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产业发展分析范例(3篇)
绿色产业发展分析范文篇1
关键词:绿色营销;优势;现状
绿色营销是新的时代下出现的营销理念,这也是市场营销发展的新的阶段产生的营销方式。在绿色营销的实施下,就能够对个体以及企业消费利益等进行统一化的发展,通过绿色营销的理念融入,就能在资源能源方面得到有效节约。尤其是在现阶段的经济发展环境下,注重绿色营销的理念应用就比较重要。通过从理论层面加强绿色营销的发展研究,就能有助于绿色营销的作用充分发挥。
一、绿色营销的特征体现和思想观念分析
1.绿色营销的特征体现分析
绿色营销的进一步发展应用中,其自身的特征也比较鲜明的呈现了。绿色营销的发展是在传统营销基础上进行发展起来的,又和传统的营销有着诸多不同,主要就体现在产品是全过程绿色化的,在对生产企业的技术选择以及产品设计和包装方式等方面,都有着比较严格的要求,并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也比较注重,在绿色化的特征上就比较突出。在对绿色营销推行过程中,也需要政府方面的支持才能得以作用的发挥。在绿色营销的应用中,需要一些制度的保障才能顺利实施,在政府的管理下才能为绿色营销的实施创造良好健康的环境。
再者,绿色营销的绿色化特征是比较关键的。其主要就是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作为重要的目标,在应用中对生态环境的发展也比较关注。对再生资源的利用开发比较重视,这样就能将资源的消耗得以有效降低,通过绿色营销的策略应用能对生态平衡发展维护有着积极意义。在绿色化方面主要是对营销策略的整合应用比较重视,通过绿色营销的应用,对企业在市场发展中的竞争力量加强就有着促进作用。
2.绿色营销的思想观念分析
绿色营销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要能和当前的可持续发展的相关要求得以契合,这就在思想观念上体现出先进性。从绿色营销的思想观念上来看,就有着多元化。其中在需求观念层面,为能够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得以实现,就要能够在具体的营销过程中,对绿色营销的需求观念加以树立,这也是对企业市场发展得以有效满足的重要保障。在新的理念上得以树立才能对不合理的生产消费方式得以避免。
再者,绿色营销的思想观念中的资源观念也是比较关键的。在营销过程中,要在资源观念方面得以正确化的树立,要能对自然资源以及需求供给的关系层面能得以协调化,并对资源的开发得以合理化呈现,充分的应用资源,这样才能在绿色营销方面的实施得以效果的良好呈现。还要能在技术创新以及对新资源的开发方面得以重视。这些方面都是绿色营销思想观念当中比较重要的内容。
另外,绿色营销思想观念中的效益观以及环境观层面,也是其比较重要的思想内容。其在对绿色营销的应用中,就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比较重视,环境作为人类的需要,对新供应链的构造以及环境问题当中产业关联性等,都要能得以充分重视。在效益观念层面,对绿色营销的应用对效益比较重视,对绿色营销的理念中的整个思想观念,就能通过相应的关系来进行呈现(如图所示)。
二、绿色营销的重要性和其主要的优势分析
1.绿色营销的重要性分析
绿色营销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加以应用就比较重要,通过绿色营销的应用不只是对企业的营销效率和质量能起到优化的作用,能对企业的经营模式得到全新的塑造,使其在经营的水平上得以有效提升,对企业可持续发展就能起到推动作用。绿色企业的应用,能够对企业在市场发展中的优势加强有着积极意义,通过对绿色营销理念的有效应用,就能对企业的资源合理化配置比较有利,从而最大程度的将资源利用率得以提升。在绿色营销的应用下,也能扩大企业在市场中的份额占有量,对企业的文化建设的完善性也比较有利。同时能对企业生产模式和良好形象塑造有着积极意义。
通过绿色营销的科学化应用,对企业在经济效益的追求方面也有着积极意义。有利于企业对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得到加强,从而在经济效益的获得方面就比较有利。在绿色营销的应用下,对社会的发展需求也能得到有效满足,在消费文化的科学形成方面就比较有利,以及形成良好的公序良俗等。
2.绿色营销的主要的优势分析
绿色营销在当前的企业发展中之所以得到了广泛应用,主要就是其自身有着优势作用发挥。在对企业的经济发展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绿色营销对生态社会的建立以及社会全面发展也比较有利。对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和谐性有着保障作用,能通过绿色营销的融入将资源利用率最大程度的提升。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在企业发展中不仅在利益上有着追求,在环境效益方面也比较重视,在这一营销理念的融入下,就能对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促进作用。
另外,绿色营销的有效应用能为构建绿色伦理得以促进,在道德意识层面不断的加强,促进企业能在市场发展中占据优势发展地位。在绿色营销的理论应用下,就能为企业的发展带来诸多的机会,从而将生产成本得以有效降低,只有在这些方面得到有效降低,才能保障企业发展的科学性。绿色营销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条件和理念支持,在这些优势上能得以充分发挥才能有利于企业的良好发展。
三、绿色营销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
1.绿色营销的发展现状分析
绿色营销在当前的应用发展中,已经起到了很大积极作用,也取得了诸多的成就,企业在市场发展中,已经逐渐的认识到社会责任承担的重要性,在进行发展过程中,不只是对经济效益追求比较重视,在对社会效益的追求方面也比较注重。在绿色营销的理念融入下,使得企业在发展中的品牌形象树立就有着加强。绿色营销在消费者方面也得到了认同,我国在绿色营销的实施过程中,在法律方面的制定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对一些环保法规等逐渐的完善化。对绿色营销的重视已经成为新的发展环境中的重要条件,企业在这一营销理念的融入下,对企业的发展战略也进行了调整,总体上是向着好的方向迈进的。
2.绿色营销的发展问题分析
从当前我国的绿色营销发展过程中,还有着诸多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的存在就对绿色营销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阻碍。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国民在整体的素质上还有待加强提升,在对绿色消费的意识方面相对比较薄弱,公众的绿色消费意识作为绿色营销当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只有通过对绿色的观念能有深刻的了解和理解,才能有助于绿色营销的措施有效实施。但是从实际的发展情况来看,在这一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再者,由于在经济的发展基础还没有强化体现,以及在绿色的技术应用方面比较滞后。这就造成了绿色营销的的整体水平不是很高。在绿色的产品价格方面还比较高,在绿色的需求程度方面还没有得到充足的体现,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经济收入没有得到平衡化发展的情况下,这就造成了绿色营销推广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难度。
另外,对于我国的绿色产品供给方面还没有得到充足体现,这就对我国居民的绿色消费水平的有效提升有着阻碍。在一些绿色企业的发展方面,总体的规模相对比较小,在竞争优势方面也比较缺乏,使得结构相对比较单一化以及品种有限等。不仅如此,在对环境保护的完善性方面也没有得到良好呈现,以及在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上还需进一步加强,从整体上来看绿色营销的发展态势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四、绿色营销的理论和优化发展策略
1.绿色营销的理论分析
从绿色营销的理论层面来说,其体现在多个层面,在这些基础理论的支持下,才使得绿色营销的应用作用能得以良好体现。主要是将生态经济学以及环境经济学的重要学科,作为绿色营销的重要理论基础,对系统发展的矛盾以及制约关键等进行了揭示,并通过将营销作为重要的中心促进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在绿色营销的支持理论当中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也是比较重要的基础,以及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作为支持理论,对实际营销发展有着重要促进。
2.绿色营销的发展策略
为能够促进绿色营销的发展能得以优化,这就需要从措施实施上进行加强,笔者结合实际,对绿色营销的发展策略进行了探究。通过这些策略的有效应用,就能有助于绿色营销的理念进一步深化,对企业的发展也能起到促进作用。
第一,加强绿色营销的应用效率提升,就要注重产品开发的优化策略实施。绿色产品是和人类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的发展要求相契合的,企业在具体的产品开发生产过程中,就要注重将绿色化的理念得以融入。通过绿色技术以及设备的有效应用,对能源资源进行节约,只有在这些方面得以充分注重,才能保障绿色营销的质量水平得以有效提升。在具体的产品开发策略实施中,就要能遵循相应的原则,将资源最优利用以及生态效益最佳等原则要充分重视。
第二,对绿色营销的科学化应用,企业方面就要注重多方面措施的实施。要在绿色信息的搜集工作方面得以充分重视,将和绿色营销活动相关的一些信息能得以充分重视。还要能注重对绿色价格的合理化制定,在进行价格制定过程中,就要能对资源节约利用等观念得以充分重视,将其称为绿色价格当中的重要部分。然后就要能对绿色的渠道选择得以充分重视,以及注重对绿色促销的良好开展。
第三,绿色营销的过程中,对消费者行为也要进行优化。从具体的措施实施方面,就要能够将消费者自身素质加以提升,在绿色消费的观念意识上不断提升。要能对消费者协会的作用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从而有效保障绿色营销的措施针对性实施,政府层面就要能对虚假的绿色营销行为进行严肃治理。在绿色营销过程中的环保NGO作用发挥要充分重视,通过组织的作用就能对绿色营销起到促进作用。
第四,对绿色营销的应用发展过程中,政府方面也要能注重职能的发挥。政府对绿色营销的应用效果有着很大影响作用,所以要能对绿色教育的责任能得以承担,在绿色营销的思想基础要能加以提供。通过多样化的教育培训工作的实施,将全民的环境知识水平得以提升,以及在全社会的绿色意识上进行有效增强。科学的来引导消费者在绿色消费观念方面得以树立。还要在绿色法规的建设方面得以完善化,从而对绿色消费保障得以强化,要为绿色营销的良好开展得以促进。
除此之外,要能对市场的环境得以改善,对一些虚假的绿色营销加以消除。这就需要能够在绿色认证的系统建立方面进行加强,在绿色的知识宣传方面进行加强,以及在环境的管制方面进行加强。只有在这些措施上进行科学实施,才能有利于绿色营销的作用充分发挥。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在绿色营销方面的发展还有诸多不足之处需要完善,这就需要结合实际对绿色营销的问题解决得以充分注重。对绿色营销的策略实施过程中,就要能够从各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此次主要从绿色营销的发展优势以及现状等理论层面进行了分析,并对实际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然后结合实际对绿色营销的实施措施进行了简要探究。通过此次的理论研究,对实际的绿色营销发展就有着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岩.企业绿色营销研究[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6(02).
[2]倪妍岚,陈雅婷.杭州广银酒店绿色营销策略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22).
[3]刘蓉.绿色营销研究文献综述[J].现代商贸工业,2015(12).
[4]李林,岳传扬.企业绿色产品营销策略研究--以周黑鸭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为例[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3).
[5]于晓彤.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必要性与可持续发展策略探讨[J].价值工程,2013(31).
绿色产业发展分析范文
关键词:湖北省;绿色发展评价;层次分析法;空间自相关;障碍度
中图分类号:S153.6;F595文献标识码:A
在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进一步加强的背景下,绿色发展的理念具有深远的意义。自从20世纪6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绿色运动兴起以来,绿色理念逐渐得到广泛地发展并完善[1]。1989年,“绿色经济”概念首先由英国经济学家皮尔斯提出,他主张从社会和生态条件出发,建立一种“可承受的经济”,即不会因为自然资源耗尽而使经济无法持续发展,不会因为盲目追求生产增加而造成社会分裂[2]。近年来,绿色经济、绿色发展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成为全球资源和环境治理的重要手段。
我国一直进行绿色发展理论的探索,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在2002年发表了中国选择绿色发展之路的报告,即《2002中国人类发展报告:绿色发展,必选之路》[3]。我国学者分别从绿色发展的理论基础、绿色发展道路、绿色评价及绿色经济等多方面展开研究与探讨。
在绿色发展理论研究上,邓德胜等从绿色产业的角度提出了绿色发展的战略目标[4]。诸大建着重从生态文明的角度研究,即“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三方面思考生态文明的10大问题[5]。胡鞍钢以全球气候变化为背景,提出要进行绿色发展的必要性[6]。武等认为生态文明是绿色崛起的宗旨与归宿,绿色崛起是生态文明的路径与规范[7]。牛文元强调,生态文明是对绿色发展理论的升华和凝练,并提出了阻碍绿色发展的几大方面[8]。赵建军等分析了绿色发展的含义和国外绿色发展的经验,提出在中国实施绿色发展的重要性[9]。
在G色发展战略研究上,王金南等提出了中国绿色发展战略的指标及中长期目标[10]。兰竹虹从8个方面提出了中国实施绿色发展的战略思路[11]。周宏春更深一步得出绿色经济的发展路线图[12]。赵建军等探讨了中国绿色发展的发展路径[13]。
在绿色经济上,崔如波认为绿色经济是建立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基础之上的、以生态经济为基础、知识经济为主导的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14]。李康给出了绿色经济与绿色GNP的科学内涵,论述了其演进过程,提出了构建绿色经济体系的主要对策[15]。张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解释了绿色经济的内涵,并将绿色经济与环境经济、生态经济进行了辨析[16]。曾贤刚等从“经济转型有效性”、“资源利用绿色度”、“进步和福祉实现度”3个方面测度绿色经济[17]。王晓云等以劳动、资本、土地、水资源、能源和环境成本作为经济的投入指标,以地区GDP作为产出指标,选用DEA-BCC和DEA-Malmquist模型评价绿色经济效率[18]。
关于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观,一般认为绿色发展是第二代可持续发展观。在各级政府深入实践“绿色发展”的过程中,有必要对一个地方的绿色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和评价。基于此,本文的目的在于:(1)在辨析绿色发展概念的基础上,制定绿色发展的评价指标。(2)利用层次分析法对湖北省绿色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3)在绿色发展指数的基础上,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并进行绿色发展指数诊断,以弄清湖北省绿色发展水平的省内空间差异情况。
1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1指标构建
只有在界定了绿色发展内涵的基础上,才能科学制定绿色发展的评价指标。胡鞍钢认为,绿色发展强调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间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19]。马洪波认为,绿色发展就是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的综合[20]。赵建军等认为,绿色发展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过程中强调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和谐发展[9]。绿色发展的测度主要有两类方法:一类是指数法。一般是建立多级指标体系。指标权重确定方法有AHP方法、熵权法、专家法。第二类是DEA方法。分析目前文献报道的绿色发展评价,常见的评价方法及评价指标见表1。
分析上述绿色发展的综合评价相关文献,可以发现以下不足之处:1)将绿色经济、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等指标体系简单移植到绿色发展上来,没有明确区分绿色经济、生态城市与绿色发展概念的内涵和外延。2)专家法通过主观方法确定权重,其权重大小取决于专家的主观判断,客观性不足。3)在评价指标上,割裂绿色与发展,较关注于绿色指标,对发展中的科技创新指标,缺乏体现。
绿色发展概念中,绿色是基础,发展既是目标也是手段。在实现绿色发展中,将产业转换、提档升级、科技创新作为绿色发展的路径和着力点,因此,对绿色发展的评价中,应该包含绿色发展的能力和潜力的指标。基于此,本研究本着系统性、整体性、可操作性和导向性的原则,设置绿色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共分为三部分,即系统层A、因素层B、指标层C,共19个指标,具体框架见表2。指标分为正向指标和负向指标,其中除工业废气排放强度、工业废水排放强度、能源产出率为负向指标,其余都为正向值标。
1.2方法
首先进行数据的标准化。通过对原始数据的线性变换,使结果落到[0,1]区间。该方法去除数据的单位限制,将其转化为无量纲的纯数值,便于不同单位或量级的指标能够进行比较和加权。对正向和负向指标的计算公式如下:
x′=■(1)
x′=■(2)
其中max为样本数据的最大值,min为样本数据的最小值。
权重的确定有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衫唷1疚牟捎貌愦畏治龇ㄓ胱家调查法相结合的方法。层次分别赋权法可避免大量指标同时赋权的混乱与失误,从而提高赋权的简便性和准确性。其主要步骤是:
(1)专家打分:根据湖北省绿色发展指标体系表2建立专家评分表。找若干专家进行打分并对各个不同层次不同指标所打分求平均值。分值分布为1-9。打分为1,表示指标xi与xj相比,具有同样重要性。打分为9,表示指标xi与xj相比,极端重要。(2)最大特征根对应向量:对上述评分,求最大特征根及相对应的向量。在本研究中用DPS软件求上述评分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及对应的向量。(3)确定权重。对上一步求出的向量进行归一化,得到权重。
为了分析绿色发展指数的空间联系和关联性,本研究中采用全局空间自相关Moran指数I,I的取值一般在-1到1之间。其计算公式为:
I=■(3)
式中I为Moran指数;wij为空间权重,在本研究中采用简单的二进制邻接矩阵。当区域i和j相邻时权重为1,不相邻时权重为0;xi、xj为区域i和j的绿色发展指数;■=■■xi。对于I值,用标准化统计量Z来检验n个区域是否存在空间自相关。
为观察局部空间聚集,采用局部Moran指数M表示,其计算公式如下:
Mi=■■wij(xj-■)(4)
式中Mi为区域i的局部Moran指数;其中S2=■■(xi-■)2
1.3数据来源及软件
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四个部分:2009年~2015年的《湖北省统计年鉴》、湖北省各市州2009年~2015年的统计年鉴、湖北省各市州2009年~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湖北省各市州2009年~2015年环境状况公报。在本研究中,层次分析法时用DPS软件计算最大特征值及其对应向量;用ArcGis10.2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
2结果与讨论
2.1湖北省整体绿色发展现状评价
在对2009年~2015年湖北省各负向评价指标进行处理后,根据层次分析法的原理,用DPS软件计算出最大特征值,由其对应的特征向量,经过归一化处理后得到权重。由权重与各指标相乘后再相加,得到不同年份不同一级指标及绿色发展指数。
(1)绿色发展指数综合评价结果
从图1可以看出,湖北省绿色发展水平从2009年至2015年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绿色发展指数从2009年的0.38提高到2015年的0.73。十以来,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指导下,湖北省大力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绿色发展指数在在2013年以后增加比较明显。
(2)因素层指标结果
从图1可以看出,湖北省生态城市建设力度从2009年~2011年呈现升高-降低的趋势,从2011年至2015年生态城市建设力度稳步上升,体现了湖北省在生态城市建设方面的取得的成就。湖北省产业环境友好程度在2009年呈现出最高水平,为0.283,此后,产业环境友好程度开始大幅度下滑,2013年出现最低值,为0.044;之后有所上升。湖北省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呈递增趋势,这归功于节能减排相关政策的实施。由此可见,湖北省把工业、农业、城市与社会和资源再生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等五个领域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今后,在城市与社会发展领域选择中水回用、垃圾分类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等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方向,进一步提升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另外,湖北省科技创新水平呈现稳步上升,这与湖北省这些年在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和创新型行业建设的机制体制改革有很大的关系。
2.2湖北省不同地级市绿色发展指数分析
湖北省有12个省辖市、1个自治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3个省直管市(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1个林区(神农架林区)。图2是各地级市绿色发展综合指标在2009、2015这两年的对比情况。
通过图2可以看出,除襄阳市、咸宁市、仙桃市外,湖北省各地级市2015年的综合指标上均高于2009年的综合指标。在2009年绿色发展指数排名前5名的是:武汉市、宜昌市、十堰市、襄阳市、神农架林区。在2015年绿色发展指数排名前5名的是:武汉市、宜昌市、神农架林区、恩施州、十堰市。对比2009年和2015年,绿色发展指数上升最快的是恩施州,从2009年的第八名上升到2015年的第四名。襄阳市和咸宁市排名有所下降分别从第四名、第六名下降到第八名和第十名。2015年武汉市和宜昌市人均GDP和绿色发展指数在湖北省排名前二,说明二市较好地处理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神农架林区和恩施州尽管人均GDP排名靠后,但是在经济后发区域,立足资源环境优势,走一条绿色发展、绿色崛起的道路。
根据2015年湖北省各地级市四个一级指标的空间分布图(图3),可以看出:生态城市建设力度在湖北西部地级市较好;在湖北中部区域生态城市建设水平较低(荆州、潜江、仙桃、天门、孝感)。武汉市、宜昌市产业环境友好程度相比较高。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表现为武汉市>仙桃市>随州市>荆门市。科技创新水平表现为武汉市>襄阳市>孝感市>宜昌市。武汉市的科技创新水平优势比较明显。
采用标准差分级法[27],将2015年湖北省各市州绿色发展指数进行分级,用I表示绿色发展指数平均值,S为标准差,则[0,I-S]表示低水平区域;[I-S,I]表示中水平区域;[I,I+S]表示较高水平区域;[I+S,1]表示高水平区域。Arcgis10.2制图结果见图4。从图4可以看出,2015年湖北省绿色发展综合水平武汉市最高,较高水平区域恩施州、十堰市、黄石市;低水平发展区域为潜江市、仙桃市、天门市。
2.3绿色指数空间自相关分析
进行全局自相关分析。选择欧式距离作为计算距离,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湖北省2009年~2015年全局MoranI及计算的Z值、相伴概率P,见表3。
全局分布有集聚分布(cluster
ed)、S机分布(random)、分散分布(dispersed)。当Z值大于1.65且显著时,观测值在空间上表现为集聚分布。当Z值小于-1.65且显著时观测值表现为分散分布。2009年和2010年I值大于0,说明存在正的空间自相关,说明绿色发展指数在全省分布并非完全是随机性分布的,而是表现为绿色发展空间聚集性。
局部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武汉市Z得分为-3.28,统计显著性的聚类类型表现为HL(图5),表示高值要素的四周围绕的是低值要素,说明武汉市绿色发展指数呈现区域性的高值,与周围区域相比优势比较明显。潜江市和天门市Z得分为3.11和3.35,统计显著性的聚类类型表现为LL,为低值聚类区域。与周围相比绿色发展指数有一定的差距。
2.4绿色发展指数诊断分析
在本研究中绿色发展指数是系统整体的评价,在对区域绿色发展指数进行诊断分析时,有必要找出制约、阻碍系统绿色发展的因素或者指标。表征障碍因素的指标目前有三种:因子贡献度、障碍度、指标偏离度,其中障碍度指标在实际应用中较多,其计算公式如下[28]:
xip=1-Xip(5)
Zp=■×100%(6)
式中,Xip为第i个地级市第p个标准化的值;wp为指标xp的权重。采用公式(5)、公式(6)可以计算出湖北省17个地级市障碍度排名前三的指标层和和排名第一因素层(表4)。
从表4可以看出,除武汉市、十堰市、黄冈市、恩施州、天门市、神农架林区外,制约区域绿色发展的主要因素是C8(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分析障碍度出现的频次,发现C8(13次)>C7(12次)>C6(11次)>C5(6次)>C9(4次)。武汉市制约因素分别是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万元GDP能耗、森林覆盖率。总体来讲,对于湖北省区域绿色发展主要的障碍度可以归纳为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工业废水排放强度(吨/万元)、工业废气排放强度(吨/万元)、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万元GDP能耗等指标。从因素层分析,制约区域绿色发展的因素层是产业环境友好程度(出现了15次)。制约武汉市绿色发展的因素层是生态城市建设力度、十堰市则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
3结论与建议
运用层次分析法,从生态城市建设、产业结构、循环经济、科技创新等4个一级指标对湖北省绿色发展水平状况进行评价,根据研究得出:湖北省绿色发展水平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其中2013年至2015年上升趋势比较明显。从各地级市绿色发展水平来看,武汉市、宜昌市绿色发展水平较高。从一级指标来看,湖北西部区域生态城市建设力度优势明显,在湖北中部存在一个生态城市建设水平较低的区域。绿色指数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2009年、2010年全局空间自相关表现为集聚性,而2011年以后年份表现为随机模式。局部自相关分析表明,武汉市为统计学上显著性的“HH”区域,呈现极点现象,扩散效应并不明显。潜江市、天门市为统计学上的显著性的“LL”区域。绿色发展诊断分析表明,产业转型升级对湖北省各地级市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以上结论,结合湖北省实际,有下列建议:
(1)倡导绿色理念,普及绿色发展知识。以绿色发展为核心,倡导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同时建立规范的公众参与制度和完善的社会监督机制。树立“绿色产业+绿色城镇+绿色生活”的发展理念。
(2)实现产业升级换代。在产业升级中注重互联网融合思维、创新驱动思维、生产和服务融合思维。大力发展电子汽车、节能环保装备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发展通讯设备、光电、集成电路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以太阳能、风能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休闲产业及现代服务业,提升第三产业的占比。
(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首先要积极开拓“低碳升级+循环改造+绿色替代”的发展路径;抓好企业节能,建立新型的产业化体系;立足独特的区位优势,走一条将绿色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杨振山,张慧,丁悦,等.城市绿色空间研究内容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5,34(1):18-29.
[2]PearceDW,MarkandyaA,BarbierE.BlueprintforAGreenEconomy[M].Earthscan,1989.
[3]郭强,王秋艳.中国绿色发展报告(1)[M].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
[4]邓德胜,尹少华.对湖南绿色城市发展战略的探讨[J].经济地理,2004,24(4):499-501.
[5]诸大建.生态文明:需要深入勘探的学术疆域――深化生态文明研究的10个思考[C]//环境与发展中国.2009:5-11.
[6]胡鞍钢.全球气候变化与中国绿色发展[J].科学中国人,2010(03):5-10.
[7]武,高盈盈.论生态文明与绿色崛起――以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为例[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0(6):122-126.
[8]牛文元.生态文明与绿色世界[C]//首届中国生态文化高峰论坛.2008.
[9]赵建军.中国实施绿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C]//第八届环境与发展论坛论文集.2012.
[10]王金南,曹东,陈潇君.关于国家绿色发展战略规划的初步构想[C]//首届环境与发展中国论坛论文集.2005.
[11]兰竹虹.中国绿色发展的战略思路[J].生态经济,2008(3):80-83.
[12]周宏春.走中国特色的低碳绿色发展之路[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1,04(6):4-9.
[13]赵建军,卢艳玲.中国绿色发展探析[C]//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2011.
[14]崔如波.绿色经济:21世纪持续经济的主导形态[J].社会科学研究,2002(4):47-50.
[15]李康.绿色经济与绿色GNP[J].环境科学研究,2002,15(4):1-3.
[16]张叶.绿色经济问题初探[J].生态经济,2002(3):59-61.
[17]曾贤刚,毕瑞亨.绿色经济发展总体评价与区域差异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14,27(12):1564-1570.
[18]王晓云,魏琦,胡贤辉.我国城市绿色经济效率综合测度及时空分异――基于DEA-BCC和Malmquist模型[J].生态经济,2016,32(3):40-45.
[19]胡鞍钢,周绍杰.绿色发展:功能界定?机制分析与发展战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1):14-20.
[20]马洪波.绿色发展的基本内涵及重大意义[J].攀登,2011,30(2):67-70.
[21]第二届中国绿色发展高层论坛组委会.2009中国城市绿色发展报告(节选)――城市绿色发展的研究[J].青海科技,2010(01):6-9.
[22]黄羿,杨蕾,王小兴,等.城市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广州市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2,32(17):55-59.
[23]北京师范大学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2012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报告摘编[J].经济研究参考,2012(67):3-96.
[24]NEXT10.2012CaliforniaGreenInnovationIndex[M],CollaborativeEconomics,2012.
[25]UNEP.MeasuringProgresstowardsanInclusiveGreenEconomy[M],NewYork,2012.
[26]OECD.TowardsGreenGrowth:MonitoringProgressOECDIndicator[M],Paris:OECDPublishing,2011.
[27]郭永杰,米文,赵莹.宁夏县域绿色发展水平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15,35(3):45-51.
[28]张锐,刘友兆.我国耕地生态安全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22(7):945-951.
SpatialpatternanalysisanddiagnosisofgreendevelopmentindexinHubeiProvince
HAOHan-zhou1,2,TANGJin-hua1,ZHAIWen-xia1,TANGMin1,SURui1
(1.ResourcesandEnvironmentCollege,Hubei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Xianning,437100,China;2.LandandWaterResourcesResearchCenteroftheMiddleYangtzeRiver,Hubei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Xianning437100,China)
绿色产业发展分析范文
关键词:绿色经济;熵权TOPSIS模型;线性回归;福建省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6248(2015)04-0048-07
近年来,绿色经济发展理念日益成为全世界的共识,各国政府也在积极行动,努力通过绿色化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可见,以绿色经济理念为指导,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中国未来经济的主旋律。2013年,国务院批复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明确要求福建省要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努力把福建建设成为人居环境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区域。可见,研究福建省绿色经济的发展现状,认清绿色经济的发展短板对于加快福建省绿色经济的建设步伐意义深远。
自从DavidWilliamPearce首次提出“绿色经济”概念后,国内外学者对绿色经济的内涵及其外延进行了深入探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针对绿色经济的内涵的探讨。安宇宏认为绿色经济是在生态环境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下,将可持续性作为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的发展模式[1]。张静等指出绿色经济除应考虑“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外,还应注重追求创新和效率最大化[2]。二是针对绿色经济的评价体系。薛珑从绿色经济效率、绿色资源环境、绿色科技创新、绿色经济政策4个角度构建绿色经济发展测度体系[3]。高春玲关注综合发展度和资源承载力[4]。曾贤刚等从经济转型有效性、资源利用绿色度和进步与福祉的实现度3个方面进行考量[5]。三是针对绿色经济发展的评价模型。索贵彬等[6]、曾贤刚等[5]均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环渤海经济圈和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绿色经济效率进行评价。Lawa等运用DEA模型对旅游业占主导地区的绿色经济效率进行评价[7]。四是针对绿色经济影响因素的研究。Wang[8]、陈艳春等[9]着重研究绿色技术溢出的内在动力。Glomm等探讨绿色税收对绿色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10]。Pop等认为跨国公司在推进绿色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11]。
文献回顾表明,现有研究在构建绿色经济的评价体系时缺乏对能够反映民生状况的绿色社会的关注,同时评价方法也有扩展的空间。为此,本文首先在评价方法上进行改进,运用改进的TOPSIS模型对福建省九地市的绿色经济建设进程进行综合评价;然后以绿色经济综合指数为因变量,以32个评价指标为自变量,采用有进有出的逐步回归法进行线性回归,探讨影响地区绿色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本研究旨在弥补现有理论的一些不足,并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一、绿色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一)绿色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绿色经济是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它是将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在充分考虑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以地区绿色资源为依托,以绿色发展资金为保障,通过调整地区产业结构以提升地区的经济效率和效益,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人类现代文明与环境友好相融合。作为一种协调发展的经济模式,绿色经济最终的目标是维护人类的长久发展,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为此,在充分考虑绿色经济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借鉴现有的研究成果[3-5],本文从绿色资源禀赋、绿色发展投资、绿色经济效率、绿色经济结构、绿色环境友好和绿色社会和谐等六个角度构建包含32个评价指标的绿色经济综合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
(二)绿色经济评价方法
1.熵权TOPSIS评价法
由Hwang提出的TOPSIS评价法是一种逼近理想解的排序法,通过在目标空间中设置各指标的“正理想解”和“负理想解”,然后根据评价方案与正或负理想解的接近度来评价方案的优劣[12]。传统的TOPSIS模型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相同,改进的TOPSIS模型则是将熵值法与TOPSIS模型相结合,利用熵值法确定指标的相对权重,再结合TOPSIS模型对绿色经济的发展进行评价。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构建评价指标原始数据矩阵A=(aij)m×n。其中aij表示第i项指标在第j个评价单元的实际值,m和n分别为评价指标和评价单元的数量。
第二,将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得到标准化矩阵B=(bij)m×n。其中系数bij为aij标准化后的数值,对于评价指标体系中涉及到的正、逆指标,分别采用对应极值公式进行标准化。
第三,利用熵值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熵权权重wi。各指标的熵权权重值如表1所示。
第四,确定指标的正负理想解。选取矩阵B中各评价单元所有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构成各评价指标的正理想解向量B+和负理想解向量B-。B+={max1≤i≤mbij|j=1,2,…,n}={b+1,b+2,…,b+m}
B-={max1≤i≤mbij|j=1,2,…,n}={b-1,b-2,…,b-m}当第i指标为正向指标时,bi+和bi-分别取指标体系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反之,当第i指标为负向指标时,bi+和bi-分别取指标体系中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第五,计算距离。结合熵权权重求出各评价单元中评价向量与正负理想向量的正理想距离D+j,和负理想距离D-j,如式(1)和(2)所示D+j=∑mi=1wi(bij-b+i)2
(1)
D-j=∑mi=1wi(bij-b-i)2
(2)第六,利用公式(3)计算评价对象与最优方案的接近度Cj。Cj=D-j/(D+j+D-J)
(3)其中Cj介于0~1之间,Cj数值越大,表示该地区的绿色经济综合指数越接近于最理想值,绿色经济发展状况越好,反之,Cj数值越小则表示该地区绿色经济发展水平一般。
2.回归分析法
为剖析影响福建省绿色经济发展进程的关键因素,基于2009~2013年9地市的面板数据,以“绿色经济综合指数”为因变量,以32个评价指标为自变量,为克服自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对回归结果的影响,在回归过程中采用有进有出的逐步回归法将回归不显著的变量剔除。
二、福建省绿色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的来源及处理
2010年以来,福建省启动了“四绿”工程建设规划,要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过程中,进一步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当前正处于绿色发展的攻坚阶段。因此,研究该阶段绿色经济的发展现状,剖析其瓶颈制约因素,对于加快福建生态文明的建设步伐意义重大。结合表1绿色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首先从历年《福建省统计年鉴》、《福建经济与社会统计年鉴》和各地市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收集了2009~2013年福建省绿色经济发展的相关指标数据。然后运用熵权TOPSIS模型对福建省九地市的绿色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绿色经济的影响因素进行阐述。
(二)福建省市域绿色经济的发展评判
1.市域绿色经济综合指数对比
表2是2009~2013年福建省绿色经济综合指数的市域比较,由表2可知,2009~2013年福建省九市的市域绿色城市综合指数差距较大。9个设区市绿色经济综合指数的排序为:厦门>福州>泉州>全省平均>三明>南平>龙岩>莆田>漳州>宁德。根据综合指数的数值,将其分为4个层次:
第一,厦门市的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属于第一层次。得益于绿色经济结构、绿色环境友好和绿色社会和谐3个子系统的出色表现,5年间厦门市的绿色经济综合指数超过0.5,达到了0.593,高出排名第二的福州市70.89%,稳居9个设区市之首,但厦门市的绿色经济综合指数呈下降的趋势。
第二,福州和泉州两市的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属于第二层次,介于厦门和全省平均水平之间。其中,福州的绿色经济结构和效率表现突出,主要得益于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增长和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的提升,五年均值分别高出全省均值36.47%和11.72%,同时,绿色社会和谐指数也明显提升。但绿色资源禀赋和发展投资与厦门市有一定差距,致使其绿色经济综合指数屈居第二位。泉州的绿色经济结构和绿色环境友好两个子系统表现较差,导致其绿色城市综合指数排名第三。
第三,三明、南平、龙岩和莆田的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属于第三层次。其绿色经济综合指数5年均值均在0.20~0.30之间徘徊。除莆田市外,其余三地市在绿色资源禀赋、绿色经济效率和社会和谐等方面的表现较好,但受限于绿色发展投资和绿色环境友好方面的不足,绿色经济综合指数总体水平不高。莆田市的绿色发展投资指数上升速度较快,绿色经济效率总体得分较高,但是在绿色资源禀赋、绿色经济结构和绿色环境友好等方面表现不佳,致使其绿色经济综合指数较低,综合排名位列第七。
第四,漳州和宁德两市的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属于第四层次,其绿色经济综合指数五年均值低于0.20,两地市在其绿色资源禀赋、绿色发展投资、绿色环境友好等方面都处于最低水平。
2.市域各子系统的变化趋势分析
(1)闽西北绿色资源禀赋优势增强,闽东南优势逐渐丧失。表3显示了2009~2013年5年间,6个子系统指数的增减值,从表中可以发现,在绿色资源禀赋方面,福州、厦门、泉州分别减少了0.012、0.326和0.223。厦门市下降尤其明显,主要原因是厦门市的森林覆盖率全省最低,并且由于已经基本城镇化,能够为绿色加分的人均农作物耕种面积仅为72.81m2,仅为全省平均值的13.51%。随着福建生态文明建设步伐的加快,闽西北地区的绿色资源禀赋优势逐渐突显,比如南平市由于森林资源丰富,加上每年人均造林面积全省最高,2013年达到131.88m2,所以,5年间该市的绿色资源禀赋指数上升了0.096,位居全省之首。
(2)绿色经济效率逐年下降,绿色经济结构有待完善。绿色经济提倡“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在控制能源消耗方面,福建各地市的政策力度较大,单位GDP的水、电和煤碳消耗持续下降。研究时期内绿色经济效率指数的下滑原因是全球经济不景气造成各地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率和第三产业产值增长率持续下降,全省平均值分别从2009年的20.48%和12.50%下降到2013年的13.20%和9.60%。另外,在经济结构指数方面,只有莆田和南平两市呈正增长,其余各地市均呈负增长态势。
(3)绿色发展投资力度增强,绿色经济的社会福利逐渐显现。从表3可以看出,九地市的绿色发展投资指数上升幅度较大,闽东南地区经济实力雄厚,为发展绿色经济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所以绿色发展投资指数上升尤为明显,福州、厦门、莆田、漳州四地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1.34%、14.15%、40.11%和32.90%。发展绿色经济最终是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由指标体系中的绿色环境友好和绿色社会和谐两系统来体现,5年间,两个指标总体保持上升态势,绿色经济的社会效益逐渐显现。
(三)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以“绿色经济综合指数”为因变量,以32个评价指标为自变量,根据九地市2009~2013年相关指标的截面数据,运用Eviews6.0软件,为克服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影响回归结果,采取有进有出的逐步回归法,结果表明,调整后R2=0.9978,F=836.815,说明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较好,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显著。
从表4可以看出,采用逐步回归法最终进入回归方程的11个自变量主要分布于绿色发展投资、绿色经济效率、绿色经济结构和绿色环境友好4个子系统中。其中,万人拥有公交车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和万元GDP水耗等变量的回归系数较大,并且均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这些指标对绿色经济的影响较大,可见,要真正实现地区经济的绿色化,除了要注重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减少能源的消耗,还要加大对有利于社会技术进步的科技资金的投入,要努力调整产业结构,增加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同时,提倡节能减排,循环使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三、加快绿色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区域绿色发展投资,提高绿色经济活力
第一,应加大科学技术研发投资,提升经济发展软实力:一是增加财政对科学技术研发经费的投入,通过科学技术研发经费的不断投入,保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正常运作,激发专家学者科学技术研发潜力;二是不断完善技术设施建设,建立具有国际研发能力的高科技研发中心和专业实验室,推动绿色高新技术研发更上一台阶;三是加强科学技术交流平台建设,提升高新尖端技术在企业、科研机构中实际利用率,推动高新技术发展。
第二,加大工业污染治理力度,提高环境准入门槛:一是认真抓好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突出抓好闽江、晋江等省内河流水污染的整治工作,严格控制工业、农业污水对水环境的影响;二是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加快现有燃煤电厂脱硫设施建设,新建燃煤电厂必须根据排放标准安装脱硫装置,推进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行业二氧化硫综合治理,同时,加大城市烟尘、粉尘、细颗粒物和汽车尾气治理力度;三是严格执行对污染源限期整治,坚决淘汰污染严重企业,在源头上控制污染企业的数量。
(二)转变传统发展方式,实现效率与效益最佳
第一,集约利用绿色资源,提升资源经济效益。按照“工业节水是重点、农业节水是关键”的思路,通过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提升单位水资源综合经济效益;量体裁衣制定企业节能降耗标准,落实节能节电相关措施,此外,不断加强风能、海洋能等绿色资源研发,提高绿色资源供给,提升电资源综合经济效益;提升土地资源经济效益。
第二,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主导产业绿色发展。具体为:一是营造绿色技术研发硬环境与软环境。通过对绿色技术研发环境的营造,培育绿色技术沃土,借力高新技术研发人才引进,加快技术革新步伐。二是构建绿色技术交易平台。通过交易平台构建,实现绿色技术在市场中的快速流转,实现技术效益最大化。三是鼓励绿色技术产业化应用。通过奖励、税收减免等多种政策扶持方式,鼓励绿色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应用,实现市场对绿色技术遴选。
第三,鼓励绿色科技型企业发展,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一是营造绿色科技型企业发展环境。充分利用国家、省以及地方政府对中小企业支持政策,积极帮助其解读和落实相关政策措施,把控绿色科技型企业发展近况,并根据其发展特色,提供相关财税、土地、融资等方面便捷有效的服务。二是鼓励绿色科技型企业相互合作,最大限度利用资金、技术等相关资源,提高抵御风险能力,形成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局面。三是鼓励银行、证券、小贷公司等金融机构,提高对绿色科技型企业扶持力度,降低信贷门槛。
(三)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第一,调整绿色经济结构,实现绿色经济发展高效配置。一是合理把控绿色经济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如闽西北地区,通过合理布局优先发展绿色农林业,种植具有区域地方特色的绿色农产品,打造地方农产品品牌,推动高效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和绿色农业发展,促进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过渡。二是依托高新技术研发基础,通过转移政策支持重点,实现非绿色产业向绿色产业转型升级。三是要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依据福建省发展现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第二,推进第三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绿色化进程。一是加强互联网技术研发。互联网技术作为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性技术,顺应时代要求,其为推进产业优化变革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二是通过研发移动终端技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加快对新型物流运作与管理模式的探寻,实现物流资源优化、成本降低和效率的提升。三是通过设立制造业、农业、医疗业等信息化服务平台,以信息、网络等为现代技术支撑,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四是打造智慧旅游品牌,发挥区域生态资源优势。
第三,优化绿色产业布局,降低产业链内耗。一是集中布局产业园区建设,优化产业链结构。通过对绿色产业园区集中布局,对绿色产业链上游下游进行有效整合,降低上下游交通成本,达到经济效益最优化。二是集中整治污染性企业。通过搬迁、企业改制重组和技术改造,合理调整工业生产布局。三是加紧落实绿色产业示范区工程建设。按照绿色发展理念,以典型大型绿色企业集团作为先锋军,带动中小企业全面实施清洁生产,实现绿色集群,建立绿色产业示范区。
(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环境友好水平
第一,加强节能减排技术研发,提升省域绿色环境友好水平。一是健全节能减排技术研发机制,提升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企业研发动力。二是发挥社会团体和公众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提升对环境保护的认知,借力舆论的力量,提升全省环境友好水平。三是加强环境保护人才队伍建设。
第二,加强环境污染防控,完善生态环境管理体制。一是调整生态环境监管机构,建立能有效防控环境污染的管理体制。二是要狠抓企业排污监管。强化排污许可证管理制度,将总量指标纳入许可证管理体系,并严格实行许可证年检制度,进一步规范企业排污行为。三是严格执行对污染源限期整治,坚决淘汰污染严重企业,在源头上控制污染企业的数量。
第三,提倡绿色出行和资源的循环使用。一是加大城市公共设施的投入力度,完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和地铁,方便广大市民的出行,减轻城市的交通压力和资源内耗。二是重视资源的循环使用和垃圾的无害化处理,通过引进先进的生活垃圾处理设备,改变处理方式,提高处理比例来减少对环境的危害。
四、结语
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第一,福建省的绿色经济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绿色经济综合指数总体水平不高,只有厦门市的绿色经济综合指数超过0.5,有6个地市的指数小于0.3;第二,绿色经济的6个评价子系统发展不均衡现象较为严重,绿色经济效率和绿色社会和谐表现较好,但绿色经济结构和绿色环境友好有待加强;第三,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影响绿色经济发展进程的主要因素分布于绿色发展投资、绿色经济效率、绿色经济结构和绿色环境友好4个子系统中。
参考文献:
[1]安宇宏.经济新常态[J].宏观经济管理,2014(6):81.
[2]张静,彭文英.我国绿色经济发展障碍及对策探讨[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3(1):144-149.
[3]薛珑.绿色经济发展测度体系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2(18):21-24.
[4]高春玲.基于熵值法的湖北省绿色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32(19):70-72.
[5]曾贤刚,毕瑞亨.绿色经济发展总体评价与区域差异分析[J].环境科学学报,2014,27(12):1564-1569.
[6]索贵彬,聂雅.面向生态-技术创新的环渤海城市群生态位扩展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8):17-19.
[7]LawaA,LacyaTD,GrathGM.Towardsagreeneconomydecisionsupportsystemfortourismdestinations[J].JournalofSustainableTourism,2012,20(24):823-843.
[8]WangB.CanCDMbringtechnologytransfertoChina――AnempiricalstudyoftechnologytransferinChinasCDMprojects[J].EnergyPolicy,2010,38(5):2572-2585.
[9]陈艳春,韩伯棠,张宏雷.绿色技术溢出内在动力与影响因素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2,41(6):105-110.
[10]GlommG,KawaguchiD,SepulvedaF.Greentaxesanddoubledividendsinadynamiceconomy[J].JournalofPolicyModeling,2008(30):19-32.
-
遥感成像原理与遥感图像特征范例(3
遥感成像原理与遥感图像特征范文近年来,一系列高分辨率卫星的相继上天,高分辨率卫星遥感的应用也因此成为可能,也凸现出遥感影像数据处理的重要性日益显现。遥感影像数据处理..
-
应收会计述职报告范例(3篇)
应收会计述职报告范文篇1(一)任职起止时间。需要注明任、免文件上的时间(在任审计的只需注明任职时间)、接手工作后开始签字的时间;(二)本单位基本结构。内部机构设置情况、所属单..
-
廉洁从业心得体会范例(3篇)
廉洁从业心得体会范文“做到三珍惜,走好人生路”,我要全面理解“珍惜工作,珍惜前程,珍惜家庭”的精神实质,掌握其深刻内涵,要把它落实到自己的思想、工作和生活中去。一个人能不..
-
临床病理学笔记范例(12篇)
临床病理学笔记范文篇1[关键词]护理;实习生;临床带教;体会[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319-011带教老师做好表率临床教学不仅是为学生理论联系..
-
信用监管的意义范例(12篇)
信用监管的意义范文篇1我国现有的专业投资人才还不多,而房地产信托投资涉及的行业又比较广,客观上也缺乏懂得房地产行业和投资银行业务的复合型人才,整体的投资水平难以满足现..
-
小学语文教育质量提升措施范例(12
小学语文教育质量提升措施范文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问题;措施;思想;培训【中图分类号】G623.2一、我国当前农村地区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1)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师资力量不足,教..
-
物联网和云计算的关系范例(12篇)
物联网和云计算的关系范文1篇1过去,人们谈论最多的是云计算的分割,谈各类云服务的特点,并不谈背后的能力来源。云计算的潜在用户被眼花缭乱的云服务产品困扰,特别是现在传统企..
-
现代物流管理前景范例(12篇)
现代物流管理前景范文篇1【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物流清洁高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同时随之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困扰着人们的生活,给人类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