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渗滤液处置方案范例(12篇)
垃圾渗滤液处置方案范文篇1
关键词:市政生活垃圾,垃圾处理,系统工程
1.市政生活垃圾的产生阶段
当我们走进琳琅满目的超市和百货商场,大家首先想到的是那些物品的使用价值,然后希望将它搬回家,让它为我们的生活服务,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这个想法一点也没有错,更何况为了应对刚刚发生的经济危机,国家和政府还在鼓励消费。可是放在商场的这些家具、服装、器皿、饮料、……、等等一切物品,除了少部分属于食物的物品以外,大部分在我们搬回家之后,最终都将成为垃圾扔弃。商品包装在回家打开后就要扔掉,衣服破旧了也要扔掉,家具坏了或者陈旧了也要扔掉,看过的无用的书籍也要扔掉,塑料用品烂掉也会扔掉,电子产品坏了不能用也要扔掉,总之,大量的商品在失去其使用价值后都将成为垃圾,用一句说得有点夸张的话来讲:一切都将成为垃圾。”
2.市政生活垃圾的收运阶段
政府的环卫部门在收运垃圾的时候,虽然目前不少大中型城市已经投用不少的密闭性能非常好的垃圾运输车(垃圾不会抛撒在道路上,垃圾中的水分渗出后不会洒落在运输道路上),但是,就像上海和成都这样的大城市,还有不少不能做到全密闭的大量垃圾运输车辆扔在仍在使用中,造成垃圾运输车辆对通行道路的污染,特别是进出填埋场和垃圾焚烧发电厂的附近道路(大约在5~10公里范围内)严重污染,其中,尤以垃圾中的渗滤液渗漏掉在路面上的污染为重。在垃圾从居民点收运到垃圾填埋场和垃圾焚烧发电厂的过程中,还有垃圾中转站,垃圾中转站应为能够很好防雨的建筑,雨水不再进入垃圾,目前新建的垃圾中转站都能够按照防雨和密封的要求建设,但仍在使用的大量过去建成的垃圾中转站没有防雨设施,雨水不可避免地进入堆放在垃圾中转站的垃圾中,特别是南方地区降雨量大,这个问题更加明显。所以政府环卫部门应加大资金投入,尽快完成旧式垃圾运输车辆的改造与换代。。
3.市政生活垃圾的处理阶段
3.1主要的垃圾处理方法
垃圾处理方法的种类是很多的,但目前市政生活垃圾的大规模处理方法主要有两种:填埋与焚烧。填埋处理的主要优缺点:①优点:初投资和封场之前的运营费都很低,封场后产生的沼气可以通过燃气轮机发电。。②缺点:填埋场底部防渗漏施工质量问题和填埋场底部在承重后不均匀沉降拉裂容易造成渗滤液深入地下污染周边地下水及土壤;填埋场工作期间及封场后有发酵臭气溢出污染空气环境;长期占用土地,且占地大;填埋场开始运营及封场后多年需要对填埋场析出的渗滤液进行收集处理,虽然能处理。。垃圾焚烧的主要优缺点:①优点:减量化效果明显;可以资源化利用来发电;燃烧后产生的废渣可以综合利用;占地省;②缺点:初投资及运营费用高;焚烧过程中需要控制二恶因的生成;燃烧产生的飞灰收集起来后属于危险废弃物,固化处理后仍需送填埋场;产生的垃圾渗滤液属于高浓度有机废水(CODcr高达20000~70000,BOD5高达10000~35000)虽然能处理,但非常困难,而且处理成本非常高。
3.2垃圾焚烧中二恶因的控制
垃圾焚烧过程中控制二恶因的排放主要有三个手段:第一,根据科学研究,构成二恶因的是多种是结构和性质都很相似的包含众多同类物或异构体的两大类有机化合物,全称分别是多氯二苯并二恶英polychlorinateddibenzo-p-dioxin(简称PCDDs)和多氯二苯并呋喃polychlorinateddibenzofuran(简称PCDFs)--由2个氧原子联结2个被氯原子取代的苯环和为多氯二苯并呋喃(PCDFs)由1个氧原子联结2个被氯原子取代的苯环,在燃烧温度达到较高的温度,都会分解成一些无害的低分子产物,所以必须控制垃圾焚烧的燃烧温度大于850℃,为了可靠,维持其在850℃以上2秒,这个规定也是进入了《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18485-2001)。这个是容易做到的,即使垃圾热值达不到,可以通过添加辅助燃料(天然气或柴油等)来实现。第二,烟气在放热降温过程中,已经燃烧分解的无害化学物质在温度600℃左右存在再次合成二恶因的可能,为了降低其再次合成量,垃圾焚烧所配套使用的余热回收锅炉在烟气处于该温度区间,布置了使烟气快速降温的蒸发器。烟气在很短的时间(小于0.5秒)就通过了该温度区间。第三,在烟气处理过程中,喷入比表面积和吸附能力非常强的活性炭到烟气中,吸附烟气中的二恶因高分子物质。
3.3垃圾厂选址
垃圾焚烧处理,包括填埋和焚烧,不可避免地对周边环境有一些影响,就像厕所一样,这个东西大家都离不了,但谁也不愿意住在厕所旁边,所以垃圾填埋场和焚烧厂的选址非常关键,应在充分纳入民众意见的基础上进行民主决策,让民众也站在政府的角度,来确定垃圾处理的选址位置。目前很多地方,垃圾处理的位置选址都是由领导和少数的专家在决策,严重缺乏民主性。垃圾处理的选址应尽可能结合人口密度和运输距离进行综合考虑,离城市太近,影响周边居民,离城市太远,运输距离长,垃圾运输成本大幅度增加,要综合这两个因素,在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下来合理进行垃圾处理的选址。随着我国运输条件的大幅度改善(很多城市都形成了由内向外绕城的多环高速道路),适当增加垃圾处理厂址离城市中心的距离是可取的。
3.4垃圾焚烧处理产业化不可取
当然,国家环保部门会对垃圾焚烧发电厂的排放进行监测,但是目前来看,由于环保监测人员的技术水平,监测是不到位的,该严格监测的无法实施,对并不需要高标准控制的指标却擅自提高排放标准。鉴于上述现状,建议政府尽快取消垃圾焚烧处理产业化,由政府来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垃圾焚烧发电厂(目前大多数垃圾填埋场都是由政府部门投资建设并管理)。政府本不应该去做自己并不擅长的事情,但为了实现垃圾处理不危害环境,有必要把这件事情担负起来。广州市的李坑垃圾焚烧发电厂也许是个较好的案例,该厂由政府投资建设,聘请国际上知名的公司来进行运营管理,广州市固废中心(政府职能部门)对其实施严格的监督和考核,缺点是运营成本较高。在我看来来,北京市明确宣布取消垃圾处理产业化是北京人民的一大幸事。以前是因为缺少资金,大量采用BOT方式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目前,经济发展起来了,资金的困难远不如以前,政府也有能力考虑用财政资金来支持垃圾焚烧处理这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
4.结论
在垃圾处理这个系统过程中,政府应担负起对社会民众的宣传教育工作,加强立法建设,严格监督管理垃圾处理行业的所有参与者,包括市民、市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参与垃圾处理的企业和组织。参与垃圾处理的企业应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本着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建设运营管理,积极运用和开发先进的处理技术,实现垃圾处理低成本化,如确因成本过高经营困难,不因为过去签订的特许经营协议的束缚,主动加强与政府的沟通,获得政府的理解与支持。
参考文献:
[1]赵由才,宋玉.生活垃圾处理与资源化技术手册.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7,05.
[2]李定龙.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处置工程及应用.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10,02.
垃圾渗滤液处置方案范文篇2
关健词:垃圾填埋场建设渗滤液处理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生活垃圾逐年增大,为保证人民健康生活,如何处理生活垃圾、保证环境和地下水源不受污染成为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垃圾处理方式分为卫生填埋、焚烧、发电等。垃圾卫生填埋场因为成本低、卫生程度好近年来在国内被广泛应用。
一、设计内容及设计理念
1、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包括库区防渗系统(临时道路、永久道路、截洪沟、锚固沟、地下水导排系统、渗滤液收集系统、导气石笼和防渗膜)、大坝、调节池、渗滤液处理站及地表水导流明渠和配套设施等。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中的渗滤液处理系统和HDPE防渗膜的施工质量是决定垃圾填埋场技术成功的关键,其直接关系到对附近地表水的污染程度。其中保证库区渗滤液不渗入地表污染地下水是整个工程的关健,渗滤液经处理站处理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是目的。
2、按照《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防渗系统工程技术规范》JJ113-2007和《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物控制标准》(GB16889-2008)的要求,垃圾填埋场一般采用分层覆土填埋对垃圾进行处理,容易降低垃圾的污染。对促进我国的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建设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规定生活垃圾填埋场应建有较完备的污水处理设施,渗滤液需经过处理达到标准规定的排放限值后才能直接排放。对填埋场产生的恶臭气体要严格监控,甲烷气体须综合利用或处置,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节能减排和建设循环型社会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二、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防渗系统的施工
生活垃圾填埋场防渗系统的工程质量应在建设过程中做好控制,从设计、材料选用、施工、监理等环节严格把关。填埋场建设业主应执行质量监督制、工程监理制等管理制度,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做好施工图审查和施工过程监理等工作,按照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加强对材料质量和工程质量的控制。选用符合设计要求的防渗材料,施工过程中,应加强焊缝的质检控制;防渗膜及土工布铺设完成后,排除机械施工造成的防渗层破损;铺设导流层时,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施工机械直接接触防渗层造成破损。
三、对防渗系统HDPE防渗膜作全面渗漏无漏点检测
生活垃圾填埋场防渗系统工程施工结束后,按照规范《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防渗系统工程技术规范》JJ113-2007第6.1.9条的规定“防渗系统工程施工完成,在填埋垃圾之前,应对防渗系统进行全面的渗漏检测,并确认合格”。按照住建部正在编制的《垃圾填埋场人工防渗系统渗漏破损检测技术规程》的要求“防渗膜施工完成,在土工膜上覆盖砾石、砂石保护层后,可采用双电极法进行渗漏检测”,双电极法检测过程包括:(1)场地绝缘准备。在检测过程中应制定可靠的方案、程序,并采取可行的措施以保护检测的有效范围内无直接接能电场,无金属和其他导电物体;(2)检测区域覆土湿润。检测前应对膜上500mm厚的碎石层进行现场洒水,达到湿润状态以满足电学检测的要求;(3)埋放电极。根据地形及检测区域情况,确定设备安放地点,埋设电源的正、负极;(4)试验校准。采用“模拟孔洞”和“实际孔洞”,针对现场的场地、土质、地形、湿度、覆盖层厚度等情况对设备和场地的灵敏度进行校准,在标准的基础上,确定检测设备、测量单元和其他检测参数;(5)实际检测,在保证土工膜上的碎石覆盖层处于充分潮湿的状态下,根据获得的相同场地标准参数,对有效检测范围内的单元进行检测、读数、记录、储存及初步现场判断;(6)可能渗漏的分析和定位。根据已记录储存的数据,使用专用的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应绘制出各区域的等势线图,确定渗漏点的位置;(7)修复和复检。所有检测到的渗漏点经开挖、修补以及碎石层回填恢复后,在渗漏点附近进行复检,直至没有新的潜在渗漏破损点。
四、防渗系统工程验收及维护
垃圾渗滤液处置方案范文
[关键字]垃圾填埋工程地质勘察
[中图分类号]P5[文献码]B[文章编号]1000-405X(2013)-4-142-1
0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我国城市垃圾的产生量每年都以8%~10%的速度递增,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因此为了消除这些废弃垃圾对人们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以及对环境的污染与危害,目前我国很多地区都选择以垃圾填埋的方式进行处理。然而随着垃圾填埋量的增加,垃圾填埋场的填埋区渗漏、边坡稳定性以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等工程地质问题已成为岩土工程技术人员必须面对的一个新的难题。本文结合广州花都旧垃圾填埋场工程,对垃圾填埋场地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所遇到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1工程概况
花都旧垃圾填埋场位于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汾水林场旁,总占地面积约220亩,现阶段日均处理垃圾量为1100吨。自1995年投产运行至今,目前已填至高程97m,局部填至105m,所剩库容仅能填埋1年左右时间。
本次勘察场地位于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北部山区,西面紧邻京广铁路,北面和东面现为山间沟谷,南面山坡建有简易住房。原始地貌单元为剥蚀残丘,系青云山山脉西南延伸部分,场地原为山坡及林地,地势起伏,相对高差在58m以上,东北面经人工取土开挖形成高陡边坡。填埋场和调节池位于坡麓的槽谷部位,主沟呈东北-西南走向。
根据钻探结果显示,该场地地层从上至下依次为素填土、杂填土、残积土以及燕山期花岗岩。其中素填土分布于垃圾填埋场道路范围,杂填土分布于垃圾填埋池范围内。
2场区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建议
由于垃圾填埋场的特殊性,其岩土工程勘察除了要按一般规定要求进行外,还需要对场地地层、地质构造、边坡稳定性、填埋场地基土的承载力及变形、渗漏等问题进行专门的研究,提出更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和建议。通过现场钻探并对原位测试试验及土工试验结果分析发现,花都垃圾坝工程主要地质问题为垃圾填埋库区渗漏、填筑垃圾土坝稳定性以及原有渗滤液池的稳定性等问题。
2.1垃圾填埋库区的渗漏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该垃圾填埋库区自投入使用至今,从没有作过防渗系统,因此在垃圾中赋存的有害污水的作用下,有可能产生渗漏问题,因此垃圾填埋场地的渗漏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根据本次勘察试验结构及调查资料发现,该场地内沟床覆盖层为残积土和全风化花岗岩,在长期风化剥蚀及地表水冲刷、人工削坡取土等作用下,基底局部为强风化花岗岩或中风化花岗岩。根据现场压水试验结果发现强风化花岗岩为强透水层,中风化花岗岩为中等透水层,而且中风化、强风化花岗岩裂隙发育,因此垃圾积水很容易沿岩石节理裂隙发生库区渗漏,需要采用水平和垂直相结合的综合防渗方案,对库区进行防渗处理。
根据类似工程经验并结合本工程具体情况,花都垃圾填埋场工程防渗方案建议如下:对于垃圾填埋库区四周存在渗漏隐患的部位,可采用高压喷射注浆进行防渗处理;对于已发现污染源扩散迹象的地势较低地段,可采用钻孔排桩+旋喷桩止水帷幕作垂直防渗处理;对于垃圾填埋库区的顶部封盖可采用防渗衬层进行处理;此外在库区周围应加强截水沟的设计和施工,以防止地表水泻入库区,导致废弃物和沟水泛滥影响垃圾填埋场,酿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2.2填筑垃圾土坝的稳定性问题
对于垃圾填埋场为了围拦垃圾堆体和渗滤液,往往需要设置填埋体围堤和土坝。
根据现场勘察资料,并结合土工试验结果以及土坝的设计要求,上部残积土和全风化花岗岩能够满足土坝的承载力、防渗等设计要求。但是对于下伏强风化花岗岩岩层,若作为土坝的基础持力层,则坝基和坝肩须采用灌浆帷幕进行防渗处理,对于坝肩和基岩出露段还需要进行固结灌浆处理,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坝基、坝肩的抗渗能力,还可以加强坝基的整体强度,从而减小由于坝基渗漏和绕坝渗漏引起坝基和坝体失稳等不良工程问题发生的可能性。此外,可在坝体下部还需要设置导流管,以便将垃圾渗滤液及时的导入调节池内。
2.3原有渗滤液池的稳定性问题
本工程是在原有垃圾填埋场基础上的扩建,因此还需要考虑原有渗滤液池的稳定性问题。根据勘察资料显示,原有渗滤液池埋深较大,开挖后形成了高差为4~5米左右的基坑陡边坡,边坡土质主要为砂质粘性土,稳定性较差,因此应采取搅拌桩挡土墙等护壁措施进行加固,以防止原有渗滤液池边坡发生失稳。
2.4垃圾回填过程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般来说垃圾成分复杂,多呈松散状态,在垃圾回填过程中由于地基和废弃物变形,可能会导致防渗衬层、封盖层等防护设施失效,从而酿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在垃圾回填的过程中,要注意将垃圾分层压实,以提高回填物的密实度,增强回填物和填埋区的整体稳定性。
此外为了保证垃圾填埋场周围地区的环境和稳定性,还需要加对埋场的坝基、坝体、库岸边坡的变形和渗漏情况,地下水位、地表水变化的情况,以及渗漏处的水土和渗出液的化学性质进行及时的监测,以便及时制定应对措施,防止更严重环境问题的发生。
3小结
垃圾填埋场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不同于其他工程勘察工作,在勘察过程中除了要考虑地基变形、承载力、工程成本等工程因素和经济因素方面的问题外,还需要对场地土层的渗透性、边坡的稳定性等环境方面的问题进行重点研究,这就需要广大岩土工程勘察工作者们对垃圾填埋场地土层的渗透性、边坡的稳定性引起足够的重视,认真分析并提出合理的加固、防渗建议,以防止垃圾污物和污水发生泄漏,从而对地下水以及地表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参考文献
[1]曾丽文,吴圣林,赵霞,等.垃圾填埋场地特征及其工程地质问题分析.煤田地质与勘探,2006,34(5):56-59.
垃圾渗滤液处置方案范文篇4
关键词:垃圾渗沥液理方式国内外技术分析
1渗沥液处理方式
常用的垃圾渗沥液处理方式有以下四种:
(1)将渗沥液输送至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合并处理;
(2)经预处理后输送至城市污水处理厂合并处理,即预处理--合并处理;
(3)渗沥液回灌至填埋场的循环喷洒处理;
(4)在填埋场建设污水处理厂进行单独处理。
1.1合并处理
垃圾渗沥液与适当规模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合并处理是最为简单的处理方式。渗沥液中所含成份与城市污水相近,主要不同点是渗沥液含有较高的CODcr、BOD5及氨氮物质浓度,较低的磷物质含量。当渗沥液单独处理时,要采取必要的措施,用以保证生化处理所需要的适当的C:N:P比例,因而使处理流程较为复杂。合并处理时,由于城市污水量较大,对渗沥液可起到缓冲、稀释作用,同时,还可补充磷等营养物质,达到渗沥液与城市污水共同处理的目的。采用合并处理方式时,应考虑两个重要因素,其一是要进行经济平衡分析。一方面,合并处理可以节省单独处理所需要的投资费用;同时,由于垃圾填埋场往往远离城市污水处理厂,渗沥液的输送将需要许多费用,二者应综合考虑。其二是不同污染物浓度的渗沥液量与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的比例要适当。据资料介绍,为保证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避免渗沥液对城市污水处理厂造成的冲击负荷,要严格控制渗沥液与城市污水的混合比[1]。
图1所示为当渗沥液浓度一定时(以COD计),宜控制的渗沥液与城市污水的体积比的最大值。
由图可见,渗沥液浓度愈高,体积比应控制愈小,否则,将会使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出现污泥膨胀等问题。
渗沥液与城市污水的合并处理应在经过综合技术经济分析、合理确定渗沥液与城市污水之比例的基础上进行。对于一个城市来讲,应在城市具体规划时,统筹考虑城市污水及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问题,使合并处理这一简单、经济的处理方式成为可能。
江苏省吴江市将城市生活垃圾、粪便无害化及城市污水处理综合考虑,日处理规模为5000立方米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同时接纳垃圾渗沥液及粪便无害化处理过程中产生的上清液;垃圾填埋场则接纳污水处理及粪便无害化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泥和渣。该综合处理系统具有占地小、投资省、运转费用低的显著特点,产生了较好的效益,是值得借鉴的一种处理模式。
1.2预处理--合并处理
垃圾渗沥液输送至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合并处理前,有时需要进行预处理。预处理的目的是保证生物处理过程中微生物处于良好的生长繁殖环境,即生物可降解的有机基质、适量的营养物质和铜、镍、锌等微量元素。渗沥液中主要营养物质氨氮及重金属离子的实际含量往往高于微生物所需要的浓度,预处理则是去除过量的此类物质以及色度、SS等污染物质,或改善其可生化性、降低负荷,为合并处理的正常运行创造良好的条件。
渗沥液中高浓度的氨氮是影响渗沥液生物处理效果的重要因素。过高的氨氮浓度使渗沥液中的营养比例(C:N:P)失调,抑制微生物的正常生长及合并处理的有效运行。氨氮的去除可采用吹脱等物理化学方法,同时可结合合并生物处理系统的设计,考虑采用具有脱氮功能的A2/O(或A/O)处理系统将其有效地去除。
渗沥液中重金属离子去除的预处理工艺多采用物理化学法。法国A.AMOKRANE等人对于稳定的填埋场的渗沥液开展了采用混凝絮凝方法作为预处理工艺的研究[2]。该项研究报道指出,稳定的填埋场之渗沥液经生化和物化处理后,COD及含盐量仍超过排放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反渗透可有效去除COD及含盐量,但其处理能力往往由于反渗透膜易受到污染的原因而受到影响。为了减少这种影响,研究证明,混凝絮凝方法作为反渗透的预处理措施是行之有效的。但尽管浊度去除率达到了97%,上清液中仍呈现明显的污染(污染指数大于15/min)。在混凝阶段使用H2O2作为氧化剂,并用石灰控制PH值,上清液中的离子浓度和污染指数分别减至2mg/l和5/min以下。由此说明,混凝絮凝方法作为反渗透的预处理是可行的。
预处理-合并处理无论是在经济、运转方式的灵活性或在对出水水质的保证方面,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处理方式。
1.3循环喷洒处理
将渗沥液收集并通过回灌,使之回到填埋场,称之为循环喷洒处理。渗沥液的循环喷洒处理是一种有效的处理方法,归结起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减量。渗沥液的回喷可通过蒸发或被植被吸收,减少渗沥液的场外处理量,降低渗沥液处理的投资。二是加速稳定化进程。通过回喷可提高垃圾层的含水率,增加垃圾的湿度,增强垃圾中微生物的活性,加速产甲烷的速率及有机物的分解,缩短填埋垃圾的稳定化进程。为强化上述功效,必须注意喷洒的量及喷洒的方式。一般在填埋场处于产酸阶段时,回喷的量较少,在产气阶段则可以逐渐增加回喷量。对于回灌方式则可将新、老填埋区产生的渗沥液交互回灌,以此加速有机物的溶出和有机污染物的分解,同时加速垃圾层的稳定化进程。
循环喷洒处理的不足是不能完全消除渗沥液,对该渗沥液仍需要进行处理方能排放。同时在应用过程中还要注意诸如环境卫生问题、安全及设计技术问题等。
近10年来,该项方法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应用。目前美国已有200多座垃圾填埋场采用了此项技术。该项技术在我国的应用较少。据资料介绍,唐山市垃圾卫生填埋场渗沥液处理采用了循环喷洒处理方法[3]。渗沥液经收集并经沉淀调节池处理后,喷灌回流至填埋场;沉淀调节池中的沉淀污泥与渗沥液一并回流至填埋场,避免了污泥的二次污染。
1.4单独处理
当垃圾填埋场远离城市污水处理厂时,为避免渗沥液长距离输送而带来的高额运转费用,可考虑在填埋场附近建设独立的渗沥液处理系统。选用此方法应注意与投资及运行费用有关的三个问题。其一,与城市污水处理厂规模相比,渗沥液的产量较小,因此单独设置小规模的处理系统在单方水投资及运转费用方面缺乏经济上的优势。其二,渗沥液中的营养比例(C:N:P)失调,主要表现在氮含量过高,而磷含量不足,在处理过程中需要花费削减氮及补充磷的费用。此外,对于渗沥液中的多种重金属离子和较高浓度的NH3-N,需要采用化学等方法进行必须的预处理乃至后处理,故其运转费用较高。
2渗沥液处理技术
2.1渗沥液处理系统的单元构成
垃圾渗沥液中污染物浓度很高,并且含有较高浓度的有毒有害物质。垃圾渗沥液水质随垃圾成分、当地气候、水文、填埋时间及填埋工艺等因素的影响而有显著的变化,其中填埋场场龄是主要影响因素。渗沥液量的变化则主要取决于降水这一因素。鉴于渗沥液水质、水量变化的复杂性,渗沥液处理系统应为多种处理方法组合的具有抗冲击负荷能力强的工艺系统。就填埋场场龄为渗沥液水质主要影响因素而言,应选择相应的处理方法。填埋初期,垃圾渗沥液中含有高浓度的易于生物降解的挥发性有机酸,BOD/COD比值约0.6以上,宜采用生物处理工艺;随着场龄的增加,填埋层日趋稳定,渗沥液中的有机物浓度降低,难于生物降解的物质增加,生物可降解性降低,BOD/COD比值约0.3以下,渗沥液处理宜采用物化方法。
根据不同的渗沥液水质及对处理程度的要求,垃圾渗沥液处理系统一般为如下工艺单元的不同组合:
主处理前需预处理时,一般采用混凝沉淀等物理化学方法,主处理采用厌氧、好氧等生物处理方法,后处理可采用混凝沉淀、过滤、吸附等物理化学方法。
2.2国内外垃圾渗沥液处理技术
多年来国内外专家对垃圾渗沥液处理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重点仍以去除有机物及氮为主,根据最新国外文献报道,处理工艺则多采用膜过滤及SBR技术。
垃圾渗沥液中含有一些好氧微生物难于降解的物质,厌氧处理及用强氧化剂氧化是提高这些物质可好氧降解特性的有效途径,而厌氧处理是更为经济的方法。浙江省某城市垃圾填埋场渗沥液处理工程采用厌氧两段好氧处理工艺[4]。为提高厌氧处理效果,该工程在厌氧池中投放悬浮填料,池底设搅拌器,厌氧池的设计负荷为1.5kgCODcr/m3.d,填料投加量为池容的25%,处理效果较好。
为有效去除有机物和悬浮固体,广州大田山垃圾填埋场采用厌氧生物接触氧化混凝沉淀氧化塘工艺处理渗沥液。当进水BOD5=5000mg/l,COD=8000mg/l,SS=700mg/l,PH=7.4时,出水满足原工业废水排放标准GB74-73,即BOD5≤60mg/l,COD≤100mg/l,SS≤500mg/l,PH=6~9,取得了成效。
哈尔滨建筑大学采用A(缺氧活性污泥法)B(淹没式生物膜法:A缺氧段/O好氧段)复合系统处理垃圾渗沥液[5]。结果表明,对于COD=1693.9mg/l,NH3-N=170.0mg/l和TN=190.0mg/l的填埋场渗沥液,经该复合系统处理后,出水COD、NH3-N和TN分别降至97.9mg/l、8.3mg/l和49.5mg/l,相应的去除率分别为94.2%、95.1%和73.9%,达到了良好的去除有机物和脱氮的效果。
日本A.IMAI等专家应用生物活性炭流化床工艺处理"老龄"填埋场渗沥液[6],充分利用其生物降解和吸附功能。当HRT自24h提高到96h时,溶解性有机碳(DOC)的去除率为42%至58%。去除机理主要由两方面组成,一是生物对渗沥液低分子量物质的降解,因为大分子量物质难于降解;二是活性炭优先吸附低分子量的有机物。该工艺去除DOC的同时,还可去除部分腐殖质。当HRT为24h时,腐殖质的去除率达70%。
以H.TIMUR为主的专家组研究采用厌氧SBR(ASBR)工艺处理垃圾渗沥液[7]。研究表明,ASBR处理渗沥液是可行的。当COD容积负荷和污泥负荷分别为0.4~9.4gCOD/l.d和0.17~1.85gCOD/gVSS.d时,COD去除率为64~85%;去除的COD中约83%转化为甲烷,其余转化为微生物,甲烷转换率按COD投配浓度计为0.2LCH4/gCOD,按去除量计为0.29LCH4/gCOD;污泥产率系数为0.1gVSS/gCOD去除,污泥自身氧化率为0.01/d。
国外一些专家致力于膜工艺技术处理渗沥液的研究,并取得了成功。美国MASSOUDPIRBAZARI等专家采用混合膜过滤技术处理垃圾渗沥液[8],TOC去除率达到95%以上。1998年瑞典U.WELANDER等专家采用悬浮载体生物膜工艺(SCBP)[9],取得了理想的实验室规模的渗沥液生物脱氮效果。实验装置是容积为5M3的塑料池,内装填料(Natrix6/6C),其容积占池容积的60%,渗沥液温度范围为10~26℃时,硝化效果良好,硝化容积负荷率为24gN/m3.h,反硝化容积负荷率为55gN/m3.h。当工艺运行稳定后,无机氮几乎全部去除,总氮去除率达到90%。
3结论与建议
(1)渗沥液处理方式的选择应根据具体情况,结合技术经济等因素综合考虑。在渗沥液合并处理、预处理--合并处理、循环喷洒处理及单独处理方式中,预处理--合并处理无论是在经济、运转方式的灵活性或在对出水水质的保证方面,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处理方案,但要注意城市污水处理厂可接纳渗沥液容量的能力。
(2)膜处理技术对有机物及脱氮是行之有效的方法,预计在二十一世纪该技术必将成为渗沥液处理的主导工艺。
(3)填埋过程与渗沥液水质、水量的关系以及调节池容量与处理厂规模的关系,是合理选择处理方式、优化设计参数的重要依据之一,应加强这方面课题的研究力度,使渗沥液处理的设计做到有的放矢。
(4)建议广泛关注国外渗沥液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与技术动态,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提高我国渗沥液处理的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沈耀良,等。(1999)城市垃圾填埋场渗沥液处理方案及其分析,给水排水。Vol.25,No.8,PP.18-22.
2A.AMOKRANEetal.(1997)LandleachatesPretreatmentbyCoagulation-Flocculation.Wat.Res.Vol.31,No.11,PP.2775-2782.
3吴晨,等。(1996)城市垃圾填埋场渗沥液处理技术,给水排水。Vol.22,No.5.
4卢贤飞。(1999)城市垃圾卫生填埋场渗沥液的控制和处理,给水排水。Vol.25,No.6.
5王宝贞,等。(1996)A(缺氧活性污泥)/B(A/O淹没式生物膜)复合系统处理垃圾填埋场渗沥液,给水排水。Vol.22,No.5.
6A.IMAIetal.(1995)BiodegradationandAdsorptioninRefractoryLeachateTreatmentbytheBiologicalActivatedCarbonFluidizedBedProcess,Wat.Res.Vol.29,No.2,PP.687-694.
7H.TIMURetal.(1999)AnaerobicSequencingBatchReactorTreatmentofLandfillLeachate.Wat.Res.Vol.33,No.15,PP.3225-3230.
垃圾渗滤液处置方案范文1篇5
关键词: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监理
中图分类号:X328文献标识码:A
1、环境监理的目的
环境监理的目的是保证环境保护设计中各项环境保护措施能够顺利实施,保证施工合同中有关环境保护的合同条款切实得到落实,有效控制工程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达到国家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的总体要求。
垃圾填埋场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的目标是监督落实环境保护设计中提出的各项污染防治措施,使施工期和运营期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降低到自然环境可承载的程度,为环境管理部门和建设单位决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环境监理的内容
2.1施工期环境监理
生活垃圾填埋场施工过程中环境监理的内容包括施工过程中排放的废气、废水、噪声、固废和生态影响,见表1。
2.1.1废气达标排放监理
必须加强施工区的环境管理,建筑材料(主要是黄砂、石子)的堆放场以及混凝土拌合处应定点定位,并采取防尘抑尘措施,如在大风天气,对散料堆场应采用水喷淋法防尘。施工便道尽量进行夯实硬化处理,汽车运输易起尘,物料要密闭运输,控制车速,卸车时应尽量减少落差,运输车辆进出的主干道应定期洒水清扫,以减少扬尘的起尘量。加强对施工
机械、车辆的维修保养,禁止以柴油为燃料的施工机械超负荷工作,减少烟气和颗粒物的排放。
3.1.2噪声达标监理
(1)大型噪声设备应避免在夜间使用,建设与施工单位应与周围居民建立良好关系,及时使其了解施工进度及采取的降噪措施,取得居民的理解。
(2)建设单位在与施工单位签订合同时,应要求其使用的主要机械设备为低噪声机械设备,并在施工中设专人对其进行保养维护,严格按操作规范使用各类机械。
(3)在施工的结构阶段和办公楼装修阶段,对建筑物外部采用围挡,减轻施工噪声对外环境的影响。
(4)施工场所车辆及土石方运输车辆进出点应尽量远离村庄,车辆通过村庄时应减速、禁鸣。
(5)建设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施工工地的噪声管理,施工企业也应对施工噪声定期进行自查,避免施工噪声扰民。
3.1.3废水达标排放监理
对施工期产生的生活污水的来源、排放量、水质指标及处理设施的建设过程,以及沉淀池的定期清理和处理效果等进行检查、监督,并根据水质监测结果,检查废水是否达到了批准的排放要求。
3.1.4固体废弃物达标排放监理
对施工区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是否符合报告书的要求进行监督,包括建筑垃圾要集中堆放,并且送到指定的排放场地;生活垃圾集中暂存,定期由市政环卫部门清运至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处理。
3.1.5水土流失及景观影响监理
填埋区建完后,对开挖压占的土地进行平整,对耕地尤其注意表土复位,在开挖前将表层土壤单独堆放,用于平整后均匀的铺在上面,保证土壤的耕作要求;对林地、荒山主要进行造林种草的水土保持工程。为减少对景观的负面影响,应以水土保持、固土保水、减少污染为前提,对可能产生的土壤破坏的区域,采取必要的绿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同时具有
美化环境的功能。
3.2运营期环境监理
按照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及环评批复的相关要求,检查项目运营过程中是否对建设地区环境可能造成的污染进行分析和评估,总结其运营期环境监理的内容见表2。
3.2.1大气污染监理
运营期垃圾填埋场中的气体主要来源于有机物的生物分解,特别是厌氧填埋,由于填埋层处于厌氧状态,有机物的分解产物多为H2S、甲硫醇、NH3、甲烷等。对废气污染源、污染物排放及治理情况的监理包括以下方面:废气排放源名称、废气排放量、排放规律、污染物名称、污染物导出过程的排放浓度和速率、气体排放装置规格等。
3.2.2废水污染监理
渗滤液处理工程中主体基底及边坡的防渗、渗滤液的收集与导排、渗滤液处理工艺与设施是环境监理的关键,基底与边坡防渗是第一道关口,防渗工程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渗滤液处理工程的质量。在整个工程环境监理过程中,对防渗工程应做好旁站、巡视工作。
为确保防渗工程质量,防止渗滤液的渗漏,掌握地下水质量的动态变化,垃圾处理场区及周围附近地区应设置地下水监测井。考虑工程所在区域地下水流向等因素,在垃圾填埋场的两旁30~50m处各设一个污染扩散井;填埋场地下水下游30m、60m处各设一个污染监测井;地下水上游30~50m处设一个本底井。对上述监测井在填埋场使用前监测一次本底水平,具体监测项目是:pH、CODcr、SS、NH3-N、氯化物、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总硬度、硫酸盐。
生活污水的主要污染因子为BOD5,CODcr和SS,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进入生活污水处理站,处理后的生活污水进入回用水池实现生活污水的循环利用。
在防止地表径流进入填埋场的工程措施当中,利用截洪沟进行清污分流,可以有效减少渗滤液的产量。在填埋作业过程中,高于填埋场垃圾表层的截洪沟可发挥截洪作用。
3.2.3噪声污染监理
生活垃圾填埋场建成后主要的产噪设备为搅拌机械、夯捣器、传送设备以及叉车、翻斗车等运输车辆。对噪声污染的监理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1)对产生噪声的设备进行检查。检查产生噪声的设备是否为国家禁止生产、销售、使用的淘汰产品。此外,还要检查对产生噪声设备的管理情况,一些设备在运行了一段时间以后,可能会产生额外的噪声与振动,同时转动、传动部件的磨损,也会使噪声值升高。对于这种情况,企业应加强对设备的维护管理工作,及时更换磨损部件,降低噪声。
(2)对噪声控制设备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噪声控制设备有隔声罩、隔声门窗、消声器、隔振器等。在监理中要重点查看噪声控制设备是否完好,在生产过程中是否按要求使用。
3.2.4生态恢复效果的监理
(1)填埋场封场表面由下至上的覆盖组成为:0.3m导气碎石层—0.5m厚的黏土层—300g/m2无纺布—0.5m厚的黏土层—覆盖0.5m厚的耕植土,表层进行绿化种植。
(2)填埋场的最终覆土区域,应及时分期进行绿化,宜先种植草皮,待稳定后进行复耕造地,或做其他用地。
3、环境监理工作方法
4.1现场巡视
现场巡视是环境监理的主要工作方法之一,主要是根据施工区域污染产生情况并结合工程进度,定期对施工现场进行巡视,及时了解施工现场区域的环境质量状况及污染防治措施落实情况。
4.2旁站
根据施工进度情况,对环境敏感工程、环境关键部位及施工现场能产生的重大环境影响、环境污染的作业面,进行旁站监理,以预防和减轻施工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最大程度地降低施工过程中产生的不良环境影响。
4.3检查
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对施工单位环境保护措施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检查,以便及时发现环境隐患和不足,共同督促进行整改。
4.4召开环境例会
每月定期召开环境例会,在各施工单位汇报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巡视、检查中发现的各类环境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和通知,并就一些重点问题和共性问题达成一致意见,形成会议纪要,以便会后遵照执行和实施。
4.5下发文件
对所发现的环境问题、工作要求、整改意见等,以《环境监理查核表》和《环境监理告知单》等文件形式发送到相关部门。
结语:
通过环境监理,可以对垃圾填埋场建设项目进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68行专业化环境监督管理工作,使建设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环境影响都得到控制,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措施得到落实,环境工程质量得到保证,建设项目因环境问题不符合要求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可大大减少,建设项目对环境污染与破坏的缓发性和潜在性威胁得到控制。
参考文献:
[1]王少斌,张树深.一般工业固废填埋场建设项目环境监理探析[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0,30(6):38-41.
[2]张志强,焦德富,王子玉,等.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初探[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9,29(2):36-39.
垃圾渗滤液处置方案范文篇6
1几种垃圾处理方式概述
1.1填埋法随着固体废弃物填埋技术的发展,填埋场建设的日趋完善,使垃圾的处理得以向集中化、卫生化的方向不断发展.由于该工艺的运行成本低、对科技要求不高,是我国城镇垃圾的主要处理方式.但是,此种处理方法存在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垃圾被填埋后会产生大量的填埋气体,气体成分复杂,其中可降解的有机组分被微生物分解后产生大量的气体,主要成分有CH4、CO2、N2、O2、NH3、H2S等,其中以CH4和CO2的浓度最高;而微量气体主要包括一些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如氯代烃类、苯系物等.这些气体如果不加处理任由其排入大气,或处理不当就会造成空气污染,危害人体健康.若要提高填埋气体的应用性,就要对其产气过程与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并通过适宜的管理,利用先进技术,使其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于垃圾自身原有的水分,填埋后微生物分解也会产生水,加之自然降雨和径流作用,垃圾在填埋处理中会产生大量渗滤液.其中含有大量有机物、悬浮物、氨氮、重金属离子和致病菌等对垃圾场地的地下水、土壤和地表水都会造成严重污染.此外,垃圾填埋场或堆放场大多已趋于饱和.随着垃圾产量的逐年增加,当填埋场再次达到饱和时必须寻找新的场地来销纳垃圾,而垃圾填埋场址的选择又受到地形、地貌、水文、气象、地质等多种自然因素及城市规划、垃圾产生量等社会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需要进行严格详细的勘察,给环境和社会都带来很大的负担.
1.2堆肥法垃圾堆肥是利用微生物人为地促进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向稳定的腐殖质转化的微生物反应过程.在生物化学反应过程中,垃圾中的有机物与氧气和细菌相互作用,释放出二氧化碳、水和热量,同时生成腐殖质,用作土壤改良剂.该技术以其无害化程度较高、减量化效果较为明显,可最大限度地实现生活垃圾处理资源化的特点作为处理有机垃圾的一种方法,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应用.
堆肥按需氧程度可分为厌氧堆肥和好氧堆肥.厌氧堆肥是依靠专性和兼性厌氧菌的作用降解有机物的生化过程,此法对有机物的分解速度慢、发酵周期长、占地面积大;好氧堆肥是依靠专性和兼性好氧菌的作用降解有机物的生化工程,此法对有机物的分解速度快,堆肥所需天数短,臭气发生量少,应用较广泛.
垃圾堆肥处理与卫生填埋处理相比,其成本偏高.堆肥处理节约土地,社会效益明显,但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仍有很多问题和局限,且并不是所有的垃圾都适合于堆肥处理,应充分考虑当地生活垃圾的成分和气象条件、经济状况等因素.此外,堆肥品质差、肥效不高则是垃圾资源化进程中的"瓶颈".堆肥腐熟度低,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20%,远低于有机质含量>45%的有机肥标准,且堆肥中富含沙子、玻璃、塑料片等杂质,重金属也超标,这些成分会对环境带来潜在的危害和影响,还需进一步通过垃圾分类收集、改进分选设备来解决.
1.3焚烧法垃圾焚烧处理法与上述两种方法相比,具有占地面积小、场地选择容易、处理时间短、减量化显著(减重一般达80%,减容一般达90%)、无害化较彻底和可回收余热等优点.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技术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截止到2008年9月统计,全国共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厂100座,其中建成56座、在建44座.72%的焚烧厂集中在东部地区,广东、浙江和江苏位居前三名,占全国总量的45%.
垃圾燃烧过程是质量传递、热传递、动量传递、化学反应、结构变化等物理化学反应综合在一起的一个复杂过程.从固体燃料燃烧理论的角度分析,作为定性的燃烧阶段划分,废物燃烧过程可分为预热、水分蒸发、升温、挥发份析出、着火和固定碳燃烧、燃尽等过程.伴随着这些过程的开始、发展、结束和交替,垃圾先吸取热量,温度上升,失去水分,局部分解析出可燃成分,然后着火燃烧,放出热量,直到燃尽冷却.废物本身的质量也随着这些过程逐步减少,直到残留灰渣.
其中,垃圾焚烧余热的利用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利用方式主要有发电、供热和热电联产.受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影响,绝大多数垃圾焚烧余热均用于发电,极少部分用于供热或热电联产.
2垃圾焚烧发电的技术特点
2.1适用工艺条件城市生活垃圾能否采用焚烧处理技术,取决于垃圾中可燃质含量、低位发热值和垃圾含水率.一般要求生活垃圾可燃成分为30%-40%以上,低位发热值在3350kJ/kg以上,垃圾含水率50%以下,垃圾能自燃焚烧,但在此条件下垃圾焚烧无法满足炉膛内烟气850℃/2S的要求.生活垃圾低位发热值在6280kJ/kg以上,可实现稳定燃烧,满足炉膛内烟气850℃/2S的要求和工质发电的需要,有效利用能源,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
目前,国内城市生活垃圾人均生成量为(0.8-1.3)kg/人·d,一般取1.1kg/人·d为设计依据(包括所有在本地区生活的人口).目前,国内已建成焚烧设施的城市生活垃圾低位热值大多在5000kJ/kg上下,含水率一般大于50%.与发达国家城市相比,其特征是热值低、含水率高、组成成分变化大,垃圾焚烧有一定难度,焚烧锅炉热效率较低.在蒸汽参数方面,通常垃圾焚烧厂余热锅炉蒸汽参数为中温中压参数(4MPa和400℃).若提高蒸汽参数将有助于提高余热利用效率,提高发电量,增加垃圾厂的收入,但同时也加剧了余热锅炉材料的腐蚀,缩短设备的使用寿命,增加折旧成本.广州李坑垃圾焚烧发电厂"一期"工程的锅炉参数为5.4MPa、490℃,达到次高压参数,采用次高温次高压参数的经济性和对中国国情的适应性目前仍在探索之中.
2.2垃圾焚烧技术类型及特点层燃炉技术:这种焚烧方式不需对入炉垃圾作严格的预处理,活动炉排的机械运动能实现对垃圾的搅动与混合,可防止垃圾进炉后遇到强热产生表面固化,进而影响垃圾内部传热和气体流动,以致延长垃圾的燃烧时间,导致不完全燃烧.垃圾干燥、着火、燃烧及燃烬等一系列过程都在炉排上进行,故处理效率高,垃圾层均匀,燃烧较稳定完全,飞灰量少.
回转炉技术:回转窑焚烧炉通常包括废弃物接纳贮存、进料、炉体、废热回收和二次污染控制等部分.
窑身为一微倾斜布置、低速回转的圆筒,垃圾从高端送入,在筒内翻转燃烧直至燃烬从下端排出,有水冷壁式和耐火砖衬式两种.其中,前者有水冷壁沿回转筒周向排列,以吸收焚烧后放出的热量,降低筒体温度.筒体下部设置风室,空气由水冷管进入,穿过底部料层,混合较均匀.耐火砖衬式的筒内壁用耐火砖衬里,蓄热量大,燃烧温度高,但其空气由筒体一端送入,致使筒中心空气过剩,而筒底部得不到应有的空气,同时因其筒体重、惯量大、转速低,因此垃圾的翻动和搅拌不充分,燃烧速度和效果不如水冷式.
流化床技术:流化床焚烧炉的物料处于悬浮状态,空气与垃圾充分接触,烟气流速高、燃烧效果好,分级燃烧能有效降低氮氧化物的排放,低成本脱硫,灰渣易于综合利用,负荷调节范围大,燃烧稳定.但是,流化床一般难以焚烧大块垃圾,因此对垃圾的前分选和破碎工序要求严格,限制了该技术在工业废弃物和城市垃圾焚烧领域的发展.此外,由于垃圾和砂粒在炉内呈流化状态,加上补充燃煤,所以烟气中的粉尘含量较高,除尘器负担加重,飞灰量增多,处理费用增加.近年来,由于煤价的上涨、飞灰量大、需要预处理等原因,使流化床垃圾焚烧炉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
3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3.1二恶英二恶英即多氯代二苯并恶英和多氯代二苯并呋喃的通俗名称,具有强致癌性.主要是由于燃料中本身含有的二恶英在燃烧中未被破坏、燃料不完全燃烧或固体性灰表面发生异相催化反应合成二恶英.垃圾在燃烧温度850℃时会产生二恶英,目前主要解决办法是把炉膛温度控制在1200℃以上,生成物中将不包含二恶英前驱物,大大降低后期的重新合成几率.但当排烟温度冷却到300-500℃时,会重新组合生成二恶英,一般采用急冷技术使烟气急速冷却到200℃以下,从而减少烟气在二恶英合成温度区的停留时间,扼制其再合成.但这种温度控制在技术上要求较高,急冷的方法也不利于焚烧余热的利用,而且高温除尘技术现在还不过关.
目前,在燃烧中通常采用"3T+E"的原则,即提高炉膛温度(Temperature)、提高在高温区的停留时间(Time)、提高炉膛内混合强度(Turbulent)和过量空气系数(Excessair)对垃圾进行充分燃烧,使垃圾中的二恶英及其前驱物充分分解,但显然这样会增加NOx排放浓度,造成另外的污染物负担.此外,燃烧中通过投加硫、钙的化合物及其它碱性化合物等对氯源进行控制,可降低二恶英的排放,但是离完全控制污染还有一定距离.对已经产生的烟气中的二恶英可采用活性炭吸附、催化分解、紫外光分解、微生物降解和综合静电烟气净化等方法进行处理.但二恶英的去除要从源头上控制才是根本所在.一般认为,有氯和金属元素存在条件下的有机物燃烧均会产生二恶英,垃圾中含有大量的有机氯化物(如聚氯乙烯翅料、氯苯等)是焚烧过程中二恶英的主要来源.垃圾在焚烧前的分选,不但可有效控制二恶英氯源,而且可最大限度地回收利用物质资源,但是分选工作量大、工作环境恶劣和自动化程度不高等因素使其可行性大大降低.垃圾分类回收是垃圾资源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垃圾收集方式的一种必然趋势,我国应尽快根据国情积极完善垃圾分类回收系统,提高垃圾综合治理技术.首先应加强对公众的环境意识教育,采取道德和法律双管齐下的方针,推动垃圾分类回收;其次,政府应完善分类体系,统一标准,建设方便的垃圾分类收集运输装置,如垃圾分选中心、大件垃圾处理设施、绿化垃圾堆肥设施等,这样才可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分类处理;第三,垃圾分类回收应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
3.2焚烧飞灰垃圾在焚烧时会产生5%左右(质量分数)的垃圾焚烧飞灰.垃圾焚烧飞灰中除了含有大量二恶英外,还富集了垃圾中的大部分重金属元素(Pb、Cd、Cr等)和易溶盐类.因此,需将垃圾焚烧飞灰作为危险固体废物进行处置,配套建设危险废物处理场.目前对垃圾焚烧飞灰主要采取直接密封填埋、水泥固化后填埋、熔融固化后填埋和化学稳定化后再填埋等处置方式.倪文等提出了"烧制陶粒"、"作为凝石成岩剂的原料"和"作为UASB、EGSB废水处理装置的生化反应促进剂同时回收重金属"三种资源化利用垃圾焚烧飞灰的方案,值得深入研究和进行产业化推广.
3.3垃圾焚烧渗滤液垃圾焚烧渗滤液与垃圾填埋场的水质特征不同,具有COD高(可达70000mg/L)、BOD5/COD高、NH3-N高、金属离子含量高、水质变化大、毒性大、难处理等特点.垃圾焚烧厂渗滤液的排放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远高于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排放标准《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1997)[13].目前对垃圾焚烧渗滤液尚无成熟完善的系统处理工艺,处理研究主要集中在膜生物反应器、电解、催化湿式氧化(CWAO)、人工湿地处理等方法,但处理费用较高.因此,寻找经济高效的处理工艺就成为解决垃圾焚烧渗滤液二次污染问题的当务之急.
4小结垃圾焚烧厂建立在城市周围,运送垃圾方便,并且可以向城市提供电能或热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垃圾渗滤液处置方案范文篇7
【关健词】压水试验;滤液渗漏;灌浆帷幕;防渗处理
1引言
某旧垃圾填埋场总占地面积约220亩,日均处理垃圾量为1100吨。原防渗衬层已破损,导致垃圾滤液外泄,污染下游环境,严重影响了周边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沿垃圾填埋场周围公路外侧布设一排水文地质勘察钻孔,钻至预定深度清孔后进行压水试验,求得各种岩土层的水文地质参数,分析滤液渗漏的分布规律,为下步灌浆帷幕进行防渗处理和挡土坝滤液池收集提供理论依据和施工指导。获得了许多先进的治理环境污染宝贵数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填埋区水文地质概况
2.1地表水
填埋区内未见地表水体,北侧约150米有一口大鱼塘。
2.2地下水
2.2.1松散岩土层孔隙水
该类型地下水在区内坡残积、滑坡体有零星分布。由于介质透水性较弱(渗透系数K≯10-4/s量级)并被地形切割得极不完整而富水性极差,水量贫乏,仅有不连续的上层滞水分布,没有统一的地下水位。
该类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具有浅循环、短径流、快交替的动态特点,其水量随大气降水而有较大的变幅。仅在丰水季节有出露,在枯水季节,由于大量排泄,水量骤减,坡残积物中泉水枯干。
2.2.2基岩裂隙水
赋存于花岗岩的节理裂隙中。据压水试验及区域水文地质经验数据,强风化花岗岩属于强透水层(渗透系数:1>K≥10-2/s量级),中风化花岗岩为中等透水层(渗透系数:10-2>K≥10-4/s量级),微风化花岗岩为弱等透水层(渗透系数K≯10-4/s量级)。裂隙水受大气降水补给,以下降泉的形式从层面裂隙排出,勘察区内未见泉水露头。水位随地形变化,一般残丘山坡地段水位埋深大,地下水稳定水位受季节影响较大,勘察期间仅在地势低洼地段测到地下水位,水位埋深5.80~12.50m之间,枯、丰水期水位变幅大。场地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受地势地形影响,场地地下水流向大体呈东北至西南向。场地环境类型属Ⅱ类。
3水、土的腐蚀性评估
取垃圾填埋场北面鱼塘地表水体1组,在ZK21、ZK25孔取孔内地下水2组,用钻孔岩芯浸泡纯净水提取29件水样作水质分析,根据行业标准判定ZK21、ZK25孔水样存在污染,鱼塘地表水体也有不程度的污染。
取垃圾填埋场钻孔土样7组作土的腐蚀性分析,综合判定,场地土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中等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微腐蚀性。
各岩土层渗透系数对照表
岩土名称素填土杂填土砂质
粘性土全风化花岗岩强风化花岗岩中风化花岗岩微风化
花岗岩
渗透系数k(/s)6×10-41×10-31×10-45×10-45×10-25×10-41×10-5
4填埋场区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建议
填埋场区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为库区渗漏、填筑垃圾土坝稳定性及原有渗滤液池稳定性等。
4.1垃圾填埋库区渗漏问题
垃圾填埋场库区虽然填埋物为垃圾,但其中也有水储存,且为有害的污水,垃圾填埋场区自投入使用至今,并未做过防渗系统,因此应考虑垃圾填埋场库区渗漏问题。根据勘察及调查,沟床覆盖层为残积土、全风化花岗岩,但在长期风化剥蚀及地表水冲刷、人工削坡取土等作用下,局部基底为强风化花岗岩或中风化花岗岩。其中,强风化花岗岩为强透水层,中风化花岗岩为中等透水层。中、强风化层的裂隙发育,渗滤液易沿强风化花岗岩和中风化花岗岩接触面产生外泄渗漏。根据经验,宜采用防渗铺盖、旋喷桩止水帷幕作垂直防渗对库区进行防渗处理。
此外,应对库区地表水进行严格控制,加强库区周围截水沟的设计和施工。防止地表雨水泻入库区,以降低水对废弃物和土体的影响以及沟水泛滥影响垃圾填埋场,污水外泄导致环境污染。
4.2填筑垃圾土坝稳定性
根据勘察资料,结合坝的设计要求,上部土层(残积土、全风化花岗岩)能满足设计要求。若坝基以强风化岩作为基础持力层,坝基和坝肩须采用灌浆帷幕进行防渗处理,坝肩及基岩出露段可采用固结灌浆进行防渗处理。从而提高坝基强度,加强坝基、坝肩的抗渗能力,以减小由于坝基渗漏和绕坝渗漏引起坝基和坝体失稳等不良地质工程问题。此外,可在坝体下部设置导流管,以便将垃圾渗滤液及时导入调节池。
4.3原有渗滤液池稳定性
原有渗滤液池埋深较大,开挖后形成高差4~5米左右的基坑陡边坡,边坡土质主要为砂质粘性土,稳定性较差,应采取护壁措施,建议坑壁采用搅拌桩挡土墙进行加固。详见下图:
挡土坝及渗滤液池示意图
5结论及措施
5.1场地地形起伏大,地层较简单,构造不发育,不良地质作用一般发育,场地属基本稳定区,作为建筑物场地是适宜的。
5.2垃圾填埋场区局部基底或存在强透水层,宜采用水平和垂直相结合的综合防渗方案,对场区进行防渗处理。水平防渗广泛采用HDPF复合防渗结构,对垃圾填埋场库区四周存在渗漏隐患的部位,可采用高压喷射注浆进行防渗处理。ZK21所在地段地势较低,已发现污染源扩散迹象,可考虑钻孔排桩+旋喷桩止水帷幕作垂直幕墙防渗。对垃圾填埋场库区顶部封盖采用防渗衬层处理。
5.3对坝基、坝肩采用帷幕灌浆或固结灌浆加固防渗处理。
5.4在垃圾回填的过程中,应分层压实,以提高回填物的密实度,增强回填物的整体稳定性,从而提高填埋区的整体稳定性。以防止因地基和废弃物变形,导致防渗衬层、封盖层及其他设施失效,造成污物和污水外泄,造成环境污染。
5.5为了确保填埋场的稳定,保护填埋场及填埋场附近地区的环境,应加强填埋场的各项监测工作。若有异常现象出现,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监测工作包括:
5.5.1坝基、坝体、库岸边坡的稳定和变形观测;
5.5.2地下水位、地表水变化观测;
5.5.3坝基、坝肩及库区渗漏观测;
5.5.4对渗漏处的水土和渗出液的化学性质进行监测。
5.6应定期进行地质灾害评估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参考文献:
[1]《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2月第四版
[2]《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和管理》唐鸿寿著气象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
垃圾渗滤液处置方案范文1篇8
一、现状
近10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法规、标准和政策,使行业管理和设施建设有了依据,环卫体制改革取得一定进展,垃圾收费制度从无到有,并在部分城市实施,特别是1998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得到较快发展,集中处理率不断提高,但无害化处理水平低,环境污染严重。
(一)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得到较快发展,但仍不适应城市发展对生活垃圾处理的需要
截至2002年底,全国共建设生活垃圾处理厂(场)651座,处理能力7688万吨。到2003年底,国债资金共安排垃圾处理项目359个,项目总投资245亿元,国债累计投入80多亿元,带动了地方政府和社会资金的投入。虽然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得到较快发展,但由于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持续大幅度上升,加上历史欠账较多,仍不适应城市发展对垃圾处理的需要。
(二)城市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提高,但无害化处理水平较低
2002年,660个建制市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54.2%,比1990年的2%提高了52个百分点,但相当数量的垃圾处理场没有达到环保要求,无害化处理率较低。根据2001年环保总局抽样监测调查,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足20%,现有垃圾填埋场中27%没有任何防渗措施;39%没有渗滤液收集、处理设施,已对周围地下水体、地表水体、土壤等造成严重污染。垃圾焚烧处理存在烟气排放不达标、飞灰没有按照危险废物进行安全填埋处置等问题。无害化处理率低的主要原因,一是历史原因,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建设的垃圾处理设施标准较低,达不到无害化的要求;二是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标准和污染控制标准制定滞后,现行的污染控制标准是2001年制(修)订的,致使大部分垃圾处理设施要么没有污染防治措施,要么难以达到无害化的要求;三是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垃圾无害化处理关键技术、设备和材料;四是资金投入不足,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短缺。
(三)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水平有所提高,但从总体上看技术装备水平仍较落后
通过研究开发和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一些国际领先的工艺技术在垃圾填埋、焚烧、堆肥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使用。但总体而言,垃圾处理技术装备水平仍较低,一些关键技术和设备基本上是国外的。
(四)制定了城市生活垃圾收费政策,但落实得不够好
2002年,原国家计委会同有关部门印发了《关于实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促进垃圾处理产业化的通知》(计价格〔2002〕872号),出台了垃圾处理收费政策,但目前仍未落实到位。目前,实行垃圾处理收费的城市不足200个。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部分地方垃圾处理收费尚未按经营服务性收费管理。二是收费标准低。三是收缴率低,居民的缴纳率为20%。
(五)环卫体制改革取得一定进展,但仍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产业化发展缓慢
通过环卫体制改革,特别是推行垃圾处理产业化经营政策,垃圾收集、转运及处理环节从行政管理逐步走向市场化经营。但环卫体制改革仍相对滞后,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目前,大部分城市环卫部门既是垃圾处理的行政主管部门,又是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等作业的服务部门,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由于体制改革不到位,致使垃圾无害化处理的监管体系不健全,垃圾处理收费制度难以落实,并存在一定的垄断经营。垃圾处理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企业化、运行管理市场化的竞争性建设运营格局还没有形成,产业化发展进程缓慢。
二、对策措施
总体思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障人民健康和环境安全为目的,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政策引导,因地制宜,加大投入、完善政策、技术示范、深化改革、健全法规、加强监管,加快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组织编制《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
在深入调查研究和论证的基础上,组织编制《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提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总体思路、目标、原则、规模、投资和政策措施等。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要坚持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通过预处理实现水分和有机物的减量,通过分类、分捡、分选等回收利用垃圾中各种有用物质,减少垃圾最终处置量;有条件的地区,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要逐步向资源化方向发展;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必须达到无害化的要求。各城市政府要组织编制本辖区内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发展规划,结合本地区的资源、环境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因地制宜,多种途径,经济实用选择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艺技术。南方沿海、沿江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及土地资源紧缺地区可优先考虑采用垃圾焚烧无害化处理工艺技术;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经济欠发达地区可优先考虑采用垃圾填埋无害化处理工艺技术。
(二)加大资金投入,加快设施建设
切实加大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资金投入,加快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属公益性事业,现阶段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垃圾处理设施运营按照市场化要求,实行特许经营制度,通过收取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解决运行费用,逐步实现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国家利用中央资金对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项目给予支持,以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资金主要用于: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包括收集、运输和处理设施等;符合国情的先进处理技术示范工程建设;现有垃圾处理设施技术改造和污染防治设施的完善,提高无害化处理水平;环境监测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各城市政府要切实承担垃圾无害化处理的职责,逐年增加财政投入,以吸引银行贷款和引导社会投资。
(三)组织技术开发、示范,解决关键技术问题
针对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组织技术开发、示范和推广,不断提高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重点研究垃圾综合处理技术路线、研究开发垃圾分捡和预处理工艺技术,充分回收生活垃圾中的可用资源,减少最终处置量。组织实施关键技术与装备国产化示范工程,一是垃圾填埋工艺中高性能防渗膜、压实机、渗滤液处理及沼气发电等关键技术与设备(产品)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填埋场防渗能力和渗滤液处理比例,有效防止填埋工艺对地下水的二次污染。二是焚烧工艺中炉排炉液压控制技术和炉排生产技术的完善化示范,同时加大垃圾焚烧工艺污染物控制技术的开发,确保烟气、废水等达标排放;在有条件的地区加大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处理工艺的推广力度。三是垃圾生化堆肥无害化处理技术示范,重点解决堆肥恶臭和垃圾肥料的质量问题,最大限度降低垃圾肥料中有毒、有害成分,推广垃圾肥料用于城市园林绿化和速生林生长。
(四)完善收费政策,建立健全垃圾处理收费制度
根据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全面开征垃圾处理费。在环卫体制改革没有到位的情况下,允许部分城市暂按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取垃圾处理费。各地可采取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费统一征收的方式,或与水费、电费、房费、燃气费等联合征收的方式,提高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的收缴率,降低收费成本。逐步提高收费标准,使其达到补偿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的成本,并使垃圾处理企业有合理的利润。垃圾处理收费优先用于现有处理设施的运行,确保现有处理设施高效、稳定运行,充分发挥其投资效益和环境效益。加强对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的监管,其征收、管理、使用情况应向市民公告。
(五)深化环卫体制改革,促进垃圾产业化发展
按照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法制化管理的要求,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环卫体制改革的指导,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改革方案,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确保社会公众利益和城市环境效益。各地要认真执行经国务院同意原国家计委印发的《关于推进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实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促进垃圾处理产业化的通知》的有关政策要求,促进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在改制过程中,财税部门要研究制定在一定时期内对垃圾处理企业实行低税赋、零规费的相关政策;劳动保障部门要研究制定环卫工人提前退休、再就业等扶持政策,确保改革的稳步推进。完成环卫体制改革的城市,要全面开放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投资、建设、运营和作业市场,鼓励多种所有制企业和外资企业参与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和特许经营制度,完善垃圾处理市场竞争机制和企业运营机制。
垃圾渗滤液处置方案范文篇9
关键字:机械炉排炉,循环流化床,控制,酸性气体
中图分类号:TF341.2文献标识码:A
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也越来越快。但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如何处理日渐增多的城市生活垃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突出问题之一。目前,我国有三分之一的城市有垃圾围城之势,并且垃圾清运的数量还在以每年3%的速度在不断增长。如果对垃圾处理不当,会对我们生存的环境造成巨大的危害。如:空气质量恶化、地下水源和土壤受到污染、传播疾病、影响环境卫生和人身健康。目前城市垃圾处理方式有三种:填埋、焚烧发电和堆肥。焚烧法与填埋和堆肥相比,具有较大优势。主要体现在:可有效减少垃圾容量75%以上,节约土地,不会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污染,垃圾焚烧产生的热量可以用来供热和发电。由于垃圾焚烧发电具有“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的优势,有望逐渐成为未来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
1、垃圾焚烧发电工艺流程
1.1垃圾储存
对城市生活垃圾应剔除有毒有害的废弃物及不可燃烧物。进场过磅后,首先送进垃圾储池,垃圾储池可储存5~7d的垃圾处理量。在储池内对垃圾进行搅拌、混合和倒垛等处理,并收集垃圾渗滤液。
1.2垃圾焚烧
垃圾沿下料装置下落到给料装置平台,给料装置将垃圾推送至焚烧炉进行焚烧,垃圾在焚烧炉燃烧后排出炉渣。垃圾焚烧炉的种类主要分为循环流化床炉和炉排炉两大类。垃圾焚烧工艺也因炉型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1.3余热发电
垃圾焚烧炉配套余热锅炉和汽轮发电机组。垃圾燃烧产生的热量通过余热锅炉产生蒸汽,蒸汽提供给汽轮机组发电。
1.4烟气净化与处理
生活垃圾焚烧过程中产生许多有害气体和物质,如烟尘、酸性气体、重金属及二恶英等污染物。如何对这些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以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是在垃圾焚烧中应该特别引起重视的一个问题。烟气净化与处理工艺一般分为半干式反应塔+袋式除尘器、干式反应塔+袋式除尘器、湿式反应塔+袋式除尘器三种形式。湿式洗涤法虽然对酸性气体的去除好于其它两种形式,但是湿式洗涤法存在污水处理的问题,其系统设备的投资费用约为半干法的两倍。
1.5垃圾渗滤液的处理
放置于垃圾储池内的垃圾腐烂发酵以后,排出垃圾渗滤液。垃圾渗滤液的特点是臭味较重、氨氮和重金属含量高,有机物污染浓度高,水质变化大,渗滤液一般占垃圾重量的10%左右。在垃圾发电的厂区内建有污水处理站,通过对渗滤液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目前,对垃圾渗滤液更严格的处理标准(GB16889-2008)的实施,将为以MBR(膜生物反应器)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带来增长契机。MBR装置由生化和超滤系统组成,采用膜生物反应器工艺处理垃圾焚烧发电厂渗滤液可有效的实现达标排放。
1.6炉渣、炉灰的处理
垃圾焚烧以后产生的炉渣约占垃圾总重量的15%左右。炉渣经过加工处理后进行再利用,可以作为制砖、道路的辅助材料。另外经过布袋除尘器回收下来的飞灰,约占垃圾总重量的3%左右,飞灰没有利用价值,要经过无害化处理后进行填埋。
2、垃圾焚烧发电污染物控制与处理
2.1从源头控制
针对焚烧垃圾所产生的二次污染,首先要进行的就是分类与收集,增强资源利用率,再分选除去垃圾中的含氯成分高的物质及金属催化剂;其次垃圾储仓要全密封,在垃圾卸料口装电动卷帘门,加装气膜封闭,用风机将储仓内气体抽吸的气体送入锅炉中助燃、脱臭;储仓中垃圾渗沥水收集到污水坑内,用泵送到炉膛内焚烧、裂解。
2.2恶臭的防治
垃圾堆放会发出恶臭,应该避免其扩散到大气中造成空气污染。具体措施如下:建立全密闭的垃圾储仓;在垃圾卸料口装电动卷帘门,加装气幕密闭;用风机将储仓内抽成负压,把抽出的恶臭气体送到锅炉中助燃,进行燃烧脱臭。同时加强垃圾储坑的操作管理,利用抓斗不断地对垃圾进行搅拌翻动,不仅可以使进炉垃圾热值均匀,且可避免垃圾的厌氧发酵,减少恶臭的发生。
2.3酸性废气的处理对垃圾焚烧尾气中SO2、HCl等酸性气体的处理方法,有干式、半干式和湿式洗气技术。
2.4粉尘的处理
粉尘的处理在当前得到普遍应用的是静电除尘器和布袋除尘器。一般CFB锅炉采用静电除尘器就可达到粉尘排放要求、垃圾焚烧CFB锅炉配备静电除尘器或布袋除尘器都能除小于1mm的细小粉尘,除尘效率静电除尘器可达99%,布袋除尘器超过99%。但对重金属物质,静电除尘器去除效率较差,因为尾气进入静电除尘器温度较高,重金属物质无法充分凝结,且其与飞灰间接触时间不足,无法充分发挥飞灰的吸附作用。当布袋除尘器与半干式洗气塔合并使用时,未完全反应的Ca(OH)2粉尘附着于滤布袋上,当废气经过时,因增加表面接触时间,可提高废气中酸性气体的去除效率。、
2.5二噁英的控制技术
垃圾焚烧过程能够产生二噁英,影响二噁英产生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主要有碳源、氯源、温度、催化剂、飞灰和氧源等。目前对于二噁英的控制技术主要是在垃圾焚烧过程中控制二噁英的生成,主要依据二噁英生成的影响因素来采取相应的措施。根据二噁英的生成机理,可以考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控制二噁英的生成。(1)控制氯源。垃圾焚烧时加入脱氯物质(如含钙化合物、氨等)。可在烟气中喷入NH3以控制前驱物的产生,或喷入CaO以吸收HCl,这两种方法已被证实去除二噁英有相当大的效能。在锅炉管束前喷入氨后,一方面氨与氯的结合能力比二噁英前驱物与氯的结合能力强,减少了前驱物与氯结合而生成二噁英;另一方面飞灰中的Cu等重金属是前驱物合成二噁英的催化剂,在前驱物合成中起决定作用,而胺和氨对Cu等重金属催化剂是最有效的催化毒化物,可使Cu等重金属催化剂失去催化作用,从而减少二噁英的生成。(2)提高燃烧技术。目前,关于二噁英分解普遍的看法是850℃左右、在炉膛中停留时间到达2s,或是1000℃左右在炉膛里停留1s,或是1200℃左右停留几微妙被认为二噁英可以完全分解。若是温度控制在1200℃以上,生成物中将不包含二噁英前驱物,大大降低后期的重新合成几率。高温分解是我们控制二噁英排放的主要过程,由于在很多的垃圾中本身就含有二噁英,高温分解区域是除去原有的和产生的二噁英的一个比较理想的区域。(3)燃烧后合成的控制。当排烟温度冷却到300~500℃时,在CuCl2、FeCl3催化下,C6H5Cl和C6H4ClOH类前驱物会重新组合生成二噁英。为了尽可能减少二噁英合成几率,一般采用控制烟气温度的办法。通常是当具有一定温度的(此时温度不低于500℃为宜)焚烧烟气从锅炉排出后采用急冷技术使烟气在内急速冷却到200℃以下(通常为100℃左右),从而跃过二噁英易生成的温度区。
2.6垃圾渗滤液的处理
垃圾渗滤液主要产生在垃圾贮坑,成分十分复杂、污染物浓度较高。由于垃圾渗滤液是一种成分复杂的高浓度有机废水,不同的填埋场、同一填埋场的不同时间段,渗滤液的水量水质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处理难度较大。目前,渗滤液的处理方案可以分为场内处理和场外处理两大类,具体有4种方案:(1)直接排入城市污水处理厂合并处理;(2)预处理后汇入城市污水处理厂合并处理;(3)向填埋场的循环喷洒处理;(4)建设污水处理系统进行独立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方法包括物理化学法和生物法。
3.结语
总之,垃圾焚烧发电加快了城市垃圾处理的步伐,提高了垃圾处理的质量,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随着城市燃气率的提高,特别是“西气东输”工程的建设,垃圾的热值普遍增加,城市经济实力的加强,垃圾焚烧发电的条件日趋成熟,从长远看,垃圾发电在我国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孔宪文,王智远,任卫东.垃圾的燃料价值[J].东北电力技术,2002,(7):22.
垃圾渗滤液处置方案范文篇10
关键词垃圾焚烧发电厂;初期雨水;雨水池;初期雨水处理工艺
中图分类号TM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6)161-0134-01
1概述
垃圾焚烧发电厂内垃圾的运输、装卸、破碎过程易造成道路、地磅区域及运输引桥的污染,初期雨水将会夹带少量粉尘和运输过程中渗漏出的少量垃圾渗滤液等。若将这初期雨水不加以收集、处理,随雨水排放到自然水体,会危害人类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因此初期雨水的收集、处置对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初期雨水量的确定
2.1按暴雨强度计算
初期雨水排放量公式:Q=q×Ψ×F×T,式中:q为暴雨强度;Ψ为径流系数(取0.90);F为汇水面积(约4000m2(0.4ha));T为收水时间,按15分钟计算。
参照阜阳市暴雨强度计算公式:q=2989.3(1+0.671lgP)/(t+13.3)0.8
式中:q--设计暴雨强度(L/s・ha);F――汇水面积(ha);
P――设计重现期(a),采用2年;
t――降雨历时(t采用15分钟);
经计算,设计暴雨强度:q=351.16(L/s・ha)
最大初期雨水量:
Q=351.16×0.90×0.4×15=113.8m3。
2.2按降雨深度计算
《石油化工污水处理设计规范》(GB50747―2012)第3.1.1条规定,污染雨水储存设施的容积宜按污染区面积与降雨深度的成绩计算。降雨深度直接关系着储存设施的容积和提升设施的能力。为了做到既经济又能满足排水的环境要求,该规范对全国几十个城市的暴雨强度进行了分析,经5分钟初期雨水的冲洗,受污染的区域基本都已冲洗干净。5分钟降雨深度大多在15mm~30mm之间。
考虑到垃圾焚烧发电厂的污染程度与石油化工企业相似,因此按照污染区面积与其降水深度的乘积来计算初期雨水量符合垃圾焚烧发电厂的条件,按照25mm计算的初期雨水量为100m3。
综合以上计算,本工程初期雨水量按照120m3考虑。
3初期雨水池的设置
为了保证在设计降雨历时内的初期雨水进入电厂内污水处理站,后续雨水排水厂区雨水管网,须设置初期雨水池,并设阀门井对雨水流向进行自动切换。初期雨水池尺寸为13.5m×6m,有效水深为1.5m。
初期雨水的收集采用自动控制[1],在末端雨水井分两路出水,通过高低液位控制雨水流向。在初期雨水池设计液位控制器,当水位达到高水位时,自动开启雨水排放电动阀,关闭雨水收集电动阀,使未被污染的雨水直接排入市政雨水管网[2]。
4初期雨水的处理
垃圾焚烧发电厂初期雨水中主要污染物为少量垃圾渗滤液中所含的COD以及少量粉尘,初期雨水COD约300mg/L,与生活排水污染程度类似,考虑与生活污水合并送入生活污水处理站,处理后回用于垃圾电厂的冲洗、绿化和道路浇洒等。如将初期雨水送入垃圾渗滤液处理站,则增大了渗滤液处理站的处理规模,增加了电厂投资和运行成本。处理工艺如图2。
污水统一由排水管网排至格栅井,在格栅井中内置格栅,用以拦截原水中的各种碎屑和杂质,并截留污水中的部分悬浮物、漂浮物和大的不溶解物质,保护处理系统后续单元,防止提升泵流量变化、堵塞卡壳等。污水经过格栅井后进入调节池。
1)调节池。本项目设置调节池,把不同时段排入的冲洗水及生活污水进行均匀混合,使后继处理单元接受的废水水质稳定、水量恒定。内设预曝气系统,既可防止污泥沉淀,又可去除一部分有机物,同时有利于污水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吹脱。
2)生化系统。调节池内污水由潜污泵提升进入厌氧池进水堰,厌氧有脱氮的功能,并且使原水可生化性显著提高,并去除大部分悬浮物,保证后续好氧工艺顺利进行。
接触氧化池内的活性污泥好氧菌降解水中的各种污染物,池中设置填料,将其作为生物膜的载体。废水经充氧后以一定流速流经填料,与生物膜接触,生物膜与悬浮的活性污泥共同作用,达到净化废水的作用。废水通过填料的高效截污可有效地。被截留在反应器中,保证了出水水质的稳定。污水部分回流至厌氧化池。
污水经曝气后进入二沉池进行泥水分离,澄清液经过滤消毒处理,最终达标回用。
5结论
1)垃圾焚烧发电厂初期雨水的收集、处理不仅可以保护附近水域免受污染,还可以实现雨水的资源化利用,是保护人类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需要。
2)初期雨水不送入垃圾渗滤液处理站,应与生活污水合并处理。
3)初期雨水收集系统按照设定程序自动运行。可以实现初期雨水全部收集处理,未被污染的雨水直接排入市政雨水管网。
4)被污染的初期雨水采用“厌氧+接触氧化池+二沉池+精滤”处理工艺,处理后出水达到回用水标准。
参考文献
垃圾渗滤液处置方案范文
关键词: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景观绿化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4-0053-020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速度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产生的垃圾量不断增加,对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居民健康构成严重的威胁。我国600多座主要城市每年产生垃圾1.6亿吨,人均垃圾年产量440公斤,且以每年超过10%的速度增长。这些城市已堆放或填埋各类垃圾80亿吨,垃圾堆存量计侵占土地5亿平方米,有2/3城市被垃圾包围。许多已到库容的垃圾填埋场,对其进行生态修复及景观绿化,不但能降低污染,实现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还能为城市居民提供全新优美的景观和游憩空间[1]。
1项目概况
武冈市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也称武冈旧垃圾场)始用于1997年,由于过往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在投入运行之前是没有按照规定进行设计施工就使用的。武冈市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是无序垃圾场,几乎没有进行任何的渗滤液收集处理及垃圾气体收集处理。垃圾产生的渗滤液流入周围农田,污染毒害土壤和地下水地表水;气体的无序排放,使有害气体扩散污染到周围环境中;垃圾场面表的开敞,使得苍蝇蚊虫鼠类猖獗,甚至产生传染病的传播。各种危害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因此,对该垃圾场工程不仅要求按照规定并高于规定的工程措施施工,同时还需要对环境进行生态恢复,使得垃圾场及周围环境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到原有状态。这不仅在环境保护角度上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对国家的长治久安,人民生活的和谐发展都具有非常大的重要意义。
2生态修复
2.1概念生态是指有生命的,适合生存的状态。填埋场封场后,基地还处于不稳定状态,凡与人活动相关的景区、景点暂不建设,垃圾填埋山体通过植被回归自然,重新发挥其在城市总体生态环境中的作用,脆弱的填埋场生态系统需要植被的涵养,使之较快发挥生态效益,平衡区域生态环境[2]。
2.2场地堆体整形与处理该项目场地堆体整形与处理过程中保持场区内排水、交通、填埋气体收集处理、渗沥液收集处理等设施正常运行。整形与处理后,垃圾堆体顶面坡度不小于5%;当边坡坡度大于10%时宜采用台阶式收坡,台阶间边坡坡度不大于1:3,台阶宽度不小于2m,高差不大于5m。
2.3雨水回收系统该项目垃圾堆体外的地表水不流入垃圾堆体和垃圾渗沥液处理系统。封场区域雨水通过场区内排水沟收集,排入场区雨水回收系统。这样做的好处是雨水和渗滤液的分级处理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垃圾渗滤液的处理量。
2.4植被栽植计划该项目植被栽植计划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栽植草坪、观赏地被、花卉及花灌木。通过地表植被的涵养,恢复基地的生态属性。第二阶段:根据垃圾堆体稳定性观测,大部分垃圾稳定化后进行乔、灌、花、草等层次丰富、色彩丰富的景观种植搭配。填埋场覆盖土层上种植合适的植被,这些植被能控制土壤的流失和风化,还对垃圾土中重金属有吸收富集能力,避免这些有毒有害重金属随雨水的流动进入农田和江河湖泊,消除重金属的毒害作用。同时,植被技术还能产生一定的环境效益,如,小气候效应。
3景观绿化
3.1绿化设计目标和原则
3.1.1目标垃圾填埋场的绿化设计目标是通过景观设计与工程技术的结合,达到对垃圾场及其周边进行改良的目的,有效地解决垃圾场带来的空气、水体、土壤等污染,从而实现保护公共健康和周边环境的目的。
3.1.2原则①整体协调和体现地方特色。垃圾填埋场的绿化与其周边的环境背景相互协调,在树种的选择上延续周边山体的植物群落。绿化形式上体现南方梯田式的自然景观为主,具有地方特色。②有利于水土保持的原则。水土保持是垃圾填埋场的首要功能。因此需要选择水土保持效果好的绿化覆盖材料,并做好场地排水和施工,防止绿化后出现水流侵蚀现象。③安全便利原则。填埋场场地绿化需要考虑对各种设施的影响,植物的种植不应对防渗层等设施造成危害。因此在植物的选择时应在覆盖了防渗膜的土壤上面种植浅根性植物,如一些菊科等浅根性且抗性强的植物。④经济性原则。绿化设计应考虑到后期维护的费用问题。由于填埋场的特殊性,土层薄、蓄水少、地势高,因此选择耐旱植物有利于节约水费开支。选用低维护费用的绿化植被有利于降低后期管理维护费用。该项目设计中选择根系较浅且抗性较强的草本植物作为绿化材料,维护费用较低。
3.2绿化设计思路和理念
3.2.1思路在具体的设计中,该方案主要以雨水和渗滤液的分级处理为特色,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垃圾渗滤液的处理量,节约了成本。该方案力求将传统的垃圾填埋场改造成为环境优美,生态多样,并且富有科普教育意义的现在城市绿色开放空间。
3.2.2理念①“以人为本”,创造舒适宜人环境的同时,体现人文生态和人文教育。该设计中的垃圾滤出液处理系统的整个过程都是以半透明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为人们很好地认识垃圾滤出液净化处理技术提供了一个科学平台。另外,也能使人们产生环境保护意识,具有强烈的科普教育意义。②“因地制宜”切合场地实际。该方案在植物选择上充分利用当地的乡土植物,在填埋场周边种植浓郁的植物(浅根性植物为主)边界进行围合,提高绿量,同时也形成向周边山体的一个自然过渡。注重草本花卉的应用,不仅可以营造一种天然野趣的乡村景观,更重要的是可以更为有效的净化垃圾填埋场周边受污染的土壤,并便于集中处理。③“以绿为主”,最大限度提高绿视率,体现自然生态。该方案以“回归自然,再现自然”贯穿整个设计与建造中。寻求人与受污染山水土壤及受破坏植物群落之间的重新和谐,使整个设计重新逐步融入融于自然,再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同时所有的功能构建物也进行景观化处理,在不影响其功能的前提下,使之尽量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图1、图2)
3.3功能分区该项目场地主要分为三个区域:①主入口区,包括入口标志、停车场、入口广场、标识牌、环保雕塑;②生态修复区,包括整个垃圾填埋区域、主要坡地景观区域、碎花草坪区域以及雨水收集系统;③渗滤液收集处理展示区,包括渗滤液收集池、渗滤液净化装置、净化水展示池以及科普教育区域。(图3)
3.4景观绿化特色
3.4.1雨水与渗滤液的分级处理方式这种做法有效地减少垃圾渗滤液总量并处理,使其得到有效的净化处理,是垃圾填埋场成功的关键。该设计最大的亮点即在于此。由于雨水与渗滤液的不同性质,基于成本经济的考虑,采用分级回收处理的方式。一方面在垃圾场的周边山脚设计了一套环山雨水收集渠道,可有效地避免周边山体上冲刷下来的雨水进入垃圾填埋场;而另一套位于每个坡地底部的明沟暗渠来收集垃圾填埋场中的雨水。两套雨水收集渠道的配合就可以使得基本上进入垃圾填埋场的所有雨水都能够被有效的收集,避免雨水渗透到地下的垃圾中从而增加垃圾滤出液的排出总量。另一方面滤出液的收集与净化系统集中在整个填埋场的最下方,滤出液通过地下的暗沟与管道统一集中于滤出液调节池中,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加以净化(活性腐殖泥厌氧生物处理器—SBR生物膜处理器—纳滤器—反渗透膜器装置),最终达到国家排放标准进行排放。
3.4.2绿化布局特色垃圾填埋场上面部分的布局以中国南方的梯田自然景观为模本,将垃圾填埋场进行艺术处理成缓坡梯级式景观格局,人们可以沿着“田埂”式道路畅游。这样不仅使得整个垃圾填埋场成为了一个中国南方半农耕文化的展示地,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整个场地的雨水的收集,最大限度地减少雨水渗透到地下的垃圾中。
3.4.3沼气吸收净化处理考虑到垃圾在底下腐化中会产生大量气体,如果不及时将地下的气体进行有效的疏导排放,就可能引起地形的变形,甚至会引发火灾、爆炸等更为严重的后果。该方案中通过将沼气净化装置错落地安放在整个垃圾填埋场中,并将其进行适当的景观化改造,和谐地融入周边环境中,以兼顾工程设施与景观美化两个方面。
3.4.4植物配置特色基于垃圾填埋场封场后上方土层薄的特殊性,主要选用抗性强、根系穿透力弱的草本植物为主。草本植物可以更有效聚集重金属,并且方便移除,然后集中统一处理。适当地增加豆科植物能为土壤提供天然“绿肥”,而菊科植物的种植则增添了场地的自然野趣,减少了绿化种植中的人工痕迹。
对于垃圾填埋场的周边地区则建议,除了草本植物还配置了一些当地的对土壤中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有较强吸收净化能力且根系庞大的乔木,如广玉兰、榉树等。这样可以稳固土层,达到最佳的绿化效果。
4结语
中国的垃圾填埋场规模巨大,面对有限的土地资源,应力求通过生态修复与景观绿化解决环境问题,并缓解人地矛盾,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未来对于垃圾填埋场的修复与绿化领域将面临巨大挑战与机遇[3]。湖南武冈市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及景观绿化的设计理念从解决问题开始,既满足场地的特殊要求,又充分考虑了周边区域特征。对场地地形、景观水体进行了充分把握,根据场地特征,在宏观“生态第一”概念下采取不同的尺度。该项目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形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4]。
参考文献:
[1]苏浩然,王玉芬,李丽娜.哈尔滨市某垃圾填埋场可持续景观设计[J].价值工程,2011,06:37-39.
垃圾渗滤液处置方案范文篇12
[关键词]垃圾;填埋场;渗滤液
中图分类号:X70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6-0266-01
一、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产生极其危害
垃圾渗滤液是指填埋中的垃圾因为雨水的浸泡和发酵等,在长时间的化学反应作用下,产生的一种高浓度的有机废水。垃圾渗滤液最大的特点是浓度高,因为浓度高,所以其流动的速度特别慢,相对应得渗漏的时间也就特别长。垃圾渗滤液的高浓度性以及有机废水性使其对地表水和地下水都会造成严重的污染。如果建造的垃圾填埋场本身就不符合要求,或者建造在城市用水的周围,那么这个垃圾填埋场本身就是一个极大的污染源,并且其污染的时间跨度与范围是非常大的,相关数据表明,垃圾填埋场造成的污染可以持续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此时间跨度不得不让人警惕。
二、垃圾渗滤液的污染特性和产生量
随着时间与空间的变化,垃圾渗滤液的成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而且往往不同的时间段或者不同区域的垃圾填埋场发生的变化是不一样的。一般而言,对于渗滤液污染特性最具影响的两种因素是堆放的时间与垃圾的成分,除此之外,填埋的方式方法、填埋场的条件等也是影响渗滤液成分的主要因素。因为垃圾的成分非常复杂,既有生活垃圾也有工业垃圾,既有可回收垃圾也有不可回收垃圾,所以对于渗滤液的类型进行判别是一项高难度工作。相关资料显示,垃圾渗滤液中的成分含量非常的复杂且多样,既包括有机污染物,也包括无机污染物,这些不同种类的污染物对水质的污染程度不一。甚至在有些工业垃圾填埋场中还存在着有毒垃圾或者重金属垃圾,这些工业垃圾在处理上所需要耗费的工艺将会更高,所以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处理与研究。
三、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的研究发展
1、垃圾渗滤液与城市污水合并处理
从经济与便捷的角度考虑,垃圾渗滤液与城市污水合并处理都是最好的方法,同时也是将来大力倡导的方法。如果要单独建立一个渗滤液处理系统,势必需要投入很大的成本,这既不利于资源的经济使用,也不利于整个社会的整体运行。如果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将垃圾渗滤液引入到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一来降低了处理成本,二来还可以增加城市的供水量。当然这一切都得在处理工艺成熟的基础上,同时还要考虑引导的成本,因为如果渗滤液引导的成本过高,或者不是最佳处理方法的话就应该考虑其他的方法。根据卢林川等人的研究表明,如果渗滤液与城市污水按照1:10的比例组合进行处理的话,其最终的出水能够达到国家饮用水的标准,所以,将垃圾渗滤液和城市污水合并处理是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的。我国沈阳北部污水处理场和沈水湾污水处理场就是将附近的垃圾渗滤液引入到该场,然后将两种水质按一定比例进行处理,而且两大处理场的处理效率和运行效果都很好。
2、垃圾渗滤液的生物处理
生物处理技术在目前是最为推崇的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因为虽然将渗滤液和城市污水进行合并处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但是渗滤液的引导成本有时候会很大,这样做会增加整个处理的成本,而且垃圾渗滤液和城市污水合并处理需要很高的技术工艺。生物处理技术不但处理效果很好,而且成本还很低,所以成为了垃圾渗滤液处理的最优方式。一般来说,生物处理技术包括三类:好氧处理、厌氧处理以及好氧―厌氧结合处理。对于这三种方式究竟如何选择,许多学者认为应该根据渗滤液中COD的成分来决定。具体而言就是,当渗滤液中的COD成分大于50000mg/L时,应该先使用厌氧处理技术,然后在后期再使用好氧处理技术或者其他的一些处理技术,其处理之后的效果非常的好。当渗滤液中的COD成分在5000~50000mg/L之间的话,那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是选择用好氧处理还是厌氧处理,主要是看哪种方式的效果最佳。当渗滤液中的COD成分小于5000mg/L时,应当采用好氧生物处理技术。当然使用生物处理技术的前提是需要渗滤液中BOD5/COD的值应该大于0.3,因为只有当它们的比值大于0.3时,渗滤液才是可以产生生化性结果的,只有能够发生生化性的渗滤液才可以采用生物处理技术进行处理。
3、物化法
在目前所有的渗滤液处理工艺中,物化法不是最常用的,但却是必不可少的。物化法的缺点是成本较高。但是物化法之所以成为必须存在的处理工艺,是因为其具有自己独特的优点,它的优点是,通过物化法处理的渗滤液其出水水质较为稳定,能够处理生物处理技术所不能处理的渗滤液,同时在处理的效果上比生物处理技术的处理效果还要高出许多。物化法处理技术也称为化学处理法,主要包括混凝沉淀法、化学沉淀法等。因为物化法毕竟成本很高,所以只适合于小规模的垃圾渗滤液处理。生物处理技术能够处理的或者说处理效果较佳的渗滤液是BOD5/COD比值大于0.3的渗滤液,对于小于0.3甚至是COD为2000-4000mg/L时,生物处理技术的处理效果并不好。这个时候采用物化法才是最好的处理工艺,但是这时候最好是属于小规模的处理需要,否则会造成成本太高。在实践中,也会将物化法作为生物处理技术的前置或者后置工艺,当COD浓度较低时,就会在生物处理技术实施之前或者之后采用物化法进行处理。
4、土地处理法
土地处理法是最近几年才兴起的一种处理方式,虽然这种处理方式有多种好处,但是因为其受气候条件的影响较大,所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土地处理法的作用原理是通过一定的方式或者手段去除渗滤液中的固体颗粒物以及溶解物,以净化渗滤液的污染成分,而这里的方式与手段主要包括过滤、吸附和沉淀等。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土地处理法因为受到气候条件的限制只能用于旱地,但是近两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湿地系统也在不断地扩大使用的范围。人工湿地系统不但打破了原有处理系统的局限性,同时还有处理效果好、缓冲容积大的优势,并且成本很低,所以在将来有望成为一种普及的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主要处理方式。
四、总结
垃圾填埋场中的垃圾组成部分多样,同时因为填满时间以及填满技术的不同都会使得垃圾渗滤液的污染特性和产生量会存在不同。不过虽然渗滤液的种类很多,也无法一一进行分类处理,但是目前我国许多的研究人员通过对某些特定的是可以进行研究与处理,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选择处理渗滤液工艺时,一定要区别对待,对于不同的渗滤液要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前文中所提到的三种处理方式只是目前最常见的三种大范围的处理工艺,至于在实际操作中应该选择哪种工艺,还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决定。在选择最佳的处理工艺时,应该首先选取少量的渗滤液进行试验。
参考文献
[1]李轶伦:好氧回灌法处理城市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机理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6).
[2]张贺: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技术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5).
-
对智慧校园建设的建议和思考范例(3
对智慧校园建设的建议和思考范文关键词:高校信息化;智慧校园;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5-0158-03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
-
塑料环境污染范例(12篇)
塑料环境污染范文【关键词】白色污染;危害;防治;宣传0.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垃圾产量急速增加。近几年来,塑料制品作为一种新型材料,..
-
工业互联网的概念范例(12篇)
工业互联网的概念范文篇1提到2015年中国汽车行业热词,互联网+、智能汽车、互联网汽车、自动驾驶……延续了去年的高人气一直占据着各大媒体头条。如果说2014年汽车的智能化..
-
素质教育与核心素养的区别范例(12
素质教育与核心素养的区别范文篇1(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面向21世纪的素质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存在着较大的区别,然而在..
-
可降解塑料的原理范例(12篇)
可降解塑料的原理范文篇1关键词: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分类;应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而高分子材料――塑料,作为上个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对人类社..
-
人口红利的影响范例(12篇)
人口红利的影响范文1篇1从罗玉凤的个人炒作营销,到如今的网红经济变现趋势,可以理解为,这是一个电商交易趋势的一个重要转折,简言之,网红经济就是一个社群经济的时尚演化。在201..
-
互联网教育市场前景范例(12篇)
互联网教育市场前景范文篇1移动学习是远程教育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移动终端的应用场景即在于随时随地的移动学习。手机作为最为广泛使用的电子设备,在便携性与操作灵活性方面具..
-
智能电网的发展背景范例(12篇)
智能电网的发展背景范文篇1关键词:电力系统;视频监控;运动目标检测1.引言在电力系统中,智能视频监控用于对变电站设备、工作人员及周围环境的监控等,为变电站工作安全保障起到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