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工作总结范例(12篇)

daniel 0 2024-01-06

双碳工作总结范文篇1

【关键词】青海省低碳校园低碳生活

一、低碳校园与低碳生活

低碳校园是指学校的教学、科研、办公、后勤等各项活动按照降低能耗、促进环保的要求,减少因这些活动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而构建起来的人与校园环境、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校园,在校园生活中通常引用低碳生活。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低碳生活已经是现代人们所关注的话题,经济的发展往往会引起环境的污染,工厂所排放的三废,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造成的污染与能源资源的浪费,无不挑战着低碳发展。无论是低碳经济,还是低碳发展,它都反映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产生的担忧,而人们对这种担忧所达成的共识也越来越多。全球变暖等气候问题致使人类不得不考虑目前的生态环境。人们意识到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出现的过量碳排放是导致气候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要减少碳排放就要相应优化和约束某些消费和生产活动。

二、青海高校建设低碳校园的现状

1、低碳校园意识

下面主要从教师与学生对低碳校园的认识、大学生是否应该关注低碳校园建设、低碳意识培养的阻力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如下。

(1)低碳校园认识方面。从调查结果(图1、图2)可以看出,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低碳校园构建的认识方面,学生对低碳校园建设的积极性较高,在“从未听说”这一比例中,老师占到了总数的23.81%,而学生则占其统计总数中的12.97%,有48.11%的同学了解低碳校园的含义和内容,也超出了老师的47.62%这一比例。

(2)大学生是否应该关注低碳校园建设。从统计分析结果(图3)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同学认为低碳校园建设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大学生都应该关注,这一比重占其总数的88.11%,而认为和自身无关的仅仅为2.16%。这说明青海高校大学生对于低碳校园建设重视较高,也表明绝大数大学生至少对于低碳生活的意愿还是较高的。由此可见,在校园倡导低碳生活是可行的。

(3)低碳意识培养的阻力。由图4可以看出,在所有的被访问者中,有79.50%的同学倾向于选择“其他”这一选项,并有64.90%的同学认为仅仅依靠大学生是无法构建低碳校园的。这表明在培养建设低碳校园意识的阻力中,学校等外在因素并不是主导原因,生活习惯在培养低碳意识中也不能起到决定作用。大学生可能存在着构建低碳校园的愿景较高,但却意识淡薄,更多的大学生可能会希望通过学校自身或社会上的力量来构建低碳校园。

2、低碳校园行动

下面主要从网购情况、大学多媒体教室的使用情况、大学中纸张的使用情况、校园其他资源利用情况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校园低碳建设分析。

(1)网购情况。网购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网购已经成为大学生活里不可缺少的购物方式,网购具有高效与节能的好处,网上价格透明,高效便捷,在实现无纸化购物的同时,碳的排放与消耗几乎为零,是大学生活中的一种低碳生活方式。

从图5、图6可以看出,在网购方面,老师并不是主力军,但是每月几乎都会网购,且网购次数为1―2次居多,占半数以上;在学生中,平均每月不从事网购的比例为39.67%,且每月网购次数为1―2次的比例为45.11%,所占的比重最高,而每月平均网购3次以上则占很小一部分。

(2)大学多媒体使用情况。多媒体教学在构建低碳校园中具有积极作用,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更好地节约资源。从多媒体的利用情况来看,其利用的效率较高,大部分都能得到合理利用。在多媒体教室的利用效果方面,通过调研可知,多媒体教学在课程中所占的比例达到了80%以上,不存在无多媒体教学的情况,说明多媒体教室的利用效果较好。

(3)纸张使用情况。造纸的主要原料为木材,每5000张A4纸就等于1立方米木材,我们每造一吨纸就要砍伐大约14棵树,还要消耗300千克化工原料。节约纸张就是低碳环保、低碳校园生活。因此,在纸张使用上,需要考量师生们的用纸情况。在纸张使用方面,可以细分为纸张打印情况、废用纸张的处理方式、课本的使用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第一,纸张打印情况。在纸张的使用上,通过统计数据分析(图8、图9)可知,老师更倾向于使用双面打印,比率达到了66.67%,远超半数,而超过半数的学生则更倾向于使用单面打印,单面打印与双面打印的比例也比较接近。一部分学生会选择单面打印可能是由于在打印上单面与双面打印的价格相差不大,很多同学认为单面打印之后的纸张还可以当做演草纸,否则直接用完扔掉会更加浪费;还有一部分同学认为通过单面打印会有更好的效果,而有些老师和同学则认为双面打印这种物尽其用的方式更好,而且双面打印看起来更加方便。从打印社的角度来看,其默认的打印方式也为单面打印,这样也会赚取更多的利润。

第二,废用纸张处理方式。如图10所示,在废用纸张的处理上,更多的同学倾向于将废用纸张保留着并且不去理会,所占比例为33.51%,没有对废用纸张作出一个良好的使用规划;也存在一部分学生将废用纸张直接丢弃而不理会。而最佳的低碳方式,就是将废用纸张交给回收人员进行回收,这部分学生只占总数的22.16%。

第三,课本的使用情况。如图11所示,在课本的使用方面,有占总数45.4%的同学倾向于将课本借给有需要的学弟学妹,所占的比重最高,做到了课本的循环利用,节约了资源;也有占总数比例40.50%的同学会将使用过的课本卖给回收站,这也是一种低碳的处理方式。在出售二手课本的同学中,大多为即将面临毕业的即将离校的大四学生。

第四,校园其他资源利用情况。在校园生活中,约有75.7%的同学会注意在离开教室时关灯,也会有极少部分同学从来不会注意,在自习室的利用情况上,大多数的教室都会空出很多座位。

三、建设低碳校园的策略

1、营造低碳校园环境

建设低碳校园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可以通过“低碳进校园”公益活动计划得到来自文化界、演艺界的支持和推动,举办“低碳”艺术表演团进驻校园公益演出,为校园带来原创环保舞台剧等节目,演出和环保信息地完美结合,可以深刻触动学生和老师;也可以应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园网络、校园电视台、校报和宣传栏等宣传手段进行低碳理念的传播,宣传青海省及青海高校当前严峻的生态形势,强调建立低碳生活理念、建设低碳校园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形成关心资源节约,身体力行节约资源的良好氛围,让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生活受到广大师生的推崇,使低碳生活不再只是一种理想,更是广大师生期待的生活方式;也可以通过召开动员大会,发放低碳生活倡议书,举行低碳生活学术报告会,开展以建设低碳校园为主题的班会、党日活动、演讲比赛、征文竞赛以及评选“校园低碳先锋”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营造良好氛围,大力宣传低碳生活理念,让低碳生活理念深深扎根于广大师生心中。教育和引导师生懂得低碳环保是一种修养,是一种文明的生活方式,更是每个公民的一种社会责任,从而使师生自觉地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努力成为低碳生活方式的宣传者、践行者和监督者。

2、倡导低碳的校园“衣食住行”生活方式

大学生是建设低碳校园的主力军,要通过对其进行低碳生活观念教育,促使其自觉参与低碳行动。可以将低碳教育融入课程体系,在现行的课程体系中强化低碳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渗透与结合,引导学生把低碳生活理念变为具体行为。学生掌握的低碳知识再多,如果没有真正树立低碳生活理念,没有真正把低碳生活理念落实在具体行动上,那么低碳生活仍然离他们很远。因此,可以从师生的衣食住行方面进行低碳校园建设。在“衣”方面:倡导旧衣赠与他人,在通过对青海高校的问卷调查可知,42.2%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内有良好的捐赠渠道来进行旧物捐赠。此外,还应提倡军训服装循环利用,应养成节俭的好习惯,不频繁购买衣物。在“食”方面:拒绝食用野生动物、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提倡按量购饭制,杜绝浪费、自备水壶和少喝饮料等行为习惯。在“住”方面:倡导随手关灯、充电适度、宿舍少装饰、随身携带购物袋和少使用塑料制品等行为习惯。在“行”方面:多选择步行或骑自行车、尽量就近游玩和远行选择火车等行为习惯。尽量避免多余的出行。低碳校园建设有时只是大学生活中的举手之劳,简单可行。只要从这些细微处抓起、做起,“低碳”一词在高校校园里就会成为一种使命、一种习惯、一种潮流。

3、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建设低碳设施是高校节能减排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低碳校园的关键。高校应将节电、节能、节水、节材和环保等理念融入改造、完善校园基础设施的工作之中,合理规划校园功能和布局,建立节能减排的示范与推广机制,建设科技含量高、碳排放低、环境舒适宜人的生态化、园林化、数字化校园。在校园建筑中,应坚持“更新、可还原使用、重复利用和循环使用”的原则,尽量利用自然通风采光,推广使用沼气、风能等清洁能源,减少校园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和依赖,并尽可能减少因建筑活动造成的对大气、土壤和水源的污染,将校园建成节能环保型建筑的试点区和示范区;在学习、生活设施建设中,推广使用LED等节能灯具、节能电器产品,选用节能环保型取暖和制冷系统以减少碳排放量;在供水设施建设中,采用无负压供水设备,节约能源和防止水质的二次污染;在水处理与循环设施建设中,采用中水循环利用系统,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在校内市政管线设施建设中,对道路修建与水、电、气、网等管线改造实施统一规划和并网管理;在校园绿化环境建设中,要科学合理地引进本地植物种,增加校园内部物种多样性,确保一定数量的植被面积,提高植被覆盖率,以保障校园内的碳汇,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校园环境。

4、学校领导的充分重视

高校领导的重视会对低碳校园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将节能减排工作纳入评价学校领导业绩的指标体系,才能引起校领导的足够重视。应专门成立学校的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把低碳校园建设纳入学校的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具体的低碳校园建设规划,并且按照规划一步一步狠抓落实,建立年初有目标、年底有考核的低碳责任制度,及时进行奖惩,促使学校各部门严格执行相关的管理规定。要对各部门实行目标管理,即根据各部门性质、规模等实际情况,核定该部门的水、电和材料的具体指标,实行分类量化、经费包干的管理制度,把建设低碳校园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注:基金项目:青海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

【参考文献】

[1]中国低碳经济网[EB/OL].http:///.

双碳工作总结范文篇2

关键词:俄罗斯;能源;低碳化

中图分类号:F451.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13)01-0005-04

俄罗斯作为世界能源大国,拥有世界天然气储量的35%,石油储量的12%。油气出口为俄带来滚滚财富,丰富的能源资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和支撑大国地位的重要物质基础。作为战略性主导产业的能源工业,在俄罗斯经济转轨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尤其是在经济危机中,能源产业一直保持较高增长速度,并率先走出危机,保证了俄罗斯经济持续增长和财政收入稳定。但能源产业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对俄罗斯经济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长期以来,俄罗斯能源产业发展呈现明显的资源依赖型特征,即能源消费增长过快,能源利用效率低,能源高碳化现象严重。丰富的资源禀赋以及不合理的投资政策导致俄罗斯能源产业超常发展,产生诸多不良后果,如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粗放化、经济增长质量低度化、产业结构更加畸形化、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等。随着经济转轨的深化和经济快速发展,俄罗斯已成为世界第三大二氧化碳排放国,面临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因此,俄罗斯必须深刻认识到传统能源产业发展模式的弊端,在全球低碳经济背景下,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加快能源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推动能源技术创新,探寻一条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能源产业低碳化发展路径。

一、俄罗斯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一)经济增长以能源高消耗和扩大外延发展为基础

长期以来,俄罗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导致能源消费增长过快,能源利用效率低,主要产品能耗和单位GDP耗能均高于主要能源消费国家平均水平。上世纪90年代,俄总能源效率下降16%,其中电能效率下降30%~32%,燃料和电力消耗是日本、意大利等国的4~5倍。2008年,俄单位GDP耗能为15.9吨标准油,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41倍,是美国的8.11倍,是日本的16.56倍,是印度的2.08倍。也就是说,俄每创造一个单位的社会财富所消耗的能源不但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甚至高于一些发展中国家。这表明俄罗斯经济发展对能源和资源的高度依赖性。

(二)能源消费结构失衡

1990-2011年,天然气占俄罗斯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从43.9%增长到55.8%,石油和煤炭比重有所下降,核电、水电等低碳能源的比重虽略有上升,但在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仍然很低(见图1)。天然气在俄能源消费中占主导地位,但天然气资源量仅占矿物燃料总资源量的27%。随着国际能源价格的持续上涨,俄罗斯将增加石油天然气出口,国内煤炭的效益和成本优势将进一步显现。俄罗斯将逐步增加大型煤电站数量,缓解国内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压力。煤炭是一种高碳能源,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加剧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俄罗斯的新能源产业发展处于刚起步阶段,其产品缺乏竞争力,尚未形成保护独立的生态清洁能源生产商利益的经济体制。尤其是电力市场开放程度较低,还未建立类似于欧美国家那样的可再生能源电量费用补偿机制和税收减免制度。

(三)能源产业发展与环保之间矛盾不断升级

俄罗斯能源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和加工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由于环保标准低及油气运输管道老化,俄罗斯油气泄漏事故频繁发生。有关调查资料显示,俄罗斯每年泄漏原油500万吨,占年产量的1%,每年泄漏天然气达500亿立方米。地质勘探工作和矿藏开采对环境造成的损失每年高达72亿美元,其主要表现为:对各种矿床的掠夺性开采,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对地表资源的肆意开发破坏了地面植被,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矿产品的初加工产生大量粉尘和有害气体,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二、能源产业低碳化的影响因素

俄作为能源消费大国,主要依靠“高投入、低产出、高成本、低质量、高消耗、低效益”的模式实现经济增长,结果必然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要减少对能源产业的依赖,缓解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必须走能源产业低碳化发展道路。但俄能源产业低碳化发展受以下因素制约。

(一)经济快速发展与产业转型存在矛盾

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欧美等发达国家已步入工业化发展的成熟阶段,从国家政策、市场经济理念到经济技术水平都已跨越原有的模式进入低碳经济时代,这也正是以欧盟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能够抢占低碳经济制高点的前提条件。而俄罗斯正处于经济转轨的深化阶段,经济改革步伐加快,工业化进程迅猛,能源消费与日俱增。基于丰富的资源禀赋条件,俄罗斯能源资源开采、加工和出口占能源产业的主导地位,新能源产业取代传统能源产业需要一个过程,大规模低碳技术创新也要循序渐进,这种状况直接导致当前和未来较长时期内,俄罗斯的能源消费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必然呈增长趋势。俄罗斯能源产业在向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必须要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而发达国家则是在完成工业化后才走能源低碳化发展道路,这对于俄罗斯经济现代化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二)促进能源产业低碳化的制度不完善

出于能源安全和国家整体利益考虑,俄罗斯于1992年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2004年11月5日普京总统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之后俄罗斯陆续出台一系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调整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开发新能源及能源技术革新的政策法规,并将节能减排议题纳入国家整体战略规划。但俄能源低碳化领域的各项措施,因行政审批程序复杂和效率低下、有关部门权责划分不明确、政府监管不到位、行政部门干扰严重而未得到有效贯彻和实施。此外,一些节能减排措施与主体经济政策和环境政策不相适应,低碳技术创新、节能资本投向及低碳产业市场运作仍缺乏成熟的法律支持。

(三)金融基础薄弱

良好和完善的金融体系能够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投资收益率,促进经济增长。俄罗斯低碳技术发展前景广阔,但由于缺乏资金支持,其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弱。俄罗斯传统能源产业的潜力已经发挥到极致,赢利能力逐渐下降,而新能源产业的投资风险较大和收益的不确定性,降低了金融机构对新能源企业的投资积极性。再加上向低碳经济转型耗资巨大,收益周期较长,所以很难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虽然新能源企业还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和有价证券方式筹集社会资金,但俄罗斯股票市场总市值中仅有30%(3000亿美元)的市值可以自由流动,大大阻碍了产权投资市场的流动性。证券市场交易制度落后、信息不透明、交易行为不规范等,都使企业难以及时获得匹配资金。近几年来,俄罗斯银行业形势恶化,整体赢利能力下降,银行坏账增加,银行数量大幅缩水。因此,它们为能源企业提供金融支持的能力有限,阻碍了能源产业低碳化发展的多元化融资需求,也制约了金融机构开拓更大的利润空间。

(四)低碳技术创新动力不足

低碳技术创新对推动能源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就俄罗斯目前状况来看,其低碳技术创新水平并不高,主要原因是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俄罗斯经济转轨导致国家经济实力大幅下降,低碳技术创新的研发开支投入不足,科技人才外流严重,造成能源效率下降和能源产业结构单一,减缓了能源产业低碳化进程。第二,俄罗斯政府对能源的“国有化”加强了国有企业对能源产业的垄断,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提高能源产业竞争力。第三,能源产业的过度发展抑制了技术革新,使产业结构调整难以取得积极进展,增加了俄罗斯经济运行的脆弱性和风险性。第四,为了确保能源生产满足国家政策要求,俄罗斯国内能源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脱钩,其国内能源价格大幅低于国际市场价格,这实际上形成了对国内能源企业生产成本的“隐形补贴”。在廉价的能源消费与昂贵的低碳技术研发之间,企业更倾向于选择前者。

三、俄罗斯能源产业低碳化发展的战略选择

为促进节能减排和能源产业低碳化发展,俄必须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政府扶持和金融支撑为后盾,以技术创新为动力,把握国际能源合作的有利机遇,探索能源产业低碳化发展新模式。

(一)以能源产业为动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能源低碳化的首要选择是调整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变动直接决定能源消费强度和消费弹性的高低,从而影响国民经济对能源的使用效率。俄罗斯能源产业相对发达,是目前最具竞争力的部门。在国内需求相对不足,必须靠出口拉动经济的情况下,俄政府必须以能源产业结构改造为龙头,通过提高能源工业部门的技术水平,带动作为工业骨干的整个制造业的革新和发展。通过技术创新,推动能源产业由低质量、低附加值向深加工、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新兴能源产业转变。在能源工业的推动下,俄畸形的经济结构和资源依赖型经济发展模式将有所改变。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减少化石能源消费量,平衡能源需求。俄可再生能源丰富,涵盖了水电、风电、太阳能、地热能和可燃冰等诸多领域,可再生能源资源规模超过46亿吨标准燃料,其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二)能源产业低碳化的总体战略性安排

为了保障能源安全、生态安全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俄将能源低碳化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2003年8月28日俄政府批准通过的《2022年前俄罗斯能源发展战略》明确要求降低单位生产耗能,开发能源利用潜力,采用经济激励措施减少能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将能源和生态安全问题纳入能源战略的优先发展方向。在能源科技创新方面,要充分利用世界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在能源领域的研究成果,完善国家对能源科技创新活动的宏观调控机制,制定能源科技创新活动规划,实施国家科技政策在能源领域的优先发展项目。2009年8月27日,俄政府批准了《2030年前俄罗斯能源战略》,该战略旨在最大限度提高能源效率,加速能源产业发展并保障国民经济对能源的需求,巩固俄在全球能源市场上的地位。在能源资源储备快速增长的同时,大力发展非传统替代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和水能。

(三)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能源金融市场

在以虚拟经济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能源产业与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金融市场的发展已成为能源产业扩张的重要融资渠道,而能源产业规模的扩大与技术升级也为金融服务提供了新的拓展空间。在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能源金融市场的发展已成为保障能源供给、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互促进,确保低碳经济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关键。俄罗斯能源产业资金来源单一,能源信贷存在巨大资金缺口,能源金融市场体系不完善,因此拓宽能源产业融资渠道、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首先,政府应合理规划能源产业发展前景,充分挖掘能源产业潜力。其次,搭建以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信息平台,增加金融机构支持能源产业低碳化发展的信心。最后,实施全面的能源金融支持政策,改变能源企业较为单一的融资模式,在自筹资金和银行贷款为主的融资基础上,逐步引入风险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能源信托等多种金融产品。

(四)形成低碳技术自主创新机制

发展低碳技术是降低能源消耗强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能源产业低碳化的根本途径。低碳技术是低碳经济模式下的技术产物,也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因此,抢占未来低碳技术制高点对于各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俄罗斯应根据当前能源产业发展现状,立足自身国情探索不同于发达国家的低碳技术创新模式。俄罗斯政府当前应致力于为低碳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和建立有利于节能减排的市场机制,通过低碳技术革新,促进能源行业之间的竞争。由于俄罗斯能源消费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应大力推进油气清洁利用技术的研发,提高油气工业技术水平,对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企业设备进行升级换代,在能源开发、能源运输方式和设备利用各个环节进行技术改造,构建低碳节能型经济发展模式。

(五)开展多元化的国际能源合作

双碳工作总结范文1篇3

关键词:双转子压缩机;模型建立;性能分析

Abstract:twinrotarycompressorismainlyusedforheatpumprefrigerationsystem,becauseCO2isnon-toxic,non-flammableandothercharacteristics,sothesystemcanbeCO2asrefrigerant.ButCO2systemrefrigerationefficiencyislow,theneedformodelingandanalysisofdoublerotorcompressor,toimprovetherefrigerationefficiency.ModelingandanalysisofthemainprocessofCO2doublerotorcompressorwascarriedout,thecontinuousmeasurementofdoublerotorcompressormodelfirst,twolevelsofinternalpressure,andaccordingtothedoublerotorcompressormodeltoobtain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twopressureandvolume,summedupinthedual-rotorcompressormodelunderdifferentpressureconditions,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refrigerationeffectandtheleveloftemperaturedifferencebetween.

Keywords:doublerotorcompressor;model;performanceanalysis

中图分类号:V43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前言

传统的制冷剂主要有氨、二氧化碳、水和合成化合物—氟利昂等,经证明氟利昂类的制冷剂对臭氧层造成严重的破坏。考虑到环境保护问题,人们开始使用二氧化碳这样的天然制冷剂,二氧化碳既无毒又不易燃,还可以用在移动、固定式空调和热泵等方面。在二氧化碳临界制冷循环释放热量的过程中,可以很好利用其强流动温度。使用级间制冷的双级压缩机是提高二氧化碳体系工作性能的方法之一。在往返式、转盘式、两级双转子式、卷轴式等不同的二氧化碳热泵热水器系统中,只有两级双转子压缩机适用于级间制冷。两级双转子压缩机相对于以往的复活塞式压缩机,具有容积效率高、往复运动部件少、振动小以及零部件少等优点。在对双转子压缩机进行设计、优化和选型时,应选择准确而可靠的模型为基础,研究两级双转子压缩机的性能特征进行建模和分析,以得到高效能的制冷压缩机。

2双转子压缩机模型的建立

两级二氧化碳的压缩机特点是一级排气直接进入到壳体,可以更快速、直接地进行热量交换,从而实现电机的制冷的目的。其结构如图1所示,该模型考虑了如进气管、余隙容积、进气室、排气口处、级间接管、排放消声器、压缩腔以及上、下室腔等多个体积控制单元。

设mij是从控制体积i到控制体积j的质量流动速率,汽体和油的流动速率计算公式如下:

(1)

其中。储油罐比压缩机位置较低,流体来自于储油罐或是注满油的内置滚筒,由喷管流模型或者法诺流动模型得到mij,一般认为从储油罐流出的流体是不可压缩的。

对于每个控制体积,气体密度和压力分别从等式(2)、(3)得到。

(2)

(3)

体积Vi受抽吸曲柄角和压缩室变化的影响,而不受其他控制体积变化的影响。该模型系统可以很好的解决活动元件间相互作用力的问题,减少了计划内摩擦损失。而双转子压缩机活动元件包括滚轴、每级的叶片和机轴,排泄阀则被作为获得阀门升程和曲柄角的质量弹性系统。

图1.两级转子式CO2压缩机

3制冷系统中双转子压缩机性能分析

3.1压缩机性能影响因素

输气量和消耗功率是衡量压缩机性能两个最主要的指标,当压缩机工作运行时为稳态流动,其能量流入等于能量流出,能量方程如下:

(1)

式中:mc为压缩机输气量(kg/s),ho和hi分别为制冷剂出口和进口的焓(kJ/kg),Ws为压缩机理论功(kW),Pe为压缩机输入功率(kW),Qrc为压缩机散热量(kW)。mc可以由(2)

式中:λ为输气系数,qv为压缩机理论容积输气量(m3/s),ρ为吸气时制冷剂密度(kg/m3)。

对于滚动转子式压缩机,(3)

式中:n为转速(r/min),R为气缸半径(m),L为气缸轴向长度(m),ε为相对偏心值。从式中可以看出qv的大小与转速成正比关系,转速n与电机供电频率f成正比关系。由上可以得到蒸发温度、冷凝温度、运行频率是影响压缩机的输入功率Pe的3个主要因素。

3.2双转子压缩机模型性能

在分析双转子压缩机模型的性能之前析,先对各种假定条件进行约束,假设两级双转子压缩机模型的第一级和第二级位移量分别为12cc和8.1cc,操作条件为PS=3.6MPa,Pd=10MPa,t1=19.2℃,t4=26.8℃。当压缩机转速为3500转/min时,第一级阶段的η1=91.23%,η2=95.79%;第二级阶段的η1=87.39%,η2=96.41%。功率W=4.84kW,Q=10.28kW,COP的值为2.46。双转子压缩机模型是高、低偏心轮、主轴颈和子轴颈的轴承负荷,偏心轮的轴承负荷可以达到5500N左右。双转子压缩机模型两级的压力与容积关系图如图2所示,相对于典型的回转式压缩机,两级压缩机的过度压缩损失较小,这表明了该模型的卸料口比较大,然而大口径会增加再膨胀的损失。由于每级二氧化碳压缩机的压缩比不大,因此该模型中再膨胀损失是可省略不计。

图2.双转子压缩机模型两级压力与容积关系图

图3所示的是当双转子压缩机模型无级间制冷时,两级置换容积比V2/V1随两级之间COP变化而变化的情况。根据压力体积关系式P1Vm1=PmVn2,其中Pm为双转子压缩机模型中压缩圆筒内的压力,在测试过程中Pm的值会一直发生变化,其产生变化主要是温度变化和圆筒发生流体泄漏的原因。从理论上分析,绝热压缩功是不会因Pm的变化而改变,但还是会受到泄漏、过度压缩损失以及机械损失的影响。使得COP会随着V2/V1值的变化而改变,从图中可以看出当V2/V1达到64%左右时,其对应的COP值达到最大。

图3.双转子压缩机模型容积比和COP之间的关系图

当存在级间制冷时,置换容积比和级间制冷程度共同决定了中间压力Pm。级间制冷主要是通过降低第二级压缩功来提高压缩机性能,级间制冷程度用Δtic衡量。对中壳压型压缩机来说,由于受到壳体内冷气影响,会使发动机的温度降低,这对提高压缩机性能是很有帮助的。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当置换容积比V2/V1固定为0.4时,随着Δtic变大,压缩机输入量会随之减小,而制冷能力随之增大。当Δtic达到20摄氏度时,COP提高10%。

因为双转子压缩机模型在不同压力条件下,其制冷效果也不相同,并且这种差异还与各种级间制冷温差有关系。所以在对性能进行分析过程中,本文就双转子压缩机模型、在不同压力条件下制冷效果与级间温差的关系进行分析,其测试结果如图4所示。

图4.双转子压缩机模型在不同压力条件下制冷效果与级间温差的关系图

4结论

目前,二氧化碳双转子压缩机在各个方面应用非常广泛,特别是在二氧化碳热泵热水器方面。二氧化碳双转子压缩机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制冷系统对环境的污染。压缩机作为整个制冷系统的核心部件,其性能直接关系到制冷系统的整体性能的好坏。为了提高我国在二氧化碳压缩机制冷领域中的相关技术能力,必须重视对其中的核心技术研究和分析。

参考文献:

[1]马一太,田华,李敏霞.CO2双级滚动转子压缩机不可逆损失分析[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2(02)

[2]张建一,宋怡梦.单级压缩或双级压缩制冷的技术经济分析[J].低温与超导.2009(12)

双碳工作总结范文篇4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经济高速增长正在以生态恶化为代价,环境的隐性债务日渐膨胀。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全球国际气候立法研究第三次报告会上表示,中国对国际社会承诺的“2022年碳强度下降40%到45%”的目标不会改变,并且不附加任何条件。为此,在2011年10月底,国家发改委《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及深圳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

近期,试点城市之一的深圳碳交易市场将于6月18日正式启动,首批确定的重点碳排放交易企业包括635家工业企业,还有200多栋大型公共建筑。而其他试点省市碳排放交易试点预计在今年下半年陆续正式交易,试点中的上千家企业必须计量并公开企业碳排放量。

全球碳交易市场遭遇寒冬

碳资产,原本并非商品,也没有显著的开发价值。然而,1997年《京都议定书》的签订改变了这一切。将温室气体排放权作为商品,用市场促进减排。因议定书规定了发达国家排放总量,而发展中国家则区分于发达国家不需要承担减排义务,拥有大量的减排空间。由此发达国家以资金或提供技术的方法购买发展中国家的碳减排量,进而形成国际间的碳交易市场。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并且近些年在节能减排方面投入巨大形成了大量的减排量,成为名副其实的“卖炭翁”。

不过,目前“卖炭翁”的碳可不好卖。记者在国际碳排放交易商ClimateBridge公司市场总监邱双平处了解到,清洁发展机制实现了中国和国际买家的合作,通过项目所实现的“经核证的减排量”(核证减排量CertifiedEmissionReduction简称为CERs,是经过联合国核证后的减排量),用于发达国家减少本国温室气体排放的承诺。

“但国际碳价低迷,对由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产生的CERs的市场需求造成了冲击,导致了碳信用额度严重过剩。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上,CERs的价格已经从两年前的每吨12欧元暴跌到了现在的0.25欧元。”邱双平说。

邱双平不隐瞒地说:“现在所有的全球CDM项目已经全部停滞。一是,由于欧洲市场开工不足,开工不足必然导致碳排量减少。二是,各欧洲企业之前都获得了较多的碳排放配额,现在仍有盈余。三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规定了发达国家在2008年到2012年第一承诺期内,需将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5.2%。现在一期承诺结束,各国政府在接下来的大幅度减排目标的设定上存在极大分歧,这里存在诸多的政治原因。所有这一切都导致碳交易市场的停滞。”

当记者问及ClimateBridge公司都有哪些CDM项目被迫叫停时,邱双平表示这个不方便透露。虽然CDM项目停滞,但投资兴建的水能、风能、生物能等项目仍然继续发挥作用。那么中国目前有多少个CDM项目呢?

CDM项目开发及政策研究专家、浙江大学副研究员丁海兵帮记者梳理了一下。截至2013年5月7日,联合国签发的CDM项目产生的二氧化碳减排量约13.08亿吨(当量),这些减排量来自全球发展中国家的6755个项目。其中,来自中国的1227个CDM项目贡献了超过60%签发量。而国家发改委批准的CDM项目高达4904项,其中到达联合国,成功注册3563项,获得签发的1227个CDM项目,仅约占中国总量的25%。

也就是说,由于国际碳市场持续低迷,买家很少介入后续的减排量购买,已经通过联合国签发的1227个项目,无法完成交割,签订的合同无法履行。

而且,国家发改委批准的CDM项目高达4904项。这些项目有一定的价值,因为它们经过发改委的严格审查。在未来的国内碳排放交易市场中,这些项目是否能进场进行交易?这些需要国内碳交易政策进行创新,妥善安排机制,合理设计交易规则。

但同时,丁海兵也对未来的碳交易市场回暖表示期待,他说:“十报告明确提出,要开展碳排放权以及排污权交易试点,意味着我国产权市场上将兴起排污权的交易等活动。各地已经在积极筹建省市级的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摸索COD(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的排污交易,可以预见,将来强制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也将摆上议事日程。”

中国碳交易试点破冰之难

“‘计量’‘公开’,虽未有法律条款明文规定,但确实带有强制性措施的味道了。而7个试点所承担的控制碳排放总量(即排放强度)本身就是一大挑战。这就意味着能耗水平的‘封顶’,通常情况的经济结构是,能耗与产能产值几乎是成正比的。也就意味着经济总量或增量的‘封顶’。这与GDP带动就业、提升地方经济实力显然是有抵触的。”丁海兵表示。

丁海兵针对这7个试点给了记者一个形象比喻:“企业取得一定时期内‘合法’排放温室气体的总量。这个‘合法’总量即为配额,再将这些配额分到各个重点企业、单位。这就好像‘地方粮票’,也为构建全国统一的碳市场预留了政策空间,最终实现全国通用。”

这期间不乏很多具有前瞻性的企业。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北京飞广州航班,3小时消耗18吨煤油,排放57吨二氧化碳。国航通过北京环境交易所交易平台为这57吨二氧化碳买单。该款项将用于支持黑龙江省风力发电项目的开发和建设。

北京环境交易所碳交易中心主任王阳说:“如果说之前的碳交易都只是出于企业自愿减排意愿。那么现在7个试点政策的出台,我们也可以把它归结到强制减排项目里,中国现在的7个试点,就相当于以前的英国,规定了强制减排量。但由于国际市场碳排放额大量囤积,造成有价无市的局面。国际买家在国内购买的大量项目无法持续。近期虽然碳交易量为零,但借此,生态建设可以从一个时髦概念落实到具象的市场行为,在节能产业及低碳建设上产生实质意义。”

丁海兵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在此次公布碳交易试点名单之前,很多省市已经在成立自己的碳排放权交易所或者能源环境交易所。但已经成立的交易所,多数以企业自愿碳排放交易、或操作CDM项目为主,罕有实质性的碳市场操作。围绕碳交易的尝试,还难以走出准备阶段,但已经不可避免地在中国升温。”

把森林的生态服务卖出去

碳交易目前最常见的业务有风能、水能、生物能等。而“碳汇交易”也是碳交易项目的一种。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涉及的业务范围却完全不同。“碳汇”一词最早出现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是指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而森林碳汇,是其中的重要一项。通过植树造林和森林保护等措施吸收固定二氧化碳,其成本要远低于工业减排。

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成为全国林业碳汇交易试点平台以后,阿里巴巴、歌山建设等10家知名企业以18元/吨的单价购买了总量为14.8万吨的林业碳汇指标,成为国内第一笔规范的林业碳汇交易。通过购买林业碳汇,中和企业的碳足迹(碳足迹指一个人或者团体的“碳耗用量”。“碳”,就是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构成的自然资源。“碳”耗用得多,导致地球暖化的元凶“二氧化碳”也制造得多,碳足迹就大,反之碳足迹就小)。但目前企业买多少碳汇,要不要买,都还属于一种自愿行为。

记者从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网站的主页上看到许多个人捐款购买林业碳汇的记录,在该网站的“我要捐款”栏目下则实时播出捐款人的信息。目前,个人捐款购买林业碳汇不属于碳汇交易的范畴,它更多地体现了个人的社会责任感,而不是经济行为本身。

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何宇说:“林业碳汇交易其实就是把森林的生态服务卖出去。林业具有多种效益,兼具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双重功能。林木每生长1立方米蓄积量,大约可以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

双碳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碳税;博弈;可行性

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国,采取相关措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我国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同时环境与资源的约束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我国正面临着巨大的节能减排压力。在国际和国内的双重压力下,研究制定相应的减排措施非常必要,开征碳税作为一种减排途径倍受青睐,下文将从博弈论的视角出发,探讨开征碳税的可行性。

一、可行性分析

(一)理论基础

1.外部不经济性问题与庇古税

经济力量的相互作用产生了外部性,外部性使资源不能有效配置。英国经济学家庇古提出:国家可以通过税收或补贴的办法使得外部性内部化,这就是著名的庇古税。按照碳排放量或化石燃料中的碳含量征收的碳税就是一种庇古税。合理的碳税设计是将温室气体排放外部费用内部化的有效手段。

2.污染者付费原则

“污染者付费原则”是指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体经营者缴纳一定的费用,以使其污染行为造成的外部费用内部化。碳税就可通过价格作用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3.双重红利

用环境税来替代现行的扭曲性税收,从而实现改善环境质量和降低超额税负、增加就业等非环境目标的双重功效,这就是所谓的环境税的“双重红利”效应。

4.收入中性理论

要开征一种新税就要保持税收收入的中性。例如:基于双重红利理论,政府在增加与环境相关的税收收入的同时,同比例降低从工资所得、财产或者利润等方面的税收收入。因此开征碳税应注重多个税种和税制结构的调整。

基于以上分析开征碳税在理论上是可行性。

(二)政策支持

2006年3月,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

2007年6月,国家制定《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提出了实现节能减排的主要目标。2007年6月政府颁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来减缓温室气体排放。

2007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加快污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技术产业化示范。

2008年“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节能减排重大技术和示范工程建设。

开征碳税可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实现节能减排,我国已经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为其运行提供支持。

(三)技术保证

碳税以碳的排放量作为税基,直接按照各种能源的含碳量确定,计量比较简单,同时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碳税实践的丰富经验。

总之征收碳税在理论、政策、技术上都有其可行性,征收碳税可以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

二、碳税的相关博弈模型

(一)企业进入博弈

1.相关分析

与其他减排方式相比征收碳税主要有以下优点:

其一,征收碳税有利于企业间公平竟争。一些企业向外界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将成本转嫁给了社会,相对于无排放或者低排放的企业不公平。通过征收碳税可以将企业的外部成本内部化,达到企业间公平竞争的目标。

其二,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社会生产效率。征收碳税,将企业的外部成本内部化,使得排污企业的成本提高。企业将不得不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从而改善资源配置,提高污染的治理能力。

其三,碳税的行政成本低于管制和许可,相对于制定标准、实施罚则来比成本较低。

2.模型构建

笔者假设企业是否进入高碳税的行业与政府是否征收碳税密切相关。设两个局中人为政府G和企业E,政府追求的是社会效益最大化,而企业追求的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他们全都是完全的理性人。下面构建一个企业是否进入的动态博弈模型。首先是企业选择是否进入,其次是政府对于进入的企业选择是否征税,如图1,如果局中人企业E选择不进入那么博弈结束,它可以投资其他行业并得益g3;如果企业E选择进入高碳税的行业,政府G选择不征收碳税则双方得益为(g2,0),选择征收碳税则双方得益为(g1,T)。利用逆推法,对于政府G选择征税则得益T,不征税则得益为0,因此政府G选择征税。企业E进入得益g1,不进入得益g3,因此当g1大于g3时企业选择进入,反之选择不进入。

可以看到,存在一个均衡使得政府征收碳税的同时,企业也进入了高碳行业,双方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开征碳税达到了外部成本内部化,在企业进入的博弈中是可行的。

开征碳税将导致生产成本的提高,并促使部分产生CO2多的企业失去行业竞争力,最终退出该行业。未退出的企业将引进先进技术,降低CO2的排放,减少化石燃料使用,更多地使用非化石燃料,如氢能和电能,也会利用更清洁的能源,如水电、核电和风电。这就促使企业不断地探索与利用非化石燃料和清洁能源,研究和使用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改善产业的不良结构,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与此同时,在降低能源消耗和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还能催生一批专门致力于减排的新企业,促进新行业的发展。同时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和社会生产效率,加强了污染的防治。

例如,我国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苏明等组成的“中国开征碳税:障碍及对策措施研究”课题组提出碳税实施初期根据国家的经济政策等实际需要,在一定时期内对需要实施优惠的行业可以适度的减免税,对积极实施CO2减排并取得成效的企业,给予减免税优惠。

国外一些国家已经征收了碳税,表1是1999年丹麦对不同企业征收碳税的政策情况,对于不同的企业实行不同的政策,最终实现节能减排,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了产业的优化升级。

(二)政府税率与企业产量的博弈

1.相关分析

碳税税率的设定将对我国的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下面将分析是否存在最优碳税税率,使得企业获得利润最大化。

2.模型构建

下面是政府和企业的博弈模型。模型假定税率完全由政府决定,碳税在生产环节缴纳,企业(这里的企业主要指化石能源的生产、精炼、加工企业)根据产量缴纳碳税,并依据政府的税率要求决定产量。政府不仅追求较高的税率,还希望达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政府效用应该是税率和产量两者的函数,即u=u(t,Q),其中t,Q分别表示税率和企业的产量。同时假设企业只关心利润最大化目标,这里假设收益是产量的函数R(Q),且企业的成本有税负成本,等于产量乘以税率再乘上一定的换算比率a,即t·Q·a;企业的其他成本假设为C且是固定的。企业的利润函数?仔=?仔(t,Q)=R(Q)-t·Q·a-C。

假设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博弈过程是这样的:首先由政府来决定碳税税率,然后企业根据碳税税率决定生产产量。为了简便,假设生产产量和碳税税率都是连续且可分的,因此政府和企业都有无限种选择。这是一个完美信息动态博弈,用逆推归纳法来分析这个博弈。

第一步:先求出第二阶段企业对碳税的反应函数Q(t)。企业选择产量最大化的利润函数即:

实现最大利润需要满足条件?仔对Q的导数。?仔'(t,Q)=R'(Q)-t·a=0。R'(Q)-t·a=0的经济意义是生产最后一个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益等于增加税收的边际成本(税率t),在收益函数R(Q)的图形上反应出来就是使企业取得最大利润的产量,Q*(t)对应的总收益线R(Q)上的点处的切线斜率一定等于碳税税率,如图2所示。如果做出成本线t·Q·a-C与上述切线平行,这就意味着在切点处R(Q)与t·Q·a-C之间的距离就是企业的利润达到的最大值。

第二步:回到第一步政府的选择,由于政府了解企业的决策方案,因此他完全清楚自己选择的每种税率,企业的产量是由上述的Q*(t)决定的,因而政府需解决的决策问题是t*使其达到最大值。最大值函数为:

根据政府的效用函数u=u(t,Q)做出Q和t之间的无差异曲线,如图3所示,位置越高的无差异曲线代表政府的效用越高,将企业的反应函数Q*(t)画上去,那么企业的反应函数相切的无差异曲线就是政府能实现的最大效用。切点的纵坐标t*是政府要实现最大效用所必须选择的碳税税率,横坐标是企业对政府的t*的最佳反应Q*(t*)。博弈的均衡解就是[t*,Q*(t*)]。

从这个博弈过程可以看出,政府通过与企业的博弈可以制定出一个合适的税率,既避免因税率过低而造成的碳排放量过大引起环境污染,又可避免因税率过高而抑制社会生产。政府在征收碳税后,含碳量高且产量大的企业所缴纳的碳税就多,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就会增加,利润就会降低。因此在利润的驱使下,征收碳税可促使企业选择最合适的产量。这样就可以达到CO2减排的目的。因此从博弈的视角出发,税收政策可以通过制定合适的税率等方式引导和激励纳税人实现二氧化碳减排。

例如,我国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苏明等组成的“中国开征碳税:障碍及对策措施研究”课题组提出我国可以实行定额税率,从量征收。在开始征收碳税时以低税率起步,可选择10元/吨。CO2碳税税率换算关系为:1元/吨CO2=3.03元/吨原油=1.94元/吨煤炭=2.2元/千立方米天然气=3.13元/吨柴油=2.95元/吨汽油。

表2是国外其他国家征收碳税的税率,仅以煤炭和焦炭为例。丹麦、挪威和瑞典三个国家征收碳税较早,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国可以借鉴其经验,制定出一个合适的税率,达到CO2减排并保护环境的目标。

当然,我国开征碳税还面临着具体税率的制定,开征时机的选择,税收优惠的制定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解决;同时开征碳税也可能会带来收入低的居民难以承担,企业的竞争力下降等问题,这些问题也需要协调,因此开征碳税虽然可行,但仍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解决,本文在此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

[1]王玲玲,李新春,马骁.环境污染税的博弈论分析[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5-17.

[2]吴晓燕,有楠楠.低碳经济背景下开征碳税的相关问题探讨[J].财政监督,2010(21):67-68.

[3]邢丽.碳税国际协调的理论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10(44):40-49.

[4]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双碳工作总结范文篇6

关键词:生态文明;十三五规划;对策建议

“十”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经济社会发展“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1太仓市生态文明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太仓市各级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和苏州市生态文明发展战略,根据《太仓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要求,转方式、调结构、重保护、强监管,生态文明发展取得良好的成效。

1.1经济社会稳步发展

2015年,太仓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00.08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9.8%;实现人均GDP15.5万元,比“十一五”期末增长48.4%;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50134元、25643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分别增长10.4%和11.8%,基本与苏州市持平。

1.2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2015年,太仓市能源消费总量(按煤炭、石油、天然气及非化石能源进行统计)约为1000万t标煤,煤炭消费总量为1246.55万t,均达到能源消费总量、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单位GDP能耗为0.91t/万元,“十二五”期间年均下降10%,累计下降41.1%;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四项主要污染物削减率分别为2.5%、2.0%、12.5%、13.3%,完成江苏省和苏州市下达的总量减排任务。

1.3生态建设稳步推进

2015年底,太仓市森林覆盖面积106.84百公顷,森林覆盖率13.59%,受自然条件因素影响,低于苏州市水平(29.56%);全市林地绿地面积16.77万亩,林木覆盖率达17.38%;绿化覆盖面积3436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2072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97%,与苏州市基本持平。

1.4再生资源产业发展加快

太仓市是国家商务部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试点城市,“十二五”期间在编制出台《太仓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的基础上,由市再生资源办公室牵头,协同发改、商务、财政、城管等部门构建完善了管理机制,实现了长效管理。目前,已建立再生资源集中交易中心以及再生资源三级回收网络,运作情况良好。

2存在问题

2.1能源消费以煤为主,能源结构相对偏重

从全市能源消费结构来看,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89%,高于全省、苏州市接近20个百分点;全市范围内无风力发电,光伏发电2015年才开始起步,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仅为0.34%;生物质利用企业为协鑫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新太酒精厂,利用量不大;“十二五”期间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利用量未有显著提高,全市能源消费呈现出显著的高碳化和高排放的特征。

2.2产业结构依然偏重,转型升级存在难度

全市制造业中,电力和热力的生产供应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在全市产业中仍占据主导地位,而上述三个行业的能源消耗位居全市工业耗能前三位,占全市工业能耗总量的86.45%,直接为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带来较大的挑战。2.3污染排放强度较高,环境质量亟待改善对照生态文明建设指标的目标要求,生态环境仍是太仓市的突出“短板”。2015年,太仓市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高于苏州市平均水平。传统的烟煤型污染、汽车尾气污染与二次污染叠加,大气复合型污染愈加明显。

3太仓市“十三五”生态文明发展重点

3.1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一是促进制造业提档升级。促进电力、造纸、化工等传统制造业提档升级,提升产业整体发展水平;积极对接“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做好产业链关键环节补链,构建低碳生产体系。二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依托太仓港口资源,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利用临近上海、苏州区位优势,发展金融、软件和服务外包、现代商贸等产业,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三是发展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推进废旧产品回收拆解、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绿色制造咨询与服务等产业发展;以太仓市再生资源有限公司为龙头企业,进一步健全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形成以集散中心为核心、以基层回收站为基础、以流动收购车为环节的具有太仓市特点的再生资源三级回收网络;加快太仓市再生资源集中交易中心建设,培育以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为主的一批再制造企业。

3.2加快推进节能减排

一是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按照市政府确定年度能耗增量要求,认真抓好落实,完成控制任务。组织实施一批节能工程。重点抓好火电、造纸、化工等重点行业和年耗能3000t标煤以上重点用能单位节能减排工作。二是优化能源结构。加快发展热电联产,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多途径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建设太阳能光热利用、光伏发电示范工程以及生物质能应用项目。在交通领域,逐步开展“油改气”、“油改电”工程,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三是推进节能减排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应用。以PM2.5减排为目标,重点推进发电机组脱硫脱硝改造,确保全市电力行业脱硫、脱硝率分别达到90%和80%以上。以造纸企业为重点,通过改进工艺、清洁生产、污染治理设施改造等手段,提高工业中水回用率。四是深化“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开展“能效之星”创建、能效直通车活动,提高企业节能降耗水平。

3.3全面推进清洁生产

全面推进园区、企业的清洁生产,重点开展部级、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工作,推进港区创建部级生态园区,积极开展工业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创建活动。加强再生水循环利用,提高城镇污水处理厂尾水再生利用率,推动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对污染物排放超标或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企业,危险废物经营单位等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抓好港区化工园区“一企一管”工程的运行监管,确保企业污水接管率达100%。

3.4加快生态工程建设

加快构建沿长江防护林体系,加大沿河、沿道路、公园绿地绿化力度,在产业集中区周围建设绿化隔离带。加强水源地森林保护、生态湿地保护,建设双凤生态湿地、独溇小海湿地公园,实施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全面推进森林抚育工作,实现省级以上重点公益林稳步增长。

4对策建议

4.1加强能源消费总量与碳强度“双控”考核评价

能耗总量大、强度高是太仓市实际情况,节能减排降碳是太仓市“十三五”期间工作重点,江苏省、苏州市也均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碳排放达峰作为重要工作。在此情况下,重点研究建立能源消费总量与碳排放强度年度目标责任分解、评价、考核机制,将能源总量与强度双控目标分解到园区、行业、企业层面,将双控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加快编制全市年度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做好控排企业进入全国性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服务工作,掌握全市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细节,并从中挖掘出节能减排的着力点。

4.2推进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机制改革

根据国家确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重点推进降成本工作,降低企业用电、用地、物流成本。一是以太仓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试点园区,推进区域售电侧改革工作,加快编制售电侧改革专项试点方案,向上争取尽快开展电力直接交易试点,实施港区电力用户和发电企业直接交易,降低企业用电成本;二是进一步完善煤炭与蒸汽价格联动机制,降低企业用热成本;三是研究制定工业用地出让政策,鼓励采取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弹性出让等方式供应土地;四是建设太仓港综合保税区信息平台,推出“沪太通”物流新模式,简化企业通关流程、节省通关时间和成本。

4.3推进绿色低碳试点示范建设

双碳工作总结范文篇7

农业物流是指在农业生产及其相关联的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和农(副)产品销售过程中,一切物流活动的总称(徐益敏,2005)。和传统物流一样,就其过程也可以分为农资供应物流、农业生产物流和农产品销售物流。低碳经济(lowcarboneconomy)源于英国白皮书《我们能源之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本意是出于经济发展与能源安全、气候变迁关系的考虑,随着社会发展,很多学者都给出了不同的解释。笔者认为低碳经济的核心内涵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创新及架构设计,规制发生源,理顺供应链各环节,减少碳排放,节约能源,建立低碳排放的体系和产业结构。对应生产流通形式,低碳经济应包括生产的低碳化、流通的低碳化、分配的低碳化和消费的低碳化四个体系。流通的低碳化就是要使生产要素和产品能够自由流通,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着眼于流通体系优化有助于实现农业物流的低碳化。目前农产品同时呈现了“菜贵伤民”和“菜贱伤农”的两种景象,一方面城市菜价及其它农产品价格涨幅过快,另一方面农户却增产没有增收,甚至滞销。

我国现行农业物流运作模式

目前来看,农村市场已成为我国商贸流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市场分为农资市场、农副产品市场和日用品市场,参与主体多元化,活跃着多个生产要素。近几年,国家对“三农”日益重视,但长期以来农村商贸流通与城市商贸流通没有统筹,双向流通不够,制约了农村的现代化建设。笔者按运营主体的不同将我国农业物流运作模式主要概括为以下四种:

(一)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运营主体的农业物流运作模式

显然,这种模式的主导者是当地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它联接千家万户的农户、农产品批发商、零售商。有的加工企业,自建商贸网点搞工贸一体化;还有的加工企业以加工外销为主,把网点拓展到了国外。其特点有:这种模式涉及面较窄,主要是针对一些须深加工的农产品,如临安山核桃、金华火腿、食用油等,但对于一些无须加工的初级农产品往往显得无能为力(刘磊,2005)。加工企业须是当地龙头企业才能担当主导者。企业上规模,加工精度深,加工费用相对低廉,能吸引供应农产品的农民;吸引了供方,就会吸引销方,批发商和零售商就会找上门来。加工企业的服务能力往往有限。加工企业主业加工,往往在物流服务如运输、配送,特别是商品跨区域的流动上会显得乏力。加工企业的辐射能力较弱。很多加工企业都建立了企业网站,产品信息、加工常识、技术支持一览无余,但主要是朝“专而尖”方面发展,辐射面有限。

(二)以农产品流通企业为运营主体的农业物流运作模式

这里的农产品流通企业偏“商”,包括农产品连锁企业、配送中心等。由它们来联接农产品初级产品提供者农户、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及城市终端的的消费者。其特点有:农产品流通企业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它会选择大的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生产基地进行合作,这样才能有比较稳定的货源。农户、加工企业或生产基地须“抱成团”,以迎合这种倾向。流通企业往往对农产品标准、农药残留量、产品包装甚至生产技术都有较严格的标准。而总体上,分散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得这种标准的执行常常不到位。相对于加工企业为运营主体的运作模式来说,这种模式运作效率较高,并能降低一定的市场风险。有实力的流通企业,往往运营网点广泛,如上海联华、乐购等,它们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直供合同,把城乡对接起来(焦必方,2002)。但总体上来说,在这种运作模式下流向还是单一的。只是“农村走向城市”,城乡没有互动,没有双向流通,而实际上农村市场巨大。

(三)以农产品批发中心为运营主体的农业物流运作模式

农产品批发中心,与农产品批发市场或农贸市场有相同的地方,但又有所不同。它们功能相似,但在规模大小、辐射能力等方面有较大不同。农产品批发中心按其地理位置来分至少有两种类型:一是城市里的农产品批发中心,它主要联接的是批发商与零售商、公司用户、终端消费者;二是乡镇里的农产品批发中心,它主要联接的是作为农产品供应者的农户与批发商。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有:农产品批发中心在目前农业物流运作模式中占据了一个比较核心的地位。农产品批发中心往往又可以细分为副食品市场、水产品市场、蔬菜市场、水果市场、肉禽蛋市场和粮油市场(何秀容,2002)。它以批发为主,但往往批零兼营,同时具有市场管理、物流配载、工商税务、产品检测等功能。农产品批发中心能基本反映市场供、需的基本情况,但由于信息不对称,批发商对作为生产者的农户和广大消费者进行消息封锁,从中赚取巨额利润。一些批发中心信息平台是缺失的,有一些批发中心即使有信息平台,但透明度不高、信息更新不快、在线交易不畅。我国农产品批发中心从量上来说接近饱和,但从质上来说,相对于现代意义上的批发市场还是存在较大距离。绝大多数批发中心还是处于粗犷性经营中,专业市场不够细分,精深度不够,功能不完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较低。

(四)以农产品物流企业为运营主体的农业物流运作模式

此种模式下,龙头农产品物流企业担当农业物流运营的大任,这也是商业繁荣下市场专业化分工的表现,它虽不是直接从事生产和销售,却能较有效地联接起分散的农户和城里人的餐桌。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有:龙头物流企业利用搭建的信息化平台,能帮助用户获取物流服务、流通速度、产品价格、在线交易等支持,特别受到广大农户和农业生产性企业的青睐(骆温平,2001)。此种模式下,组织结构清晰明了,有利于农户、加工企业、批发商专注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现阶段,跨区域的物流中心、物流园区尚在规划和完善中。只有当物流服务网络发达了,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农村和城市。绝大多数农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尚在起步阶段,管理水平、专业化服务、信息系统建设和数据共享都还很不健全,亟需完善。

低碳经济视角下构建城乡双向流通的农业物流模式

(一)农业物流模式构建应坚持低碳经济原则

1“.低碳”原则。低碳,意味着农业物流发展应通过统筹协调、合理规划来优化农产品的流动,从对物流源的控制上实现物流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从而减少重复建设、提高车辆实载率,最大限度地降低碳排放,实现经济转型。从农业物流管理的角度来看,由于长期以来城乡割据,缺乏统筹规划,农产品供应链成员各自为阵,分散经营,缺乏公共的、统一的及公信力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导致物流节点间衔接度不够,货流不畅。而在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为满足农户不断变化的需求,农业物流从服务内容上看已经从单纯的运输、仓储等服务,扩展到以现代科技、管理、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综合物流服务,从服务范围上看逐渐向全国性、国际性方向发展,这些都显示了农业物流需要一个网络化的综合服务体系。

2“.经济”原则。经济,意味着要在规划农业物流网络、控制物流源的基础上和过程中,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现行的农业物流模式由于分段、分散,资源不够整合,难以形成规模经济,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农业物流供应链整体性与农业物流主体的个体性对接度不高,无法匹配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求。通过布局农业物流网络,可对农业物流资源进行整合,便于城乡间商品和服务、资源与要素的顺畅流动,实现规模经营,可以使利益最大或成本最小,并兼顾生态环境,使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基于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体系的农业物流模式

构建坚持低碳经济,首先应从网络布局着手,网络是实体的“点”和虚拟的“连线”交织而成,故布“网”一定意义上重在布“点”,很显然政府层面规划就起到了主导性作用;除了组织的网络化,政府公共信息平台是城乡能否双向互动的关键。其次,经营性企业从具体运营层面应发挥主体性作用,我国目前的农业物流运作模式,主要停留在“农村走向城市”,城乡没有双向流通,这样一是农村广大的市场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二也会致使流通成本居高不下;故若以核心企业充分发挥居间性作用,实现“城乡对接”,不仅有利于流通环节低碳化,降低运营成本,也会极大地促进城乡市场的开放与融合。

1.政府主导:以发展农业物流节点构建城乡双向商贸流通模式。这一模式是指通过发展农业物流节点,建立节点之间的联系,形成城乡双向的农业物流服务网络。其流通组织模式如图1所示。网络化是现代农业物流的基本特征,农产品流通效率直接依赖和受限于网络结构。鉴于前面的分析,笔者认为应基于城乡统筹发展农业经济,构建现代农业物流服务体系,发展我国现代农业物流,从布局、结构、区域上构建和优化农业物流体系,形成城乡一体化物流体系,使农业和工业联系日益紧密。发展农业物流节点应符合低碳化,应优化布局,避免重复布局、重复建设,必须摆正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既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性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有:

第一,现代农业物流服务网络是由节点、联结、层次和活动有机结合而成的。由于节点功能和布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物流网络布局和功能结构,因此,通常将发展物流节点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物流的关键和重要切入点,发展物流节点应坚持低碳经济的原则。

第二,农业物流应纳入已有流通主道,农副产品物流基地应和工业物流基地、小商品物流基地并存于政府统筹规划的分区域、多层次的物流园区。目前,我国农业物流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线路和节点配套不好、各种运输方式衔接不够、区域布局不尽合理等,导致城乡资源和要素不能顺畅流动。如何按现代农业物流发展的客观要求,构筑我国大物流网络,实现区域和区域之间、线路和节点之间、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协调,是我国交通和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第三,在一个网络结构中,为了提供特定的商品和服务,必然需要网络的许多成分共同参与,因而网络成分之间是相互补充的(黄静兰,2003)。农产品批发商、加工企业、物流企业是农副产品物流基地的组成成分,也扮演着主角,它们又有各自的供应链网络,共同作用、相互协调,促进了节点的发展。

第四,以专业合作社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实践证明,在坚持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通过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规模经济,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借鉴日本农协的做法,由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民合作购买和合作销售(赵慧峰,2002)。通过“合作购买”(主要针对化肥、配合饲料、农药、农业机械等农资品)和“合作销售”(主要针对农产品),实现城乡间商品和服务的顺畅流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第五,政府公共信息平台是农产品物流网络运行的重要技术支撑,通过政府公共信息平台可以实现城乡间商品的快速配载、农资供应、实时跟踪,进行信息采集与传输、业务管理、客户查询及业务跟踪、农业科技合作、农业咨讯服务,有效地减少物流中间环节和费用,并且由合作社组织合作销售、合作购买,“统一计算,费用分担”,使农户能取得稳定的收入,调动了农户参与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体系的积极性。

双碳工作总结范文篇8

本文基于至强有效前沿的最小距离法测算了我国1998-2011年的省际CO2排放效率,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效率达到生产前沿后在投入或产出方面所做出的改动最小。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省际碳排放效率的区域差异性以及空间相关性,最后运用1998-2011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建立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样本期内,我国省际碳排放效率表现出较大的省际差异性,东部沿海省份的平均碳排放效率显著高于内陆省份。分地区看,东部地区的碳排放效率走势相对平稳,全国及中西部地区的碳排放效率则呈现出“U”型曲线的走势,并且东部地区的碳排放效率明显要高于中西部地区;空间自相关Moran’sI

检验显示,省际碳排放效率在空间上存在着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具有明显的集群趋势,而空间LISA图则表明省际碳排放效率不仅具有空间依赖性的特征,同时也有空间异质性的表现;经济规模、工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对碳排放效率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对外开放、企业所有制结构以及政府干预对碳排放效率有正向影响,而产业结构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则不显著。因此,对于将来中国提高碳排放效率工作的重点应该是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着重调整工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同时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的质量,加强政府的碳减排工作力度。

关键词碳排放效率;空间计量;至强有效前沿的最小距离法

中图分类号F2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5)01-0067-11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501010

自英国2003年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倡导以来,减少CO2排放量,提高碳排放效率,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中国在2009年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气候大会上也做出承诺,到2022年中国单位GDP的CO2排放量将下降40%-45%。鉴于中国自2007年以后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的国家,减少CO2排放量,提高碳排放效率将会成为中国长期关注的重要问题。但是目前我国仍然处于高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时期,特别是我国能源利用技术和效率普遍低于发达国家,导致我国的CO2排放量居高不下。2012年我国共消费了36.2亿t标准煤的一次能源,占世界能源消耗总量的20%,其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美国的3.3倍,日本的7倍,高于同期的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我国目前仍然是高能耗高排放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过多的化石能源消耗排放了大量的CO2,给我国CO2的减排工作带来了较大压力。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提高碳排放效率,实现2022年单位GDP的CO2排放量下降40%-45%的预期目标,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问题。

尽管碳排放效率的概念出现已久,但是学术界对此还没有明确性的统一定义。目前大多数学者广泛认定碳排放效率概念是以较少的CO2排放来取得较高的经济增长和较少的能源消耗。不少学者将碳排放、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费结合起来,提出了一系列评价CO2排放效率的指标,诸如单位能源的CO2排放量、单位GDP能耗、单位GDP的CO2排放量、人均单位GDP的CO2排放量等。尽管碳排放、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费三者的关系紧密,但是以上概念均有失偏颇,譬如仅仅将经济发展与CO2排放两者结合,或者是能源消费与CO2排放结合,而三者的关系未能有机的联系起来。也有学者将碳生产率近似看作为碳排放效率,将其定义为单位CO2的GDP产出水平。这个概念尽管重点强调了CO2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但是割裂了CO2排放与能源消费的内在有机的联系,因此也存在偏差。借鉴以上概念,本着全面性和准确性的原则,从经济学投入和产出的角度出发,将CO2排放也作为经济学上的一种产出,本文将碳排放效率定义为在资本、劳动和能源投入不增加的前提下,所能得到的最大经济增长和最少CO2排放。这种典型的投入产出关系,即为碳排放效率。

马大来等:中国省际碳排放效率的空间计量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年第1期

1文献回顾

近几年,碳排放效率已经成为学术界的重要议题,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目前国外学者对于碳排放效率的研究均集中于方法研究以及衡量指标的确定。KayaandYokobori[1]首先提出了碳生产率概念,定义碳生产率为CO2排放量比上名义GDP。Sun[2]也认为,以单位GDP的CO2排放量作为衡量碳排放率的指标也是评价一个国家节能减排的重要标准。然而也有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MielnikandGoldember[3]提出了碳指数概念,具体定义为单位能源消耗的碳排放量,以此来衡量发展中国家为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所做出的贡献。Ang[4]同样把能源消费强度作为碳指数指标来衡量一个国家碳排放绩效。可以看出,无论以GDP作为基础还是以能源消费作为基础,其出发点均立足于CO2排放量,但是以GDP作为基础的碳排放效率指数是有利于发达国家的,因为发达国家的GDP总量普遍较高,而以能源消费作为基础的碳排放效率指数对发展中国家更有利。与其立足于碳排放效率概念的争执,许多学者更注重于碳排放效率的测量方法研究。Zhou、AngandHan[5]以世界CO2排放量最高的18个国家作为研究对象,采用MCPI指数测量了其碳排放效率,并且在此基础上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因素做了相关性分析。ZaimandTaskin[6]、ZofioandPrieto[7]等均以CO2排放量作为非期望产出,运用DEA方法对OCDE国家的碳排放效率进行了测度并且分析了差异性所在。MarklundandSamakovlis[8]则基于二次方向的距离函数模型,测算了欧盟国家碳排放的减排成本。

国内学者对于碳排放效率研究起步较晚,并且大多数注重测量方法和影响因素的研究。魏梅、曹明福、江金荣[9]利用DEA方法测算了1986-2008年期间我国的省际碳排放效率,发现我国各地区的碳排放效率具有发散特征,提高碳排放效率关键是要创新碳排放技术。王群伟、周德群等[10]同样利用DEA方法对我国各省1996-2007年的碳排放绩效进行了测量,发现样本期内我国整体的碳排放绩效偏低,并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性。李涛、傅强[11]基于非意愿变量Ruggiero三阶段模型,测量了我国29个省份1986-2008年期间的碳排放效率,其结果表明,中国省际碳排放效率呈上升的态势,其主要原因来自于结构的改善而非技术上的进步。周五七、聂鸣[12]则基于1998-2008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使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测量了中国的省际工业碳排放效率,并分析了其区域差异性和收敛性,结果表明全国和四大经济区域的碳排放效率呈上升的态势,且部分区域只存在条件收敛的趋势。屈小娥[13]对中国1995-2011年的省际全要素CO2排放效率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中国的CO2排放效率呈现出较强的省际差异性。程云鹤、齐晓安、汪克亮[14]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对CO2排放效率进行了MCPI指数扩展,并且以此测量了1998-2010年期间我国30个省份工业CO2排放效率,发现我国的工业全要素CO2排放效率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并且区域分化严重。王思斯[15]则基于SFA方法测算了我国省际CO2排放效率并且估算了其影子价格,发现碳排放平均无效率值为0.162,且影子价格呈现出先升后降的态势。

以上可以看出,在已有的研究中,国内外学者均将研究对象所在的区域看作是相互独立

的,即相邻区域之间没有任何联系的发生,区域间的信息和资源不存在任何的交换和溢出效

应。但是在现实中,相邻区域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地理空间效应,特别是区域间资源和信

息的流动和交换进一步加剧了区域碳排放的空间溢出和扩散效应,因此,邻近地区间的碳排

放效率存在着较强的相似性,而距离较远区域的碳排放效率则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但是,随

着空间效应的加强,区域间碳排放效率的差异性会有逐渐缩小的趋势,这就意味着区域碳排

放效率有空间相关性的发生。Toblers[16]的地理第一定理也表明,区域间的任何事物都具有

一定的联系性,事物之间的距离越近,其联系度会越大,反之,事物之间的联系度会越小。

基于此,在进行碳排放效率研究时,有必要充分考虑区域之间存在的空间效应问题。

与已有研究不同,本文基于至强有效前沿的最小距离法来测算碳排放效率,有利于提高碳排放效率测算的准确度;其次,基于空间经济学视角,通过建立包含空间效应的空间面板数据模型来考察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因素,提高了模型估算结果的精确度。

2研究方法

2.1碳排放效率测算方法

2.1.1至强有效前沿的最小距离法

本文参考Jahanshahlooetal[17]和Aparicioetal[18]提出的至强有效前沿的最小距离法,即通过将L1距离的最小化来确定参考点(或称为生产前沿上的投影点)的效率测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至强有效前沿的最小距离法。

假设在n个决策单元的生产体系中,每一个决策单元投入了m个生产要素,并且生产出s1个期望产出和s2个非期望产出。定义向量X=(x1,x2,…,xn)∈Rm×n+,

Yg=(yg1,yg2,…,ygn)∈Rs1×n+,

Yb=(yb1,yb2,…,ybn)∈Rs2×n+

分别为要素投入、期望产出、非期望产出变量。假设DMU0=(x0,yg0,yb0)为将要估算的决策单元,生产的所有可能性集合为Pt(x)={(x,y)∶x能生产y},Fs(P)为生产可能集上的强有效前沿。

在确定行的L1距离基础上,则至强有效前沿的最小距离法的模型为:

(mSBM)min(∑mi=1s-i0+

∑s1r=1s+r0+

∑s2l=1s-l0)

+M(∑mi=1s-i0+

∑s1r=1s+r0+

∑s2l=1s-l0)

s-i0≥0,i=1,…,m(1)

s+r0≥0,r=1,…,s1

s-l0≥0,l=1,…,s2

max(∑mi=1s-i0+

∑s1r=1s+r0+

∑s2l=1s-l0)

s.t.∑j∈Ecλjxij+s-i0=xi0-s-i0

∑j∈Ecλjygij-s+r0=ygi0+s+r0

(2)

∑j∈Ecλjybij+s-l0=ybi0-s-l0

λj≥0,s-i0≥0,s+r0≥0,s-l0≥0

在式(1)中,

s-i0,s+r0,s-l0,

s-i0,

s+r0,s-l0

为松弛变量,M为取值较大的正数。式(1)和式(2)为一个二层线性规划,这里我们称为至强有效前沿的最小距离法,或最小距离的SBM法(mSBM)。之所以称这个规划为mSBM,是基于对SBM模型改良的基础上变动而来,公式(2)如果换成:

min(1-1m

∑mi=1s-i0/xi0

1+1s1+s2(∑s1r=1

s+r0/yr0+

∑s2l=1

s-l0/bl0))

(3)

式(1)和式(3)结合起来就是SBM模型。要使得SBM模型得以实现,则要满足

∑mi=1s-i0/xi0、

∑s1r=1s+r0/yr0、

∑s2l=1s-l0/bl0

等方程的取值越大越好,通常这三个方程的分母均取值为常数,因此只要实现

s-i0,s+r0,s-l0

等松弛变量的取值越大,SBM模型的约束条件式(3)的取值就越小。基于此,可以说SBM模型其实是至强有效前沿的最大距离法。

本文通过对比举例来说明mSBM模型的优点。表1是一个8个决策单元的生产系统,其中包含三个投入要素(x1,x2,x3)、一个期望产出(y)、一个非期望产出(b),分别使用

SBM和mSBM模型测算其效率值。在每一个决策单元中,第一行为数据的初始值,第二行或第三行中括号前的值是目标值,括号中的值为可改进的百分比。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决策单元C1中,SBM模型里的目标效率要实现最优,其x1、x2、x3和b的数据分别要改进32%、46%、5%和40%才能实现,而mSBM模型里的目标效率实现最优,则只需要x1、x2和y分别改进9%、10%和9%即可。相比较之下,要实现目标函数的最优,mSBM模型里的投入要素和产出结果较SBM模型的改动要小得多。决策单元C4和C8同C1一样,也是如此。

上面的结果可以看出,为实现目标函数最优,无论从生产要素的投入角度,还是从产出角度看,mSBM模型的改进总幅度要比SBM模型要小得多。因此,在现实中,为提高生产效率,需要大量减少投入或大量增加产出,这样要付出较高的成本。如果以最小的成本更好的配置生产要素的投入,对于政策决策者具有非常重要的经济意义。

2.1.2碳排放效率函数

基于至强有效前沿的最小距离法来测算CO2的排放效率,必须首先确定投入和产出变量。本文总共有三个投入变量,分别为资本存量(K)、劳动力投入(L)、能源消耗(E)。产出由期望产出和非期望产出两个变量组成,其

中,期望产出为各个省的GDP(y)、非期望产出为各省的CO2排放量(b)。这里给资本(K)、劳动力(L)、能源消耗(E)、GDP(y)和碳排放量(b)等变量分别赋予的权重为1/6,1/6,1/6,1/4和1/4。根据Cooperetal[19]的研究,投入无效率、期望产出无效率和非期望产出无效率的定义分别如下:

投入无效率:IEx=12m∑mi=1

s-i0/xi0(4)

期望产出无效率:IEy=14s1∑s1r=1

sy+r0/yr0(5)

非期望产出无效率:

IEb=14s2∑s2l=1

sb-l0/bl0(6)

其中,s-i0/xi0,sy+r0/yr0,sb-l/bl0分别为变量可改进百分比。

通过公式(4)-(6)计算的无效率值,根据下面的公式我们可以计算碳排放效率。

CTE=1-IEx1+IEy+IEb(7)

2.2空间计量模型

2.2.1空间自相关系数和空间LISA图

省际碳排放效率之间存在着相互的空间效应,主要体现在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两个方面。空间相关性是指临近省份之间存在的碳排放溢出和扩散效应,空间异质性主要指碳排放效率的空间不均匀性,存在碳排放效率的中心地区和边缘地区,由此导致碳排放效率存在的省际差异性。空间效应可以通过空间自相关系数GlobalMoran’sI指标来表示,定义GlobalMoran’sI[20]表示为:

Moran’sI=

n∑ni=1(xi-x)2

∑ni=1∑nj=1Wij(xi-x)(xj-x)

∑ni=1∑nj=1Wij

(8)

其中:Wij为空间权重矩阵,n为空间单元数目,xi和xj分别为i地区和j地区所考察变

量的观测值,x=(∑ixi)/n为所考察变量观测值的平均值。一般来说,全局Moran’sI的取

值大小在-1和1之间,当Moran’sI的取值为-1时,表明所考察变量具有完全负相关的空间

特性;当Moran’sI的取值为1时,则意味着所考察变量具有完全正相关的空间特性;而

Moran’sI取值为0时,则表明所考察变量不存在空间相关性。Moran’sI取值被测算出来

后,为保证准确性,还要对其显著性进行检验,其检验公式为:

Z=[I-E(I)]VAR(I)(9)

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标GlobalMoran’sI只是体现观测变量的全局空间相关性,对于其内部具体的空间分布特征是无法表征的,因此,本文引入了局部空间相关性指标――局部散点图(LISA)进一步明确展示观测变量的空间相关性。定义LocalMoran’sI[21]的表达公式为:

Moran’sI=

n2∑ni=1(xi-x)2

(xi-x)

∑ni=1∑nj=1Wij(xj-x)

∑ni=1∑nj=1Wij

(10)

2.2.2空间自相关模型、空间误差模型

经典计量经济学模型中的前提假定是被考察样本的空间均质性和独立同分布性,以及解释变量固定等严格假定的前提。同时普通计量模型在应用普通最小二乘法进行参数模拟时,忽略了残差项的空间相关性,导致模型估计结果与实际意义存在较大偏差,因而此时需要使用空间计量模型有效解决被考察变量存在的空间依赖性与空间相关性等问题。目前,经典的空间计量经济模型有空间自回归模型(SAR)和空间误差模型(SEM)。定义空间自回归模型(SAR)[22]为:

y=ρW1y+Xβ+u

u=λW2+ε

ε~N(0,σ2εIn)

(11)

其中,y是被解释变量;ρ和λ是空间自回归参数,考察被解释变量自身空间依赖性的大小;W为形式n×n维的空间权重矩阵,目前普遍用0和1的空间邻接矩阵;Wy为空间自回归变量项,ε为随机误差项。

空间误差模型(SEM)[23]为:

y=Xβ+ε

u=λW1ε+μ

ε~N(0,σ2εIn)

(12)

其中,λ为n×1阶空间误差系数,代表了变量残差空间相关性的大小,μ为服从正态分布的随机误差项。β为主要模型回归参数,考察了被解释变量X对解释变量y的冲击效应。可以说,SEM模型空间相关性体现在随机误差项的空间误差程度。

3碳排放效率评价及空间相关性分析

3.1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测量碳排放效率需要确定投入变量和产出变量,本文选定的投入变量为资本存量、劳动力和能源消耗,产出变量为GDP和CO2,采用DEA软件进行测算。具体的变量定义为:①资本存量。借鉴单豪杰[24]的研究方法,资本存量采用“永续盘存法”来计算每年各省的实际资本存量,测算公式是Ki,t=Ii,t+(1-δ)Ki,t-1,式中Ki,t为i省份第t年的资本存量,Ii,t为i省份第t年的投资,δ为i省份第t年的折旧率。同时,本文以1952年作为基期价格,采用GDP平减指数法对资本存量进行实际价格的换算。②劳动力。借鉴国外大多数学者以就业人员数量来表征的研究成果,本文以各省年末从业人员来表示。③能源消耗。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三种一次能源的消耗总量,本文采用单位为万吨标准煤的能源折合系数进行统一折算并加总。④GDP。各省当年的实际GDP,将各省当年的名义GDP以GDP平减指数转换成1952年为基期价格的实际GDP。⑤CO2排放量。中国的CO2排放量主要来自于工业生产过程中化石原料消耗所产生的,大多数均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三种一次能源为基准来估算CO2排放的数量。由于我国没有给出CO2排放量的具体统计数据,因此,本文根据IPCC(2006)指定的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第二卷(能源)第六章提供的参考方法,CO2排放量通过以下公式予以估算:

CO2=

∑3i=1Ei×NCVi×CEFi×COFi×(44/12)

(13)

其中,CO2是经过公式推算的碳排放数量。i=1,2,3分别代表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三种一次能源。E代表能源消耗量,通过对三种一次能源折算加总而得,单位为万吨标准煤。NCV为能源净发热值,CEF为碳排放系数,COF为碳氧化因子,44和12分别为CO2和碳的分子量。

鉴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1998-2011年期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由于数据缺失严重,因此予以剔除,所用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和各地方统计年鉴。

3.2省际平均碳排放效率及区域差异性分析

基于公式(1)-公式(7),经过软件DEA运行后,表2给出了中国30个省份1998-2011年期间的省际平均碳排放效率。从表3可以看出,仅有辽宁、上海和云南三个省份的平均碳排放效率处于生产前沿,其余省份的平均碳排放效率均未能处于生产前沿。从各省碳排放效率的平均值来看,排在前五位的省份依次是上海、云南、辽宁、天津和福建,其平均碳排放效率均超过了0.9;排名倒数后五位的省份依次是宁夏、内蒙古、新疆、陕西和贵州各省的平均碳排放效率均未超过0.6。由此可见,我国省际碳排放平均效率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性,碳排放效率高的省份大多数分布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碳排放效率低的省份则主要分布在中国内陆地区。值得关注的是,近几年,位于中国西部地区云南省份的平均碳排放效率一直处于生产的前沿,与云南本身以农业为主且工业化程度一直较低有很大的关系。

图1显示了全国及三大经济区域1998-2011年的碳排放效率趋势。可以看出,全国及三大经济区域的碳排放效率变动趋势基本大体一致。除了东部地区的碳排放效率保持基本平稳外,全国和中西部地区的碳排放效率均呈现出“U”型曲线的走势,1998-2003年的碳排放效率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2004-2007年则呈现出比较平稳的低

水平走势,2008年以后则呈现出上升的态势。区域碳排放效率出现以上走势的原因是,1998-2003年期间我国经济增长过热,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带来了全国碳排放的大量增加,因此这一时期全国和中西部地区碳排放效率均出现下降的趋势;2004-2007年期间,我

国经济增长趋于平稳,政府也开始认识到治理环境污染的重要性,开始着手进行CO2的减排工作,因而此时全国及和中西部地区的碳排放效率表现相对平稳;2008年以后,我国进一步提出了节能减排的约束性目标,2010年的单位GDP的CO2排放量较2005年要减少20%,与此同时,全国经济增长放缓以及工业结构调整,政府对节能减排环境规制力度的加强,此时碳排放效率出现上升的趋势。从三大经济区域碳排放效率的平均值来看,区域分化较为明显,东部地区的碳排放效率平均值达到0.8873,大大高于全国0.7432的平均水平,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碳排放效率平均值分别为0.6497和0.6520,明显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环境倒“U”曲线(KFC)表明,工业化初期,环境污染的程度伴随着人均GDP的增加而增加,后工业化时期,环境污染的程度伴随着人均GDP的增加而下降。图1也印证了这个经济学原理,经济发达东部地区的碳排放效率明显高于经济落后的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

3.3省际碳排放效率的空间相关性分析

根据式(8)-式(9),所用空间权重矩阵为空间邻接矩阵的基础上,经过操作Geoda软

件,测算出中国1998-2011年省际碳排放效率的GlobalMoran’sI数值,具体结果见表3。

可以看出,碳排放效率GlobalMoran’sI在通过了10%的显著性检验的基础上均为正值,且

Moran’sI值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这充分验证了中国省际碳排放效率在空间上表现出较

强的正相关性特征,可见中国省际碳排放效率的变迁受到空间相关性因素的重要影响。碳排

放效率的空间分布格局并不是表现出随机分布的特征,而是具有较强的空间聚集性,即具有

相似碳排放效率的区域表现出显著的空间集群特征。基于此,在对省际碳排放效率进行研究

时应该充分重视区域间可能存在的空间相关性。

图2给出了中国1998-2011年期间各省份的碳排放效率平均值的LISA图,可以看出,中国邻近各省份之间的

碳排放效率表现出了较强的空间相似性。其中H-H(高-高)象限是指那些自身具有较高碳排放效率水平,同时周围邻近省份碳排放效率也比较高的省份。基于空间滞后指标,可以看出省际碳排放效率存在的空间依赖性。北京、天津、河北、江苏、浙江、上海、山东、福建、海南、广东等十个东部沿海的省份位于H-H象限,占全部统计单元的33.33%;L-H(低-高)象限是指那些自身碳排放效率较低而空间滞后值较高的省份,位于L-H象限的省份有贵州、江西、吉林、安徽等四个省份,占全部统计单元的

13.33%;L-L(低-低)象限主要包括那些自身碳排放效率较低而空间滞后值较低的省份,位于L-L象限的省份有山西、黑龙江、广西、四川、内蒙古、河南、湖北、湖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十三个省份,占全部统计单元的43.33%;位于H-L(高-低)象限的则主要是自身碳排放效率较高而空间滞后值较低的省份,仅包括辽宁、重庆和云南等省份,占全部统计单元的10%。其中位于H-H象限与L-L现象,具有相似空间自相关性的省份共占76.66%,而位于L-H象限与H-L象限,具有不同空间自相关性的省份仅占23.33%。由此可见,我国省际碳排放效率在空间相关性上,不仅存在着空间依赖性的特征,也有空间异质性的表现。

4碳排放效率影响因素空间计量模型构建

经济发展和碳排放效率存在内在的重要联系,一般来说,经济发展通过四种不同机制影响碳排放效率。第一,经济规模效应:经济规模的扩大需要要素投入的大量增加,CO2排放量随之也会增多,对应的碳排放效率会出现下降的局面[25]。第二,产业结构效应:随着产业结构变动,特别是第三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上升会导致碳排放量的下降,由此将导致碳排放效率会上升[26]。第三,工业结构效应:轻工业较之重工业碳排放更少,因此,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将会对碳排放效率提升产生负面的影响[27]。第四,能源消费结构效应:相比较水能,风能等绿色能源,中国以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费为主,且利用率较低,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将会对碳排放效率提升产生不利的影响[28]。除此之外,对外开放程度提高可以使中国引进国外比较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从而有助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减少CO2的排放量[29]。Ang[4]指出地区能源强度与碳排放有着重要的联系,因此,控制能源强度对于CO2的减排工作有重要的作用,而在中国,控制能源强度和提升碳减排能力的影响因素是制度因素(企业所有制结构)和政府的干预力量。基于此,我们把制度因素和政府干预也列为影响碳排放效率的重要因素。基于以上分析,本文从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工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对外开放水平、企业所有制结构和政府干预等七个方面考察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

省际碳排放效率在空间上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特征,上文对碳排放效率的空间相关性

检验也充分表明了这一点。因此,假如模型的回归估计未能将这一点考虑在内,则可能造成

模型的估计结果与现实存在着较大的偏差,因而为保证模型回归结果的精确性,有必要将空

间效应因素充分考虑在内。因为本文所采用的数据是来自于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因

而在模型的回归过程中需要对固定效应与随机效应做出选择,前者指个体效应对回归变量具

有重要的影响,后者则指两者之间不存在任何影响,由于本文是从个体效应的角度出发进行

的实证研究,因此模型的最好选择是固定效应而非随机效应。

根据公式(11)和公式(12),本文建立的包含空间效应的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如下:

CTEi,t=αi+φt+β1GDPi,t+β2INDi,t+β3STRi,t+β4ECSi,t+β5OPLi,t+β6COSi,t+β7GOVi,t+

δ∑jWij(CTEi,t)+μi,t(14)

μi,t=λ∑jWij*ui,t+εi,t

该模型为普通的空间固定效应模型,δ和λ分别代表空间自回归系数和空间误差自相关系数,若δ取值是0,则该模型变为空间误差模型(SEM),若λ的取值是0,则该模型转换为空间自回归模型(SAR)。αi和φt分别用来表示空间固定效应和时间固定效应。

CTEi,t表示第i省份第t年的碳排放效率。GDPi,t代表经济规模,以第i省份第t年的名义GDP的自然对数来表示,用来反映经济规模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作用。INDit表示产业结构,用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来表示;STRi,t代表工业结构,用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来表示;ECSi,t代表能源消费结构,用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来表示;OPLi,t代表对外开放水平,用各省的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来表示;COSi,t代表企业所有制结构,用各省规模以上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来表示;GOVi,t代表政府干预,用各省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来表示。

基于数据采集过程中可获性和全面性的考虑,剔除了数据缺失严重的,最终本文选

择的样本来自1998-201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具体数据来源于《新中国六十年统

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年鉴》和地方统计年鉴。

5实证结果及解释

5.1普通面板数据模型的计量结果与空间相关性检验

首先将模型(14)纳入到普通的面板数据回归之中,并用Matlab7.11软件检验模型残差

项的空间相关性是否显著,其模型的估计结果见表4。表4同时给出了混合模型、地区固定

效应模型、时间固定效应模型和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的数值模拟结果。通过对检验数据的比较,

由此来说明控制固定效应对于提高模型估计精确度的重要性。

由表4可以看出,混合模型中拟合优度的判定系数为0.4289,加入空间固定效应后,

空间固定效应模型的判定系数增至0.9353,而同时加入空间和时间固定效应后,双向固定

效应模型中的判定系数进一步增大为0.9418。通过比较可知,双向固定模型较其他三个模

型的判定系数最大,因此,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的拟合度最好。再分别对四个模型的对数似然

函数值比较可知,混合模型的对数似然函数值Log-L仅为260.9490,加入空间和时间固

定效应后,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的对数似然函数值Log-L增大为740.6429,同样为四个模

型中最大。同时,双效固定效应模型的DW值为2.0252,同样也为四个模型中最大。这充

分表明,与其他三个模型相比较,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最优,因而本文采用双向固

定效应模型的计量结

果来解释中国省际碳排放效率的实证研究。

表4下半部分给出了普通面板数据模型的空间相关性检验结果。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的LMlag值为

15.5011,通过了5%显著性水平的检验,LMerr值为17.2973,同样了通过了1%显著性水平的检验。这充分表明,普通面板数据模型中的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存在残差的空间相关性。同时在双向固定模型中,LMerr的统计量大于LMlag,因此相比较之下,空间误差模型是本文空间计量模型更好的选择。

5.2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的估计结果

通过上文模型的空间相关性的检验可知,普通面板数据模型的残差项具有显著的空间相

关性特征,变量间的空间相关性对于模型估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采用空间计量

方法重新回归了普通的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其空间自回归模型(SAR)和空间误差模型

(SEM)两种空间计量模型的估计结果见表5。由表5可知,空间计量模型引入了空间滞

后项W*dep.var.和空间误差项W*dep.

var.两个指标后,其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

SAR和SEM两个空间模型的拟合优度的判定系数值分别为0.9453和0.9487,与普通面板

数据模型相比较,均实现了小幅度的上升,且两个空间模型的对数似然函数值Log-L较普

通面板数据模型也均有所提高。同时,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的估计系数的正负均与普通面板数

据模型保持一致,但是估计系数的T检验值均在普通面板数据模型的基础上实现了改进,

这表明空间计量模型对普通面板模型的估计结果有较大程度的改进。在双向固定效应空间计

量模型中,SEM模型的Log-L值要大于SAR模型的Log-L值,这表明SEM模型的解释强

度要优于SAR模型,因此本文采用空间误差模型(SEM)的估计结果来解释模型的变量意义。

(1)经济规模GDP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对碳排放效率CTE的影响为负,这表明经济规模的扩张对碳排放效率产生了不利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为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这种模式最大特点是高投入、高能耗和高排放,较多地注重经济增长数量,忽略环境保护的需要,结果造成了CO2排放的大量增加。据美国能源部CO2信息分析中心(CDIAC)统计数据表明,中国CO2排放量由1980年的1500万t增加到2009年的7000万t,年均增长率达到了8%。碳排放量绝对数的增加,相对应的碳排放效率会出现下降的局面。

(2)产业结构IND对碳排放效率CTE的影响不显著。尽管中国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但仍然存在总量偏小和行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发达国家主要以信息、咨询、科技、金融等新兴产业为主,而我国的商业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的比重较大,占40%以上,这些传统产业仍然是碳排放量较高的行业。因此,调整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改造传统服务业,发展“高、精、尖”等产业类型对于提高碳排放效率具有积极的作用。

(3)工业结构STR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对碳排放效率CTE的影响为负,重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每增加1%,碳排放效率将下降4.51%。较之轻工业,重工业属于高碳排放的行业。目前我国仍然处于快速发展的工业化阶段,重工业在整个工业体系的比重仍然会增加,特别是我国的重工业行业结构的构成以高能耗、高排放的钢铁、水泥、汽车等行业为主,给我国CO2的减排工作带了较大困难,短时间内这种局面仍然会持续存在。

(4)能源消费结构ECS的估计系数为负,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的检验,表明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比重的提升对碳排放效率产生了不利影响。为减少CO2排放量,目前世界各国掀起了“绿色能源革命”,积极开发新的清洁能源技术,特别是发达国家走在了世界的前沿。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水能、风能、太阳能以及再生能源等绿色能源的开发利用率极低,常规化石能源仍然占据了能源消费总量的主导地位。2011年,中国的煤炭消费仍然占据了能源消费总量的70%,水能和再生能源两者的占比不足7%。整体上,中国煤炭利用效率偏低,大量的煤炭被应用于直接的燃烧过程,产生了大量的CO2,大幅度降低了地区碳排放效率。

(5)对外开放OPL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对碳排放效率CTE的影响为正,这表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有利于提升碳排放效率。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便利于地区引进新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有利于提高地区能源利用效率和减少CO2排放量[30]。发达国家设立的高额“碳关税”贸易壁垒,迫使发展中国家通过引进新的技术和设备,实现低碳技术的革新,从而降低出口产品的含碳量,或者促使发展中国家实现由生产高碳产品向低碳产品的转型。

(6)企业所有制结构COS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对碳排放效率CTE的影响为正,这与李涛[11]等人的研究结论一致。与中小企业相比较,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企业的资金雄厚,有充足的资金引进低碳技术设备,较容易实现对CO2的减排工作,从而提高其碳排放效率,而中小企业由于资金缺乏,其生产技术仍然较为落后,CO2排放量相对较高。因此,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企业在工业体系中的比重越高,其地区碳排放效率也越高。

(7)政府干预GOV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对碳排放效率CTE的影响为正,地方政府支出占GDP比重的每提高1%,碳排放效率将上升10.59%。目前我国CO2的减排工作仍然是自上而下的政府干预行为。环保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的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为2566亿元,占GDP比重的1.2%,到2011年,我国的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增加到7114亿元,占GDP比重也相应提高到了1.6%。其中,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绝大部分为政府投资。同时,政府对促进CO2减排工作所制定的激励性措施,包括开展节能减排宣传和实施节能减排的奖惩政策等等,对于降低CO2排放和提升环境质量具有积极的带动作用[31]。

6结论

本文基于至强有效前沿的最小距离法,通过构建碳排放效率函数测算了中国1998-2011年的省际碳排放效率。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省际碳排放效率的地区差异性和空间相关性。最后,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影响中国省际碳排放效率的相关因素。结论如下:

首先,中国碳排放效率高的省份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而碳排放效率低的省份则主要分布在经济落后的内陆地区。按中国三大经济区域划分,东部地区的碳排放效率走势相对平稳,而中西部地区的碳排放效率则呈现出“U”曲线的走势,并且东部地区的碳排放效率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其次,中国的省际碳排放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而空间LISA图则表明省际碳排放效率不仅存在着空间依赖性的特征,同时也具有空间异质性的表现,大部分省份的碳排放效率具有明显的H-H集聚和L-L集聚的现象。最后,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估计结果可知,除了产业结构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不显著外,经济规模、工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对碳排放效率的提升有负向影响,而对外开放、企业所有制结构和政府干预对碳排放效率的提升有正向影响。

通过以上结论,对于将来中国提高碳排放效率工作重点应该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调整工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具体的措施包括:第一,坚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策略,促进经济发展模式由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第二,大力改造钢铁、汽车、水泥等高碳排放的传统重工业,积极发展“高、精、尖”等低碳排放的高技术产业。第三,提高水能、风能和太阳能等绿色能源的消费比重,降低中国传统的以煤炭为主化石能源的消费比重。第四,建立完善的节能减排机制,积极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KayaY,YokoboriK.“GlobalEnvironment,Energy,andEconomicDevelopment”HeldattheUnitedNationsUniversity[R].Tokyo,1993.

[2]SunJW.TheDecreaseofCO2EmissionIntensityIsDecarbonizationatNationalandGlobalLevels[J].EnergyPolicy,2005,33(8):957-978.

[3]MielnikO,GoldembergJ.TheEvolutionofthe“CarbonizationIndex”inDevelopingCountries[J].EnergyPolicy,1999,27(5):307-308.

[4]AngBW.IstheEnergyIntensityALessUsefulIndicatorthantheCarbonFactorintheStudyofClimateChange[J].EnergyPolicy,1999,27(5):943-946.

[5]ZhouP,AngBW,HanJY.TotalFactorCarbonEmissionPerformance:AMalmquistIndexAnalysis[J].EnergyEconomics,2010,32(1):194-201.

[6]ZaimO,TaskinF.EnvironmentalEfficiencyinCarbonDioxideEmissionsintheOECD:ANonparametricApproach[J].JournalofEnvironmentalManagement,2000,58(2):95-107.

[7]ZofioJL,PrietoAM.EnvironmentalEfficiencyandRegulatoryStandards:TheCaseofCO2EmissionsfromOECDIndustries[J].ResourceandEnergyEconomics,2001,23(1):63-81.

[8]MarklundPO,SamakovlisE.WhatIsDrivingtheEUBurdensharingAgreementEfficiencyorEquity?[J].JournalofEnvironmentalManagement,2007,85(2):317-329.

[9]魏梅,曹明福,江金荣.生产中碳排放效率长期决定及其收敛性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9):43-52.[WeiMei,CaoMingfu,JiangJinrong.DeterminantsofLongrunCarbonEmissionPerformance[J].QuantitativeandTechnicalEconomicsResearch,2010,(9):43-52.]

[10]王群伟,周德群,周鹏.中国全要素二氧化碳排放绩效的区域差异:考虑非期望产出共同前沿函数的研究[J].财贸经济,2010,(9):112-117.[WangQunwei,ZhouDequn,ZhouPeng.RegionalDifferencesinthePerformanceofChina’sTotalFactorCarbonEmission:ConsideredUndesirableCommonFrontierResearchOutputFunction[J].Finance&TradeEconomics,2010,(9):112-117.]

[11]李涛,傅强.中国省际碳排放效率研究[J].统计研究,2011,(7):63-70.[LiTao,FuQiang.StudyonChina'sCarbonDioxideEmissionsEfficiency[J].StatisticalResearch,2011,(7):63-70.]

[12]周五七,聂鸣.中国工业碳排放效率的区域差异研究:基于非参数前沿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9):58-70.[ZhouWuqi,NieMing.RegionalDifferencesintheEfficiencyofIndustrial’sCarbonEmissionsinChina:BasedontheEmpiricalAnalysisofNonparametricFrontier[J].QuantitativeandTechnicalEconomicsResearch,2012,(9):58-70.]

[13]屈小娥.省际全要素CO2排放效率差异及驱动因素:基于1995-2010年的实证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12,(3):128-141.[QuXiaoe.TotalFactorEfficiencyDifferencesofCO2EmissionsandDrivingFactorsinChina’sInterprovincal:Basedonthe1995-2010YearsofEmpiricalResearch[J].NankaiEconomicStudies,2012,(3):128-141.]

[14]程云鹤,齐晓安,汪克亮.区域技术差距视角下省际工业CO2排放效率[J].系统工程,2013,(3):42-48.[ChengYunpeng,QiXiaoan,WangKeliang.TotalfactorCarbonEmissionPerformanceofChina’sProvincialIndustrySector:BasedontheRegionalTechnologyGapPerspective[J].SystemsEngineering,2013,(3):42-48.]

[15]王思斯.基于随机前沿分析的二氧化碳排放效率及影子价格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WangSisi.AStudyonthePerformanceandShadowPriceofCarbonDioxideEmissionsBasedonStochasticFrontierAnalysis[D].Nanjing:NanjingUniversityofAeronauticsandAstronautics,2012.]

[16]ToblerWR.PhilosophyinGeography[J].TheoryandDecisionLibrary,1979,(20):379-386.

[17]JahanshahlooGR,VakiliJ,ZarepishehM.ALinearBilevelProgrammingProblemforObtainingtheClosestTargetsandMinimumDistanceofaUnitfromtheStrongEfficientFrontier[J].AsiaPacificJournalofOperationalResearch,2012,29(2):1-19.

[18]AparicioJ,RuizJL,SirventI.ClosestTargetsandMinimumDistancetotheParetoefficientFrontierinDEA[J].JournalofProductivityAnalysis,2007,28(3):209-218.

[19]CooperWW,RuizJL,SirventI.ChoosingWeightsfromAlternativeOptimalSolutionsofDualMultiplierModelsinDEA[J].EuropeanJournalofOperationalResearch,2007,180(1):443-458.

[20]MoranPA.TheInterpretationofStatisticalMaps[J].JournaloftheRoyalStatisticalSociety,SeriesB(Methodological),1948,10(2):243-251.

[21]MoranPA.NotesonContinuousStochasticPhenomena[J].Biometrika,1950,37(1/2):17-23.

[22]AnselinL.SpatialEconometrics:MethodsandModels[M].Springer,1988.

[23]HainingR.SpatialDataAnalysisintheSocialandEnvironmentalSciences[R].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3.

[24]单豪杰.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算:1952-2006年[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10):17-31.[ShanHaojie.ReestimatingtheCapitalStockofChina:1952-2006[J].QuantitativeandTechnicalEconomicsResearch,2008,(10):17-31.]

[25]TuckerM.CarbonDioxideEmissionsandGlobalGDP[J].EcologicalEconomics,1995,(15):289-319.

[26]GrossmanGM,KruegerAB.EnvironmentalImpactsoftheNorthAmericanFreeTradeAgreement[R].NationalBureauofEconomicsResearchWorkingPaper,1991,No.W3914.

[27]牛鸿蕾,江可申.工业结构与碳排放的关联性:基于江苏省的实证分析[J].经济技术,2012,(6):76-83,[NiuHonglei,JiangKeshen.RelevancebetweenIndustrialStructureandCarbonEmissions:EmpiricalAnalysisonJiangsuProvince[J].TechnologyEconomics,2012,(6):76-83.]

[28]查建平,唐方方,别念民.结构性调整能否改善碳排放绩效?:来自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证据[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12):18-33.[ZhaJianping,TangFangfang,BieNianmin.CanStructuralAdjustmentsImproveCarbonEmissionsPerformance?:ComefromEmpiricalResearchofChina’sProvincialPanelData[J].QuantitativeandTechnicalEconomicsResearch,2012,(12):18-33.]

[29]罗良文,李珊珊.FDI、国际贸易的技术效应与我国省际碳排放绩效[J].国际贸易问题,2013,(8):142-150.[LuoLiangwen,LiShanshan.TechnicalEffectsofFDIandInternationalTradeandProvincialCarbonEmissionPerformanceinChina[J].JournalofInternationalTrade,2013,(8):142-150.]

[30]涂正革,肖耿.中国工业增长模式的转变:大中型企业劳动生产率的非参数生产前沿动态分析[J].管理世界,2006,(10):57-67.[TuZhengge,XiaoGeng.ChangesinChina’sIndustrialGrowthModel:DynamicAnalysisofNonparametricProductionFrontierinLaborProductivityofMediumsizedEnterprises[J].ManagementWorld,2006,(10):57-67.]

[31]支燕.碳管制效率,政府能力与碳排放[J].统计研究,2013,(2):64-72.[ZhiYan.CarbonControlEfficiency,GovernmentEffortsandCarbonEmission[J].StatisticalResearch,2013,(2):64-72.]

SpatialEconometricsResearchonInterprovincial

CarbonEmissionsEfficiencyinChina

MADalai1CHENZhongchang2WANGLing1

(1.TheEconomicsandBusinessAdministrationCollegeofChongqingUniversity,Chongqing400044,China;

2.ThePublicAdministrationCollegeofChongqingUniversity,Chongqing400044,China)

Abstract

双碳工作总结范文

一、2017年度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及碳排放强度目标完成情况满分25分自评得分25分

2017年川汇区政府各级各部门以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区委、区政府深入实施振兴川汇方略为统领,按照国家、省节能降碳工作部署,坚持把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以及碳排放强度作为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惠民生的重要抓手,着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着力控制能源消费过快增长,着力推进重点领域能效提升,坚持源头控制与存量挖潜、突出重点与全面推进、依法管理与政策激励、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主要通过推进全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立长效机制保障,强化降低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以及碳排放强度能力提升和监督检查,努力营造崇尚节约节能、绿色消费与低碳环保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节能降碳工作成效明显。

2017年度,我区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目标为3%,实际完成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为9.87%,超额完成了年度节能目标任务,完成“十三五”能耗强度降低目标进度的31.5%。2017年我区能源消费总量为661万吨标准煤,较2016年增加19万吨,未超出2016年度662.6万吨的能耗总量控制目标。

“十三五”期间我区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目标为18%,年均下降3.89%,2017年度我区碳排放量为1292.76万吨,碳排放强度为0.652,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率为5.41%,超额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完成“十三五”碳排放强度降低目标进度的30%。

1.年度能耗强度降低目标满分10分,自评得分10分。依据区统计局反馈信息,已超额完成年度目标值;

2.“十三五”能耗强度降低目标进度满分5分自评得分5分。依据区统计局反馈信息,已超额完成年度目标值;

3.年度能耗总量控制目标,满分5分,自评得分5分,依据区统计局反馈信息,已超额完成年度目标值;

4.“十三五”能耗总量控制目标进度满分5分自评得分5分依据区统计局反馈信息,已完成。

二、碳排放强度控制目标15分自评得分15分

1、年度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目标满分10分自评得分10分;依据环保川汇分局反馈信息,已完成。

2、“十三五”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目标满分5分自评得分5分;依据环保川汇分局反馈信息,已完成。

三、煤炭消费总量控制

年度煤炭削减任务满分10分自评得分10分;我区已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年度煤炭削减任务。我区根据《河南省“十三五”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工作方案》编制了《川汇区“十三五”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工作方案》,将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和重点用能单位,并实施煤炭消费替代管理,将新建燃煤项目煤炭消费等量或减量替代,纳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2017年,我区积极推动光伏发电、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发展,不断提高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

四、措施落实情况

(一)节能目标责任满分4分自评得分4分

1.加强节能统筹规划,我区制定了《川汇区“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并下发到各相关单位严格执行。

2.我区分解了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指标任务。

3.开展了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责任评价考核。

4.实施了问责和表彰奖励制度。

5.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工作领导协调机制发挥有效作用。

(二)产业结构调整满分4分,自评得分4分

1.根据统计局数据显示,规模以上工业六大高耗能行业能耗占区规模以上工业能耗比重下降。

2.我区严格实施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制度。

3.大力发展非石化能源。

我区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和太阳能光伏扶贫政策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

(三)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满分12分自评得分12分

工业领域满分3分自评得分3分

1.根据统计局等相关数据,我区完成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进度目标。

2.建立完善工业节能管理制度。

3.推进工业绿色制造体系建设。

建筑领域

1.城镇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得0.5分;积极实践低能耗、超低能耗建筑,引导农村地区实施建筑节能,提升建筑能效。

我区执行了《周口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的通知》、《周口市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周口市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周口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试行)》等建筑政策,城镇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积极引导农村地区实施建设节能,提升建筑能效。新建保障性住房、各类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以及单体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机场、车站等大型公共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虽然市里没有对我区下达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任务,但是我区积极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在中心城区以特许经营方式推广空气源热泵,实施了周口平原宾馆、周口迎宾馆、周口怡馨养老院等空气源热泵示范项目13个,总输入功率1012千瓦,供热供冷面积4.1万平方米。制定了《川汇区公共机构合同能源管理实施细则》和《川汇区公共机构能源审计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加强公共建筑能耗统计、能耗动态监测等工作,充分利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积极推进公共机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积极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大力推广绿色建材和新型墙材,明确了目标任务,明确了装配式建筑发展重点,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和园区,积极建设装配式建筑示范工程等,河南省金华夏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年产800万平方米钢结构装配式建筑,已申报建设部装配工产业基地。

2.我区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已超额达到要求(2016年达到32%,2017年达到40%)。

3.积极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改造计划目标明确,创新模式推进改造,推进公共建筑能耗统计、能耗动态监测。

我区执行了《周口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的通知》、《周口市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周口市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周口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试行)》等建筑政策,城镇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积极引导农村地区实施建设节能,提升建筑能效。新建保障性住房、各类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以及单体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机场、车站等大型公共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虽然市里没有对我市下达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任务,但是我区积极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在中心城区以特许经营方式推广空气源热泵,实施了周口平原宾馆、周口迎宾馆、周口怡馨养老院等空气源热泵示范项目13个,总输入功率1012千瓦,供热供冷面积4.1万平方米。制定了《川汇区公共机构合同能源管理实施细则》和《川汇区公共机构能源审计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加强公共建筑能耗统计、能耗动态监测等工作,充分利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积极推进公共机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积极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大力推广绿色建材和新型墙材,明确了目标任务,明确了装配式建筑发展重点,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和园区,积极建设装配式建筑示范工程等,河南省金华夏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年产800万平方米钢结构装配式建筑,已申报建设部装配工产业基地。

4.积极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目标明确,措施完善。

周口市兴源建材有限公司年处理200万吨建筑垃圾项目。

5.发展装配式建筑目标明确,方案可行,政策完善,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逐年提高

河南省金华夏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年产800万平方米钢结构装配式建筑,已申报建设部装配工产业基地。交通领域满分2分,

交通领域满分2分自评得分2分

2017年,我区继续推广节能汽车和新能源车辆。转发了《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关于实施绿色公路建设的指导意见》和《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交通运输节能环保“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制定并落实绿色交通发展政策措施,积极推进绿色公路建设。

公共机构领域满分2分,自评得分2分

我区印发了《关于2017年度全区公共机构节约资源工作安排的通知》,认真落实公共机构节能措施,积极推进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完成了2017年度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目标。积极开展部级、省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创建工作。开展了2017年度周口市公共机构节能工作情况考核,对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区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公共机构节能改造工作进行了支持。

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满分1分,自评得分1分

重点用能设备节能管理满分1分,自评得分1分

(四)碳市场建设与区域低碳发展满分15分自评得分15分

1.监测计划制定与数据核查报送,5分。

2.碳市场能力建设培训,2分。

3.低碳试点建设,6分。

4.市级温室气体清单,2分。

5.其他市场机制(加分项),1分。

(五)重点工程及技术推广满分2分自评得分2分

1.组织实施节能低碳重点工程,1分

2.实施节能低碳技术产业化工程,0.5分。

3.开展节能低碳技术推广应用工作,0.5分。

(六)支持政策

1.价格、税收政策落实情况,2分。

2.节能专项资金增长情况,2分。

(七)市场化机制

1.探索开展用能权交易,加1分。

2.推进绿色金融服务,加1分。

3.推行合同能源管理,1分。

4.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1分。

5.创新市场化机制,1分。

(八)监督检查

1.健全节能法律法规,1分。

2.开展节能执法监督检查等,2分。

(九)管理与服务

1.加强能源统计能力建设,1分。

2.健全能源计量体系,1分。

3.加强节能培训,0.5分。

4.加强节能低碳宣传,0.5分。

我区转发了《关于2017年全省节能宣传月和全国低碳日活动的通知》,川汇区公共机构节能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开展了2017年全市公共机构节能宣传月活动,通过开设专题专栏、刊发评论言论、加强网上宣传等形式加强节能低碳宣传活动,从而增强了全社会参与节能减排的积极性。

川汇区政府2017年度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工作完成情况

一、目标完成情况,满分25自评得分25分

依据统计局数据我区已完成目标任务。

二、方案制定情况,满分20分自评得分20分

我区已编制了《川汇区“十三五”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工作方案》

三、体制建设情况,满分,8分自评得分8分

四调整产业结构情况满分10分自评得分10分

1、积极化解过剩产能,淘汰非电行业落后产能,4分自评得分。

2、“双替代”工作实施情况,4分自评得分4分

2017年我区“双替代”工作任务5000户,实际完成6936户超额完成1936户。

3、实施重点节能工程,2分自评得分2分

我区实施了四方药业药业锅炉改造项目。

(五)优化能源结构情况8分自评得分8分

1、大力发展风电项目建设,1分自评得分1分。

2017年,我区积极推动光伏发电、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发展,不断提高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

2、优先保障水电和能源发展相关规划内的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项目发电上网,满分1分自评得分1分。

(六)燃煤设施治理情况

1、推进热电联产和产业集聚区集中供热4分自评得4分。

2、全面整治燃煤锅炉8分自评得8分。

我区所有使用燃煤锅炉的企业单位已全部实行了天然气改造。

3、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4分自评得4分

4、加强推进散煤治理5分自评得5分

2017年我区关停了所有燃煤使用和售卖点

(七)强化准入管理情况

双碳工作总结范文篇10

关键词:温室效应;森林碳储量;人工林

中图分类号:Q945.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0013303

1引言

温室效应是因大气里温室气体增加导致大气层透过捕捉辐射使不同部分地区的气温相对稳定的效应。对环境、人类健康与经济发展都具有严重的影响,威胁人类生存[1]。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过多是温室效应的基本特征之一,森林生态系统可通过光合作用将其转化为有机碳,并固定于植物体中或土壤中,缓解温室气体的累积[2]。目前,由于人工林的大力栽培,森林覆盖率都在不断增加,其碳循环是主要研究领域。实践证明,人工林也具有极好的固碳能力,其在CO2吸收和固定等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受重视[3]。

2森林碳储量研究意义

随着CO2浓度增加导致气温的上升,森林碳储量的研究意义越来越重要,已然成为国际研究热点之一。森林是地球之肺,对气候调节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最为经济的吸碳器,利用森林固碳具有投资小、代价低及综合效益大的特点,能同时满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可行性。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储存碳量的主体,约储存10000亿t有机碳,占整个陆地生态系统的2/3。由此可见,森林固碳作用非常明显,能有效缓解温室效应的累积。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有机碳库,对社会的贡献极为重要,但其发展过程具有漫长性及波折性。由于人类社会对木材的需求量正在不断的增大,天然林的面积大幅度减少,森林总量急剧下降已成为国际关注热点问题之一。随着1994年《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生效,《京都议定书》的出台以及《波恩政治会议》的诞生,逐步推动了森林碳汇的地位。因此,研究森林碳储量有着重大意义,既能促进人类对森林作用的认识,提高人们对森林的保护作用,又能有效缓解温室效应的危害。

3国内外森林碳储量研究进展

正因碳储量的研究对人类社会具有重大贡献,长期以来,世界各国对森林生物量进行大量的研究。最早的研究始于德国对几种森林的树枝落叶量和木材重量的测定[4]。20世纪50年代,日本、英国和前苏联均对本国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进行大量的资料收集与实地调查[5]。之后的欧洲、美国、俄罗斯以及巴西等地均分别对本国森林碳平衡及其与全球碳循环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有关植被碳储量的研究有较大突破;美国、俄罗斯以及加拿大对森林碳储量的研究关注度极高[6]。国外对森林碳汇成本的研究也有着丰富的经验。丹麦、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挪威等发达国家成立CO2减排交易体系,促进森林碳汇市场的发展[7]。荷兰于20世纪90年代初成立森林碳吸收基金会,其成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此外,发展中国家如马来西亚、阿根廷、俄罗斯、巴西、智利和墨西哥顺利开展CDM森林碳汇项目,为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带来巨大利益。为了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到碳汇项目工作,促进森林可持续发展。

近几年来,我国对森林碳储量的研究也日益蓬勃。我国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但研究热忱并不亚于国际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李文化等[8]建立了一些树种的相对生长方程,测定植被生物量和估算森林生物量。然而,此时森林碳储量并未受到重视,1958年的大练钢铁运动导致森林大面积减少,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有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森林碳储量以及碳密度在20世纪70年代前呈现负增长[9]。王效科等[10]根据全国第3次森林资源的普查资料,计算了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植被碳储量为占全球的0.6%~0.7%,指出了森林生态系统植被碳密度在各森林类型间差异比较大,与我国人口密度的分配特征刚好相反,从东南往西北方向呈递增的趋势,反映出人类活动对森林碳密度存在极大的干扰。此后,刘国华等[11]利用森林资源清查数据研究我国17年(1977~1993年)森林碳储量动态变化时发现森林含碳量呈递增趋势变化。因此可知,我国是一个森林碳储量大国,森林碳汇的潜在能力需大力挖掘。

4人工林碳储量的研究进展

4.1纯林碳储量的研究

由于对木头的需求,而原生态森林完全不能满足对人类的供给,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的压力,于300多年前,人类已开始对森林进行培育。18世纪,德国已大面积栽培针叶人工纯林。然而,大规模人工森林培育始于20世纪50年代。且以定向、速生、丰产、优质、稳定和高效为特点人工纯林为主,以期缓解对木材的需求。基于目前现状,对人工纯林碳储量的研究也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已有大量研究证明人工纯林也具有较强碳汇能力。刘婷婷等[12]在2009年研究杨树人工林生物量及其碳储量时则认为人工林具有较大的碳汇潜力。马炜等[13]人在研究不同林龄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碳储量时得出同样结论,碳汇潜力巨大。陶玉华等2011年在研究马尾松、杉木以及桉树人工林碳储量动态变化时认为,马尾松以及杉木人工林均有较好的储碳功能[14]。此后,其在研究马尾松和杉木人工纯林碳储量时得出相似结论:并且认为马尾松的储碳能力随着年限的增长而增加,杉木则是以中龄林的储碳量大于成熟林[15]。

由此可见,人工纯林也有较好的碳汇能力,选择合适的树种,合理经营,均会产生较好的生态效益。但是,人工纯林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栽培人工林多以用材树种为主,且轮伐时间较短,当达到轮伐期后,生态效益则会下降,不能同时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4.2混交林碳储量的研究

长期栽培单一树种的纯林,生物多样性单调,导致立地衰退和森林生产力下降,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且有实践证明,长期连作多代纯林致使其碳储量下降。因此改变人工林营造模式成为探讨的重点问题,混交林生物多样性复杂,有效合理利用空间资源,增强林分抗性,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现我国对人工复层林生物量、碳储量的研究也日益兴起。樊后保等[16]人实验证明,生物量的空间结构在马尾松纯林和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混交林生物量分配比例明显大于马尾松纯林。赵凯等[17]比较福建柏纯林、火力楠纯林和福建柏c火力楠混交林的碳储量时得出结论,混交林生态系统碳储量高于纯林。刘恩[18]在研究我国热带林业实验中心人工林碳储量时发现,混交林碳储量大于纯林。叶绍明等[19]在研究桉树与马占相思人工复层林也得出一致结论,混交林碳储量大于桉树纯林。董林水等[20]研究证明荷木与马尾松比较可大大提高混交林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由此可见,混交林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研究混交林的碳储量,既能对立地条件起到改善作用,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发展,也能有效缓解温室效应的产生,为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应带来双重利益。但当前的对混交林研究存在局限性,加强混交林的碳储量研究也将成为今后的重点工程。

5总结与展望

随着原生态林的不断减少,人工纯林大面积栽培,其结构简单,导致生物多样性的降低,易发生病虫害,林地立地条件不断下降,阻滞森林可持续经营发展。目前,混交林的研究还尚处在生长期中。因此,以林学原则为基础,改变经营模式,加强对碳储量的研究,才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故提出以下几点展望。

(1)以多元化经营模式改造人工林,将传统的人工纯林进行更新换代为以混交林为主,纯林为辅的经营模式。其次,避免连作模式经营,大力发展轮作栽培。既能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持立地条件的平衡,满足社会对木材的需求,又可保证碳循环的正常运行。

(2)大力发展经济林。经济果树林的栽培,不但能有较好的储碳能力,且能增加群众的经济收入,保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丰收。

(3)利用新技术,研发培育新树种。选择速生特性与较强的碳汇树种进行杂交育种,既能满足速生、丰产、优质、稳定和高效的特点,又有较强的碳汇能力。实行多国合作模式,将优势树种互相引进栽培,实行互补原则,既能减缓解温室效应,又能降低对木材日益供给的紧张。

(4)封山育林,避免非法毁林。森林有极强的碳汇能力,也是极为容易发生火灾的因素之一。加大力度保护生态公益林,同时大力宣传,防止滥砍滥伐,避免火灾发生。

可见,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是对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加强保护森林质量,研发高储碳、高质量木材树种,满足社会需要及生态效益多元化,保证森林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姜冬梅,张孟衡,陆根法.应对气候变化[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24~47.

[2]陶玉华.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12(9):205.

[3]先刚,张一平,詹卉.云南退耕还林工程林木生物质碳汇潜力[J].林业科学,2008,44(5):24~30.

[4]DixonRK,SolomonAM,BrownS,etal.CarbonPoolsandFluxofGlobalForestEcosystems[J].Science,1994,263(13):185~190.

[5]施强.红河州木材检查站建设现状和对策[J].大科技:科技天地,2011(12):77~78.

[6]BrownS.Measuringcarboninforests:currentstatusandfuturechallenges[J].EnvironmentalPollution,2002,116(3):363~372.

[7]方小林,高岚.中国森林碳汇市场的研究现状及进一步发展的建议[J].生态经济,2011(3):96~99.

双碳工作总结范文篇11

[关键词]低碳经济;纺织品出口;发展模式

低碳经济正在以越来越快的步伐走进人们的生活。

纺织服装业作为我国较具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之一,同时也扮演着“污染大户”的角色,对于纺织品第一出口大国的我国来说更应该要积极应对“低碳经济”的到来。

一、低碳经济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影响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对于纺织产业来说,低碳经济就是一种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生产模式,尤其是生产过程中的节能减排问题,已经提到一个极为重要的地位。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而言,低碳经济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发展低碳经济可能带来绿色壁垒和新贸易壁垒,这些措施将对我国纺织品出口产生较大影响。另一方面,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按照低碳纺织品的标准,如国际社会所制定的有关环境政策、环境标准、环境标志和一些发达国家法律、法规及各种环境标准,来生产低碳纺织品,进而提高产品质量,能够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二、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的必然选择

(一)是在国内国际双重压力下的必然选择就国内情况而言,从整个社会环境看,我国纺织业以前的高投入、高消耗、高出口、低工资、低消费发展模式已经无法延续,下一步发展方向必然是劳动者高素质、高效率、物质低消耗、环境少污染、就业和消费稳定,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经济模式。特别是从原来的高碳发展转为低碳发展,对于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长期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此外,企业原材料和能源成本大幅度上升,大大增强了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开展节能减排的内在动力。

就国际情况而言,全球发展低碳经济背景下,西方国家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设置了种种障碍,具体有两点:第一,设置关税等贸易壁垒,增加我国纺织品的销售成本,使我国产品丧失价格的优势。西方国家近期一直热衷于讨论对发展中国家征收所谓的碳关税,采用碳排放的贸易保护主义。一旦碳关税制度得以实施,将来我国出口的纺织品将被征收高额的碳关税,出口价格将大大提高从而丧失市场竞争力。第二,设置非关税壁垒,用标准将我国纺织品拒之于门外。

(二)履行社会责任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低碳与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业都息息相关。要实现“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每个人应改变一些非低碳的生活方式,每个企业更要改变非低碳的生产和管理方式,而这种改变也是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对于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而言,走“低碳经济”之路表面看不经济,短期内会给企业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如纺织企业为避免污染环境,要购买价格不菲的环保设备,在工序、时间上也会付出一定的成本。其实,社会责任与企业效益并非成反比。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走“低碳经济”之路不仅可以提升企业形象、赢得声誉,还能更好地体现企业文化,使企业的发展更为顺利、持久。同时“低碳经济”在实质内涵上与科学发展观是高度一致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指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增长的同时,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最终建成一个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

(三)产业结构和产品转型升级的需要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尚未完全消除,特别是随着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竞争面—20—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产业结构和产品亟待实现升级。

三、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可采取的应对措施

(一)政府层面

1.结合我国建设低碳社会、低碳经济和节能减排的工作需求,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开展社会经济发展碳排放强度评价,正确指导和引领政府、企业、居民的行动方向和行为方式。

2.制定并完善立法标准。只有加强环境与生态保护立法,才可能实现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可持续发展:(1)加快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与国际接轨的步伐。我国现行环境保护立法存在不完善和立法空白,与国际环境立法有较大差距。(2)完善我国纺织品标准体系。目前,我国现有纺织品标准难以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特别是进出口贸易的要求。因此,要制定和完善纺织生态标准及相关法规,争取在国际标准中体现我国技术水平,达到国际互认、相互衔接且接近国际先进标准。(3)建立我国的环境标志认证制度,加快与国际环境标准接轨步伐。环境标志作为保护环境的一项新措施,已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可。

我国要加快环境标志的认证工作并将其纳入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参加有关环境标准相互承认的协议,为实现国际普遍互认作准备。

3.政府要在纺织企业低碳技术的自主创新上发挥主导作用。高度重视研发工作,重点着眼于中长期战略技术的储备,形成低碳经济技术体系;要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按照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原则,研究制订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路线图,促进高能效、低碳排放、节能减排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要理顺企业风险投融资体制,鼓励企业开发低碳等先进技术。此外,还应积极组织参与制订行业能效与碳强度的国际标准,使我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低碳技术、设备和产品达到国际先进乃至领先水平。

(二)纺织企业层面

1.重视和加快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加强出口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我国纺织工业在长期快速发展中,产生了不少矛盾与问题,如自主创新能力弱、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等,这些都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制约因素,技术和工艺是我国纺织业落后先进国家的关键,所以通过自主技术和工艺创新来实现减排的方式是最为积极有效的,也对缩小与先进国家的差距起着积极的作用。面对低碳经济潮流,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应当面对现实,迎接挑战,积极研发生产安全无害的生态友好技术用于改造传统的纺织行业,加速我国纺织行业的清洁化生产。在保持纺织产品出口适度增长的同时,更加重视优化出口结构、提高产品质量。面对“碳关税”的威胁与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纺织品出口企业应该把研发重点放在环保性强的绿色产品上,外贸出口产品类型更要注重产品环保性指标,严格把控环保技术研发和产品出口市场渠道,以免遭遇碳关税的压力与制裁。

2.熟悉与保护环境相关的国际贸易规则,高度重视国际贸易市场信息及其战略战术。目前国际上已经签定了约200多个多边环保公约和协定,各国也纷纷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因此,我国必须充分掌握以争端解决机制为代表的wto系列协议文件的内涵,熟悉其约束性规则,这样才可以在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基础上客观公平地维护我方利益,为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提供趋利避害的有效法律武器,并在国际社会中尤其是在与发达国家的双边对话机制中增加谈判的筹码。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的管理者要学习并熟悉与可持续贸易有关的国际规则,一方面可以合理规避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绿色贸易壁垒,尽量避免由环保问题引起的贸易纠纷;另一方面,尽可能按照国际环保规则组织生产,按照环境标准来更新机器设备,改良生产工艺技术,积极进行绿色产品的研制开发,从而有助树立企业良好的国际环保形象,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同时要高度重视国际贸易市场信息及其战略战术。在激烈的纺织品国际贸易竞争中,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要时刻关注国际市场战略和战术问题。企业要做到讲究市场战略战术,需要企业树立“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生存中求发展”的生存理念,学会加强自我竞争能力、自我保护能力、自我发展能力。

3.坚持走“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从长远来看,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为了更好地应对低碳经济所带来的影响,就必须坚持走“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而实施“走出去”战略也许正是实现我国纺织品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有效途径。“引进来”的是国外的资金、纺织业先进低碳技术和设备等,借此提高企业低碳产品质量;“走出去”的是产品和技术人员,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要定期将自己的技术人员送到国外大型相关企业或大学中学习深造,建立国外试验基地,将其建设成内外沟通协作的窗口,借此步步为营,开拓国际市场,为应对低碳经济的影响而建立平台。

总之,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要应对低碳经济,首先必须顺应低碳经济的潮流。充分认识到高碳经济会使国家的资源加速消耗,引发环境污染加剧,并最终导致出口纺织品竞争力的进一步下降。而低碳经济将会从善待环境的技术和产品中获利,从而在纺织品的低碳经济领域占据优势地位更具竞争力。因此,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应该全面客观地认识低碳经济的性质,在保护自身正当权益的同时,使我国的纺织品出口贸易发展顺应低碳经济发展的历史潮流。

[参考文献]

[1]张坤民,潘家华,崔大鹏.低碳经济论[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2]牛文元等.我国碳平衡交易框架研究[r].环保部,20o8.

双碳工作总结范文1篇12

[关键词]川芎;超临界流体萃取;药效成分;正交试验

川芎为伞形科植物川芎LigusticumchuanxiongHort.的干燥根茎,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之功效,主治胸痹心痛、胸肋刺痛、跌打肿痛、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癥瘕腹痛、头痛、风湿痹痛等[1]。目前,有关川芎的超临界流体提取方法研究主要是以阿魏酸[2-6]、川芎嗪[7]、藁本内酯[8]或挥发油[6,8]的产率为评价指标。然而,中药发挥药效通常是其所含多种活性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仅以1或2种成分作为评价指标对工艺评价不尽合理。因此,本研究采用正交试验法,以川芎中已明确为药效成分的阿魏酸、洋川芎内酯-I、洋川芎内酯-H、瑟丹酸内酯、丁基苯酞、阿魏酸松柏酯、藁本内酯、丁烯基苯酞、双藁本内酯、欧当归内酯A等10种成分以及总药效成分的产率作为考察指标,对影响超临界流体萃取效果的萃取温度、萃取压力、二氧化碳流速和夹带剂浓度进行优选,以确定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川芎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依据。

1材料

DionexUltimate3000型高效液相色谱仪(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器、Chromeleon色谱工作站);XS105型电子天平(瑞士MettlerToledo公司);Spe-edSFE型超临界萃取仪(美国Applied-Separations公司);HGC-12氮吹仪(天津恒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阿魏酸、洋川芎内酯-I、洋川芎内酯-H、瑟丹酸内酯、丁基苯酞、阿魏酸松柏酯、藁本内酯、丁烯基苯酞、双藁本内酯、欧当归内酯A对照品为本实验室自制(HPLC归一化分析,纯度均大于98%,结构鉴定数据与文献报道一致);甲醇为色谱纯;水为超纯水;无水乙醇、冰醋酸为分析纯;二氧化碳(纯度大于99%)由天津市四知气体有限公司提供。

川芎药材购于天津中新药业药材公司并被鉴定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川芎L.chuanxiong的干燥根茎,产地为四川灌县,样本存于天津大学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天然药物化学实验室。

2方法与结果

2.1HPLC测定方法的建立

2.1.1色谱条件[9-10]CapcellPakC18色谱柱(4.6mm×150mm,5μm);流动相甲醇(A)-0.5%冰醋酸溶液(B),梯度洗脱,0~32min,30%~85%A,32~39min,85%~100%A;检测波长280nm;流速0.7mL·min1;柱温30℃;进样量10μL。混合对照品和超临界流体萃取产物的HPLC图见图1。

2.1.2混合对照品溶液的制备,标准曲线绘制及精密度考察相关试验参见文献[9]。

2.1.3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定超临界流体萃取产物24mg于10mL量瓶中,加甲醇溶解,定容至10mL,摇匀,过0.22μm微孔滤膜,取续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

2.1.4稳定性考察取同一份供试品溶液,分别在制备后0,2,4,8,12,24h,按2.1.1项下色谱条件测定,记录峰面积。结果表明阿魏酸、洋川芎内酯-I、洋川芎内酯-H、瑟丹酸内酯、正丁基苯酞、阿魏酸松柏酯、藁本内酯、正丁烯基苯酞、双藁本内酯和欧当归内酯A峰面积的RSD分别为1.9%,1.0%,0.95%,1.1%,1.9%,1.1%,1.1%,1.7%,1.5%,1.3%,说明10种药效成分均在24h内稳定。

2.1.5重复性试验取川芎样品5份,精密称定,按2.1.3项下平行制备5份供试品溶液,以2.1.1项下色谱条件进行测定,记录峰面积,标准曲线法计算含量和RSD。阿魏酸、洋川芎内酯-I、洋川芎内酯-H、瑟丹酸内酯、正丁基苯酞、阿魏酸松柏酯、藁本内酯、正丁烯基苯酞、双藁本内酯和欧当归内酯A含量的RSD分别为0.95%,1.9%,1.6%,1.9%,1.5%,1.9%,1.9%,1.1%,1.2%,1.3%,表明方法重复性良好。

2.1.6加样回收率试验精密称定川芎超临界流体萃取产物6份,每份24mg,分别精密加入混合对照品溶液,按照2.1.1项下条件进行测定,计算回收率。结果阿魏酸、洋川芎内酯-I、洋川芎内酯-H、瑟丹酸内酯、正丁基苯酞、阿魏酸松柏酯、藁本内酯、正丁烯基苯酞、双藁本内酯和欧当归内酯A的平均回收率及其RSD分别为98.30%(1.9%),99.00%(1.7%),98.00%(2.0%),97.60%(1.5%),94.50%(2.0%),99.30%(1.9%),100.9%(1.8%),101.2%(1.9%),95.10%(2.0%),101.5%(1.8%),表明方法回收率良好。

2.2超临界CO2萃取试验

2.2.1超临界CO2萃取川芎药效成分的流程将川芎药材粉碎,精密称定10g装入萃取柱中,调节至设定的参数(萃取温度、萃取压力、CO2流速和夹带剂流速)进行超临界萃取,当达到试验设定的萃取时间2h后停止萃取。氮气吹干超临界流体萃取产物,备用。

2.2.2正交试验设计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来确定最佳萃取条件。选择影响提取效果的4个主要因素,即萃取温度(A)、萃取压力(B)、二氧化碳流速(C)、夹带剂质量分数(D)进行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因素与水平见表1。

2.2.3正交试验结果及分析以10种药效成分及总药效成分的产率为指标,选用L9(34)正交设计表进行试验,结果见表2,方差分析见表3。结果表明,因素A对洋川芎内酯-H、洋川芎内酯-I、丁烯基苯酞、欧当归内酯A的提取有显著性影响,对其他成分无显著性影响,故选择这4种成分提取的最佳温度,即萃取温度为60℃;因素C对欧当归内酯A的提取有显著性影响,对其他成分的提取无显著性影响,故二氧化碳流速选取欧当归内酯A的最佳条件,即二氧化碳流速为1L·min1;因素B,D对所有指标均无显著性影响,但是各成分的最佳萃取压力和夹带剂浓度一致,萃取压力均为25MPa,夹带剂质量分数均为8%。综合以上分析结果,最佳萃取方法为A3B2C2D3,即萃取温度60℃,萃取压力25MPa,二氧化碳流速1L·min1,夹带剂(无水乙醇)质量分数为8%。

2.2.4验证试验为进一步考察优选工艺的重复稳定性,在优化条件下,即萃取温度60℃,萃取压力25MPa,二氧化碳流速1L·min1,夹带剂(乙醇)质量分数为8%进行3次重复试验。结果阿魏酸、洋川芎内酯-I、洋川芎内酯-H、瑟丹酸内酯、正丁基苯酞、阿魏酸松柏酯、藁本内酯、正丁烯基苯酞、双藁本内酯、欧当归内酯A和总药效成分的RSD分别为1.8%,0.9%,1.0%,1.2%,2.4%,1.3%,1.3%,1.8%,0.60%,1.3%,表明本工艺稳定、重复性好。

2.3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与回流提取法比较

《中国药典》(2010年版)中采用回流提取法提取川芎中药效成分[1]。故精密称定川芎样品2g,按药典方法进行提取,重复试验3次,与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比较,结果见表4。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表明2种方法对丁基苯酞和双藁本内酯的产率无显著性影响;采用回流提取法阿魏酸、洋川芎内酯-I、洋川芎内酯-H、丁烯基苯酞、欧当归内酯A的产率显著高于超临界流体萃取法(P

3讨论

3.1夹带剂的选择

前期试验比较了乙酸乙酯与无水乙醇作为提取溶剂时对川芎药效成分的提取效果,结果表明无水乙醇对药效成分的产率较高[9]。因此,本试验采用无水乙醇作为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夹带剂提高了总药效成分的产率。

3.2结果分析

由于研究中得到的川芎嗪含量低于检测限,故以阿魏酸、洋川芎内酯-I、洋川芎内酯-H、瑟丹酸内酯、正丁基苯酞、阿魏酸松柏酯、藁本内酯、正丁烯基苯酞、双藁本内酯和欧当归内酯A等药效成分及总药效成分的产率为研究指标对结果进行评价。

正交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药效成分即使在相同因素条件下变化规律也不完全一致;同时,由于药材产地、采收时间的差异,各药材中药效成分的含量也有一定的差异。所以,单以总药效成分为评价指标得到的最佳工艺不一定适用于其他批次或来源的药材。本研究以各单一药效成分为指标,分别考察不同因素对各成分产率的影响,能够得出因素对各指标成分的影响规律,进而得到各指标成分的最佳工艺。对于其他批次或来源的药材,可以根据药材中各成分的含量确定该批次药材的最佳提取工艺;如果提取目标只是其中的某种或某几种成分可以根据相应的规律确定最优提取工艺。

本研究得到川芎药效成分的最佳提取工艺为萃取温度60℃,萃取压力25MPa,二氧化碳流速1L·min1,夹带剂(乙醇)质量分数为8%。现有文献报道阿魏酸的超临界流体萃取方法分为无夹带剂[2]和加入乙醇作为夹带剂[3-4]2类,而后者又可分为一步法和分步法[3]2种方法。由于阿魏酸的极性较大,不加夹带剂时CO2超临界流体对其的溶解性和渗透能力均低于加入适量乙醇夹带剂的超临界流体。无夹带剂时的最佳条件采用较高的温度(70℃)可能与阿魏酸松柏酯在较高温度下易分解成阿魏酸有关。本研究中,当温度提高时阿魏酸产率提高而阿魏酸松柏酯产率则下降可以作为佐证。一步法加入较分步法加入对阿魏酸的提取更有利[3],文献中采用正交试验法对一步法加入乙醇作为夹带剂的工艺进行了系统的优化,得到阿魏酸的最佳提取工艺为萃取压力45MPa,萃取温度为55℃,萃取时间为3.5h[4]。本研究中萃取温度略高于该方法,但是萃取压力远低于该方法,降低了设备能耗,同时由于采用动态法加入夹带剂,使得成分在超临界流体中的溶解度更大,萃取时间更短。本研究得到藁本内酯的最佳提取工艺为萃取温度50℃,萃取压力25MPa,二氧化碳流速2L·min1,夹带剂(无水乙醇)质量分数为8%,与文献报道的藁本内酯的最佳萃取温度(50℃)和萃取压力(30MPa)接近[8]。

本研究在最佳提取条件下与2010年版《中国药典》中川芎含量测定项下的提取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2种方法对丁基苯酞和双藁本内酯的产率无显著性影响;采用回流提取法,阿魏酸、洋川芎内酯-I、洋川芎内酯-H、丁烯基苯酞、欧当归内酯A的产率显著高于超临界流体萃取法(P

[参考文献]

[1]中国药典.一部[S].2010:38.

[2]张虹,柳正良,王洪泉.超临界萃取法提取川芎中有效成分的研究[J].中草药,2001,32(12):1077.

[3]孙永跃,李淑芬,宋慧婷,等.超临界CO2萃取川芎中药效成分研究[J].化学工程,2006,34(3):60.

[4]马建春,曾佳,关石凤,等.川芎提取工艺的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2,8(2):13.

[5]李莉,窦春菊,姚兰.超临界CO2萃取、HPLC法测定川芎中的阿魏酸[J].化学分析计量,2006,15(2):42.

[6]李秋怡,王光忠,干国平,等.超临界CO2萃取川芎挥发油的工艺研究[J].中国药师,2007,10(5):461.

[7]王芳,朱克,尤卫民.川芎中川芎嗪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工艺研究[J].中国药业,2008,17(24):42.

[8]兰燕宇,郑林,黄勇,等.荭叶心通软胶囊中川芎超临界流体萃取工艺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9,34(2):161.

[9]杨学东,伍勋,胡立翠,等.不同溶剂对川芎药材中有效成分提取效果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3):1942.

[10]马天成,贾英,罗洁,等.UPLC同时测定不同产地川芎中8种活性成分的含量[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2,29(10):902.

[11]LuGH,ChanK,LeungK,etal.AssayoffreeferulicacidandtotalferulicacidforqualityassessmentofAngelicasinensis[J].JChromatogrA,2005,1068(2):209.

[12]LiSL,YanR,TamYK,etal.Post-harvestalterationofthemainchemicalingredientsinLigusticumchuanxiongHort.(RhizomaChuanxiong)[J].ChemPharmBull,2007,55(1):140.

Optimizationofsupercriticalfluidextractionofbioactivecomponentsin

Ligusticumchuanxiongbyorthogonalarraydesign

HULi-cui,WUXun,YANGXue-dong*

(SchoolofPharmaceuticalScienceandTechnology,TianjinUniversity,Tianjin300072,China)

[Abstract]Withtheyieldsofferulicacid,coniferylferulate,Z-ligustilide,senkyunolideA,butylidenephthalide,butylphthalide,senkyunolideI,senkyunolideH,riligustilide,levistolideA,andtotalpharmacologicallyactiveingredientasevaluationindexes,theextractionofLigusticumchuanxiongbysupercriticalfluidtechnologywasinvestigatedthroughanorthogonalexperimentL9(34).Fourfactors,namelytemperature,pressure,flowrateofcarbondioxide,co-solventconcentrationofthesupercriticalfluid,wereinvestigatedandoptimized.Undertheoptimizedconditions,namely65℃oftemperature,35MPaofpressure,1L·min1ofCO2flowrate,8%ofco-solventconcetration,supercriticalfluidextractioncouldachieveabetteryieldthantheconventionalrefluxextractionusingmethanol.Andthesupercriticalfluidextractionprocesswasvalidatedtobestableandreliable.

  • 下一篇:关于正能量签名(精选8篇)
    上一篇:微生物学的发展范例(12篇)
    相关文章
    1. 微生物学的发展范例(12篇)

      微生物学的发展范文篇1一、结合信息技术,调整教学内容小学科学显微镜教学的内容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重组,发挥信息技术的展示、提示和强调功能。1.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第5课的教..

      daniel 0 2024-01-06 10:48:12

    2. 知识产权保护意见建议范例(12篇)

      知识产权保护意见建议范文篇1关键词:知识产权;欧盟;全球化中图分类号:F5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2-0130-03一、知识产权法的全球化由于知识产权的无..

      daniel 0 2024-01-06 10:16:12

    3. 新能源产业投资报告范例(3篇)

      新能源产业投资报告范文篇1[关键词]知识经济会计会计实务创新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为依靠、以高新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消费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对社会的影..

      daniel 0 2024-01-06 09:44:12

    4. 新能源范例(3篇)

      新能源范文篇1一、背景:当下能源形势1、汽车旧能源导致的问题旧能源以煤炭、石油为主,汽车上使用的是汽油或柴油,旧能源结构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酸雨,臭氧层破坏,温室气体的..

      daniel 0 2024-01-06 09:12:12

    5. 中医专业技术培训范例(3篇)

      中医专业技术培训范文【关键词】医学检验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5-0065-01医学检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其目的..

      daniel 0 2024-01-06 08:40:12

    6. 工业生态学原理范例(12篇)

      工业生态学原理范文【关键词】雷达图职业院校年度职业能力评价体系【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C-0099-04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

      daniel 0 2024-01-06 08:08:12

    7. 中医适宜技术学习范例(12篇)

      中医适宜技术学习范文1人口老龄化的定义在宏观经济中,人口老龄化指的是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过程。人口老龄化..

      daniel 0 2024-01-06 07:36:12

    8. 心态改变命运范例(3篇)

      心态改变命运范文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充满创造与破除、更替与变革的过程。这一过程包含了社会肌体和结构中诸多层面、组织和元素的调整,既有社会物质元素的变化,也有社会..

      daniel 0 2024-01-06 07: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