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系统理论范例(12篇)

daniel 0 2024-01-05

现代系统理论范文1篇1

【摘要】论述中药现代化的三个阶段和目标,提出应注重单味药的基础研究,建立单味药化学成分库,采用生物计算机的算法概念以及生物信息学理论进行复方拟合,辅之以二重复杂体系中的相关性研究方法,探讨方剂的内在必然联系。中药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系统和艰巨的系统工程,建议全社会应整合研发资源,多学科联合、集体攻关,才能重点突破,循序渐进,不断提升中药研究水平。

【关键词】中药现代化发展阶段生物计算机生物信息学中药开发思路

中药现代化是现代中药研究和发展的唯一出路,中药方剂现代化则是中药现代化的标志。笔者根据中医药发展历程和现有研究成果,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生物计算机技术、化学生物学等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应用情况,论述了中药现代化的3个进程、目标、内容及中药研究的思路,与同道商榷。

1中药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中药现代化经历了碰撞、融合和创立3个历史进程。一百多年前,西方人用分析解剖寻找物质本原的思维方式,从天然物质中提取、分离、研究化学单体物质,并从中筛选出生理活性强,毒性小的化学药,从而奠定了近代医药学(西医药学)的物质基础及理论体系。西医药学从结构与疗效之间的关系说明药理作用,通过药物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说明药物作用和代谢的量效和时效关系。西医药学不仅物质基础清楚而且作用靶位和机理也十分明晰。中医药学始于远古的神农尝百草,经过几千年反复总结、概括,在几百年前就归纳、演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随着现代西医药学在我国的出现及发展,就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两种理论体系、两种思维方式、现代与古代的矛盾与碰撞。这种矛盾相互对立而又统一。这就是中药现代化的第一个历史进程——中、西医药的碰撞期。经过中、西碰撞“切磋”,中西医药学理论体系、逻辑思维方式、各自优势的互补性被认识而逐渐互相渗透、学习、吸收、消化。比如,传统中药中用温热寒凉升降沉浮来说明其基本作用。现代研究认为[1],温热升浮者兴奋,寒凉沉降者抑制,这与西医药学中的药物基本作用高度一致。但是,中西医药两者的对立也是十分突出的。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就提出过“废止旧医案”。如果中医药理论,不能与时俱进,不适应现代思维方式,“废医存药”或“废理论存经验”的声音还会再响[2]。中西医药学都是关于疾病发生、消长、治疗和预防的科学。研究对象和内容高度一致。因此,两种科学体系指导下的最终行为结果是殊途同归。近年来,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思想来研究中医药理论已取得可喜的成果。如通过单味中药降气作用的研究发现[3],其有效组分能促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形成,提高了肺脏由表而内的肃降功能——载氧能力(降气)。肺腑宣发功能的现代解释就是由内而外地排出co2、水分及能量。通过深入有效的药理研究,对揭示中医药的现代科学内涵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反过来,中医药的作用机理揭示对提高西医药的系统治疗思维也有积极作用。如从麻杏仁石甘汤作用机理的揭示:抗“应激”——皮质激素样作用,肾上腺能的缩血管作用,卟啉类提高血氧结合率,加钙提高各种生理活性功能等等。

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技部等8部委制定的《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我国第一部中药现代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标志,中药现代化的进程进入中医药与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西医药学的有机融合期。这就是中药现代化的第二个进程,即包括西医药学在内的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基因时代科学技术结合传统中医药理论的两个基本清楚(物质基础、作用机理)的消化、融合、创新研究期,这是一个关键时期。通过比较研究当代西医学的方法和机理,结合中医药理论,用先进的工业化的剂型取代传统的个体式的中药汤剂给药形式,中药制剂在有效组分投料时的定量控制(诸如hplc定量、指纹图谱近似度的分析等),也可初步实现两个基本清楚的现代中药,是融合期的近期目标。用全息论、系统论的观点,借助生物计算机技术、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的方法,拆分出有效组分及相互作用机理,用现代科学技术说明传统医药学理论的物质基础、作用机理,从模板到规模化,以及思路、方法与目标之间的不断调整、修正,使中药真正进入国际主流市场,是融合期的长期任务。

第三个进程则为现代中医药学的建立、发展期。通过融合期的不断积累、不断创新,形成了在二重复杂系统论基础上的现代中医药学雏形。现代中医药学是以生物计算机技术为核心,以三维矛盾体系为骨架的科学。是一门以易经学理论为指导,进行数、象、理、占、修的全面健康的科学。数象理占是易学的基本内容,修是基于占而集养生、预防和治疗为一体的健康行为。这种涵盖社会学、心理学的医学,可医治因躁狂和抑郁为特征的、西方(近代)医学无力医治的社会性精神病、恐怖性精神障碍等社会疾患,开创人类健康科学的新纪元。

2中药现代化的研究成果为传统中医药理论赋予了新的科学内涵

通过用现代的价值观比较中西医药学的理论体系、客观性及可重复性来判别其科学性,这种判别在中国传统医学上也发生过激烈的争论[4]。

2.1在理论体系方面,西医药学主要以对立统一的理论体系,这种理论体系是建立在单一矛盾或主要支配地位的矛盾关系学说上的,通过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来判断疾病与治疗的发展趋势;而中医药学则以对立统一基础上的阴阳五行学说或者说以三维矛盾关系来判断疾病与治疗的发展趋势。作为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是一种多重矛盾复杂系统的矛盾运动规律,这一点可随着群子统计力学在此方面的深入研究而获得映证[5]。没有中医药理论的现代化,并非中药现代化[6]。

2.2在逻辑思维方式方面,西医药学(严格讲是近代医学)主要以分析、解剖的外延思维方式,直观易懂;中医药学主要是以归纳、总结的内含方式。这种内含型的逻辑思维方式难懂,不易理解。这是对复杂体系研究的最直接的方法,通过统计分析,找到主要因素、必然联系,再建立明确的函数依存关系。随着中药现代化的推进,两种逻辑思维方式会逐渐互补、融合、统一。

2.3臟象概念及关系的不同,这是中医药现代化最为困难的课题,西方医学臟象体系是建立在完整的解剖和细胞学说等科学体系比较成熟的时期,而中医药学臟象学说则建立在解剖关系还不成熟的时代。比如,中医的肾,包括了西医中的肾脏、生殖系、免疫、泌尿、内分泌等;中医脾包括了西医中的脾和胰等。

2.4中、西医药学研究对象的数学模型是不同的。西医药学的研究对象是确定性数量关系,如同几何中的特殊图形,而在中医药学中研究对象是不确定性数量关系,如同几何中的一般图形。解一般图形要比解特殊图形难得多。要求得一般图形的真解,就要去求一般图形的区间积分,就要知道其封闭函数。也就是说,中药研究要走生物信息学的系统研究之路,综合运用生物计算机、生物信息学、化学生物学等基因时代的新兴学科理论成为中药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由不确定到确定,从偶然到必然,从特殊到一般,这是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中医药科学的发展也不例外。

3中药现代化的目标、内容与方法

中药现代化的目标是研究作用物质清楚、目标明确和机理清楚的新中药复方制剂;研究中药复方的组方规律、理论,并把传统理论赋予现代科学内涵,奠定中药学理论与方法学基础,建立现代中医药学,研发出能进入国际主流市场的现代中药[7-10],确立中医药的国际地位。

方剂是一个复杂体系,人体也是一个复杂体系,面对这么一个双重复杂的体系,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基本研究思路是:从不确定性的数学模型到确定性的数学模型(横向),从简单到复杂直到精确螺旋上升(纵向)。通常采用拆分或相关性统计法,或用组分配伍法等方法研究从不确定性到确定性的研究对象。对复杂体系的研究,最致命的缺陷是“以偏概全”,关键是如何“统览全局、抓住主要矛盾,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随着生物信息学和化学生物学的发展,中药复方研究中的这个问题被迎刃而解,不仅能从中药复方研究的组分“信息海洋”中解放出来,而且还能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的层次发现亚细胞器水平的生物大分子有效组分,并且不会遗漏微量组分。未来基于计算机模糊识别分析、组装技术的研究手段,可以智能管理、分析单味药中新发现组分或炮制、配伍、制备或体内过程中的新生组分,使中药复方研究质量的螺旋式提高成为可能。

中药复方研究[11-18]通常以经临床验证疗效确切的经典验方及传统工艺为起点,用传统途径给药(汤、丸、散等),应用现代研究方法和手段,进行全方位的临床观察(所有生命特征及病理变化),特别要观察该药的直接作用、调节作用、全身作用和局部作用;对免疫、激素水平、血流变及血气分析、微循环等因素进行先进、可靠的临床检验。应用已有研究成果,对有效组分进行基本的判断,制订全面而详细的有效组分的提取方案和药理作用研究的动物模型,进行药理研究;建立具有智能模糊识别、管理、分析和数据挖掘功能的单味药化学成分库,对经过系统折分的药理分析(用均匀或正交法设计的实验)而筛选出的有效组分建立方剂有效组分(簇或部位),再应用组分配伍的方法进行疗效复原研究。积极创造条件开展中药有效组分指针性成分的药动学、药代学研究、以及血清和尿中有效组分及代谢产物的研究(并反推有效组成),用放射示踪或其他手段进行作用靶位和机理的研究[19-21]。

为了评价多种药物对疾病不同环节的综合作用,王智民[22]等人提出了用“水闸门”评价法,认为对中药复方的药效观察指标应坚持整体性和独特性作用的统一,如抑菌、抗炎、抗氧化作用等对循环系统、内分泌、神经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系统、免疫系统等的影响、对平滑肌等的广泛而全面的直接或调节作用等。两种医学体系——中医和西医、一个研究对象——患病的人体,应该有相同的诊疗判断标准[23],故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世界公认的、客观的临床疗效及实验药理评价体系具有划时代意义。

4整合有效资源,不断提高中药研究水平

4.1从生物信息学的技术高度和方法来研究并建立单味药(单方)化学成分库和复方有效组分库,组织跨学科队伍联合攻关,提高中药研发的起点和质量[24]。

借助计算机、数学、物理、化学等多种技术研究中药的设想,是一条既快又省的科研思路,可避免不必要的低水平重复,从而提高中药复方的研究水平。目前关键在于有关学科之间的协作,并加速培养一批在数学、物理、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中医药学以及分子生物学方面均有造诣的跨学科人才,组建一支队伍进行联合攻关[25]。对中药复方的研究,既要善于将传统中医理论与当代最新科技手段结合,又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才能找到新的突破口。

近年来,组分配合理论是研究的一个热点。笔者认为,在研究中要避免“丢西瓜捡芝麻”。例如,众所周知,麻黄的主要有效成分是麻黄碱,如果忽略了另外一种成分——麻黄卟啉铜钠,就会误导对麻黄中真正的有效成分的判断。因为金属卟啉,尤其是血红素中的卟啉fe(ⅱ),是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的一种载氧体,这种载氧体是比麻黄碱扩张血管更有意义的生理活性物质[25,26]。由于对单味药材及方剂的认识是渐进性的,决定了中药研究的渐进性,因此,建立开放式的、累积性的智能成分数据库是非常有必要的。

4.2循序渐进、不断提高是中药研发的科学思路

由于中药复方的复杂性,加上中医证的模型研究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上述方法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中药复方,必须开发一种适用的模式,膜分离、大孔吸附树脂、逆流萃取技术、超滤、超临界萃取等新技术的应用,较大程度上减少了服用量,且能分阶段做到组分基本清楚,机理基本明白。现阶段重点目标是工艺可行、质量可控,临床安全、疗效稳定、可靠;研究思路是利用中医几千年实践的基础,用公认、客观、合理的临床指标,用dme和循证医学的方法设计临床“筛选”方案,从临床出发,从生物效应找“活性”物质,从活性再研究合适的“精制”工艺。在当前科学技术条件下,适度控制中药新药的研发,重点放在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确凿证据方面,尤其是疗效方面要从国际层面达成共识,逐步达到2个基本清楚,具有里程碑的意义[27-29]。

5结论

紧紧抓住中药现代化的历史机遇和挑战,集中力量对“经过临床验证筛选”的经典方进行系统(筛选)研究,从单味药的全成分研究(全部生物活性物质信息),到中药复方为核心的整体有效成组学与生物效应间的相关性及相互作用研究,通过系统、科学的拆分分析,研究方剂中的主要活性组分、作用机理和相互配伍的机理,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些模板、智能化数据库及中药信息技术处理平台,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调整和修订,以提高中药研究的质量和效率。

组织数学、物理、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中医药学以及生物学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现代医药学方面专家组成《中药现代化示范工程》集成项目攻关组,制订相应的质量保证体系的系列指导原则,如《单味及复方有效成分(簇)库、有效组分化学及生物效应相互作用的中药现代化研究指导原则》、《工艺学的中药现代化研究指导原则》、《单味药及复方药理的中药现代化研究指导原则》、《药材及复方中药质量控制的中药现代化研究指导原则》;合理配置资源及成果的所有权、共享权等措施,建立复方中药的产业化示范基地,充分利用人力、财力等研发资源保证工程质量和效率,由临床有效、质量稳定深入到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直至终极目标,不断进行“优效性”评估,分步实施,加速实现中药现代化。

本文承蒙林华庆教授热忱指导、斧正,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现代系统理论范文篇2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理论主题;思想路向

[中图分类号]B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007(2012)01-0039-04

[收稿日期]2011-11-10

[作者简介]1.车红兰,女,朝鲜族,延边大学社会科学部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意识形态。(延吉133002)2.庞立生,男,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哲学。(长春130024)

16世纪以来,现代性一直是社会理论的关键性主题。对现代社会的描述、解释与批判性反思,构成了当代哲学与社会理论的思想内核。在当代,中国社会已经處于现代化的进程之中,并已能动地展开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性探索。那么,在此情景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通过自己的理论创造来反映和表征、引导与塑造中国现代性的发展,就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所面临的重大使命。

一、中国特色的现代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主题

当代中国,正處于自觉地现代性建构的过程之中。无论从现代性的历史进程及其在当代的发展趋势来看,还是从当代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内外部环境及主体意识来看,建构中国特色的现代性,都是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必然选择。中国特色的现代性建构,不仅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思想基础,也内在地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众所周知,中国现代性的诉求是在西方现代化的外部环境下展开的,因此,西方现代性不可避免地会成为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借鉴。在自身现代性发展的进程中,中国会尽可能地消化、吸收和利用西方现代化的思想理论与实际经验。但是,中国现代性的建构,又与西方现代性有本质的区别,中国不可能完全照搬、照抄西方现代性的模式。事实上,西方现代性存在着鲜明的西方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并且具有支配性和扩张性的本质。事实证明,中国一味照搬、照抄西方模式而忽略自身国情的发展模式是不会有出路的。因此,中国现代性的建构需要有自身的特色,即需要建构不同于西方的中国特色的现代性,这就要求,在中国现代性建构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我们的生存處境,而且要考虑自身的文化传统,并使之进行现代性的转换。中国文化一向具有独立性与自主性的精神传统,中国现代性的建构也需要一以贯之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从当今世界现代性建构的实践经验来看,现代性的成长既需要植根于传统之上又需要对传统进行再创造。中国现代性的建构,无论就历史處境、思想遗产与文明成就,还是就现实国情与世界发展大势而言,都必须与西方现代性具有本质上的差别。西方的现代性是在西方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展开的,其思想基础、理论构造、制度设计、实践运行都不可避免地打上了西方理性主义的印迹。西方现代性自启蒙时代伊始,就一直秉持着二元对立的工具理性的思维方式与控制论的价值态度,在二元对立中追求普遍的绝对的统一性,以自我中心主义的方式与态度来谋求对他者的控制以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决定了西方现代性在本质上具有支配性,其发展进程也必然是扩张性和冲突性的,是“人和社会与自然的对立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使之体现在人的行动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现代性。在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主题以及和合的文化传统的背景下,中国现代性的建构不可能像西方那样遵循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也不能以扩张与冲突来展开自身的进程。因此,中国现代性,必须是立足于自身传统、现实国情以及时代趋势的中国特色的现代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关于人的解放和发展的理论学说,内含着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与反思。超越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性模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批判西方现代性的基础上自觉敞开的思想道路。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中国新型现代性的建构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马克思看来,现代性虽然从资本主义开始,但是却并不局限于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性。马克思要求把现代性与资本主义区分开来。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性是一种具有西方中心主义倾向并在对立和扩张中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现代性。不可否认,西方现代性在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发达的西方现代文明,但在其发展中其扩张性和冲突性的本质也日益暴露,其片面性的弊端和缺陷日益明显。从发展趋势上看,现代性的发展不可避免地要超越和扬弃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性。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出发对资本主义现代性进行的总体性批判,不仅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所蕴含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尖锐矛盾,也深刻地揭示出资本主义时代所陷入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尖锐矛盾。这充分表明,资本主义所实现的现代性并不是现代性的最终完成。在马克思的辩证法看来,异化和异化的扬弃走的是同一条道路。即“资本主义虽然促进了现代性的历史形成,但是现代性的发展却势必要超越和扬弃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发展困境与危机中,超越和扬弃资本主义的现代性成为现代性发展的必然趋势,马克思主义哲学由此敞开了一种超越资本主义旧式现代性的新型现代性的可能性。由此可见,当代中国特色现代性的建构,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身的深刻理论背景与思想基础。

中国特色的新型现代性的建构,不仅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理论基础,而且也内在地要求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而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正像马克思所表达的,“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也需要结合所属时代的总体状况与发展趋势,不断探寻和创造自己的合理形态。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不是抽象的和无根的,它需要和一定国家、社会的文化传统、基本国情与发展现实相结合。中国革命与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表明: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才能真正解决中国人自己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社会已经走上了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成为改革开放时代的主旋律,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已经确立起“用自己的方式解决自己的问题”的自我主体意识。当代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现代性的建构过程。中国特色的现代性建构,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也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思想主题。只有与时俱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才能坚持不懈地推动和引领思想解放,为中国特色的现代性建构提供适合自己发展道路的思想支持、理念支撑和价值选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以中国特色的现代性建构作为自己的思想主题,以此展开自己的理论探索与思想创造。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对话与融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内在地要求超越西方文化以及资本主义的现代性,而且内在地要求实现中国文化传统的现代性转化。因此,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就必须面向中国的社会思想文化传统。这就要求,既要进一步激活、恢复与提升中国文化传统的理论活力与思想性能,也需要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文化传统之间的对话与融通,以此推动中国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实现了对西方哲学及文化传统的革命性变革,也表现为对西方现代性社会的批判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革命,既是对西方超验理性主义文化传统与有神论的超越,同时也终结了西方中心主义、普遍主义、绝对主义的现代性文化观念与历史观念,从而使精神生活与文化传统的民族性、差异性、多样性与丰富性获得根本上的承认与尊重。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西方文化传统的反叛与变革,在思想上使非西方的思想观念和民族性道路的独特价值得以敞开,也为克服中西哲学的局限性和发挥各自的特殊作用提供了广阔的思想空间,这使得中国文化传统的价值在现代性建构中具有了实现的可能性。

事实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传统相互促进、相互融通的过程。”从文化融合的视角来看,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之所以能够获得普遍的传播、被广泛接受并真正扎下根来,获得真正的发展,不仅具有社会历史和意识形态的根由,也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文化传统在文化精神、价值理念上所具有的契合性、互补性紧密相关。中国文化传统在道德信仰精神上是非宗教化的和入世的,它所倡导的天人合一的理念具有很大的包容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具有无神论精神并倡导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理念,在本质上是具有人类性、开放性、实践性。这表明,中国文化传统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思想理念上具有一定的契合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文化传统之间的相互融通、相互促进具有思想的可能性。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所提出的“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等价值理念,可以说既符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精神,也具有中国文化传统的思想底蕴,显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文化传统相互结合、相互融通、相互促进的思想创造力,也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因此,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需要以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为根基,努力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传统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思想文化路径,特别是要在代表人类先进文化方向的马克思主义的引导下,使民族文化传统得到激活并经过转化而使之获得现代性,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文化传统的有机结合。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意蕴的凝练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结晶与思想升华,也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特色现代性建构所取得的最为重大的理论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集中体现和凝结着中国特色现代性建构的实践经验,同时又是对其理论上的升华,其中所蕴含的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等一系列思想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思想成果。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需要立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刻体认与凝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系统整理与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所体现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与精神意境,从中概括与总结、提炼与引申出具有哲学意蕴的核心概念与基本原理,以此形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概念框架与思想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现代性建构的总体性、创新性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思想结晶,它集中体现和表征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与思想境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体现着中国特色现代性区别于西方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的现代性的理论表征,在思维方式上呈现出和谐辩证的特点,在价值理念上则集中体现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内蕴的思维方式与价值理念,不仅深刻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底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而且对当代中国社会生活与实践发展也具有鲜明的针对性与引导性的思想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表征的中国特色的现代性,不仅仅表现为区别于西方旧式现代性模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发展理念与实践智慧,而且也具有世界性的意义与价值。由此来看,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必须植根于中国特色现代性建构的实践经验和深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内容中去,深入把握与挖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内涵及其相应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

目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研究总体上还需要进一步深化。从现有成果来看,其研究视域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思想来源人手,把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看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等基本理论出发去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体现和包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也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具有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刻基础,同时它也体现和表征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由此,学者们试图从中凝练和概括出这一理论体系所体现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观点,并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思想见解与表述方式。

现代系统理论范文篇3

1.1园林工程与园林工程管理

园林工程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运用施工手段和管理手段,对现有的环境进行改造,为人们提供一个自然优美的憩息环境。园林工程不仅具有一定的建筑意义,还具有环境意义,对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具有推动作用。不同于一般的建筑工程,园林工程在规划设计上充满艺术性,在工程营造上有很高的技术性,在配套工艺上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在景观营造上具有明显的生态性。我国园林工程建设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历史长河中出现了很多十分著名的园林建筑,为我国现代园林工程建设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园林工程管理是根据园林建设的具体要求,对整个工程过程进行系统的控制和管理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工程。园林工程管理具有工程内容艺术性、材料种类多样性、施工技术复杂性、时间选择季节性以及营造手法公益性等特点,通过对园林工程进行管理,可以实现降低工程成本、控制施工进度、保证施工质量、提高项目安全性的目的。

1.2园林工程现代化管理的意义和现状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园林工程的要求逐渐提高,对园林建设中现代化的科技投入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园林工程作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其工程投入逐年增加,园林工程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这样的环境下,园林施工企业要想站稳脚步,必须发展一套现代化的园林工程施工管理系统,对整个园林施工过程进行有序的现代化管理,提高园林工程的质量。与国外相比,我国进行现代园林建设的时间还比较短,我国园林工程现代化的管理系统还存在很多方面的不足,完善和提高园林工程现代化管理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园林工程建设包含多个阶段,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即概念设计阶段、组织规划阶段、实施执行阶段以及收尾验收阶段,现代化管理系统要充分考虑到每一个阶段的实施,不仅要对工程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解决,还要协调好各施工过程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园林工程实施现代化管理,最终要实现施工进度快、工程质量高、施工成本低、外观美观等要求。

2园林工程现代化管理系统

2.1园林工程设计的现代化管理

设计是园林工程的第一步,也是园林建设的基础,园林工程设计的现代化管理具有以下几点要求。首先,安全是前提,园林设计必须要安全合理,设计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要保证构想的内容能够通过建设来实现,并且安全可靠;其次,设计风格要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园林是为人们服务的,与周围环境协调能给人带来舒适的感觉,使人们在其中得到放松;再次,要结合人们的需求进行设计,除了在设计中对山水、草木进行设计分布,还要加入一些现代化的项目,满足人们的现代化需求;此外,在预算范围之内进行设计,根据材料的造价给出合理的设计方案。园林设计可以通过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来完成,在进行正式的施工前,可以通过电脑对设计图进行预览,及时发现不足并改进。

2.2园林工程施工现场的现代化管理

园林施工现场管理比较复杂,做好施工现场的组织规划工作,是保证顺利施工的前提。施工现场管理主要包括施工的技术管理、组织管理、绿化养护管理等。首先,施工技术要先进,园林工程技术包括很多技术,如假山庭廊的建设需要土木工程技术提供支持;喷泉的建设与路面排水离不开给排水技术;照明需要照明技术;植物绿化需要种植技术等。可见,对园林工程建设技术进行现代化管理非常有必要,不仅要保证每个技术之间相互协调,还要使施工技术达到园林设计的要求。其次,施工现场的组织管理工作也十分重要,尤其是人员的安排方面,根据施工内容的不同,建立相应的管理系统和制度,对人员进行管理和规范,此外,施工现场组织管理还要对现场资源的供应和消耗、工具的使用和维修、空间的布置与时间的安排等方面进行协调和规划。此外,还要做好植物的绿化养护工作,选择合理的植物进行种植,并根据不同植物的需求进行养护。

2.3园林工程施工阶段的现代化管理

首先,在施工阶段,要协调好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以及甲方单位之间的关系,施工单位要与设计单位进行有效沟通,使工程实现设计的效果,监理单位要对施工单位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通过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监督来保证工程的质量,甲方单位要协调各单位的工作,对整个施工项目进行评价,保证施工质量达标。其次,要对施工进度进行管理,可以通过以四点来进行:一是制定施工计划,使工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严格按照计划来进行,从而达到控制进度的目的;二是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对于没有按时完成的任务,要深入分析找出原因,及时进行改进;三是将施工任务落实到个人,增强施工人员的责任意识,促使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四是根据工程的特点,合理分配人员、材料和设备,合理安排工序,以此来保证施工进度。最后,施工阶段还要对施工成本进行控制,施工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包含内容比较多,因此需要有计划的进行控制。成本控制贯穿整个施工的过程,通过在施工前对图纸进行会审,在制定施工方案时要考虑成本支出,在施工过程中控制材料的使用,最终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但是企业不能因为控制成本而忽略工程的质量。

3园林工程现代化管理的建议

目前,我国园林工程现代化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在此针对园林工程现代化管理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强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在园林工程中引入一些现代化的技术,满足人们的新要求;二是逐步健全园林工程的现代化管理体系,这个过程是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相关工作人员要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和改进相关的管理制度;三是要大胆创新,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建设别具一格的园林,为人们提供不同于以往的视觉体验。园林工程现代化管理是经济发展的需求,是人们生活的追求,完善园林工程现代化管理系统,是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事情。

4结语

现代系统理论范文篇4

【关键词】协同论;企业管理;竞争力

协同论作为系统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门以研究完全不同学科中共同存在的本质特征为目的的系统理论,因而成为各类系统的理论基础和解决复杂性系统问题的方法。把协同论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对于解决企业管理及其经济发展过程中大量出现的综合性、复杂性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一、协同理论的主要思想及内容

协同论(synergetics)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多学科研究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系统科学的重要分支理论。协同论主要研究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在与外界有物质或能量交换的情况下,如何通过自己内部协同作用,自发地出现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结构。协同论以现代科学的最新成果———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突变论等为基础,采用统计学和动力学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不同的领域的分析,提出了多维相空间理论,建立了一整套的数学模型和处理方案,描述了各种系统和现象中从无序到有序转变的共同规律。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1、协同效应原理。

指复杂开放系统中大量子系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整体效应或集体效应(《协同学引论》)。任何复杂系统,当在外来能量的作用下或物质的聚集态达到某种临界值时,子系统之间就会产生协同作用。这种协同作用能使系统在临界点发生质变产生协同效应,使系统从无序变为有序,从混沌中产生某种稳定结构。协同效应说明了系统自组织现象的观点。

伺服原理。

即快变量服从慢变量,序参量支配子系统行为。它从系统内部稳定因素和不稳定因素间的相互作用方面描述了系统的自组织的过程。其实质在于规定了临界点上系统的简化原则———“快速衰减组态被迫跟随于缓慢增长的组态”,即系统在接近不稳定点或临界点时,系统的动力学和突现结构通常由少数几个集体变量即序参量决定,而系统其他变量的行为则由这些序参量支配或规定。

3、自组织原理。

自组织是相对于他组织而言的。他组织是指组织指令和组织能力来自系统外部,而自组织则指系统在没有外部指令的条件下,其内部子系统之间能够按照某种规则自动形成一定的结构或功能,具有内在性和自生性特点。自组织原理解释了在一定的外部能量流、信息流和物质流输入的条件下,系统会通过大量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而形成新的时间、空间或功能有序结构。

二、协同论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协同论的基本原理有助于提高现代企业管理工作的科学性,有助于更快地掌握管理协同的基本规律以及找到解决现代企业管理问题的途径和手段。依据协同论的核心思想与内容,分别列举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1、协同是现代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协同论告诉我们,企业系统能否发挥协同效应是由企业内部各子系统的协同作用决定的。协同的好,企业系统的整体性功能就好。如果一个企业内部、人、组织、环境等各子系统内部以及他们之间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围绕目标齐心协力地运作,那么就能产生1+1>2的协同效应。反之,如果一个企业内部相互掣肘、离散、冲突或摩擦,就会造成整个企业管理系统内耗增加,企业内各子系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致使整个企业陷于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现代企业管理面临着一个复杂多变、不可预测、竞争激烈的环境,如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企业间的竞争变得激烈纷呈;高新技术的出现和更迭越来越快,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消费者导向的时代已经到来,消费趋向多样化、个性化;市场环境变化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企业的生产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等等。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系统要生存和发展,除了协同好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之外,还需协同一切可以协同的力量来弥补自身的不足,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

2、序参量是现代管理发展的主导因素

序参量是协同论的核心概念,是指在系统演化过程中从无到有地变化,影响着系统各要素由一种相变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相变状态的集体协同行为,并能指示出新结构形成的参量。因此,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尽管影响管理系统的因素很多,但只要能够区分本质因素与非本质因素、必然因素与偶然因素,关键因素与次要因素,找出从中起决定作用的序参量,就能把握整个管理系统的发展方向。因为序参量不仅主宰着系统演化的整个进程,而且决定着企业系统演化的结果。序参量概念对现代企业管理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解释了企业系统如何在临界点上发生相变以及序参量如何主导系统产生新的时间、空间或功能结构。序参量的特征决定了它是企业管理系统发展演化的主导因素,只要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审时度势,创造条件,通过控制企业管理系统外部参量和加强内部协同,强化和凸现我们所期望的序参量,就能使企业有序、稳定地运行。

3、自组织是企业管理自我完善的根本途径

协同论的自组织原理旨在解释企业系统从无序向有序演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企业内部进行自组织的过程,协同是自组织的形式和手段。由此可以认为,现代企业管理要想从无序的不稳定状态向有序的稳定状态发展,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自组织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根本途径。当然,企业管理要实现自组织过程,就必须具备自组织实现的条件。首先,企业管理系统必须具有开放性,能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确保系统具有生存和发展的活力;其次,企业管理系统必须具有非线性相干性,内部各子系统必须协调合作,减少内耗,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效应。

【参考文献】

现代系统理论范文篇5

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化之作为一个命题而被正式提出来,并且成为当前文学理论研究方面的热点问题之一,不过是近年来的事情。但是,确切地说,关于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化的实践,却从本世纪初就已经开始了。

熟悉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学术思想变迁经过以及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史者都不难知道,早在本世纪初,王国维、梁启超等就已经在作这方面的工作了。如王国维,他在立足于民族文化本位之同时,又参融西方哲学、美学理论,创造“新学语”,在《人间词话》中对“境界”、“隔”与“不隔”等传统文论概念进行诠释,从而大大地丰富了这些概念的意涵。在我看来,这种从新的美学观念和方法出发对传统的东西所做的阐释,实际上便是在尝试对古代文论进行现代转化。一九二七年,陈中凡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出版,其后又有郭绍虞、罗根泽等的中国文学批评史著作相继问世,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正式形成,而这一学科创建之意义正在于真正地实现了自觉地以近代学术研究的眼光来观照传统文学批评的历史,完成了研究观念和方法上的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所以从诗文评到文学批评史,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文论由古典向现代的一种转化。从本世纪五十年代初开始,“古为今用”成为文史研究的价值追求,在五十年代末,又提出了建设有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口号,古代文论的研究受到重视,学术界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对传统文论进行梳理、研究,开展了一系列讨论,虽然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庸俗社会学和极端功利主义的干扰,但是所取得的成绩亦不容忽视。在此,围绕建设有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这一目标而对古代文学理论遗产加以整理、发掘,同样是在谋求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

我在此提出古代文论现代转化的实践随着中国现代学术的产生就开始了,至今已一近一个世纪之久了,这并非是轻视现在提出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化这一命题之价值,而只是意在说明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实际上是一个历史过程,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之事。因为社会现实、学术思想文化总是处于流动状态,而人们对于传统资源的认识、利用也是因时而异的,也只有这样,才使得传统成为活的传统,而非死的,才为传统参入当下提供了一次次的契机,所以“现代转化”将是一个永远作不完的学术文化课题。

那么,我们今天提出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化这一命题之意义又何在呢?笔者以为,这一命题的提出具有其特定的学术文化思想方面的价值目标,即就是重新建构当代中国文学理论体系,实现文论话语的本土化。它是文论界同仁在当前文化学术思想背景下认真地反思本世纪以来我国文学理论发展演变的历史,着眼于当代中国文学理论学科建设之未来而提出来的,因此可以说它是置身于当前多元化文化学术思想氛围中的当代中国文论面对种种价值可能而所能作出的一种最具有文化理性精神、最能体现理论学术的自主性的价值抉择。世纪之交,我们的文学理论以什么样的理论形态进入二十一世纪,这是当前文学理论界同仁们都在思考的一个问题,而要对这一问题作出到位的思考,则首先必须在学术史的层面上对本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理论演变发展的历史作出深入的清理与反思,同时又必须清楚地了解和把握世界范围内当代文艺理论发展的态势与走向,二者不可或缺。在对历史与现实进行双向反思与观照的过程中,人们将不难达到如下之共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体系,形成我们自己的既具有民族文化特点而又不隔绝于世界潮流的文论话语,是当前的文艺理论研究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下一个世纪中国文学理论发展的方向。为此,我们在实事求是地研究当代中国文学及理论批评现状之同时,既应该充分重视中国传统文论的资源价值意义,创造性地吸收古代文论的理论精华,又必须正确地借鉴西方文论中有价值的观点和方法,而鉴于本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嬗变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前者尤为重要,因为如果没有对传统文学理论的继承与融合,我国当代文学理论实际上便很难获得较为完整的理论形态和文化特质,便无法获得学科的自主性,更无法形成可持续性发展所必需之内部文化机制。而要发掘利用传统文论资源,关键问题又在如何实现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钱钟书先生在《古典文学研究在现代中国》一文中有云:“古典诚然是过去的东西,但是我们的兴趣和研究是现代的,不但承认过去的东西的存在并且认识到过去东西的现实意义。”笔者认为,其正好可以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化”这一命题提出之学理依据。

作为一个命题,“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化”包含着诸如古与今、中与西、体与用等几对矛盾,而这些矛盾又是已经困惑了中国文化、文论一个多世纪之久的老问题,因此可以说它的提出触及到了本世纪以来中国文化和文艺思潮变迁过程中的一个焦点问题,体现了在当前社会、文化转型所提供的思维空间以及人们的认识水平所能达到的程度这一前提条件下,文论界同仁在清理、反思二十世纪中国文化、文论发展历史以及学术思想得失之基础上,对当代文论发展中古与今、中与西、体与用关系的认识、解决向前推进一步之良好愿望和信心,而价值目标则是促进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文论体系之建立。所以,作为一个命题,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化实际上是当代文论民族化、本土化的另外一种表述方式,它们可以相互包容、相互置换,既对普通文学理论研究提出了明确的文化目标,同时亦对传统文论研究提出了特定的价值要求,而且拆除了这两方面的研究之间在本世纪以来逐渐形成的不该有的藩篱,使它们在二十一世纪中国文论体系这一具有特定文化意涵的价值建构目标的统摄下走到了一起,不再相互疏离、相互对峙,而是围绕共同的“问题清单”,寻求共同的“话语”,进行对话,从而为实现古代文论以及与普通文论研究的一体化提供了可能,否则这一命题在今天提出之意义就值得怀疑了。由于近代以来社会和文化学术思想之变迁,传统文学理论批评从“五四”以来逐渐退出了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的现实舞台,而一种理论一旦停止了对现实文学运动之参与,它也就只能被搁置在历史的橱窗之中,从而蜕变为一门专门化的学问,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在本世纪的遭遇正复如此。虽然这样,然而对古代文论“今用”之思想却又一直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之中,而我们今天在“今用”之基础上再提出“现代转化”之要求,笔者认为其中除涵盖了“今用”之意外,更突出了古代文论如何参入、如何适应当代文论系统以及当代文论如何接纳、如何安置古代文论这一意旨。对于这些问题,人们已经议论、实践久矣,批判继承、中西比较、现代诠释、以西观中、援西入中、新方法采用、跨学科宏观察示、重新建构等等,不一而足。但是,无论如何,总不能跳出这样一个怪圈:一方面,我们期待于通过对中国古代文论的资源利用来促进当代中国文论之民族化;另一方面,又坚信这一利用必须以现代诠释为中介,而所谓的现代诠释又只能是在以西方文论为范型、为工具这一前提下方可实现,这难道不是一个怪圈、一个悖论吗?我们在文论方面的中与西、古与今的对话交流,多少年来就是这么艰难地进行着。然而我们也大可不必气馁,也可能就在这种对话交流中,人们可以为古代文论在未来的文论体系中找到一个生长点。由此看来,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化更主要的是一个文化价值方面的命题,而由于文化立场、知识谱系之不同,人们对于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化这一命题本身的理解与界定、古代文论现代转化的目标与方向及其价值意义、转化的方法论原则以及实际操作等一系列问题的认识与实践便势必会有所不同。但是无论如何,在着眼于二十一世纪中国文论体系之建构,将中国古代文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理论价值资源来利用,以重建当代文论话语系统这一点上,应该达成共识。

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化既然是一个历史过程,那么这一转化自然有一个由疏到密、由表入里、由浅入深而一步步逼近传统文论核心部分的经过,毫无疑问这一核心部分就是中国古代文论的范畴体系,而这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化的核心。

回眸本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历程,基本上是在批评史研究、理论专题研究和范畴研究三个方面展开的。但是,专题研究和范畴研究在事实上又是无法截然分开的,因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那些主要范畴,如“通变”、“气”、“意境”、“味”、“韵”等,在它们的产生和演变过程背后隐藏着丰富而复杂的历史文化、哲学因素,形成了它们深厚的理论内涵和多方位的理论指述和阐释功能,而且作为主范畴又派生出一系列子范畴,形成以一个主范畴为纲目,统领众多子范畴的所谓“范畴群”或曰“范畴家族”,所以足以构成一个个重要的理论专题;而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系列理论专题,如通变论、文质论、意象论、韵味说等等,又无不是由若干范畴构成其理论的系统质的,所以只有通过梳理、研究这些范畴的形成、演变历史以及考辨和诠释它们的理论意涵、指述功能,我们才可以对某一个理论专题有系统而深入的了解把握。所以,在以下的阐述中,将它们作为一个问题来讨论。

批评史撰写是以时代、批评家为单元,或曰以朝代为经、以人物为纬,重在描述、还原传统文学批评史的总体面貌,而目的则是为了“从文学批评史以印证文学史,以解决文学史上的许多问题”1,这种意向在早期的批评史撰写者中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陆续出版的几部批评史著作开始比较自觉地注意到了古代文学理论演变历史的梳理与研究,对一些理论命题和范畴的发生、发展作了大量的追溯源流、考察流变、阐释内涵的工作,与一般批评史著作的平面化叙述比较已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又毕竟要服从批评史写作的目的以及框架结构的要求,所以不能充分展开,因而终不能取论专题和范畴的研究。理论专题、范畴研究之所以有别于批评史研究,在于它们的研究对象往往是那些构成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主要命题或概念,研究的目的也不单单是为了描述、还原研究对象,而更重要的是对研究对象之理论意涵作出现代阐释,这就决定了它们不能仅只从史的角度,不能仅只局限于某一个文论家或某一时期的材料,而是历时性考察与共时性研究相结合,就某一重要理论问题或范畴加以梳理、阐释。由于理论专题和范畴史的研究目的在于考察、阐释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发展历史和内涵特质,所以不但是探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而且对于当代文论的建构亦具有提供理论资源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意义实在不可低估。正如有的论者所指出的那样:“专题和范畴研究所以重要,最主要的一点即是它关注作为中国古代文论体系的基本构件所包蕴的理论内涵。对于古代文论的建设来说,这一点尤具特殊意义。如果说史的研究更多地与文学史相关的话,那么论的研究——专题与范畴的研究则更能吸引理论家或理论史家的兴趣。因为在他们看来,中国古人的文学思想并非只属于历史,更不应视为历史的陈迹,它们依然焕发着理论的活力,可以在重铸中国当代文论话语的工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2对于这一问题,笔者也曾在有关论文中作过阐述3,故这里不再展开。正因为如此,理论专题和范畴研究便一直是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重点之一。早在本世纪初,一些古文论研究者便在梳理史料和考辨史实的基础上对有关理论专题或范畴进行考察,如对于传统文论史上的“体”与“派”、“神”与“气”、“动”与“静”、“文”与“质”等问题的考释。其后,视野逐渐开阔,考察范围逐渐扩大,内容广泛涉及文学的价值论、本体论、发展论、文体论、创作论、作品论、批评鉴赏论等方面,传统文论中的重要理论命题和主要范畴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梳理、研究,在史料征引和义理阐发上较前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科学研究的观念和方法的逐步拓宽,古代文论研究领域也及时地革新自己的研究观念和方法,体现在理论专题和范畴研究方面,便出现了从文艺心理学、文化哲学、比较诗学等角度切入古代文论的有关命题或范畴,对其内涵特质进行阐释的新的研究情况,因而使这方面的研究上了一个台阶。

但是,无庸讳言,在以往的理论专题和范畴研究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种种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早期的研究,由于研究者从观念到方法还没有跳出旧学的圈子,因此理论视野较为狭窄,基本上还是在“以古释古”,“述而不作”,不能深入地发掘所要研究的命题或范畴之理论特质,故而离创造性的阐释尚有较大的距离;研究范围亦较为狭窄,选定的专题或范畴主要集中在关于文学的功能、价值思想方面,而对于大量的关于文学本体论方面的命题和范畴则注意不够,则说明还缺乏整体观照传统文学理论体系的意识。另一方面,一些研究者虽然能自觉不自觉地以域外文学理论为参照坐标,对有关命题或范畴的理论意涵加以阐释,但是有时又走向了“以西解中”的另一极端,削传统文论之“足”以适西方文论之“履”,研究者以西方文论为尺度,经过一番精心的剪裁,传统文论命题和范畴便被“异化”,被纳入与自己完全异质的另一话语系统,成为西方文论的一种注释。在这方面,五十年代以来至七十年代末的研究,由于受前苏联文艺理论模式的强制性约束,对古代文论之理论内涵阐释不得不适应这一模式,最典型者莫如一些研究者曾经试图从现实主义与反现实主义之区分来分析、说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的进程,另外对某些文学观念或美学概念勉强作阶级划线排队,也是明显地受到了庸俗社会学的影响。八十年代以来西方现代文学、美学的种种观念和方法陆续被译介过来,并且迅速产生了“泛时效应”,影响所及,古代文论研究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将传统文论的一些命题或范畴与西方现代文论或美学作简单比附,如把传统诗歌审美论附会为“模糊美学”,把“味”说称为“接受美学”,正好犯了罗根泽曾经批评过的学术研究中“揉合异同”而“流于附会”4之忌。这就引出了一个视界融合问题,即我们在通过中西比较方法对中国古代文论作现代阐释时如何缩小乃至消除研究主体的知识结构、思维习惯与传统的知识特点、思维义法之间的文化差异的问题。

这并非是说比较的方法在古代文论理论专题和范畴研究中不可采用,事实上从中西比较的角度来观照传统文学理论在本世纪的古代文论研究中一直被采用着。如王国维研究传统诗学就是“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5,而陈中凡撰写《中国文学批评史》则采用了“以远西学说,持较诸夏”的方法6。《中国诗学大纲》的作者杨鸿烈说自己的研究是“把中国各时代所有论诗的文章,用严密的科学方法归纳排比起来(这里所说的”严密的科学方法“实际上就是采用西方文学理论的逻辑分类思想——著者),并援引欧美诗学家研究所得的一般诗学原理来解决中国诗里的许多困难问题”7;另一批评史研究者方孝岳则提出了“比较文学批评学”的概念,认为“‘海通以还’,中西思想之互照,成为必然的结果”,而“‘‘比较文学批评学’,正是我们此后工作上应该转身的方向”8。同样,钱钟书主张在研究中要探讨古今中外共同的“文心”,这是因为他认为“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所以在《谈艺录》中“颇采‘二西’之书,以供三隅之反”9,也正因为如此,钱氏《谈艺录》、《管锥编》在沟通中西文论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当代中国的古代文论以及比较文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朱光潜说自己的《诗论》是运用文艺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来讨论诗的问题,“对于中国诗作一种学理的研究”10,而在他看来,“一切价值都由比较得来,不比较无由见长短优劣。现在西方诗作品与诗理论开始流传到中国来,我们的比较材料比从前丰富得多,我们应该利用这个机会,研究我们以往在诗创作与理论两方面的长短究竟何在,西方人的成就究竟可否借鉴”11。钱钟书、朱光潜、梁宗岱、宗白华等在研究中取得的成绩,与他们所运用的方法是分不开。

此外,我们尚须指出过去大量的理论专题和范畴研究,在对中国古代文论范畴体系及其结构特点的整体把握方面力度不够,有的甚至缺乏这方面的自觉意识。在已有的研究中,传统文论中的关于文学价值、文学发展、文学本体以及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风格论等等理论专题以及其中所包含的概念、范畴,鲜有未被注意到者,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梳理与阐述,但是这些理论专题和范畴是按照什么样的逻辑依据展开的呢?它们之间是依照何种方式与次序结构在一起的呢?这些问题在做单个概念范畴的考释时不一定也可以不涉及,但是当我们在作一个理论专题或一个范畴群的研究时,就一定不能忽略掉了,因为正是它们体现了中国古代文论范畴体系的结构特点。问题在于这些逻辑依据、结构方式与次序以及我们在前面所谈到的中国传统的知识特点和思维义法在古代文论中到底存在不存在呢?回答是肯定的。中国古代文论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具有深厚的文化、哲学的土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话语系统,这些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层逻辑依据和结构原则确实是不可想象的。如果我们一边对传统文论之特殊魅力赞叹不已,一边又认为它纯粹是属于经验型的、感悟式的,缺乏逻辑与系统,此便不是把它看作是一种关于文学的理论了,而是将它视为一个古老东方的“文化寓言”、“文化童话”了。而当我们这样认为时,正好说明在评估系统中有一个参照物,这就是西方文论的理论形态,“除却巫山不是云”,面对不同于西方文论的中国传统文论,对它的独特的理论形态,不是积极地体会、接受它们,而是怀疑它们的存在,这正是人们在西方学术长期影响下形成的一种文化认同方面的遮蔽。知识、理论可以有不同的形态,我们不能要求其只能以一种模式存在,因而不能认为我国古人对于文学的思悟、体会、言谈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批评论著不是一种关于文学的“知识”。

我们在本节开头曾提出古代文论现代转化的核心是范畴体系,之所以如此,是由这一“转化”的价值追求所决定的。当代文论话语系统在重新建构过程中所需古代文论之参与,绝非是为当代文论提供一种寻章摘句式点缀品,而是对古代文论资源的有机利用,使其融入当代文论中来,具体而言,就是吸收其内在思维特性,选择其合理的观念、范畴乃至体系,以增加自身的民族文化底蕴,从而实现重建中国文论话语之目标。正因为如此,在近年来的古代文论研究中出现了一种非常值得注意的趋向,就是在已有的研究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深入到对传统文论范畴之思维特征、逻辑义法、认知模式、指述方式以及其内在的体系结构特点展开研究,以充分认识把握古代文论的理论形态,有论者将这一现象概括为是“从范畴研究到体系研究”,并且认为这种“从微观渐及于宏观,从对概念、范畴的诠释逐渐拓展、深入到对我国古代文论或美学思想体系的深层研究”,是实现对我国古代诗学体系、文学理论体系或美学思想体系的整体把握以及进行现代阐释的一条有效途径,因而对当前中国古代文论现代价值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12。所以,无不值得我们充分注意。

但是,由范畴研究深入到体系研究,并进而对中国古代文论的理论形态作出清晰的体认和准确的阐释,又毕竟不是一件容易之事,其中存在着许多方法论方面的问题需要研究者认真思考,因为正如我们前面所言,成功的现代阐释对于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如果我们将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看作是与当代意识的一种成功的接轨的话,那么其中便存在着一个如何使其在方法和规范两方面适应当代学术水准的问题,因为任何对传统文化、学术资源的汲用,都不得不受到当时的学术方法和规范的制约。所以,讨论方法论问题绝非是多余。

首先,对于“现代转化”,即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有人认为所谓“转化”就是用在本土和外来文化基础上形成的现代汉语学理把古代意识转换为现代意识,或曰将古代文论翻译成现代汉语学术思想文化;有人认为把古代文论概念范畴的原意解释清楚就是转化了,因为这种解释就是现代的阐释;有人认为现代转化不一定要绝对地忠实古人,可以通过某种“误读”、“曲解”来为其注入新意,因为“转化”就是一种发展。而我们的看法则是应该以“视界融合”为前提,通过创造性的阐释,发掘传统文论的意涵,厘清其思维特征、基本范畴、形态乃至体系,同时通过必要的评估来彰显传统文论中所蕴含着的理论价值。“转化”的重点应该放在传统文论范畴体系的体认和建构方面,同时尝试运用传统文论概念范畴进行思维以及运用与理论批评实践,以激活之,或曰活化之,从而使其真正参入、融合到当代文论话语系统中来,如此也就实现了“现代转化”的目的。“转化”是对传统资源的真实汲取、利用,而不是通过简单比附为其作现代包装,或者进行偷梁换柱式的改写,所以“翻译”、“误读”云者,皆不可取。当然,原封不动搬来就用,不进行必要的现代阐释和价值评估,必定食古而难化,让现代人之文化“胃口”承受不了,因而无补于当代文论话语重建之事。

其次,这里之所以一再强调“现代阐释”与“建构”两点,是由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所决定着的,这便涉及到了传统文论范畴及其体系的理论形态特点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笔者曾经在《中国古代文论的范畴和体系》13一文中从传统文论范畴的哲学基础、思辨特征、认知体性,传统文论范畴之知识类型、诠指方式、理论形态,以及它们的展开层次、相互结构关系乃至整个中国文论范畴体系的系统结构特点作过较为详细的论述,故不再重复,而仅作几点必要的补充性说明,以为是我们在进行“现代阐释”、“现代转化”时必须加以注意的。兹分述如下。

(一)、关于“潜体系”问题。中国古代文论范畴体系属于“潜体系”,这一评估意见已得到了学术界广泛的认同,应该说是不无道理的。但是,在这里又必须要指出,当我们这样说的时候,已经表明了我们在对传统文论范畴体系特点进行体认时自觉不自觉地采用了一个参照系统,这就是西方的、现代的理论形态和学术范式,对此实在无须讳言。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类型之影响,古代文论范畴及其体系与西方文论范畴及其体系比较,具有文化方面的质的差异,比如讲求名实相一、本末相兼、体用不二,注重内容涵盖面和阐释范围之宽广而使其多功能化,在认识审美、美感的本质时显中探幽力求观照现象背后所隐藏着的幽冥寂灭、超言绝象的本体存在(即“道”、“无”),在分析和指述方面运用与研究对象相同的审美——艺术思维方式来体验对象从而使其亦具有情感性、意象性、虚涵性,等等。另外,传统文学批评的表现形式灵活多样、长短不拘,除了如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叶燮《原诗》等文论著作而外,大量的论著不以建构体系为专务,一个文论家的理论见解散见于他的许多篇文字之中,不全面了解,便不能完整地把握。还有,中国传统文论范畴体系及其结构颇具有一种超越性能很强的历史稳定性,其发展是渐进式的,后人是在充分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再作一些补充、丰富当然也有创新的发展工作,除极少数者外,在发展过程中一般没有质的改变,而是逐步丰富、逐步完善。其状犹如滚雪球,先有了一个小小的内核,然后越滚越大,而先秦思想正好提供了所需之“内核”。而西方文学理论批评家个人建构理论体系的意识非常强烈,后出之理论学说如果不对前面的理论学说构成一种解构、颠覆,便不能算是成功。由于文化心理、思维方式、语言习惯、知识类型、学术范式等方面的原因,西方的理论批评家在阐释时洋洋洒洒,下笔不能自休,而中国传统的理论批评家则往往以从事艺术创作的态度来从事批评,在表述方面务求简约、凝练,点到为止。如果作一个比较,西方的文论便像汉大赋,而中国传统的则像六朝小赋。以上所言,仅仅就个人印象而言,并不是一种全面性的判断,有必要声明一下。所有这些,使得中国古代文论范畴体系与西方、现代的文论体系比较,便自然有些“潜”而不“显”了,如此而已。所以,当我们采用这一说法之时,并不等于说传统文论范畴没有自己的体系结构方面的“自性”,而且这一体系结构虽然对于我们今天的在思维习惯、知识谱系等方面已经与古人有了很大的差异的学者来说由于文化隔膜的原因而自然是“潜在”性质的,有些地方甚至疑惑不解,但是对于古人来说自然没有什么文化上的隔膜因而是“显在”性质的。笔者曾经考虑放弃这一说法,但是又想到事实上包括自己在内的当代学人尤其是中青年一代在思考、评估传统时,是无法摆脱内在的参照系统的,而这一说法之合理很大程度上正是真实地体现出了人们面对传统而所产生的印象,所以仍在使用。

(二)、传统文论范畴体系的发展规律问题。中国古代文论范畴体系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呈现出了这样几个具有规律性的特点:1、传统文论、美学范畴大都由传统哲学观念、范畴转化而来,在体系结构方面亦与传统哲学的体系结构有一致性。如果追溯一下众多范畴的源起,我们都可以从先秦儒家、道家、魏晋玄学以及佛学的思想学说中找到它们的“内核”。大体而言,关于文学价值功能方面的范畴多出自儒家,创作论、审美论方面的范畴多出自道家,本体论、发展论方面的范畴则与《周易》的关系最为密切,另外《吕氏春秋》、《淮南子》、《论衡》、玄学以及禅宗均不同程度地对传统文论范畴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资源。传统思想体系的特点是以“和谐”观念为原则,天地人三才相互沟通、相互渗透,圆融流动,本末相兼,整体观照,有机统一,充满了系统辩证的色彩,这些特点在传统文论范畴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所以我们在对古代文论范畴作“现代阐释”和体系建构时,必须首先对传统哲学范畴及其体系之特点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把握,否则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但是,对哲学范畴及其体系的研究又不能代替文论范畴体系的研究,这是因为文论范畴从哲学引入后,经过了创作、审美实践的运用,文化意识向审美意识转换的过程中,内涵、外延自然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难免有所调整、修正,所以在研究文论范畴体系时同时又需要将其与文学创作联系起来考察,以辨析哲学范畴与文论范畴之间的异同,在这方面,钱钟书对于哲学和文学在意与象之关系的认识上之同与不同的考释,辨析毫厘之间,堪称精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典范14。2、传统文论范畴的形成与发展演进,与文体的发展演变联系密切,后者推动、促进了前者的发展、成熟。对此,我们可以举出魏晋南北朝文学艺术创作繁荣和文体革新与当时一系列文论和美学范畴的形成、唐宋诗体进步与当时诗学范畴的演进而趋于成熟、明清戏曲和小说兴盛与有关概念范畴的产生之间的密切关系,等等。总之,理论概念范畴的演进、成熟与文体的进步、成熟是保持同步的。所以,当我们考察文论范畴发展的历史分期时,除了需要把握思想文化、文学理论批评以及文学创作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特征而外,尚需注意到文体演化的阶段性特征,将它们综合起来加以分析研究,则大致可以见出传统文论范畴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体现出的历史特征。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其有助于我们还原传统文论范畴、体系的理论形态,虽然现代阐释不是还原历史,但是却又必须在还原历史的基础上进行的,不能有违与历史,否则就成了简单比附和主观臆测。3、传统文论范畴在不同时期的批评家或同一时期的不同的批评家那里的理解和运用情况不尽一律,因而具有学派性,比如,汉儒、陈子昂、白居易、朱熹等对“比兴”的诠释就相互不同,而明代前、后七子与公安派对有关概念范畴的理解和使用也是有差别的。故需仔细辨析,不能笼统言之。在这种情况以及前述两点的影响制约下,使得传统文论范畴在发展过程中承中有变,变中有称,内涵越来越丰富,包容性越来越大,体系越来越完善,当然也不免越来越庞杂。明代诗论家许学夷曾说:“古今诗赋文章,代日益降,而识见义论,则代日益精。……研究日深,故代日益精,亦理势自然耳。”15古今诗赋文章是否“代日益降”,大可商榷,但理论批评“代日益精”,却是千真万确之事。总之,我们认为,对古代文论范畴体系的规律性特点认识的越准确、深入,就越能充分地把握传统文论的理论形态及其独特价值所在,而越有助于进行现代阐释、体系建构乃至现代转化。

(三)整合与建构问题。对传统文论范畴体系加以必要的整合与建构,是现代阐释的题内应有之意。传统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刘勰的《文心雕龙》对文学作了全方位的整体性理论观照,具有严密的体系框架,因而被誉为“体大虑周”(章学诚语);叶燮的《原诗》也有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体现出较强的思辨能力,被认为能“极纵横博辩之致”(纪昀语)。此外,还有一些文论著作具有自己的一定的理论体系,这里不一一罗列。但是,大量的论著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一些文论家的理论见解散见于他们的各种评论文字之中,然而其见解中又包含着许多真知灼见,如果将它们收集起来经过一定的归纳、排列,大致上也能显出一定的系统性。这就是一种整合,对于一个文论家来说是如此,对于众多的文论家来说同样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我们探讨传统文论范畴体系,不能将眼光仅仅盯在少数的几个文论家身上,而应该以开阔的视野,对任何在理论上有建树的文论家的见解均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对传统文论范畴体系有一个全面而完整的把握。所以,在充分占用资料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原则、方法对传统文学概念范畴加以搜集、梳理,将它们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层次之分,有法度义理,逻辑与历史相统一而能充分体现传统文论及其概念范畴之特点的体系,这正是我们所需要付出努力之处,我们所说的建构即指此而言。按照这一原则,我们可以尝试对传统文论范畴体系作一个简单的描述,即:以“道”为历史原点与逻辑起点(元范畴),根据天——地——人这一系统结构框架,依循气——人——文或物——心——文这一生成模式,由源到流,由体到用,由实到虚,由对待到统一,围绕着作为一种文化或精神现象的文学艺术所涉及到的各个认知方面而具体展开,以范畴为基本单元,形成了文源论、文体论、价值论、通变论、主体论、创作论、作品论、风格论、批评论等八个层面或曰理论专题。其中,参照现代文学理论体系结构之痕迹非常明显,所以自然属于在现代阐释基础上的一种整合与建构。

我们在前面的阐述中曾提到“视界融合”、“创造性阐释”以及“活化”问题,笔者以为这三者在传统文论范畴体系的现代阐释和现代转化中应予充分注意。所谓“视界融合”,就是追随体验,把握文论家从创立概念范畴到在实际批评中运用的思维义法,消除文化隔膜,出入各家各派,统观各个断代,在还原的基础上重新整合、建构,使其思维更加明晰,义法更加井然。同时,又保持一定的距离,发现其中所存在的相互矛盾、舛杂甚至简陋之处,以便剔除。所谓“创造性阐释”,就是在诠释、建构过程中力求发掘对象中可能隐藏着的精妙意涵,并且进一步从这一意涵中开发出新的思路,导引出新的概念、范畴或命题。所谓“活化”,就是运用传统文论概念范畴进行思维,指述与诠释当代文论系统中需以解决的理论课题,或作当代文学方面的实际批评,真正做到思理、义法层面上的运用,而不是名词镶嵌,古代文论只有参入当代文学中来,才能活起来。

古代文论范畴体系的现代阐释与现代转化,实际上就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对话,其中自然会产生许多文化上的冲突与变异,但是中国文化向来具有一种包容、融合精神,这无不对传统文论融入当代学术文化中来提供了一个便利条件。钱穆指出:“中国人常抱着一个天人合一的大理想,觉得外面的一切异样的新鲜的所见所值,都可以协调,和凝为一。这是中国文化精神最主要的一个特性。”16所以,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化这一跨世纪的学术文化课题是一定达到预期之目的的。

注释:

1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自序》,《中国文学批评史》第1页,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2张海明《回顾与反思——古代文论研究七十年》第217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请分别参见拙文《中国古代文论范畴研究方法论管见》,《文艺研究》1996年第2期;《中国古代文论的范畴和体系》,《文学评论》1997年第1期。

4参见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第1册第31——3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5陈寅恪《王静安先生遗书序》。

6陈中凡《中国文学批评史》第6页,中华书局1927年版。

7杨鸿烈《中国诗学大纲》第1页,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

8方孝岳《中国文学批评》第227页,三联书店1986年版。

9钱钟书《谈艺录》第2页,中华书局1984年版。

10《文艺心理学·作者自白》,见《朱光潜美学文集》第1卷第6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11《诗论·序》(抗战版),见《朱光潜美学文集》第2卷第136—137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12参见蒲震元《从范畴研究到体系研究》,《文艺研究》1997年第2期。

13见《文学评论》1997年第1期。

14参见钱钟书《管锥编》第1册第11页——第14页,中华书局1979年版。

现代系统理论范文

【关键词】系统理论;高校教学管理;指导作用

高校教学管理现代化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推进创新型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客观要求,是整个社会现代化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本身是一个从相对落后状态,经过系列改革和建设,最终达到先进状态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有科学理论作指导,系统理论就是其中之一。

一、高校教学管理的系统性

系统原理是现代管理科学的一个最基本原理,它要求人们在从事管理工作时,必须运用系统的观点、理论和方法对管理活动进行充分的系统分析,以达到管理的优化目标。

系统是普遍存在的,高校教学管理就是一个特定的系统,它既是所在学校整体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本身又包含教学决策与指挥系统、教学运行与管理系统、教学信息采集与过程监控系统以及教学评估与反馈系统等众多子系统,还包括教学管理思想、教学管理制度和体制、教学管理方法和手段、教师、学生、教学管理干部、教学条件等若干要素,它是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处于一定环境中的有机集合体。因此,我们在高校教学管理现代化建设中,必须运用系统的观点、理论和方法对教学管理活动进行系统分析,从系统论角度来认识和处理教学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按照系统特征的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管理运行的规律,对教学管理系统包含的所有子系统及各要素进行系统优化,并根据学校整体环境的变化和各种教学管理活动的实际运行情况,及时调整和控制教学管理系统的运行,以最终实现教学管理的预期目标。

二、高校教学管理的系统特征

1.整体性

系统的整体性是指系统的整体功能往往大于所组成各要素功能的总和。教学管理系统中,教学决策与指挥系统、教学运行与管理系统等子系统以及教学管理思想方法和手段、教师、学生等若干要素都有自己的作用和功能,但它们有机构成教学管理系统后,相互影响、互相制约、共同发挥作用,才能最终完成培养高质量人才这个目标,它所产生的力和作的功,远比各要素单独作用大得多。根据整体性的这一特点,我们在分析研究教学管理对象时,不能仅研究宏观整体,也不能仅分析各个孤立的要素,而是应该了解整体构成要素以及在宏观上构成整体的功能。在找到教学管理系统诸多构成要素之后,必须从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依赖入手,从这些关系的动态发展入手。教学管理者只有把这些关系和关系的改变考虑在内,才能准确把握教学管理系统的整体本质和规律,才能发挥系统的整体效应。因此,全方位地分析多个变量因素及其内在联系,使局部服从整体,使整体效果为最优,这应成为高校每一位教学管理者认识和改造教学管理系统的出发点。

2.层次性

任何系统都有一定的层次结构,其中低一级要素是它所属的高一级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各层次都有着要素与系统的关系。系统的运行能否有效,效率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分清内在所包含的层次。当我们面临高校教学管理这个复杂系统时,理应先搞清它的系统等级、它的内在层次结构。教学管理系统一方面是学校整体管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与人事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后勤管理系统等各子系统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另一方面,它自身又存在诸多子系统和众多构成要素,各子系统以及各要素间同样存在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关系。我们必须首先明确,研究教学管理现代化建设应主要着眼于教学管理系统及其本身的子系统层次上进行的研究。同时我们还必须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根据实际情况把学校教学管理系统分为教学决策与指挥系统、教学运行与管理系统、教学信息采集与过程监控系统以及教学评估与反馈系统等子系统,将这些子系统与教学管理思想、教学管理制度和体制、教学管理方法和手段、教师、学生、教学管理干部、教学条件等众多构成要素联系起来,考查教学管理系统的整体结构与功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各子系统、相关教学管理部门间的任务、职责和权利范围,使各层次能够有机地协调起来。

3.目的性

目的性是指系统在一定环境下,必须具有达到最终状态的特性,它贯穿于系统发展全过程,并集中体现了系统发展的总倾向和总趋势。系统中若干要素的集合就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没有目的就没有要素的集合。所以,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首先必须确定系统应该达到的目的,明确系统可能达到什么样的最终状态,以便依据这个最终状态来研究系统的现状与发展。高等学校是以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为主要职能的社会组织,学校的生命力在于其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努力培养高质量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就是学校组织同样也是教学管理系统追逐的根本目标。由于高质量人才是通过高水平的教学质量来实现的,所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就成为教学管理工作的根本任务。教学管理系统包含的所有子系统和构成要素都要紧紧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这一中心任务开展工作,以便实现培养高质量人才这一总目标。

现代系统理论范文

赵国求教授早在1964年就已开始从事高端物理学、哲学的学习和研究了,并自1965年学习了《中医护病学》著作后,开始同步学习和研究中医学,时至今日,从未间断。他不仅是“量子力学曲率解释”、“相互作用实在论”和“阴阳平衡等价于自组织系统最佳自稳态”学术思想的提出者和倡导者,也是“中医理论现代科学基础”的积极建构者。

在这次访谈中,当记者问到满头华发的赵国求教授是如何取得今日的研究成果时,他的一段描述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自1966年之后,约有三年的时间里,学校里不开课,我便在当时的华中工学院图书馆里看书学习,几乎读遍了图书馆里所有关于哲学、中医学、物理学的书籍。晚上在空荡荡的五层教学楼里,只有我的一盏孤灯深夜长明……这段时间的学习给我日后的研究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并形成了一个初步的研究方向……”这是青年时期的赵国求如饥似渴、废寝忘食地求知的一个真实写照,也铺就了他不断创新求索的科学人生。如今,年近古稀的赵国求教授依然保持着这种探索、求真的精神,依然奋斗在科研第一线,并硕果累累。

“中医是科学”

记者:赵教授您好,现在学术界对中医药的传统与出路等问题的探讨和争论十分激烈,尤其是关于“中医是不是科学”的争论已成为一个焦点问题,对此您是怎么认为的?

赵国求:现在对中医理论科学性的认识,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中医是科学”,但不是现代意义的西方科学;中医有着东方独特的科学体系,不能归于现代科学的分子、原子、电子等物质结构学说。这种思想的主要代表多为中医业内的诸多老专家,当然也有一些对中华传统文化有特别研究和特殊感情的学者代表。

二是“中医是科学”,但不符合现代科学规范;中医是物质运动学说的结晶,可以与现代科学物质观融通。融通后的中医既不是传统的中医,也不是现在的西医,而是既高于传统中医又高于现代西医的新中医学或系统医学,这种认识应该能逐渐形成主流。

三是“中医不是科学”,而是经验,是一种文化,至多处在科学的萌芽状态。这是从第一种认识相反的层面去否定中医具有现代科学意义;更有甚者,极少数学者认为中医是“巫术”,应该用西医取代中医,这是极端的非主流认识。

我通过多年研究建立的“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科学基础理论体系”,是以第一种、尤其是第二种认识为立论基础,并提出了五个对应表述,即基本定律;同时也进一步论证了“中医是科学”。

记者:但如何将现代科学思想及科学方法引进中医却产生了很大的争议。过去我们采用的科学方法,多为分析还原。众多的研究结果表明,现代科学的分析还原不适合中医理论体系。对此您有怎样的主张?

赵国求:我也不赞成将分析还原方法全盘搬进中医学研究。当然,不是说分析还原对中医完全无用,一些生理指标对中医诊断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现代科学也并不只是分析还原。许多学者都赞成将系统整体论用于中医,但系统整体论如何应用于中医,却很少有人做深入的科学研究;即使有人做了一些开创性的工作,也因为系统论的高难度而被置于一旁,难以进入主流舆论。拙著《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科学基础初探》,应是做了一个很好的尝试。我认为,系统论方法是中医所需要的最合适的科学方法。中医自主创新,其中之一就是要将系统论科学方法全面引进中医理论。

记者:为什么还原论不适宜于中医?您是怎样将系统论方法引入中医领域的呢?

赵国求:这要深入研究中国的思维传统、哲学传统和科学传统。中医深受“易经”和“道”自然观的影响,而“道”的本质是运动和变化,是系统整体论。如果全盘用分析还原方法指导中医现代化,那就可能要犯方法论错误。西医用还原论作指导,它注重分析还原、人体结构等;中医以系统整体论作指导,它注重系统整体运动变化的过程,及运动变化带来的外在表象和状态变化。因此,西医是在结构观和还原论指导下的结构医学或实证医学;中医是在运动观和系统整体论指导下的过程医学或状态医学。中西医研究的对象相同,但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不同,所以中西医理论的概念、治病的方法也表现出重大差异。

人体作为一个整体,各部分都是相互联系的,系统论方法正有对此作深入讨论的优势。心、肝、脾、肺、肾就是人体复杂巨系统的五个子系统。它既是系统的结构元素,又体现系统的功能作用;人脑则是另一个主控子系统。围绕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的正常发挥,各子系统在相互协调、相互作用中演变着。作为过程医学的中医,它的目标就是使系统保持或恢复它的有序稳定性和功能的正常。现代生理学、现代脑科学、现代思维科学、现代神经科学都可以作为物质基础为中医所用。其实,中西医在物质基础上是可以通约的,只是看问题的视角不同,方法各异,理论体系有别而已。因此,我一直坚持中医是科学,中医可以现代化,并以科学的身份走向世界,关键是要我们去努力探索,攻克世界难题。

“中医现代化”

记者:关于您提到的“中医现代化”,目前目标好象仍不明确,为什么您要提出“中医现代化”呢?

赵国求:中医学是以先秦人文哲学和《黄帝内经》为基础建构的,因此是一种具有浓烈人文色彩的传统医学体系;同时还把哲学概念范畴直接运用于医学。这就使传统中医学理论在描述上与现代西方科学难以相融。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应有其自身的内在结构,用人文科学的内在结构与语言方法来建构属于自然科学的中医学体系,这无疑使从小接受西方自然科学教育的现代中国人难以理解,因此需要“中医现代化”来解决这个问题。

以西方近代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西医学治病方法快捷,疾病原理阐述清晰、分析确凿,让中国人深得其益;而中医与西医相比,这些方面却存在着严重的劣势。中医治好病,却难以明确得的是什么病;中医用药有效,却无法进行药理分析,即使做了中医理论的解释,也让具有现代科学知识和现代生理学知识的现代人难以听懂。“中医是否科学”、“中医还能发展吗”等疑问也就随之产生。中医从业人员的职业危机,也让中医业内人士不得不为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去寻求中医与现代科学的关系。因此,努力将现代科学为中医所用,从而更好地发挥中医的作用,是中医现代化的动力所在。

记者:您在倡导“中医现代化”的过程中是否有具体的方法可循?

赵国求:我是从三个方面提出的“中医现代化”主张,并由此试图建立新的中医自然科学体系。

一是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化。首先是中医基础理论自身的发展与进步。其次,就是寻求中医基础理论中的传统概念,如阴阳、气、经络、精气神、脏腑、辨证等概念与现代科学的关系。中医必须有自然科学的描述方法和建构体系,让现代科学融于传统中医文明之中。

二是中医诊断和诊断方法现代化。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过程医学的重要体现。“望、闻、问、切”是传统中医辨证论治获取证候、疾病信息的基本手段,要求中医辨证论治中辅以现代科学手段及现代科学说明是自然的。通过“证”的实质研究,实现辨证规范化,是中医实现诊断标准化、现代化的重要工作。

三是中药现代化。最重要的是新中药和新中药药方的开发,是新药与中医理论的有机结合。中药药理成分的分析与化验是中药现代化重要组成部分。结合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科学建构,加上相应的药理分析,我们很可能在对疾病的病理分析和治疗原理的分析上,寻找到符合现代科学的中医理论语言,它将有助于中医药为更多的人接受。

四是中医治疗康复标准的制定。中医多半不是靶点治疗,其疗效常表现出统计规律,结合辨证及证的演变,应有自身不同于西医科学的广义病理指标。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中医现代化必备的配套工程。

“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科学建构”

记者:赵教授,您是“中医现代化”的倡导者,更是实践者,您在这方面的主要工作也是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创新发展。请您谈一下您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情况;同时您作为“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科学”的建构者,请简述一下其基本状况和原则。

赵国求:在对“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科学基础”研究中,我力图运用现代自然科学和哲学前沿研究成果,包括自然观、科学哲学、物理学、生物学、医学、思维科学及系统论等,充分论证和建构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科学基础研究”必须有科学的研究方法。有五条基本原则:一是必须深入研究中医自身的理论基础,学习中医临床经验,这是研究“中医理论现代科学基础”的前提和首要条件。二是必须深入研究并掌握人体自身的解剖学结构和现代生理学,从现代生理学和现代医学的视角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救治的基本原理,将其与中医辨证论治进行比较,归纳总结出相同和差异,从本质上寻找它们的内在联系。三是要关注近百年来,尤其是近50年来中西医结合的前沿研究成果,了解研究先驱们的成功与失败。四是必须理论联系实际,研究中一定要将所得的结论和预言到医疗实践和科学研究中去加以验证。五是研究队伍要以中西医从医人员和研究人员的结合为基础,注意吸收自然科学工作者,尤其是理论物理学家和科学哲学家的参与,这将会极大地扩展研究视角和思路,弥补业内人士所受到的专业知识的局限和禁锢。

记者:您在“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科学基础”的研究中,提出了“五个对应表述”,对此您能简述一下吗?

赵国求:第一个对应表述,即中医阴阳平衡态等价于人体复杂巨系统的最佳自稳态。

第二个对应表述,即中医的阴阳是人体内物质运动状态或物质的多少相对于最佳自稳态的左右偏离。一般偏快或物质增多是“阳”,偏慢或物质减少是“阴”;超阈值偏离则构成阴证、阳证。阴阳是生命物质动态平衡的状态参量。

第三个对应表述方式,即中医的“气”是生命物质的活力,表现在生命物质运动的状态中。活力由生命力决定。生命力是生命能、生命驱动力、生命潜力的总和。“气流”是人体内物质、能量包括电磁能、信息的流动和物质运动的转移。

第四个对应表述,即经络就是人体“间隙维”。“间隙维”并非完全的实体结构,它有通过现象、经验、理论及逻辑推理所做的建构成分;“组织液”就是经络物质,也要作相同的理解。经络是“现象实体”,是能量、信息传播的谐振通道。

第五个对应表述方式,即思维至少是一种电磁场物质结构形式。它既可以作用于人体自身,也可以作用于人体以外的他物。“意念守穴”就是思维的物质作用。

记者:这五个对应表述就是建立在现代科学物质基础上的中医现代科学理论体系的哲学与科学基础,您能再谈一下“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科学”建构的逻辑基础和哲学根基吗?

赵国求:建立现代科学物质观理论模型,将中医理论建于坚实的科学基础之上,克服中医的人文描述缺陷,这是中医作为科学建构的逻辑起点。

中医的阴阳平衡等价于人体最佳自稳态模型,采用现代科学物质观和系统论科学方法,保证了逻辑起点的科学性。中医的阴阳及阴阳相互斗争与协调达到阴阳平衡,就与现代生理学、西医理论及系统论中物质的运动状态相对于最佳有序状态的偏左、偏右,快、慢振荡,有了对应的逻辑联系。这就为现代科学用于中医敞开了大门。

“气”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物质基础。如果赋予“气”的现代科学意义并归于“现象实体”范畴,中医理论中的“气”就有了现代科学的物质基础及哲学依托。相对于系统的稳定性或中医的阴阳平衡,物质的运动状态有好坏之分。“好气”是对系统稳定和功能协调有益的物质运动状态和构成成分;而“邪气”则是对系统稳定和功能协调有害的物质运动状态和构成成分。对疾病、对人体的健康由此展开讨论,则“阴阳”与“气”有了共同的物质运动基础,于是“阴阳”与“气”也就纳入了共同的现代科学逻辑规范,并由此与人体的经络发生内在的、质的逻辑联系。

中医理论中的“气”是在经络里流动的,经络成了生命物质活力的调节中介。在众多的经络现代科学假说中,经络-生命体“间隙维”,能量、信息传播的谐振通道,经络物质-生命体组织液等假说,与“阴阳”、“气”等的现代科学解释具有逻辑一致性。经络亦是“现象实体”,具有建构特征,无须作还原论论证。

我提出“现象实体”的概念,主要是消解康德的本体与现象的二元对立论,因此,我反对中医与西医不可通约的观点。“自在实体”是未经观察的自然客体;“现象实体”是科学认知的产物,是“可道之道”,有明确的定义与内涵,有科学的认知过程,它与“现象”和“自在实体”概念有重要区分,是“现象”与“自在实体”二元对立之间搭建的过渡桥梁和纽带。将“现象实体”引进中医既帮助建立中医现代哲学的根基,也帮助我们搭建一个现代科学的语境平台,让中医理论建于科学基础之上。客观实践证明,中医无疑是一个具有现代科学物质观并与其内在哲学逻辑一致的“科学医学体系”。

现代系统理论范文1篇8

[关键词]情报理论范式现代情报理论复杂性科学

[分类号]G350

1.引言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复杂性科学,是研究复杂系统和复杂性的一门交叉学科,被科学家誉为“21世纪的科学”。它所具有的全新思维方式和世界观,它对复杂系统的科学揭示和对现实世界的深刻洞察,对其他学科复杂性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

现代情报学是按科学方法并运用分析工具,通过观察、理论和再观察系统探索人类情报行为、情报过程和社会情报现象,探索情报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利用规律的科学。网络时代,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现代情报研究工作的变化。现代情报学的关注焦点从满足用户文献信息需求向满足其知识需求转变、从重视技术发展向关注社会条件转化、从为用户提供单元信息向为用户提供系统化的情报知识拓展。现代情报学理论范式正在发生转移。

在此背景下,探讨复杂性科学对现代情报学理论的影响,运用复杂性科学的基本原理来分析、研究现代情报系统中的实际问题,研究基于复杂性科学的现代情报学理论范式的转变,有助于理解与把握网络环境下现代情报学理论的变化规律与发展趋势。

2.复杂性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复杂性科学是以还原论、经验论及纯科学等经典理论为基础,吸收与融合系统论、理性论和人文科学等最新发展,以自然界与社会的复杂性和复杂系统为研究核心的新科学。

以复杂性和复杂系统为研究对象,复杂性科学用整体性方法研究真实世界中的复杂性问题,以揭示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构成,认识各子系统间、各子系统与环境间及系统整体的特性、作用机理与机制,了解其发展的动因及规律,探索利用复杂性创造长期优势的有效途径。复杂性科学因其所具有的全新思维方式和分析视角而受到学界重视。

复杂性科学研究包括混沌学派、结构学派、系统动力学派、自适应学派等多个学派,虽然各学派对学科概念、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问题的认识角度不同,但研究中所遵循的原则是基本相同的。

2.1整体性原则

就是在研究中将复杂系统作为一个整体,从整体角度研究系统性质与特点。复杂性科学认为,组织系统虽然是由多种子系统和子子系统所构成,且每个子系统具有相对独立的结构、功能与行为,但组织作为一个有机体,只有从整体性和系统性角度进行分析与探讨,才能把握组织的实质和基本运行规律。为便于分析和研究,在研究中有时也将复杂系统分解成若干个功能子系统,但需注意系统的整体性质与各子系统性质的因果关系与差异性。

2.2动态性原则

复杂科学认为,在组织系统运动变化过程中,稳定与平衡是运动的一种趋势,而波动、不平衡、矛盾等才是运动的常态。动态性是导致系统复杂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动态性原则就是在研究中坚持动态地看问题,发现波动及不平衡中所蕴含的规律,以揭示复杂性系统的基本特性。

2.3时空统一原则

组织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有机体,在时间与空间中,它既是网络的又是不均匀的、既是正式的又是非正式的、既是实体的又是虚拟的。时空统一原则是指在研究中不但研究复杂系统的时间演化轨迹,还研究其空间运动模式,即研究复杂系统的时空运动变化规律。

2.4宏微观统一原则

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组织系统的宏观变化是微观变量相互作用的结果,即由系统中最小的不确定性通过反馈耦合而放大的结果。因此,复杂性科学研究中应坚持宏观与微观相统一的原则,即在整体性原则基础上,注意把握内外环境中关键性的动态偶然变量,从系统角度分析其对组织整体的影响。

2.5开放性原则

组织是内外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当内外条件变化(信息)达到一定阈值时,便会自动形成一种有序结构。开放性原则就是在研究中将组织放在开放环境中,分析外部随机因素对组织的作用与影响,有效把握组织发展变化规律。

3.基于复杂性科学视角的现代情报学特点分析

现代情报学研究是针对信息传播与情报系统及各环节所展开的系列分析与探索活动。网络环境中,信息传播与情报交流系统所具有环境复杂性、内部复杂性及系统交互复杂性特点,致使现代情报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主体、研究过程与研究内容等发生较大变化。以复杂性科学研究理论为视角,网络环境下,现代情报学理论作为一个复杂的理论系统,主要具有如下特点。

3.1情报研究对象的复杂多样性

情报学研究对象包括情报活动、情报现象和情报用户等多个层面。网络环境中,伴随着信息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利用方式的变化,现代情报学的研究对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当前,越来越多类型的个人与组织参与到情报活动之中,情报活动的范围和深度在不断拓展。以利用先进技术、方法与手段满足用户知识需求和提升信息用户的个性化服务为目标的用户需求、用户行为、用户交互等内容成为情报研究主要对象。同时,以智能性信息组织、知识组织、信息构建、知识地图等为代表的先进信息技术和信息分析工具广泛应用于现代情报学研究中,对具有前沿性、先进性、复杂性特点的情报研究方法与技术的研究也是情报研究重点对象。另外,进一步探讨网络社会中以技术和信息为媒介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现象、探索由此带来的人与情报复杂关联形式成为现代情报学新的研究对象。

3.2情报研究主体的多重复杂性

网络环境中,情报对象的丰富化与情报现象的复杂化要求研究者一方面重视对自身情报理念、情报哲学的思考和基于情报事实的逻辑分析与判断;一方面则应主动参与情报活动,置身其中分析情报活动中人的作用与影响,探索与研究人的情报吸收过程与知识结构改变。由此可见,在现代情报学研究中,人既是研究主体又是研究客体,具有双重性地位。

网络条件下,情报用户由单纯的被动情报接受者转向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情报活动与情报研究,情报用户地位发生了改变,成为情报研究主体的一部分。情报研究中用户与情报工作者间关系日趋密切与复杂。情报用户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认知风格及价值判断等直接影响现代情报研究理念、研究方法与研究手段。

伴随着新兴信息技术在情报研究中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技术工作者参与到情报研究中来。在研究中,虽然技术工作者与情报研究人员分别承担不同任务,但在现代情报研究有机系统中,技术与研究已经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他们只有相互联系、密切配合、协调统

一、共同探索,才能发挥出研究系统的最佳整体功能。因此,技术工作者成为情报研究主体新的构成部分。

3.3情报研究过程的动态复杂性

在动态复杂环境中,情报运动由线性为主要运动方式向非线性、多路径、交互式运动方式转变。以线性逻辑为研究脉络和侧重对情报运动独立环节的研究已经难以把握网络环境中情报现象、情报过程的规律与特点,需要从整体、系统、动态视角研究情报过程与情报系统。

情报学研究过程也是研究主体的情报获取与利用过程。在此过程中,研究主体需要与系统进行持续情报交互,情报研究与情报过程中的情报感知、识别、交换、分析、存储、处理、再生、表示等融为一体,并受到价值观、文化、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影响,整个研究过程复杂、难以预测、充满不确定性:

3.4情报研究内容的多学科融合性

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信息知识为资源的知识经济社会赋予情报学以时代特征。现代情报学研究呈现出领域拓宽、内容深化、纵横渗透、恢宏交错、边缘扩展、分支密集等特点。情报学研究范畴越来越模糊,边缘日趋混沌。

在现代情报学发展中,情报学科的兼容性和跨学科属性是现代情报学内在的本质特征。随着情报学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涉及到许多学科领域的研究(计算机科学、数学、语言学、符号学、经济学、法学等)、许多专门的类型(地理信息系统、社会经济数据流、网站等)、许多应用领域、不同的上层建筑领域(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同时,信息技术在人类社会中以前所未有的态势迅猛发展,与现代情报理论关系密切、共荣共生。在此条件下,现代情报学与其他学科日渐交融,不断吸收与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与观点,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研究内容呈现出数学计量化、心理学化、社会学化、传播学化、经济学化、史学及未来学化、技术科学化、生态环境化、人文伦理化、政策法规化、知识化、学体化等多学科融合趋势。

而从现代情报学自身角度看,网络环境中,随着情报主体、情报对象和情报过程的发展与变化,复杂的情报问题已经不能单靠一个学科之力能够解决,需要广泛吸收与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并与本学科传统理论相结合,才能有效解决网络条件下的情报问题,由此促成现代情报学的多学科融合态势。

4.基于复杂性科学的现代情报学理论范式转变

由以上基于复杂性科学视角的现代情报学特点分析可见,复杂性科学不仅为现代情报学理论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工具和研究方法,而且直接影响现代情报学理论范式的转变与发展。

4.1现代情报学理论体系向动态系统性转变

现代情报学理论是在吸收与借鉴哲学和社会学领域中社会认识论有益成果基础上,对数字化时代复杂环境下变迁中的知识生产、组织、管理和使用的社会行为和社会认知模式的准确描述、解释和预测。

知识经济社会中,技术进步的推动与应用创新的拉动促进情报学理论向纵深发展,形成了由多重结构有机构成的情报理论体系。由于多主体参与和多要素互动,以及不同子系统的特点和结合方式不同,情报理论体系具有不同质的系统总体形式和多层次性。但在这个有机理论系统中,每一个理论观点的演化不是孤立的,而是以基本情报理论为基础,并与其他理论观点、分支体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彼此交融,构成具有动态性。系统性的现代情报理论体系。

与此同时,现代情报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自然科学与社会人文科学中多个专业学科理论对其理论基础发展产生影响,推动现代情报学理论动态发展,丰富、完善理论体系结构,促使其向复杂、多层次理论体系发展。

4.2现代情报学研究范式向复杂范式转变

一个学科范式的变迁与发展既有其独立性,又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在人文学科范式的变迁与发展过程中,有时表现为范式的更替,更多时候是各个范式之间相互交织。外部环境的发展推动了现代情报学研究对象、内容与过程的变化。现代情报学研究除了理性思维外,更加关注人的价值和尊严,重视情报过程中人的感情、意志、价值和信仰。在此背景下,情报学原有研究范式已很难对其研究主体、内容、对象和过程的复杂性进行概括,不能科学、客观地指导研究实践。现代情报学研究的发展特点及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核心立场决定现代情报学需要一种新的研究范式来主导新形势下的情报研究,即复杂性研究范式。

复杂性范式其实质是以复杂研究思维为主导的一种多元化范式。复杂性范式将现代情报学看作一个动态自组织的、与其他学科联系密切的复杂系统。在此基础上,运用复杂性理论剖析情报研究内容与研究对象稳定区域内的复杂性、系统性和动态性,揭示其混沌区域与不稳定区域内情报运动过程的内在规律性。现代情报学复杂性范式不是对已有范式的否定,而是对已有范式优势的兼收并蓄与整合。

现代情报学复杂性研究范式是对当前情报学研究思维与研究逻辑的高度概括。它既体现了现代情报学研究中以“人”为关注焦点、以“本质”为研究核心的质性范式的研究思维,又是对以“系统”为研究重点、以“交互作用”为研究焦点的技术范式的包容。因此,复杂性范式是符合现代情报学研究特点与研究趋势的主导范式。

4.3现代情报学研究过程向集成综合发展

网络环境中,现代情报研究活动是由多主体参与、多要素互动的动态复杂过程。在此研究过程中,现代情报理论不是各研究部分与研究环节分析内容与理论观点的简单叠加,而是各种观点的综合集成。因此,需要运用整体思维、过程思维、关系思维和非线性思维来分析与研究情报现象、情报行为和情报过程,强调把握研究对象的整体性。与此同时,以先进技术支持的智能性信息组织、知识组织、信息构建、知识地图等技术手段和分析方法有效应用于情报学研究之中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形成现代情报学研究中的人机交互与人机结合,促使其研究向集成综合发展。

现代情报学研究过程的集成综合是将专家与群体的主观判断逻辑思维、客观数据和信息与计算机仿真有机地结合,将研究者的洞察力、直觉判断与研究的客观标准、真实数据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各个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研究者的经验与知识结合起来,综合运用观察、调查、实验、文献分析、阐释、模型、计算等技术和方法来分析与探讨复杂的情报现象、行为与过程。其实质是以人为主、人机结合的情报学研究过程,这种集成综合研究不仅为现代情报学研究发展趋势指明方向,也阐明了现代情报学理论与研究进化发展的原则、机制和路径。

4.4现代情报学研究方法向复杂研究法转变

各学科的研究范式与研究方法间通常具有高度的规范一致性。研究方法中,量的研究是以是非为命题的,质的研究是以价值为命题的。虽然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有关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结合问题尚存在一定争议,世界范围内重视多元、强调对话的思潮推动下,两者间的结合问题已经成为一个跨学科、跨范式的热门话题。纵观情报学研究的发展历程,我们能够发现其从质性研究到定量研究,再到质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复杂研究的发展轨迹。

现代系统理论范文篇9

关键词:中小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对策

一、我国中小型企业应用现代管理信息系统的必要性

现代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企业信息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子系统,进行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传递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使提供的信息具有更大的综合性、敏感性。

二、我国中小型企业应用现代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研究程度不够

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是一门新兴科学,是一门将管理和会计结合在一起的应用性学科。从目前来看,我国学术界对它的研究尚未形成一套完整严密的基本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对其的研究仍停留在简单方法的介绍方面,忽视理论系统研究,缺乏对实用性、功能性和可操作性的追求。

至于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在很大程度上缺乏对现代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在应用模式选择等方面缺乏借鉴和指导,这导致了我国中小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方面的弱势。

(二)实际应用效果不明显

现代管理信息系统在我国中小型企业中理论研究尚未形成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因此对于其应用实践的指导作用也呈现明显的后劲不足。而且,实际运用起来也是有选择性的,比如有些企业只知道简单粗略运用量本利分析或是进行责任中心核算活动等。这些问题导致了管理信息系统在我国中小型企业的应用效果呈现出较为不明显的趋势。

(三)管理观念较为陈旧

我国的中小型企业管理观念仍然有些陈旧,这在现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明显地不利于企业信息系统的规范和完善,而且在现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此陈旧的管理观念将会阻碍住企业发展。

(四)管理方式过度集权

在我国现在的中小型企业中,家族式管理现象普遍存在,强调家族利益,从业人员觉得为一个家庭服务,个人晋升发展的机会很少,积极性与创造性未能充分发挥。中小型企业中家族式管理的模式,使得很多优秀人才应看不到未来的晋升前景而跳槽,这将进一步加剧企业管理人才的流失。

三、现代管理信息系统在中小型企业中应用障碍的原因分析

由于现代管理信息系统对中小型企业中应用的理论研究不够重视,以至于目前我国现代管理信息系统在中小型企业中的应用发展缓慢。

(一)现代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环境不佳

从目前来看,我国的中小型企业虽然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主体而存在,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它很难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它自身的管理环境就存在着很多问题,使得现代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由于没有良好的环境作保障,而呈现出缓慢发展的态势。

中小型企业环境的不佳主要体现在:一是传统管理方式残余影响犹在;二是中小型企业基础设施不完备。以上情况使得现代管理信息系统发展较为缓慢。

(二)企业规模小的客观限制

从名称来看,既然是中小型企业,那就说明企业的规模是不够的,根据经济学的理论企业实现规模经济时,能够达到缩减成本的程度,这对于企业实现盈利目标来说是一个极为必要的前提,然而,正是由于中小型企业规模的有限,使得本身的经营要考虑成本开支的限制,从而增大企业的盈利空间。

处于成本缩减的需要,中小型企业一般会从如下方面入手:一是减少人工成本;二是减少管理费用开支。没有经济保障,对于实现现代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也是一个极大的制约因素。

(三)人才机制不够健全

目前,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在选拔人才方面还存在着任人唯亲的状况,这使得人才的培养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首先,人才的引进机制不健全;其次,人才的培养机制不健全,由于考虑到人才培养需要耗费的巨大成本,企业会自主地缩减人才培养方面的支出,这就使得中小型企业在人才队伍存在人才整体素质偏低的问题。由此可见,人才机制的不健全,成为了主观上制约中小型企业现代管理信息系统的瓶颈。

四、促进现代管理信息系统在我国中小型企业中应用的对策

目前,在我国,无论是学校教学,还是理论研究,仍然停留在传统管理信息系统上,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创新。而传统管理信息系统的许多理论是建立在确定经济环境基础上的,它所确定的定量模型和假设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有许多并不成立,在实践中几乎没有可能运用这些理论和模型,造成理论和实践脱节,这也是管理信息系统没有在中小型企业中得到广泛运用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我国应尽快采取措施,建立一套适合我国中小型企业发展的管理信息系统体系。这些措施可以包括以下方面:

1.规范现代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环境;2.加强法律法规建设;3.强化外部监管制度;4.全方位进行成本控制;5.科学制定责任成本目标;6.建立责任中心;7.明晰责任主体;8.实行奖罚机制;9.健全企业人才培养机制。

对于我国的中小型企业而言,要促进现代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应当在实现了以上步骤以后,逐步实现由传统管理方式向现代管理信息管理的转变。

参考文献:

现代系统理论范文篇10

【关键词】系统辩证法/系统主义/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

【正文】

辩证法是近两个世纪以来的重要哲学思潮,它可以划分为经典辩证法和现代辩证法两种形态。前者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由黑格尔建立的,马克思将它倒立过来,它的核心是对立统一或辩证否定,所以称为矛盾辩证法。而后者产生于20世纪末,因系统科学的发展而发展起来,它的核心是系统或系统层次的自组织,所以叫做系统辩证法,它是辩证法的一种现代形态。

1系统观是当代科学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核心

系统或系统的观念怎样能够成为一种新世界观的核心呢?它怎能成为辩证法的核心?这不是与传统的观念大相径庭吗?这就是我国大多数辩证法学者不能接受系统辩证法而向我们提出的问题。其实系统观念成为当代科学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核心是20世纪的和走向21世纪的科学思潮的必然结果和必然趋势。

1.1从本体论思潮来看,在本世纪以前,尽管存在着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辩证法,但整个科学思潮从根本上说都是从属于机械论的。自然界被看作是一部大机器,它的最基本的单元是绝对不变的原子或其他基本粒子,它们的基本性质是彼此独立的,只有外部的相互作用和运动,宏观世界的一切变化都由这种不变粒子之间的量的关系来加以说明。恩格斯说的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可以支持和确证(confirm)马克思的辩证法,却没有从根本上机械论的自然观,只是使整个变化着的自然界负荷在绝对不变的原子实体之上变得十分不协调。只有本世纪初由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冲击,原子机械观才彻底崩溃了。世界图景突然发生变化。于是科学家和哲学家们纷纷提出机体观点、整体观念和系统思想作为一个新的世界观的基础。哲学家怀特海提出了机体论代替原子论作为宇宙的基本实在。生物学家摩根提出了突现层次进化论来解释整个宇宙的演化。完形心理学家完全用一种整体观念来探讨心理过程。管理学家c·u·巴纳德更将企业看作是一种协作系统组织来研究管理。特别是物理学中的量子场论则通过“场”将所有物理实体联系成一个大系统。而在50年代和60年代,由于系统科学的兴起,进一步将各个领域的系统思想整合成一般系统论和系统哲学,认识到各门科学的异质同构性,于是构造出一般物质客体共同特征的系统模型。70年代80年代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非线性物理和混沌理论则进一步推进了一般系统的自组织演化理论。于是系统、系统的层次结构、系统的自组织演化就成为20世纪和走向21世纪的新世界观的核心概念。

1.2从方法论和认识论的思潮来看,古代的方法论是整体直观和整体思辨的,它不能深入了解世界,于是,近现代科学采取分析还原方法探索自然,取得伟大的成功。没有分析还原方法就没有现代科学,也没有现代工业社会。但是从本世纪下半叶起,科学越来越需要研究复杂事物。例如宇宙的演化、生态系统、全球性的问题等等,单凭分析还原方法不能完整地解决这些问题,于是方法论发展到第三阶段,在分析还原方法基础上建立系统方法,它虽然并不承认需要将整体分解为它的部分来了解事物,但它却着重注意研究事物所处的那个更大的整体,研究它在这个更大整体中的地位与功能,因为正是这个更大的整体改变了作为它的部分的事物的性质与行为,于是单从外面向里看(outside-inthinking)的分析方法不能完全看清楚一个事物,必须还有一种从里面向外看(inside-outthinking)的扩展方法与它相结合成为系统的方法、系统的思维和系统的认识论才能成为当代的新思维方式。于是系统不但是新世界观的核心,而且是新思维方式的关键概念。

1.3从价值论和伦理思潮看,人类的伦理观念的发展也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古代,着重用“仁爱”的观念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欧洲的基督教伦理以及中国的儒家伦理就是这种伦理的代表。没有这种伦理,文明时代与礼义之邦不会到来。第二阶段即近现代,着重用民主、自由、人权与集体主义理念来调整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否则专利时代不会过去。现在走向21世纪伦理观念发展到第三阶段,将仁爱观点和权利观念推广到自然界,有限度承认自然系统、生物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内在价值,有限度承认动物的权利,以调整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解决生态伦理问题,并由此而反观人类,使系统价值论与系统伦理学也因此而成为当代价值哲学的核心。可见,当代科学的发展的确如恩格斯所预料的“复归到辩证法”,但并不是复归到以矛盾论为核心的辩证法,而是以系统论为核心的形式复归到辩证法。这就是说,出现了一种新的辩证法:系统辩证法。

2系统辩证法是辩证法的一种新形态

列宁不是说过“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确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吗?怎么可能有不以对立统一、一分为二为核心的辩证法呢,这不是用系统论代替辩证法又是什么呢?这不是用一种新的形而上学来冒充辩证法又是什么呢?有时,人们这样来质问我们。其实,辩证法这个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列宁说的辩证法(或辩证法的实质)就是对立统一学说,这是狭义的辩证法的概念。广义的辩证法概念就是恩格斯所说的“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这就是说一个陈述,只要能阐明世界的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的某种一般特征和一般规律性,那它就是辩证法的;一个理论体系只要能系统地、前后一贯地阐明这种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机制和一般形式,那它就是一种辩证法的理论体系。我们就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系统辩证法哲学这个概念的,因为我们深信,系统的普遍规律就是存在的普遍规律。大约在80年代初,美国系统哲学家拉兹洛访问匈牙利,问了匈牙利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一个问题:“什么是辩证法?”结果得到的回答是:“我也搞不清,如果你搞清楚了,请你告诉我。”这个故事是1988年拉兹洛访问广州时说的。后来我区分了广义辩证法和狭义辩证法,在1997年深圳举行的国际系统科学会议上,我又遇到了拉兹洛教授,告诉他我的思考以及我们为什么称我们的系统哲学理论为系统辩证哲学。拉兹洛只给了我一个回答:“系统辩证法,很好!”最近傅德本先生和吴元梁先生主张普遍联系与发展本身是经典辩证法和系统辩证法之间的“联系环节和中介”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二者共同的研究对象都是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它们是解释世界的联系与发展的两个不同的理论模型。同一研究对象有多种理论相互竞争着,这是人类认识的正常现象。只有一种唯一正确的东西存在才是十分出奇的事情。

系统辩证法怎样揭示出世界的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的最一般特征和最普遍的规律?如果将世界的一切事物都看作是系统的组成部分,则关于系统的普遍规律,就是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普遍规律。那么什么是系统?按照工程控制论和美国贝尔电话公司创始人s·贝尔的定义,“系统就是具有动态学联系的元素的内在统一体”(asystemisanycohesivecollcctionofitemsthataredynamicallyrelated),这个定义比贝塔郎菲讲得更清楚更具体。然则系统有哪些最一般的性质和最普遍的规律?根据国内外大多数系统科学家和系统哲学家公认的,这一般特征(或规律)至少有下列五个。

2.1系统的整体性和整体突现规律

所谓整体突现性质指的是整体出现了它的组成部分所不具有的或对于它的部分来说无意义的性质。其所以如此,是因为系统元素之间的内聚的关系如此紧密,以致于形成元素间的特定的型构(conformation)和结构(structure),它对组成元素施加一种约束,改变了这些组元的性质与功能,使它们整体地组织与协调起来,于是便突现出了组元集合所不具有的特殊性质,形成系统的个体性特征,需要用一种与描述组成部分不同的语言和概念来进行描述。例如生命有机体出现了其组元即化学大分子所不具有的新陈代谢、自我更新、自我复制的性质,需要用不同于物理化学语言的生物学或遗传学的语言(例如“遗传密码”、“突变”等)来加以描述。系统突现规律以及与此相关联的系统结构决定功能或结构质变的规律,对于宇宙何以有质的多样性以及一种质转变为另一种质的现象,其解释力决不亚于经典辩证法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2.2系统的等级层次性和层次关系与层次演化规律

系统既然由于其结构对元素的约束而产生突现性质,从而构成了这个系统的个体或实体。而这些系统个体之间,依同样的逻辑,相互联系,组成结构,出现高层次的突现性质,如此类推,系统形成了多层次的复杂系统。系统哲学家们证明,在宇宙的演化过程中形成多层次系统比形成单层次系统的概率大得多,自然选择、自然淘汰的机制使宇宙具有层次结构,发展就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由简单层次向复杂层次的发展,不同层次有不同的实体、不同突现性质、不同支配规律和不同的语言描述,单层次的本体论和认识论都是不可能的。还原论必须由突现论和扩展论来加以补充。系统的层次关系规律和层次演化规律,解释了宇宙为什么有以及怎样实现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的前进上升运动,比起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解释更有科学性和更有说服力。其实“肯定”、“否定”这些概念用来描述思维运动或精神运动是合适的。假设自然界任何一个事件都有“肯定”与“否定”,从现代逻辑观点看,就是犯了混淆范畴类型的错误,与说“曹操是个质数”所犯的逻辑语法错误相同。而经典辩证法哲学家们对黑格尔讨论绝对精神运动的“肯定”、“否定”或“否定之否定”等概念的重新定义,均不成功。

2.3系统的适应性自稳定的性质与规律

一般说来,系统不是与环境无关的。如果它与周围环境不断发生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则它就是一个开放系统。开放系统具有这样的特征,它在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中通过自我调节即自动控制、自我维持,能保持自己在环境中的稳定性和亚稳定性,这叫做系统的适应性自稳定。系统的适应性自稳定性规律指明,系统的基本的变量和状态有一个具有上限或下限的阈值,当外部环境的干扰和内部随机的变化不超过这个阈值时,系统整体总是能够组织自己的“流”来缓和和抵消这种干扰,使其恢复其恒稳状态而与环境相适应。这是任何事物、任何系统都具有的负反馈机制。系统的适应性自稳定规律,包含了并大大发展了经典辩证法中“度量关系的关节线”的概念。

2.4系统的适应性自组织的性质与规律

当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的干扰和变化超过上述所说的稳定域时,系统会走向瓦解,但系统在一定条件下,特别是在远离平衡态和输入负熵的条件下,系统能够通过分叉和突变,通过系统元素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系统元素之间能自动、自发协同动作,重新组织自己的实体、过程和力,形成新的有序结构,形成描述新的整体特征的序参量,从旧的稳态进展到更能对抗环境的干扰和适应内部变化的新的稳态,由此而决定系统在自然选择下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向着更加有序和更多层次的方向演化发展。系统自组织的规律给出了这种演化发展的条件、特征与机制的分析,这是经典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的泛泛而论所不能加以说明的。于是系统的自组织规律便代替了对立统一规律而成为系统辩证法的核心。

2.5差异协同律

乌杰教授在他1998年发表于《实践》杂志第20期、21期的论文《系统辩证论》中,将系统的自组织机制从自组织的条件与特征中抽离出来作为基本的系统思想和基本系统规律。它说明,系统的所有元素之间(不仅是对立的元素之间,不仅是“成双”、“成对”的元素之间)的非线性协同作用(不仅是一般的又统一又斗争的作用)是系统存在与发展的机制或“动力”。这里说的差异协同性包括了竞争协同与非竞争协同、对立协同与非对立协同、二元协同与非二元的多元协同。我猜测乌杰教授的这个概念还想要说明在系统的形成、存在和发展中,协同的作用比之竞争更有根本的和决定性的意义。可见差异协同和系统自组织规律包含了并大大发展了系统辩证法的一分为二的对立统一规律,把这个带有一阴一阳、一正一反的古代思维色彩的规律推向一个现代形态的表述,而“一分为二”或对立统一不过是差异协同或“合多为一”、“一分为多”的简化模式。

系统辩证法是关于实在与过程、存在与演化的普遍规律的现代学说。整体突现律和等级层次律说明存在与演化的形式与方向,差异协同与系统自组织规律说明存在与演化的机制与“动力”(如果可以用动力这个词的话)。而系统适应性自稳律说明从存在到演化的关节点。这样看来,它怎能不是辩证法的一种新的形态呢?

3系统主义的哲学理论体系

哲学有三个基本的领域,这就是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学说。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的统一,其实是本体论、认识论、逻辑三个独立哲学学科的统一,即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和相互渗透。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学说都应作为三个不同的基础哲学学科来分别加以研究。这样上面所说的系统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当运用到这三个基础哲学学科时,就为我们开阔出新的视野和新的境界,由此可以建立起系统主义的哲学理论体系。

3.1本体论哲学。任何本体论哲学基本上都应由两个部分所组成:一个部分叫存在论,讨论being;另一个部分叫生成论或过程论,讨论becoming或process。由于引进了系统思想和系统辩证观,在讨论存在或实在问题时,我们再也不能将“实体”范畴看作是绝对不变的质料或纯粹无差别的实体,实体不过指的是能独立存在、自我支持而不需要别的载体来支持的自立体,不过是个别特殊的具体系统。我们自然应看到实体是基础的东西,是完全意义的存在;属性、关系与过程则是刻划实体的第二位的、不完全意义的存在;在此建立我们的系统唯物论观点。不过用系统的视野去看存在,“实体是关系与过程的载体”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关系与过程又决定了实体的本质结构,相互作用乃实体运行的机制,我们完全可以说,“实体是关系的纽结,是过程的一个结构和过程的持续性的表现”。这样,存在或终极实在就被看成是实体—关系—过程三位一体的东西,从而将实体实在论、过程实在论和关系实在论三个学派的学说统一整合起来。至于生成论或过程论,系统主义的本体论深入分析过程的机制,就将“相互作用”划分为四种相互作用:因果决定性的相互作用,随机性的非决定性的相互作用,体现在系统适应性自稳和适应性自组织的广义目的性相互作用,以及将这三者统一起来的协同性相互作用。于是普利高津的结构—功能—涨落机理图,就哲学地化为因果—随机—目的协同作用机理图。

3.2在价值学说方面,本体论最后一个范畴“目的性”,就是价值论最初的一个范畴。由于自组织系统已经有了明显的目的性,于是就有了价值的萌芽。“目的状态”、“目的环”、“目的点”本身是系统内在价值之所在,而达到目的的手段(条件、事物、行为)就具有了系统的工具价值的意义。生命系统不但有目的,而且这目的发展为“自我”即“自己为了自己的存在”。生存与繁殖就是它的目的价值,而一切有助于维护自己物种的生存与繁殖的就具有工具的价值和效用。各种生命价值整合进生态系统中,就构成生态伦理的最高命令:“一切事物趋向于保护生物共同体的完整、稳定和优美的,它就是正当的、善的,反之就是不正当的和恶的”。在生态伦理基础上分析人类的价值和价值观问题,用系统辩证法分析人类各种价值差异、价值冲突和价值协调,可以建立一种系统主义的价值学说。在这基础上分析人类伦理价值,可以看到人类伦理怎样在社会系统自组织中形成,各种人类伦理系统的内部组成和结构是什么。现代的行为功利主义伦理学、准则功利主义伦理学、道义主义伦理学和境遇伦理学也就可以因此而在系统观念基础上整合起来,形成系统主义伦理学。

3.3我们已经看到系统观念引进认识论,带来认识方法的革命,还原方法与扩展方法被统一起来了,认识的经验层次、经验规律层次和理论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用系统层次观点加以论述;而系统自组织的动力学理论可以用来分析认识发展的动力学机制,帮助我们理解认识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认识的规范的变革以及认识的进步问题和哲学中最难解决的真理问题。这里我只想说,我们不但已经有了系统辩证法的一般观点和方法,而且将它运用到本体论、价值论和认识论中去,可以建立一整套系统主义的哲学理论体系。这就是我对21世纪哲学发展的展望之一。

【参考文献】

1乌杰.系统辩证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乌杰,哈肯h,拉兹洛e.跨世纪洲际对话.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现代系统理论范文篇11

1.选题背景

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过度的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对自然无休止的索取使得人类面临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世界环境危机的愈演愈烈是人类活动的结果,人类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等因素也是全球生态危机直接或者间接的原因。从表面上来看环境危机是经济社会膨胀、人类无休止使用科学技术的结果,但从根本上来说,应该是人类环境价值和伦理观念危机的表现。在这样的背景下,人类重新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许多学者开始从生态学、伦理学的角度试图建立人与自然新的伦理道德观念,环境伦理学在这样背景下应用而生。

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的促进了物质生产组织、社会组织形式的发展和变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学等领域内部的组织性和复杂性也纷纷发生变化。这一系列的变化推动了现代系统哲学的发展,现代系统哲学用整体性的观点看待世界,将社会系统当作有机整体,用系统的方法分析社会系统各子系统,为人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域。

环境伦理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的伦理问题,如生态整体主义从整体思维出发,将自然以及自然存在物纳入道德评价体系,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整体性也是系统哲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环境伦理的研究方法同系统哲学的研究方法之间有着内在的统一性。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生态系统是人类社会系统的子系统,生态系统本身又具有整体性,而当今环境问题本质上己经是复杂性和非线性的系统问题,因此环境伦理研究应该借鉴现代系统哲学的思维,运用系统哲学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2选题意义

系统哲学视域下的环境伦理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伦理观念,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大量事实证明,自然环境的破坏严重阻碍人类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地球环境遭到破坏人类将失去赖以生存的家园。现代系统哲学用系统的观点看世界,根据系统的特征、性质和规律,运用整体优化、协同进化、差异和谐等原理探究世界发展的新变化。以系统哲学为指导,从系统哲学视域思考环境伦理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它有助于人们更为清醒的认识环境危机产生的根源,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形成新的消费观。同时以系统哲学为指导,运用系统哲学思维指导实践,有助于当今生态社会的建设,以我国为例,运用系统哲学思维有助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进而实现社会的转型。

(二)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学者对环境伦理与系统哲学的研究己经形成体系,但将二者相结合,用系统哲学的思维探究环境伦理的专门性研究很少。大多数学者围绕生态文明系统、生态环境进行研究,环境伦理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生态系统中系统哲学思维的研究可以指导环境伦理理论构建。

第一,对环境伦理的研究。国内学者在评价和研究国外环境伦理理论成果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环境伦理学科体系,出现了大量的相关著作,如余谋昌的《生态哲学》、叶平的《生态伦理学》、刘大椿《环境思想研究》、叶平的《环境的哲学》等。随着研究的深入形成了系列性的著作如吴国盛主编《绿色经典文库》、诸大建主编《绿色前沿译丛》、张岂之主编《环境哲学译从》、杨通进主编《走向生态文明丛书》、刘湘溶主编《环境伦理学研究丛一书》庆治主编《环境政治学译丛》等。这一系列著作囊括了环境伦理学的产生、发展、变化,着眼于新时期的环境现实,将生态学、系统哲学等各门学科结合向着多领域、多方向、深层次发展,并出现的新的研究方向如深层生态学、生态女性主义。并目_他们将理论与实践想结合,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环境伦理学。

第二,对系统哲学以及系统思维的研究。国内对系统哲学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西方系统思想。黎德扬《系统哲学一综合时代的综合哲学》,在该书中作者科学地研究和评述了现代西方系统哲学的一般观念,为中国现代系统哲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2)研究系统的构成要素。魏宏森在《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一书中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演进的时间顺序探索了系统科学的来源,考察了从宇宙、生命、精神、生态到社会的五大系统的基本特征,形成了科学的系统论理论体系。(3)研究系统思维方法。孙凯飞《系统方法是我们时代的思维方法》,书中要求人们用系统眼光从结构与功能的角度重新审视多样化的世界,把被形而上地分割了的现象世界重新整合,将单个现象放到系统中综合研究,以实现“整体大于部分”的效果。(4)建立系统哲学为基础的学科体系。乌杰教授认为系统哲学是当今时代的精华,系统哲学是以客观系统物质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哲学的科学,他创作了《系统哲学》、《系统哲学基本原理》,使系统哲学成为完整的学科体系。

第三,对系统哲学视域下的环境伦理研究。国内没有从系统哲学视域下研究环境伦理的专著,但在环境伦理著作相关的章节中有所讨论。余谋昌在《环境伦理学》第六章中着重探究协同进化的基本原则,他认为协同进化是一般生态规律,既符合达尔文“进化论”的规律,又与系统科学中“协同学”的原理相适应;国内其他学者也运用系统哲学的思维方法研究生态文明和生态伦理,如秦书生用整体性的视野研究生态系统的内涵和特征。周鑫在《系统论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一兼论马克思系统分析方法的指导意义》一文中认为生态文明具有典型的系统论特征,应该用系统的分析方法从整体结构上加以研究。这些思想都认为系统哲学可以为生态文明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当然也可以为环境伦理理论构建提供思想指导。

2.国外研究现状

第一,对环境伦理的研究。史怀泽在《文化和伦理》中阐述了“敬畏生命”伦理观,他主张扩大伦理关怀的范围,要求人敬畏生命,承担道德责任是合理的具有积极的意义。利奥波德创立了“大地伦理”,在《沙乡年鉴》一书中,利奥波德认为以往的各种伦理都着重于协调个体和其所处的共同体的关系,土地伦理扩大了这个共同体的概念,它不只是包括人类而且也包括土壤、水、植物和动物,是整个“土地”的生态系统。利奥波德运用了系统的思想诊释伦理观念,土地伦理就是一种处理人与地,以及人与在土地上生长的各种动植物之间的伦理观。同时也是人对土地的态度,人自身的道德品质热爱、尊重和赞美的表现。

第二,对系统哲学及系统思维的研究。恩格斯曾指出:“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住在这里恩格斯所说的集合体可以理解为系统。贝塔朗菲总结出了一般系统论,他认为系统与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各个要素的复合体。维纳的控制论强调系统应该依据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改变。普里高津研究了系统的开放系特征,总结了系统发展过程由无序到有序的内部规律。哈肯通过对激光的研究,结合了耗散理论和突变理论,提出了协同学说。拉兹洛提出了系统哲学的四大原理。从1945年一般系统论开始,系统理论逐渐走向成熟,为其它各个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

第三,对系统哲学视域下环境伦理的研究。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认为,现代环境伦理学研究以人为主体的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相结合的复合生态系统,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以及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具有系统哲学的特征。英国科学家詹姆斯·拉伍洛克在《盖亚:一种对地球上的生命的新思考》这本书中,通过对地球大气圈与火星和金星大气圈的成分结构的对比研究,提出应该着重考虑地球上生物系统特别是人类的作用。在整个地球的生存系统中,人类只是复杂的整体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在其中没有任何优越的权利。英国科学家彼得·拉塞尔认为只有将人当作自然整体的一部分,形成一利,整体性、全局性的世界观才能解决当今世界的社会危机。这些观点都具有一定的理论共同诊收,即基于系统哲学视域下整体思维的环境伦理共识,并在此基础上研究环境伦理问题,关注环境保护。

国外学者在理论上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环境伦理体系,在此基础上侧重于实践,行动先行,他们将系统思想与环境伦理相结合,认为人的伦理观念,系统的整体性观念在生态运动中起着导向作用。于是出现了各种形式的绿党,如德国绿党、芬兰绿党等;还出现了许多环保组织,这些绿党和环保组织强调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他们运用现代系统思维,通过实际行动保护全球生态环境,形成新的环境伦理观。

从以上国内外的研究状况来看,国内外学者在环境伦理与生态文明的研究中,己经开始运用整体性思维,他们已经意识到了系统思维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这与当今世界全球化、大学科体系的构建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但是国内外学者或许受到“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困扰,或许受到传统环境伦理片面的、孤立的观念的影响,在研究环境伦理问题时没有从现代系统思维角度出发,或者是片面运用系统思维的某一方面去研究环境问题,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本文运用现代系统哲学的思维方式分析生态环境系统,进而总结出环境伦理的系统性,用系统哲学的思维方式构建现代环境伦理的新思路。

(三)研究的方法和创新点

本文主要运用的研究方法如下:

(l)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本文采用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逻辑推理方法,在历史研究过程中,从系统哲学与环境伦理产生和发展的时间脉络出发,遵循演绎和归纳、分析和综合的逻辑思维。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在系统哲学理论指导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环境实践,解决环境问题,构建现代环境伦理理论体系。

(3)比较研究的方法。本文比较研究了中西不同的环境伦理思想,总结出其中蕴含的系统哲学思维,进一步探究系统哲学视域下环境伦理。

2.研究创新点

论文的创新点主要有:第一、通过资料的收集,发现用系统哲学的方法研究生态系统大多数都是集中在对生态系统整体的把握,而环境伦理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系统哲学的眼光研究环境伦理的学术成果很少,本文想从整体上把握环境伦理的系统哲学脉络,具有一定的新意。第二,对系统哲学与环境伦理这两门宏大的学科,本文试图从二者理论的交叉点,如对生态系统、生态文明研究中的整体性、协同进化原理等进行分析。第三,从系统哲学角度探讨环境伦理,揭示环境伦理研究中的系统特征和系统规律,提出了以系统哲学为指导构建现代环境伦理理论体系。

全文研究围绕以下逻辑展开:本文的总体思路是运用系统哲学的思维方式研究环境伦理。第一部分,界定相关概念,概述了环境伦理的产生与发展,探究了中国古代和西方现代环境伦理思想中的整体性思维与系统哲学的内在契合,并简要的说明了系统哲学与环境伦理的关系。第二部分,运用系统哲学思维方式研究环境伦理,从系统哲学的基本思想,如层次性、整体优化原理、协同进化原理为现代环境伦理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第三部分,运用系统哲学思维方式构建现代环境伦理理论,构建“人一自然一社会”三位一体的和谐统一。同时揭示了系统哲学视域下现代环境伦理构建的当代启示。

现代系统理论范文篇12

专业层次:全部考试类型:全部备注:代表新增,代表已删除2012年1月自考科目安排

周六(1月7日)周日(1月8日)上午(09:00--11:30)下午(02:30--05:00)上午(09:00--11:30)下午(02:30--05:00)公共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3706)n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09)统计(A020101)财务管理学(00067)n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高等数学(一)(00020)n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财政与金融(00048)n大学语文(04729)经济法概论(财经类)(00043)财税(A020103)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高等数学(一)(00020)n国民经济统计概论(00065)n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大学语文(04729)n货币银行学(00066)n企业会计学(00055)经济法概论(财经类)(00043)金融(A020105)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n证券投资与管理(00075)高等数学(一)(00020)n国民经济统计概论(00065)n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大学语文(04729)n货币银行学(00066)n企业会计学(00055)经济法概论(财经类)(00043)保险(A020107)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高等数学(一)(00020)n国民经济统计概论(00065)n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大学语文(04729)n货币银行学(00066)经济法概论(财经类)(00043)国际贸易(A020109)国际财务管理(00208)n基础英语(00088)n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高等数学(一)(00020)n国际金融(00076)n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大学语文(04729)n国际贸易实务(一)(00090)中国对外贸易(00092)证券投资与管理(A020111)财务管理学(00067)n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高等数学(一)(00020)n国民经济统计概论(00065)n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大学语文(04729)n货币银行学(00066)经济法概论(财经类)(00043)工商行政管理(A020112)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高等数学(一)(00020)n国民经济统计概论(00065)n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财政与金融(00048)n大学语文(04729)经济法概论(财经类)(00043)餐饮管理(A020118)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餐饮业法规(00977)n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大学语文(04729)烹饪工艺学(二)(00978)调查与分析(A020163)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工商企业管理(A020221)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n人力资源管理(一)(00147)高等数学(一)(00020)n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00149)n国际企业管理(00148)n国民经济统计概论(00065)n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大学语文(04729)n公共关系学(00182)n广告学(一)(00181)n企业会计学(00055)国际市场营销学(00098)n经济法概论(财经类)(00043)n英语(一)(00012)会计(A020223)财务管理学(00067)n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高等数学(一)(00020)n国民经济统计概论(00065)n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成本会计(00156)n大学语文(04729)n政府与事业单位会计(00070)经济法概论(财经类)(00043)房地产经营与管理(A020226)房地产经营管理(00172)n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高等数学(一)(00020)n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大学语文(04729)房地产法(00169)市场营销(A020227)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n企业定价(00180)高等数学(一)(00020)n国民经济统计概论(00065)n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大学语文(04729)n公共关系学(00182)n广告学(一)(00181)经济法概论(财经类)(00043)企业财务管理(A020222)财务管理学(00067)n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高等数学(一)(00020)n国民经济统计概论(00065)n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大学语文(04729)财务报表分析(一)(00161)n经济法概论(财经类)(00043)电子商务(A020225)国际贸易实务(三)(00891)n市场营销(三)(00890)电子商务英语(00888)n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基础(00894)电子商务概论(00896)电力市场营销(A020229)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电力企业管理概论(06137)n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公共关系学(00182)n广告学(一)(00181)物流管理(A020228)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高等数学(一)(00020)n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大学语文(04729)n物流英语(05362)国际物流导论(05372)n经济法概论(财经类)(00043)劳动和社会保障(A020231)劳动和社会保障概论(03312)公文写作与处理(00341)n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劳动和社会保险统计与计算机应用(03320)采购与供应管理(A020265)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n人力资源管理(一)(0014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物流英语(05362)销售管理(A020313)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中小企业经营管理(A020319)人力资源管理(一)(00147)高等数学(一)(00020)n国际企业管理(00148)n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公共关系学(00182)监所管理(A030103)监狱学基础理论(00236)n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大学语文(04729)民法原理与实务(00917)行政管理(A030301)财务管理学(00067)n管理心理学(00163)n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n人力资源管理(一)(00147)高等数学(一)(00020)n公文写作与处理(00341)n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n政府经济管理概论(03349)大学语文(04729)n公共关系学(00182)n社会研究方法(03350)电子商务概论(00896)n机关管理(00509)n经济法概论(财经类)(00043)n英语(一)(00012)n政治学概论(00312)市政管理(A030304)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公文写作与处理(00341)n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大学语文(04729)n公共关系学(00182)n社会研究方法(03350)英语(一)(00012)乡镇管理(A030305)财务管理学(00067)n领导科学(00320)公文写作与处理(00341)n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大学语文(04729)n公共关系学(00182)n社会研究方法(03350)英语(一)(00012)专业层次:全部考试类型:全部备注:代表新增,代表已删除2012年1月自考科目安排

周六(1月7日)周日(1月8日)上午(09:00--11:30)下午(02:30--05:00)上午(09:00--11:30)下午(02:30--05:00)机关管理及办公自动化(A030307)管理心理学(00163)n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n秘书学概论(00345)n人力资源管理(一)(00147)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00342)n公文写作与处理(00341)n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00346)n大学语文(04729)n公共关系学(00182)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n数据库及其应用(02120)n英语(一)(00012)学前教育(A040101)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n学前教育科学研究(00389)n幼儿文学(00386)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n学前儿童数学教育(00388)大学语文(04729)n学前儿童语言教育(00393)科学.技术.社会(00395)n学前儿童科学教育(00390)n英语(一)(00012)小学教育(A040103)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n美育基础(00409)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n小学教育心理学(00407)n小学语文教学论(00410)大学语文(04729)n小学科学教育(00408)n小学数学教学论(00411)科学.技术.社会(00395)n小学班主任(00412)n英语(一)(00012)心理健康教育(A040109)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大学语文(04729)n发展与教育心理学(00466)心理学(00031)特殊教育(A040111)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教育学(一)(00429)n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大学语文(04729)心理学(00031)n英语(一)(00012)义务教育(A040124)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09278)教育学(一)(00429)n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n小学教育心理学(00407)小学科学教育(00408)小学班主任(00412)秘书(A050102)财务管理学(00067)n管理心理学(00163)n秘书学概论(00345)公文写作与处理(00341)n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00346)n大学语文(04729)n公共关系学(00182)机关管理(00509)n外国秘书工作概况(00514)n英语(一)(00012)涉外秘书(A050103)财务管理学(00067)公文写作与处理(00341)n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00346)n大学语文(04729)n公共关系学(00182)n国际贸易实务(一)(00090)n中国文化概论(00321)英语(一)(00012)广告(A050301)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大学语文(04729)n公共关系学(00182)n广告学(二)(00853)英语(一)(00012)公共关系(A050303)公关心理学(00643)n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公共关系写作(00646)n公关礼仪(00644)n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大学语文(04729)n公共关系学(00182)n广告学(二)(00853)n中国文化概论(00321)公关语言(00647)n经济法概论(财经类)(00043)n英语(一)(00012)广播电视编导(A050316)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大学语文(04729)摄影(A050446)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大学语文(04729)档案管理(A060201)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n秘书学概论(00345)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大学语文(04729)n公共关系学(00182)英语(一)(00012)信息管理与服务(A071601)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00342)n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00346)n大学语文(04729)管理信息系统(02382)n数据库及其应用(02120)n英语(一)(00012)机械制造及自动化(A080301)工程经济(02194)n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高等数学(工专)(00022)n工程力学(一)(02159)n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n数控技术及应用(02195)大学语文(04729)英语(一)(00012)机电一体化工程(A080306)机械制造(02230)高等数学(工专)(00022)n工程力学(一)(02159)n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n数控技术及应用(02195)大学语文(04729)n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02236)电工技术基础(02232)n英语(一)(00012)n自动控制系统及应用(02237)电厂热能动力工程(A080501)高等数学(工专)(00022)n工程力学(一)(02159)n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大学语文(04729)英语(一)(00012)供用电技术(A080601)电工原理(02269)高等数学(工专)(00022)n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大学语文(04729)n线性代数(02198)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02277)n英语(一)(00012)工业电气自动化技术(A080602)电工原理(02269)高等数学(工专)(00022)n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大学语文(04729)n线性代数(02198)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02277)n英语(一)(00012)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A080604)电工原理(02269)发电厂电气主系统(02301)n高等数学(工专)(00022)n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大学语文(04729)n线性代数(02198)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02277)n英语(一)(00012)计算机及应用(A080701)数据结构导论(02142)高等数学(工专)(00022)n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00342)n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大学语文(04729)n线性代数(02198)数据库及其应用(02120)n微型计算机及接口技术(04732)n英语(一)(00012)电子技术(A080704)电工原理(02269)n非线性电子电路(02342)n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高等数学(工专)(00022)n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大学语文(04729)n线性代数(02198)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02277)n英语(一)(00012)通信技术(A080706)电工原理(02269)n非线性电子电路(02342)高等数学(工专)(00022)n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大学语文(04729)n数字通信原理(02360)n线性代数(02198)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02277)n英语(一)(00012)移动商务(A080786),移动商务技术(A080786)高等数学(工专)(00022)n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广告学(一)(00181)国际市场营销学(00098)n英语(一)(00012)嵌入式技术(A080788)高等数学(工专)(00022)n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02236)英语(一)(00012)房屋建筑工程(A080801)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n建筑施工(一)(02400)高等数学(工专)(00022)n工程测量(02387)n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大学语文(04729)n混凝土及砌体结构(02396)土力学及地基基础(02398)食品科学与工程(A081307)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高等数学(工专)(00022)n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大学语文(04729)烹饪工艺学(二)(00978)n英语(一)(00012)营养、食品与健康(A081310)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n临床医学总论(05747)n人体营养(05745)基础营养学(05743)n疾病的营养防治(05748)n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大学语文(04729)食品卫生法规与监督(05750)计算机信息管理(A082207)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04754)高等数学(工专)(00022)n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00342)n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大学语文(04729)n计算机原理(02384)管理信息系统(02382)n数据库及其应用(02120)n英语(一)(00012)建筑经济管理(A082209)高等数学(工专)(00022)n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大学语文(04729)经济法概论(财经类)(00043)电子政务(A082217)公文写作与处理(00341)n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n行政法学(00261)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00346)管理信息系统(02382)n机关管理(00509)n数据库及其应用(02120)n英语(一)(00012)n政治学概论(00312)农学(A090101)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n农业经济与管理(00135)n植物学(二)(02660)大学语文(04729)种子(A090103)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n植物学(二)(02660)大学语文(04729)园艺(A090104)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n农业经济与管理(00135)n植物学(二)(02660)大学语文(04729)果树(A090105)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n农业经济与管理(00135)n植物学(二)(02660)大学语文(04729)畜牧(A090401)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大学语文(04729)农业经济管理(A090601)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国民经济统计概论(00065)n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n农业经济与管理(00135)大学语文(04729)经济法概论(财经类)(00043)林业生态环境管理(A090608)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大学语文(04729)环境科学概论(03164)农业推广(A090701)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n农业经济与管理(00135)临床医学(A100301)病理学(02901)n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n药理学(一)(02903)医学心理学(02113)英语(一)(00012)农村中医医疗(中西医结合)(A100501)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英语(一)(00012)护理学(A100701)病理学(02901)护理伦理学(02996)n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n药理学(一)(02903)大学语文(04729)n内科护理学(一)(02998)n医学心理学(02113)妇产科护理学(一)(03002)n外科护理学(一)(03001)n英语(一)(00012)社区护理学(A100704)病理学(02901)n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n药理学(一)(02903)大学语文(04729)英语(一)(00012)统计(B020102)企业会计学(00055)n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n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n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n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n英语(二)(00015)财税(B020104)财务管理学(00067)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n政府与事业单位会计(00070)n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n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n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n社会保障概论(00071)n英语(二)(00015)金融(B020106)财务管理学(00067)国际金融(00076)货币银行学(00066)n金融市场学(00077)n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n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n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n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00228)n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n英语(二)(00015)保险(B020108)财务管理学(00067)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n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n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n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n社会保障概论(00071)n英语(二)(00015)国际贸易(B020110)国际运输与保险(00100)n基础英语(00088)国际金融(00076)n外经贸经营与管理(00101)国际贸易实务(一)(00090)n企业会计学(00055)n世界市场行情(00102)n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n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n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n国际市场营销学(00098)n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农业经济管理(B020114)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n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n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n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n英语(二)(00015)经济学(B020115)经济思想史(00143)计量经济学(00142)财政与金融(00048)n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n中国近现代经济史(00138)n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n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n经济法概论(财经类)(00043)n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n英语(二)(00015)餐饮管理(B020119)国外饮食文化(00989)中国饮食文化(00986)餐饮美学(00987)n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n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n英语(二)(00015)调查与分析(B020121)计量经济学(00142)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n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n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n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n英语(二)(00015)文化产业(B020155)外国文化导论(04123)n文学概论(一)(00529)广告学(二)(00853)n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n英语(二)(00015)专业层次:全部考试类型:全部备注:代表新增,代表已删除2012年1月自考科目安排

周六(1月7日)周日(1月8日)上午(09:00--11:30)下午(02:30--05:00)上午(09:00--11:30)下午(02:30--05:00)工商企业管理(B020222)财务管理学(00067)高等数学(工本)(00023)n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00149)大学语文(04729)n企业管理咨询(00154)n企业会计学(00055)n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n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n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n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00228)n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n英语(二)(00015)会计(B020224)财务管理学(00067)n会计制度设计(00162)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00149)成本会计(00156)n高级财务会计(00159)n金融市场学(00077)n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n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财务报表分析(一)(00161)n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n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n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00228)n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n英语(二)(00015)市场营销(B020228)国际商务谈判(00186)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00149)企业会计学(00055)n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n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n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n国际市场营销学(00098)n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n英语(二)(00015)企业财务管理(B020223)国际财务管理(00208)金融市场学(00077)n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n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n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n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n英语(二)(00015)电子商务(B020226)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00910)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00915)n商法(二)(00995)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原理(00906)n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电子商务安全导论(00997)n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n英语(二)(00015)物流管理(B020229)财务管理学(00067)n物流企业财务管理(05374)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00149)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n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n经济法概论(财经类)(00043)n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n英语(二)(00015)公共事业管理(B020230)管理心理学(00163)n劳动和社会保障概论(03312)n人力资源管理(一)(00147)行政法学(00261)公共关系学(00182)n教育管理原理(00449)n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管理信息系统(02382)n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n英语(二)(00015)劳动和社会保障(B020232)劳动经济学(03323)n人力资源管理(一)(00147)劳动关系学(03325)劳动和社会保障法(03322)n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n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n社会保障国际比较(03326)n英语(二)(00015)采购与供应管理(B020282)物流企业财务管理(05374)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n英语(二)(00015)销售管理(B020314)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00149)广告学(一)(00181)n企业会计学(00055)n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n经济法概论(财经类)(00043)n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n英语(二)(00015)中小企业经营管理(B020320)企业管理咨询(00154)n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n英语(二)(00015)监所管理(B030109)监狱学基础理论(00236)n民事诉讼原理与实务(一)(00918)婚姻家庭法原理与实务(00924)n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n英语(二)(00015)法律(B030117)合同法(00230)n金融法(05678)n民法学(00242)法律文书写作(00262)n公司法(00227)n票据法(00257)n行政法学(00261)n中国法制史(00223)婚姻家庭法(05680)n民事诉讼法学(00243)n外国法制史(00263)n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房地产法(00169)n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00228)n经济法概论(00244)n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n英语(二)(00015)行政管理学(B030302)财务管理学(00067)n领导科学(00320)公文写作与处理(00341)n行政组织理论(00319)西方政治制度(00316)n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n中国文化概论(0032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n管理信息系统(02382)n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n西方行政学说史(00323)n英语(二)(00015)n政治学概论(00312)n中国行政史(00322)政治学(B030308)领导科学(00320)西方政治制度(00316)n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n英语(二)(00015)学前教育(B040102)美育基础(00409)n学前比较教育(00401)学前特殊儿童教育(0088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n英语(二)(00015)教育管理(B040107)教育预测与规划(00454)教育经济学(00451)n学前教育管理(00457)n中小学教育管理(00458)教育管理原理(00449)n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00456)n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n英语(二)(00015)教育学(B040108)中外教育简史(00464)教育学原理(00469)发展与教育心理学(00466)n教育管理原理(00449)n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n英语(二)(00015)心理健康教育(B040110)心理治疗(一)(05624)团体咨询(05628)n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n英语(二)(00015)小学教育(B040112)文学概论(一)(00529)n中外教育简史(00464)小学教育心理学(00407)n中小学教育管理(00458)发展与教育心理学(00466)n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n中国文化概论(0032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n英语(二)(00015)义务教育(B040125)初中数学课程与教学(09294)n初中英语课程与教学(09297)n初中语文课程与教学(09291)n中外教育简史(00464)中小学教育管理(0045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00456)n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n英语(二)(00015)秘书学(B050104)领导科学(00320)n秘书学概论(00345)公关礼仪(00644)n公文写作与处理(00341)n行政法学(00261)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00346)n公共关系学(00182)n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n中国文化概论(0032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n机关管理(00509)n经济法概论(财经类)(00043)n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n秘书参谋职能概论(00526)n英语(二)(00015)n政治学概论(00312)广告学(B050302)新闻事业管理(00662)广告学(二)(00853)n广告学(一)(00181)n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n中国文化概论(00321)经济法概论(00244)n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n英语(二)(00015)公共关系(B050309)公关心理学(00643)n领导科学(00320)n人际关系学(03291)n人力资源管理(一)(00147)公共关系写作(00646)n现代媒体总论(03300)公共关系学(00182)n国际公共关系(03295)n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n中国文化概论(00321)广告运作策略(03299)n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n英语(二)(00015)广播电视编导(B05031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n外国新闻事业史(00660)n英语(二)(00015)摄影(B050417)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n英语(二)(00015)档案学(B060202)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00346)n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n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n英语(二)(00015)n中国行政史(00322)应用心理学(B071502)公关心理学(00643)n管理心理学(00163)新闻心理学(00657)发展与教育心理学(00466)n医学心理学(02113)n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n心理学(00031)n英语(二)(00015)机械制造及自动化(B080302)传感器与检测技术(02202)n线性代数(02198)n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工业用微型计算机(02241)n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00228)n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n微型计算机及接口技术(04732)n物理(工)(00420)n英语(二)(00015)机电一体化工程(B080307)工程经济(02194)机械工程控制基础(02240)传感器与检测技术(02202)n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工业用微型计算机(02241)n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n物理(工)(00420)n英语(二)(00015)机电系统智能控制(B080309)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工业用微型计算机(02241)n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n物理(工)(00420)n英语(二)(00015)电厂热能动力工程(B080502)线性代数(02198)n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n物理(工)(00420)n英语(二)(00015)工业自动化(B080603)电工原理(02269)高等数学(工本)(0002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n自动控制理论(二)(0230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n物理(工)(00420)n英语(二)(00015)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B080605)电工原理(02269)高等数学(工本)(0002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n自动控制理论(二)(02306)发电厂动力部分(02311)n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n英语(二)(00015)计算机及应用(B080702)Java语言程序设计(一)(04747)n数据结构(02331)高等数学(工本)(00023)n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00342)n数据库系统原理(04735)C++程序设计(04737)n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n软件工程(02333)n英语(二)(00015)电子工程(B080705)非线性电子电路(02342)n工程经济(02194)高等数学(工本)(0002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n自动控制理论(二)(0230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n物理(工)(00420)n英语(二)(00015)通信工程(B080707)非线性电子电路(02342)n工程经济(02194)高等数学(工本)(00023)n计算机通信网(0237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n物理(工)(00420)n英语(二)(00015)计算机通信工程(B080708)非线性电子电路(02342)n数据结构(02331)高等数学(工本)(00023)n计算机通信网(02373)n数据库系统原理(04735)数字通信原理(02360)n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计算机通信接口技术(02369)n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n物理(工)(00420)n英语(二)(00015)计算机网络(B080709)Java语言程序设计(一)(04747)n数据结构(02331)高等数学(工本)(00023)n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00342)n数据库系统原理(04735)n网络工程(04749)计算机网络管理(02379)n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互联网及其应用(03142)n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n物理(工)(00420)n英语(二)(00015)数控技术(B080741)机械工程控制基础(02240)传感器与检测技术(02202)n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n英语(二)(00015)移动商务技术(B080787),移动商务(B080787)高等数学(工本)(00023)n外经贸经营与管理(0010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n英语(二)(00015)嵌入式技术(B080789)高等数学(工本)(00023)传感器与检测技术(02202)n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n英语(二)(00015)建筑工程(B080806)混凝土结构设计(02440)流体力学(03347)工程地质及土力学(02404)n建筑结构试验(02448)n线性代数(02198)n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建筑经济与企业管理(02447)n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n物理(工)(00420)n英语(二)(00015)食品科学与工程(B081308)高等数学(工本)(0002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n中国文化概论(0032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n数据库及其应用(02120)n物理(工)(00420)n英语(二)(00015)营养、食品与健康(B081311)社区营养学(05769)n营养学(一)(05760)临床营养学(05762)n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n实用卫生统计学(05755)n英语(二)(00015)工业工程(B082205)工程经济(02194)设施规划与设计(02648)运筹学与系统分析(02627)n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计算机辅助管理(02631)n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n物理(工)(00420)n英语(二)(00015)计算机信息管理(B082208)数据结构导论(02142)n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00910)数据库系统原理(04735)C++程序设计(04737)n计算机原理(02384)n软件开发工具(03173)n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管理信息系统(02382)n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n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04757)n英语(二)(00015)邮电管理工程(B082211)财务管理学(00067)n人力资源管理(一)(00147)

  • 下一篇:三跳运动会作文(精选8篇)
    上一篇:资源共享制度范例(12篇)
    相关文章
    1. 资源共享制度范例(12篇)

      资源共享制度范文从信息技术的角度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进行研究2007年,宁连举在其论文《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博弈分析》中依托博弈论重点剖析了电子政务信息资源..

      daniel 0 2024-01-05 11:52:12

    2. 资源中心室日常工作计划范例(3篇)

      资源中心室日常工作计划范文负责本部的行政管理和日常事务,协助总经理搞好各部门之间的综合协调,落实公司规章制度,加强对各项工作的督促和检查,沟通内外联系,保证上情下达和下..

      daniel 0 2024-01-05 11:20:12

    3. 社区教育网络建设范例(12篇)

      社区教育网络建设范文篇1关键词:电大远程教育;社区教育;学习型社会1引言“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是党中央提出的战略目标,也是我国教育..

      daniel 0 2024-01-05 10:48:12

    4. 水产养殖专业技术范例(3篇)

      水产养殖专业技术范文篇1关键词:农村;水产养殖;技术推广;问题及对策对于农村水产养殖地来讲,大力推广先进养殖技术,不仅有助于水产养殖效率的提升,也能够发挥减少浪费、优化环境等..

      daniel 0 2024-01-05 10:16:12

    5. 水产人才范例(3篇)

      水产人才范文关键词:长吉图先导区;知识产权;人才战略中图分类号:F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2-0133-02长吉图先导区成为中国面向东北亚开放的重要门户,也是东北亚经..

      daniel 0 2024-01-05 09:44:12

    6. 水产养殖技术知识范例(12篇)

      水产养殖技术知识范文篇1环境工程是一门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新兴综合性、边缘性学科,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涵盖了化学、物理、生物以及经济学的各个方面,研究对象包括各种影响..

      daniel 0 2024-01-05 09:12:12

    7. 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范例(12篇)

      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范文篇11、结合实例,说出遥感技术的特点,说明其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等方面的具体应用于功能。2、初步学会利用遥感影像中的直接和间接解译标志对遥..

      daniel 0 2024-01-05 08:40:12

    8. 遥感技术的特点范例(12篇)

      遥感技术的特点范文篇1【关键词】摄影测量遥感图像特征定位摄影测量与遥感图像特征定位方法能够满足使用者在特殊环境下成像的要求,因此在军事、医疗、卫生、通信等领域被广..

      daniel 0 2024-01-05 08: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