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医学的四个原则范例(12篇)
循证医学的四个原则范文篇1
文章编号:1003-1383(2007)04-0437-03
中图分类号:R05
文献标识码:A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即遵循证据的临床医学,是把目前最好的研究证据与医师的临床经验和病人的意愿三者结合来决定诊疗策略的过程。近十多年来,它在国际临床医学领域中得到迅速发展。其核心思想是医务人员应该认真、明智、深思熟虑地运用在临床研究中得到最新、最有力的科学信息来诊治病人,强调任何临床医学决策都建立在客观的科学研究证据基础上[1]。它的推广应用使普通医院的医疗水平也可以得较大的提高,并为病人提供更有人性化的差异服务,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
循证医学产生的历史和现状
循证医学的思维方式已存在数个世纪[1]。最早的医学观察性研究见于希波克拉底的著述,他提出医学的研究结论不仅依靠合理的理论,也要依靠综合推理的经验。对循证思维进一步肯定见于阿拉伯医师Avicenna(公元980~1037年)的著述,他提出动物实验并不能证实在人体内的效果,建议应当在无并发症的病例中进行评价,应当有两种情况的比较和可重复性评价。在中国,第一次提到的对照试验见于1061年的《本草图经》,是关于评价人参药效的试验:“寻两人,令其中一人服人参并奔跑,另一人未服人参也令其奔跑。未服人参者很快就气喘吁吁。”循证医学的哲学与科学根基在18世纪以后得到了明显巩固,如:英国开始对医疗卫生干预进行利大于弊的严格评价。1948年英国科学家开始了世界上第一次随机对照临床实验,肯定了链霉素治疗肺结核的疗效[2]。接着在1955年Truelove进行了胃肠病方面首项RCT(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证实了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优于安慰剂[3]。RCT的兴起使流行病学的多项理论和原则用于临床医学研究。根据临床研究依据来处理病人的观察已逐渐形成,大样本、多中心的RCT取代了以前分散、个别的观察性研究和临床经验总结。RCT的出现和逐步完善是循证医学证据的主要来源。许多临床分组资料例数少,受发生概率错误大小的影响而不足以获得可靠的结论。如果把多个研究资料收集、合并后再进行统计学分析,将有助于防止小样本导致的偏倚。1930年以后有人开发了用于合并不同研究资料的统计学技术。然而,直到1966年以后,Meta-分析的方法才被引用于医学领域对干预效果的评价[4]。Meta-分析的资料来源全面,有清晰的搜索、收集资料的措施,是在批判和评价的基础上收集证据,有统一的评估方法,对资料进行质量综合而不是以往综述中的定性估计,为临床进一步研究和决策提供全面的文献复习和综合。因此,Meta-分析的结果常被用作循证医学的证据。
由英国流行病学家ArchieCochrane在1979年提出和开展的系统综述(systematicreview)对循证医学的开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早在1972年他就指出,大多数的临床医师对于治疗方面的决策,是从质量差别很大的一大堆研究结果中,随意或根据专家意见进行选择,有时由于一些研究的缺陷,导致选择的方法或决策可能是完全错误的。因此呼吁全世界的研究者与临床医师联合起来,各专业的专家应系统地总结和不断更新各领域中RCT结果进行系统综述,及时为临床实践提供可靠的依据[5]。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这方面的跨国合作对一些常见的重要疾病的某些疗法作了系统综述,它们对改变世界临床实践和指导临床研究课题的方向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被认为是临床医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1992年首先在英国成立了Cochrane中心,1993年成立了世界Cochrane中心协作网,帮助人们进行系统综述,把系统综述结果通过杂志和网络发送给世界各地的医师、病人和决策者,有助于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相关诊治方案的最新研究进展,使循证医学的普遍开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目前,中国的EBM尚属于起步阶段。1996年,复旦大学的王吉耀教授首次将“evidence-basedmedicine”翻译为“循证医学”。1999年3月,经国际Cochrane协作网注册,在华西医科大学成立了中国Cochrane中心/循证医学中心。随后在广州、上海、北京、山东等地又成立了循证医学中心。先后出版发行了《循证医学》和《中国循证医学》等专业期刊。很多医院都非常重视循证医学在科研和临床实践中的应用。部分医学院校也已开设了《循证医学》课程,传播了有关EBM知识,积极地开展循证医学的推广和应用。
循证医学的评估系统与作用
临床医师不能过分地相信已公开发表的论文上的某一疾病的诊治方案,应该通过检索相关的文献,并筛选出高质量的临床证据,进行系统的评估,总结出与特定病人或人群有相关性的结果,来决定不同病人的诊治策略和措施[6]。目前根据医学研究资料的质量和可靠程度大体分为以下五级:一级:所有随机对照实验(RCT)的系统评估(Systematicreview或meta-分析);二级:单个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三级:对照试验但是未随机分组;四级:无对照的系列病例观察;五级:专家意见。其中一级研究资料的可靠性最高,而五级为最低级别[7]。循证医学是建立在完善的五级证据数据库的基础上,并结合临床实际各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最适合(对于患者、医院、医师等各方面)的治疗手段。而且在今后的医学发展中,这些数据库可以不断地循环更新、不断地扩大,将更有利于对病人的治疗。EBM的作用在于:①更有效的利用资源,促进临床医疗决策科学化,避免误诊误治、浪费资源[8]。因为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整理检索,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重复,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益;②更好地使治疗服务个体化[9]。大多数研究选取的病例都具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其研究结果也最适用于具有类似特点的病人个体。这样可以使医务人员根据病人的健康状态提供特定的医学治疗,使医疗资源更有效的分配利用,这样可为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准确的理论指导。③提高临床医生对研究方法的理解,并使其在使用资料方面更加严格[10]。因为EBM就是可以大量地借鉴有效的医疗文献,并可以通过分级筛选,系统地评定并拣选具有最可靠的治疗操作方案。④使临床医生不断地更新医学知识,与时俱进,提高业务水平。要随时掌握最先进的医学,才能提高判断力,从而作出正确的处理决策。⑤医疗安全的需要。医疗是高风险的职业,要采用EBM医疗策略,医师首先在对大量资料进行分析之后,结合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判断,再实施相应的治疗。这一过程是严格以事实为依据的,因为EBM的基础就是治疗措施的可靠分级,所以在规范日趋完善和病人法律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采取最有效可靠的治疗办法,将是医师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有力举措。
循证医学的临床实践
EBM最大的特性就是五级可靠证据的分类,医师在对患者治疗之前,应对上述的五类医学治疗资料有较好的了解和评价:①通过网络上或期刊阅读有关的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掌握本专业最新的医学成果;②在临床实际工作中虚心向专家请教,和其他医师交流、探讨病例的处理意见;③在接诊病人时,通过采集病史和检查,根据病情特点和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④运用自己掌握的EBM知识和积累的经验,制定出最佳的诊治方案供病人或其家属选择;⑤遇到疑难病例,要把解决的问题拿到EBM证据库中检索,查到相关文献,找出与该特定患者相符合的最佳诊治措施。在该过程中,要求医师有较高的医学水平及判断力,现有的EBM资源一般不可能和患者的资料一模一样,不能一厢情愿把患者的情况硬套在某份文献证据上。在将某一措施用于具体指导病人治疗时,必须有充分的证据,并做综合分析后才能选取最佳方案,同时要考虑治疗方案对病人的适用性和可行性,也要考虑到病人的承受能力,疗效和副作用等等。在后续的考虑中,有时候会原先确认的治疗措施而选用一个级别较低的治疗办法。但最终的目标都要达到“认真、明确与合理应用现有最好的证据,来决定对具体病人的治疗”。不能总是表现医师的最高水平,而是让患者得到其可以接受的最好的治疗[12]。比如两个患者得到同一种病,有两种药物都可以治疗,一个效果快一些,快的价格则很贵,一个慢一些,慢的价格就较便宜,当然两种药物都可以治好病。这时候医师必须依照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来选取,这样才是患者获得的最佳治疗。有一个循证医学在临床应用的典型案例,即一位老年女性病人由于突然意识障碍4小时入院。经检查诊断为急性脑梗死。根据循证医学的资料,发生在3~6小时之内的脑梗死有溶栓治疗指征,医生除了告诉家属这些治疗方法的好处外,还要解释使用这些方法的风险。目前的系统评价显示,溶栓治疗组致死性颅内出血较未溶栓组增加4倍,症状性颅内出血增加3倍,近期病死率增高约1/3。但是6个小时内使用溶栓治疗者死亡或残废的危险降低17%,3小时内溶栓似乎更有效。得出的结论是溶栓组早期死亡和颅内出血的风险增加,但这些风险可被存活者残废率降低的效果所抵消。由于结果来自系统评价,属于高级别的证据,认为该评论是具有最可靠的依据,医生就可以将这些结论告诉病人家属,结合本病例,患者为老年,而且发病就有意识障碍,溶栓治疗导致早期颅内出血的风险很大,如果家属不愿冒此风险以获得降低远期残废率的效益,可以考虑不溶栓治疗而使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和对症支持、防止并发症等措施,这种处理也可能更有利于病人[13]。
循证医学注意的问题和应用前景
目前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循证医学值得注意如下几个问题:①循证医学把专家的意见放在最低的级别,不等于否定专家的意见[14]。专家的意见是前述4个级别证据的基石。通过对专家治疗好的病例,整理升级后成为四级的无对照的系列病例观察,一些研究机构依据四级的分析提取治疗措施,开展三级、乃至二级的对照实验,最后通过RCT的系统评估,试验结果文献升级为一级证据。从证据发展来看,RCT评估其实是对专家意见的汇总筛选后的证明。②Cochrance系统评估属于循证医学中最高质量的证据[14,6]。因为它是由权威的统计学、流行病学和临床专家领导方法学研究,有不断更新的统一工作手册,各专业评价组编辑部结合专业实际制订的方法学,有完善的系统评价培训体系。③如何在没有最佳证据存在时作出临床决定。没有最佳证据不等于没有有效的证据,若当前尚无随机对照试验等高质量证据时,可依次参考级别较低的有效证据或经验处理病人,总之要应用当前可获得的最佳证据,一旦高级别的证据发表,就应该及时使用新证据[14]。④循证医学并不提倡来了患者之后才去寻找有关的治疗方案。医师平时就应该经常学习掌握相关领域的最新医学动态,否则只是临阵磨枪,有时候会错过最佳治疗期而耽误患者的有效治疗[14]。循证医学建立在大规模的临床试验结果基础上,同时也注重结合医生个人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目的是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是医学发展的目标。今后的临床试验将更趋国际化、多中心、大规模,多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的研究方法,试验设计严谨、科学,结果令人信服,使之更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目前的互联网及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可以更有效的把循证医学的优势发挥出来。以前只有一些比较大的医院在治疗上可以享有更广泛的医学证据资料,现在普通医院通过互联网也可以检索到大量的医学资料,从而可以较好的开展循证医学。循证医学大规模应用的时代即将来临,经验医学向EBM的转变将是21世纪临床医学的一场深刻变革,是临床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王吉耀.循证医学与临床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2.
[2]Amedicalresearchcouncilinvestigation.Streptomycintreatmentofpulmonarytuberculosis[J].BrMedJ,1948,770-782.
[3]TrueliveSC,WittsLJ.Cortisoneinulcerativecolitis.Finalreportonathreapeutictrial[J].BrMedJ,1955,1041-1048.
[4]SolariME,WheatleyD.AMethodofcombiningtheresultsofseveralclinicaltrials[J].ClinicalTrialsJournal,1966,3:537-545.
[5]CochraneAL.ArchieCochraneinhisownwords.Selectionsarrangefromhis1972istroductionto“Effectivenessandefficiency:randomreflectionsonthehealthservices”[J].ChinicalTrialsJournal,1989,10(4):428-433.
[6]刘学礼.循证医学的发展及其伦理思考[J].医学与社会,2005,12(18):49-51.
[7]何成奇.循证医学的发展与临床医学[J].中国临床康复,2003,2(25):542-543.
[8]王家良.循证医学与临床医学[J].华西医学,2001,16(4):381-382.
[9]孙新平,张安平,朱宗迅,等.循证医学在外科应用的优点及收集证据的方法[J].人民军医,2003,8(46):479-481.
[10]应月强,史良会.循证医学在临床实践中的意义[J].皖南医学学院学报,2002,21(1):4-5.
[11]张金钟.循证医学在医学科学化进程中的作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0,16(6):337-339.
[12]曾智,余敏,杨鸣,等.循证医学-临床医学发展的新趋势[J].临床荟萃,2006,27(5):240-241.
[13]张烨屏.循证医学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作用[J].现代医药卫生,2004,20(4):251-252.
循证医学的四个原则范文篇2
作者:张建梅吕云华张沛霖
【摘要】介绍张沛霖主任运用现代医学知识辨病,结合中医经络诊查辨证,采用补虚泻实、先远后近的原则,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经验。
【关键词】名医经验;针刺;梨状肌综合征
梨状肌综合征多因受寒或髋关节的过度外展、外旋或蹲位变直位时梨状肌过度牵拉、收缩而损伤,或由于坐骨神经穿过梨状肌时解剖变异,造成坐骨神经在该处受压,产生下肢疼痛及活动障碍为主的一系列症状。中医认为本病多因风寒之邪外侵、经脉拘挛或外伤导致经气阻滞,不通则痛。中医属“坐臀风”、“髀枢痛”范畴。
张沛霖主任从医60余年,临证经验丰富,倡导运用现代医学知识结合中医经络辨证,治疗疾病。笔者作为全国第四批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有幸跟师学习,现将其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经验介绍如下。
1运用现代医学知识辨病
本病有坐骨神经痛的症状,但不是坐骨神经痛这个病。张老师运用现代医学知识进行相关诊查以予鉴别:
1.1梨状肌综合征的臀部压痛点在梨状肌,而坐骨神经痛的臀部压痛点在承扶穴。
1.2梨状肌综合征患者直腿抬高在60°以内时下肢疼痛明显,超过60°后疼痛减轻,且梨状肌紧张试验为阳性。而坐骨神经痛患者直腿抬高约30°以上均有下肢疼痛,即直腿抬高试验为阳性。
2经络诊查以辨证
2.1望诊:
2.1.1望行走:患者多有跛行或不能行走,可判断病位在下肢。
2.1.2望臀肌:望梨状肌体表投影区是否有隆起(多为新病、邪实)或凹陷(多为久病、正虚)。
2.1.3望外踝:望外踝周是否有隆起或凹陷,并根据外踝周隆起或凹陷的位置,判断臀部何经阻滞。张老师认为外踝犹如足三阳经的一个微缩观测点,外踝与大转子、臀部的经络分布循行有相关性。足三阳经从头走之足,在外踝周的分布相对集中(外踝前为足阳明经循行,后为足太阳经循行,外踝上为足少阳经循行),即可通过观察外踝周隆起或凹陷的趋势,了解足三阳经的虚实。
2.1.4望小腿:望小腿部足三阳经循行区腧穴是否有隆起或凹陷,并与外踝望诊合参,进一步判断阻滞经络。
2.2问诊:问病因(受寒、过度活动、外伤)、病史(新病、久病)及症状(多为臀及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疼痛,呈“刀割样”或“烧灼样”,不耐久行)。
2.3切诊:
2.3.1脉诊:观察尺脉变化。张老师的经验是本病脉诊特征为尺脉延伸变长,新病尺脉弦长,久病尺脉长而无力。
2.3.2触诊:
2.3.2.1新病臀部可触及紧张隆起的梨状肌,并有明显压痛;病程长者,可触及松弛臀肌,梨状肌有压痛。
2.3.2.2臀及小腿部的足三阳经循行区,若触及结节、拘挛者,为实证;若触及松弛、凹陷者为虚证。
3注重补虚泻实,先远后近
在经络诊查与辨证的基础上,张老师运用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原则,以“循经选穴”为主,治疗本病。先取远端、具有特异性作用的腧穴(如:足阳明经阻滞选取下巨虚、丰隆,足少阳经阻滞选取阳陵泉、阳交,足太阳经阻滞选取飞扬、跗阳)针刺。待病灶梨状肌拘挛松解,再取近端、局部腧穴(居髎为足少阳、阳跷脉交会穴,环跳为足少阳、太阳经交会穴,阿是穴)。远端与近端取穴相配。张老师先取远端穴,将局部病灶视为证据保留,以观察病灶局部在远端取穴针刺前后的变化,旨在探索穴位的特异性、验证经络的存在。另遵循《灵枢·终始》“在骨守骨,在筋守筋”的原则。治疗时分辨病在筋肉或在骨骼。叩之无痛,则认为病在筋肉。应用《灵枢·官针》篇中治疗肌痹的方法—分刺(“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深刺病灶局部筋肉之分,以直达病所,疏导闭阻不通之经气,达到“通则不痛”的治疗目的。
4典型病例
陈某女41岁初诊2008年11月17日
左臀及大腿后、外侧疼痛,行走不利一周。5天前在某院诊断为“梨状肌综合症”行封闭治疗未见缓解。现左臀及大腿后、外侧持续疼痛,晨起后疼痛激烈,活动后稍缓解,行走不利。查:左外踝后昆仑穴及外踝上悬钟穴周有隆起,左环跳、居髎穴周拘挛,按之作痛,叩之无痛。左梨状肌紧张试验阳性。舌苔薄白,左尺脉弦长。
辨病:左梨状肌综合征
辨证(辨经络):邪客于足太阳、少阳二经,经气壅滞而痛。
治宜:疏通足太阳、少阳经气
循证医学的四个原则范文篇3
[关键词]中医药治疗;痰饮;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脓毒症
[中图分类号]R54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9701(2013)36-0110-02
TreatmentofcapillaryleaksyndromewithaviewofphlegminTCM
ZHAOFu1,2LINXinfeng1,2LUOYuanyuan1CHENWeitao1ZHAOFengli1WUSihui1ZHENGShuming1JIANGQilong1YANGBo1
1.GuangzhouUniversityofTCM,Guangzhou510405,China;2.IntensiveCareUnitoftheFirstAffiliatedHospitalofGuangzhouUniversityofTCM,Guangzhou510405,China
[Abstract]CapillaryLeakSyndromeisacommoncomplicationinpatientswithsepsis,manifestedashypoalbuminemia,edema,insufficientcirculatorycapacityandevenshockandmultipleorganfailure.Modernmedicaltreatmentconsistsmainlyoffluidmanagement,treatmentoftheprimarydisease,anti-inflammatorytreatment.ItcanbeunderstoodthattheTCMpathogenesisofCapillaryLeakSyndromeisYangQideficiencyofthespleenandkiney,phlegmobstructingQiJiandthebloodstasis.ThousthetreatmentprincipleshouldbenourishingtheYangQiofspleenand
kiney,eliminatingphlegm,activatingbloodandresolvingbloodstasis.
[Keywords]Chenesemedicinetreatment;Capillaryleaksyndrom;Sepsis
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CapillaryLeakSyndrome,CLS)是脓毒症患者常见并发症,最早在1960年由Clarkson等[1]报道。CLS的临床主要表现是低血压、休克、全身内脏和组织水肿、严重低白蛋白血症,严重者可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现代研究发现,其发病机制是炎症介质作用以及血管壁损伤所致血小板、内毒素、氧自由基的聚集,导致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清白蛋白渗漏到组织间隙,组织间隙胶体渗透浓度升高,血管内水分外渗漏到组织间隙,可导致胸腹腔积液、内脏水肿,伴有效循环血量下降,全身组织器官缺血、缺氧,甚至MODS。目前CLS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的困难,也是影响抢救成功的因素之一[2]。
中医痰饮是指由于三焦气化失常,水液在体内运化输布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症。《金匮要略》首载“痰饮”病名,并辟专篇论述。痰与饮一般有“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之分。广义的痰饮是诸饮的总称,狭义的痰饮是诸饮中的一个类型,根据水饮停积的部位不同,可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据《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对此有所阐发:“夫饮有四,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中医认为,痰饮的形成是肺、脾、肾三脏的气化、通调水道等功能失调,加之寒、热、气、火等原因,影响了津液的正常散布运行,聚而成湿,变为痰饮。现代医学的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中由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清白蛋白和血管内水分外渗,而致全身性水肿、胸腹腔渗液,符合中医“痰饮”的特点,临床上可参照“痰饮”行辨证论治。
1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痰饮为病,留于肠间、胁下、胸膈、肢体并波及五脏,其病性总属阳虚阴盛、本虚标实。因肺脾肾三脏阳气亏虚、运化无力而致水饮停聚。痰饮为阴邪,易伤阳气,遇寒则凝,得温则行。温阳则能助气运化,开发腠理,通行水道。故《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是从痰饮论治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的治本之法。
“温药和之”之义,是以温补脾肾中药鼓舞阳气,恢复五脏尤脾肾的机能,使水湿化则痰浊少。痰饮之病,究其本源,总不离脾肾两脏、阳气虚衰两端。阳不化水,气不化水,则水气内停。临床遣方用药,宜用健脾益气、温肾补阳之法。脾肾阳虚,选用药物多用桂枝、附子、干姜、白术之辈。附子桂枝温脾肾,助气化,行阴水之停滞;干姜白术温脾阳,助运化,散寒水之沍凝。温养脾肾,扶阳抑阴,则痰饮自消。方剂中以小青龙汤、苓桂术甘汤、实脾饮、真武汤为代表方。
2饮为实邪,不能率以温药治之
危重病患者出现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以虚寒证居多,但亦不乏饮热错杂证者。其机制是由于痰饮停积,阻滞气机,久郁化热。临床表现除了痰饮外,夹杂热相。时邪所致者多见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少痰,口苦、咽干。若因时邪外袭,约束肌表肺气不降、水道不调而郁热于内。若因日久化热者兼见腹满、口干、舌燥。因湿困脾阳,津液不得转输,停留肠间,郁而化热,大肠传导失司,肺气不降,水道不通,饮不下行,溢于中则腹胀,散于外则浮肿。饮邪内结,津液不上承,见口舌干燥,二便不通。
《内经》曰:“留着攻之。”痰饮形成以后作为病理产物,随气血运行,全身上下左右无所不至,又可成为致病因素,导致新的疾病,故中医认为“百病多由痰作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其下者,引而竭之。”“其实者散而泻之。”从“痰饮”治疗CLS,除了“以温药和之”,应考虑到痰饮是病理产物,若痰饮患者属实证或体壮者宜适当予攻下、分消诸法以散其邪。《伤寒论》记载以十枣汤、甘遂甘草汤治疗痰饮、悬饮。后世喻嘉言在《医门法律·痰饮留伏论》中总结张仲景治疗痰饮:“无形之气,热结于胃,则用调胃承气攻之。热结于肠,则用大小承气攻之。有形之饮,痞结于胸,则用陷胸汤攻之。痞结于胁,则用十枣汤攻之。留结于肠胃之间,则用甘遂半夏汤攻之。”
临床以痰饮论治CLS可辨证使用承气汤、陷胸汤、十枣汤、甘遂半夏汤。但本病病机属本虚标实,临床使用攻法时仍需顾护正气、阳气,实邪去不忘扶脾固肾以治其本。
现代医学认为,CLS多因炎症介质、内毒素等作用于机体,对毛细血管造成损伤而致通透性增加。通里泻下类方可降低炎性介质含量和促炎因子的水平,从而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组织损害,恢复因炎症导致的免疫失衡[3-8],正是运用“攻法”治疗CLS的依据。
3血不利则为水,治以活血利水
“血不利则为水”出自于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水气病篇》提到:“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搏,跌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鹜溏,胃气衰则身肿。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文中指出“水气病”主要临床表现为“鹜溏(便溏)”、“身肿”、“小便不利”、“经水不通”等;其病因是“血不利”。这里“血不利”即血流不畅,相当于现代医学中血液微循环障碍,如血液、局部淋巴循环不畅等。中医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因此“血不利”则提示“气”的运行不力这一病因,同时揭示了肺脾肾气运行失常、津液运化输布不利而成“痰瘀”这一结果。现代对CLS的研究表明,引起CLS的病因如脓毒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胰腺炎、休克等均存在血液微循环障碍。因此,从痰饮论治CLS,必须兼顾“瘀血”。
中医认为疾病初起,一般以卫分、气分为主,久病则多入血分,伤及经络血脉。《灵枢·终始》曰“久病者……去其血脉”,提出久病治血络。临床CLS患者多为虚劳患者,甚至伴厥脱、喘脱,尤以久病气虚多见。气虚津液气化失常,留滞为痰饮,痰饮日久必阻滞气机、血行不畅而成瘀。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活血类中药等有通过抗脂质氧化、抑制细胞内钙,阻止钙超载对凋亡调控基因表达,发挥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从而减轻血管通透性,减轻白蛋白和液体外渗,从而减少液体输入量,减轻组织水肿及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提示益气活血利水法对CLS有应用的价值[9-11]。
临床治疗CLS应在温行、攻逐、泻下的同时,可辨证加以活血通络、行气利水之品,如益母草、牛膝、泽兰、王不留行、丹参、赤芍等。也可选用中成药如血必净、川芎嗪等治疗[12]。
4附病例1则
梁某,女,82岁,因“反复气促1年余,加重2d”由急诊拟“①肺部感染②心衰”收入院,既往有冠心病、心肌梗死病史,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病病史。住院期间气促加重,行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无效,患者仍呼吸困难,张口抬肩,故转入重症医学科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同时给予抗感染、抗心衰、营养支持等治疗。患者在重症医学科期间一度出现全身浮肿,腹大如鼓,四肢肿胀,压之凹陷,面色晦暗,口唇紫黯,气促,四肢凉,冷汗淋漓,大便秘结,三日未解,舌象因气管插管未见,脉沉涩。辅助检查:生化检查提示白蛋白27g/L,血气分析:pH7.36,PaCO242mmHg,PaO255.1mmHg,提示③严重低氧血症,胸片提示肺部感染、右侧胸腔积液,B超提示右侧胸腔积液、腹腔积液、皮下水肿。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同时,予以中医辅助治疗。中医诊断为痰饮病,辨证为脾肾阳虚证,处以真武汤加减:芍药15g、茯苓15g、生姜3片、白术15g、附子20g(先煎)、益母草15g、丹参15g、瓜蒌仁15g。服用5剂后,四肢浮肿渐消,胸腹水消退,大便解,腹胀消。配合西医治疗后逐渐撤离呼吸机,转回普通病房。随访半年,卧床在家,偶发气促、四肢浮肿,家人以中药调理。
按:患者肺炎后出现全身浮肿、低蛋白血症、休克、呼吸衰竭,西医可考虑为CLS。本病因病久体虚,脾肾阳气虚微,无以鼓舞气行,痰饮内生,而见支饮、溢饮。气为血帅,血凝为瘀,气血不达四末,故见口唇紫黯,四肢冰凉。《伤寒论》中真武汤主治少阴阳虚水停及太阳过汗所致阳虚水泛之证。《伤寒明理论》曰:“真武,北方水神也,而属肾,用以治水焉”。真武汤证主因肾阳虚微,下焦阴盛,导致气化约束失司,证见饮停泛滥,或水饮凌心射肺。真武汤原方为茯苓三两,白芍三两,白术二两,生姜三两(切),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方中炮附子温补少阴阳气,白术苦温燥湿、健脾利水,茯苓佐白术健脾并淡渗利水,生姜助附子扶阳并宣散水气。四味相伍,用于阳虚水泛,为温阳利水代表方剂,用于治疗本病,体现了“病痰饮者,以温药和之”。患者大便秘结,因痰饮阻滞气机,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但体质为脾肾阳虚,属本虚标实,不可峻下,故在真武汤温补脾肾之余,以瓜蒌仁润肠通便以通腑。患者见四肢浮肿、胸腹水,是为痰饮浸淫;而面色晦暗、口唇紫黯、脉涩,是为瘀血不行。今痰瘀互见,乃为“血不利则为水”,故宜痰瘀并治,以丹参、益母草活血利水,标本同治。此病例为以痰饮论治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的典型,体现温阳、通腑和活血利水的治则,临床取得较好疗效。
[参考文献]
[1]ClarksonB,ThompsonD,HorwithM,etal.Cyclicaledemaandshockduetoincreasedcapillarypermeability[J].AmJMed,1960,29:193-216.
[2]张永利,万献尧.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6,29(12):10-13.
[3]万幸,刘倩娴,王培训.大承气汤对全身性炎症反应干预作用的实验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0(2):153-156.
[4]曹书华,王今达.大承气汤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治疗过程中的免疫调节作用[J].中华创伤杂志,2004,20(12):720-723.
[5]张贺,张慧研.大承气汤对脓毒症大鼠p38MAPK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J].中国急救医学,2012,32(7):616-618.
[6]余丹凤,翁银燕,徐建.大承气汤对行机械通气严重脓毒症患者炎症反应和免疫调节功能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1,18(3);181-182.
[7]兰万成,石丽飞,李际强.桃核承气汤对脓毒症(血瘀腑实证)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4);885-886.
[8]孟繁甦,郭应军,侯杰,等.宣白承气汤对脓毒症大鼠肠屏障功能保护的实验研究[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1,24(2):151-152.
[9]李萍,李洪,贺冬林,等.川芎嗪注射液对小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6,26(1):32-34.
[10]高红梅,常文秀,曹书华,等.“血必净”注射液对内毒素刺激的内皮细胞的影响[J].中国急救医学,2005,25(6):437-438.
[11]李广罡,韩文斌.血必净注射液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27):3282-3283.
循证医学的四个原则范文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整群抽样确定湘南学院2012-2014级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学生共315人。
1.2研究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其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对循证医学了解程度、学习目的、循证医学知识的获取途径、应用循证医学的主要障碍等5个方面内容。问卷调查表采用电子邮件和现场发放问卷的方式展开调查。
2.结果
2.1一般情况
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315份,回收315份,有效问卷315份,问卷有效率为100%。本次调查男生164人(52.1%),女生151人(47.9%)。2012级103人(32.7%),2013级110人(34.9%),2014级102人(32.4%)。
2.2循证医学的了解程度、学习目的
被调查的315名学生中,12级学生因为必修循证医学这门课程,对EBM知识及相关技能有一定程度的认知,83名(80.6%)学习过相关知识;13级中56名(50.9%)接触过循证医学知识;14级中仅有36名(11.4%)主动学习过相关知识。调查问卷关于学习循证医学目的设计五个选项:指导临床实践,指导科研、有利于提高业务能力,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不知道。数据结果显示:循证医学可以指导临床、指导科研提升、业务水平,更好地服务患者,这一观点被越来越多的医学生所认同并接受。
2.3学习循证医学知识的途径
2014级医学生主要通过期刊、杂志、上网等获取循证医学相关知识,2013级医学生主要通过学术讲座、期刊、杂志等获取循证医学相关知识。2012级医学生则主要通过课堂和学术讲座来获取循证医学相关知识,不同年级医学生学习循证医学的途径不同。调查中了解到湘南学院临床医学生于大三期间必修循证医学课程,所以2013-2014级学生还未系统学习过该门课程,只是依靠期刊、杂志、网络和学术讲座等途径获取零星知识。
2.4在临床实践教学中应用循证医学可能存在的障碍
开展EBM实践教学的主要障碍有:对循证医学缺乏认识、检索和评价证据能力不够、缺乏循证治病有效或有参考价值的病例及查到有效证据难以应用于临床实际问题,同时外文文献阅读困难也不容忽视。
3.讨论
循证医学的四个原则范文篇5
1.1遵循自然规律预防疾病的自然观中国传统医学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一员,人体是一个和谐、有机和充满生机的整体,人体的各种组织、器官、神经、肌肉、激素水平乃至心理活动等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照应、相互影响的,并与自然季节的变化、生活起居、饮食等有密切关联。因此自然界的变化必然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使机体产生相应的反应。基于这样的认识,古人从“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出发,发现并总结了人体与自然相适应的基本规律,提出了具体适应自然变化的疾病预防法则;总结了四时变化对人的情志、气血、脏腑、经络影响的关系;昼夜、晨昏变化,日月星辰变化,地理环境及温度、湿度、气压、气流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关系等。同时指出人在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不是一味听从自然变化而束手无策,人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调整自己,使自己更加适应环境。疾病预防的总原则就是遵循自然界的规律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并总结出了许多经过实践和历史检验证明是正确的俗语,如“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郎中开药方”;“一年之内,秋不食姜;一日之内,夜不食姜”;“春捂秋冻,一年无病”;“秋风凉,添衣裳。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等。《黄帝内经•邪客》指出“人与天地相参与,与日月相应也”[1]就是这个道理。人在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时还积极地改造自然环境,如在气温极热或极冷时,人体的自然调节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就发明了空调,以改变室内环境,保证人体不因极端环境变化而对机体造成伤害。正如《道德经》云:“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2]。现代医学证明自然界的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如海的潮汐、月的圆缺等都会影响人体的情志和脏器功能,极热或极冷的时候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的高峰,也是导致猝死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预防疾病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并遵循自然规律来养护身体。例如春天万物生发,人的情绪应随自然一样心旷神怡,生机勃勃;这时稍晚睡觉,早点起来;提升精神状态,与自然和谐;在饮食上应“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意思是说,春季肝旺之时,要少食酸性食物,否则会使肝火更旺,伤及脾胃。如适当吃一些大枣、山药、刀豆、南瓜、扁豆、西红柿、核桃、栗子、鱼腥草、芹菜、菠菜和胡萝卜等对助升阳气有积极作用。若不尊重自然规律,不遵循自然界变化对人体的影响规律,就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如果本身有疾病则会使疾病加速发展。可见古人早就发现并观察到自然规律对人的影响,从而产生了遵循自然规律预防疾病的思想。
1.2疾病预防变化的辨证观中国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事物不断发展变化”,这是一个根本规律,在疾病的预防上其显著的预防医学特征可归纳为“根本是‘象’,核心是‘变’”。所谓“象”是指像自然界那样,因为“疾病预防”的基础是遵循、效法和学习自然。而遵循自然法则的核心是“和”。“和”是指人、自然、社会、身体本身的大平衡与大和谐,所有的方法和手段只有达到“和”的状态,才达到“最佳健康”的境界;因为自然界是最和谐的。“象”的根本是取自然之象,自然之象的精妙是在“变”。“变”是自然界的基本属性和规律,例如一年四季的变化会使疾病预防方法“变”,不同年龄的“变”会使疾病预防手段“变”,四季的“变”会使补益的方式“变”,不同的疾病会使预防和治疗方法“变”,一天之内不同的时辰对疾病预防的要求也在“变”。今天人们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工作环境、生存状态、休闲娱乐方式与古人相比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如多数中国人是营养过剩而非营养不足,上班族压力大,紧张度高,因此疾病预防的方法要“变”,要顺应时代的要求。例如《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指出“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如果今天的人们遵循“与鸡俱兴”的作息时间,那么就会与社会脱节,显然必须要“变”以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其实“变”就是发展,因此“疾病预防”的观念、方法和生活行为方式也应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与时俱进。
1.3注重预防为先、病中防变和愈后防复中国传统的疾病预防医学思想特别注重预防为先、病中防变和愈后防复。《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强调了预防为先、病中防变和愈后防复的重要性。在疾病初起时,便能知道病邪之所在,及时进行治疗,控制病情,使之不发展到严重或危险的境地。还强调不但要治病,还要防病;不但要防病,必须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有应对之术。中国传统医学认为脏腑是相互联系、互相制约的整体,一脏有病,可以影响他脏。因此在预防和治病时必须照顾整体,治其未病之脏腑,以防止疾病之传变。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就是讲在治肝的同时,当先调补脾。这就是治其未病。其目的在于使脾正气充实,不受侵袭。如见肝之病,不知道实脾,惟治其肝,这是缺乏整体观的治疗方法,就可能使未病的脏器发生疾病,或治好肝病而脾病又来,达不到好的治疗效果。可见“见微得过,用之不殆”[3]的疾病预防思想在今天仍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2传统医学中的预防医学思想与促进全民健身
2.1传统中的预防医学思想与现代预防医学思想高度统一中国传统医学的预防医学思想渊源于中国古人,但与现代医学科学发展有惊人的一致。首先,所有预防疾病的方法、活动都是围绕“健康长寿”进行的。其次,传统医学的预防医学基本思想是强身防病,防微杜渐治未病,在整体观念及辨证思想的指导下去把握生命和健康,最后,传统医学的预防医学思想还特别重视社会心理因素,把人类、社会和环境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正确地认识人类的生命活动,积极地预防疾病,达到强身防病、益寿延年的目的。可以说传统医学中的预防医学思想是古为今用的典范。进入21世纪人类疾病谱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日益增多,人们对“未病先防”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中国传统医学的预防医学思想不仅注重社会心理变化对人体的影响,还着眼于提高人们的心身健康。《黄帝内经》就指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素问•著至教论劝》),现代医学模式已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这与中国传统医学的预防医学思想的主张不谋而合。传统预防医学思想重视社会、心理对人的影响,并采取积极主动的方法,使人类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处于更加协调的状态,因此对现代社会有重要的意义。其中的“形神共养,天人相应,顺应自然,协调阴阳,节欲保精,畅通经络,协调脏腑,饮食调养,谨慎起居,益气调息,和于术数,动静适宜”预防保健的基本原则已被现代医学科学证明。
2.2促进全民健身2012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接近2亿,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25年将增长到2.8亿人,约占总人口的20%。老年人是否能够幸福健康地安度晚年是全世界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中国也不例外。因此重视研究疾病和保健对老年幸福生活的影响有极大的意义。预防保健对中年人也十分重要,中年人肩负着生活和工作两副担子,可能潜在着疾病发生的危险。传统医学认为盛极则衰,“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素问•上古天真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明中年人应注重预防保健工作。特别是随着中年人社会负担的加重,如何采用适宜的预防保健方法,提高其体质,延缓衰老已是十分紧迫的问题。中年人是社会发展的脊梁,他们的健康与中国的未来息息相关。青年人应懂得预防保健,因为社会的发展、中国的未来要靠青年人完成。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因此对青年人更应该加强预防保健教育,让他们从现在做起,避免致病的危险因素,坚持科学的生活方式,使生活更加幸福和美好。可以说预防保健知识的普及不仅关系到人类的健康,而且与社会的进步息息相关;人的生老病死尽管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如何适应环境、抵抗疾病、求得健康与长寿是古往今来的美好愿望,也是预防保健的目的所在。故中国传统医学的预防医学思想的普及对促进全民健身有积极意义。
循证医学的四个原则范文1篇6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时间医学运用于痛经的理论渊源。方法:运用中医时间医学,以子午流注纳甲法为主配合对证穴位,治疗痛经患者。结果:与以往单纯辨证取穴比较,明显提高了疗效。结论:此法治疗痛经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较高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中医时间医学;痛经;子午流注纳甲法
【中图分类号】R271.1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2-0115-01
痛经是指妇女在经期及其前后,出现小腹或腰部疼痛,甚至痛及腰骶。每随月经周期而发,严重者可伴恶心呕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昏厥,给工作及生活带来影响。目前临床常将其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中医学认为:妇女在经期及月经前后,生理上冲任的气血较平时变化急骤,此时若感病邪或潜在病因与气血相干,以致冲任、胞宫气血运行不畅,则"不通则痛";或致冲任、胞宫失于濡养,而"不荣则痛"。痛经多因情志所伤。六淫为害,导致冲任阻滞,或因精血不足,胞脉失于濡养所致。
因痛经随每次月经来潮而发生,有一定的时间节律性,而时间医学中的“子午流注纳甲法”是根据人体周身气血循行周流出入,从子到午或从午到子,循环不息,随着时间先后的不同定时开不同的穴位。二者具有一定的关联与相似性,故笔者在近几年运用子午流注纳甲法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时间医学、子午流注与痛经
时间医学主要研究人体生理活动,病理改变过程中的节律性,了解节律形成过程,周期节律变化的大小,周期时间长短,节律变化图式,以及节律之间的相互联系。中医时间医学的形成与发展有二千多年历史,其基础理论源于《黄帝内经》,与阴阳、五运六气,四时时令,时辰规律,人体生理,病理等息息相关。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是谓得道。”“此天人相应”的整体观阐述了人体的生物节律受天地运转、四时、时晨变化影响。中医时间医学的出现,是现代中医发展的结果,它以“因时制宜”法则为基础,充实了现代时间医学的内容,成为中西医结合、现代科学向中医学渗透的桥梁和途径。子午流注学说是中医时间医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它阐述了人体气血流注经脉脏腑活动的旺衰节律,其内容的体现及服务对象主要在于按时取穴针刺治疗上。国外将子午流注学说作为整个中医学中时间医学内容的缩影,称该学说为“中国钟”学说。妇女之月经,是在天癸的作用下,按时来潮,信而有期,与子午流注之气血运行随时间变化的思想不谋而合。月经的月周期节律性是人体重要而明显的生理节律之一,痛经的针灸节律周期疗法,是根据痛经前后各阶段,气血流注位置及充盈程度之不同,而采用子午流注针法,当补则补,当泻则泻。
2痛经的病理分析
2.1中医认为痛经主要由于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因经水为血所化,而血又随气运行,若气血充沛,气顺血和,则经行通畅无阻,自无疼痛之患。若气血不足,或气滞血瘀,使经行不畅,不通则痛。临床常见的有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气血虚弱、肝肾亏损等四种。
2.2西医痛经诊断分“原发性”和“继发性”
2.2.1原发性痛经指经妇科检查,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者,多发生于月经初潮后2~3年青春期少女或已生育的年轻妇女。
2.2.2继发性痛经生殖器官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者,经妇科检查、B型超声显像、腹腔镜等技术检查有盆腔炎、子宫肿瘤、子宫内膜异位病变致痛经。
3中医时间医学子午流注纳甲法的临床应用
子午流注者,谓刚柔相配,阴阳相合,气血循环,时穴开阖也。何以子午言之?曰:子时一刻,乃一阳之生;至午时一刻,乃一阴之生,故以子午分之而得乎中也。流者,往也。注者,住也。子午流注针法在临床中运用时,可分为二种,一为按地支开穴,称为纳子法或纳支法,该法是一种广义的取穴法,推算较为简易;一为按天干开穴,称为纳甲法或纳干法,此法是临床常用的一种子午流注开穴法,具体是将患者来诊的年、月、日、时干支推算出来,然后结合十二经脉的流行和井荥输(原)经合的五行相生规律而顺次开穴,也就是说,此法是按时开穴,时上有穴,穴上有时。对于各类型的痛经,用子午流注纳甲法为主,择时选穴,必要时采用“合日互用开穴”(按天干逢五相合的原则,甲日与己日相合,乙日与庚日,丙日与辛日……,属相合之二日均可相互取穴)及“井经荥合输纳零法(一、四、二、五、三、反克取穴法)”,该法具体即根据五行化生的规律,逢甲寅开侠溪,逢甲午开临泣,逢乙巳开太冲,逢丙辰开后溪,逢己未开商丘,逢庚午开阳溪,逢辛巳开经渠,逢辛酉开尺泽,逢壬辰开昆仑,逢壬申开委中,逢癸卯开然谷,逢癸未开太溪,此二法的运用,保证了每个时辰皆有开穴。治疗时先取当日当时所开之穴,得气后,根据证候不同而选取一些其它穴位辅助治疗,均可取得意想不到的良好疗效。其中气滞血瘀型配以气海、太冲、三阴交以理气化瘀,活血止痛;寒湿凝滞型配以中极、水道、阴陵泉以温经散寒,除湿止痛;湿热蕴结型配以阴陵泉、丰隆、次以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气血虚弱型配以肝俞、肾俞、关元、足三里以补益肝肾,调补冲任。
4结论
“子午流注”针法是祖国医学中的“时间医学”疗法,内容丰富系统,渊远流长。中医对“时间医学”疗法的认识,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在我国第一部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我们的祖先已经认识到了生物钟现象及其规律,并将其运用于医疗实践当中,为“子午流注”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如《灵枢•卫气行》曰:“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曰岁立,谨候其时,气可与期。”《素问•八正神明论》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古代医家将人体气血的运行比作水流,而且按照一日十二时辰的阴阳消长情况,以“井(所出为井)、荥(所溜为荥)、输(所注为输)、经(所行为经)、合(所入为合)”的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运行特点,有规律地循行于十二经脉之中。这种气血运行与自然界周期同步运行不息的关系,说明各经气血的盛衰有固定的时间。气血“迎时”而至为“盛”,“过时”而至为“衰”,“泻则乘其盛,补则乘其去”;“逢时”为“开”,“过时”为“阖”。据此创立的“子午流注”针法,定时开穴,调和阴阳,以纠正机体气血的偏盛偏衰,为中医、针灸治疗疾病提供了科学依据。子午流注是将机体的气血循行,周流出入,比拟水流,或从子到午,或从午到子,随着时间先后的不同,阴阳各经气血的盛衰,亦有固定的时间,气血迎时而至为盛,气血过时而去为衰,逢时为开,过时为阖,定时开穴,以调和阴阳,纠正机体的偏盛偏衰来治疗疾病。自然界的阴阳消长不但与人体生理功能相关,而且与某些疾病也有密切的关系。妇女的月经来潮有相对恒定的周期,故痛经亦有一定的规律,所有这些充分体现了“天人相应”的观点。子午流注着重研究人体经脉盛衰的时间机制,把握人体气虚盛衰的生物节律,以刚柔相济,阴阳相合的原则,定出十二经脉盛衰之时、井荥输经合穴开合法则,体现了“顺天之时,而病可预期”的按时辨证论治原则,其作用机制符合“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针刺基本原则。在治疗痛经的过程中,除了患者来就诊时,选取当日当时所开之穴治疗外,也可根据病情的需要而选取一定穴位(该穴所开之时在治疗日程期间),约患者在该穴所开之时来就诊,如患者有明显气滞,且时间许可的情况下(以下皆同),可以约患者在“太冲”穴所开之时,乙未或乙巳时来就诊,如有腰背痛,可在“委中”所开之时,壬午时来就诊,如湿气重可在“阴陵泉”所开之时,己亥时来就诊。
循证医学的四个原则范文篇7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痰瘀;辨证论治;化痰逐瘀法
[中图分类号]R2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62(2016)12(b)-0190-0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与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一起被称为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三联病症”。其发病率高达60%~90%[1],且成逐年上升趋势。该病主要表现为肢体疼痛、麻凉,蚁行感,手套样感,间歇性跛行,肢端暗红,溃疡等,严重者甚至可导致截肢,是糖尿病致残的主要原因[2]。随着该病发病率的不断升高以及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严重影响,对该病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由于西医对该病没有太好的办法,中医药的运用慢慢进入了大家的视线。该病为消渴日久之变证,属于中医学“消渴”合并“痹症”范畴。中医认为,该病的基本病机是由于消渴日久,一方面阴虚燥热灼津炼液而为痰,灼血而成瘀;另一方面肺、脾、肾等脏腑的功能失调,津液代谢障碍,气血运行受阻,气机阻滞,津停为痰,血凝为瘀;痰瘀互结,久而入络,阻塞脉络而发为该病。该病属于本虚标实之证,脏腑的亏虚为本,痰瘀为标。该研究根据文献和临床经验,从痰瘀论治本病,屡获良效,现浅述如下。
1痰瘀是糖尿病发展过程中的病理产物
糖尿病发病过程中,以亏耗为本,燥热内盛为标。肺、脾、肾三脏在阴虚燥热的影响下,使人体内的津血容量下降,导致津枯血亏,津液灼伤凝练而成痰,血枯不行,循行失布而为瘀。消渴日久,脏腑的亏虚亦可化生痰瘀。肺、脾、肾等脏腑的功能失调,导致津液代谢障碍,气血运行受阻,气机阻滞,津停为痰,血凝为瘀。痰、瘀可互为因果,痰在经络而滞于血中,可直接阻滞脉中气血的运行而致瘀;痰浊停聚于脉之内外,导致血行障碍,也可致瘀。同样,瘀血阻滞络脉,使得络中之津不能渗出脉外,络外之津亦不能还于脉中,津液聚积而化生痰浊。正如张景岳《景岳全书・痰饮》所言:“津液血败,皆化为痰。”痰、瘀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常相兼为病,即痰瘀互结。痰瘀互结,阻塞脉络,津血循行不畅则机体失于濡养,痰瘀日久,则正气渐衰。痰、瘀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一方面可以使糖尿病病情加重,另一方面能引发多种糖尿病并发症。
2痰瘀阻络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主要病机
该病为消渴日久之变证。根据中医学“久病夹痰”“久病必淤”“久病入络”等理论,在消渴的基础上,患者素体痰瘀凝聚,日久,痰瘀入络,阻于脉络,气血闭阻不能通达四肢,不通则痛。从而出现四肢麻木、疼痛、酸软无力等症状,而发为本病。正如《丹溪心法》曰:“四肢麻痹不仁,皆痰饮所致”。《类证治裁》亦云:“诸气血凝滞,久而成痹”。指明了痰瘀与该病的密切关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程较长、表现多样、难以缓解的特征与痰瘀致病的特点相吻合。现代医学研究亦证实本病与全血黏度增高,血小板聚集性增强,脂质代谢异常,微循环狭窄、闭塞及微循环障碍,神经细胞缺血缺氧有关。与中医学痰瘀阻络致病理论相符合,中医认为痰瘀是造成血液高凝状态的主要致病因素。该研究从客观角度为痰瘀阻络致病理论提供了依据。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各期中均有不同程度的痰瘀存在。痰瘀即是该病的病理产物,又是导致该病加重的病因,贯穿该病的始末,形成恶性循环,加重病情,故痰瘀不祛,则病不除也。
3痰瘀同治为主要治疗原则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都有多年的糖尿病病史,在阴虚燥热以及脏腑亏虚的影响下,体内形成大量痰浊、瘀血,日久则痰瘀互结而成痰瘀同病。痰瘀同病比单纯的痰证或瘀证更难治疗。痰浊之邪性黏腻而胶固,瘀血亦胶着而凝滞,二者互结更为顽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程长、缠绵难愈的特点主要是由痰瘀互结所致。单祛痰则瘀血不化,单化瘀则痰浊不去。故必须权衡痰浊、瘀血之轻重,灵活运用化痰逐瘀之法,根据辨证论治,分清主次,灵活的配伍化痰药与逐瘀药,充分发挥痰瘀同治的效果。
4化痰逐瘀法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有效方法
基于痰瘀对本病的重要影响,在临床上应以“痰瘀同治”为总的治疗原则,灵活运用化痰逐瘀,通络止痛之法。在此基础上,曹玮等[3]运用自拟方剂逐瘀化痰汤(白芍20g,丹参15g,陈皮10g,鸡血藤30g,制半夏9g,水蛭10g,白芥子10g,地龙10g,桂枝10g,胆南星10g,当归12g,生甘草6g,茯苓15g)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40例,并与西药(维生素B1、B12)对照组40例进行随机对照。结果:治疗组15例显效,20例有效,5例无效,总有效率87.5%;对照组8例显效,19例有效,13例无效,总有效率67.5%。表明逐瘀化痰汤组在改善四肢麻凉刺痛等临床症状方面和增加神经传导速度方面疗效都优于对照组(P
以上3例表明,化痰逐瘀法可以明显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的症状,增加神经传导速度。其临床疗效的作用机制为化痰逐瘀中药的多靶点作用及其复方的协同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6]:活血化瘀之药如赤芍可以降低血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修复受损神经细胞;川芎具有醛糖还原酶抑制剂的作用。益气化痰之药如黄芪具有减少脂质过氧化物酶含量,加强血管超氧化物歧化酶的作用;诸药合用,发挥协同作用,可以通过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微循环,抑制酶促糖基化作用,减轻神经损伤而达到治疗效果。结果证明,以痰瘀论治本病是符合临床实际的,化痰逐瘀法是治疗本病的有效疗法,其疗效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
5结语
西医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多种学说共存,有长期高血糖致代谢紊乱学说、氧化应激学说、微血管功能障碍学说、组织蛋白糖基化学说、多元醇通路学说、肌醇消耗学说、血液高凝状态学说、神经生长因子减少学说等。治疗上常采用积极控制血糖、改善代谢紊乱、扩张血管、营养神经、抗凝等手段。常使用醛糖还原酶抑制剂、神经生长因子、钙离子拮抗剂等药物进行治疗。西药仅能作用于某特定环节,治疗手段具有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阻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和发展,且具有见效慢、疗程长、依赖性强、不良反应多、个体差异大等缺点。
中医该本病的治疗在症状的控制和客观指标的改善等方面显示出明显优势,且具有疗效稳定、无明显不良反应的特点。中医认为,该病是因消渴日久,患者体内痰瘀凝滞,阻塞脉络所致。治疗时抓住痰、瘀两个主要病理因素,运用化痰逐瘀之法,往往能收到满意的疗效。其疗效取决于中药的多靶点作用及其复方的协同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很多活血中药和化痰中药具有改善微循环、降糖、降脂、降低血黏度及降低血小板凝集的作用。诸药合用,发挥协同作用,共奏化痰逐瘀之功,痰瘀得去,脉络得通,则病亦除矣。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10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1:9.
[2]蔡永敏,杨辰华,王振涛.糖尿病临床诊疗学[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6:315.
[3]曹玮,罗继红.逐瘀化痰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0例[J].中医研究,2011(1):43-44.
[4]钱秋海,苏勋庄,崔云竹,等.益气养阴化痰活血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机制探讨[J].山东中医杂志,2005(2):67-68.
[5]潘继兵.化痰逐瘀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2002(3):161-162.
循证医学的四个原则范文
【关键词】循证医院管理;现代医院管理;应用;研究
医院管理长期以来都是基于经验的一种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很明显带有盲目性的个人色彩,并不具备医学数据上的实证,在突发事件的应对以及突发多因素疾病的预测与控制上比较缺乏,已经逐渐脱离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要求。早在2004年的墨西哥峰会,专家们已经提出对研究者提供的证据进行充分、科学运用是今后几年必须重点解决的几大问题之一。
随着询证医学近些年的兴起以及询证理念在社会中的不断深入,都给医院现代管理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尤其是在我国医疗机构体制不断改革以及卫生事业不断发展的当今环境下,将循证医院管理应用到现代医院管理中就显得更为重要。要研究现代医院管理中询证医院管理模式的应用,我们首先应该对询证医院管理的概念和必要性有一定的了解。
一、循证医学理念与循证医院管理极其必要性分析
循证这个理念的起源最早是在中国,而询证理念在医学上的应用则形成与西方发达国家。1991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内科学系的顾亚特,在美国内科医师学会年报中首次提出了循证医学的概念。循证医学在思想上的核心是根据目前最好的证据。遵循科学、规范的原则是询证医学对医疗决策强调的主要内容。从这点出发,作为医疗实践的主体,医院也鼻血实行科学、规范的管理,这就是循证医院管理。循证医院管理强调的是在有科学依据的客观基础上,才能作出管理决策。循证医院管理在现代医院管理中的应用尤其必然性,首先是医疗体制改革深化的需求,其次在于医疗市场激烈竞争的需要。再次,询证医院管理在现代医院管理中的应用也是新型医患关系建立的需要。除了这些之外,循证医院管理也是医学知识更新和提高医务人员整体素质的需要。这是因为这些,在现代医院管理中几乎已经离不开循证医院管理,它已经被应用在现代医院管理中的各个方面。
二、循证医院管理模式在现代医院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1.循证医学在现代医院管理治疗决策中的应用
临床医学与临床研究的不断发展导致人们对很多医学治疗措施的科学性与否产生了一定的怀疑,现代医院不得不对循证医学管理进行采用。循证医学管理方式的应用主要是在有限时间内,对最好的证据进行采用,对临床中的问题最大限度的加以回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医生可以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当前证据和临床经验结合起来,做出更好的治疗决策。询证医院在现代医院治疗决策中的应用可以分为4个步骤:首先是对临床治疗问题进行提出,其次是找出最适当的临床证明文献,之后对治疗文献中的真实性及统计结果进行评价,最后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需求对患者治疗做出决策。
2.循证医学在现代医院管理药物应用及评价中的应用
在我国医院中仍然普遍存在着用药不合理的现象,面对这种问题,就可以在管理中对高质量的询证药物评价结果进行运用。即结合当地实际及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与合理用药指南等对医院循证用药指南进行制作,这样一来不仅对规范医生用药行为有重要作用,而且能使患者的依从性有素增加,有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和用药不合理现状。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在对急性脑卒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就已经成功运用了这种评价体系,不仅对其医疗效果有大幅度地提升,而且降低了患者的药品消费。询证药物评价的全面收集和高质量综合分析等,使其评价在临床上具有安全性、经济性的同时,具备了有效性。
3.循证医学在现代医院病房管理中的应用
在现代医院病房管理中,从国内的某家医院对老年科病房询证实践的结果可知,循证医学在现代医院病房管理中能够使处方用药得到日渐规范,减少同种疾病在药品应用上的品种。询证医院管理在病房管理中的应用能缩短患者的平均住院日,提高床位的周转率,使病房管理的各项指标都能得到明显的改善,使病房的管理从整体上更加科学和具有效率,同时对医务人员积极性的调动有重要作用。临床很多实践都已经表明,在现代医院病房管理中对循证医学管理加以应用能够有效提高病房综合管理水平,满足患者与社会更高层次的需要。
4.循证医学在现代医院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上世纪90年代来时,循证医学管理开始被引入现代医院管理的护理领域。它在护理管理中的主要应用在于把科研结论与临床经验以及患者需求结合起来,对实证进行获取,最终给护理人员的护理决策提供具体依据。在护理管理层的工作中对循证理论进行运用,不仅能对原有的经验式护理管理模式加以改变,而且能创新医院管理的思路与方法,是现代医院管理中护理管理在发展上的必然朝向,对护理管理科学性和有效性的提高具有相当积极的意义。
从现代社会的发展来看,现代医院管理对熏蒸医院管理进行运用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循证医院管理模式在现代医院管理中的应用,不仅能够对传统医院刚性的管理模式进行变革,提高现代医院管理中效率和效能,而且能够对医院管理中经验型管理决策加以取代,使现代医院管理决策更加科学与合理。除此之外,循证医院管理模式在现代医院管理中的应用还能提高医院的卫生和经济评价效果,实现当前以人为本的医院管理理念。所以,现代医院管理必须要加强对循证医院管理模式应用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郭爱勇,陈飞,吉建伟.循证医学——医院深化管理的新支点[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1,5(15):116-117.
[2]牛小林,黄茂辉.迈向21世纪医院护理管理的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09,8(16):98-100.
[3]林新宏,上官辉.循证医学与医学教育改革[J].医学与哲学,2010,11(22):219-220.
[4]董恒进.医学技术评估中循证医学的后评估原理与方法[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9,10
循证医学的四个原则范文1篇9
【关键词】教育;循证医学;眼科;临床;实习带教;考核;满意度
眼科实习带教能够提高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水平,帮助其快速过渡转变专业医护人员的角色,但影响眼科实习带教成效的因素较多,其中带教人员业务能力与带教模式问题不能忽视。传统灌输式的带教模式,忽视了医学生的主体地位与问题分析解决能力的提升[1]。循证医学带教模式是一种基于问题的终身学习与自我教育的医学教育模式。在眼科实习带教中贯穿循证医学思维方法与概念,能够将医学生从传统学习观念与态度中脱离出来,更利于临床思维能力等综合素养提升[2]。为进一步提高眼科临床带教的成效,对2017年2月—2019年7月前来本院实习的学生采用循证医学带教,取得较好效果,现将具体结果汇报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本院眼科在2017年2月—2019年7月进行实习的48名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当作观察对象,采用数字随机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24名。其中对照组年龄22~25岁,平均(22.32±1.21)岁;男性14名,女10名。研究组年龄22~26岁,平均(22.54±2.23)岁;男11名,女13名。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实习带教模式,采取一对一带教方式,由1名带教教师全程带教,分为白班、夜班、门诊、治疗四种班次,每2天安排一种,带教教师根据情况合理安排知识讲授与实践操作。研究组接受循证医学实习带教模式,方法如下:(1)知识培训。由眼科副主任医师撰写带教教案,对全体学员进行系统的知识培训,主要内容包括循证医学知识和眼科临床知识,使学生系统的掌握眼科临床基础知识、医患沟通技巧、循证医学资源数据库、互联网检索资源方法、学习文献评价方法等方面。(2)循证医学训练。实习生以6人一组分成4个教学小组,在带教教师指导下,实习生分工合作,两人负责问诊与病史资料收集、体格检查工作;两人负责查找文献资料;两人负责咨询专家意见;小组工作每天轮换。带教教师根据眼科患者体征与检查结果提出需解决的问题。教学小组结合病历资料意见、文献资料拟定诊疗方案,在带教教师指导下将修改后的方案用于临床,下班后小组交流活动心得与经验总结。
1.3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考核结果。组建考核小组对两组进行考核,考核项目分为理论测试和操作考核,其中理论考核满分40分,操作考核满分60分。(2)对比两组的带教满意度调查问卷。向两组发放自拟带教满意度调查问卷,了解两组对带教目标与教学方法、沟通能力等方面的满意评价结果。调查问卷采取百分计,超过90分为非常满意,80~89分为满意,60~79分为较满意,低于60分为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较满意例数)/总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用spss22.0软件,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考核结果比较
研究组的理论测试成绩与操作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2.2两组带教满意度对比
研究组的满意度为95.83%,高于对照组的62.50%,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如表2所示。
循证医学的四个原则范文篇10
【关键词】发展趋势;循证医院管理;医院管理;
实践与改进传统医院管理是以经验为主导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由于对环境的适应性不强,缺乏医学实证,无法应对突发事件,对复杂疾病缺乏预判和控制,故而在管理期间,管理者时常会带着浓厚的盲日的个人主义倾向来判断和解决问题,这会给医院和患者带来很大的安全和管理隐患,可以看到传统的医院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化的医院管理要求。可幸的是,循证医学的诞生,使得“循证”思维逐渐落人医院管理者的视野中,人们开始用客观的、科学的循证思维来解决医院管理上所遇到的问题。2004年,在墨西哥举办的医学峰会上,专家们就“研究者提供的依据如何使用”问题展开了实质性的讨论。同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卫生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有限的资源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的医疗需求间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循证医学作为医院管理中的一种新思维、新方法,已经逐步在现代医院管理中崭露头角。
一、循证医学与循证医院管理“循证医学”是指医生凭借过硬的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的临床经验,从病人的角度出发,以最好的研究依据作为基础,作出最科学、最明智的决策,给病人以最佳的治疗方案。循证医学为临床医生提供最佳的、最科学的证据,也为循证医学运用于医院管理做好了理论铺垫“循证医院管理”即“实证管理”,是指管理者通过学习和借鉴最科学的管理依据,并结合个人的管理经验,在医院管理上做出最合理的管理决策,突显了循证医学在医院管理上实用性和必然性,循证医院管理很好的推动了现代医院管理的发展,已然成为当前医院管理者要研究的新课题之一。
二、循证医院管理的重要性
1.进行医疗体制改革的需要由于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落后而人口老龄化又比较严重,随着人均寿命的不断增长,必将伴随着巨大的医疗需求和医疗花费。如何实现以比较低廉的价格,提供较好的服务,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基本医疗需求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目标,循证医院管理就管理效果与效益上与医疗体制改革的日标保持着高度一致。2.建立新型医患关系的需要新型的医患关系的建立带来了医疗服务模式的重大变革。从以传统的医方为主逐渐转变为以患者为主.医患平等的医学模式。循证医院管理则让病人感受到自己在医院的重要性,医院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在科学、客观的循证依据的基础上制定最佳管理方案,减少医院医疗成本,降低患者的就医费用,促进医院与病人的和谐共赢,改善医疗环境。
3.改善医院管理现状的需要日前医院的管理往往投入大于产出,导致医院和病人都不能得到医疗质量和效率的双收益。对病人而言,出现看病贵,看病难现象,对医院而言,病人怨言在道,医院内部管理紊乱,内忧外患,难以再支撑其健康运行。而循证医院管理则是在科学循证的基础上通过制定最佳的临床和管理方案,为医院减少医疗成本,降低病人费用,达到医院与患者的和谐双赢。
4.提高医院竞争力的需要自加入WTO,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国内外医院竞争激烈,由于我国社保体系比较落后,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基本医疗需求,国内医院危机重重,这就要求国内医院在有限资源下寻求成本与效益的最佳结合点,循证医院管理就是应用最佳管理路径,在保证适度低成本,较高服务品质与效率的前提下,取得在激烈的医疗竞争市场上的胜利。
三、如何实现循证医院管理
1.培养自己的循证管理团队作为一家合格的医院,应该有自己的循证管理团队,以全院护士长以上中层干部作为主要培养对象,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循证管理教育力度,转变管理者旧观念,旧思维,在相互协调、沟通、理解的基础上,明确自己的职责;另一方面要学会在管理中学习,学习后会管理,管理者通过学习现今最新新的管理理念、管理知识及先进的管理经验,吸收并将其应用到医院的管理中,做到工作中的创新。还有,管理者应懂得运用各种于段如网络、期刊和媒体,广泛收集资料,并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筛选与剖析,作出正确的管理决策,从而提高循证管。
2.充分循证收集资料医院护上长以上中层十部作为实施最佳管理路径的主体。要学会充分了解医院现有管理状况,对其出现的问题要学会运用循证管理理念,在科学、客观、全面的管理依据基础上,通过对循证医院管理的不断修正和完善,得出最佳的管理路径。
3.不断完善循证管理作为一种新的医院管理办法,循证管理尚未成熟,随着对医院管理的不断发展,循证管理也会在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在最新的管理依据基础上,结合个人的管理经验,充分考虑我国的基本国情,对循证管理及时加以修改、补充和完善,以便对医院的管理路径进行及时的调整和完善。
循证医学的四个原则范文篇11
时间:2003-3-4作者:张其成
摘要:易学与中医学的会通问题历来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本文从一个特定的层面即思维方式的层面探讨了这一问题,提出“象”思维是医易学共同的思维方式,是医易会通的交点。“象”思维包括“象”思维方法和“象”思维模型,本文认为“象”思维方法是一种模型思维方法,“象”思维模型有卦爻模型、阴阳模型、易数模型、五行模型、干支模型等多级同源、同质、同构的子模型。文章进而探讨了“象”思维具有整体性、全息性、功能性、关系性、超形态性、时序性以及重直觉、体悟、程式、循环的特征,指出这一特征正是中医学理论的本质。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本质差别就是“模型论”与“原型论”的差别,两者各有优劣。文章还从“象”模型角度提出了“修补”中医思维方式、促进中医学术发展的中医未来观。
关键词:象;模型;思维方式;中医学。
综观20世纪的易学与医学研究,可以说走过了一条“之”字形的道路。20世纪初,唐宗海写成了医易学专著《医易通说》(1915年上海千顷堂印本),目的在于“为医学探源,为易学引绪”,唐氏是最早提出“中西医汇通”的医学家,本书从一个特定层面论证了中医并非不科学,在医易相关方面着重论述了人身八卦理论及其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原理,既是对前代医易研究的总结,又开创了20世纪医易研究的新路。近代大医恽铁樵是反对“废医存药”、捍卫中医的主将,主张以中医本身学说为主加以改革,他在《群经见智录》中论述了医与易的关系,认为“《易》理不明,《内经》总不了了”,“《内经》与《易经》则其源同也”。可以说,20世纪前半叶,“医易同源”、“医易会通”是医家的共识。
然而,50年代以后,“医易”研究趋于低潮,尤其是十年“文革”时期,《易经》和中医“阴阳五行”都被打入封建迷信的行列,医易研究成为禁区。
80年代以来,医易研究逐渐趋热,到90年代初达到高潮。在短短的十几年中,研究“医易”的著作出版了十几本,①有关“医易”的专门学术会议开了八九次,②论文竟高达数百篇之多。在医与易关系如“医易同源”、“医源于易”上,大部分研究者是持肯定态度的,也有一些研究者提出相反的意见,认为“医学理论与《易》无关”。③“《易经》、《易传》都不是中医学的直接理论渊源,自《易经》产生后直到隋唐以前,在此长达一千六百多年的时间内,它对医学几无影响”。④“将医理放入《周易》之中,认为医生必须通晓《周易》,是从明末才开始的思潮,是一部分医家的认识和主张”。⑤由上述可见两派在对待隋唐以后“医易会通”这一点上是一致的,分歧的焦点是在隋唐以前,尤其是《黄帝内经》与《周易》有没有关系的问题上,肯定派承认两者有密切关系,《周易》对《内经》有影响;否定派不承认两者之间有关系。本人是持肯定态度的,并从实践操作层面、文字载体层面、思维方式层面对《周易》对《内经》作了详尽的探讨⑥,此不重复。近20年的医易研究应该说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不能不看到不少研究还处在低层面地比附、无根据地猜想、想当然的拔高和低水平地重复之中。对深层面的理论本质、思维方式的研究还远远不够。
本文旨在探讨易与医的共同的思维方式、思维模型,并从中探讨中医学的理论本质及其未来发展方向。
一、“象”思维方法与“象”思维模型
考察《内经》与《周易》在思维方式上是否一致,不但是判断易学与中医学有无关系的重要依据,而且是探讨易学与中医学理论本质的必由之路。笔者认为《内经》与《周易》都是采用了“象数思维方式”,因“象数”的“数”实质上也是一种特殊的“象”,因此“象数思维方式”实质上就是“象”思维方式。
“象”思维方式的特点是:以取象(包括运数)为思维方法,以阴阳“卦象”为思维出发点和思维模型,以具有转换性能的“象数”、“义理”两种信息系统为思维的形式和内涵,以外延界限模糊的“象”(或称“类”)概念对指谓对象及其发展趋势作动态的、整体的把握和综合的、多值的判断。
1.“象”思维方法
所谓“象”思维方法即取象(包括运数)的方法,是《周易》的基本方法。从本质上说,“象”思维方法是一种模型思维方法。中医采用据“象”归类、取“象”比类的整体、动态思维方法。所谓“象”指直观可察的形象,即客观事物的外在表现。以《周易》为代表的取象思维方法,就是在思维过程中以“象”为工具,以认识、领悟、模拟客体为目的的方法。取“象”是为了归类或类比,它的理论基础是视世界万物为有机的整体。取象比类即将动态属性、功能关系、行为方式相同相近或相互感应的“象”归为同类,按照这个原则可以类推世界万事万物。
中医即采用这种方法,有学者称之为“唯象”的方法。中医在分析人的生理功能结构时,将人体脏腑、器官、生理部位和情志活动与外界的声音、颜色、季节、气候、方位、味道等按功能属性分门别类地归属在一起。《素问五脏生成篇》:“五脏之象,可以类推。”如心脏,其基本功能是主神明,主血脉,宇宙万物中的赤色、徵音、火、夏、热、南方、苦味、七数、羊、黍、荧惑星等均可归属于心。五脏均以此类推。这种取象的范围可不断扩展,只要功能关系、动态属性相同,就可无限地类推、类比。如果客体实体与之发生矛盾,那么也只能让位于功能属性。中医有一个“左肝右肺”的命题,历来争议很大。肝在人体实体中的位置应该在右边,这什么说“左肝”呢?其实这是从功能、动态属性上说的,肝有上升、条达的功能,故与春天、东方等归为一类,东方即左边。同时这个方位又是“象”模型的方位。
中医在对疾病的认识上,也是据象类比的。中医重“证”不重“病”。将各种病症表现归结为“证”。如眩晕欲扑、手足抽搐、震颤等病症,都具有动摇的特征,与善动的风相同,故可归为“风证”。中医“同属异治,异病同治”的原则,就是根据动态功能之“象”类比为“证”而制定的。因此,有些病的病因症状相同,却分属不同的“证”;有些病的病因症状不同,却归为同一“证”。关键在于是否有相同的病机,而不是取决于症状或病因。例如慢性腹腔、脱肛、子宫下垂这三种不同的疾病,其症状(象)不尽相同,发病的原因也不同,但它们的病机(动态功能)都有可能属于“中气下陷”,故可归为同一“证”,都可采用补中益气汤法治疗。
中医以“象”建构了天人相合相应、人的各部分之间相合相应的理论体系,取象可以不断扩展,没有范围限制。这种“象”已超出了具体的物象、事象,已经从客观事物的形象中超越出来,而成为功能、关系、动态之“象”。由静态之“象”到动态之“象”,使得无序的世界有序化,使得人体与宇宙的关系有序化。
所谓运数思维,就是以“数”为思维工具来把握客观世界。值得一提的是,运数之“数”实质上就是“象”,它并不偏向于定量,而是偏向于定性。《素问·金匮真言论》将五脏中肝、心、脾、肺、肾与八、七、五、九、六相配,这是依五行生成数图(即后世所谓的“河图”)中的成数配五脏,木的成数为八,火的成数为七,土的成数为十,金的成数为九,水的成数为六。中医理论中“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三”阴“三”阳、“五”运“六”气、“五”轮“八”廓、“六”淫“七”情、“三”部“九”候、“八”纲辨证、“八”法、“四”气“五”味、“五”腧穴、“八”会穴、灵龟“八”法、飞腾“八”法,等等,均是运数思维的体现,其数字虽带有量的规定,但主要是为了表性,“数”与其说成“数”不如说成“象”,同时也是为了满足象数思维模式的需要。在后世的了展中,中医理论大量吸收了天文、历法、卦爻的知识和框架,扩大取象范围。《灵枢·阴阳系日月》将十二经脉与十二月相配,《素问·阴阳别论》:“人有四经十二顺(从),四经应四时,十二顺(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杨上善进一步解释:“四经,谓四时经脉也。十二顺,谓六阴爻、六阳爻相顺也。肝心肺肾四脉应四时之气,十二爻应十二月。”《黄帝内经太素·阴阳杂说》在诊断辨证学说中,无论是脉诊、舌诊、眼诊、尺肤诊、都有遵循全息的八卦结构规律,依此规律可取象比类。《伤寒论·伤寒例》提出外感病决病法,直接以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观测外感病,以乾坤阴阳爻的消长取象比类说明一年四时阴阳变化规律及外感病发病规律。而运气学说、子午流注则是将天文历法之“象”与人体生理、病理综合研究的代表,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体现。
2、“象”思维模型
“象”思维方法是和“象”思维模型分不开的。“象”实际上就是一种思维“模型”。所谓“模型”,是人们按照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描述,用物质或思维的形式对原型进行模拟所形成的特定样态,模型可以分为物质模型与思维模型两大类。《周易》“象”模型是一种思维模型,而不是物质模型。“象”模型导源于《周易》经传及其其他先秦经典,由汉后“易学”总其成。“象”模型是中医思维所采用的理论模型。作为一种思维范式,“象”模型具有程式化、固定化、符号化的特点。“象”模型主要有卦爻模型、阴阳模型、易数模型、五行模型、干支模型等。
(1)卦爻模型:《周易》用卦爻作为思维模型,卦爻最基本的符号是阳爻—和阴爻--,阴阳爻的三次组合构成八卦(23=8),阴阳爻的六次组合构成六十四卦(26=64),六十四卦也可看成是八卦的两两相重构成(82=64)。六十四卦是《周易》的基础模型,这个模型不仅包含六十四卦的卦象符号,而且包括它的排列次序。卦爻辞及《易传》则可看成是对这个模型的文字解说或内涵阐发。阴阳卦爻既有生成论意义,也有结构论意义,是象数思维的基点。其余六十二卦可看成是乾坤二卦的交合与展开。六十四卦是宇宙生命变化规律的完整的符号系统,也是理想的“象”(符号)模型。
中医有关生命的藏象模型有多种,其中就有一种是八卦藏象。如《灵枢·九宫八风篇》直接将九宫八卦与脏腑配合,以九宫八卦占盘作为观察天象、地象及人体、医学的工具,将八卦、八方虚风与病变部位有机对应,以文王八卦作为代表符号,表示方位(空间),显示季节物候(时间)变化特征。后世基本依据这种配属关系。不过《黄帝内经》中这种藏象模型并不占主要地位,除此篇以外,《黄帝内经》几乎没有直接运用卦爻模型的记载。
(2)阴阳模型:“阴阳”模型从实质上看正是卦爻模型的文字形式。虽然“阴阳”的概念《周易》经文中并没有出现,而是首见于《国语·周语上》,时为西周末年,然而阴阳的观念则至迟在殷、周时期已相当成熟,当时成书的《易经》(《周易》经文)的卦爻符号、卦名等已说明这一点。而《易传》则毫无疑问是先秦“阴阳”哲学的集大成者。
《黄帝内经》虽然不是主要采用卦爻模型,但却采用阴阳思维模型。在《内经》中,无论是作为生理学、病理学基础的藏象学说、经络学说,还是作为诊断学、治疗学基础的四诊、八纲、证候、本标、正邪等学说,均是阴阳思维模型的运用。中医说到底就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医以“阴阳”模型阐释人天关系与人体生命结构功能。中医认为人体和宇宙万物一样充满“阴阳”对立统一关系,“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医认为人体组织结构符合“阴阳”模型:上部、头面、体表、背部、四肢外侧为阳,下部、腰腹、体内、腹部、四肢内侧为阴;六腑为阳,五脏为阴;手足三阳为阳,手足三阴为阴;气为阳,血、津为阴。五脏按部位、功能又可分阴分阳,每一脏腑又分阴分阳。可层层划分。中医运用“阴阳”以阐释人体生理功能,人体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辨证、治疗原则以及药物的性能等等。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及相互转化用以阐释人体生命现象的基本矛盾和生命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及人体与自然相应的整体联系。阴阳模型是中医的最基本模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为三阴三阳。三阴三阳用以阐释经络,手足分别配以太阴、阳明、少阴、太阳、厥阴、少阳,共十二经脉,三阴三阳有开合枢的序次和功能。三阴三阳还指伤寒热病邪侵入经络以后的传变次第、地球公转形成的气候周期(主气)、日月星等天体运动变化形成的气候周期(客气)。《内经》中还有四阴阳说,《灵枢·阴阳系日月篇》将心、肺、肝、肾分别称为“阳中之太阴”、“阳中之少阴”、“阴中之少阳”、“阴中之太阳”。加上脾为“阴中之至阴”,该模型又与五行模型相通。
(3)易数模型:《周易》以及后世易学还构建了“易数”模型,如爻数、天地数、大衍数、河图数、洛书数、五行生成数等,笔者认为这些数并不是表示数量的,而是表示功能属性的,实际上就是一种特殊的“象”,属于“象”模型范畴。
《内经》已开始用易数模型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内经》依据易“数”模型建构了中医生理、病理、诊疗理论体系。如以“八”、“七”为周期论述男女生长的节律,以五行生成数与九宫数论证五脏学说,以天地之至数了论述三部九候、九窍、九脏、九针,以六位数论述三阴三阳……如上文所言《素问·金匮真言论》中“八、七、五、九、六”配属五脏,乃是河图中五行之成数。“左肝右腑”除上文所述是取动态、功能之“象”,同时还是遵循后天八卦模式中的方位规律,并不是指形体上的解剖位置。十二经络的形成也与卦爻模型有关。马王堆汉墓帛书记载的经脉还只有十一条(见《阴阳十一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并且还没有完整的“手足”“阴阳”的名称。从马王堆帛书到《内经》,从十一脉发展到十二脉,《周易》六爻模型起了一定作用。运气学说更是遵循河洛卦爻模型,《素问·五常政大论》除“五运平气之纪所应”之数为河图生成数外,还将五脏病变与洛书九宫数相联系。
(4)五行模型:“五行”模型虽然在通行本《周易》中没有出现,而是最早出现于《尚书》中的《甘誓》篇与《洪范》篇,但帛书本《周易》已言“五行”,更重要的是汉以后讲“五行”的主要是易学家,“五行”成为汉以后易学的基本内容。
中医把五行作为人体与事物的归类及相互联系的模型,体现人体的功能分类及生克乘侮、亢害承制的变化规律,并用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用以说明诊断、辨证和治疗原则。《黄帝内经》将“五行”模型与“阴阳”模型相结合,共同构成阐释生命现象和规律的理想模型。在五行模型中,五行与五脏的配属为中心,五行是个纽带,将器官(五官)、形体(五体)、情志(五志)、声音(五声)以及方位(五方)、季节(五时)、颜色(五色)、味道(五味)、生化(五化)等纳入其中,以此说明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人本身的整体性。五行的生克乘侮是事物联系、人体功能活动联系的法则。五行相生、相克说明脏腑之间资生与制约的联系,五脏中每一脏都具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的生理联系,这种联系把五脏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病菌理上相生表主母及子、子病犯母的传变过程,相克代表相乘(相克太过为病)与相侮(反克为害)的传变过程。五行模型还广泛地用于诊断、治疗等方面。五行模型是中医最基本模型,它与阴阳模型互为补充、互为印证。
(5)干支模型:天干、地支也同样不是最早出现于《周易》,而是甲骨文,但汉以后易学家将干支纳入易学,从而成为象数易学的重要内容。
中医学特别重视时间,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医学就是时间医学。因此作为表示时间、历法的天干、地支,在中医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从藏象、经络、脉象、证象等生理病理学说,到运气、针灸、处方、用药等诊断治疗学说,无不有对干支的运用。
总之,卦爻、阴阳、易数、五行、干支是“象”思维的子模型,从属于“象”模型的大范畴。各级“象”模型其实是同源、同质而且同构的关系,只是有的偏于表示数理(如易数河洛模型),有的偏向于表示关系(如五行模型),有的偏于表示方位和时间(如八卦模型),有的偏于表示分类(如阴阳模型),把它们综合起来可称为“象”统一模型。
“象”模型是中华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模型,决定了中华文化的面貌和走向,也深深影响着中国传统医学科学的理论建构,成为中国传统科学文化的本质要素。象数模型是与象数方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象数方法也是《黄帝内经》建构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方法。《黄帝内经》采用取象运数的方法,创立了藏象、脉象、证象以及治则治法学说。后世如《伤寒论》、《千金方》、《素问》王冰注、金元四大家、孙一奎《医易绪余》、张介宾《类经图翼》、邵同珍《医易一理》、何梦瑶《医碥》、唐宗海《医易通说》等都直接或间接运用或发展了这个模型。尤其是隋唐以后,医学家自觉地引易入医,最明显的表现则是采用了卦爻、阴阳、易数、五行、干支等“象”思维模型。
二、从“象”思维的特征看中医学的本质及其走向
1.“象”思维的特征
“象”思维方式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⑦:
(1)重整体、类比,轻个体、分析。中医不但将人本身各部分之间看成一个整体,而且将人与自然看成一个整体。这就是所谓的“人身小宇宙,宇宙大人身。”在这个理论基础上采用类比、类推的方法,将人体各部分与外界各事物融为一体。对人体各部分不作个体的、深入的分析,对人与外界事物为什么“合一”、怎样“合一”不进行具体的分析,只重视在模型范式上的归类“合一”。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也体现这一特点。如“龋齿”,甲骨文中已有文字记载,说明“虫”是病原、病因,后来从整体上考察,认为胃热、虚火是其病因。
(2)重动态、功能,轻实体、结构。中医类比之“象”是动态、功能之“象”。中医很多概念只代表功能,不一定非有实体结构。《灵枢·阴阳系日月》说:“阴阳者,有名而无形。”“阴阳”已从“日月”的实体意义抽象为动态范畴,是泛指,指事物的共性,而不是指具体事物的形体。中医“脏腑”概念绝非指生理解剖意义上的实体结构,而是指功能相同、时空节律形态具有同步性、全息性和一组动态结构。“左肝右肺”绝非指肝在左边,肺在右边,而是指“左”与“肝”具有上升的阳性功能,“右”与“肺”具有下降的阴性功能。“左”与“右”的动态功能由太极象数模型的规定性所决定。
(3)重直觉、体悟,轻实证、量化。直觉体悟是中国传统的认知方法,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体现了这一特点。脏象、经络学说主要是通过直觉体悟感知的。脏腑的生理结构与人体实际解剖部位并不相同,说明不是由实证方法得出的。经络主要是循经感传的认知固化的产物。中医在诊断、辨证上更体现了这一特点。望闻问切四诊是一套由表知里的诊断方法,通过对脏器经络的功能性变化的感知,把握疾病发生病因、病变机理。与西医运用仪器、直接从病变部位摄取体质方面的信息来把握病变机理的实证、量化方法有所不同。中医诊断辨证有高明与低劣、正确与错误的差异,主要取决于认知主体----医生认知、感悟能力的高低,中医尚缺乏一套具有量化规定性的诊断标准。
(4)重程式、循环,轻创造、求异。中医理论体系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程式化的体系。从生理学说看,早期是从解剖实体形态出发认识脏腑的,如古文《尚书》、《吕氏春秋·十二纪》、《礼记·月令》均认为脾属木、肺属火、心属土、肝属金、肾属水(参见孔颖达《礼记正义疏》),而今文《尚书》和《内经》则从功能出发,确定了肝木、脾土、心火、肺金、肾水的模式,并一直沿用下来,成为中医生理的最基本框架。经络的定型同样也是程式化的产物。中医诊断、辨证也可以说是程式化的,如面部诊、寸口脉诊、尺肤诊、舌诊等,其与内脏相对应的部位排布均是依准后天八卦结构规律,笔者提出一维和二维的八卦全息结构模式。再如八纲辨证,六经辨证,主要是遵循阴阳模式。注重程式、模型,注重循环往复,必将导致创造性、求异性的缺乏,几千年来中医的理论基本没有突破。
总之,以象数为思维模型、以取象运数为思维方法,注重天人的整体性、全息性,注重生命的功能性、关系性、超形态性、时序性,注重认知方法的直觉、体悟、程式、循环,是中医学理论的本质。⑧
2.中西医学思维方式的差别与优劣比较
循证医学的四个原则范文篇12
关键词:恶性肿瘤;中医;治法
中图分类号:R27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1719(2016)04-0876-03
恶性肿瘤(malignantneoplasm),现代医学认为由控制细胞生长增殖机制失常而引起的无传染性的疾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WHO)报告《全球癌症报告2014》[1]全球癌症病例在不断增加,其中近一半在亚洲,大部分在中国,其中最主要由于人口基数与高污染的环境。因此恶性肿瘤的治疗成为医学界关注的热点,祖国医学在改善恶性肿瘤病人症状,延长生存期限,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治疗作用,现就近20年国内公开发表的文献为依据,概括总结恶性肿瘤的中医治疗进展。
1治疗原则
1.1辨病辨证
现代医学根据肿瘤发生不同部位分类,而古代医学很早就有“乳岩”“噎膈”“瘿瘤”等分类称呼,因此何若苹[2]认为恶性肿瘤分属不同部位、经络、脏腑,不同时期,对药物亲和力不一,临床应以不同的部位进行选药,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如肺癌加入鱼腥草、瓜蒌、浙贝母入肺经。中医历来讲究辨病辨证论治,并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原则,恶性肿瘤由于爆发原因,发生不同部位所用药物不一,更好地体现这一原则,中医学应该积极吸收现代医学研究成果,与现代医学有效的结合,才能在肿瘤生物治疗中有很大的作用。
1.2祛邪与扶正刘瑞等[3]
认为肿瘤是多种因素综合结果,但是内生五邪是关键因素,认为治疗肿瘤当从致病因素入手,主张以祛除病邪为主。牛雪娇等[4]认为恶性肿瘤的发病根本原因在于正气亏虚,所以扶正固本是治疗恶性肿瘤的根本大法,尤其认为自拟扶正固本方对结肠癌抑制细胞体外增值。陈丽等[5]认为扶正固本法应该贯穿恶性肿瘤的所有过程,因为肿瘤发生发展的过程,始终是一个邪正交争的过程,正气弱则邪气生,因此治疗时应贯穿扶正固本大法,尤其在肿瘤晚期姑息疗法中扶正不可或缺。凌昌全[6]提出恶性肿瘤三级病因观,但总体属于本虚标实,是整体属虚而局部属实的疾病[7],并且现代治疗主要以三级病因为主,认为恶性肿瘤治疗主要以在一级病因调节机体平衡的基础上重视二级病因控制肿瘤癌毒,通过对肿瘤三级病因的具体分析,辨证使用驱邪扶正。“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恶性肿瘤的发生由于正气本虚,邪毒入侵,《医宗必读》中说:“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邪气后踞之。”指出恶性肿瘤是在机体阴阳失调正气亏虚的情况下才发病的,因此祛邪扶正为治疗肿瘤的重要法则。
2治法
2.1扶正培本法蒋士卿[8]
教授认为扶正培本是治疗恶性肿瘤的基本法则,认为恶性肿瘤属先后天匮乏,脾胃虚弱,湿热、痰瘀内生,治疗应该注重胃气,认为脾胃为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胃气关系到疾病的吉凶顺逆,为人体正气的根本与核心,所以治疗恶性肿瘤当以顾胃气贯穿始终进行治疗。华海清[9]用现代医学角度去解释认为扶正培本法可以调整机体免疫状态,稳定内环境平衡,防治癌细胞的浸润于转移,改善生活质量。才能达到最好的疗效。《医宗必读》说:“胃气一败,有药难施”,针对各种类型的肿瘤,扶正固本法主要增强机体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提高机体免疫,但是中医扶正法决不能与西医支持疗法混为一谈,采用扶正固本法原则上进性辩证治疗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2.2活血化瘀法李攻戍等[12]
认为中医“癌”与岩通,来源于古代医家癥瘕积聚,认为其形成与瘀血关系密切,治疗恶性肿瘤应用活血化瘀为重要原则,现代医学研究称活血化瘀药有抑制血小板凝聚,增强微循环对于基质的降解,对于抑制肿瘤细胞转移有功效。王斌等[13]认为应该活血化瘀法贯穿肿瘤三个阶段[14]辨证辨病进行治疗,在临床上取得很好的效果。从肿瘤现代病理研究由于微循环障碍,免疫低下等方面,以及活血化瘀药药理作用分析,证明活血化瘀法的效果。
2.3清热解毒法田同德等
[15]认为癌毒是一种毒邪,主张用温阳化痰,活血,清热解毒法进行治疗。章永红等[16]认为清除癌毒是癌症的核心关键问题,以毒攻毒才能去除体内的癌毒,其理论源于现代药理研究大部分有毒中药(动物药,矿物药,植物药)及其有效成分具有较强的抗癌活性。张靖等[17]从中药学角度认为“以毒攻毒”法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中药大法,其主要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收录的有毒中药从归经、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认为有毒中药在治疗恶性肿瘤方面有很大的成效。《景岳全书》认为:“凡积聚之治,如经之云者,亦既尽矣。然欲总其要,不过四法,曰攻、曰消、曰散、曰补,四者而已。”可以看出治疗肿瘤时,应当以祛除肿瘤为首要的任务,并且提出治疗肿瘤的治法以攻、消、散、补为主。说明古人在治疗恶性肿瘤时,多用以毒攻毒法。中医认为气滞血瘀、痰湿积聚、邪毒蕴结是肿瘤发病的重要机制。活血化瘀、散结通络、以毒攻毒为中医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治法。邪毒结于体内为肿瘤根本,临床上多以攻邪与辨证治疗为主,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4软坚散结法恶性肿瘤从痰论治,李春杰等[18]
认为恶性肿瘤与古籍描述“积聚、癥瘕、肺积、脏毒、乳岩”相一致,从痰论治是恶性肿瘤治疗的一个重要原则,消痰贯穿癌症始终。《内经》“癥瘕、积聚”与朱丹溪《局方发挥》“自气成积,自积成痰”,痰为百病之源,怪病皆为痰生,与肿瘤等疑难病有重大关系。
2.5温阳法裴俊文
[19]认为恶性肿瘤病因主要以阳气虚为主而以气滞、痰凝、湿阻及血瘀为标,主张用温阳剂与化瘀剂进行治疗。刘雪强等[20]认为肿瘤“因寒而生”易被忽视,在“温阳散结”治疗的理论基础上取得良好的疗效。侯哲等[21]认为当下各个医家对肿瘤有很深的认识,但是往往忽视寒邪对恶性肿瘤成因的作用,并通过大量病例证实温阳法在恶性肿瘤治疗中取得的效果。张晓迪[22]从现代医学角度研究温阳法具有减轻癌痛,抑制与杀灭肿瘤细胞,并且抑制其肿瘤的转移与侵袭,有效抑制微血管形成。同时认为温阳法具有降低细胞外基质与黏附性,认为温阳法对恶性肿瘤有很好的作用。
3预防与治疗
“不治己病治未病”是《黄帝内经》提出来防御疾病的策略,至今仍是我们中医人遵循的战略思想,包括未病先防、己病防变、已变防渐。中医在防治肿瘤方面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第一未病先防,预防癌症的发生;第二阶段,阻断癌前病变的发展,预防癌变;第三阶段,病后调摄,预防癌症的复发和转移。中医治未病与恶性肿瘤放化疗有机结合,既病防变先安未受邪之地。病后调摄防止复发。
4结论
综上所述,恶性肿瘤的中医治法多种多样,各个医家从古代医籍,病因病机,现代药理学,免疫学,统计技术,名家治疗经验分析治疗恶性肿瘤各种治法的重要性。尤其用现代药理学角度分析中药对机体的积极作用与对恶性肿瘤的抑制作用,为中医中药治疗恶性肿瘤提供更有力的说服观点。活血化瘀法多从现代病理学研究恶性肿瘤由于微循环障碍,基质的沉积所引起的,从活血化瘀药具有生血,改善微循环药理作用分析,证明活血化瘀法的效果。很多医家从现代分子免疫学角度证明肿瘤的扶正固本治法的有效性,具有提高免疫力,稳定内环境平衡,防治癌细胞的浸润于转移的作用。《景岳全书》认为:“凡积聚之治,如经之云者,亦既尽矣。然欲总其要,不过四法,曰攻、曰消、曰散、曰补,四者而已。”可以看出治疗肿瘤时,应当以祛除肿瘤为首要的任务,并且提出治疗肿瘤的治法以攻、消、散、补为主。从基因水平与细胞学角度认为清热解毒法具有阻止肿瘤细胞的核酸代谢;干扰DNA和RNA的合成,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还能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和分化,并能抑制肿瘤细胞端粒酶的活性,从而发挥抗癌效应。软坚散结法朱丹溪《局方发挥》“自气成积,自积成痰”,并且痰为百病之源,怪病皆为痰生,与肿瘤等疑难病有重大关系。并从现代医学分子学基因角度去研究提出“痰核”是恶性肿瘤的核心,“痰核”的核心是肿瘤细胞,其异常增殖是中医林论的“痰毒”。温阳法现代医学角度研究温阳法具有减轻癌痛,抑制与杀灭肿瘤细胞,并且抑制其肿瘤的转移与侵袭,有效抑制微血管形成。同时认为温阳法具有降低细胞外基质与黏附性,认为温阳法对恶性肿瘤有很好的作用。总的来说,我们治疗恶性肿瘤应该以辨证论治为核心,扶正祛邪为治疗原则,并结合以毒攻毒、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温阳法四法综合治疗,才能达到疗效。
参考文献
[1]何若苹.世界卫生组织《2014年世界癌症报告》[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24(2):405-406.
[2]何若苹.浅论恶性肿瘤的随证治疗[J].浙江中医杂志,2002,24(9):405-406.
[3]刘瑞,雷娜,李杰.从“内生五邪”角度探讨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J].辽宁中医杂志,2012,39(8):1532-1534.
[4]牛雪娇,崔宇,姚嫱.扶正固本方水提物对结肠癌RPIP细胞体外增殖抑制作用的研究[J].四川中医,2014,32(3):67-69.
[5]陈丽,郑玉玲.郑玉玲扶正固本法在恶性肿瘤中的临床应用[J].辽宁中医杂志,2009,36(7):1216-1217.
[6]凌昌全.恶性肿瘤病因病机之我见[J].中医杂志,2009,50(10):952-953.
[7]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466.
[8]薛佳茜.蒋士卿教授治疗恶性肿瘤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拾零[J].中医学报,2013,28(181):782-783.
[9]华海清.扶正培本法治疗恶性肿瘤探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4(1):6-8.
[10]李湧健.扶正治癌重在顾护胃气[J].中医杂志,2010,5(6):33-34.
[11]陈玉超.刘沈林教授治疗消化道肿瘤经验介绍[J].新中医,2003,35(8):12-13.
[12]李攻戍,朴炳奎,李松.活血化癖法与恶性肿瘤的转移[J].中医药信息杂志,1997,4(10):11-12.
[13]王斌,董阳,周江云.活血化瘀法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12):177-178.
[14]王朋,张慧玲.活血化瘀治法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21(24):2735-2736.
[15]田同德,杨峰.癌毒理论探讨及其治疗对策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9):1795-1796.
[16]章永红,章迅,叶丽红,等.论癌症以毒攻毒治法[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2):105-108.
[17]张靖,张瑶,王彦丽,等.有毒中药抗癌作用及其与归经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中草药,2013,44(13):1852-1858.
[18]李春杰,魏品康,施俊等.恶性肿瘤从痰论治的研究思路与方法[J].保健医学杂志,2007,9(4):241-243.
[19]裴俊文.蒋士卿教授运用温阳法治疗恶性肿瘤经验[J].河南中医,2009,29(2):129-130.
[20]刘雪强,陈信义,唐勇.浅谈恶性肿瘤因于寒及其临床应用[J].中医杂志,2014,45(12):948-949.
[21]侯哲,张宁苏,唐光一.温阳法治疗恶性肿瘤古今文献研究[J].使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28(3):1-2.
-
国际贸易理论范例(12篇)
国际贸易理论汇总范文篇1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和贸易顺差之间的关系,认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我国顺差之间不存在长期稳定关系,汇率不是我国贸易顺差的..
-
劳动经济学经典案例范例(12篇)
劳动经济学经典案例范文篇1关键词:多元理性;生存理性;社会理性;经济理性;农户差别化生产中图分类号:F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7)06-0027-07一、问题的提出农户生产行为..
-
改变你的一生范例(3篇)
改变你的一生范文篇1想想你花掉了生命中多少时光,为了这个目的努力去改变别人,换回来的却只有失望和难过。因为很少甚至没有人改变过,没有一个人如你期待的被改变。如果你把这..
-
改变一点点作文范例(3篇)
改变一点点作文范文流川枫“eXescope”等软件来修改程序,虽然可以方便地替换字符并优化界面,但修改后的程序却已经有了“质变”。并且可能会影响软件的正常使用。和“eXeScop..
-
绿色产业发展分析范例(3篇)
绿色产业发展分析范文篇1关键词:绿色营销;优势;现状绿色营销是新的时代下出现的营销理念,这也是市场营销发展的新的阶段产生的营销方式。在绿色营销的实施下,就能够对个体以及企..
-
遥感成像原理与遥感图像特征范例(3
遥感成像原理与遥感图像特征范文近年来,一系列高分辨率卫星的相继上天,高分辨率卫星遥感的应用也因此成为可能,也凸现出遥感影像数据处理的重要性日益显现。遥感影像数据处理..
-
应收会计述职报告范例(3篇)
应收会计述职报告范文篇1(一)任职起止时间。需要注明任、免文件上的时间(在任审计的只需注明任职时间)、接手工作后开始签字的时间;(二)本单位基本结构。内部机构设置情况、所属单..
-
廉洁从业心得体会范例(3篇)
廉洁从业心得体会范文“做到三珍惜,走好人生路”,我要全面理解“珍惜工作,珍惜前程,珍惜家庭”的精神实质,掌握其深刻内涵,要把它落实到自己的思想、工作和生活中去。一个人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