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病理学的概念范例(12篇)

daniel 0 2024-01-21

细胞病理学的概念范文1篇1

【关键词】知识的整合概念图有效教学

一、当前科学总复习的困惑

当前新课改正在深刻地、全面地影响着中学科学教学,单纯的传递知识已经不能为广大学生所接受。新教材强调案例教学,直接对知识进行陈述的篇幅过少,学生已不能像以往那样把教材作为预习、学习和复习的主要依靠。科学学科的教学特点是教学内容丰富,涉及知识范围广泛,如何找到最有表现力、最适合我们学生的素材,使我们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整合有效的教学资源,这是新形势下推进科学教学的一个有效手段。

二、对“整合”的解读

“整合”一词在系统科学的思维方法论上,表示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较少部分的事物、现象、过程;物质属性、关系;信息、能量等在符合具体客观规律或符合一定条件、要求前提下,凝聚或汇合成一个较大整体的发展过程及结果。”用于学科教学中,即为各学科内部的知识和跨学科间的知识,通过渗透、互补、重组,形成知识体系的过程和结果。因此,如何整合有效教学资源,是新形势下我们改善教学中所面临的重大的课题,它必将对我们的教育理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三、教学应用的整合方法

1、对知识点进行有效的整合。

(1)用图片对知识点进行有效的整合

在生命科学复习过程中将动物细胞、植物细胞、真菌、细菌、病毒串在一起,讲清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植物细胞除了动物细胞所具有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外,还有叶绿体、液泡和细胞壁,动物细胞、植物细胞、真菌的共同特点都有细胞核,细菌最大特点无细胞核,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使学生一目了然。

各种物质、气体交换的场所是毛细血管,右图是笔者自创的图片,将人体中的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整合的有条不紊,用红色表示动脉血和用蓝色静脉血,使学生有整体的认识,而平时所用的图片不够形象不利于学生的记忆。

初中化学中常见的气体收集方法无非有以下几种,对比这几张图片就能明白:易溶于水的用排空气法,密度大于空气的用向上排空气法,以及多功能储气和洗气的用法。

(2)用概念图对知识点进行有效的整合

概念图能将知识的内在联系用简洁的图示方式呈现出来,框架性地展现每个专题的内容。实践证明,用“概念图组”的学生在成就测验上的成绩要显著高于“传统授教学组”的学生;此外,概念图组的学生对“科学”的焦虑程度也显著低于控制组,诺瓦克认为这是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式学习的差别所在。概念图使零散的知识结构化、条理化、系统化,有利于学生长期有效地记忆知识。

传统的三角形物态变化概念图学生易混淆,用下图概念图简洁明了。下面是最沉的固态,越往上是密度逐渐变小的液态和气态,箭头向上的全是吸热,向下全是放热,学生一看便把物态变化的放热过程和吸热过程理得清清楚楚。

好的概念图就像一本好字典使你百用不厌、爱不释手。使用以下的概念图能让学生明白同化作用区别于光合作用,异化作用区别于呼吸作用,光合作用所有条件的证明都展现的非常清楚,光照不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同时讲述光合作用发现的科学史。

2、对解题方法进行有效的整合

在讲浮力时,比较下图中的甲和乙可得出(1)称量法F浮=F1―F2,由图甲、乙、丙、丁可得出(2)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液,推导出(3)F浮=ρ液gV排,(4)由二力平衡可得物体漂浮、悬浮F浮=G物,(5)由定义可知浮力即为上下表面压力差F浮=ΔF。

摩擦力无法直接测量,通过测量拉力的大小来测量摩擦力,而拉力只有在物体受力平衡时才等于摩擦力,所以实验时往往使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事实上物体处于非平衡状态时同样受摩擦力。当用大小为F1的拉力拉物体时物体没动,物体受静摩擦力作用,由(1)二力平衡条件得知f静=F1;当用大小为F2的拉力拉物体时物体仍然没动,物体还受静摩擦力作用,同样由二力平衡条件得出f静=F2;当拉力的大小增为F3时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受滑动摩擦力作用,由二力平衡条件同样得出f滑=F3;(2)当拉力的大小增为F4时物体受滑动摩擦力作用,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因素是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的大小,这两个因素都没变所以f滑=F3;(3)由摩擦力的定义可知:阻碍物体的运动或相对运动的力即为摩擦力。

3、对实验原理的有效整合

(1)操作相似性实验原理不同的实验的有效整合

1)小车因受到水平摩擦力的作用而滑行一段距离而停下来,如果水平面更光滑些小车滑行的距离就更长些,推导出牛顿第一定律。

2)小车在高处滑到水平面后,具有动能对木块做了功,木块被推动一段距离后,由于受到水平摩擦力的作用而停了下来,小车所具有的动能越大推动木块所做的功越多,得出物体动能大小与物体速度的关系。

(2)图形相似性实验原理不同的实验的有效整合

电学中的电路:如果能掌握好以下三个电路图的来龙去脉,初中电学问题就全部解决。

1)名称:测量定值电阻的大小原理:R=U/I

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改变电路中的电流从而改变电压达到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2)名称:测量小灯泡的功率原理:P=IU

滑动变阻器的作用:保护电路,使灯泡达到额定电压。

3)名称:研究电流与电压关系原理:I=U/R

滑动变阻器的作用:分压、使a、b两端的电压保持不变、保护电路。

四、整合的意义

对知识的整合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保障即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教学的有效性有三点含义:首先要有效果,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其次是要有效率,教学活动是一种精神性生产活动;第三有效益,指教学活动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即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程度的评价。基于现行教材的文选型的现实,以及传统的“文本即知识”的理念作祟,如果达到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为此,我们需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整合,在教材的使用层面上为教学的有效性做好最基础的铺垫。

参考文献:

1.蔡铁权《概念图与概念转变的科学教学》浙江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2010年5月19日

2.《逻辑学(第2版)》欧拉图,/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逻辑学教研室编.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

细胞病理学的概念范文篇2

【关键词】精准医学;血液病;靶向治疗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3-0029-02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15年国情咨文演讲中谈到了“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GenomeProject)所取得的成果,并宣布了新的项目――精准医疗计划(PrecisionMedicineInitiative)。精准医疗由个性化医疗(personalizedmedicine)的概念进化而来。对精准医学在肿瘤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以助于对这一新概念的更好认识和应用。

1什么是精准医学?

美国“精准医学”计划主要体现为:启动“百万人基因组计划”;做好队列(cohort)及对照,建立与临床有关的“史无前例的大数据”;寻找引发癌症的遗传因素,继续美国已经开始的癌症基因组研究计划;建立评估基因检测的新方法,保护知识产权与有关版权的管理和保证精准医学和相关创新的需求;制定一系列的相关标准和政策,保护个人隐私和各种数据;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公私合作)模式:企业家和非盈利组织参加。上述内容又可以概括为三方面,即科学内容(百万美国人测序与癌症基因组);政府功能的相应改变及法规标准的建立,以及公私合作,社会参与。白宫科学技术办公室科学部副主任JoHandelsman1将精准医学描述为“一种考虑人群基因、环境和生活方式个体差异的促进健康和治疗疾病的新方法”。事实上,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不同机构的研究人员就已经发现了一种过表达HER2蛋白的侵袭性乳腺癌亚型。1998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的曲妥珠单抗是首个癌症分子靶向治疗,用于治疗HER2过表达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但当时没有考虑影响疗效的分子和遗传因素。

2精准医学在血液病治疗中的应用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是一种骨髓中干细胞DNA异常引起的造血干细胞疾病,9号和22号染色体片段易位产生的异常蛋白酪氨酸激酶称之为BCR-ABL,可引起白细胞无限制地增殖,凋亡减少,最终导致白细胞数目的急剧增加。伊马替尼(imatinib)2是一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BCR-ABL酪氨酸激酶有特异性抑制作用,已成为CML一线治疗。早期在伊马替尼治疗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试验研究中发现,一部分患者对靶向治疗原发耐药,或逐渐反应不佳,进一步基因检测发现存在T315I突变。迄今为止,发现耐药突变尤其是T315I突变的患者占Bcr-Abl突变的10%-20%,目前被批准为CML的酪氨酸激酶抑制治疗包括:伊马替尼、尼罗替尼、和达沙替尼,根据患者基因检测选择能覆盖耐药基因的治疗,可促进临床疗效。因此,目前提出的精准医学,主要是对肿瘤基因谱测序,进而研发靶向特异性生物标志的治疗,用于具有特异性生物标志阳性的敏感肿瘤患者。

肿瘤的另一种精准医学应用是根据肿瘤基因或分子谱替代肿瘤类型,对患者采用个体化治疗策略。诺华公司最近推出了一项名为“Signature”的临床试验计划3,根据遗传学分类选择靶向新药进行治疗,而不考虑患者是乳腺癌,肺癌还是其他肿瘤类型。诺华公司描述这项试验为“患者方案”试验,因为是根据识别患者的分子标志物进行的新药治疗。这些试验正在研究的治疗包括buparlisib,dovitinib,binimetinib,encorafenib和sonidegib。SloanKettering纪念癌症中心(MSKCC)的“篮子试验”也是类似的概念4,将具有相同的分子靶点的不同肿瘤患者进行同一种靶向药物治疗。

3未来发展方向

个体化医学在全球风起云涌,基因测序技术也相应的蓬勃发展,尤其是个体化用药基因检测与无创产前DNA检测,形成了个体化诊疗的重要基础。个体化诊疗或个体化医学是以每个患者的信息为基础决定治疗方案,从基因组成或表达变化的差异来把握治疗效果或毒副作用等应答的个性,对每个患者进行最适宜的药物疗法治疗,如癌症的药物有效率为25%,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有效率为50%,而同一药物在不同个体内的效果差异最高可达300倍。著名遗传学家贺林院士表示,转化医学=精准医学=个性化医疗,转化医学是口号,精准医学是标准,个体化医学是目标,而遗传咨询是纽带,贯穿始终。在血液学肿瘤的研究和学习中,个体化治疗的理念由来已久,新的靶向药物甚至对传统化疗以及移植提出挑战,有望取代传统治疗,进一步改善疗效。随着国内医学发展与国际的迅速接轨,相信未来基于靶向药物的个体化治疗策略将使更多肿瘤患者获益。

参考文献:

[1]HandelsmanJ.Precisionmedicine:improvinghealthandtreatingdisease.http://whitehouse.gov/blog/2015/01/21/

precision-medicine-improving-health-and-treating-disease.PublishedJanuary21,2015.AccessedJanuary21,2015.

[2]SaretCJ,WinnAN,ShahG,etal.Valueofinnovationinhematologicmalignancies:asystematicreviewofpublishedcost-effectivenessanalyses.Blood.2015;125(12):1866-9.

[3]SlosbergED,KangB,BeckJT,etal.TheSignatureprogram,aseriesoftissue-agnostic,mutation-specificsignalfindingtrials.JClinOncol.2014;32:5s(suppl;abstrTPS2646).

[4]MemorialSloanKetteringCancerCenter.2013Annualreport:traditionalclinicaltrialsversusbaskettrials.http://

/annual-report/2013/traditional-clinical-trials-versus-basket-trials.PublishedFebruary2014.AccessedJanuary22,2015.

细胞病理学的概念范文篇3

“无瘤操作”是指应用各种措施防止手术及诊疗操作过程中离散的癌细胞直接种植或播散。在肿瘤疾病的诊治过程中,“无瘤操作”越来越得到临床外科医师的重视。“无瘤操作”亦被视为肿瘤外科治疗的精髓,如不给予足够的重视,可能导致癌细胞的医源性播散,从而使得肿瘤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无瘤操作技术的目的一是防止癌细胞沿血道、淋巴道扩散,二是防止癌细胞的创面种植[1]。1954年,医学家Cole和同事在结肠癌的手术治疗中,经过对Turnbull等人手术方法的改进,提出不接触技术[2],即最初的无瘤接触技术。实践经验及研究表明,手术操作本身往往会增加恶性细胞医源性转移和扩散的概率,是手术成败的一个关键[3],而手术室护士术中配合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将我院手术室护士实施无瘤操作的配合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2000-2008年我院手术治疗结肠癌患者984例,其中男601例,女383例,年龄38~76岁,平均年龄63.24岁。其中开腹探查或行改道手术生存中位数为4.2个月,平均生存期约8个月;姑息性切除生存中位数为10.3个月,平均生存期约14.1个月,其中1年生存率为45.8%;根治性手术1年生存率为83.9%。

2提高手术人员的认识,规范无瘤技术操作

通过学习,提高对无瘤概念的认识,牢固树立无瘤技术新理念,认识到对于恶性肿瘤,无瘤观念和无菌观念同等重要,把两者放在同一高度去思考、去实践,要想到医源性播散对患者带来的不良影响和巨大痛苦,参与手术的每一位人员应树立高度责任心,从病人的角度去为病人积极思考,以正确的道德标准衡量自己的操作行为。手术操作过程中,巡回护士和洗手护士贯穿于恶性肿瘤切除全过程,不但要有娴熟正确的业务技术,而且对于无瘤技术既是执行者,又是督促检查和管理者。术中洗手护士要及时提醒自己和手术医生,高度重视无瘤技术操作。术中避免直接接触肿瘤,肿瘤切下后用无菌弯盘接过标本,尽快地交给巡回护士妥善保管。手术医生在恶性肿瘤手术腹部探查时,应按无瘤概念局部探查,动作轻柔。探查顺序应从远离癌肿处开始,先探查无病区,再探查癌瘤区,切忌挤压乱摸肿块,以免增加肿瘤扩散的机会。

3护理配合

3.1对切口保护措施。在常规消毒、铺巾后,选择大小合适的手术薄膜保护切口及周围皮肤。

3.2对手术器械的要求。由于手术过程中无瘤操作关系到肿瘤细胞的转移途径,因此要严格管理好手术器械物品。在术前做好充足的器械物品准备,根据手术步骤及时添加或更换器械和敷料。

3.3洗手护士提前15min洗手上台,协助手术医生常规消毒铺巾后,用无菌手术薄膜将切口皮肤严密覆盖,防止术中血液、渗液污染局部,导致癌瘤扩散。当肿瘤被切除后,所有接触过肿瘤的器械与其他器械应分开放置,严禁再使用于正常组织,以免将器械上的肿瘤细胞带入其他组织。在更换新器械后,才能继续进行手术[4-6]。若手术先行肿块活检再行根治术,应准备两套器械,先用小包器械做活检,再用大包器械行根治术[2]。

3.4切口选择要恰当,以能充分暴露术野为原则,不能因切口过小而过分牵拉和挤压肿瘤。巡回护士根据需要调节好灯光,保持室温22~24℃,避免噪音。

3.5进腹后,递纱布垫保护肌肉、皮下组织及正常脏器,协助医生进行肿瘤探查,探查时要求动作轻柔,由远及近,这样可尽量避免将肿瘤细胞带到其他部位。

3.6肿瘤要隔离,对已有破溃的体表肿瘤或已侵犯浆膜表面的内脏肿瘤,应用厚纱布垫将肿瘤覆盖、包裹,避免肿瘤脱落、种植,肠道肿瘤应将肿瘤远近两端的肠管用布带结扎并在瘤段肠腔内注入抗癌药物(如5-Fu)以期减少肿瘤的播散和提高治疗效果。

3.7协助医生先结扎阻断肿瘤部位输出静脉,然后处理动脉,先清扫远处淋巴结,然后清扫邻近淋巴结,以减少癌细胞从血道、淋巴道播散。

3.8恶性肿瘤手术前,预先准备多个持针器、缝针交替使用,用于瘤体的纱布亦保持相对干燥,术中接触瘤体的血管钳、纱布、持针器、缝针、剪刀等所有的用物禁止重复使用,保持术野干净、干燥。

3.9肿瘤切除后,洗手护士应督促手术人员更换手套,用41~43℃的无菌蒸馏水彻底地冲洗术野,再用5-FU(氟尿嘧啶)溶液浸泡伤口3~5min,以减少癌细胞种植。

3.3.10缝合伤口前更换干净的器械及敷料,凡术中接触过瘤体或破溃瘤体的刀剪及器械,严禁再使用于正常组织,以免将器械上的癌细胞带入其他组织。

4讨论

结肠癌在我国好发年龄为40~50岁,国外为60~70岁,由于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的不同,我国比国外早10~15年,30岁以下的好发率为10%,平均年龄45岁,男女比例为2~3∶1,早期根治率为80%,术后根治5年存活率50%,晚期存活率30%。无瘤操作技术的目的一是防止癌细胞沿血道、淋巴道扩散,二是防止癌细胞创面种植[2]。这就需要手术室护士不但要有娴熟正确的业务技术,而且一定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在手术中洗手护士应主动配合医生做好无瘤技术操作,及时更换污染的器械、敷料、手套,保护正常组织不被肿瘤细胞污染,避免和减少术中人为造成的血行转移和局部肿瘤种植,从而提高肿瘤手术病人的根治效果及增加病人的生存期限。因此,循着当前“以人为本”这一理念,为病人的安全与利益着想,我们应该把病人的利益与医院的各种效益紧密联系起来,强化手术人员的无瘤概念,严格遵守无瘤操作原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王舒宝.胃癌手术方法的改进及无瘤操作技术[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21(7):407-408.

[2]MarvinC.结肠与直肠外科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09.

[3]夏艳.无瘤技术在恶性肿瘤手术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06,(4):58-59.

[4]孙青.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手术无瘤操作技术的护理配合体[J].当代护士,2004,(1):29.

细胞病理学的概念范文篇4

一、题目解析

第1题下列与细胞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核糖体、溶酶体都是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

B.酵母菌的细胞核内含有DNA和RNA两类核酸

C.蓝藻细胞的能量来源于其线粒体有氧呼吸过程

D.在叶绿体中可进行CO2的固定但不能合成ATP

解析核糖体是不具有生物膜的细胞器,A错误.

酵母菌是真核生物,细胞群DNA和RNA两类核酸,B正确.

蓝藻细胞为原核细胞,无线粒体,C错误.

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其中进行着光反应和暗反应,所以既有CO2的固定也有ATP的合成,D错误.

所以答案为B.

点评考查知识点为细胞的结构、组成与代谢,全为关于细胞的核心概念,不偏不难,能力要求为识记层次.

第2题离子泵是一种具有ATP水解酶活性的载体蛋白,能利用水解ATP释放的能量跨膜运输离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属于协助扩散

B.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是顺着浓度梯度进行的

C.动物一氧化碳中毒会降低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

D.加入蛋白质变性剂会提高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

解析由题目中的信息可知,离子泵参与的物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并消耗能量,可判断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主动运输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A、B错误.

动物一氧化碳中毒时会缺氧,导致细胞的能量供应减少,影响离子跨膜运输的速率,C正确.

加入蛋白质变性剂会导致载体蛋白的活性下降,降低离子跨膜运输的速率,D错误.

所以答案为C.

点评考查知识点为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方式,考查学生通过从不同呈现方式中提取有用信息、加工信息,并利用信息进行思考或推理的能力.

第3题若除酶外所有试剂均已预保温,则在测定酶活力的实验中,下列操作顺序合理的是

A.加入酶加入底物加入缓冲液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B.加入底物加入酶计时加入缓冲液保温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C.加入缓冲液加入底物加入酶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D.加入底物计时加入酶加入缓冲液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解析为了确保酶的活性,酶与底物反应时需要在缓冲液中进行.酶活力一般用单位时间内底物的消耗量或产物的生成量表示,所以酶与底物混合后要计时.所以答案为C.

点评考查知识点为酶活力的测定,要求学生具备设计简单生物实验的能力.

第4题下列与神经细胞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ATP能在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产生

B.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ATP

C.突触后膜上受蛋白体的合成需要消耗ATP

D.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消耗ATP

解析线粒体上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可合成大量的ATP,A正确.

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方式为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B错误.

蛋白质的合成需要消耗能量,C正确.

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时,Na+通过主动运输外流,需要消耗能量,D正确.

所以答案为B.

点评考查知识点为细胞的能量代谢,学生需要掌握ATP的产生场所、过程以及应用,能力要求为理解层次.

第5题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

B.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

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

D.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

解析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内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A正确.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不可循环利用,B错误.

“退耕还林、还草”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能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C正确.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相对的,人类的需求不能超过其调节能力,D正确.

所以答案为B.

点评考查知识点为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要求学生具备运用生物学原理评价一些生物学事实的能力.

第6题理论上,下列关于人类单基因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B.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C.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D.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解析发病率是指一定人群中的患者数量与人群总数的比值,基因频率是指某个基因占其所有等位基因的比例.常染色体隐形遗传病在男女中均存在正常的携带者,X染色体隐形遗传病在女性中存在正常的携带者,A、B、C错误.

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不存在携带者,其发病率与基因频率相等.所以答案为D.

点评考查知识点为人类遗传病及基因频率的概念,要求学生运用发病率与基因频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要求为分析和判断.

二、教学建议

今年高考题的指导思想是平稳过渡,稳中有变,具备下列特点:考查知识点均为生物学的核心概念,不偏不难;淡化计算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基本生物科学素养,以及实验操作、获取信息、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必修1的分值占比较大.

通过以上分析,建议在今后的生物学教学中:

(1)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生物学核心概念,培养生物科学素养,要求学生少做偏题难题,从题海中解放出来.

(2)具备实验条件的学校,一定让学生亲手操作实验,培养设计实验的能力.

细胞病理学的概念范文篇5

盖景超先生于1994年起投身于预防医学研究,主攻营养保健。十几年的辛勤耕耘取得了成功,使他成为国内最早推广遗传营养学,普及核酸营养新概念的人士之一,并组织翻译了6本最新遗传营养学核酸科普专著,同时向社会免费赠送3万多册。

为了进一步推广营养健康科普知识,1998年他投资中央电视台《走进科学》栏目,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核酸科教片《核酸――生命的动力资源》。

从1999年始,他又在开始推广几丁聚糖――生命的第6要素的科普工作。

2005年10月,他被中国保健专家委员会聘为中国保健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十几年来,他在报刊杂志撰写科普文章1000多篇,举办专题科普讲座800多场,并在国内最早提出“预防疾病,从细胞健康开始”的新概念。

前言

人人都渴望健康。可是我们过去对健康观念有诸多错觉,比如“得了病才去治病”,因而失去了许多治疗的最佳良机。实践证明:“得了病才去治”是违背科学的。正确的理念,就是在“未病先防”上下功夫。

最近我看到了一则故事叫《扁鹊治病》很受启发。

该文说,一天魏文王问名医扁鹊:“你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医术最好呢?”

扁鹊答道∶“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文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答说∶“我长兄治病,是治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我中兄治病,是治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本乡里。而我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来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一些大手术,所以才以为我的医术高明。”

通过这则故事,我们可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以前人们普遍认为有病才去治,而无病预防的观念人们普遍很薄弱,其实治病关键在于防患于未然。

人生病了,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它发病的原因,寻找它的根源。那么我们如何去寻找呢?世界卫生组织对疾病有了一个最新的定义:“治愈疾病的最根本的途径就是修复细胞,改善细胞代谢,激活细胞。”我所讲的“未病先防”的理念,就是要使我们的细胞健康,细胞健康了意味着人也就健康了;细胞出故障了,人就生病了;人体的构造是这样的:细胞器官组织系统人体。细胞是决定人体健康的基本要素。使细胞健康的要素有六①空气(充足的氧气)、②足够的水分,2000~2500CC/天/人;③适当的休息与运动;④稳定的情绪;⑤充足且均衡的营养;⑥排除毒素。然而,使细胞健康的基本要素主要有2个方面:一方面是给细胞提供充足的营养;另一方面是排除危害细胞的毒素。细胞需要的,就是营养,细胞不需要的,就是毒素。营养充足,没有了毒素了,细胞功能就正常了,人的身体就会健康。

西医之父希波克拉底曾讲:“大自然为患者治病是真正的主体,而医生只是助手。”“大自然治病”讲的就是这个细胞的自然自愈力,细胞有自我修复的功能,而在这方面我们恰恰忽略了这个问题,错误地认为,治病靠的是药物、是医生。实际上如果细胞没有自然自愈力这个功能,你再好的灵丹妙药对疾病也是无济于事。所以我们要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按大自然的规律保护自己,认真地研究细胞、呵护细胞。

那么,我们怎样呵护细胞,使细胞健康呢?首先我们要给细胞注入营养。概括地说,人吃所有的食物,按现代营养学划分,不外乎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在近20~30年世界新发现的食物中含有诸多营养物质,它们会使细胞得到健康,那么这些营养物质是什么呢?这些营养主要有:几丁聚糖、核酸、酵素等。这方面的知识,很多人还不知道,或者听说过却还没有深入了解,没有引起重视,这就是我们与发达国家认识之间的差距。

一、细胞与几丁聚糖

1.几丁聚糖:几丁聚糖(chitosan)是几丁质糖基上进行水解或酶解生成的多糖。

2.几丁聚糖的由来:1811年法国的科学家布拉克诺(Braconno)首次从蘑菇中发现了几丁聚糖。

3.它在细胞中的位置:它广泛存在于虾、蟹、昆虫等的壳内和蘑菇、真菌、细菌等细胞膜内。

4.特点:是宇宙间唯一带正电荷的动物纤维素。

5.评价:1977年,因英国剑桥大学的一批科学家的倡议,故而其成为全世界的科研焦点之一。然而日本人却发现了这个商机,并制定了10年开发计划,委托了13所大学联合攻关,投资60亿日元。经过600万次人体试验,首先实现了科研的商品化,使其这项技术的推广走在了世界的前列。1991年,世界上的很多医学家、营养学家把几丁聚糖确认为继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之后的人类第6大生命要素。1993年,人们把几丁聚糖比喻为“人体的环保剂”、“清道夫”。美国人说的最形象、更准确,把几丁聚糖称为“生态素”。

6.来源:几丁聚糖,人体自身不能合成,它唯一的来源就是人体通过饮食来完成,如从粮食、蔬菜、瓜果中来获取。到了上世纪70年代以后,生态食物链由于人类滥用化肥、农药、杀虫剂等有害药物而遭到了破坏,使人类摄入几丁聚糖的量不断的减少。所以有的日本科学家向社会呼吁“人类已进入几丁聚糖缺乏的时代,需要每天补充。”

7.缺乏几丁聚糖,细胞出现什么障碍?几丁聚糖的缺乏,主要是使人体的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如体液偏酸、免疫功能下降、血脂异常、肠道菌群失调、有害的毒素和重金属排不出体外等,久而久之,就会在人体产生病源,导致人体出现疾病。细胞缺少了几丁聚糖,乙酰葡萄糖和氨基葡萄糖在细胞中就会减少或者消失。例如,为什么中老年人患骨关节疾病的人比较多,它与氨基葡萄糖(氨糖)的缺乏有关。

二、细胞与核酸

1869年,瑞士科学家米歇尔用胃蛋白酶分解细胞蛋白质时,发现一种由该酶所不能分解的物质,而把它命名为核素。20年以后,发现它有较强的酸性,故而改名为核酸。

细胞每天需要的核酸是均衡的。它的来源有2个方面,一是细胞内自身的合成,另一个是人体从细胞外中的食物里得到补充。科学表明,人在20岁以前,核酸是以自身合成为主,食物补充为辅;人到20岁以后,自身合成核酸能力下降,逐渐以食物补充为主,这样才能保持细胞生命的平衡。哪些食物当中富含核酸?我们每天吃进去的食物,无论是动物、植物,只要是由细胞构成的就有核酸,例如,洋葱、蘑菇、豆类、韭菜、小鱼、小虾等等。不是细胞构成的,就没有核酸,例如,牛奶中就不含核酸。但食物当中,细胞所需要的核酸必需是碱基平衡时才能被细胞吸收。

核酸在细胞当中的位置:核酸是由脱氧核糖核酸(英文简称DNA)和核糖核酸(英文简称RNA)组成。核酸=DNA+RNA,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

缺少核酸细胞会出现什么障碍?细胞从生到老支配的物质是核酸,它主宰着细胞的生命,没有核酸也就没有细胞。如果细胞当中的DNA缺乏,就会出现2个严重的后果:一个是细胞核中的基因受损,不能及时修复,这是造成细胞障碍的根本原因,例如DNA受损,正常的细胞就会出现癌变;另一个不良后果是细胞分裂速度会减慢,细胞会出现严重的障碍,使细胞加速老化,提前死亡。如果细胞当中的RNA缺乏,会出现细胞在信息传递上发生障碍,使人体的记忆力下降,发生老年痴呆的机会增多。

核酸与细胞当中其它营养素的关系:健康的细胞营养需要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几丁聚糖,在健康营养的大军当中,DNA核酸担任着主要的角色,RNA担任次要角色。

核酸代谢疗法与细胞营养的关系:补充核酸营养会代谢出许多助于细胞健康的营养物质,例如,三磷酸腺苷(ATP),它是生物体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细胞中的自然自愈力与核酸营养的关系。细胞为什么能自我修复,为什么有自然自愈力,它与核酸中的DNA有关,身体中DNA核酸量越充足,细胞的修复能力越强,自然自愈力则会越高。

细胞里的基因与核酸的关系。每一个细胞核中的DNA,像一个线团一样,在细胞核中缠绕着,如果把DNA从细胞核中拉出来,约1.8米长,把1.8米分成35000份,每一份就相当于一个基因。DNA就是基因的集合体。唯一荣获1987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获得者,日本的利川根进说:“除了烫伤以外,人类所有疾病都与基因受损有关。”21世纪预防医学研究的重点就是细胞的自我修复,当细胞不能修复时,就得转换基因,换基因那就是治疗医学领域的事了。

世界上谁第一个称核酸为营养物质?美国的开业医生、医学博士弗兰克,他经过20多年临床实践,1977年写出人类第一部核酸营养专著《核酸营养学和代谢疗法》,之后又写了另一部名著《不衰老食谱》,被美国加州大学基础科学部主任、著名的生物化学家,核酸研究的权威人士之一,亨德勒博士称之为“营养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从此人类进入核酸保健时代。

中国核酸营养的认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

虽然美国是核酸营养学理论的故乡,可在世界上核酸营养普及最快,应用最好的国家还属日本。当我们的一些主流媒体还在争论核酸要不要补充,是不是具有营养时,人家日本用了5年时间早已在全日本普及了其理论而且在实践中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功。其中仅一个公司的核酸产品每年销售额就在几百亿日元。核酸营养在日本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饮食中,没有核酸的食物很多人则不食用。《核酸营养学》、《神奇的核酸》、《DNA核酸健康法》、《从生到老支配的物质――核酸》等等一大批科普专著纷纷出版,日本的医学家、营养学家现在称核酸为生命的第7要素。日本核酸专家说:“核酸是上个世纪末发现的营养素,也是人类最终的营养素。”而我们现在对核酸营养的研究和对大众的核酸营养的普及,与世界上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必须迎头赶上。

三、细胞与酵素(酶)

1.什么是酵素:酵素就是生物化学的触媒剂。

2.酵素的来源:主要是细胞本身产生和细胞外食物的补充。

3.细胞营养与酵素的关系:细胞的生命活动,主要分为2个方面:一个是营养的吸收;一个是细胞的代谢。细胞营养的吸收和代谢,由于酵素的参与,它才能完成。那么,消化酵素少了,细胞的功能就会出现细胞吸收功能的障碍,无论什么营养的物质,细胞都吸收不了;代谢酵素少了,细胞功能就会出现代谢障碍,各种代谢疾病就会出现。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解释这种情况。如果你想盖房子,你就得把所有要用的材料拿来:木头、钉子、水泥、砖、砂浆,绝缘材料、电线,屋顶用的材料,等等。但是,仅仅把所有这些材料放在一起并不能使房子建好,除非建筑工人把这些材料组装起来,房子才能建好。不管材料有多么丰富,也不管材料的质量有多好,没有建筑工人,房子是盖不起来的。代谢酵素就是你体内的“建筑工人”,没有它们,细胞也起不了应起的作用。

4.酵素(酶)决定细胞寿命和老化:细胞中的酵素(酶)就像汽车中使用的电瓶,用一点少一点,需要每天补充。打个比方,你出生之际,你得到了一个银行账户,里面有你整个一生所需要的一定数量的钱,你可以从里面取钱,但不能往里存钱。你可以谨慎地使用那笔钱,并尽量使它维持足够长的时间;你也可以大肆挥霍它,并尽快用完它。代谢酵素也是如此,这是一个极为简单的等式。你索取和消化的代谢酵素越多,你就越不健康,你的寿命也就越短。你索取和消耗的代谢酵素越少,你就越健康,你的寿命也就越长。

5.怎样补充酵素和减少酵素的消耗:补充酵素,就是提倡食补,食物尽量生吃。生的食物是有生命的;熟的食物加热到48℃以上,酵素都被破坏了,就没有生命了。美国有一个最著名的“波廷杰的猫”试验,最能说明这个问题。弗朗西斯・波廷杰博士小心翼翼地对900只猫进行了整整十年的控制饮食试验,他只用生熟两类食物来喂养这些猫,结果证明活的、未烹调过的食物比烹调过的食物具有绝对的优势。那些只吃活的、新鲜食物的猫每年都产下健康的小猫,它们非常健康,从不生病,而且没有过早死亡情况的发生,那些死去的猫都是因为年龄太大而正常死亡的。然而,那些吃同样的、只不过是烹调过的食物的猫,却患上了诸如人类所患的各类现代病――心脏病、癌症、肾病、甲状腺疾病、肺炎、瘫痪、掉牙、关节炎、减退、腹泻、易怒、肝损伤以及骨质疏松症等。这些猫的粪便毒性很大,以致于在用过它们施肥的土壤里甚至连杂草都长不出来。而在只吃活的、新鲜食物的猫排粪便的地方,杂草生长茂盛。该试验得出了如下重要结论:只吃熟食的猫产下的第一代小猫不仅有病,而且行为不正常;第二代小猫往往一出生就患病或死亡;到第三代时母猫已经无法生育了。波廷杰博士对小白鼠做了同样的试验,试验结果与在猫身上得出的结果惊人地一致。我们提倡生食,并不是让我们回到原始状态,也没有那个必要,现代科学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就是直接补充经过萃取的酵素营养物质。

6.酵素对细胞的好处:如果把细胞比喻成灯泡,那么酵素就是电流,没有通电的灯泡不会发光,同样没有酵素的细胞,就没有生命。

健康的细胞需要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几丁聚糖、核酸,还有酵素。它们是细胞的生命要素,如果把细胞比喻成生命的大厦,那么,它们就是支撑大厦的基石,任何元素的缺失或损害,细胞大厦就不会稳固,缺失了任何一个,“大厦”都会倒塌,所以营养是健康的基石,是我们生命当中的不可或缺的。

四、细胞与益生菌(乳酸菌、双歧乳酸杆菌)

细胞需要的是重要营养素,其能提供充足均衡的营养,细胞功能才能得到发挥,这虽然极其重要,但是还不够,健康的细胞需要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充分发挥细胞的健康作用,所以我们要认识细胞的另外一个朋友――益生菌。

过去人类没有这个健康概念,认为细菌都是敌人,所以见菌就杀。抗菌素的出现,使许多传染病消失,功不可没。可是抗菌素出现50年以后,抗菌效果越来越弱了,反而使细菌的耐药性越来越强,药物的毒副作用也日益显露出来。上个世纪60年代人们才发现,细菌中不都是坏人,还有使我们健康的乳酸菌、双歧杆乳酸菌,它们是我们健康的朋友,可是我们滥杀无辜,把它们也消灭了,这造成人们免疫力下降。更大菌群的失调,破坏了人体的生态环境。

健康的生态环境应是在细胞里益生菌占99%,有害菌占1%,细胞的数量是60兆。而细菌的数量是100兆,要是把这么多的细菌排成一列,就会长达10万公里,足以绕地球两周。目前已知细菌的种类至少在100种以上,而这么多细菌主要分布在皮肤、口腔、肠道、泌尿系统的黏膜上,这也是构成我们的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

为什么新的预防医学理论说人的健康始于肠道?因为细菌80%是分布在肠道上,如果益生菌占上风,人就健康;如果有害菌占上风,我们的身体就得病,因为益生菌会分泌许多对我们健康有益的东西:如酵素、B族维生素、抑菌素。而有害菌也能分泌许多对我们身体有害的毒素,污染我们的血液,以至于会造成我们得的许多疾病。所以我们要认识益生菌,了解益生菌。

五、细胞健康的管理者是我们自己

细胞病理学的概念范文篇6

概念教学主要在课堂,提高概念教学有效性,关键是将概念有机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明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能区分相似概念,能归纳相关概念,并最终建立起自己的概念体系。经过多年来的整理、摸索和不断改进,我认为下面几种方法对学生理解概念、把握概念间的联系,并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等有很大的帮助。

一、运用生活实例,构建生物科学概念

概念既然是事物本质特征的抽象概括,当然理解起来就会有一定的难度。有经验的老师总是善于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举出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把一些抽象的生物概念和具体的实例联系起来,逐步引入概念。在学生通过实例获得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后,再及时引导他们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以便形成科学概念。

例如: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每当教到“染色体组”这一概念时,我就颇为头疼,尽管讲了几遍,学生仍是雾里看花,不知所云,即便学力好的同学,也只是略知一、二,不能从深处理解。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经过几次思考,我从失败中总结教训,决定通过让学生看得见的具体的生活实例构建这一概念。首先我就地取材,从粉笔盒中取出红、绿、黄长短不一的三种颜色粉笔各两支,(同一种颜色的两支粉笔长短一致)将学生分成两组,每组红、绿、黄各一支,这样一种分法,所形成的一个组,就相当于一个细胞中的染色体组。这种教学既直观又具体。“染色体组”这一抽象概念就被具体化了,更重要的是:“染色体组”具有的两个特点(①组内无同源染色体,形状、大小各不相同;②携带本物种全套的遗传信息)学生也容易理解,一组红、绿、黄各一支粉笔中,形状、大小、颜色各不相同,这相当于一个染色体组同内无同源染色体,这一组粉笔中,包括了各种颜色,这又相当于一组染色体携带本物种全套的遗传信息。讲到这里,如果再做些相关的配套练习,理解概念就会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二、分析概念的构成要素,解剖概念

一个完整的概念往往是由几个要素构成的,引导学生找出概念的要素,从而理解、掌握概念。怎样准确找出概念的要素呢?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中有些词语反映了事物最本质的特征。

例如:“环境容纳量”的概念——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其中有三大要素:环境条件不受破坏、一定空间、种群的最大数量。并通过问题:“如果环境遭到破坏了,这个种群的K值变不变呢?”进一步巩固这个概念,使学生容易掌握并理解环境容纳量的概念。再如:“相对性状”的构成要素有三个:一种生物、同一性状、不同表现类型。这些概念中的要素缺少一个都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概念,此法适合于大多数概念教学。

三、改变陈述概念的模式,解读概念

严格地讲,生物学中所给出的概念的定义都是十分严谨的,这是毋庸置疑的,这些概念语句精炼,表达含蓄,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如果在不影响整体意思的情况下,我们换用一种表达方式,可能就会达到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

例如“单倍体”这一概念的教学让我十分揪心,教材上是这样定义的: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生物个体,称为单倍体。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如果将这一概念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学时就一定会冷场,学生无法理解,教师一遍又一遍地讲解,只能让概念越来越糊,最后连自己都不明白。对此,我变通了方法,传授这一概念,课堂上这样给出“单倍体”的概念:由配子直接发育构成的个体,不论配子中含有几个染色体组,都称为单倍体。变通之后的这一概念,变抽象为具体,说出了单倍体的来源、特点,学生理解起来非常简便,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对“多倍体”概念的理解,便于后续学习。

四、展开对比,区分易混淆的概念

在生物学中有很多相似的名词、术语和概念,学生往往存在模糊不清的印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将这些易混淆的生物学名词术语加以比较、区分,以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提高解题技能。为了搞好概念教学,提高学生掌握概念的能力,对一些相近或关系密切的概念,可把它们的各种属性,尤其是关键属性进行对比,使学生明确这些概念的共同点和差异点,从而将它们科学有效地区分,使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更清晰。

例如:细胞分裂与细胞分化,在进行这一组概念教学时,可从它们发生的部位、结果、意义等方面进行比较:细胞分裂发生在生物体生长旺盛的部位,(如根尖、茎尖、形成层)分裂的结果是细胞的数量增多,它是细胞增殖、分化、组织和器官形成的基础;而细胞分化是在细胞分裂的基础上的进一步行为,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分化的结果是增加细胞的类型,而不会使数量增多。再如:生长素与生长激素,在进行这一组概念教学时,可从它们产生的部位、化学本质和生理功能等方面进行比较:生长激素是由动物的脑垂体前叶分泌的一种动物激素,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具有促进生长,主要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的作用;生长素是由植物体的特定部位(如叶原基、嫩叶、茎尖和发育着的种子等)产生的一种植物激素,其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具有促进和抑制植物生长的双重作用,从而使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一目了然。

细胞病理学的概念范文篇7

有人说给宝宝看病诊断(断病)与侦察员断案大同小异,只不过更为困难、复杂罢了。没错,英雄所见略同。

原因1、儿科是“哑科”。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受害”宝宝无法清楚地叙述主观感受和客观病痛,全靠家长细心体察和医生仔细发现。

原因2、罪犯是“哑犯”。受审的病原微生物没有供词,不会说不会道,它们又是如此细小,以至于放大镜、光学显微镜是看不到的,只有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我们又无法将宝宝亿万个组织细胞逐一过筛排除,大海捞针那要等到猴年马月去了呢?

原因3、有时是“哑场”。一般来说,看病看病一定要看到病人才能诊断。有时候家长怀着焦急的心情,带来一大箩筐病例化验单,让你“纸上谈病”;有时候亲友电话咨询宝宝病情,让你“远程会诊”,征求意见,更是难上加难。

不过,如果你能通过简要的病史、化验,找出病痛的规律;你能透过蛛丝马迹的临床表现,明了疾病的本质,提出一些建议,想到一些可能,经过推理判断,最终得到印证,心情绝对是爽歪歪了。

推不掉的“远程会诊”

一天夜深人静,一阵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来电对方是远在国外的亲友,询问他家宝宝的病情。宝宝父母都是明白人,对宝宝病情很关心,在当地社区医院看过两次病,又上网查了很多资料。我们一边听、一边插话、一边记下了宝宝的病情诊治要点:

要点1:5岁男孩,平时体质较弱。

要点2:宝宝病前一直上幼儿园,两周前幼儿园内同班的宝宝出过麻疹,以后没有续发病例。宝宝曾经接种过麻风腮(麻疹、风疹、腮腺炎)疫苗。

要点3:近4天间断发热,体温波动在37.5℃左右,四肢出现红斑样皮疹,伴有关节痛。

要点4:血常规化验:白细胞总数在正常范围,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各占一半左右;轻度贫血;血小板为正常低限;Q-CRP(快速-C反应蛋白)正常。

要点5:当地医生处理要点:卧床休息;清淡饮食,多饮水;高热时服退热药。

供参考的3点印象

我们根据病情要点,提出供参考的3点意见,更确切地说是印象,而不是诊断。

印象1:综合分析。5岁男孩,平时体质较弱,4天低热,要考虑感染性疾病。

印象2:化验检查。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正常;Q-CRP正常,支持病毒感染性疾病。轻度贫血可能为感染引起;血小板为正常低限,病程中要注意有没有出血倾向。

印象3:在众多的病毒感染性疾病中,结合发热、红斑样皮疹、关节痛、贫血和血小板偏低等独特的临床表现,比较符合人类细小病毒B19感染。应该有变化随诊,必要时还可以进一步化验检查。

要明确的14个问题

1.什么是病毒?

病毒是只在活的细胞中才能生长、复制的最小微生物。其中人类细小病毒属于单链DNA病毒。

2.什么是人类细小病毒感染?

有3个概念

概念1:人类细小病毒B19引起的典型疾病是传染性红斑和急性关节病。

概念2:该病毒在一些血液病和免疫受损病人可引起再生障碍危象,在妊娠妇女可引起胎儿水肿乃至死胎。

概念3:近年的一些观察和研究表明,此病毒的感染可能与更多疾病的发生相关,从而引起了临床医师和研究人员的重视。

3.人类细小病毒是一种什么样的病毒?

这种病毒非常稳定,在60℃的环境中孵育16小时仍保持感染性,病毒毒性较强。这一病毒一般来源于人类骨髓、脐带、外周血或胚胎肝的红细胞系。

4.宝宝的人类细小病毒感染是如何发病的?

我们通过对成人志愿者进行的研究来看看是如何发病的吧:

研究1

该病毒引起疾病的发病机制分为两期:

第1期的特点是,在给易感个体经鼻接种后大约6天出现病毒血症,病毒血症持续大约1周,早期,出现非特异性全身性症状,持续2~3天,包括头痛、不适、肌痛、发热、寒战、瘙痒,还伴有网织红细胞减少,以及从呼吸道排出病毒。症状出现后数天,出现不显著的血红蛋白浓度下降,这种下降持续7~10天,也可以发现暂时性淋巴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血小板计数的降低。

疾病的第2期在病毒接种后17~18天左右,有持续2~3天的细小的斑丘疹,伴有关节痛和关节炎,这一期是在血清人类细小病毒抗体滴度正在升高的情况下发生。

在没有其他疾病的患者身上,人类细小病毒疾病表现为一种自限性传染性红斑及(或)关节病,几乎可以肯定它是一种免疫复合物疾病。有免疫缺陷的病人可能无法清除病毒血症,结果就是红细胞系统受持续感染,并出现慢性严重贫血。胚胎比成人需要较高水平的红细胞生成,且其免疫系统不成熟;这两种因素都可以解释人类细小病毒会引起的胎儿水肿症。

研究2

有人通过对53例急性B19感染病人随访26~85个月证实,该病毒感染后慢性关节炎的发生,与体内产生的人类细小病毒的抗体相关。少数人缺乏红细胞P抗原不会受到该病毒的感染。

5.在流行病学上宝宝感染人类细小病毒有哪些特点?

有6个特点

特点1:该病毒感染全年都可发生,其中传染性红斑的暴发在托幼园所和学校中最常见于冬季和春季。

特点2:在暴发流行时20%~60%的儿童有症状,但有许多儿童是无症状感染,这种其实更具危险性。

特点3:血清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大约半数的成人具有对人类细小病毒的血清抗体。抗体的检出率(反映既往感染和对此病毒有免疫力)在5~18岁之间迅速增高,并继续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表明在成年期继续有感染。

特点4:可在咽拭子、呼吸道分泌物和血清中检出这种病毒,提示病人具有传染性。

细胞病理学的概念范文

一、对“新陈代谢”的教学中,不同年级不同版本的教材对其定义的角度是不同的。

如“新陈代谢是指在生物体内所进行的能量和物质的交换。”“新陈代谢是生物体内所进行的复杂化学反应的总称。”“新陈代谢是生物体和外界环境所进行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和转变过程。”“新陈代谢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两个方面,又分为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两个过程。”等等。新陈代谢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学最基础的一个概念,让学生内化该概念对学好生物学是非常重要的。我对“新陈代谢“一词做了如下解释:“新”指“新的物质和能量”,“陈”指“旧的物质和能量”,“代谢”指“代替、代换、交换、转换”。然后做综述:“新陈代谢是指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所进行的新的物质和能量与旧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及在生物体内所进行的新物质和能量与旧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化转变过程。”这样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新陈代谢”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本节内容,而且为以后各章各节的代谢内容做了很好的铺垫。其他概念如“线粒体”是因为其在光学显微镜下形态呈“短线状”或“粒状或短棒状”,“内质网”可以解释为“广泛分布在细胞质内的呈网状结构的细胞器,内与细胞核相连外与细胞膜相连。”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来源的了解,又有利于对线粒体和内质网形态结构的理解和掌握。又如“伴性遗传”中的“伴”指伴随,“性”可理解为性染色体或性别,那么“伴性遗传”就是理解为“其他基因伴随者性染色体的传递而表现的遗传,或其他性状伴随者性别的遗传而表现的遗传现象”。再如“免疫”的词面意思可以理解为“免”为“避免”,“疫”为“瘟疫、疾病”,即“免疫”就是“避免人体患上瘟疫或疾病”。进而介绍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知识,使学生对该章内容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对某些概念的教学可以采用“说文解字”和“双语教学”联合解释。

如“基因”的说文解字就是“遗传物质的基本因子”即“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即“DNA上有遗传效应的DN段”。另外告诉学生“基因”是一外来翻译的词,“gene”音译为“基因”,其内涵和外延和中文的意思相近,这也是翻译者的伟大之处。又如“克隆”是“clone”的音译,翻译由“复制”引申到“无性繁殖”,这样就可以为对“分子克隆、细胞克隆、个体克隆”等概念的理解做很好的铺垫。再如“腺苷三磷酸――ATP”、“艾滋病――AIDS”、“胚胎干细胞――ES细胞――embbryonicstemcell”、“内细胞团――ICM――innercellmass”等,双语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准确地记忆该概念,更有利于学生对概念内涵的理解。

三、“说文解字”的概念教学既可以运用在学生对刚接触新概念时的感性认知阶段,又可以运用在众多概念学完之后的理性比较识记阶段。

如对“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的“丝”字,“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性”字,“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减数”“内环境”与“外界环境”中的“内外”等进行咬文嚼字,既有利于学生对本概念内涵的理解,又有助于对不同的容易混淆的概念的甄别。再如“基因重组”可理解为“非等位基因之间的重新组合”,对该概念的理解必须在学生学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减数分裂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以及基因工程或基因拼接技术或DNA重组技术等知识之后,让学生对“重组”二字做合理“咬文嚼字”才能掌握。

四、“说文解字”可以对一些繁长的概念进行分拆分析。

如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这个概念让学生感到既似曾相识又有点陌生,学生已有的概念是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这时教师用“说文解字”拆分这个概念就很明确了,将其拆分为由下丘脑产生的“促使”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且将甲状腺激素“释放”到体液中的“激素”。这样学生既明确了该物质的产生器官是下丘脑而不是垂体,又明确了该激素作用的靶器官是垂体而不是甲状腺。同类概念如“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等均可用此法。

五、有些概念是采用拟人或类比的手段借用某些名词来命名的。

细胞病理学的概念范文1篇9

【关键词】细胞死亡;凋亡;自噬;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和程序性细胞死亡虽分属不同专业,然而有关物质能源循环利用,它们有着许多共同点。本文透过“循环经济”的视角看待程序性细胞死亡,探究生物体在细胞分子水平节约生产的方式和机制。

细胞破坏的研究较细胞建设更吸引有关学者的关注,有关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celldeath,PCD)、凋亡(apoptosis)、自噬(autophagy)等研究较多。但关于它们三者的关系没有一个肯定的结论。

1PCD研究历史

1962年,Ashford和Porten在胰高血糖素灌注大鼠肝脏的实验模型中发现自噬现象,提出细胞中存在自食(self-eating),并将这一现象命名为自噬[1]。1965年,发育生物学家Lockshin等在蛾的变态发育过程中观察到一种发育调节性死亡现象,提出程序化细胞死亡的概念[2]。1972年,Kerr等在电镜下观察到在死亡细胞中有与坏死细胞不同的细胞死亡现象,将其命名为细胞凋亡[3]。1973年Schweichel和Merker[4]提出哺乳动物发育组织中存在3种细胞死方式亡:PCDⅠ:凋亡;PCDⅡ:自噬;PCDⅢ:胞浆性细胞死亡。然而程序性细胞死亡与凋亡往往被等同使用,虽然不断有学者出来更正,直到现在这两个名词混用的现象依然存在,并被写进教科书,文献中也广泛使用[5]。

从细胞生物学角度来看,PCD为功能性术语,用来说明在多细胞组织中,细胞对特定生理性刺激所产生的反应。细胞凋亡为描述性术语,特指伴有细胞形态学特异变化(核浓缩、染色体断裂和胞体缩小以及凋亡小体出现等)的一种死亡方式。多数情况下PCD采用凋亡方式,但并非所有PCD都采用这种死亡方式,细胞凋亡只是PCD的一种特殊方式。近年来,对自噬分子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认真区分PCD和凋亡这两个概念的呼声也日渐强烈,已经有许多学者认为细胞凋亡只是PCD的一个亚型,PCD至少可以划分为2种类型,Ⅰ型为细胞凋亡;Ⅱ型为自噬性细胞死亡,凋亡和自噬性死亡同为PCD的表现形式[6~10]。作为Ⅱ型PCD,自噬的学术名词地位迟迟得不到确立大概与其研究的滞后有关。八十年代开始,细胞凋亡研究迅猛发展,自噬研究仍停留在细胞形态学水平,长期被忽略,PCD自然而然地与凋亡相互替换使用。关于PCD分类,目前还没有统一标准,Clarke的分类法[11]得到较多学者认可,其分类原则综合了细胞死亡的形态学和调控机制,将程序性细胞死亡分为三类:即Ⅰ型细胞死亡,包括典型性细胞凋亡、有丝分裂灾难和凋亡样程序性细胞死亡;Ⅱ型细胞死亡,包括自噬性细胞死亡;Ⅲ型细胞死亡,包括类凋亡、胀亡和坏死样程序性细胞死亡。凋亡和自噬是下面讨论的重点。

2PCD中的物质能量循环

PCD是指为维持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有序性死亡,它涉及一系列基因激活、表达以及调控等作用,具有生理性和选择性。凋亡的概念来自于希腊语,原意是指树叶或花的自然凋落。凋亡细胞被邻近细胞吞噬,细胞碎片被分解利用,同时伴随着能量产生。自噬是指细胞内的溶酶体降解自身细胞器和其他大分子的过程。当细胞在缺乏营养或发生应激反应时,可发生细胞自噬现象。细胞开始自噬时,细胞质中形成大量由双层膜包裹着的待降解物质的泡状结构,称自噬泡。随后,自噬泡与溶酶体发生融合,自噬泡所包裹着的待降解物质进入溶酶体,此时的溶酶体称作自噬溶酶体。在自噬溶酶体中,待降解物质在各种酶的作用下分解成氨基酸和核苷酸等,进入三羧酸循环,产生小分子和能量(ATP),再被细胞所利用。

可见凋亡和自噬在生物体内部的物质能量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凋亡过程中,凋亡细胞被邻近细胞吞噬,物质能量在细胞间循环利用;自噬过程中,长寿命蛋白和一些细胞器被溶酶体降解[12],物质能量在细胞内部形成循环。由此我们推测,生物体可能通过凋亡和自噬,分别在细胞内、细胞间形成两个水平的物质能量循环圈(见图1),对于保障生物体在细胞分子水平的节约生产起到基础性调节作用。生物体这种能量循环利用方式与循环经济存在着许多共同。

图1PCD的物质能量循环圈3循环经济

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性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这种经济中,人们高强度地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提取出来,然后又把污染和废弃物大量地排放到水、空气和土壤中,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弃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保护型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量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13]。

4循环经济与PCD

人类经济实质上是物质的转化过程,即将资源转化为产品供自己消费,在生产活动中有部分资源成为废弃物,消费完结后,产品基本上成为废弃物。于是造成两个效应:一是资源消耗,二是环境污染。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污染物直接排放到环境中,长时期积累将影响到人类的可持续性发展,甚至子孙后代的繁衍生息,经过严峻的教训,人类提出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多细胞生物是由许多单细胞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的生物体,这些细胞在一起构成一个细胞社会。细胞社会中细胞活动的实质是对物质的转化过程,正常人体组织中每天都有亿万个细胞死亡(如人体每天大约有1.9亿个红细胞破坏和死亡),这些死亡细胞如果处理不当,形成的代谢废物将直接排放到细胞生存的内环境当中,污染内环境,严重危害正常细胞生存,如细胞坏死后造成的炎症反应。生物体通过PCD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细细比较会发现,生物体在细胞分子水平的PCD行为已经基本具备了循环经济的模式,实现了“资源—产品—再生资源”这一反馈式流程。透过循环经济的视角看PCD,会发现PCD还具有下列一些特点。

(1)环保性:在细胞水平,PCD的环保性体现在对细胞内环境的保护,清除多余、受损、癌变的或微生物感染的细胞,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凋亡通过基因控制细胞自主有序性死亡,胞膜始终保持完整,成为固缩性死亡。凋亡细胞散在于正常组织细胞中,死亡的细胞碎片很快被巨噬细胞或邻近细胞清除,无炎症反应,不遗留瘢痕,不影响其他细胞的正常功能。通俗地讲:干净利落,不会祸及周边细胞[14]。而细胞坏死对内环境破坏比较剧烈,细胞发生肿胀,胞膜破裂和溶解,胞内前炎症因子等内容物释放,引起严重的炎症反应,污染内环境。

在亚细胞水平,PCD的环保性体现在维持胞质内部环境的稳定。胞质内环境的保护包括对无用、破损细胞器和有害大分子的处理。这一过程主要通过自噬完成。自噬由基因严格调控,如ATG(autophagy)基因、蛋白激酶基因和磷酸酶基因等,将无用、破损的细胞器或有害大分子物质“包裹”后送往溶酶体,通过溶酶体内部的各种水解酶类降解重新利用,在组织和器官发育、清除病变细胞和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细胞中发挥重要作用,如在帕金森氏病和老年痴呆症、肿瘤等病变细胞中常常能见到自噬现象。衰老破损细胞器和有害大分子物质的及时降解,对于维持胞质内部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例如细胞中错误折叠的蛋白质就是一类重要的有害大分子物质,尽管能够催化将多肽折叠成其最终天然构象的反应的分子伴护系统很复杂,但蛋白误折叠仍会出现,细胞的健康状况取决于它怎样剔除误折叠的蛋白。2008年Kaganovich等发现[15],酵母和哺乳动物细胞有一个细胞质量控制通道,该通道能够将可溶的和不可溶的蛋白聚合体区分开来,并将它们引导向两个包裹体当中的一个。与疾病相关的如亨廷顿蛋白等错误折叠蛋白,将被封存在一个与自噬性通道相关的胞液包裹体中,细胞通过自噬作用将之降解。

细胞正是通过PCD在细胞分子水平的自我环保行为来对抗疾病的发生[16]。

(2)节约性:PCD通过“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在细胞内部,细胞之间实现了废弃物资源化,使蛋白质、糖类、脂类、核酸类等物质得到循环利用,对生物体节约生产具要重要意义。

节约性还体现在PCD的层次性,在营养缺乏或应激条件下,自噬首先发生,借助消化自身细胞器或大分子成分获得能量度过饥荒。如难以奏效,启动凋亡,牺牲部分细胞以自救。这种从蛋白、细胞器到细胞的逐层降解机制是节约性的充分体现,使生物机体尽可能通过较少的牺牲应对内、外环境复杂的变化。

(3)可持续性:生有两种含义:一个是个体本身的生存,二是个体所在群体的繁衍。群体繁衍涉及持续性问题。PCD通过基因控制细胞程序死亡,使细胞群体从容面对外界环境变化。自噬是细胞力图从恶劣条件下得以生存的保护性机制,通过“牺牲”部分细胞器和降解部分长寿命蛋白质来降低内耗,自给自足;当环境已经不允许部分细胞继续生存时,过度的自噬则导致细胞走向死亡。凋亡也是外界资源的限制下细胞前辈为后代的生存让路。

可持续性也体现了生命的自我更新,自噬参与稳定细胞质内环境管理,控制了过氧化物酶体、线粒体和内质网等细胞器的更新。凋亡参与细胞内环境管理,控制了细胞种群的更新。机体通过PCD实现自身重新组织,雕塑出多姿多彩的生命形态,这种为了生而死的死亡,是与发生、分化、稳态等密切相关的生物学中的一大课题[17]。PCD使细胞在合理空间、合理时间的有序死亡,实现了细胞群体的可持续性发展。

通过PCD与循环经济的相互比较,不难发现:PCD是一种死亡的方式,更是一种积极的生存方式。在通过PCD治疗疾病时,不但要考虑其死的意义,更要考虑其对生的影响,具体到如肿瘤的治疗,我们大胆地提出来通过调节肿瘤细胞凋亡而不是一味地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来治疗肿瘤[18]。

5结语

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生物体选择了PCD这种细胞死亡模式,实现了细胞内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生产、细胞群体可持续性发展,从而灵活应对环境变化,获得自我更新和有力生存的动力。PCD异常则导致疾病的发生,如肿瘤、心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免疫性疾病等。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9]。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发展到今天,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有识之士提出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其中重要一点是发展循环经济,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困难,通过对生命科学现象的研究,法其自然之道,或许会受益良多。

【参考文献】

1AshfordTP,PorterKR.Cytoplasmiccomponentsinhepaticcelllysosomes[J].JCellBiol,1962,12:198-202

2LockshinRA,WilliamsCM.Programmedcelldeath-I.CytologyofdegenerationintheintersegmentalmusclesofthePernyisilkmoth[J].JInsectPhysiol,1965,11:123-133

3KerrJF,WyllieAH,CurrieAR.Apoptosis:abasicbiologicalphenomenonwithwide-rangingimplicationsintissuekinetics[J].BrJCancer,1972,26(4):239-257

4SchweichelJU,MerkerHJ.Themorphologyofvarioustypesofcelldeathinprenataltissues[J].Teratology,1973,7(3):253-266

5方晓阳,盛伟.细胞凋亡的概念来源及其研究进展[J].生命的化学,2003,23(2):122-124

6MartinSJ,GreenDR,CotterTG.Dicingwithdeath:dissectingthecomponentsoftheapoptosismachinery[J].TrendsBiochemSci,1994,19(1):26-30

7LockshinRA,OsborneB,ZakeriZ.Celldeathinthethirdmillennium[J].CellDeathDiffer,2000,7(1):2-7

8BurschW.Theautophagosomal-lysosomalcompartmentinprogrammedcelldeath[J].CellDeathDiffer,2001,8(6):569-581

9UchiyamaY.Autophagiccelldeathanditsexecutionbylysosomalcathepsins[J].ArchHistolCytol,2001,64(3):233-246

10GorskiSM,ChittaranjanS,PleasanceED,etal.ASAGEapproachtodiscoveryofgenesinvolvedinautophagiccelldeath[J].CurrBiol,2003,13(4):358-363

11ClarkePG.Developmentalcelldeath:morphologicaldiversityandmultiplemechanisms.AnatEmbryol(Berl).1990,181(3):195-213

12郑德先,刘彦信.细胞死亡与人类健康[J].科学(上海),2006,58(4):27-29

13曲格平.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大趋势[J].当代生态农业,2002,(1):18-20

14布鲁斯·艾伯茨,丹尼斯·布雷,亚历山大·约翰逊,等.赵寿元等译.基础细胞生物学:细胞分子生物学入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535

15KaganovichD,KopitoR,FrydmanJ.Misfoldedproteinspartitionbetweentwodistinctqualitycontrolcompartments[J].Nature,2008,454:1088-1095

16MizushimaN,LevineB,CuervoAM,etal.Autophagyfightsdiseasethroughcellularself-digestion[J].Nature,2008,451:1069-1075

17丸山征郎.为生而死——细胞凋亡(apoptosis)[J].日本医学介绍,1995,16(30):97-98

18贾勇圣,郑建全,魏晓莉,等.癌蛋白促凋亡现象引发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2007,28(7):39-41

细胞病理学的概念范文

中医基础理论和病机的基本观点之一是正气”概念,其西语译为抗致病气”,出发点是邪气”,译为致病气”。汉语里本概念之来源也许是儒家之正”,中医基础理论许多学说如阴阳、五行,来自中国古代哲学。正气”就是维持生命的力量,正气旺盛人则健壮,正气衰微则生命垂危,正气竭则人亡。正气不像卫气和营气那样流行于固定部位,也不像宗气和精气那样有固定生理作用。总的来说,中医认为正气的主要功能是调节及平衡一切生理机能并抵抗疾病。因此中西专家认为其相当于西医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笔者认为本定义是局限的,即不包括正气的全部功能。文章旨在描述并解释正气所包括及不包括的内容以便协助从事中医的西医师(国外的西医师)对此的理解和临床使用。

对正气的认识

笔者认为正气所包括的含义及功能为以下10个方面。

1.调节皮肤和黏膜连续性(防止液体和电解质的损失,维持体温和pH值,是感染微生物的主要障碍等)。保持分泌物的充足,其质量和生产的连续性。维持某些部位的运动功能,如肠道蠕动,呼吸树的微绒毛,保证上皮细胞的脱落(如阴道,消化道,皮肤等)。

2.与先天免疫有关不依赖抗原的巨噬细胞功能,白细胞的功能,自然杀伤细胞,一些白细胞介素等与特异性免疫反应有关,如:抗体产生,细胞毒性T细胞,补体级联,有些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等。

3.调节血液循环,维持其持续性如:内皮的连续性,调节有助于血管收缩和扩张的一些生物质和机制,如内皮素、一氧化氮、前列腺素、凝血等保持人体组织的氧气和营养充足,该进程包括消除自由基,防止组织氧化。

4.调节细胞的凋亡活化和抑制(程序性细胞死亡)维持细胞修复过程抑制某些基因,如可损害细胞的癌基因。

5.调节参与某些特殊的脂质合成的几种细胞内酶和激素的相互正确作用,如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或低密度脂蛋白或甘油三酯足够的生产,其它一系列功能是负责维持脂肪储存,如:瘦素,脂联素等。

6.保持参与性和生殖功能成熟,维修和回归的激素的谐波同步生产。稳定心理活动和情绪:稳定神经化学、电气、结构神经等有关反应机制,触的数量和质量,髓鞘现象,神经递质与其受体的生产,神经元内的信息神经递质的再摄取等。

7.维持不同的时间周期如:昼夜、月、年等时间周期,促进或预制某些器官的起搏器的生理过程。

8.维持骨头骨化,软骨的质地,韧带和肌腱的弹性和灵活性和肌肉张力的生理功能。

9.调节细胞之间及其与环境的信号系统,一个不发或接信号的细胞,必须进入凋亡。调节血糖水平、调节体温、控制调节血压的多器官多功能生理机制(肾、心脏、内皮、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等)。

10.调节肾小球肾的生理机制,维持控制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数量和质量的生理机制。调节血液中的血黏度、渗透压、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生理机制(保持所有生理功能在一定范围之内)。

其他与正气有关的方面

正气为任何保持生理和结构在一定范围内的功能,接近于西医的动态平衡的储备”。不同层次多功能地维持或恢复生理-心理-免疫-分泌-社会-精神健康状态(亚细胞细胞、多细胞、组织、器官、系统、身体区域、身体、社会和精神)导致人体从亚健康”至健康”的状态。正气功能和强度是个人性的。依年龄而变化。正气改变因素为:缺乏或过多的食物,食物不调(过多的碳水化合物或脂肪),营养不良,肥胖,天气温度与压力的变化,激素水平的变化,应力水平等。

正气不仅是免疫功能或免疫功能的一部分(不只是抗体或T淋巴细胞或补体级联);不仅是经络系统的气;不仅是一个脏腑或生理系统的功能;不仅限于一个细胞群、体系或某一物质。不限于一个具体基因(蛋白)的结果,因此不需要寻找正气的基因”。中医调节正气的措施和预防方法针灸学最常用的扶正穴是足三里、脾俞、三阴交等,促进体力,体育,社会活动等有扶正的作用。有节律的,因人、因时、因地、饮食有扶正的作用,在健康环境中教育和训练儿童有扶正的作用。中药学里,常用的补健脾气药,有扶正的作用如人参、黄芪、党参、白术等。

对健康和疾病的后果和影响

当在一个生理方面改变正气(包括概念),其他方面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例如,血压改变,早晚也会改变某一些激素或电解质的生理水平;改变或保持血管内皮细胞的生理机制,控制昼夜节律和机制,控制血脂代谢,或任何生理活动均会有正气在概念或实质的改变。这些微妙的变化能生成多系统的病理状态。早期阶段,不会损害健康,是亚健康的病理基础,表示正气衰。突出的例子是,即使较轻的的慢性炎症,有许多慢性疾病的生理生化基础和标志物的变化,如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这些都是可量化和具体的物质而可以用来测量正气的一部分,是中医微观辨证重要依据。因此,中医通常用中药或针灸干预慢性炎症,或降低胆固醇的水平,而用一些有效的方药来阻断肝脏各种酶促反应或免疫抑制的中西药物。但绝不是根本解决方法,长期的解决方案是采用的扶正气的方法。相反,有些疗法长期使用加剧正气虚,因此,有很多西药经过一段时间的口服治某一疾病,该疾病进一步恶化,而用一些补气药或用针灸配一些穴位有极佳的扶正作用。中医药干预在许多疾病提供了良好、长效的治疗效果。

细胞病理学的概念范文篇11

1、杂交育种

概念: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

原理:基因重组,能将两亲本的优良性状集中在同一个个体,或者将两亲本控制同一性状的不同微效基因积累起来,产生在该性状上超过亲本的类型。正确选择亲本并合理组配是杂交育种成败的关键。

方法:用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体作为亲本杂交获得子一代,子一代自交获得子二代,从子二代中选择符合要求的表现型个体。如果需要的表现型是隐性性状育种就此结束,如果需要的表现型是显性性状则用子二代中选出的个体进行连续自交,直至获得能稳定遗传的类型为止。

优缺点:①优点:使双亲的基因重新组合,将优良性状集中在同一个个体,还能形成各种不同的类型,为选择提供丰富的材料。

②缺点:只能利用已有基因的重组,按需选择,并不能创造新的基因,育种年限长,且需年年制种。

举例:高产不抗病小麦与低产抗病小麦培育出高产抗病小麦。

2、诱变育种

概念:用人工方法诱发基因突变,从而产生新性状,创造新品种的育种方法。

原理:基因突变。用物理、化学方法诱发基因发生突变。

方法:利用物理因素(X射线、紫外线、激光等)、化学因素(硫酸二乙脂、亚硝酸等)来处理生物,使生物发生基因突变,再筛选。

优缺点:①优点:提高变异率,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加快育种进程;②缺点:有利变异个体少,需处理大量的实验材料(有很大盲目性)。

举例:①黑龙江省农科院用辐射方法处理培育成的“黑农五号”大豆品种;②高产量青霉菌的形成。

3、单倍体育种

概念:利用花药离体培养技术获得单倍体植株,再人工诱导其染色体加倍,从而获得所需要的纯系植株的育种方法。

原理:染色体变异。诱导配子直接发育成植株,再用秋水仙素加倍成纯合体。过程:先将花药离体培养形成单倍体幼苗,再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获得纯合子,然后从中选择优良植株。

优缺点:①优点是可以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子代均为纯合子,加速育种进程;②缺点是技术复杂且需与杂交育种配合,成活率较低。

举例:抗病植株的育成。

4、多倍体育种

概念:人工诱导染色体加倍,形成多倍体植株。

原理:染色体变异。秋水仙素能抑制处于分裂期细胞的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方法: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幼苗。

优缺点:①优点是操作简单,能较快获得器官大、营养高的品种;②缺点是所获品种发育延迟,结实率低,一般只适用于植物。

举例:三倍体无籽西瓜、八倍体小黑麦。

5、基因工程育种

概念: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某种基因提取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从而获得高产、稳产、具有各种抗逆性的作物新品种。

原理:基因重组。

方法:提取目的基因、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优缺点:①优点是目的性强、育种周期短,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障碍;②缺点是技术复杂、安全性问题多,可能引发生态危机。

举例:转基因抗虫棉

6、细胞工程育种

原理:细胞的全能性

方法:(1)植物:去细胞壁细胞融合组织培养

(2)动物克隆:核移植胚胎移植

优点:能克服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性,有目的地培育优良品种。动物体细胞克隆,可用于保存濒危物种、保持优良品种、挽救濒危动物、利用克隆动物相同的基因背景进行生物医学研究等。

细胞病理学的概念范文篇12

[关键词]基础医学概论;免疫系统;教学设计

基础医学概论是一门供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学习,了解医学概貌,掌握必要的医学基础知识的重要整合课程。其内容以“分子一细胞一器官一系统”为主线,涵盖了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药理学、遗传学等十门课程[1],通过对基础医学各学科内容进行整合、重组和优化,从而加深学生对基础医学知识系统性的理解和掌握。

机体的免疫系统是基础医学概论中非常重要的一章,涉及了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和医学免疫学等学科,其教学内容深奥枯燥、概念抽象繁多、机理复杂,一直都是教学中的难点。下面笔者以此章为例谈一下在基础医学概论教学设计中的体会。

1教材分析

笔者所讲授的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基础医学概论》[2]第18章“机体的免疫系统”。目前的理论学时为10个学时,要完成教材整章的教学任务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结合非医学专业学生的特点,选择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密切联系特异性免疫应答两条主线(细胞免疫应答与体液免疫应答)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讲授,对面面俱到的教材做一个大幅度的修剪,达到“够用”为度。如免疫耐受、超敏反应、免疫学诊断、预防和治疗等作自学内容。

2教学目标

根据之前所述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知识基础,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①掌握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②掌握免疫器官的组成;③掌握重要的免疫分子:免疫球蛋白的概念、结构和功能;补体系统的概念及功能;④掌握细胞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⑤熟悉T、B淋巴细胞的重要表面标记分子;⑥熟悉单克隆抗体的特点及应用。

由于学生在高中生物时接触过免疫系统,对其分类、组成及功能有一定的认识,对该部分知识的加深与拓展也较易理解,因此本章的难点在于细胞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2.2能力目标:在知识目标完成的基础上,我们力争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处理问题能力的能力目标。

2.3情感目标:通过讨论,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通过小组协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学习意识和探索精神。

3教学方法

非医学专业招生大多是文理兼收的,有些学文科的学生只是死记硬背,对涉及较复杂机制的内容理解起来相对困难,极易形成思维疲劳,失去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为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比喻法、讨论归纳法、案例分析法、PBL教学法等,提出问题找到基础与临床与生活经验的切入点,循序渐进将科学知识的讲授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如在讲解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时,首先提出问题:20世纪80年代世界上发现了一种有“世纪瘟疫”之称的疾病——艾滋病,对艾滋病,同学们有多少认识?同学们知道艾滋病患者会有什么临床表现吗?引导学生自由发言。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结合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的形象比喻:把免疫防御功能比喻成国家的国防部队抵御外敌入侵,把免疫监视功能比喻成人民警察监视内部“突变”人群,把免疫自稳功能比喻成清洁工等,使学生能更好的形象理解,而且课堂气氛活跃,在师生讨论、互动中,轻松的掌握了知识点,达到了教学目的。

4教学过程设计

4.1多种方式,导入新课

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新课导入能像磁铁一样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参与意识以及开启创新思维的第一步[3]。新课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温故导入法、提问导入法、故事导入法、情境导入法、疑问导入法等。如讲“机体的免疫系统”这一章绪论时,首先通过口头提问:人体的“国防部队”是什么?一个国家需要有自己的军队来抵御外来的敌人、保卫国家的安全、维护人民生活的稳定,那么人体的“国防部队”有什么功能?以此来唤起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记忆,导入新课。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又提出新问题:人体的这个“国防部队”是怎样运作的?这时学生带着寻求新知识的强烈欲望,进入了新学习情景中,既激发了学生“温故而知新”的求知欲,又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在讲“补体系统”这一节时,我们可以这样设问置疑,“异型输血会出现什么后果?”,“溶血”;“而在血型检测试验中,A型血与A标准血清体外出现凝集现象,这说明什么问题?”,“人体内有溶解红细胞的物质——补体”;“为什么正常时不出现溶血?”,“为什么体外很容易失去活性?”等等。这样的设问使教学内容产生了巨大的诱惑力,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4.2结合教具,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授课

在“机体的免疫系统”的第一节授课中,笔者首先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入免疫的概念,通过对一流行性腮腺炎病例进行分析,启发学生联系自身经历,从而提出抗原的概念、免疫的概念以及免疫特异性这一重要特点;采用比喻法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形象的指出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图文并茂的特点,讲授中枢免疫器官的解剖学特点和组织学特点,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出临床骨髓穿刺的部位;利用课堂讨论法,并结合多媒体视频展示骨髓和胸腺的功能。最后利用归纳式板书的方式对本次课内容进行回顾总结,帮助学生系统式掌握并记忆。

4.3问题小结,引发思考

⑴人类在许许多多病菌、病毒存在的环境中为什么能健康地生活?为什么老年人或应用免疫抑制剂的人肿瘤发病率较高?得过流行性腮腺炎的病人一般不再患流行性腮腺炎,为什么?

⑵无偿献血对人体有害吗?为什么?胸腺在机体免疫中起什么作用?

4.4课程总结

本次课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探索实施过程中,实现了免疫系统在基础医学概论课程中的整合,实现了基础教学与专业能力培养的有效结合,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并培养了其合作学习意识和探索精神。

基础医学概论作为一门整合课程,由于教学内容上的复杂性、特殊性,授课对象的特定性,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因此对于教学过程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改进,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金昌洙,刘卫东.基础医学概论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4):76-77.

[2]李利兵,朱大年,汪华侨.基础医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魏宏聚,李瑞.课堂导人环节与情感目标达成的分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1,12(4):29-33.

  • 下一篇:细胞分裂范例(3篇)
    上一篇:幼儿园教师评课稿(精选2篇)
    相关文章
    1. 林业专业毕业论文范例(3篇)

      林业专业毕业论文范文论文摘要:从分析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变化入手,总结了当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得出现行的专业课程体系部分课程已不能..

      daniel 0 2024-01-21 02:16:12

    2. 企业社会责任评估范例(12篇)

      企业社会责任评估范文篇1关键词:绩效分析;责任;指标;系统建立1关于社会责任和财务业绩分析的概述1.1社会责任的含义一般社会责任是指一家企业在创造利益的同时,也要对股东及职员..

      daniel 0 2024-01-21 01:44:12

    3. 八年级上册历史范例(3篇)

      八年级上册历史范文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学科:初二历史。2、课时:1课时。二、教学目标:识记:九一八事变爆发的时间、地点;东北抗日游击队的主要领导人;西安事变的发动者..

      daniel 0 2024-01-21 01:12:12

    4. 对外贸易体系范例(12篇)

      对外贸易体系范文篇1特征。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形成不仅有其深刻的背景,也有其深厚的现实基础。全面地剖析其形成的原因和条件,有利于把握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同时也有利于..

      daniel 0 2024-01-20 22:32:12

    5. 茶的有关知识范例(12篇)

      茶的有关知识范文篇1[关键词]普洱茶;专利;创新;茶具包装1研究背景普洱茶具有消食去腻、减肥防龋、降血脂、降胆固醇以及一般茶类所具有的多种保健功能。普洱茶被称为“养生之..

      daniel 0 2024-01-20 22:00:12

    6. 口腔保健的重要性范例(3篇)

      口腔保健的重要性范文【关键词】口腔疾病;预防;保健【中图分类号】R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745-02口腔疾病的预防与保健的具体实施及方法1加强口腔..

      daniel 0 2024-01-20 21:28:12

    7. 口腔专业前景及趋势范例(3篇)

      口腔专业前景及趋势范文篇1一、形成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校企合作办学是职业学校提高办学水平、培养合格人才的必由之路,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尽管目前高职学校校企合..

      daniel 0 2024-01-20 20:56:12

    8. 环境意识的重要性范例(12篇)

      环境意识的重要性范文关键词:环境教育;环境意识;重要性;策略分析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0-0171-021引言伴随全球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daniel 0 2024-01-20 20:2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