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出行的意义范例(3篇)

daniel 0 2024-02-27

低碳出行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低碳文化;低碳发展;文化自觉

中图分类号:G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04(2012)06-0033-05

现代文化比较研究的先驱马克斯·韦伯指出:任何一项事业的表象之后,都有一種无形的支撑这一事业的时代精神力量,这種表现为社会精神气质的时代精神与特定社会的文化背景有着某種内在的渊源关系,在一定条件下这種精神力量决定着这项事业的成败。经济社会的低碳发展是当前国际社会致力的一项伟大事业,支撑这一事业的时代精神力量是由社会的低碳文化孕育和凝聚而形成的。因此,实现低碳发展需要人们有低碳文化的自觉意识,并着力建设符合低碳发展的新文化,由此而形成支撑低碳事业的时代精神力量。何谓低碳文化?低碳文化自觉的内容是什么?本文对此进行探讨和论述,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一、低碳文化的意蕴

狭义的低碳文化,是关于碳低排放的价值观、思想、知识、态度、习俗、信念、规范等精神因素的总和,即由人们关于低碳的价值观、思想、知识、态度、习俗、信念、行为规范等精神因素构成的系统。广义的低碳文化,还包括有形的低碳实物、技术和无形的低碳制度、仪式等社会形式。本文所述的低碳文化是在狭义上使用的。

低碳价值观是人们对低碳事物及其属性满足人的需要或人的需要被低碳事物及其属性满足的总体评价,是对低碳的是非优劣、应该不应该的看法,是推动并指引人们确定低碳目标、做出低碳决定和采取低碳行动的内心导向原则和选择取舍的评价标准。它是个体低碳心理结构和社会低碳文化结构的核心因素,决定、制约着人们关于低碳的需要、动机、愿望、态度、信念、意志等。各種低碳事物及其属性在人的心目中的是非优劣、轻重缓急的排序,则构成个人的低碳价值观体系,成为决定个人行为目标及态度的思想基础。

低碳思想是人们关于低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意识或观念,它代表着一定时代低碳知识和理论的精华,为人们的低碳认知及其实践活动提供基本的思维框架和行动准则。低碳思想在具体的低碳认知活动中成为低碳学说或理论得以产生、阐述和解释的最一般的思维框架和信念基础。它制约着低碳认知的思维方式和想象力,影响着低碳方法的形成和创新,决定着人们对低碳价值的评价。因此,人们只有形成低碳思想,才能自觉地按照其提供的思维框架和行动准则去认知、评价低碳事物和行为。

低碳知识是人们获得的关于低碳的事实、概念、理论、学说、方法等,是人们对于低碳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和总结。低碳知识不仅能够帮助人们形成低碳认知、低碳技能、低碳生产和生活能力,同时也帮助人们形成低碳道德和行为方式。恰如培根所说,“知识就是力量”,低碳知识是低碳发展的力量。没有低碳知识武装的人们是不可能自主有效地采取低碳行动的。“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低碳发展需要低碳理论作为人们的行动指南。

低碳态度是人们在低碳价值观、道德观基础上对低碳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它由人们对低碳事物的内在感受(价值观和道德观)、情感(喜欢与厌恶、接受与拒斥、崇尚与蔑视、热心与冷漠等)和意向(谋虑、反映、意欲等)三个方面的要素构成。其中,低碳价值观是决定人们低碳态度的核心要素。一般来讲,态度决定行为。低碳态度作为一種低碳行为倾向是心理上的准备状态,决定着人们的低碳行为方式。

低碳习俗即低碳的习惯、风俗,也就是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中逐渐养成的、相对固定不易改变的低碳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吕览·长攻》曰:“俗,常也。”《荀子·富国》曰:“俗,谓民之风俗也。”风俗养习惯,习惯成自然。普通民众从以往的高碳习俗转向或养成低碳习俗,是实现低碳生活、低碳发展的基本前提。普通民众拥有改变未来的巨大力量,人人都有能力过上一種低碳生活,关键在于人们的低碳习惯和社会风尚的养成。

低碳信念是人们认为可以确信的关于低碳的看法。它是人们坚信某種低碳观点或看法的正确性,并以此支配自己行动的个性倾向,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根据自己的生活内容和知识积累经过深思熟虑所决定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信念强调的是情感的倾向性和意志的坚定性,是强大的精神力量。“由百折不挠的信念所支持的人的意志,比那些似乎是无敌的物质力量具有更大的威力。”只有坚信低碳生活生产是正确的和有益的人们,才能去践行低碳理念,践履低碳行为。

低碳规范是规约碳排放行为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和道德准则,是约束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大众的行为符合低碳发展要求的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各種规定。低碳法律是由立法机关依据国家经济社会低碳发展要求制定、国家政权保证执行的强制规范;低碳政策是政府为贯彻、实现一定时期的低碳发展路线和目标指向而制定的行动准则;低碳道德就是规定在低碳生活中人们能够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的行为准则,它是通过社会舆论约束企事业单位和人们的行为符合低碳发展要求的软性规范。低碳规范是实现低碳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

在低碳文化系统中,低碳价值观处于核心地位。它决定着低碳思想的形成、低碳知识的建构、低碳态度的树立,影响低碳习俗的养成和低碳信念的确立,对低碳规范的制定起着导向作用。总之,低碳文化是以低碳价值观为核心,以崇尚生态价值、绿色环保、尚俭节用、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基本特征的文化系统。它要求以“生态是一切事物的尺度”为价值准则,去量度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等行为及其后果,倡导低碳发展,引导和支撑人类经济社会朝着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

二、低碳文化自觉的若干方面

费孝通先生指出:“文化自觉,意思是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对自己文化有“自知之明”,就是了解本国、本民族文化的历史与现状,与其他民族、国家的文化的不同之处,在世界文化中所处的地位及其发展趋势。“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就是在各種文化相互激荡、多元化发展的当今时代,适应时代的发展对自己传统文化的精华发扬光大,吸收其他民族先进文化对自己文化进行嫁接和改造,使之能适应新时代文化选择的大趋势。

在全社会培育和建设低碳文化是实现低碳发展的必要条件,而培育和建设低碳文化就需要对我们传统和现实的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我国文化中既有的低碳文化内容及其所具有的特色和发展趋向并加以发扬光大,明白我国现实文化中有悖或不适应于当今低碳发展要求的文化因素并加以摈弃、转化或推陈出新,明白我国文化中缺少哪些支撑当今低碳发展的文化因素并着力培育和建设。

(一)承继民族优良低碳文化传统,发扬光大

文化的发展同历史一样是一个不能割断的链条,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我们的先人和前辈形成了丰富的低碳文化思想,积淀了许多优秀的低碳文化传统,留下了丰厚的低碳精神遗产。这些思想、传统和精神深深地融化在民族的血脉中,化为一種集体无意识因素,成为普通民众价值判断的标准和支配日常行为的准则,在当下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这些优秀的低碳思想、传统和精神,我们应当承续下去,并发扬光大。

中华文化中具有保护自然生态资源和尚俭节用观念的古老传统。《逸周书·大聚解》曰:“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足见大禹具有良好的资源保护和节用意识。《逸周书·文解传》日:“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升网罟,以成鱼鳖之长;……是以鱼鳖归其渊,鸟兽归其林,孤寡辛苦,戚赖其生。”这是周文王在临终前嘱咐武王的话,足见周文王把生态资源的保护看成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治乱兴亡的首要大事。孔子认为,人对自然不能只讲索取和征服,必须把自然看做是人类的朋友,像爱护朋友那样爱护自然。《孝经》曰:“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这就把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珍惜上升到道德要求的高度。《中庸》曰:“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儒家主张人应节制欲望,以便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使自然资源的生产和消费进入良性循环状态。儒家自孔子起就坚决反对滥用资源,《论语·学而》明确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孟子要求统治者节制物欲,合理利用资源,注意发展生产。《孟子·梁惠王》曰:“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孟子认识到其它物类对人类的重要性,所以提倡“仁民爱物”,反映了儒教重物节物的思想。他认为,只有重物节物才能使万物各按其规律正常地生息繁衍,人类才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资源。道教也十分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老子》提出了“守中和之道”、“冲气以为和”、“和则相生”等思想。“中和”之气具有“调和万物”的功能,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长的重要基础。从“中和之道”的和谐思想出发,道教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道教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反映了道教道法自然的生态伦理、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和合共生的生态理念。墨家文化同样具有崇尚节俭的观念,包括节用、节葬、非乐等。《墨子》曰:“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认为“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墨子尚俭节疾淫佚的目的,显然是为了国家民族昌盛富强,社会人民和谐太平。俭节则富、则庶、则治,淫佚则贫、则寡、则乱。只有珍惜和节约资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才能维持人类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保护自然生态、勤俭节约、勤俭持家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艰苦朴素、艰苦奋斗、艰苦创业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北大荒精神、红旗渠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都是这種文化传统的生动写照。继承并弘扬中华文化中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尚俭节用的优良传统,对于我们今天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社会是非常必要的。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学和传统文化热在国内外的兴起,为我们深入挖掘优秀民族文化传统提供了契机。关键在于要沉下心来,做耐心细致的科学梳理、精心萃取工作,即立足于当下语境,与传统进行“对话与沟通”,形成一種“视界的融合”,把历史上传承下来并能为我们今天低碳发展服务的文化传统诸如天人合一、天人和谐、尚俭节物、尚朴疾淫等文化观念发扬光大。

(二)审视社会低碳文化现实,推陈出新

审视现实,我们的社会存在两个方面不容忽视的文化问题:一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引起了整个社会的急剧转型和变迁,伴随着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其中一些西方文化糟粕,如利己主义、消费主义、物欲主义、享乐主义等观念使一部分缺乏文化鉴别力的民众受到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极端个人主义、肆意挥霍、淫逸无度、贪图享受等腐朽思想和丑恶现象在社会上滋长蔓延;二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由市场和资本的逻辑所导致的人类对自然、个体对社会、金钱对道德、功利对理想、物质欲望对精神追求的僭越,在一部分人中滋生了人类中心、个人中心、金钱万能、功利至上、物欲至上等价值观和人生观,不顾自然生态环境、无视他人与社会、不讲社会道德、缺失理想信仰、没有精神追求等现象和行为日见增多。这些问题都直接或间接与经济社会的低碳发展以及低碳文化的培育和建设有着深刻的关联,需引起人们的深刻认识与反思,亟待找出解决的正确途径和对策。

对于国外传入的腐朽文化思想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滋生的有悖于低碳发展的思想观念,一是要进行分析批判,着力破除;二是要加快建设符合国情和低碳发展时代的新文化,形成全社会普遍认同的低碳价值观念、思想态度、理想信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为低碳发展做好文化上的准备。批判,不仅要运用“批判的武器”,更要运用“武器的批判”。“批判的武器”亦即观念形态的精神批判活动,其目的是推陈出新,它所要实现的是认识的深化、思想的提升和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思想意识的变革。具体来说,就是用民族优秀文化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党和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以及社会主义价值观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并对现存错误观念、腐朽思想、丑恶现象进行理性的审视、辨析和鉴别,对其前提、根据及存在的“合理性”进行追问和审查,继而对其评价、反驳和否定,在此基础上建构出符合社会主义本质和低碳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当然,精神批判是代替不了实践批判的,正如马克思所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武器的批判”亦即物质形态的实践批判,就是人们在其社会实践中,用物质的力量否定社会的现存状态而把它变成更为合理、更符合人的目的性要求的理想社会的活动。也就是要铲除错误观念、腐朽思想和丑恶现象滋生和存在的经济土壤,变革容许或保护腐朽思想和丑恶现象生成和存在的社会制度体制,建立健全规范和约束人们日常行为的法律、政策和道德。从而为符合社会主义本质和低碳发展要求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文化的生成发展提供经济基础、制度保证和规范保障。

具体地讲,一要批判只重视人的价值而漠视自然价值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确立重视包括人在内的整个自然界价值的生态价值观。这是因为,在“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引导下,人类以大自然的统治者自居,无视其他物種和自然生态环境的权利,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肆意破坏,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为特征的高碳经济大行其道,价值观的不正确是导致高碳发展的最根本原因。二要批判只关心人与人之间的责任、义务、公平、和谐的“人类道德观”,确立关心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自然界的责任、义务、公平、和谐的“生态道德观”。生态道德观主张,人类不仅对自己而且对自然负有道德责任和义务,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保护自然环境,每个人、每一代人和每个国家都有享用和保护自然的平等权利,人类与自然应和谐相处、共存共荣。正是由于人们对自然的责任和义务、公平与和谐的生态道德观念的薄弱或缺失,使得漠视生命、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在一些人们的心目中成为理所当然的习惯意识,生态道德观的薄弱是导致高碳发展的重要原因。三要批判贪图物质享受而忽视精神追求、追逐金钱消费而缺失道德理想的物欲主义、享乐主义的人生观,树立金钱与道德、功利与理想、物质欲望与精神追求平衡发展、和谐共进的人生观。把对金钱的占有、物欲的满足作为人生目标,而忽视道德、理想和精神的崇高,是造成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加速破坏、经济社会高碳发展的重要根源。四要批判把GDP的数量和增速作为衡量经济增长和考核政绩的唯一指标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制度,确立兼顾GDP的数量和质量,把资源能源指标、生态环境指标、民生福祉指标、生产安全指标、社会和谐指标等作为衡量经济发展和考核政绩的标准和制度。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对GDP的盲目崇拜,致使人们只重视当前而忽视长远、重视显在而忽视潜在、重视现象而忽视本质、重视增长而忽视民生,从而造成了资源浪费、环境破坏、人与自然关系紧张、安全事故频发、民生幸福感下降,GDP崇拜是造成经济社会高碳发展的强大“推手”。五要批判由政府主导、管制经济的行政体制和不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金融财税体制,建立能够充分发挥市场对经济发展的基础作用、政府为解决市场失灵而发挥的政策调控和公共产品及服务提供者作用的行政体制,形成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低碳发展的金融财税体制。

(三)汲取各国低碳文化精华,借鉴创新

放眼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或文化形态,呈现出文明或文化的多样性。中西文明即属于不同类型的文明形态,中西文化各自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中国文化属于伦理、内向、整体思维和家族本位型,西方文化属于法理、外向、分析思维和个人本位型。中西文化的差异性不是两種文明冲突的根源,而是借鉴互补的前提。“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中西文化的异质性、差异性,为不同形态文化问的沟通交流、借鉴互补提供了前提和基础,为文化的创新提供了动力和源泉。

了解和认识外国低碳文化是借鉴创新的基础。列宁强调:“应当明确地认识到,只有确切地了解人类全部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只有对这種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设无产阶级的文化,没有这样的认识,我们就不能完成这项任务。”所以,“为了取得彻底的最终的胜利,还必须把资本主义的一切宝贵东西,把全部科学和文化拿到手。”各个国家在其历史和现代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形成了许许多多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珍惜资源、节约能源、勤俭办事等与当今低碳发展要求相一致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理想信念、理论知识、行为规范,乃至节能降耗、节能减排的先进技术和方法。学习和研究其他国家的发展历史及其所创造的文化,做到对其确切的了解和认识,从而为吸收、借鉴、整合和创新提供基础。

甄别和选择外国低碳文化是借鉴创新的前提。外国文化中既有进步的也有落后的,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既有我们用得着的也有用不着的,既有与中国文化相契合的也有相悖的,需要我们认真做好甄别和选择工作。正如所说:“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我们文化食粮的原料,……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但是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所谓‘全盘西化’的主张,乃是一種错误的观点。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

转化和融合外国低碳文化是借鉴创新的核心。文化具有意识形态性、传承性、民族性或地域性,因此,在吸收外国文化时,还必须考虑这種文化的阶级属性、历史背景、民族或地域特性,以及藉以产生、形成和发展的政治、经济基础,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对于那些属于意识形态的文化,必须进行社会主义的改造和转化,使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实践相统一,和中华民族的特点相结合;对于那些非意识形态的文化,如自然科学和技术、管理方法和手段等,则可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直接加以利用。

总之,对待外国低碳文化,应以有容乃大的胸襟,虚心好学的态度,求同存异的气度,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选择改造融合的方法,积极汲取世界各国的优秀文明成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在内容和形式上借鉴创新,着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并适应低碳发展时代的新文化,“以发展的观点结合过去同现在的条件和要求,向未来的文化展开一个新的起点”。

低碳出行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农民;低碳环保;环保意识

所谓低碳环保,就是指在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生活理念的引导下,减少生活上、工作中碳排放量以保护生存环境的意识行为。为了解遵义县农民的低碳环保意识与行为,我们对遵义县农民进行了问卷调查。

1根据183份问卷得出以下调查结果

1.1非常了解“低碳环保”,环保意识较强

10.38%的人非常了解“低碳环保”,环保意识较强,生活中能把自己知道的低碳环保常识落实到位,基本没有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现象。

1.2了解“低碳环保”的部分内容,环保意识不够强

49.73%的人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部分了解“低碳环保”,能运用自己知道的低碳环保常识到生活中去,但生活中仍然存在部分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现象。

1.3听说过“低碳环保”,但不太了解,环保意识相对较差

37.16%的人不太了解“低碳环保”,环保意识相对较差,不能运用自己知道的低碳环保常识到生活中去,生活中存在较严重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现象。

1.4没听说过“低碳环保”,环保意识相对很差

2.73%的人没听说过“低碳环保”,环保意识相对很差,日常生活中存在较严重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现象。

2调查结果反映出农民低碳环保意识与行为中存在的问题

2.1个人低碳环保意识不强

通过调查,了解到多数农民对低碳环保的认识水平还很低,生活中随处出现污染环境、浪费能源的现象,如烧煤或烧柴煮饭、炒菜、烧水;电视摁下遥控器后不彻底关机;饮水机等电器不用了不立即拔掉插头;垃圾从不分类便丢弃;年轻人赶潮流,经常更换衣物;家用卫生纸随处可见;洗脸水等直接倒掉而不会二次利用;为了方便经常使用塑料袋装物品等。

2.2政府的宣传力度不够

分析调查问卷,发现大多数人通过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来了解低碳环保,这种宣传方式具有一定的社会效应,但无法衡量农民的接受程度。多数农民表示在农村无正式的低碳环保宣传,即使在农村社区大家公共休闲娱乐的地方,宣传公告栏里有时出现部分低碳环保内容,也很少有人认真去看。

2.3农村经济发展较慢

当今社会,只有发展农村经济,才能促进农民增收,低碳环保生活方式在农村的推广才有保障。调查发现,农村经济发展较慢。农村经济发展较慢是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结果。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多外出打工,在家务农的多是文化程度较低、思想观念落后、小农经济意识较浓的老人、妇女,这直接影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近年来国家投入了不少资金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但由于地域广,历史欠账多,使得相对投资有限,农村基础设施总的来说还较差。农村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人员少,经费不足,技术不能及时更新,不能及时推广普及。

3针对问题提出的强化农民低碳环保意识与行为的可行性建议

3.1增强农民的低碳环保意识,强化农民的低碳环保行为

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是低碳经济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目标。做好村委会工作,将各村村民召集在一起学习,呼吁低碳生活,引导农民群众养成较好的节约型生活习惯,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如推广使用节能灯节约用电;电视屏幕调暗一点,延长其使用寿命并节约用电,同时还可保护眼睛;用电饭锅煮饭,提前淘米并浸泡十分钟;洗脸、洗脚、洗衣、洗菜的生活废水可收集起来二次利用;不要经常买不必要的衣服等。

通过多种形式降低废弃物的排放,以达到当地环境所能承受的范围,实现农村低碳生活中的低污染。如积极推广节能型的居住房屋,更好地运用保温、隔热、环保、节能型材料,提升房屋的采光比例;充分利用太阳能,改燃煤温室大棚为太阳能温室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洗澡、洗菜、洗衣,普及使用太阳能;将沼气建设与厨房、厕所改造相结合,运用生活垃圾、牲畜粪便等来发酵并生产出沼气用于做饭、照明,沼渣、沼液则作为有机农肥使用。

3.2充分发挥舆论的作用,加大政府的宣传力度

地方政府应通过各种渠道,采用各种方法对农民进行低碳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低碳环保意识与行为。政府要积极建立和完善关于低碳环保的相关法律法规,引导和规范用能行为。政府可培养骨干,在条件成熟的村庄建立低碳生产、生活示范户、示范村,组织农民参观学习,发挥模范表率作用。政府要大力宣传低碳环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使低碳环保成为全社会的主流意识,把低碳环保的实施作为生产和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来抓。鼓励农民探寻和应用低碳生活技巧,推广使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争做低碳生活的创新者。

3.3加大财政经费方面的投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我国农村,特别是中、西部经济较落后的农村,经济发展绝大多数依赖于政府的积极支持与帮扶。全面加大财政经费方面的投入,切实提升政府在农村地区低碳经济发展当中的地位,从而促进农村低碳经济的全面发展非常必要。如太阳能温室大棚的建立、使用技术推广;垄作免耕技术的推广;退耕还林、还草而产生的经济林种植、生态林种植、牧草种植、时令水果采摘园建立;沼气池的建立、使用技术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的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等都需要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

参考文献:

[1]向章婷.浅议低碳生活的推广路径.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2]闫晓静.低碳经济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刍议.科技经济市场,2015(02).

低碳出行的意义范文篇3

【关键词】低碳建筑;发展前景;城镇化建设

一、低碳建筑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及意义

(一)低碳建筑的发展前景

低碳建筑物的发展能迅速而有效地降低碳的排放量,这是其最直观的利益。除此之外,发展低碳房地产业,不仅是国家整体将碳排放目标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承诺的要求,而且还是实现低碳建筑产业走健康发展之路的必然要求。由此可知,低碳建筑对于我国发展和谐经济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低碳建筑的发展,不仅可以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温室效应的压力,而且是建设生态城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途径。低碳建筑理念下的房地产发展不仅带给房地产企业家强烈的社会荣誉感,其中隐藏的商机还可以在企业之间的竞争中为开发商带来切实的经济利益。从长远发展来看,房地产行业必将从粗放型向集约型、效益型的方向发展。随着国家在产业政策上的引导和民众低碳意识的逐渐加强,房地产行业未来发展的新方向必将朝着低碳地产行进。

(二)发展低碳建筑的意义

1.发展低碳建筑的经济意义

现今社会,尤其是在我国加快城镇化建设的脚步下,人们对居住环境和建筑物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在建筑物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不惜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以求住房环境的优越舒适。因此就产生了能源和资源的过度损耗和浪费,同时也会直接导致碳排放量的增长。在此大背景下发展低碳建筑,不仅有助于节能环保的绿色建筑材料的推广,同时也可以降低由于高造价而带来的经济压力,这就意味着可以降低单位GDP的能耗,对我国的发展具有可观的经济意义。

2.发展低碳建筑的环境意义

建筑物在建造的过程中,所引起的大气污染、电磁污染、噪音污染所占的比例已超过了环境总污染的1/3。不仅如此,建筑物在建造或拆毁重建的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也达到了一个可观的程度,且难以降解,清除不及时会改变土壤的特性,影响周围植物的生长。而低碳建筑的特点就是低排放、低污染,则发展低碳建筑,能减少二氧化碳对环境的污染,减轻日益加剧的地球温室效应带来的消极影响。

3.发展低碳建筑的社会意义

低碳建筑不仅能够给人们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而且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对建筑物环境舒适度的要求。低碳建筑可以通过使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新能源利用、中水回用等高新技术,提高资源不断循环利用的效率,达到建筑环境健康舒适的目的,从而保证人们的健康生活,体现发展低碳建筑的社会价值。将发展低碳建筑与建设和谐社会相结合,两者之间相互影响,达到人、自然、建筑物的和谐统一。

二、低碳建筑在我国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公众参与度不高

全球气候正在不断恶化,环境污染和气候问题在我国表现在越来越突出,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公众的低碳环保意识日益提高。在一些大的城市,部分人组织起来,参与到低碳行动中去。但是需要看到的是,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的公众参与意识和参与程度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不但参与的形式较为单一,发挥的实际效用也并不是十分明显。怎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缺乏系统的知识。另外,参与方式也较为单一,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宣传教育仍旧是当前政府、媒体对大众的主要引导方向,诸如讲座、文艺晚会、杂志等,有效地提升了人们的低碳环保意识。但是就公众实际的参与情况来看,个人参与是主要的形式,体现为一些比较浅层次的低碳环保活动,诸如节约用电、节约用水等。个人利益是公众关注低碳环保的着眼点,为此表现出的社会责任意识不是很强,就参与方式来看,主要是事后参与,末端参与,缺乏灵活、多样的参与方式。

(二)政策制定与执行不到位

虽然建筑节能标准、规范等颁布了不少,且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我们需要看到建筑节能的推广并不是很理想,节能技术政策的实施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当前的低碳建筑政策与机制问题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缺乏低碳建筑政策体系,建筑节能是我们一直致力推广的,但是我国的建筑节能政策体系不健全,许多节能标准还不完善,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行业标准失范情况严重;设计阶段是当前节能标准涉及的内容,而建筑的检验上却没有相应的标准。政策体系不完善难以有效地规范低碳建筑的发展,影响了低碳建筑在我国的推广。其二,政策执行效果较差,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政府对低碳建筑的发展有着决定性影响,这不但体现在行政体制上,还体现在财政制度上,制度创新、政策推广、资金补贴等都需要发挥政府的作用。另外,低碳建筑目标的实现,并不能依靠房地产开发企业、住户的自觉行动,而需要制定经济激励政策,对其进行激励,调动其参与低碳建筑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市场,促进低碳建筑的发展。

(三)缺乏资金支持

尽管当前参与低碳建筑技术开发行业的投资主体更加广泛,国际金融组织、大型国际能源公司、国有大中型企业和民营企业都纷纷参与了行业的开发,建筑行业正向着多元化发展的方向不断迈进。但是,我们也看到大部分的主体投资额较少,所占比重仍然较低。从国内情况来看,由于低碳技术市场风险较大,因此国内银行不愿贷款,更不愿提供超过巧年的长期贷款。从国际资本市场上来看,尽管国际贷款期限较长,一般长达20年,但目前国际金融机构,如亚洲开发银行、世界银行等,己经取消了对中国的软贷款,而且由于利用国际今天组织贷款谈判过程长,管理程序繁琐等造成贷款的隐形成本很高从而使得这些企业很难获得相应的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1]易兰,于秀娟.低碳经济时代下的企业碳管理流程构建[J].科技管理研究,2015,(20).

  • 下一篇:关于学校环境的建议书(精选8篇)
    上一篇:病理学诊断常用的方法范例(12篇)
    相关文章
    1. 病理学诊断常用的方法范例(12篇)

      病理学诊断常用的方法范文篇1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基本理论与临床各科的桥梁课,也是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的主要课程。五年制中西医结合专业的中医诊断学教学,既不同于中医院校的..

      daniel 0 2024-02-27 19:52:12

    2. 气候变化相关的基础知识范例(12篇)

      气候变化相关的基础知识范文关键词:地理学学科体系学科定位1.地理学学科划分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即只研究地球表层这一部分人类环境。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

      daniel 0 2024-02-27 19:20:12

    3. 美丽乡村整体规划范例(12篇)

      美丽乡村整体规划范文篇1上午好!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凝心聚力打造****》,**位于****,全村区域面积这一路探索发展,总结如下:主要成效与经验1、明确村庄定位、科学编制规划从实..

      daniel 0 2024-02-27 18:48:12

    4.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调研报告范例(12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调研报告范文篇1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国发〔2008〕3号),切实加强开发区用地管理、促进开发区节约集约用地并为开发区扩区..

      daniel 0 2024-02-27 18:16:12

    5.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基础范例(12篇)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基础范文关键词:施工现场管理自升塔式起重机悬挑式钢管扣件脚手架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必然有施工现场管理问题。所谓高层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就是运用科学的管..

      daniel 0 2024-02-27 17:44:12

    6. 孤独人生范例(3篇)

      孤独人生范文2、孤街浪徒3、星空下的忧伤4、雪飘残落5、不哭不哭6、我们最终还是败给了距离7、浮伤年华8、一文不值9、好像地狱10、一生无味11、白天不懂夜的黑12、回不去..

      daniel 0 2024-02-27 17:12:12

    7. 孤独之旅教案范例(3篇)

      孤独之旅教案范文篇1关键词:压花;旅游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611310731概述1.1压花艺术与压花旅游压花艺术是利用物理、化学的方法,将植物材料处理成..

      daniel 0 2024-02-27 16:40:12

    8. 孤独症患儿的护理措施范例(12篇)

      孤独症患儿的护理措施范文篇11影响患者心理问题的因素疾病、就诊、住院、治疗和康复等会使人的应对机制及人格特征发生改变,甚至出现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导致心理问题..

      daniel 0 2024-02-27 16: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