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患儿的护理措施范例(12篇)

daniel 0 2024-02-27

孤独症患儿的护理措施范文篇1

1影响患者心理问题的因素

疾病、就诊、住院、治疗和康复等会使人的应对机制及人格特征发生改变,甚至出现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导致心理问题的因素是极其复杂的,大致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1.1病理改变所致的心理问题有些疾病本身破坏了人体正常生理功能而导致患者心理障碍。部分患者的心理异常是由躯体疾病产生的,当解除了躯体疾病后,心理问题也会随之消除。例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可出现嗜睡、烦躁不安等,又如病毒性脑炎的患者在意识障碍之前多有人格改变,记忆力及定向力障碍,行为异常,失语,甚至出现幻觉、妄想、谵妄等。

1.2对疾病的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指人们对自身意识的情感、信心及态度等方面的反映。患者对疾病的心理反应,主要取决于对疾病的自我评价。疾病引起的心理反应与病情的轻重、患者的个性特征和个人对疾病的自我评价程度有关。如病情危重期的患者多表现为恐惧、痛苦、忧郁、悲伤等;当病情好转时则表现出强烈的求生欲,同时对未来的焦虑、担心;当病情反复时表现为怀疑、沮丧;而病程较长一时无明显好转时,则表现为急躁、消极、绝望等心理反应。

1.3诊疗手段及措施引起的心理异常在诊断与治疗过程中,有些检查、药物和手术等可直接影响患者大脑的功能。如手术患者不仅要承受疾病本身的刺激,还要受到麻醉、手术创伤带来的刺激,因此患者常出现焦虑、恐惧、消极、悲观等不良心理,这些反应会影响患者的休息和食欲,甚至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及疾病的康复。

1.4环境与社会因素所致的心理反应医院环境与患者生活环境的不同,患者到医院住院后,对医院的环境存在陌生感,必然出现不同程度的恐惧和焦虑不安,陌生感持续的长短与患者个性有关。这时医护人员必须热情接待,掌握患者的思想及心理变化,密切护患关系。另外,患者家庭经济状况及家属、朋友、同事对疾病的认识态度等因素也影响到患者的心理反应。

2患病后的心理反应

2.1具有共性的心理反应

(1)震惊与否定:一向健康的人,生病后常常感到突然及难以接受,对这一事实,甚至采取否认、回避的态度,进入自我保护性隔离中。特别是肿瘤患者或病后可能致残的疾病的患者,会出现一个震惊与否定时期,使患者不能理智地思考及行动。当震惊期过后,患者可出现焦虑、抑郁、自卑的情绪,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

(2)怀疑与猜疑:对周围事物、他人的举动特别敏感。有些患者对诊断、治疗、护理工作的正确产生怀疑,但又不完全排除真实的可能性。猜疑也是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会影响人对客观事物进行正确的判断。

(3)焦虑:焦虑时可产生不安感,高度焦虑可增加生理和心理的负担,也会对治疗过程产生不利的影响。其程度取决于个人对疾病的了解及其想象中的疾病后果的担心程度等。

(4)依赖性增加:患病使人在行为上出现倒退,行为变得被动.认为生病后应该得到他人的照顾。但有时依赖可以减少精力消耗,反而有利于康复。

(5)无价值感与孤独感:患病会使人感到生命价值的逐渐丧失,使患者感到孤独,特别是老年患者更易感到孤独。孤独感常使患者产生不安全感和对疾病的担忧。

(6)被拒绝和害怕感:特殊疾病的患者在就医或诊疗过程中易产生被拒绝感,如麻风患者。有患者害怕疾病带来躯体的残障、害怕医院的环境及设备、害怕加重家人的经济负担、害怕被社会和家庭所抛弃、害怕死亡等,从而产生害怕心理。

(7)耻辱和犯罪感:传染病或性病患者,易产生耻辱和犯罪感,其不轻易向别人讲述病情,甚至不愿就医,以致影响疾病的诊治。

(8)退缩和抑郁:表现为幻想、妄想、自卑、自责、情绪低落等,严重抑郁的患者易产生轻生的念头。

(9)荒谬反常:是精神紧张患者的一种独特的反应,常表现为知道自己患病后,反而显得轻松。

2.2不同疾病或不同病期患者的心理问题

(1)危重患者的心理:焦虑和恐惧是较其他患者更为突出的心理反应;疾病带来的痛苦或不适感会增加患者的不良心理反应;急诊室、监护室的环境,其他患者抢救、死亡情况等会增加患者的沉重、绝望的心情;特别是癌症患者,他们忧伤、失望地等待死亡,常为自己死后亲人们的生活而担忧、焦虑。患者主要表现有:情绪低落,意志消沉,悲观失望。

(2)发病初期患者的心理:一般患者心理上总感到很难接受,甚至采取否认的态度。

(3)康复期患者的心理:有些患者会无缘无故的出现心理苦恼、焦虑不安,也有些患者适应了患者角色且逐渐强化。

(4)慢性病患者的心理:较易出现的共同心理特点是情绪忧郁、沮丧,此外易形成心理上对疾病的习惯化。

(5)手术患者的心理:手术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心理刺激,影响患者的心理活动,易使患者产生害怕心理。凡术前有明显情绪障碍者,术后易发生并发症或适应不良的问题。

(6)临终患者的心理:临终患者和正常人一样都需要自尊和被人尊重,需要爱和温暖,需要自我实现。常表现为:①否认期,患者不承认自己病情严重,认为可能是诊断错了,但又总想从医护人员那里得到证实。②愤怒期,经常发脾气、烦躁、拒绝治疗,甚至敌视身边的人。③妥协期,患者心理状态显得平静、安详、沉默,配合治疗,希望能延长生命。④抑郁期,患者全身衰竭,极度伤感,急于安排后事,希望亲戚朋友多来探视。⑤接受期,这是临终患者的最后阶段,表现为平静而安宁,嗜睡、不愿与人交谈。

(7)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心理反应:儿童由熟悉温馨的家庭生活环境到陌生的医院,使已经习惯的生活环境和行为受到改变;同时大多数患儿易产生行为的退化及恐惧心理。青年患者对疾病多有恐惧、焦虑外,还有强烈的反应。中年患者是向老年过渡的时期,面临生活、家庭、事业等问题,多产生焦虑的心理。老年患者在得知自己患有某种疾病时,控制能力降低,因不信任、猜疑心理使自己倍感孤独。老年患者自尊心理较重,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依赖性加强,生活自理能力丧失和降低,过分依赖于医务人员及家人帮助和照顾。部分老年患者往往在病情好转或接近痊愈时仍安于患者角色,小病大养,自信心减弱,对原来承担的社会角色恐惧不安,不愿出院。

参考文献

[1]胡娟.病人教育的发展方向[J].现代护理,2006,12:1107-1108.

[2]闻吾森,王义强,赵国秋.社会支持、心理控制感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4):258-260.

孤独症患儿的护理措施范文1篇2

关键词:老年;骨科;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421-01

老年骨折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加上骨折后长期卧床,出现忧郁孤独、烦躁不安等心理。术后容易发生并发症,影响手术效果,甚至危及生命。如何针对老年人特殊的生理心理特点,采取有效的临床护理、预防措施,成为骨科护理人员的重点课题。我科于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共收治110例老年骨折住院患者,采取了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收住老年骨折患者110例,其中男76例,女34例;年龄60~69岁66例,70~79岁24例,80岁以上10例。平均年龄70.4岁。110例患者中:股骨颈骨折61例,股骨粗隆间骨折34例,胫腓骨骨折11例,踝部骨折5例。伴有高血压25例,糖尿病者3例。

2术前护理

2.1一般护理:禁烟、禁酒。常规检查血、尿、粪便常规、出血凝时间,肝肾功能,心电图,核磁共振等,禁烟。指导患者在床上大小便,深呼吸锻炼肺功能,难以入眠患者,给予适当镇静药物保证睡眠。术前对老年患者应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深入病房详问病史,仔细检查和观察,正确估计手术耐受力,警惕潜在疾病发作和及时发现加重并发症的因素。

2.2心理护理:老年患者由于日渐衰老,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对自己独立生活常常感到自豪。但因意外伤害造成肢体活动受损,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心情非常沉重。常常会出现,忧郁、不安、烦躁、易怒,对生活、治疗悲观,不愿配合治疗。

我们结合老年骨折患者的心理特点,采取了以下护理措施:(1)稳定情绪,争取合作。与患者进行亲切的交谈,加强医务人员和患者的沟通。耐心细致的讲解骨折的性质、程度,手术效果及目的,手术过程及手术时间、术后如何功能锻炼。同时请相同手术成功的患者与其交谈,使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有所认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2)了解患者的心理特征,消除患者焦虑情绪。有文献报道焦虑程度过重会影响手术效果,其可能导致体内儿茶酚氨及控制体内抗体生成,减缓伤口组织再生,减少淋巴细胞、嗜酸性细胞数目,使淋巴细胞组织重量下降,对感染的敏感性增加,影响伤口愈合[1]。而老年患者因为意外伤害多出现紧张、恐惧、焦虑的情绪。我们在术前精神上给予患者安慰,生活上给予照顾,指导患者及患者家属配合医护人员,针对性地做好患者思想疏导工作,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3)感情支持:尊重老年患者,认真倾听患者的感受。老年人反应迟钝、接受能力差,在治疗护理过程中要深入了解其思想动态及情感需求,给予患者必要的同情、关怀,使患者感到温暖,减少患者对医院的排斥感。同时做到态度和蔼、应耐心细致、动作轻巧敏捷,技术操作熟练,努力使患者满意,患者一种安全感、亲切感,从而取得患者的信任,使之配合治疗。(4)争取家属配合。老年患者生病时孤独感尤其强烈,特别希望得到亲人的关怀。住院期间应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体贴,尽可能地取得家属的配合,让其多陪伴患者,给予精神安慰,满足合理需求,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

2.2饮食营养护理:老年患者器官功能减弱,消化道吸收功能下降、心脑血管疾病增多、身体免疫力差,应针对性的安排饮食计划。术前对患者及家属进行饮食、营养宣传,让其明白合理饮食对疾病康复的作用。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采取个性化的饮食指导。饮食应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为主。骨折初期,饮食宜清淡、易消化、易吸收。骨折2~4周,则应进一步加强高营养,以满足骨痂生长的需要。此时应多吃牛奶、鱼类、蛋类、动物肝脏、骨头汤,绿叶蔬菜等,富含维生素,钙及蛋白质的食物。骨折后5周以上,可食用任何高营养食物及富含钙、磷、铁等矿物质的食物,主食粗细粮合理搭配。对伴有糖尿病的患者坚持低糖低盐饮食、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患者低脂低盐饮食。

3术后护理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及护理:

3.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老年人身体各器官功能减退,对手术耐受较差。术后细心观察患者是否有皮肤肿胀,对肾功能不全者,注意观察尿量,鼓励患者多饮水,有尿及时排出。注意呕吐物和排泄物的性质、颜色和数量,注意监测生命体征,高度重视心血管功能变化。对糖尿病患者要定时监测血糖、尿糖,防止出现酮症酸中毒,并观察伤口情况,以防伤口感染。术后前三天食含盐食物,少食甜食,有利于减少便秘[2]。如有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3.2褥疮的预防:老年患者骨折后长期卧床,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引起褥疮等并发症。老年人皮肤营养弹性下降,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很容易发生褥疮,故应嘱咐患者每2~4h翻1次身,入院后给予气垫床或臀下垫海绵垫、防褥疮垫。在受压部位应用透明贴,促进血液循环。

3.3静脉血栓:老年骨折卧床后血液流动变缓,加上自身血液粘稠度较高,骨折后造成血管壁损伤,因此极易形成静脉血栓。严密观察患肢的血运、感觉、活动情况。嘱咐患者主动活动,提高肌肉的肌力,对不能自主活动的,应协助患者定时更换,太高患肢,增加患肢血流。防止静脉血液淤滞。重视患者的疼痛,术后24h内,患者疼痛较剧,可采用药物止痛措施。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3.4康复指导:指导老年人做康复指导,说明早期运动的重要性。嘱咐其活动量要由小到大逐渐进行,循序渐进,不能急躁。活动过程,应有家属扶助,防止跌掉,密切观察患者身体情况,如有异常,及时与医生联系。

总之,针对老年骨折患者特殊的心理、生理特点,进行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护理可促使骨折早日康复,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孤独症患儿的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肾病综合症;家长;心理护理;儿童

肾病综合症(nephroticsyndrome,NS)是一组多种原因所致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高,导致大量血浆蛋白自尿中丢失引起的一种临床症候群。临床具有四大特点:1大量蛋白尿;2低蛋白血症;3高胆固醇血症;4不同程度的水肿。[1]是儿科常见的肾小球疾病,患病率为16/105[2]由于儿童肾病综合征治疗的长期性、疾病的迁延与反复、长期服用激素所导致的肥胖、感染与耐药、频繁的住院以及疾病所致的活动受限与休学等,严重影响了患儿的心理健康,甚至出现心理障碍,行为异常、人格改变等,所以儿童肾病综合征的治疗在注重疾病的控制和症状的缓解的同时,更应该考虑提高患儿生活质量,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加强心理护理,特别是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因为小儿时期是不断生长发育的动态变化时期,无论在心理还是生理方面均不成熟,特别容易受环境影响,使自身功能发生改变。[3]尤其是与其朝夕相处的家长的影响。儿童模仿能力强,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注意模仿成人的一言一行,设法了解和认识周围环境。家长的言行举止对患儿的影响尤其关键。2010年5月至2011年8月我科收治了20例肾病综合症儿童,对患儿及家长其进行不同程度的心理护理,患儿及家长均积极乐观,可以很好的对待由于疾病容易反复造成的巨大压力。现将心理护理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共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1.5-13岁。患者均确诊为肾病综合症,其中有9例入院时有不同程度的水肿、不同程度的蛋白尿,5例有血尿和蛋白尿,5例有蛋白尿、低蛋白血症,1例有水肿和高血压。20例在感染得到控制后均采用激素治疗,10例对激素敏感,病情基本控制;7例在中程激素治疗过程中出现反复和复发,3例出现频繁的反复和复发。

2护理

2.1患儿及家长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因小儿患病,家长常有内疚、焦虑的心理,当得知子女病情后,父母开始表现为急躁和焦虑,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如果病情仍不稳定,就会表现出失望和无奈。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病情复发对患儿父母是一种沉重的打击。这些心理表现同样可引起患儿的不安。同时患儿对医院这个特殊环境非常敏感,易产生紧张恐惧心理,学龄前患儿常表现不配合,强行逃脱和反复哭闹,学龄期儿童常有戒备心理,由于怕耽误学习而感到焦虑不安,胆怯,悲观,郁郁寡欢,失去了往日的活力,有的患儿反复住院,长期中断学业表现出孤独,抑郁的性格特征;患儿由于不适应各种注射操作带来的疼痛刺激,以至于惧怕打针,同时激素治疗后常产生一些较明显的副作用,如向心性肥胖,水牛背等。由于体型的变化,患儿会产生自卑感和孤独心理,不愿与外界接触,形成孤僻性格。此外,由于激素治疗,体内新陈代谢增强,病人自感发热对天气变化不敏感,加之机体抵抗力低,易患上呼吸道感染,而感染又是患儿病情反复和出现并发症的的重要因素。这些都加重了家长的心理压力。

2.2护理要点:

2.2.1针对患儿及家长表现不同的心理特点进行心理护理,以亲切和蔼的态度接待患儿和家长,使其尽快熟悉医院的环境,产生安全感,给他们介绍一些病友痊愈的好转经过,消除其恐惧心理,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同时做好家长的解释说明工作,向家长解释时应注意回避患儿,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患儿家长和医护人员要相互配合,共同关爱患儿,使其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2.2与患儿家长的沟通,一方面可借助家长促进与患儿的交流,另一方面则提供家长放松其紧张、焦虑情绪的机会,使患儿及其家长能够保持情绪稳定,安心接受治疗。医护人员如果以热情,客观,理解,关心的态度与患儿家长传递各种信息,家长就会不同程度的减轻紧张,焦虑的心理,与医护人员建立信任的关系,减少家庭对患儿住院的不良反应,有利于医护工作的进行,更好的促进患儿的康复;应为家庭提供信息支持,让家庭成员清楚地了解事情将会怎样,他们应该怎么做。护士还可通过回答家长的问题,帮助其了解患儿的状况。医护人员帮助患儿父母调整好心态是非常主要的内容,鼓励他们积极面对,坚持不懈,避免任何消极的情绪影响患儿的康复。医务人员要有耐心和坚定的态度,告知家长及年长儿预防感染的重要性,对患儿情况作出全面和科学的评估,与父母一起探讨更好的治疗方案,为他们提供医学上的成功实例,由此来树立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更为关键的是要针对患儿和家长的具体问题,提出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心理干预措施并要不断地巩固疗效。

2.3患儿经治疗病情缓解后出院,应制定合理生活计划,除水肿期适当卧床休息外,

尽量保持患儿正常的生活及学习,使患儿精神愉快,同时及时增减衣服,避免到人员密集的地方,避免受凉感冒等交叉感染。并提醒父母注意在家中营造宽松的气氛,如平时多鼓励患儿,和患儿一起参加有益的活动,帮助患儿与周围人建立正常的交往等。做好康复期患儿的心理护理,加强指导是预防肾病复发的关键,让家长及患儿充分了解肾病的特点,不可掉以轻心存有侥幸心理,强调家长要注意患儿的休息,适当地参加集体社会活动,以消除自卑心理,使其热爱集体,热爱生活,恢复天真活泼的童心,坚持服药,定期复查,指导家长协助患儿做好生活护理,以增强机体的防护能力,杜绝一切诱发肾病复发的因素。

3小结

肾病综合症是肾小球疾病中的一组临床症候群,发病年龄多见于3~6岁的幼儿,是常见的儿童泌尿系统疾病之一,根据中华儿科学会统计儿童肾病综合征占住院数第二位,且男孩多于女孩,其病因不详,易复发和迁延,病程长。给患儿和家长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通过对患儿和家长的心理疏导,促使缓解心理压力,接受疾病现实,积极应对疾病,能够给患儿提供轻松的家庭氛围,使患儿心情舒畅,增强患儿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儿可以积极配合治疗,消除不良情绪造成的不利影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梁爽.儿科护理学(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孤独症患儿的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孤残儿童;健康状况;策略

孤残儿童是父母或其法定监护人遗弃的孩子,大部分儿童带有不同程度的残疾,甚至带有先天性或后天性疑难杂症[1]。这些疾病就目前的医疗水平无法治愈,因此会给这些孩子带来巨大的心身创伤,再加上心理上无法满足亲情上的需要,更易产生异常心理问题。如不能给予合理有效的干预、纠正引导措施,会影响孤残儿童的健康成长,特别会降低其社会适应能力,从而给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因此,深入了解并处理好孤残儿童的健康问题,已成为目前针对如何促进孤残儿童健康的重要课题。

1孤残儿童的健康问题

1.1心理健康问题于素英的研究指出,孤残儿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除了与一般儿童有着共同的心理问题以外,还有其独特的心理表现,如依赖、退缩、自卑、敏感、多疑等,针对这些特殊的心理问题加强对孤残儿童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2]。另外,理由于孤残儿童缺乏一个完整的家庭生长环境,没有父母的细心照料,加上身患疾病或残疾,致使孤残儿童精神依托空缺。心理空缺已成为影响孤残儿童健康的首要问题,这必然会引起孤残儿童幸福感下降,负面情绪困扰,严重影响孤残儿童的心身发展,最终可能会导致其躯体疾病加重或社会归属感显著下降,严重的孩子会发展为抑郁症或孤独症等。

1.2生理健康问题根据文献报道,孤残儿童大多数是因身体上残疾或患有疾病而被其父母或监护人遗弃[3]。其中最常见的是各型脑瘫患儿,其次是先心病、神经器官发育畸形、各种内脏发育畸形、智障等[4]。这些疾病中,有些是可以通过有效治疗(如手术)后可以痊愈或明显好转,因各种原因导致,特别是经济费用高的方面,如唇腭裂患儿需要进行3~4次的整形手术,并且还会影响孩子的发音,而这些原因有可能是孩子父母或监护人遗弃他们的主要原因。

1.3社会适应能力不良孤残儿童由于患有不同的疾病或不同程度的残疾,及他们特殊的成长经历,使这些孩子非常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严重者会导致身心平衡失调。当他们在生活、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往往会表现的胆怯、不敢正面对待困难。另外,由于孤残儿童特殊的生活圈,与社会、其他人(除福利院工作人员)接触甚少,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等在一定程度上与正常家庭的孩子存在显著地区别,致使大部分孤残儿童社会适应能力低下或不良。

2影响孤残儿童健康的原因

2.1家庭空缺不完整的家庭是影响孤残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在我国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儿童养育模式以家庭为主。当传统的家庭模式被打破,孩子与父母分开,特别是在其幼年时,必然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5],即不能满足其身心发展的各种需要。

2.2经济因素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加强,近几年国家加大对力度对孤残儿童的照顾程度并制定一系列的相关政策,但相关的儿童保障制度特别是儿童医疗保障并不能惠及所有的儿童,这势必会导致孤残儿童数量的增多;另外,在一些疑难杂症的治疗方面、康复器材的供应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存在困难的。特别是对于一些条件较简陋的福利机构更是无力完善这些硬件措施,导致的后果影响了孤残儿童的康复进程。

2.3相关的政策法规需要进一步完善根据我国现行的相关规定,对孤残儿童的救助方式有三种模式,即收养、家庭寄养及儿童福利机构安置[6]。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和《中国公民收养子女登记办法》的规定,规范收养登记办证程序,认真审查社会弃婴和福利机构抚养孤儿的收养登记资料,鼓励符合收养条件的公民按照《收养法》规定收养孤残儿童、社会弃婴(儿),让儿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而在《收养法》规定范围内,存在门卡较高的现象,应更灵活的结合实际情况,做好孤残儿童的收养工作;家庭寄养虽然可以为孤残儿童提供一个完整的家庭生长环境,但也存在不足,寄养有明显的时间限制,被寄养的家庭有随时终止合同的危险,这些情况或多或少会给孤残儿童带来一定的伤害[7];李玲在其研究中指出,儿童福利机构安置可以给孩子们提供安全、舒适、近乎完美的生长环境,但这种集中养育的封闭性,不能给予亲情的支持,缺少正常人成长的感情支持[8]。

2.4工作人员专业技术能力方面由于福利院的特殊环境,以及工作人员的职业特殊性和护理对象的特殊性,工作人员易产生心理问题[9]。另外,福利机构有相当一部分人员为非专业人员(专业护理、医疗康复、特教等),虽然他们因在后来的工作中的需要参加过各种培训学习,但这种现状确实影响了护理、医疗、康复等工作的开展,从而会影响到孤残儿童的生活质量,不利于孤残儿童的身心发展。

3孤残儿童健康促进策略

3.1孤残儿童应加强自我调适促进孤残儿童正向的自我概念,鼓励其正常的社交活动,而过度的保护会影响其正常的心理发展。孤残儿童中有一部分儿童虽患有各种疾病,但他们的智能方面保持正常水平,对于这部分儿童应主要加强教育引导,同时竭尽全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并提供各种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培养孩子个性发展,引导孩子建立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对于存在智能低下的儿童,根据其能力,针对其具体情况,可以有福利院的康复、医疗、护理、特教老师及营养师等工作人员,为每个孩子量身制定一系列的学习计划,最大程度的促进每个孩子的全方面发展,争取把每个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可以自食其力的人。

3.2积极开展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模式刘淑珍,饶宁的研究指出,寻找对孤残儿童全面、有效而经济的抚养方法。家庭寄养模式是最近几年全国各地福利机构积极开展的抚养模式。家庭寄养模式的相关研究显示:家庭寄养的孤残儿童临床康复总有效率为97.5%[10]。

3.3提高福利机构从业人员专业技能首先,福利机构的负责人应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对于工作人员的选取入用方面,最主要的是思想道德水平要达标准,如对于医疗岗位的工作人员要求必须要严格遵守相关的法规,要有慎独精神;其次,根据相关专业的标准严格选拔人才;再次,要有不断学习、积极要求进步,为更好的为孩子们服务,要时刻准备着吸取新知识、新理论。最后,要定期举办业务培训班,并制定严格的培训制度。另外,文春燕等指出,除做好以上工作外,还应做到提高部门负责人的科学管理水平,是改进护理质量的关键[11]。

3.4健全孤残儿童保障制度国家应当继续加大宏观调控,保证社会资本在儿童福利机构中合理的利用;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改革,加大我国福利事业的资金投入;完善各项相关制度,加强孤残儿童的救助和权利保护,真正维护孤残儿童的合法权益,尽最大努力使他们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生活、学习环境。

4结论

孤残儿童是我国社会中的特殊群体,是一个重大的民生问题、社会问题,与政治体制、经济形态、思想文化密切相关[12]。如何保证孤残儿童的健康成长,已经成为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挑战。孤残儿童是特殊的弱势群体,且内心无所依,甚至疾病缠身,是他们面临的最严重问题,是影响他们心身及社会适应能力的主要因素。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大力弘扬尊老爱幼的精神,提高孤残儿童生活幸福满意度、社会适应能力,应进一步完善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促进孤残儿童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社会适应能力等,极力为他们创造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生活。

参考文献

[1]张华.浅析我市福利院孤残儿童的心理护理现状[J].黑龙江医学,2012,(5):399-400.

[2]于素英.孤残儿童实施心理护理的重要性[J].中国民康医药,2011,(19):2444.

[3]徐怡.浅谈孤残弱智儿童康复护理对策[C].2009-中国儿童福利政策研究暨第五届全国儿童福利院院长论坛:416-420.

[4]徐子健,焦桂云.一齐动手支撑生命[J].社会福利,2009,(9):51-52.

[5]崔焱.儿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6]《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3次会议于1992年12月29日通过,自1992年4月1日起执行.《中国公民收养子女登记办法》.1999年5月2日国务院批准,1999年5月25日民政部第14号令.

[7]许莉娅.失依儿童福利院内家庭养护模式探所性研究―以北京市儿童福利院孤残儿童为例[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4):8-13.[8]李玲.福利院集中养育的封闭性对孤残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J].科教文汇,2009,(27):102.

[9]杨晓军,弓月娥.影响儿童福利机构护理工作者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因素与对策[J].中国民康医学-2011,(18):2348-2352.

[10]刘淑珍,饶宁.浅谈孤残儿童在家庭寄养中的康复与护理[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2):164-165.

孤独症患儿的护理措施范文篇5

【关键词】漏斗胸患儿;术后康复;护理原因;对策

漏斗胸骨是以剑突为中心的胸骨体及相应的肋软骨向后凹陷呈漏斗状,使胸骨和脊柱间的距离短缩,使心肺受压而功能受损,除存在心肺功能损害外,也有心理健康问题,且在较大的儿童中表现更为明显[1]。为达到术后整体康复的目的,我院对儿外科25例患儿术后影响康复的因素进行分析、统计,以探讨出更好、更有效的护理方法。

1临床资料

我院外科从2003年4月至2006年5月收治漏斗胸手术患儿25例,年龄5~13岁,平均8岁。胸壁凹陷深度3~4cm,心肺均有受压症状,均采用胸骨抬举术。其中术后仍有明显心理障碍者8例,占32%;发生肺部感染和肺不张者5例,占20%。住院时间为16~28d,平均21d。

2原因分析及对策

2.1心理障碍调查结果显示,漏斗胸可影响到患儿生活的各个方面,除以前强调的生理损害外,还有明显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下,其个性心理特征较多表现为内向、孤独、固执、敌意与不安全感[1]。本组8例患儿主要表现为性格孤僻,表情淡漠,敌对情绪,不配合治疗。原因分析:①体型的异常改变;②生理上的缺陷使其活动能力低下,社会接触面变小;③发育差,消瘦,虚弱;④社会对患儿存在一定程度排斥或不认同。护理方法:①责任护士多与患儿沟通交流,用温暖的语言感染患儿,拉近护患距离以取得信任;②找出患儿错误的认知,取得家属的积极配合,共同改善患儿的不良情绪;③医护人员密切配合,向家属及患儿讲述术后的预期效果。树立患儿信心,主动配合治疗。

2.2肺不张和肺部感染5例患儿发生肺不张和肺部感染的时间为术后3~5d。临床表现为:呼吸费力、闷气、咳嗽,发热T>38.5℃,WBC>10×109/L,肺部听诊湿音,呼吸音低下或部分听诊区呼吸音消失。X线胸片显示肺部炎症病变,原因是:①术后卧床,活动量小,同时胸式呼吸活动受限,易发生肺不张;②术中由于全麻插管引起气管黏膜刺激性损伤,胸腔打开,胸膜的完整性被破坏,长时间的卧床,都可以使呼吸道的分泌物增加,肺部感染和肺不张的几率增大[2];③伤口疼痛,咳嗽无力,分泌物坠积,极易并发肺部感染。护理措施:①首先向患儿讲述术后肺功能锻炼对预防肺炎和肺不张的重要性,增强患儿克服困难的勇气,以取得积极配合;②术后1~2d摇高床头30°,训练憋气式吹气球,3次/d,5min/次;③指导进行有效的咳嗽、排痰,由于伤口疼痛,每次咳嗽时或每次雾化吸入后,用双手掌侧面固定患儿胸壁两侧,鼓励用力咳嗽;④定时翻身、叩背。

2.3术后缺乏正确锻炼术后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姿势畸形,如含胸驼背、罐状腹,手术本身不可纠正,其矫正方法需通过功能锻炼,为使术后胸壁畸形矫正良好,措施为:①鼓励患儿术后第4天下床活动,行走时保持直立姿势,挺胸,手术7d后,督促患儿靠墙站立,3次/d,30min/次[3];②出院后仍坚持扩胸运动;③3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3个月后适当体育锻炼;④出院后3个月、6个月来院复查并指导训练。

3讨论

漏斗胸导致患儿躯体形象的改变对患儿心理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为达到整体康复的目的,促使术后心理和生理的康复,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应用行为训练和心理医疗方法,开展对外科手术康复的影响的研究,均取得满意的效果。在对漏斗胸患儿进行手术矫治时,也应注意予以心理上的治疗和护理。本组患儿通过有效的康复训练及心理护理,出院前肺部并发症均痊愈,术后1年取出克氏针后,无反常呼吸、肺炎、肺不张的发生,经出院后1年的随访得知,8例患儿的脾气、性格、日常活动和正常儿童无差别,学习成绩比术前有明显提高,躯体形象恢复满意。

参考文献

[1]刘文英,王永刚,唐耘熳,等.漏斗胸患儿身心健康调查.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5,20(2):178-179.

孤独症患儿的护理措施范文篇6

【关键词】孤独;治疗;康复;卫生资源;儿童

【中图分类号】R179R395.6R4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817(2010)02-0133-03

儿童孤独症(Autism)是以社会交往障碍、语言发育障碍和兴趣狭窄、重复刻板行为为特征的一种严重的发育障碍性疾病[1]。近年来儿童孤独症患病率显著上升,已达到6.60‰甚至更高[2-3]。由于尚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所以目前以行为康复治疗为主。目前国内在孤独症综合干预方法的评估以及病因学方面研究较多。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旨在初步了解和掌握孤独症患儿就诊及康复现况,为建立和完善孤独症患儿有效的康复服务体系,更好地促进孤独症患儿的康复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收集2006年5月至2008年10月间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儿童发育行为研究中心咨询并接受康复训练的患者236例(其中90.3%以上来自黑龙江省)为调查对象。上述患者均经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副高以上职称的精神科医生或儿科医生诊断,符合美国DSM-IV儿童孤独症诊断标准。患儿平均年龄为(5.28±2.34)岁,其中男孩203例,女孩33例,男、女比例为6.15∶1;城镇179例,农村57例,城、乡比例为3.14∶1。年龄最小1.95岁,最大14.32岁,平均为(5.28±2.34)岁。

1.2方法采用自拟“孤独症儿童康复及卫生服务利用现状”调查问卷,对236例孤独症患儿的家长进行康复及卫生服务利用现状的问卷调查。调查项目包括:①患儿及家庭的一般情况,包括人口统计学特征、经济、文化因素等;②患儿针对孤独症的就诊经历;③患儿家长对孤独症知识及康复信息了解情况;④患儿康复资源利用现况。

参与调查的患儿均由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依据美国DSM-IV儿童孤独症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并且结合孤独症评定量表(AutismBehaviorChecklist,ABC)得分情况。问卷填写时,统一培训调查员,向家长详细说明填写要求,承诺保密原则,采用面对面的访谈形式填写问卷,以保证数据真实可靠。

1.3统计分析方法所有资料统一编号,利用EpiData3.02软件建立数据库,将数据双份录入,并利用VisalFoxpro6.0软件进行双份检核,确保数据准确性。运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就诊经历结果显示,207例患儿中,除29例此项资料缺失外,从发现行为异常到第1次就诊的时间间隔在6个月以下的占51.7%,间隔在6~12个月占18.8%,1a以上占29.5%,其中11.6%的患儿就诊时间间隔达到2a以上。

首次就诊的平均年龄为(3.04±1.16)岁,确诊为孤独症的年龄为(3.91±1.59)岁,平均时间间隔为10.44个月;首次开始治疗的平均年龄为(4.03±1.50)岁。对就诊机构数量进行调查发现,只去过1家机构就诊的患者85例(37.4%),去过2家的78例(34.4%),去过3家及以上的患者64例(28.2%)。由表1可见,在就诊机构的选择中,大部分孤独症患者首选就诊和非首选就诊的机构均主要集中在儿童医院、综合医院和儿童发育行为中心,还有少部分患者选择到妇幼保健院、中医院、私立训练机构和精神专科医院等机构就诊咨询。

孤独症患儿得到确诊的机构中,最多的是在家庭所在地的省会城市(40.7%),其次在患儿所在地得到确诊(30.2%),还有一部分(29.1%)在其他省份城市确诊,多为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城市。

2.2孤独症就诊及康复信息了解情况在回答“当发现孩子发育出现问题时,是否知道到哪些机构咨询和就诊”的234名家长中,回答知道的126例(53.8%),不清楚的108例(46.2%)。在回答“了解就诊咨询机构”的家长中进一步调查认为应该去哪些机构就诊,按家长回答排序结果为:儿童医院68例(28.8%),综合医院心理(精神)科42例(17.8%),妇幼保健院29例(12.3%),综合医院儿科29例(12.3%),精神专科医院3例(1.7%)。

孤独症患儿家长对于孤独症知识和康复方法的了解程度和途径:回答此项问题的家长232人,其中了解94例(40.5%),不太清楚122例(52.6%),一点也不了解16例(6.9%)。调查还发现,家长通过熟人介绍获取孤独症相关信息比例最高,占42.8%;其次是网络,占41.9%;第3位是电视资源,占35.6%;另外还包括图书(20.8%)、报纸(12.3%)、社会宣传(6.8%)等。

2.3康复资源利用现况在接受调查的236例孤独症患儿中,曾经参加过康复训练的患儿171例(72.5%),已确诊但从未接受过任何治疗的65例(27.5%)。确诊为孤独症以后孩子的主要去向:回答此项问题的231名家长,其中一直在家里抚养的86例(37.2%),在普通学校或幼儿园的56例(24.2%),全天在训练机构或特教机构44例(19.0%),在特殊学校或幼儿园20例(8.7%),请保姆或家教抚养10例(4.3%),寄养在老人或亲属家里7例(3.0%),其他8例(3.5%)。

关于是否有长期合作的医生指导孩子进行康复训练:回答此项问题的229名家长,其中回答“有”的22例(9.6%),回答“无”的207例(90.4%)。关于“所在的社区/村镇是否有医护人员经常探访,辅助家长对孩子进行康复”:回答此项问题的232名家长,其中回答“有”的仅3例(1.3%),回答“无”的229例(98.3%)。是否有长期合作的医疗机构或者特殊训练机构帮助家长进行康复治疗:回答此项问题的221名家长,回答“有”的46例(20.8%),回答“无”的175例(79.2%)。由表2可见,大部分孤独症患儿首要选择和非首要选择的康复机构均为儿童发育行为中心和私立训练机构,此外,还有少部分分布在幼儿园、综合医院、儿童医院和残疾人康复中心等机构。

3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从发现孩子行为出现异常到首次就诊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5a以下的占51.7%,说明50%以上的家长对孩子行为发育情况具有关注意识,能够及时到专业机构咨询和就诊;但是仍有29.5%的家长在发现异常1a以后才开始有就诊行为,甚至其中还有11.6%的家长在发现异常2a以后才开始就诊和咨询。有研究表明,儿童孤独症在2岁得到可靠的诊断,在此基础上早期干预会得到满意的效果[4]。由于受到旧的观念影响,认为孩子大一点就好了之类的想法,导致就诊时间滞后,可能会延误康复的最佳时期,这也反映在孤独症知识普及方面的宣传工作还远远不够。从儿童首次就诊到确诊为孤独症的时间也平均延迟在10个月左右。同时从就诊机构上看,有34.4%的儿童曾去过2家机构就诊,28.2%的儿童在3家或者3家以上的机构就诊。确诊的机构以省会城市最多,本地区和发达城市所占比例相当。由于接受调查的患者主要为黑龙江省籍患者,说明该地区地、县级等专业机构对孤独症的诊断水平还需要提高,以避免患者多次、多机构、多地区的就诊而导致确诊时间的延后。

就诊康复的延迟情况,除了考虑客观条件的限制之外,还必须考虑家长对相关信息的了解程度。调查发现,有53.8%的家长在发现孩子行为出现问题时知道应该去什么机构咨询,还有46.2%的家长却不知道如何处理。涉及到孤独症知识和治疗方法了解程度的调查显示,不太清楚的家长最多,其次是认为了解的家长,还有6.9%的家长一点也不了解。通过熟人介绍获取孤独症相关信息的家长比例最高,其次是通过网络途径,口头传播的传统途径也表现出优势。提示在信息普及方面,孤独症的社会宣传力度和普及面亟待加强。

目前关于孤独症的治疗方法还有很多争议,传统的抗精神病药曾用于治疗孤独症,取得了一定疗效,但有较为严重的副作用[5]。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可改善孤独症的某些症状,可以用于配合行为治疗,但只适用于少数症状严重的患儿[6]。目前主要采用康复训练为主,针对个别行为症状,利用药物控制的方案。当前普遍认为,孤独症治疗适合早发现、早康复[7],患儿在3~6岁期间的干预是康复的关键环节[8]。调查中大部分的患儿曾接受过康复训练,但是仍有27.5%的患儿在确诊后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康复治疗。参与本调查的孤独症患儿中,全天在训练机构或特教机构的患儿只占27.7%,有61.4%的患儿仍在家中抚养或在普通幼儿园中,丧失了及时、早期进行康复治疗的机会。虽然有20.8%的患儿有稳定合作的医疗机构或特殊训练机构,但绝大多数患儿都没有稳定合作的医生、专业康复机构帮助其进行康复治疗,更缺乏来自社区/村镇的康复指导和支援。孤独症患儿是身心均受到伤害的特殊儿童,需要特殊教育工作者有针对性的实施干预方案,并由医疗康复人员监测病情和康复的进展[9]。有研究表明,干预的效果与康复机构人员实施措施的有效性相关,而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康复机构人员的素质[10]。本次调查中,有相当一部分孤独症患儿进行康复的机构为私立训练机构,私立训练机构的出现补充了公立康复机构的资源不足,但是多属非正规机构,并且训练人员素质不高。教师队伍中学历以幼儿师范专业为主,特殊教育与医学相关专业背景相对较少,缺乏康复专业人员。提示政府相关部门应根据孤独症患儿家庭的紧迫需求,建立更多专业化的康复及特殊教育机构,培训专业康复和特教工作人员,同时应该增加对私立训练机构的监管,提高康复质量。

在孤独症患儿就诊医疗和康复治疗现状的各个层次调查中体现出,孤独症患儿康复需求大,但现有的医疗和康复服务还存在很多实际的问题,如诊断水平低、康复机构少、康复水平不均衡等。国外研究证实,在孤独症康复体系尚未建立的情况下,由于缺乏政府权威机构的支持,家长很难为患儿寻找到适合的机构,无法获得康复机构的相关信息,耽误了干预的时间,影响康复效果[11]。由于受到文化、经济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家庭教育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12]。一项对天津市的调查显示,该市特殊教育康复机构与医疗康复机构的人员学历、专业分布情况也存在不平衡,不能满足广大孤独症患者的治疗需求,导致很多患者得不到康复机会,错过康复的最佳时期[13]。很多研究证明,孤独症儿童的特殊卫生服务需求显著多于其他儿童[14-15]。提示政府和专业人士,应该为其建立稳定、合理、有效的康复治疗社会保障及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解决其后顾之忧,加大对孤独症患儿及其家庭的支持力度,让孤独症患儿在真正意义上得到早发现、早治疗的最佳康复服务,减轻家庭生活负担和未来的社会负担。

4参考文献

[1]陶国泰.儿童少年精神医学.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07-216.

[2]NICHOLASJS,CARPENTERLA,KINGLB,etal.Autismspectrumdisordersinpreschool-agedchildren:Prevalenceandcomparisontoaschool-agedpopulation.AnnEpidemiol,2009,19(11):808-814.

[3]AUTISMANDDEVELOPMENTALDISABILITIESMONITORING(ADDM).NetworkSurveillanceYear2002PrincipalInvestigators,Prevalenceofautismspectrumdisorders―autismanddevelopmentaldisabilitiesmonitoringnetwork,14sites,UnitedStates,2002.MMWRSurveillSumm,2007,56(1):12-28.

[4]LORDC.Followupoftwoyearoldsreferredforpossibleautism.JChildPsycholPsychiatry,1995,36(8):1365-1382.

[5]MALONERP,CATERJ,SHEIKHRM,etal.Olanzapineversushaloperidolinchildrenwithautisticdisorde:Anopenpilotstudy.JAmAcadChildAdolescPsychiatry,2001,40(8):887-894.

[6]MALONERP,GRATZSS,DELANEYMA,etal.Advancesindrugtreatmentsforchildrenandadolescentswithautismandotherpervasivedevelopmentaldisorders.CNSDrugs,2005,19(11):923-934.

[7]HARRISSL,HANDLEMANJS.AgeandIQatintakeaspredictorsofplacementforyoungchildrenwithautism:Afourtosix-yearfollow-up.JAutismDevDisord,2000,30(2):137-142.

[8]HOWARDJS,SPARKMANCR,COHENHG,etal.Acomparisonofintensivebehavioranalyticandeclectictreatmentsforyoungchildrenwithautism.ResDevDisabil,2005,26(4):359-384.

[9]RENTYJ,ROEYERSH.Satisfactionwithformalsupportandeducationforchildrenwithautismspectrumdisorder:Thevoiceoftheparents.ChildCareHealthDev,2006,32(3):371-385.

[10]KIELINEM,HIELMQUISTE,MOILANNENI,etal.Intervention,treatmentandcareinautisticdisorder.ChallengingcasereportsformnorthernFinland.IntJCircumpolarHealth,2005,64(1):65-76.

[11]ALEMAYEHUB,WARMERKE.Thelifetimedistributionofhealthcarecosts.HealthSeryRes,2004,39:627-642.

[12]景晓路,杨晓玲.孤独症近期预后状况的研究.中华精神科杂志,2001,34(4):212-214.

[13]吕丛超,张欣,刘欢.天津市孤独症儿童就诊、康复服务的现况研究.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4):353-355.

[14]KOGANMD,STRICKLANDBB,BLUMBERGSJ,etal.Anationalprofileofthehealthcareexperiencesandfamilyimpactofautismspectrumdisorderamongchildrenintheunitedstates,2005-2006.Pediatrics,2008,122:1149-1158.

孤独症患儿的护理措施范文篇7

1患儿入院治疗对的主要心理障碍及反应

1.1表现:儿童生病后会引起不同的心理反应,其行为和情绪反应变得更加幼稚,儒弱,对家长依赖感增强,呻吟、哭泣、喊叫,以我为中心,认为自己应受到人们的关怀和照顾。

1.2焦虑、恐惧:是一种对象不明、不可名状的担心和害怕。它既可能来自对本身患病的不安,也可能来自疾病本身的临床表现[2]。例如看到周围一些看患病儿童的状况,不禁产生一种恐怖感,好像面临巨大威胁。患儿在精神上十分紧张,怕疼痛、怕打针、惧怕各种检查,整天提心吊胆。甚至看到医护人员的白大衣及雪白的墙,也会产生恐惧及排斥心理。

1.3患儿对周围的事物特别敏感,对医护人员的解释、家长的好言相劝抱有怀疑态度:患儿面对医护人员产生容易产生焦躁、恐惧不安的情绪。耐受性差,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多,如:汗多、心悸、头胀、乏力等,导致睡眠障碍和食欲不振等,同时表现出对光、声、冷、热等刺激敏感。患儿情绪不稳,应激反应强烈,易愤怒,也易出现悲观、抑郁、沮丧等消极情绪。

1.4反应淡漠:患儿入院后,因脱离学校、家庭,离开原来熟悉的环境,易产生与人的隔阂、冷淡感、孤独无助和不安全感。

2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及分析

患儿入院后,通常因心情不佳,容易形成负面情绪波动。基于这种负面情绪,患儿容易出现焦虑、激怒或消沉等反应。

2.1离开原有生活环境所致:患儿入院后,离开了原来熟悉的生活环境,打乱了原有的生活规律,在医院这个陌生的环境中,所熟悉的人不多,又饱受疾病的煎熬,患儿首先有陌生感、孤独感,需要面对病房管理制度、各种治疗和护理措施、医护人员的态度等。

2.2患儿自身思想和心理尚未成熟,文化程度低所致:患儿缺乏科学的生理、药理知识,对外界客观的认识不足,甚至受到家长和其他成年人和老人封建迷信思想影响,对自己生理机能认识不足,当病程和其自己预想的不一致时,便陷入盲目猜测之中,甚至惶惶不可终日。

2.3孤立无助:这是儿童一种无能为力,无可奈何,悲愤自怜的情绪状态。当患儿面临身体不适及疼痛,家长无能为力,医生没有办法缓解时,并因此无力改变不适及疼痛状态的时候,患儿因此就会产生失助感。患儿这时候往往认为自己预后不良或面临生命危险。在失助的心理状态下,患儿往往出现自悲自怜的情绪。

2.4临床案例:患儿,男,6岁,于2007年7月3日因家中意外发生煤气泄露导致爆炸,全身灼伤,并被爆炸的厨房炊器砸伤头部致昏迷,双下肢烧伤,被家人发现后急送入院治疗。

2.4.1昏迷期心理护理:笔者在护理该患儿时,多呼唤其名字,给患儿信息,鼓励患儿家属多讲其熟悉的故事,讲患儿感兴趣的事,使患儿始终保持在其熟悉的语言环境之中,以配合治疗早日清醒,恢复记忆。

2.4.2恢复期患儿的心理反应:①依赖心理:开始不愿意看到医护人员,不愿离开家长,渴望家人的陪伴。②恐惧心理:此次受伤是在意外情况下发生的,患儿当时意识清醒,毫无心理准备,使患儿产生紧张、恐惧、痛苦等心理变化,尤其清醒后又多次接受侵入性操作带来的疼痛不适,加重了恐惧心理。③烦躁、逆反心理:由于患儿复合伤多,病情重,病程长,治疗又带来许多痛苦,所以患儿情绪波动较大,常躁动不安,拒绝配合治疗。

2.4.3护理措施:①减少不良刺激,为患儿安置单间,避免其看见其他危重患者的处置情况,在进行每项治疗护理操作前应向患儿解释,多鼓励患儿,争取取得配合。②消除恐惧心理是小儿烧伤心理护理的一个重点,也是本例患儿心理护理的重点。首先,笔者要做的就是想尽一切办法缩短与患儿的距离,多与患儿打招呼,逗她玩耍,抓住患儿的细微变化,加以鼓励,同时与患儿接触时注意非语言性行为的运用,如面带微笑,态度温和,可握住患儿的手,倾听其诉说。③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适当的改善探视条件,让患儿亲属多陪伴患儿,给患儿讲故事,听轻音乐,以转移患儿对疾病的注意力,使其保持良好的情绪。④营造轻松舒适的环境,保持室内的清洁,温湿度适宜,也可适当的放置少量儿童玩具,制造和蔼气氛,依据患儿情绪介绍病房情况,使其熟悉新环境。[3]

2.4.4结果:通过医护人员及家属的治疗护理,患儿颈部及双下肢创面治愈,情绪稳定,精神较好。

3管理策略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由低级至高级分成5类:安全需要、生理需要、爱和所属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其中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基本需要。如果的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出现失衡状态而导致心理障碍。故医护人员对患儿的护理活动应先满足低层需要,逐渐至高层需要,在满足低层需要的同时满足高层需要。患儿入院后一般基本需求包括减轻痛苦、良好的护理、家属的关心呵护、与医生护士的关系等。作为医护人员来说应该根据不同时机对儿童患者进行不同的心理疏导及管理。

3.1儿童患者刚入院时:患儿新入院时由于环境陌生,又受疾病疼痛煎熬,因此患儿多有紧张、焦虑、担心等心理。护士应了解患儿的心理需求,给予及时的健康教育,尽快帮助其熟悉环境及分管的医护人员,了解有关的制度规定,使其配合治疗护理。此阶段患儿对医院环境的反应是以是否利于疾病康复这一标准而产生的。急重症患儿对治疗、饮食、制度、医护人员的技术较重视,而慢性患儿及康复期患儿不仅对以上方面比较重视,还关注医院的制度、服务态度等。

孤独症患儿的护理措施范文篇8

[关键词]儿童癔症;家庭支持系统;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R749.73;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9701(2016)12-0101-04

Establishmentandeffectevaluationofchildrenhysteriafamilysupportsystem

SHENLiyingZOUXiaoyue

DepartmentofEmergency,HuzhouFirstPeople’sHospitalinZhejiangProvince,Huzhou313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discusstheeffectoffamilysupportsysteminnursingofchildrenhysteria.MethodsAtotalof65casesofchildrenhysteriatreatedinourhospitalfromMarch2014toFebruary2015wereselectedandrandomlydividedintotheinterventiongroupandthecontrolgroup.Patientsinthecontrolgroupweregivenconventionaltreatmentandnursing,whilepatientsintheinterventiongroupwereadditionallygivensurveyandanalysisonfamilyhealthknowledgeawarenessandhealthrequirement,provisionoffamilyinterventionmanual,andestablishmentoffamilyfollow-upsystem,familyeducationsupportsystem,andpsychologicalsupportsystem.Thecurativeeffects,demandandawarenessofhysteriaknowledgeinfamilies,andinfluenceoffamilysupportsystemonnursingofhysteriachildrenoftwogroupswerecomparedafterintervention.ResultsTheresponserateintheinterventiongroupwas100.0%afterintervention,whichwasonly84.4%inthecontrolgroup,withsignificantdifference(P

[Keywords]Childrenhysteria;Familysupportsystem;Effectevaluation

癔症又称歇斯底里症,是由精神因素(如重大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1]。儿童癔症,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心因性疾病[2]。由于儿童心理发育不完善,易受社会及家庭环境的影响而发病,反复发作对儿童的个性塑造产生不良影响。儿童最亲近的人是家长,家长的教养方式与儿童的个性塑造密切相关,良好的性格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础。家庭环境及家长的教育方式会直接影响到癔症患儿的性格改变及治疗效果。目前,儿童心理健康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3]。因此,我院急诊科为提高癔症患儿的治疗效果,建立了儿童癔症患者的家庭支持系统,并进行了有效的实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3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65例儿童癔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符合中国精神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癔症的诊断标准[4]。家庭情况:单亲家庭22例,双亲家庭43例,独生子女54例,占83.1%。诱发因素:心理因素43例,躯体疾病7例,两者皆有15例。儿童的性格特征[5]:平易型11例,麻烦型7例,发动缓慢型42例,中间型5例;临床表现类型[6]:转换型障碍45例,分离型障碍20例。住院时间最短2h,最长6d。所有患儿均未见神经系统病变。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组33例,男21例,女12例,年龄7~13岁,平均10岁;对照组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7~14岁,平均11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组行综合性护理干预,建立家庭支持系统,包括家庭健康知识知晓情况与健康需求调查分析、家庭干预手册的建立、家庭随访体系的建立(知识宣教、应急处置能力、与患儿沟通技巧、家庭教育支持、心理支持)。

1.2.1家庭健康知识知晓情况与健康需求调查分析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为自行设计,经反复修改,并行调查,证明有可行性,患者家属问卷包括癔症相关知识的需求及了解情况,问卷发出42份,回收41份,回收率97.6%,有效问卷40份,有效率97.6%。

1.2.2家庭干预手册的建立根据患儿和家属不同的文化程度和学习需求、接受能力,确定家庭教育的目标,制定个性化干预计划。由患儿家属协助实施家庭护理干预并反馈落实情况。

制定家庭教育手册,发给患儿家长,着重对患儿家长进行癔症知识的宣教,提高家长对患儿心理需求的认识和疾病发作时的应急处置能力;帮助改进家长与患儿的沟通、普及癔症知识,消除高危诱发因素。

1.2.3家庭随访体系的建立对儿童癔症患者采用门诊随访调查及电话随访。出院后半个月、1个月、3个月、半年各随访一次。在随访的过程中,除了解患儿病情的转归情况外,同时对患儿及家长进行疾病的家庭干预。针对不同的患者实施个性化的干预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干预内容:①知识宣教与患儿及家长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给予患儿适当的保证,但切忌过多讨论发病原因。针对不同癔症表现形式,选择个性化的心理干预方法。在进行暗示干预过程中,了解患儿的既往发作史及应急干预措施。与患儿建立互信关系,争取患儿的充分信任,培养患儿各种兴趣爱好,让患儿多参加学校社会组织的各种文体活动。指导家长平时注意让孩子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引导家长改进家庭教育方式,教育父母避免过分宠爱子女,改变儿童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征,对某些不合理的要求应予拒绝,从而帮助患儿正确处理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②应急处置能力对癔症性情感暴发的患儿首先在心理上给予安慰支持,增加患儿的信任感,以消除紧张情绪,鼓励患儿主动诉说,给患儿提供情感发泄的机会。而以痉挛发作、瘫痪、失明失聪、失音为主的转换型癔症患儿可采用心理暗示疗法,有意识地将注意力转移到患儿感兴趣的事物或让患儿暂时离开当时环境。并告知家属癔症发作时应镇静自若,避免过分关心和热情,避免惊慌失措,正确认识并积极面对疾病的发生。③与患儿沟通技巧发生癔症的患儿通常性格怪癖,缺乏沟通。首先向家长了解患儿的性格特点、发病诱因、家庭及社会环境等,指导家长采用心理疏导方法,巧妙地进行言语暗示,鼓励患儿说出内心想法与矛盾,消除患儿的紧张焦虑情绪,使患儿心理放松,从而转移患儿的注意力。

1.2.4家庭教育支持系统对家庭成员进行健康教育,动员家长帮助儿童建立健全的人格。教育患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患儿的父母及其长辈不要对小儿过分溺爱、迁就,对某些不正当的要求应予拒绝。儿童时期是性格发育的最佳时期,小孩最好由父母照顾。单亲家庭要注意孩子的心理发育,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和广泛的兴趣爱好。对学习成绩差、压力重的儿童,告知老师和家长要进行正面疏导,了解患儿心理,并给予心理安慰,避免使用负性语言,以减少病情发作频率。

1.2.5心理支持系统儿童癔症治疗的关键在于纠正患儿和家属的心理障碍[7]。具体包括:①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主动接近患儿,通过与患儿及家长交谈,了解患儿的个性特征、家庭环境及学习、生活情况,使患儿心理放松,缩短护患距离,建立亲密的护患关系。②情绪管理:根据患儿和家属不同的文化程度、社会背景,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儿和家属讲解相关知识,充分了解患儿存在的心理问题,并针对患儿的心理问题提供个体化的心理支持治疗,如使用安慰、关心、指导、建议等积极性的语言进行心理干预。针对患儿不同的认知程度给予合理恰当的解释,指导患儿进行自我调节和情绪管理,减轻心理压力。③行为疗法:根据病情教会患儿及家属以音乐、暗示等方法转移注意力,缓解恐惧、紧张等负面情绪,提高患者的适应能力。④家长的心理干预指导:安慰疏导家长,向其介绍癔症发病的诱因、病情特点和预后等相关知识,取得家长的信任及配合,鼓励家长与医护人员共同探讨诱因并配合医生对患儿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疾病并进行治疗。

1.3疗效评价标准

疗效评定参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有关标准[4]。痊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社会功能恢复;好转: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社会功能部分恢复;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或恶化,社会功能受损明显。总有效=痊愈+好转。

1.4观察指标

观察患儿治疗后心理和行为的改变、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了解家长对癔症的认知程度。进行统计学分析,判断家庭支持系统对癔症患儿的积极影响,为改善临床治疗效果提供证据支持。

1.5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

干预组疗效显著,总有效率100.0%,明显优于对照组(8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n(%)]

2.2家庭健康知识知晓情况与健康需求调查分析

表2可见,有2/3左右的家属对癔症知识一无所知,很多家长表示对儿童癔症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也不知道该如何为患儿的心身健康提供有效帮助和支持,反而会因自己的无意行为和言辞不当对患儿产生不良的暗示作用而加重其病情。

表2家庭健康知识知晓情况与健康需求调查分析[n(%)]

2.3家庭支持对癔症患儿治疗效果的影响

家庭支持系统中家属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度、配合情况以及家属对治疗过程的参与情况对癔症患儿康复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儿童癔症属于一种心因性疾病,是由心理因素所引起的没有任何器质性疾病基础的躯体症状和某些精神症状。心理刺激因素诱发的占81.1%,其中以家庭、学校矛盾占首位[8]。大多数患儿在负性精神因素作用下急性发病,如委屈、气愤、紧张、恐惧等均可导致发作。此病的临床症状复杂多样,具有明显的暗示性,起病突然,症状消失快,有明显的精神刺激因素;患者大多有癔症性格特征,体检及实验室检查均无异常。儿童癔症的发生,可能与儿童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有关。父母的教育方式、伙伴关系、学校氛围、师生关系等外在因素对儿童的心理发育过程都有阶段性的影响。儿童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由于亲情的缺失、教育的缺位、社会支持的缺乏,容易产生一系列的心理行为问题[9-12];儿童癔症的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13],考虑有以下原因:①学校因素:学习负担过重、对学生的要求过严以及不良的体罚形式,使外界压力与患儿心理承受能力产生偏差而导致发病。②家庭因素:父母离异、家庭不和致儿童心理发育障碍;家长对子女有望子成龙心理,施于儿童过重压力;家长对独生子女过于娇惯。③个性特点: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易接受暗示或自我暗示。④竞争性的教育方式使儿童之间彼此孤立。在这种情况下儿童易形成任性、自私、偏激、孤僻等消极情绪,因此一旦遇到不良事件,如父母外出打工、吵架、考试、老师批评等刺激,便会导致癔症的发生[2]。因此,家庭支持系统的建立对患儿的治疗康复影响较大。从小加强儿童情商培养,尤其是孩子独立性及承受挫折能力培养是预防儿童癔症最关键的因素[14]。本研究发现(表1),系统性、综合性干预癔症患儿可收到明显疗效,干预组的总有效率达10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4.4%。从65例癔症患儿发病的因素来看,心理因素是主要原因,表2中可见大多数家长对癔症知识缺乏。因此,疾病宣教和干预指导对癔症患儿及其父母都至关重要。建立家长与患儿的互动模式,让家属理解患儿的病态言行是疾病所致,不是装病演戏,避免使用刺激性语言和不良暗示,减少对患儿心理的负面影响。改善父母不良的教育态度和教养方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正确对待各种冲突和挫折,帮助患儿正确处理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促进患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养成儿童良好的性格,对本病的康复和预防复发也有一定意义。

从表3中可见家长的支持和参与对治疗效果有明显影响,而对治疗效果影响较大的是家长对医护人员的信任程度。本研究中有10例不配合的家长,由于他们对癔症知识缺乏,表现出对医务人员缺乏信任感,在患儿面前往往表现出消极焦虑情绪,从而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引导家长在患儿面前表现出积极、稳定的情绪,鼓励他们多花点时间陪伴患儿,不要当众谈论患儿的病情[15]。指导家长配合医生做积极的暗示,提高患儿的依从性,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在治疗前,医护人员与家长必须进行有效沟通,在沟通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言辞规范,更要关注到语调、态度、表情等非语言行为的得体,向家长详细介绍该病特点及治疗措施,以及治疗该病的成功经验,让家长获得认可。同时鼓励家长参与治疗过程,增加患儿安全感,而且对患儿也是一种积极暗示,让患儿真正感受到家长的关心,为暗示治疗提供良好的基础[16]。

综上所述,儿童癔症的治疗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干预模式,除暗示治疗外,还要高度重视家长在儿童癔症心理治疗中的作用[8],重视亲子之间交流的沟通方式及健康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癔症的早发现、早治疗、早预防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玉玲.安定静注速度对癔症患者呼吸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7):65.

[2]胡君,蒋莉,洪思琪,等.重庆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癔症的发生及干预[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3,28(2):138-140.

[3]孙桂莲,官丽梅,孙雪.儿童转换型癔症66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3,28(9):701-703.

[4]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1-95.

[5]彭海珍.转换型癔症的临床表现和治疗[J].中国医药导报,2009,6(14):165-166.

[6]江开达,周东丰.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53.

[7]郑玉霞,苏贵范.儿童癔症观察与护理26例[J].现代护理,2006,12(9):844.

[8]姚素华,李江婵,谢秀东,等.家庭治疗对儿童癔症患者的效果观察[J].现代医院,2014,6(6):71.

[9]GaoY,LiLP,KimJH,etal.TheimpactofparentalmigrationonhealthstatusandhealthbehavioursamongleftbehindadolescentschoolchildreninChina[J].BMCPublicHealth,2010,10(56):1-10.

[10]FanF,SuL,GillMK,etal.EmotionalandbehavioralproblemsofChineseleft-behind-children:Apreliminarystudy[J].SocPsychiatryPsy-chiatrEpidemior,2010,45(6):664-665.

[11]徐丽华,陈登峰,傅文青,等.留守环境对农村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5):663-665.

[12]刘晓慧,李秋丽,王晓娟,等.留守与留守儿童生活事件与应对方式比较[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26(23):1810-1812.

[13]周志红,李凤萍.儿童癔症的发病特点与家庭教育因素的分析[J].中外妇儿健康,2011,19(1):48.

[14]梅其霞,王敏建,魏华,等.135例儿童癔症的临床及个性特征等因素分析[J].重庆医学,2010,39(16):2119-2120.

[15]庞月萍.应用家庭干预辅助暗示疗法治疗癔症的疗效分析[J].中国中医药资讯,2011,3(8):101.

孤独症患儿的护理措施范文篇9

【关键词】唇腭裂;术前术后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12-0217-01

1手术前的护理

(1)单侧唇裂最佳手术时间为3-6个月,双侧唇裂儿童则半年以上才能实施手术,刚出生的婴儿发现有唇腭裂,容易手术失败,也很可能对孩子造成危险和伤害。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嘴唇的结构发育尚未彻底完成,很可能存在手术的对位不清晰等情况。此外,婴儿抵抗能力差,对手术药物,麻醉剂等解毒能力相对较弱,有一定风险存在。

(2)患者的体重应在5公斤以上,并做好全面健康检查,有无发热和呼吸道感染以及腹泻等症状。

(3)若是母乳喂养,术前3天应开始练习使用汤匙或滴管进食,以便患儿能在术后适应这种方式进食。

(4)术前1天根据患者情况备血,术中失血可能影响其在术中和术后对于休克和感染的抵抗能力及创口的愈合,做好抗生素过敏试验。

(5)患者全麻手术,术前应禁食水6-8小时,若患儿因饥饿哭闹不止,可遵医嘱给予镇静剂。

2术后的护理

(1)全麻术后的护理:手术一般选择口鼻腔气管的全身麻醉,术后麻醉未清醒时应将患儿去枕仰卧,头偏向一侧,严密观察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及时吸出口腔分泌物,防止呕吐物或血液流入气管内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患儿哭声嘶哑时可给予对症处理,如雾化吸入,以减轻全麻插管引起的喉头水肿。

(2)唇腭裂术后护理:的重点是防止伤口再裂开及感染。关于唇裂,无论唇裂还是腭裂的修补手术后,如果护理不好,均有可能发生危险。患儿术后防止哭闹,张口大哭,否则可能导致伤口再裂,特别是爱哭的患儿可给予镇静剂,懂事的小儿应做好儿教工作,讲清哭闹带来的后果。另外下地活动时,应注意不要摔倒,因缝合处如碰到较硬的物品伤口可再裂。

(3)静脉输液的护理:婴儿体表面积大,代谢比成人快,不能耐受脱水,手术前禁食及手术创伤引起体液丢失,患儿处于低血容量状态,必须及时补充溶液;同时也要防止过快、过量输液引起患儿循环超负荷,出现心衰、肺水肿〖7〗,因此维持静脉输液是保证患儿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我们的体会是根据患儿心率、尿量、实验室检查,按患儿体重计算输液量,安全滴速为10ml・h-1・kg-1。婴儿手术麻醉期间损失的是细胞外液,故术中输注平衡液补充血容量,以减少术中及术后低血压的发生,维持肾血流量,预防术后肾功能不良。婴儿术中低血糖少见,但低血糖是潜在危险,且麻醉期间较难诊断,平衡液不提供热量,故婴儿手术开始时输注5%GS250ml,后改用平衡液,以提供热量并预防酸中毒。

(4)皮肤护理:患儿面部皮肤娇嫩,唇裂患儿在封闭伤口时不宜使用胶布粘贴,应使用透气性能较好且对皮肤损伤小的纸质粘膏。术后应使用和气管导管管径相匹配的硅胶吸痰管抽吸气道分泌物,拔管前应充分吸除口腔内分泌物和积血,拔管后为保持呼吸道通畅,仍需用软吸痰管抽吸口腔内的积血和分泌物,尽量避免损伤创面。患儿烦躁、啼哭,可能由于缺氧,应及时予以纠正。

(5)饮食护理:唇腭裂的护理在唇裂患儿术后清醒6-8小时可给予少量葡萄糖。若无呕吐,可开始用滴管或汤匙喂牛奶,每次喂奶或进食后用盐水及75%酒精棉签擦净唇部伤口,动作要轻柔。腭裂修补术后应教小孩用淡盐水或朵贝尔氏液漱口,保持口腔清洁;鼓励患儿多饮水.

(6)伤口护理:如伤口愈合良好,唇裂术后5-7天拆线,如使用唇弓,至少应术后10日才能拆。腭裂术后口内的碘纺纱条可于7-12天抽除,如无出血可不再继续填塞。腭印口腔缝线,手术后2周拆除。

(7)心理护理:由于先天缺陷,多数患者有自卑心理,常会产生失落感和孤独感,特别是来自于贫困山区,文化素质低,导致焦虑恐惧。护理人员应帮助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在与患者交往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良好的语言,表情,态度和行为去影响患者感受和认知,改变心理状态。做好家属工作,共同配合给予心理支持,增加患者的康复信心及安全感,帮助他们建立有利于治疗与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父母是孩子最坚强的支柱,愿父母能先勇敢起来,去接纳,爱护,理解,鼓励你们的孩子。

孤独症患儿的护理措施范文篇10

问:我的宝宝快3岁了,小便还不能很好控制,有时候会尿在裤子上,晚上有时候会尿床,不知道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训练宝宝排尿。

答:2~3岁的幼儿小便还不能完全自理,常会因玩得太高兴而憋尿,憋不住时撒在身上。因此,家长应随时注意宝宝的神态,让他不要憋尿,告诉他小便后可以玩得更痛快。但不宜逼他定时坐盆排尿。

4~6岁的儿童,要培养他们按时小便的习惯。到了排尿的时间,即使尿量不多,只要有尿意,就要解小便。但是,不要在短时期内频繁督促孩子小便,这会使他们的膀胱容量得不到应有的增大。同时,也会使孩子的心理一直处于紧张状态,他们唯恐自己尿裤而受到责备,甚至出现夜间遗尿的情况。

夜间,可以要求宝宝临睡前解一次小便;家长临睡时让孩子再解一次;半夜叫醒宝宝解第三次小便。这样,一般可以维持到次日清晨而不尿床。这对父母来说的确比较辛苦。父母也可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不过分在意,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身心的成熟,绝大多数宝宝尿床的毛病会不治而愈。

如何训练宝宝坐便盆

问:我女儿22个月了,就是不愿意坐便盆,大小便还要大人“把”。我也训练她,可她就是不愿意坐。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啊?

答:其实训练宝宝坐便盆不是件难事,下面几点建议供你参考:1.将便盆放在房间内固定的地方,孩子开始坐便盆时,保持每次2~3分钟,逐步增加到5~10分钟,时间不能过久,如未解出大便,可起来活动一下,再坐便盆。2.切记不可让幼儿坐在便盆上给他吃糖果、玩玩具、喂饭等,更不能用便盆代替椅子,让幼儿长久地坐在上面,这样不利于良好习惯的培养。3.便盆最好放在容易看到的较明亮的地方,便于寻找,也不会因为黑暗,引起婴儿惧怕坐便盆。4.给宝宝选择一个合适的坐便器。宝宝一般会喜欢色彩鲜艳的坐便器,如喜欢坐在可爱的小动物背上便便。另外,如果训练十天、半个月后仍不成功,表示宝宝生理尚未成熟,可暂停一段时日后重新再来。

宝宝顺利断奶的要诀

问:我儿子10个月了,我想给他断奶,但听说宝宝断奶断得不好容易生病,我想请教一下怎么断奶比较好?

答:首先,要选择好断奶的时间,只有在宝宝身体状况好,消化能力正常时才可以断奶。如果宝宝到了断奶月龄时,恰逢生病、出牙,或是换保姆、搬家、旅行等,最好先不要断奶,否则会增大断奶的难度。断奶一般选择在让人感觉舒适的时节,如春末或秋初。这时,生活方式和习惯的改变对宝宝的冲击较小。其次,从孩子出生4个月起,按月龄及时适当地给宝宝添加断奶食品。断奶时,每天先给宝宝减掉一顿奶,同时断奶食品的量相应加大。过一周左右,若宝宝消化和吸收的情况良好,可再减去一顿奶,并加大断奶食品量,依次逐渐断奶。第三,减奶时最好从白天喂的那顿开始。因为,白天有很多吸引宝宝的事情,所以他不会特别在意妈妈,但在早晨和晚间,宝宝会对妈妈非常依恋,需要从吃奶中获得慰藉,因此不易断奶。在断掉白天那顿奶后再慢慢停止夜间喂奶,直至完全断奶。另外,断奶期间,妈妈还要对宝宝格外关心和照料,并多花费一些时间来陪伴他,抚慰宝宝的不安情绪,这样宝宝就能顺利度过断奶期了。

感冒会引起宝宝中耳炎吗

问:我的女儿4岁了,有一次患感冒以后说耳朵痛,带她到医院检查后诊断为中耳炎。感冒会引起中耳炎吗?得了中耳炎该怎么办?会不会留下后遗症?

答:小儿的中耳炎与感冒有密切的关系,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1.大多数感冒刚开始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由于宝宝的抵抗力差,细菌容易趁虚而入,继发细菌感染引起中耳炎。常见的细菌是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2.在耳朵与咽部之间有一条斜行的管道,医学上称咽鼓管,宝宝的咽鼓管与成人不同,具有短、平、宽的特点,并且咽鼓管的方向几乎呈水平,这样感冒后发生的细菌感染就容易经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中耳炎要及时治疗,主要治疗方案是选择有效的抗生素药物,常用青霉素、红霉素、阿奇霉素、头孢霉素等,要求剂量足够、疗程至少1周以上。其他尚有耳朵局部的处理措施,如清洗、引流脓液、耳用抗生素药物滴剂和少量耳用粉剂等。

中耳炎多数是能治好的,即在合理治疗和护理下能够痊愈,不会留下后遗症。但如果发现太晚,不仅会出现感染扩散的危险,由于治疗延误,还会遗留听力下降等问题。

我宝宝的中耳炎反复发作,该怎么办

问:我女儿8个月大,经常一感冒就反复发作中耳炎,现在我们都害怕她感冒。像这种情况的中耳炎该如何预防呢?

答:提高宝宝的抵抗力以预防感冒,方是预防中耳炎的积极措施,因此我们提倡母乳喂养、按时添加辅食,从合理饮食方面来增强宝宝的体质;平时注意给宝宝制订规律性的锻炼身体的方案,并经常带宝宝到户外活动。

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1.当宝宝患了感冒或其他呼吸道传染病时要积极治疗,还要注意宝宝的口腔卫生。2.给孩子洗澡、洗头时,要用手堵住孩子的外耳道口,以防污水流入。3.不要给孩子用力挖耳朵,以防皮肤感染,而使细菌侵入引起感染。

另外,如果孩子有反复感冒的现象,提示孩子的体质不佳,应该请医生给予1~2个疗程的提高抵抗力治疗,或者检查孩子的免疫功能后决定治疗方案,否则反复感冒将增加其患中耳炎的可能。

我的儿子喜欢独处,是儿童孤独症吗

问:我儿子今年3岁半,喜欢一个人玩,不合群,不爱叫人,不爱说话,有时候大人叫他也不理不睬,我们以为他是性格内向,现在听说有个词叫“孤独症”,不知道我儿子这样是不是孤独症?

孤独症患儿的护理措施范文篇11

【关键词】孤残儿童;心理康复;观察;护理措施

孤残儿童是社会上的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是被遗弃的孩子。孤残儿童在智力、运动能力等方面都有残疾,甚至有些孤残儿童还有先天的或者后天的疑难杂症。他们需要关爱,需要帮助。孤残儿童的特殊性要求我们来观察他们的生理特点病理特征,对他们实施康复计划和康复训练,使其恢复基本的生活能力。对不同的儿童,要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和不同的残疾程度要给予不同的照料和护理。下面是我院对孤残儿童的心理康复的观察与护理的总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孤残儿童100例,其中男75例,女25例,1-3岁51例,3-6岁的23例,6岁以上的有26例;残疾情况,脑瘫45例,弱智28例,癫痫12例,唇腭裂10例,正常5例。

1.2方法这100例儿童,根据不同的年龄和不同的病情制定不同的康复计划和相应的治疗方案。有我院的孤残儿童康复师对每个孩子进行康复计划。比如小于3个月的儿童以抚摸为主,大于3月的儿童根据运动发育的规律训练[1],主要有正确的卧姿、抬头、翻身、爬行、站立、行走等大运动训练,同时伴有精细的动作,比如自理生活,语言社交,智力游戏等。

2护理措施

2.1生活环境对于孤残儿童的训练室,要布置绿色的地毯,明亮的窗户,墙壁上可以贴有各种各样的动漫,可以播放优美的音乐。给孤残儿童购置了站立架、助行器、褥垫等训练器械,每天对孤残儿童的训练,从最初的仰卧起坐到孤残儿童反复的用助行架行走。。康教老师给患儿做肢体训练的示范动作,同时对患儿进行心理护理。老师和蔼亲切的话语[2],使孩子们感觉到老师胜似妈妈,喜欢她,接纳她,使心理上消除了恐惧与压力。生活环境还要整洁,每天都要进行相应的换气,通风,进行相应的消毒。

2.2心理护理在训练过程中,患儿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3],康教老师柔中带刚,有的放矢的进行心理护理。

2.2.1随时沟通在福利院里随时在生活区里和孤残儿童交谈,向患儿说明人际交往的目的,了解各个患儿的一般情况和病情,掌握他的心理状况,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要想法设法使患儿表达出总结的想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主动与人沟通的积极性。

2.2.2语言暗示法老师在与患儿交流的过程中,用语言暗示取得病人的信任,使其接受自己的观点,并且有意识地让患儿感受到自我意识调节躯体生理功能,使全身放松,降低心理应激反应水平,增强病人的信心和自我放松感,从而解除焦虑。

2.2.3精神支持法因为这些被遗弃的孤残儿童他们都表现性格内向,不善言语,在护理过程中,康师通过语言,给患儿心理上的支持,让患儿认识到自己的处境和应持的正确态度,清除不良情绪和行为,调动自己的内在力量,配合康师完成康复训练。同时要和患儿肢体接触,使其倍感亲切和温暖。如一名11岁的脑瘫患儿从2岁开始,我们就强化他坐起来,每次坐15~20min,从坐姿、坐稳然后做仰卧起坐。在第一次做仰卧起坐时,表现非常胆怯,情绪非常压抑,康教老师就给他做示范,孩子稳定下来后,老师对孩子说:“你是一个勇敢的孩子,要认真地训练,才能自己站立行走。”进行训练时经常与患儿进行心理沟通,对患儿适加关爱,保护好他们的自尊心不受伤害,经过长时间的肢体训练,都有明显的好转。

2.2.4改善精神生活平时多讲开心的事给病人听,使患儿多能处于高兴的心境状态,因为笑能把人的乐观情绪鼓舞起来,以利身体的康复。开展有益的娱乐活动,收听一些欢快的音乐,看电视,分散患儿来自自身残孤的自卑感,使患者注意点转移,减轻精神压力。尽可能满足患儿合理需求,使患儿心情舒畅。对患儿过激的异常行为,如劝说不能改变,可作适当让步,使患儿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总之,在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应重视患儿的心理活动,学好心理学知识,掌握好心理治疗及护理方法,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总结经验,应用于实际护理工作。心理护理应该做到耐心,细心。对于这一群特殊的孩子来说。我们要给予最大限度的关爱和保护。在他们的情感发育中给予合理的指导,使其能够健康的成长。对于有残疾的儿童来说,要给予合理的治疗措施。配合相应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再结合相应的日常护理。使孤残儿童活的开心,舒心,顺心。

3结论与讨论

残疾类型与康复训练中,总效率是97.5%。其中显效87例,有效13例。

孤儿是社会上最弱小、最困难的特殊群体,是极易受到伤害、比较脆弱的一个社会群体,他们最需要呵护、最需要关爱。他们没有什么政治声音,他们的生存发展需要人们广泛的关注。孤残儿童本身都存在着内向、固执,而且孤僻,不愿与人交往,对他们老师要有爱心、耐心、宽容之心,要允许他们随心所欲,不能多施加压力,少批评,多鼓励。

目前,在全国各地市社会福利院都有这样的孤残儿童,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政府每年拿出许多资金对孤残儿进行投资,使他们不再感到孤独,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为了达到使孤残儿童身体康复的目的,必须综合和协调应用医学的、社会的、教育的和其它的一切因素,训练其干力所能及的事,培养他们勇敢坚强的性格,使之早日康复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来回报社会。注意培养患儿勇敢吃苦的精神,要求他们在训练后自己整理物品,自己穿衣服、系鞋带,并表扬他们的优点。这对培养患儿勇敢坚强的性格,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使患儿在良好的环境下快乐茁壮的成长,有重要意义。

“桑兰孤残儿童康复基金会”由民政部下属的中国社会福利协会和桑兰及其团队共同发起,主办方为中国社会福利协会,桑兰作为该基金会爱心形象大使,负责帮助基金会向社会和爱心企业筹集善款。其团队将和中国社会福利协会一起管理、使用该基金,并接受媒体和社会监督。

孤残儿童的收养[4],国家也给了相应的部署。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在致辞中表示,中国儿童福利和收养中心要继续完善制度,规范程序,提高效率,积极拓展涉外收养渠道,建立健全社会散居孤儿涉外送养程序,帮助更多孤残儿童通过收养实现妥善安置。要高度关注儿童收养后的生活成长情况,大力开展“寻根回访”,不断加强收养跟踪反馈[5],密切他们与祖国的联系和感情。

国家政策的出台对孤残儿童展现的是社会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关爱。我们为之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王子才,唐彩虹,钱冬梅,等.上海市内家庭寄养孤残儿童的智力现状评析[J].临床儿科杂志,2001,19(5):300-301.

[2]李心天.医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56-269.

[3]刘洪,陈武雄,南登昆.介绍国际上一种新的康复工作评价方法――康复工作运行监测与结果分析(OMAR)[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1995,15(2):49-53,67.

孤独症患儿的护理措施范文1篇12

新闻事件

关注自闭症人士

首次聚会

3月31日,由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主办、中国康复研究中心“集善嘉年华自闭症综合治疗与研究中心”承办、北京市社会学学会弱智和自闭症儿童教育与康复研究分会、北京启智教育培训中心协办的中国国际自闭症康复会议在北京举行。

会议以“关注自闭症儿童群体,提高对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水平”为主题。力求传播有关自闭症的医学知识,构建跨学科、多专业的合作模式,推动政府、学术、医疗、康复等机构以及民间组织和家长,在自闭症服务相关领域的相互沟通与交流,提高对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训练、康复教育水平,倡导自闭症患儿健康生活方式,促进自闭症这一残障群体平等融入社会生活,促进社会各界对自闭症儿童的关注。

2006年,自闭症在我国正式被确定为精神残疾。为此,中国残联提出了在全国各省市建立综合性自闭症康复研究中心的发展战略。国家卫生部、教育部、民政部等部委也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关注这一特殊群体。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集善嘉年华自闭症综合治疗与研究中心”主任吴卫红介绍说:“很多人可能会认为自闭症是一种性格缺陷或者心理疾病,把自闭症患者在语言、社会沟通、行为习惯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归咎于家长的不正确教养方式和教养态度。而实际上,自闭症是一种由神经系统失调导致的广泛性发育障碍,这种障碍将伴随患者一生。但造成这种障碍的致病原因与患者本人或其亲属的主观意识完全无关。由于对自闭症患者的认识不足,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产生对自闭症患者及其家人的误解与歧视,这让每个有自闭症患者的家庭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和身体压力。”

吴卫红主任建议:要加强对医护、幼教人员、家长进行自闭症的知识教育。普及自闭症的相关知识,争取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干预。自闭症患儿从最初的诊断、早期治疗、康复训练、特殊教育、学龄期的职业培训、学龄后的延续教育和安置,以及对患者及家属合理的心理调适与减压,都需要建立完善、专业的社会支持系统。

目前,我国各地陆续开设了各种形式的自闭症教育机构,大部分属于民营组织,治疗手段、教育方法缺乏正规的标准化治疗技术。吴卫红主任在大会上倡议:成立全国性的儿童自闭症康复治疗学术机构,以增强全社会对自闭症的了解与认识,提高社会对自闭症患者及其家庭的关怀和支持,改变对自闭症的错误观念。

新闻链接

自闭症真的无解吗?

自闭症的概念由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专家莱奥・坎纳于1943年首次提出,即开始引起医学界的关注。自闭症又称为孤独症,是一种精神发育障碍疾病。它不会影响患者的面容,因此自闭症患者容貌与健全人没有区别。其症状复杂,主要表现为三大类核心症状:社会交往障碍、言语和非言语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同时,这些儿童还常常伴有其他非特异症状,如:情绪不稳,多动,冲动自伤,睡眠障碍,过度偏食等等。

目前,自闭症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缺乏特效性的治疗方法,现代医学手段还不能从根本上治愈自闭症。预后差,症状常常伴随终身,多数患儿需要终生的照顾和养护。但是,国内外绝大多数专家认为,2岁至6岁是自闭症最佳治疗时机,越早治疗越好。如果能够对患儿开展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患儿症状将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特别对于高功能自闭症患者,依然可以为社会做出贡献。

在我国,1982年南京脑科医院陶国泰教授确诊了中国第一例自闭症患者。之后,该疾病逐渐引起了我国医学界的关注,开展了对于自闭症的病因学、医学诊断和治疗、康复训练方法的深入研究。

多年来,中国残联在自闭症相关领域做了大量工作,推动了基层社会服务的发展,尤其是2006年在《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第一次明确了自闭症属于精神残疾,并提出在中央与地方各省市建立综合性自闭症康复研究中心的发展战略。这一举措从根本上为自闭症的研究、服务行业发展与其他综合服务等领域的工作开展奠定了一个良性的政策基础。自2007年起,相关的师资培训在国内逐渐开展。

联合国大会2007年12月通过决议,从2008年起,将每年的4月2日定为“世界自闭症宣导日”(WorldAutismAwarenessDay),以提高人们对自闭症的认识和关注。潘基文秘书长发表致词,呼吁世界各国关注自闭症患者及所有残疾人士的权利和福祉。

新闻观察

目前,全国范围内能够权威诊断自闭症的医疗机构不过30多家,可以独立诊断自闭症的临床医生不超过100人;国内教育机构繁杂,各个训练机构苦于没有机会真正接触和深入了解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训练方法;自闭症患者社会支持与服务体系、自闭症患者的社会福利与保障制度等领域的研究依然与国外甚至港台地区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在相关制度的建立与实际福利的供给上差距明显。

民办机构的困惑

据调研,目前我国各类民间孤独症服务机构超过400家,在参加中国精神餐残疾人及其亲友会全国问卷调研的119家机构中,尤其以2003年以后成立的机构为多,2003~2009年新成立的民间服务机构数量占到调研机构的77.4%,而且机构分布呈现明显的东部发达西部滞后的格局,东部机构数量占到全国机构数量的65.5%,西部仅16%。

在参与调研的机构中接受服务的自闭症相关谱系障碍的人数达到近2.5万人,服务对象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3~6岁这个区间,该群体人数占机构学员总数的47.8%。学龄段7~12岁儿童占到13%,13~18岁青少年占到16.5%,18岁以上的成人占到17.8%。这种年龄分布显示出孤独症民办机构的主要服务领域是学龄前的早期干预与康复教育,学龄阶段的特殊教育工作由教育部门下的主流学校融合教育以及特殊教育学校承担,而成年孤独症人士的服务还十分缺乏。在参与调研的机构中有将近一半的机构是由自闭症家长,特别是自闭症儿童的妈妈创办。

民办孤独症服务机构的几个主要特征:

1.机构发展速度迅猛,尤其是最近5年呈高速增长态势。

2.机构主要以服务学龄前自闭症儿童为主,与公办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服务基本形成衔接关系,但是由于相比较学龄阶段的机构数量,义务教育及其后续的教育服务机构不论公办与民办数量都是非常不足的,自闭症人士的成年服务项目几乎没有,社区康复也缺乏,自闭症者随着年龄的增加就愈加成为一个家庭负担。

3.自闭症机构的半数创始人是自闭症儿童的妈妈,这种“专家型妈妈”机构是自闭症服务机构发展的初级阶段,该类机构都是从训练自己孩子,训练几个孩子开始不断发展。但是由于各种因素限制,这种妈妈型机构存在诸多不足,在未来服务机构不断发展的大潮中或将逐渐被高质量的专业服务品质的专业化机构所取代,而自闭症服务机构的专业化之路是自闭症儿童服务高质量的根本保证。

4.目前的民办服务机构登记混乱,调研中59.8%的机构是进行的非营利机构登记,20.5%进行的是企业登记,还有相当数量的机构没有进行任何登记,但是即使在登记为非营利机构的这些民办非企业服务机构中,真正恪守非营利组织服务理念与规范的寥寥无几。

5.自闭症服务机构目前服务人员总体素质不高,人员接受专业培训的机会有限,由于工作压力与机构待遇等问题流动性很大,2008年一年时间,110个被调研机构就流出老师318人,流入老师508人。员工总体待遇低于机构所在地职工平均收入,特别是康复训练专业老师的待遇问题。

6.机构资金能力弱,表现为登记注册资金少,多集中在三五万这些区间;机构日常运营的流动资金有限,更重要的是由于机构生存主要依靠家长收费,因此存在不稳定因素,机构发展后劲不足。不过一些大型专业服务机构开始出现,如2007年总收入过百万的服务机构7家。而2008年总收入过百万的增至13家,机构发展开始出现优势资源集中现象,一些品牌开始形成。

7.机构场地几乎都是以租赁关系确定的,因此机构搬迁频繁,无法做长期规划的发展。

8.在被调查的111个机构中的服务对象,2009年2月在园服务对象数是7032名,这些年累计服务的人数超多2.5万人。现在机构服务对象规模一般是在30人以下,这样的机构占了调研服务机构的一半。31~50人的机构有18.9%,50~70人的机构有12.6%,因此总体上说自闭症服务机构的服务规模是中小型的,这也与自闭症服务对象、服务方法与服务环境等现实紧密相关,大型甚至超大型的服务机构实际未必可取的,不利于自闭症儿童身心发育,也难以保证服务质量。

本次调研提出的一些政策建议:

1.针对民办机构数量众多,成为自闭症人士服务市场主体的客观现实,在未来对该群体制定相关政策时要考虑自闭症当下服务市场的情况,承认民办机构为主体的现实,设计出公办民办协调共存的市场格局,以较小的投入通过政策引导作用来培育与规范该服务市场。

2.国家政策设计时候的整体性与连贯性,自闭症人士的服务是终身服务,在不同年龄阶段,面对不同的问题都需要不同的政策回应以及必要的服务设施、手段的配套。服务机构与家庭以及自闭症人士所在的社区如何配合为该群体提供服务也是一个问题,不能让该群体的主要照顾抚养责任永远压在家庭的身上。

3.服务市场培育与净化迫在眉睫,目前服务市场仅民办机构就400多家,质量参差不齐,服务手段五花八门,自闭症家长也缺乏准确的信息引导,造成很多儿童被耽误了康复训练或被不良康复训练手段所耽误。要考虑行业管理的可能性。

4.各学科基本研究要与服务市场紧密联合。由于历史原因,自闭症服务与研究之间的鸿沟很大,而自闭症这个世界难题要求研究与实践必须结合。

5.社会环境改善与社会教育的推进。自闭症人群不仅要融合主流社会,更需要主流社会对其的包容与接纳,这两个方面的工作需要同时进行,甚至后者更加重要,因为目前自闭症是无解难题。

机构

部级自闭症机构

2007年11月,在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集善嘉年华项目的资助下,部级自闭症康复机构――中国康复研究中心“集善嘉年华自闭症综合治疗与研究中心”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由政府主办的、为自闭症儿童提供全面与系统的康复治疗和教育服务的部级专业机构。

该中心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采用医疗、教育和康复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模式,为自闭症患儿提供全面有效的治疗服务,已对70余名自闭症儿童进行了系统的康复训练与治疗,成效初显。

自闭症中心还将致力于开展与国内及国际专业自闭症诊疗机构进行广泛的合作与技术交流,建立自闭症治疗技术培训和示范基地,宣传普及自闭症康复知识,制定并推广自闭症的康复理念和康复流程。

  • 下一篇:孤独之旅教案范例(3篇)
    上一篇:写给老师的一封信[必备](精选8篇)
    相关文章
    1. 组织人事工作履职报告范例(3篇)

      组织人事工作履职报告范文第二条:实行基层党组织书记定期向局党组述职制度,每年6月、12月各举行一次。第三条:述职内容1.贯彻执行中央、省、市、县委关于基层党建工作的决议、..

      daniel 0 2024-02-27 15:36:27

    2. 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范例(3篇)

      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范文关键词:旱涝;灾害;水土保持;预防旱涝灾害是气象灾害的一种,气象灾害是由大气圈物质变化或异常活动引起的自然灾害,在自然灾害中它的种类最多,危害范围最广,..

      daniel 0 2024-02-27 15:04:12

    3. 建筑工程的信息化管理范例(12篇)

      建筑工程的信息化管理范文篇11.1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制度不完善当前,我国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制度也不够完善,管理人员只将目光放在个别环节上,例如成本方面、工程进度方面等,导致..

      daniel 0 2024-02-27 14:32:12

    4. 循证医学中最好的证据范例(3篇)

      循证医学中最好的证据范文篇1【关键词】循证医学;基础医学;异位妊娠【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239-02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

      daniel 0 2024-02-27 14:00:12

    5. 循证医学的四个原则范例(12篇)

      循证医学的四个原则范文篇1文章编号:1003-1383(2007)04-0437-03中图分类号:R05文献标识码:A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即遵循证据的临床医学,是把目前最好的研究证据..

      daniel 0 2024-02-27 13:28:12

    6. 国际贸易理论范例(12篇)

      国际贸易理论汇总范文篇1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和贸易顺差之间的关系,认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我国顺差之间不存在长期稳定关系,汇率不是我国贸易顺差的..

      daniel 0 2024-02-27 12:56:12

    7. 劳动经济学经典案例范例(12篇)

      劳动经济学经典案例范文篇1关键词:多元理性;生存理性;社会理性;经济理性;农户差别化生产中图分类号:F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7)06-0027-07一、问题的提出农户生产行为..

      daniel 0 2024-02-27 12:24:12

    8. 改变你的一生范例(3篇)

      改变你的一生范文篇1想想你花掉了生命中多少时光,为了这个目的努力去改变别人,换回来的却只有失望和难过。因为很少甚至没有人改变过,没有一个人如你期待的被改变。如果你把这..

      daniel 0 2024-02-27 11:5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