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范例(12篇)

daniel 0 2024-02-02

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范文篇1

关键词: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河南;基地;旅游业

一、概念界定

(一)乡村旅游的定义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在《地方旅游规划指南》的界定,乡村旅游是指“旅游者在乡村(通常是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模式的活动。该村庄也可以作为旅游者探索附近地区的“基地”。

(二)乡村旅游的特点

1.活动对象的独特性

乡村旅游活动对象具有独特性特点,具体表现为:古朴的村庄作坊、原始的劳作形态、真实的民风民俗、土生的农副产品等。这种在特定地域所形成的“古、始、真、土”,具有城镇无可比拟的贴近自然的优势,为游客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提供了优越条件。

2.时空结构的分散性

乡村旅游资源大多以自然风貌、劳作形态、农家生活和传统习俗为主,受季节和气候的影响较大;而且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乡村旅游资源也受到地域的影响。因此乡村旅游时间的可变性、地域的分散性,可以满足游客多方面的需求。

3.旅游活动的参与性

乡村旅游不仅指单一的观光游览项目和活动,还包括娱乐、康疗、民俗、科考、访祖等在内的多功能、复合型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的复合型导致游客在主体行为上具有很大程度的参与性。乡村旅游能够让游客体验乡村民风民俗、农家生活和劳作形式,在劳动的欢快之余,购买满意的农副产品和民间工艺品。

4.文化层次的高品位性

乡村文化属于民间文化,乡村绚丽多彩的民间文化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致使乡村旅游在文化层次上具有高品位的特点。乡村的各种民俗节庆、工艺美术、民间建筑、民间文艺、婚俗禁忌、趣事传说等,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由于乡村社区的这种“浓厚的区域本位主义和家乡观念特色的非规范性”,使民间文化具有深刻的淳朴性和诡秘性,对于城市游客来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和吸引力。

二、河南省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河南省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1.农业资源丰富,民俗风情多姿多彩

河南省地处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地形大致分为山地、丘陵、平原(含盆地)三大类型。复杂的地形条件、明显的过渡性气候,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四大江河水系的流经,使全省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业生态类型及景观区域组合。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盛产苹果、梨、桃、枣、葡萄、樱桃等多种温带水果和各种蔬菜及花卉,形成了各种生产示范基地。河南农业文化不仅地域特色明显,风格各异,而且乡土气息浓厚,民俗风情多姿多彩。这些异彩纷呈的文化习俗,对城市旅游者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2.乡村旅游客源市场空间广阔

乡村旅游具有邻近城市,回归自然,交通便利,费用较低等特点,已成为城镇居民周末和节假日休闲度假的首选项目。据从1994年开始的国内旅游调查资料显示:近年来城镇居民一日游和2~3日游的比例呈上升趋势。目前,我国城镇居民利用周末和节假日短期出游已超过55%,他们出游的目的是到周边景区和乡村观光休闲。近年来河南经济发展保持了高于全国水平的增长速度。2004年末,河南省全省总人口9717万人。生产总值8815.09亿元,人均生产总值9071.82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排在第19位。

乡村旅游的客源目标市场在城市。河南省有大中城市15个,2004年河南省城镇人口2809万人,占总人口的28.9%;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04.9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294.2元。由此可见,河南省的大中城市已具备良好的出游条件。这为以城市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乡村旅游提供了巨大的客源市场。

3.区位优势明显,陆空交通便利

河南省位于中国中东部,连南贯北、承东启西,是中国内陆交通运输的重要枢纽。全省铁路通车里程3428公里,京广、陇海、京九等铁路干线纵横交错,从中国江苏连云港至荷兰鹿特丹港的亚欧大陆桥横穿全省。公路四通八达,通车里程达5.5万公里,实现了乡乡通公路。北京至珠海、连云港至霍尔果斯高速公路,河南境内段已修通600公里。河南现有飞行航线46条,郑州、洛阳、南阳3个机场每周有400多个航班往返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40多个城市。每周有航班直飞香港、澳门,经澳门可直达台北。经济的发展、私家车数量的增加及四通八达的公共交通,为人们进行乡村旅游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河南乡村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1.缺乏整体规划控制

许多乡村旅游区缺乏总体规划,尤其是“农家乐”的发展盲目性很大,一哄而上、修路造房、重复建设、低层次开发、环境破坏现象严重。不仅造成资源、财力、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而且由于没有进行统一规划,乡村旅游景区地域上分布较广,组织线路的难度较大,乡村旅游与传统旅游景点之间也缺乏有机联系,共生性差,从而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

2.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不尽完善

设施设备的不完善导致了客源的可进入性、安全、供水、农家卫生等方面的问题。有些“农家乐”缺少必要的消防设施,―定区域范围内缺少必要的医疗点和医疗设施,游客多用水量大时,自来水龙头的数量明显不够。厨房、厕所的卫生条件与预期标准相差甚远。村里对苍蝇、蚊子、老鼠等缺乏有效的控制。甚至有些就餐地点靠近猪圈,给游客心里上造成不好的影响。

3.产品系列化、深度化不够

目前河南乡村旅游产品单一,深度开发不够。主要以农家乐和小景点休闲为主,乡村旅游产品普遍缺乏文化内涵,产品项目的设计和开发缺乏文化品位,许多乡村旅游活动只是“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房”,缺乏创新设计和深度加。在发掘当地的民俗风情、提高活动的娱乐性和游客的参与性等深层次开发方面还做得不够,难以让游客感受和体验乡村旅游地的形象,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和游客的重游率。

4.旅游销售不成体系

农户的自我销售意识不强,在宣传方面过多依赖村上的委员会。而村上的销售方式陈旧无新意,难以引起人们特别留意。没有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预定和销售系统,没有横向和纵向的网络体系,与当地或周边大城市的旅行社联系不密切,没有形成整体营销。

三、河南省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一)政府主导,科学规划和管理

为促进全省乡村旅游更快、更健康地发展,既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扶植,又离不开农民群众的主动参与投入。因此,第一,乡村旅游区政府职能部门要把乡村旅游的管理纳入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要明确责任。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要强化、协调、管理、服务职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和服务机制。其次,乡村旅游区政府职能部门做好整体规划。要立足产业发展,把乡村旅游摆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去思考权衡,切实做到布局合理、规划科学、体现其整体性、超前性和可操作性。政府要对乡村旅游业给予长期的经济、技术和政策支持,实现联合经营,以群体的力量形成规模效应,这样才能为我省的乡村旅游创立品牌。第三,乡村旅游区政府职能部门要制定出乡村旅游相关管理办法或条例,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乡村旅游的发展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可成立乡村旅游协会,制定有关章程,对乡村旅游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第四,积极帮助引导居民参与旅游。乡村旅游区政府职能部门,一方面要对制定相应优惠政策、提供资金支持,通过各种宣传发动渠道鼓励村民积极参与旅游,使其成为乡村旅游开发的主体;另一方面,对于直接进行乡村旅游经营和服务的农民或农户还要进行规范性培训,使其尽快熟悉管理和服务业务,了解行为规范,遵守法纪法规,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二)科学规划,文化兴旅

1.科学合理规划

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对旅游地的区位条件、资源特色、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及客源市场等进行认真和详实的调查与评价,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揉进民风民俗的中国文化原本,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进行合理规划和开发。通过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开发具有区域特色、与乡村环境相协调、具有品牌效应的乡村旅游目的地。这需要要构建一种符合自然的农业景观,使其真正充满生机、原汁原味,而所体现的乡村文化也应根植于本土,而不是凭空捏造。同时,开发过程中要控制人工化、城市化倾向,保持景区青山绿水、空气清新。

2.开发系列产品

全方位开发各种乡村旅游项目,将乡村的自然风光、农村生活体验、趣味劳动、文娱节目相结合,发展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互相配合的项目,如“在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房”的乡村旅游活动项目中把各种乡村民间娱乐艺术如舞狮、龙灯、民歌对唱及各种民俗表演纳入乡村旅游产品中,形成系列和规模,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同时也可针对不同的对象设计不同的内容如对学生团体增加农村生活常识、农业科技知识等教育性节目,并且对活动内容坚持低收费策略。

3.挖掘文化内涵,开发特色化产品

特色是旅游产品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之所在,也是旅游开发的重要原则之一。乡村自然原始的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本是有别于城市景观的最突出特征,也是乡村旅游得以兴旺发达的根基。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过程中必须认真分析旅游乡村的历史发展过程,从中探寻乡村发展的文脉、生活习惯的演变、民俗风情的沿革,挖掘其特色魅力及其表现形式,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出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乡村旅游产品,使农村天然、朴实、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天趣、闲趣、野趣融合一体的乡村旅游产品更具有独特的魅力。乡村旅游不能流于浅层次的观光游览,不能局限于旅游资源的表面现象,而应注重观念和感情的沟通与体验注重表象下文化底蕴的体验。

4.搞好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水电、餐饮、住宿、通讯等行业与乡村旅游业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因此,规划设计时,要加大对设施方面的投入,要加强乡村旅游区公共设施与食宿设施的建设。要解决好交通、通信、厕所等问题。应与交通部门合作,开辟旅游专线,为城市市民游客出游提供方便。在食宿设施建设上,要注意旅游环境和接待设施的卫生标准。在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的原则下,满足旅游者的多层次需求,设计专门的、与当地环境协调的旅店、娱乐场、购物场所等,使游客进得来、住得下、玩得愉快、走得高兴。

(三)加强管理,服务指导

乡村旅游的发展也需要现代的管理知识。旅游业作为服务行业,有其特殊性,服务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新世纪旅游行业的竞争,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都主要表现为人才的竞争。是否拥有高素质人才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首先,保证人才的投入,招揽高级人才,加大现代科学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注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应具备独特的眼光、清醒的商业头脑、丰富的农业知识、管理经验和环保意识,只有这样的经营者才能发展好乡村旅游,才能使得其发展能赶超国际水平。其次,要大力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组织他们外出学习、考察,学习旅游政策、市场动态、经营和操作程序、环境教育等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一方面扩大他们的视野,提高欣赏水平,另一方面培养服务人员的好客度、服务意识和水平,以加强软环境建设,使他们能够真正承担开展乡村旅游的各项工作。同时,还要加强对全体农民的旅游教育和环境意识,营造和谐亲善的旅游环境,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第三,加强卫生和安全工作。现阶段我国城乡居民在生活方式、生活水平及卫生习惯上还存在一些差异,在乡村的一些地方,其基础卫生条件还比较落后,因此要吸引游客加强卫生工作势在必行。服务人员应注意对旅游地和接待食宿的农户家的厨房、餐具、卧室、浴室、厕所、用水及公共娱乐场所进行杀菌消毒处理。在安全方面,除了一般旅游共有的安全问题外,由于乡村旅游参与性强,所以还要在这方面加以督导,以保证游客参与活动项目的安全。

(四)加强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乡村景观资源及其自然生态、文化环境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物质前提,也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农业基础和活动空间,但它既可以受到自然力的破坏,又容易受到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破坏,具有很大的脆弱性。因此,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加强环境保护,包括社会文化环境和生态环境,这就要求乡村旅游开发中一定要加强对传统文化、民俗文化价值的宣传,要提高当地居民的素质,激发其对所在社区和地方文化的自尊、自爱和自豪感,提高其控制自己生活的能力。对游客要加强尊重接待地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宣传教育,以保持乡村旅游在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和开展各种形式的生态环境教育,提高乡村旅游开发者、管理者、旅游者的环保意识,是实现乡村旅游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要利用各种宣传媒体进行宣传促销,充分利用农村各种节庆活动,组织观光旅游、举办展览会、科普培训等活动,大力宣传乡村旅游产品。此外,加强与周遍旅游景区(点)的结合,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提高乡村旅游景点的知名度,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扩大乡村旅游的市场。

参考文献:

[1]李左人.试论丰富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J].天府新论,2000,(6).

[2]王兵.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J].旅游学刊,1999,(2).

[3]王宏星,崔凤军.我国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及其影响研究[J].大学学报,2005,(1).

[4]刘德谦.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旅游学刊,2006,(3).

[5]王云才.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形态和新模式[J].旅游学刊,2006,(4).

[6]卢云亭.两类乡村旅游地的分类模式及发展趋势[J].旅游学刊,2006,(4).

[7]杜江,向萍.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旅游研究文集,2004.

[8]尹振华.开发我国乡村旅游的新思路[J].旅游学刊,2004,(5).

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范文篇2

关键词:乡村旅游;问题;对策;荔波。

20世纪80年代,我国乡村旅游开始起步以来,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解决农村民生问题的有效途径,以其参与形式的多样性、参与主体的广泛性、旅游效益的综合性,尤其是能促进城乡文化交流和统筹城乡发展而受到各地政府和百姓的普遍欢迎。它是在观光旅游和度假旅游等常规旅游基础上的提高,是对传统常规旅游形式的一种发展和深化,是将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三者合为一体进行开发的一种旅游类型。乡村旅游因其广阔的市场前景,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已经成为推动城乡和谐建设、贫困地区农民增收和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1-3]。

1.荔波乡村旅游发展基本情况。

乡村旅游以自然生态、农耕景象、农民生活、农家习俗、民族特色吸引于人。荔波在发展乡村旅游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自然生态资源丰富,民族文化资源底蕴深厚,交通较便利,政府政策良好。近几年来,特别是县委县政府大力推进荔波旅游以来,我县依托绚丽多姿的自然生态和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以“品农家菜、住农家屋、游农家景”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初步形成了自然生态游、水上娱乐游和文化休闲游。据旅游部门统计,目前全县农家乐有100多家,床位800多张,直接从业人员1000多人,间接从业者1万余人。

2.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缺乏整体规划。

在荔波开展乡村旅游的地方,基本上是自发组织,规划意识淡薄,各自为阵,盲目开发,重复建设现象严重,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

2.2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较差。

乡村卫生观念落后,饮水和厕所的卫生条件都比较差[4];对乡村旅游突发事件的安全应急系统保障还不够完善,缺少必要的消防设施和医疗设施。

2.3娱乐模式缺少特色。

大多数都是简单的吃喝形式,比如几间房子、几张桌子、喝喝茶、打打牌、钓钓鱼、吃吃饭,项目较为单调,缺乏新意,民族娱乐文化不完善。

2.4各种管理人才落后。

乡村旅游景点设施基本上都是村民自己建设管理,缺乏专业的策划、管理经营、营销、规划设计等方面的人才,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管理不规范。

2.5宣传力度滞后。

在乡村旅游产品的宣传力度上不够,宣传策略缺乏重点突出,宣传手段没能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和互联网等现代传媒。

3.发展对策。

3.1政府主导,政策支持。

乡村旅游的发展,当地政府应该要起主导作用,要有明确的思路和具体设施,有利于乡村旅游发展的软硬环境需要加强建设。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解决农村问题,推动农村持续全面进步的战略范畴[5]。

3.2找准发展定位,围绕市场发展需求。

应利用自己的资源打造具有荔波特色的模式,发展一些游客感兴趣的观光果园、茶园、花园、植物园、森林游乐园、渔场、采摘、垂钓、民族特色文化等旅游产品。

3.3科学合理制定规划。

乡村旅游必须要进行科学规划和精心指导[6]。既要鼓励发展、又要控制总量,既要有前瞻性、又要有科学性,要全面分析当地的特色、优势和不足,综合环境承载能力,科学制定规划,明确各区域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实施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3.4加强人才的培训。

政府应组织相关管理者到外地学习成功的经验,引进专业的人才,提高经营管理水平[7]。加强对服务人员的旅游知识服务、本地风俗文化和风土人情等培训,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促进农村旅游人才的培养。

3.5强化宣传推广。

要进一步加强旅游宣传力度,建立政府部门和企业共同参与的联合宣传机制。通过制定合作优惠政策,实现与旅行社的联姻,促进旅游景区和企业之间的交流,针对性地拓展客源市场,实现游客结构的合理化。

3.7建立农户参与机制[8]。

乡村旅游的主体是农民,动力在农民。只有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依靠农民的智慧,发挥农民的积极性,才能是乡村旅游真正发展起来,这是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的根本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国文。关于乡村旅游发展之思考[j].内蒙古水利,2011(4)179-180[2]高优仙,刘文静,唐玲娣等。对农家乐的理性分析[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9):302.

[3]肖亚波。景区旅游安全问题的思考[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7):13.

[4]张瑞,杨涟,何磊等。云南省宾川县寺前村农家乐发展研究[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7):17.

[5]杜兴翠。茂兰保护区生态旅游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意义[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483-18485.

[6]于艳萍,王西峰,麻应大。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地区森林旅游活动反思[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4):16-18.

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范文篇3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但从总体上讲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经验和理论认识上的不足,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进一步提出了加强社区参与的方法,以期对我国乡村旅游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借鉴。

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内涵

1985年,墨菲(P.E.Marphy)的《旅游:社区方法》一书引入了“社区参与”的概念,1997年6月,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旅游理事会与地球理事会联合颁布了《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明确提出将居民作为旅游业发展的关怀对象之一,并把居民参与作为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突出了社区参与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性。社区参与是指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物与公共活动的规划、决策、执行、监督与评估等环节的过程。因此,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应理解为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社区居民通过各种方式和行为,积极、主动地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环节和相关层面,并且在其发展中获取相应的利益,以保护当地环境和维护传统社会文化,促使旅游地和旅游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由此可以看出,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核心体现在参与的内容和目的两方面:居民获得参与社区旅游发展决策的权利和公平获得旅游收益的机会。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是体现社区因素和居民意志的有效机制,包括了旅游规划、旅游经济活动、环境保护以及社会文化维护等多方面内容,它更强调把社区作为旅游规划和管理的核心,是一种新型的旅游发展模式和开发理念。

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积极意义

近年来乡村旅游在我国快速发展,尤其是2006年国家旅游局推出“2006中国乡村年”,更掀起了乡村旅游开发的热潮。在乡村旅游深度开发过程中,社区参与是实现其良好发展的保障,同时也符合国家发展乡村旅游的初衷。

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积极意义在于:第一,乡村旅游之所以对城市居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关键就在于它具有和城市景观完全不同的“土生土长”的乡村自然、人文景观。就自然景观而言,当地居民是它们的拥有者、保护者,所以绕开当地居民参与而进行的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是没有生命力的;就人文景观而言更是如此,如田园风光、农事活动、风土民情等,这些都是当地最生动、最鲜活的乡村旅游资源,而当地居民则是它们的重要载体,通过当地居民的参与,才能使这些无形的精神资源得以展现。第二,当地居民通过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经营、决策管理,获得旅游收益。收益的提高会极大地促进居民对发展乡村旅游的热情,这种支持与友好的态度,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第三,当地居民通过各种形式对乡村旅游的参与,会无形中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生态保护观念和环保建设的意识。为了更好地发展当地的乡村旅游,他们会自觉保护当地的生态景观,美化环境,同时会更注重保护当地的乡土文化,使其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当前乡村旅游社区参与中存在的问题

(一)各地社区参与发展不平衡

少数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开放的地区,乡村旅游起步较早,乡村利用本地的旅游资源,引导社区居民全面有效地参与到旅游开发、管理、规划、经营中去,实现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还有一些乡村处于摸索阶段,采用的是组织参与的模式,部分居民参与其中,主要从事的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活动,如为游客提供手工艺品和土特产品等。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乡村地区,旅游的发展完全是一种政府行为,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进程较为缓慢,在比较偏僻落后的地区,乡村旅游更是毫无社区参与可言。可以预见,这些地区的旅游业,最终会随着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的不断加剧而逐步衰落。

(二)社区居民参与乡村旅游的程度偏低

社区全面有效地参与乡村旅游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在参与的规模上,应是全部居民,起码是大多数居民的参与;在参与的内容上,指当地居民全方位地参与到当地旅游业发展中,包括旅游业发展的规划、决策、管理、经营和当地的环境保护及文化的维护与传承;从参与的目的来看,居民不再仅以就业、增加经济收入为单一目的,考虑到他们今后的发展,居民还视环境保护、维护传统文化为己任,最终达到自身、社区、当地旅游业三者的共同发展。

目前从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总体来看,社区参与程度和层次普遍偏低,多数地区主要表现为少数居民开展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活动,真正在旅游决策、管理等方面的参与少之又少。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有:第一,政府部门一些拥有决策权的各级领导,对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社区参与的积极意义认识不足,理解不透。认为只是简单的农民个体经济行为,没有充分考虑农村居民的利益、需求,在旅游开发决策中多采用“一言堂”的作风,未采取任何措施调动当地居民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全方位参与。第二,从当地居民角度分析,由于旅游管理者或规划人员在制定一些对社区产生重大影响的旅游规划时,常将社区居民排除在外,强化了社区居民不愿参与乡村旅游的意识。他们认为开发旅游是政府行为,是为公司谋利,进而有意无意将自身与旅游发展隔离开来。第三,由于农村居民文化知识水平有限,整体素质较差,客观上限制了他们的参与。

(三)乡村旅游开发中社区居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1.当地农民直接利益受到损失。乡村旅游开发中居民最关心的莫过于利益分配,尤其是经济收入的分配。但由于农村居民参与程度低,目前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在资源利用上,包括土地资源在内的可利用资源,在旅游开发以前是当地社区居民赖以生存的生产生活资源,其使用权归农民所有。当旅游区进行规划后,这些资源即变成景区管理部门所有,而景区在经营中所得经济利益没有或很少分配给当地居民,直接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同时在将这些资源使用归属权转让给旅游企业时,政府或村委会未能使农民获得最大利益,甚至个别地方出现权钱交易等损害农民利益的现象。

其次,在就业机会上,目前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各地大多数旅游项目是以委托经营、承包、经营权转让或租赁承包的形式委托给一些外地开发公司开发与经营,而不是以社区居民为主体。大量外地人的涌入与参与,使乡村旅游区的旅馆、餐馆及纪念品经营等被外地企业所垄断。这样的结果,造成当地居民被排除在经营决策之外,就业机会大大减少,并使部分旅游收入通过工资和商业利润等方式流向外地,致使当地居民丧失了在旅游活动中应得的直接经济收益,同时也削弱了“旅游扶贫”的效果。

2.当地居民间接利益的丧失。社区居民参与乡村旅游所获得的利益除了经济利益外,还包括环境利益和社会文化利益。环境是当地居民长期生活、生产的场所,一旦遭到破坏出现生态问题,会首先危害到他们的生活和健康;乡土文化是当地居民在情感和心理上的归属,然而随着旅游的开发会被城市文化所同化。没有了良好的环境和独特的文化,便失掉了发展旅游的“灵魂”。当地居民不是参与的主体,甚至根本无法涉及旅游开发的规划、决策等工作,由于开发者指导思想和管理上的原因,旅游开发中往往存在着重经济利益,轻环境和社会影响的行为,进而使当地居民间接利益得不到保障。

(四)社区居民对参与旅游活动的态度淡漠

由于当地居民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利益得不到保障,却还要承受环境破坏、正常生活秩序受干扰和价值观念受冲突等不利影响,目前乡村旅游开发中社区居民对参与乡村旅游活动的态度淡漠甚至产生不满抵触情绪。社区居民对发展旅游的态度研究表明:一旦社区居民产生这种消极情绪,会极大地影响到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甚至导致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失败。例如印度海岸旅游地Goa,因当地居民不满旅游者带来的种种不便,向游客散发敌意传单,并演变成向政府施加压力的消极行动。可见居民参与的态度直接关系到当地乡村旅游发展的成败。

保证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有效性的措施

(一)政府应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转变职能

如果政府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既是利益的主体,又是政策的决策者,必然造成乡村旅游收入不科学合理的分配等一系列问题,最终会大大降低乡村居民的“参与度”。所以政府要由包揽一切的主导作用,转变为在以当地居民为主体乡村旅游开发中发挥引导、协调、监督等作用。政府应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处于中立地位,积极营造发展的良好环境,保障居民的参与权,规范居民参与的行为及过程,处理好开发商与当地居民之间的矛盾,成为他们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二)进一步加强政府的推动作用

当地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应充分认识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内涵及重要意义,提高重视程度。政府通过制定实施各项鼓励扶持政策,例如通过贷款、补贴、税收刺激等措施,调动广大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并给他们创造多层次的参与机会和就业岗位。当乡村居民在经济收入和就业等方面得到平等的利益分配,就会极大地激发他们参与旅游开发的积极性和热情,乡村旅游才能真正持续健康地发展。

(三)加强培训以提高乡村居民参与的能力

如前所述,乡村居民受教育程度低,文化素质及综合素质差是造成他们参与程度不高、参与意识淡漠的另一重要原因,所以必须加大对当地居民的培训和教育的力度。通过整体培训,普遍提高乡村居民的环保意识、参与意识、商业意识、竞争意识;通过多层次、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当地不同类别、不同人群参与乡村旅游的能力,从基本的旅游服务和经营到高层次的旅游管理与决策,保证人人都有一技之长参与到乡村旅游活动中去,使当地居民真正成为旅游业的主体。

综上所述,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目前在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仍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与欠缺,但随着我国乡村旅游的深度开发,要确保当地旅游、经济、社会文化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社区参与必将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肖富群.居民社区参与的动力机制分析.广西社会科学,2004.5

2.胡志毅,张兆干.社区参与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人文地理,2002.4

3.王琼英.乡村旅游的社区参与模型及保障机制.农业经济,2006.11

4.潘秋玲,李九全.社区参与和旅游社区一体化研究.人文地理,2002.8

5.彭敏,付化.中国乡村社区参与旅游开发研究.中国农学通报,2007.1

6.何婉.浅议我国乡村旅游的深度开发.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09

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范文篇4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始于1850年左右,后来铁路等交通设施的进一步完善使乡村旅游开始流行。乡村旅游产生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系列负面效应,导致城市居民对美好的乡间环境和宁静的田园生活无比向往。中国的乡村旅游在近年来获得了高速增长,研究的学者也不断增加,对乡村旅游的内容给予了准确的界定:首先,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这一内容决定了乡村旅游的品位和质量;其次,乡村旅游的经营主体是农民,农民应当全方位的参与到各项民俗特色活动中;最后,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应主要定位为城市居民,从城市居民缓解城市压力、追求田园闲适生活的需求入手来设计相应旅游产品。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980年3月5日,联合国大会向世界发出呼吁:“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球的持续发展。”1987年,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任主席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出版了《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之后,才在世界各国中掀起了可持续发展经济和社会的浪潮。“协调经济、社会、环境三者关系”的思想,是人类谋求新的发展模式的基础。

二、开发乡村旅游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

(1)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农村农田的减少和产业结构的特殊性导致很多农民长期处于“隐性失业”状态,旅游业的独特优势对于吸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具有重要意义,农民可以在自己的家乡实现就业。(2)增加农民收入。城市周边以及比较偏远地带的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和农业资源是开展乡村旅游的主要所在地,农民在参与旅游业开发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农村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农业的附加值提高,进而农民收入提高。(3)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乡村旅游市场想要扩大,必须要对餐饮、住宿的卫生状况、接待服务水平、旅游接待地居民态度等方面尤为重视,这有利于促进农村基础方面的投入,进而有利于农民生活水平与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缩小。

三、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问题

(1)经营管理不到位。问题主要体现为经营水平低,目前中国乡村旅游项目大多处在一个仅限于村镇和农户的基础上,许多当地的居民则成了乡村旅游区的管理人员。(2)缺乏发展策略,呈现一窝蜂态势。乡村旅游具有季节性强、产品使用率低的性质,需要对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以及增加就业机会的能力进行客观的论证。地方政府和经营者往往缺乏对乡村旅游内涵、性质以及发展方向的理解,重复性建设和盲目招商引资的现象在很多地区大量出现。因此,开发乡村旅游的地区应当在资金投入前对乡村旅游的开发进行专业性规划。(3)乡土文化的完整性受到破坏。大部分的乡村旅游产品往往只是片面的强调自然资源,在中国的发展中忽视了对本土文化、当地民俗等文化内涵的开发;同时所发起的乡村旅游服务项目也只是停留在低水平的提供食宿和餐饮水平上,对于那些很强有参与性、知识性、娱乐性的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的挖掘还显得十分不够,致使乡村旅游的游览方式主要还是观光旅游,知识性、趣味性和参与性的旅游产品普遍缺乏。

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相应政策

(1)建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示范区”。一个好的示范区具有辐射作用,能够带动周边地区乡村旅游的良好开展。示范区应当着重从前期规划、管理方式、营销方式等方面入手,按照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进行设计、监控、管理。(2)加强管理,监督保障,建立乡村旅游接待的安全、卫生标准条例。国家应尽快明确行业管理的归口部门,避免出现监管者缺位的现象。对于乡村旅游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明确的制度性管理,完善立管理规定、服务规范、质量标准、经营许可证等规章制度,明确管理职责。(3)研究、制定乡村旅游相关的政策体系。首先,应当出台振兴乡村旅游经济的有效方案,并出台相应保障实这些方案落实的政策体系。其次,信贷政策和税收政策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至关重要,政府在财税政策方面可以根据乡村旅游的特点与经济功能,结合我国金融机构分布的特征和功能地定位,给与农民大力的资金支持。最后,借鉴国际经验对监管部门具有重要的意义,政府部门可以从规划和管理两个角度入手,制订相应的政策与管理手段,

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范文

[关键词]郑州休闲旅游分析对策

从旅游学的角度来看,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是工业化中后期国家的一个必然趋势,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一些城市也开始引进乡村休闲旅游模式,1987年四川郫县友爱乡的“农科村”,可以看作中国乡村休闲旅游的开端。从那以后,各种形式、各具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在我国广泛开展起来,所以,2006年,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农村休闲旅游年”。郑州市作为河南省的省会城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更应该顺应市场需求,重点打造休闲旅游。

一、郑州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郑州是河南省乃至中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有国家A级以上景区达30多个,旅游经典景点140多处,国际国内旅行社244多家,星级宾馆酒店113余处,直接从业人员多达13万人,间接从业人员约65万人。旅游人数及旅游收人情况一直处于不断上升状态。

郑州商贸繁荣、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绿树成荫,素有“商城”和“绿城”的美誉。市区及周边的旅游景点和洛阳、开封的旅游产品,为郑州市居民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山地、乡村、生态、体育等休闲旅游产品。郑汴公交、郑新公交已经开通,郑焦与郑许公交即将开通,郑州市优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条件,十分有利于郑州市居民休闲旅游。郑州市区及周边的人文旅游资源尤其丰富。早在3500年前这里就是商王朝的重要都邑,曾有夏、商、周、郑、韩五朝为都,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8代为州,历史遗留为郑州市开发文化休闲旅游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河南省博物院、“二七”纪念塔、郑州黄河游览区、篙山风景名胜区、少林寺、篙阳书院、中岳庙、新郑轩辕黄帝故里、北宋皇陵、浮戏山雪花洞、环翠峪、大河村遗址、商城遗址、郑韩故城、巩义宋陵、大虎亭汉墓、石窟寺、杜甫故里等等都是开展休闲文化旅游的优良资源。随着经济的发展,郑州市节庆活动也日渐丰富,常年举办的炎黄文化旅游节、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新郑枣乡风情游、嵩山卢崖瀑布泼水节、雪花洞拍手定情节等参与性、体验性强的节事活动,大大提高了大众文化休闲的积极性。

目前,郑州休闲旅游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虽然省内拥有丰富的休闲旅游资源,但是还存在着休闲旅游产品开发不足、产品和服务质量低、市场营销力度小、客源市场狭窄等众多问题,与大众休闲旅游的强烈需求矛盾突出。

二、发展休闲旅游的swot分析

休闲旅游的特点是:更丰富的文化内涵;更显著的休闲性;更深刻的体验性。郑州基本具备了发展休闲旅游的优势和条件。

(一)优势

1.旅游资源丰富,品味较高。河南的自然人文资源都是很丰富的,是全国重要的旅游资源富区之一,郑州是河南的省会城市,环境优美,绿树成荫,它北临黄河、西依篙山、东南接黄淮平原。其旅游资源数量多,特色突出,地域组合良好,主要集中在郑州,开封,洛阳等城市的周围及主要交通沿线两侧,适合开展文化休闲旅游,山地休闲旅游,湖滨休闲旅游,体育休闲旅游等多种类型的休闲旅游产品。

2.区位交通条件优越。郑州地处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年均温度在12°C~14°C之间,为暖温带景观,北国情调浓厚,具有适合发展休闲旅游的气候和环境。郑州地处中原,位置居中。从地理位置上看,自古为交通要道,今天,我国最长的南北铁路大动脉京广线和我国最长的东西铁路大动脉陇海线,兰新线纵横交汇于郑州,使郑州成为全国特大铁路枢纽站和全国铁路网的中心。公路也是如此。这些都十分有利于郑州市居民休闲旅游。

3.基础配套设施较好。近年来,河南积极进行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效果明显,初步形成了交通便捷,信息畅达,设施齐备的旅游服务基础条件,娱乐,住宿餐饮等旅游配套服务项目方面有了较大改善,从而增强了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和便捷性,大大提升了旅游综合服务能力。

此外,发展旅游市场大环境较为优越,顺应国际国内发展潮流

(二)劣势

1.郑州市休闲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品质低。河南省是旅游资源大省,文化和自然旅游资源都很丰富。但是河南省自然资源分布集中分布在豫西南、豫北等地区,郑州市内区及其周边自然旅游资源很少。目前对外推出的精品只有郑―汴―洛这条文物古迹游线路。而且河南众多的旅游产品还停留在观光的层次上,导致了其吸引力不强。

2.省内休闲旅游产品和服务发展滞后矛盾。中国统计局2008年统计报告显示,郑州市民的出游动机主要集中表现为休闲放松,但在出游时间选择上,60.2%的居民都选择避开黄金周,与此同时选择五一、十一出游的人数和频率则仍然高居第二。而且,目前郑州旅游市场上,尚无专门经营休闲旅游业务的旅行社。这充分反映了大众休闲旅游需求与省内休闲旅游服务和产品发展滞后的突出矛盾。

(三)机遇

1.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方式发生了改变,为人们的出游提供了条件。首先,从时间方面来看,目前我国公众享有的法定假日有115天;学校的教师和学生有寒、暑假,实际享有的休假时间可达140天以上;离退休人员则相对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这为人们出游提供了时间保障。其次,从经济方面来看,2008年郑州市城市居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120元,人均消费支出9703元,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达7548元,人均生活费支出4575元,这为发展休闲旅游提供了经济基础。

2.宏观旅游环境的推动,为郑州休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从全国来看,旅游业被列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之一,这为郑州市发展旅游业创造了良好的综合大环境。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资源丰富,田园风光独特,又有着原汁原味的乡土文化,发展休闲乡村旅游条件得天独厚,河南省依托优越的乡村休闲旅游资源,目前乡村休闲旅游己经初具规模。栾川重渡沟、太行山郭亮村、嵩县白云山、三门峡卢氏、石人山等等,如今“农家乐”已经遍布河南各个省市,而且发展态势良好。2005年6月11日上午,郑州市惠济区旅游局为首批的11家以周末垂钓、休闲、娱乐为主题的“农家乐”统一挂牌,到2009年,已迅速发展为200多家,这些“农家乐”极大的方便了郑州市民周末休闲旅游。

(四)威胁

1.周边旅游市场竞争激烈。河南省在国内也属于旅游资源大省,但是旅游产品竞争力却远不及周边省市。例如,与武汉相比,郑州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2008年末,郑州市旅游景点(区)54处,比武汉市旅游景点还要多,但由于宣传包装及管理等方面差距,武汉旅游业比郑州做的好。

2.旅游环保意识有待加强。目前,河南省旅游资源的主要作用似乎都是招引四海宾朋,而对传统旅游所带来的污染、对自然环境等的破坏重视力度不够。很多旅游企业普遍只看到眼前短期利益而对当地资源任意过度地开发,甚至破坏,导致自然生态严重失衡。如何通过旅游开发,既达到休闲大众,又促进生态保护,都是河南省和郑州市乃至全国相关部门共同面临的重要挑战。

3.行业间价格恶性竞争。同行业间大打价格战,这种恶性竞争极大影响了市场秩序,这种竞争不仅直接造成经营者利润下降、服务质量下降、发展乏力,并且极大地干扰了郑州休闲旅游业的正常发展。但随着《旅行社条例》的颁布及旅游监管部门监管力度的加强,对于这种不正之风,会得到很好的治理。

四、发展休闲旅游的对策

(一)增强郑州市居民的健康休闲意识

休闲旅游是一种健康的休闲方式,不仅有益于身心健康,也有益于一个人在社会中所产生的价值的大小,有益于生活质量的提高,更有益于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近几年来郑州市休闲度假旅游比例有所提高,但大部分居民对休闲旅游认识不清晰,休闲旅游需求模糊。一些消费者误以为只要外出旅游就是休闲度假,习惯于“到此一游”和出游过程中的劳累与紧张,注重景点数量而忽视自身感受。所以加强对郑州市居民休闲教育,引导其健康休闲具有现实意义。政府可以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进行大众休闲宣传。

(二)打造河南休闲旅游品牌

河南省具有丰富而多彩的休闲旅游资源,适宜开发多种类型的休闲旅游产品。但是由于省内旅游资源开发不利、策划不精,导致郑州市休闲客源纷纷流失外省。只要对省内旅游资源加大整合力度,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针对性的实施休闲旅游产品开发、策划、营销、促销,打开郑州市休闲旅游市场并不困难。这样一来,既能满足郑州市居民休闲旅游的需求,又能够充分的利用省内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发郑州市场的同时也有利于带动省内各市的休闲旅游热。当然在开发经营实践中,需要不断关注客源市场把握游客心理,对景区资源进行不断创新,同时也要注重环境保护。

(三)加大对休闲旅游产品的研发力度

随着的时间推移,大众旅游消费观念和品位也在不断变化,目前郑州市居民对自然类休闲旅游产品很感兴趣,尤其是滨海(湖)休闲度假、名声古迹游览和山地森林旅游。其一,可以开发类海滨度假产品。河南省远离滨海,但是省内湖泊水域等资源也十分丰富,例如黄河、丹江等,这些旅游资源可以开发成类似滨海度假地的产品,满足省内居民的亲水心理。其二,可以开发观光休闲类产品。对于省内的大量名胜古迹旅游产品来说,实现产品的转型,在观光的同时,融入休闲概念,依旧能够赢得大众青睐。其三,可以开发新型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系列。“农家乐”市场更是成为郑州市居民稳定的休闲消费热点,农村的一山一水、一花一木、一村一街等都是开展特色乡村旅游的有效资源和载体,再加上当地独特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我们可以开发集观赏性、娱乐性、参与性和知识性为一体的独特的生态旅游,使乡村旅游具有更强生命力。还可以通过出租休闲农庄的形式,形成长期而稳固的休闲客源。其四,可以开发体育探险旅游产品。郑州居民对体育旅游和猎奇探险旅游也比较热衷,而焦作、洛阳、新乡、南阳、信阳等地具有丰富的山地森林、沟壑瀑布、奇特洞穴等自然休闲旅游资源。这些资源在开发时,注意把握特色,加大宣传力度,整体提升景区形象。

(四)合理制定休闲旅游产品价格

根据郑州市居民消费能力仍然属于中低档次的实际情况,在开发郑州休闲旅游市场时,要根据郑州市居民的实际消费能力和消费习惯,来设置休闲旅游产品的价格。对高档的休闲旅游产品要进行适当的控制,增加一些符合大众消费水平的中档休闲旅游产品和项目。例如,郑州市世纪欢乐园、水上乐园和黄河游览区都属于成功例证。

(五)加强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体系

加强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体系,是培养成熟休闲旅游市场的必要条件。这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社会公共服务体系要进一步完善,能为休闲度假者搭建高效的服务平台,提供良好的度假环境;旅行社要根据休闲度假者的需求,设计多样化、个性化的休闲旅游产品,灵活地服务于休闲旅游者;旅游酒店也应突出特色,打造主题旅游酒店系列。郑州市目前酒店饭店很多,但是主题酒店为数很少,所以目前酒店饭店在建设之初就应该考虑消费者的休闲需求,并进一步体现在建筑风格、视听环境设置、特色服务上。

参考文献:

【1】张静,我国休闲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及对策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6(11)

【2】弓宝宏,我国的旅游休闲业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4

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范文1篇6

【关键词】乡村旅游本质特征文化旅游

在中国,随着政局的稳定,改革与开放的进一步放宽,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赚钱的机会

也越来越多,旅游业在其他行业的带动下,也是得到了绝佳机会,获得了蓬勃发展。乡村旅游更是利用自身优势,异军突起。当然,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因仍处于摸索阶段,故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总的来说,前景还是可观的。

1乡村旅游的相关认识

1.1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

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环境旅游范畴,以具有乡村性的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文化旅游范畴。所以,乡村旅游包括了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乡村地区开展乡村旅游活动,活动内容究竟是以环境旅游为主,还是以文化旅游为主,取决于该地区的本质特征。

1.2乡村旅游本质特征的认识

乡村旅游始于法国,其最初的发展是欧美度假旅游发展的一种空间选择。始于一群贵族到乡村度假,品尝野味,乘坐独木船,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通过这些活动,他们重识了自然,加强了城乡居民之间的交往。后来,各国相继有了乡村旅游。至20世纪80年代后,欧美乡村旅游已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

2乡村旅游的市场开发

开发农业旅游资源,主要是对农事活动、农村部落、农民生活、农业生态、农业收获物等农村事物进行开发。分析各省的发展农业旅游的条件,包括发展农业旅游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农业特色优势和客源优势等,为区域农业旅游开发提供了依据。进行乡村旅游的开发有多重意义。

2.1乡村旅游开发的意义

它迎合了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且从另一面也圆了都市人的绿色梦,亦丰富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符合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

2.2乡村旅游市场特点

就国际市场而言,旅游业市场已发展成熟,已形成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合为一的旅游产品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

就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的呼声越来越强,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备条件。

2.3乡村旅游需求趋势

单说国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仍表现出明显的需求层次初级阶段的特征,尚停留在观光——休闲娱乐阶段,表现为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单一,产品粗糙,经营粗放。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国内旅游多极化趋势和旅游消费个性化发展趋势正旺,国内乡村旅游也正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国内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总体来看,当前乡村旅游需求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趋势,游客对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多功能、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日渐旺盛。

就旅游产品而言,乡村旅游是一个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是系列产品的集合,是一个产品集,它所提供给游客的旅游产品,可以是复合型的,可以是单功能型的,能够很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者。也就是说,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对乡村旅游产品都会有一定的需求,所以乡村旅游开发和建设面对的是整体的旅游消费市场,应根据个性化需求分层次进行开发和建设。

2.4乡村旅游产品的规划与设计:以案例研究为主

有的专家,如王仰麟、祁黄雄,借鉴区域旅游规划的一般流程,结合农业开发实践,对区域观光农业规划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即在对市场、区位、自然、社会经济、农业基础、旅游发展基础等开发条件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确立了规划区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进行总体布局和功能区分,并对观光农园进行了ci形象设计。

而章锦河等专家分析了安徽黑多县宏村古村的情况后,提出了宏村古村落旅游形象定位理念,并就主题口号、视觉形象、行为形象进行了方案设计,另有多位专家学者分别就西双版纳胶园农场度假区、南京汤泉农业科技师范园、昆明市呈贡县观光农业、广州市郊满山农庄进行了旅游规划的案例研究,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内容。但这些案例研究的缺点是:大多停留在定性研究和一般的归纳总结水平上,缺乏理论的抽象,研究方法也比较简单。

3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存在的问题

发展策略是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的另一热点,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我国目前观光农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即观光功能、区位功能设计简单、重复,缺乏特色;农业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我国农村人口过多,客源市场有限;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观光农业园土地使用的非农化倾向突出等。对此,我们既要坚持持续发展,又要根据现实分阶段发展;既进行生态消费,又要注意生态保护;既要促进农业用地的合理流转,又要保证农业土地的正确使用方向等相应的对策和主张。

3.2相应的对策

如以旅游城市为客源市场的乡村旅游开发,我们可以提出面向回城知青、城市离退休职工、周末工薪阶层、城市学生和自城市输出的外国游客等几个富有潜力的市场,开发农业旅游、乡村民俗旅游的策略。

就像前面所谈到的,可以把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相融”作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来讲。

都市文化属于先进文化,其对传统文化的吸附与冲击可想而知,旧难敌新,现代文化的魅力难以抗拒也不应抗拒,要发展就得接受新事物,乡村旅游也不例外。乡村旅游从业者应有超越农耕文化社会阶段的现代意识,既是农耕文化“戏中人”,又是农耕文化这场戏的“导演”,清醒地抉择两种文化的精华,使其有主宾、分主次地熔铸与乡村旅游大地上。当然,要搞好乡村旅游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其前景还是广阔的。它投资少,风险小,是一项创意到位即可“点石成金”的旅游项目。

参考文献:

[1]潘新华,刘平安.延安旅游业的发展途径.改革与战略,2005,(138):28.

[2]马彦琳.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旅游学刊,2005,20(1):63.

[3]阳芳.国内会展旅游的发展形势与战略选择.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40(40).

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范文

一、旅游者的乡村出游需求特征

1.旅游产品的选择

游客在选择旅游产品时,最喜欢的是露天野营地、温泉理疗和乡村俱乐部,其次是树屋体验区养生度假馆和寄宿农庄,最后是滑翔运动馆、租赁农场和乡村博物馆。可见游客在乡村旅游时比较偏重的还是新型的乡村旅游产品,喜欢有乡村原汁原味的特色项目。所以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应选择野营地、温泉度假、俱乐部等新形式,弥补目前的乡村旅游市场存在的旅游产品品质低端,形式单一等问题。

2.旅游住宿的选择

游客选择在乡村旅游住宿时最喜欢的是有特色的民舍,其它依次是普通农舍、度假村、标准酒店和自助式农?。因为有特色的民舍更能体现浓厚乡村风情,所以应重点发展乡村民居,和有特色,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

3.旅游活动的选择

大多数游客去乡村旅游是为了换一种生活方式,更好地放松身心,缓解城市生活的压力,感受与城市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与朋友和家人一起进行乡村休闲度假。所以体验型的参与活动,像采摘蔬菜,垂钓,捉螃蟹等,可以使游客在乡间活动时放松心情,释放压力,还可以重温童年趣事。现代时尚旅游活动正蓬勃兴起,一些时尚娱乐活动,如烧烤,露营,射击等都受到游客欢迎。

二、旅游者乡村旅游消费特征

1.出游方式的选择

在旅游出行方式的选择上,近一半的游客侧重于选择自驾游和自助游。这些旅游群体以杭州本地和杭州周边省份,如上海,江苏等地的游客居多。在车程长短的选择上,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表示最长能接受2小时的车程。因为去乡村旅行时游客主要是为了通过体验乡村生活,来舒缓情绪,放松身心,长途跋涉的去路程较远的地方,对他们吸引力不强。在结伴方式上,大多数乡村旅游者最喜欢和朋友一起出行,其次是和家人。一个人自助游和跟团出游的比例都较小。大都数的成年游客表示都喜欢带自己的小孩一起旅行,这主要是为了让孩子更多的体验乡村田园生活,开拓视野,学习更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所以乡村旅游经营者可以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与选择上可以更多地侧重于儿童的趣味性和知识性。

2.出游时间的选择

在出游时间的选择上,杭州乡村旅游者主要偏重在周末或休假期间出行,而法定节假日和平时的出游率则相对较低,观光旅游更受欢迎。但随着法定节假日的增多,游客的出游愿望将会增强,出游范围也会扩大,乡村旅游将会成为旅游市场上有力的竞争主体。在停留时间上,占主体地位的是二日游游客,一日游即当日往返的游客占近一半,而选择在乡村旅游目的地停留5-6天的旅游者为极少数。乡村旅游者在乡村停留天数较短的主要原因是,乡村的住宿环境和配套服务设施差。所以要想游客延长停留时间,就必须大力改善乡村旅游的住宿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

3.消费水平

大多数游客在旅游中的消费大约是100-1000元,这说明乡村旅游目的地对游客还是有很强的吸引力。但从消费水平上看,杭州乡村旅游者的消费水平还处于中低档次,这与客源的中高收入形成了一定的反差。在今后的发展中,要想提高的游客消费水平,经营者还需要开发高质量的旅游产品和内容丰富的娱乐活动。以质优价廉的旅游产品来吸引更多的游客。

4.信息获取渠道

乡村旅游的游客获取旅游信息的渠道呈多样化。通过亲朋好友的介绍来了解旅游目的地的相关信息的占首位,可见旅游目的地的对游客留下的影响和游客的口碑,对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塑造和宣传有很大影响。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变化,大众媒体和广告宣传对游客的信息导向也有很重要的影响。超过半数的受访问者表示是通过电视广告,杂志广告,报纸广告、和流动媒体得到旅游信息,还有45.2%的游客是通过网络来获取相关信息的,各大旅游综合网站如携程网,去哪儿网,同程旅游网等都深受游客的青睐。现在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微博,微信,在人们的选择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乡村旅游的发展对策

1.创新管理体制,完善乡村旅游保障体系

(1)要建立乡村旅游的评价标准和管理体系,对旅游项目进行整体规划和规范建设,要对环境治理标准和旅游安全标准加强监督并明确工作要求和责任。(2)强化政府的调控作用。我国政府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应起主导作用,通过直接投资、财政补贴、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建立专项基金等对乡村旅游发展给予资金支持;旅游主管部门要加强培训基地的建设,将培训制度化、经常化,并制定鼓励较高层次的旅游管理人才到农村就业的政策,确保乡村旅游发展对人才的需求。(3)建立健全规范的乡村旅游接待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和配套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规范农户家庭的接待设施、安全保障、接待条件、卫生状况、接待能力等接待服务标准,为旅游者提供愉悦、安全的旅游环境。

2.加强产品开发,深化乡村旅游发展

(1)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只有将这种文化内涵挖掘出来,设计开发具有乡村特色的产品,才能增强乡村旅游产品的吸引力的,提高市场竞争力,进而使杭州乡村旅游向深层次的文化体验发展,彰显其独特的文化魅力。(2)构建主题文化村。杭州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所以杭州在发展乡村旅游时要将内涵丰富的吴越文化场景化、主体化,为游客提供一种真实可见,可参与的体验空间,大力发展古镇古村、主题文化村,乡村博物馆,使杭州的乡村成为体验吴越文化的大观园。(3)创新传统节庆活动。要充分利用民俗节庆文化开展多种多样的乡村旅游品种。尽量挖掘其文化渊源、传统庆祝活动和饮食,在此基础上与本地实际情况、时代特点和节日主题相结合,推动旅游产品开发创新。

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范文1篇8

关键词:全域旅游;乡村旅游;市场营销;乡村振兴

1全域旅游视角下乡村旅游市场营销推广困境

1.1营销力度不佳

全域旅游视角下,游客在进行旅游消费时,更加关注旅游地域特色、知名度与口碑。而在现有全域乡村旅游产业中,知名度低、品牌特色模糊与服务与产品推销力度不足问题凸显,严重影响乡村产业发展。首先,在信息化推广中,缺乏微信、抖音等各类社交媒体平台与新兴平台推广,亦缺乏线下各类宣传手段,难以满足消费者对旅游中所需的休闲体验感与打卡文化的需求。其次,在以乡村地域特色为主、以相关产业与人文环境为辅的产业文化建设中,营销技术受限、营销人才匮乏,对全域乡村旅游提高人气、加强口碑等产生不利影响。最后,营销力度与广度直接影响我国乡村旅游品牌推广与游客黏性建立,导致现有乡村旅游业面临人气与口碑双方面的营销危机。

1.2缺乏系统化营销策划

由于起步较晚,发展经历较为浅显与简略,我国全域旅游视角下的乡村旅游业未形成系统化与科学的发展规划。一方面,大多数地区在进行全域旅游产业开发与建立过程中,由于缺乏系统规划,出现旅游产品与营销特色高度大量重合或开发程序混乱的局面。在旅游资源利用率不足、整合程度过低的情况下,乡村旅游面临品牌效应不佳、特色化水平不足等问题。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宏观引导与正确规范方向,乡村旅游出现过分强调规模扩张,轻视地区特色化设计方案。对于全域旅游而言,乡村旅游项目设计与产品研发同质化严重,营销策划亦未形成特色化与差异化方案设计。

1.3未形成高端业态营销

大多数乡村旅游处于初步开发阶段,未形成全域旅游发展方向。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食、宿与游还处于低端服务阶段,未形成高端服务形态。在乡村农业资源、乡村建筑资源与乡村风景资源整合方面,未将地区特色或历史文化特色融入基础建设。同时,未将现代化科学技术与乡村旅游资源进行有机融合,仍处于全域旅游低端服务阶段。从产业融合方面,乡村产业间未形成时间与空间的有效衔接,导致产业链融合度不足。从个性化服务方面,乡村旅游未就旅游者个性化特点设计高端定制全域旅游服务。我国乡村旅游营销往往更注重团体营销,忽略个体消费者个性化消费需求。

1.4产品开发品种单一

目前,全域旅游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尚处于自发、借鉴、学习阶段,所宣传产品主要以农家乐休闲和乡村观光为主。现有产品开发未将当地传统文化充分挖掘与融合,缺乏文化意蕴。一方面,产品品类较为受限,产品体系完整度不足。游客只能停留在简单观光的层面上,购买或是收藏的产品欲望不强,未能形成全域旅游产品需求拉动产业发展的带动效应。另一方面,由于未加以深耕乡村特色,产品设计和开发仅仅以普通型外观为要。比如,在饮食方面,乡土风味不够浓厚,未体现全域旅游特色,导致游客的重游率低。

2全域旅游视角下乡村旅游市场营销推广策略

2.1依托大数据提升品牌营销品质

全域旅游视角下,消费者个性化与多元化发展需求愈加凸显。第一,由于游客具有流动性强的特点,市场部可利用大数据等新型技术对旅游者个体进行详细了解并做全域旅游个性化分析与归类。第二,利用大数据掌握不同风格消费者旅游偏好并做好匹配工作,通过收集到的信息为消费者进行初步产品设计与创新全域旅游方案规划。第三,在确认相关旅游项目与消费者个性化相匹配的前提下,进一步开发个性化营销方案,加大全域旅游针对性与精确性。第四,积极推动特色化与个性化品牌营销的共创发展,加强管理章程,建立大数据背景下人性化与个性化营销全域旅游服务。

2.2展开线上线下营销生态闭环

一方面,通过线下营销模式,全面展现基础设施建设形态。在传统营销中加入情景模拟等新型体验服务,从而为旅客建立全域旅游意识与全域旅游文化感受。对配套设施与相关联产业而言,其充分利用便利化条件和直接性线下营销,为旅客提供全域旅游体验。线上营销方面,借助大众点评等各类网络旅游平台,为旅客提供全域旅游全国服务攻略。利用3D立体技术加强旅客消费体验感,打造沉浸式营销。通过O2O网络平台,全方位体现旅游区域各类要素并建立自助规划程序。另一方面,利用“旅游+互联网”,注重全域旅游视角智慧营销。“旅游+互联网”模式是全域旅游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向,在旅游营销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2.3注重协同发展与跨界营销

立足于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依托“政府主导、媒体跟进、企业联手”的新型营销模式。首先,在开展全域旅游指导时,相关部门通过将乡村产业与旅游进行全面融合,推动全域资源配置与有效运用,进而深化乡村旅游供给侧改革,推动全域旅游进展,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品牌。其次,在全域旅游产业打造过程中应全面提升不同产业的协同合作,重视经济发展系统性。最后,乡村旅游品牌营销建设特色化乡村旅游基地形象,进而提升游客对当地旅游业认可度与口碑。全域旅游品牌营销应突出民俗与乡村文化品牌效应,采取鲜明的乡村品牌特色定位,设置特色化全域旅游宣传方式,并定期策划具有品牌主题形式的新型旅游项目。

2.4全域整合资源,创新产品供给

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范文篇9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3(a)-0215-02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呈现出层次低,同质化严重,地区发展不均衡的状况,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201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因此,在特定的政策背景、特定历史时期,对我国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研究具有典型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收集国内外学者对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研究,以期在新型城镇化这一时代背景下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进行深入研究。

1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

1.1国外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研究现状

在Elsevier-ScienceDirect学术期刊上以“ruraltourism”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共检索到2004至2013年十年间相关论文39篇,主要来自于《Annalsoftourismresearch》和《Tourismmanagement》两本杂志。对文献进行分类汇总分析发现国外对乡村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的本质、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旅游者动机、偏好与满意度、乡村旅游产品以及乡村旅游的网络营销等方面,已形成了系统成熟的研究成果,总之,国外乡村旅游的研究在研究内容上更加广泛,在研究方法上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更加深入。但关于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研究,由于无转型升级的提法,因此,仅有少数接近的研究文献可供参详。

KajanusM,KangasJ,KurttilacM(2004)运用集中价值思考(valuefocusedthinking)和A'WOT对芬兰和德国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及劣势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传统和文化是他们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Albacete-SáezC,Fuentes-FuentesM,Lloréns-MontesF(2007)认为质量是行业竞争的一个有力优势,为了能够给乡村旅游经营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建议指导,为此开发了测量乡村旅游住宿服务质量的量表。验证性因子分析的结果显示了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同时研究结果显示,这对以后乡村旅游的质量管理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ClaireHavenTang,EleriJones(2012)以Adbenta公司开发的蒙茅斯郡的领袖项目为个案进行分析,并最终认为领导力在创造乡村旅游企业竞争力和提升乡村旅游品质方面有重要作用。ZahedGhaderi,JoanC.Henderson(2012)采取定性的研究方法,在伊朗当地一个很受游人欢迎,并在政府旅游发展规划当中占据重要作用的村庄进行调查,发现当地居民认为利用自然和文化资源发展旅游的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并最终认为社区参与是实现伊朗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YasuoOhe,ShinichiKurihara(2013)认为日本本土资源的管理,必须要通过加强当地农产品品牌的经济效益和乡村旅游开发的互补关系。

总之,通过对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得出如下结论:(1)受欧美乡村旅游发展较为成熟因素的影响,国外对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方面的研究文献几乎没有;(2)国外对于乡村旅游品质提升方面的研究也属凤毛麟角,且凸显出“理论研究少,个案研究多”的特征;(3)一些专家的研究表明与其它形式的旅游相结合、综合协调发展是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的趋势,也是实现进一步提升的主要路径;(4)个案研究普遍采用定量的研究方法,实践性和针对性很强,因此,对乡村旅游品质提升的普遍指导性有限。

2国内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研究现状

我国乡村旅游历经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国内针对于乡村旅游的研究也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不断深入与完善。在知网学术期刊上以“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经过深入的分析与筛选,本文选取了2007至2013年6年间相关论文13篇,文章集中为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方面。

2.1理论研究

近年来有关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问题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吴必虎等(2007)从产品、营销和市场拓展三方面提出我国乡村旅游产业升级的建议。胡敏(2009)指出转型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将推动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产业升级。徐福英等(2010)从产业、产品、市场、合作组织和教育培训五个层面提出了转型升级的对策和建议。乌兰等(2010)从生态理念的视角出发探索了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动力机制、途径、目标以及对策。

2.2实证研究

一些学者还从不同的角度对乡村旅游转型与升级进行了案例研究,黄震方(2011)深入研究了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园和香格里拉雨崩社区的权能建设,认为社区权能建设对推动旅游社区转型升级和新农村建设具有借鉴作用。李月丽(2012)从加强科学规划、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培育乡村旅游新业态、加强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等方面探寻了湖州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可能路径。李玉新等(2012)以山东省寿光市、蓬莱市、长岛县为例,认为产业协同和城乡统筹发展,是促进了乡村旅游转型的典型路径。陈艳秋(2012)以武汉市石榴红村为典型,通过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提出了从主题形象、市场细分、项目策划、旅游目的地营销、辅助设施和服务等方面实现乡村旅游产品的转型升级。郑耀星等(2013)通过分析福建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并试图从开发经营理念、产业链、服务理念以及乡村旅游标准等方面着手,融人生态理念的元素,以期为福建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提供理论指导。刘战慧(2012)将韶关市作为一个研究点,结合韶关市的实际,从实施体验式开发、构建价值链增值、催生产业新业态等方面归纳了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安传艳(2013)认为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河南省乡村旅游转型升级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可以通过培育特色、精品旅游目的地,政府引导和规范标准,培训从业人员,细分市场、加大营销力度等方式实现乡村旅游的产品、管理、服务、市场和功能的转型升级。刘孝蓉(2013)认为传统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既可以推动传统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也有利于推动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并提出了传统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的互动发展模式。

综上所述,通过国内专家学者的研究发现:(1)我国乡村旅游确已进入瓶颈期,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2)对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路径方面的研究集中变现为:①拓展乡村旅游产业链条,实现产业价值增值;②依托乡村旅游产业集聚,扩展产业多种功能;③促进多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产业协同共赢;(3)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基本都是立足于产业发展的视角,由单一关注乡村旅游的经济价值转向关注乡村旅游的社会、文化和生态价值。(4)对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的研究视角过于具体,宏观综合性研究较少。

3城镇化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

3.1国外城镇化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

在Elsevier-ScienceDirect学术期刊上以“ruraltourismurbanization”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可供参考的论文较少。S.Burak,E.Dogˇan,C.Gaziogˇlu(2004)通过全面评估沿海地区城镇化和旅游的影响,并针对爱琴海和地中海沿海这一特定地区进行研究,由于沿海含水层的过度开发和沿海岸线的多层建筑的密集建设,导致含水层盐渍化严重,农业用地减少,使得土耳其爱琴海和地中海沿岸环境保护不断恶化。

总之,通过对国外相关文章研究发现,国外发达国家基本已进入工业化社会后期,且早已实现城镇化,城乡二元制问题并不突出。因此,城镇化背景下或者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研究很少。但国外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城镇化进程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有一定影响,一方面乡村旅游地区的自然、文化资源对城市居民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城市地区成为乡村旅游的主要客源市场;另一方面城镇化的发展对乡村旅游地的环境、文化等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

3.2国内城镇化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

3.2.1国内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相互关系研究

我国因长期以来的历史原因,呈现为城乡二元制,在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后,国内部分学者将城乡一体化与乡村旅游结合进行一定研究。李坚(2007)在城乡统筹新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战略的构想一文中,将城乡统筹与乡村旅游发展战略结合,提出了民营经济为主,联合开发,政府主导发展乡村旅游的三种战略模式。曾天雄(2007)通过论述乡村旅游与城镇化的相互影响,认为推进城镇化建设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刘树花(2008)对乡村旅游与城乡一体化的互动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城乡一体化与乡村旅游相处推动发展。安慧、魏皓严(2008)对城乡统筹下成渝两地休闲旅游农业发展做了研究,对城乡统筹下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提出了对策。其余专门针对城乡一体化下乡村旅游发展的研究较少,对特定区域的城乡一体化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研究更少,同时在城乡一体化中取得诸多成果的地区,乡村旅游面临新的发展挑战,而这方面的研究也相对较少。

3.2.2国内城镇化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

最近几年有关于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研究日益增多。孔德林,黄远水(2009)通过探讨城市化对城郊地区乡村旅游资源要素的影响,揭示城郊型乡村旅游发展的困境,并有针对性地从土地利用规划、旅游发展规划、建立景观生态隔离机制、保护生态环境、分层次开发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城郊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邱玉华、吴宜进(2012)从我国乡村旅游面临的困境为切入点,深入研究了城镇化进程对乡村旅游发展的空间维度、时间维度和文化维度影响,得出了我国乡村旅游发展道路的三条途径:生态路径、文化路径和景观路径。罗红宝(2013)认为在中国进入休闲时代与新型城镇化浪潮继续推进的背景下,打造乡村旅游综合体,能够有效实现乡村区域经济的突破发展、综合发展、绿色发展,必将成为中国广大乡村实现经济升级的重要模式。崔剑生,赵承华,王峰(2012)把增长极理论应用于城镇化进程中辽宁省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中。

总之,国内专家学者对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近郊,对城市中远郊的研究相对较少;其次对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路径、对策方面的研究日益增多;再次,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研究更关注规划的价值和作用。

翻阅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文献,一方面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目前学术界对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研究进展,借鉴好的国际经验;另一方面有利于明析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为新型城镇化建设这一背景下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RosaM.HernándezMaestro,PabloA.MuozGallego,LibiaSantosRequejo.ThemoderatingroleoffamiliarityinruraltourisminSpain[J].TourismManagement,2007,28(4):951-964.

[2]asuoOhe,ShinichiKurihara.Evaluatingthecomplementaryrelationshipbetweenlocalbrandfarmproductsand?ruraltourism:EvidencefromJapan[J].TourismManagement,2013(35):278-283.

[3]吴必虎,吴佳.中国乡村旅游发展产业升级问题[J].旅游科学,2007(6):11-13.

[4]胡敏.我国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和转型――兼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升级[J].旅游学刊,2009(20):70-74.

[5]徐福英,刘涛.新形势下我国乡村旅游转型与升级研究[J].农业经济,2010(2):93-94.

[6]李玉新,乌兰.基于生态理念的乡村旅游转型与升级研究[C]//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南国际旅游岛大论坛论文集,2009:268-273.

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范文篇10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980年3月5日,联合国大会向世界发出呼吁:“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球的持续发展。”1987年,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任主席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出版了《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之后,才在世界各国中掀起了可持续发展经济和社会的浪潮。“协调经济、社会、环境三者关系”的思想,是人类谋求新的发展模式的基础。

二、开发乡村旅游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

(1)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农村农田的减少和产业结构的特殊性导致很多农民长期处于“隐性失业”状态,旅游业的独特优势对于吸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具有重要意义,农民可以在自己的家乡实现就业。(2)增加农民收入。城市周边以及比较偏远地带的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和农业资源是开展乡村旅游的主要所在地,农民在参与旅游业开发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农村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农业的附加值提高,进而农民收入提高。(3)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乡村旅游市场想要扩大,必须要对餐饮、住宿的卫生状况、接待服务水平、旅游接待地居民态度等方面尤为重视,这有利于促进农村基础方面的投入,进而有利于农民生活水平与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缩小。

三、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问题

(1)经营管理不到位。问题主要体现为经营水平低,目前中国乡村旅游项目大多处在一个仅限于村镇和农户的基础上,许多当地的居民则成了乡村旅游区的管理人员。(2)缺乏发展策略,呈现一窝蜂态势。乡村旅游具有季节性强、产品使用率低的性质,需要对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以及增加就业机会的能力进行客观的论证。地方政府和经营者往往缺乏对乡村旅游内涵、性质以及发展方向的理解,重复性建设和盲目招商引资的现象在很多地区大量出现。因此,开发乡村旅游的地区应当在资金投入前对乡村旅游的开发进行专业性规划。(3)乡土文化的完整性受到破坏。大部分的乡村旅游产品往往只是片面的强调自然资源,在中国的发展中忽视了对本土文化、当地民俗等文化内涵的开发;同时所发起的乡村旅游服务项目也只是停留在低水平的提供食宿和餐饮水平上,对于那些很强有参与性、知识性、娱乐性的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的挖掘还显得十分不够,致使乡村旅游的游览方式主要还是观光旅游,知识性、趣味性和参与性的旅游产品普遍缺乏。

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范文篇11

[关键词]国外;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0.75陂献标识码]B

一、引言

乡村旅游被认为是现代旅游业向传统农业延伸的一种新的尝试,是一种新型产业,借助旅游业的推动将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在城镇化飞速发展的进程中,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促进农业资源整合,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城乡和谐统一,乡村旅游对维护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法国是最早开展乡村旅游的国家,现在乡村旅游在美国以及英国、德国、西班牙、法国、奥地利等欧洲国家都发展的已具规模。我国乡村旅游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虽然在发展水平、农业资源、农村环境以及市场成长阶段等各地区存在较大的差别,但总体上已经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并引起国家及政府的高度重视。

二、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经验总结

(一)法国乡村旅游

法国作为欧洲第一农业大国,乡村旅游起源较早,利用农业资源与旅游业的有效结合吸引游客,以此带动了乡村家庭旅馆的发展。法国乡村旅游的发展首先是得力于政府的大力支持,由政府出资成立乡村旅游协会,例如“农家长租房”、“欢迎来农庄”等,并为当地居民修葺和维护民居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其次法国政府重视保持乡村的原始性,加强对古老村舍等传统建筑文化的复原与保护,鼓励当地居民围绕本地特色开展乡村旅游。再者乡村旅游行业协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与政府之间巧妙的配合更是乡村旅游得以顺利发展的关键,行业协会在政府指定的标准制度和行业规范内自行制定质量评定标准及相关规范,并对当地居民进行多元化、全方位指导,是农民与政府之间重要的纽带和桥梁。最后法国注重对乡村旅游产品的营销,常常多种营销并用,根据当地乡村旅游特色及地域因素对市场进行准确定位,一些中小型企业不仅向政府、行业协会积极寻求帮助,还会与竞争对手相互联合,加大与媒体的合作力度,扩大宣传的规模和影响力。

(二)西班牙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在西班牙兴起是20世纪80年代的中期,90年代以后不断的发展壮大,目前乡村旅游收入高于其海滨旅游的收入,占据了西班牙旅游业的重要地位。西班牙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注重立法和组织管理。立法上力求做到每个地方政府都拥有本地区关于乡村旅游方面的法律法规,从法律上明确其地位。组织管理上,组建乡村旅游协会,为政府、村民之间搭桥引线,西班牙一半以上的乡村旅游产业都加入了旅游协会,协会通过制定行业标准来规范成员行为,以提高乡村旅游体验的质量。西班牙在乡村旅游发展上还有一个亮点――将乡村旅游纳入国家旅游业统筹考虑。最为代表的属1992年推出的“激活和优先计划”以及2000年实行的“全面质量管理计划”,高效激活了乡村旅游,促进产品多元化,并从旅游目的地建设到旅游管理、环境保护、旅游安全等十个方面着手全方位的提升了产业素质。

(三)美国乡村旅游

美国乡村旅游兴盛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形式较为多样化,利用森林、渔村、牧场、农业等资源开展观光或者度假型的乡村旅游。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美国经历了从一小块公共游憩地到大肆开发破坏生态自然环境的过渡,所以吸取教训后的美国更加强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紧紧围绕乡村的自然景观、农业资源以及本土的风俗文化等为宗旨,回归自然,实现良性循环。美国乡村旅游强调其社会意义的重要性,客源主要针对国内居民,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征收税款等在宏观上给予支持和调控。尤其各州政府的大力扶持和重视为其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不仅通过税收提供资金支持,还专门设立服务机构为当地提供相关服务和旅游营销。另外,美国鼓励各州政府简化申报程序,对申请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户或村庄在手续上给予一定的简化并在一定政策范围内适当降低申请门槛。再者,美国乡村旅游善于借助节庆、事件、项目等营造氛围对乡村旅游进行宣传营销,打造品牌节会、展会,极大丰富游客体验,吸引游客,拉动游客消费。

(四)日本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在日本一般被称作绿色旅游,是在绿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渔村、山村或是农庄等地区进行游览观光、休闲度假,享受当地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战后日本快速的城市化使农村面临衰落,为了促进城乡之间的平衡,激发农村新的活力与激情,日本政府全力促进绿色旅游的发展,可以说,绿色旅游是在日本农业政策和地域开发政策的背景下得到成长的即。在规划开局上,倾向自然地、乡村意向,采取得当的措施去激发乡村居民的工作热情和干劲,使绿色旅游产业与开发政策、农业政策、城镇居民的旅游愿望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辨明城市与乡村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基础上制定有效的乡村旅游政策。另外,日本在发展绿色旅游的同时,注重城市与农村之间交流的对等与互动,不可将其分开进行对待和研究,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对绿色旅游发展进行动态跟踪,及时解决城乡之间交流的障碍。

三、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策略建议

(一)政府主导,促进资金到位

在上述国外乡村旅游发展成功经验中可总结出其共通点,就是政府主导,乡村旅游首先要引起国家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我国开展精准扶贫政策及“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都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国家及各级政府应该发挥积极主导作用,不仅从宏观层面给予必要的指导,制定政策法规,进行规划营销,还应帮助村民拓宽投资渠道,加大投资力度,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电力、排水等纳入政府职责范围。充分利用村民原有的道路、果园、院落、林地、鱼塘等盘活资产,推进新农村建设,建立乡村旅游示范基地。

(二)重视旅游资源评价,做好乡村旅游规划工作

要想使乡村旅游得以顺利开展必须事先做好对当地乡村旅游资源的评价开发及科学规划工作。我国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且各具特色,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要想从源头把握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必须高度重视对旅游资源的评价,适时调整策略,秉着其规划要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与城乡规划相协调的原则,深入调查其乡村旅游资源并进行归类整体,抓住主题与重点,重视对生态环境及人文资源的保护,分步骤有节奏的按照规划实施,规划不能一蹴而就,要分清主次、缓急、远近、轻重,梯度推进。

(三)规范行业标准,完善法律体系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还处于发展阶段,关于乡村旅游行业标准及相关法律政策尚不健全,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前提下,应结合我国当下实际发展情况,稳步完善行业标准及行为规范,加强旅游行业管理,合理组建行业协会,规范经营主体的行为,维护游客切身权益。认真归纳整理我国关于新农村建设及乡村旅游方面的文件及政策,围绕乡村旅游规划、游憩地土地利用、乡村旅游管理条例、生态环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及经营主体上岗规范、质量安全投诉等方面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推动我国各地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发展。

(四)整合旅游资源,挖掘文化内涵,创建乡村旅游规模化、独特化

国外乡村旅游能够得以发展壮大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保持乡村的原汁原味,在政府、协会及农户的努力下使乡村旅游形成规模,打造本地特色品牌。而我国目前由于资金、技术、制度等多方面原因,乡村旅游的目的地较为分散,规模较小,对旅游产品的开发也处于较低层次,在这方面,我国应该借鉴国外经验,根据各地区不同的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发挥自己的优势,综合考查整合乡村资源,健全产业经济结构,为乡村旅游规模化发展、独特化发展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服务与体验。

(五)强化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及服务水平

我国乡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农民文化水平低,对乡村旅游发展认识不足,缺乏集体主义思想,存在私心或争抢即得利益等现象。借鉴国外经验,我国也应该让政府牵头组建以乡村旅游为主要工作的组织及协会,帮扶当地村民,有效指导村民科学合理的发展当地的乡村旅游产业,梳理清楚社区、政府、协会、村民之间的关系及作用,强化对村民的教育及培训,提高村民对乡村旅游的深入认知,提升服务水平,切实为农民带来收益,增加就业途径,鼓励村民参与到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的决策中去,为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才。

(六)重视对乡村旅游产品的营销

乡村旅游发展较为成功的欧美国家对产品的营销非常重视,有效的营销方式可以促进乡村旅游产品的宣传与推介,更好的吸引游客前来消费。我国应该根据各地地区差异性推出不同的营销手段,创新营销策略,不仅可以根据当地的民风民俗创办节日营销、民俗营销、假日营销等,随着互联网的兴盛,更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营销,将本地区打造的乡村旅游产品进行广泛推介宣传。加强同质或异质旅游产品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联合宣传共谋发展取代恶性竞争。

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范文篇12

【关键词】乡村旅游主要问题对策

一、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乡村旅游由于起步晚,存在着经营管理粗放,服务层次和水平低,服务设计落后,流放产业的类型单一粗糙,对旅游景区、家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及传统节庆活动过分依赖,经济效益低等特点。正确认识当前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和不足,是发挥以旅游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前提。

1、缺乏正确观念和认识,发展思路不清。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社会各界对乡村旅游的内涵、特点、性质等知识了解不够全面;一些地方政府对乡村旅游的资源优势把握不准,对乡村旅游重视程序不够,主导意识不强,未能形成系统的乡村旅游发展观。其表现为农产经营理念陈旧落后,一些地方政府角色不到位,未能完全站在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将乡村旅游作为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措施来抓,对乡村旅游的经营农户缺乏有力支持。

2、缺乏科学规划。有些地方政府急于发展经济,缺乏科学的整体规划,一哄而上,盲目开发,造成旅游布局不合理,功能雷同,无法实现区域内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使得乡村旅游的巨大潜力不能有效发展;一些农民急于致富,既不做市场调查和投资分析,也不做产品规划设计,只是简单地利用现有的农田、果园、牧场、养殖场发展旅游,市场定位不明确,只利用了资源的原始价值,不能创造资源的再生价值,开发层次低,产品品味不高,因而逐渐衰落停业。

3、政策措施不到位。尽管以旅游促进“三农“发展是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的共同认识,但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还很不完整,甚至是一片空白,如投资开发优惠政策、保护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经济扶持政策、鼓励吸引外资政策等等方面,还有待于出台并完善。这些配套政策措施的滞后或空白,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4、监管力度弱。目前乡村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主要是地方农业部门和旅游部门,各部门之间存在着协调难的问题,常常出现“两张皮”现象,从而使旅游监管出现“挂空挡”现象。另外由于乡村旅游处于“小”、“散”、“杂”的局面,使得乡村旅游管理部门难以形成中心角色,监管力度较弱。许多旅游项目的开业、停业都较随意,居民旅馆、餐饮店等项目无证(照)经营的现象比较普遍,有些农户开办多年而极少上缴税费;有些政府对旅游项目考察不认真,跟踪管理不经常,缺乏定期评估和淘汰,造成乡村旅游整体服务质量较低。

5、产品缺乏特色及品牌。我国现阶段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停留在观光、采摘、垂钓等常规项目上,产品单一雷同,各地的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同质化趋势较严重,缺乏精品和亮点,致使游客重游率低。一些“农家乐”、“民俗游”、“村寨游”等活动内容趋同,缺乏体验、休闲项目,缺乏文化内涵,地域性、个性化特色不突出,难以满足游客的深层次需求,造成游客逗留时间短,消费支出受抑制。

6、服务设施落后。因为缺乏规划,许多景区没有相关配套的设施设备。有些景区道路凹凸不平,狭窄难行,可进入性非常差;有些景区村户面貌落后,屋内摆设陈旧,卫生及住宿条件让人望而生畏,让游客感觉是在花钱买罪受。

7、专业人才匮乏,经营管理不规范。乡村旅游的经营主体是乡村居民,他们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形成了自由、散漫的习惯,又因多未受专业培训,旅游服务意识较差,服务质量较低,经营过程简单粗放,而作为主管部门的旅游管理部门也普遍缺乏专家型的管理人才,现有管理者对乡村旅游理论掌握不够,实践研究不足,往往凭经验办事,缺乏对乡村旅游经营特点和规律的深层认识,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8、缺乏产业链,综合经济效益低。现有的乡村旅游产品类型集中在吃、住、游等几个主要环节,而行、购、娱等环节的产品尚为空白或严重缺乏,没有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链,乡村旅游上下游相关产业缺乏融通,无法进一步产生更多的延伸产品和服务,影响了乡村旅游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

另外,乡村旅游发展中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如生态环境的恶化、文化的变异以及物价上涨等。

二、对策与借鉴

1、制定扶持政策,建立鼓励机制。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制定各项优惠政策促进扶持乡村旅游。如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财政资金投入,作为乡村旅游开发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景区配套基础设施;同时广开渠道多方筹资,形成以社会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资格局,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充分调动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开发,鼓励准许当地居民以土地、房屋、资金或劳务等方式进行开发,全面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2、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旅游首先必须解决可进入性问题。各级政府、旅游主管部门要加强农村旅游发展的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利用各种社会资金,搞好交通、邮电、通信、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村容村貌既是乡村文明的载体,也是乡村旅游的重要依存,村级集体、乡村旅游经营者和村民要摒弃将乡村环境的“脏”、“土”等同于“返璞归真“的思想,搞好村庄环境整治,美化村庄环境,切实实现以乡村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3、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乡村旅游的投资经营主体是农民,要使乡村旅游健康发展,避免出现一些景区常见的村民为争客源而强行拉客、兜售等破坏景区秩序和旅游环境的现象,就必须加强对乡村旅游经营者、从业人员及村民的教育和培训。首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职业道德、民俗文化、旅游接待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农民在乡村旅游中的技能和水平;其次还可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外出考察学习等多种途径进行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人才资源保障,促进乡村旅游的科学化经营、规范化服务方面发展。

4、规范接待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水平。政府要逐步健全规范的乡村旅游接待服务体系,完善乡村旅游行业分类标准,从接待设施、接待条件、接待能力和卫生状况等方面规范农民家庭的接待服务标准,提升乡村旅游的服务接待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促进旅游经营者“合法经营、诚信服务”观念的形式。

5、保持乡村文化本色,注重优良民风的培育。乡村环境的独特性形成了城市居民对乡村旅游的巨大需求,乡村旅游开发应立足于自身的生态农业特色和文化特点,重点体现“真味”、“原味”。保持农村原始风貌及当地传统社会风尚、淳朴厚道的自然秉性,才是成功的乡村旅游开发。不论是产品和服务,还是各种体验活动的设计;不论是村庄环境,还是农家居所,都必须强调乡村特有的情趣和格调,避免乡村旅游发展中产品和服务的城市化趋向。

乡村淳朴的民风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吸引力之一。然而旅游经营活动的开展,经济利益的凸现,都会给原有的朴实民风带来冲击,因此需要在关注村民经济利益与保持朴实民风之间,寻找最佳契合点。培育优良的民风,不仅有利于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更可为乡村旅游创造一个良好社会环境,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

6、打造旅游品牌,创新营销策略和发展模式。21世纪是体验经济的时代,品牌则是体验的基础和灵魂。乡村旅游实施品牌战略,可增强旅游者对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认可度及感受强度。富有个性和内涵的乡村旅游品牌,能充分调动游客的感官,有效强化体验心理。打造乡村旅游品牌,也是解决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同质化趋向的较好方式。

7、努力拉长产业链,提升综合效益。针对目前乡村旅游市场开发不足的状况,应着力拉长产业链,提升乡村旅游经济综合效益:重点加强分类指导,引导雷同的“农家乐”向“一村一品”和“一家一艺”的方向发展,注重突出农村生活特点,强化乡土氛围;依托乡村特点,开发具有传统特色的手工艺品和特色农产品;拓展和深化观光型乡村旅游,强化参与性;提升乡村旅游的休闲功能,增加游客的重游率;返延伸旅游线路,实现城乡旅游线路互通,实现工业旅游产品与农业旅游产品的对接。

8、创新特色产品,扩大产品促销。针对乡村旅游产品雷同,市场竞争激烈的状况,应重点创新特色产品,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开发差异化特色产品,如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结合乡村环境,推出“寻幽探险游”、“健身游”等产品;二是增加特色文化产品,结合本地人文资源,挖掘独特的文化素材,提高文化品味,增强游客的参与性;三是拓展产品组合,增加产品的深度和广度。

乡村旅游景点地理位置多相对偏僻,知名度不高,旅游地主管部门应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促销,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广泛宣传介绍,吸引游客,增强客流量;政府部门除了采用推广节庆活动等方式促销外,还应与企业联合,有计划地建立营销网络;此外还可发挥旅行社的推销外联作用,吸引外地游客。

9、借鉴国外乡村旅游的先进经验。泰国近年来实施的CBT(Community-basedTourism,社区旅游)项目,对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根据CBT原则,游客在到达旅游目的地第一时间,就会与各自的接待家庭见面,了解当地的概貌、特点,这样可以使旅游者很快地了解当地的文化习俗,在随后的游览中减少盲目性。这与国内乡村旅游游客只在吃住环节上与当地居民接触,对旅游地文化习俗只是走马观花的了解有很大不同。

CBT的第二个原则就是建立社区学校。社区学校的教师由村里的老人或老僧人担当,主要是告诉游客当地历史文化,告诫游客珍惜当地的树木、水、土地等。社区学校的形式可以使游客了解和尊重当地文化,同时通过强化游客的环保意识,可以使乡村原有的自然风貌得以保持良好。

CBT的第三个原则是集体接待原则。游客每到一个家庭参观,周围的邻居都会来帮忙接待,不会出现国内乡村游中的抢客拉客现象;游客用餐往往是集体就餐,由村里的每家女主人端来拿手好菜,让游客在品尝当地不同美味时,进一步了解“社区基础”的含义。

依据CBT的一些原则,泰国的乡村游能够健康发展,旅游给当地村民们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富足的生活,并且泰国乡村的原有的文化特色、自然风貌依然能很好地保留下来。

【参考文献】

[1]王时阳、刘德谦:发展乡村旅游的三个重要条件[N]中国旅游报,2007年1月10日。

  • 下一篇:五一趣事作文(精选3篇)
    上一篇:电子支付的发展范例(12篇)
    相关文章
    1. 电子支付的发展范例(12篇)

      电子支付的发展范文篇1互联网金融对货币需求的冲击主要指互联网金融中货币的滞留效应和电子货币影响。互联网金融中货币的滞留效应是指由于互联网交易的需求而必要的滞留在..

      daniel 0 2024-02-02 14:00:12

    2. 体育产业市场分析范例(12篇)

      体育产业市场分析范文篇1[关键词]体育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对策发现富阳市[中图分类号]G81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1-0112-01前言体育产业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有..

      daniel 0 2024-02-02 13:28:12

    3. 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范例(12篇)

      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范文文化产业的成熟形态出现在二十世纪中叶,但其产生和完善的过程则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历史。文化生产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形态,既是农业社会传统文..

      daniel 0 2024-02-02 12:56:12

    4. 节能与节能技术范例(3篇)

      节能与节能技术范文篇1【关键词】节能环保;汽车新能源;节能技术;应用研究0.引言在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的同时,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正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节能与..

      daniel 0 2024-02-02 12:24:12

    5. 温室气体与温室效应范例(12篇)

      温室气体与温室效应范文1篇1摘要:文章以气体发生器装药燃烧模型和多孔介质理论为基础,针对两种不同燃烧性能的产气药进行仿真计算,分析降温剂孔隙率和排气孔大小对燃烧室压强..

      daniel 0 2024-02-02 11:52:12

    6. 高考改革的方向范例(12篇)

      高考改革的方向范文篇1【关键词】公立医院改革绩效管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加快公立医院改革的重点,即建立科学的医疗绩..

      daniel 0 2024-02-02 11:20:12

    7. 数字农业的概念范例(12篇)

      数字农业的概念范文篇1关键词数字地球;农业;环境中图分类号P2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1)47-0102-01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总是容易被铺天盖地的信息所掩埋,总是容易迷..

      daniel 0 2024-02-02 10:48:12

    8. 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范例(12篇)

      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范文篇1关键词:创意文化产业园区天津检索:.cn一、创意文化产业异军突起近年来,创意文化产业在我国如雨后春笋般悄然兴起,它已成为衡量国家与地区经济竞争力..

      daniel 0 2024-02-02 1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