民会觉得对孔庙的祭拜与对郎君庙、盐宗庙的祭拜行为有任何不和谐,渔盐耕读的传统文化在教导为人之道上根本就是浑然一体的。

其次,韩家村的海洋文化生态具有多样性。这一文化生态并不是仅凭单一的文化因子构成的,而是由区域内多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存共生的文化因子共同组成的,具备多样性的特征。从文化内涵来看,由渔文化、盐文化和耕读文化等组成;从文化的传承方式来看,表现为口头传承、民俗博物馆、文献资料等不同形式;从文化形态来看,由器物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构成,并且这些文化形态又可以进一步细化为建筑、雕塑、壁画、用具、歌谣、传说、祭祀规范、民间习俗等;即便是同一信仰体系,也可从功能上区分为保平安的妈祖信仰,保丰收的龙王信仰、麦子妈妈信仰,保渔盐生产兴隆的郎君信仰和盐宗信仰,保生育的娘娘信仰,读书学习的魁星信仰、孔子崇拜等:由此形成多种海洋文化因子共生共荣的状态。

再次,韩家村的海洋文化生态具有动态性。文化是一个动态开放型稳定的系统。系统内部整体性的稳定性都是相对的,而变动是绝对的[4]。特定文化所处时空格局和其他外部因素的变化会引发其中的一些文化因子产生变化,从而影响其他文化因子相应发生调整,以适应彼此和新环境,维护文化生态的存在和发展。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中的群体文化意识在不断变化,访谈中了解到韩家村年长者对于本村渔盐文化、海神信仰的意识明显高于年轻人。据村中长者说,由于渔业生产活动艰辛,本村内当前仍旧从事渔业生产活动的人年龄集中在40岁以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交通设施的完善,村中的年轻人都选择到村周围的区、市打工,已经没有从事渔业生产活动的年轻人了,这样的社会环境显然不利于渔盐文化的发展,相应的海神信仰会因信众减少、动因消失而功能弱化,相关庙宇会逐渐只剩下游客前来拜访,节庆文化也会最终因此失去本有的生命力;自然环境的变迁带动韩家村社会环境不断变化,韩家村处于红岛北岸,在红岛的北岸与陆地连接起来以后,韩家村就不再滨海,这就使得韩家村民渔业生产活动不能直接从本村原有的码头出发,随时间推移,村中原有码头渐遭废弃直至全部消失,村中年轻人、儿童若要了解原有码头的形态需要从村中老人那里听到描述,相应的渔盐文化的逐步消失也就不足为奇了。

最后,韩家村的海洋文化生态具有群体性。海洋文化生态的形成、存在和发展都需要时间的沉淀,而这个过程中起到穿针引线作用的是作为文化承载主体的各相关社会群体。人在实践中创造了文化,同时文化也在不断影响着人。文化生态的呈现是社会群体的智慧结晶,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的保护和建设主要是通过韩家村村民这一群体共同来实现的。渔谣作为一种口头形式的海洋文化,是渔捞作业生产过程中的文化创作,离开了从事这些作业的渔民群体,很难想象这一文化将何以存续;海神信仰,无论是郎君信仰、盐宗信仰还是天后信仰、龙王信仰,从其本质来说,都是出于海上作业的社会群体的需要而产生,因此,虽然信仰文化可以通过节庆、旅游、参观等方式加以传承,但相关群体的存在依然是这一文化茁壮成长的必要条件;渔盐业从业群体规模的萎缩将使得渔盐业生产文化失去其生长的土壤,因此,当韩家村出现年轻一代大量转产转业的状况时,该地区的海洋文化生态实际上也正在面临着生存的危机。

6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保护建设的影响因素

要对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进行保护建设,需要对影响韩家村海洋文化保护建设的因素有全面认识,这些影响因素可归纳如下:

首先是韩家村海洋文化主体的文化生态意识。文化生态既是一种自然意识、人文关怀,更是一种系统综合、互动联系的思维方式,以文化生态为视角进行各种民俗文化的传承,这对于保护一个地方乃至一个民族的民俗文化事项都是极为有利的[5]。韩家村海洋文化承载主体及区域内其他主体的海洋文化生态意识关系着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的保护和发展。海洋文化主体的文化生态意识的提高是保护海洋文化生态的根本保障。调查中发现,韩家村的海洋文化主体的海洋文化生态意识较低。韩家村海洋文化承载主体主要为村中的年长者,他们虽熟悉本地区的海洋文化,但他们并未觉察到自身所了解的文化的价值,更不会思考怎样对其加以有意识的保护和传承。访谈中,当提及他们对本地区的海洋信仰、民俗节庆的认识时,大部分受访者会回答没想过为什么,只是周围人都是这样做的,自己也这样做了心里比较踏实”,现在年轻人都不弄这些,他们也不了解”。韩家村的海洋文化承载主体越来越少,村中对其关注程度也不高,这会影响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的保护。#p#分页标题#e#

其次是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各文化因子间的平衡度。如果说多样性是文化生态系统健康的必备条件[6],那么保持文化生态中各文化因子间的平衡是文化生态健康存在的另一必备条件,只偏重某几种文化因子或是忽视某几种文化因子,都会影响整个文化生态的维系。韩家村既要注意物质、精神、制度三类海洋文化之间的联系与平衡,又要注意渔文化、盐文化及其他海洋文化的不同文化因子之间的联系与平衡。尤其是面对当前村内盐业产业消失、渔业生产从事者逐渐减少的局面,韩家村急需找出一条新的适合这种局面的海洋文化保护发展道路。

再次是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的外部环境。对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的外部环境的保护,也是影响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保护建设的重要因素。此处的外部环境”既包括国家关于海洋文化生态保护建设的政策规定所营造的政策环境,也包括韩家村所处地域的自然、社会、整体文化环境。政策对于行为具有导向作用,当国家政策对某项建设给予倾斜时,此项建设便可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当前,我国政府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已经显而易见,但海洋文化生态保护建设上的政策倾斜还未见端倪,这也是韩家村海洋文化暂未引起当地政府关注的原因之一。韩家村周边的村落也曾多以渔业生产为主,随着周边城区发展向城郊延伸、海洋污染的日益严重、渔业资源的减产等变化,当前韩家村周边村落从事渔业生产的群体逐渐萎缩,海洋文化的保护建设也随之陷入同样的困境。

最后是韩家村海洋文化社会群体的社会结构。海洋文化的积淀源于海洋群体的生产实践活动。海洋文化事业的群体规模、结构影响着海洋文化的生存、发展。随着世事变迁,韩家村从事海洋实践活动的群体不断萎缩,当前韩家村从事海洋事业者多为本村内40岁以上的男性,人数非常少,并不断递减。本村中并没有年轻人继承、学习当地海洋生产经验,随着当前从事海洋事业者的退休、离世,海洋实践经验很难在现实中流传,相应文化传承的中断也将难以幸免。

7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保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韩家村有着丰富的海洋文化,但其海洋文化生态保护建设中还存在着问题,具体如下:

7.1海洋文化的相关社会群体规模缩小

海洋文化是在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中得以产生、传承和发展的。当前,韩家村海洋社会群体的后代大多不再从事海洋相关职业,而是就近外出打工,海洋文化传承后继乏人的局面令人堪忧。这种不适宜文化生存和发展的恶劣环境,使得文化生态环境恶化[4],不利于海洋文化的生存、发展。另外,韩家村海洋文化承载群体集中在中老年人群体,承载群体比较单一,随着村中老年人的逝去,熟知韩家海洋文化的人数正在逐渐减少。又因了解当地海洋文化的老年人多数未上过学,难以自行进行文字记录,加之当前村领导对这一问题的紧迫性仍然缺乏认识,韩家村海洋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形势堪忧。

7.2区域社会对海洋文化生态关注度不够

虽然韩家村的海洋文化在青岛地区很具典型意义,但青岛及其周边地区对韩家村地区的海洋文化生态的保护建设却认识不足,缺乏打造海洋文化产业的社会基础。韩家村有着丰富的渔盐文化,却一直都未引起当地政府关注,近几年虽然有当地人士进行了初步开发,却并未带来足够的社会反响,韩家村的海洋文化保护仍缺乏支持。

7.3海洋文化生态的保护手段单一

当前韩家村对于海洋文化的传承、保护方式可归纳为两种:其一可称为日常——模糊式”。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渗透在个体日常生产、生活中的习惯与细节来使海洋文化生态得以存在、发展,用以发挥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感召力的作用,成为代代相传的行为处事方式。调查中发现,韩家村村民信仰仪式具有小型化(家庭化)、频繁化、简单化的特点。家庭化是指在节庆、神灵诞辰时,村民进行的祭祀等信仰仪式由村民在自家进行,或是几家共同进行;频繁化是因韩家村多元杂糅,佛教、道教、各种民间信仰同时存在,故其信仰活动名目繁多;简单化是指信仰活动仪式简单易行,在节庆、神灵诞辰当天会改善自家伙食,在用餐前会在家中摆放的牌位前进行供奉,通过访谈得知当前韩家村在日常生活中的信仰仪式均采取这种方式。小型化容易减少社会群体间的文化交流、削弱文化认同等社会功能;频繁化本身不是问题,但家庭化基础上的频繁化却容易使信仰仪式等文化符号轻易发生变化,很可能造成同样的仪式在各个家庭却各不相同;简单化虽然因为方便所以便于传承,但也容易使仪式逐渐消失在生活起居的行为之中。总之,通过这些非自觉的传承方式文化往往难以避免文化传承的模糊化,甚至消失。

另一种可称为馆藏——丰富式”。此种海洋文化传承方式是通过兴建民俗文化博物馆、人文旅游区等方式,将相关的海洋文化物质载体进行集中收藏、从而实现对其传承保护的目的。在此笔者根据其是否产业化分为两类,一是地区档案馆、博物馆等不以盈利为目的而对海洋文化的传承、保护。韩家村海洋文化的相关文献在青岛档案馆等都有存档。另外,村内还存在一些基于自身研究兴趣和对家乡的热爱、对地方海洋文化进行自行研究、整理的学者,如韩家村的王某、韩某、刘某等,他们将自己所了解的海洋文化通过口头讲述、文字稿件对本村文化进行传承。二是文化旅游区等以盈利为直接目的对海洋文化的传承、保护,此种海洋文化传承、保护方式,往往是以市场需要为导向的,为了应对市场需求,提高吸引力,旅游区主办方会基于原有的海洋文化做拓展,使本地海洋文化丰富化。韩家村民俗村的建设介于以上产业化与非产业化的形式之间,目前仍在探索阶段,但可以肯定的是,仅仅依靠简单的民俗村节庆活动,形式太过单一,加上社会群体不断萎缩、周边地区关注度又难以迅速提升,这样的方法显然无法全面系统保护海洋文化生态。

8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保护与建设的路径选择

在对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的现状、保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影响保护建设的因素等的分析中归纳出4点关于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保护与建设的路径。

8.1海洋文化生态意识的培养

海洋文化生态意识的觉醒是保护当地海洋文化生态的根本。当今文化建设中存在的许多问题都是因为缺乏生态意识所致。作为一个沿海城市,青岛政府应在加强自身此方面意识的同时,积极采取宣传、教育等方式,培养、唤起青岛整个区域内的海洋文化生态意识。#p#分页标题#e#

8.2全面系统的海洋文化生态保护与建设

要在坚持一元主导的原则下,容许文化的多元性与多样性[7]。在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保护建设中不能只偏重培养一个或几个方面,而是要从物质、精神、制度的三方面共同着手,对渔文化、盐文化和其他海洋文化进行系统的保护建设。

8.3海洋自然环境的保护

海洋自然环境是渔文化、盐文化等海洋文化的基础,必须从海洋环境、周边海岸带环境、村落区域环境等多方面入手,营造适合海洋文化发展的海洋自然环境。

8.4海洋文化的人文环境的建设

在青岛整个区域内培养海洋文化的多元化,不局限于传统的海洋娱乐文化、滨海城市文化。韩家村具有深厚的渔盐文化,在突出其渔盐古镇特色,发展旅游业的同时,突出特色,实现多领域发展,可加大其在学术界的影响,鼓励本村草根学者的研究,吸引外来学者的研究等。

8.5海洋文化相关社会群体的保护

维持当地从事海洋文化事业的群体规模——既包括对从事海洋文化事业的老一代所掌握文化的维护、弘扬,也包括对年轻一代的培养,开辟新的海洋文化事业形式。

海洋生态系统的特征篇5

【关键词】海洋;GIS

一、概述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集计算机、地理、遥感、测绘、环境等于一体的交叉学科,它以具有位置、属性等的空间数据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空间数据库,利用空间建模和分析方法,提供多种环境、资源等的时空变化信息,从而为科研、管理与决策服务。GIS系统在陆地上应用已经非常成熟,在海洋学中的应用需求也日益广泛。

海洋学研究数据量大,数据具有多源、多时相,多尺度的特点,且不同海洋学科间数据表示与存储方式差异很大。通过开发海洋GIS系统,可以对海洋基础数据进行高效的组织管理,从多个层次上对数据进行分析描述,使海洋时空数据的组织过程更加详尽、清晰.本文将对海洋GIS系统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做一概述。

二、国外研究进展

海洋GIS的产生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纪60年代早期美国国家海洋测量局进行的航海图自动化制图。20世纪70与80年代海洋数据采集技术飞速发展,到90年代获取的数据量爆炸性增长,这促使了海洋GIS研究的深入发展。1990年Manley和Tallet,阐述了海洋GIS在海洋数据的管理、分析与可视化方面的重要作用。1992年Caswell讨论了应用GIS技术进行海底沉船等搜索和发现。90年代初期,美国全球变化计划(U.S.GlobalChangeProgram)下设立RIDGE计划对全球大洋中脊的多种关键过程进行研究。实验产生了大量数据,包括:海底热液;水下火山微地貌;洋底地震的量级与深度等。1994年Mason等遥感数据和in-situ数据(海洋场实验调查数据)结合起来解释中尺度海洋特征,并进行气候变化预测。1995年Wright等主要讨论东太平洋洋中脊的地质解释,其中一部分内容是关于使用GIS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和制图。1996年FAO出版渔业技术论文集回顾了GIS在海洋渔业中的应用,同时指出了海洋渔业GIS数据库构建时的必须考虑的几个方法问题:3D环境,时空变化,模糊环境,以及统计变量制图。

三、国内研究进展

90年代初陈述彭提出了“以海岸链为基线的全球数据库”的构想。陈述彭、刘高焕、励惠国等开展了GIS和遥感支持下的黄河三角洲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内容涉及湿地保护、土地盐碱化、海岸带土地管理与遥感监测等,但主要侧重于陆上部分。90年代中海岸带空间应用系统研究开始出现。林珲和闾国年等将潮流模型与GIS结合起来研究中国海的潮波系统。裴相斌等将动力模型与GIS结合起来研究渤海湾的污染扩散。王红梅等开发了海洋油气资源综合预测系统,推动了海洋油气资源综合预测地理信息系统的产业化发展,为我国海洋GIS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邵全琴、周成虎等提出了海洋渔业数据建模的扩展E2R方法。“九五”期间以东海为示范区,开发我国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业务化运行的海洋渔业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服务系统,重点研究东海三种经济鱼类:带鱼、马面与鲳鱼。

四、海洋GIS应用软件发展概况

1987年,MRJ公司将ARC/INFO应用于海洋数据分析应用,在1980年后期至90年代初,用ARC/INFO,Genamap和Erdas软件包定制了多种二次开发方案,并于1993年推出了全球海洋影像和数据集(Marinedatasampler)。美国夏威夷大学的太平洋制图中心为开发、管理和发展美国太平洋岛屿的专属经济区而设计和开发了一个集成的海洋信息系统,该系统着重开发了空间海洋数据的处理、GIS和制图系统的集成、三维数据结构、海洋数据的模拟和动态显示等功能。美国矿产资源管理服务部门与ESRI公司合作开发了DeepwaterGIS的软件系统。在我国,苏奋振结合我国国情,分析了海洋渔业渔政管理的诸多问题,以现代系统工程的思想,在东海渔业数据仓库的平台上搭建了东海渔业渔政综合管理系统,为东海渔业生产管理、渔船动态监测和三证管理提供了技术路线,系统基本上实现了渔政管理的生产指挥调度、资源保护等几个基本要求,为我国实现大渔政的政策提供了技术方案。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在海洋863计划820(海洋探查与资源开发技术主题)专题中,开发了面向海洋油气资源综合预测的海洋地理信息系统。

五、海洋GIS发展面临的问题

由于海洋数据的独特性,以及海洋与陆地在GIS研究方法上的差异,目前海洋GIS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基本表达”问题。陆地表面提供了一个完整的牛顿框架、刚性的二维系统,可用于特征定位。海洋缺乏刚性框架,在海洋环境中几乎没有静态特征可用于制图。

2)数据缺乏问题。海洋常规观测得到的数据在时空上不连续,数据量非常有限。虽然卫星数据的广泛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常规观测的不足,但是卫星观测仅限于海洋表面,无法进行深层次观测。

3)不确定性问题。GIS的对象和实体为中心的研究思路难以应用于海洋学问题。海洋科学在处理问题时通常以要素“场”作为研究中心。由于海洋现象的动态性等原因,海洋现象一直没有统一的定义,某些时候还需要海洋专家的专门定义和确认。

4)海洋GIS软件问题。海洋GIS系统开发仍然存在传统GIS的一些共性问题。如以图层为处理的基础,处理能力弱。二维的空间数据组织与管理,限制了应用范围。静态、单时相空间数据组织与管理,限制了分析决策事务的实现。

六、小结

海洋GIS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渗透到海洋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在海洋研究、开发、利用与保护等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海洋学研究的问题与数据的特殊性,在GIS技术的应用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但随着海洋学的发展以及GIS技术的进步,这些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海洋GIS必将成为海洋学研究中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关键技术。

参考文献:

[1]陈述彭,钟耳顺.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发展透视[J].地理信息.1998,(3-4):42-45.

海洋生态系统的特征篇6

2.2008年南海季风爆发前后西沙海域海气通量变化特征孙启振,陈锦年,闫俊岳,张秀芝,黄磊,王长科,姚华栋,赵学华,陈长丘,SUNQi-zhen,CHENJin-nian,YANJun-yue,ZHANGXiu-zhi,HUANGLei,WANGChang-ke,YAOHua-dong,ZHAOXue-hua,CHENChang-qiu

3.全球百年海表面温度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分析张锦婷,刘秦玉,武术,ZHANGJin-ting,LIUQin-yu,WUShu

4.潜热通量异常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影响的机理研究白莉娜,任福民,宋金杰,王元,吴国雄,BAILi-na,RENFu-min,SONGJin-jie,WANGYuan,WUGuo-xiong

5.基于PMIP2气候模式模拟的中全新世北大西洋涛动张肖剑,靳立亚,俞飞,王志远,ZHANGXiao-jian,JINLi-ya,YUFei,WANGZhi-yuan

6.2003年北极科考期间一次极涡个例天气学分析隋翠娟,孙兰涛,孟上,王咏亮,吴辉碇,SUICui-juan,SUNLan-tao,MENGShang,WANGYong-liang,WUHui-ding

7.东海陆扰海域铜、铅、锌、镉重金属排海通量及海洋环境容量估算王长友,王修林,,梁生康,苏荣国,杨胜朋,WANGChang-you,WANGXiu-lin,LiKe-qiang,LiangSheng-kang,SURong-guo,YANGSheng-peng

8.夏季长江口无机氮的加入与转移偏移理论稀释曲线的解释王奎,陈建芳,徐杰,金明明,金海燕,李宏亮,高生泉,卢勇,黄大吉,WANGKui,CHENJian-fang,XUJie,JINMing-ming,JINHai-yan,LIHong-liang,GAOSheng-quan,LUYong,HUANGDa-ji

9.应用镭-226解读南极普里兹湾表层水的来源与运移郑敏芳,陈敏,杨俊鸿,张润,马嫱,杨伟锋,邱雨生,ZHENGMin-fang,CHENMin,YANGJun-hong,ZHANGRun,MAQiang,YANGWei-feng,QIUYu-sheng

10.48ka以来日本海古生产力和古氧化还原环境变化的地球化学记录邹建军,石学法,刘焱光,刘季花,ZOUJian-jun,SHIXue-fa,LIUYan-guang,LIUJi-hua

11.台湾海峡西岸闽江口和九龙江口沉积物中碎屑锆石铀-铅定年及物源意义徐勇航,陈坚,XUYong-hang,CHENJian

12.西沙海区碳酸盐台地地震反射特征及沉积模式马玉波,吴时国,谷明峰,鲁银涛,董冬冬,赵撼霆,MAYu-bo,WUShi-guo,GUMing-feng,LUYin-tao,DONGDong-dong,ZHAOHan-ting

13.冬季黄河口及邻近海域悬浮体粒级组成和分布研究曾明,范德江,孙效功,王帅,杨作升,ZENGMing,FANDe-jiang,SUNXiao-gong,WANGShuai,YANGZuo-sheng

14.渤海底质沉积物粒度特征及输运趋势探讨乔淑卿,石学法,王国庆,杨刚,胡宁静,刘升发,刘焱光,朱爱美,李朝新,QIAOShu-qing,SHIXue-fa,WANGGuo-qing,YANGGang,HUNing-jing,LIUSheng-fa,LIUYan-guang,ZHUAi-mei,LIChao-xin

15.热带、亚热带太平洋和南印度洋束毛藻的大尺度分布研究张东声,王春生,王小谷,刘镇盛,高晓辉,ZHANGDong-sheng,WANGChun-sheng,WANGXiao-gu,LIUZhen-sheng,GAOXiao-hui

16.南黄海夏季微微型浮游植物丰度的分布屈佩,张学雷,王宗灵,庞敏,傅明珠,李曌,QUPei,ZHANGXue-lei,WANGZhong-ling,PANGMin,FUMing-zhu,LIZhao

17.南海叶绿素a浓度垂直分布的统计估算高姗,王辉,刘桂梅,黄良民,GAOShan,WANGHui,LIUGui-mei,HUANGLiang-min

1.珠江口外走航ADCP资料的系统误差订正与质量控制夏华永,廖世智,XIAHua-yong,LIAOShi-zhi

2.对流项处理对厦门湾流态数值模拟结果的影响研究旷芳芳,江毓武,KUANGFang-fang,JIANGYu-wu

3.海洋声层析观测技术和方法廖光洪,,林巨,郑红,梁楚进,陶剑锋,杨成浩,LIAOGuang-hong,ZHUXiao-hua,LINJu,ZHENGHong,LIANGChu-jin,TAOJian-feng,YANGCheng-hao

4.黄河口及近海表层沉积物中烃类化合物的组成和分布张娇,张龙军,宫敏娜,ZHANGJiao,ZHANGLong-jun,GONGMin-na

5.珠江口淇澳岛海岸带沉积物中硫酸盐还原和不同形态硫的分布尹希杰,周怀阳,杨群慧,孙治雷,YINXi-jie,ZHOUHuai-yang,YANGQuen-hui,SUNZhi-lei

6.三门湾沉积记录中长链烯酮不饱和指数-海表温度和浮游动物群落对厄尔尼诺/拉尼娜的响应张海生,宁修仁,乐凤凤,胡锡钢,刘镇盛,卢冰,ZHANGHai-sheng,NINGXiu-ren,LEFeng-feng,HUXi-gang,LIUZhen-sheng,LUBing

7.东海、黄海近代沉积物中生物硅含量的分布及其反演潜力杨茜,孙耀,王迪迪,邢磊,孙晓霞,唐启升,YANGQian,SUNYao,WANGDi-di,XingLei,SUNXiao-xia,TANGQi-sheng

8.麦哲伦海山链漂移史及可能的来源赵俐红,金翔龙,高金耀,李家彪,初凤友,ZHAOLi-hong,JINXiang-long,GAOJin-yao,LIJia-biao,CHUFeng-you

9.多元统计及物源分析支持的北部湾东部海域沉积物输运趋势徐志伟,汪亚平,李炎,马菲,张凡,叶长江,XUZhi-wei,WANGYa-ping,LIYan,MAFei,ZHANGFan,YEChang-jiang

10.基于Mann-Kendall方法的胶东半岛海岸带归一化植被指数趋势分析刘亚龙,王庆,毕景芝,张明明,邢前国,施平,LIUYa-long,WANGQing,BIJing-zhi,ZHANGMing-ming,XINGQian-guo,SHIPing

11.原位测量技术在黄海沉积声学调查中的应用阚光明,刘保华,韩国忠,李官保,赵月霞,KANGuang-ming,LIUBao-hua,HANGuo-zhong,LIGuan-bao,ZHAOYue-xia

12.江苏近岸海域鮸时空分布特征研究仲霞铭,汤建华,张虎,钟非,钟俊生,吴磊,高银生,ZHONGXia-ming,TANGJian-hua,ZHANGHu,ZHONGFei,ZHONGJun-sheng,WULei,GAOYin-sheng

13.Aroclor1254对大弹涂鱼精巢线粒体氧化应激的影响何闪英,陈昆柏,王晓宇,HEShan-Ying,CHENKun-bai,WANGXiao-yu

14.野生黄唇鱼Bahabaflavolabiata肌肉和鳔营养成分的分析与评价区又君,廖锐,李加儿,勾效伟,OUYou-jun,LIAORui,LIJia-er,GOUXiao-wei

15.大珠母贝外套膜基因PMMG1的克隆、表达及其特征分析王玉梅,夏建红,黄桂菊,喻达辉,WANGYu-mei,XIAJian-hong,HUANGGui-ju,YUDa-hui

16.虾夷扇贝毒素yessotoxins(YTXs),中国沿海贝类中首次发现的一组贝类生物毒素高春蕾,刘仁沿,梁玉波,王宗灵,刘永健,庞敏,张芳,潘宁,许道艳,邵魁双,GAOChun-lei,LIURen-yan,LIANGYu-bo,WANGZong-ling,LIUYong-jian,PANGMin,ZHANGFang,PANNing,XUDao-yan,SHAOKui-shuang

17.重点海水浴场主要肠道病毒的调查明红霞,樊景凤,关道明,梁玉波,MINGHong-xia,FANJing-feng,GUANDao-ming,LIANGYu-bo

18.盐度降低对长心卡帕藻原初光化学反应的影响黄园,刘建国,庞通,李俊,林伟,HUANGYuan,LIUJian-guo,PANGTong,LIJun,LINWei

19.基于数字高程模型定量分析长江口深水航道工程治理效果王丽华,恽才兴,WANGLi-hua,YUNCai-xing

20.海冰爬坡和堆积行为的试验研究孔祥鹏,董吉武,李志军,李广伟,张丽敏,张勇,KONGXiang-peng,DONGJi-wu,LIZhi-jun,LIGuang-wei,ZHANGLi-min,ZHANGYong

21.海底地下水和海水混合营养盐变化的模拟实验研究张锋,翁焕新,陈力琦,季仲强,张志奇,ZHANGFeng,WENGHuan-xin,CHENLi-qi,JIZhong-qiang,ZHANGZhi-qi

1.LICOM模拟的南海贯穿流及其对南海上层热含量的影响王伟文,俞永强,李超,周文,刘钦燕,王东晓,WANGWei-wen,YUYong-qiang,LIChao,ZHOUWen,LIUQin-yan,WANGDong-xiao

2.内孤立波作用下Spar平台的运动响应宋志军,勾莹,滕斌,时忠民,屈衍,肖越,SONGZhi-jun,GOUYing,TENGBin,SHIZhong-min,QUYan,XIAOYue

3.胶州湾水交换及湾口潮余流特征的数值研究吕新刚,赵昌,夏长水,乔方利,L(U)Xin-gang,ZHAOChang,XIAChang-shui,QIAOFang-li

4.无结构网格二维河口海岸水动力数值模式的建立及其应用陈昞睿,朱建荣,吴辉,李路,王彪,CHENBing-rui,ZHUJian-rong,WUHui,LILu,WANGBiao

5.茂名地区海雾含水量的演变特征及其与大气水平能见度的关系黄辉军,黄健,毛伟康,廖菲,李晓娜,吕卫华,杨永泉,HUANGHui-jun,HUANGJian,MAOWei-kang,LIAOFei,LIXiao-na,L(U)Wei-hua,YANGYong-quan

6.海洋学报火山活动对于北大西洋涛动的激发作用曲维政,朱小洁,赵进平,杜凌,邓声贵,黄菲,QUWei-zheng,ZHUXiao-jie,ZHAOJin-ping,DULing,DENGSheng-gui,HUANGFei

7.胶州湾海水中溶解有色物质的光脱色对光致生成一氧化碳速率的影响任春艳,陆小兰,杨桂朋,田畕畾,王为磊,RENChun-yan,LUXiao-lan,YANGGui-peng,TIANJiang-lei,WANGWei-lei

8.用于深海极端环境下的pH电极制备方法改进潘依雯,叶瑛,韩沉花,PANYi-wen,YEYing,HANChen-hua

9.图解法和矩值法估计海岸带沉积物粒度参数的差异徐兴永,易亮,于洪军,李乃胜,石学法,XUXing-yong,YILiang,YUHong-jun,LINai-sheng,SHIXue-fa

10.全新世以来珠江三角洲快速沉积体的初步研究贾良文,何志刚,莫文渊,吴超羽,JIALiang-wen,HEZhi-gang,MOWen-yuan,WUChao-yu

11.南海东北部海底沉积物波的形态、粒度特征及物源、成因分析丁巍伟,李家彪,韩喜球,黎明碧,ERWINSuess,DINGWei-wei,LIJia-biao,HANXi-qiu,LIMing-bi,ERWINSuess

12.楚科奇海附近表层沉积物中类脂生物标志物的分布特征和意义白有成,陈建芳,李宏亮,邢磊,金海燕,赵美训,BAIYou-cheng,CHENJian-fang,LIHong-liang,XINGLei,JINHai-yan,ZHAOMei-xun

13.黄海西北近岸沉积物中细菌群落空间分布特征张健,赵阳国,李海艳,白洁,田伟君,ZHANGJian,ZHAOYang-guo,LIHai-yan,BAIJie,TIANWei-jun

14.山东半岛南部近岸海域富营养化状况的多元评价研究周斌,王悠,王进河,刘泳,唐学玺,ZHOUBin,WANGYou,WANGJin-he,LIUYong,TANGXue-xi

15.星斑川鲽形态特征及相关参数的观测王波,孙萍,方华华,姜美洁,徐宗军,刘振华,WANGBo,SUNPing,FANGHua-hua,JIANGMei-jie,XUZong-jun,LIUZhen-hua

16.基于小波变换法定义的波群参数刘思,柳淑学,俞聿修,李金宣,LIUSi,LIUShu-xue,YUYu-xiu,LIJin-xuan

17.偏异目标海域污染物域均浓度校正及年均浓度估算方法王长友,王修林,梁生康,苏荣国,唐洪杰,张传松,杨胜鹏,WANGChang-you,WANGXiu-lin,LIANGSheng-kang,SURong-guo,TANGHong-jie,ZHANGChuan-song,YANGSheng-peng

18.红树林植物桐花树内生真菌主要无孢类群的分子鉴定邓祖军,曹理想,陆勇军,周世宁,DENGZu-jun,CAOLi-xiang,LUYong-jun,ZHOUShi-ning

19.一株海洋微型硅藻的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张东,隋正红,王春燕,包振民,ZHANGDong,SUIZheng-hong,WANGChun-yan,BAOZhen-min

20.淤泥质光滩-盐沼过渡带波浪衰减的观测研究以长江口崇明东滩为例史本伟,杨世伦,罗向欣,徐晓君,SHIBen-wei,YANGShi-lun,LUOXiang-xin,XUXiao-jun

1.2006年冬季粤东沿岸下降流观测分析刘长建,夏华永,王东晓,LIUChang-jian,XIAHua-yong,WANGDong-xiao

2.中美两套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资料集的差异分析梁进,任福民,杨修群,LIANGJin,RENFu-min,YANGXiu-qun

3.太平洋SSTA同中国东部夏季极端降水事件变化关系的研究杨金虎,江志红,王鹏祥,杨启国,YANGJin-hu,JIANGZhi-hong,WANGPeng-xiang,YANGQi-guo

4.夏季珠江口溶解氧垂向输运数值模拟研究张恒,李适宇,ZHANGHeng,LIShi-yu

5.北黄海海水中挥发性卤代烃的分布和海-气通量研究杨斌,陆小兰,杨桂朋,任春艳,张亮,宋贵生,YANGBin,LUXiao-lan,YANGGui-peng,RENChun-yan,ZHANGLiang,SONGGui-sheng

6.南海表层沉积物中铂族元素的地球化学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朱赖民,尚婷,高志友,李犇,许江,ZHULai-min,SHANGTing,GAOZhi-you,LIBen,XUJiang

7.稀土元素作为示踪标记在海洋沉积动力学中应用前景的初步探讨周晓静,蒋富清,李安春,孟庆勇,ZHOUXiao-jing,JIANGFu-qing,LIAn-chun,MENGQing-yong

8.胶州湾铅-210比活度的分布模式及百年尺度的沉积速率刘运令,汪亚平,高建华,贾建军,夏小明,LIUYun-ling,WANGYa-ping,GAOJian-hua,JIAJian-jun,XIAXiao-ming

9.48ka以来日本海Ulleung海盆南部的海洋沉积环境演化刘焱光,石学法,SUKBong-Chool,李朝新,王昆山,李小艳,LIUYan-guang,SHIXue-fa,SUKBong-Chool,LIChao-xin,WANGKun-shan,LIXiao-yan

10.闽浙沿岸沉积物的工程地质特性及其成因简析徐元芹,李萍,李培英,刘乐军,曹成效,冯秀丽,XUYuan-qin,LIPing,LIPei-ying,LIULe-jun,CAOCheng-xiao,FENGXiu-li

11.潮间带盐沼植物黏附悬浮颗粒物的差异性研究李华,杨世伦,LIHua,YANGShi-lun

12.黄海冷水团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粒级结构的季节变化傅明珠,孙萍,王宗灵,李艳,李瑞香,FUMing-zhu,SUNPing,WANGZong-ling,LIYan,LIRui-xiang

13.中国沿海六个地理群体短蛸的遗传变异研究吕振明,李焕,吴常文,樊甄姣,张建设,L(U)Zhen-ming,LIHuan,WUChang-wen,FANZhen-jiao,ZHANGJian-she

14.笛鲷鱼类的线粒体DNA控制区结构及其系统发育分析谭围,郭昱嵩,王中铎,刘楚吾,刘丽,TANWei,GUOYu-song,WANGZhong-duo,LIUChu-wu,LIULi

15.基于结构特征的SAR船只类型识别能力分析张晰,张杰,纪永刚,孟俊敏,ZHANGXi,ZHANGJie,JIYong-gang,MENGJun-min

16.中国"数字海洋"原型系统构建和运行的基础研究张新,刘健,石绥祥,董文,池天河,ZHANGXin,LIUJian,SHISui-xiang,DONGWen,CHITian-he

17.锦州9-3油田海域环境现状及其评价卢芳,高振会,贾永刚,杨东方,LUFang,GAOZhen-hui,JIAYong-gang,YANGDong-fang

18.杭州湾浮游动物群落与水团的相关性研究黄备,吴健平,唐静亮,胡颢琰,王婕妤,HUANGBei,WUJian-ping,TANGJing-liang,HUHao-yan,WangJie-yu

1.卫星高度计波高数据同化对西北太平洋海浪数值预报的影响评估,余宙文,WANGYi,YUZhou-wen

2.基于CCSM3气候模式的同化模拟试验凌铁军,王彰贵,王斌,陈幸荣,LINGTie-jun,WANGZhang-gui,WANGBing,CHENXing-rong

3.环日本岛沿岸海平面长期变化特征与机制的研究海洋学报朱学明,丁广佳,鲍献文,张婕,ZHUXue-ming,DINGGuang-jia,BAOXian-wen,ZHANGJie

4.2005年春初浙江近海的低温特征及其对大规模东海原甲藻赤潮发生的影响弟,陆斗定,王云峰,苏纪兰,ZHUDe-di,LUDou-ding,WANGYun-feng,SUJi-lan

5.西江磨刀门水道枯季咸淡水混合特征和二氧化碳分压分布焦树林,高全洲,刘昆,JIAOShu-lin,GAOQuan-zhou,LIUKun

6.海洋多维数据仓库构建研究季民,靳奉祥,李婷,赵相伟,JIMin,JINFeng-xiang,LITing,ZHAOXiang-wei

7.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董爱国,翟世奎,ZABELMatthias,于增慧,DONGAi-guo,ZHAIShi-kui,ZABELMatthias,YUZeng-hui

8.南沙群岛海区NS97-13柱样沉积物磁化率各向异性研究汤贤赞,陈木宏,刘建国,张兰兰,,TANGXian-zan,CHENMu-hong,LIUJian-guo,ZHANGLan-lan,CHENZhong

9.台风作用下的港湾型潮滩沉积过程以2008年"凤凰"台风对福建省罗源湾的影响为例王爱军,叶翔,陈坚,WANGAi-jun,YEXiang,CHENJian

10.台湾海峡南部夏季的颗粒有机碳叶翔,李炎,黄邦钦,陈坚,YEXiang,LIYan,HUANGBang-qin,CHENJian

11.南黄海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粒级结构与碳流途径分析傅明珠,王宗灵,孙萍,李艳,李瑞香,FUMing-zhu,WANGZong-ling,SUNPing,LIYan,LIRui-xiang

12.光合膜膜脂在八种海洋硅藻中的分布研究陈德莹,徐继林,严小军,周成旭,CHENDe-ying,XUJi-lin,YANXiao-jun,ZHOUCheng-xu

13.三个牙鲆育种群体亲本效应及遗传参数估计田永胜,徐田军,陈松林,邓寒,王磊,季相山,丁浩,武鹏飞,TIANYong-sheng,XUTian-jun,CHENSong-lin,DENGHan,WANGLei,JIXiang-shan,DINGHao,WUPeng-fei

14.企鹅珍珠贝耗氧率和排氨率的研究栗志民,刘志刚,谢丽,梁家群,LIZhi-min,LIUZhi-gang,XIELi,LIANGJia-qun

15.不同倍性大黄鱼核仁数目银染观察翁朝红,王志勇,蔡明夷,谢芳靖,陈希,李益云,WENGZhao-hong,WANGZhi-yong,CAIMing-yi,XIEFan-g-jin,CHENXi,LIYi-yun

16.斗嫁蜮发生及雄性性腺组织学研究王梅芳,曹新云,于菲菲,余祥勇,WANGMei-fang,CAOXin-yun,YUFei-fei,YUXiang-yong

17.双矩形浮子波能装置辐射问题的解析王文胜,游亚戈,盛松伟,吴必军,WANGWen-sheng,YOUYa-ge,SHENGSong-wei,WUBi-jun

18.中国近海表层沉积物中氨基酸组成特征及生物地球化学意义王丽玲,胡建芳,唐建辉,WANGLi-ling,HUJian-fang,TANGJian-hui

19.环介导恒温扩增技术快速检测米氏凯伦藻方法的建立张凤英,徐兆礼,马凌波,郑俊斌,缪宇平,陆亚男,ZHANGFeng-ying,XUZhao-li,MALing-bo,ZHENGJun-bin,MIAOYu-ping,LUYa-nan

1.1999年与2006年间夏季长江冲淡水变化动力因素的初步分析周锋,宣基亮,倪晓波,黄大吉,ZHOUFeng,XUANJi-liang,NIXiao-bo,HUANGDa-ji

2.由模拟波面分析双峰谱型海浪的统计特征潘玉萍,葛苏放,沙文钰,申双和,PANYu-ping,GESu-fang,SHAWen-yu,SHENShuang-he

3.河口物质和水体长期输运分离的理论分析和观测验证Ⅱ.长江口悬沙、盐度和水体长期输运分离的观测验证张文静,朱首贤,丁平兴,沙文钰,ZHANGWen-jing,ZHUShou-xian,DINGPing-xing,SHAWen-yu

4.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闪电特征及其与强度关系的初步分析雷小途,张义军,马明,LEIXiao-tu,ZHANGYi-jun,MAMing

5.一次冬季平流辐射雾过程的观测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曹祥村,邵利民,易海祁,杨继鉝,CAOXiang-cun,SHAOLi-min,YIHai-qi,YANGJi-li

6.多源卫星高度计有效波高数据融合方法研究陈小燕,杨劲松,黄韦艮,王隽,王贺,张荣,CHENXiao-yan,YANGJing-song,HUANGWei-gen,WANGJuan,WANGHe,ZHANGRong

7.卫星遥感中国海域人为和沙尘气溶胶时空分布的研究邓学良,潘德炉,何冬燕,毛志华,陈正华,DENGXue-liang,PANDe-lu,HEDong-yan,MAOZhi-hua,CHENZheng-hua

8.南黄海冷水域西部溶解氧垂直分布最大值现象的成因分析韦钦胜,葛人峰,王保栋,臧家业,WEIQin-sheng,GERen-feng,WANGBao-dong,ZANGJia-ye

9.西太平洋"暖池"深海沉积物中异化型亚硫酸盐还原酶基因多样性分析杨宁,赵晶,王玉桥,曾润颖,YANGNing,ZHAOJing,WANGYu-qiao,ZENGRun-ying

10.与海洋地磁日变改正有关的长期变化和磁扰的处理高金耀,刘强,翟国君,吴学文,吴招才,张涛,罗孝文,GAOJin-yao,LIUQian,ZHAIGuo-jun,WUXue-wen,WUZhao-cai,ZHANGTao,LUOXiao-wen

11.晚中新世南海珍贝-黄岩海山岩浆活动及其演化:岩石地球化学和年代学证据王叶剑,韩喜球,罗照华,邱中炎,丁巍伟,李家彪,高水土,陈荣华,WANGYe-jian,HANXi-qiu,LUOZhao-hua,QIUZhong-yan,DINGWei-wei,LIJia-biao,GAOShui-tu,CHENRong-hua

12.长江口南汇嘴潮滩短期冲淤演变及其动力机制研究赵建春,李九发,李占海,戴志军,赵军凯,ZHZOJian-chun,LIJiu-fa,LIZhan-hai,DAIZhi-jun,ZHAOJun-kai

13.黄河口粉质土沉积物侵蚀性动态变化试验研究单红仙,郑杰文,贾永刚,张民生,刘晓磊,SHANHong-xian,ZHENGJie-wen,JIAYong-gang,ZHANGMin-sheng,LIUXiao-lei

14.海洋学报连云港近岸海域沉积物粒度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分析张存勇,冯秀丽,ZHANGCun-yong,FENGXiu-li

15.石鲽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徐建鹏,张全启,王志刚,齐洁,王旭波,XUJian-peng,ZHANGQuan-qi,WANGZhi-gang,QIJie,WANGXu-bo

16.胶州湾近岸污染与半知菌群体关系的研究时全义,白树猛,田黎,崔志松,郑立,史振平,SHIQuan-yi,BAIShu-meng,TIANLi,CUIZhi-song,ZHENGLi,SHIZhen-ping

17.两种造礁石珊瑚共生藻分子系统分类及其对水温升高的响应研究董志军,黄晖,黄良民,李元超,时翔,DONGZhi-jun,HUANGHui,HUANGLiang-min,LIYuan-chao,SHIXiang

18.崎岖列岛附近海域浮游植物与水环境状况研究朱根海,施青松,张健,许卫忆,弟,陈全震,ZHUGen-hai,SHIQing-song,ZHANGJian,XUWei-yi,ZHUDe-di,CHENQuan-zhen

  • 下一篇:临床医学和护理的区别(6篇)
    上一篇:保护眼睛的必要性(6篇)
    相关文章
    1. 初中班主任工作总结范文(3篇)

      初中班主任工作总结范文篇1在这担任初一50班班主任的这几个月里,我班校领导的统一组织下,在任课教师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学习、生活等方面都很顺利。现将这段..

      daniel 0 2025-07-18 19:36:00

    2. 护士节活动总结范文

      有这样一个群体,她们用无微不至的护理换来了患者的康复,她们的工作平凡、枯燥、劳累,却无比神圣——她们被称为;白衣天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护士节活动总结..

      daniel 0 2025-05-05 18:48:29

    3. 支教实习工作总结优选范文

      听课学习、参与教研活动、看自习、批改作业等,真正感受如何作为一名一线教师。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支教实习工作总结优选范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支教实习工作总结..

      daniel 2 2025-05-04 22:34:58

    4. 幼儿园食品安全工作总结范文大全

      食品是维系生命健康持续的首需物资,食品安全是幼儿园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七彩阳光幼儿园为了让孩子和家长朋友们更加了解和重视食品安全,在本周食品安全主题活动中,各教研组根据..

      daniel 1 2025-05-04 22:31:56

    5. 小学英语老师工作总结优选范文

      英语老师坚持良好的阅读习惯,读有所思,思有所得,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书香世界吧!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英语老师工作总结优选范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小学英语老师..

      daniel 3 2025-05-04 22:17:26

    6. 医护人员医德医风工作总结优选范文

      为深入贯彻落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加强行业作风整治,改善患者就医感受,提高患者满意度。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医护人员医德医风工作总结优选..

      daniel 1 2025-05-04 22:16:06

    7. 数学教师考核工作总结优选范文

      为了及时了解新教师课堂的真实状态,帮助新教师更好的规范教学,尽快提高教学水平和技能。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教师考核工作总结优选范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数学..

      daniel 1 2025-05-04 22:16:01

    8. 小学科学教学工作总结优选范文

      以落实学共体理念、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为抓手,以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理论为依据,深入推进深度学习的高效课堂建设。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daniel 0 2025-05-04 22:14:29

    9. 大学生贫困生补助标准(6篇)

      大学生贫困生补助标准篇1“1份关爱”:疾病是导致群众贫困的一个主要原因。据调查,南丰县因病致贫的贫困户有5950人,几乎达到建档立卡

      栏目名称:办公范文 0 2025-10-01

    10.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6篇)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篇1一、农村文化发展基本情况农村文化建设包括农村文明建设、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

      栏目名称:办公范文 0 2025-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