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贸易发展趋势范例(12篇)

daniel 0 2024-03-16

出口贸易发展趋势范文篇1

一、近年来我国遭受的主要贸易壁垒及其影响分析(一)传统贸易壁垒不断增多我国遭受的传统的贸易壁垒连续增加,部分壁垒稳居全球第一。如从双反”调查来看,截止2010年,我国分别连续16、5年成为全球遭遇反倾销、反补贴最多的国家。2005年,我国被反倾销、被反补贴案件数分别为57、0件,分别占全球案例数的29%、0%,但到2010年,两者的案件数分别达到43、6件,占全球的比重分别达到33%、60%,这表明这些传统的非关税壁垒仍然被广泛地运用于贸易保护当中。(二)新型贸易壁垒不断出现且发展迅速我国遭受的新型贸易壁垒数量不断增多,且影响巨大。国家质检总局的调查显示,2010年,我国出口企业中31.74%的企业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导致直接损失582.41亿美元。从国别或者地区来看,欧盟、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占据了前4位,分别占37.32%、27.02%、6.10%、5.73%的份额;从行业来看,机电仪器、化矿金属、玩具家具、纺织鞋帽、橡塑皮革占据了前5位,其损失额占全部损失额的比重分别为29.67%、18.55%、18.45%、12.08%、7.97%。二、贸易壁垒对贸易结构的影响分析(一)贸易壁垒使传统商品出口空间不断压缩倒逼贸易升级首先,由于贸易壁垒的存在,一些难以满足壁垒要求的产品无法继续进入市场,或者进入这一市场变得无利可图(部分实施贸易壁垒的国家会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这将大幅度地消减出口产品盈利空间),这就使得这类商品和服务必须进行转型升级以重新获取这一市场,或者放弃这一市场,这都会使得贸易结构升级。其次,由于贸易壁垒的存在,出口企业可能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开发出新的产品类型或者转而生产其他具有较为广阔市场空间的产品,这些产品相对而言更为符合目标市场未来的需要,从而也带动了贸易结构的升级。(二)贸易壁垒扩大高端产品和服务空间的同时也形成了贸易升级激励机制贸易壁垒会扩大高新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空间,从而带动贸易结构升级。贸易壁垒使高端产品和服务的部分竞争对手被限制在市场之外,从而使市场释放出一部分购买力,这将转化为对这类高端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并进而扩大出口份额。并且这种份额的扩大会给出口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更大的盈利空间,从而激励其开发出技术更为先进、更为环保的产品,或者进一步降低产品成本,以此来保持市场竞争优势,这就形成了一种贸易结构升级的激励制度。(三)贸易壁垒的存在会改变我国出口贸易方式带动贸易升级首先,由于贸易壁垒的存在,我国部分出口产品被迫积极寻找新的市场,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并且由于这些市场劳动力等要素价格相对便宜,部分出口企业会采取在外直接投资等方式来进行产品销售,这就使得遭受壁垒的产品主要是低端产品的出口规模缩小,间接的带动了出口贸易的升级。其次,为突破贸易壁垒的限制,部分企业会采取与实施壁垒国家的企业进行合作的方式来进行联合生产,这类产品或者已经满足了实施贸易壁垒国家的要求,或者直接在这些国家的内部进行生产,从而也带动了出口贸易结构升级。三、贸易壁垒下我国贸易结构的演变历程及其发展趋势(一)商品贸易不断升级首先,从贸易方式来看,代表升级趋势的一般贸易比重不断上升,加工贸易的比重趋于下降。其次,从进出口重点商品来看,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所占的比重基本维持稳定,但进口的比重则趋于下降,这实际上也表明我国国内高端产品竞争力趋于上升,间接表明贸易结构趋于升级。再次,从进出口贸易的企业类型来看,外商投资企业的比重趋于下降,民营企业等类型企业的比重上升,表明我国企业的整体实力不断上升,也间接表明进出口贸易处于升级过程之中。(二)服务贸易规模不断壮大且表现出升级的趋势总体来看,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规模不断壮大,按照《中国服务贸易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2006年,我国服务出口额、进口额分别达到914、1003亿美元,到2010年则分别达到1702、1923亿美元,并且这种进、出口额占全球服务进、出口额的比重不断上升。从服务贸易内部结构来看,计算机信息服务、电影音像、咨询服务等高端服务业贸易出口增长迅速,升级态势明显。按照《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十二五”时期我国将重点发展通信、信息服务、金融、文化、咨询等智力密集型服务业,到2015年这些服务业出口份额占我国服务出口的比重要将超过45%,表明未来服务贸易将进一步延续升级的趋势。四、突破贸易壁垒顺应贸易升级促进进出口贸易发展的若干思考(一)主动作为有效化解贸易壁垒带来的影响首先,我国要加强与主要贸易伙伴的沟通和协调,主动限制一些低端产品的出口份额和产品种类,尽可能地防止贸易壁垒的产生。通过调查出口目标市场的需求,了解其政策动态,主动引导国内部分出口企业转型或者转产,以达到有序调节国际贸易,促进贸易升级的目标。其次,要积极开拓新市场,与新市场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来应对贸易壁垒。当前,我国要借助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地区大力发展经济的机遇,加强与目标市场企业的合作,通过合作加工的方式来避开贸易壁垒,实现贸易升级的目标。(二)注重创新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首先,我国要以贸易倒逼”为动力,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实现进出口贸易竞争力的提升。我国可以以发达国家的高要求的标准为目标,甚至制定更高的技术标准,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达到既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又满足目标市场需求的双重目标。其次,顺应贸易升级的趋势,国内配套产业或者说出口贸易的上游产业要加快升级的步伐,以提供满足相应技术标准或者环保要求的配套产品,通过产业链的整体升级来达到出口贸易商品和服务升级的目标。#p#分页标题#e#(三)创新方法主动应对贸易壁垒首先,要积极应对技术壁垒。随着局部技术优势的营造,以及市场空间的释放,我国完全有可能在各种贸易协定、贸易标准的制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要积极地参与到这些标准的制定中去。而在有竞争优势的领域则要率先国家、行业标准,以抢抓竞争优势。其次,要努力争取合作框架内贸易壁垒的解决,如充分利用WTO贸易规则来应对各种贸易壁垒。此外,还要积极运用法律武器,通过诉讼等方式来与一些非正常的贸易壁垒进行斗争,努力维护自身的权益。(四)完善机制努力消除贸易壁垒首先,我国要建立和完善贸易壁垒风险预警机制,要加强对潜在贸易壁垒的分析和研究,并提前进行预警,从而帮助政府、企业及早进行决策,努力抢占贸易壁垒应对先机。其次,要完善贸易摩擦处理沟通协调机制,我国要进一步完善与主要贸易国或者地区贸易摩擦协调处理的机制,努力通过谈判、高层互动等方式来解决贸易纠纷。

出口贸易发展趋势范文篇2

关键词:国际服务贸易;趋势;结构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贸易竞争的重点正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如果一个国家在服务贸易上赢得先机和主动,那么其在未来的全球经济竞争中就会取得优势。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都在不遗余力地推动本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在激烈的国际服务贸易竞争中,国际服务贸易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充分认识和把握这种趋势,对积极推动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国际服务贸易发展新趋势

(一)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加速化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服务贸易进入稳定增长期,服务贸易的增长不但较快,而且还有不断加速的趋势。服务贸易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比例,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约为20%,在20世纪90年代上升到25%左右,21世纪初则上升到33%。未来几年,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世界服务贸易将继续保持这种快速增长势头。预计到2010年,服务业将代替制造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二)国际服务贸易发展高科技化

目前,国际高科技领域发展最快的是以计算机、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产业。以新兴服务贸易部门为主的其他服务业蓬勃发展,充分反映了信息技术革命对新兴服务贸易的推动作用。服务贸易结构也日益向技术密集型方向转变。其中,运输服务和旅游服务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主和以高科技为先导的一系列新兴服务业将成为未来各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和强大动力。麦肯锡公司的一项研究认为,在不久的未来,在美国所有工作中,80%以上将属于用知识来服务的工作。

(三)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垄断化

尽管近年来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发展较快,但发达国家在世界服务贸易中仍占主导甚至垄断地位。从更能体现服务贸易国际地位的服务贸易出口总量看,自1980年以来,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和日本一直居服务贸易出口前五名。2007年,这五个国家服务贸易出口额合计占全球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37.2%,服务贸易出口前十位国家中仅有中国、印度两个发展中国家。即使从服务贸易进口总量看,发达国家也占据绝对垄断优势,发展中国家仅有中国入围前十强。

(四)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自由化

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及服务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均已超过65%,其服务贸易额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达70%以上。发达国家通过世界贸易组织和区域性贸易组织,积极推动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和全球化,以此来扩大服务贸易的出口。wto多哈回合谈判及区域性经济合作的谈判中服务贸易都成为主要议题,这也充分说明,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已出现自由化的趋势。

二、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实现了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了服务贸易的增长。过去10年中,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年增长速度均保持在9%以上,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据统计,2007年,我国服务贸易(按国际收支口径统计,不含政府服务)进出口增长迅速,进出口总额达2509.1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31%,增幅提升8.8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216.5亿美元,增长33%;进口1292.6亿美元,增长29%;出口和进口分别居世界第七位和第五位,比2006年分别提升1位和2位。服务贸易逆差为76.1亿美元,比2006年下降15%。从地区看,中国香港地区、美国、日本和韩国为我国前四大服务贸易伙伴。据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专家分析,虽然增幅较大,但服务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依然较低。以2007年为例,我国进出口总额为21738亿美元,服务贸易占比不足12%。而据wto统计,2007年,全球范围内服务贸易占国际贸易的比重已超过23%。这充分说明,尽管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取得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服务贸易长期逆差,国际竞争力差

自1992年中国服务贸易首次出现贸易逆差(除个别年份)后,中国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尤其是近年来,贸易逆差呈现逐步扩大趋势。服务业落后使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受到很大制约。从总体上看,我国服务业的竞争力不如工业,除旅游等少数行业外,多数服务贸易处于逆差状态。

(二)服务贸易内部结构不合理

我国服务贸易不仅发展滞后,而且结构也欠合理。世界服务贸易结构已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生了深刻变化,朝着技术、知识密集型方向发展,与科技有关的服务业和以高科技为手段的服务贸易所占的比重呈上升趋势。目前,我国服务贸易主要集中于远洋运输、旅游、建筑等传统产业和部门,而在全球服务贸易量最大的金融、保险、通信、咨询等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的行业,尽管出口增速高于全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年均增速,但目前这些行业规模偏小,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三)服务业整体开放程度较低

我国服务贸易的开放程度远远落后于制造业,许多服务业的对外开放都是在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试点的。银行、保险、电信、民航、铁路、教育卫生、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至今仍保持着十分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其他一些行业对外资也没有完全开放。从整体上看,中国的服务业在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和自然人流动方面开放程度较高,但在外资准入资格、进入形式、股权比例和业务范围等方面还存在较多限制。

(四)服务贸易立法不够健全

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立法有较大改观,现已颁布了一批涉及国际服务贸易领域的重要法律法规,如,《海商法》、《保险法》、《中央银行法》、《商业银行法》、《广告法》、《建筑法》和《律师法》等,这些法律法规对构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通行规则需要的统一开放、有序竞争、规范管理的服务贸易体制起了重要作用。但同服务贸易广泛的内涵和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要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目前我国尚未形成一个关于服务业的一般性法律,相当一部分领域法律仍处于空白状态,已有的规定主要表现为各职能部门的规章和内部文件,不符合国际运作惯例,不仅立法层次低,而且缺乏协调,从而影响我国服务贸易立法的统一性和透明度。

(五)服务贸易专业人才缺乏

服务贸易专业人才缺乏、分布不均衡。现代服务业是一种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在全世界范围内,服务产业的发展正处于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人力密集型转变过程。而我国服务贸易方面的人才奇缺,尤其是新兴服务业和知识型服务业所需的外向型高级人才更是缺乏。一部分地区的教育普及程度仍不高,很大一部分的劳动力不能很好地转化为人力资本,这是一种潜在的人力资本浪费,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该地区服务贸易的发展。而我国的人力资本往往聚集在经济水平较高、教育水平较发达的地区。在一些经济相对落后、教育水平还较低的地区,服务贸易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出现了服务贸易发展不均衡的状况。

三、我国应对国际服务贸易新趋势的对策

(一)立足比较优势,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服务贸易在旅游、运输、国外工程承包及劳务输出等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行业存在比较优势。发展我国服务贸易,应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不断提高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_2’首先,企业要有创新精神,通过对服务需求的分析及对服务市场的细分,努力开拓新市场,在新市场中形成竞争优势。其次,企业要主动与竞争者竞争,通过竞争提高自己的实力。最后,引进国外先进的服务技术和经营理念,提高现有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加强国际间服务部门的合作和交流。

(二)健全服务贸易的相关法律体系

应尽快完善服务贸易法律规章,建立不同层次、内容齐备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为我国服务贸易的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法律依据;加快各服务部门的立法进度,并强化相关司法工作,同时应规范已有的部门规章,减少相互冲突之处及其中漏洞;完善立法还应从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实际出发,注意与《服务贸易总协定》的制度相接轨。

(三)在重视发展传统服务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我国有一些传统服务行业在国际竞争中具有一定的相对优势。政府应积极鼓励和扶持我国已初步具备国际竞争能力的优势服务企业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对一些目前我国在国际市场上还不具备竞争优势的服务部门,也可发挥比较优势,在亚洲邻国和非洲、拉美较落后的国家寻找机会,争取一定的市场份额。同时,我国的服务企业应正确处理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实现服务态度与服务理念的转变,抓住对外开放的机遇,有效利用外资与外国先进技术,加强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增强大企业实力,依托有竞争力的企业,培育一批多元投资主体的大公司和大集团。

(四)扩大开放的同时要注意适度保护

开放国内服务贸易市场,可吸收大量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培育新的服务业,提高国内服务业水平,改变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的现状,扩大我国的服务出口,有利于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但中国的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晚、总体水平低,许多行业还处在起步阶段。同时,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在完善过程中,服务市场发育还不完善,服务企业竞争力弱,服务业发展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近期内还不可能与发达国家实力雄厚的服务业进行竞争。所以,只能在适当的贸易保护条件下,逐步开放国内市场。

出口贸易发展趋势范文篇3

按照传统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汇率变动对实际进出口产生影响的必要条件是Mashall-Lerner条件。然而在国际贸易的实际操作中,经济系统内生性俨然实现了对该理论的颠覆:汇率升值效应、政策时滞效应以及相关的交叠作用使得利率变动直接影响了贸易体系的变化。在实证方面,KenenandRodrik(1986)、Cushman(1988)、戴祖祥(1997)都较早地开展了此方面的实证研究。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政策的调整以及经济的远景规划已然成为世界性问题,汇率制度改革也不例外。作为世界贸易第二大国,中国汇率制度改革必然会对原有的世界贸易体系产生影响,而这种影响的不确定性就成为国际经济学研究的关键。时至2011年8月,中国汇率制度改革经历了6年的演进,世界经济格局也悄然发生着改变。那么,中国汇率制度的改革是否支撑了当今全球贸易体系?世界贸易格局是否因中国汇率制度的变动而发生了调整?正是对该问题的追索,文章通过收集和整理近十几年中国汇率和进出口状况的基本数据,同时汇总了世界各主要国家(澳大利亚、巴西、法国、德国、印度、意大利、日本、韩国、俄罗斯、英国以及美国)和全球的贸易结构,基于统计分析对该问题进行解答。

一、中国汇率制度改革背后的经济证据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坚持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并保持与美元相对固定的兑换比率,这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国在国际贸易市场中的主动地位,并以相对贬值的优势实现贸易顺差。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和世界贸易结构的变化,经济形势催生了中国汇率制度改革。2005年7月中国汇率制度改革拉开帷幕,由此中国结束了与美元固定挂钩的汇率体系,开始走上逐步自由的汇率体系。这一政策的实施一方面直接引致了人民币对美元比率的调整,同时间接地促动了其他货币与人民币之间的汇兑关系。

图1给出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走势(CNY/USD)和以贸易加权获得的中国实际有效汇率(RealEfficientExchangeRate,EER)变动趋势。从人民币兑换美元的趋势图谱中可以看出,中国在2005年开始汇率调整步伐,在2005年至2011年上半年,人民币一直以升值的姿态调整着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比例。相对而言,实际有效汇率(REER)更加全面地展示了人民币在汇率制度改革之后的全球变动趋势。在图1中,中国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趋势要明显弱于人民币美元汇率走势,调整趋势并不剧烈,但也同样表现出与以往走势的明显不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上升趋势和人民币兑美元比率的下降都直接表明了中国人民币在汇率制度改革后的升值现象,这种状况可能并不能阐明任何实质性问题,但是同中国近年来的贸易状况变动一起就能反映出汇率制度改革对中国和世界贸易体系的影响。

从图2关于中国各项贸易指标的图中可以看出,中国在1995-2010考察区间内的各项贸易额都呈现增长趋势,且其在世界贸易份额的比例(进口总额、出口总额以及进出口总额和剔除世界增长后的进出口总额占比)逐年增加,这一点对于平均以10%速度增长的中国而言并不稀奇。然而将这一比例量化为实际的净出口额时,文章发现中国进出口额在2005年开始发生显著的突变,虽然经历了2007年金融风暴的世界性衰退期,但是中国净出口总额规模依然十分庞大,较2005年之前有明显的膨胀,显然在这一增长趋势的背后有着内生因素,而汇率恰恰是一个核心的中介指标,其影响着各国贸易行为。为了更清晰地展示中国汇率改革对中国乃至世界贸易结构的影响,文章在下一小节将对世界主要国家和全球的贸易状况进行基本的描述,并对中国汇率改革是否成为当今世界贸易格局背后动因予以解答。

二、世界贸易格局的变动

1995-2010年间世界整体贸易格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贸易中心逐步从发达国家向新兴发展中国家推移的趋势是这一过程的主要特征,而这其中最为明显的国家包括中国、印度、俄罗斯等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以及以美国、德国、日本、英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图3中给出了几个代表性发达国家进出口总额之和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占比。从图中可以看出1995-2010年间,这些国家在世界的总占比下降了接近10%,而这一过程中变动最为明显的时点则出现在2005年。这使得文章确立了以2005年为分界点对世界贸易格局的基本状况进行分析,对汇率改革的世界影响予以解答。

表1给出了世界主要国家进出口总额世界占比的数量化比对,平均来看,1995-2004年间发达国家占据世界贸易总额的逾50%份额,其中美国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6%。然而到了2005-2010年间,美国进出口总额占世界比例降至11%,其他国家如英国(降低1%)、日本(降低1%)、德国(降低1%)等都经历了相应的下降;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比重则呈上升趋势,尤其是中国的世界占比从4%上升至8%,实现了占比的翻倍。如果以1999-2004年的数据进行对比,其结果也基本相近。从这一点来看,世界贸易格局在2005年时点开始发生了变化,而恰恰是在这个时候中国汇率改革拉开帷幕,两者之间似乎存在一定的联系。在世界主要国家进出口总额调整的背后是进口额和出口额的全球性分配,这也是对新的世界贸易格局的一个调整。图4、图5以及表2分别给出了世界主要国家出口额和进口额世界占比的变动趋势。

出口贸易发展趋势范文1篇4

[关键词]贸易条件指数;近代;梧州;口岸

[作者简介]杨静,梧州学院经济系讲师,硕士,广西梧州543001

[中图分类号]K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6-0086-03

作为桂东南唯一出口口岸,广西梧州地理条件良好,对外贸易历史悠久。据史籍记载,早在汉朝时期该地区就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交叉点之一。1897年梧州开埠后,以梧州为中心的对外贸易格局迅速形成,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加速了人口的频繁互动和民族融合,其辐射对桂东南地区乃至全广西经济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近代梧州对外贸易作为当时最为活跃的经济因素之一,在经济的深层次上影响着当时及当今梧州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走向。

一、贸易条件的理论说明

贸易条件(TermsofTrade)又称交换比价或贸易比价,通常指一国在对外贸易中出口商品与进口商品的交换比率。它用进出口价格指数来计算,即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的比率。

其基本表达式通常为:N=Px/Pm

当式中P=所有出口商品的综合价格指数,Pm=所有进口商品的综合价格指数,则N为所有出口商品对所有进口商品的贸易条件指数,即综合贸易条件指数。如N的数值比基期数值增大。表示该时期的贸易条件与基期比更好;反之,如N的数值比基期减少,则表示这一时期的贸易条件与基期相比有所恶化。

基于这一理论,在近代梧州贸易条件究竟是改善或是恶化,笔者试图通过对其综合贸易条件变化趋势的分析进行初步的探讨。

二、梧州与广西和中国各阶段贸易条件的比较分析

由于某些资料的欠缺,笔者分四个阶段对中国、广西与梧州贸易条件作比较。第一阶段(1897~1911),除1898年和1901年贸易条件线相交外,梧州贸易条件曲线均在中国贸易条件曲线之上(图1)。波峰出现在1902年和1910年,指数分别是274.21和129.85。梧州贸易条件波峰是中国的2倍多,说明此阶段中国和梧州的贸易条件都是逐渐改善的,而总体上梧州贸易条件比中国贸易条件要好得多。为什么梧州会出现这种局面?这是因为开关后,由于经梧州征收税费的进口货物可免纳内地子口各项厘金杂税,还得流通全国,商人获利更高,于是,贸易趋势扶摇直上,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进出口贸易货值占全省3/4,出现了开关盛世局面。

第二阶段(1912~1930),除1922年广西出现贸易条件指数最高点1445.70外,中国、广西、梧州贸易条件三曲线几乎成一直线,没有明显的波峰及波谷出现(图2)。以1923年为界,之前三曲线几乎是相交的,之后梧州贸易条件指数曲线还是处于其他两线之上。这说明1923年之后,梧州贸易条件相对于广西和中国贸易条件来说,要稍微好一点,在200点左右徘徊,梧州贸易条件比上一时期上升,也说明中国、广西和梧州的贸易条件情况基本上一致,是相吻合的。

第三阶段(1931~1945),以1939年为界,中国、广西和梧州贸易条件三曲线几乎重叠(图3),在0~45点左右低位徘徊。值得注意的是,1939年之前梧州贸易条件曲线出现两个波峰:1932年和1938年,指数分别为3359.46、1228.00,前者几乎是后者的3倍。两波谷出现在1942年和1945年,指数都为0。两波峰巨大差额和两波底均为0,正说明了梧州贸易条件在迅速严重恶化,甚至到了停滞的状况。从趋势线来看,梧州贸易条件曲线总体呈下降趋势,甚至低于x轴,这也说明此间的梧州贸易条件恶化严重的情况,与近代中国贸易条件恶化论吻合。为什么1931~1945年间中国、广西和梧州贸易条件严重恶化?这是因为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封锁中国海上交通,对各口岸大肆洗劫。而梧州解放前夕,由于货币恶性贬值,物价飞涨,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因而口岸在这期间的进出口贸易急剧下降。

第四阶段(1946~1947),中国贸易条件呈持平发展趋势而梧州贸易条件与此相反,呈急剧上升趋势(图4),说明这期间梧州贸易条件迅速好转,由1945年0指数上升到1947年近代梧州贸易条件史上的最高点1686465。为什么梧州贸易条件会出现与中国贸易条件完全不相符的情况呢?按理来说,抗战结束后,经济应该很萧条,但为何梧州的贸易条件反而好转了呢?那是因为在1946年由于抗战结束后通货膨胀、物价暴涨和进口骤然大减,是年世界市场急需锡及纯锑,而是年梧州出口锡13889公担,占全国89%;出口纯锑37829公担,占全国79.9%。当年梧州出口货值猛增至1532844万国币元,排全国第4位(次于上海、天津、广州),而进口值也不低于3861万国币元,出口额是进口额的397倍多,因而1946~1948年间是梧州近代对外贸易中出超巨额最大的阶段。这样来看,出现梧州贸易条件突然迅速地好转而与整个中国贸易条件不相符的情况也就不足为怪了。

另外,贸易条件波峰和波谷点差额有明显差异。中国贸易条件的波峰最高点为184.8,波谷最低点为46.16,两者相差138点多。广西贸易条件的波峰最高点为1445.7,波谷最低点为5.44,两者相差1440点多。相对于中国和广西的情况而言,近代梧州贸易条件明显大起大落,波峰与波谷相差3000多倍,最高可达3000多点,波谷最低达0,出口基本绝迹,波峰与波谷相差3000多点,为以上三者之最,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了近代梧州对外贸易不平衡发展之严重性。从波峰出现时间上看,中国为1919年,广西为1922年,梧州为1947年;从波谷出现的时间来看,中国为1937年,广西为1942年,梧州为1942年和1945年。

综上所述,可以作出如下的分析和判断:

(1)从总趋势上看,1916年以后,广西与中国贸易条件均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这与中国贸易条件情况完全吻合。相反地,近代梧州贸易条件从1897年开关以来,则是在波动中呈逐渐走高趋势。

中国贸易条件指数的变动也反映了这一趋势。近代中国贸易条件经历了四个波峰:1910年、1919年、1927年和1936年;三个波谷:1905年、1932年和1937~1947年。从指数上看,四个波峰的指数分别是:129.85、184.8、139.23、115.94。四个波峰的贸易条件指数是20世纪10年代依次走高,20年代后依次走低。三个波谷的贸易条件指数分别是64.72、85.39和46.16,基本上是在低位徘徊。

广西贸易条件指数的变动也反映了这一趋势。近代广西贸易条件经历了三个波峰:1922年、1934年和1937年;三个波谷:1926年、1932年和1942年。从指数上看,三个波峰的指数分别是:1445.70、158.93和189.54。三个波峰的贸易条件指数是突然下降后在150指数间徘徊,其中1922年达到近代广西贸易条件指数最高点。三个波谷的贸易条件指数是76.75、66.3和5.44,依次走低。

梧州贸易条件的变化比较明显:1897年开关以来,一直呈逐渐升高趋势,1946~1947年达到近代梧州贸易条件指数最高点,这与中国和广西近代贸易条件趋势相反。三个谷点出现在1939年、1942年和1945年,指数为0.03、0、0。1942年和1945年梧州近代贸易条件指数跌至最低点谷底0。与广西贸易条件波峰相比,1909年前梧州贸易条件指数的几个波峰远远高于广西;但几个波谷皆低于广西。由此可见,梧州贸易条件在1909年前及1946~1947年间相对是较好的。

(2)近代梧州对外贸易中的不等价交换(贸易条件)问题,实质上是一个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问题。如果进口物价指数的上升幅度大于出口物价指数,或下降幅度小于出口物价指数,这个比率的指数呈上升的趋势。

除1897、1912-1913、1915、1919、1939-1945年外,其余各年梧州贸易条件指数超过中国贸易条件指数。1914、1916-1938年指数甚至超过广西贸易条件指数。总的来看,梧州对外贸易的不等价交换在1930年以前,有升有降,振幅不大,这与此期的中国贸易条件状况相吻合。而当中国进入20世纪30年代以后,在贸易条件指数中所表现的不等价交换,的确有明显扩大的迹象。1930-1938年间,梧州贸易条件指数的上升幅度较大。1938年后至1945年梧州贸易条件的确有明显改善的迹象,因而贸易条件恶化论的结论对梧州来说是不合适的。梧州近代对外贸易之所以处于不利地位,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中国在对外贸易方面不能掌握两个主动权:一是关税的主动权,一是价格的主动权。关税之不能自主。正是西方加在中国对外贸易上面的一条锁链。

出口贸易发展趋势范文篇5

(一)一个转变

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规模“转抑为扬”。与2009年相比,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一举扭转了上一年的下滑势头,恢复并超过了金融危机前的水平。2010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9051亿美元,增长31.8%,但低于全国外贸发展增速2.9个百分点。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924亿美元,增长30.6%,低于全国外贸出口增速0.7个百分点;进口4127亿美元,增长33.2%,低于全国外贸进口增速5.5个百分点。由于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增速低于全国外贸总体增速,因此,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占整个外贸的比重也略有下降。2010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占整个外贸进出口总额的30.4%,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外贸出口总额的31.2%,下降0.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占外贸进口总额的29.6%,下降1.2个百分点。

(二)两大特性

一是高成长性,指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在全球经济复苏过程中表现出了高成长性。尽管2010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增速低于全国贸易平均增速,但通过对2008—2010年的月度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在全球经济复苏过程中的成长性要强于一般产品贸易。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下半年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增速急剧下降,快于同期一般产品贸易的进出口降幅;但从2009年中期开始,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涨幅开始引领了整个进出口贸易增长,增速明显快于同期一般产品贸易,表现出了很高的成长性。

二是高波动性,指高新技术产品贸易波动率大于外贸整体波动率。尽管全球经济保持了复苏之势,但受国内外不确定性因素仍然较多的影响,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月度波动较大。2010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波动率为0.501,远大于全国出口贸易波动率(0.360);高新技术产品进口贸易波动率为0.519,也大于全国进口贸易波动率(0.512)。

(三)五个未变

一是传统优势领域主导地位未变。信息与通信技术产品在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中仍占据主导地位。2010年出口额4698.3亿美元,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中占比95.4%,增长30.7%。其中,仅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类产品占比就高达72.3%,同比增长26.0%;电子技术、光电技术和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类产品占比分别为15.7%、5.8%和1.6%,但增幅较大,分别增长51.7%、36.8%和51.2%。进口额3771.8亿美元,在高新技术产品进口总额中占比91.4%,增长28.7%。其中,电子技术类产品进口占比最大,为47.5%,增长32.1%;计算机与通信技术、光电技术和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类产品占比分别为22.7%、12.7%和8.5%,年均增速分别为27.4%、35.8%和77.7%。

二是外资企业主导地位未变。外商投资企业在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中仍居于主导地位。2010年,外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计4093.6亿美元,同比增长28.8%,占出口总额的83.1%;外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进口总计3168.8亿美元,同比增长32.5%,占进口总额的76.8%。与此同时,外资企业仍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顺差的主体。2010年,外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实现顺差924.8亿美元,较2009年增加139.1亿美元;而内资企业当年实现贸易逆差127.6亿美元。

三是加工贸易主导地位未变。加工贸易在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中仍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我国出口的大部分高新技术产品仍为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的代加工品,仍是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国际转移的结果。2010年,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6018.4亿美元,占比66.5%。其中,加工贸易出口额高达3880.4亿美元,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78.8%,进口2138.0亿美元,占比51.8%。

四是传统市场主导地位未变。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出口市场集中度和进口市场集中度依然很高,传统市场主导地位未变。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方面,欧盟、香港和美国仍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要目标市场。2010年,我国对上述三个市场共计出口3206.7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65.2%,比2009年略有上升,高出0.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进口方面,进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2010年,我国从东盟、韩国、中国台湾、日本四大市场共进口高新技术产品2620.0亿美元,占比63.6%,比2009年略有上升,高出3.1个百分点。

五是高地区集中度的现状未变。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的地区集中度仍然很高。2010年,位居前三位的广东、江苏、上海的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地区集中度高达75.98%,前5位地区集中度高达84.96%,前10位地区集中度高达96.07%。而且,东部地区占据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的主导地位。2010年,东部地区实现进出口总额8620.3亿美元,占比为95.2%,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其中,一直高居首位的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3243亿美元,占全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的40%。

(四)七大提升

一是材料技术等新兴领域地位有所提升。在非传统优势领域,材料技术等领域进出口贸易发展势头强劲。出口方面,2010年,材料技术领域产品出口44.2亿美元,同比增长49.3%,高出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8.7个百分点。进口方面,其他技术领域进口8.9亿美元,同比增长45.9%,高出全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口12.7个百分点。

二是民营及其他企业地位提升。民营与其他企业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快速增长,地位有所上升。2010年,民营与其他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89.8亿美元,增速高达47.4%,分别高出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19.6个百分点和2.5个百分点,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10.0%,同比增长1.2个百分点;民营与其他企业高新技术产品进口483.5亿美元,增速高达51.0%,分别高出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18.5个百分点和9.8个百分点,占高新技术产品进口总额的

三是一般贸易地位提升。一般贸易方式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往往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步恢复,一般贸易在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中的地位明显提升,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加工贸易,表现出了高成长性。2010年,高新技术产品一般贸易进出口总额1785.3亿美元,同比增长40.5%,高出加工贸易13.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747.3亿美元,增长45.1%,高出加工贸易18.7个百分点;进口1037.9亿美元,增长37.3%,高出加工贸易9.9个百分点。

四是新兴市场地位有所提升。部分新兴市场表现出了较高的增长潜力,地位有所提升。出口方面,2010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较小的几个国家(或地区),出口增速大幅增长,如俄罗斯同比增长111.3%,阿根廷同比增长82.2%。进口方面,我国对俄罗斯等新兴市场的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增速明显加快,自俄罗斯进口增速高达113.5%,自印度进口增速高达63.9%。

五是中西部地区地位提升。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等方面不断发展,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增速明显快于东部地区,在中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中的地位加速提升。2010年,中部地区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增长58.5%,西部地区增长49.9%,均高于东部地区增速,分别高出27.7和19.1个百分点。其中,中部地区是安徽表现最为突出,增长131.4%,其次是湖北和江西,分别增长85.0%和73.5%;西部地区是青海表现最为突出,增长309.2%,其次是重庆和陕西,分别增长188.2%和98.7%。

六是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快速提升。在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推动下,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快速提升。一方面,国内专利申请量增势强劲。2010年,国内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同比增长27.9%,增速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另一方面,我国对外发明专利申请增速平稳快速增长。2010年,我国向美国专利商标局提交发明专利申请6552件,比上年增长7.1%;向欧洲专利局提交发明专利申请2049件,比上年增长27.7%;向日本特许厅提交发明专利申请1001件,比上年增长12.3%;向韩国知识产权局提交发明专利申请496件,比上年增长16.4%。此外,企业知识产权创造主体地位得到加强。在国内发明专利申请中,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比重超过一半,达到52.9%,企业知识产权创造主体地位进一步加强。

七是自主品牌企业国际市场拓展能力提升。随着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优秀自主品牌加快成长,拥有自主品牌及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国际市场拓展能力明显提升。长城显示器、笔记本等产品已成为越南、非洲等新兴市场的第一品牌,并逐步打入欧美等高端市场,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2010年,长城电脑上网本靠过硬技术和精巧设计在西班牙政府教育项目招标方案中中标,获得首批10700台订单,深受西欧市场追捧。海尔集团“海尔”品牌价值已达207.65亿元,在世界品牌实验室(WBL)公布的“2010年世界品牌500强”榜单中名列107位,成功超越西门子、博世、伊莱克斯、惠而浦等欧美百年家电品牌,全年海尔品牌出口和海外销售额55亿美元,全球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充分体现了其全球领先的品牌实力。“东岳联邦”作为中国高分子材料和新兴环保制冷剂行业的第一品牌,其绿色环保制冷剂、聚四氟乙烯等产品的40%销往国外,出口欧美、中东、澳洲、东南亚等世界77个国家和地区。宁夏东方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2010年共申请专利20项,授权15项,其新材料产品出口1.58亿美元,同比增长89.7%。沈阳机床推出了自主研发十年之久的“新五类”产品,即新镗床、新CAK、新立加、新卧加、新数控立车,实现了数控机床产品的全面升级,“沈阳机床”的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知名度明显提升,全年产品出口增幅达50%以上。

二、“十二五”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发展形势分析

“十二五”期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呈现出了一些新变化和新特点。

(一)国际形势分析

1.全球经济增长趋于稳定,但深层次影响还在持续

世界经济保持复苏势头,且复苏力量正在增强。2011年4月,IMF最新一期的《世界经济展望》显示:先进经济体的私人需求正在替代公共需求,缓解了人们对财政政策支持措施逐步削弱可能引发“双底”衰退的担忧;金融状况继续向好;许多新兴市场经济体需求旺盛;发展中经济体(特别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也已重现快速和持续的增长。2011年和2012年,全球实际GDP增长预计达到约4.5%,比2010年的5%略有下降。先进经济体和新兴及发展中经济体的实际GDP增长率预计将分别达到约2.5%和6.5%。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复苏,各主要经济体的需求会不断释放,这将有利于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继续拓展海外市场,加强与新兴国家、发达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有效改善外需不足的问题,高新技术产品国际贸易形势趋好。与此同时,金融危机后,全球范围内的大调整、大变革将深入推进,这一调整过程也将为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开拓国际市场提供重大机遇。但是,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还在持续,各类风险依然存在,复苏基础尚不牢固。“十二五”期间,世界经济有可能持续并不断地受到像欧债危机、中东局势动荡、日本大地震等突发因素影响,不确定性增加;全球资金流动性过剩、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通胀预期压力加大以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政策分歧等方面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2.全球高技术产业格局深度调整,创新驱动特征更趋明显

“十二五”期间,全球高技术产业格局将进入大调整、大变革时代。一方面,发达国家在继续将制造环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同时,加快研发、营销等高端环节的向外转移步伐。另一方面,为解决资源环境约束,世界各国纷纷出台有力措施,促进本国新兴高技术产业发展,全球范围内一场以绿色、低碳为主题,以新能源、生物、新一代信息网络等新技术为核心的科技产业革命浪潮正在兴起。伴随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又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性突破阶段,科技创新呈加速趋势,技术升级周期不断缩短,新产品、新应用层出不穷,不断催生新兴产业,全球高技术产业领域孕育新的重大突破,创新驱动特征愈益明显。信息技术将进一步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方向演进,软件、集成电路等核心技术面临跃升,数字电视、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产业发展进程明显加快,全球信息产业快速增长动力强劲。空间、海洋、新材料、新能源技术不断突破,应用领域迅速扩大,正在加快形成一批新兴产业群。在全球高技术产业格局深度调整过程中,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世界各国加快高技术产业发展将带来全球创新资源的急剧增长和加快流动,中国凭借潜力巨大的市场和人力资源优势,有条件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有效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加快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各国高技术产业发展重点趋同,国家层面的竞争将加剧产业领域的竞争。我国确立的重点高技术产业领域同样是各国政府关注和扶持的重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发展需要应对来自世界各国的竞争与挑战,尤其是各国针对国外同行的各类限制性措施,将阻碍我国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抑制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加快发展。

3.全球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孕育新的变化,发展中经济体地位明显提升

全球高新技术产品国际贸易格局正孕育着新的变化。发达国家在全球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中的主导地位有所下降,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全球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升。近年来,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占全球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的比重逐年下降。2000年,高收入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占全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的比例为78.7%,而2009年,这一比例下降为64.4%,下降了14.3个百分点。其中,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2000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占全球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的比重分别为18.8%、10.4%、6.9%、5.7%和4.7%,合计占46.5%,而2009年,这一比例为31.5%,下降了15个百分点。按照最近十年的发展趋势计算,预计“十二五”期间,高收入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占比有望下降到50%以下,其主导地位将会大大削弱。与高收入国家相反,发展中国家在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中的地位日益提升。2000年,中低收入经济体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占全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的15.3%,而到2009年,这一比例为28.3%,上升了13个百分点。其中,中国2000年在全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中排名第13位,占比3.4%,而2009年,排名全球第一位,占比17.7%。发展中经济体,尤其是东亚地区在全球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中的地位正日益提升。预计“十二五”时期,这一趋势将会更加明显,发展中国家在全球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中的地位将会明显增强。

4.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外部环境更趋复杂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势头有所加剧,贸易保护手段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不仅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传统保护手段被频繁应用,而且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知识产权保护、劳工标准等贸易壁垒也在不断花样翻新,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对中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的影响不容忽视。例如,2010年9月,欧盟对中国数据卡进行的反补贴调查,涉案金额就达41亿美元。知识产权保护对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的影响越来越大。由于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对知识产权的依赖性远高于一般产品贸易,发达国家往往利用其国内有关国际贸易协定的法律对其他国家知识产权保护情况进行监控,知识产权已成为发达国家实行贸易保护的新手段。2011年5月,“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了编号InvestigationNo.332-519、题为《中国: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与自主创新政策对美国经济的影响》的调查报告,对中国的自主创新政策横加指责,指出:2009年,发生在中国的盗版行为和“自主创新政策”给美国造成经济损失480亿美元,210万个全职工作岗位损失。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在大部分细分市场和细分行业上无比较优势,面临着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遏制。技术标准使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发展的潜在阻力增加。技术标准在全球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发达国家纷纷以技术标准为依据,借助技术性贸易措施,强化其经济和技术在国际上的竞争地位。我国部分高技术产业的技术标准落后于产业发展的实际水平,与国际行业标准存在较大差距,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二)国内形势分析

1.国内政策环境总体向好,但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我国一直高度重视高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发展,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十二五”期间,我国将以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国内政策环境总体向好,新增长点正在形成。2010年,国家从战略全局的高度,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摆在了突出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也把“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各项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将为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推动高新技术产品贸易转型升级,促进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加快发展。国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重点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的新增长点正在形成。“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各产业都确定了重点突破领域。上述领域的跨越式发展将引领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发展,成为其新的增长点。尽管国内政策环境总体向好,但仍有待进一步完善。例如,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2.新比较优势正在形成,传统比较优势正逐步削弱

中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发展的新优势正在形成。一是人力资本优势。我国劳动力数量继续保持优势的同时,劳动力素质明显提高,通过教育和培训,我国人力资源优势正在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当前,我国已全面实行真正免费的义务教育,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从8.5年增加到9年以上,居发展中国家前列。高等教育学历的从业人数达到8200余万人,居世界第一位,并且每年有600多万大学毕业生源源不断地充实到劳动力大军中。这使我国将逐步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本大国,形成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巨大人力资本优势。二是资本优势。2010年年末,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超过2.8万亿美元,稳居外汇储备第一大国地位,加之国内居民庞大的储蓄规模,使得我国有充足的资金发展高技术产业,支持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发展,资本相对充裕的新优势正在形成。三是技术研发优势。我国启动了“创新型国家”体系建设,通过自主研发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途径,不断强化我国技术研发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到2015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将达到2.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将提高到3.3件。我国技术研发新优势正在形成,这将成为未来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发展的强大支撑力量。但是,当前国内也面临着环境资源约束增强、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等问题,传统比较优势正在逐步削弱。一是资源环境约束增强。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生态环境脆弱,又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面临改善民生的艰巨任务和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到2030年,中国人口接近15亿,人均耕地面积要在目前1.38亩的水平上减少10%以上,保障粮食安全的压力不断增大。2009年全国七大水系劣五质类水质断面比例仍达18.4%,中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二氧化碳排放量均居世界前列,大气污染、垃圾围城、工业点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仍很严重。二是原材料价格上涨,通胀压力仍然较大。全球的宽松货币政策造成了大宗商品价格高企,中国的输入性通胀压力很大,钢铁、有色金属、化肥、药剂等原材料以及生活必需品价格不断上涨,直接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三是劳动力成本上升。自2008年1月生效的《劳动合同法》实施后,特别在2010年以来我国产业工人不断要求加薪和改善工作条件的背景下,企业引进和留住技术人才和熟练工人的成本上升较大;以富士康为例,深圳生产基地流水线工人的月最低基本工资从900元涨到目前的2000元。此外,人民币汇率长期升值趋势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发展也构成了挑战,企业面临的汇兑损失风险不断增加。

3.高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总体竞争能力不强

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呈现良好发展势头。第一,高技术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2010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回稳态势进一步巩固,高技术制造业累计完成总产值76156亿元,同比增长24.6%;增加值同比增长16.6%,高出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速近1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增加值等关键数据已逐渐回归至金融危机前正常年份的增长水平,基本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态势。第二,高技术产业技术水平稳步提升,部分领域开始逐步占领国际前沿领域。随着科研投入的稳步增长,我国高技术产业研发实力不断提高,部分产业的核心技术研发实力雄厚,重大技术不断突破。例如,生物育种等部分产业的总体技术水平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部分产业某些技术领域处于世界前列,新能源汽车等部分产业行业标准国际领先。“十二五”期间,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步复苏和国内政策环境的不断改善,我国高技术产业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创新能力与技术水平也将进一步提升。尽管高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产业总体竞争力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例如,我国航空航天产业核心技术、部件及元器件仍依赖进口,缺乏在国际招标中的议价权,与欧美国家相比存在巨大差距。而且,我国高技术产业中的企业80%以上是外资制造型企业,基本属于跨国公司的加工厂,研发投入非常少,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以风电设备为例,目前我国仅局限于材料的选用和局部工艺的改进,没有形成掌握风电整机总体设计方法的核心技术,变流器、轴承、变桨矩系统等关键设备和技术主要依赖进口;已投运的风电机组对电网故障和扰动的过渡能力不强,多数机组不具备有功、无功掉节性能和低电压穿越能力。

三、“十二五”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发展趋势判断

根据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分析,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发展将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高新技术产品贸易总体在波动中上升“十二五”期间,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还在持续,不确定性因素仍然很多,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将继续保持一定的波动性,这在月度数据中将表现得更加明显。但是,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步恢复,国内政策的不断调整,尤其是在国家有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政策的扶持下,企业国际竞争能力将会不断提升,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将总体保持增长态势。具体来看,2011年,受基数、政策及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全年高新技术产品贸易走势将呈现前低后高态势,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将呈现快速扩张的增长势头。“十二五”时期,新能源、新材料、生物、节能环保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将增势强劲,有望成为引领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结构更趋优化合理

“十二五”期间,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重点领域跨越式发展、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等各种有利因素的影响下,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主体结构、方式结构、国别结构等将更趋优化,进出口贸易将更趋均衡,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将成为我国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重要力量。具体来看:

一是产品结构有望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方面,信息与通信技术等传统优势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将进一步降低,材料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领域产品的国际贸易占比将进一步提升,尤其是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的国际贸易占比将会迅速提升。另一方面,伴随着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新一代无线宽带通信网等新兴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拓宽和升级,信息与通信技术领域内部产品结构也会得到进一步优化,国际贸易产品的总体科技含量将会明显提升。

二是地区结构更趋优化,东中西部区域差距继续缩小。东部地区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能源制约将进一步增大,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西部大开发等扶持政策效果将逐步显现,中西部地区发展高技术产业的资源、生产要素等独特优势将逐步凸显,高技术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进程将加快,中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占比将会进一步上升,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的地区结构将更趋优化。

三是主体结构更趋优化,民营企业地位继续提升。随着国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和国际竞争力的不断增强,国内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在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中的地位将会得到明显提升,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主体结构将更趋优化。

四是方式结构更趋优化,一般贸易地位继续提升。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以及加工贸易政策的不断调整,高新技术产品一般贸易方式的高成长性将会得到进一步体现,高新技术产品贸易方式结构将更趋合理。

五是市场结构更趋优化,多元化特征更加明显。随着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地位的不断提升,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的国别结构将更趋优化,多元化特征将更加明显。与此同时,随着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结构的不断优化,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也将更趋均衡。

出口贸易发展趋势范文

【论文摘要】在国际服务贸易不断增强的大趋势下,中国服务贸易不论从总量和结构方面都居于弱势地位,本文在基于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1、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努力提升中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2、推进新兴服务贸易出口,优化服务贸易结构;3、积极培育国内服务外包市场。

一、世界服务贸易发展趋势

1、服务业的跨国转移促进了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

服务业跨国转移是当前经济全球化新的显著特征。促进服务业跨国转移的动因主要有:一是生产的国际化带动了服务的国际化。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活动,也需要获得全球化的贸易、金融、通讯、运输等服务,一些发达国家的生产性服务业也出现了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浪潮。二是以it为主导的高新技术在世界服务业中的应用,取得重大突破,从而为服务业国际分工的全面深化打下基础。

2、世界服务贸易结构调整加快,新兴服务贸易快速增长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服务贸易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服务贸易结构日益向知识技术密集型方向转变。全球信息技术革命的不断发展,增强了服务活动及其过程的可贸易性,通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会计、咨询等新兴服务行业不断扩张。wWw.lw881.com世界服务贸易将逐渐由以自然资源或劳动密集型为基础的传统服务贸易,转向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为基础的现代服务贸易。

3、服务外包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20世纪90年代以来,离岸服务外包得到快速发展,服务发包市场仍是传统的美国、欧洲和日本,但接包市场除了澳大利亚、加拿大、爱尔兰和印度等被视为发展最为成熟的离岸ito与bpo接包市场之外,中国、菲律宾、墨西哥以及中东欧地区逐渐参与进来,成为强有力的竞争者。服务外包离岸外移及与其相伴的服务贸易全球化,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之一,并将对全球经济版图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1、服务贸易总量分析

在国际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的服务贸易也得到了蓬勃发展。从规模来看,中国的服务贸易总额从1982年的44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1917亿美元,24年间增幅超过43倍,占全球服务贸易的比重从0.6%增长到3.6%。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的世界排名由1982年的第28位上升到2006的第8位。从服务贸易增长率看,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年增长率一直保持着领先的增长趋势,不仅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2006年中国服务出口年增长率达24%,远高于美国的10%,英国的11%,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国际服务贸易发展水平仍有较大差距。所占gdp的比重相当低。据世界银行统计,发达国家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一般都在60%以上,而我国2006年仅为39%。

2、服务贸易结构分析

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分析。根据1997-2006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分项目情况统计数据,旅游、运输、其他商业服务一直是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的三大主要部门。旅游服务出口比重一直居于首位。其他商业服务出口从1997-2005年一直占服务出口比重的第二位,但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从1997年的31.3%下降到2006年的21.5%,2006年位居第三位。运输服务2006年比重达23%,跃居第二位。此外,咨询业呈现出较快的增长趋势,2006年占比达8.6%。其他服务部门出口比重较低。

服务贸易进口结构分析。根据1997-2006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口分项目情况统计数据,运输、旅游、其他商业服务为中国服务贸易进口的三大主要部门,其中运输服务进口表现为先降后升的趋势,2003年跃居第一位,成为中国服务贸易进口第一大部门,2006年占比达34.3%。旅游服务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自1997年29.3%升至2000年36.6%的高位,又降至2006年的24.2%,为第二大服务进口部门。其他商业服务所占比重在10.7%—21.3%之间波动。值得注意的是保险、咨询、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呈现出较快的增长趋势,2006年它们所占比重分别达8.8%、8.4%、6.6%。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第一,无论出口还是进口,中国服务贸易都以传统的旅游、运输等行业作为支撑,其主要属于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资本密集型服务如航空、通讯、建筑以及技术、知识密集型服务如金融、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部门对中国服务贸易的贡献微弱,中国的服务贸易仍以传统的落后方式增长。第二,中国传统服务部门如运输部门的比较优势在逐步减弱。逆差额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随着货物贸易的迅猛发展,运输服务需求量不断增加,中国运输部门尤其是航空运输在质量和价格方面与欧美一些大运输公司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第三,现代服务产品的需求迅速扩大,而中国在这些行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需求,大力发展资本密集型、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不仅是应对国际服务业对中国服务业冲击的需要,也是满足中国服务业发展的需要。

三、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对策

1、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努力提升中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服务贸易总体水平落后,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其中,最大的制约因素就是中国第三产业规模和比重较小,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服务部门、种类和设施尚不健全。为此,必须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稳步推进消费需求结构升级,提高服务消费比重。培育生产者服务市场,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加强产业链的连锁作用,加大相关产业的协调与支持力度,完善交通、文教、能源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推动技术和服务创新,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努力提升中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2、推进新兴服务贸易出口,优化服务贸易结构

按照积极推进新兴服务贸易出口与扩大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出口相结合的原则,重点扩大工程承包、设计咨询、技术转让、金融保险、国际运输、教育培训、信息技术、民族文化等服务贸易出口;充分利用外资,利用外资企业在新型服务贸易部门的示范、人员培训和产业前后向关联等途径实现的技术外溢效应,提高我国服务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手段,优化服务贸易结构。

3、积极培育国内服务外包市场

一是要积极稳妥地开放服务市场,放宽对服务贸易领域市场准入的限制,为跨国企业来我国开展服务外包业务创造条件。二是制定鼓励承接服务外包的专门政策措施,进行外包企业认定,仿照给予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政策,为外包企业提供低息信贷,减免企业开展离岸外包的所得税和营业税,对用于提供外包所需的进口设备可以免征关税及进口环节增值税。三是积极推进服务外包商务环境建设。

【参考文献】

出口贸易发展趋势范文篇7

【摘要题】服务贸易

【英文摘要】Theessaydiscussesthedevelopmenttrendsofservicetradeintheprocessofeconomicglobalization,whichincludeaccelerationtrend,hightechnologytrend,unbalancingtrend,structuraloptimizingtrendandtradebarrierenshroudingtrend.ThepaperalsoanalysestheproblemsofChina'sserviceindustriesandproposessomecountermeasuresfortheservicesectorstomeetthechallengesofWTOentry.

【关键词】全球化/服务贸易/中国经济

globalization/servicetrade/China'seconomy

【正文】

一、全球化进程中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首先表现为贸易与市场的全球化。各国的商品不仅在本国,而且在国外与本国及其他国家的竞争者进行竞争。这种竞争最初是在有形商品之间展开的,随着经济与贸易的不断发展,进而在无形商品之间展开。贸易的全球化首先是货物贸易的全球化,然后才是服务贸易的全球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服务贸易的发展有其不同于货物贸易的独特趋势。

(一)服务贸易发展的加速化趋势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各国政府逐步放宽了对服务贸易的限制,国际服务贸易得到了迅速发展。1970年,国际服务贸易的出口额仅为710亿美元,而1999年则高达13400亿美元,29年间增长了17.8倍,年平均增长率为10.7%,不仅高于同期世界GDP的平均增长率,而且高于同期世界商品贸易出口额的年平均增长率。服务贸易的增长不但快,而且还有不断加速的趋势。服务贸易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比例,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约为20%,但在90年代则上升到25%左右。从各国国内的情况来看,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不断上升。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世界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的比重就一直在60%以上。1996年,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全世界平均为63.5%,其中,发达国家已经达到79%,中等收入国家为53%,低收入国家则达到37%。所有这三类国家服务业所占的份额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都增长了5~10个百分点(高文书,2002)。

(二)服务贸易发展的高科技化趋势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不断推进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际服务贸易也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呈现出知识化和高科技化特征。目前,国际高科技领域发展最快的是以计算机、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IT)产业,而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中心及发展的方向则是软性化的服务。如果我们考察服务业的分类目录,就会发现服务业是高新科技产业化的主要领域。在服务业的各子目录中,很多产业都是目前技术水平发展变化最快的行业。由于世界服务贸易以高新技术为载体,服务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在当今世界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过去十年中,许多新兴服务行业从制造业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服务经营行业,其中技术、信息、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发展最快。其他如金融、运输、管理咨询等服务行业,由于运用了先进的技术手段,也很快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大。高新科技的发展,不仅使得世界服务业的发展不断地高科技化,而且也使很多传统的产业和传统的服务都被高科技手段所武装,金融的电子化、商务活动的电子化、电信业务的数字化都体现了世界服务贸易的高科技化趋势。

(三)服务贸易发展的非平衡化趋势

世界服务贸易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其不平衡性也不断加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地区间的非平衡性发展。服务贸易的发展是和经济发展的水平紧密联系的,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世界服务贸易的发展也呈现出明显的地区性不平衡。世界服务贸易一直是以发达国家为中心而发展的,欧盟是世界上服务贸易额最大的地区,该地区服务贸易的发展专业化强,与经济的拟和程度高,而且一直是服务贸易的净出口地区,其服务贸易的进出口额占世界的比例一直在40%以上。亚洲地区仅次于欧盟,服务贸易额占世界总额的比例位居第二,占世界服务贸易总额的比例在20%左右。而且,由于中国、韩国、中国台湾、新加坡及中国香港的服务贸易的迅速发展,亚洲地区的比例还在不断上升。但是,由于亚洲地区除日本外大部分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服务贸易的总体发展水平不高,服务贸易中进口大于出口,是服务贸易的净进口地区。北美地区则恰恰相反,由于该地区国家少,虽然服务贸易总量不如亚洲,但由于美国和加拿大都是发达国家,经济与贸易发展水平比较高,因此该地区是服务贸易的净进口地区。

从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额的国家排序来看,位居世界服务贸易前列的国家大多是发达国家。在世界服务贸易额最大的前10名国家和地区中,只有我国的香港特区位列其中。1997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进口额排在前20位的国家和地区中,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仅有中国香港(分别列9、13位)、韩国(分别列14、9位)、新加坡(分别列12、18位)、中国(分别列16、14位)和中国台湾(分别列19、12位)。美国长期以来一直是世界最大的服务贸易进口国和出口国,1996年美国服务贸易额占世界服务贸易总额的17.6%(见表1)。

表11979~1997年世界服务贸易领先国家排序

197919891992199519961997

出进出进出进出进出进出进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美国231212111111

法国142424242436

意大利376635353555

德国414341433243

英国353556564624

日本625163626362

荷兰768787777777

西班牙920223710813814813

香港182613171319914913913

比利时-

卢森堡8998981081181010

奥地利101310191011111110111111

加拿大14101291391391310138

出口贸易发展趋势范文

2004年12月31日.世界《纺织品及服装协议》(ATC)到期.主宰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近30年的配额体制结束.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从2005年1月1日开始步入”后配额时代”。作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的中国.也是世界纺织品出口贸易大国.注定要成为这个新时代的主角。从2005年年初开征纺织品从量出口关税.到后来宣布调高部分纺织品出口关税,再到后来的取消纺织品出口关税.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新闻不断从中美、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到多轮纺织品贸易磋商.纺织品贸易已成为一个越来越热门而敏感的话题。从政府官员到学者到外贸从业人员甚至到普通老百姓都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发展日益关注。

一、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面临的环境及发展趋势

1、贸易自由化背景下,区域性优惠安排增加的趋势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加深,世界各国之间经济和贸易的联系与依赖日益增强.对贸易保护主义形成一定程度的制衡,要求贸易自由化的呼声也越来越大。1986年,关贸总协定将纺织品回归自由贸易的议题纳入乌拉圭回合谈判.并决定成立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95年.世贸组织成立.其宗旨就是主导世界贸易总体趋势朝自由化方向迈进。纺织品配额的取消本身就是贸易自由化的有力例证。因此.从长远来看.国际贸易包括纺织品贸易的大环境是自由化。

但是.全球贸易自由化并不是全球性自由贸易。在贸易自由化背景下全球贸易体系中出现区域贸易协定急剧增长的趋势。截至2003年1月1日.在WTO备案的区域贸易协定总数达到259个在这些区域贸易协定中有许多专门针对纺织品的贸易优惠安排。如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就取消了北美三国之间纺织品进口的配额限制和关税.逐步实现其区域内纺织品贸易自由化。再如美国(2000年贸易与发展法》,赋予加勒比海邻近24个国家以及撒哈拉以南48个非洲国家生产的服装输往美国.在关税和配额方面享有优惠。在欧盟.其内部各国之间纺织品和服装的进口关税已全部取消。欧盟还通过与地中海国家签订《联系国协定》.与巴尔干半岛地区国家签订《联系与稳定协定》.推动双边的纺织品贸易一体化和自由化。欧盟还与南非、墨西哥、智利等国分别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分阶段地逐步取消纺织品配额和关税。事实上,包括正在谈判中的美洲自由贸易区和构想中的泛欧洲——地中海自由贸易区都把纺织品服装问题作为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来对待.并考虑特殊的安排。促进区域内纺织品贸易自由化,以对抗区外竞争者越来越成为这些区域贸易协议的重要内容。

大大加强的区域贸易优惠安排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全球多边贸易体制所达成的惠及所有WTO成员的自由贸易制度。这种发展趋势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些区域贸易优惠安排为贸易转移提供了机会,在对区域市场形成保护.促进与既定贸易伙伴国的贸易发展的同时,事实上减少了各成员按照比较利益原则增加从中国进口纺织品的可能性,增添了我国产品在其区域内扩大市场份额的难度

2.贸易争端背景下,关税壁垒被重新利用的趋势

从2005年1月1日开始.纺织品全球配额取消。作为WTO的成员国中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中国理所当然地享受纺织品配额取消的利益。但是,配额取消带来的自由贸易仅100多天就被美欧的频繁设限打破。4月4日,美国启动针对3类中国纺织品进口的保障程序;4月6日.欧盟公布对中国纺织品特限行动指南;4月28日,美国对l4大类来自中国的纺织品进行特保调查同日欧盟对我9类纺织品启动特保调查5月13日,美国决定对3个类别的中国服装产品重新实行配额限制5月18日,美国对我4种产品采取特保”;5月22日.中国宣布自6月1日起大幅度提高74种纺织品出口关税税率;5月23日,欧盟对和麻纱启动特保程序;5月25曰.欧盟宣布推迟对我和麻纱启动特保程序5月27日,美国正式对我4类纺织品实行进:13限制措施,设限期到2005年12月31日止月27日.欧盟对我T恤和麻纱提出正式磋商请求;5月30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决定自6月1日起取消81种纺织品出口关税;6月,中美、中欧纺织品贸易磋商开始……中美欧纺织品贸易争端的背后,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发达国家面临纺织品进口增长为推卸责任将矛头指向中国.希望通过打击我国的纺织品出口以转移国内压力。但是,随着中国政府外交策略的转变.单方面地实施限制或是特保的效果越来越难以掌控.而且即使是在发达国家内部也出现种种责难。因此.关税壁垒作为WTO认可的贸易保护措施正出现被重新利用的趋势。2004年欧盟、美国、日本纺织品服装行业总体平均进口关税水平分别为9%、lO.2%、8%.并承诺在2005年将纺织品服装平均关税分别约束至7.9%、8.9%、6.6%。虽然发达国家纺织品服装平均关税约束水平较低但是下降幅度有限并呈现以下特点:(1)关税升级现象。以欧盟为例,享受最惠国待遇的供应方向欧盟出口纺织品时遭遇的关税结构为:原料平均关税为0。7%,纤维平均税率为5-3%,纱线平均税率为6.3%,织物平均税率为9.1%,服装平均税率为11.9%.从原料到服装的关税升级现象十分明显.使服装制成品的有效关税大大高于其名义关税:(2)关税高峰现象。以美国为例,美国至少对200种纺织品制定了高于18%的从价关税税率,对部分羊毛及人造纤维的征税超过30%,一些特定服装的从价税达到33%,甚至更高。就其发达国家纺织品服装关税安排特点来看.关税仍然是直接影响竞争力并形成不公平竞争的最直接的因素。

3。自由保护主义背景下,贸易限制手段多样化趋势

进入后配额时代的世界纺织品贸易并未从此真正步入自由贸易。在许多纺织品进口国不安地要求延长配额取消时限时,我们就已经体会到这一点。配额取消后,国际纺织品贸易保护不会随之消失,相反将以一种新的形态继续配额的影响。如果说配额制度是一种有限制的贸易保护主义的话(毕竟受多边协议和增长率的限制),这种新形态就是一种自由保护主义了。一方面,各种贸易限制措施层出不穷另一方面,贸易限制实施更为自由.因为这些措施不是多边的,而是双边甚至是单边的。

利用“二保一反”措施实施贸易限制。”二保一反指我国《入世协定书》中所规定的“纺织品特别保障措施、“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和反倾销措施”。按照我国《入世协定书》中规定,所有世贸组织成员在截至2008年12日前,如遇自中国进口的纺织品在短期内数量激增、价格下跌,对其造成市场扰乱”,可运用纺织品特别保障措施条款对中国纺织品实施进1:3限制:也可在截至2013年12月10日前(即中国入世后12年内).运用“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条款对中国纺织品实施进口限制也可在截至2016年l2月10日前(即中国入世l5年内)根据反倾销措施条款在确定倾销时将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可以预见各国以二保一反实施的贸易救济将成为我国今后很长~段时间内纺织品出口的主要障。

利用生态标准等技术贸易壁垒形成出口屏障。近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纷纷提高了产品的技术标准同时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命安全为由.对产品制定了苛刻的绿色环保要求。目前.纺织品服装领域主要盛行的欧盟生态标签和生态纺织品认证已造成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货和出口限制并成为我国纺织品国际市场准入的“绿色屏障”

利用劳工标准制造贸易障碍。近年来.国际上兴起一些新的企业认证体系——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主要涉及到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目的是希望企业在赚取利润的同时.主动承担对环境、社会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客观地说.社会责任标准是人类物质文明上升到精神文明的一种体现。但是,随着发展中国家制成品出31的大量增加.发达国家抨击发展中国家忽视劳工权益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在我国,纺织品服装基本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受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大多数地区企业的生产很难符合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责任标准。因此,这些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存在可能成为制约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又一大障碍。

4.新市场出现的背景下,纺织品市场价格下降的趋势

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回归WTO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和削弱了一些双边或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给与特定国家的优惠和特权.那些由此而产生的贸易也将部分被取消,生产和贸易扭曲将会被消除。当纺织品服装贸易不再受到数量限制.世界将出现一个巨大的、有待开发的市场。配额取消使发达国家的纺织品服装市场变得更为开放,增加更多的贸易机会。此外,发展中国家迫于发达国家的压力将进一步开放其国内纺织品服装市场新的市场也会使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日益扩大。

在出现新的市场的同时,世界纺织品市场价格出现下降的趋势以美国为例自1996年以来其纺织品服装的进口价格持续下降.欧洲、日本和许多其它市场也是这样。究其原因,主要是进口服装的价格总体呈下降趋势,而进口服装在整个纺织品进口中占很大比重。配额取消后,来自低成本生产国的产品比重上升,进口纺织品服装价格还将不断下降,将使纺织品市场价格下降的趋势继续延续。一方面,进口价格持续下跌,给进口国带来明显的福利净增加效应;另一方面.价格下降的趋势继续下去将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产生不利的影响5.市场集中程度加深背景下。市场竞争加剧的趋势

如果说世界纺织品服装市场在配额取消前呈现的是一个不完全竞争市场的话,那么,进入后配额时代后,它将成为一个几乎完全竞争的市场但是,在分析日本和美国的纺织品服装在1995年到2001年期间各自前5位的供应国和地区所占的贸易比重(表1)时,可以发现分别作为非配额国家和配额国家的日本和美国.其进口纺织品服装市场表现出不同的市场集中程度。2001年日本前五大进31服装供应国已基本垄断了日本进口服装市场.而相比之下,美国前五大服装供应国占美国进口服装市场的一半还不到。因此.可以预计,随着配额的取消.美国及其它原设限国进口纺织品服装市场集中程度将进一步加大。

因此.取消配额后,市场开始进行激烈的重组,过去靠配额的庇护生存的企业面临抉择。在这个市场中,企业之间的竞争更趋激烈,商品的价格逐渐下降,行业利润趋薄。在高端产品市场,我国产品仍将与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竞争;在低端产品市场,我国则将与为数更多的具有基本相同比较优势的发展中国家竞争,这其中既包括东南亚国家,又包括墨西哥和加勒比海地区国家等中南美洲的一些国家。纺织品服装市场竞争加剧的趋势不可避免。

二、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拓展的对策建议

在日趋严峻的出口环境下.我国纺织品贸易要持续增长.必须有的放矢地拓展纺织品出口贸易。笔者认为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1.对外拓展贸易市场

一方面,巩固和拓展传统出口市场。众所周知.欧、美、日是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传统市场.在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国家和地区分布中一直占较大比重.一直以来我国每年有超过的纺织品服装出口是输往这些国家和地区。而欧、美、日同时又是世界纺织品服装进口的大国.2003年仅美欧纺织品服装进口就达2300亿美元。如果我们对美欧市场占有率增长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可增加2O多亿美元的贸易额。因此,欧、美、日仍应是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市场拓展的重点。

但是如果出口市场过分集中于某个或某几个市场.会造成对出口市场的依赖.增加贸易的不稳定性。从第一部分的分析我们已经注意到,这些传统市场出现的市场竞争加剧、各种关税及有针对性的非关税限制措施的利用以及区域优惠安排的趋势对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带来发展障碍。要想在后配额时代的纺织品贸易中寻求进一步发展,优化全球出口市场的战略布局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拓展贸易市场要实行多元化战略在巩固和拓展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培育和拓展周边和新兴市场比如俄罗斯韩国和中东等市场。以俄罗斯为例有统计数据显~,2003年俄罗斯纺织品服装进口额比2002年增长了103个百分点从其经济的发展趋势来看,可以预计未来对于占尽地利的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俄罗斯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2。对内拓展出口动力

目前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仍是价格驱动.2004年我国出151177亿件服装平均每件服装的价格仅有3.51美元出1360亿双鞋,平均每双鞋的价格不到2.5美元。在这种价格驱动下,我国的纺织品服装贸易形成了一种”数量大价格低“的现象。这其中有国际市场竞争加剧的客观原因也有国内企业由于“对外出口偏好”而过度竞争的原因,还有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主要出口常规产品附加值不高的原因。

众所周知出口数量大价格低极易招致进口国的贸易争端和报复(比如“二反一保”等)。因此我们有必要实现贸易动力的转型尽快地调整出口企业的产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和品质以质量带动纺织服装出口贸易的发展这同时也是回避某些非关税壁垒的有效手段。

但是企业是为了追求利益而生存的。部分出口企业可能因为短期利益的驱动同时又缺乏长远的眼光而惰于收集信息并适时调整生产结构。所以不能奢望仅仅通过企业的觉悟实现动力转型这个目的需要政府和行业协会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出口贸易发展趋势范文篇9

随着全球经济的到来,世界各国(各经济体)的关系也随之越来越密切,人民币汇率问题是各国关注焦点,也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热点话题,升值的效应主要体现在对外贸易领域。对外贸易中采取何种贸易模式与结构,取决于其经济发展特征和政策导向。划分贸易结构需要从贸易品的性质入手,根据制造的复杂程度可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本文拟采用此种方式,选取进出口商品结构的指标来诠释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情况。在人民币可能升值的背景下,借助历史数据资料研究分析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一、人民币汇率变动历程与我国对外贸易情况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为推进我国的出口创汇,调节贸易收支逆差,结合当时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我国采取了人民币贬值策略。从1980年的100美元兑149.84元人民币,到1994年100美元兑861.77元人民币,14年间贬值82.61%。此间人民币呈现贬值趋势,在趋势性汇率贬值的影响下,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资源密集型出口商品结构转变为劳动密集型出口商品结构为主导,这反映出我国基于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国际分工地位已经形成。1994年以前,我国先后经历了固定汇率制度和双轨汇率制度,从1994年1月1日起,实现汇率并轨,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自1994年起,人民币汇率呈现稳步上升趋势,汇率由1994年的100美元兑861.87元人民币升值到2010年的100美元兑677.04元人民币。①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两国货币的汇率等于两国价格水平之比。两国货币间的实际汇率是一国商品和劳务价格相对于另一国商品和劳务价格的一个概括性度量。本文所指汇率是在直接标价法下,100美元兑人民币的值。其中EX为中国出口商品总额,NEER表示人民币名义汇率(即年平均汇率中间价),CPI*指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为美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REER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中美两国的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均是以2000年为基期。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PurchasingPowerParity,PPP),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计算公式为。由图1可以看出人民币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在1980—1994年呈现整体上升趋势,尽管在1988年和1993年出现小幅的波动,但整体上扬且二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1994年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后,人民币汇率变动趋势平稳,呈现窄幅波动趋势,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战略的推进和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人民币升值现象显著。另外,2008年8月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从金融市场向实体经济领域的传导对世界经济造成重创,人民币在此背景下持续升值对我国产品出口影响日趋明显。据海关统计,2010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29727.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4.7%;其中出口总额15779.3亿美元,增长31.3%;进口总额13948.3亿美元,增长38.7%;贸易顺差为1831亿美元,同比减少6.4%。对外贸易顺差自2008年创造了历史纪录2981亿美元之后,2009年收窄了34.3%,2010年进一步收窄了6.4%,贸易顺差与进出口总值的比例从2008年的11.6%,降至2010年的6.4%,对外贸易总体上继续向着基本平衡的方向在发展。在2010年,在加工贸易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同时,一般贸易的进出口加速发展,取代加工贸易占据了半壁江山。另外在出口商品的结构上,2010年我国主要传统大宗商品出口增势良好,而高附加值机电产品出口增长达到30.9%,占到当年我国出口总值的近6成,可见我国对外贸易的增长方式转型升级初见成效。如图2所示,我国进出口商品总额自1980—2008年呈现出持续上升趋势,1980—1994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的增长速度较缓,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出口总额从1980年的181.19亿美元增加到1994年的1210.06亿美元;进口总额从1980年的200.2亿美元增加到1994年的1156.1亿美元;1980—1994年间存在贸易顺差和逆差年份不相伯仲,1985年出现贸易逆差最大为149亿美元,1990年贸易顺差出现最大值87.4亿美元,1994—2002年进出口额增长加速,2002年出口额达到3256亿美元,进口额2951.7亿美元,贸易顺差304.3亿美元,在此期间均为贸易顺差并在1998年达到最大值435.7亿美元。其中,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其它国家通过汇率贬值来促进出口,实行贸易保护来限制进口,改善国际收支。面对如此国际环境,人民币没有贬值,但我国的进出口却保持持续的增长,究其原因是1998年以后几次提高出口退税率,保证了出口的稳定增长,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造就了进口持续增加。随着我国加入WTO,进出口贸易获得突破性的进展,出口增长速度迅猛,据海关统计,2008年全年,外贸出口达14285.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2%,鉴于2008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以及世界经济的萧条,2009年全年外贸出口总额12016.1亿美元,同比降低15.89%,2010年出口总额15779.3亿美元,同比增长31.3%。由此可见,我国对外贸易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及世界经济环境的改善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本文根据国际贸易标准(StandardInternationalTradeClas-sification,缩写SITC)分类法,将第五类商品(化学品及有关产品记为S5)和第七类商品(机械及运输设备记为S7),归为资本密集型商品,两者出口额之和记为S57,将工业制成品总额减去第九类未分配商品(S9)和资本密集型商品的出口额代表劳动密集型商品(即GM),参考曾铮、张亚斌运用的出口商品结构S57T的计算公式为:同理,将第五类商品(化学品及有关产品记为S5)和第七类商品(机械及运输设备记为S7),归为资本密集型商品,两者进口额之和记为S57*,将工业制成品总额减去第九类未分配商品(S9)和资本密集型商品的进口额代表劳动密集型商品(即GM*),S57T*的计算公式为:短期的汇率变动对贸易结构调整几乎没有影响,汇率变动引致进出口商品结构调整一般与可维持的趋势性汇率变动有关。二、人民币汇率变动与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关系实证分析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实际有效汇率与进出口商品结构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数量方法进行分析,设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为NEER,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为REER,出口商品结构为S57T,进口商品结构S57T*样本区间为1980—2009年的年度数据,对S57T、S57T*、NEER、REER进行相关性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果。根据表1可以看出,出口商品结构与人民币名义汇率、实际有效汇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56和0.523,进口商品结构与人民币名义汇率、实际有效汇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22和0.731。由此可见,人民币名义汇率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和进出口商品结构都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假设回归方程:lnS57T=坠1+坠2lnREER,lnS57T*=β1+β2lnREER样本区间为1980—2009年的数据,利用E-VIEWS6统计分析软件对起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根据回归分析表可以得出:lnS57T=7.86+1.10lnREER(-3.95)(3.62)R2=0.32S.E=0.49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对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比较显著。总体而言,实际有效汇率与出口商品结构存在同方向变化关系,通过计算表明随着实际汇率的上升,出口商品结构也呈现上升趋势(即趋于优化)。一般说来,实际有效汇率贬值(REER上升)表示本国产品在外国市场上的实际价格下降,竞争力上升;而外国产品在本国市场上的价格却上升,其竞争力下降,其结果是刺激出口抑制进口的。实际汇率升值(REER降低)则相反。lnS57T*=7.87+1.29lnREER(-5.03)(5.40)R2=0.51S.E=0.38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对进口商品结构的影响比较显著。总体而言,实际有效汇率与进口商品结构存在同方向变化关系,通过计算β2=1.29表明随着实际汇率贬值(REER上升),进口商品结构也呈现上升趋势(即趋于优化)。此结论与一般贸易理论结果相异。工业制成品的进口与生产相关类别商品进口所受影响较大。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比例约一半左右,因此可推断,汇率变化影响我国进口,尤其是服务于生产的进口传导路径为:汇率对进口影响的传导路径图:人民币升值(即人民币实际汇率REER下降),引起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进而影响加工制造的竞争力,促使加工贸易出口下滑,从而影响加工贸易进口增长放缓。根据数据整理和分析可知,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与对外贸易结构的优化存在正比例关系,即人民币贬值(REER上升),有助于对外贸易结构升级,反之,人民币升值(REER下降)会恶化我国对外贸易结构。本文主要研究工业制成品出口中根据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计算的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不包含初级产品的出口范畴,在此概念下,汇率变动对进出口商品结构转变具有一定影响,国际市场价格和外商资本的流入以及贸易伙伴国居民的购买力都将对其产生影响,在此不做赘述。#p#分页标题#e#三、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商品进出口影响的结论通过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人民币名义汇率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和进出口商品结构都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另外回归结果表明:第一,人民币贬值(人民币实际汇率REER上升),出口商品结构也呈现上升趋势(即趋于优化),对出口商品结构转型升级有利;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实际汇率REER下降),出口商品结构呈现下降趋势(趋于恶化)。此结论与一般贸易理论及商品出口现状一致。第二,人民币贬值(人民币实际汇率REER上升),进口商品结构也呈现上升趋势(即趋于优化),对进口商品结构转型升级有利;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实际汇率REER下降),进口商品结构呈现下降趋势(趋于恶化)。此结论与一般贸易理论相左,以占我国主要贸易份额的加工贸易为例,将汇率作用于对外贸易的传导路径进行分析,可得出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实际汇率REER下降),将对加工贸易的进口产生反作用,进而降低加工贸易的进口。本文主要研究工业制成品出口中根据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计算的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不包含初级产品的出口范畴,在此背景下可得出,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实际汇率REER下降),不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优化升级,反之,人民币贬值(人民币实际汇率REER上升),有利于我国对外贸结构的转型升级。四、在人民币汇率升值趋势下,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政策建议在人民币汇率升值的趋势下,转变出口商品结构、推动贸易结构升级对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我国商品进出口结构现状,我国应在继续推进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贸易同时,增进原材料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进一步加大对机械、电子、化工等高附加值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加大研发与人力资本投入力度,提高先进技术吸收和自主研发能力,逐渐推动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转型,带动对外贸易结构升级。第一,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对外贸易结构优化,抵消人民币升值的消极影响。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俄林的要素禀赋论,可以认为,一国的出口是由一国的专业分工带来的,即可认为出口商品结构与产业结构是高度相关的。产业结构决定出口商品结构;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和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化。在全球化和开放经济的时代,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我国应改造提升制造业、培养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能源和利用方式变更,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在人民币升值的趋势下,我国应当继续加强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引导和调整,发展高附加值、低能耗的新兴产业,大力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提高先进技术的吸收能力和自主研发能力,加快产品升级,扩大在国际竞争中的相对优势,利用产业结构升级带动对外贸易结构优化,通过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抵消人民币汇率升值的消极影响。第二,进口原材料和高新技术产品,调整主要出口产品比例,推动我国技术创新,促进对外贸易结构升级。人民币升值对一般贸易的影响较大,对加工贸易的影响小,因为加工贸易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人民币升值对出口形成的压力。二十多年来,加工贸易出口额占我国出口总额比重的稳定上升,为我国商品出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人民币升值对我国总体出口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由于各种产品的中间投入不同,其对于我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影响较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影响小。因此,在人民币汇率升值的趋势下,进口原材料和高新技术产品,合理调整劳动密集型商品和技术密集型商品的出口比例,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优化我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第三,发展多元化的出口市场。根据中国国际海运网统计,中国主要贸易伙伴为欧盟、美国、日本、东盟、香港、韩国,就出口市场而言,出口额前四位为欧盟、美国、香港、日本,分别为3112.3亿美元、2833亿美元、2183.2亿美元、1210.6亿美元,占2010年我国出口总额约60%,可见我国出口贸易过于依赖这四大出口市场,对出口贸易结构的长期发展不利。中国向美国、欧盟、日本出口较多的相同类别商品分别是纺织、服装、机械和运输设备、钢铁等,加剧了同类产品在市场上的过度竞争,影响我国出口商品的价格和收益,同时这也是纺织、服装等出口贸易引发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对中国进行反倾销和贸易制裁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各行业出口企业应该在稳固主要出口国市场的同时,积极拓展国际市场,与潜在贸易国家建立合作关系,实行贸易市场多元化战略,避免出口市场过于集中的不利影响,同时减少贸易摩擦的产生,扩大产品出口的发展空间,实现我国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另外,深化外贸体制改革也是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课题。外贸体制大体上可以细分为管理体制、经营体制和促进体制三个层次。经过多年改革,我国外贸体制中的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已经基本接近国际惯例(除了外贸制推进较缓慢外)。但外贸促进体制比之美国、日本及欧盟等贸易大国,仍明显存在缺陷。商务部、务部贸易发展局及中国贸促会、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信用保险公司以及地方外经贸部门应各司其职,分工明确,更好得为我国对外贸易服务。

出口贸易发展趋势范文篇10

【关键词】中巴农产品贸易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指数实证研究

随着贸易自由化、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产业内贸易模式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主要的贸易形式,也日益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形式。发展中国家要真正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加快本国经济发展,参与产业内贸易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一、中国与巴西农产品贸易发展状况

自2001年底中国加入WTO后,中国农业对外开放程度大幅提高,中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的关联程度发生重大变化。我国农产品贸易进出口额不断增长,贸易逆差也在不断增长。据农产品进出口年度总值表(2000―2008年),我国的农产品进出口总额、出口额以及进口额总体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进口额比出口额上升地更加迅速,使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不断扩大,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农产品贸易逆差由2007年的40.8亿美元扩大到2008年的181.6亿美元。

在2008年我国农产品进口来源国总值排位表中,巴西排在美国之后成为我国农产品进口的第二大来源国。其进口额占2008年总进口额的14.98%,比2007年增加82.19%,增长的幅度非常大;而在2008年我国农产品出口消费国总值排位表前20位中,却根本没有巴西。我国的农产品主要出口国为日本、美国、香港、韩国等。可以看出我国与巴西农产品贸易逆差较大,而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2009年5月,中国与巴西签署协议,同意取消对进口巴西鸡肉的限制,并允许更多的巴西牛肉进入中国市场,进一步促进了两国快速发展的贸易伙伴关系。2009年1―10月,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了巴西最大的贸易伙伴,成为巴西的第一大出口目的国以及第二大进口来源国。

由此可见,中国与巴西的农产品贸易额巨大,而且在不断增长。如何在开放的环境中利用国外的优质资源,同时又能够提升中国农业自身的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必须面对的、紧迫的课题。

二、中国与巴西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实证研究

1、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文在农产品整体和分类两个层面上,利用格鲁贝尔―洛伊德(Grubel-Lloyd)指数、布吕哈特(Brue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以及汤姆和麦克杜威尔(Thom&McDowell)水平和垂直产业内贸易指数,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对中国和欧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和结构特征进行综合分析。

(1)格鲁贝尔―洛伊德指数。该指数由Grubel和Lloyd于1975年提出,用以测度产业内贸易水平。Grubel-Lloyd指数(简称GL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Bi表示第i类农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的G-L产业内贸易指数;Xi和Mi分别代表第i类农产品的出口值和进口值;i为从1到4的整数,分别代表四大类农产品。Bi的取值范围是:0≤Bi≤1,当Bi=0时,即有Xi=0或Mi=0,表明该类农产品的全部贸易都为产业间贸易;Bi=1时,即有Xi=Mi,表明该类农产品的全部贸易都为产业内贸易。衡量全部农产品的G-L产业指数是:

式中B表示一定时期的农产品总体产业内贸易指数,?棕i为第i类农产品贸易权重,即(Xi+Mi)/(X+M),X和M分别是农产品出口总值和进口总值,其他式子含义同(1)式。B>0.5表明农产品贸易中的产业内贸易占优势,反之,则表明产业间贸易占优势。

(2)布吕哈特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为了解决格鲁贝尔和洛伊德的G-L指数不能解释产业内贸易动态变化的问题,布吕哈特于1994年提出了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Ai表示第i类农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的Brue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Xi和Mi表示两个时期之间第i类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增量。与G-L指数一样,Ai产品指数也可以通过加权方法,计算某一产业的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

(3)汤姆和麦克杜威尔水平和垂直产业内贸易指数。1997年,汤姆和麦克杜威尔在布吕哈特Ai指数的基础上,提出了AW和Aj-AW指数,以分别衡量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产业内贸易的状况。

其中水平方向产业内贸易指数为:

本文采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联合国统计署创立的贸易数据库(COMTRADE)。考虑到数据获取和处理的便利,本文将农产品统计范围界定为HS商品分类中第1―4类(第1―24章)的所有商品。其中,第一类为活动物、动物产品(第1―5章);第二类为植物产品(第6―14章);第三类为动植物油、脂及其分解制品,精制的食用油脂,动植物蜡(第15章);第四类为食品,饮料、酒和醋,烟草及烟草代用品的制品(第16―24章)。

2、中国与巴西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测算结果及分析

在2004―2008年间,我国与巴西农产品贸易额不断上升,尤其在2008年,进出口贸易额上升的幅度达到87%。中国对巴西农产品的进口需求占到农产品贸易总额的96%以上,贸易逆差巨大。

(注:本表以及以下各表都是作者根据UNCOMTRADE数据库数据计算得出。)

(1)格鲁贝尔―洛伊德指数分析。其一,从农产品总体来看,两国间的G-L指数数值非常小,2004年G-L指数数值为0.03,2005―2008年有所上升,一直保持在0.07,远远小于0.5。表明在这一段时间内两国间的农产品贸易还是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贸易结构呈现很强的互补性。

各类农产品贸易指数不是简单的加总,而是结合各类农产品的贸易权数,对整体的G-L指数做出计算,但是应该看到,第二类农产品――植物产品占了农产品贸易的很大的比重,农产品G-L指数整体走势基本与第二类产品的走势一致。

其二,从农产品分类的角度进行比较。第一类农产品――活动物、动物产品的G-L指数曲线变化比较大,从2004―2005年处于下降趋势,然后2006―2007年处于急剧上升的趋势,骤升到2007年的0.88,然后又在2008年急剧下降,骤减到0.36。表明第一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一度非常高,甚至取代了产业间贸易的主体地位。虽然中间有反复但是产业内贸易水平处于上升阶段,是未来发展的趋势。第二类农产品――植物产品的G-L曲线没有明显的上升下降趋势,基本变动不大。G-L指数数值比较小,在0.05左右,表明这类产品贸易模式还是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以要素禀赋和技术差异为贸易产生原因。第三类农产品――动植物油脂及其分解制品,精制食用油脂,动植物蜡等的G-L曲线基本处于0的水平,说明这类产品基本上完全为产业间贸易。第四类农产品――食品,饮料、酒和醋,烟草和烟草的代用品制品的G-L曲线是下降――上升――下降――上升的趋势。其数值从2004年的0.12经过四年的发展,基本保持在0.2上下,总体上是上升的趋势。说明产业内贸易水平在不断上升。

(2)布吕哈特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从农产品整体的角度进行比较,中国与巴西两国在2004―2008年的布吕哈特边际产业贸易指数在2004年达到0.119后,在随后的几年里都没有超过这个水平,说明两国在这一段时间的农产品贸易主要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这与上面的G-L指数的数值说明的两国间贸易类型是产业间贸易形式相同。但是不同的是,G-L显示的是:虽然产业间贸易现存水平不高,但是有缓慢上升的趋势;brulehart指数显示的是在2004年达到最高值后,急剧下降到2005年的0.014,并在随后的几年里缓慢上涨,直到2008年的0.083,这个数值远低于2004年的0.119。

从农产品分类的角度进行比较可得,第一类和第三类农产品的brulehart指数在这一段时期里基本上处于0的水平,而第二类农产品在2004―2005年度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一度达到0.481;第四类农产品在2007―2008年度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一度达到0.517,这都说明在这两个阶段、两类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构成基本持平。四类农产品整体说明我国与巴西间的农产品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不高,产业间贸易为主要的贸易形式。第二类产品的增长方式为整个农产品贸易方式的决定因素。

(3)汤姆和麦克杜威尔水平和垂直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在2004―2005年间,中巴两国农产品的边际总产业内贸易指数高达0.910,产业间贸易指数为0.09,说明在这一阶段,两国间的贸易形式主要是产业内贸易,其中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指数为0.791,说明以技术差异为主要特征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要的贸易形式。

在2006―2008年间,边际总产业内贸易指数为0.094,边际产业间贸易指数为0.906,说明在这一阶段,两国间的农产品贸易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要的贸易形式,这与前面的G-L、Brulehart指数分析所得出的结论一致。

三、主要结论以及政策建议

1、主要结论

我国与巴西的的农产品贸易以我国进口为主,存在巨额的农产品贸易逆差,且贸易逆差有不断增长的趋势。

我国与巴西的农产品贸易的主要产品为第二类农产品――植物产品,在2004―2008年间占了总的农产品贸易额的70%~80%。它的贸易方式与增长方式是整个中巴农产品贸易方式的趋势。

从总体上来说,在研究阶段中国与巴西的农产品贸易形式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只有在2004―2005年里,中国与巴西的农产品贸易主要为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形式。

2、政策建议

我国与巴西的农产品贸易增长迅速,巴西作为粮食大国正日益成为我国重要的贸易伙伴。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利用两国自然资源的差异性,加强两国农业的合作与深化。中巴两国的农产品贸易结构有着特定的资源禀赋基础。巴西的农产品为土地密集型产品,而中国的农产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要充分利用两国农业生产与需求的互补性。另一方面,大力发展两国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并积极增加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在各种贸易方式中,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的贸易利益是最大的。发展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以求在贸易中面对的贸易调整成本最小,从而取得更大的贸易利益。

为了实现产业间贸易与产业内贸易的互补,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更多的利益分成,政府部门应该积极重视中国与巴西的农产品贸易,拓宽双边农产品贸易的基础,加强双方的贸易合作,减少不确定因素对双边贸易的影响。同时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积极促进农业的结构调整、升级。企业要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深化加工的深度,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发挥好行业中介的沟通作用,增强整个行业的凝聚力,促进农产品贸易整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晶: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现状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8(1).

[2]罗余才:我国农产品贸易中的产业内贸易[J].农村经济,2002(9).

[3]陆文聪、梅燕:中国与欧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实证分析[J].2005(12).

[4]孙学顺:巴西农业考察报告[J].河南农业,2007(1).

[5]赫尔普曼、克鲁格曼:市场结构与对外贸易[M].上海三联书店,1991.

[6]周戈、任若恩:中国产业内贸易现状及制造业的竞争力[J].经济与管理研究,1999(6).

出口贸易发展趋势范文1篇11

摘要随着世界贸易的频繁化,中国与东盟各国贸易的发展,尤其是双方产业内贸易不断发展,比重不断上升。近几年,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的重点逐渐从产业间贸易向产业内贸易倾斜。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和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组成的东盟自由贸易区之间的贸易也正在由传统的产业间贸易走向产业内贸易,并逐渐显示其主导地位。那么中国-东盟产业内贸易发展现状如何、我国与东盟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制约因素、如何更好地促进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等这些都将是本文所要讨论的内容。

关键词中国东盟产业内贸易策略

一、引言

所谓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Trade,IIT),针对于产业间贸易或行业间贸易而提出。根据权威经济学文献对产业内贸易的解释“同一产业或行业内,具有较为严密的生产替代或消费替补关系的产品的双向贸易活动,我们可称之为产业内贸易”①。目前发展中国家之间最成功的区域性经济组织之一,东盟自由贸易区自1967年成立以来,已经走过了40多年的发展历程;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及全球经济影响力的显著增强,其对亚洲经济的影响力也日益提高,双边的贸易合作不断向前发展,产业内贸易呈上升趋势,逐步取代传统的产业间贸易,成为影响中国与东盟之间贸易增长的主导因素。

二、中国-东盟产业内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一)从贸易总体水平上分析

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从1993年以来一直稳定在0.70到0.76之间,大体呈现逐步上升趋势。1995年后中国-东盟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产业内贸易在中国与东盟整个贸易权重中占了很大的比重,整体贸易发展也从传统产业间贸易向产业内贸易过渡。

(二)从商品结构上分析

不同类商品结构呈现出不同的贸易形式和趋势。如: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初级产品贸易中,产业内贸易呈现稳中下降的趋势;制成品和初级产品产业内贸易比较,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比重要高于初级产品;在精密机电仪器、光学仪器、化学制品等技术密集型的产品贸易中,产业内贸易比重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三)从贸易对象分析

中国与东盟各国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大体上是呈上升的趋势。纵观分析,在与东盟各国的产业内贸易中,与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的产业内贸易发展较快,产业内贸易指数基本在0.6左右②。其中与泰国发展最快,呈现增势明显,但波动也较大的特点。这也说明中国与泰国产业内增长贸易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三、我国与东盟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经济策略的共通性

经济策略的共通性主要表现在:一,中国与东盟各国是严重依赖外资的国家,政府都制定了各种最大限度引进外资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二,中国与东盟各国受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制约,经济发展重点集中在发展低技术层次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像纺织加工产业、电子产品等。相似的经济结构使我国与东盟各国在对外出口、投资以及吸引外资上存在很大的竞争关系,从而制约了产业内贸易的持续发展和扩张。

(二)贸易结构互补性不足

中国和东盟国家生产的大部分出口产品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些产品的技术已经成熟,生产出的产品的规格、性能、质量基本在一个水平层面上,没有高低优势而言。另外,中国与欧盟的出口市场都集中于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出口的商品和出口目的地都相似,贸易结构互补性严重不足。

(三)双边贸易基础依然薄弱

虽然近年来中国和东盟的经贸关系有很大程度的发展,但是由于起点太低,双方还有很大的合作空间需要开展。另外在双方传统经济基础上都不视对方为最重要或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目前的主要经贸合作伙伴是日本、美国、欧盟等地区;东盟目前的主要经贸合作伙伴是日本、美国、欧盟、韩国等地区,再加上双方存在一定的贸易竞争关系,双边贸易基础依然非常薄弱③。

四、中国与东盟产业内贸易发展对策建议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政府可以利用其协调手段强化产业力量,通过对优势产业的进一步巩固、对瓶颈产业和薄弱产业的重点扶持,提高其市场竞争力;重视与加强与发达国家间的技术研究合作、开发和生产,提高中国产业技术水平,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水平。同时,政府需发挥其宏观调控的作用,规范扰乱市场秩序的竞争行为,优化市场经济结构,创立一个良好的国际竞争环境,为产业内贸易奠定产业基础。

(二)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实现产品的多样化和差异化

我国与东盟国家在某些劳动密集性产品的出口上存在很大的竞争性,要促进产业内贸易的持续发展和扩张,企业就必须要加强和扩大差异化产品的生产。总的来说,企业应该与时俱进,通过技术创新不断增加技术含量,实现产品的多样化和差异化。只有拉开产品的差异程度才能形成有利的竞争优势,使双方充分享受技术创新和规模经济带来的好处。

(三)实现贸易优势互补

随着2005年7月起中国―东盟之间7000多种商品降税进程的全面实行,我国与东盟的贸易互补性进一步得以提高④。中国和东盟各国在自然资源、产业结构、生产能力和劳动力资源上存在的差异,为双方实现产业内贸易优势互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进一步促进了中国和东盟之间的贸易合作。在我国产品出口日本、欧洲环境日趋严峻的情况下,我们应重视和加强与欧盟各国的产业内贸易合作,进一步扩展可发展空间。

注释:

①何春华.中国―东盟产业内贸易发展与对策研究.国际经济观察.2010(11).

②王娟.中国―东盟产业内贸易发展趋势的实证分析.东南亚纵横.2004(5).

③张博,周升起.中国与东盟产业内贸易浅析.经济学.2010.11.5.

④张博,周升起.中国与东盟产业内贸易浅析.经济学.2010.11.5.

参考文献:

[1]何春华.中国―东盟产业内贸易发展与对策研究.国际经济观察.2010(11).

[2]强永昌.产业内贸易论--国际贸易最新理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出口贸易发展趋势范文篇12

关键词:中国东盟经济相互依赖度不对称性

近二十年来,中国东盟之间的关系不断深化,合作领域在广度和深度上都不断深化,双方的相互依赖在不断加深。1992-2000年,中国东盟的双边贸易额平稳增长;2001-2008年,中国东盟的双边贸易额增长速度不断加快;2009-2011,双边贸易额出现大幅度上升的趋势(见图1)。中国东盟经贸关系呈现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双边贸易总额不断扩大,经贸往来不断深化和拓展;二是双边贸易差额不断扩大,中国是逆差,东盟是顺差;三是东盟对经济危机的敏感性比中国大。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和2009年,中国的贸易逆差减少,东盟的贸易顺差减少,虽然国际金融危机对双方的贸易都造成了影响,但是东盟的贸易受金融危机影响更大,即敏感性更大。

贸易总额的不断扩大是否表明中国东盟之间的经济相互依赖在不断加深?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济相互依赖是对称性相互依赖还是不对称性相互依赖?中国贸易逆差和东盟贸易顺差的不断扩大是否表明双边贸易中,东盟处于有利地位?当前的研究仅回答了第一个问题。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与东盟的经济相互依赖在不断加深。而且,这些研究仅仅是通过定性判断的方式来回答这一问题,鲜有学者通过定量的方式进行分析。在定量分析的研究中,王玉主的研究具有代表性,他在多篇文章中对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进行了数据分析,他认为中国和东盟的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表现在“双边贸易增长和贸易互补性增长对相互依赖的促进”上,随着“中国东盟经济相互依赖加深,‘中国’在东南亚基本失去了市场”。他从总体上对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济相互依赖做了判断,认为双边的相互依赖程度在不断加深,但是并未对具体的依赖程度,即相互依赖度和相互依赖的对称度进行研究。曹云华教授(2005)的研究中关注到了这一问题,他认为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济相互依赖程度在不断加深,但是这种相互依赖是不对称的,相对来说“中国-东盟相互依赖关系中,东盟一方可能会更加敏感与脆弱一些,而中国一方则在敏感性和脆弱性方面优于东盟”。

研究框架

(一)中国东盟经济相互依赖的研究特点

对于中国与东盟的经济相互依赖的对称性研究应该考虑什么因素?首先,应该考虑双边贸易总量、双边贸易在各自贸易总量中的比重、双边贸易对GDP的贡献度以及出口额对本国GDP的贡献度。通过双边贸易总量的比较可以从总体上对中国与东盟的对称性做一个评价;通过双边贸易在各自贸易总量中的比重,可以比较出双边贸易在中国和东盟对外贸易的重要性;通过对双边贸易额和双边出口额对本国GDP的贡献度,可以比较出双边贸易对本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其次,考虑到东盟是由10个国家组成的,那么就应该把东盟十国与中国之间的经济相互依赖程度做一个比较。把东盟作为一个整体和十个个体分别进行考虑的时候,它们与中国之间的经济相互依赖度和对称性显然是不同的。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济相互依赖度和对称性并不能完全代表中国与东盟每个国家之间的紧密关系和优劣地位。曹云华教授(2004)曾指出“随着中国的崛起成为强国,东盟国家可能会把关注的焦点从绝对获益转移到相对获益方面,他们可能会担心中国从合作中得到更多的相对利益”,这一观点很好地体现出了东盟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考虑更多的是本国在贸易中的获利而并非考虑东盟整体的获利。

鲍尔温(Baldwin)的“轴心测量指数”(HubnessMeasurementIndex,HMI)可以用来测量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经济相互依赖的对称度。鲍尔温在亚太FTA“意大利面条碗效应”(SpaghettiBowlEffect)后,提出了“轴心-辐条理论”(H-S),并且创建了“轴心测量指数”来研究FTA中的轴心国和辐条国:

(SXod)代表o国对d国的出口份额,(SMod)代表d国对o国的进口份额,因此,HMI等于o国的出口份额*(1-d国的进口份额),即考察o国出口对d国市场的依赖程度,其取值范围为(0,1),数值越靠近1,就证明依赖程度越大。把HMIo与HMId进行计算后比较,就可以体现出o过与d国之间经济相互依赖的对称性。

(二)经济相互依赖度与对称性测量指标的选定

通过上述分析,本文确定了研究对象,分析层次、步骤和数据来源。首先,研究对象是中国与东盟以及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经济相互依赖度和对称性分析;其次,分析层次和步骤分为两个层次、三个步骤,第一部分对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济相互依赖度进行评估,第二个部分是对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济相互依赖对称性进行评估;数据选用的是1992-2011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货物贸易数据,数据来源主要有3个方面: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UNCOMTRADE)、亚洲开发银行数据库(ABD)、东盟统计年鉴(ASEAN),中国国际统计局数据库作为数据补充。

测量指标的计算公式及说明:

第一,经济相互依赖度:

TIR(TradeInterdependenceRate)贸易相互依赖度中,Xca代表中国对东盟的出口,Mca代表中国向东盟进口,GDPc代表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a代表东盟各国国内生产总值之和。

第二,经济相互依赖度的对称性:

HMac代表东盟出口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HMca代表中国出口对东盟市场的依赖程度。Xac,Xca,Xa,Xc,Mca,Mac,Mc,Ma的含义与上述相同。

中国与东盟经济相互依赖度和不对称性分析

(一)中国与东盟经济相互依赖度分析

从中国东盟贸易相互依赖度中可以看出(见图2):

第一,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量在不断增加。中国对东盟的出口额从1992年的46.6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1381.6亿美元,增长了29.6倍;中国向东盟进口额从1992年44.1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1546.8亿美元,增长了35.1倍。从贸易额的增长率来看,中国对东盟出口额的年均增长率为23.04%,中国向东盟进口额的年均增长率为21.89%,2001-2007年,在CAFTA建设的效应推动下,双边贸易额的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在2007年的时候到达顶峰26.35%,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和2009年的双边贸易额增长速度减缓,特别是2009年出现了负增长-7.91%。

第二,中国与东盟的贸易相互依赖程度在不断加深。贸易相互依赖度呈现上升的趋势,相互依赖度发展趋势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平稳上升期(1992-1999),由于受到1997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贸易相互依赖度在1996-1997年出现了下降趋势,但是即便是最低的1996年也保持在1.28%,因此,这时期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相互依赖程度稳中有升。第二个阶段为快速上升期(2000-2007),贸易相互依赖程度在8年时间里从2.2%增长到了4.23%,增长了将近1倍。这段时间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不仅让双边的贸易量得到大幅度提升,也使贸易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第三个阶段为波动阶段(2008-2010)。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相互依赖度从2008年开始出现下降,并且在2009年降到最低,在2010年又回升至3.85%,虽然相互依赖度有所回升,但较前期的峰值而言,这个阶段的相互依赖程度并没有得到提升。在这个阶段中,中国和东盟的出口额以及东盟的GDP增长速度减缓,在2009年出现了负增长,但是中国的GDP增长速度并未出现较大的波动,因此这个时期贸易相互依赖程度出现波动和下降的趋势主要原因是出口贸易增长速度减缓对东盟GDP增长的影响,从相互依赖敏感性的角度来看,在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时候东盟比中国更为敏感。

综上所述,1992年至2010年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量不断增加,增长速度不断加快,贸易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贸易相互依赖程度在CAFTA的推动下不断加深,虽然在第三个阶段受到经济形势的影响出现波动,但是相互依赖程度仍然保持一定的水平上。东盟经济对贸易的依赖程度更大一些,东盟的贸易更容易受到外来的影响。那么,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相互依赖是否是不对称的?在不对称相互依赖中谁的敏感性和脆弱性更强?

(二)中国与东盟经济相互依赖的不对称性分析

一般而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是不对称的,比如:中美、中日等,其中中国与美国之间贸易相互依赖的不对称度达到了47%。虽然东盟国家中既有发达国家又有发展中国家,但是把东盟作为整体来看,东盟与中国在贸易量、经济生产总量等并不存在较大的差距,那么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济相互依赖关系是否是对称的?

1.双边贸易总量比较、双边贸易在各自贸易总量中的比重比较、双边贸易对GDP的贡献度比较以及出口额对本国GDP的贡献度比较。

双边贸易总量比较。从双边的贸易差额来看,1998-2004年,中国的贸易逆差在不断扩大,2005-2009年,中国的贸易逆差在不断减少,2009年以后,中国的贸易逆差又出现不断扩大的趋势,2011年,中国东盟的贸易逆差达到226.1亿美元,超过了2004年的峰值200.8亿美元,并且,这种趋势将会不断延续,双边的贸易差额会不断扩大。从双边贸易差额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国和东盟之间的贸易差额将会愈来愈大,也会使经济相互依赖的不对称性不断增大。

双边贸易在各自贸易总量中的比重比较。从双边贸易在各自贸易总量中的比重的比较可以看出两个特点:第一,中国的贸易份额比重变化不大,发展趋势较为平稳;东盟的贸易份额比重变化较大,且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中国的贸易份额区间主要在3-5之间,而东盟的贸易份额区间跨度较大,在1.5-9之间。第二,双边贸易对东盟的重要性大于中国。从2001年开始,双边贸易对东盟的重要性开始增大,并且在2004年以后超过了中国,并且有逐步加速的趋势。CAFTA建设对双边贸易量的增长起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并没有对双边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作用有过多的影响(见图3)。

双边贸易对各自GDP的贡献度比较。从双边贸易对各自的GDP的贡献度比较来看,可以体现两个特点(见图4):第一,双边贸易对各自GDP的贡献度都在不断增大。1992年,中国的贡献度为1.82%,2010年中国的贡献度为5.1%,增长了2.8倍;1992年东盟的贡献度为1.97%,2010年东盟的贡献度为15.72%,增长了近8倍。第二,双边贸易对各自GDP的贡献度差距在不断扩大。1997年以前,中国和东盟的GDP贡献度较为接近,然而1997年以后特别是2001年以后,东盟的GDP贡献度增长速度明显要高于中国,最大差距的峰值出现在2009年,达到了3.4倍。

从出口额对本国GDP的贡献度比较来看,其变化趋势与双边贸易额对GDP的贡献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1997开始东盟的出口GDP贡献度要开始大于中国,最大的峰值也是出现在2009年,达到3.34倍。

综上所述,1992-2010年间,对外贸易对东盟和中国的GDP的贡献度都在不断增大,贡献度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呈现不对称发展的趋势。从对外贸易对国家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东盟受到的影响更大,其敏感性和脆弱性都较中国而言更高一些。

2.相互依赖不对称性的国别结构比较。运用HMI测量方法对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进行计算后发现,把东盟十国作为对象和把东盟作为整体对象的结果是相差甚远的,把东盟作为整体对象与中国进行比较的时候,HMI值大致是平衡的,但把东盟十国作为对象与中国进行比较时,HMI值不平衡。第一,东盟国家与中国的经济相互依赖是不平衡的。在东盟国家中,除了柬埔寨和文莱以外,其他国家出口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都比中国出口对东盟国家的依赖程度要高出很多。老挝和缅甸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度最高,在2011年分别达到了23.21%和18.52%;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越南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度都在10%以上。第二,东盟国家与中国的经济相互依赖程度的增长速度是不平衡的。从HMac表1中可看出,东盟国家出口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在不断加深,而从HMca表2中可看出,中国出口对东盟国家市场依赖程度并没有显著变化,甚至在有些国家还呈现下降的趋势,如:印尼、缅甸和菲律宾。

结论及建议

从总体趋势上来看,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贸合作是积极且富有成效的,近20年来,双边贸易额不断扩大,经济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然而,经济相互依赖程度的不断加深并不代表相互依赖的发展趋势是对称的。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济相互依赖发展趋势中的不对称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双边贸易对双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程度发展不平衡。从双边贸易差额来看,贸易差额越来越大,其中东盟是顺差而中国是逆差;从双边贸易在双方对外贸易的比重来看,东盟的贸易比重越来越大,而中国的贸易比重变化并不明显,这表明双边贸易对东盟的重要性要比中国大;从双边贸易和出口贸易对GDP的贡献度来看,双边贸易对东盟GDP增长的作用比中国大。二是,东盟国家与中国之间的贸易相互依赖发展不平衡。东盟国家出口对中国市场的依赖远远大于中国对东盟国家市场的依赖程度,而且这种趋势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简而言之,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济相互依赖程度在不断加深,但是经济相互依赖呈现不对称的发展趋势,东盟的绝对收益和相对收益都比中国要多。曹云华(2004)指出:“在与东盟合作时,也一定要照顾到小国和弱国的心态,使他们从合作中得到更多的相对收益。在国际合作中,小国更关心它们的相对获益”。20年来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关系发展很好地体现了这一思想,中国在处理与东盟关系的时候彰显大国的慷慨,照顾东盟小国的利益,让他们能够获益更多。然而,从相互依赖的角度来看,这种不对称相互依赖趋势的持续发展虽然会使东盟国家获益更多,但同时也会造成“安全困境”。东盟的绝对收益和相对收益都比中国要多,这是否表明东盟在合作中占据了更大的优势?答案恰恰相反,无论从总体上还是东盟国家层面上来看,东盟的相互依赖“敏感性”和“脆弱性”都比中国要强。换句话说,东盟的"退出成本"要比中国高。

未来东盟的“大国平衡”政策并不仅体现在政治层面,也会在经济层面有更多的体现,东盟在经济上同样不愿意过度依赖中国,经济上的过度依赖反而会让东盟国家不安,导致经济领域的“安全困境”。因此,中国处理与东盟关系的时候,不仅要照顾东盟的利益,同时要考虑获益的限度,即加深双方相互依赖程度的同时,控制相互依赖不对称度的发展趋势。只有这样,中国东盟关系才会健康稳健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玉主.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影响分析—经济利益与战略关系[J].自贸区建设与中国东盟关系[J].影响中国东盟关系的因素以及未来双边关系的发展[J].东南亚纵横,2010.1

2.王玉主.自贸区建设与中国东盟关系:一项战略评估[J].南洋问题研究,2012(1)

  • 下一篇:儿童牙医心得体会(整理11篇)
    上一篇:地质学心得体会:(整理13篇)
    相关文章
    1. 六年级上册作文范例(3篇)

      六年级上册作文范文说起霸道,那是2两只画眉鸟刚来时,那时只有2只,它们被放在一个笼子里,一只美丽又比较大的它为了争夺地盘把自己的同类一只弱小的画眉鸟琢的背上都流血了,我很..

      daniel 0 2024-03-16 04:24:13

    2. 六年上学期教学工作计划范例(3篇)

      六年上学期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二、合作研究之宗旨在推行暨整合临床、基础及其它有关医学之研究。三、双方应加强双方人才交流,包括共同指导研究论文,发表研究成果,举办学术演讲..

      daniel 0 2024-03-16 03:52:13

    3. 电工电子技术重点归纳范例(12篇)

      电工电子技术重点归纳范文篇1一、电子文件的整理1、基建、设备等电子文件的整理。基建档案的形成一般是利用计算机使用规范的纸张打印输出的,所以,在数据信息整理时就要按档..

      daniel 0 2024-03-16 03:20:13

    4. 新闻传播学前沿研究范例(12篇)

      新闻传播学前沿研究范文篇1国内学者关于“手抄新闻”发行方式的有关论述国内有代表性的著作对“手抄新闻”发行方式作了如下论述:中国人民大学郑超然、程曼丽、王泰玄等著的..

      daniel 0 2024-03-16 02:48:13

    5. 高科技发展论文范例(3篇)

      高科技发展论文范文篇1【关键词】科技法;科技法学;作用;地位;经济法科技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对于保护和保障科技的科技法更是使古今中外..

      daniel 0 2024-03-16 02:16:13

    6. 机械的设计培训范例(12篇)

      机械的设计培训范文篇1一、实训教学设计理念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实训教学的设计理念是“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实用为原则,以够用为尺度,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突出高职..

      daniel 0 2024-03-16 01:44:13

    7. 生态水产养殖技术范例(12篇)

      生态水产养殖技术范文篇1关键词高密度养殖技术水产中图分类号:S96文献标识码:A0引言高密度水产养殖技术是数字化和信息化时代应运而生的产物,并且注定了高密度水产养殖技术向..

      daniel 0 2024-03-16 01:12:13

    8. 生态学案例范例(12篇)

      生态学案例范文1篇1关键词:案例;面向对象;Java;类Java语言自从1995年被推出以来,一直广受喜爱,被称为网络语言。在最近十几年TIOBE编程语言社区了编程语言排行榜,Java始终位居前三..

      daniel 0 2024-03-15 22:32:13