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技术论文范例(3篇)
国民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民族声乐声乐技法历史演化
一、引言
我国声乐技法在历史的变迁中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从上古到隋唐时期这个阶段属于我国民族声乐的启蒙时期,以诗歌和乐舞的形式为主,还没有形成歌唱技法本质。宋元明清时期则是我国声乐技法开发时期,声乐主要以戏曲和说唱为主,在声乐技法上追求“气、字、声、腔”的合理运用。另外一个发展时期就是从民国到现代,声乐艺术表现形式主要以歌曲演唱为主,声乐技法开始引入西方的一些技术理论,通过继承了优秀的民族声乐技法,从而进入技术发展黄金期,如今已经形成了自成一体的技术体系。本文以现代的声乐技术为基础分析我国声乐技法的历史演变,这对于我国声乐技术系统的集成和发展能够提供可以借鉴的参考。
二、声乐技术历史演变分析
(一)技术启蒙期的表现形式
隋唐之前的三千多年历史,我国声乐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歌唱和乐舞以及诗歌溶为一体。在原始社会后期,民歌主要出现在图腾活动中,夏商周奴隶社会时期,乐舞开始盛行并成为宫廷音乐,夏桀商纣都是乐舞的爱好者,后宫就圈养了数万名歌舞伎。到了西周时期从黄帝传下来的六部乐舞不断发展,规模更加宏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诗歌开始盛行,直到唐代成为诗歌发展的集大成时代。
孔子的《诗经》是我国最早记录诗歌集,其中有98%的诗歌内容反应了民间生活,在战国时期屈原代表的《九歌》则是那个时期声乐作品的集大成。到了隋唐时期,诗歌发展到顶峰。在唐代在声乐技术方面就已经体现出气的应用,唐代段安节的《乐府杂录》内容:“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氤氲自脐间出,至喉及噫其词,即分抗坠之音,即得其术,即可至遏云响谷之妙也”,从这句话就可以反映那个时期声乐技术对“气”的重视。
(二)技术开发期的主要表现形式
宋词元曲明清杂剧是声乐技术技术开发期的主要艺术形式。宋代在唐大曲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了其他乐曲,形成结构复杂的诸宫调,并形成了宋代的杂剧形式,并衍生了多达300多种的戏曲品种。在宋代说唱艺术已经开始发展,正是基于内容的发展,声乐技术开始向复杂方面开发转变,有关声乐技术理论的研究也开始逐步发展,宋代是这个声乐技术开发期的起点,直到清代完成了声乐技术的开发。
从宋代到清末,声乐技术的开发总体上是随着戏曲艺术的发展而开展的,此时重点研究的是“气、字、声、腔”这四个核心。气息技术在古代就已经重视,到了唐代更是形成了运用气息的理论,而在宋代又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宋代张炎在《词源》这部著作中就认为:“忙中取气急不乱,停声待拍慢不断,好处大取气流连,拗则少人气转换。”针对气息的研究更加深入,将用气的方法讲解的非常透彻,这说明了在戏曲、说唱技术中,对于用气有了具体的方法和技巧。
而随着戏曲艺术的发展,为了更加形象的塑造舞台形象,扮演者的声音表现就要体现角色的身份,在这种背景下戏曲艺术家们开发了多种演唱方法,形成了至今依然保留的“生旦净末丑”的唱法,此时鼻腔共鸣的声乐技法被开发出来,王骥德在《方诸馆曲律》就详细的介绍了鼻腔共鸣的表演技法:“闭口者,非启口即闭,从开口收入本字,却徐展于鼻中,则歌不费力,而其音自闭,所谓‘鼻音’是也”。
从宋代到清代,声乐技术研究已经全面发展,但是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理论研究缺乏系统性,很多技法和音乐历史相混合,没有逻辑性,甚至在语言上还存在自相矛盾,这些都会给学习者带来困难,很多民间自创并具有极强实用的声乐技法并没有记录下来。但是这近千年的历史却是我国声乐技术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是形成我国现代声乐技法基础,同时还继承发扬了远古之隋唐的理论精华,是我国声乐技法演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
(三)技术飞跃期的表现形式
到了清末民初,西方文化开始渗透我国艺术行业,开始出现了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比如话剧、舞台剧、电影和歌剧等,我国近代音乐启蒙先驱沈心工就结合当时出现的各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全国首设“唱歌课”,后来流行歌曲登陆上海滩,形成了第一批的流行演唱高峰。改革开放后各种音乐比赛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以歌曲为主的艺术表演形式。之所以当声乐艺术发展到歌曲演唱的表演形式后能够取得飞跃式发展,除了和民族声乐技法相辅相成之外,同时还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是西方的声乐技法以及文化的流入给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在20世纪初,我国现代音乐的启蒙者,从欧洲引入了西洋发声技法,成了国内第一批专业音乐院校,将西方声乐技法和我国民族声乐技法进行了完美的融合。其二我国民族声乐技法得到了有效的传承和挖掘以及进一步的提升,实现了对我国传统声乐技法的系统性理论,从而改变了传统声乐技法在理论上的缺陷。其三通过和西方声乐技法进行融合后形成了全新的声乐技法体系,从而让现代的演唱既能够提现到西方的通畅、集中和穿透,又能够体现东方文化所固有的质朴、亲切和柔美。其四就是和传统的说唱以及戏曲艺术表现形式而言,歌曲演唱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样,从美声唱法到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甚至音乐还分为摇滚、爵士、蓝调等不同,丰富多样的演唱方式进一步拓展了声乐技法。
三、总结
以上就是我国民族声乐技术发展的历史演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对我国民间歌曲演唱形式以及对我国传统戏曲、评书、说唱等艺术形式的集成,我国声乐技法一定会不断持续发展,为丰富我国声乐艺术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婕萍.谈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现状与发展方向[J].音乐生活,2010,(03).
国民技术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江泽民;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丰富和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在领导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结合当代中国和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为我国在新时期制定发展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江泽民作为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始终敏锐关注着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对科学技术问题提出一系列新的思想和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1995年,为顺利制定和实施“九五”计划及顺利实现2010年远景目标,在5月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江泽民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主要内容等问题作了精辟的阐述,他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总结历史经验和根据我国现实情况所作出的重大部署。没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同年9月,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召开,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了全面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并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指导方针和主要任务,“科教兴国”战略作为党中央的决策正式在党的文件中提出。
1997年9月,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再次把科教兴国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方面加以强调。他重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1999年8月,在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江泽民全面阐述了科技创新问题,他强调:“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标志,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如果不能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兴盛,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这个问题,不仅各级领导干部要有很强的政治意识,而且要使全社会都树立这样的意识。”
国民技术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热点;冷门;趋势
中图分类号:G85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3-0141-04
TheSpotlightIssuesandTrendsofResearchontheNationality'sTraditionalSports
JIShangbing
(PhysicalEducationCollege,LuoyangNormalUniversity,Luoyang471022,HenanChina)
Abstract:Bysomeresearchmethods,suchaskeywordsearch,mathematicalstatisticsandlogicalanalysis,theessayhasmadeananalysisonthefocus,darkhorseandtrendoftheresearchofnationality’straditionalsports.Itfindsthatthenationality’ssports,Taijiquan,traditionalmartialartsarethreespotlightissuesinthefieldofnationality’ssportsstudies.Intheethnictraditionalsportsclassificationstudy,thehottopicismainlyconcentratedonnationalitytraditionalsports,Sanda,martialartsteaching,martialartssetpatterns,minoritysports,Qigongandnationalsportsculture;Inmartialartspatterns’classificationstudy,thetopicistheteaching,trainingandcompetitionsofmartialartssetpatterns;InQuanshuclassificationstudy,thehottopicmainlyliesinTaijiquan,Xingyiquan,Baguazhang,Shaolinquan,Changquan,andsoon;Thetraditionalhealthofsportswillgraduallybecomeatopicofconcern;TheexcavationandprotectionofcivilmartialartsandexcellenttypesofQuanmaybeneglectedinthestudyofnationalitytraditionalsports.
Keywords:nationalitytraditionalsports;focus;unexpected;trend
近年来,电子文献检索法逐渐成为科研工作的有力工具,本文运用关键词检索法对2002-2008年间的民族传统体育类论文关键词进行检索与分析。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选择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作为信息源,并通过检索民族传统体育类文章关键词来了解其出现的频率,然后根据关键词出现的频率来分析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热点、冷门与趋势,以求探明当前民族传统体育科研工作的研究方向,为进一步研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在2002-2008年间,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所收录的民族传统体育类论文关键词。
1.2研究方法
1.2.1关键词检索法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与研究的需要,预先设计出有关民族传统体育类论文关键词31个,“北京奥运”和“奥林匹克运动”类论文关键词2个(用于比较),利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信息,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检索出2002-2008年间有关民族传统体育类论文关键词25771个次,根据检索结果分类统计和排序,并依据关键词出现的频率(一般情况下,频率出现的越高与其有关的主题就越可能是研究的热点)来分析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热点、冷门与趋势。
1.2.2数理统计与处理所有数据均用计算机软件MicrosoftOfficeExcel进行统计处理。
1.2.3逻辑分析法根据文献资料、标引关键词的年份和频率及其数据处理结果,对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热点、冷门及趋势进行逻辑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民族传统体育类论文关键词检索结果与分析从表1中发现,有关民族体育类论文的研究数量遥遥领先,7年间总计达4076篇,其次是散打、武术教学、武术套路、少数
民族体育、气功和民族体育文化,它们均在1000篇以上;民间体育、武术理论和传统体育养生方面的文章相对较少,都在100~400篇之间,而武术器械方面的研究最少,总计19篇。另外,从表1中还发现,2002-2007年间,序列1至11的关键词,其出现频率均呈波动上升趋势,而到了2008年,除了“气功”关键词仍呈上升趋势外,其它均出现陡然下降现象(表1)。
通过对表1中关键词总量的综合分析,近7年间,以民族体育、散打、武术教学、武术套路、少数民族体育、气功和民族体育文化为关键词的文章,共占民族传统体育类文章总量的93.9%。从以上数据中,可以明显看出,有关民族体育方面的研究是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热点中的热点,它同散打、武术教学、武术套路、少数民族体育、气功和民族体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共同构成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主要内容。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56个民族的国度里,民族体育的特色是丰富多彩的,它做为一种文化现象,有其丰厚的历史积淀,它的大众性、区域性、民俗性、娱乐性及文体交融性是其显著的特点,同时它还具有健身、娱乐、竞技、教育、经济等功能,因此,民族体育在整个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1]这句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肯定了民族文化的大众性、时效性、流通性及其生命力,而对于民族体育而言,同样具有这样的魅力,所以,民族体育在这样的背景下成为研究的热点是不言而喻的。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和安全防范意识的增强,人们对散打这一技击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众多体育院校和民间都争相开展了这一体育项目,《武林风》栏目也开展得如火如荼,散打在这种形势下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是必然的。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跆拳道在我国开展得也很普及,它以其健身、竞技和以礼仪、廉耻、忍耐、克己与百折不屈的跆拳道精神[2]令中国青少年热衷于该项运动,大有超越我国民族传统的散打运动之势,尽管该运动源于我国,但是,我国的散打运动在培养练习者的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等优良品质和礼仪等方面做得不如跆拳道,这不能不令人担忧其发展的生命力,因此,该方面的问题还需要研究者认真思考。
在武术教学研究方面,研究的领域涉及到中小学、高中和大学不同层次的武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就武术教学方法而言,特别是在电子化教学时代,如何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利用好现代教学手段来有效提高武术教学质量和效率是教育研究者的重要内容,因此,随着武术教育理念的更新与现代教学手段的改善,武术教学方面的内容仍然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另外,武术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大花园中是一束绚丽的奇葩,其中,武术套路的教学、训练、表演、竞技及其“商业化的发展”[3]等方面的研究甚是突出,它和少数民族体育、气功、民族体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一直都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领域内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们也是民族传统体育长期研究的热点。
通过表1我们还可以看到,序号8至11的关键词出现频率相对较小,这说明民间体育、武术理论、传统体育养生、武术器械等方面的研究热度相对较低。民间体育是指存在于一定民众的日常生活当中,尚没有高度组织化、制度化、专业化开展的体育[4],民间体育正是由于缺乏这种组织化、专业化和制度化,其受关注程度也相对较低,因此与其有关的关键词出现的频率相对较低,然而,民间体育内容十分广泛,并在日常生活中为大众的健身、娱乐及休闲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对民间体育研究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武术理论与武术器械方面的研究热度较低,其主要原因在于这两者的研究范围相对较窄。而作为传统体育养生方面的研究,尽管该关键词排列在表1的第10位,但它作为传统体育养生的主题,可以预见,随着健身气功的大力推广和全国性乃至世界性健身气功大赛的举办,其影响力将大大提升,因此,在健康理念逐渐增强的今天,传统体育养生方面的素材将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2008年是第29届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年,正是这种重大的世界性运动会的举办,掀起了关于奥林匹克研究的热潮,从表1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2008年,以“北京奥运”和“奥林匹克运动”为主题的研究骤然升温,与2007年相比分别增加了5126和906篇,净增百分比分别高达250.9%、214.2%,正是由于“北京奥运”这种特殊原因,导致了民族传统体育类研究(除气功研究)普遍下降的结果。但我们相信,在以后的研究中,民族传统体育研究还会以其特有的生命力继续呈上升趋势。值得一提的是,有关气功方面的研究在2008年没有出现下降情况,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气功研究者没有受到北京奥运的影响,另外,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人们通过健身气功来追求旺盛生命状态的愿望没有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
2.2传统、竞技、学校及民间武术类论文关键词检索结果与分析表2数据显示:2002-2008年间,表2中各关键词总量均呈波动上升趋势;有关传统武术方面的论文总量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达2842篇,仅次于太极拳类和民族体育类论文数量,其次是竞技武术、学校武术和民间武术类论文数量(表2)。
表2内各数据均呈波动上升趋势,说明传统武术、竞技武术、学校武术与民间武术类的研究,一是没有受2008年北京奥运重大赛事的影响,二是该领域内的研究处于持续升温态势。
传统武术方面的论文关键词总量之所以处于领先地位,占据着武术类论文关键词总量的60.2%,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传统武术是武术文化的根文化,也是现代竞技武术的源泉,没有博大而丰富的传统武术做根基,现代武术不可能有发展的素材和动力,如果现代武术脱离传统武术的根本,那么,现代武术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二是传统武术具有极高的历史学价值,它是历代宗师代代传承而留给我们的巨大精神财富,其价值正如邱丕相[5]教授所述“原汁原味的传统武术不仅具有历史‘沧桑’的价值感,更在于后人可以去探索它、研究它、发展它”。
关于竞技武术类的研究虽然没有传统武术类的研究火热,但在近几年超过了学校武术与民间武术类的研究。这一现象说明了竞技武术在当前走势良好,已逐步走向成熟,武术从民间的最低层走到学校,成为一项体育项目,从中国东方式的文化形态走向中西文化的结合,成为一项竞技体育,这就是一种进步、一种发展。
相比之下,学校武术类的研究尽管没有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类研究一样的强势,但有关学校武术类的研究同样重要,因为学校武术不仅是学生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的重要方法,也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因此,学校武术也将成为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中的热点而持续下去。
至于民间武术,虽然表2中所显示的论文关键词检出量没有前三项多,但民间武术仍然是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重要内容,因为,民间武术是武术研究的源泉之一,学校武术与竞技武术的原始素材皆来源民间武术,因此,民间武术类的研究大有文章可做,个别研究会对丰富和弘扬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可能会成为该领域内研究的冷门话题,例如,对民间将要失传的武术拳种研究、促进民间武术文化交流研究、民间武术对丰富人民文化生活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研究、挖掘与整理民间武术文化研究等。
2.3武术套路类论文关键词检索结果与分析表3数据显示:有关武术套路教学、武术套路训练、武术套路竞赛方面的文章检出率相对多于武术套路创编与武术套路裁判方面的文章;2002至2008年间,除了武术套路训练和武术套路裁判类关键词处于微量不定态势外,武术套路教学和武术套路竞赛类关键词总量呈波动上升趋势(表3)。
根据表3数据的横向比较:武术套路教学、训练与竞赛方面的研究数量差距不大,分别占武术套路类文章总量的37.8%、31.1%、26.7%,说明该方面的研究力度相近;武术套路教学、训练与竞赛方面的研究总量共占武术套路类文章总量的95.6%,说明武术套路教学、训练及竞赛是武术套路类研究领域中的热点。在中小学、大学乃至民间、部队等不同层次和不同领域内,有关武术传承的方式都离不开套路的形式,以套路形式进行教学、训练和竞技以及表演是武术传承、发扬与利用的有效途径,另外,随着武学研究的深入,武术套路的价值趋向于多元化,除了原有的技击、健身、竞技、娱乐等价值外,其教育、美学及其商业化的发展等方面的价值也逐步受到重视。
对于武术套路的创编而言,其研究总量较少的主要原因是武术套路的创编存在一定的难度,包括动作质量高低的把握;动作路线与内容的设计;不同拳种的风格、特点以及表演性、欣赏性等因素都要考虑,同时,现代武术套路的创编主要目的是为了竞技比赛,而每年的武术赛事中所比赛的又基本上是规定套路与传统套路,自选套路则相对较少且创意不多,基于以上种种原因,武术套路的创编研究相对较少,然而,创新是发展的前提,没有创新,只能原地踏步,其相应的文化也只能守旧如初,因此,从事武术套路创编的研究将对竞技武术及武术文化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武术套路创编虽不能称为武术套路类研究的热点,但它将成为武术界有志之士的研究方向之一。而对于武术套路裁判而言,其研究数量少的主要原因是规则的变动性太低,因此,该方面的研究也自然为少。
2.4拳术类论文关键词检索结果与分析表4所反映出的信息主要表现在:有关太极拳方面的研究在拳术类文章中占有绝对优势,在整个31个民族传统体育类论文关键词中,以太极拳为关键词的论文检出率最高,达4743篇;在100至400篇之间的有形意拳、八卦掌、八极拳、少林拳、长拳,共计1156篇;南拳、螳螂拳、通背拳、劈挂拳、戳脚共计265篇;2007与2008年相比,除了少林拳、螳螂拳、通背拳,拳术类论文关键词总量微有升高和截脚处于微量不变的态势外,其余关键词总量呈微量下降现象(表4)。
在6164篇拳术研究领域里,有关以太极拳为主题的研究论文,占拳术类论文总量的76.9%,有相当高的比例。太极拳运动以其健身性、欣赏性、大众性的优势赢得了世人的青睐,国内各大高校几乎都把太极拳作为体育必修课程,且在大众体育中,太极拳的开展也十分广泛,有很坚实的群众基础。1978年11月16日,邓小平同志应日本友人邀请题词“太极拳好”,自此以来,太极拳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影响,太极拳运动已成为当今国内大众体育场上最亮丽的一道风景之一,同时,它在国际上的影响也十分强烈,据有关资料显示,太极拳运动已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流行,目前,还有学者极力呼吁将这一运动引入孔子学院,使国外朋友通过这一载体了解东方文化,这种高屋建瓴的举措既可以扩大其发展空间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还可以提升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竞争力。由此可见,太极拳运动以其本身的魅力拥有了自身文化的影响力、竞争力、生存力。我们充分相信,在重视提高“体育文化力”[6]和世界普遍关注健康话题的今天,有关太极拳方面的研究将成为人们长久的研究热点,还可以预见,广大科研人员也会将如何提高与增强太极拳的文化力作为研究趋势之一。
与有关太极拳为主题的研究相比,以形意拳、八卦掌、八极拳、少林拳、长拳等为主题的研究相对较少,这说明该类拳术的影响力与太极拳相比要小得多,其研究的总量也自然相对少得多,而对于南拳、螳螂拳、通背拳、劈挂拳、戳脚等方面的研究则更少,该现象说明,一些传统拳术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其传播力度小、群众基础薄弱;二是其文化影响力小、发展速度慢;三是受现代竞技武术发展趋势的制约;四是受传统拳术自身特点的制约,如,传统拳术的套路内容较为简朴,且多有重复,基础动作单调枯燥,且短期内难见实效,不如练散打或拳击、跆拳道来得快速实用;五是传承方式较为闭塞。以上原因构成了部分传统拳术研究总量不多的重要原因。
运用同样的检索方法,对四季拳、梅花拳、汤瓶拳、弹腿、凤阳拳、绵拳等拳种进行检索,结果显示:有的检出率极低,有的为零。这种结果从一定意义上说明,传统拳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其流失现象相当严重,像四季拳[7]、梅花拳[8]等许多拳种都濒临着失传的危机。诚然,由于时代与生活环境的变迁,一些优秀的传统拳种正面临着流失的命运,这是民族文化的巨大损失,这种民族文化流失的境况不能不让人扼腕痛惜,不能不引起武术界乃至有责任心的中国人高度重视。因此,目前那些虽不盛行但在中国历史上曾经辉煌过的武术拳种将是人们研究的冷门话题,这也是保护和挖掘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与价值所在。为使濒临流失的传统拳术发扬光大,理论应与实践相结合,既要进行必要的理论研究,还要探索传承之道,理论研究应充分宣扬传统拳术的精神内涵和文化魅力,彰显其文化蕴含与教化功能;实践研究应注重科学性、系统性,例如,利用现代媒体技术进行记录与保存;成立协会、组织;举办比赛,扩大影响等举措。
3结语
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是民族传统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民族体育、太极拳、传统武术类研究是民族传统体育研究领域中最热门的三大话题,同时该研究领域中也存在一定的冷门素材,尽管2008年民族传统体育类部分研究出现陡然下降现象,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优秀的民族文化还将保持上升的研究大趋势。为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世界民族体育文化之林中崛起,为提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力,应看清我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优势,全面而科学地对其进行广泛细致的研究,让热点研究持续,让冷门研究充满价值,让整个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朝着良性趋势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鲁迅.且介亭杂文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2]李磊,祝伟明,古信.儒佛思想对跆拳道精神影响之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24(5):133-134.
[3]邱丕相,初学琳.武术套路商业化的发展[J].体育学刊,2001,8(3):49-51.
[4]涂传飞.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概念再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11):27-33.
[5]邱丕相.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60-224.
[6]张建华,陈青,钟全宏,孟峰年.体育文化力的内涵及其特征[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6):50-52.
-
国民技术范例(3篇)
国民技术范文关键词:内生增长;技术进步偏向;弱均衡偏向效应;资本收入变化一、引言一些研究认为,资本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比的上升(或等价地,劳动收入占比的下降)是由于资本―劳动..
-
渠道实训总结范例(3篇)
渠道实训总结范文一、高职《营销策划实务》课程设计1《营销策划实务》课程岗位素质研究为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营销策划人才,我们认真研究《营销策划实务》课程岗位素质,..
-
盐碱地渔业养殖范例(3篇)
盐碱地渔业养殖范文篇1关键词水质状况;底质状况;福建厦门;阳塘养殖海区中图分类号X8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1)11-0260-02阳塘养殖区位于厦门翔安区大嶝岛南端,号称“..
-
水域环境整治范例(3篇)
水域环境整治范文篇1一、期间取得的主要进展期间,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江流域水环境保护以及流域水污染与生态破坏综合整治工作,并把它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和实..
-
水域管理技术范例(12篇)
水域管理技术范文今天很高兴出席*合作“长江防洪智能应急响应系统”项目验收会。首先,我代表水利部对参加项目验收会的中外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对给予项目大力支持的芬兰政府..
-
再生资源回收前景范例(3篇)
再生资源回收前景范文篇1一、回购再造战略的内涵及逆向物流1回购再造战略的内涵。回购再造战略是指对油田生产单位所拥有的废旧生产物资进行回购,再造(再加工)、处理的过程..
-
日常健康护理知识范例(3篇)
日常健康护理知识范文篇1【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脑卒中;应用效果文章编号:1003-1383(2013)03-0382-03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3.03.028脑..
-
日常保健范例(3篇)
日常保健范文关键词:儿童亚健康临床症状日常调理饮食保健成人帮助亚健康现象正成为人们高度关注的一个课题,尤其是儿童亚健康,由于关系到众多家庭的幸福,关系到儿童初学期的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