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裙房消防要求范例(12篇)

daniel 0 2024-03-11

高层建筑裙房消防要求范文

【关键词】城市综合体;给排水;消防;设计

1设计概况

本项目总用地面积33769.68m2,地块长度约300米,宽约124米,从西向东有4米高差,集大型商业购物中心与休闲零售商业街为一体的时尚购物区,同时包含了1栋办公塔楼、1栋塔楼、两栋住宅楼及地下车库的综合性街区,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项目总建筑面积170451.73m2(其中地上总建筑面积108914m2,地下总建筑面积61537.73m2)。办公和soho办公部分地上层数分别为21层和21层,办公楼塔楼建筑面积为17504.43m2,soho办公塔楼建筑面积为17064.01m2,建筑高度均为:96.85m;两栋住宅地上层数为26~28层,住宅部分建筑面积为32895m2,建筑高度为85.7米。地上商业裙房西段为Mall部分,建筑层数为4层及影院夹层,建筑高度23.35m,建筑面积28844.15m2;地上东段为二~三层商业街部分,建筑高度为8.45~12.45米,建筑面积13009.06m2。地下建筑二~三层,超市建筑面积10237.05m2,商铺建筑面积6809.69m2,车库及设备用房建筑面积44490.99m2。本人独立完成的是办公塔楼、soho塔楼、商业裙房西段及其对应的地下部分的给排水设计,总建筑面积约90506.4m2。

2本次内容

给排水系统(生活给水系统、生活排水系统、雨水系统),消防系统(消火栓给水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消防炮系统、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3给排水系统

3.1生活给水系统

(1)根据甲方提供的资料给水系统加压部分采取无负压分区供水。现在存在的问题是各分区无负压采取一套的话从供水能量损失的角度来说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根据甲方提供的信息,办公塔楼和soho塔楼、两栋住宅楼需要单独计算水费电费,采取一套设备计费比较混乱,且水价电价也不一样不易分摊,由此采取办公塔楼和soho塔楼、两栋住宅楼各自独立设置各分区的供水设备,这样办公塔楼、soho塔楼共有两套供水设备各区一套,两栋住宅楼共有三套供水设备各区一套,其中办公塔楼和soho塔楼的供水设备放在与消防泵房合并的生活水泵房中,住宅部分的放在住宅下面的生活水泵房,各楼各区供水清晰明了。因此办公塔楼和soho塔楼两个区:4层~12层,Q=25m3,H=50m,P=7.5KW,两用一备;13层~21层Q=25m3,H=85m,P=15KW,两用一备,各分区支管接出处压力超过0.2MPa设置支管减压阀,利于节水。

(2)市政直供部分各用水点直接从室外大环给水管上引入,这样做对于用水点的可靠性大大增加,水表可以装在室外埋地的水表井内也可以在进入地下室的管道上装,若采取从室外大环上引入一个点进入地下室再分供水点,这样做供水管道都是明露利于检修但是供水可靠性将大大减少,平衡利弊采取从室外大环上直接接至各用水点更加合理。

(3)本工程中有垃圾房,由于垃圾房中可能含有对健康有危害的物质,解决这个问题安装止回阀不能满足要求,为此根据《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009年版)3.2水质和防水质污染可以装设倒流防止器,垃圾房中设置排水点,倒流防止器排水也是有处可排,由此合理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4)办公塔楼和soho塔楼标准层每层均有卫生间,而其四层局部及其以下是Mall商场(大型商业购物中心),若转换层都设置在四层商场,那加上暖通的管道高度要求较高,为了合理解决这个问题,把给水的转换层设置在五层,五层以上采用下行上给,五层及四层局部采用上行下给,局部设置支管加压阀,保证给水的合理使用。

3.2生活排水系统

(1)大型商业购物中心有大量的餐饮,要考虑预留排水管道,而管道在下至地下一层梁底时可能跨越防火分区,排水管道跨越防火分区较难处理,针对这个问题核对建筑整体,发现餐饮集中设在二层、三层,而在一层如果将管道汇合之后下至地下一层放有隔油池的防火分区内再进入隔油池则不需要跨越防火分区,而一层建筑层高较高也满足排水立管最低排水横支管与立管连接处距排水立管管底垂直距离的要求,合理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2)排水管顶部伸出屋面部分由于位于办公塔楼和soho塔楼核心筒之内而无法伸出裙房屋面,为此采取在三层梁底汇合通气的方式伸出屋面通气,汇合通气管的管径逐段经计算变径,总通气管选择合理的位置伸出裙房屋面通气。

(3)预留餐饮需要做隔油处理,隔油池设在地下二层,但地下二层是人防,重力流管道不能穿越人防,为解决这个问题,与人防部门联系及建筑专业商量把地下二层放置隔油池的地方做成防护密闭空间隔成非人防区域,这样管道在隔油池的顶板位置下至隔油间。

(4)办公塔楼和soho塔楼标准层每层均有卫生间,而其四层局部及其以下是Mall商场(大型商业购物中心),若每根管道都直接下来难以实现,在四层梁下设置转换层,将立管分批汇合接至横干管再转到合适的管井位置下去,四层的排水支管接至横干管上满足排水支管连接在排水横干管上连接点距立管底部下游水平距离不得小于1.5m的距离,横干管管径经计算确定。

3.3雨水系统

办公塔楼和soho塔楼属于高层建筑,屋面雨水采取重力流排水,裙房(大型商业购物中心)属于大型公共建筑屋面采取虹吸雨水排水系统,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了不同的排水方式,这样做是合理的。

四、消防系统

4.1消火栓给水系统

消火栓系统分两个区,裙房(大型商业购物中心)及地下室为一个区,办公塔楼和soho塔楼标准层为一个区,分区采取减压阀组加压,消防水泵:Q=40L/S,H=155m,P=110KW,一用一备,减压阀阀后压力0.65MPa。屋顶采用减压稳压装置,稳压泵:Q=5L/s,H=30m,N=3kW,气压水罐容积不小于300L。

(1)由于地下部分暖通专业不做采暖系统,若消火栓系统做湿式系统则地下部分均需做保温处理,那成本将会大大增加,为此地下部分采取预作用湿式消火栓系统,裙房及办公塔楼和soho塔楼采用湿式消火栓系统,合理的解决了保温的问题。

(2)办公塔楼和soho塔楼共有6根消火栓立管,为了解决成本又满足规范的要求,每栋楼在裙房集中管井中设置两根消火栓立管(引致地下室高区环管上)到达四层梁底成环,这样办公塔楼和soho塔楼的6根消火栓立管从环上引水即满足规范要求也节约成本。

(3)裙房(大型商业购物中心)一层有很多对外的商铺,如果按照规范每个商铺里面要布两个消火栓,那将影响商铺的面积及使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把消火栓放在一层对外的疏散通道或则前室内,一层对外的门都是玻璃透明的,消防人员能够及时的发现消火栓的位置,灭火时容易找到使用,考虑到实际情况着火时商铺内的消火栓并不宜拉出来使用,按照布置在公共位置的方式更加合理。

4.2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根据最新的《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GB50974-2014喷淋系统不需要分区,喷淋水泵:Q=35L/S,H=160m,P=90KW,两用一备。喷淋稳压泵:Q=1L/s,H=30m,N=1.1kW,气压水罐容积不小于150L。

(1)地下二层设有集水坑,湿式报警阀泄水量大,为此将湿式报警阀放在地下二层较为合理,地下二层车库设置泡沫喷淋,每个防火分区内设置一套泡沫喷淋报警阀装置分散设在该防火分区内的小报警阀间内,地上部分的湿式报警阀如果放在消防水泵房内从排水及节约房间面积的角度都是较为合理的,但是由于本工程的消防水泵房是暖通的冷冻机房等,设在消防泵房内将会有大量的管线穿暖通机房,暖通专业是不同意的,为此在地下车库内找一个单独的房间放置湿式报警阀更为合理,报警阀间内设置集水坑排水,集中设置也利于管理。

(2)喷淋系统的压力160m,二地下室部分的喷淋所需压力较小,如果仅采用减压孔板是不够的,为此设置一套减压阀组减压之后再供地下部分及地上部分的喷淋,阀后压力1.15MPa,这套减压阀组不是为了分区而设的,只是消耗能量的一种减压,从能量利用的角度是不合理的,但是为了整个系统的合理使用这样做的可以的。

4.3消防炮系统

(1)裙房(大型商业购物中心)中庭高度超过12m,按规范要求设置消防炮系统,系统:Q=10L/s,H=60m,消防炮系统所需压力喷淋系统压力可满足,为此采取从喷淋系统湿式报警阀前的供水管道接出一路消防炮管道,这样做有效地降低了成本。

(2)在系统管网最不利点处设置末端试水装置,出口接不小于DN50的排水管。

4.4建筑灭火器系统

办公塔楼和soho塔楼属于严重危险级,配置MF/ABC5,裙房(大型商业购物中心)、地下车库及地下一层商业属于中危险级,配置配置MF/ABC4,如果都配置MF/ABC5则利于统一配备,但是这将增加较大成本(地下车库保护距离小,灭火器较多),为此分开配备较为合理。对于变电所这种特殊位置配置MFT/ABC20更为合理。

4.5消防泵房

消防水池容积V=810m3,根据规范要求应分设成两个能独立使用的消防水池。目前的情况是喷淋泵有三台,消火栓泵有两台,泵的台数不均匀,交叉布置不能满足一格水池检修水泵可以从另一格吸水的要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增设吸水总管,每台泵与吸水总管采取管顶平接的方式连接吸水,吸水总管伸入每格水池的吸水管数量不少于两根,圆满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参考文献:

[1]《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009年版)

[2]《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规范》GB50974-2014

[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4]《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

[5]《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2001(2005年版)

[6]《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

[7]《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

[8]《泡沫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151-2010

高层建筑裙房消防要求范文篇2

关键词:广场设计,方案,建筑艺术

1、工程简介

假日广场用地呈L型,是集商住,办公,娱乐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建筑,本工程分地上地下两部分,地下两层,地上裙楼五层(局部六层),主楼共三栋,分A、B、C座,A、C座为住宅楼,B座为写字楼;A、B座为二十一层,C座为十七层;裙楼共分四段。地下二层为地下停车库,设备用房,战时为六级人防工程。一~三层为专卖店、超市,四层为专卖店、溜冰场,五层为食街,六层为会所、屋顶花园、室内游泳场,南北长约287m,东西长约48~69m,总用地3.02公顷,净用地2.37公顷。

2、建筑与构思

如何将繁忙复杂的人流,车流,信息流和良好的环境有机结合,如何从空间安排上保证城市各种活动的交织,我们在方案设计中探讨一种居住,商业,办公总体存在的混合方式。完成了垂直方向的从公共空间向私秘空间过渡,形成了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秘空间~私秘空间的体系。而建筑综合体是一种超大规模的建筑类型,它不是单体建筑的简单放大,而是城市社会生活与空间环境高度聚集的产物,是建筑与城市的一种过渡形态。设计中除运用建筑设计原理外,还应引用城市设计的理念。中联假日广场两个塔式公寓和一个写字楼,下设五层裙房一气呵成,起到一种平衡与稳定的作用,并在三个方向相应设置了商场的三个入口广场。

东南角及东北角以园弧形体量强调城市街道转角,使建筑具有多方向的完整视觉和独特造型。

“庞大而不迷乱”,形成了“城市~街道~广场”外部空间体系,建立起“商业城~步行街~中厅”的室内空间系统,目的使空间有序化和趣味化,步行街在必要时可向消防车开放,成为室内消防通道。

为了良好组织人流,避免各功能区人流的相互干扰,将不同功能分区的出入口分开设置,购物娱乐人流出入口位于建筑东側,住宅、写字楼出入口位于建筑西側。

3、建筑与空间

城市行为建筑与空间的研究是城市与建筑设计的基础,中联假日广场成为市民日常休息,工作,交往,文化娱乐,商业购物等活动的场所,围而不封的商业娱乐综合楼,形成有趣的收放空间,是市民休闲购物的良好场所。商场的西南角为了吸引人流,增设了两部自动扶梯,使比较死角的空间活了起来。在Ⅰ、Ⅱ、Ⅲ段分别设有两部自动扶梯,形成了三个中厅,使一层成为完整的步行系统,有效的组织购物线路,将共享空间与功能空间相结合。把核分向四周,垂直交通采用玻璃电梯,Ⅱ段中厅采用了三部观光电梯,直接采光,给人们以开敞、明亮的感觉,使乘客可以与环境对话,改变了以往封闭的电梯给人们带来的压抑感,使人流动线可视化,增加了空间情趣。五层为玻璃盖顶,六层游泳池顶用了“”型自由曲线采光顶,Ⅱ段用了“”型穹顶,共同构成了美丽的天际线。

4、建筑与光影

光是世界万物之源,光的存在是空间与物体表现自身及其相互关系的先觉条件,安藤忠雄认为:“光使的物体的存在成为可能,建筑空间之中一束独立的光线停留在物体的表面,在背景中拖下阴影随着时间的变换和季节的更替,光的强度发生着变化,物体的形象也随之改变。”而正是在不断变幻中,光重新塑造着我们的世界。

中厅顶部的光栅被阳光穿过,光与影洒落在白色的栏杆上,洒落在地面上,洒落在人们身上,人们沐浴在光与影的世界里。

5、居者优其屋

人的生活需求可分为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人有双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人有衣食住行等物质需要,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人有交往,沟通情感,交流信息,自我实现等精神需要。

对居住的需求已从当初的“居者有其屋”发展到:“居者优其屋”,人们已不满足“有瓦遮头”的简单生存需求,而是追求享受高素质居住空间,那就是强调人性化设计,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住宅设计以人为本,满足居住的舒适性,私密性,安全性的要求。套型内部设计功能分区明确,平面布置紧凑合理,动静分离,食寝分离,洁污分离,室内空间尺度比例适宜,以空间高低的变化来划分出不同使用功能的空间,二层挑空中厅。厨房、卫生间管道设施完善,面积充足且管道均暗装,保证室内整洁并满足防火要求。建筑形象强调与人的亲近,轻巧的飘窗和通透的铁艺阳台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

6、轻松写字间

写字楼采用单元公寓式平面布局形式,每层设11个单元,每个单元均设有办公室、卧室、卫生间、厨房等用房,另在楼层中设公共卫生间,候梯厅,会议室等,有效安排了公寓写字楼的使用功能和空间。

写字楼塔体晶莹纯净,玻璃幕墙仿佛是一层披在结构体外面轻盈飘逸的纱幔,各层的梁板、柱等结构构件清晰可见,使整个建筑焕发出动人的纯净之美。加之三部观光电梯,玻璃通过自身材料的特性拉近了人与环境的距离,模糊了空间与自然的概念,人可以和环境对话,改变了高层办公楼给人们带来的压抑感,增加了空间情趣。通过光创造出一种理想中的环境意向,营造了空气、光、色彩与材质的虚幻。

7、构造

本工程采用框剪结构,隔墙采用了GRC轻质空心条板,溜冰场采用二道防水层做法,均为厚度5mm的氯丁橡胶防水层,四周上翻300.游泳池在墙面等部位布置多种不同空腔,不同形体的微穿孔铝板吸声体,组成变化有序的构图排列,取得较好的声学效果。

8、消防

总平面做了环形消防车道,一层中厅边上做了可穿过式消防通道,地下室分为六个防火分区,一层分为五个防火分区,二~五层分为四个防火分区,基本从变形逢处分开,每个防火分区按1500m2以下一个消防电梯,1500~3000m2两个,3000m2以上三个,所以每个防火分区各上了两部消防电梯,电梯和楼梯均做了前室。裙房的消防电梯、楼梯前室以及不能自然通风的楼梯和塔楼的电梯、楼梯前室以及楼梯均做了机械排烟设施,增设了排烟竖井。建筑物西侧室外地下设有1000m3消防及生活水池,地下室设有消防泵房。裙房和塔楼均设有自动喷淋和报警系统。

9、形象塑造

高层建筑裙房消防要求范文篇3

【关键词】大中型商场、内装修、消防设计、修改

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大中型的综合类商场越来越多,这类商场大多体量庞大、功能复杂、装修考究、商品种类多、顾客群体复杂,因此这类商场在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特别是消防安全,一旦发生火灾,将会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消防安全主要体现在:1).前期的防火设计,必须满足现行的相关设计规范,从根本上避免消防安全隐患问题;2).后期运营的消防安全管理策略:i)制定消防安全制度,增强管理人员的消防安全意识;ii)建筑物中相关消防系统应依规范进行定期维修保养,确保消防设施的可靠性;iii)商场室内吸烟的安全管理等。

通常情况,内装修阶段防火设计在建筑消防设计审批通过、消防验收合格的基础上,确保室内空间使用的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符合规范要求,一般不涉及防火分区、安全出口、疏散宽度的修改。因特殊要求做改动时,应符合国家有关消防规范和法规的规定。本文通过对四川宜宾东方时代广场裙房商场内装修设计阶段遇到的因商业功能定位、业态规划调整导致消防设计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最终满足规范要求。望大中型商场的消防安全得到相关人员的重视,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的人身、财产安全。

正文:

1.工程概况:

东方时代广场位于四川省宜宾市,总建筑面积114790.17平方米,地上为六层商业裙房,裙房之上为两栋塔楼,地下三层。本项目为商业、酒店、办公综合体,属于一类高层、耐火等级为一级的公共建筑。

2.裙房商场的消防设计(设有火灾报警及自动喷淋设施):

3.裙房商场内装修阶段遇到的消防问题及解决方案:

3.1防火分区,安全疏散问题:

3.1.1防火分区内业态规划调整,引起的该防火分区的安全出口、安全疏散宽度、疏散距离的变化。

从理论上来讲,同一个防火分区内的业态规划调整,防火分区面积没有变化,安全出口数量及疏散宽度应不受影响,有影响的应该是安全疏散的距离。根据《高层民用建筑防火设计规范》GB50045-95(2005版)(以下简称“高规”),表6.1.5“位于二个安全出口之间的房间,房间门至最近外部出口或楼梯间的最大距离≤40m,袋形走道二侧或尽端的房间门至最近外部出口或楼梯间的最大距离≤20m”;第6.1.7条“高层建筑内的观众厅、展览厅、多功能厅、餐厅、营业厅和阅览室等,其室内任何一点至最近的疏散出口的直线距离,不宜超过30m;其它房间内最远一点至房门的直线距离不宜超过15m。”

根据业主的招商要求,业态规划重新调整,调整后的店铺H&M(1F-1防火分区内)以及店铺ZARA(1F-2防火分区内)由若干个零售店铺合并而成,合并后的店铺面宽小进深大,在靠近中庭侧的店面玻璃隔断上任何位置开门(疏散出口),虽能满足规范规定的房间门距外部出口或楼梯间的距离要求,但无法满足规范规定的房间内最远一点至房门的直线距离的要求,且不可能通过增加疏散走道的方案来解决店铺内的疏散距离超距的问题,因为增加疏散走道,势必会减少店铺的经营面积。消防问题不解决,业主的业态规划调整方案就无法实现,因此可能会给业主后续的招商工作带来一系列障碍。

经分析,该业态规划调整的店铺位于建筑首层,且靠外幕墙一侧,我们建议在外幕墙上增加玻璃门作为店铺的疏散门,这样可以满足店铺内任意一点到最近疏散门的疏散距离符合规范要求,但因室内外高差、出入口消防安全等问题需在开门位置增加室外平台及符合防火要求的雨棚,因此对建筑外立面、室外广场的景观设计造成一定的影响。经多次沟通协调,最终决定在幕墙上开门,确保店铺疏散符合规范要求。

3.1.2、商业功能定位调整导致防火分区面积、安全出口数量、安全疏散宽度的调整。

根据《高规》表5.1.1“一类建筑,设有自动灭火系统的防火分区,其允许最大面积为2000O”;第5.1.2“高层建筑内的商业营业厅、展览厅等,当设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自动灭火系统,且采用不燃烧或难燃烧材料装修时,地上部分防火分区的允许最大建筑面积为4000m2。”依据规范,商业功能的变化,涉及到的防火分区面积也需相应调整。

本商场地上第四层,前期商业策划阶段,四层业态功能定位均为商业,防火分区均以2000O,不符合规范规定。要满足业主业态功能调整的要求,必须对原设计的防火分区进行调整。《高规》第6.1.1条规定“高层建筑每个防火分区的安全出口不应少于两个”;安全疏散宽度需根据调整后防火分区面积重新计算,疏散宽度(W)=面积(S)x面积折算值(0.5)x商业疏散人数换算系数(0.6(地上第四层及四层以上各层))x每百人疏散净宽度(1.0)/100。此“问题”出现时,项目进度为裙房(商场)结构已封顶,几乎不可能通过增加疏散楼梯等方案来解决防火分区面积变化可能引起的安全出口、疏散宽度等问题。因为在建筑结构已完成的情况下增加疏散楼梯:i)影响其他楼层的业态规划;ii)影响项目进度;iii)增加项目成本。避免因局部调整,引起大面积修改,应尽可能只在受影响的防火分区内调整,必要时,可以开设通向相邻防火分区的防火门,作为辅助安全出口。

经分析,4F-3防火分区面积2666.37O,直接安全出口5个,设计疏散总宽度8.8m。根据安全出口数量(5个),依据规范“每个防火分区至少两个安全出口的要求”,似乎可以将4F-3防火分区拆分为两个防火分区,于是我们尝试着在4F-3防火分区内增设防火卷帘,将4F-3防火分区拆分为4F-3(1)和4F-3(2)两个防火分区,4F-3(1)(商业功能)防火分区面积1098.03O

根据防火分区现有疏散宽度及《高规》第4.1.5A条关于娱乐场所的厅室每平米可容纳人数的相关规定,可计算出4F-3(2)防火分区1568.00O建筑面积中,电玩和KTV厅室总建筑面积仅为1050.00O。虽说修改方案满足消防相关规范要求,但也造成了空间上的极大浪费。

结束语:

大中型商场作为人员密集场所,消防设计必须符合相关规范要求,开发商在前期策划时,应对未来可能进驻的品牌进行预测,对业态功能定位准确,避免在后续的招商阶段,特别是内装修设计阶段因功能定位、业态规划调整等原因导致消防设计的修改,可能因各种条件限制而留下消防安全隐患;或因“强制性”修改而造成一定的损失。

参考文献:

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2.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版)

3.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95

高层建筑裙房消防要求范文篇4

关键词:基础埋深;底部嵌固层;高宽比;不规则性;偏心距;开洞;梁高度

一、基础埋深问题

基础应该要有一定的埋深,埋置深度可以从室外地坪一直算到基础底面,对于独立的高层建筑而言,基础埋深比较容易确定,但当今多数高层建筑与地下车库都是相互连接的,当地下车库基础采用筏板基础或设有防水底板的独立基础(防水底板不宜太薄)时,高层建筑的基础埋深可从室外地坪算起,此时高层建筑地下室顶板及地下车库顶板应按嵌固层要求设计,地下车库应有足够的侧向刚度作为高层建筑的侧限。假如不满足以上条件的时候,高层建筑的基础埋深应该要从地下车库地面算起。高层建筑通常设地下室来满足埋深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优势:

1.提高地基承载力。当高层建筑采用天然地基时,地基承载力可进行修正.随着基础埋深的增加,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随之增大,从而可满足高层建筑对地基承载力的要求。

2.有利于高层建筑上部结构的整体稳定。高层建筑地下室外墙一般采用钢筋硷墙,地下室顶板厚不宜小于160mm,地下室具有较大的层间刚度,同时地下室外墙周边土也提供了很大的侧向刚度和约束。因此设地下室有利于上部结构的整体稳定,有利于协调结构整体变形,调整地基不均与沉降。

二、地下室顶板作为结构底部嵌固层的条件

当地下室顶板作为结构底部嵌固层的时候,应该要能约束结构底部的平动和转动,故必须要满足下列条件:

1.地下室顶板与室外高差不宜过大,宜小于1/3层高。

2.地下室的楼层剪切刚度不小于相邻上部结构楼层剪切刚度的2倍。这里需指出的是,高规4.8.5条规定,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层时,地下室柱截面每侧的纵向钢筋面积除应符合计算要求外,不应少于地上一层对应柱每侧纵向钢筋面积的1.1倍。规范规定此条的目的是保证柱端塑性铰出现在地下室顶部柱端。由于地下结构的地震、作用效应较小,即使在地下室柱与地上一层柱配筋相同时,柱端塑性铰通常也出现在地下室顶部。按规范规定增大地下室柱配筋时,往往使得柱钢筋较密,不便施工。

三、房屋高宽比

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至主楼主要屋面的高度。房屋宽度按所考虑方向的最小投影宽度作为建筑物的计算宽度。对带裙房的高层建筑,当裙房面积与其上塔楼面积比大于2.5或裙房抗侧刚度与其上塔楼抗侧刚度比大于2.0时,可取裙房以上部分的房屋高度和宽度计算高宽比。

四、建筑结构不规则性界定

建筑结构不规则性除应按高规4.3与4.4节的相关规定界定外,还需注意以下问题:

1.计算结构构件的最大位移比时应按刚性楼板假定。

2.当结构的位移比和周期比超规范规定时,说明结构的抗扭刚度相对结构的抗侧刚度偏小,结构的扭转效应较大。在结构抗侧刚度较大,结构的层间位移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可减小结构的抗侧刚度,对楼层中部结构做减法,可取消、减短、减薄剪力墙,减小连梁高度等。当结构的抗侧刚度较小,侧移较大时,可对楼层周边结构做加法,可增大周边构件的刚度。对带裙房高层建筑,带裙房部分楼层的位移比和周期比往往超规范规定。由于裙房高度不高,裙房楼层的绝对侧移值很小,因此可不按高层建筑的侧移控制条件来要求裙房,即位移比可适当放宽。

3.对某些建筑,因功能需要,下部几层为大空间,上部为办公或客房,隔墙较多,上下层刚度差别较大,此时刚度变化处的下一层宜指定为薄弱层,进行内力放大调整。

五、框架结构梁柱偏心距较大应采取的措施

框架结构梁柱偏心较大时,将导致节点核心区受剪面积减小,且梁端弯矩作用在节点上时出现扭矩。因此当梁柱偏心距大于柱截面在该方向宽度的1/4时,应采取措施。通常可加大梁宽或设置梁水平腋。当设置梁水平腋时,在梁柱节点处形成了较强的刚域,梁塑性铰将外移。因此梁端箍筋加密区长度应与普通框架梁有所区别,水平加腋梁的梁端箍筋加密区长度应取普通框架梁箍筋加密区长度与加腋水平长度之和。

高层建筑裙房消防要求范文篇5

关键词:永丰路站;上盖物业;特色设计

Abstract:InordertoresearchtheschemeofYongfengRoadStationofWuxinMetroLine1,thecombinationschemeofstationandbusinessdevelopment,Byanalyzingandresearchingfromthebelowaspects,suchas,reservedarchitecturallayout,structure,equipmentlayout,fireprotectionseparation,civilairdefense,spaceandsoon,finallydeterminetheimplementationplantoensurethestationandpropertyaboveMTRarecloselyintegratedandindependentlyofeachother.InitiationthinkingofthedesignofstationandpropertyaboveMTR.Hopetheprogramdesignercapablepayattentiontothefurtherresearchandanalysisandmakemoreoptimized,morefeatures.

Keywords:YongfengRoadStation;propertyaboveMTR;featuresdesi

中图分类号:TU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0引言

2013年,中国有近30个城市和地区都在着手进行轨道交通的建设、规划,涉及的线路项目多达110多条,中国地铁建设进入一个急速上升的发展时期。然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投资大、回报周期长,为了平衡轨道交通的建设成本,地铁与物业结合的模式将是必然的趋势。目前国内外地铁的设计已经在考虑对地铁站的单侧或双侧发展地下商业设施。如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瑞士的苏黎世等城市利用城市道路交叉口及地铁枢纽站的地下空间作为商业区。无锡地铁一号线永丰路站既在车站两侧发展地下商业,也在站体上方作大规模物业开发,是目前与物业开发结合最紧密的车站,也是物业开发对车站的设计影响最大的车站。在国内的地铁车站设计中,通常物业开发设计相对滞后,如何在不影响地铁功能的前提下最大化物业开发的价值,如何处理车站与物业开发不同步所带来的难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无锡地铁一号线永丰路站在地铁物业开发是否同时实施并不明确的情况下分近远期设计,灵活处理,既不影响地铁功能,也不影响物业开发。

1工程概况

无锡地铁1号线正线起自惠山新城的堰桥站,自北向南穿中心城区,至滨湖区的雪浪站,共设有车站24座。永丰路站为无锡地铁1号线第12座车站.位于永丰路与规划通扬路西北侧地块内,为1号线的中间车站,车站主体大致呈南北向布置;为地下三

层岛式车站,该站前方衔接南禅寺站,后方到站太湖广场站,线间距15m。由于周边建筑密集。对车站的控制性因素主要是站前下穿南洋花园小区住宅,以及站后下穿大桥中学宿舍10层楼,其基础较深,为了保证安全将车站设为三层岛式车站,并将车站的长度压缩至139.1m。永丰路站总建筑面积15295.9㎡,其中主体建筑面积为14730.83㎡,车站附属部分较少仅为565.07㎡。车站站位详见图1。

2车站上盖物业设计

本工程为一栋高层商业综合体,1~3层为高层商业,4层及以上部分可分为南北两栋塔楼,北塔楼最高总共为21层,建筑高度79.5m,南塔楼最高总共12层,建筑高度

48.0m;地下室为两层地下车库,石子街西侧地下一层含一个自行车库夹层,地下二层含一个精品超市。

车站所有出入口、风亭均与商业裙房结合设计,冷却塔、vrv等设置在物业裙房上,以减少出地面的构筑物。上盖物业示意详见图2。

3特色空间设计

3.1总平面特色设计

永丰路站位于无锡市城区,为了充分利用本站周边用地,在车站的南北两侧地块内预设两座商住楼,均为100米以内的高层。为直接展示无锡地铁面貌、建设理念、文化生活特色和艺术品味,本站及其上盖物业采用砾石的概念设计,使其成为华东乃至全国最具地方特色的地铁车站。

总平面设计以自然元素石头作为意向,暗喻被基地周围两条河流冲刷而成的光洁圆润的砾石;设计以自然为题,突出了大都市人们寻求回归和平和的真谛,设计以流畅有机的曲线,给人以一种现代而又源于自然的感受。总平面示意详见图3。

3.2分层特色设计

车站地下一层为站厅层,近期物业不实施时,为贯通的站厅。车站的1、2号出入

口保证站内客流的消防疏散,并在南北两侧各预留一排暗柱及一个预留口。地下一层近期示意详见图4。

当远期物业实施时,将原先预留打开条件的侧墙打开,以贯通车站南北两侧的商业;远期与物业结合后,中间隔墙采用人防、消防分隔,车站站厅形成两个端厅,为保证站内消防疏散,1、2号出入口独立出地面外,两个厅各增加一个独立出地面出口,保证每个端厅有两个独立出地面出口。地下一层远期示意详见图5。

车站地下二层为设备层,车站两端为设备用房,中间采用人防、消防分隔形成连接南北地下车库的通道以及一些停车位。地下二层示意详见附图6。

车站地下三层为站台层,考虑到地下空

间的充分利用,结合上盖物业规模大,商业价值高的特点,将车站轨行区外东北角的区域预留给物业做消防水池以节省物业开发商业空间,并在侧墙上预留好暗柱,以方便使用时打开。地下三层示意详见附图7。

3.3剖面特色设计

车站站台、底板及线路坡度由东向西0.2%下坡,为方便与物业开发结合,车站地下一层和地下二层为平坡。车站考虑到远期与物业结合后,车站地下一层、地下二层的中间区域均为物业范围,而车站设备管线必须贯通两端,经与各设备专业协调在车站地下二层设置电缆夹层以贯通设备管线,电缆夹层按1850mm净高设置以方便检修,同时保证电缆夹层下方有2300mm的净高以满足车辆的通行以及停放。剖面示意详见附图8。

4设计难点以及解决方法

由于各种原因永丰路站上盖物业方案迟迟未能定,而车站设计周期有限,必须确保1号线按时通车,因此车站设计并不能与物业开发同步设计,更不可能按同期实施来设计。车站设计便面临如何为上盖物业预留衔接条件的难题。

4.1车站站厅与物业开发的结合

车站站厅设计如何预留条件才能既保证无论上盖物业何时实施、是否实施都不影响车站的使用,又能保证当物业开发实施时,车站与物业开发紧密结合。

解决方案一:站厅公共区按标准站布置,中间为付费区,两端为非付费区,非付费区侧的侧墙预留远期打开条件,当物业实施时打开侧墙与物业开发直接连通。

解决方法二:站厅按端厅设计,近期为两端贯通的站厅,两侧的侧墙均预留远期打开条件,当物业开发实施时打开侧墙,并将车站中间区域作为物业开发的一部分,将车站两侧的物业开发连成整体。

解决方法三:地下一层均作为物业开发,地下二层为站厅层,地下三层作为站台层使车站与物业开发互不影响,但由于场地限制车站长度仅为139.1m,地下二层与地下三层空间无法满足地铁功能布局,因此本方案不可行。

方案比较:方案一非付费区面积大,乘客舒适性较高,但车站非付费区一侧与物业开发连通后,容易形成客流交错,且两侧商业被车站的付费区隔断,对商业的连续性有较大影响;方案二当物业开发实施时车站非付费区面积较小,但对车站与商业的客流组织有利,既保证了两者的相对独立也保证了两者的紧密结合,且不影响车站两侧商业的连续性。经研究比较本站采用方案二作为实施方案。

4.2车站附属与物业开发的结合

车站的风亭、出入口均按与上盖物业结合考虑,假如上盖物业在车站运营前尚未实施势必影响车站的使用。

解决方法一:出入口、风亭均按物业裙房稳定的方案,一次性实施到位,即先稳定物业裙房的方案,裙房部分与车站附属一同实施,远期物业开发实施时,接建即可,这样既不影响车站的使用,又可避免出现废弃工程。但通过倒排工期,本方案实施的前提是在2011年底稳定物业开发方案,确定层高。

解决方法二:出入口风亭均做到地面以上500mm高度,预留与物业开发结合条件。物业开发可在此基础上继续实施。通过倒排工期,本方案实施的前提是在2012年3月底完成物业开发施工图设计,能够提供座落在车站上部的裙房施工图,并于2012年9月前完成该部分的土建施工。

解决方法三:车站的出入口按临时出入口设计,风亭按临时高风亭设计,待上盖物业开发实施时再拆除临时出入口、临时风亭重建。

方案比较:根据物业开发方案稳定的时间,针对性的提出以上三种解决方案,方案一对物业开发方案稳定的时间要求较高,需先稳定物业裙房,裙房与主楼分期设计,车站的所有附属均能一次实施到位,保证车站的正常营运;方案二对物业开发方案稳定的时间要求稍底,但车站的附属需分两期实施;方案三对物业开发实施的时间要求低,但当物业开发实施时,需废除临时结构,对车站的使用有影响,且造成工程浪费。由于物业开发方案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时间难以控制,在保证地铁通车运营的时间方面更是存在风险,因此方案二比方案一更具有可实施性;综合比较工程浪费、对车站运营的影响等方案二优于方案三,本站结合物业开发方案的稳定情况采用方案二作为实施方案。

4.3车站结构条件预留

由于上盖物业方案不同步,便面临着结构柱该如何预留,预留的荷载该为多大才合适的难题。

解决方法:经研究分析,在当前上盖物业方案的前提下,将车站本身结构柱的尺寸截面适当加大,配筋适当加强,并在设计中将结构柱钢筋伸出顶板预留衔接条件;车站的侧墙根据建筑方案设置暗梁暗柱为远期打开预留条件,同时在侧墙预留钢筋接驳器,为远期与物业开发结构连接预留条件。

为上部结构预留条件的同时对其明确提出要求以保证车站结构的安全:1)上部结构应对称加载、均衡受力;2)远期商业开发的地下室与车站连接处应设置变形缝;3)上部结构柱网应与地铁结构柱网对应;4)上部结构需凿除压顶梁时应对压顶梁进行保护,单柱凿除范围不能大于1m,未凿除部分压顶梁不能遭到破坏。

4.4车站设备布置与物业开发的结合

1)车站远期与物业开发结合时,地下一层以及地下二层的中部为物业开发,如何在车站与物业开发相互独立的前提下保证两端的设备管线贯通;2)车站的室外管线、室外设备该如何与物业开发结合;3)车站与物业开发之间的设备是否可以共用,哪些设备可以共用等。

解决方法:1)通过在设备层即地下二层设置电缆夹层来保证两端的设备管线贯通,并保证不影响物业开发的使用,具体可参见剖面特色设计中的介绍。2)车站的室外管线通常从出入口或者风亭的侧壁穿至室外再与市政管线连接,本站的出入口、风亭均与物业裙房结合设置,因此车站的设备管线需与物业裙房结合考虑。另外车站的冷却塔及VRV室外机等设备若放置在地面上,对物业开发的整体效果有较大影响,因此本站的室外设备均放置在裙房屋顶。3)考虑到车站与物业开发的营运时间、管理模式不同等,将车站的通风空调、给排水消防、供电、动力照明、通信信号、FAS/BAS等均独立设置;结合用地条件将车站与物业开发的化粪池合设,车站的无障碍电梯与物业裙房结合并共用,通过电梯的停站设置来控制地铁停运后物业客流进入地铁站内。

4.5车站与物业开发的消防分隔

车站的地下一层及地下二层中部均作物业开发,另外车站所有出入口均与物业开发结合设置。由于车站与物业开发结合紧密因此两者之间的消防分隔显的格外重要。

解决方法:地下一层为站厅层,远期物业开发实施时,通过在车站与物业分界处按照防火墙体长度与洞口宽度3:1开设洞口,在洞口设置两道防火卷帘,分别由车站和物业控制,另外车站与物业之间设置消防联动,以免车站或物业发生火灾时将火蔓延至另一侧;地下二层为设备层在车站与物业分界处用防火墙分隔,杜绝消防问题的相互影响;车站所有出入口与物业裙房结合时均保证独立出地面,与物业的疏散相互独立;在站内及物业区域加强导向标识引导客流疏散。

4.6车站与物业开发的人防分隔

通常地铁车站兼做人防工程,作为战时人员的掩蔽场所。由于物业开发区域均为非人防区域,因此车站与物业开发之间必须采取人防分隔。

解决方法:地下一层及地下二层中部作物业开发,通过在车站与物业分界处用人防结构板、临空墙以及封堵板进行人防分隔;车站的出入口、风亭等均通过安装防护密闭门,作临战封堵等实现与物业裙房之间的人防分隔。

5结论与讨论

永丰路站由于上盖物业与车站的设计不同步而打破地铁站的常规模式,选择了分近远期的灵活设计,同时通过对建筑布局、结构预留、设备布置、消防分隔以及人防分隔等方面的研究分析,最大限度的减少了因两者不同期设计、施工所带来的影响,既保证了两者之间的相互独立又保证了两者之间的紧密结合。

虽然本站较好的处理了车站与物业结合的众多难题,但本站的物业客流只能从站厅层的闸机进入站台层乘坐地铁,对在地下二层停车库的乘客而言较为不便。如何通过优化设计、加强管理以达到物业客流可直接从物业区域至站台层乘坐地铁是个目前仍未解决的难题。

目前车站方案设计一般着重从车站站位、车站规模、站内空间布置、换乘方式以及与其它交通方式的换乘等方面进行研究。永丰路站则着重从车站与两侧及上盖物业如何结合,如何处理因设计不同步而带来的预留难题等方面进行研究,最终确定最优方案。目前,地铁+物业的模式已成为趋势,通过对永丰路站的研究希望能够引起设计人员的注意,并在进一步研究的时候吸取该站的教训,做出更具特色,更加合理的设计。

参考文献:

[1]李龙.深圳地铁一号线续建桃园站建筑方案设计[J].隧道建设,2009,2(2):198-201.

[2]高嵩.大连地铁2号线交通大学站方案设计分析[J].隧道建设,2011,31(3):345-348.

[3]宋丽峰,林涛.轨道交通站域公共空间功能研究——以上海人民广场站为例[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5)

[4]孔键.地铁车站内部空间环境人性化设计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07.

[5]赵岩.地铁车站地面空间景观设计研究[J].山西建筑,2008,31:58-59.

[6]陈海龙;李淼.上海轨道交通人民广场换乘枢纽研究与设计[J]地下工程与隧道,2007,03:7-10,

[7]黄波;陈长江.凤凰港上盖物业对地铁百家湖车站结构的影响分析[J].隧道建设,2012Vol.32(2):205-212

高层建筑裙房消防要求范文

关键词:建筑设计高层设计分类设计安全问题

随着高层建筑的迅速发展,结构理论和建筑技术也不断得到提高,高层建筑结构形式也开始趋于多样化发展,其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但是也随之出现了很多在高层建筑设计方面的问题。在作为城市风景线的同时,高层建筑还面临着如何搞好高层建筑设计的问题,如何多方面实现高层建筑设计的完善是目前高层建筑设计所追求的主要理念。

一、高层建筑整体设计

(一)主体设计

高层建筑设计中的一个全新的要求就是要实现建筑本身的生态节能。首先对于高层建筑主体的下部分裙房而言,虽然其裙房的建设对整个城市影响较小,但是对街道的尺度以及人性化空间的创造等方面的影响都很大。高层建筑的下部门裙房在立面设计上一般跟高层建筑的上部立面不同,在建筑设计当中需要比较细致的设计,要将下部裙房设计的比较多样化,以免显得过于苍白。同时裙房还要进行一定的人性化处理,原因在于群众的视觉一般接触到的都是高层建筑的裙房部分,同时裙房对人们所产生的街道空间感的影响以较大。而对于高层建筑的中的楼顶对整个高层建筑的设计形象又起到了个性化体现的作用,虽然对生态环境的意想不到,但是它们体现的是高层建筑的标志性和独特性,因此在楼顶的设计上也不是不容忽视的。

(二)处理手法上的巧妙运用

在实际的建筑设计过程中,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塔楼部分虽然在设计上没有很大的变化余地,但是在高层建筑的底层部分可以通过一些巧妙的处理来实现对空间形式上的丰富,在实际的建筑设计中一般都是采用底层架空和入口缩进的处理方法。

二、高层建筑中的分类建筑设计

1.底层入口

首先高层住宅的底层入口处一定要避免设在当地冬季主导风的迎风面,而在我国的南方地区,由于比较炎热,因此底层入口可以全部或者是局部架空,避免对夏季通风的妨碍。

2.建筑围护

由于人们在高层建筑商居住多半都会产生一定的恐惧心理,因此在高层建筑设计中一定要注重建筑维护的安装,从而给居民提供一定的安全感。同时在高层住宅的窗户设计上,由于高层的风压过大,一方面会对外窗开关造成影响,同时也会对人们擦玻璃的同时产生不安全因素,因此在外窗的设计上应该设计为推拉的启闭方式。

3.服务设施

高层住宅建筑在设计上就应该充分考虑到建筑的服务设施,要在建筑底层入口处设置大楼管理人员的值班室,在值班室中配置夜间电梯紧急呼叫装置、公用电话以及值班人员必要的生活用品;同时还要在大楼内外设计分户信箱以及车辆的存放处,在具体的分户信箱的尺寸安排上,应该大于300mm,同时要保证对墙面面积占用较小的基础上与墙面垂直。

三、高层建筑设计所必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

(一)防火的问题

总体布局要保证畅通安全。在楼道的设计上要保证人员的流动畅通,便于紧急情况时人员的疏散。有采光设施或者照明系统,使居住人员在疏散中能保证安全快速的撤离,从而避免发生踩踏等其他伤害。

合理进行防火分区。在高层建筑的楼道内消防器械、疏散通道必须合理的分区,做到在火灾发生时,可以及时的采用灭火措施和进行人员疏散。消火栓的位置应保证同层的任何部分都可以实现两个消防栓的水枪同时到达。

(二)电气的问题

1.消防电源与配电

高层建筑要求供电主要采用了以下三种方案:第一种是供电电源必须是来自于两个不同的发电厂,保证一个要是遇到问题或者突发事件无法正常工作时另一个也可以正常工作,从而确保建筑的正常运行;第二种是供电电源来自于两个不同的区域变电站;第三种是一个电源来自于区域变电所而另一个是自备的发电设备。目前在一般大多数设计中都是采用了第三种方案,经济合理。

2.应急照明

应急照明就是指当高层发生火灾及其它灾害、故障时,导致正常照明系统中断而启用的照明,也称事故照明。应急照明的安装要体现出人性化的特点,应急照明主要安装在疏散楼梯、消防电梯前室、消防控制室、自备电源室、变配电室、消防水泵房、防排烟机房的墙面上

[1][2]

或者顶棚上。当电源断电时,应该能清晰地看到。

.电梯

电梯在设计中要保证位置合理,让电梯在运行中的噪音不会打扰用户的正常生活。电梯的最大载荷也要根据居住结构作相应的调整,保证居住者平时出行上的方便和快捷。电梯在遇到紧急情况时要有方便快捷的方法使人迅速撤离。为了保证电梯正常而安全的运行,便于在发生事故的时候进行救人和灭火。

(三)防雷击的问题

高层建筑防雷系统应该按照“综合治理,整体防御,突出重点,多重保护”的原则,充分利用高层建筑物的结构,做好防雷措施,进行防雷击问题上的治理。在高层建筑物的顶端以及其他容易受雷击的部位装设避雷针或者避雷带、避雷网。利用结构中的主钢筋作引下线,利用整个钢筋混凝土基础作接地装置。在建筑物周围用扁钢做避雷带。为了防止静电感应产生火花,建筑物内的金属物体和突出屋面的金属物均要接地。

高层建筑裙房消防要求范文篇7

高层建筑裙房的优势

*建筑面积上能提供空间尺度上的可行性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筑面积一般为1000~3000m2,根据服务人数可做适当弹性调整。普通高层建筑的标准层面积从经济性合理性的角度,一般为800~1500m2(除大型商业、办公综合体),其裙房面积根据使用功能不同,有一定幅度的扩张。这就为其成为卫生服务中心的有效载体提供了空间尺度上的可行性。

*提高建筑本体的利用率

底层使用率较高,二层及以上楼层空置率较高往往成为当前高层建筑裙房的使用现状。开发时的定位单一、各类商业功能的设置重复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选择合理区位及建筑载体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既能满足居民对社区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又使建筑本体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以充分发挥。

*在交通布局及流线组织上具有优势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总体规划布局,根据其服务范围和人数以及内部功能的差异性,需要各入口分流、避免不同病症人叉干扰,有效组织人流。这就要求在规划设计时应留足与社区主要道路、周边建筑的采光距离及有效的消防通道,对社区中心的各个出入口应做出全面、合理的布局与安排。高层建筑的总图布局时,由于自身尺度等原因,其采光间距及消防间距与周边建筑之间留有较为宽松的距离,且四周道路(车道及人行步道)较为便捷,这就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置入提供了有利的交通流线组织条件,方便各个功能性入口的合理布局。

高层裙房建筑本体优势

*柱网尺寸的灵活性与适应性

高层建筑的裙房功能大多定位于商业、餐饮娱乐、展示、公共服务等,其所要求的柱网尺寸较大且布局规整,常见柱网尺寸为6.9m―9.0m。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本单元功能房间面积要求不大,普通诊室面积要求10以上,面积较大的房间如健康教育室、预防接种室等面积要求为40~65。高层建筑裙房的柱网尺寸有利于将这些功能房间进行有机组合,并为其灵活布置提供了空间上的可能性,也为不同功能单元之间的相互结合与联系、交通体的合理连接带来了可行性与适应性(见图1)。

*结构体系的改扩建可能性

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置入高层裙房,首先其自身交通流线较为复杂,其次要做到服务中心人流与高层建筑其他各部分人流有效分隔,这都要求结合具体功能对裙房部分进行改扩建,增设楼、电梯等交通体。高层建筑通常为钢筋混凝土框架或框剪结构,承重结构的独立性较好,围护体系的可变性较强,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需要的改扩建提供了可能性。

*结构层高的优势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功能空间对建筑层高有一定要求,大部分房间净高要求不低于2.8m,并且层高上部根据服务中心的建设规模和档次应预留吊顶、空调系统、暖通系统、防火系统、照明系统、气动物流传输系统及医疗系统管道系统所需空间高度。高层建筑裙房结构高度常见尺寸为3.9m~5.7m,在满足服务中心对层高和净高的要求方面有其较为明显的优势。

*配套设施的完善性

高层建筑裙房内各类设备如强电、弱电、水、空调、消防等配置齐全,满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需的各项设备要求,同时可避免单独建设的资源重复消耗(见图2)。

设计策略

*选择合适的空间载体

选择合适的高层建筑裙房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载体是左右服务中心最终使用效果的重要一环。在实践中,要求设计师根据所设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规模、服务人数、服务半径及所在的区域特点等因素,合理选择交通组织流畅、受周边建筑影响较小、面积大小合适、平面形态规整、采光通风良好、配套设施完善、结构有利于改扩建的高层建筑裙房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有效空间载体。

*确定各出入口的位置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其服务范围和人数、功能、流程、管理、卫生、安全等方面要求,需要各入口进行分流以避免不同病症人叉干扰,并有效组织人流车流。在建筑设计中,按门急诊入口、康复保健入口、后勤服务入口等进行总体设计,且主要入口应设置在相对独立区域的建筑首层。

*建立功能单元模块

模块化设计是对一定范围内的不同功能或相同功能不同性能的设计对象进行功能分析的基础上,划分并设计出一系列功能模块,通过模块的选择和组合构成不同的定制化设计,以满足基本要求一致情况下各种灵活可变性的需求。将模块化的设计理念引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设计中,既可以简化设计流程,缩短设计周期,又便于统一管理及设备设施的配套,有效地控制造价、降低建设成本。同时,依据模块化弹性可变的特质,有利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不同规模、服务人数等需求,产生出可持续发展变化的应对策略。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要医疗服务功能包括临床科室、预防保健科室、医技科室和管理保障等。在实践中,依据构成各部分功能的具体房间的使用性质、区域关系、总体流程及相互组合模式等,将卫生中心的具体功能部位划分为以下八个单元模块:入口接待区、门急诊区、诊疗区、医技区、预防保健区、病房康复区、手术区、行政办公区。各单元模块的面积比例可根据具体规模及服务对象进行微调,如以老年社区为主的服务中心应适当加强预防保健区及康复区的面积配置(见图3)。

*功能单元模块的设计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具体功能单元模块设计中,首先应以重点模块为核心,优先考虑需要良好采光通风的单元模块的布局(如门急诊区、诊疗区),以单元模块的人流量、使用效率及相互流线关系确定其各自所在楼层的分布,以两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用模块的形态简要示意在不同柱网开间下的各功能单元模块的总体布局(见图4);其次,依据柱网形态,将模块内的基本功能用房(如医技区的X光室、心电图室、B超室等)与模块内的水平或竖向交通有机组合,使之产生出应对于不同柱网尺寸的匹配性与灵活性(见图5);第三,各单元模块应形态规整,空间简洁明晰,在连接方向的尺度应尽可能一致或接近,便于各单元模块的相互组合。第四,对于一些与其他单元有紧密联系的功能单元模块(如入口接待区、门急诊区等)应考虑设置一些模糊空间,使之产生较强的弹性与空间适应性,为同一模块与不同模块的连接与组合带来可能。

*功能单元模块的组合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个功能模块单元的组合,首先应根据功能、流程、管理、卫生及安全的要求进行整体性考虑与布局。并在满足基本功能需要的同时,适当考虑未来发展。做到功能分区合理,建筑布局紧凑,管理方便,减少能耗,流程科学,洁污流线清楚,内部交通便捷,避免交叉感染。

在综合医院流线组合设计中,各科室之间常采用两种主要的水平交通骨架模式:树枝状联系模式、辐射型联系模式。针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规模和使用特点,尤其针对高层建筑裙房空间内设计服务中心的特殊性,在建筑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柱网关系、裙房平面形态及不同卫生中心的具体功能要求,常采用单内廊式、复廊式与组合式的连接方法解决各单元模块的整合问题(见图6)。

*交通连接体设计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标准化设计中,水平和竖向的交通体(走道、过厅、楼梯、电梯等)是连接各功能模块的核心要素。高效、通用的交通空间设计,对加强功能模块间的联系、减少医患人流交叉、患病就诊人流与保健康复人流的干扰等医疗空间设计关键问题的解决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交通连接体的设计中,首先应考虑与入口接待区紧密联系,具有视线可达性,方便就医人群使用;第二,竖向交通体往往需要对原有裙房结构进行改建,应充分考虑结构的承载性,且与原有建筑交通流线相互独立;第三,交通连接体的无障碍设计、人性化设计是衡量新时期下医疗建筑品质的重要标准,在设计中应得到高度重视。

*个性化、人性化设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规模、建筑面积虽然较小,但作为医疗体制建设体系的基础单位,其面对的就医人群相当广泛。在具体设计中,室内空间氛围的营造、公共空间色彩的运用、人工照明的层次、绿色生态节能、材质质感的表达、无障碍设计的考虑等诸多方面的细节都充分体现了设计中的个性化与人性化,也是决定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品质优良与否的重要因素。

*识别性与标识设计

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室内外空间识别性也是提高其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内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标识设计,首要的应该是系统化和统一化。2007年卫生部启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识,2009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标准》第三十二条指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配置完善、清晰、醒目的标识系统。”社区医院的标识除了使用统一标识,应满足传递信息和吸引注意力的基本功能外,还应由相关部门或机构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规模和特性,制定统一的模块化设计样本,以达到系统化的整体形象设计,突出医疗建筑形象,方便居民识别。

高层建筑裙房消防要求范文篇8

关键词:高层建筑;消防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引言

高层建筑是一座城市的重要商业建筑或地标性建筑,多功能的综合大厦具有用火用电量大,内部装修可燃物多,人员较多且比较复杂,用途功能广,潜在的火险隐患多等特点,导致了其在人员疏散和火灾扑救上的困难,给防火设计工作带来了一些问题和矛盾[1]。高层建筑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然而,高层建筑的消防安全问题,是现在全世界消防领域面临的共同难题。因此对高层建筑工程消防设计的研究是十分迫切的。

2高层建筑火灾的特点

(1)火灾蔓延途径多,危害大。高层建筑中的楼梯间、电梯井、管道井、排气道众多,若未正确设置防火分隔,发生火灾时,这些井道就会像一座座高耸的烟囱,成为火灾竖向蔓延的途径。

(2)疏散困难,容易造成重大伤亡事故。高层建筑层数多、竖向距离长,人员疏散到地面或其它安全场所的时间相应增长。会造成疏散困难。

(3)消防设施不够完善,扑救困难。据调查,各地已建成使用的高层建筑,在消防设施上满足国家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要求的只占30%左右;基本满足要求的占40%,不合格的占30%,高层建筑水消防系统的流量,是按照扑灭初期或中期火灾的用水量确定的。扑救大火时,消防用水量就显得不足。

(4)功能复杂,起火因素多。高层建筑功能较为复杂,使用单位多,管理制度不易落到实处,火灾漏洞多,容易引起大的火灾事故。

3工程实例

3.1工程概况

大厦位于广州市天河路与体育西路交界处,东侧为在地税局办公楼,西侧为某银行建设用地。总用地面积2.73万m2,总建筑面积9.6万m2。地下1层,地面27层。地下1层为Ⅰ类汽车库,可停放车辆374辆,并兼作6级人防;1至4层为裙房,总建筑面积2.6万m2,为餐饮娱乐用房;裙房上部耸立着南北向“日楼”1座及东西向“月楼”1座,作为办公用房,总建筑面积6.9万m2。建筑总高99.9m,为Ⅰ类综合建筑。

3.2水消防系统设计

此工程包括室外水消防系统、室内消火栓系统、闭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以及雨淋系统。室外消防用水量30L/s,火灾延续时间3h,为保证供水可靠性,天河路DN800及DN300市政给水管上分别引出DN150管道,在建筑物四周呈环状连接,并由环管上引出室外消火栓,沿消防车道布置,共7座。为保证消防管道水量、水压的稳定性及满足当地水费计量的要求,室外消防与给水管道分设。

3.3建筑防火分区

建筑裙房部分分为26个防火分区。地下1层为5个,1层为6个,2至4层均为5个。防火分区间以防火墙、防火门及防火卷帘分隔。1层有4个大堂,分别为主入口大堂、次入口大堂、“日楼”入口大堂及“月楼”入口大堂。主、次入口大堂净高约19.6m,“日”、“月”楼入口大堂净高约9.8m。大堂中庭与四周每层通廊间以特级防火卷帘分隔。主、次入口大堂及其中庭划为1个防火分区;“日”、“月”楼入口大堂中庭划入1层防火分区。

3.4室内消火栓系统

室内消防用水量为40L/s,充实水柱10m,火灾延续时间3h,系统采用临时高压并联给水方式,分为高、中、低3区。地下1层至4层为低区,主楼部分为中、高区.低区为独立系统,中、高区之间用减压阀减压分区。

低区在地下水泵房内设消防泵1套,裙房顶设18m3消防水箱1个。消防水箱箱底标高为22.5m,最不利点消火栓栓口标高为15.70m,高差6.8m,不能满足规范静水压力不应低于0.07Mpa的要求,设增压设施1套,包括2台增压泵(1用1备),流量5L/s,扬程20m;气压罐1个,有效容积为300L。一般认为6.8m与7m仅差0.2m,消防水箱稍加抬高即可满足规范要求。但当充实水柱长度10m,栓口口径65mm,喷嘴直径19mm时,消火栓栓口所需压力为0.189Mpa。0.07MPa的静水压远不能满足最不利消火栓的压力要求。故有必要设置增压设施,以提高最不利消火栓的灭火可靠性。

中高区共用消防泵1套,2主楼顶各设1个18m3消防水箱,以保证水箱检修、清洗时消防系统用水可靠性。消防水箱箱底距最不利消火栓栓口间距为5.75m,在“日楼”顶设1套增压设施,设备组成及参数与裙房相同。

在17层设可调式减压阀,将系统分为中、高2区。在消防给水中,合理解决了高低区交错层发生火灾时开泵的矛盾。为保证供水可靠性,并采用双阀并联安装。在室外消防车道旁设地上式高中区及低区消防水泵接合器各3套。

3.5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该建筑各分隔空间的高度及功能各不相同,分别采用了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雨淋系统。在净空高度小于8m处均设置普通喷头;在“日”、“月”楼入口大堂顶部设快速响应喷头;在主、次入口大堂顶部设置雨淋开式喷头。

根据喷头型式及设计参数的不同,自喷系统分为4个部分:系统1为普通喷头低区系统;系统2为普通喷头高区系统;系统3为快速响应早期抑制型喷头系统;系统4为雨淋系统。

系统1:由地下1层~4层。设计流量按地下Ⅰ类车库(中危险级Ⅱ级)取值,为27.8L/s。最不利喷头压力为0.1Mpa,火灾延续时间为1h。在水泵房内设低区喷淋泵,裙房顶与消火栓系统共用水箱,为保证最不利喷头压力,在裙房顶设增压设施1套,包括稳压泵2台(1用1备),流量1L/s,扬程16m;气压罐1台,有效容积为150L。共6套湿式报警阀组,均设在地下水泵房内。

系统2:由5层~27层。设计流量按中危险级Ⅰ级取值,为20.8L/s。最不利喷头压力为0.1Mpa,火灾延续时间为1h。设高区喷淋泵,与消火栓系统共用主楼顶消防水箱,并在“日楼”顶设增压设施1套,设备及参数与系统1相同。5层、13层及21层各设3套湿式报警阀组。并在湿式报警阀组前设可调式减压阀,以保证每层喷淋系统的工作压力。

系统3:“日”、“月”楼入口大堂顶部采用ESFR喷头,K=200,喷头最低工作压力为0.34Mpa,设计流量按作用面积内开放的喷头数为12只计:

考虑到无论是流量还是出口压力,普通型喷头与ESFR喷头都相差甚大,故喷淋泵、湿式报警阀、管网均与系统1分设。屋顶水箱、水池、水泵接合器与系统1合用。但水泵接合器需增至6套。

系统4:考虑到主、次入口大堂兼作餐饮、娱乐用房,装修豪华,可燃物多,故其顶部设置雨淋系统.设计流量按中危I级计,喷水强度6L/min·m2,作用面积160m2,选用K80开式喷头,最不利喷头压力0.1Mpa,每只喷头流量为:

每只喷头作用面积为:80/6=13.3m2;

作用面积内喷头数为:160/13.3=12只;

设计流量为:。

灭火时最不利的情况是着火点发生在4个相邻作用面积的交叉处,为阻止火灾向四周蔓延,须同时开启4个作用面积内的喷头喷水灭火,故最不利情况下该系统灭火的最大设计流量为:

考虑到系统4的流量及压力与系统3基本接近,该2系统共用1套消防泵。雨淋系统保护面积为1074.5m2,按作用面积160m2计,需划分为7个雨淋系统,即设置7组雨淋阀。这需要一个较大面积的雨淋阀室,系统也较为复杂。在室外消防车道旁设地上式高区喷淋水泵接合器2套及低区喷淋水泵接合器6套。

3.6消防水池

在地下1层水泵房内设消防水池,由于市政给水管道能够保证2路供水,且能满足室外消防对水量及水压的要求,故消防水池不需存储室外消防用水量。消防水池容积包括室内消火栓3h用水量及自喷系统3的用水量(1h),总有效容积为748m3。为保证池水的流动,本设计考虑消防水与冷却塔循环补水合用水池,并采取消防水不被挪用的措施。

4结语

高层建筑水消防系统在满足设计规范的前提下,选择最经济、最合理的设计方案是高层建筑水消防系统设计的目标。随着国内大型公共建筑设计的多样化,水消防系统的设计也日益呈现出新的特点,即希望本案能对今后的水消防系统设计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高层建筑裙房消防要求范文1篇9

以其提供的服务功能多而日渐受到成为各地发展的重点项目。其建筑特点包括体量大,建筑

面积大,功能复杂,建筑高度大等特点。这种建筑形式对建筑智能化提出了挑战,既要关注

项目建筑建造目标,又要兼顾商业物业的管理需求。

关键字:建筑智能化;建筑弱电;综合布线及通信网络;城市综合体;楼宇自控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勒泰中心位于石家庄市中心区的商业繁华地段。西侧为长征街;南侧为东西向贯穿石家

庄的交通主干道中山东路,交通繁忙;北侧为正东路;东临栗康街。

勒泰中心商业广场由6层的商业裙房和两栋超高层写字楼,一栋假日酒店、一栋五星

级酒店,共4栋高层超高层建筑组成。其中超高层1#loft29层,高度159米,用于商业

办公;超高层2#写字楼46层,高度190米,用于高端用户的办公;超高层假日酒店30

层,高度126米;超高层豪华酒店43层,高度164米。地下停车场4层,共有停车位

2700个左右。4栋超高层建筑错落合围布置,与形态自由、富于活力的商业裙房有机整合,

组成了极富特色的综合建筑群落。总建筑面积为62.4万平米。

该商业综合体包含了大型超市、餐饮、健身、洗浴、电影院、剧场、游泳池、室内真冰

场、黄金首饰及服饰等商业业态。综合体内商业业态多,每家的运行需求都有侧重点。为此

根据需求规划的情况,除按建筑特点配套有空调、给排水、强电等设备外,该商业综合体配

置了完备完善建筑智能化系统:包括综合布线系统和通信系统、安防系统、消防系统、楼宇

自控系统等。

1.综合布线系统和通信系统以满足用户的语音和数据通信为目标,主干部分大量采用了

光纤系统,保障系统容量和带宽,同时兼顾日后的通信系统升级。这部分设计和施工同电信

运营商密切沟通,保障进入项目的具备充足的接入预留。在地下室部分的负一层设有建筑群

的电信接入机房,作为项目的建筑群通信接入机房。各个单体塔楼在地下一层设有自己的建

筑物配线间。

2.整个地下室各单体建筑均有各自独立的消防安保中心,其中商业地下一层的消防安保机

房(中央控制室)为总控制中心,面积400平米。其余单体的消防安保中心将各自的信号汇集

至此,总控分控模式就此建立。结构模式如下图所示:

3.机房工程是弱电系统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机房工程按相关国家标准及规范的技术

要求进行规划和设计。在设计方案中,全面考虑弱电机房所应达到防尘、屏蔽、防雷接地、

供电、防静电、空调系统、防漏水设施、隔热、防火、安防等技术要求和标准。

4.视频监控系统:项目的建设始于2009年,常规的视频监控系统是常规的模拟系统,摄

像机的各项指标与数字式比较起来要差一些,但模拟摄像机发展成熟,造价较低,而数字式

摄像机投放市场不久,应用案例不多,虽指标上有优势,但造价相对较高,为此在考虑系统

扩展性、造价控制和集中管理的思路上,在设计规划上采用了前端模拟摄像头加编解码的方

式进行设计,即图像的模拟采集和数字式传输。虽然这种模式不是纯数字视频监控张,属于

半混合模式系统,但在图像集中网络存储和管理、系统扩展等方面体现出很大的优势和便利。

5.智能网络:考虑建筑的复杂程度,及各个单体的物业管理规划要求,安防系统的末端

监控点位(诸如摄像头、门禁等)按照分散布置及重点监控的原则进行布置,通常的安防系

统的各个子系统采用常规的铜线软线缆,每个系统布置敷设一套独立的线路,不能共用。出

现了设备重复购置、线缆重复施工等问题,不利于系统的扩展及维护。经过多次的专家论证

和技术可行性分析,在设计中组建了商业综合体的支持TCP/IP协议的智能网系统。主干以

光缆为主要线路,辅以备份线路和设备构成,光缆稳定可靠,配以支持VLAN的网络交换

机设备,实现了不同系统可共用一套网络系统的目的,节省了施工、设备材料和后期维护。

目前在该智能网络的系统上传递的数据信息包括语音通讯、商业数据流、客流计数数据、门

禁控制信息、视频监控视频流、楼宇设备控制数据、信息等系统。拓扑结构如下:

此方案(智能网络系统)在实施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节省了大量的昂贵的铜缆线材,降低

了造价,采用光缆的智能网络系统稳定可靠,只有支持TCP/IP网络协议的设备都可以接入

该智能网络,因该系统在建筑均中均匀分部,使得在商业综合体正式投入使用后在物业管理

及维护中及系统扩展中体现出很大的优势。主干交换机采用了华为型交换机,光缆采用多模

光纤。

机电配置概况:机电配套上,强电配套按照4用2备的方式接入,在负一层设置有独

立为项目服务的开闭所和变配电所,分别为商业裙房、写字楼、2个酒店服务。对于酒店配

置有柴油发动机组,用来保障对项目的第三路供电备份。综合体设置有中央空调系统,分

为裙房冷冻机房、写字楼冷冻机房、万豪酒店冷冻机房进和假日酒店冷冻机房。高层塔楼采

用分区接力供水,在设备层设有中间水箱。

按照建筑规范、机电配置具体情况、高层建筑的物业维护要求,建设单位对机电设备

监视和控制,通过楼宇自控系统整体规划和设计,包括对供配电、暖通空调、给排水、电梯、

照明、消防、安全防范系统等进行远程监督控制,并预先编写了物业设备的运行规范,设备

监视控制的内容包括:设备自动启停控制、运转状态、温湿度控制、风阀开度控制、自动倒

备、设备报警提醒、电气火灾报警、电梯运行状态、水箱水位监视等;根据外部条件、环境

因素、负载变化情况自动调节各种设备,使之总处于最佳运行状态,并检测并及时处理各种

意外、突发事件,实现对大楼内各种设备的统一管理,协调控制。

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智能化系统在商业综合体中的应用非常重要,涉及节能应用、绿色环

保、保障安全、提供有序舒适服务的建造目标。随着电子设备产品的更新换代的飞速发展,

建筑智能化系统将越来越普及,功能越来越强大,成为不可或缺的建筑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2]《综合布线系统验收规范》(GB50312-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3]《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39-200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4]《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5]吴斌:建筑智能化系统的运行和维护技术,中国电力出版社

高层建筑裙房消防要求范文1篇10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特点施工技术

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发展,高层建筑的施工技术及其要求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只有结合具体工程的具体要求,认真贯彻相关法规、条例的要求,学习新技术、新方法,才能满足人们对外形美观、结构合理、布局自然、安全性高和低成本高环保的建筑要求。

一、高层建筑施工特点分析与研究

1、高层建筑施工周期长。一般多层住宅每栋平均工期在10个月左右,而高层建筑的施工周期平均为2年左右。要缩短施工周期,主要是缩短结构和装饰施工周期。各种高层结构体系可以采用不同的施工方法。而现浇混凝土是高层建筑施工的主导工序,合理的选择模板体系是缩短主体结构工期,降低成本的主要途径之一。

2、基础埋置深度深。高层建筑为了保证其整体稳定性,地基埋置深度不宜小于建筑物高度的1/12;采用桩基时,不宜小于建筑物高度的1/15(桩的长度不计算在埋置深度内),至少应有一层地下室。因此,一般埋深至少在地面以下5m。超高层建筑的基础埋置深度甚至达20m以上。深基础施工,地基处理复杂。尤其是在软土地基,基础施工方案有多种选择,对造价和工期影响很大。研究解决各种深基础开挖支护技术,是高层建筑施工的重点之一。

3、高层建筑体量大,工程量大。据统计,我国目前高层建筑平均建筑面积约为1.5万平方米。由于工程量大,工程项目多,涉及单位多、工种多。特别是一些大型复杂的高层建筑,往往是边设计、边准备、边施工,总、分包涉及许多单位,协作关系涉及众多部门。这就带来了高层建筑施工计划、组织、管理、协调的难度大。必须精心施工,加强集中管理。当然,由于高层建筑层数多、工作面大,就可充分利用时间和空间,进行平行流水立体交叉作业。

4、施工技术要求高。高层建筑施工技术主要以钢筋混凝土和钢材为主要结构材料及相关的施工技术构成,而钢筋混凝土又以现浇为主,需要着重研究解决各种工业化模板、钢筋连接、高性能混凝土、建筑制品、结构安装等施工技术。其次是装饰、消防、防水、设备等要求较高。平面类型的多样化、立面造型的个性化、立面色彩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和谐,已经成为时代潮流;消防设施要求高,深基础、地下室、墙面、屋面、厨房、卫生间的防水,甚至管道冷凝水的处理,都比多层建筑要求高;高层建筑的设备繁多,高级装修装饰多这些都给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质量和技术要求。

二、高层建筑施工关键施工技术分析与研究

1、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混凝土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是抗压强度。混凝土抗压强度与混凝土用水及水泥的强度成正比,当水灰比相等时,高标号水泥比低标号水泥配制出的混凝土抗压强度高许多,所以混凝土施工时切勿用错了水泥标号;另外,水灰比也与混凝土强度成正比,水灰比大,混凝土强度高,水灰比小,混凝土强度低。因此,当水灰比不变时,企图用增加水泥用量来提高混凝土强度是错误的,此时只能增大混凝土和易性,增大混凝土的收缩和变形。综上所述,影响混凝土抗压强度的主要因素是水泥强度和水灰比;要控制好混凝土质量最重要的是:控制好水泥和混凝土的水灰比两个主要环节。在满足设计要求的质量指标前提下尽量降低成本,这两条要求实际上是尽量降低混凝土的标准差。混凝土的强度有一定离散性,这是客观的,但通过科学管理可以控制其达到最小值。因此,混凝土标准差能反映施工单位的实际管理水平,管理水平越高,标准差越小。可以说,混凝土质量控制实质上是标准差的控制。

2、结构转换层施工技术。高层建筑从建筑的功能上一般上部要求小空间的轴线布置,而下部则需要大空间的轴线布置,而这一要求与结构力学、自然布置正好相反。由于高层建筑结构下部楼层受力很大,上部受力较小,正常布置时应当是下部刚度大、墙多、柱网密,到上部逐渐减少墙、柱,扩大轴线间距。为了满足建筑功能的要求,结构必须以和常规相反的方式进行布置。上部布置小空间,下部布置大空间。上部布置刚度大的剪力墙,下部布置刚度小的框架柱。为了实现这种结构布置,就必须在结构转换的楼层设置转换层。不管采用何种转换形式,带转换层的剪力墙结构仍是目前工程应用的主要结构形式。随着转换层位置上移,应设计带转换层的筒体结构。对带转换层筒体结构其主要影响因素表现为转换层上部外筒的刚度、转换层设置高度和内筒刚度。对这两类转换结构,转换层高度是影响其抗震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转换层高度越高,转换层上下层间位移角及内力突变越明显,设计时应限制转换层设置高度。转换层与其上层的侧向刚度比对结构抗震性能有一定影响。对转换层位置较低的带转换层的剪力墙结构,控制侧向刚度比可以控制转换层附近的层间位移角及内力突变。对于带转换层的剪力墙结构或筒体结构,可采取以下措施强化下部结构:加大筒体及落地墙厚度,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必要时可在房屋周边增置部分剪力墙、壁式框架或楼梯间筒体,提高抗震能力;可采取以下措施弱化上部:不落地剪力墙开洞、开口、减小墙厚等。

3、施工后浇带的施工技术。在高层建筑物中,由于功能和造型的需要,往往把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连在一起,裙房包围了主楼的大部分。从传统的结构观点看,希望将高层与裙房脱开,这就需要设变形缝;但从建筑要求看又不希望设缝。因为设缝会出现双梁、双柱、双墙,使平面布局受局限,因此施工后浇带法便应运而生。一般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的基础同时施工,这样回填土后场地平整,便于上部结构施工。对于上部结构,无论是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同时施工,还是先施工高层后施工低层,同样要按施工图预留施工后浇带。对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连接的基础梁、上部结构的梁和板,要预留出施工后浇带,待主楼与裙房主体完工后,再用微膨胀混凝土将它浇筑起来,使两侧地梁、上部梁和板连接成一个整体。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把高层与低层的差异沉降放过一部分,因为高层主楼完成之后,一般情况下,其沉降量已完成最终沉降量的60~80%,剩下的沉降量就小多了。

高层建筑裙房消防要求范文篇11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避难层;防火设计

1、超高层建筑火灾发生的诱因及火灾特点

超高层建筑起火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电气引起火灾:在超高层建筑内,用电设施设备非常多,引发电气火灾的可能性很大。电气火灾成因多见电气设备产品故障引起火灾;电气线路接触不良或超负荷过载发热引燃电线包覆材料起火;电线漏电、短路产生电火花引燃可燃等等。(2)明火管理不善引起火灾:超高层建筑,往往高有餐厅、餐馆、饭店、食堂等等,随之就必然出现厨房用火,甚至出现卡式炉、火锅、煤气烧烤、酒精加热等明火,对这些明火管理不善、使用不当,很有可能引发火灾。(3)机械设备故障引起火灾,在超高层建筑内设有多种机械设备,如送风机、排风机、冷风机、电动机等等。这些设备如果质量有问题或对其缺气维护保养,也有可能运行不顺,摩擦发热,引起火灾事故。(4)违章作业引起火灾:超高层建筑投用后,也难免会有室内装修,设备维修,地毯清洁等施工作业,在这些施工作业中,有时会动用气割、电焊,有时会用电动砂轮磨面,有时会使用易燃液剂。违章作业或管理上稍有疏忽,就会发生火灾事故。

超高层建筑火灾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火势蔓延快:超高层建筑内各功能的管井多,一旦发生火灾,火势可以通过竖井迅速蔓延,另外建筑越高,风速也会加快火势的蔓延速度。(2)人员集中,疏散困难:超高层建筑由于功能众多,层数多,容纳人员远比一般的建筑多,而且火灾发生时要使整栋楼人员迅速疏散到地面或者不受火灾危房的安全地方是很困难的,而且超高层建筑的高度少则一百多米,多则三四百米,疏散时间上需要较长时间。(3)火灾扑救难度大:根据我国现有的消防救援战备远远无法满足现有的建筑发展的速度,目前消防登高车最大的救援高度约为100米,消防车供水的有效射程不大于150米,因此超高150米的楼层无法通过消防车实施人员进行营救。

2、工程实例

南宁龙光世纪位于南宁市凤岭东盟商务区中柬路,1#塔楼主体建筑地上八十层,高347.75米,2#塔楼主体建筑地上五十层,高171.4米,共用地下五层,总建筑面积389346平方米,其中地下建筑面积86723平方米。防火设计为一类超高层综合建筑,耐火等级一级,抗震设防烈度六度。使用性质为:地下三层至五层汽车库、设备用房;地下一、二层为商业、办公用房、设备用房、大堂、锅炉房;裙房一至四层为、大堂上空、商业、设备用房、餐饮;1#塔楼3~61层为办公,24、80夹层为设备用房,63~75层为酒店客房,76层为游泳池、健身、水疗,77~79层为餐饮,80层为观光廊。其中5层、24层、43层、62层布置避难层(区域)及部分设备用房。1#塔楼标准层建筑面积为2470平方米,设有三部疏散楼梯及两部消防电梯。屋顶设有直升机停机坪。由于该工程功能众多复杂,设计难度很大,特别是超高层的设计。下面就该项目超高层建筑方面防火设计进行分析。

3、超高层建筑防火设计

3.1总平面布置

总平面布置是建筑设计中的第一要素,超高层建筑防火设计中总平面的布置则是首先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合理的总平面布置,不但有利于火灾扑救,而且对人员疏散及消防救援有极大帮助。《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以下简称“高规”)规定:高层建筑的周围,应设环形消防车道。当设环形车道有困难时,可沿高层建筑的两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高层建筑的底边至少有一个长边或周边长度的1/4且不小于一个长边长度,不应布置高度大于5.00m、进深大于4.00m的裙房,且在此范围内必须设有直通室外的楼梯或直通楼梯间的出口。消防车道距高层建筑外墙宜大于5.00m。消防车道与高层建筑之间,不应设置妨碍登高消防车操作的树木、架空管线等。

该项目四周设置环形消防车道,消防车道距离外墙5~10米,车道宽度为6米,其中1#塔楼消防登高面分段设计,位于西边与北边转角处,并设置消防登高操作场地,以利于大型消防车进行火灾扑救。消防登高范围内设有直通室外的楼梯间出口。1#塔楼核心筒楼梯间门至室外不超高15米。

“高规”对于登高车操作场地没有作出规定,但其在高层建筑火灾扑救中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南宁市消防局根据结合实际情况,针对高层建筑消防扑救场地设计作出了具体规定。龙光世纪在总平面布置中不但严格按照“高规”中关于总平面的相关规定进行设计,而且还根据南宁市消防局的相关规定进行了调整设计。

3.2避难层设计

“高规”规定:建筑高度超过100米的公共建筑,应设避难层(间)。避难层是高层建筑中专供火灾时人员临时避难用的楼层。避难层可以采用全敞开式、半敞开式、封闭式三种类型。全敞开式避难层为不设围护结构的全敞开空间,一般设在建筑物的顶层或屋顶上。半敞开式避难层四周设有高度不低于1.2m的防护墙,上部设有可开启的封闭窗,采用自然排烟方式,可防止烟气的侵害。封闭式避难层为设有耐火的围护结构,室内具备应急照明、独立的空调和防排烟系统,门窗为防火门窗。

设置的避难层应满足下列要求:1、避难层的设置数量和两个避难层之间的高度,应满足人员疏散时间的要求,充分考虑建筑面积、使用功能、人数、人流速度及火灾蔓延情况,自建筑首层至第一个避难层或两个避难层之间,不宜超过15层;2、通向避难层的防烟楼梯应在避难层分隔、同层错位或上下层断开,但人员必须经避难层方能上下;3、考虑人体体型特点,在不致过分拥挤的情况下,避难层的净面积宜按每平米5人计算;4、避难层可兼作设备层,但设备、管道宜集中布置;5、避难层设消防电梯出口和消防专用电话,其它客货梯不得在避难层处设出口。

本工程1#塔楼结合各功能分区,在5层、24层、43层及62层共设置了4个避难层,避难区的间隔为18超出“高规”要求的15层间隔要求。本工程核心筒共设置了3部疏散楼梯,能更快的进行人员疏散,并在屋面设置了专供消防使用的直升机停机坪;同时在5层避难层设有通往裙楼屋面的连通口,将裙楼屋顶作为第1个避难层,裙房屋顶平台面积大,屋面楼板具有一定的耐火极限,在火灾情况下,可作为避难安全区域,对于安全疏散及施救都有一定的作用。结合国内目前一些超过300m超高层的设计案例,如:同在南方区域的深圳京基100(441.8m)、广州西塔(437.5m)、深圳平安大厦(660m)等均按每隔18~22层设置避难层,参照同区域及均为300米以上同类建筑设置1#塔楼的避难层的位置。因此经消防部门的论证会议,通过了本工程的避难层设置方案。

3.3标准层防火疏散设计

办公标准层防火分区的划分尽量按每层为1个分区,但本项目每层办公面积的超出成为防火分区设计重点和难点,具体分析如下:《高规》规定,高度超过50m或重要办公楼(一类高层),每个防火分区最大面积为2000平米(设置自动灭火系统),本项目办公层每层建筑面积约为2470平方米,扣除结构部分及核心筒内封闭不用的穿越井道等,面积约为2000平方米左右,按规范需将办公层每层划分为两个防火分区,核心筒内均匀设置3部疏散楼梯,并在走道中间设置特级防火卷帘,这样既不影响办公空间的灵活布置,又满足了防火分区及疏散要求。办公平面呈环形布置,保证人员双向疏散及疏散距离的要求。办公层的最大建筑面积为2500平方米,按每人建筑面积10平方米计算,办公层的最多人数为250人,所需的疏散宽度为2.5m,本工程设计了3部疏散楼梯,且均匀分布于办公层,总疏散宽度为3.6m,大于疏散要求的宽度。对于办公楼超过每层2000平方米的要求,通过以上设计措施及论证,有扩大标准层面积的可行性和有利措施。

3.4屋顶停机坪设计

超高层建筑宜设屋顶直升飞机停机坪。发生火灾时,将在楼顶部躲避火灾的人员用直升飞机疏散到安全地区,具体设置的技术要求有:1、停机坪与设备机房、电梯机房、水箱间、共用天线等突出物的距离不应小于5m;2、出口不少于2个,每个出口宽度不小于0.9m,以保障同时有两股人流出入;3、在停机坪的适当位置消火栓;4、停机坪四周围设置航空障碍灯。本项目的屋顶停机坪采用钢桁架结构,顶板为直径为24米的航空铝合金甲板,屋顶设置两部疏散楼梯与停机坪连接。屋顶立面造型独特,女儿墙的设计上顺应立面连续的花瓣造型起落,屋顶四角突起的构架对飞机坪的设置有影响,屋顶停机坪的设计既要考虑停机坪的疏散要求,又要考虑立面造型及屋顶擦窗机的设计互不影响是本项目的又一重点及难点之一。

高层建筑裙房消防要求范文篇12

湛江,旧称“广州湾”。1899年,广州湾被法国“租借”,对外贸易曾繁盛一时。期间,西方建筑传入,由法国建筑师设计了一批重要欧式近现代建筑,反映了西方当时流行的建筑风格。这些法式的老建筑,成为湛江历史的珍贵“化石”,也成为了湛江历史文化的一部分。

近年来,湛江市加大了文化建设力度,挖掘、整合、保护和利用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着力打造具有湛江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大力构建粤西文化中心。

顺江帝景城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机遇中诞生,项目位于湛江市赤坎区体育中心东侧、体育南路北侧,明政路西侧,处于湛江城市中轴线上,毗邻湛江市的“五大中心”(行政中心、会展中心、体育中心、商务中心、广电中心),占据绝佳的地理位置。整个项目集高档海景、公园景住宅区、白金五星级酒店、公寓楼和特色购物中心的大型城市综合体,为人们提供了工作、生活、购物、旅游、休闲、娱乐的全方位场所,将成为湛江市的新名片。

基地东靠市政行政中心300亩绿化大广场,南临近万亩的南国热带公园,东面风景优美的金沙湾观海长廊距离本项目不到1公里,项目拥有最优美的城市景观和自然景观。人民大道、海滨大道、体育南路三条城市主干道贯穿区域,拥有便捷的城市交通系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越的自然环境、以及便利的交通优势是支撑本项目高端定位的坚实基石。

在规划初期,我们便为本项目立下如下原则及目标:

注重与城市环境和谐发展,梳理城市脉络,创造区域地标建筑,用前瞻性的设计演绎现代及创新的生活方式。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强调低碳与绿色建筑。结合湛江本身的滨海城市特点,融入生态、节能、环保等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

结合丰富的人文历史,优越的地理位置,意指在“五大中心”之心塑造出崭新的城市生活模式--“多维的城市生活”。

坚持“以人为本”,设计适宜的尺度、空间,营造宜人的生活环境。

规划布局

项目用地分为从北至南划分为商业住宅用地、商业综合用地及绿化带用地,结合地块属性分期开发,有利解决融资问题。

总平面采用扇形开放的布局形式,9栋住宅塔楼沿周边结合商业配套及幼儿园有序布置,与商业用地的超高层酒店和公寓楼融为一体;规划打开南向口部,所有住宅塔楼均能采得南国热带花园的景观;沿明政路一侧的住宅塔楼、公寓塔楼可以共享东侧行政中心地块300亩绿化广场景观;酒店裙房功能房间(如首层通高大堂、宴会厅前厅、豪华包间、休闲中心大厅以等)、公寓楼向北也能共享住宅区超大中心花园的景观,这样的布局体现最大化利用基地周边的景观资源,达到产品的均好性,实现价值的最大化。面向明政路一侧的建筑均以正立面形象矗立,城市界面完整大气,尺度宏伟,有利于树立湛江市新行政中心区庄严大气的城市核心空间形象。

道路系统规划

项目用地南临体育南路,东临明政路,用地内西侧及北侧设有区内道路,并在商住综合用地及商业金融业用地之间设东西向区内路,与南侧、东侧市政路形成“8”字的环形交通。

居住区内部交通采用人车分流的方式,分别在基地东北角和西南角设车行出入口,便捷地把车流引入车库,减少机动车交通系统对住户的影响。

商业综合用地设有2个地下车库出入口,分别设在酒店的西侧及商业裙房东北侧。酒店的落客区位于酒店的南侧。商业的人行主入口设置在商业裙房的东侧及南侧,利用场地南侧绿化带及东侧人行广场组织疏导人流。

消防设计

项目由两部分用地组成,整体规划上,在两部分用地中间结合步行街的设计,规划一穿越用地东西的车道,形成高层建筑周边的环形消防车道。

住宅区及中心庭院均设置了消防车道,环行消防车道与小区外的市政路连接。消防登高面结合住宅出入口位置、合理布置,满足消防要求。

建筑设计

结合湛江当地夏季炎热冬季暖和的气候特点,住宅塔楼首层采用局部架空,园林与建筑相互渗透,既能满足住户的休闲、交流的需求,也能让区内气流的流通,优化内部小气候。住宅楼平面采用一梯两户、一梯三户和一梯四户的布局形式,户型方整,实用率高,每户均有良好的景观资源,通透、开敞,合理组织穿堂风。从规划与布局入手,结合每个户型,强调朝向和景观的均好性。

金融商业区西侧酒店主塔楼和东侧公寓塔楼平面规矩,核心筒居中布置,结构的理性与建筑形式完美统一;塔楼的大部分房间都能享受到海景和南国热带公园景色。

白金五星级酒店主塔楼48层,建筑高度192.6米,777间客房。公寓塔楼32层,建筑高度为119.1米,每层设置的绿化平台,提供社会交往场所及休闲空间。

裙房分为两部分,东侧为商业区,西侧为酒店配套用房。

西侧为的酒店配套用房一二三层主要为豪华气派的酒店大堂、配套全日制餐厅、主题大堂吧等;

四层配套有大型1000人宴会厅、宽敞大气的景观宴会前厅以及各种中小型会议室、贵宾室等;

五层主要设置大型800人景观中餐厅,中餐厅的设计考虑适应小型宴会、婚礼功能,以达到商业利用的高灵活性,使用价值最大化的要求;

六层主要设置高尚休闲康体中心,休闲康体中心在首层设置专用的入口门厅及两台专用电梯直上六层休闲康体中心的接待大堂,保证了贵宾用户的私密性要求,彰显会所的贵族特质;

裙房东侧的商业区,遵循国际领先的BoutiqueZone商业理念,结合本地块南向毗邻南国热带公园优异的景观条件,引入众多的休闲展示型精品商业业态;优美、流动的商业空间、完善的物流后勤配套、未来众多奢侈Boutique品牌的汇集将让这里成为湛江时尚男女流连忘返的圣地。

造型立面设计

住宅立面采用新古典的设计风格,配合石材与玻璃良好比例的组合,使建筑体量稳重而高贵。简约的欧式新古典风格,省略了过于繁冗的建筑细部,也避免了现代风格的浮夸。

超高层酒店和公寓造型利用古典建筑的收分设计手法,弱化了由于标准层平面较大且建筑限高对于造型的不利因素,垂直向上的竖向线条增强建筑的秀美与挺拔。

沿体育南路展开的裙房部分通过其横向舒展的、疏密相间的建筑线条与两座主体塔楼的竖向线条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三者合为一体。整个主立面面向体育南路展开,形成优美的高低错落的天际轮廓线。

为了传承了湛江本地的建筑文化、积淀场所记忆,商业金融地块集中商业部分设置临街骑楼,酒店部分沿体育南路一侧设置骑楼和2500平方米全天候开放大堂与集中商业部分的骑楼连接,使沿明政路、体育南路设置的临街骑楼连续、有机连接在一起。使项目既营造了浓厚的商业气氛也为市民提供了富有情趣的开放性公共空间。

通过裙房立面体量自上而下的跌级处理,形成“瀑布”墙的立面形象,寓意财富滚滚而来!而裙房屋顶布置的空中花园、网球场,则成为完美的第五立面。

  • 下一篇:关于追求作文(精选5篇)
    上一篇:在线培训方式范例(12篇)
    相关文章
    1. 在线培训方式范例(12篇)

      在线培训方式范文篇1关键词:电力营销仿真培训中图分类号:TP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3(a)-0223-011营销信息管理系统培训室营销信息管理系统培训室共设置60台学员机,1..

      daniel 0 2024-03-11 08:40:12

    2. 全球经济趋势范例(12篇)

      全球经济趋势范文篇1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文化;影响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经济全球化”这个术语最早是由特・莱维于1985年提出的,经济全球化意味着技术、服务、商品等各种经济资..

      daniel 0 2024-03-11 08:08:12

    3. 网络工程专业行业分析范例(12篇)

      网络工程专业行业分析范文篇1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体系;工作过程系统化1引言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社会对IT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但是..

      daniel 0 2024-03-11 07:36:12

    4. 肿瘤专科护士实习总结范例(3篇)

      肿瘤专科护士实习总结范文雨过天晴的北京,天空湛蓝。在北京地铁积水潭站下车,一路向北就来到了第二炮兵总医院,记者远远地便看到了正在建设中的门急诊综合大楼。在新楼对面..

      daniel 0 2024-03-11 07:04:12

    5. 开放实验室管理制度范例(12篇)

      开放实验室管理制度范文1篇1关键词省级重点实验室管理理论运行机制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A0前言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高校积极组建了一大批省级重点实验室。在浙江省,到2011..

      daniel 0 2024-03-11 06:32:12

    6. 重大医疗纠纷范例(3篇)

      重大医疗纠纷范文关键词:医务人员;医疗纠纷;处理机制;认知;态度医疗行业是一个风险性比较大的行业,近年来由于医疗纠纷导致的危害医务人员生命安全的事例非常的多,这对医院及医务..

      daniel 0 2024-03-11 06:00:12

    7. 重大交通事故范例(3篇)

      重大交通事故范文广东省政府对粤赣高速公路河源和平路段1213重大道路交通事故调查处理报告作出批复,认定该事故是一起生产安全责任事故,同意对事故有关责任人员和责任单位的..

      daniel 0 2024-03-11 05:28:12

    8. 计算机新媒体就业前景范例(12篇)

      计算机新媒体就业前景范文篇1关键词网络教育教学技能重要性培养计算机网络教学技能的建构不仅需要搞笑教师树立广泛运用新技术、新资源的技术信念,更需要新型教育教学理论..

      daniel 0 2024-03-11 04:5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